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等相关事件应急处置方案
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等相关事件应急处置方案
![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等相关事件应急处置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e8c660e79563c1ec5da7139.png)
附件2: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为及早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和疫苗衍生病毒循环(cVDPVs)病例,迅速采取应急措施阻断病毒的传播和循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脊髓灰质炎诊断标准》(WS294-2008)、《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应急预案(试行)》、《高危AFP病例和聚集的临床符合病例调查指南》、《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以下简称《监测方案》)、《甘肃省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甘肃省应急预案》),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一)及时发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s)、脊灰疫苗衍生病毒循环(cVDPVs)和脊灰野病毒,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阻断病毒的传播和循环。
(二)规范高危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脊灰临床符合病例以及脊灰疫苗高变异株病例的调查处置。
二、适用范围本技术方案适用于高危AFP病例、脊灰临床符合病例、VDPVs、cVDPVs和脊灰野病毒的报告、调查和处置工作。
三、脊髓灰质炎疾病概述(一)病原学脊灰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按其抗原性不同,可分为Ⅰ、Ⅱ、Ⅲ 3个血清型,型间无交叉免疫。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Ⅰ型野病毒引起的传播约占80%~90%,其次为Ⅲ型野病毒,目前世界上已无Ⅱ型野病毒引起的病例。
脊灰病毒在遇热、甲醛、氯和紫外线时迅速失去活力。
对乙醚不敏感,对热和干燥甚敏感。
使用甲醛、2%碘酊、升汞和各种氧化剂如过氧化氢、漂白粉、高锰酸钾等,均能使其灭活。
(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脊灰的传染源为病人、隐性感染者和病毒携带者。
由于病毒携带者、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和无麻痹型患者不易被发现,因此在传播该病上起重要作用。
本病的潜伏期为2~35天,一般为7~14天。
患者自潜伏期末至发病后3~4周都有传染性,发病1~2周排毒率最高,可从70%以上的患者大便中分离出病毒,退热后传染性减小。
脊髓灰质炎应急预案
![脊髓灰质炎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aa95c4aaea998fcd220e59.png)
脊髓灰质炎(脊灰)又名小儿麻痹,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发的(Poliomyelitis、Polio)一种急性传染病,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患者多为一至六岁儿童,临床表现要紧有发烧、咽痛、严峻时肢体疼痛,发生。
二OOO年十月,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宣布我国所属的西太平洋地域已实现消灭脊髓灰质炎目标。
可是,与我国交界的一些国家仍有脊灰野病毒存在,显现暴发疫情或疫情复燃的潜在要挟仍然存在。
为有效预防和及时操纵脊灰的突发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的躯体健康和生命平安,保护社会稳固和经济进展,特制订本预案。
一、总那么(一)目的有效预防和及时操纵脊灰突发疫情,指导和标准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置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疫情造成的危害,保障人民躯体健康和生命平安。
(二)工作原则脊灰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置工作,应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快速反映、科学应付、依法治理的原那么。
(三)编制依据本预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治理方法》等为依据编制。
(四)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华埠镇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置工作。
二、疫情监测、报告与发布(一)疫情监测一、做好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的主动监测工作,及时发觉和报告可疑病例。
二、监测重点:所有15岁以下显现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症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重点监测对象。
3、(1)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组成立健全病人首诊负责制,及时筛查、报告疑似病例和搜集粪便标本。
(2)搜集的粪便标本由卫生院负责送往疾病预防操纵中心,并由上级部门负责送往省疾病预防操纵中心脊灰实验室检测。
(二)疫情报告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卫生人员发觉脊灰疑似或确诊病例时,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治理方法》和《华埠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有关规定进行报告,并利用现有疫情报告网络实现网络直报。
东光县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疫情和疫苗衍生
![东光县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疫情和疫苗衍生](https://img.taocdn.com/s3/m/2aed1479a26925c52cc5bf52.png)
