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
管仲之交文言文
管仲之交文言文
摘要:
一、管仲之交的背景
二、管仲与鲍叔牙的友谊
三、管仲的政治才能
四、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
五、结论
正文:
管仲之交,指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与鲍叔牙之间的深厚友谊。
这两人相识于微时,相互扶持,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知己之一。
管仲与鲍叔牙的友谊始于他们年轻时期。
当时,两人都在为各自的生计奔波。
尽管生活困苦,但鲍叔牙始终信任并支持管仲,认为他是一个有着非凡才能的人。
在管仲曾三次被逐出家门,生活困顿之时,鲍叔牙都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援手,给予他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
而管仲也深知鲍叔牙的善良与真诚,对他充满了感激之情。
管仲的政治才能在齐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他辅佐齐桓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齐国迅速崛起,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
管仲提倡“法治”,强调国家应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保障社会秩序和人民权益。
同时,他还主张“务实”,认为国家应当发展经济,增强实力,而非空谈道德。
在管仲的辅佐下,齐国国力迅速提升,齐桓公也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
管仲之交的故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流传千古的佳话。
它告诉我们,真诚
的友谊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成就非凡的事业。
同时,也反映出春秋时期士人之间的忠诚、信义和担当。
管仲
管仲(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编辑[guǎn zhòng]管仲(公元前719-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
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周穆王的后代。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被誉为“法家先驱”、[1]“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失败,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成为齐国上卿(即宰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孟子·告子下》中说“管夷吾举于士”。
是指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
大唐李靖有云“若乐毅,管仲,诸葛亮,战必胜,守必固,此非查天时地利,安能迩忽?”(出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国强兵,重视商业,并因开创国营娼妓制度而曾被中国性服务业供奉为保护神。
《战国策》、《国语·齐语》、《史记·管晏列传》、《管子》、《左传》等都有记载他的生活传记,《论语》、北宋苏洵的《管仲论》对管仲的事迹做出了分析和评价。
[2-3]格物致知[gé wù zhì zhī]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物理的学科,已失佚,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
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
《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发行的第五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他的著作《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是一朵云吹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心灵感动另一个心灵...。
读史:孔子如何评价管仲
读史:孔子如何评价管仲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非常高,认为他是古代中国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孔子曾经赞扬管仲说:“吾以子之才,抚五霸
之政”。
这句话指的是孔子认为管仲有着非常卓越的才能和领
导能力,可以治理世界上的五个霸主国家。
孔子也称管仲为“君子”和“贤人”,表示他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卓
越的才华。
孔子对管仲的赞誉主要集中在他的政治智慧和改革成就上。
管仲在齐国担任宰相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有效地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孔子认为,通过他的政策和治理,管仲为中国的社会稳定和政治秩序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孔子对管仲持有非常积极的评价,认为他是中国古代的杰出政治家和改革家。
他的才能和智慧为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种评价也反映了孔子对于贤人和君子的尊重和赞美。
史记中管仲的故事
史记中管仲的故事
《管仲的那些事儿》
嘿,大家好呀!今天咱来聊聊史记中的管仲。
管仲这哥们儿,那可真是有好多故事呢!就说有一次吧,齐桓公要去攻打一个小国,管仲呢,就劝他别去,说这样不划算。
齐桓公可不听呀,嘿,他就非要去。
结果呢,到了那小国,人家早有准备,齐桓公那是碰了一鼻子灰。
齐桓公灰溜溜地回来后,就找到管仲,说:“管仲啊,你咋说得那么准呢!”管仲笑着说:“主公啊,我这是了解情况呀,那小国虽然小,但也不是好欺负的呀。
”齐桓公挠挠头,说:“哎呀,我咋就没想到呢。
”管仲拍拍他的肩膀说:“主公,以后可别这么冲动啦!”
你瞧,这就是管仲,聪明吧!他总是能在关键时刻给齐桓公出好主意,让齐国越来越强大。
他的那些智慧和谋略,真的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呀!
