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知识点说课材料

合集下载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整体解读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整体解读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整体解读一、研读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基本前提,是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依据,也是衡量教学成败的标准。

因此,教学的第一步是研读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

建议老师们,通过研读本单元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从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明确教学目标,以确定教学方向。

本单元的课程标准内容是“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由此,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认识两宋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们还需要在整体把握单元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根据教科书的内容安排,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认知特点,设计课时教学目标。

第9课教学目标: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等史实,认识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特征及利弊。

第10课教学目标:从政治史角度了解辽夏金元几个少数民族政权的情况,认识其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第11课教学目标: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在经济与社会方面的新变化,认识其特点以及经济与社会变化的关系。

第12课教学目标: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上的新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化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二、理清时序线索,把握时代特征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构建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相互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进而对历史进行合理的解释。

具体来说,要理清时序线索,把握时代特征。

从朝代更迭特点来看,辽宋夏金元时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北宋与辽、西夏对峙;南宋与金、西夏并立;元朝统一。

从时代特征来看,辽宋夏金为第一阶段,时间较长,两宋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构成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宋朝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强化中央集权,内部统治比较稳定,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学术文化取得突出成就,但军事力量孱弱,为金朝所灭。

【最新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复习知识点背诵提纲

【最新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复习知识点背诵提纲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复习知识点背诵提纲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1)地方—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①军事: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强干弱枝,禁军只有统兵权)。

②行政权:所有州直属中央;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

③财政: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④监察:设“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2)中央—分散机构权利,削弱相权:①中书门下掌行政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②枢密院掌军政,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③三司掌财政。

(3)抑制武将实力膨胀:①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②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特点:①强干弱枝,守内虚外②分化事权,内外相制③重文轻武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影响:①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③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③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

①目的: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②措施:官府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借此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③影响: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

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知识点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知识点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知识点第三单元中国古代历史(公元前2200-公元220)一、两周期1. 考古学家将中国的社会历史分为两大周期:中华文明的上古历史(公元前18世纪-公元前220年)和夏商周历史(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221年)。

2. 公元前18世纪-公元前220年是上古历史时期,这段时期是中国民族历史发展的起点,人类在这一历史阶段已经有了社会组织,而分封制也出现了。

3. 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221年是夏商周历史时期,这是中国史上最显著的一个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建立了中国最强大的三大部落——夏、商、周。

二、夏朝1. 夏朝的兴起可以追溯到距今有5000多年的前史时期,以芝、子、丁三个姓氏为族长,它们结合形成了一个封建王族——汤姓夏朝。

2. 汤之后的四个夏王朝——夏、商、周、春秋3. 夏朝建立了首个天下国家,发明了灌溉技术,扩大了农耕文化,建立了曰九制度,发明了原始文字“甲骨文”,记录战争,宗族社会复杂化。

三、商朝1. 商朝是继夏朝之后出现的穆封制王朝,在西周之前发展,它以其一鼓头人物王蠊为首,使中国统一也形成了“中国”这样一个概念,还创立了处分科举任用制度,用于统治中原大地,影响深远。

2. 商朝的财富不断增加,农业生产也得到巨大的进步,社会秩序也得到更好的维护。

3. 商朝还发明了金银青铜器物,发明了中华文明最早的音律,殷墟发现了许多古代文明遗迹。

四、西周1. 西周历史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以西原人太宰治为第一任国君,统治者曰“宗庙”,改称“西”,国号曰“周”。

2. 西周的政治体制是分封的制度,一分为九个都尉,一分为九个邑,有棋兵仪式、太学教育、皇室礼仪等,私都奉行“治道”的政治体系,并且把西周的宗庙以及宗庙子孙入土于大衍,建设了东周。

3. 西周文化和文学也得到了繁荣,史书就是有名的西周史籍,蔡觑也发现了《周礼》《洪篪礼》《思明文书》等知名经典。

辽夏金元的统治说课稿

辽夏金元的统治说课稿

辽夏金元的统治说课稿一、说教材过渡语: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下面我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第二课,讲述了两宋时期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元学习中原汉人的经济方式、制度与文化,长期与两宋形成对峙,最终由元朝统一了中国的历史。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这些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高一学生在初中已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比如辽夏金元政权的政权更迭和制度建设,但缺少对上述史实的具体分析和深入理解,容易把这一时期的南北对峙格局错误的理解成北方民族对汉族政权的“侵略”和“压迫”。

