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
室外给排水距离要求规范
室外给排水距离要求规范1. 引言室外给排水工程是指在建筑物外部进行的排水系统的建设,主要包括雨水排水和污水排水。
室外给排水的距离要求在设计和施工中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排水系统的性能和安全。
本文将介绍室外给排水距离要求的规范及其重要性。
2. 室外给排水距离要求的规范2.1. 一般规范根据相关国家和地方建筑标准,室外给排水的距离要求应符合以下基本规范:•雨水排水系统和污水排水系统应分开布置,且应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相互干扰。
•水平排水管道与墙体、结构柱等建筑构件之间的距离应满足规定的最小间距要求,以确保施工和维护的便利性。
•排水口与建筑物的地面应保持一定的高度差,以防止雨水倒灌或污水倒流。
2.2. 雨水排水距离要求室外雨水排水系统的距离要求应考虑到排水量、排水速度和排水管道的材料等因素,具体要求如下:•雨水排水管道与建筑物外墙之间的距离应符合施工规范要求,一般要求不小于300mm。
•雨水排水管道与地表之间的距离应保持一定高度差,以确保雨水能顺利流入管道中并排除。
2.3. 污水排水距离要求室外污水排水系统的距离要求主要包括污水管道的布置和排污口的设置,具体要求如下:•污水管道应按照施工规范进行布置,避免与其他管道和构件发生干扰。
•污水排污口应设置在地面以上,远离建筑物和人行道,以避免污水溅出和异味扩散。
3. 室外给排水距离要求的重要性正确设计和布置室外给排水系统的距离是确保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
合理的距离要求能够有效避免以下问题的发生:•同一管道内雨水和污水混流,导致污染和堵塞。
•给排水管道压力增大,增加泄漏和破裂的风险。
•排水口设置不当,引发污水漏出和异味扩散。
此外,室外给排水系统的距离要求还能够影响到排水速度和排水效果,对于防止水浸、积水和水患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论室外给排水距离要求的规范可保证排水系统的顺利运行,并确保施工和维护的便利性。
设计和施工人员应遵循相关规范和标准,合理布置和设置室外给排水系统,以确保建筑物的排水安全和正常运行。
室外给排水设计标准
室外给排水设计标准
室外给排水设计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排水流量标准:室外给排水系统应能够满足不同场合的排水量要求,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排水流量标准。
2. 排水管道材料标准:室外给排水管道应选用符合规定的材料,如PVC管道、铸铁管道等,材料应具有耐腐蚀、耐压力、耐
热稳定等特性。
3. 排水管道布置标准:室外排水管道应尽量简化布置,避免死角和盲管,并保证排水的顺畅。
4. 排水检查井标准:在管道布置过程中,应设置排水检查井,以便清除污物、清洁管道和排除气体。
检查井应符合相关规定的深度、直径、密封性等要求。
5. 雨水收集和利用标准:室外排水系统应考虑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如设置合适的雨水排水系统,收集雨水用于植物灌溉或其他非生活水源。
6. 雨水排放标准:室外排水系统应合理处理雨水的排放,如设置雨水收集池、雨水渗透池等设施,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7. 设计斜度标准:室外给排水管道应具有适当的斜度,以确保水流顺畅畅通,避免积水和堵塞。
以上是室外给排水设计的一般标准,具体的设计要根据当地的建筑规范、环保要求和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时间:2006-03-11浏览次数:4449中国工程检测网: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使我国的排水工程设计,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达到防止水污染,改善和保护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要求,特制订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城镇、工业企业及居住区的永久性的室外排水工程设计。
第1.0.3条排水工程设计应以批准的当地城镇(地区)总体规划和排水工程总体规划为主要依据,从全局出发,根据规划年限、工程规模、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正确处埋城镇、工业与农业之间,集中与分散、处理与利用、近期与远期的关系。
通过全面论证,做到确能保护环境,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
第1.0.4条排水制度(分流制或合流制)的选择,应根据城镇和工业企业规划、当地降雨情况和排放标准,原有排水设施,污水处理和利用情况、地形和水体等条件,综合考虑确定。
同一城镇的不同地区可采用不同的排水制度,新建地区的排水系统宜采用分流制。
第1.0.5条排水系统设计应综合考虑下列因素:一、与邻近区域内的污水与污泥处理和处置协调。
二、综合利用或合理处置污水和污泥。
三、与邻近区域及区域内给水系统、洪水和雨水的排除系统协调。
四、接纳工业废水并进行集中处理和处置的可能性。
五、适当改造原有排水工程设施,充分发挥其工程效能。
第1.0.6条工业废水接入城镇排水系统的水质,不应影响城镇排水管渠和污水厂等的正常运行;不应对养护管理人员造成危害;不应影响处理后出水和污泥的排放和利用,且其水质应按有关标准执行。
第1.0.7条工业废水管道接入城镇排水系统时,必须按废水水质接入相应的城镇排水管道,污水管道宜尽量减少出口,在接入城镇排水管道前宜设置检测设施。
第1.0.8条排水工程设计应在不断总结科研和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积极采用经过鉴定的、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
第1.0.9条排水工程设备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应根据管理的需要,设备器材的质量和供应情况,结合当地具体条件通过全面的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对操作繁重、影响安全、危害健康的主要工艺,应首先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设备。
室外给排水管线综合中对管道间距的要求
室外给排水管线综合中对管道间距的要求
今天综合整理了《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室外给水设计规范》、《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三个规范中对于给排水管道与其他管道之间间距的要求,大家可以在管线综合时根据三个规范综合考虑,确定管道间距。
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
净距指管外壁距离,管道交叉设立套管时指套管外壁距离,直掩埋式热力管指保温管壳外壁距离;
电力电缆在道路的东侧(南北方向的路)或南侧(东西方向的路);通信电缆在道路的西侧或北侧。
均应在人行道下。
室外排灌设计规范: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所列数字除标明者外,水平净距均所指外壁净距,横向净距系指下面管道的外顶与上面管道基础底间净距。