东光县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应急预案(试行)1 总则1.1 编制目的为及时发现和迅速处理输入性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确保采取有效措施,阻断病毒传播,控制疫情蔓延。
1.2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沧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沧州市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应急预案(试行)》等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发生可疑的输入性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1.4 工作原则以人为本、预防为主;依法规范、科学防控;分级响应、有序应对;公开透明、维护稳定。
2 组织体系及职责2.1 管理机构卫生局在县政府统一领导下,负责领导、组织、协调做好全县的脊灰相关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2.2 主要职责县卫生局负责组建县脊灰相关事件应急处理专家组,由流行病学、病毒学、应急处理和临床医学等专家组成。
负责研究分析疫情现状,预测疫情发展趋势,指导现场调查处理工作。
县级卫生局可根据脊灰防控工作需要,组建脊灰相关事件应急处理专家组。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是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疫情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要结合本单位职责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处理疫情能力培训,提高快速应对能力和技术水平,在发生疫情时,要服从县卫生局的统一指挥和安排,开展应急处理工作。
实行脊灰相关事件应急处置主要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
3 事件分级根据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波及范围,将脊灰相关事件分为四级。
I级事件:出现广泛流行的脊灰野病毒疫情。
II级事件:出现单例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或局限传播;或出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循环病例关联到两个及以上县(市、区)。
III级事件:出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循环病例局限于单个县(市、区);或在外环境、健康人群中发现脊灰野病毒。
IV级事件:发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病例、携带者。
4 监测与报告县卫生局要加强对脊髓灰质炎疫情监测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保证监测质量。
预防接种知识竞赛选择填空
![预防接种知识竞赛选择填空](https://img.taocdn.com/s3/m/515f9708770bf78a6429546a.png)
第一章免疫规划传染病及其预防第一节麻疹一、填空题(共11题)1、麻疹病毒在人体外和空气飞沫中存活时间不长,在室内空气中保持其传染性约为小时。
(2)2、是麻疹的主要传染源。
(麻疹患者)3、是早期诊断麻疹的特异性临床标志。
(口腔黏膜斑(柯氏斑))4、麻疹的一般潜伏期为天.(7—14天)5、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措施是。
(接种含麻疹成分疫苗)6、目前我国大陆流行的麻疹病毒基因型主要为基因型。
(H或H1)7、《山东省麻疹监测方案(2014年版)》中规定血标本应在采集后日内送达本地区市级麻疹风疹网络实验室,实验室在收到血标本后应于日内完成麻疹、风疹IgM抗体检测。
(3,4)8、《山东省麻疹监测方案(2014年版)》中规定监测系统敏感性指标为:以市为单位,排除麻疹、风疹病例报告发病率达到以上。
(2/10万)9、开展暴发疫情现场调查时,应回顾搜索调查疫情所在地及周边地区近期所有的麻疹疑似病例,搜索的时间范围应从首发病例发病日向前推个最长潜伏期。
(2~3个)10、开展麻疹病例个案调查时,对首发病例和指示病例要重点调查其发病前日以及在传染期的活动情况、接触人群,了解可疑的暴露因素以及与续发病例间的流行病学关联等流行病学信息。
(7~21)11、为控制麻疹疫情,应急接种应尽快开展,越早开展越有效.对密切接触者的接种尽量在暴露后72小时内完成,对社区内开展应急接种,应在期内完成。
(一个最短潜伏期)二、单选题(共35题)1、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麻疹是哪类传染病? (B)A 甲类B 乙类C 丙类D 以上都不是2、麻疹特异性口腔粘膜斑通常出现在哪期临床经过?(A)A 前驱期B 出疹期C 恢复期D 各期均有3、麻疹的一般潜伏期是天。
(B)A 6—18B 7-14C 7—21D 10—204、麻疹的传播途径是:。
( B )A 肠道B 呼吸道C 血源D 虫媒5、麻疹的主要症状有: ( D )A 荨麻疹B 杨梅舌C 头痛、腰痛D 发热、咳嗽、流涕并伴出疹6、麻疹的传染期为:。
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应急预案(试行)
![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应急预案(试行)](https://img.taocdn.com/s3/m/3f17d749f7ec4afe04a1dfdc.png)
卫生部办公厅文件卫办疾控发〔2011〕60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应急预案(试行)》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有效预防和快速处置脊灰野病毒输入性疫苗和脊灰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维持我国无脊灰状态,我部制定了《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应急预案(试行)》。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五日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人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应急预案(试行)1总则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曾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
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消灭脊灰工作,通过各级政府及广大医疗卫生人员的不懈努力,于2000年实现了无脊灰目标,并维持无脊灰状态至今。
由于世界各国消灭脊灰工作进展不同,目前在我国周边仍有一些国家存在脊灰野病毒流行,我国依然存在脊灰野病毒输入的风险。
