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概论

合集下载

公共政策概论考试要点打印

公共政策概论考试要点打印

公共政策概论1、试述公共政策的功能。

(1)导向功能。

公共政策作为规范公众行为的社会准则.其对公众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这种引导既包括行为的引导也包括观念的引导,它告诉人们应以什么为标准,应该做哪些事和不该做哪些事。

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具有两种作用方式,一是直接引导,二是间接引导。

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从作用结果看,既有正向功能也有负向功能。

(2)管制功能。

为避免影响社会良性运行的不利因素出现,公共政策就要发挥对目标群体的约束和管制职能。

这种功能往往通过政策的有关条文规定明确地加以表现。

通常采取两种途径达到这一目标:积极性管制、消极性管制。

(3)调控功能。

政策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特别是物质利益关系。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有着小同的利益需求,而且表现出阶段性的特征,利益的差别使冲突不可避免。

为了平衡这种矛盾,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作为政府重要管理手段的公共政策需要承担起调控社会利益关系的重任。

(4)分配功能。

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配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

每一项具体政策都会涉及“把利益分配给谁”这样一个问题,换句话讲,就是都要面临一个“政策使谁受益”的问题。

政策的这种利益分配功能对社会的良性运行和稳定发展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

9、试述政策规划的程序。

(1)政策目标的确定。

政策规划的第一步工作就是确定政策目标。

政策目标不仅是政策方案设计和择优的基础依据,同时也是政策执行的指导方针,并且为政策评估提供了参照标准。

确定政策评估的标准(2)政策方案的设计。

政策规划的第二步工作就是设计政策方案。

决策者对于政策问题的分析和判断,其根本目的就在于寻求一种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决策的内容一般涉及原则和操作两个层面,原则层面是指政策目标的确立,操作层面是指政策方案的设计。

在政策方案的设计中,需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对方案后果及其效应的准确估计。

二是对方案实施细节的详尽规定。

(3)政策方案的评估(前评估)。

公共政策概论新教材复习重点(五篇模版)

公共政策概论新教材复习重点(五篇模版)

公共政策概论新教材复习重点(五篇模版)第一篇:公共政策概论新教材复习重点公共政策概论复习重点一、重点概念:1、思想库2、复杂动态性3、志愿失灵4、公共政策终止5、执政党6、知识化7、集团决策模型8、政府的正常利益9、公共政策主体10、目标群体11、精英决策模型12、公共政策终止13、利益集团14、公共政策客体15、政策环境16、头脑风暴法17、利益选择18、公民19、立法机关 20、社会问题21、国内政策环境22、政治制度二、重点问题:1、公共政策的内涵。

2、如何理解全球化。

3、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的区别。

4、影响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因素。

5、政策工具的特征。

6、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途径。

7、利益的内涵。

8、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历程。

9、对公共政策分析者而言,重视并掌握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的原因。

10、政策执行的特征。

11、公共利益区别于共同利益的基本特征。

12、政策环境与公共政策的互动关系。

13、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14、政策方案规划的特性。

15、政策执行过程的阶段。

16、新政策工具在我国的应用。

17、国际政策环境的主要趋势和特点。

18、公益机构监督困难的主要原因。

19、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

20、政策方案可行性评估中影响政策目标实现的因素。

21、政策宣传的重要作用。

22、公共政策终止的影响因素。

这是中央电大来的。

单选、多选以练习册的题为主。

资料上的题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就我看,问题的第8题可以排除。

第二篇: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指导《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指导一、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本课程的考核对象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

考核教材使用陈庆云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公共政策概论》。

本课程主要考核学生对《公共政策概论》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的了解与掌握程度,考核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都有具体的考核要求:“了解”要求学生对所给的问题有全面和一般的认识;“理解”指在“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给定的问题有完整的理解;“掌握”指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给定的问题能够准确记忆,并针对考题做到灵活运用。

公共政策概论重点

公共政策概论重点

公共政策概论一、导论:公共政策与公共政策分析一、政策1.政策的概念政策是由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

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陈振明2.政策的本质公共政策的本质是政府有效地增进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