此外,学生在初中学习中没有很好的掌握读图、绘制时间轴等基本学科技能,时空观念比较薄弱,需要教师结合地图强化该素养落实。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语: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时空定位,分析历史地图信息,了解辽夏金元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建立和发展的基本史实,培养时空观念。

2.通过史料综合分析各政权的制度建设,尤其是行省制度,理解它们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增进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

3.分析各民族政权在政权建设,边疆和民族等方面的管理,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增强对中华文明成就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培养家国情怀。

四、说教学重难点过渡: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及教学目标的分析,我确立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辽、西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的建设。

【难点】辽、西夏、金、元诸政权和汉民族相互融合共同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五、说教法学法过渡: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本课我将采用谈话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过渡语:接下来,我会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主要包含了三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小结作业。

中外历史纲要第三单元知识点

中外历史纲要第三单元知识点

中外历史纲要第三单元知识点
本文档旨在总结中外历史纲要第三单元的知识点,以下为概要:西方古代文明
- 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特点和贡献
- 希腊:民主政治、哲学思想、文学与艺术
- 罗马:法律体系、行政制度、公共建设
- 欧洲中世纪时期的封建制度和天主教的影响
- 封建制度:封建主与农奴、封建领地与领主
- 天主教教廷的权威和宗教战争
- 文艺复兴及其对欧洲的影响
- 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
- 科学与艺术的进步
- 宗教改革及其后果
-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
- 派的形成与欧洲宗教战争
- 绝对王权的确立与启蒙时代的思想解放
- 绝对王权的象征与实施
- 启蒙思想者对专制统治的批判与理性主义的兴起中国古代文明
-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与文化传统
- 夏:神权政治、文字的产生
- 商:农业经济、青铜文明
- 周:封建制度、儒家思想的兴起
- 秦朝的统一和秦始皇的重大改革
- 中央集权与郡县制度的建立
- 统一的文字、度量衡与法律体系
- 汉朝的政治制度与文化繁荣
- 分封制度与丞相的权力
- 文学艺术的繁荣与科技发展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与文化碰撞
- 三国分立与六朝时期的文化交流
- 的兴起与艺术的发展
- 隋唐时期的统一与繁荣
- 隋朝与唐朝的统一与强盛
- 文学、绘画与科技的繁荣
以上为中外历史纲要第三单元的主要知识点概要,具体内容请参考相关教材和资料。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夏金元的统治【张】优秀ppt课件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夏金元的统治【张】优秀ppt课件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国朝土宇旷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论难遽定。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 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其它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 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国家仍处远漠,无事论此,必如今日形势,非用汉 法不宜也。陆行资车,水行资舟,反之则必不能行;幽燕以北,服食宜凉,蜀汉 以南,服食宜热,反之则必有变异。以是论之,国家当行汉法无疑也。然万世国 俗,累朝勋贵,一旦驱之下从臣仆之谋,改就亡国之俗,其势有甚难者。苟非聪 悟特达,晓知中原实历代帝王为治之地,则必咨嗟怨愤,喧哗其不可也。窃尝思 之,寒之与暑固为不同,然寒之变暑也,始于微温,温而热,热而暑,积百有八 十二日而寒气始尽。暑之变寒,其势亦然。山木之根,力可破石,是亦积之之验 也。苟能渐之摩之,待以岁月,心坚而确,事易而常,未有不可变者…… 在陛下 ①笃信而坚守之,不杂小人,不营小利,不责近效, 不恤浮言,则天下之心庶几 可得,而致治之功庶几可成也!
行营到处即为家,
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天土著,
四时畋猎是生涯。
经过约500年的发展,
到唐朝时,契丹已逐
渐强大起来。隋唐时期,
游牧在北方的契丹逐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生产
事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 元第 辽夏10 金课元的辽统夏治金【元的优统质治PP【T 课优件质张PP】T课优件秀38p张 pt】 课 件(1)(共38张PPT)
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2)内容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精编知识梳理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精编知识梳理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并立)第9课北宋南宋一、加强中央集权:1、收精兵:精编禁军,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

