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设计抗震要点

合集下载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是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结构完整性和人员安全的重要文件。

下面是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的一些要点:1. 设计基本原则:抗震设计应遵循总体布置合理、结构稳定、刚度适中、与结构形式相适应的原则。

2. 抗震设计分类:建筑物按照使用性质分为三类,分别是重要建筑、一般建筑和临时建筑。

不同类别的建筑物对抗震设计要求不同。

3. 设计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抗震设计的基础,要根据建筑物的地理位置和地震活动情况确定设计地震烈度。

4. 结构抗震控制性能指标:抗震设计应满足刚度、强度、稳定性、变形等抗震控制性能指标,以保证在地震发生时结构能够承受荷载并保持稳定。

5. 结构材料和构造形式:抗震设计必须选用符合规范的结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并采用合适的构造形式,如剪力墙、框架结构等。

6. 设计参数:包括材料强度标准、设计荷载、荷载组合系数等参数的确定,这些参数直接影响到结构的抗震性能。

7. 结构计算:根据设计要求和参数,进行结构的抗震计算,包括刚度计算、强度计算和变形计算,以验证结构的抗震性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8. 抗震构造措施:包括加强结构节点、增加横向抗力、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等措施,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

9. 建筑物抗震监测:在结构设计完成后,应进行抗震监测,以确保结构的抗震性能。

监测结果可以作为对设计准确性的验证。

10. 建筑物抗震设防标准: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和重要程度,确定不同的抗震设防标准,以保证结构的安全性。

总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是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结构完整性和人员安全的重要文件,其中包括设计基本原则、分类、地震烈度、抗震控制性能指标、结构材料和构造形式、设计参数、结构计算、抗震构造措施、抗震监测和抗震设防标准等方面的要求。

抗震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建筑物在地震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措施

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措施

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措施随着人们对建筑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抗震措施成为建筑结构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具有瞬间破坏力强、难以预测的特点。

因此,为了确保建筑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工程师们需要运用合适的抗震措施来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本文将从结构材料的选择、布局设计、基础处理、建筑加固等方面,探讨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措施。

一、结构材料的选择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结构材料的选择对于抗震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抗震性能良好的材料能够有效吸收地震能量,并降低结构破坏的可能性。

常见的结构材料包括钢材、混凝土、木材等。

钢材具有高强度和良好的延性,能够有效地抵抗地震作用,因此在抗震设计中被广泛应用。

混凝土材料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和耐久性,能够承受较大的地震力矩。

木材具有较好的韧性和抗震性能,适用于一些中小型建筑的抗震设计。

在实际工程中,根据建筑的用途和地理环境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结构材料对于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布局设计建筑结构的布局设计是抗震设计的基础环节之一。

合理的结构布局能够分担地震作用并减小结构破坏的概率。

一般来说,对于高层建筑,采用承重框架结构或剪力墙结构是常见的选择。

承重框架结构能够通过框架的刚性分担地震力,而剪力墙结构则通过墙面的刚性来抵抗地震作用。

对于低层建筑,采用砖混结构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常见的选择。

此外,在布局设计中,还需要考虑到建筑的几何形状,避免出现层间剪切效应和扭曲效应,以确保建筑在地震中的整体稳定性。

三、基础处理地基基础是建筑结构的承载层,对于建筑的抗震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基础的抗震性能,常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选择合适的基础类型,如扩展基础、沉桩基础等。

其次,在基础设计中考虑到地震力的作用,合理计算基础的尺寸和深度,以确保基础的稳定性。

最后,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严格控制基础的质量,避免出现缺陷和工艺不良等问题,以提高基础的抗震能力。

四、建筑加固对于一些现有的老旧建筑,为了提高其抗震能力,需要进行加固处理。

抗震结构设计要点及重要习题及答案

抗震结构设计要点及重要习题及答案

1、【地震烈度】: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2、【抗震设防烈度】:一个地区作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应按国家规定权限审批或颁发的文件(图件)执行。

3、【场地土的液化:】饱和的粉土或砂土,在地震时由于颗粒之间的孔隙水不可压缩而无法排出,使得孔隙水压力增大,土体颗粒的有效垂直压应力减少,颗粒局部或全部处于悬浮状态,土体的抗剪强度接近于零,呈现出液态化的现象。

