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医学上常见的抗原有哪些?怎么理解抗原的特异性及交叉反应?参与II、III型超敏反应的抗原抗体有何异同

合集下载

临床上常见的抗原抗体反应检测项目

临床上常见的抗原抗体反应检测项目

《临床上常见的抗原抗体反应检测项目》一、引言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抗原抗体反应检测项目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它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评估治疗效果并预测疾病进展。

本文将就临床上常见的抗原抗体反应检测项目进行全面评估并进行深入讨论,以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重要领域。

二、临床常见的抗原抗体反应检测项目1. C-反应蛋白(CRP)检测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期蛋白,是细菌和病毒感染、组织损伤、恶性肿瘤和风湿性疾病等炎症反应的敏感指标。

CRP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炎症程度和指导疾病治疗。

2. 乙肝表面抗原(HBsAg)检测乙肝表面抗原检测是乙肝病毒感染的首选筛查方法。

阳性结果提示可能感染乙肝病毒,需要进一步检测确认是否患病,以及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3. 艾滋病毒抗体检测艾滋病毒抗体检测是用于筛查艾滋病毒感染的一项重要检测项目。

及时发现艾滋病毒感染者,并进行隔离和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艾滋病毒的传播。

4. 甲型流感病毒抗体检测甲型流感病毒抗体检测是用来判断病毒感染的一种检测方法。

在流感季节,可以帮助医生及时诊断患者是否感染流感病毒,以便进行针对性治疗。

5. 类风湿因子(RF)检测类风湿因子检测是风湿性疾病的重要辅助诊断指标。

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三、总结与展望通过对临床上常见的抗原抗体反应检测项目的全面评估与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这些检测项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更准确的抗原抗体反应检测项目出现,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更大的便利和帮助。

个人观点:抗原抗体反应检测项目在临床医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并诊断疾病,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这些检测项目的应用,并鼓励科研人员加大力度,不断创新和完善相关的检测技术和方法。

在本文中,我们全面介绍了临床上常见的抗原抗体反应检测项目,并进行了深度探讨,希望读者能够从中获益良多,对这一领域有更深入的了解。

抗原的概念和特性

抗原的概念和特性

抗原的概念和特性一、抗原的概念在免疫学发展的早期,人们应用细菌或其外毒素给动物注射,经一定时期后,用体外实验证明,在其血清中存在一种能使细菌发生特异性凝集反应的物质。

称之为凝集素,或能特异性中和外毒素性的物质,称之为抗毒素。

其后将血清中这种具有特异性反应的物质统称为抗体(antibody,Ab)。

而将能刺激机体的物质统称为抗原(antigen, Ag)。

随着现代免疫学的发展,已经证明,当抗原分子进入机体后,能触发免疫细胞一系列的复杂的生物学过程,称之为免疫应答。

既能诱导正免疫应答,也能诱导负免疫应答。

因此,上述抗原的概念已不能完全概括其函义。

目前认为凡能诱导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其产生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可称之为抗原。

二、抗原的特性根据现代抗原的概念,抗原必须具备二种特性,即免疫原性和抗原性。

(一)免疫原性抗原的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是指抗原分子能诱导免疫应答的特性。

它涉及抗原分子与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即它必须经过抗原呈递细胞的加工、处理和呈递作用,以及能被T和B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所识别。

因此抗原的免疫原性与抗原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关,更与机体的免疫应答特性相关。

(二)抗原性抗原的抗原性(antigenicity)是指抗原分子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反应的特性,故亦称之为抗原的反应原性(reactivity)。

它只涉及抗原分子与抗体分子或T细胞的抗原受体分子(TCR)间的相互作用,即分子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只是抗原分子表面的有限部位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称此部位为抗原决定簇(antigen determinant)或表位(epitope)。

因此抗原的抗原性主要决定于抗原分子的化学性质。

如抗原为蛋白质分子,其抗原性可决定于其氨基酸序列或其空间构型。

抗原的各种分类

抗原的各种分类

抗原的各种分类抗原是指能够诱导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

根据其性质和来源,抗原可以被分类为以下几种:1.自身抗原(self-antigen):自身抗原是存在于人体组织细胞上的蛋白质、多糖或脂质等物质。

它们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引发免疫应答,因为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具有一定的自我耐受性。

然而,当自身抗原的自我耐受性受损时,免疫系统可能会对自身抗原产生免疫反应,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2.异种抗原(foreignantigen):异种抗原是存在于其他物种细胞或微生物上的物质,也可以是人工合成的化合物。

当异种抗原进入人体时,免疫系统会识别并产生相应的免疫应答,以保护人体免受感染和损害。

3.细菌抗原:细菌抗原是细菌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多糖或其他分子。

细菌抗原可以被免疫系统识别为外来物质,并引发针对细菌的免疫应答。

一些特定的细菌抗原还可以用于诊断细菌感染或评估免疫状态。

4.病毒抗原:病毒抗原是存在于病毒颗粒表面或内部的蛋白质或核酸等物质。

病毒抗原是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病毒免疫应答的关键因素。

在病毒感染中,病毒抗原可以被免疫系统识别并激活针对病毒的免疫反应。

5.肿瘤抗原:肿瘤抗原存在于肿瘤细胞表面或内部,是与肿瘤形成和发展相关的分子。

肿瘤抗原可用于肿瘤诊断、治疗和监测,也可以作为肿瘤免疫治疗的靶点。

6.特定抗原:特定抗原指的是受特定抗体所识别和结合的抗原。

这些抗原可以是多种形式,如蛋白质、糖类、药物等。

特定抗原可用于诊断和监测特定疾病,例如特定病原体的抗原可以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检测。