——陈庆云3.政策的特征(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2)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3)利益分配的动态性(选择、整合、分配、落实)(4)增进社会利益4.政策的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象征功能二、公共政策分析1.公共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学)的定义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采取的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

公共政策学是一个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

目的是提供政策相关知识,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2.公共政策分析的模式a.麦考尔——韦伯分析模式政策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政策内容与政策过程的研究规范性分析、描述性分析政策内容的规范性分析政策内容的描述性分析政策过程的规范性分析政策过程的描述性分析b.沃尔夫的分析模式收集分析数据资料——建立分析变量间的关系——建立分析模型——提供多种供选择的项目和政策——评价项目与政策——执行中的跟踪决策c.邓恩的分析模式政策分析的方法:经验、价值与规范政策分析的内容:①构建问题②描述与现行政策问题相关的已有政策,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制定过程与实际结果③预测为解决问题所提供的相关政策能够产生何种结果④评价已有和将产生的政策价值⑤提供将要实施的政策会产生哪些有价值的信息政策分析的三种形式:预测分析、回溯分析和综合集成分析综合分析模式d. 综合分析模式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与通过→公共政策内容的实施→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估与终结(1和4活动下形成政策持续、政策修正、政策终止2、公共政策学产生的标志1951 年斯坦福学术会议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与丹尼尔·勒纳《政策科学:近来在范畴与方法上的发展》3、公共政策学的发展理论上的发展:政策制定理论日益完善政策价值观的研究日益深化比较公共政策的发展实践上的发展:学科化、组织化、产业化第二章政府、市场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分析一、社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2.社会问题的价值标准社会福利、效率、公平3.社会问题的解决途径社区(非正式部门)政府市场第三部门(正式部门)二、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志愿失灵1.四种途径的优势与缺陷(看下图<( ̄3 ̄)> )2.市场失灵实际市场运行情况违反理想模型假设从而导致资源配置无法达到最优,需要通过政府的配置职能来解决:垄断、公共物品、外部效应、信息不对称、收入和福利分配不公平或不公正3.政府失灵(政府失败)(1)公共选择中的投票循环问题投票 (孔多塞)悖论——在只存在两个备选方案时,多数票规则是有效的;而当面对三个或更多个的备选方案时,多数票规则便会显得不那么有效,通常会出现循环投票现象。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1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1

有力保障。

决策权力包括政府系统内部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政府系统内部决策权力的纵向分化、政策和社会之间的权力界限。

决策权力角逐的核心问题是权力,因为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和个人负责式两种具体形式。

决策中的各种智囊组织经常被称为决策者的助手。

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反映为政治结构中立法、司法、行政权力的分化和行政部门的分化。

有人认为,集权的决策体制有利于政治控制、社会稳定。

公共决策体系包含着决断、智囊、信息、监控等子系统。

外部监控体系是由人民大众、社会团体、新闻媒体等组成的。

决断系统在公共政策及其运行中的作用有:1、界定政策问题;2、确定政策目标;3、设计政策方案;4、选择政策方案。

确定公共决策问题:公共决策问题、对公共决策问题进行分析。

确定决策目标的标准:目标具体明确、目标有效协调、目标具有可操作性、目标与手段的统一。

拟定公共决策方案的原则:多方案原则、排斥性原则、多要素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公共决策体制的特征有:专业性、统一性、整体性。

西方政府主要采取总统制和议会内阁制两种形式。

决策过程中的第一步是诊断问题所在,确定决策方案;第二步是探索和研究各种可能的备择方案。

西蒙把决策过程分为三步,分别称为:情报活动、设计活动和决择活动。

西蒙认为,决策的基本程序中应包括审查活动,即决策过程中的争论。

在政策方案设计过程中,必须注意不同的政策方案之间的互相排斥。

政策目标的有效性取决于不同的参与者对它的共识。

界定问题的方法:1、界定问题的性质;2、界定问题的时空范围;3、界定问题的层次。

对问题作出界定后,就须查清产生问题的原因。

各种影响因素在确定公共决策问题时的作用政治组织的作用、国家民主制度的作用、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