4、【等效剪切波速:】若计算深度范围内有多层土层,则根据计算深度范围内各土层剪切波速加权平均得到的土层剪切波速即为等效剪切波速。

5、【地基土抗震承载力】:地基土抗震承载力,其中ζa 为地基土的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f a 为深宽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6、【场地覆盖层厚度】: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定义:一般情况下,可取地面到剪切波速大于500m/s 的坚硬土层或岩层顶的距离。

7、【重力荷载代表值:】结构抗震设计时的基本代表值,是结构自重(永久荷载)和有关可变荷载的组合值之和。

8、【强柱弱梁:】结构设计时希望梁先于柱发生破坏,塑性铰先发生在梁端,而不是在柱端。

9、【砌体的抗震强度设计值:】VE N V f f ς=,其中f v 为非抗震设计的砌体抗剪强度设计值,ζN 为砌体抗震抗剪强度的正应力影响系数。

10、【剪压比:】剪压比为c 0V/f bh ,是构件截面上平均剪力与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的比值,用以反映构件截面上承受名义剪应力的大小。

1、【简述两阶段三水准抗震设计方法。

】答: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几个要点掌握结构抗震性能设计

几个要点掌握结构抗震性能设计

几个要点掌握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要点一:设计参数的选择。

在进行结构抗震性能设计时,需要合理选择设计参数,包括设计加速度、地震区位系数、抗震设防烈度等。

这些参数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结构的抗震性能,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确定。

要点二:结构的整体性能设计。

结构的整体性能设计包括选择适当的抗震设计理念、选择适当的结构类型以及选择适当的结构形式等。

在进行整体性能设计时,需要考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整体性能指标,如剪力、弯矩、位移等,以及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要点三:结构的抗震设计。

结构的抗震设计是指根据地震力作用下结构的力学反应及性能需求,确定结构的梁柱布局、抗震墙布置、结构抗震构建布置等。

在抗震设计中,需要考虑结构的竖向抗震性能、横向抗震性能以及抗震性能韧性等,并根据不同抗震性能要求进行相应的设计。

要点四:结构的抗震设防措施。

结构抗震设防措施包括采取适当的结构连接方式、设置合理的抗震支撑系统以及采取适当的耗能装置等。

这些设防措施有助于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减小地震对结构的破坏程度,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

要点五:结构的抗震监控与修复。

结构的抗震监控与修复是指结构在地震作用后的监控和修复工作。

通过对结构的监控,可以及时发现结构的损伤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

抗震监控与修复工作对于保障结构的长期安全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要点六:结构抗震性能评估与改进。

结构抗震性能评估与改进是指对已建成的结构进行抗震性能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改进措施。

通过评估与改进工作,可以有效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升结构的抗震能力,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掌握结构抗震性能设计的要点,需要从设计参数的选择、整体性能设计、抗震设计、抗震设防措施、抗震监控与修复以及抗震性能评估与改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和有效的措施,可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减小地震对结构的破坏程度,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14个要点要注意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14个要点要注意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14个要点要注意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关系到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下面是14个抗震设计要点,供参考:1.地震烈度评定:要根据建筑所在地的地震烈度等级进行评定,确定相应的抗震设计要求。

2.结构类型选择: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高度确定结构类型,如钢结构、混凝土结构或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3.基础设计:合理设计建筑的基础,使其能够承受地震力的作用,包括基础的形式、尺寸和材料选择。

4.建筑物整体的抗震设计:要考虑建筑物从地震中脱离的可能性,通过合理分布和连接结构的方法,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

5.结构的水平抗力设计:要根据建筑物的高度和形状确定合适的结构配置,提供足够的抗震强度和刚度。

6.结构的垂直抗力设计:要考虑建筑物在地震中可能产生的垂直振动和倾斜,通过合理的结构布局和刚度调整,提高建筑物的垂直抗震能力。

7.结构的抗震连接设计:要确保建筑物内部和外部结构之间的连接点能够承受地震产生的剪力和扭矩,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8.结构的抗震概念设计:要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设计,减少结构的震动峰值,降低地震造成的损失。

9.结构的抗倒塌设计:要设计建筑物的各个部分,使其在地震中不易倒塌或局部破坏,保证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