采取充分措施(如结构措施)后,表列数字可以减小。
与建筑物水平净距,管道掩埋厚薄于建筑物基础时,不必大于2.5m,管道掩埋深深于建筑物基础时,按排序确认,但不该大于3.0m。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4)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1. 引言室外排水设计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到雨水排放、地下水排泄以及排水设施的设计和建造等方面。
合理的室外排水设计可以有效地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减少洪灾风险,提高生活环境质量。
本文将介绍室外排水设计的一般规范和要求。
2. 设计原则室外排水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合理性原则:设计应考虑地形、降雨量、土壤水分透过性以及排水设施的性能等因素,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安全性原则:设计应考虑对建筑物结构和周边环境的影响,避免排水设施故障导致的洪水灾害。
•经济性原则:设计应根据实际需求和经济条件,合理使用排水设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
3. 排水设施的选择与布置根据地势和降雨情况,选择合适的排水设施,包括但不限于:•排水管道:根据地势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和规格的排水管道,确保排水流畅。
•排水井:根据需要设置排水井,以便于雨水的收集和排放。
•排水沟:对于大面积的室外场地,可设置排水沟,以便于快速排放雨水。
排水设施的布置应遵循以下原则:•布置合理:根据场地地形和需求,合理选择排水设施的位置。
•连通性:排水设施之间要有良好的连接,确保排水的连续性和流畅性。
•防腐蚀:排水设施应采用耐腐蚀材料,并进行防腐处理,延长使用寿命。
4. 排水量计算在进行室外排水设计时,需要进行排水量的计算,以确保排水设施的尺寸和容量满足需求。
排水量的计算应考虑以下因素:•地势:根据地势高低,计算雨水的流动速度和流量。
•降雨量:根据当地的降雨情况,计算不同强度的降雨事件的排水量。
•设施性能:考虑排水设施的性能和排水能力,确定合适的尺寸和数量。
5. 排水设施的维护与管理为确保排水设施的正常运行和延长使用寿命,需要进行定期的维护和管理。
具体措施包括:•清理和清洗:定期清理排水设施内的积水、杂物和淤泥,并定期清洗排水管道。
•检查和修复:定期检查排水设施和管道的运行状态,如有损坏或堵塞,及时修复和清理。
•防冻和防腐:在寒冷地区,要对排水设施进行防冻处理,在腐蚀环境中,要定期进行防腐处理。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1997年版)工程建设标准局部修订公告第12号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进行了局部修订,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局部修订的条文,自1998年3月1日起施行,该规范中相应条文的规定同时废止。
现予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7年6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1997年版)主编部门:上海市建设委员会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施行日期:1987年12月1日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局部修订公告第12号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87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进行了局部修订,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局部修订的条文,自1998年3月1日起施行,该规范中相应条文的规定同时废止。
现予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7年12月5日关于发布《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的通知计标〔1987〕666号根据原国家建委(81)建发设字第546号《关于印发一九八二年至一九八五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规范编制、修订计划的通知》,由上海市建委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修订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TJ14/74(试行)已修订完毕,并已经有关部门会审。
现批准修订后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为国家标准,自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一日起施行。
原《室外排水设计规范》TJ14/74(试行)自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一日起废除。
本规范由上海市建委管理,具体解释工作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负责。
出版发行由我委基本建设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国家计划委员会一九八七年四月二十八日修订说明本规范是根据原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81)建设字第546号通知,由上海市建设委员会负责主编,具体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会同设计、大专院校等有关单位,对《室外排水设计规范》TJ14/74(试行)修订而成。
原规范自一九七四年试行以来,规范管理组按统一计划,组织全国有关单位开展科研协作,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必要的科学试验研究工作。
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
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室外给排水设计一般需符合以下规范:1.排水系统设计要符合当地建筑法规和相关标准。
在进行室外给排水设计之前,应先了解并遵守当地的建筑法规和标准,以确保设计满足法律和安全要求。
2.排水系统应能有效排除雨水和污水。
室外排水系统应合理设计,能够有效地排除建筑物内的雨水和污水,以确保建筑物内部保持干燥、清洁和舒适。
3.排水管道的布置应合理。
在进行室外排水管道的布置时,应充分考虑地势和建筑物周围环境的因素,确保排水管道的倾斜度达到要求,排水畅通。
4.排水口的设置应合理。
在室外排水系统设计中,应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设置排水口,确保排水口的数量、位置和大小满足建筑物的需求,并能够有效排除雨水和污水。
5.排水管材料的选择应合适。
室外给排水系统中的排水管道应选用适合的材料,如塑料管道、钢管道等,以确保管道的强度和耐久性。
6.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设计应合理。
