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教案
人教版思想品德七下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word教案
人教版思想品德七下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word教案课标点击本单元要紧是让我们把握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一种专门的行为规范,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犯罪的差不多特点及刑罚的种类;了解犯罪的危害,认识不良行为和严峻不良行为可能进展为违法犯罪,从而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还将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专门爱护、未成年人受法律爱护的差不多内容和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关心的方式和途径,并运用法律手段爱护自己;增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勇气和信心,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威严名师解惑1.法律和道德有何相同和不同?我国什么缘故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释疑:法律和道德有内在的、必定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
相同之处是:①它们差不多上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
②它们的内容是互相渗透的。
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道德要求常常明文规定在法律里。
③二者建立在同一经济基础上并随着经济基础的进展变化而进展变化。
④二者的目标一致。
它们追求的差不多上社会秩序安定、人际关系和谐、生产力进展、人民生活幸福。
区别是:①产生的社会条件不同。
道德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法律是私有制、阶级和国家显现后才有的。
②表现形式不同。
法律是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道德的内容则要紧存在于人们的道德意识中,表现在人们的言行上。
③体系结构不同。
法律是国家意志的统一表达,有严密的逻辑体系;道德不具有法律那样严谨的结构体系。
④推行的力量不同。
法律要靠公民自觉守法来推行,但也要靠国家强制力来推行;道德则要紧靠人们内心的道德信念和修养来爱护。
⑤制裁的方式不同。
违法犯罪的后果有明确的规定,是一种“硬约束”。
不道德行为的后果,是自我声讨和舆论压力,是一种“软约束”。
我国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有着紧密联系,二者是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
一样说来,凡是我国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差不多上社会主义道德所声讨的行为;凡是我国法律所鼓舞的行为,差不多上社会主义道德所倡导和颂扬的行为;有许多法律上的义务,同时又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
感受法律的尊严教案5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一框走近法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能力目标1.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教学重点我们身边的规则、法律具有保护作用。
●教学难点法律与道德、纪律有何不同。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我们先来看小故事《弥勒规则》。
(多媒体显示)[师]看过这个小故事,大家有什么想法?弥勒规则天上一日,地上一年。
凡间经济的高速发展刺激了平衡的天庭经济,同时也急红了玉皇大帝的眼,为了拉近两地间的差距,玉皇御笔一挥,一批天营企业陆续成立。
众仙都已入位,唯有天庭运输公司还缺经理一职,对于天庭的支柱产业,玉皇也是不敢大意。
最后,他决定派刚正不阿的李靖与人缘最好的弥勒扮成凡人下界取经。
三天后,两人学成归来。
玉皇向来尊重李靖,便令他先掌舵,弥勒作为后补,随时任用。
李靖就职后,在经理室挂上了“规则就是力量”的警示牌,这是他从凡间学来的。
一月后,公司产值略有增加,但却有无数的匿名信飞到了玉皇手中。
原来李靖刚正不阿,用严格的规则管制众人,弄得众仙怨声载道。
迫于压力,玉皇不得不用弥勒代替李靖。
李靖愤愤不平,挂印而去。
几天后,在众仙的欢呼声中,弥勒走马上任。
在众人的簇拥下,弥勒来到经理室,望见“规则就是力量”几个大字,微微一笑,回顾众人说:“此愚人之论也!我在凡间学习时,看到有个经理不守规则,纵容员工,员工们也知恩图报,干群关系好得不得了。
依我看,人心为先,规则为末!”“是,是……”众仙连忙附和。
弥勒上任后,立刻把“规则”二字改为“宽容”,用它作为自己处事的警示铭。
一个月下来,公司产值大增,上万封感谢信送到了玉皇手中,玉皇深感欣慰。
半年过去了,运输公司大幅亏损,但玉皇手中的感谢信还是有增无减。
人教版思想品德七下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防患于未然)word教案
人教版思想品德七下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防患于未然)word教案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不良行为和严峻不良行为可能进展为违法犯罪,学会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教学难点:遵守法律与践行道德之间的联系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什么事违法犯罪,我们明白了不管什么人只要触犯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一个人走上犯罪道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都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有些不良适应会害了我们,我们要提高小心,防微杜渐,拒绝不良诱惑。
今天我们学习第三框的内容:防范于未然。
教学过程:第一目:“认清犯罪危害”1、组织学生活动:案例分析(见教材第97页案例)以陈某滑向犯罪深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①陈某由违纪再走向违法,最后滑向犯罪深潭的缘故是什么?(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什么缘故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走向犯罪道路的缘故有哪些?)……导致人们走向犯罪道路的缘故要紧有:道德水平低;法制观念淡薄;为获得某种满足;贪图廉价;……②结合陈某的经历,大伙儿说说违纪、违法和犯罪这三者之间有何联系?(他曾有过知耻心理,什么缘故依旧滑向了犯罪的深潭?)……③用“违纪、违法、犯罪”三个词谈谈这一事例给我们的启发有哪些?(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什么样的关系?)……2、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小结:通过分析摸索我们认识到: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紧密的关系。