枢密院有调兵权,三衙有统兵权2、分相权:军权归枢密院和三衙,财政归三司,副相为参知政事。

3、制钱谷:设转运司,统领地方财政,清除割据经济基础4、重文轻武:文臣任知州,任枢密院长官。

5、地方:设立平行四个路级机构,称“四监司”,监控各州。

各州设通判。

(影响:A、预防内乱,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B、影响行政效率,助长保守风气。

)二、积贫积弱:、1、宋辽战争:(1)幽云十六州:北宋前,契丹建立的辽朝在北、方占领幽云十六州。

北宋两次欲夺回,均败。

(2)辽宋议和:北宋送“岁币”,方获安定。

2、宋夏战争:与西北党项屡战屡败,达成和议。

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送“岁赐”。

3、积贫积弱:A、军队不精,素质低下B、军费上升,耗费财政C、机构重叠,人仕过滥D、官僚膨胀,负担沉重。

三、变法图存:1、庆历新政:宋仁宗时范仲淹整顿官僚机构。

2、王安石变法:(1)措施:宋神宗时,农业青苗法,提供农业贷款、军事强兵法,实现兵农合一,取代募兵制。

另有科举、教育。

加强国家控制,实现富国强兵。

(2)影响:富国强兵,增加收入,引起争议,失败告终。

四、南宋偏安1、北宋灭亡:1127,被金所灭。

2、抗金英雄:岳飞3、绍兴议和:1147,东起淮水,西到大散关,南宋称臣。

交纳岁币,世为侄国。

第10课辽夏金元一、辽:(契丹)1、建立:与鲜卑同源,居辽河上游,916年,耶律阿保机建契丹国,都上京,后改国号辽。

2、制度: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汉人为主的农耕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二、西夏:(党项)古代羌人分支,1038年元昊称帝,都兴庆府,国号大夏。

汉式官称与本民族官称并存。

三、金朝:(女真)1、建立:居黑龙江、松花江流域,1114年,完颜阿骨打反辽,次年称帝,都会宁府(上京)2、征战:1125年灭辽,1127灭北宋,与南宋对峙。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知识梳理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知识梳理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与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

重难点1.重点: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2.难点: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王安石变法。

核心素养1.时空观念:通达时空观念掌握960年北宋建立,1069年王安石开始变法,1127年金灭北宋,南宋开始,金与南宋形成对峙局面。

2.史料实证:运用史料实证探究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王安石变法和南宋的偏安。

3.历史解释:明确历史解释研思宋朝强化专制集权,社会经济的发展,南宋偏安的局面维持较长时间。

4.唯物史观:立足唯物史观认知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的变革产生的历史影响。

5.家国情怀:渗透家国情怀感悟两宋时期科举制的完善与官僚体制的发展,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

知识梳理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1)北宋建立后,相继消灭南北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2.目的: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

3.措施(1)收权,即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分权,即分散机构权力,使其相互牵制,避免专权。

(3)崇文抑武(重文轻武)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4.影响(1)积极: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

(2)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边疆压力(1)宋辽关系①北宋建立前,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②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③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