此外,脊灰疫苗衍生病毒及其产生的脊灰疫苗衍生病毒循环事件,也给我国维持无脊灰土作带来挑战。
1.1编制目的为快速应对、有效控制脊灰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脊灰疫苗衍生病毒传播等事件(以下简称脊灰相关事件),最大限度地减轻脊灰相关事件造成的危害,维持无脊灰状态,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1.2工作原则以人为本、预防为主;依法规范、科学防控;分级响应、有序应对;公开透明、维护稳定。
1.3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相关预案。
1.4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脊灰相关事件的调查和应急处置工作。
1.5事件分级根据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波及范围,将脊灰相关事件分为四级。
Ⅰ级事件:出现广泛流行的脊灰野病毒疫情。
Ⅱ级事件:出现单例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或局限传播;或出观脊灰疫苗衍生病毒循环病例关联到两个及以上省份。
预防接种学习知识竞赛选择填空
![预防接种学习知识竞赛选择填空](https://img.taocdn.com/s3/m/070864e89b6648d7c0c74661.png)
第一章免疫规划传染病及其预防第一节麻疹一、填空题(共11题)1、麻疹病毒在人体外和空气飞沫中存活时间不长,在室内空气中保持其传染性约为小时。
(2)2、是麻疹的主要传染源。
(麻疹患者)3、是早期诊断麻疹的特异性临床标志。
(口腔黏膜斑(柯氏斑))4、麻疹的一般潜伏期为天。
(7-14天)5、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措施是。
(接种含麻疹成分疫苗)6、目前我国大陆流行的麻疹病毒基因型主要为基因型。
(H或H1)7、《山东省麻疹监测方案(2014年版)》中规定血标本应在采集后日内送达本地区市级麻疹风疹网络实验室,实验室在收到血标本后应于日内完成麻疹、风疹IgM抗体检测。
(3,4)8、《山东省麻疹监测方案(2014年版)》中规定监测系统敏感性指标为:以市为单位,排除麻疹、风疹病例报告发病率达到以上。
(2/10万)9、开展暴发疫情现场调查时,应回顾搜索调查疫情所在地及周边地区近期所有的麻疹疑似病例,搜索的时间范围应从首发病例发病日向前推个最长潜伏期。
(2~3个)10、开展麻疹病例个案调查时,对首发病例和指示病例要重点调查其发病前日以及在传染期的活动情况、接触人群,了解可疑的暴露因素以及与续发病例间的流行病学关联等流行病学信息。
(7~21)11、为控制麻疹疫情,应急接种应尽快开展,越早开展越有效。
对密切接触者的接种尽量在暴露后72小时内完成,对社区内开展应急接种,应在期内完成。
(一个最短潜伏期)二、单选题(共35题)1、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麻疹是哪类传染病?(B)A 甲类B 乙类C 丙类D 以上都不是2、麻疹特异性口腔粘膜斑通常出现在哪期临床经过?(A)A 前驱期B 出疹期C 恢复期D 各期均有3、麻疹的一般潜伏期是天。
(B)A 6-18B 7-14C 7-21D 10-204、麻疹的传播途径是:。
( B )A 肠道B 呼吸道C 血源D 虫媒5、麻疹的主要症状有:( D )A 荨麻疹B 杨梅舌C 头痛、腰痛D 发热、咳嗽、流涕并伴出疹6、麻疹的传染期为:。
中疾控疫发[2012]208号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
![中疾控疫发[2012]208号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https://img.taocdn.com/s3/m/4e09970403d8ce2f00662382.png)
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为落实卫生部《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应急预案(试行)》(卫办疾控发[2011]60号)的要求,科学、有序、及时、有效处置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脊灰病毒相关事件,维持我国无脊灰状态,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一、目的及时发现脊灰野病毒、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脊灰疫苗高变异株病毒,并规范相关事件调查处置方法,快速阻断病毒的传播。
二、适用范围本技术方案适用于脊灰野病毒、VDPV、脊灰疫苗高变异株病毒相关事件的报告、调查和应急处置工作。
三、定义脊灰野病毒、VDPV、免疫缺陷者疫苗衍生脊灰病毒(iVDPV)、脊灰疫苗高变异株病毒及相关病例,以及脊灰疫苗衍生病毒循环(cVDPVs)、脊灰疫苗高变异株病毒循环的定义参照相关诊断标准。
四、监测与报告按照《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对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进行常规监测,并开展密切接触者、健康人群和环境脊灰病毒监测。
1. 脊灰野病毒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环境或健康人群、AFP病例标本中发现脊灰野病毒,应在24小时内报告卫生部,并通报相关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立即报告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现脊灰野病毒病例后,应在2小时内报告卫生部。
2. VDPV和cVDPV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现VDPV病例或携带者后,应在24小时内报告卫生部,并通报相关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立即报告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现cVDPVs后,应在2小时内报告卫生部。
3. 脊灰疫苗高变异株病毒及其循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现脊灰疫苗高变异株病毒后,应于1个工作日内将检测结果录入AFP病例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并通报相关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24小时内报告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简易记忆传染病--病毒性疾病
![简易记忆传染病--病毒性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1e89e7e5bb4cf7ec4afed0d9.png)
传染病学重点记忆内容1.O139在水中存活时间>O1群。
2.O139无家族聚集性,以成人为主,男性多于女性。
3.幽门螺杆菌和分支杆菌可以抵抗胃酸性环境。
4.肠球菌可以抑制艰难梭菌的生长。