人的行为是思想观念支配的。
对自己要求不严格,道德水平低,法纪观念淡薄,就难免会违纪,可能违法,甚至于犯罪。
我们要意识到应该增强法纪观念,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
因此,我们要提高道德水平,增强法制观念,积极追求上进,如此才能不犯或少犯错误,可不能做出违法犯罪的事。
3、教师提问导入教材第98页“小迪的案例”:①犯罪最本质的特点是什么?……对。
严峻的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的特点,犯罪不但对社会造成危害,它对家庭、他人以及行为人自己都会造成损害,②犯罪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有些什么危害?(犯罪有没有什么好处吗?)……同学们,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一个案例,我们看教材第98页“小迪的案例”(教师朗读)。
中学七年级政治下册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教案
我们小组的问题:
个性化 教学
学有余力的同学可根据材料整体把握教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可根据具体情况,通过本课学习,进巩固本课基 础知识,并通过学有余力同学的带动提出了解重难点的突破方式,训练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深入学生中帮助其适时调整。
通过俗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导入新课 ↓
全部财产
- 9 - / 11
word
7、知识: 学生李某原来表现较好,曾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后来他常和社
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来往,经常旷课,,打架斗殴,受到学校的多次教育仍 不思悔改,又经常有时还偷拿别人的东西在社会上偷盗财物,还参加赌 博等,曾被公安机关拘留,仍屡教不改,后因持刀抢劫,被判处有期徒 刑三年。 阅读知识:提出问题: 我的问题(至少 3 个问题)
某某与犯罪的区别; 犯罪的特征、危害
教学难点
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某某犯罪; 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怎样预防犯罪
学生课前 阅读课文,复习教材知识,做导学案上的练习题。
需要做的
准备工作
教学策略 情境教学法、启发法、归纳法、讨论法
教学环节 课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应用
设计意图 目标达成
- 3 - / 11
计
板 感受法律的尊严
书
1、走近法律
设 2、法不可违
计 3、防患于未然
- 11 - / 11
刑,缓期 2 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
个人全部财产。据此,回答 4—5 题:
4、X 仁生之所以被判刑,是因为他的行为是犯罪行 4、犯罪的特征。
为。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是(
)
刑罚的种类。
A、严重危害性 B、刑事某某性 C、刑罚当罚性 D、
《感受法律的尊严》教学设计
《感受法律的尊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了解什么是违法和犯罪;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理解刑事处罚含义和种类;(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提高学生守法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公民。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规则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懂得什么是法律。
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规范作用和对人们的保护作用。
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三、教学难点:法律的特殊性,让学生从行动上学法、用法、爱法、护法。
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四、教学方式:制作多媒体课件用于教学;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对比法,通过填表的方式使所学内容一目了然。
五、教学过程:导入第一框题教学: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6页的“交通秩序对比插图”并讨论:①同样是十字路口为什么出现不一样的现象?②交通规则起了什么作用?③这个现象对你有什么启示?那么,什么是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呢?社会生活为什么必须要有规矩呢?社会生活中的规矩有几种类型呢?法律与道德、纪律规章有些什么不同呢?我们的生活能不能没有法律呢?这就是我们第一框题“走近法律”将要学习和讨论的内容。
展开教学:第一目:我们身边的规则1、什么是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呢?社会生活为什么必须要有规矩呢?(什么是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呢?社会生活为什么必须要有规矩呢?)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说话、做事所依据的标准,也就是所有社会成员都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
社会生活必须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
因为,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的,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
人们在社会中活动的目的、动机往往各不相同,如果没有行为的规矩,人们各行其是,社会生活就会混乱不堪,就会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
七年级政治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导教案
七年级政治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导教案七年级政治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导教案7.1 走进法律一、学习目标1、认识到社会生活离不开规矩。