哎呀呀,管仲的故事可真多,说也说不完呢。
咱以后有机会再慢慢聊哈!就先这样啦,拜拜咯!。
管仲形象分析
管仲形象分析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名臣,被誉为“春秋第一名臣”,管仲有着其独特的形象,常常被赞誉为“信、果、辅、惠、忠五德兼备”,对于其形象特点的分析,可以从其事迹、性格、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管仲的事迹管仲是一位辅佐君主的名臣,在为齐国效力的十年当中,他以出色的才华和卓越的能力,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处理政务时不拘小节,勤政爱民,在规范税收、完善军事制度、稳定民心等方面下功夫,使齐国在当时的诸侯国中处于领先地位。
在战争中他更是如虎添翼,帮助齐国一次次取得胜利。
除此之外,管仲在政治理念上具有前瞻性,在奉行君主专制的同时,他主张尊重法律,谋求社会的稳定,强化农业生产和失业救济,坚持罢黜百家、专注儒家,为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
二、管仲的性格管仲的性格特点是其成为名臣的关键所在。
作为一个出身自卑贱而被誉为“三千年一贤”的人物,管仲有着坚定的自信和高度的自尊心,同时又十分谦虚。
他的虚心使他十分尊敬他人,不断吸取他人的优点,全力学习提升自己。
此外,管仲还具备极强的领导才能和管理能力。
他在政治上处理中和,善于调节,知道如何安抚议论纷纷的众人。
也是一位优秀的团队领袖,他对下属示强不傲的高度口服,手下人对他非常敬重。
三、管仲的影响管仲的影响力超越仅仅是一位历史上的名臣,因为他所具有的品德、才华和学识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的政治上的理念和经验对于后世的政治家和学者来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我们今天社会的政治改革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启示。
其次,他的思想和文化也对中国儒家文化的发展和推广有重要的贡献。
作为一位儒家的信仰者和支持者,他在为与之共同推崇的儒家理念和价值观,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管仲的形象分析其更像一个文化传承者,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名臣,更是一位具有丰富学识和深刻思想的知识分子,他的影响力超越了一个人的形象,为整个中国历史和文化进程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管仲文化常识
管仲(又叫管夷吾),颍上(颍上)人,是春秋一批杰出的政治家。
今年689年,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改革内政。
管仲治理齐国,总的目标是富国强兵、尊王避夷,以成霸业。
在经设立盐官、铁官,管理盐铁的生产事业。
重视通商和手工业。
铸造货币,调物剂价的贵贱。
根据岁岁的丰歉和人民的需求,决定货物的集散。
结果齐国国用物资、仓库马德里,国家越来越富庶,人民生活逐渐提高,奠定了齐国称霸诸侯的经济基础。
在政治方面:分全国为士乡(农乡)与工商乡,不许士(上古时代古董大夫和庶民之间的阶层)农工商四民杂处。
工商免服兵役,使成专业。
优待甲士(带甲的兵,甲是古时战士的护身衣,用皮革或金属制成),有田不自耕,专练武艺。
战争时,农夫当兵,士当甲士和小军官。
推动社会加速分工的措施,对于当时生产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
同时又提出“尊王吉祥”的口号,打着拥护周天子的旗号,领导各地诸侯合力抵抗戎狄部族的侵扰。
对于保卫中部地区先进的经济和文化来说,落后部族的掠夺与蹂躏,有着很多的好处。
齐国是春秋最强盛的国家之一,管仲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管仲知识点总结
管仲知识点总结一、管仲的生平管仲原是齐国的一个贫苦人家的孤儿,但他聪慧过人,年少时就习武好学,深受封泽的影响。
后来,封泽向齐桓公推荐了年轻有为的管仲,齐桓公见其才华,不顾旁人劝阻,决定招纳管仲为臣。
管仲在齐国朝政中屡建奇功,成为齐国的宰相,颇受齐桓公器重。
由于齐桓公认为管仲能致富兴国,所以他多次在外交上展现了非凡的才能。
但因齐桓公逝世后,齐国发生内部纷争,管仲被迫隐居,最终在困顿中逝世。
二、管仲的政治思想1. 兼爱思想管仲的政治思想以“兼爱”为核心,认为君爱臣,臣爱君,上下相亲,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这一思想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君臣关系,强调民众和政府之间的互相爱护,是齐国赖以强盛的理论基础。
2. 功利主义管仲的政治思想还强调功利主义,即通过物质利益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民的利益。
在他的治理下,齐国经济腾飞,社会秩序井然,为后世的经济改革提供了借鉴。
3. 去奢从俭管仲主张政府改革要去奢从俭,减轻负担,为民众创造更多的利益。
他认为政府应该以节俭为美德,减轻赋税负担,让人民能够富国强兵。
三、管仲的改革措施1. 改革兵制管仲认为军事是一个国家强盛的重要保障,所以他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兵制的措施。
首先,他提倡养兵千日,用兵一日的思想,鼓励人民积极参军,提高国家的军事实力。
其次,他实行培养士兵的政策,提高士兵的素质,使其能够在战场上胜任各种任务。
最后,他进一步改进了军事装备,提高了战斗力,使齐国成为当时的军事强国。
2. 改革土地制度为了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管仲进行了一系列的土地制度改革。
首先,他进行了土地的重新分配,使农民能够享受到更多的土地和资源,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水平,为国家的粮食生产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其次,他提倡了“各耕其有,无有之舍”的理念,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生存需要。
最后,他还实行土地所有制改革,使土地真正成为了人民的财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3. 发展商业贸易管仲认为发展商业贸易对于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至关重要。
