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地理真题分项解析:专题02《地球上的大气》(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15年高考地理分类解析考点2 地球上的大气

2015年高考地理分类解析考点2  地球上的大气

考点2 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检索号8(2015·江苏地理)下图为2015年5月1日14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

读图回答1、2题。

1.该日,下列地区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是( )A.江苏大部分地区遭受冻害B.重庆发生滑坡泥石流C.青海大部分地区普降暴雨D.浙江沿海受台风袭击2.图中锋面系统过境前后,江苏天气变化与下列图示相符的是(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组关键抓住以下几点:(1)明确锋面不同部位、高压、低压控制下的天气特征;(2)理解冷锋过境前后气温与气压的变化,特别注意槽线附近气压较低。

【解析】1选B,2选B。

第1题,图中江苏距离冷锋锋前较远,受暖气团控制,不会遭受冻害;重庆位于冷锋锋面附近,冷锋过境带来降雨,加上地形崎岖,会诱发滑坡和泥石流;图中青海地区受高压控制,不会普降暴雨;浙江沿海夏秋季节容易受台风影响,此时正处于高压控制下,不会受台风袭击。

第2题,冷锋过境会导致气温下降,冷锋锋面为低压槽,受冷锋锋面影响,气压先降低后升高。

知识点检索号9(2015·海南地理)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一般比低纬度地区大。

据此完成3题。

3.下列四地中升温幅度最大的是( )A.蒙古高原B.亚马孙平原C.巴西高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关键抓住以下几点:(1)利用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升温幅度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一般比低纬度地区大”。

(2)准确判定蒙古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理位置。

【解析】选A。

四个地区中位于北半球的是蒙古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且纬度较高的是蒙古高原,故答案选A。

知识点检索号6(2015·海南地理)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一般比低纬度地区大。

据此完成4题。

4.导致南北半球升温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 )A.大气成分的差异B.海陆分布的差异C.太阳辐射的差异D.大洋环流的差异【解析】选B。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讲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含解析)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讲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含解析)

第一讲大气的受热过程理清大气的受热过程由图忆知1.写出图中字母的含义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大气逆辐射。

2.能量来源(1)最根本的能量来源是A(填字母)。

(2)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B(填字母)。

3.大气的受热过程受热过程具体说明地理意义环节1:“太阳暖大地”绝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A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地面增温→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环节2:“大地暖大气”地面被加热,并以B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除少数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大气增温→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环节3:“大气还大地”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称为C大气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热量返还地面→实现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4.大气的两大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红外线。

②反射作用:没有选择性,与云层厚度有关。

③散射作用:波长越短的可见光越容易被散射。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即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起补偿作用。

地面的长波辐射除少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

同时大气向外辐射红外线,其中大部分指向地面,即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特别提醒]大气逆辐射并非只有在晚上存在,白天也存在,而且白天比晚上强。

大气逆辐射最强时为大气温度最高时,即午后2时左右,并不是在晚上。

题组练通读图,回答下题。

1.图中( )A.晴朗天气,a大部分被大气吸收B.湖泊湿地,b能缓慢加热大气C.CO2增多,c较少补偿地面失热D.冰雪地面,a→b的转化率增加解析:选B 读图可知,a为太阳辐射,b为地面辐射,c为大气逆辐射。

晴朗天气,云量少,大气吸收a很少,A错;湖泊湿地比热容大,吸热和放热过程长,能缓慢加热大气,B对;CO2增多,c大量补偿地面失热,C错;冰雪地面反射率高,地面吸热少,放热也少,a→b的转化率减少,D错。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测评(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臭氧层是大气层中臭氧浓度最高的区域,主要位于距离地面约22—27千米的高空,它能有效吸收紫外线,保护人类健康。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1~3题。

1.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 )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高层大气2.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 )A.位于地球大气的最外层B.极光现象出现在该层C.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D.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3.影响大气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B.地面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C.高山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D.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1题,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平流层,能够吸收紫外线,导致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第2题,对流层位于地球大气的最底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空气以对流运动为主,极光出现在电离层,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中。

第3题,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距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故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

2.C3.D甲图为南昌附近的一个蔬菜大棚的照片,乙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某种辐射。

据此完成4~5题。

4.乙图中( )A.①能量大部分被大气所吸收B.②是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C.③只出现在夜晚,起保温作用D.④表示散失的少量长波辐射5.照片拍摄季节,南昌的农民一般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而不是我们常见的白色塑料薄膜或者玻璃。

照片拍摄的时间以及这样做的目的分别是( )A.7—8月,削弱①以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B.10—11月,阻挡②以防止夜间温度过低C.12月至次年1月,增加③以提高土壤的温度D.6—7月,增强④以降低白天大气的温度4题,由乙图可判断出,①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很少;②表示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③表示大气逆辐射,白天和夜晚都存在;④表示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是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带答案易混淆知识点

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带答案易混淆知识点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带答案易混淆知识点综合题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理学习应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地理实验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材料一:图甲为某模拟实验示意图,图乙为某海岸近地等压面示意图材料二:海陆风是滨海地区在一天之中,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交替而转换的现象。

某地理兴趣小组记录了某天的海陆气温变化,如下图。

(1)从图甲中观察到的该模拟实验结果,烟的运动方向呈____(填“顺时针”或“逆时针”)循环;其模拟的自然地理过程是____;若实验模拟的是夜晚的海陆风,则热水代表的是____(填“陆地”或“海洋”);若实验模拟的是白天山坡与谷地之间的环流,则冰块代表的是____(山地或谷地)。

