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浅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卷第1期
2013年1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an.2013Vol.10No.1
引言
近年来,在教育部“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总办学方针的指导下,高职院校一直在探索与本科教育有所不同的更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实用技能的办学新路,以帮助学生顺利求职。
有关调查显示,实践和动手能力更强的高职学生由于能更快地胜任企业的一线岗位要求,在首次求职时,比本科生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当前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趋势要求高校培养出大批既懂业务又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一线人才,以提高企业的国内和国际竞争力。
双语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是指用两种语言(在我国主要是指汉语和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通过学习非语言学科知识(例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谈判等课程)来达到同时掌握学科知识和第二语言的目的,实现“双赢”。
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要求在本科院校中推行双语教学。
虽然到目前为止,教育部并没有对高职院校就双语教学做出统一要求,但不少高职院校从人才市场需求的实际出发,已经在双语教学领域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取得初步成效。
高职院校在双语教学改革的进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认识不清、教学方式不当、双语教材匮乏、教学师资薄弱等方面。
笔者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对探寻出最适合高职院校双语教学发展的思路有所裨益。
一、高职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
双语教学是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通过学习学科专业知识来达到同时提高学科知识水平能力和外语能力的目的。
在实践中,由于受教师英文授课水平和学生实际英语能力所限,往往涉及到对学生这两种能力提高的侧重问题。
有些教师对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认识不清,简单地认为双语教学的目标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而不顾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和接受能力,将双语课上成了外语语言课,把教学重点放在解决学生外语语言技能的提高上,忽视了对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违背了双语教学的初衷。
不少国外学者认为双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全英文授课。
笔者以为,就我国是“单语制”国家、缺乏社会和家庭的英语语言环境,以及各高校双语师资匮乏、学生英语基础普遍不高的国情而言,双语教学只能定位于初级层次,这种“终极目标”的实现是极不现实的。
自从2001年在教育部的要求下,全国各
高校纷纷开展双语教学实践以来,相关调查显示,已经开展的高校情况不容乐观,不少高校尚处于准备阶段,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与教育部对高校提出的要求还相距甚远。
事实证明,在以汉语作为交际语,英语的实际使用频率极低的环境中,如果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英语的讲课比率,以英语在整个课程中的覆盖率来衡量是否达到双语的要求,而不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双语教学的质量是很难得到保障的。
对于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学界存在着一些争议,但主要围绕着双语教学“到底是将学科作为载体学习语言,还是将语言作为载体掌握学科知识”而展开。
笔者认为,语言在任何时候都只是一种载体或工具,虽然如何运用这种工具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但是,在师资、教材、教学手段、语言环境创设等一系列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的解决前,双语教学的目的首先应是较快较好地获取专业学科理论知识,其次才是培养和提高综合运用外语的能力。
对于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差,对英语授课的接受能力普遍偏低的高职院校而言,更应该围绕“将语言作为载体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点来开展双语教学,才能更好的实现以培养“实用、够用”岗位技能人才为主要职责的办学目标。
二、高职双语教学的模式
和传统的单语课程教学相比,双语教学由于受到教师外语授课水平、学生外语基础和接受能力等因素所限,如果不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目前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主要采取的是国际主流的三种教学模式———浸入式、保持式和过渡式。