“澶渊之盟”,内容: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

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

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

(2)宋夏关系①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败。

②双方最终达成和议。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单元优化提升 课件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单元优化提升 课件
我国历史上存在着三次大分裂时期:第一次是春秋战国时期,实质
上处于分裂状态,但名义上有一个统一的东周王朝存在;第二次是三国两 晋南北朝时期,在整体分裂过程中出现短暂的全国统一和局部统一;第三 次大分裂是在五代、辽、宋、夏、金时期,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 2.正确认识 (1)统一是主流,即使是分裂时期,也存在着局部的统一,孕育着新的统一 因素。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使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兼 并战争、分裂割据使人民更加渴望统一,而许多统治者也致力于国家统一, 为实现统一作出了重大努力。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单元优化提升
一、中国古代的分裂和统一 在我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既有统一和安定的历史时
期,又有分裂和动荡的历史时期。 1.国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共包括四次由分裂到统一的时期: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时期——秦汉时期;短暂的统一时期— —西晋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 族国家进一步发展时期——元明清时期。
2.(2020·山东卷)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 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 王安石此举力图( )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解析】 C。王安石通过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的方式进行赈灾,一 方面救济了灾民,另一方面也兴修了水利,同时通过兴修水利也 能恢复和促进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减少灾害再次出现的可能, 有利于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故选C项;招募饥民兴修 水利并不一定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因为水利工程的修建有可能 暂时增加政府的负担,排除A项;招募饥民兴修水利和稳定灾区 社会秩序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此举不一定有利于稳定灾区社会秩 序,排除B项;王安石的措施属于救灾措施,并没有建立和形成 政府抗灾救荒体系,排除D项。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知识点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知识点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知识点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1、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权、监察文官任知州“四监司”、通判钱控制地方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赋税上缴朝廷兵地方精锐编入中央禁军行政:宰相、参知政事削弱相权军政:枢密院(分化事权)财政: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监察:台谏剥夺兵权--罢免宿将兵权调兵权:枢密院(文官)抑制武将分散军权统兵权:三衙(武将)更戍法:禁军定期更换驻地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士人地位2、评价宋代加强中央集权利:①防范内部动乱,巩固国家统一安定,加强了中央集权;②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弊:①行政效率低下,因循保守;②“三冗”,积贫(内),积弱(外)3、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1)背景:①“三冗两积”,内忧外患,严重的社会危机。

②“庆历新政”失败。

(2)主要内容:①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 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②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3)影响①积极: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②消极:A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

B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

C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1、契丹族--辽、党项族--西夏、女真族--金、蒙古族--元2、辽实行南、北面官制度,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3、辽朝南、北面官实行的意义①缓和了民族矛盾,稳定了契丹的统治;②促进了辽朝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③加快了民族交融4、金朝实行“猛安谋克”制度。

以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

5、元建立后巩固统一的措施①修驿道,设驿站、急递铺;②中央:中书省、地方:行省制度;③吐蕃:宣政院管理;④西域: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⑤台湾:澎湖巡检司6、行省制度设立的影响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影响深远;②加强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③促进了民族交融。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知识点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知识点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知识点总结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一、基本概念1.民族经过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

2.国族:以政治凝结成的新族群,在文化习俗的融合的情况下,国族不可以直接转化成民族概念。

典型的国族概念有巴西民族、美利坚民族、中华民族等。

3.大一统国家:与“早期国家”相比,“大一统国家”相当于中国古代国家的“升级版”。

其“升级”的表现不仅在于版图覆盖范围更大,更在于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官僚制统治,政权组织结构更加紧密,管理力度更为强化。

◎二.大一统国家初建:1.有利条件(1)政治方面①秦王嬴政的决策方式具有一定的民主特色。

如行间计、统一战争、权力世袭等国家重大决策要令,均通过智囊团(文臣、武将、百官、博士、客卿)来决定。

②秦善于吸纳人才,外来人才在秦统一大业的实现上,功不可没。

(2)经济方面:①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秦国的经济改革进一步完善了赋税制度和土地制度。

②秦国对农业经济高度掌控,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主管经济的官吏体制;设立了种种法律来调整经济关系。

③秦国所处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富,物质基础雄厚。

(3)思想文化方面战国中期以后,秦国以法家学说为主导,吸收和整合了“富国强兵”“君臣关系”和“政权运作”等方面的诸子学说,实现了秦国国富兵强和政权的高效运转。

(4)军事方面①正确的军事策略的采用和技术条件的进步,是秦实现统一不可或缺的条件。

②长期的战乱给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打破政治分裂、结束战争,成为历史大势、众望所归。

2.大一统的过程(1)统一东方六国。

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瓦解,相继灭掉东方六国。

(2)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滇、黔一带西南夷的控制。

(3)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3.大一统的意义(1)结束分裂,天下归一,空前统一的国家政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推动了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两宋的历史(主题整合)(55张)【课件5】(王鹏)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两宋的历史(主题整合)(55张)【课件5】(王鹏)