管仲历史典故
管仲历史典故
管仲(约公元前745年-公元前645年),字子鱼,齐国人,是我国春秋时期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
他是齐桓公的重要谋士,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早的宰相之一。
管仲年轻时以耕田为生,勤勉好学。
他善于观察社会现象,深入了解人心,因此广受人们的尊重和赞誉。
他的政治才能和治国策略被齐桓公看中,成为齐国的重要顾问。
管仲在齐桓公的统治下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主张以民为本,注重治理民生。
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减轻赋税负担、减少刑罚、改革土地制度等,使得齐国经济繁荣、民生幸福。
他还提倡以德治国,注重教育培养人才,使得齐国的文化水平得到极大提升。
管仲在外交方面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
他主张亲近强国,远离弱国,注重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往来。
他与晋国、宋国等建立了友好关系,拓展了齐国的影响力。
他还积极参与诸侯会盟,推动一些重要决策的制定,对于维护国家利益起到了关键作用。
管仲的典故流传至今,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
他的治国之道,强调以民为本、以德治国,这种理念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的政治才能和智慧,使得他被后世称为“管子”,被奉为古代政治家的楷模。
总之,管仲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他在齐国的统治期间,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和外交手段,使得齐国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他的治国理念和智慧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我们应该借鉴管仲的智慧,注重治理民生、推行改革,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管仲的名人故事
管仲的名人故事引言管仲(约公元前720年-前645年),号子鱼,是中国战国时期鲁国大臣,被誉为“春秋五霸”的首领之一。
管仲在政治、军事、经济等众多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被后人尊称为“管仲贤相”。
本文将为您讲述管仲的名人故事,并探讨他的卓越才能和智慧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管仲的崛起管仲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年轻时因为丧失了一只脚而被社会边缘化。
然而,管仲并没有被困境击倒,他利用自己聪明才智,通过深入学习和思考,培养了卓越的智慧和领导能力。
在鲁国国君鲁桓公擅长文化而不重视军事的时期,管仲通过与鲁桓公的交往,展现了自己的政治才能。
他提出了改革的建议并亲自执掌政务,成功地改革了鲁国的国家制度和国家经济,使其成为当时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管仲的政治智慧管仲在政治上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眼光。
他主张任贤使能,通过选拔和提拔有才干的人才来担任重要职务。
他不仅注重人才的能力和学识,而且重视人品品德,提倡依法治国,主张以德治国。
他秉持着全心全意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理念,使鲁国在管仲的统治下变得更加强大和繁荣。
在外交方面,管仲也展现了出色的策略和智慧。
他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处理鲁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与周围各国保持友好的外交关系,同时也能保护鲁国的利益。
他善于利用外交手段解决争端和纷争,为鲁国争取了和平和稳定的环境。
管仲的经济才能管仲在经济领域也展现了非凡的才能。
他提出了“富国强兵”的思想,主张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刺激经济的发展。
他推行了土地改革,取消了贵族的土地专有权,使土地得到更加合理的分配。
他还鼓励人们发展农业技术,并提出了合理的税收政策,使经济更加繁荣。
同时,管仲还主张发展商业和贸易,促进资源的流动和配置。
他打破了封建时代贵族垄断商业的格局,为商业的繁荣铺平了道路。
管仲的经济改革使鲁国的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鲁国后来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管仲的智慧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管仲通过自己的卓越才能和智慧,成功地改革了鲁国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使其成为当时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管仲春秋时期的家
管仲春秋时期的家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其中,管仲是一个备受推崇的人物。
管仲作为春秋时期鲁国的大臣和晋国的贵族,他的家庭也是那个时代的典范。
本文将介绍管仲春秋时期的家庭,并通过探讨其家庭成员、家庭价值观和对社会的影响来展示这个家庭的特点和重要性。
一、家庭成员管仲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臣,他被尊称为“春秋鼎盛之臣”。
管仲的祖父名叫司寇。
父亲名叫管鲍。
管仲有两个兄弟,分别名为管子和管林。
管仲自己也有四个儿子,名为管寤、管至、管生和管蔡。
管仲的家庭成员众多,都在各自的领域中有出色的成就。
这个家庭的成员们共同努力,相互扶持,构成了一个团结和谐的家庭。