5.真菌性胃肠道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是假丝酵母菌。
粪便直接涂片需同时观察到出芽的孢子和假菌丝才能确诊。
23.大肠杆菌:有鞭毛、菌毛,发酵乳糖,产酸、产气,有O、H、K三种抗原。
O抗原为菌体脂多糖的特异多糖成分H抗原为鞭毛抗原K抗原为荚膜抗原,分L、A、B三型。
6.在肝浸液培养基中才能生长的细菌是布氏杆菌。
7.斑丘疹:麻风、皮肤炭疽、斑疹伤寒、风疹、麻疹、登革热、红斑疹:莱姆病、猩红热斑点、瘀斑:流行性出血热、流脑30.答疑?O157:H7使用氟哌酸治疗(霍乱治疗也是氟哌酸),卫生部规定禁止使用抗生素。
31.破伤风梭菌感染的重要因素是伤口位置的厌氧微环境。
35.霍乱与副霍乱的区别在于噬菌体裂解试验不同。
总论致病力: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细菌引起白细胞↑,但布病、伤寒G-白细胞升高不明显或减少病毒引起白细胞↓,淋巴↑,但流行性出血热、乙脑升高(特殊)。
E%↑多见于钩虫、血吸虫,↓多见于伤寒、流脑。
2.病原体检测:特异性抗原检测较抗体可靠。
寄生虫病治疗药物:疟疾:氯喹、伯氨喹;线虫:阿苯达唑、甲苯达唑;丝虫:海群生;血吸虫:吡喹酮肝片吸虫、并殖吸虫:吡喹酮、三氯苯达唑。
弓形虫:乙胺嘧啶、磺胺嘧啶、螺旋霉素国际监测:流感、流斑、疟(疾)、脊灰、回归,我国增加登革热国际检疫:鼠疫(6天)、霍乱(5天)、黄热病(6天)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源:黑线姬鼠,是南方稻田型,黄疸出血型,毒力最强)、猪(波摩那型,分布最广,北方洪水型和雨水型)、通过直接接触传播,水传播是主要感染方式。
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区性(B区)、流行性和一定的职业性。
稻田型:流感伤寒型为主,肺出血型次之。
洪水型:轻型多,以流感伤寒型为主,北方常见神经系统和眼后发症雨水型:流感伤寒型和脑膜脑炎型为主。
脊灰应急预案
![脊灰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e0708787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84.png)
一、预案背景脊灰,又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该病毒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导致患者出现肢体麻痹、瘫痪等症状。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脊灰疫情,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最大限度地减少脊灰疫情对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危害。
2. 提高脊灰疫苗接种率,降低脊灰发病率。
3. 加强疫情监测和防控,确保疫情得到及时、有效控制。
三、组织机构1. 成立脊灰疫情防控领导小组,负责脊灰疫情的全面领导、协调和指挥。
2. 设立脊灰疫情防控指挥部,负责具体实施和协调各项工作。
3. 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四、防控措施1. 疫情监测(1)加强疫情报告制度,确保疫情信息的及时、准确上报。
(2)开展脊灰病例监测,发现疑似病例及时报告。
(3)加强疫情分析,对疫情发展态势进行预测和预警。
2. 疫苗接种(1)提高脊灰疫苗接种率,确保适龄儿童及时接种。
(2)开展脊灰疫苗补种活动,对未接种或未完成接种的儿童进行补种。
(3)加强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确保疫苗质量和接种效果。
3. 疫情防控(1)加强疫情信息发布,提高公众防控意识。
(2)开展健康教育,普及脊灰防治知识。
(3)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切断传播途径。
(4)对病例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确保疫情不扩散。
4. 应急处置(1)制定应急处置方案,明确应急处置流程。
(2)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确保应急处置需要。
(3)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五、保障措施1. 人员保障(1)加强脊灰防控队伍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2)做好防控人员防护,确保人员安全。
2. 资金保障(1)加大财政投入,确保脊灰防控工作经费。
(2)鼓励社会捐赠,为脊灰防控工作提供资金支持。
3. 物资保障(1)储备足够的疫苗、防护用品等应急物资。
(2)加强物资调拨,确保应急物资供应。
六、预案实施与评估1. 预案实施(1)根据疫情发展态势,适时启动预案。
(2)各部门按照预案要求,落实防控措施。
脊髓灰质炎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
![脊髓灰质炎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dc5e90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cb.png)
脊髓灰质炎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脊髓灰质炎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影响儿童,严重时可导致瘫痪甚至死亡。
针对脊髓灰质炎的爆发,及时采取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针对脊髓灰质炎的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一、应急预案1. 建立应急队伍:根据疫情的需要,组建一支专业的应急队伍,包括疾病防控人员、医护人员、志愿者等,确保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疫情。
2. 制定疫情报告体系:建立健全的疫情报告体系,确保疫情信息的及时传递和汇总,以便更好地制定应对措施。
3. 进行病例追踪:对疑似病例进行追踪调查,全面掌握疫情的蔓延情况和病例的流行趋势,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4. 组织宣传教育:开展针对脊髓灰质炎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同时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疫情的识别和处置能力。
5. 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确定疾病的传播途径和影响因素,为后续的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6. 严格隔离措施: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观察和隔离,以减少疫情的传播。
7. 加强医疗救治:提前做好防控准备,确保医疗资源的充足,并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提高疫情防控的成功率。