10.结构的振动控制设计:要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控制方法,控制建筑结构的振动幅值,在地震中减少结构和设备的震动破坏。

11.结构的抗震措施选择:要根据设计目标和地震烈度等级,选择适当的抗震措施,如内柱加固、梁柱节点加固、墙体加固等。

12.结构的抗震计算:要进行合理的结构抗震计算,考虑地震的特点和建筑物的荷载,确保结构的安全和稳定。

13.结构的抗震验算:要对抗震设计方案进行验算和检查,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14.结构的施工和监理:要根据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和监理工作,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以上是抗震设计中需要注意的14个要点,每一个要点都与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关,设计师和工程师需要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认真考虑和执行这些要点,确保建筑物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

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需要注意哪些要点

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需要注意哪些要点

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需要注意哪些要点地震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在建筑领域,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建筑物在地震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那么,在进行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时,需要注意哪些要点呢?首先,场地选择是关键的一步。

一个良好的建筑场地能够有效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应尽量避免在地震断裂带、软弱土层、河岸边缘等不利地段建设。

如果无法避免,就需要采取更加严格的抗震措施来弥补场地的不足。

比如,通过加强基础的设计,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结构体系的合理性对于抗震性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宜采用规则、对称的结构形式,避免出现过于复杂和不规则的形状。

因为不规则的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容易产生应力集中,导致局部破坏甚至整体倒塌。

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以及框架剪力墙结构是常见的混凝土结构体系,它们各自有着特点和适用范围。

设计时需要根据建筑物的高度、用途、抗震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最合适的结构体系。

在构件设计方面,柱子、梁和剪力墙等主要构件的尺寸和配筋需要精心计算和设计。

柱子作为竖向承重构件,其截面尺寸和配筋要足够强大,以承受地震时产生的轴力、弯矩和剪力。

梁的设计要保证其具有足够的抗弯和抗剪能力,同时要注意与柱子的连接节点,确保力的传递顺畅。

剪力墙则要具备良好的抗侧移能力,其厚度和配筋应满足抗震要求。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高强度的混凝土能够提供更好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但并不是强度越高越好。

过高的强度可能会导致混凝土的脆性增加,反而不利于抗震。

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

配筋的设计和布置同样不容忽视。

钢筋的数量、直径、间距等都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计算和配置。

在关键部位,如梁柱节点、剪力墙边缘构件等,应适当增加钢筋的配筋量,以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同时,要注意钢筋的锚固和连接,确保钢筋在地震作用下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重点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重点

1.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纵波最快(引起上下颠簸),横波次之(左右摇晃),面波最慢。

2.地震动:由地震波传播所引发的地面振动,通常称为地震动。

3.地震动的峰值(最大振幅)、频谱和持续时间,通常称为地震动的三要素。

4.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

5.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区域内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

6.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但是会出现多种不同的地震烈度。

7.震中烈度=震级(M )减1后乘1.58.基本烈度: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按一定概率可能遭遇到的最大地震烈度。

它是一个地区进行抗震设防的依据。

9.地震的破坏作用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地表破坏、建筑物的破坏、次生灾害。

10.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准则: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11.基本烈度比多遇烈度约高1.55度,比罕遇烈度约低1度。

小震50年内被超越的概率为63.2%中震10%大震2%12.我国采取6度起设防的方针。

13.根据建筑物用途的重要性可将其分为四类:甲类建筑、乙类建筑、丙类建筑、丁类建筑。

场地类别I措施。

n m w 抗震等级1 2 3 4(设计的基本原则)、抗震计算、构造14.建筑抗震设计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与要求:概念设计15.结构刚度有突然削弱的薄弱层,在地震中会造成变形集中;在结构上部刚度较小时,会形成地震反应的“边梢效应”即变形在结构顶部集中的现象。

16.地震动的卓越周期:在振幅谱中幅值最大的频率分量所对应的周期。

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场地的固有周期。

17.多层土的地震效应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覆盖土层厚度、土层剪切波速、岩土阻抗比。

前两者主要影响地震动的频谱特性,后者主要影响共振放大效应。

18.覆盖层厚度:地下基岩或剪切波速大于500m /s 的坚硬土层至地表面的距离。

19.场地类别是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两个指标综合确定的。

20.在地震区,对饱和的淤泥和淤泥质土、冲填土和杂填土、不均匀地基土,不能不加处理地直接用作建筑物的天然地基。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要点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要点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要点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决定了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为了保障建筑物在地震中的稳固性,抗震设计要点需要被认真考虑和实施。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要点。