并能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说明规矩的重要性。
2、能认识到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
3、能说出法律的三个特征,区别法律和其他行为规则的不同。
4、能自觉学法、守法、用法,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学习重难点1、学习重点:3、阅读教材88页方框内的表格内容,并根据要求填写。
4、能用简洁的语言说出法律和其他行为规则的区别。
(1)(2)(3)五、合作研讨部分:1、辩论:社会生活中能不能离开法律,正方和反方分别说出理由。
2、当你或你的家人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的时候,你应该怎样做?3、作为一个社会公民,你认为法律有什么作用?六、课堂展示部分:1、课前预习部分的四题可以分组展示,评价一下大家基础知识掌握的如何。
2、学生合作研讨完成后,把研讨成果分组进行展示,师生共同点评。
七、总结归纳拓展提升请同学们总结本课时所学内容,相互点评。
八、达标检测同步训练上的相应试题,老师选出适当题量的试题当堂检测。
九、学习反思同学们可以把本节课的收获与不足写出来,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7.2 法不可违一、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能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并知道违法行为的分类。
2、能区别三类违法行为的异同,并认识到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3、明确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并知道刑罚的种类和具体内容。
二、学习重难点1、学习重点:五、课堂合作研讨部分:1、青少年犯罪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的危害。
2、结合自己实际,怎样预防违法犯罪。
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说明了什么道理?六、课堂展示部分:1、分组展示自主学习部分,教师点评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2、学生合作研讨完成后,把研讨成果分组进行展示,师生共同点评。
七、总结归纳拓展提升请同学们总结本课时所学内容,相互点评。
八、达标检测同步训练上的相应试题,老师选出适当题量的试题当堂检测。
教学设计 〈感受法律的尊严〉教案
题目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教材分析课程标准第一部分“成长中的我”中“学法用法”部分:“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学情分析一是针对学生对“规矩”、“法律”的认识和态度上的偏差。
青春期的学生,对“规矩”、“法律”产生反感,从而不能自觉遵守“规矩”、“法律”,这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是针对青少年学生法制观念尚未牢固树立的实际情况。
一方面,青少年学生情绪不稳定,做事易冲动。
另一方面,法制观念淡漠。
三是针对青少年学生易受环境影响等心理特点及由此产生的某些不良行为。
出现“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知道违法行为的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活动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分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的人;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重点社会生活中规则的含义及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具有保护作用;认清犯罪危害及如何加强自我防范意识。
难点培养热爱法律、尊重法律的态度;提高学生自觉守法意识;自觉远离违法犯罪,加强自我防范意识,预防违法犯罪,防患于未然。
课前准备教师:1.了解学生对“规则”“法律”等相关内容的已有认识,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2.了解学生中常见的不良行为,简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学生:1.查找我们周围生活中的规则和法律。
2.反思自己是否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
七年级政治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教学设计(2) 教案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二框法不可违一、内容及分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谁都不可某某、犯罪必受惩罚。
指的是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任何人的某某犯罪行为都必须受到法律的惩罚,其核心是什么是某某、什么是犯罪。
理解它关键就是要讲清某某与犯罪的区别。
学生以前学过法律这一概念,本节课的内容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
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具有关键地位,并有核心的作用,是本课的核心内容。
二、目标及分析1.目标定位:知道某某的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
2.目标分析:知道某某的类别,就是指知道某某行为含义,根据其违犯的法律可分为行政某某、民事某某和刑事某某;犯罪的基本特征就是指犯罪的本质特征、法律特征和刑罚当罚性;知道刑罚的种类就是指知道我国刑罚有五种主刑和三种附加刑。
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不能区别某某与犯罪。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不足,不能认识某某与犯罪的社会危害性。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讲清某某的含义与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四、教学设计过程问题一、为什么谁都不能某某?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白不某某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师生活动:请学生阅读教材P91小勤的故事,回答下列问题:①小勤为什么会丢大面子?②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③人们行为的底线是什么?问题二:某某行为的种类有哪些?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某某行为的类别,培养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法制观念。
师生活动: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教材P92提供的三个情景,按教材要求进行思考。