8. 加强信息公开:及时、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提高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度,增强公众对疫情的信任和支持。
二、技术方案1. 病毒监测技术:建立病毒监测体系,加强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监测和检测技术研发,提高疫情监测和预测能力。
2. 病毒溯源技术:采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追踪并分析病毒的传播路径和源头,为疫情的控制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3. 病例诊断技术:开发和推广病例的快速诊断技术,提高病例的准确诊断率,降低漏诊和误诊的风险。
4. 疫苗研发技术:加快疫苗的研发进程,完善灭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的配方和工艺,以提高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5. 生物安全防护技术:加强实验室的规范管理,加强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存储和处理,提高生物安全的水平。
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疫情和疫苗衍生事件应急预案
![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疫情和疫苗衍生事件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ac0f5fef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62.png)
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疫情和疫苗衍生事件应急预案1.总则1.1编制目的为尽早发现脊灰野病毒(WPV)、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脊灰疫苗高变异株病毒(Pre-VDPV),积极有效地应对可能突如其来发生的脊灰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VDPV等脊灰相关事件,及时采取科学、规范、有序的调查处置方法等应急措施,快速阻断病毒的传播和循环。
提高脊灰重大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巩固我区无脊灰状态成果,保障全区儿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1.2编制依据《突发事件应对法》、《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卫生部《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应急预案(试行)》、《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试行)》、《XX省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等。
1.3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的调查和应急处置工作。
1.4诊断标准参照《脊髓灰质炎诊断标准》(WS294-2008)执行。
1.5分级标准根据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波及范围,将事件分为三级。
Ⅰ级事件:辖区发生脊灰野病毒输入病例或本土病例;或发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循环(cVDPVs)病例。
Ⅱ级事件:辖区发现1例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病例病例;或在外环境、健康人群中发现脊灰野病毒Ⅲ级事件:辖区发现脊灰疫苗高变异株病毒病例或脊灰疫苗高变异株病毒循环病例。
2组织体系与职责2.1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区卫生局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由区卫生局、各医疗机构、区疾控中心和区卫生监督所等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
具体人员参照区卫生局相关文件。
主要职责:1、负责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应急处置的组织实施、领导和协调工作;2、成立专家组和专业应急处置队伍;3、对各单位防控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预防接种知识竞赛选择填空
![预防接种知识竞赛选择填空](https://img.taocdn.com/s3/m/bf96ad79767f5acfa1c7cdbd.png)
第一章免疫规划传染病及其预防第一节麻疹一、填空题(共11题)1、麻疹病毒在人体外和空气飞沫中存活时间不长,在室内空气中保持其传染性约为小时。
(2)2、是麻疹的主要传染源。
(麻疹患者)3、是早期诊断麻疹的特异性临床标志。
(口腔黏膜斑(柯氏斑))4、麻疹的一般潜伏期为天。
(7-14天)5、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措施是。
(接种含麻疹成分疫苗)6、目前我国大陆流行的麻疹病毒基因型主要为基因型。
(H或H1)7、《山东省麻疹监测方案(2014年版)》中规定血标本应在采集后日内送达本地区市级麻疹风疹网络实验室,实验室在收到血标本后应于日内完成麻疹、风疹IgM抗体检测。
(3,4)8、《山东省麻疹监测方案(2014年版)》中规定监测系统敏感性指标为:以市为单位,排除麻疹、风疹病例报告发病率达到以上。
(2/10万)9、开展暴发疫情现场调查时,应回顾搜索调查疫情所在地及周边地区近期所有的麻疹疑似病例,搜索的时间范围应从首发病例发病日向前推个最长潜伏期。
(2~3个)10、开展麻疹病例个案调查时,对首发病例和指示病例要重点调查其发病前日以及在传染期的活动情况、接触人群,了解可疑的暴露因素以及与续发病例间的流行病学关联等流行病学信息。
(7~21)11、为控制麻疹疫情,应急接种应尽快开展,越早开展越有效。
对密切接触者的接种尽量在暴露后72小时内完成,对社区内开展应急接种,应在期内完成。
(一个最短潜伏期)二、单选题(共35题)1、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麻疹是哪类传染病?(B)A 甲类B 乙类C 丙类D 以上都不是2、麻疹特异性口腔粘膜斑通常出现在哪期临床经过?(A)A 前驱期B 出疹期C 恢复期D 各期均有3、麻疹的一般潜伏期是天。
(B)A 6-18B 7-14C 7-21D 10-204、麻疹的传播途径是:。
( B )A 肠道B 呼吸道C 血源D 虫媒5、麻疹的主要症状有:( D )A 荨麻疹B 杨梅舌C 头痛、腰痛D 发热、咳嗽、流涕并伴出疹6、麻疹的传染期为:。
输入性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病例应急演演练脚本课稿