以上仅为抗原的一些分类,根据不同的角度和需求,还可以有其他的抗原分类方式。

抗原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免疫系统正常功能的基础,对于理解和应用免疫学具有重要意义。

普及抗原抗体知识点总结

普及抗原抗体知识点总结

普及抗原抗体知识点总结抗原和抗体是免疫系统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保护机体免受病原微生物和异物侵害中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从抗原和抗体的定义、结构、功能和应用等方面对其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抗原的概念1. 抗原的定义抗原是指任何能够引起机体免疫应答的分子或细胞。

抗原可以是病原微生物的表面结构、蛋白质、多糖、核酸等,也可以是体内异物、肿瘤细胞、组织移植等。

抗原通常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和抗原原性,即能够激发机体产生抗体和激活T细胞。

2. 抗原的种类根据其来源和性质,抗原可以分为外源抗原和内源抗原。

外源抗原主要是病原微生物和异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以及化学物质、药物等。

内源抗原则是机体内部的蛋白质和细胞器等,如肿瘤抗原、自身抗原等。

二、抗体的概念1. 抗体的定义抗体是机体对抗原产生的一种特异性免疫蛋白,也称免疫球蛋白。

抗体通常由B细胞分泌,其主要功能是识别和结合特定抗原,并介导机体的免疫应答。

抗体的结构和功能主要决定了其抗原结合和清除能力。

2. 抗体的结构抗体分子由两个轻链和两个重链组成,每个链由特定的抗原结合区和常规区组成。

抗原结合区包括可变区和单克隆区,可变区决定了抗体的特异性和亲和力,而单克隆区则决定了抗体的效应器功能。

3. 抗体的功能抗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介导免疫应答,包括中和、沉淀、凝集、裂解和细胞毒性等。

其主要功能包括清除抗原、中和毒素、调节免疫应答、参与损伤修复以及参与肿瘤杀伤等。

抗体通过这些功能保护机体免受病原微生物和异物侵害。

三、抗原抗体相互作用1. 抗原与抗体的结合抗原与抗体的结合是一种高度特异性和亲和力的相互作用。

抗原结合区的可变区通过多种非共价键与抗原结合,形成稳定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抗体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是由其可变区的氨基酸序列决定的。

2. 抗原与抗体的效应抗原-抗体结合后,会产生一系列效应,包括中和抗原、沉淀抗原、凝集抗原和激活补体系统等。

这些效应主要通过抗体的Fc区介导,引发机体的免疫应答,并清除外源抗原和异常细胞。

免疫学基础第三章:抗原

免疫学基础第三章:抗原
第3章
抗 原
一、抗原的概念与特性 二、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三、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四、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1
一、抗原的概念
抗原(Ag)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启 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 产物(抗体或效应T细胞)在体内发生特异 性结合的物质。它是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始动 因子。
12
抗原决定簇
抗原决定簇是暴露于抗原分子表面决定抗 原特异性的化学基团,是和相应抗体发生 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结合部位,又是供免疫 活性细胞作为“异物”来识别的标志。又 称抗原表位。
13
抗原分子上抗原决定基(簇)示意图
14
(二)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
由于抗原物质通 常是大分子物质, 甚至是细胞、细菌 和病毒等,所以通 常具有多个抗原决 定簇,如果两个抗 原物质都含有相同 的抗原决定簇,则 会发生交叉反应。
18
三、异嗜性抗原 是一类与种属特异性无关的,存在于人类、 动物、植物或微生物之间的性质相同的抗原, 即不同种属之间的相同抗原。
四、肿瘤抗原 是细胞发生突变过程中出现的具有免疫原 性的大分子物质。按其特异性分为肿瘤特异 性抗原和肿瘤相关抗原两大类。
19
五、自身抗原 能刺激机体发生自身免疫应答的自身组 织成分称为自身抗原。 主要是与免疫系统隔绝的“隐蔽物质”, 如眼睛的晶体蛋白、甲状腺球蛋白、精子 蛋白等。
16
细菌各部位抗原示意图
17
二、同种异型抗原
同种异型抗原:在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由于 基因型不同,其组织、细胞存在着的不同抗原 。 1、红细胞血型抗原
是指人类红细胞膜上的多种血型物质,其中以 ABO和Rh血型抗原系统最为重要。
2、人类白细胞抗原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是存在于白细胞、血小板 和所有有核细胞表面的抗原物质,以淋巴细胞密度最 高。

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名词解释

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名词解释

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名词解释
1. 共同抗原(共同抗原性):指两个或多个抗原在其结构上存在着相似性,使它们能够被同一特异性抗体所识别和结合。

共同抗原也被称为交叉反应抗原或交叉抗原。

在免疫学中,共同抗原的存在可以导致交叉反应的发生。

2. 交叉反应:指一个抗原能够与非特异性抗体或其他特异性抗体发生结合的现象。

当一个抗原与与其有共同抗原性的其他抗原发生交叉反应时,可能会导致诊断上的困扰,误判或误导。

交叉反应一般是由于共同抗原的存在或结构相似性所引起的。

注意:以上解释仅供参考,具体定义和解释可能根据不同领域和背景存在一定差异。

抗原

抗原


机体因素 遗传、年龄、性别、健康状态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异物性: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核心条件
指凡在胚胎期与免疫细胞 未接触过的物质。
什么是异物?