若该实验模拟城郊之间的热岛环流,那么表示城市的是____,形成城市上空气流垂直运动的原因是____。

(2)为了更好地观察到实验现象,请提出改进建议。

(两项即可)(3)据图乙中等压面分布所知,a、b、c、d四地的气压从高到低依次为:____,近地面吹____(填“海风”或“陆风”)。

(4)由材料二可知,海陆相比,昼夜温差海洋____陆地(大于或小于),兴趣小组的小芳想体验面朝大海长发飘向后脑的感觉,应选择的该天时段为____时,导致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____。

2、读北半球某地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和A、B间热力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就气压状况而言,图中A和B中气压较低的是________,就气流状况而言,B和C中垂直方向为下沉气流的是________。

(2)在线段上加上箭头,完成A、B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3)若气压只受气温影响,则A、B、A′、B′四点气压由高到低的排序是________,气温最高的是________。

3、读“我国东部海某地热力因素形成的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上图中用箭头标出A、B、C、D所组成的热力环流模式图。

(2)A、B、C、D点气压由高到低的排序为____,受图示气压影响,地面A易发____天气(阴雨或晴朗)(3)如果A地是海洋,B地是陆地,则此时应该是____(白天或夜晚),此时A地与B地吹____风(填具体风向)。

2019版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2-地球上的大气(含答案)

2019版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2-地球上的大气(含答案)

2019版地理精品资料2019.42015年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2 地球上的大气(2015•新课标II卷)2013且7月30日,我国西北某地出现强沙尘暴,下图示意该地当日14时-24时气温、气压随时间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4、强沙尘暴经过该地时间段是()A.16时-17时 B. 17时-18时C.18时-19时 D. 19时-20时5、与正常情况相比,强沙尘暴经过时,该地()A.气温水平差异减小 B. 水平气压梯度增大C.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 D. 大气逆辐射减弱【答案】4.C 5.B考点:本题组主要考查常见天气系统,具体考查冷锋天气系统。

【名师点晴】本题组以沙尘暴为背景材料,考查冷锋天气系统知识,首先应该明白沙尘暴属于快行冷锋,锋线两侧冷暖气团差异较大。

第一小题具体考查冷锋过境时段,第二小题考查冷锋附近空间差异,也就是锋线附近,锋线两侧分属冷暖气团,气温,气压差异最大,也就是气温、气压变化最剧烈的时段,空间差异最大,并伴随有天气转阴现象,找到这一点,题目迎刃而解。

(2015•重庆卷)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寒露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左右。

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露气寒冷,将凝结”是寒露时节的天气现象,可引起我国这种天气现象的气压系统是()A.蒙古高压B.印度低压C.阿留申低压D.夏威夷高压【答案】1.A考点:主要考查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

【名师点睛】该组试题以二十四节气为切入点,将天气系统、农业活动、地球运动等主干知识放到同一题组,凸显了近年来高考地理注重主干知识考查的特点。

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题干中所提供信息(“露气寒冷,将凝结”、“上午忙麦茬,下午摘棉花”等),结合所学知识对地理事物(寒露)成因、地理现象(农业活动)分布等做出准确推断,注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地理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2015•上海卷)上海某商厦屋顶上铺满了一个个种植箱,这里被称为“屋顶农庄”。

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word(2015-2019)第三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

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word(2015-2019)第三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题组1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2019全国Ⅱ卷)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

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

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

据此完成1—3题。

1.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A.连续层片状B.鱼鳞状C.间隔团块状D.条带状2.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D.热带雨林地带3.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A.日出前后B.正午C.日落前后D.午夜1.C【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积云的空间分布特征。

由积云形成原理来分析积云的空间分布特征,侧重对综合思维核心素养的考查。

【解题思路】垂直气流有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且上升气流形成积云,故积云与上升气流的空间分布特征一致,为分散的形态。

A选项中连续层片状云为连续形态,故错误。

B选项中鱼鳞状云为连续形态,故错误。

C选项中间隔团块状云为分散形态,故正确。

D选项中条带状云为连续形态,故错误。

2.D【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气温的水平分布特征,侧重对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考查。

【解题思路】据材料信息可知,上升气流是形成积云的必要条件。

近地面越热,空气越容易上升,越易形成积云。

A选项中寒温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地面气温低,故错误。

B选项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在中纬度地区,气温较低,故错误。

C选项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气温较高,但D选项中热带雨林地区所处纬度最低,气温最高,积云出现频率最高,故D选项正确、C选项错误。

3.A【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气温的垂直分布特征及气温的日变化,侧重对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考查。

【解题思路】据材料信息可知,积云的云底高度取决于下垫面温度,下垫面温度越低,积云的云底高度越低,一天中下垫面气温最低时为日出前后。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2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 第1讲详细课件 新人教版.pptx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2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 第1讲详细课件 新人教版.pptx

(2)地面被加热,并以 B④
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
量,因此大气增温最重要的方式是⑤