首先,土壤条件要素是进行抗震设计时需要重视的内容之一。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地震的响应有所差异,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对土壤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如果建筑位于软弱土壤或地震影响较大的地区,需要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如加固基础或使用特殊的抗震技术。

其次,结构设计要满足抗震性能的要求。

抗震设计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高度、重要性和地震区划等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

结构设计应考虑到地震作用下的变形能力、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适当的抗震设计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和耐震性。

第三,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材料是抗震设计的重要内容。

在选择结构形式时,应综合考虑建筑物的用途、布局、临界条件等因素。

常见的结构形式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桩基结构等。

材料的选择也至关重要,主要考虑到抗震性能、可靠性和经济性。

常见的材料包括钢筋混凝土、钢结构和木结构等。

第四,抗震设计需要结合建筑物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物的使用需求、施工技术、材料成本和维护费用等因素。

合理的抗震设计应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为前提,同时尽可能地减少材料和施工成本。

最后,抗震设计需要在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的指导下进行。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制定了相应的抗震设计规范和标准,为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设计师应熟悉并遵循相关规范,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符合要求。

综上所述,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在进行抗震设计时,土壤条件要素、结构设计、结构形式和材料的选择、经济性和国家规范的遵循都是需要考虑的要点。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要点,才能设计出抗震性能良好的建筑物,确保人员的安全和财产的保护。

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构造设计与施工要点

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构造设计与施工要点

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构造设计与施工要点混凝土结构是目前建筑领域中使用广泛的一种结构形式,它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能够有效抵抗地震的破坏。

在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与施工中,抗震构造设计以及施工要点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本文将介绍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构造设计与施工要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一、抗震构造设计要点1. 地震烈度与设计参数地震烈度是设计混凝土结构的基础参数,直接影响结构的抗震能力。

在抗震构造设计中,应根据地震烈度等级(如Ⅶ度、Ⅷ度等)确定设计参数,包括设计加速度、周期、刚度等。

2. 结构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在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中,要注重结构的整体性和连续性,通过设置合理的连接件,使结构各部分紧密连接在一起,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从而增强结构的抗震性能。

3. 结构的纵横向抗震性能混凝土结构的纵横向抗震性能是其重要的设计要点。

在设计中,应根据结构的纵向受力特点和纵向受力构件的抗震设计要求,采取合适的构造措施,增加结构的纵向抗震性能。

同时,还应考虑结构的横向受力特点,并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

4. 结构的抗震设防烈度结构的抗震设防烈度是根据地震作用下结构应能安全使用和满足特定要求的能力确定的。

在抗震构造设计中,应根据结构的重要性和使用功能,合理设置抗震设防烈度,保证结构在地震中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

5. 结构的抗震位移控制混凝土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会发生一定的位移,为了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和使用性能,需要控制结构的抗震位移。

在设计中,应根据结构的抗震要求和使用功能,采取相应的位移控制措施,限制结构位移的大小。

二、施工要点1. 施工质量控制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受到结构材料及施工质量的影响。

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规范进行施工,保证结构的质量和强度,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2. 细节处理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取决于结构的细节处理。

在施工中,应特别关注结构的连接节点和重要构件的施工细节,确保连接牢固、紧密,减少结构的焊接、切割和打孔等现象。

论剪力墙结构的抗震设计要点

论剪力墙结构的抗震设计要点

论剪力墙结构的抗震设计要点一、剪力墙结构抗震设计的关键信息1、剪力墙的布置原则均匀性对称性周边性2、剪力墙的厚度要求底部加强区厚度非底部加强区厚度3、剪力墙的配筋设计水平钢筋竖向钢筋4、连梁的设计要点跨高比控制配筋构造5、边缘构件的设置约束边缘构件构造边缘构件6、剪力墙结构的计算分析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7、抗震等级的确定根据设防烈度、结构类型等因素确定8、施工质量控制混凝土强度钢筋连接质量11 剪力墙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地震是一种不可预测且破坏力极大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物造成严重的损害甚至倒塌,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剪力墙结构作为一种常见的抗侧力结构体系,在高层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