异种物质 同种异体物质 自身物质 (精子、脑组织、眼晶状体蛋白)

抗原与机体之间种族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
异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A完全抗原B共同抗原C改变的自身抗原
D同种异型抗原E半抗原
概念:是一类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存在于不同 种系生物间的共同抗原。
如:


1.溶血性链球菌的多糖抗原或蛋白质抗原与人的心肌、
型的脂多糖与人的结肠粘膜之间;
特异性 反应
4 同种异型抗原(allogenic antigen) 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存在的抗原性物质 5 自身抗原(autoantigen) 同一个体中自身组织细胞在某些因素如感染、外伤、药 物等影响下,获得了抗原性 6 肿瘤抗原 肿瘤特异性抗原、肿瘤相关抗原

抗原决定簇(antigen determinant):
存在于抗原分子中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epitope)。

功能性抗原决定簇:位于表面的、易被淋巴细胞识别的、可
启动免疫应答的决定簇

隐蔽性抗原决定簇:位于抗原分子内部的,不能引起免疫应 答的决定簇。

抗原结合价:能和抗体分子结合的功能性抗原决定簇的数目。
根据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需否Th细胞辅助:

胸腺依赖性抗原 (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TD-Ag)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thymus-independent antigen, TI-Ag)
TD和TI抗原均是完全抗原

免疫学导论之抗原的分类

免疫学导论之抗原的分类

(二)宿主因素 1.异物性 异种或同种异体的物质。 2.宿主的遗传性 同种动物不同品系及不同
个体对同种抗原产生不同强度的免疫应答。 3.免疫原的剂量及进入途径
(1)剂量 1)剂量不足或过多均不引起免疫应答。 2)重复进入,引起强免疫应答。
(2)途径:皮内、皮下、肌肉、静脉、腹腔。
免疫学导论之抗原的分类
免疫学导论之抗原的分类
第三节 构成抗原的条件
一、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抗原因素
1.分子量 一般是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2.化学组成及结构 (1)蛋白质 1)氨基酸组成 2)结构 (2)多糖:具有免疫原性, 较蛋白质弱。 (3)核酸:多无免疫原性。
3.可降解性 L-氨基酸/D-氨基酸
免疫学导论之抗原的分类
第二节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一、病原微生物 (一)细菌性抗原
伤寒杆菌
链球菌
免疫学导论之抗原的分类
痢疾杆菌
G-菌胞壁
G+菌胞壁
免疫学导论之抗原的分类
(二)病毒性抗原 衣壳:蛋白 包膜:糖蛋白
腺病毒
流感病毒
狂犬病病毒
免疫学导论之抗原的分类
口蹄疫病毒
免疫学导论之抗原的分类
(三)其他病原微生物
真菌
疟原虫
Ag
T
T
致敏T细胞
浆细胞 B
抗体
免疫学导论之抗原的分类
2.抗原性(antigenicity,又称免疫反应性)
指抗原分子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免疫效应细 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性质。
Ag
抗原性
T
T
致敏T细胞
浆细胞 B
免疫学导论之抗原的分类
三、完全抗原与半抗原
1.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 具有免 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

抗原及其免疫原性

抗原及其免疫原性

A、B、AB、O四型
血型 抗原(RBC) 抗体(血清) ——————————————————— A型 A抗原 B抗体 B型 B抗原 A抗体 AB型 AB抗原 无A、B抗体 O型 无A、B抗原 A、B抗体 ——————————————————— 不同血型的人相互之间输血可引起 严重的输血反应
我国人群中99%为Rh阳性。 2.Rh血型系统:
作业
名词解释: 1.抗原 2.抗原决定簇 3.共同抗原 4.半抗原 5.同种异体抗原 6.异嗜性抗原 简答题: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哪些?
(二)动物免疫血清
类毒素 →马→ 血清
(含抗毒素)
二重性 抗毒素(抗体):可中和外毒素的毒性作用。 异种蛋白(抗原):可引起超敏反应。
(三)异嗜性抗原
指无种属关系的生物之间存在的共同 抗原。如链球菌与人肾小球基底膜间, 变形杆菌与立克次体间具有的相同抗 原。
实际意义
溶血性链球菌 共同抗原 急性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基底膜
溶血性链球菌 心肌
共同抗原 风湿热
外裴反应
立克次体 变形杆菌 共同抗原 斑疹伤寒的辅助诊断
(四)同种异型抗原:
由于遗传基因的差异,同种不同个体间相 同组织器官或细胞表面的不同抗原成分。 ABO血型抗原: 红细胞血型抗原 Rh血型抗原: HLA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
1. ABO血型系统:
练习题
5、下述哪种物质为人体隐蔽性的自身抗原( )
A.眼晶体蛋白 A.类毒素 抗原 B.皮肤 C.肾 D.肝 C.青霉素 E.骨髓 D.花粉 E.HLA 6、下述哪些是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 B.抗毒素血清
7、关于肿瘤抗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细胞癌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抗原或过度表达的抗原物 质的总称