二、家庭价值观管仲的家庭价值观以儒家思想为基础。
儒家思想强调孝道、忠诚和仁爱。
管仲在家庭中注重培养子女的品德和修养,他教导子女要存心揣摩,虚怀若谷,要能承受得住外界的诱惑和考验。
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相处方式。
管仲的家庭价值观也体现在他对待家族成员以外的人的态度上,他对待朋友、同事和下属非常仁慈和宽厚。
管仲的家庭价值观是他在政治生涯中展现出来的,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三、对社会的影响管仲的家庭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管仲的家族在政治上具有很高的威望。
他的家庭成员们都非常聪明才智,尤其是管仲本人更是凭借超凡的才华成为鲁国的重要谋士。
他们在政治上的卓越表现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信任。
其次,管仲的家族在经济上也非常富有。
管仲擅长经济管理,他实施了一系列的变革,为鲁国带来了经济繁荣。
管仲的家族以他们的财富和实力支持了鲁国的发展。
此外,管仲的家庭也以其家族文化的传承赢得了社会的认可。
他们崇尚孝道、重视教育,这种家风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推崇。
总结管仲春秋时期的家庭成员众多,他们都以优秀的才能和卓越的贡献在政治和经济上展现出自己的价值。
管仲本人以其卓越的智慧和领导能力成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的家族的影响也扩展到整个鲁国。
管仲传文言文翻译
管仲,名夷吾,字仲,齐国人也。
生而颖悟,少好学,尝游学于鲁,与孔子同车而归。
年二十有五,归齐,事公子纠。
及齐桓公即位,纠与管仲俱被逐,纠死,管仲归附于齐桓公。
桓公问管仲曰:“吾欲富国强兵,如何?”管仲对曰:“富国之道,在于农桑;强兵之道,在于法制。
农桑足,则国富;法制明,则兵强。
”桓公曰:“善。
”于是,管仲乃设三老五更,教民农桑,以富国;定法制,以整军旅,以强兵。
管仲又曰:“治国之道,在于用人。
”桓公曰:“吾欲得贤才,以辅佐吾,当如何?”管仲对曰:“贤才生于民间,若不访求,则不得其人。
宜广开贤路,以招徕天下之才。
”桓公曰:“善。
”于是,管仲乃广招天下贤才,以辅佐桓公。
管仲又曰:“治国之道,在于节俭。
”桓公曰:“吾欲节俭,以养百姓,如何?”管仲对曰:“节俭之道,在于省官减员,去奢从俭。
官省则政简,员减则财用足。
去奢从俭,则百姓安居乐业。
”桓公曰:“善。
”于是,管仲乃省官减员,去奢从俭,以养百姓。
管仲又曰:“治国之道,在于教化。
”桓公曰:“吾欲教化百姓,以齐风俗,如何?”管仲对曰:“教化之道,在于兴学育才,以导民向善。
宜设学校,广育贤才,以化导民。
”桓公曰:“善。
”于是,管仲乃设学校,广育贤才,以化导民。
管仲辅佐桓公,施以仁政,齐国大治。
齐桓公遂霸诸侯,为春秋五霸之首。
管仲之才,可谓一时之杰。
管仲居相位,夙兴夜寐,勤于国事。
其为人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居相位,无怨无悔,勤于国事,不辞劳苦。
故人皆称管仲为“圣人”。
管仲晚年,疾笃。
桓公问管仲曰:“吾欲立太子,当立谁?”管仲对曰:“太子昭,明理仁德,宜立为太子。
”桓公从之,立太子昭为太子。
管仲疾笃,遗命曰:“吾死之后,吾子勿为政,吾弟易牙、开方、卫懿公等,皆不可信。
吾子宜以国家为重,勿以私情害国。
”管仲卒,桓公遵遗命,以国家为重,不偏听偏信。
管仲之才,齐桓公之明,使齐国强盛一时。
管仲辅佐桓公,成就霸业,为后世称颂。
管仲传,传于世,以为后人鉴。
管仲之道,行于天下,为万世师表。
管仲高中文言文翻译
原文:管仲者,齐之夷吾也。
少时家贫,尝与鲍叔牙游。
鲍叔牙知其贤,荐之于齐桓公。
桓公使为相,以治国事。
管仲善谋,多奇策,佐桓公成霸业。
后桓公崩,管仲辅立公子小白为齐桓公。
小白即位,管仲为政,齐国大治。
孔子闻之,曰:“管仲之才,足以比于管仲之器也。
”译文:管仲,字夷吾,是齐国人。
年轻时家境贫寒,曾经与鲍叔牙交往。
鲍叔牙深知他的才华,便将他推荐给齐桓公。
桓公让他担任宰相,负责国家大事。
管仲善于谋略,有许多奇策,辅佐桓公成就了霸业。
后来桓公去世,管仲辅佐立公子小白为齐桓公。
小白即位后,管仲继续辅佐他执政,齐国得以治理得很好。
孔子听闻此事,说:“管仲的才华,足以与他的器量相媲美。
”原文:管仲之才,非一日之功也。
少时,尝与鲍叔牙游,鲍叔牙知其贤,曰:“此子非吾等所能比也。
”管仲闻之,笑而不答。
鲍叔牙知其贤,遂荐之于齐桓公。
桓公使为相,以治国事。
管仲为政,善于用贤,赏罚分明,故齐国大治。
译文:管仲的才华并非一日之功。
年轻时,他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牙深知他的才华,曾说:“这个人不是我们所能比的。
”管仲听到这话,只是笑了笑,没有回答。
鲍叔牙知道他的才华,于是将他推荐给齐桓公。
桓公让他担任宰相,负责国家大事。
管仲执政时,善于任用贤能,赏罚分明,因此齐国得以治理得很好。
原文:管仲辅佐齐桓公,使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桓公崩后,管仲辅立公子小白为齐桓公。
小白即位,管仲为政,齐国大治。
孔子闻之,曰:“管仲之才,足以比于管仲之器也。
”译文:管仲辅佐齐桓公,使他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桓公去世后,管仲辅佐立公子小白为齐桓公。
小白即位后,管仲继续辅佐他执政,齐国得以治理得很好。
孔子听闻此事,说:“管仲的才华,足以与他的器量相媲美。
”管仲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齐国带来了繁荣和强盛。
他的事迹被后人传颂,成为了古代政治家的典范。
本文对管仲的一生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其文言文进行了翻译,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管仲的历史典故
《管仲的历史典故》
小朋友们,今天我给你们讲讲管仲的故事。
管仲呀,是个很聪明很厉害的人。
有一次,齐国和别的国家打仗,管仲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他让士兵们在晚上敲鼓,敌人以为齐国来了很多人,吓得不敢进攻,齐国就打了胜仗。
还有呢,管仲帮助齐国的国王管理国家,让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
他告诉国王要关心农民,让大家都有饭吃,有衣服穿。
小朋友们,管仲是不是很了不起呀?