二、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⑥
低纬度间的⑦

,造成高
2.热力环流的形成
地面间⑧
空气的

运动 同一水平面的⑩
差异 大气的
热力
环流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
运动
图示
A
B
C
D
【解析】第(1)题,浓雾天气出现的条件:一是有逆温现象;二是静 风天气。太阳辐射弱、气温低、暖湿水汽充足对雾的形成有影响, 但不是浓雾数日不散的原因;风力弱,不能吹散雾,是浓雾数日不散的
主要原因。第(2)题,山谷地区白天吹谷风,气流从谷地沿两侧山坡向 上爬升,谷地中心是下沉气流,不会形成雾;夜晚吹山风,冷气流沿两侧 山坡向下运动,谷地中心是上升气流,底层受冷气流影响快速降温,形 成下面冷、上面暖的逆温状态,出现浓雾。
求同教材 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15 年四川卷)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温线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题。
3.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 )。 A.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B.降雪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C.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至郊区 D.不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
②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 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者气压高,下凹者气压低,即 PC>PD,PB>PA。
③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区类型相反,即近地面 为高压,高空则为低压。
(2)应用 ①判断气压高低。如上图中比较同一地点不同高度气压值和同 一水平面上不同点的气压值可得:PB>PA>PC>PD。 ②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专题二 地球上的大气(2015-2019年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二 地球上的大气(2015-2019年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2 地球上的大气2019◆【2019•新课标Ⅱ卷】6.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A.连续层片状B.鱼鳞状C.间隔团块状D.条带状7. 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D.热带雨林地带8. 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A.日出前后B.正午C.日落前后D.午夜【答案】6.C 7.D 8.A2018◆【2018·天津卷】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

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

读图文资料,回答5—6题。

科学家们考察了美国西北部某山岳冰川消融的状况(图4)及产生的影响。

5.对图4所示地区1936—2015年期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A.年蒸发量始终不变B.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C.生物种类保持不变D.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6.科学家们在推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不.作为主要依据的是A.沿海地区的海拔高度 B.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C.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 D.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答案】5.D 6.D【解析】精准分析:【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全球变暖及其影响。

【试题点评】举一反三: 全球变暖会引发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降水量发生变化,部分地区出现水资源短缺;出现“粮荒”;自然灾害加剧,损失加重;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物种多样性受损,生态系统破坏;极端天气频繁等。

思路点拨: 伴随全球变暖,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在中高纬度地区出现了诸多变化,为此,人类应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等维系地球生态平衡。

◆【2018·北京卷】图4为北半球某日02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第6、7题。

6.据图推断A.北京风速大,风向偏东南B.甲地可能出现强降水天气C.极地气温低,气压值最高D.热带太平洋洋面生成台风7.依据气压分布,该日最接近A.冬至B.小满C.夏至 D.立秋【答案】6.B 7.A【解析】【考点定位】该题考查等压线图的判读和气压中心的形成。

三年高考(2015-2017)地理试题分项解析:专题02-地球上的大气(含答案)

三年高考(2015-2017)地理试题分项解析:专题02-地球上的大气(含答案)

【2017年高考题】(2017•新课标Ⅰ卷)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图3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完成9—11题。

图39.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10.该地寒冷期A.最低气温高于-16℃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11.该地可能位于A.吉林省B.河北省C.山西省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答案】9.B 10.C 11.D10.由上题判断可知,①表示丰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②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③表示丰雪年平均气温日变化,④表示枯雪年平均气温日变化。

由图可知,①②两曲线上下差异大,③④两曲线上下差异小,故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不一致。

材料给的是平均气温,不是最低气温。

11.由图表可知,该地寒冷期最低气温可以接近-16℃,说明地理位置上较靠北,可能为华北北部、东北或西北;该地达到一日之内温度最高的时间是北京时间16时左右,而当地时间应为14时左右,且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的日平均气温达到-16℃左右,所以应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即该地可能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考点:影响气温日变化和日较差大小的因素;经度与地方时。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经度的确定,地方时的计算,一天中气温最高一般位于午后2点左右,当地地方时14点,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北京时间为16点左右,可知该地与北京的经度差30°,即该地大致位于东经90°,由此可以大致确定该地的地理位置。

!网(2017•新课标Ⅱ卷)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

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

地球上的大气高考试题

地球上的大气高考试题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D.19时—20 时A. 气温水平差异减小B. 水平气压梯度增大C.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 D.大气逆辐射减弱(2015?四川卷)雾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凝成冰晶,下图为“中国年平均雾日空间分布图”,据材料 回下列各题。

3、 下列地区中,年平均雾 日最少的是()A 、福建沿海B 黄海沿岸C 准噶尔盆地D 柴达木盆地4、 与四川盆地内秋、冬季 节多雾直接相关的是()A 、秦岭阻挡冷空气南下B 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C 受暖湿的东南季风影响 明显D 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 却强 (2015?重庆卷)二十四节 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2015?新课标II 卷)2013且7月30日,我国西北某地出现强沙尘暴,下图示意该地当 日14时一24时气温、气压随时间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 强沙尘暴经过该地时间段是( )A. 16 时一17 时B. 17 时一18 时C. 18 时一19 时 2、 与正常情况相比,强沙尘暴经过时,该地()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寒露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左右。

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5•“露气寒冷,将凝结”是寒露时节的天气现象,可引起我国这种天气现象的气压系统A.蒙古咼压B.印度低压C. 阿留申低压D.夏威夷高压(2015?天津卷)读2015年5月某日12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图1,单位:百帕),回答1-2题。