例1:情景一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如何?违反了什么法律?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所属某某类别是什么?变式练习:1. 情景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如何?违反了什么法律?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所属某某类别是什么?2. 情景三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如何?违反了什么法律?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所属某某类别是什么?教师小结:某某行为根据其违反的法律,可以将它们分为行政某某、民事某某和刑事某某行为。
人教版思想品德七下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法不可违)word教案
人教版思想品德七下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法不可违)word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2)刑法的含义(3)犯罪的特点(4)我国刑罚的种类2.能力目标:(1)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定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
(2)逐步形成自我操纵、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辨论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2)感受法律的威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3)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请同学们看屏幕挪用公款上百万,购地买宅乱挥霍,原琼山东山地税所长一审被判15年。
原琼山地税局东山地税所长蔡某,当所长不到两年,挪用税款127万余元,购地皮买私宅。
目前,蔡某因挪用公款罪,被一审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5年。
教师:原琼山地税局东山地税所长蔡某,他犯罪入狱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
教师:对,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法不可违。
这确实是今天我们一起来共同探讨的问题。
第二框法不可违(板书)一、谁都不能违法(二)新课新学:活动一:想一想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91事例。
摸索:一个好学生什么缘故会丢了大面子?如此的事能够幸免吗?学生1:小勤之因此丢了大面子,是因为他对法律认识的误区和道德的扭曲造成的。
尽管他一时拿不出钱,但不能去拿建筑工地的铁卡子,这就造成了小勤丢了大面子。
学生2:如此的情况能够幸免。
我们爱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确实是遵守规则,专门不能违法。
因此,青青年增强法律意识,自觉守法,就能够幸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教师:法律是惩恶扬善的利器。
但把握运用这一武器需要我们学法、知法、明白法。
假如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域,那么不违法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人教版思想品德七下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防患于未然)word教案(一)
人教版思想品德七下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防患于未然)word教案(一)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防患于未然;加强自我防范;道德水平与违法犯罪的关系。
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活动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操纵,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辨论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威严,做知法守法的人;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教学要点:二、重、难点:防微杜渐三、教学资源:网络资源、校本资源四、教学过程有谁明白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指名学生讲述。
蔡桓公是病死的吗?说说你的看法。
由此导入本课内容-----防患于未然活动一:案例分析小迪是独生子,父母差不多上知识分子,自小受到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和父母的疼爱。
上初中后,经不住诱惑,沉迷于黄色网站和光盘。
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竟进展到伙同他人拦路抢劫、强奸,不到16岁就被判刑。
出事后,他的妈妈经不住打击,精神失常;爸爸因心绪不宁而出车祸;姥姥因痛心犯脑溢血而亡。
奶奶说:“他不仅害别人,也害了自己和家人呀!这么好的一个家,哪个人不仰慕啊?可他。
”1、摸索(1)从对社会、对家庭、对自己等方面分析小迪犯罪所造成的危害(2)从中我们得到什么启发?2、学生议论交流。
3、评判小结:我们正处于未成年时期,受到国家司法的专门爱护,然而,我们要明白得:犯罪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
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那种认为我们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也不受处罚的方法是专门错误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滴17条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有意杀人、有意损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邵文虹日前在南昌说,从2000年以来,中国各级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平均每年上升13%左右(9月19日新华网)——这真是一个惊人的增长率,超过了令许多国人自豪不已的GDP增长率。
人教版思想品德七下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word教案(一)
人教版思想品德七下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word教案(一)本课由“走近法律”“法不可违”“防患于未然”三框组成,分别介绍什么是法律、什么缘故要遵守法律、如何样预防违法等内容。