抗原的分类文档资料

抗原的分类文档资料

抗原的分类■文档资料抗原是指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的物质,是许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根据抗原的来源和性质不同,抗原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本文将对抗原的分类进行介绍。

一、按来源分类(一)自身抗原自身抗原是机体自身分子所表达的抗原,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引起免疫反应。

当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失调时,免疫系统开始攻击自身抗原而引发自身免疫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二)异源抗原异源抗原是来自于外源的分子所表达的抗原,分为两类:1 .微生物抗原:由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等所表达的分子,包括结构蛋白、非结构蛋白、核酸等。

2 .外源性抗原:来自于环境污染物、化学物质等所表达的分子,如花粉、尘螭、化学污染物等。

二、按化学性质分类(一)蛋白质和多肽抗原蛋白质和多肽抗原是机体免疫系统中最主要的抗原,如细胞膜上的受体、酶、细胞因子等。

它们具有多样的结构,由数个氨基酸残基经肽键连接而成。

这类抗原容易被机体识别、结合并导致免疫反应。

(二)多糖抗原多糖抗原是由多糖分子组成的抗原,其特点为分子较大、多链式、结构复杂。

这类抗原通常存在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表面,也可出现在一些大分子药物、肿瘤等杂质中。

多糖抗原往往具有高度保护性,能够保护微生物或肿瘤细胞免遭免疫系统杀伤。

(三)脂质抗原脂质抗原是由脂类分子组成的抗原,例如磷脂、甘油脂等,这类抗原通常存在于微生物表面,如菌体细胞壁、胞膜等,也可存在于某些动物或人类细胞表面。

由于脂质抗原的水溶性较差,机体识别脂质抗原需要特定的受体。

三、按作用型态分类(一)刺激性抗原刺激性抗原是能够直接激活机体免疫系统的抗原,包括细胞分泌出的细胞因子和特定的细胞表面蛋白。

(二)生物降解性抗原生物降解性抗原是由生物分解产物形成的抗原,如菌落素、凝血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等,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病原体的感染。

(三)非生物降解性抗原非生物降解性抗原是由不可分解的化合物形成的抗原。

如某些化学物质在接触机体组织后,可被蛋白质等分子修饰而形成非生物降解性的抗原,这类抗原通常具备长期留存的能力。

抗原重点知识点总结

抗原重点知识点总结

抗原重点知识点总结一、抗原的定义抗原是指能够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应答的物质。

抗原的种类多种多样,可以是细胞表面蛋白、细胞内蛋白、细菌、病毒、真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以及寄生虫等病原体;也可以是异种组织、异种细胞或者异种细胞表面的蛋白;还包括某些化学物质、小分子化合物以及自身蛋白等。

总的来说,能够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应答的物质都可以称之为抗原。

二、抗原的分类按照其来源和性质的不同,抗原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

1. 按来源分类(1)外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是来自于外界的抗原,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微生物以及它们的代谢产物。

此外,异种组织、异种细胞或者异种细胞表面的蛋白也属于外源性抗原。

(2)内源性抗原:内源性抗原是机体内部产生的抗原,包括由自身细胞异常产生的变态抗原、病变细胞产生的抗原以及其他蛋白质、多糖和脂质等。

2. 按性质分类(1)蛋白质抗原:蛋白质抗原是最广泛的一类抗原,其中包括细胞表层蛋白、细胞内蛋白、微生物蛋白质等。

(2)多糖抗原:来自于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的多糖分子。

(3)脂质抗原:例如微生物细胞膜中的脂质成分。

(4)核酸抗原:包括DNA和RNA等。

3. 按免疫原性分类(1)免疫原:指引起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不同类型的免疫原对免疫系统的刺激作用不同。

(2)抗原原:指对抗原受体识别和结合的物质,可以引起抗原抗体相互作用,但对免疫系统不具有免疫激活作用。

(3)过敏原:指引起异常免疫应答的物质,对于正常人群无害,但对过敏体质者可引起过敏反应。

三、抗原的作用机制抗原在机体内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作用机制包括:1. 激活免疫应答:抗原通过诱导机体免疫系统的激活,引发特异性的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2. 识别和结合:抗原能与特异性的抗原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从而引发免疫反应。

3. 诱导免疫耐受:对于某些自身抗原,其可以引起机体产生免疫耐受,从而避免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免疫学-3抗原