6. 此时出现大风、降温、雨雪天气的地点是()A. aB.bC.cD.d7. 此时最可能出现灾害性海浪的是()A. 黄海沿岸B. 台湾海峡C. 海南岛周围海域D. 菲律宾附近海域(2015?海南卷)全球变暖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就升温幅度而言,北半球比南半球大,高纬度地区比低纬度地区大,据此完成以下问题。

&下列四地中升温幅度最大的是()A. 蒙古高原B •亚马孙平原C.巴西高原 D •长江中下游平原9. 导致南北半球升温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A. 大气成分的差异B.海陆分布的差异C.太阳辐射的差异D •大洋环流的差异(2013新课标I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14日6时的气压形式,L为低压,图中天气系统以200千米/天的速度东移。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2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2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基础巩固1霜冻往往出现于深秋至第二年早春晴朗的夜晚,因为此时()A。

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B.空气中水汽多,地表降温快C。

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D。

大气保温作用强,地表降温慢答案:C读“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第2~3题。

2图中字母表示大气逆辐射的是()A.AB.BC.C D。

D3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A。

A B。

B C。

C D。

D解析:第2题,A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B是被大气削弱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C是地面辐射,大部分被大气吸收,使大气增温;D是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能量。

第3题,结合上题的分析,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答案:2.D 3.C4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

右图为“大气环流模式图”,S线代表地球表面,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F处气压比G处高B. E处气压比H处低C。

若该环流发生在城市地区,则G是市区,H是郊区D。

若该环流发生在沿海地区,则G是陆地,H是海洋解析:地球表面任何一点,低空气压均比高空气压高,相对G处,F 处为高空,故A项错误;相对H处,E处为高空,故B项正确。

市区气温比郊区高,气流上升,郊区气流下沉,故H是市区,G是郊区。

若G 是陆地,H是海洋,仅考虑热力环流,一年中,沿海地区冬季时大气环流与图示相符,夏季相反;一天中,夜间时大气环流与图示相符,白天相反.答案:B5下面四种局部环流形势图中,不正确的是()解析:A图是局部热力环流图,地面受“热”点,气流应膨胀上升,反之遇“冷”点,则气流收缩下沉,故A图不正确;B图反映白天,吹谷风;C 图表示海滨夜晚,吹陆风;D图则表示城市与郊区之间,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市区。