在进行室外给排水系统设计时,应考虑将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纳入设计范围,以实现雨水的合理利用,减少排水量和环境污染。
7.室外给排水系统应考虑环保要求。
室外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环保要求,尽量减少排放污水和废水,并确保排放的污水经过适当处理后再排放到环境中。
8.排水系统的设计应充分考虑日常维护和清洁。
室外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应考虑到日常维护和清洁的便利性,以确保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和长久使用。
总之,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主要涉及到排水系统的布置、排水口的设置、排水管材料的选择、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设计、环保要求和日常维护等方面,设计师应根据具体的项目要求和当地建筑法规和标准进行设计,以确保室外给排水系统的安全、有效和可持续运行。
室外排水设计标准
室外排水设计标准一、引言室外排水设计标准旨在确保户外环境的排水系统安全、高效地运行,减少自然灾害和污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室外排水设计的标准要求和规范,以帮助读者理解和遵守相关规定。
二、设计原则1.合理布局:室外排水系统的排水管线应能满足排水需求,并在总体布局上合理分配各个部分,以确保排水的均匀和有效。
2.适当倾斜:室外排水管道应具有足够的坡度,使水流能够迅速而顺畅地流向排水口,防止积水和泥沙堆积。
3.高质量材料:优质、耐久、防腐蚀的材料应被使用在室外排水系统的建设中,以延长使用寿命并降低维护成本。
4.合理尺寸:管道的直径和截面积应根据排水量来确定,以确保在正常使用条件下,排水量不会超过管道的承载能力。
三、排水系统设计要求1.雨水排水系统:(1)汇水区划分:根据场地地形和建筑物布局,将整个场地划分为相应的汇水区,每个汇水区都需要有相应的排水设施。
(2)排水管线布置:根据汇水区的位置、大小和地形等因素,合理布置排水管线,使之在整个系统中协调工作。
(3)排水设施设置:在每个汇水区的合适位置设置排水口、检查井和雨水收集装置,以进行雨水的收集和排放。
2.污水排水系统:(1)管道选择:根据污水排放量和排放速度,选择适当的管道材料,如PVC管、铸铁管等,确保排水系统的稳定和可靠。
(2)排水口设置:在污水产生的区域设置相应的排水口,以便及时排放污水,避免积水产生。
(3)处理设备设置:根据场地的需求,合理设置下水道、沉砂池等处理设备,以净化污水,防止污染环境。
3.地面水排水系统:(1)排水网布置:根据地表的坡度和排水需求,合理布置地面水排水网,以确保地表水能够迅速排放。
(2)沟槽宽度和深度:根据地面水的流量和流速,确定沟槽的宽度和深度,以容纳和引导水流。
(3)过滤设备设置:在地面水排水网入口处设置过滤设备,以防止杂物和泥沙进入管道系统,造成堵塞和损坏。
四、排水系统维护要求1.定期检查:对室外排水系统进行定期检查,包括检查管道的密封性、倾斜程度和漏水情况,以及排水口和检查井的畅通性。
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
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一、引言室外给排水系统是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排除建筑物内部产生的废水和雨水,保证室内环境的洁净和安全。
设计一个合理有效的室外给排水系统,能够确保排水通畅、防止水涝、防止污水回流,对于建筑物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室外给排水设计的一些规范和要求。
二、设计原则1.合理布局:室外给排水系统应根据建筑物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布局,确保排水管道的疏通和维修方便。
2.通畅排水:室外给排水系统应保证排水管道的坡度适宜,确保废水和雨水能够顺利排出,防止积水和排水不畅。
3.防止回流:室外给排水系统应设置适当的阀门和排气装置,防止污水回流到建筑物内部,确保室内环境的安全和卫生。
4.合理尺寸:室外给排水系统的管道尺寸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使用人数进行合理选择,以确保排水和污水处理的效果。
三、设计要求1. 废水排水设计要求1.废水管道宜采用PVC管道,具有耐腐蚀性能,能够承受一定的压力和冲击。
2.废水管道的坡度应符合国家标准,一般为1%~3%之间,以确保废水能够顺利排出。
3.废水管道的分支、汇合和转弯处应采用弯头或三通,避免废水的反流和积水。
4.废水管道应预留清洗口,方便管道清洗和维修。
2. 雨水排水设计要求1.雨水管道宜采用铸铁管道或UPVC管道,具有耐腐蚀性和耐压性能。
2.雨水管道的坡度应符合国家标准,一般为0.5%~1%之间,以确保雨水能够顺利排出。
3.雨水管道的分支、汇合和转弯处应采用弯头或三通,避免积水和排水不畅。
4.雨水管道应预留检查井,方便检查和疏通管道。
3. 排水口设计要求1.排水口宜采用不锈钢材质,具有耐腐蚀性和耐压性能。
2.排水口的数量和布局应根据建筑物的面积和使用情况进行合理配置,以确保排水的均匀和畅通。
3.排水口的尺寸应根据排水量进行合理选择,以满足建筑物的排水需求。
4.排水口应设置防虫装置,防止小动物进入管道,避免堵塞和积水。
4. 管道维护要求1.室外给排水系统的管道应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管道的畅通和顺利排水。
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
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1.设施位置选择:在设计排水系统时,需要考虑到室外设施的布局和位置。
应该将排水设施放置在易于维护和使用的位置,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周围环境的因素,如地形、气候、土壤类型等。
2.雨水排放:在室外排水系统中,雨水排放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应该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降雨量来确定排水系统的设计容量。
同时,还应考虑到降雨期间的最大流量和积水情况,以确保排水设计足够有效。
3.排水管道:室外排水管道应采用耐候性好、耐腐蚀性强的材料,如塑料或铸铁。
排水管道应按照标准规定的坡度进行铺设,以确保水流能够顺利流动。
排水管道的连接和密封应该牢固可靠,以防止漏水和渗漏。
4.排水井:排水系统中常常需要设置排水井或检查井。
排水井的设计应符合国家的相关规范和要求。
井盖应能够承受所需的荷载,以确保安全使用。
排水井的尺寸和深度应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以便实现有效排水和维护。
5.排水系统维护:为了确保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定期进行维护和清洁。
排水系统的排水口和排水管道应定期清理,以清除积聚的污垢和杂物。
如果发现管道漏水或损坏,应及时修复或更换。
同时,还需定期检查排水系统的运行状况,以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
6.安全措施:在进行室外给排水设计时,需要考虑到排水系统对环境和人们的安全性的影响。