免疫学-3抗原
意义:致病性;应用诊断
A菌 A表位
+
B表位 +
抗A菌血清 含抗-A、B抗体
++ +++
B菌
A表位 +
C表位
+
抗B菌血清 含抗-A、C抗体
+++ ++
四、耐受原与变应原
耐受原(tolerogen):导致产生免疫耐受的物质. 变应原(allergen):能引起超敏反应的物质.
第一节、抗原的分类
(一)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异种抗原
同种异型
(二)根据机体产生是否需要T细胞的辅助,分为:
1.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
1)绝大多数是蛋白质抗原 属完全抗原(由B细胞表位(半抗原)及T细 胞表位(载体)组成)
2)产生的抗体主要是IgG 3)可引起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4)可产生免疫记忆
2.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
1)绝大多数为多糖类物质 2)含有多个重复排列的B细胞表位 3)抗体主要是IgM 4)不引起细胞免疫应答 5)不产生免疫记忆
抗原刺激机体免疫应答的过程
抗原
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能与相应的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 的物质
二、抗原的两种基本特性
1.免疫原性(immunogenecity) 指抗原分子能
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产生特异性抗体及 免疫效应细胞)的性质。
T
T 致敏T细胞
Ag
浆细胞 B
恒河猴RBC
RHCE基因(+) RHD基因 (+)
D抗原(+)
Rh+
RHCE基因(+) D抗原(-) RhRHD基因 (-)

抗原试剂常识知识点总结

抗原试剂常识知识点总结

抗原试剂常识知识点总结抗原试剂是用于检测抗体或其他特定蛋白质的生物试剂。

它们在医学诊断、生物医学研究和生物制药工业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抗原试剂的使用过程中,一些知识点需要我们特别注意,下面就对抗原试剂的一些常识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抗原试剂的类型1、抗原试剂的类型分为多种,包括酶标记抗原试剂、放射性标记抗原试剂、荧光标记抗原试剂、金标记抗原试剂、生物素标记抗原试剂等。

这些抗原试剂都有各自的优点和适用范围,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验目的和要求进行选择。

2、酶标记抗原试剂是将酶与抗原结合,通过对底物的催化作用来发生颜色反应,常见的酶包括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碱性磷酸酶(AP)等。

放射性标记抗原试剂则是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在抗原上,通过检测抗原放射性衰变来进行实验。

荧光标记抗原试剂主要是利用荧光分子标记抗原,通过荧光检测来实现。

3、金标记抗原试剂是将金颗粒标记在抗原上,通过电镜观察金颗粒的分布来进行检测。

生物素标记抗原试剂是将生物素标记在抗原上,再利用亲和素-生物素结合来进行检测。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抗原试剂,如DNA标记抗原试剂、RNA标记抗原试剂等。

二、抗原试剂的应用领域1、抗原试剂在医学诊断领域应用广泛,可以用于临床检测、疾病诊断、药物筛查等。

例如,在临床化验中常用的ELISA和免疫荧光法就是基于抗原试剂原理进行检测的。

2、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抗原试剂也有很多应用,可以用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蛋白质结构分析、细胞信号转导等方面的实验。

3、在生物制药工业中,抗原试剂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用于药物品质控制、药物疗效评价、药物毒性评估等。

三、抗原试剂的保存和使用1、抗原试剂的保存应放置在干燥、阴凉、避光的地方,避免高温、冷冻和阳光直射。

2、使用前需要充分离心,避免抗原试剂出现沉淀和结块。

3、使用时需要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要求来操作,避免使用过量或使用不当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4、使用后应及时将剩余的抗原试剂保存或处理,避免污染或浪费。

抗原

抗原

是细胞在癌变过程中出现的具有免疫原性的 一些大分子物质的总称。
肿瘤特异性抗原(tumor specific antigen,TSA) 肿瘤相关抗原(tumor associated antigen, TAA)
TSA:是存在于某些肿瘤细胞,而不存在于正 常细胞或其他肿瘤细胞的抗原。
如黑色素瘤、结肠癌、乳腺癌抗原等。
甲抗原
乙抗原
甲抗体
乙抗体
(++++)
(++++)
甲抗原(++)
丙抗原(+)
乙抗原(++)
交叉抗原的生物学意义 1、有时针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应答可导致 对人的免疫损伤。 2、特异性诊断及鉴定时要考虑到交叉抗原 可能产生的干扰。 3、应用交叉抗原可能诱导出针对难以制备 的抗原的免疫应答。
第二节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② 反应原性的特异性
Ag1
Ab1
Ag2
Ab2
抗原的特异性
◆免疫原性的特异性:
某种抗原只能刺激机体产生某种特定的应答产物(
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如:伤寒杆菌→抗伤寒杆菌抗体 ◆抗原性的特异性:抗原只能与其相应的抗体或致敏 淋巴细胞结合
如:伤寒杆菌只能与抗伤寒杆菌抗体结合
一、抗原表位
抗原表位(epitope)是指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
抗原
抗原表位的类型:
B细胞表位
T细胞表位
T效应细胞:针对C端 18~29氨基酸残基
NH3
1
2 3 4 5
6
12 17 13 16 14 15
10 11
7 8 9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COOH *B细胞表位是天然的, *位于分子的表面或转折处 *为构象决定基或顺序决定基

抗原知识——精选推荐

抗原知识——精选推荐

抗原知识第五章抗原授课学时:2学时⽬的要求:1.掌握:抗原、半抗原、抗原决定簇的概念,掌握⾎型抗原和异嗜性抗原的概念和应⽤。

2.熟悉:决定抗原抗原⾏的条件,熟悉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的特点。

3.了解:抗原的分类,超抗原和免疫佐剂的含义。

教学内容:1.抗原、抗原的免疫原性及抗原性、完全抗原、半抗原的概念。

2.抗原的分类:胸腺依赖性抗原和胸像⾮依赖性抗原;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抗原。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型抗原、异嗜性抗原、超抗原。