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缩短了公共议程的时间、缩短了正式议程的时间、扩大了决策问题提出的数量。

确定决策目标的标准目标具体明确、目标有效协调、目标具有可操作性、目标与手段的统一。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整合)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整合)

单选题1.(公共政策环境)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

2.(管制)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3.(行政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

4.(政策价值观)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对公共政策价值物系、公共政策价值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反应定的心理取向、评判标准和行为定势。

5.(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6.(执政党)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7.“问题界定之父”是学者(德瑞)8.“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最早提出的。

9.《公共管理导论》这本书的作者是(欧文·E休斯)10.本特利和杜鲁门在分析美国政府过程中以利益集团为分析单位所使用的(利益主体分析法)奠定了现代意义上的利益分析法。

11.成本效益分析以(货币价值)为测量标准。

12.从系统论角度看,(公共政策)可看做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三者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

13.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公共责任)。

14.定量分析方法的方法论基础是(实证主义哲学)15.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时所遵循的客观尺度和准则是(公共政策评估标准)。

16.福利经济学之父是(庇古)。

17.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为分配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的是美国公共政策学家(西奥多•罗威)。

18.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是(政策方案规划)。

19.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20.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

21.公共政策的宏观目标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央电大公共政策概论资料整理版及真题库

中央电大公共政策概论资料整理版及真题库

1、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整体性。

尽管某一政策是针对特定问题提出的但这些问题总是与其它问题连接为一个整体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还与政策环境密切相关(2)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它们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必须具有预见性,政策的超前性是建立在科学预测与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基础上的(3)层次性。

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具有不同规格,还有主次之分(4)多样性。

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由此而引发的政策问题自然变得多样复杂(5)合法性。

政府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法人行为”,首先表现在内容上不能与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其次还表现在程序上要严格守法。

2、简述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公共政策的功能就是公共政策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1)导向功能。

为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导向功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特别要尽量避免那些因错误政策所产生的负导向作用(2)调控功能。

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中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尤其是物质利益关系(3)分配功能。

每一项具体政策都有一个“谁受益”的问题,即把利益分配给谁?离开了“究竟把利益分配给谁”这一核心问题,公共政策将失去制定的必要性。

3、哪些人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1)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政府显然愿意把公共利益分配给自己的拥护者(2)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

其行为体现生产力发展趋势者必然会从政策中获益(3)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一项政策的实际效果取决于该政策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政策受益的人越多发生政策偏离的可能性就越小。

4、简述公共政策分析要素的基本内容:(1)政策问题。

政策问题是从大量社会问题中筛选出来的,如何筛选谁筛选谁参与筛选?其结果会大相径庭,这取决于决策者的经验知识和伦理道德(2)政策目标。

最新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

最新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考试题型: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论述题(1题,共25分)考试范围:一、单项选择题1、公共政策是(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下面属于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的观点是( C )A.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B.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C.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D.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4、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 B )的分配。

A.强制性 B.权威性 C.限制性 D.利益性5、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B )。

A、整体性B、系统性C、层次性D、超前性7. (A )标志着相应的政策目标群体的诞生。

A.政策的制定B. 政策的执行c.政策的评估D. 政策问题的构建8. 进行政府重塑的核心要点是( D )。

A. 政策目标B. 政策效果 c.政策效率 D. 政策工具9."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 C)最早提出的。

A. 伊斯顿B. 西蒙 c. 拉斯韦尔 D.史密斯10.(政府主体)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

.1.( D )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C.司法机关 D.执政党2.在我国,政策过程的特点是(A )。