宋金和议
南宋政权虽得以继续存在,但也只是维持 偏安的格局,其军事设施和举措已全无统 一王朝的气象。来自两宋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新变化
学习目标:通过史料、图片等了解辽宋夏 金元时期经济与社会方面发生的新变化。 对涉及的史料进行辨析、解释,努力重现 真实的历史场景。这一时期的经济和社会 新变化为明清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通 过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 信心。
相互攻伐,但基本保持了对峙与并存的局面。 在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北宋和南宋都可视作又一个南北朝时期。
这的各个长民时期期对族最 峙相为 、显 相互著 互交地影融特响征、,,相促就互是融进中合中原,华政以权及民与 各族北 民方 族共和 社同西 会北 经体少 济的数 、形民 政族 治成政 和与权 文之 化发间 共展
问题探究:
材料1:从祖宗之法的实施结果来看,除弊和防弊的确大见成效。一是彻底
铲 重积除内极了轻对 的:皇 政预权 治防威 局内胁 面部的。动”三心是乱冗腹通,官之过巩患分固“割国。事家二权统是 制彻 度一冗底 的,兵扭 设强转 计化了 ,中使15央君0多集主年专权冗藩制;镇费达自到立了,一外
个新的高度。四是重文轻武的国策,为文官政治奠定了基础。后人也正是 在这个意义上将”唐宗“、”宋祖“相提并论。-选自社科版《中国通史》
同发展,它们都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以上材料均引自中国社科院版《中国通史》(三)
你从这两段材料中获取的主要信息有哪些?
二、军事:民族政权并立及相互交融
◎北宋、辽、西夏对峙图(1111年)
◎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积弱
宋辽----澶渊之盟:
第三原则:崇文抑武(重文轻武)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说课稿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说课稿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历史纪录片、动画演示等,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示历史事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设计互动式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创设情境教学,通过历史故事、案例分析等,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增强学习的代入感。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如探讨秦始皇的功与过,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三)巩固练习
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
-设计填空题、选择题等书面练习,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史料分析秦统一的历史意义,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通过史料分析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生生互动,促进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智慧的发展。
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包括:
-情境教学法符合认知心理学中的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特定情境中发生的,有助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结合时事,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以下主要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构建历史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时空背景下感受历史事件,增强学习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分析作业和练习中的错误,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定期回顾和总结教学过程,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进行解答,并提供针对性的建议。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第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件(共2张PPT)[优秀课件][优秀课件]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第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件(共2张PPT)[优秀课件][优秀课件]
——张岂之《中国历史新编·古代史(下册)》
思考:唐宋时期的佃农的人身关系有何变化?说明了什么?
奴婢贱人,律比畜产。 诸奴婢有罪,其主不请官司而杀者,杖一百。 无罪而杀者,徒一年。
——《唐律疏议》
有富民家小女奴逃亡,不知所之,女奴父母讼 于州,命录事参军鞫之。录事尝贷钱与富民不获, 乃劾富民父子数人共杀女奴,弃尸水中,遂失其尸, 或为首谋,或从而加害,罪皆应死。
——包伟民、吴铮强《宋朝简史》
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纸币产生 纸币产生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北宋交子
南宋会子
元朝宝钞
非农业税占比增多
至道末年 (997年)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农业税 (万贯)
非农业税 (万贯) 1567.3
60:40
天禧末年 (1021年)
经济重心南移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元]脱脱《宋史·范祖禹传》
故谚曰: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高斯得《耻堂存稿》
户口数量,垦田规模,粮食产量, 国家赋税收入等超越北方。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一、经济繁荣的时代 1.农业的发展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4.经济重心南移
——宋元之际 马端临《文献通考》
科举考试分南北卷、南北榜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一、经济繁荣的时代 1.农业的发展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4.经济重心南移 二、唐宋社会的变革
唐宋变革探究一
门第观念淡化
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 婚姻必由于谱系。……此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 者也。……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一、经济繁荣的时代 1.农业的发展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夏金元的统治【课件16PPT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夏金元的统治【课件16PPT