3.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表位或抗原决定簇。

构象决定簇和线性决定簇的概念,T、B 细胞表位的特点。

第⼀节抗原及构成抗原的条件⼀、抗原的概念:抗原:能启动机体的免疫应答,且能与其应答产物结合,并发⽣⼀系列⽣物学效应的物质。

抗原⼀般具备两种特性:⼀是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即能刺激机体产⽣免疫应答(特异性抗体及致敏T细胞);⼆是抗原性(antigenicity),指能与抗体或致敏T细胞特异性结合。

完全抗原:同时具备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称为完全抗原,只具备抗原性⽽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称为半抗原(hapten),也称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

⼆、构成抗原的条件:(⼀)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1.理化性质(相对分⼦质量>10000以上;化学组成及结构,结构复杂的蛋⽩质和多糖免疫原性强,核酸免疫原性弱;可降解性,抗原必须先经过降解后才能被APC提呈给Th细胞)2.异物性:抗原来源与宿主关系越远,免疫原性越强。

异种物质,同种异体物质,改变和隐蔽的⾃⾝物质。

3.免疫原的剂量和进⼊途径:低剂量和⾼剂量都不易引起免疫应答,强的免疫应答需要多次注射。

克服不易引起免疫应答。

进⼊途径有静脉、⽪下、⽪内、肌⾁、或腹腔。

4.免疫佐剂(adjuvant):是⼀些先于抗原或同时与抗原混合注射动物,可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即起辅佐抗原作⽤的物质。

弗⽒佐剂:⽺⽑脂:液体⽯蜡1:2混合,后加等量10mg/ml 灭活卡介苗(完全)。

免疫学基础知识—医学上常见的抗原物质

免疫学基础知识—医学上常见的抗原物质

(三) 根据抗原来源及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01 易嗜性抗原
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例如,溶血性链 球菌的表面成分与人肾小球基底膜及心肌组织具有共同抗原。
02 异种抗原
指来自于另一物种的抗原性物质,如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植物蛋白、用于治 疗目的的动物抗血清及异种器官移植物等,对人而言均为异种抗原。
(一) 异物性
03 自身物质
改变的自身成分/隐 蔽的自身成分的释 放
(二) 抗原的理化性状
1、分子量大小 2、化学组成和结构 3、易接近性 4、物理性状
(二) 抗原的理化性状
01 分子量大小 分子量 > 10kdal 免疫原性强; 分子量 < 4kdal 一般无免疫原性;
(二) 抗原的理化性状
完全抗原和半抗原
(二) 根据抗原激活B细胞是否需要T细胞协助分类
01 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
此类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细胞辅助,故又称T细胞依赖抗原。绝 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如如病原微生物、血细胞、血清蛋白等均属TD-Ag
02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
该类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无需T细胞的辅助,又称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
■接种抗原途径不同将决定参与免疫应答的器官和细胞有所不同,从而产生的免疫水平也 不同,依次为皮内>皮下>肌肉>腹腔(仅限于动物)>静脉 ■接种抗原的剂量要适中,太低和太高则诱导免疫耐受;注射间隔时间要适当,次数不要 太频; ■要选择好免疫佐剂,弗氏佐剂主要诱导IgG类抗体产生,明矾佐剂易诱导IgE类抗体产生。
外毒素: 细菌的代谢产物,免疫原性+毒性
类毒素: 将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脱毒后仍
保留免疫原性,可用于预防接种。 如:破伤风、白喉类毒素

1医学上常见的抗原有哪些?怎么理解抗原的特异性及交叉反应?参与II、III型超敏反应的抗原抗体有何异同

1医学上常见的抗原有哪些?怎么理解抗原的特异性及交叉反应?参与II、III型超敏反应的抗原抗体有何异同

三、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学检测
(一)免疫复合物的检测
1.物理法-PEG法
2.补体法-C1q结合试验
3.抗球蛋白法-mRF固相抑制试验 4.细胞法- Raji细胞试验
(二)临床意义
肺炎支原体(引起原发性非典型肺炎) 共同抗原 MG株链球菌 检血清中抗体(凝集反应) 立克次体(引起斑疹伤寒) 共同抗原检测 变形杆菌 (OX19) 血清中和抗体(Weil-Felix反应)
五.血型抗原:
--- 人类血型抗原已报导23个系统。 1. ABO(H)血型系统: --- A、B、AB、O四型
实际意义:
1. 与产生人血型抗体有关 大肠杆菌O86 共同抗原 B血型物质 肺炎球菌14型 共同抗原 A血型物质
2. 与疾病有关系:
溶血性链球菌 共同抗原 急性肾小 肾小球基底膜 球肾炎 溶血性链球菌 共同抗原 风湿病 心肌 大肠杆菌O14型 共同抗原 溃疡性 肠粘膜 结肠炎
3. 临床诊断:

抗原的特异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 疫应答及其应答产物的专一性。决定其特 异性的结构基础是抗原分子的抗原表位。
特异性体现在两方面 特异性是免疫学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抗原决定簇