第一框“走近法律”“我们周围的规则”告诉我们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有规则、明白规则、守规则十分重要,而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感悟生活中处处有规则,并区分法律与道德、纪律的不同。
“生活离不开法律”告诉我们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和对人们的爱护作用。
法律通过规定权益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人们违反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或处理,法律依旧我们生活的卫士,它爱护人们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是国家生活的保证。
因此,我们要学法、用法、护法、爱法。
第二框“法不可违”。
“谁都不能违法”要紧介绍什么是违法。
并依照其违反的法律,能够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最后简要说明了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属于一样违法行为。
“犯罪必受惩处”要紧介绍了犯罪行为和刑事处罚两部分内容。
说明了犯罪的三个差不多特点:严峻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当罚性。
介绍了刑罚的含义以及我国刑罚的种类。
使学生认识到不论什么缘故,只要触犯了法律,确实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第三框“防患于未然”“认清犯罪危害”告诉我们犯罪的危害。
通过初中生自身的事例说明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法纪观念淡薄,极易产生违法犯罪行为,可见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紧密的关系。
并引导学生认识到犯罪行为的代价极大,不仅对社会和他人造成了庞大危害,也给家庭和自己带来灾难,青青年应当憎恶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
“加强自我防范”要紧介绍预防犯罪、要防患于未然等内容。
引出要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提醒学生幸免沾染不良习气,纠正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
引导学生要防微杜渐,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守法意识自觉遵纪守法。
我们周围的规则(一课时)【教材分析】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规则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明白得什么是法律。
七年级政治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教案人教版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一、学习目标1.理解法律的含义和基本特征,了解法律的作用;2.掌握违法行为的种类、犯罪的基本特征、刑罚的分类;3.认清犯罪的危害,加强自我防范和控制,做知法守法的人。
二、活动方案活动一:建构知识框架法律的显著特征:、、。
走进法律规范作用法律的作用保护作用做知一般违法行为法违法行为的分类违法行为守法法不可违用犯罪的含义、特征法犯罪应受刑罚处罚主刑的刑罚种类人附加刑认清犯罪危害防患于未然加强自我防范意识活动二:知道法律的基本特征和作用材料一:刑法是国家的基本法,是人民法院审理刑事案件的重要法律依据。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是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于2006年6月29日通过第六次修正,由胡锦涛主席签署第五十一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予以公布施行的。
材料二:据《扬子晚报》2009年1月2日报道:江苏如皋市原市委常委、副市长单定方受贿案,经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作出一审判决,以受贿罪判处单定方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财产人民币80万元。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与道德、纪律等规则相比,法律具有哪些特征?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2.我国法律有哪些作用?活动三:认识违法行为、犯罪、刑罚(2)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犯罪作为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更应如此。
你知道我国对犯罪分子实行的刑罚包括哪些种类吗?请列举几种。
活动四:认清犯罪危害并预防犯罪材料:学生吴某,已满14周岁,在学校经常逃学旷课、打架斗殴、欺负女生,还经常小偷小摸,虽被老师多次教育仍不悔改。
后因到某电子市场偷钱包,被公安局拘留15天。
吴某不但不吸取教训,反而认为是学校领导到公安局说了他的坏话,于是在教学楼放火报复,造成几十万元损失,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0年。
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教学楼放火”这一行为给吴某自己、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什么危害?(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事件对你有何警示作用?活动五:课堂反馈1.连线题:刑事违法行为骑车闯红灯持刀抢劫民事违法行为贩卖假币欠债不还行政违法行为非法携带管制刀具损害他人名誉2.案例分析题:某校学生王某,初一时经常旷课,并做些损人利己的事。
感受法律的尊严教案
感受法律的尊严教案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一框走近法律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公民。
学习难点
法律的三大特征
学习重点
规则的分类、法律的作用
学习流程
一、自主学习
(一)填空:
1、规矩:就是人们、所依据的标准,也就是社会成员都应遵守的。
有规矩、、十分重要。
2、社会中三种主要的行为规则是:、、、。
3、道德,是依靠、和的力量,力求在人们心中定出准则。
4、纪律、规章,按本单位本团体的需要,定出在的准则。
5、法律具有三个最为显著的特征:①法律由国家或。
②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
③法律对具有。
6、国家强制力包括、、、。
7、法律作为人民的体现,它通过规定,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8、、、是我们应尽的责任,,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以违法为耻,是我们应树立的。
(二)问答题
1、什么叫法律?