A.党政二元结构 B.两党制 C.议会负责制3.( B)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C.司法机关 D.执政党4.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决策者是学者( C )A.托马斯•戴伊 B.古德诺C.詹姆斯•E﹒安德森 D.罗伯特•达尔5.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是指(A )A.公共政策主体 B.公共政策客体 C.非官方决策主体 D.执政党6. 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 D )A.公民 B.非政府组织 C.利益集团 D.大众传媒1.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就形成了( A )A.社会问题 B.公共问题 C.集体问题 D.个人问题2.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为分配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的是美国公共政策学家( B )A.史密斯 B.西奥多•罗威 C.威廉•邓恩D.德罗尔3.社会问题的新特点不包括( C )A.全球性 B.突发性 C.多样性 D.复杂动态性4.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 B )A.公共政策客体 B.目标群体 C.思想库D.政策目标5.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A社会问题)6.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 B 目标群体)1. 从系统论角度看,( A )可看做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三者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与解答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与解答

习题与解答(第一章、第二章)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公共政策四、问答题1.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2.简述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3.试分析哪些人群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四、问答题1.(1)整体性。

(2)超前性。

(3)层次性。

(4)多样性。

(5)合法性。

2.所谓公共政策的功能,就是公共政策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它通过政策的地位、结构、影响力与结果表现出来。

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有:(1)导向功能。

(2)调控功能。

(3)分配功能。

公共政策应具有利益的分配功能。

3.公共政策具有利益的分配功能,利益究竟分配给谁,在通常情况下,有三种利益群体和个体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1)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

政府是政策制定的主体,自然也是公共利益分配的主体。

政府显然愿意把公共利益分配给自己的拥护者,而不是反对者。

(2)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

政策的好与坏、正确与错误,首先看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其行为体现生产力发展趋势者,必然会从政策中获益。

(3)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一项政策的实际效果,取决于该政策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因为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利益得到满足或基本满足的各种利益群体与个体,会自觉不自觉地拥护和执行政策,促使政策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一致。

一般地说,政策受益的人越多,发生政策偏离的可能性就越小。

第二章公共政策主体及其能力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主体2.公共政策主体能力四、问答题1.简述公共政策主体体系。

2.简述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内容。

3.简述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

4.简述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途径。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2.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第一章1、公共政策概念7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2、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71、整体性。

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

尽管某一政策是针对特定问题提出的,但这些问题总是与其它问题网结为一整体,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政府不可能通过某一项或几项政策对全社会实行有效管理。

人们常说,政策要配套,是指由众多数量、类型不一的政策,组成政策体系,强化政策的整体功能。

整体性不仅表现于政策的内容与形式上,而且还表现在政策过程中。

作为政策体系的整体功能,以及政策过程诸环节的整体作用,除取决于自身的联系之外,还与政策环境密切相关。

2、超前性。

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它们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必须具有预见性。

任何政策都有明确的政策目标,即解决政策问题所要达到的目的、结果和状态。

先进的政策目标,决定了政策应是超前的。

除目标外,相关的政策内容,同样具有超前性。

政策的超前性,不是脱离实际的空想,而是建立在科学预测与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3、层次性。

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根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具有不同规格。

尽管不同的政策间是相互联系的,但这种关系并非“平起平坐”的关系,而有主次之分。

从政策体系的纵向分析,高层次政策对低层次政策起支配作用。

4、多样性。

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显然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

政府职能的发展趋势是日益丰富、复杂和扩大,那些在过去不太需要政府管理的问题,均被列入现代政府的管理范围内,由此而引发的政策问题,自然变得多样复杂。

5、合法性。

政府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法人行为”。

体现政府行为的政策,本身就具有一定法律性质。

它的规范作用既要依靠社会舆论来维持,更要通过国家的强制力量来监督执行。

3、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10所谓公共政策的功能,就是公共政策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完整版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完整版

一、概念:1、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逻辑过程至少包含了三个要点,即欲达到的目标或目的、为达成目标而作的宣示或拟采取的行动,以及由政策声明所引发的权威者的实际的政策行动。

【它以现实、合理、有效、可行的政策为追求目标,通过诸如理论与实践、定性与定量、宏观与微观、规律与个别情况、必然与偶然、实际与加沙、理念与创造力、想象与可行性、战略与策略等一系列理论和技术方法的有选择的应用,并通过政策制定系统的改进,来制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政策规范,以解决那些直接关系到社会公众生存和人类社会未来的公共政策问题。