![输入性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病例应急演演练脚本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92102f4172ded630a1cb603.png)
X市输入性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病例应急处置桌面演练脚本2014年8月30日17:00,W市疾控中心接到省疾控中心通知,该市8月24日送检的1例AFP病例标本阳性分离物鉴定为Ⅰ型脊灰野病毒。
此毒株既往未在国内流行过,考虑为由境外输入。
病例基本情况及发病就诊经过患儿彭某,男孩,2013年12月1日出生,W市X县Y乡Z村人,患儿于2014年8月1日四肢麻痹,麻痹前曾有腹泻、发热等症状,麻痹3天前有过注射史,无其他症状。
外出史:患儿出生后在本地居住。
免疫史:患儿接种证记录显示,仅在出生后接种了一针乙肝疫苗和卡介苗。
询问家长,家长说孩子经常生病,所以很多疫苗都没接种。
发病经过:患儿因发热于2014年7月29日在村卫生室行退热针注射治疗,于2014年8月1日出现弛缓性麻痹症状,在本市A区B 医院住院治疗,入院时诊断为AFP,原因待查。
监测工作:A医院及时将该病例报告至AFP监测报告信息管理系统。
X县疾控中心8月2日.3日采集2份合格粪便标本,8月5日送达省级脊灰实验室,8月22日省级实验室报告Ⅰ型脊灰病毒阳性,8月24日送国家脊灰实验室,8月30日国家实验室反馈为Ⅰ型脊灰野病毒。
病例现状:患儿已于8月17日出院回Z村家中。
当地卫生行政部门8月30日接到省卫生厅通报疫情后,将其送至X县人民医院进行隔离治疗,同时对患儿家中实施了消毒措施。
8月30日18:00,该省卫生厅组织流行病学、实验室和临床专家赶赴W市开展调查,并于8月31日14:00对该病例进行了会诊,最终明确诊断:该病例诊断为Ⅰ型脊灰野病毒确诊病例。
8月31日,省疾控中心将最终诊断结果转W市疾控中心,市疾控中心及时将省级诊断结果反馈X县疾控中心和A区疾控中心。
问题一. A区疾控中心和X县疾控中心接到通知后,首先应该做的是什么?发现脊灰野病毒病例后,省、市、县成立各类相关业务人员组成的联合调查处置组,按照《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要求,在省技术指导组的指导下开展各项调查工作。
7.输入性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应急预案
![7.输入性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a4d044c7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15.png)
7.输入性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应急预案第一篇:7.输入性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应急预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输入性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应急预案1前言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曾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
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脊灰的预防控制工作,多年来,通过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广大医疗卫生人员的不懈努力,我国于2000年实现了无脊灰证实目标。
但是目前全球仍有部分国家存在本土脊灰野病毒流行,其中包括与我国接壤的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家;另外,在一些已经实现无脊灰目标的国家,由于疫苗接种率降低等原因,脊灰野病毒重新输入,造成大流行,如也门、印度尼西亚等国;我国依然存在脊灰野病毒输入的风险。
此外,脊灰疫苗衍生病毒及其产生的脊灰疫苗衍生病毒循环事件,也给我国维持无脊灰工作带来挑战。
**市自1993年后再无脊髓灰质炎病例,但**省在2007年和2008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中曾发现1例VDPV病例和1例高变异株病例,给维持无脊灰状态敲响了警钟,维持无脊灰工作面临着挑战。
及早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和衍生病毒循环(cVDPVs)病例,迅速采取应急措施阻断病毒的传播和循环,直接关系到我市维持无脊灰工作的成败。
2目的2.1通过实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及早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
2.2通过启动本预案,迅速、有效地阻止脊灰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的发生。
3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相关预案以及本省、本市的条例、预案等法律法规。
4监测与报告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依据《脊髓灰质炎诊断标准》(WS294—2008)和《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方案》,对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进行常规监测,并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统一规定和要求进行报告。
消灭脊髓灰质炎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消灭脊髓灰质炎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64f6abd36c85ec3a86c2c5a0.png)
消灭脊髓灰质炎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1概述1.1脊髓灰质炎的传染源、传播途径1.1.1传染源:人类是脊髓灰质炎唯一的传染源,患者自潜伏期末可以从鼻咽分泌物中排毒,粪便的排毒期自发病前10日至病后4周,少数可达4月。
无症状带病毒者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脊髓灰质炎是在人间传播的疾病,不存在除人之外的中间宿主。
1.1.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而日常生活接触是主要传播方式,被污染的手、食物、用品、衣物、玩具都可传播本病。
少数情况下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病毒通过受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经口腔进入体内并在肠道内繁殖,感染者的粪便带有传染性。
90%以上受感染的人没有症状,但他们排泄的粪便带有病毒,因此传染给他人。
少数感染者出现发热、疲乏、头痛、呕吐、颈部僵硬以及四肢疼痛等症状。