2、如何区别道德、纪律、法律?
3、法律有哪些显著特征?
4、法律的作用有哪些?
二、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课本中的活动题。
(七年级政治教案)感受法律的尊严教案3
感受法律的尊严教案3七年级政治教案第七课第一框题"走近法律"第一目:我们身边的规则教材分析:告诉我们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有规则、懂规则、守规则十分重要,而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感悟生活中处处有规则,并区分法律与道德、纪律的不同。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规则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懂得什么是法律。
教学难点:法律的特殊性学生分析:初中学生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已经接触到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包括法律,但也有不少学生认为在学校里遵守校纪校规,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因为教师、家长、学校要他遵守所以才遵守,没有真正意识到规则能够帮助人们开展正常的生活。
因此必须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身边的一些规则,体会到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没有人可以例外,并进而了解法律也是一种特殊的规则,从而树立起最基本的法律意识。
课堂教学主要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活动的串联将生活中的规则具体化、形象化,突出学生自身的感受,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观察、发现问题,从中启迪学生思考,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规则。
第二目:生活离不开法律教材分析:告诉我们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和对人们的保护作用。
法律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人们违反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或处理,法律还是我们生活的卫士,它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是国家生活的保障。
所以,我们要学法、用法、护法、爱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规范作用和对人们的保护作用。
教学难点:让学生从行动上学法、用法、爱法、护法。
学生分析:通过对生活中规则重要性的了解,初中生开始培养自己的公民意识,但仍然有不少中学认为自己只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就可以了,认为法律是远离自己生活的要求,也不知道法律还是我们生活的卫士,它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是国家生活的保障。
必须让学生懂得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是法制不断健全的社会。
它要求人们必须知法、守法,时时处处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办事。
七年级政治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尊严导教案
七年级政治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尊严导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法律的特征和作用,感受法律的尊严。
2.培养学生尊重和维护法律的意识。
3.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法律的特征和作用,感受法律的尊严。
难点:如何将法律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依法办事。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法律是什么吗?2.法律的特征(1)讲解法律的特征:法律具有普遍约束力、国家强制力、明确性、稳定性等特点。
(2)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的特征。
3.法律的作用(1)讲解法律的作用:法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等。
(2)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4.感受法律尊严(1)讲解法律尊严:法律尊严体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对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等方面。
(2)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感受法律的尊严。
5.尊重和维护法律(1)讲解尊重和维护法律的重要性:尊重和维护法律是每个公民的基本素质,是构建法治国家的基础。
(2)讨论:如何尊重和维护法律,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
6.依法办事(1)讲解依法办事的意义:依法办事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依法办事的重要性。
(3)讨论:如何在生活中依法办事,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
(2)反思: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践行法治观念,为构建法治国家贡献力量。
四、作业布置1.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如何将法律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写一篇心得体会。
2.收集有关法律尊严的案例,分析案例中法律的作用和尊严。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法律的特征、作用,以及尊重和维护法律、依法办事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受法律的尊严,培养学生尊重和维护法律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知识。
课后,要及时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感受法律的尊严教案
感受法律的尊严教案教案标题:感受法律的尊严教学目标:1. 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和尊严2. 掌握法律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3. 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意识4. 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教学内容:1. 什么是法律?法律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法律的尊严和作用3. 法律对社会的影响和意义4. 法律意识和法治意识的培养5. 法律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或案例等形式引入法律的尊严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法律的定义、尊严和作用,以及法律对社会的影响和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