答案:A北半球某地气压(hPa)分布图读图,完成第6~7题。

6图中甲、乙、丙、丁四点的风向正确的是()A.甲B。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 练习(含答案)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 练习(含答案)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练习(含答案)1.“东北雾霾,孩子问是世界末日吗;长沙雾霾呛得辣眼睛;天津雾霾袭城……”成为热门词汇.据此回答下题.(1)雾霾天气发生时,当地大气中物质含量大幅度增加的是( )A.二氧化碳B.固体杂质C.氧气D.氮气(2)下列行为不易使雾霾天气加重的是( )A.北方大面积燃烧秸秆B.北方冬季燃煤供暖C.汽车尾气大量排放D.农村兴建沼气池2.气球作为探空的工具已被广泛使用.下图示意一探空气球由地面上升至100km高空处.据此回答下题.(1)该探空气球记录的随高度升高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 )A.递减→递增B.递增→递减C.递增→递减→递增→递减D.递减→递增→递减→递增(2)该探空气球探测到水汽集中分布的层应是( )A.对流层B.平流层C.高层大气D.电离层(3)该探空气球上升至某一高度时,与基站的通信发生异常,该高度可能处于( )A.臭氧层B.电离层C.对流层D.平流层3.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下题.(1)图中适宜飞机飞行的是( )A.甲层B.乙层C.丙层D.甲层和乙层(2)下列关于乙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气温随着高度的升高而升高B.大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C.臭氧吸收紫外线而使大气增温D.能反射无线电波4.在低层大气中,大气成分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据此回答下题.(1)在大气中含量虽然很少,但在天气变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物质是( )A.二氧化碳和臭氧B.氩和氖C.水汽和杂质D.氮和氧(2)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已导致大气中一些成分比例发生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 )A.臭氧增多B.氧气增多C.水汽增多D.二氧化碳增多5.下图是干洁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25千米以下)图.读图回答下题.(1)干洁空气的成分中,体积分数约占78%的是( )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2)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干洁空气中体积分数约占21%的是( )A.二氧化碳B.氮气C.氧气D.稀有气体(3)干洁空气中有极少的二氧化碳和臭氧,下列关于两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B.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使气温升高C.臭氧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D.近些年来,高纬地区易出现“臭氧空洞”现象6.下图为某地近地面垂直方向气温、气压分布示意图(图中虚线为等温面、实线为等压面).完成下列问题.(1).若该地位于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则其成因和空气垂直运动正确的是( )A.动力辐合上升B.热力辐合上升C.动力下沉辐散D.热力下沉辐散(2).易形成这种大气物理状况的是( )A.夏季白天的内陆湖面B.冬季晴朗夜晚的谷底C.夏季晴朗白天的郊区D.冬季暖流流经的海面7.如图为近地面等压面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若该地等压面弯曲是由近地面冷热不均导致的,则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 A.A地温度高,气压低 B.垂直方向气流:A处上升,B处下沉C.B地温度低,气压高D.水平方向气流:由A流向B(2).若A位于海洋,B位于陆地,则此时( )A.为白天,吹海风B.为白天,吹陆风C.为夜晚,吹海风D.为夜晚,吹陆风8.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该图反映的是_____纬度大气的垂直分层,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A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C层中有_______________层._______________爆发时,会引起该层的扰动,此时传播的_______________信号会被部分或全部吸收.(4)人类活动目前主要使__________层、__________层的大气成分比例发生变化.(5)A→B→C大气密度变化的趋势是_______________.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B;(2)D.解析:(1)雾霾是指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颗粒物而形成的混浊天气现象.雾霾天气发生时,当地大气中固体杂质大幅度增加.二氧化碳、氧气、氮气是气体,与雾霾天气的发生关系不大.故选B.(2)农村兴建沼气池,有利于减少污染气体排放,不易使雾霾天气加重,D项正确.北方大面积燃烧秸秆、北方冬季燃煤供暖、汽车尾气大量排放会增加固体颗粒物的排放量,加重雾霾天气,A、B、C项错误.故选D.2.答案:(1)D;(2)A;(3)B.解析:(1)气球上升至100km高空处,说明其从地面往上依次经过了对流层、平流层,到达高层大气.对流层的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平流层的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上升,高层大气的气温会随着高度增加先递减再递增.故选D.(2)水汽主要集中在对流层,该探空气球探测到水汽集中的层应是对流层,故选A.(3)电离层大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故该高度可能处于电离层,故选B.3.答案:(1)B;(2)D.解析:(1)根据大气垂直分层,适宜飞机飞行的是平流层,平流层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分布高度约12—50千米,对应图中乙层,B项正确.甲层是对流层,空气以对流运动为主,A、D项错误.丙层是高层大气,空气稀薄,不适宜飞行,C项错误.故选B.(2)乙层的气温随着高度的升高而升高,大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臭氧吸收紫外线而使大气增温.能反射无线电波的是丙层,即高层大气中的电离层.故选D.4.答案:(1)C;(2)D.解析:(1)水的相变能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大气中的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故选C.(2)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化石燃料的使用以及森林的破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明显增加.人类使用氯氟烃化合物会消耗臭氧.氧气含量相对稳定,水汽也处于平衡状态.故选D.5.答案:(1)A;(2)C;(3)B.解析:(1)干洁空气中,氮气约占总体积的78%.故选A.(2)干洁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21%.故选C.(3)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吸收地面辐射,使气温升高,故B项叙述错误.臭氧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近些年来,南极地区出现“臭氧空洞”现象.故选B.6.答案:(1).B; (2).D解析:(1).由图中近地面垂直方向气温、气压分布情况可知,气温中间高,四周低,气压中间低,四周高,若该地位于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则其是受热力作用,空气辐合上升,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2).由图中近地面垂直方向气温、气压分布情况可知,气温中间高,四周低,气压中间低,四周高.冬季,暖流流经的海域,对沿岸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易形成这种大气物理状况.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7.答案:(1).D; (2).A解析:(1).等压面分布的一般规律:高压处等压面向上凸,低压处等压面向下凹;故判断A处气压较B处高,判断A处盛行下沉气流,B处盛行上升气流,故判断A处气温较B处低.故水平方向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即由A流向B.故选D.(2).结合上题分析,A为海洋,气压高,气温较低,B位于陆地,气压较低,气温较高,故判断为白天,风由高压指向低压,为海风.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等压面的分布规律,进一步判断热力环流和海陆风.故选A.8.答案:(1)中;该地对流层的高度为12千米,而对流层在低纬为17~18千米,在高纬为8~9千米(2)该层集中了大气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空气对流显著(3)电离;太阳活动(耀斑);无线电波(4)对流;平流(5)随着高度的上升,大气的密度逐渐变小解析: (1)对流层的厚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为17~18千米,高纬度为8~9千米,图示高度为12千米,可以判定该图反映的是中纬度大气的垂直分层.(2)对流层天气复杂多变的原因有二:一是该层集中了大气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二是空气的对流运动显著,气流上升时,气温下降,容易成云致雨.(3)太阳活动时,会对电离层产生扰动,导致无线电波被部分或全部吸收.(4)人类活动目前主要是改变了CO2和O3这两种大气成分的比例,其中CO2集中在对流层,O3集中在平流层.(5)由于大气层越高,地球引力越小,大气密度也越小.。

2015年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47最新题型综合检测(三)地球上的大气

2015年高考地理命题密码解读微专题47最新题型综合检测(三)地球上的大气

地球上的大气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最正确的答案,15×4=60分)(2015·江淮名校第二次联考)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图l所示实验:做甲、乙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不放土。

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甲箱比没有放土的乙箱足足高了3℃。

读图完成1~2题。

1.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C.气温的日变化 D.大气的热力运动2.甲箱温度比乙箱温度高的原因是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C.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2015·泰州二模·4~5)读南半球某日等压线分布示意图(下图),完成3~4题。

3.图中甲乙两地间气流流向,正确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4.有关图中信息,正确的是A.a地风力最大 B.b地风向为东北风C.d地易出现阴雨天气 D.e点气压一定大于1008hPa(2015·山东省实验中学第二次诊断)下图为“某月沿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

读图完成5~6题。

5.该月份甲地盛行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6.该月份乙地的气候特征是A.高温多雨 B.低温少雨 C.炎热干燥 D.温和多雨(2015·唐山一中期中)下图是“中纬度某地剖面示意图”,此时正经受某天气系统的影响。