《管仲的历史典故》
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讲管仲。
管仲知道要让国家强大,就得发展经济。
他想了好多办法,让商人能安心做生意,赚了钱国家也能变得富有。
有一回,一个地方发大水,粮食收成不好。
管仲就让国王把仓库里的粮食拿出来分给大家,大家都很感激国王,也更愿意为国家努力干活。
管仲做的这些事,让齐国越来越强大,大家都很尊敬他。
《管仲的历史典故》
小朋友们,我再给你们讲讲管仲。
管仲还很会用人。
他发现了很多有才能的人,让他们为国家做事。
有一次,国王想盖一座大房子,管仲就劝国王说:“现在国家还有很多重要的事要做,等以后有钱了再盖。
”国王听了他的话,觉得很有道理。
管仲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小朋友们,我们要学习他的聪明和善良哟!。
中国第一宰相管仲
中国第一宰相管仲管仲,名夷吴,姬姓,管氏,周穆王的后裔,春秋时期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中国历史上非常杰出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中国第一宰相管仲,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第一宰相管仲管仲(约前725-前645):春秋时齐国颍上人,名夷吾,又名敬仲,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
少时贫困,曾和鲍叔牙合伙经商。
在齐桓公与其兄弟公子纠争夺王位时助公子纠争位,失败后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为卿,尊称“仲父”。
帮助齐桓公以“尊王攘夷”相号召,使之成为春秋时第一霸主。
他在齐国实行改革,分国都为十五士乡和六工商乡,分鄙野为五属,设各级官吏管理;并以士乡的乡里组织为军事编制;主张按土地好坏分等征税,适当征发力役,禁止掠夺家畜;用官府力量发展冶铁、铸造和渔盐及商业,调剂物价,促进经济增长。
特许在民中选士,予以破格提升。
著有《管子》一书,有丰富的经济思想。
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使齐国实力大增,为齐国称霸奠定基础。
管仲博通坟典,淹贯古今;有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匡时之略。
他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唯物论中“物质决定意识”的观念和《管子》的思想颇为接近。
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
管仲改革的实质,改革土地和人口制度。
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
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
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
后来孔子感叹说:“微管仲,吾披发左衽矣!”。
中国第一宰相管仲人物概述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在齐国任相四十年,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帮助齐国实行改革,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
管仲文言文
管仲,名夷吾,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后来,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曾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
”故论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知人善任,弊绝风清。
赏罚分明,将士用命。
民安物阜,国家兴盛。
是以齐桓公称霸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力也。
管仲之交的故事
管仲之交的故事
在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叫管仲的人,他是齐国的一位贤臣。
管仲年轻时家境贫寒,但他却机智聪慧,有着非凡的才华。
他深知“人才是国家的根本”,因此一直致力于推动齐国的改革和发展。
管仲年轻时曾在鲁国做过客卿,与鲁国的大夫颜回结为知己。
颜回是孔子的弟子,他和管仲一样有着远大的抱负和改革的志向。
两人常常在一起讨论国家大政,交流彼此的理念和见解。
在管仲的劝说下,齐桓公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推行土地私有制、加强中央集权等。
这些改革措施使得齐国的国力大增,国家逐渐强盛起来。
在齐桓公的支持下,管仲成为了齐国的宰相,他以其卓越的才能和政治智慧,推动了齐国的改革和发展。
他与颜回的交往也使他受益匪浅,两人互相启发,共同探讨国家大政,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管仲和颜回的交情也深深影响了后人,他们的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
他们之间的交往,不仅是一段友谊,更是一种相互启发、共
同成长的关系。
他们通过交流和讨论,不断提升自己的才能和见识,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管仲之交的故事告诉我们,交友之道在于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只有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往,才能不断激发彼此的潜能,共同成长。