3.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具体的法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件的经过、结果和对社会的影响,引导他们理解法律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4. 讨论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课堂互动,引导他们分享对法律的认识和看法,促进思想交流和碰撞。
5. 角色扮演:设计一些法律情境,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扮演和表演,体验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加深对法律的理解和认识。
6.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强化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案例、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 讨论式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课堂互动,促进思想交流和碰撞,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3. 角色扮演教学法: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扮演和表演,体验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加深对法律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评估:1. 学生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环节的表现,评价其对法律的理解和认识。
2. 问答评价:设计一些问题或情境,让学生进行回答和解释,检验其对法律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3. 案例分析评价:要求学生分析具体的法律案例,评价其对案件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2. 教学方法是否多样化,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3. 教学评估是否全面客观,能否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发展情况?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深刻感受到法律的尊严和重要性,增强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培养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感受法律的尊严》教案设计
《感受法律的尊严》教案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规则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懂得什么是法律。
教学重点:法律的特殊性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学生活动:小游戏:“谁更快”谁能更快地从瓶子中更快地把乒乓球抽出来,在一个瓶口比较小的瓶子里,放入用线串好的五个乒乓球,分别请两组同学(五人为一组)上来,比比哪一组能更快地将乒乓球全部取出。
这个小游戏考得并不是眼明手快,而是需要通过组织,使乒乓球能够逐一通过,所以五个人应该经过商量,排好先后秩序,才能最快的把球全部取出。
教师活动:把游戏与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情境相联系,得出生活需要规则来维持。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活动,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到良好的生活需要秩序,而这个秩序需要规则来维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的教学。
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1、创设情境:撑杆跳比赛刚刚设立时,有一次国际比赛,一位日本运动员拿着长杆,跑到横杆前,突然将长杆插在地上,并两手抓住杆子爬了上去,到了横杆高度时跳了过去,全场都一下子目瞪口呆,因为在当时的撑杆跳比赛规则中,没有规定是否允许爬杆,只是说用杆。
学生讨论:算还是不算?同学们讨论。
假如体育比赛当中都是这种场景,那会是一种什么样子。
(兴奋剂、借助于器械等)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引导学生讨论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
设计意图:通过对体育比赛中突发事故的讨论,引出设立规则的必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如果没有规则,事情可能就会带无法预计的后果。
并自然将课堂引到更严重的交通事故。
2、红灯停绿灯行。
教师播放有关闯红灯的交通事故的影像资料。
学生讨论:发生这些交通事故的原因是什么?你碰到过类似的情景吗?(用自己身边的例子来说明)教师活动:出示有关浙江省交通事故的数字或图片。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交通事故”做为教学内容,使学生充满现实感,并为学生的自主性发挥提供了条件,加深了学生的心理体验,充分认识到规则在我们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
3、交叉换位学生活动:请学生在教室中实践一下交通规则——交叉换座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七课教案
第三框防患于未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2、能力目标: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教学重点:认清犯罪危害从而自觉远离违法犯罪.
教学难点:自觉远离违法犯罪,加强自我防范意识,预防违法犯罪,防患于未然。
教学方法:活动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阅读与思考
1.阅读:P97《陈某滑向深渊》。
2。
思考:1)一个好学生为什么会走向犯罪的道路?
2)他有过知耻的心理,为什么还是滑向了犯罪深渊?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3.我的感悟:
1)道德水平低,法制观念淡薄,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就会走向犯罪的道路。
2)违纪→违法→犯罪。
道德水平低、法制观念淡薄,就会违纪,违法甚至犯罪。
所以,我们要提高道德水平,增强法制观念,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4.知识之树:
1。
道德水平的高低与违法犯罪有着密切的关系:
①道德水平高,法制观念强,就会不犯或者少犯错误,就不会违法犯罪。
②道德水平低,法制观念淡薄,就会违纪,违法,甚至犯罪。
二、【活动二】析案例,明道理
1.阅读:《马加爵因赌起冲突而杀人》
2004年2月23日,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大学发现4名大学生被杀死在宿舍内,公安机关经侦查,认定作案人系该校学生马加爵。
公安部于2月24日发出A级通缉令.经群众举报,马加爵在海南省三亚市被公安干警抓获。
经审查,马加爵交代了因与4名被害同学发生矛盾,为报复泄愤,于2月13日至15日先后将4名同学杀害的犯罪过程。
马加爵的行为给社会造成了重大危害,也给自己、家人带来了恶果。
2.想一想:1)马加爵杀害同学,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和对社会有哪些危害?