二、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
1.共同抗原 带有共同抗原决定簇的抗原称共同 抗原。分为类属抗原和异嗜性抗原两 类。
七.肿瘤抗原:
细胞恶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抗原。
八.超抗原(superantigen, SAg)
一类通过与MHC -II类分子
(APC)和TCR-V(T 细胞)结合,
刺激表达有特殊TCR-V 的T细胞
亚群活化的抗原分子。
SAg的作用特点:
(1)具有强激活T细胞(CD4+T细胞)作用 --- 可刺激T细胞总数的5-20%; (2)不需APC处理 --- 直接与MHC- II类分子和TCR- V结 合; (3)不受MHC限制 --- 同MHC- II 类分子结合,增加TCR与 SAg的亲和力; (4)可激活T细胞,又可致T细胞产生免疫 抑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临床意义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III型超敏反应是指由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 III型超敏反应是指由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 型超敏反应是指由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 或全身多处毛细血管基底膜,通过激活补体, 或全身多处毛细血管基底膜,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 小板、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的参与下, 小板、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的参与下,引 起的以充血水肿、 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 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第二节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
1. 病毒性抗原: 病毒性抗原: 衣壳蛋白 包膜(糖蛋白) 包膜(糖蛋白) 2. 细菌性抗原: 细菌性抗原: 细胞壁:蛋白质、 细胞壁:蛋白质、脂多糖等 鞭毛: 鞭毛:蛋白质 菌毛: 菌毛:蛋白质 夹膜: 夹膜:多糖 3. 其它: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 其它: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
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细胞溶解 吞噬作用 ADCC作用 ADCC作用 刺激或抑制靶细胞
Ⅱ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刺激
产生
机体
抗 体
IgG、 IgG、IgM
抗原
抗原抗体结合
激活补体
ADCC
调理作用
细胞溶解
二、常见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常见Ⅱ
输血反应 新生儿溶血症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甲状腺功能亢进 重症肌无力 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SAg的种类: SAg的种类: 的种类
(1)外源性超抗原:主要为细菌的代谢产物。 外源性超抗原:主要为细菌的代谢产物。 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SE)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SE) 毒素休克综合症毒素1 TSST1) 毒素休克综合症毒素1(TSST1) A族链球菌M蛋白致热外毒素 族链球菌M A -C 等 内源性超抗原:主要为逆转录病毒产物。 (2)内源性超抗原:主要为逆转录病毒产物。 病毒DNA与宿主 与宿主DNA整合 整合, 病毒DNA与宿主DNA整合,表达的 病毒蛋白质产物。 病毒蛋白质产物。
四.异嗜性抗原
(heterophil antigen,又称Forssman抗原) antigen,又称Forssman抗原 抗原) 概念:不同种属生物间存在的共同抗原。 概念:不同种属生物间存在的共同抗原。 Forssman抗原: Forssman抗原: 抗原 豚鼠脏器(生理盐水悬液) 豚鼠脏器(生理盐水悬液) 家兔 抗豚鼠 反应( 抗体 + 豚鼠脏器抗原 反应(+) 绵羊RBC 凝集反应( 绵羊RBC 凝集反应(+,交叉 反应) 反应)
一、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1.参与反应主要物质 1.参与反应主要物质
抗原:同种异型抗原、共同抗原、变性自身抗原、 抗原:同种异型抗原、共同抗原、变性自身抗原、 外来抗原 抗体:IgG和IgM类抗体 抗体:IgG和IgM类抗体 参与细胞损伤的物质: 参与细胞损伤的物质:补体 、吞噬细胞、NK细胞 吞噬细胞、NK细胞
SAg的作用特点: SAg的作用特点: 的作用特点
(1)具有强激活T细胞(CD4+T细胞)作用 具有强激活T细胞( 细胞) --- 可刺激T细胞总数的5-20%; 可刺激T细胞总数的5 20%; 不需APC处理 (2)不需APC处理 --- 直接与MHC- II类分子和TCR- Vβ结 直接与MHC- II类分子和 类分子和TCR合; 不受MHC限制 (3)不受MHC限制 --- 同MHC- II 类分子结合,增加TCR与 MHC- 类分子结合,增加TCR与 SAg的亲和力 SAg的亲和力; 的亲和力; 可激活T细胞,又可致T (4)可激活T细胞,又可致T细胞产生免疫 抑制。 抑制。
1.共同抗原 1.共同抗原 带有共同抗原决定簇的抗原称共同 抗原。 抗原。分为类属抗原和异嗜性抗原两 类。
2.交叉反应 交叉反应 由一种共同抗原决定簇刺激机体产生的抗 体能与含共同抗原决定簇的两种抗原结合 发生反应。 发生反应。
交 叉 反
产生抗体 抗原1 抗原 刺激机体 抗原2 抗原