】2、元政策:是指用以指导和规范政府政策一套理念和方法的总称。

3、基本政策:是用以指导方面政策的主导性政策。

一般反映在占社会主导力量的社会群体的政治信仰和社会价值观。

(1)在层次上,制定和发布政策机关的规格或级别(2)在范围上,政策的适用面是否广泛。

(3)在时间长度上,政策是否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4)在权威性上,政策是否构成相关政策的依据。

4、方面政策:方面政策亦称为部门政策或具体政策,主要指针对特定而具体的公共政策问题作出的政策规定。

5、社会政治法权主体(政党、利益集团、个体公民):是指那些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通过多种方式参与了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并且法律对他们的合法参与提供保护,但由于地位的限制,他们自己并不拥有合法的权力去做具有强制力的政策决定的社会行为主体。

6、社会非法权主体(秘密利益集团、新闻媒体):是指那些其宗旨不在于参与制定公共政策,却有能力在需要的时候直接和强有力地影响公共政策的社会行为主体。

7、国家公共法权主体(执政党、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是指居于法律规定的法权地位、获得法律授权、享有公共权威以制定公共政策的机关和职位(个人)。

通常,他们被称之为官方的决策者。

8、系统议程:又称为公众议程,主要是指社会政治系统成员普遍认为值得公众注意,同时又与现存政府的法定职权内的事务直接相关的一切问题。

9、政府议程:又称为正式议程,是指那些引起了政府官员的深切关注并在政府议程过程中被提起的政策问题。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是指国家机关或者政党制定并付诸于实施的,目的在于解决某一问题的,具有权威性的行动准则。

2.公共政策的主体:政策主体可以被简单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3.公共政策客体:指公共政策所要解决的政策问题及政策对象。

4.公共政策环境:指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5.公共政策问题:是指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政府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

6.公共政策目标:有关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7.政策规划:是指在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政府组织力量,草拟和评估政策方案与行动步骤的过程。

8.公共政策执行:公共政策的执行就是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

9.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是指政策执行者在实施政策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作用,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

10.公共政策评估:就是评估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估标准,通过相关的评估程序,考察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产出和政策影响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满足目标群体需要、价值和机会程度的活动。

11.公共政策调整:是指公共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根据政策评估所反馈的信息,对原有政策中不适应政策对象和政策环境变化的部分,采取渐进的方式进行增删、修正、和更新的过程。

12.公共政策的终结:公共政策的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审慎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无效的行为。

13.利益集团:是由具有相同价值需求和利益倾向的个人所组成的团体或团体间的联盟。

二.简述:1.公共政策的特点:1)公共政策具有政治性2)公共政策具有价值选择性3)公共政策的权威性4)公共政策内容的多样性2.公共政策的分类:1)范围属性:元政策、基本正常、具体政策2)政策涉及的领域:例如教育政策、文化政策、卫生政策、环境政策3)学科: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城市区域规划、科学技术等3.公共政策的作用:1)导向功能2)管制功能3)调控功能4)分配功能4.公共政策的过程:1)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2)公共政策的制定3)公共政策的执行4)公共政策的评估5)公共政策的调整6)公共政策的终结5.公共政策主体的特征:1)能够直接或间接的参与政策制定2)能够影响和决定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3)组织和个人都能成为公共政策主体6.公共政策的类型:1)政策组织: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集团2)公共政策的个人:政策人员、公民7.政策环境的构成要素:1)地理环境的影响2)经济环境的影响3)政治传统与政治文化的影响4) 社会变迁的影响5)国际环境与公共政策8.公共政策的基本属性:1)关联性与公共性2)主观性与人文性3) 历史性与动态性9.公共政策问题的提出主体?答:1)政府部门 2)政治领袖 3)政党组织和利益集团4)大众传媒 5)各类政策研究组织10.公共政策问题的分析方法有哪些?答:1)边界分析法①饱和抽样②诱导性提问③边界估计2)多角度分析①从个人角度②从组织的角度③技术角度3)类别分析法①逻辑区分②逻辑归类11.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答:1)实事求是原则 2)面向未来3)系统协调 4)目标明确具体 5)伦理的考量12.政策方案的设计原则?答:1)紧扣政策目标 2)规划多重方案(不少于2个,越多越好) 3)方案彼此独立 4)方案要切实可行13.公共政策抉择的主体?答:1)国家元首 2)行政首长 3)民意代表 4)法官 5)党的最高领导人 6)军事首脑14.公共政策执行的特点、作用和原则?答:特点:1)目标的导向性2)内容的务实性3)行为的能动性4)影响的深远性5)手段的强制性作用:1)公共政策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2)公共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质量的唯一环节3)公共政策执行是制定后续政策的基本依据原则:1)忠实原则 2)民主原则 3)坚持法治原则 4)创新原则 4)效益原则15.公共政策执行的资源?答:执行资源之执行主体要落实某项政策所需要具备主客观资源。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主体: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准公共政策主体:政府主体以外的公共政策主体统称为准公共政策主体,即“社会中那些为追求公共利益与服务的非政府公共组织”,准政策主体在整个公共政策体系中仅处于从属性和辅助性的地位。