进 入 鼎 盛 , 经 济 繁 荣 , 史 称 “ 大 ①减少财政支出;
定 之 治 ” , 世 宗 被 百 姓 称 为 “ 小 ②保证较强战斗力;
尧舜”,其人死后,受到北方民 族袭扰,猛安谋克户又逐渐腐化,
③加强女真族封建化进程,促进社 会进步。
统治逐渐衰落。

蒙古崛起元 统
朝 一
蒙古汗国和元帝国的建立
——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 当 要② 高大职料行。。能二省它 是:辖元负 聚区朝责 集广的处 境阔行理 内省境 财,实内富军际政,政上治以大封、供权建军中集中事央中央、需集经要,权济。加分等—强寄各—了于类《中地事中央方务学集,历,故史此权行教外,省学行行官史省政员料还效的汇有率权编一力较》个相重
材 中 单③开料央纯行端三集的省。: 权 中制是 央把度秦 集相是汉 权当以 或一中来单部国郡纯分古县的权代制地力地中方分方央分寄行集权于权。行政模省—制式,—度的然 李的较后 治重借 安高大行 《级变省 元演化集 代革形权 行,态于 省是中 制,中央 的…国。 特…省点元 明制与行 显历省 优的史制 于
西夏王国的建立和统治
建立:公元1038年,(党项人)
②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夏 景 宗 元 昊 建 立 西 夏 , 定 都 (5)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管理军政事务
蒙古汗国和元帝国的建立 蒙古汗国和元帝国的建立
兴 庆 府 ; ——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第十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辽史·百官志一》
作用》
元朝时代的民族关系
——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1 . 蒙 古 族 和 回 族 的 形 成 : ①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知识点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知识点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知识点总结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一、基本概念1.民族经过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

2.国族:以政治凝结成的新族群,在文化习俗的融合的情况下,国族不可以直接转化成民族概念。

典型的国族概念有巴西民族、美利坚民族、中华民族等。

3.大一统国家:与“早期国家”相比,“大一统国家”相当于中国古代国家的“升级版”。

其“升级”的表现不仅在于版图覆盖范围更大,更在于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官僚制统治,政权组织结构更加紧密,管理力度更为强化。

◎二.大一统国家初建:1.有利条件(1)政治方面①秦王嬴政的决策方式具有一定的民主特色。

如行间计、统一战争、权力世袭等国家重大决策要令,均通过智囊团(文臣、武将、百官、博士、客卿)来决定。

②秦善于吸纳人才,外来人才在秦统一大业的实现上,功不可没。

(2)经济方面:①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秦国的经济改革进一步完善了赋税制度和土地制度。

②秦国对农业经济高度掌控,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主管经济的官吏体制;设立了种种法律来调整经济关系。

③秦国所处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富,物质基础雄厚。

(3)思想文化方面战国中期以后,秦国以法家学说为主导,吸收和整合了“富国强兵”“君臣关系”和“政权运作”等方面的诸子学说,实现了秦国国富兵强和政权的高效运转。

(4)军事方面①正确的军事策略的采用和技术条件的进步,是秦实现统一不可或缺的条件。

②长期的战乱给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打破政治分裂、结束战争,成为历史大势、众望所归。

2.大一统的过程(1)统一东方六国。

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瓦解,相继灭掉东方六国。

(2)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滇、黔一带西南夷的控制。

(3)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3.大一统的意义(1)结束分裂,天下归一,空前统一的国家政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推动了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第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32PPT)(共32张PPT)[优秀课件][优秀课件]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第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32PPT)(共32张PPT)[优秀课件][优秀课件]