↙ ↘
抗体1 抗体 抗原2 抗原 抗原1 抗原
五.血型抗原: 血型抗原:
--- 人类血型抗原已报导23个系统。 人类血型抗原已报导23个系统 个系统。 1. ABO(H)血型系统: ABO( 血型系统: --- A、B、AB、O四型 AB、
ABO( ABO(H)血型
血型 抗原(RBC) 抗体(血清) 抗原(RBC) 抗体(血清) ——————————————————— A型 A抗原 抗B抗体 B型 B抗原 抗A抗体 AB型 AB抗原 AB型 AB抗原 无抗A 无抗A、抗B抗体 O型 无A、B抗原 抗A、抗B抗体 ———————————————————
2. Rh血型系统: Rh血型系统 血型系统:
恒河猴( rhesus) 恒河猴(Macacus rhesus)RBC 家兔 抗恒河猴RBC抗体 免疫血清) 抗体( 抗恒河猴RBC抗体(免疫血清)+人RBC 凝集 反应( 反应(+) 人RBC 抗原。 恒河猴RBC 共同抗原, Rh抗原 恒河猴RBC 共同抗原,称Rh抗原。 RHCE基因( RHCE基因(+) 基因 RHD基因 RHD基因(+) 基因( RHCE基因 RHCE基因(+) 基因( RHD基因 RHD基因(-) 基因(
三、Ⅱ型超敏反应免疫学检测 (一)抗血细胞抗体的检测
不完全抗体的检测
1.Rh抗体的检测(孕妇血清或羊水) 1.Rh抗体的检测 孕妇血清或羊水) 2.抗球蛋白检测 Coombs试验 抗球蛋白检测( 试验) 2.抗球蛋白检测(Coombs试验) (1)直接Coombs试验 (1)直接Coombs试验 直接Coombs (2)间接Coombs试验 间接Coombs (2)间接Coombs试验
二.细菌的外毒素与类毒素
外毒素:细菌分泌的毒性蛋白质。 外毒素:细菌分泌的毒性蛋白质。 类毒素: 0.3%-0.4%甲醛处理 类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 过的失去毒性保留免疫 原性的外毒素。 原性的外毒素。
三.异种动物血清: 异种动物血清:
异种动物的血清蛋白对人具有 免疫原性。 免疫原性。 抗毒素血清(马血清)---破 如:抗毒素血清(马血清)---破 伤风抗毒素血清, 伤风抗毒素血清,白喉抗毒 素血清等。 素血清等。
一、Ⅲ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参与反应主物质
可溶性抗原 抗体:IgG、 抗体:IgG、IgM 补体:C3a、C5a、 补体:C3a、C5a、C3b 参与细胞:中性粒细胞、碱性粒细胞、 参与细胞:中性粒细胞、碱性粒细胞、肥大细 胞、血小板
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二、常见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常见Ⅲ
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Arthus反应 反应、 Arthus反应 Arthus反应、类Arthus反应 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二)临床意义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system)
人类:HLA(human Leukocyte antigen) 人类: antigen)
七.肿瘤抗原: 肿瘤抗原:
细胞恶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抗原。 细胞恶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抗原。
八.超抗原(superantigen, SAg) 超抗原( 一类通过与MHC II类分子 一类通过与MHC -II类分子 (APC)和TCR-Vβ(T 细胞)结合, APC)和TCR细胞)结合, 刺激表达有特殊TCR刺激表达有特殊TCR-Vβ 的T细胞 亚群活化的抗原分子。 亚群活化的抗原分子。

抗原除与其相应的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外,还与其他抗体 发生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引起交叉反应的原因:
抗原异质性(Antigen heterogeneity Antigen heterogeneity)--抗原物质的非均一 性。 共同决定簇
决定簇相似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II型超敏反应又称细胞毒型(cytotoxic type)或 type) II型超敏反应又称细胞毒型( 型超敏反应又称细胞毒型 细胞溶解型( type)超敏反应, 细胞溶解型(cytolytic type)超敏反应,它是由 靶细胞表面的抗原与相应IgG IgM类抗体结合后 IgG或 类抗体结合后, 靶细胞表面的抗原与相应IgG或IgM类抗体结合后, 在补体、巨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下, NK细胞参与下 在补体、巨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 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D抗原(+) 抗原( D抗原(-) 抗原(
Rh+ Rh-
实际意义: 实际意义:--- 新生儿溶血症
孕妇(Rh →胎儿 孕妇(Rh-) →胎儿(Rh+) 胎儿(Rh ↓ ↓ Rh抗体 新生儿RBC 抗Rh抗体 + 新生儿RBC (Rh+) ↓ 溶血反应 (新生儿溶血症) 新生儿溶血症)
六.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
三、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学检测
(一)免疫复合物的检测
1.物理法-PEG法 1.物理法-PEG法 物理法 2.补体法 C1q结合试验 补体法- 2.补体法-C1q结合试验 3.抗球蛋白法-mRF固相抑制试验 3.抗球蛋白法-mRF固相抑制试验 抗球蛋白法 4.细胞法 Raji细胞试验 细胞法- 4.细胞法- Raji细胞试验
SAg的实际意义: SAg的实际意义:其生物学意义尚不 的实际意义 完全清楚。 完全清楚。 (1)SAg 因子 (2)SAg 抑制 T细胞亚群 细胞 毒性效应。 毒性效应。 T细胞亚群 免疫 促进病毒感染、增殖。 促进病毒感染、增殖。
九.基因工程抗原: 基因工程抗原: 通过基因重组、再表达制备的抗原 通过基因重组、 物质。 物质。 目的基因(编码抗原) 目的基因(编码抗原)+载体 质粒等) 重组DNA 细胞( (质粒等) 重组DNA 细胞(真 核或原核) 纯化。 核或原核) 表达 纯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