分析完成7~87.观测发现,该天气系统过境时的夜晚气温较高,主要原因是A.有降水,大气中水的相态变化会放出热量B.云量增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多C.云量增多,大气的逆辐射增强D.云量增多,地面长波辐射增强8.图中天气系统一般出现在下列哪种气压状况图中(单位:hPa)(2015·资阳三模·3~4)降水相对变率是指降水平均偏差(实际降水量与同期多年平均降水量之差)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是衡量降水稳定程度的指标。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 练习(含答案)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 练习(含答案)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练习(含答案)1.“东北雾霾,孩子问是世界末日吗;长沙雾霾呛得辣眼睛;天津雾霾袭城……”成为热门词汇。

据此回答下题。

(1)雾霾天气发生时,当地大气中物质含量大幅度增加的是( )A.二氧化碳B.固体杂质C.氧气D.氮气(2)下列行为不易使雾霾天气加重的是( )A.北方大面积燃烧秸秆B.北方冬季燃煤供暖C.汽车尾气大量排放D.农村兴建沼气池2.气球作为探空的工具已被广泛使用。

下图示意一探空气球由地面上升至100km高空处。

据此回答下题。

(1)该探空气球记录的随高度升高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 )A.递减→递增B.递增→递减C.递增→递减→递增→递减D.递减→递增→递减→递增(2)该探空气球探测到水汽集中分布的层应是( )A.对流层B.平流层C.高层大气D.电离层(3)该探空气球上升至某一高度时,与基站的通信发生异常,该高度可能处于( )A.臭氧层B.电离层C.对流层D.平流层3.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下题。

(1)图中适宜飞机飞行的是( )A.甲层B.乙层C.丙层D.甲层和乙层(2)下列关于乙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气温随着高度的升高而升高B.大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C.臭氧吸收紫外线而使大气增温D.能反射无线电波4.在低层大气中,大气成分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据此回答下题。

(1)在大气中含量虽然很少,但在天气变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物质是( )A.二氧化碳和臭氧B.氩和氖C.水汽和杂质D.氮和氧(2)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已导致大气中一些成分比例发生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 )A.臭氧增多B.氧气增多C.水汽增多D.二氧化碳增多5.下图是干洁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25千米以下)图。

读图回答下题。

(1)干洁空气的成分中,体积分数约占78%的是( )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2)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干洁空气中体积分数约占21%的是( )A.二氧化碳B.氮气C.氧气D.稀有气体(3)干洁空气中有极少的二氧化碳和臭氧,下列关于两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B.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使气温升高C.臭氧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D.近些年来,高纬地区易出现“臭氧空洞”现象6.下图为某地近地面垂直方向气温、气压分布示意图(图中虚线为等温面、实线为等压面)。

2015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四 地球上的大气

2015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近3年真题+模拟)专题四 地球上的大气

专题四地球上的大气高考试题考点一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2013年浙江文综,1)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

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

读图,回答第1题:1.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A 雾霾天气一般出现在无风或大气比较稳定的情况下。

图中②、③、④均出现逆温现象(对流层中出现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图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气对流旺盛,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2013年北京文综,5)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2题:2.大气中(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解析:B 从图中可以看出,①是大气吸收太阳辐射,②是大气吸收地面辐射,③是地面吸收太阳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

臭氧层遭到破坏,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臭氧吸收紫外线)减少,故A项错误。

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少,故B项正确。

可吸入颗粒物增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故C项错误。

出现雾霾天气,大气逆辐射增强,故D项错误。

(2013年浙江文综,7)拉萨河流域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

如图为拉萨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

读图,回答第3题:3.有关拉萨7月降水日变化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夜晚地面降温迅速,近地面水汽易凝结成雨B.夜晚近地面形成逆温层,水汽易凝结成雨C.白天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D.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解析:C 读图可知,拉萨降水多发生在夜晚,白天降水很少;结合题干材料,拉萨位于河谷地区,受山谷风影响;白天,河谷地区气流下沉,水汽不易凝结,夜晚,河谷地区气流上升,降水较多,所以C选项正确。

专题02 地球上的大气(解析版)-2023年高考地理真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

专题02 地球上的大气(解析版)-2023年高考地理真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

专题二地球上的大气目录:2023年真题展现真题呈现真题解密近年真题对比典型真题回顾三年考情分析名校模拟探源核心考点速记1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北京卷5-6题、8-9题)暴雨引发的洪水携带泥沙进入湖泊后,沉积形成砂质纹层。

某地湖泊中砂质纹层出现频次与厄尔尼诺事件频次正相关。

推算的厄尔尼诺事件频次如图所示。

读图完成下面1-2小题。

1.由图可知()A.距今1200年左右该地气候较稳定B.距今3500年该地河流侵蚀作用强C.厄尔尼诺事件导致该地暴雨频发D.全球气温下降引发厄尔尼诺现象2.该地最可能位于()A.印度洋沿岸B.大西洋西岸C.亚欧大陆东部D.南美洲西部图为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图中为北京时间),读图完成下面3-4小题。

3.最可能在钓鱼岛见到日出的是()A.①B.②C.③D.④4.①中的洋流()A.使所经海面及附近地区气温偏高B.扰动海水导致渔业资源种类少C.促使厦门至高雄的轮船航速加快D.降低台湾岛西侧沿海空气湿度【答案】1.C 2.D 3.B 4.A【解析】1.根据图上信息分析可知,距今1200年左右厄尔尼诺事件频次高,气象灾害较多,气候不稳定,A错误。