排水系统应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如设置护栏或警示标志,以防止人们因走入排水区域而发生意外。
总结起来,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旨在确保排水系统的安全、可靠和持久。
设计人员在进行室外给排水系统设计时,应考虑到周围环境因素、排水容量、管道材料和排水井等方面的要求,同时还应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以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同时,安全措施也是设计中需要重视的一个方面,以保护人们的安全。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标准管理组 以便再次修订时参考
上海市建设委员会
年月日
主要符号
暴雨强度公式的参数
暴雨强度公式的参数
暴雨强度公式的参数
汇水面积
曝气池的
容积负荷
曝气池的
污泥负荷
水流深度
水力坡降
降雨强度
进水
折减系数
曝气池内混合液悬浮固体平均浓度
暴雨强度公式的参数
粗糙系数
截流倍数
设计重现期
设计流量
合流管中的工业废水量
溢流井以前的旱流污水量
应根据排水水质 水温 冰冻情况 断面尺寸 管内外所受压力 土
质 地下水位 地下水侵蚀性和施工条件等因素进行选择 并应尽
量就地取材
第
条 输送腐蚀性污水的管渠必须采用耐腐蚀材料
其接口及附属构筑物必须采取相应的防腐蚀措施
第
条 当输送易造成管内沉析的污水时 管渠形式和
断面的确定 必须考虑维护检修的方便
第
条 厂区内的生产污水 应根据其不同的回收 利用
第
条 排水工程设计应以批准的当地城镇 地区 总
体规划和排水工程总体规划为主要依据 从全局出发 根据规划
年限 工程规模 经济效益 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正确处理城
镇 工业与农业之间 集中与分散 处理与利用 近期与远期的
关系 通过全面论证 做到确能保护环境 技术先进 经济合理
安全适用
第
条 排水制度 分流制或合流制 的选择 应根据城
第
条 排水管渠的最大设计充满度和超高 应遵守下
列规定
一 污水管道应按不满流计算 其最大设计充满度应按表
采用
二 雨水管道和合流管道应按满流计算
管径或渠高
最大设计充满度
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
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
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
一、室外管道的选择
1、给水管道采用DVGW、ISO、BS等规格的管件和耐腐蚀耐压的管材;
2、自来水管道采用耐水性好、特殊用途无毒性管材;
3、排水管道采用支吊式混凝支架,管材为耐压、耐腐蚀、自供水、自灌洗的系统;
4、建筑立管要求底里面是支架,内可加增强的墙壁防护;
5、给排水管道及相应附属结构采用水平排布,上部与水平面保持一定的埋设高度;
6、流量较大时,应加大管径和安装多涡卷管;
7、液体温度较高时,采用聚乙烯管材等热解下降管线,以免温度过高;
8、用于污水排放的非结构化建筑物排水系统,应采用玻璃钢管或耐腐蚀耐压管材,
如PVC管、HDPE管等;
9、消防管道采用立式管道,较大的时候尽量保持整管直线布置,拐角不宜过大。
二、给排水设计标准
1、给水管道应防止局部屈曲,分段截面集中负荷应小于抗压强度,布置时跨越大物
件时应考虑受力均衡,穿越物件时应紧贴表面;
2、在深埋一定深度开放管底以及加裹刷防水;
3、排水管道接口处应排水垂直,管路泄漏时要充分考虑安全,避免管道破裂及渗漏;
4、排水系统要满足设计排水流量,采用多种方案,采用灌洗或冲洗的管道;
5、湖泊、池塘或虹吸支管宜采用耐腐蚀、隔音、安装灵活的排水管材;
6、电动机、硬换变器、变压器及附属管道路线要明确,应设置防火措施;
7、关键装备设计位置应做好流体传热分析和热计算;
8、应根据水源特性确定设施位置,水管应采用耐腐蚀管材,与避免由于坡度过大造
成的局部淤积;
9、排水系统应设置疏水设施,并有效解决跨越老建筑的障碍;
10、支吊架的细节设计要合理,安装要紧密、牢固,满足基本的强度、刚度要求,确保管道安装可靠、稳定。
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
中文词条名:室外排水设计规范·污水处理·沉淀池英文词条名:6.5.1沉淀池的设计数据宜按表6.5.1的规定取值。
斜管(板)沉淀池的表面水力负荷宜按本规范第6.5.14条的规定取值。
合建式完全混合生物反应池沉淀区的表面水力负荷宜按本规范第6.6.16条的规定取值。
6.5.2沉淀池的超高不应小于0.3M。
6.5.3沉淀池的有效水深宜采用2.0~4.OM。
6.5.4当采用污泥斗排泥时,每个污泥斗均应设单独的闸阀和排泥管。
污泥斗的斜壁与水平面的倾角,方斗宜为60°,圆斗宜为55°。
6.5.5初次沉淀池的污泥区容积,除设机械排泥的宜按4H的污泥量计算外,宜按不大于2D 的污泥量计算。
活性污泥法处理后的二次沉淀池污泥区容积,宜按不大于2H的污泥量计算,并应有连续排泥措施;生物膜法处理后的二次沉淀池污泥区容积,宜按4H的污泥量计算。
6.5.6排泥管的直径不应小于200MM。
6.5.7当采用静水压力排泥时,初次沉淀池的静水头不应小于1.5M;二次沉淀池的静水头,生物膜法处理后不应小于1.2M,活性污泥法处理池后不应小于0.9M。
6.5.8初次沉淀池的出口堰最大负荷不宜大于2.9L/(S·M);二次沉淀池的出水堰最大负荷不宜大于1.7L/(S·M)。
6.5.9沉淀池应设置浮渣的撇除、输送和处置设施。
6.5.10平流沉淀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 每格长度与宽度之比不宜小于4,长度与有效水深之比不宜小于8,池长不宜大于60M。
2 宜采用机械排泥,排泥机械的行进速度为0.3~1.2M/MIN。
3 缓冲层高度,非机械排泥时为0.5M,机械排泥时,应根据刮泥板高度确定,且缓冲层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
4 池底纵坡不宜小于0.01。
6.5.11竖流沉淀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 水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之比不宜大于3。
2 中心管内流速不宜大于30MM/S。
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
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是指在室外环境下进行给排水系统设计时需要遵守的一系列规定和标准。
以下是关于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的一些要点。
1. 设计依据:室外给排水设计需要遵守国家相关的规范和标准,如《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规范》、《城市建筑排水设计规范》等。
2. 设计原则:室外给排水系统设计应科学、合理、经济、可靠,满足建筑物使用的需要,确保排水安全。
3. 雨水收集系统:根据地区降雨量和降雨分布特点,设计合适的雨水收集系统。
包括收集、输送、储存和利用雨水的设施和管网。
4. 雨水排放系统:当雨水无法收集和利用时,需要设计排放系统。
应根据排水量和排水速度要求,选择适当的排水设备和管材。
5. 污水排放系统:室外污水排放系统应满足安全、卫生和环保要求。
需要合理设计污水收集和输送设备,以及处理污水的设施。
6. 排水斜率:排水管道应设置适当的斜度,以保证排水顺利流动。
一般要求室外排水管道的斜度不小于1/200,最好在1/100至1/150之间。
7. 排水口:室外给排水设计中,需要合理设置排水口。