仅有极少数感染者,由于病毒侵袭神经系统导致不可逆转的瘫痪(部分病人可发生弛缓性麻痹)。
在瘫痪病例中,5%-10%的患者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1.2脊髓灰质炎的临床症状:脊灰病毒由口进入胃肠道,潜伏期为3-35天,一般7-14天。
肠道传播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感染脊灰病毒后有下列几种表现:无症状性感染:表现有轻度疲倦或无任何症状,这占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后的大多数。
顿挫型:病人只有轻度发热、疲倦、嗜睡或伴以头痛、恶心、呕吐、便秘、咽痛等一般症状。
无菌性脑膜炎(非瘫痪型):开始的症状与顿挫型相似,继之或痊愈数日,或好转数日或相继出现背痛,颈部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
瘫痪型脊髓灰质炎:感染后仅1%或更少的感染者发展为瘫痪型脊髓灰质炎。
主要是由于下运动神经元受损害而出现肌肉松弛性瘫痪,表现可单侧或双侧,下肢或上肢肌肉无力,瘫痪,肢体温度低于正常。
肌肉瘫痪在开始几天内发展很快,继之停留在这一水平,恢复较慢,需要6个月或更长时间,相当多数留下跛行的后遗症。
1.3脊髓灰质炎的主要威胁人群:脊灰主要影响5岁以下儿童。
但如果人群抗体水平低,也可引起大年龄组儿童以及成人发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2: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为及早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和疫苗衍生病毒循环(cVDPVs)病例,迅速采取应急措施阻断病毒的传播和循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脊髓灰质炎诊断标准》(WS294-2008)、《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应急预案(试行)》、《高危AFP病例和聚集的临床符合病例调查指南》、《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以下简称《监测方案》)、《甘肃省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和疫苗衍生病毒相关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甘肃省应急预案》),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一)及时发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s)、脊灰疫苗衍生病毒循环(cVDPVs)和脊灰野病毒,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阻断病毒的传播和循环。
(二)规范高危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脊灰临床符合病例以及脊灰疫苗高变异株病例的调查处置。
二、适用范围本技术方案适用于高危AFP病例、脊灰临床符合病例、VDPVs、cVDPVs和脊灰野病毒的报告、调查和处置工作。
三、脊髓灰质炎疾病概述(一)病原学脊灰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按其抗原性不同,可分为Ⅰ、Ⅱ、Ⅲ 3个血清型,型间无交叉免疫。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Ⅰ型野病毒引起的传播约占80%~90%,其次为Ⅲ型野病毒,目前世界上已无Ⅱ型野病毒引起的病例。
脊灰病毒在遇热、甲醛、氯和紫外线时迅速失去活力。
对乙醚不敏感,对热和干燥甚敏感。
使用甲醛、2%碘酊、升汞和各种氧化剂如过氧化氢、漂白粉、高锰酸钾等,均能使其灭活。
(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脊灰的传染源为病人、隐性感染者和病毒携带者。
由于病毒携带者、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和无麻痹型患者不易被发现,因此在传播该病上起重要作用。
本病的潜伏期为2~35天,一般为7~14天。
患者自潜伏期末至发病后3~4周都有传染性,发病1~2周排毒率最高,可从70%以上的患者大便中分离出病毒,退热后传染性减小。
病毒主要存在于患者的脊髓和脑部,在鼻咽部、肠道粘膜与淋巴结内亦可查到。
2.传播途径感染者一般通过大便排出病毒,数量多且持续时间长,可达数周至数月;粪—口途径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在发病的早期咽部排毒可经飞沫传播。
3.易感人群人对脊灰病毒普遍易感,<4个月婴儿有来自母体的抗体,故很少发病,以后发病率逐渐增高,至5岁以后又降低。
机体感染脊灰病毒后,血清中最早出现特异性IgM,2周后出现IgG和IgA保护性中和抗体。
感染后能产生对同型病毒的持久免疫力。
(三)临床表现1.临床表现按症状轻重及有无麻痹可分为隐性感染、顿挫型、无麻痹型及麻痹型。
通常的脊灰病例是指麻痹型病例。
麻痹型脊灰约占感染者的1%~2%,病毒主要累及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引起以肢体为主的急性弛缓性麻痹。
可分为前驱期、麻痹前期、麻痹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是指麻痹后1-2周病肌开始恢复。
部分患儿可形成持久性麻痹,即后遗症期,受累肌群明显萎缩,可出现膝反张,足下垂和足内翻畸形。
2.临床症状与体征早期有发热、咽部不适、婴幼儿可烦躁不安、腹泻/便秘、多汗、恶心、肌肉酸痛等症状;热退后(少数可在发热过程中)出现不对称迟缓性麻痹。
神经系统检查发现肢体和(或)不对称性(单侧或双侧)迟缓性麻痹,躯体或肢体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深部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但无感觉障碍。
麻痹60天后仍残留麻痹,且未发现其他病因(后期可出现肌萎缩)。
3.实验室检查发病后可从粪便、咽部、脑脊液、脑或脊髓组织中分离到病毒,并鉴定为脊髓灰质炎野病毒。
发病前6周未服过OPV,发病后未再服用OPV或接触疫苗病毒,麻痹后1个月内从脑脊液或血液中查到抗脊髓灰质炎病毒IgM抗体,或恢复期中和抗体或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4倍升高。
四.监测(一)监测病例定义AFP 病例: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怀疑为脊灰的病例。
高危AFP病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AFP病例——1)年龄小于5岁,接种脊灰疫苗少于3次或接种史不详,且未采集或未采集到合格粪便标本;2)临床怀疑脊灰,尤其是未采集或未采集到合格粪便标本;3)来自脊灰流行国家或地区,或在发病前35天内曾去过脊灰流行国家或地区。
聚集性高危AFP病例:同一县(区)或相邻县(区)在2个月内出现2例以上的高危AFP病例。
脊灰临床符合病例:无标本或无合格标本,未检测到脊灰野病毒或VDPV;无论60天随访时有无残留麻痹/或死亡、失访;经省级专家诊断小组审查,临床不能排除脊灰诊断的病例。