浸入式(immersion ),指完全使用外语进行学科知识教学;保持式(maintenance ),指一些学科使用母语教学,另一些学科使用外语教学;过渡式(transitional ),指在开始阶段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教学,之后逐步过渡到全部使用外语教学。
三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母语和外语在课堂教学中所占的比例和运用关系。
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最大程度提高学生外语能力的效果,采取“浸入式”模式,对学生进行英语的满堂灌,完全不顾及学生到底能接受多少。
即使有的教师采用“过渡式”模式逐步加大外语使用的比例,但由于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和缺乏英语学习兴趣等诸多因素,教师也很难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由于学生对课程产生了畏难情绪,最终不仅学生的外语水平没有提高,连本应该掌握的基本学科专业知识也没有学好,得不
高职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浅析
戴
莉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双语教学是高校适应经济全球化、提高人才国际竞争力的时代需要,是大势所趋。
本文通过对当前国内
高职院校在双语教学改革的进程中遇到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对探寻出最适合高职院校双语教学发展的思路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职;双语教学
213··
偿失。
笔者在曾经讲授的《国际结算》双语课程中就有过类似经历。
当我满怀激情地大部分用英语上了第一节课后,第二节课就发现班上少了好几个学生,有的学生甚至一个学期都不见了踪影。
后来当了解到原来是因为他们的英语听力基础较差,听不懂我的英文授课,被吓走了之后,我在第二个学期就改为用中文讲解(课件仍用英文),这种情况就再没有发生了。
不同于加拿大和美国等多民族国家实行双语教育是为了促进民族融合、加快社会发展,或者欧洲各国实行双语教育是为了政治经济一体化,减少交流障碍,我国高校实行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掌握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
从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和学生总体外语水平来看,除个别院校的英语相关专业可以采用“浸入式”模式进行双语教学外,多数院校如果想达到全部或大部分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很不现实的。
笔者认为,不论从目的还是国情上来看,我们都不能盲从或照搬国外的经验,应该在借鉴的基础上,采取适合我国特殊国情的个性化和本土化的双语教学模式,正确处理好汉语与英语两种教学语言的关系。
建议参照许宏晨(2008)提出的“根据用外语讲课的比例,将双语教学分为偏外语型和偏汉语型这两类模式(如果一门课程从开始到结束使用外语的比例超过了总课时的1/2,就是偏外语型,否则就是偏汉语型)”的思路,根据本校师资、学生英语水平、课程的安排进度等具体情况灵活采用和调整用外语授课的比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围绕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点,不应盲目追求用外语授课的比率。
根据我国学生由于缺乏英语听说的语境,普遍阅读和写作能力强于听说能力的特点,教师可以用英文制作课件,用英文板书,除了专业词汇和概念用英语重点强调外,大可不必拘泥或强求一定要用英文授课。
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标准来灵活调整用英语授课的比例。
对课程的一些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适时适量地用汉语加以阐述和强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收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高职双语教学的教材选择
教材是实施双语教学的基础,双语教学的教材选择是个关键因素,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学校、课程、年级、学科、学生的英语能力等各方面存在的差异,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双语教材的选择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双语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国外引进的原版教材、国内自行编写的双语教材以及任课教师自编的讲义。
每种教材各有特色,也各有利弊。
一般而言,国外原版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更有利于让学生学到最纯正的英语,接触和学到国际最前沿的学科知识,缺点是费用偏高,编写体例和内容组织与选择与我国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太相符,且对于多数高职学生而言,语言表达也显得过于深奥和晦涩难懂。
国内学者自行编写的双语教材较好地结合了我国的实际情况,语言也比原版教材更通俗易懂,但这些教材大多是本科教材,程度不太适合高职学生使用。
任课教师自编的讲义从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能较好地兼顾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但是语言欠纯正,英语的汉化成分重,还往往带有编者个人对知识的主观认识和解释。