对于水平面上的排水口,应距离最低点不小于10cm;对于立面上的排水口,应距离地面不小于30cm。
8. 排水管道材料:室外给排水设计中,应选择合适的管道材料。
常见的材料有塑料(如PVC、PE等)、铸铁和陶瓷等。
根据不同的使用环境和要求,选择耐腐蚀、耐压力和耐磨损的材料。
9. 排水检查井:室外给排水设计中,需要设置检查井,方便排水系统的维修和清理。
检查井应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材料应选用耐腐蚀和耐压力的材料。
10. 施工质量控制:室外给排水设计完成后,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施工。
检测施工质量,确保管道的安装、连接和密封等工作达到要求。
总之,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是为了确保室外环境下的给排水系统的安全、可靠和经济运行。
设计人员需要按照规范要求,合理选择材料、施工工艺和设备等,确保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同时,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质量,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年版)
3.1.1规定城镇旱流污水设计流量的计算公式。
设计综合生活污水量Qd和设计工业废水量Qm均以平均日流量计。
城镇旱流污水,由综合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组成。
综合生活污水由居民生活污水和公共建筑污水组成。
居民生活污水指居民日常生活中洗涤、冲厕、洗澡等产生的污
水。
1000mm 3.2m,
6m,入渗量为
按日最大综合污水量的10%~20%计;英国《污水处理厂》BSEN12255(以下简称英国标准)建议按观测现有管道的夜间流量进行估算;德国ATV标准(德国废水工程协会,2000年,以下简称德国ATV)规定入渗水量不大于0.15L/(s?hm2),如大于则应采取措施减少入渗;美国按0.01m3/(d?mm-km)~1.0m3/(d?mm-km)(mm为管径,km为管长)计,或按0.2m3/(hm2?d)~28m3/(hm2?d)计。
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水力计算时,公式后应加入入渗地下水量Qu,即Qdr=
Qd+Qm+Qu。
3.1.2居民生活污水定额和综合生活污水定额应根据当地采用的用水定额,结合建筑内部给排水设施水平确定,可按当地相关用水定额的80%~90%采用。
▲收起条文说明
3.1.2本条规定居民生活污水定额和综合生活污水定额的确定原则。
的90
第条。
室外给排水规范 (4)
室外给排水规范1. 引言室外给排水是指将建筑物产生的废水以及雨水排放至合适的管道或地面的系统。
良好的室外给排水系统能够有效地排除废水和雨水,保证人类的健康和环境的安全。
本文将就室外给排水的设计和安装提供一些规范和建议。
2. 设计原则室外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安全性: 系统的设计应确保排水畅通,避免漏水和溢水的情况发生,保证人员和财产的安全;•卫生性: 系统应能有效排除废水,防止污水倒流和滞留,保证环境卫生;•经济性: 系统的设计应合理,不浪费资源,减少成本;•可维护性: 系统应易于维护和清洁,便于日常管理。
3. 设计流程室外给排水系统的设计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需求: 根据建筑物的类型和使用需求,确定给排水系统的设计要求;2.预估流量: 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情况和人数,预估废水和雨水的流量;3.选择管道材料: 根据流量的大小和介质的特性,选择合适的给排水管道材料;4.设计管道布局: 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和实际情况,设计管道的布局和连接方式;5.计算斜度: 对于排水管道,计算合适的斜度,确保水能够自由流动;6.确定设备: 根据需求和流量预估,选择合适的给排水设备,如泵站和阀门;7.编写设计说明: 将上述设计过程记录下来,形成设计说明文档。
4. 安装要求在安装室外给排水系统时,应遵循以下要求:•合理布局: 管道布局应合理,避免急转弯和死角,便于维护和清洁;•采用标准件: 使用标准件和连接方式,确保连接牢固,避免漏水;•考虑防水措施: 对于室外的管道和设备,应采取防水措施,避免雨水渗入;•定期维护: 对于设备和管道,应定期进行维护和清洁,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注重安全: 在安装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避免人员伤害和意外发生。
5. 监测和维护为确保室外给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进行监测和维护工作。
具体包括:•日常巡视: 对于排水设备和管道进行定期巡视,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清洁维护: 定期清洁排水设备和管道,确保畅通;•检修维护: 定期进行设备的检修和维护,修复或更换损坏的部件;•跟踪记录: 建立完善的维护记录,记录维护的时间和内容,以便追踪和分析。
给排水《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国标
2.1 术 语....................................................................................................3 2.2 符 号..................................................................................................14 3 设计流量和设计水质................................................................................ 18 3.1 生活污水量和工业废水量............................................................. 18 3.2 雨水量................................................................................................18 3.3 合流水量........................................................................................... 20 3.4 设计水质........................................................................................... 21 4 排水管渠和附属构筑物............................................................................22 4.1 一般规定........................................................................................... 22 4.2 水力计算........................................................................................... 23 4.3 管 