北方
②由内地向沿
南宋
经济上南方超过北方正式成为经 经济重心南移
济重心
完成
海逐渐转移; ③带动了文化 的南移
①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元朝
②重开大运河,改变路线,缩短 南 北 经 济 差 距
航程;
继续扩大
③开辟长途海运航线
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带动南北交通运输业发展(漕运、海运); 2、文化重心南移,北宋科举考试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分别录取; 3、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逐渐增加; 4、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江浙逐渐成为人才集中的区域; 5、促进了各民族地融合,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
四、社会的变化
原因: 1、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2、世家大族的衰弱; 3、科举制的进一步发展
表现
1、门第观念淡化: (1)门第观念仍然普遍; (2) 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 (3)大批平民出身的士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政 坛;
2.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1)贱民阶层数量减少; (2)世袭奴婢减少,雇佣关系发展; (3)无地农民的人身束缚减少。
上最早的大型采煤遗址,可见宋朝人 的挖煤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3、印刷业: (1)提高印制效率,推动文化普及和造纸业发展; (2)传到欧洲后,为欧洲社会转型以及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北宋)中央政府刻印图书,除国子监承刻之外,其它政府部门和地方官署 都刻书、印书,全面开展了政府刻书事业……刻书内容范围更加扩大,不仅刻 印儒家经典著作,又遍刻正史、医书、诸子、算书、字书、类书和名家诗 文……
规律
①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
魏晋南北 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1、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文官任知州
、通判
控制地方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赋税上缴朝廷
地方精锐编入中央禁军
行政:宰相、参知政事
削弱相权军政:枢密院
(分化事权)财政:三司(户部、盐铁、度支)
监察:台谏
剥夺兵权--罢免宿将兵权
调兵权:枢密院(文官)
抑制武将分散军权统兵权:三衙(武将)
更戍法: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士人地位
2、评价宋代加强中央集权
利:①防范内部动乱,巩固国家统一安定,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弊:①行政效率低下,因循保守;②“三冗”,积贫(内),积弱(外)
3、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
(1)背景:①“三冗两积”,内忧外患,严重的社会危机。

②“庆历新政”失败。

(2)主要内容:①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②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
取代募兵制。

(3)影响
①积极: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
②消极:A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

B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

C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1、契丹族--辽、党项族--西夏、女真族--金、蒙古族--元
2、辽实行南、北面官制度,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3、辽朝南、北面官实行的意义
①缓和了民族矛盾,稳定了契丹的统治;②促进了辽朝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③加快了民族交融
4、金朝实行“猛安谋克”制度。

以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

5、元建立后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修驿道,设驿站、急递铺;②中央:中书省、地方:行省制度;③吐蕃:宣政院管理;
④西域: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⑤台湾:澎湖巡检司
6、行省制度设立的影响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影响深远;②加强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
③促进了民族交融。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1、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发展原因
①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政策:开明开放的政策,鼓励发展生产,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③中外交往、民族融合加强;
④交通便利(大运河、丝绸之路);
⑤经济: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⑥人民的辛勤劳动
2、宋元时期社会变化的表现
①门第观念淡化;②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③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
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人口因素:自晚唐以来,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中原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②政治因素: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

③政策因素: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④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更适宜于农业生产。

⑤经济因素:农作物品种交流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⑥其他因素: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力的较快发展。

4、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继续发展的表现
①农业有重大发展。

北宋时,土地得到充分利用,南北农作物品种更多地得到交流,农产品的商品化加强;全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②手工业生产技术有进一步发展。

③商品经济活跃。

宋代城市和商业兴盛,出现了纸币。

④对外贸易繁荣。

宋代设置专门机构管理对外贸易;元代的外贸港口扬名海外。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1、理学的概念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是三教合一的产物。

2、儒学复兴----程朱理学的背景
①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独尊地位动摇;
②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重建纲常伦理;
③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④北宋中期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3、程朱理学的主张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②“存天理,灭人欲”;③方法论:格物致知
4、理学的影响
积极:①提出了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德规范,为皇权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②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和道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
起了积极作用;
③是对儒学的更新与丰富,有利于促进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消极:强调“三纲五常”和尊卑等级观念,压制和扼杀人的自然欲求,禁锢人们思想,阻碍了后期社会的变革。

5、宋以前儒学的发展历程
6、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
①造纸术、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和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发生;
②火药在欧洲的应用与发展,推动世界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进行;
③指南针的使用,为西欧人新航路的开辟和海外殖民征服创造了条件,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