因此,确保剪力墙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是结构设计的关键任务之一。

111 地震作用对剪力墙结构的影响地震作用会使剪力墙结构产生水平和竖向振动,导致结构内力和变形的增加。

水平地震作用是剪力墙结构抗震设计中的主要控制因素,它会引起剪力墙的剪切变形和弯曲变形,连梁的剪切破坏以及节点的破坏等。

112 剪力墙结构抗震设计的目标剪力墙结构抗震设计的目标是在小震作用下,结构处于弹性工作状态,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在中震作用下,结构可能出现局部损坏,但经修复后仍可继续使用;在大震作用下,结构不倒塌,保证生命安全。

12 剪力墙的布置原则121 均匀性剪力墙在平面上的布置应均匀,避免出现局部薄弱区域或刚度突变。

均匀布置的剪力墙可以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分布更加合理,减少扭转效应。

122 对称性结构的平面和竖向布置应尽量对称,以减小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

对称布置的剪力墙可以使结构的质心和刚心尽量重合,从而降低地震作用产生的扭矩。

123 周边性剪力墙宜布置在建筑物的周边,以增加结构的抗扭刚度和抗倾覆能力。

周边布置的剪力墙还可以有效地抵抗水平地震作用,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13 剪力墙的厚度要求131 底部加强区厚度在底部加强区,剪力墙的厚度应适当增加,以提高结构在底部的抗剪能力。

结构工程中的抗震设计原则

结构工程中的抗震设计原则

结构工程中的抗震设计原则抗震设计是结构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在地震发生时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进行抗震设计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土地条件、建筑物类型和用途等。

下文将详细介绍结构工程中的抗震设计原则。

一、地震勘测和场地分类在进行结构工程的抗震设计之前,首先需要对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震情况进行勘测。

通过地震勘测,可以了解到该地区的地震频率、地震波的传播特点以及地震活动性。

基于勘测的结果,可以将地震作用分为不同的场地分类,从而制定相应的抗震设计要求。

二、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1.安全性原则:抗震设计的首要目标是保证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不会倒塌或产生严重破坏。

因此,结构工程师需要根据地震勘测的结果和场地分类要求,选择合适的构造形式和材料,确保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

2.韧性原则:韧性是指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吸收和消散地震能量的能力。

设计师需要采用一些韧性设计措施,如设置梁柱连接件、加固墙体等,以提高建筑物的韧性,减少地震力对结构的影响。

3.抗震位移控制原则:地震力会使建筑物发生位移,如果位移过大,将对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安全性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在抗震设计中,需要控制建筑物的最大位移,以保证建筑物在地震后能够正常使用。

4.破坏控制原则:地震发生时,结构可能会发生破坏,但应保证破坏的范围和方式是可控的。

通过合理的抗震设计措施,可以将结构的破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防止出现局部坍塌或全面崩塌的情况。

三、抗震设计的具体措施1.增加结构的刚度:通过增加结构的刚度,可以减小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从而降低地震力的影响。

常用的增加刚度的方法包括加固梁柱连接、提高墙体的刚度等。

2.加固结构的柱子和梁:柱子和梁是建筑物的承重构件,其在地震作用下容易产生破坏。

因此,需要通过增加柱子和梁的截面尺寸、采用高强度材料等方式来加固结构的抗震性能。

3.使用抗震支撑系统:抗震支撑系统可以增加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原则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原则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原则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合理布置结构:在设计过程中,要合理布置结构的位置、形状和选取适当的间距,以保证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均匀性。

2.增强结构刚度:通过增加结构的刚度,可以减小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可以采用适当的加强措施,如增加梁柱截面尺寸、设置剪力墙等。

3.提高结构的耗能能力: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会发生能量耗散,减小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

可以采用适当的抗震构造形式,如柔性铰接和弹性支承等,以提高结构的耗能能力。

4.加强连接节点的设计:连接节点是结构的薄弱环节,容易发生破坏。

因此,在设计中要特别关注连接节点的强度和刚度,采用合适的节点形式和连接方式,提高节点的抗震性能。

5.考虑结构的地震荷载:在抗震设计中,要合理考虑结构的地震荷载,包括重力荷载、地震作用荷载和风荷载等。

通过合理的荷载计算和结构布置,保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

6.进行抗震分析:在设计过程中,要进行抗震各种工况的强度验算和位移限值验算等抗震分析。

在分析中要考虑结构的整体受力性能,通过合理的分析和验算,找出结构的薄弱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加固。