道............................................................................................... 26 4.4 检查井................................................................................................27 4.5 跌水井................................................................................................28 4.6 水封井................................................................................................28 4.7 雨水口................................................................................................29 4.8 截流井................................................................................................29 4.9 出水口................................................................................................29 4.10 立体交叉道路排水........................................................................ 30 4.11 倒虹管............................................................................................. 30 4.12 渠 道............................................................................................. 31 4.13 管道综合......................................................................................... 32
室外给排水设计标准(全)
室外给排水设计标准(全)一、设计原则1. 安全性:室外给排水设计应确保供水安全、可靠,防止水质污染,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2. 合理性:根据地形、地貌、水源及用水需求,合理规划给排水系统,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3. 经济性: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降低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
4. 可持续发展:充分考虑水资源保护、节水减排等因素,实现给排水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5. 规范性:遵循国家及地方相关法规、标准和规范,确保设计质量。
二、给水设计标准1. 给水水源:选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的自来水、地下水或再生水作为给水水源。
2. 给水系统:分为生活给水、生产给水、消防给水等系统,应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
3. 给水方式:采用重力给水、压力给水或混合给水方式,确保供水稳定。
4. 给水管道:管道材质、规格及敷设方式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确保供水安全。
5. 给水设备:选用高效、节能、环保的给水设备,降低运行成本。
三、排水设计标准1. 排水体制:分为分流制和合流制,应根据地区实际情况选择排水体制。
2. 排水系统:包括生活污水、生产废水、雨水等排水系统,应合理规划布局。
3. 排水管道:管道材质、规格及敷设方式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确保排水畅通。
4. 雨水收集与利用:充分收集和利用雨水资源,降低水资源的浪费。
5. 污水处理与排放:污水处理设施应符合国家环保要求,确保排放水质达标。
四、配套设施设计标准1. 水表:安装位置应便于查表、检修,水表精度应符合国家规定。
2. 阀门:选用质量可靠、性能稳定的阀门,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3. 检查井:设置间距合理,便于检修和维护。
4. 泵房:布局合理,设备选型符合实际需求,确保泵房安全、高效运行。
5. 防洪设施:根据地区防洪标准,设置相应的防洪设施,确保排水系统安全。
五、节水与节能设计标准1. 节水措施:采用节水型卫生器具、合理设计用水定额,推广节水新技术、新工艺,降低水耗。
2. 节能措施:优化给水系统设计,减少泵站扬程,选用高效节能水泵,降低能耗。
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
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
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是指在建筑物外部进行给排水系统的设计时,需要遵守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
以下是关于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的相关内容:
1. 设计原则:室外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土壤条件等因素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以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和长期稳定性。
2. 排水布局:室外给排水系统的布局应合理,确保排水管道的倾斜角度适当,避免造成积水和堵塞。
排水管道的连接应牢固,采用合适的材料和工艺。
3. 雨水排放:室外给排水系统中的雨水排放应符合城市规划和环保要求,避免对周边环境和地表水造成污染。
可以采用雨水收集系统进行处理和再利用。
4. 废水处理:室外给排水系统中的废水处理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要求,确保排放的废水达到环保标准。
可以采用生物处理、化学处理等方法进行废水处理。
5. 排水设备:室外给排水系统中的排水设备(如下水道井、排水泵站等)应符合相关标准,具有耐久性和可靠性。
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应定期进行,以确保其正常运行。
6. 防水措施:室外给排水系统中的防水措施应符合建筑设计防水要求,确保排水管道和设备与建筑物之间的连接处不会发生
渗漏和漏水。
7. 安全性考虑:室外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应注重人员和环境的安全,排水管道和设备的设置应避开人员活动区域,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8. 监测和维护:室外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应考虑对系统的监测和维护,设置合适的检查口和阀门,以便随时检查和维修系统中的故障。