目前,完全适合高职院校的双语教材并不多见,有些高职院校使用的是本科院校所采用的英文原版教材,不仅价格昂贵,加重了学生的经济负担,而且原版教材中的许多不符合我国国情、有较大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容也并不适合高职学生使用。
笔者认为,国内教师根据课程大纲对原版教材进行改编、选编或简写的版本是一个不错选择。
此外,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外语水平和接受能力,应侧重选择另两类教材——
—国内自行编写的双语教材和任课教师自编的讲义。
由国内学者编写、外文专家审阅、与我国教学传统中的优秀教材相对应编写的外文版本教材,应该是首选,因为这类教材不仅内容编排符合我国国情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外文专家的把关下,语言也基本能达到帮助学生学到纯正英语的目的。
不过,由于目前这类教材多为本科教材,面向高职的较少,对于一些已经比较成熟的课程,高职院校可以选用这类本科教材,通过教师对内容进行重新选择、优化和编排,使之符合高职双语教学的要求。
对于一些具有高职特色的实践性较强或难度偏大的课程,则可以结合教师自编讲义一起使用,以增强操作性,确保学生在提高英语的同时,熟练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和岗位操作技能。
四、高职双语教学的师资培训
师资力量薄弱也是制约高职院校双语教学顺利发展的一个瓶颈。
双语教学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学科内容,而且必须具备充分的语言水准,可以流利地用外语授课,并在两种语言之间自如地转换。
目前,我国师资绝大多数属于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单科型。
专业教师普遍外语水平不高,外语口语水平尤其有限,直接限制了教师外语授课的水平;外语教师又普遍缺乏学科专业知识,即使通过短期培训可以上岗,但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难以保证,也会影响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
师资培训问题不容忽视。
目前学界公认比较切实可行的双语师资培训手段有三,一是“请进来”,主要指高薪聘请国外高校的教授担任客座教授,或聘任有国外留学经验的归国留学生担任双语教师;二是“送出去”,主要指和国外高校建立友好合作交流关系,定期选送优秀的专业教师去国外接受几个月的英语强化训练,让他们在充满英语氛围的语境中提高英语的听说能力;三是“自己培养”,主要是指通过师范院校设立的双语教学相关专业的系统培训,培养出合格的双语教学师资。
笔者认为,“请进来”确实能保证双语教师的英文授课水平,但也存在几个问题:一是聘请国外专家教授代价过于高昂,二是聘请有留学经验的海归担任双语教师还取决于他们在国外的个人经历和具体素质如何。
笔者也有过留学经历,据我所知,一般在国外留学几年的中国人只是当了几年的学生听课,也许口语比从未出国的教师要流利些,但他们大多没有长期上讲台用英语授课的经验,所以是否能胜任用流利英语进行双语教学的重任,尚需一定时间的教学经验积累和检验。
再者,这类同时拥有较高专业和英语水平的教师数量毕竟有限,无法满足我国双语教学大范围推进的长线需求。
“送出去”固然理论上可行,也是不少高校正在积极践行的双语师资培训方法,但笔者质疑它实践上的有效性。
根据语言习得客观规律的教育理论,语言(包括母语和第二语言等)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要想达到流利和精通的水平,除了完全的英语氛围外,还需要足够的时间做保证,才能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优秀的专业教师要想将外语的听说水平提高到能流利地用外语授课的水平,至少得一年以上,短短几个月强化培训是肯定达不到预期效果的。
而这需要校方足够的资金支持,但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尚不具备这样的现实条件。
214··
鉴于此,笔者更赞同“自己培养”的方法。
通过师范院校设立的双语教学相关专业的系统培训,不仅教师们能打下更为扎实的双语教学理论基础,本科四年的充足时间也能最大限度地保障教师外语听说和授课水平的提高,此外,在教师数量上,更能满足我国双语教学大范围推进和发展的长线需求。
五、结语
开展双语教学是高校适应经济全球化、提高人才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是大势所趋,但由于我国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学生英语水平有限,尚处在起步摸索阶段,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将是个漫长的适应过程,需要付出比常规单语课程更为艰辛的努力。
我们期待着师生通过长期不懈努力获得的实践经验,为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双语教学理论提供宝贵的理论依据,并反过来用日臻成熟的教育理论进一步指导教学实践,从而促进双语教学的大范围推进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高[2001]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
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1-08.
[2]潘丽萍.“双语教学”之我见[J].高教探索,2007,(S1).
[3]杨儒贵.谈谈双语教学的课程和教材建设[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7,(S2).
[4]许宏晨.中国高校双语教学七年回顾[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
16(4).
[5]程欣.高职国际商务课程中的双语教学探索[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
学院学报,2009,(2).
[6]李继宏.高职国际商务专业“渐进式”双语教学模式探讨[J].广西教
育C(职业与高等教育版),2011,(10).
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