同时,管仲和颜回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他人的
支持和帮助,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管仲之交,是一段友谊之路,更是一段共同成长的历程。
他们
的故事,激励着我们不断学习、进取,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共
同谱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管仲文言文及翻译
原文:牧民者,莫善于察其情;治国者,莫善于知其本。
夫民之情,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怒;怒而无怨,则争;争而无让,则乱。
故圣人审于情而慎于令,知其本而务于其末。
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是以知之者胜,不知者败;自胜者强,自暴者弱;自知者明,自欺者暗。
翻译:治理民众的人,没有比洞察他们的情感更好的方法;治理国家的人,没有比了解国家的根本更好的方法。
民众的情感,生来就有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愤怒;愤怒而不怨恨,就会争斗;争斗而不谦让,就会产生混乱。
因此,圣人能够审慎地观察民众的情感,并且慎重地制定政令,了解国家的根本并且致力于解决末端的细节。
所以,想要战胜他人的人,必须先战胜自己;想要评价他人的人,必须先评价自己;想要了解他人的人,必须先了解自己。
因此,能够了解自己的人能够取得胜利,不了解自己的人会失败;能够自我克制的人强大,自我暴露弱点的人软弱;能够自我认知的人明智,自我欺骗的人愚昧。
【管子·权修】原文:权修者,其国治;不修者,其国乱。
故圣人之治国,必先正身,然后正家,然后正国,然后正天下。
身不正,则家不治;家不治,则国不治;国不治,则天下不治。
是以圣人欲正其国,必先正其身;欲安其家,必先安其心;欲成其大业,必先成其小节。
翻译:权力修治,国家才能治理;不修治,国家就会混乱。
因此,圣人治理国家,必须先端正自己的身心,然后才能治理家庭,接着治理国家,最后治理天下。
自身不端正,家庭就无法治理;家庭不治理,国家就无法治理;国家不治理,天下就无法治理。
因此,圣人想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端正自己的身心;想要安定家庭,必须先安定自己的心灵;想要成就大业,必须先从小节做起。
【管子·形势】原文:形势者,国之利器也。
故圣人贵之,用之如器。
是以国之兴也,在顺民心;国之亡也,在逆民心。
民心者,国之根本也。
故圣人治天下,必先正民心,然后正风俗,然后正政事,然后正刑罚。
管仲-春秋时齐国政治家
精心整理
管仲:春秋时齐国政治家
(?~前645)春秋时齐国政治家。
名夷吾,字仲,亦称管敬仲。
据说他早年经营商业,后从事政治活动。
在齐国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夺君位的斗争中,管仲曾支持公子纠。
小白取得君位后,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管仲亦辅佐齐桓公,施行改革。
在政治上,他推行国、野分治的参国伍鄙之制,即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齐国,并在国中设立各级军事组织,规定士、农、工、商各行其业;在经济上,实行租税改革,对井田“相前649前644655651年,管仲的对内、对外政策,将守旧与革新结合为一体,具有明显的两重性、过渡性。
但他毕竟辅佐齐桓公,建立了霸业。
鲍叔死管仲举上衽而哭之文言文
《鲍叔死,管仲举上衽而哭之》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以下是《鲍叔死,管仲举上衽而哭之》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原文:
鲍叔死,管仲举上衽而哭之,泣下如雨。
从者曰:“非君父子也,此亦有说乎?”管仲曰:“非夫子所知也;吾尝与鲍子负贩于南阳,吾三辱于市,鲍子不以我为怯,知我之欲有所明也。
鲍子尝为我临难,今鲍子死,虽复功名之显于天下,而我之死亦必矣。
”
翻译:
鲍叔死了,管仲举起衣襟痛哭,眼泪像雨水般地下来。
跟随他的人说:“他并不是你的父或子,你哭的这样伤心,也有原因吗?”管仲说:“你不是我所能够了解的啊!我曾经和鲍叔一道在南阳贩卖货物,三次在买卖上失败,鲍叔不认为我胆小无能,知道我想要有所作为。
鲍叔曾经和我一起游说诸侯,有回我让鲍叔缠的罪,鲍叔为此替我被囚禁,鲍叔没有认为我没有出息,知道我不去忍受小小的耻辱是因为爱惜自己的才能。
他常常称赞我管仲说:‘你大概可以有大作为’。
所以虽然天下的人都不看重我,或者把我当作卑微小人,只有鲍叔能够知道我。
鲍叔死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山东省素称齐鲁礼仪之邦,是因为两周(西周、东周)时期,在黄河下游海岱之间这块古老、肥沃而又神奇的大地上,曾经建立过两个大的诸侯封国,一曰齐,一曰鲁。
齐国的始祖是姜太公子牙,鲁国的始祖是周公姬旦和他的儿子鲁公伯禽。
齐国的都城在临淄,鲁国的都城在曲阜。
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便以临淄和曲阜为中心,形成了两支博大精深、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即齐文化和鲁文化。
先秦时代(公元前221年前),齐鲁文化双峰对峙,二水分流;秦汉以降,齐鲁文化珠联璧合,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
如果把孔子视为鲁文化的象征的话,那么齐文化的代表人物无疑要首推管仲了。
管仲,名夷吾,字仲,谥敬,若连谥而称,则曰“敬仲”,齐桓公尊称为“仲父”。
姬姓之后,管严之子,颍上人氏,(颍上,春秋时期属楚国慎邑,在今安徽省颍上县境内)大约生于公元前725年,卒于公元前645年,活了80岁左右。