综上所述,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对于确保室外给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和长期稳定性至关重要,设计师应根据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设计,并密切关注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环保要求,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室外给排水规范
室外给排水规范室外给排水规范是指在室外环境下,对给水和排水系统的设计、施工、检验和验收等一系列工作过程中应遵循的要求和规范。
下面将对室外给排水规范进行详细描述。
一、室外给水系统规范1. 给水管道的材料应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常用的有铸铁管、钢管、塑料管等。
2. 给水管道的布置应合理,管道的长短、高低变化应符合流体力学原理,避免过长弯曲和过高下垂。
3. 给水管道的连接应牢固可靠,采用焊接、螺纹连接、法兰连接等方式,并进行必要的密封处理。
4. 给水管道的防腐蚀措施应符合要求,常见的防腐蚀方法有喷涂、涂刷、包覆等。
5. 给水管道的保护措施应完善,如地埋管道应使用防腐蚀套管、加装警示牌等。
6. 给水管道的清洗和消毒应按照规定的方法和剂量进行,以保证水质清洁卫生。
7. 给水管道的压力测试和泄漏检查应严格执行,确保管道的正常运行。
二、室外排水系统规范1. 排水管道的材料应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常用的有铸铁管、钢管、塑料管等。
2. 排水管道的坡度应符合排水原理,一般不小于1‰,并且应避免出现死角。
3. 排水管道的连接应牢固可靠,采用焊接、螺纹连接、法兰连接等方式,并进行必要的密封处理。
4. 排水管道的防水措施应完善,如需要穿越建筑物墙体时,应采取防水套管等措施。
5. 排水管道的检修口和检查井应设置合理,以便于日常维护和故障排除。
6. 排水管道的排气管和反水弯应设置合理,以避免气体阻塞和反水现象的发生。
7. 排水管道的清洗应定期进行,以确保管道内部的通畅和卫生。
8. 排水管道的泄漏检查应定期进行,以发现和及时修复管道漏水问题。
三、室外给排水系统的设计、施工、检验和验收规范1. 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规范的要求,包括管道布局、管径选取、施工图设计等。
2. 给排水系统的施工应按照设计方案和相关技术规范进行,施工人员应持有相应的资格证书。
3. 给排水系统的检验应严格执行,检验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检测设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文词条名:室外排水设计规范·污水处理·沉淀池英文词条名:6.5.1沉淀池的设计数据宜按表6.5.1的规定取值。
斜管(板)沉淀池的表面水力负荷宜按本规范第6.5.14条的规定取值。
合建式完全混合生物反应池沉淀区的表面水力负荷宜按本规范第6.6.16条的规定取值。
6.5.2沉淀池的超高不应小于0.3M。
6.5.3沉淀池的有效水深宜采用2.0~4.OM。
6.5.4当采用污泥斗排泥时,每个污泥斗均应设单独的闸阀和排泥管。
污泥斗的斜壁与水平面的倾角,方斗宜为60°,圆斗宜为55°。
6.5.5初次沉淀池的污泥区容积,除设机械排泥的宜按4H的污泥量计算外,宜按不大于2D 的污泥量计算。
活性污泥法处理后的二次沉淀池污泥区容积,宜按不大于2H的污泥量计算,并应有连续排泥措施;生物膜法处理后的二次沉淀池污泥区容积,宜按4H的污泥量计算。
6.5.6排泥管的直径不应小于200MM。
6.5.7当采用静水压力排泥时,初次沉淀池的静水头不应小于1.5M;二次沉淀池的静水头,生物膜法处理后不应小于1.2M,活性污泥法处理池后不应小于0.9M。
6.5.8初次沉淀池的出口堰最大负荷不宜大于2.9L/(S·M);二次沉淀池的出水堰最大负荷不宜大于1.7L/(S·M)。
6.5.9沉淀池应设置浮渣的撇除、输送和处置设施。
6.5.10平流沉淀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 每格长度与宽度之比不宜小于4,长度与有效水深之比不宜小于8,池长不宜大于60M。
2 宜采用机械排泥,排泥机械的行进速度为0.3~1.2M/MIN。
3 缓冲层高度,非机械排泥时为0.5M,机械排泥时,应根据刮泥板高度确定,且缓冲层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
4 池底纵坡不宜小于0.01。
6.5.11竖流沉淀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 水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之比不宜大于3。
2 中心管内流速不宜大于30MM/S。
3 中心管下口应设有喇叭口和反射板,板底面距泥面不宜小于0.3M。
6.5.12辐流沉淀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 水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之比宜为6~12,水池直径不宜大于50M。
2 宜采用机械排泥,排泥机械旋转速度宜为1~3R/H,刮泥板的外缘线速度不宜大于3M/MIN。
当水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较小时也可采用多斗排泥。
3 缓冲层高度,非机械排泥时宜为0.5M;机械排泥时,应根据刮泥板高度确定,且缓冲层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来源:未知作者:未知编辑:sanshi0808 人气:0 日期:2008-12-2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主编部门: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6-01-18 发布 2006-06-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第410号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室外给水设计规范》的公告现批准《室外给水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013-2006,自2006年6月1日起实施。
其中,第3.0.8、4.0.5、5.1.1、5.1.3、5.3.6、7.1.9、7.5.5、8.0.6、8.0.10、9.3.1、9.8.1、9.8.15、9.8.16、9.8.17、9.8.18、9.8.19、9.8.25、9.8.26、9.8.27、9.9.4、9.9.19、9.11.2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J13-86及《工程建设标准局部修订公告》(1997年第11号)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二○○六年一月十八日前言本规范系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二OO二~二OO三年度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03]102号),由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主编,具体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会同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院、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院、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广州大学、重庆大学,对原规范进行全面修订。