根据图上信息分析可知,距今3500年厄尔尼诺事件频次低,所以暴雨出现频率低,河流流量较少,河流侵蚀作用弱,B错误。

根据材料“暴雨引发的洪水携带泥沙进入湖泊后,沉积形成砂质纹层。

某地湖泊中砂质纹层出现频次与厄尔尼诺事件频次正相关”分析可知,厄尔尼诺与砂质纹层出现呈正相关,因为砂质纹层是暴雨引发的洪水沉积形成的,所以厄尔尼诺事件导致该地暴雨频发,C正确。

全球气温下降与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无法判断具有相关性,D错误。

故选:C。

2.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气候现象,赤道地区东部大范围热带太平洋增暖,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变化。

厄尔尼诺事件导致全球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显增多,这导致太平洋中东部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洪涝灾害频繁,同时印度、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一带则严重干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高考地理真题分项解析:专题02《地球上的大气》(含解析)(2015•新课标II卷)2013且7月30日,我国西北某地出现强沙尘暴,下图示意该地当日14时-24时气温、气压随时间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4、强沙尘暴经过该地时间段是()A.16时-17时B. 17时-18时C.18时-19时D. 19时-20时5、与正常情况相比,强沙尘暴经过时,该地()(2015•重庆卷)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寒露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左右。

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露气寒冷,将凝结”是寒露时节的天气现象,可引起我国这种天气现象的气压系统是()A.蒙古高压B.印度低压C.阿留申低压 D.夏威夷高压【答案】1.A考点:主要考查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

【名师点睛】该组试题以二十四节气为切入点,将天气系统、农业活动、地球运动等主干知识放到同一题组,凸显了近年来高考地理注重主干知识考查的特点。

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题干中所提供信息(“露气寒冷,将凝结”、“上午忙麦茬,下午摘棉花”等),结合所学知识对地理事物(寒露)成因、地理现象(农业活动)分布等做出准确推断,注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地理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2015•上海卷)上海某商厦屋顶上铺满了一个个种植箱,这里被称为“屋顶农庄”。

商家专门从长白山运来优质土壤,吸引附近居民租借种植箱种植蔬果。

屋顶农庄运作以来,整栋商厦夏季空调用电量下降......6、商家在经营屋顶农庄时,重点关注的是()A、土壤B、地形C、劳动力D、市场7、除了经济效益外,开设屋顶农庄还可获得环境效益。

因为它有助于()A、减少灰霾污染B、缓和热岛效应C、削弱紫外辐射D、增强雨岛效应【答案】6、D 7、B考点:热岛效应。

(十一)(2015•上海卷)下图为某洲大陆沿22°S纬线的地形剖面图。

24、图中乙地气候类型属于()A、热带季风气候B、热带稀树草原气候C、热带沙漠气候D、高原山地气候25、导致乙地降水量与甲地明显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乙地()A、处于盛行风向的迎风坡上B、受沿岸寒流影响C、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D、受高峻地势影响【答案】24、B 25、A考点:地形剖面线、气候差异。

(八)(2015•上海卷)台风是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它既给人们带来甘露,也会给人们带来灾难。

下图为某次台风路径图。

17、9月间,当台风中心位于图中甲海域时,台湾东北地区暴雨如注,其主要原因是台风气流()①受山体阻挡影响②与盛行偏西风叠加③受地面增温影响④与盛行东北风叠加A、①②B、②③C、③④ D、①④18、如图示台风中心向北移动,在浙江北部沿海登陆时,上海地区的地面天气状况是()①气压降低②风向偏西③雨势增强④风速减弱A、①③B、②③C、②④ D、①④【答案】17、D 18、A【解析】试题分析:17、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结果,是热低压。

当台风中心位于甲地时,台湾东北部地区受台风影响盛行东北风,台湾东北部山地对东北风抬升作用明显。

D正确。

18、台风中心距离上海越来越近,上海地区的气压下降,风力增强,雨势增强。

当台风中心位于浙江北部时,上海位于低压中心北侧盛行偏东风。

A正确。

考点:台风。

(2015•重庆卷)马尔代夫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著名岛屿。

2014年12月4日,马累海水淡化厂设备摧毁导致该岛淡水供应中断。

应马尔代夫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及时向其提供了饮用水等物资和资金援助。

下图是马尔代夫部分区域示意图。

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10.大气降水是该国的淡水来源之一,图中所示区域降水类型多为()A.台风雨B.地形雨C.对流雨D.锋面雨【答案】10. C【解析】试题分析:10.该国位于赤道附近,受赤道低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大气垂直运动旺盛,因此多对流雨。

考点:主要考查降水类型判断。

【名师点睛】该组试题以区域地理事件为背景,以区域水资源问题为切入点,采用区域地图的方式展示地理信息,重点考查降水类型、区域环境问题以及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等主干知识,将自然特征、人类活动等放到具体区域加以考查,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等特征。

注重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区域地理位置)、知识迁移能力(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环境问题等)的考查。

(2015•浙江卷)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

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

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京华平均结果。

完成下列各题。

9、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逆温强度接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10、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答案】9、A 10、C考点:本题考查读图能力,逆温现象及特征,影响逆温层上界峰值时间的因素。

【名师点睛】根据材料,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

通过读图,要注意到图中下面曲线表示强逆温,相对来说,上面的曲线逆温较弱。

对流层气温是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出现逆温主要是近地面降温太快,导致出现下冷上暖的稳定大气结构。