管仲的家族原属姬姓周贵族阶层,曾经谱写过一段辉煌而显赫的历史。
不过,随着时光的流逝,至管仲之时,其家族早已失去了优越的地位。
动荡的岁月,贫困的生活,使管仲步履艰难地踏上了生活的征程。
早年的管仲,在谋求生存的道路上经过商,当过兵,为过吏,做过多种多样的比较低贱的事情。
然而命运对他太不公平了,结果是经商赔本,打仗败北,为吏被逐,最后因参与齐国的宫廷斗争,失败后成了齐桓公的阶下囚徒。
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
就在管仲最困顿落魄的时候,幸赖知己好友鲍叔的推荐,豁达大度的齐桓公毅然抛弃一箭之私仇,化敌为友,任管仲为齐国宰相。
这一戏剧性的变化改变了管仲的人生轨迹。
管仲所处的时代,正是王室衰微,诸侯做大,四夷交侵,战争频仍的春秋乱世。
而齐国呢,情况更糟糕,经过连锁性的宫廷政变,国家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管仲,用他的聪明睿智和卓越才能,治国整军,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不仅使齐国成为春秋首霸,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发达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昌盛的文明。
管仲不愧为齐国贤明的宰相和中国先秦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
因而研究管仲的政治思想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管仲的政治思想内容非常丰富,因本文篇幅所限,不能做全面介绍,仅选几个比较重要的方面论述于下:第一,富国思想。
中国古代最优秀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说:“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扶国强兵。
”良史司马迁以画龙点睛之笔,寥寥数语,便概括了管仲政治思想的精华,即富国和强兵思想。
我们不妨先看富国思想。
管仲充分认识到“经济”因素对于安邦定国的巨大效能。
他认为:“错国于不倾之地,积于不涸之仓,藏于不竭之府。
”[1]作现代汉语为:要想把国家建立在坚不可摧的稳固基础上,就必须把粮食积存在取之不尽的粮仓内,把货币储藏在用之不竭的府库中。
意思是说发展经济以富国乃立国存邦之基。
假如管仲的富国思想到此为止的话,也就不足称道了,因为很多君主或统治者都希望国家富裕,以供国需或己用。
管仲的高妙和独到之处在于,他在主张富国的同时还主张民富,使国富和民富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
管仲的富民主张是建立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的: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
何以如此呢?那是因为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能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
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
所以,治理得很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
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2]富民之生,必重视民之经产。
重民之经产者,藏富于民之意也。
管仲的这一思想在《管子·山至数》中得到了表现。
大意是说:成王业的藏富于民,成霸业的藏富于大夫,败国亡家者则把财富收藏在箱子里。
管仲又进一步申言道:百姓富君主不会穷,百姓穷君主不会富,因此国家不向百姓征收钱币,府库也不积累钱财,把财富藏在百姓手里。
管仲的这一思想与《论语·颜渊篇》所讲的“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具有同一精神。
第二,强兵思想。
以今世观之,作为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要想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要想在动荡不已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即经济的发展和军事力量的强大,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对此,生活于公元前7~8世纪的管仲就已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精辟的论述,并把致力于齐国的富强作为毕生追求的目标。
每念及此,吾辈不觉油然而生敬意。
在管仲看来,决定君主尊卑、国家安危的,没有比军队更重要的了。
征伐暴国,必用军队;镇压坏人,必用刑杀。
而军队是对外用于征伐暴国,对内用于镇压坏人的。
因此,军队是尊君安国的根本。
[3]就是管仲强兵思想赖以产生的认识基础。
那么怎样才能强兵呢?管仲认为:“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4]意思是说:欲强兵者必先富国。
只有国家具备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才能建设一支装备精良富有战斗力的军队,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是兵强可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进可以开疆拓土,退可以保国自卫,这是富国的必要保障。
短短数语,就深刻地揭示了富国与强兵的辩证关系。
管仲看问题总是比较全面的,转换一个角度观照,则是贫国无强兵。