本规范编制过程中总结了近年来给水工程的设计经验,对重大问题开展专题研讨,提出了征求意见稿,在广泛征求全国有关设计、科研、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和设计人员意见的基础上,经编制组认真研究分析编制而成。
本规范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有:①补充制定规范的目的,体现贯彻国家法律、法规;②增加给水工程系统设计有关内容;③增加预处理、臭氧净水、活性炭吸附、水质稳定等有关内容;④增加净水厂排泥水处理;⑤增加检测与控制;⑥将网格絮凝、气水反冲、含氟水处理、低温低浊水处理推荐性标准中的主要内容纳入本规范;⑦删去悬浮澄清池、穿孔旋流絮凝池、移动冲洗罩滤池的有关内容;⑧结合水质的提高,调整了各净水构筑物的设计指标和参数;⑨补充和修改了管道水力计算公式。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负责具体管理,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在执行过程中如有需要修改与补充的建意,请将相关资料寄送主编单位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室外给水设计规范》国家标准管理组(邮编200092,上海市中山北二路901号),以供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主编单位: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参编单位: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院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院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广州大学重庆大学主要起草人:戚盛豪万玉成于超英王如华邓志光冯一军刘万里刘莉萍许友贵何纯提吴一蘩张朝升张勤张德新李文秋李伟李国洪杨文进杨远东杨孟进杨楠陈守庆陈涌城陈树勤郄燕秋金善功姚左钢战峰徐扬纲徐承华徐容聂福胜郭兴芳崔福义董红熊易华蔡康发1 总则1.0.1为使给水工程设计符合国家方针、政策、法令,统一工程建设标准,提高工程设计质量,满足用户对水量、水质、水压的要求,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管理方便,特制订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或改建的城镇及工业区永久性给水工程设计。
1.0.3 给水工程设计应以批准的城镇总体规划和给水专业规划为主要依据。
水源选择、净水厂位置、输配水管线路等的确定应符合相关专项规划的要求。
1.0.4给水工程设计应从全局出发考虑水资源的节约、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正确处理各种用水的关系,符合建设节水型城镇的要求。
1.0.5 给水工程设计应贯彻节约用地原则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建设用地指标应符合《城市给水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的有关规定。
1.0.6给水工程设计应按远期规划、近远期结合、以近期为主的原则进行设计。
近期设计年限宜采用5~10年,远期规划设计年限宜采用10~20年。
1.0.7给水工程中构筑物的合理设计使用年限宜为50年,管道及专用设备的合理设计使用年限宜按材质和产品更新周期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1.0.8给水工程设计应在不断总结生产实践经验和科学试验的基础上,积极采用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提高供水水质,保证供水安全,优化运行管理,降低工程造价和运行成本。
1.0.9设计给水工程时,除应按本规范执行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在地震、湿陷性黄土、多年冻土以及其它地质特殊地区设计给水工程时,尚应按现行的有关规范或规定执行。
2 术语2.0.1 给水系统 water supply system由取水、输水、水质处理和配水等设施所组成的总体。
2.0.2用水量 water consumption用户所消耗的水量。
2.0.3 居民生活用水 demand in households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用的水,包括饮用、洗涤、冲厕、洗澡等。
2.0.4 综合生活用水 demand for domastic and public use居民日常生活用水以及公共建筑和设施用水的总称。
2.0.5 工业企业用水 demand for industrial use工业企业生产过程和职工生活所需用的水。
2.0.6浇洒道路用水 street flushing demand, road watering对城镇道路进行保养、清洗、降温和消尘等所需用的水。
2.0.7绿地用水 green beit sprinkling, green plot sprinkling市政绿地等所需用的水。
2.0.8未预见用水量 unforeseen demand给水系统设计中,对难于预测的各项因素而准备的水量。
2.0.9自用水量 water consumption in water works水厂内部生产工艺过程和其它用途所需用的水量。
2.0.10管网漏损水量 Leakage水在输配过程中漏失的水量。
2.0.11 供水量 supplying water供水企业所输出的水量。
2.0.12日变化系数 daily variation coefficient最高日供水量与平均日供水量的比值。
2.0.13时变化系数 hourly variation coefficient最高日最高时供水量与该日平均时供水量的比值。
2.0.14 最小服务水头 minimum service head配水管网在用户接管点处应维持的最小水头。
2.0.15取水构筑物 intake structure取集原水而设置的各种构筑物的总称2.0.16管井 deep well,drilled well井管从地面打到含水层,抽取地下水的井。
2.0.17大口井 dug well,open well由人工开挖或沉井法施工,设置井筒,以截取浅层地下水的构筑物。
2.0.18渗渠 infiltration gallery壁上开孔,以集取浅层地下水的水平管渠。
2.0.19泉室 spring chamber集取泉水的构筑物。
2.0.20反滤层 inverted layer在大口径或渗渠进水处铺设的粒径沿水流方向由细到粗的级配沙砾层。
2.0.21岸边式取水构筑物 riverside intake structure设在岸边取水的构筑物,一般由进水间、泵房两部分组成。
2.0.22河床式取水构筑物 riverbed intake structure利用进水管将取水头部伸入江河中取水的构筑物,一般由取水头部、进水管(自流管或虹吸管)、进水间(或集水井)和泵房组成。
2.0.23取水头部 intake head河床式取水构筑物的进水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