白天有太阳辐射时,地面增温,逆温逐渐消失。

所以逆温最强时在日出前。

地面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热量的传递有时间差异,所以距地面近的强逆温层先达到峰值。

(2015•安徽卷)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完成下列问题。

27、图示区域西部沿海地区降水丰富,主要是由于A、反气旋频繁过境B、受沿岸寒流影响C、东北季风受到地形抬升D、西南季风带来丰沛水汽【答案】27.D考点:考查区域定位及气候特征。

【名师点睛】该题以世界某部分区域图为材料,考查学生的空间定位、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能力。

首先需要确定是东南亚地区,可以根据经纬网或者泰国湾来判断出东南亚,然后再判断该区域的气候类型,从而区域西部沿海地区降水丰富的原因。

(2015•北京卷)图3表示2015年3月9日-22日气旋“帕姆”的移动路径。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9.“帕姆”()A、生成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B、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旋转C、移动路径受控于西北漂流D、自东向西穿过日界线10.该气旋()A、标志当地进入台风多发季节B、引发滑坡、赤潮等次生灾害C、造成的灾情可以用GPS滥测D、对瓦努阿图的危害最大。

【答案】9.B 10.D考点:热带气旋。

【名师点睛】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海面上的气旋性环流,由水蒸气冷却凝结时放出潜热发展而出的暖心结构。

在北半球是逆时针旋转向里辐合,南半球顺时针方向旋转向里辐合。

几乎所有的热带气旋都是在赤道南北30纬度以内的范围内生成。

热带气旋主要在夏季后期生成,因为海水温度在这个时候最高,北太平洋西部全年皆有热带气旋,但活动以二月最少,八月至九月初最多;北大西洋及北太平洋东部则主要集中在六月至十一月;南半球的热带气旋在十月底开始,至五月左右结束,当中以二月中至三月初是高峰。

(2015•浙江卷)一地的自然景观主要取决于其水热条件。

下图中北纬30°附近甲、乙两地的自然景观图,完成下列各题3、下图为北纬30°附近①、②、③、④四地的气候统计图。

与甲、乙两相对应的是()A、甲-①、乙-②B、甲-②、乙-④C、甲-③、乙-①D、甲-④、乙-③4、甲、乙两地自然景观迥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太阳辐射B、距海远近C、洋流性质D、海拔高度【答案】3、D 4、D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不同气候类型特征差异,影响陆地自然景观的主要因素。

【名师点睛】此题关键是注意到位于30°N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中西部多干旱区。

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形成季风气候。

然后再根据甲图中只有水边有植物,判断是沙漠气候区。

乙图植物分布范围较大,但植被稀疏,应是降水较少区域,山区地形,温度较低。

对应选项中气温、降水资料,不可能是①、②两图。

甲乙两图中景观差异明显,两地纬度相同,甲图中有热带植被,应是海拔低,乙图中植被矮小的草地为主,应是海拔高,热量不足。

(2015•福建卷)图2示意某区域气候要素的逐月变化。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3.造成4-6月蒸发量逐月上升的主要原因是()①气温上升②降水量增多③风力增大④云量减少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4.该区域当年水分累积亏损最为严重的月份是()A.3月B.6月C.9月D.12月【答案】3.A 4.B考点:曲线图的判读、气候。

【名师点睛】读图的一般步骤①看图名,图名是一幅图的灵魂所在,它直接表明了这幅图要反映的主题。

因此,在做有图的题的时候,首先要看图名,这样有助于我们确定考察方向、及时调动和回忆相关知识。

②看图例,图例能够告诉我们地图中各个事物所代表的地理意义以及各个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帮助我们准确的理解地图想要表达的具体内容。

因此,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看好图例,扣准点是保证高分的重要条件。

③看图注,有部分地图,除了图名和图例外还会有一些文字的注释。

这些注释往往会是我们解题时重要的突破点和切入口,所以,读图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认真,不能错过地图所要传递的信息。

④提取图示信息,图示有价值的信息是我们解题关键,把有价值信息标注出来,便于分析其规律性。

⑤回归材料、找遗漏点,在所有的地理高考题中,题目呈现的方式几乎都是图文结合的。

在答题时,除了地图中所反映的知识点外,还要回归材料,认真研读,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点,避免知识点的遗漏,同时,一些比较难、偏的题,材料里面还往往隐藏着解题的突破点。

因此,所有的读图题最终都要回归材料。

(2015•广东卷)2.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

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答案】D考点:大气的热力作用。

(2015•广东卷)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物理现象,读我国某省多年平均年雾日数分布图(图3),结合所学知识。

完成7-8题。

7.该省位于我国的()A.西北地区B.华北地区C.东北地区D.西南地区8.下列因素中,对该省多年平均年雾日数空间分布影响最大的是()A、河流泥沙含量B、地形起伏C、西南季风强弱D、土壤厚度【答案】7、C 8、B考点:中国政区、中国气候。

(2015•江苏卷)下图为2015年5月1日14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9.该日,下列地区可能()A.江苏大部分地区遭受冻害 B.重庆发生滑坡泥石流C.青海大部分地区普降暴雨 D.浙江沿海受台风袭击10.图中锋面系统过境前后,江苏天气变化与下列图示相符的是()【答案】9.B 10.B考点:本题考查常见天气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