公共政策主体能力: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丰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公众参与与公共政策:公众(公民或选民)是公共政策主体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公众通过各种政治参与途径,影响或制约政府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决策权力:可以定义为一种法律权力,它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决策目标:所谓决策目标,是指一定环境和条件下决策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期望达到的结果。

选择好决策目标是公共决策的主要内容。

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

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监控系统:是指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

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

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两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

国开机考《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第4套

国开机考《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第4套

国开机考《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第4套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公共政策是(A )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 政府B. 企业C. 个人D. 社会组织2.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 )A.利益B. 权力C. 公共D. 权威3.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是指( A)A.公共政策主体B. 公共政策客体C. 非官方决策主体D. 执政党4.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D )A.公民B. 非政府组织C. 利益集团D. 大众传媒5.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 B)A. 公共政策客体B. 目标群体C. 思想库D. 政策目标6.( A)构成政策系统运行的外部条件,影响和制约着公共政策过程A. 公共政策环境B. 全球化C. 国际化D. 信息化7.国内政策环境中的文化环境不包括(C )A. 传统习俗文化B. 政治文化C. 精英文化D. 普通文化水平8.荷兰经济学家( D )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

A.萨拉蒙B. 罗威C. 林布隆D. 科臣9.( C)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A.管理B. 强制C. 管制D. 限制10.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在( A)一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的便捷计算方法。

A.《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B. 《公共政策分析导论》C. 《理解公共政策》D. 《政策分析中的问题界定》11.( B )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A.政策问题B. 政策议程C. 政策目标D. 政策对象12.政策方案制定在整个政策过程中居于(D )地位。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应考版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应考版

2018年电大《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P7)2.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P28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P384.决策权力:一种法律权力,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其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P665.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P686.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P687.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由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P638.行动理论: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P1119.组织理论: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

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

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P11110.因果理论: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两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

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P11211.管理理论: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章重点问题提示第一章导论一、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界定1、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2、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

3、拉斯韦尔与卡普兰认为,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4、托马斯·戴伊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5、国内学者张金马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动的准则或指南。

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行动计划与策略等。

二、对全社会的利益作权威性分配1、对戴维·伊斯顿定义的分析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

这一界定突出了三个思想,即:制定公共政策是为了价值分配;分配的范围是全社会;分配的影响力是权威性的。

我们认为,为避免对“价值”一词过于宽泛的理解,同时又能突出公共政策的本质,不如把“价值”改为“利益”。

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群体把自己的利益要求输入到政策制定系统中,由政策主体依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

具体地说,政府利用公共政策,去保护、满足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同时抑制、削弱甚至打击另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

通过政策作用去调整利益关系,在原有利益格局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利益结构。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政策的本质应该是政府对社会实行权威性的利益分配。