他认为:国家贫穷,财用不足,就会导致兵弱和士气不振;兵弱而士气不振,就会导致战不能胜,守不能固,战不胜而守不固,国家就不会安定了。
[5]从正反两个方面看,富国都是强兵的基础和前提,因而意欲强兵,必先富国,这是一条规律。
武器是战争取胜的重要因素。
有了丰富的经济基础,就可以拥有精良的武器;有了精良的武器,就有了每战必胜的很大把握。
对此,管仲论述道:有一种武器达到最高水平,再有敢于出战的战士,那么天下就没有战心了;有两种武器达到最高水平,再有智勇惊众的战士,那么天下就没有可守之城了;有三种武器达到最高水平,再有才辩游说的人士,那么天下都不敢集兵迎战了。
[6]为了制造精良的武器,管仲在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基础上,又提出了“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7]的主张,从而达到武器和制造技术的最高水平。
管仲的强兵思想还表现为“合”与“分”两个方面。
所谓“合”,是指军队组织与社会组织的合二为一,即“作内政而寄军令”。
意思是战时为军,平时寄政,军政一体。
所谓“分”,是指士、农、工、商四民分业定居,士之子恒为士,其职责和义务就是当兵打仗。
其目的是保证兵源,稳定军心,鼓舞士气,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笔走至此,尤其需要指出和强调的是,管仲的强兵思想,不是为强兵而强兵,更不是穷兵黩武。
恰恰相反,管仲极力反对不义之战,因为他认为战争威胁和平,战争会带来很大的破坏。
贫民伤财,危国忧主,莫大于战争。
因此管仲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
这是管仲强兵思想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第三,法治思想。
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表现出浓厚的人治特点,但也不排除有一定法制的要素存在。
而管仲就是法治思想的先驱。
管仲认为:假如国家没有法律,民众就不知道怎样行事;没有制度,行事就没有一个准则。
然而有法律而不公正,有制度而不明确,那么行政管理就不灵验。
行政管理不灵验,国家就会发生混乱。
[8]因而管仲主张经邦治国,理政一民,依赖法律制度。
那么什么是法,换言之,法的特质是什么呢?管仲从五个方面回答了这个问题。
一曰公开性。
管仲认为法律应该公布天下,让人们都知道法律的内容,因为民众只有知法,才能守法,按照法律的规定办事。
他说:凡将办事,法令一定先出。
这叫作事情将办,其赏罚办法就必须明示于前。
[9]此之谓法律的公开性。
二曰平等性。
管仲认为法是约束天下人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应有法外之人。
如是立法不公,行法不平,民将生怨心,民生怨则国将危。
因此立法必求其公,行法必务其平。
不论亲疏、尊卑,一概以法行其赏罚,以求其公正和平等。
他说:“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
”又说:“不知亲疏、贵贱、美恶,以度量断之。
”[10]此之谓法律的平等性。
三曰强制性。
管仲认为法制有其强制性和必然性。
他说法制不能私议,人们就不敢相互营私;刑杀不能宽赦,人们就不敢忽视为善;授爵赐禄的大权不假送于人,臣下就不会作乱于人君。
这三件事掌握在官府,就是“法”;推行到全国民众,就成为俗。
其他事情不用费力就可以安定国家了。
[11]又说:明君治国,总是根据恰当合适的原则,执行正确的道理。
所以,对于当赏的,群臣不得推辞;对于当罚的,群臣不敢逃避,[12]由此管仲进一步申论说:法令公布后,有不执行的,叫做“不从令”,死罪不赦。
检查法令文件,有与太府所存不相符合的,多了叫做“专制”,少了叫做“亏令”,也是死罪不赦。
[13]此之谓法律的强制性。
四曰稳定性。
管仲认为,法令一旦制定公布,就不可轻言更易,更不能朝令夕改。
否则,臣民就无所适从,法也就不成其法了。
他说:“置法而不变,使民安其法者也。
”[14]反之,他认为:号令已出又改变,礼仪已行又废止,度量已定又变换,刑法已行又动摇,这样,赏赐虽重,人民也不勉力;杀戮虽多,人民也不害怕。
所以说上面意志不坚定,下面就有疑心;国家没有常法,人民就不肯尽力,这都是规律。
五曰时宜性。
管仲认为立法必须切合时宜,不可与现实社会之政治、经济相脱节,更不能故意与之相违背。
他说,古时候的英明君主,并非仅只一人。
他们立赏有薄有厚,行禁有轻有重,做法不一定相同,但并非故意使之不同,而是随着时势的发展而变化,依据人们的风气而行动的。
人们急躁而行为邪僻,立赏就不可不厚。
故圣人设厚赏就不能算作过分,行重禁就不能算作暴戾。
赏薄,人们不以为利;禁轻,则恶人无所恐惧。
设立人们不以为轻的轻赏,要想役使人们做事,则不肯尽力;规定不以为惧的轻禁,要想禁止人们作恶,则恶人不会平息……因此,行事最要紧的是解决当务之急,治国最可贵的是掌握缓急适中,由此可见,法为治乱之具,国家治乱视社会之变迁,人心之转移而定,是以治世之法亦应随时而变,因俗而化。
这就是管仲的辩证法律思想。
第四,“礼”“义”思想。
如同重视法治一样,管仲也非常重视“礼”“义”,因而他的礼义思想也十分突出。
管仲认为“礼”“义”乃国家之经纬。
他说:“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
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措)也。
”[15]四维中以“礼”“义”为先。
先看“礼”。
何为“礼”?《管子·牧民》中说:“礼不逾节。
”亦即人们的行为和言论不超过应守的规范就是礼。
这一诠释未免太简单了些。
《管子·五辅》篇有一段较详细的阐述:“礼有八经……曰上下有义(同议),贵贱有分(名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
凡此八者,礼之经也。
”可见礼的实质是通过制定一系列地位、身份不同,在社会上扮演不同角色的人们各应遵守的行为规范,来维护君主的统治地位和国家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