2)马加爵事件给我们什么启示?
3.我的感悟:对自己:毁掉前途,失去人身自由,被执行枪决。
对他人:侵犯他人的生命权,剥夺他人的生命.
对家庭:让家人伤心、绝望,生活在悲伤、愧疚中.
对社会: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安定,危害社会安全。
4.知识之树:
2.违法犯罪所付出的代价极大,所以,我们要远离违法犯罪。
三、【活动三】小讨论,大探究
1。
齐讨论:年龄小与犯罪无关或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对不对?为什么?
2.我的感悟:那种认为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不受处罚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因为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四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四、【活动四】读一读,想一想
1。
读一读:P99《爱占便宜的小张》。
2。
想一想:1)你如何看待小张的行为?
2)他的转变给我们哪些启发?
3。
我的感悟:我们要树立法律意识,依法自律,做一个守法的人;加强道德修养,践行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4.知识之树:
3。
要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4。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①制定的目的:为了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其良好品行、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而制定的.
②制定的意义:这部法律设专章规定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给我们划清了明确的是非界限.
③确定了九种不良行为:即违纪及轻微违法行为。
④确定了九种严重不良行为:即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
五、【活动五】填表格,剖自我
1.填表格:填写P100的表格。
2.剖自我:1)检查自己最近的言行,在那方面要亮红灯?
2)如何才能让红灯变成绿灯?
六、【活动六】阅读与感悟
(二)阅读:青年刘某在校读书期间就和社会上一些不务正业的人混在一起,经常帮人打架,被称为“小打手”.他虽然受过学校的纪律处分,但仍不思悔改。
家长老师多次与他谈心,耐心教育他,可他总认为只要不打伤人就没事。
后来在一次酒席上,他和一青年发生争执,一拳把对方打倒在地.那位青年因一头撞在椅角上,致使头骨破裂,医治无效死亡。
刘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受到了刑罚的严厉处罚。
(三)说感悟:读了刘某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悟?
(四)知识之树:
5.我们要加强道德修养,自觉遵纪守法,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杜绝违法犯罪。
七、小结:
1。
议一议:怎样才能预防违法犯罪?
2。
知识之树:
6.怎样才能预防违法犯罪?
①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憎恶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
②加强道德修养,自觉遵纪守法,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③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杜绝违法犯罪。
八、达标测评
1.要做到预防违法犯罪,就必须(D)
①提高道德水平,增强法制观念②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③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④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③D.①②③④
2.汪某等四位中学生在体育场观看足球比赛,看到兴奋之处,大叫大闹;为发泄不满又多次用汽水瓶投掷场上的裁判员。
经警察教育后,仍不改正错误,最终被公安机关处以治安拘留4日.对此你认为( A )
3. A。
道德水平低、法纪观念淡薄,就会追求低级趣味,行为上就容易做出违法犯罪的事
4. B。
裁判员吹“黑哨"该受惩罚,汪某等人的行为是在为法律伸张正义
5. C.因为汪某等人年龄尚小,故而没有受到刑事处罚
6. D.杜绝不良习气就不会做出违法犯罪的事
3。
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都有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在我们身边存在的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有(B)
①旷课②打架斗殴、辱骂他人③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④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4.作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我们应该……( A )
①自觉树立法律意识②维护法律的尊严③自觉依法自律④加强自身法律修养⑤要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
5。
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一下俗语中与其他不相近(不同)的是(C )A。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B。
小洞不补,大洞吃苦C。
蓬生麻中,不扶自立
D。
小时偷针,大时偷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