这也是我们前面主张的,可以在戴维·伊斯顿对公共政策的定义中,把“价值分配”改为“利益分配”的理由。

2、利益分配的动态性与戴维·伊斯顿的定义不同的另一点是,我们认为公共政策的功能绝不仅限于分配上。

政府分配利益是一个动态过程,分配的基础是政府选择利益和综合利益;分配的关键是落实利益。

从社会公共利益中,由利益选择到利益综合,由利益分配到利益落实,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公共政策的过程取向,是与这种利益取向完全一致的。

(1)利益选择政府对利益的分配,不是任意的、无的放矢的。

作为公共权力的占有者,政府把利益分配给谁,首先来自于政治统治的目的。

政府要选择那些与政府的价值取向一致的社会群体利益,作为分配对象。

不过,在市场经济下,政府也是多元利益主体之一,也要寻求自身的最大利益。

政府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的利益以及他们的总体利益是借政府的机构来实现的。

所以制定什么样的政策,政府首先是选择利益,选择那些与社会整体利益一致的方面,也选择那些与政府自身最大利益相一致的方面。

这种人为、主观的选择特征,必然使公共政策在分配社会利益时带有明显的倾向性。

(2)利益综合政府在向社会各成员分配利益时,除了考虑到社会的整体利益与政府的自身利益之外,还要充分想到社会各成员之间的利益相关性。

公共政策是要提供一种普遍遵循,或者至少相关人员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规范人们在追求利益所出现的矛盾或冲突中的行为。

政府必须综合地平衡各种利益关系,或简称为“利益综合”。

利益综合建立于利益选择的基础之上,它除体现在政治行为与普通准则上,还体现在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上。

现实社会中,利益是多元化的。

政策既要反映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需求,又要兼顾保护少数人的合法利益。

政策的作用,是要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排除那些消极因素,把各种利益矛盾尽量控制在较小的范围之中,以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3)利益分配公共政策本身并不是资源,而是由于政策实施后保证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得到满足。

这意味着政策起到了向社会有关成员分配利益的功能。

对不同的政策对象来说,公共政策所分配的利益,往往对一些人是直接的,而对另一些人是间接的。

公共政策的最大特点之一,总是保护多数人利益,尤其是多数人的长远利益,而抑制少数人的利益。

不过,人们从政策中获得利益或失去利益不是绝对的,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某一政策使得一些人既获得利益,又失去利益。

(4)利益落实政策分配利益,满足一部分利益群体的合理要求是十分重要的。

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利益群体能否按照政府的规定目标,获得应有的利益。

这不仅是相关的利益群体关心的事,更应该是政府关心的事。

政府的政策主体地位,需要它们主动地把政策内容贯彻到实践中去,产生应有的政策效果,即从本质上讲,使得分配的利益到位。

综上所述,在对公共政策的本质理解上,应突出的内容有:第一,它是对全社会的利益进行分配,而不是其它分配。

第二,它是基于多种利益关系的有选择的利益分配,而不是盲目的分配。

第三,它是通过综合各种利益矛盾后的利益分配,而不是孤立地就事论事式的分配。

第四,它是要在实践中得到兑现的利益分配,而不是口头或纸上的利益分配。

三、公共政策的定义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定义中的政策主体只限于政府,而没有考虑到社会中的其他公共组织。

除此之外, 对于这一定义,我们需要强调五点:1、公共政策是政府的政策,是政府制定的行为准则,这些准则首先体现了政府的政治行为,是政府活动的产物。

2、公共政策的本质是要解决利益分配问题,既包括物质利益的分配,也包括精神利益的分配。

3、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动态过程。

这种过程取向大致经历四个环节:利益选择、利益综合、利益分配与利益落实。

4、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的分配,服从于政府的整体目标需要,或者更直接地说,服从于政府对利益的追求。

5、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的分配过程,是有时间与空间限制的。

四、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整体性。

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

尽管某一政策是针对特定问题提出的,但这些问题总是与其它问题网结为一整体,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政府不可能通过某一项或几项政策对全社会实行有效管理。