聚集性脊灰临床符合病例:同一县(区)或相邻县(区)在2个月内出现2例或2例以上的脊灰临床符合病例。
脊灰疫苗高变异株病毒:病毒与原始疫苗株相比,衣壳蛋白1区(VP1区)核苷酸序列变异介于0.5~1%之间(有5~8个碱基发生变异)。
VDPVs:与原始疫苗株病毒相比,VP1区核苷酸序列变异介于1~15%之间。
VDPVs病例:从AFP病例粪便、咽部或脑脊液、脊髓组织标本分离到VDPVs。
经省级专家诊断小组鉴定,临床不能排除脊灰诊断的病例。
脊灰衍生cVDPVs:由相关的脊灰疫苗衍生病毒引起的2例或以上脊灰疫苗衍生病毒病例的事件。
脊灰野病毒:与原始疫苗株病毒相比,VP1区全基因序列核苷酸变异超过15%,或者是既往国内外流行过或与既往国内外流行过的脊灰病毒高度相似的病毒。
脊灰野病毒病例:粪便、咽部或脑脊液、脊髓组织标本脊灰野病毒检测阳性,临床诊断符合脊灰的病例。
脊灰野病毒由境外传入者,为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
(二)AFP病例常规监测按照《监测方案》的要求进行报告、流行病学调查及诊断。
1.AFP监测医院的设置所有县级以上综合性医院、神经专科医院、儿童医院、传染病医院、综合性中医医院等均为AFP监测医院,承担AFP 监测任务。
必要时可扩大至人口集中的、交通不便的以及边远的乡级医院。
2.主动监测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及时向当地辖区疾控中心报告发现的AFP病例;AFP监测医院每旬向辖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AFP病例主动搜索情况;辖区疾控中心每旬开展医院AFP病例主动搜索工作。
(三)病例发现与报告1.高危AFP病例医疗机构发现怀疑为脊灰的高危AFP病例,应在1个工作日内报告辖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后,应根据高危AFP病例的定义对报告的AFP病例进行审核和流行病学调查,确定是否为高危AFP病例。
并在1个工作日内报告同级的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脊灰临床符合病例按照《监测方案》的病例分类标准,由省级AFP病例分类专家诊断小组对已报告的AFP病例进行分类,并确定脊灰临床符合病例。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跨省份的聚集性脊灰临床符合病例通报后,要在1个工作日内报告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3.脊灰疫苗高变异株病例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结果后24小时内报告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4.VDPVs病例或携带者、在环境或健康人群中发现脊灰野病毒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接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VDPVs病例或携带者、在环境或健康人群中发现脊灰野病毒相关检测通报后应于2小时内立即报告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5.cVDPVs病例或脊灰野病毒病例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接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cVDPVs病例或脊灰野病毒感染病例相关检测通报后应于2小时内立即报告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6.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地域范围、人数、主要症状与体症、可能原因、已经采取的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等。
五、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一)病例个案调查接到报告后,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在48小时内派调查小组赴现场对病例开展个案调查。
(二)事件调查1.组织准备根据《甘肃省应急预案》中不同响应级别由省级调查组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取相应预防、控制措施,并将调查结果及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2.收集背景资料包括:当地人口资料(最新人口总数、年龄别构成、流动人口数);医疗机构及预防接种门诊分布情况;既往5年AFP监测资料;免疫预防相关资料(卡、证建立情况、常规接种率报告、既往接种率调查结果、脊灰抗体监测资料等相关资料)3.核实诊断对病例进行现场医学检查,了解患者发病过程、治疗情况、脊灰疫苗免疫史、发病前3~35天内的旅行史和接触史。
拍摄病例影像资料,记录残留麻痹情况和现场调查工作进展。
4.现场调查与采样核实诊断后,开展常规免疫接种率快速评估、AFP病例主动搜索、采集密切接触者和周围健康儿童粪便标本和血液标本等工作。
分析疫情发生的可能原因及可能波及的范围。
六、实验室检测(一)病例标本采集要求在麻痹出现后14天内采集;两份标本采集时间间隔24-48小时;每份标本重量≥5克(约为成人的大拇指末节大小)。
(二)接触者标本的采集接触者是指曾与处于传染期的病例共用卫生间的人员;处置过病例的医护人员或检验过标本的实验室检测人员以及其他存在传染或共同感染可能性的人(如与患者同吃、同住的家庭成员以及有过密切接触的玩伴);原则上为5岁以下儿童。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采集一定数量的近6周内未接种过OPV疫苗的接触者粪便标本。
1.高危AFP病例、脊灰临床符合病例或脊灰疫苗高变异株病例及其聚集情况,采集5~10名接触者粪便标本。
2.若发现VDPVs病例或携带者,至少采集50名接触者(近6周内未接种过OPV疫苗儿童)粪便标本,分离脊灰病毒。
并每间隔7天采集一次病例或携带者的粪便标本,直至连续两次采集的标本病毒分离或PCR检测阴性后为止。
若VDPV来源于免疫缺陷患者(iVDPV),第1~2个月每间隔7天采集一次,但从第3个月开始,每间隔1个月采集一次粪便标本,直至连续三次采集的标本病毒分离或PCR检测阴性后为止。
3.若在环境或健康人群中发现脊灰野病毒,应在卫生条件较差、暴露机会相对较多的人群中,至少采集50名近6周内未接种过OPV疫苗儿童粪便标本。
若在健康人群中发现脊灰野病毒,每间隔7天采集一次携带者的粪便标本,直至连续三次采集的标本病毒分离或PCR检测阴性后为止。
4.发现cVDPVs病例或脊灰野病毒病例,在cVDPVs和野病毒可能传播的地区,至少采集100名密切接触者或健康人群粪便标本。
5.若临床怀疑AFP病例为原发性免疫缺陷患者,在取得知情同意后,采集病例2ml血清进行定量免疫球蛋白(QIG)或细胞免疫功能测定(三)原始标本运送1.标本采集后要在72小时内送达省级脊灰实验室,标本应冷藏运送,在送达省脊灰实验室时带冰且包装完整。
标本的运送要符合国家对标本运送的有关要求。
2.采集的标本应有完整的登记资料,一并送达省脊灰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