人们常说,政策要配套,是指由众多数量、类型不一的政策,组成政策体系,强化政策的整体功能。

整体性不仅表现于政策的内容与形式上,而且还表现在政策过程中。

作为政策体系的整体功能,以及政策过程诸环节的整体作用,除取决于自身的联系之外,还与政策环境密切相关。

2、超前性。

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它们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必须具有预见性。

任何政策都有明确的政策目标,即解决政策问题所要达到的目的、结果和状态。

先进的政策目标,决定了政策应是超前的。

除目标外,相关的政策内容,同样具有超前性。

政策的超前性,不是脱离实际的空想,而是建立在科学预测与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3、层次性。

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根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具有不同规格。

尽管不同的政策间是相互联系的,但这种关系并非“平起平坐”的关系,而有主次之分。

从政策体系的纵向分析,高层次政策对低层次政策起支配作用。

4、多样性。

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显然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

政府职能的发展趋势是日益丰富、复杂和扩大,那些在过去不太需要政府管理的问题,均被列入现代政府的管理范围内,由此而引发的政策问题,自然变得多样复杂。

5、合法性。

政府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法人行为”。

体现政府行为的政策,本身就具有一定法律性质。

它的规范作用既要依靠社会舆论来维持,更要通过国家的强制力量来监督执行。

五、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所谓公共政策的功能,就是公共政策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它通过政策的地位、结构、影响力与结果表现出来。

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有三个,即导向功能、调控功能与分配功能。

1、导向功能。

公共政策是针对社会利益关系中的矛盾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而提出的。

为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

政策的导向,是行为的导向,也是观念的导向。

从作用结果来看,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包括正向引导功能和负向引导功能。

公共政策所具有的导向功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

人们要充分发挥政策的正导向功能,又要清醒地认识到政策的负导向功能,要主动地调整社会的利益关系,克服它们的消极影响,特别要尽量避免那些因错误政策所产生的负导向作用。

2、调控功能。

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中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它既有调节作用,也有控制作用。

政策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尤为重要的是物质利益关系。

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也有直接的和间接的两种形式。

常常还表现出特有的倾斜性。

政策的调控功能,也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3、分配功能。

公共政策应具有利益的分配功能。

为减少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摩擦,需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用政策来调整现实的利益关系。

每一项具体政策,都有一个“谁受益”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下列三种利益群体和个体,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1)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2)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3)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一般地说,政策受益的人越多,发生政策偏离的可能性就越小。

六、公共政策分析要素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要素有:政策问题、政策目标、政策方案、政策模型、政策资源、政策评价标准、政策效果、政策环境和政策信息。

七、政策科学的诞生与发展1、政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新进展与19世纪相比,20世纪政策研究有两个明显特征:与政策研究相关的学科,如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其它社会科学的专业化;推动公共政策研究的是擅长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著名学者与教授。

他们越来越多地被政府召去,参与政府的决策与管理。

2、拉斯韦尔奠定了政策科学的基础“政策科学”的概念,主要是由美国政治科学家H.D.拉斯韦尔提出的。

1951年拉斯韦尔与 D.勒纳合编了《政策科学》一书,首次对政策科学的基本范畴与方法等内容做出了规定,奠定了政策科学的基础。

这样,政策研究开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并逐步形成一门独立学科。

拉斯韦尔对政策科学概述了六大特征:(1)政策科学是关于民主主义的学问;(2)政策科学的哲学基础建立在理性实证主义之上;(3)政策科学是一门对于时间和空间都非常敏感的科学;(4)政策科学具有跨学科的特点;(5)政策科学是一门必须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6)政策科学必须具有“发展概念”。

然而,对公共政策分析给予强有力推动的,并不主要是来自社会科学家的活动,而在相当程度上与工程师、运筹学家、系统分析与应用数学家等人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

其工作的重心是放在“分析”上。

50年代初前后,这种政策分析的目的与指导思想有了一定的转变。

体现这种转变的是美国兰德公司。

它在政府的政策制定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创造出不少研究新方法。

许多政府中的机构广泛运用系统分析技术,研究各类公共政策问题,取得重大进展。

3、德罗尔的工作及其杰出贡献公共政策分析的发展,自然要与政策科学的大发展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