7.施工质量控制: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中,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结构的抗震性能。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质量,确保钢筋布置、混凝土浇注质量和施工工艺的合理性,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设计要点1. 地震作用简介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是地壳的震动。

地震作用对建筑结构会产生不可无视的影响,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必须考虑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合理进行抗震设计。

地震作用主要包括地震波的震动、振荡和地震引起的地表位移等。

地震波可以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而横波产生的水平位移对结构破坏更为严重。

地震波的传播会引起建筑结构的振动,如果结构的抗震能力缺乏,那么可能导致结构的破坏甚至倒塌。

2. 结构抗震设计要点为了确保建筑结构在地震中具备足够的抗震能力,需要在设计过程中注意以下要点:2.1 结构稳定性在进行抗震设计时,结构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

结构的稳定性包括整体稳定性和局部稳定性两个方面。

整体稳定性主要涉及结构整体的抗倾覆能力和整体的撤除能力。

局部稳定性那么考虑不同构件的局部抗倾覆能力和连接点的抗震性能。

2.2 结构的均匀性和对称性在抗震设计中,结构的均匀性和对称性是确保结构在地震中保持良好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

结构的均匀性和对称性可以有效降低结构的谐振现象,减少结构受到的地震作用的影响。

2.3 结构的刚度和强度结构的刚度和强度是抗震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结构的刚度决定了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分布和位移响应情况,而结构的强度那么决定了结构的抵抗能力。

通过合理的结构刚度设计和强度设计,可以减小结构在地震中的变形和破坏。

2.4 结构的耗能能力耗能是指结构在地震中吸收和分散能量的能力。

结构的耗能能力直接决定了结构在地震中的破坏程度,合理的耗能设计可以减少地震作用对结构的破坏。

常见的结构耗能方式包括粘滞阻尼和阻尼器等。

2.5 结构的连接设计结构连接的设计是确保结构整体性能的重要环节。

连接的设计要考虑连接部位的刚度和强度,并确保连接部位的可靠性和耐久性。

在地震中,连接部位往往易发生破坏,因此合理的连接设计可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

2.6 结构的预制和施工工艺结构的预制和施工工艺也会对结构的抗震能力产生影响。

学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点分析

学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点分析

学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点分析一、结构体系设计:学校建筑结构设计的第一个要点是结构体系设计。

结构体系是建筑物承受地震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合理的结构体系能够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

一般常用的结构体系有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桁架结构等。

在选择结构体系时,需要根据地震区划、建筑的功能和尺度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结构的稳定和安全。

二、材料的选择:材料的选择是学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另一个重要要点。

材料的性能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在抗震设计中,应选择具有较好抗震性能的材料,如具有较高强度、韧性和延性的混凝土、钢材等。

同时,还需要确保施工质量,杜绝使用劣质材料,以保证结构的安全性。

三、构造连接的设计:学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还要注意构造连接的设计。

构造连接是指建筑结构各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

合理的构造连接能够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并减少结构的塌陷和倒塌的可能性。

在设计时,需要考虑连接的强度、刚度和延性等因素,并选择合适的连接方式,如焊接、螺栓连接等。

四、层间位移控制:层间位移控制是学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物会产生位移,若位移过大,会导致结构的损坏甚至倒塌。

因此,在抗震设计中,需要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布置剪力墙、加劲柱等构件,来控制建筑物的位移,减少地震力对结构的影响。

五、荷载计算与承载能力评估:学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还必须进行荷载计算和承载能力评估。

荷载计算是指对建筑物所承受的各种荷载进行准确计算,包括静荷载和动荷载。

在进行荷载计算时,需要考虑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设计寿命等因素。

承载能力评估是指对建筑物的结构进行力学分析,评估其承载能力。

通过合理的荷载计算和承载能力评估,能够有效地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六、施工质量控制:最后一个要点是施工质量控制。

学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效果与施工质量密切相关。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材料、施工工艺和施工人员的监管,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同时,还需要进行质量检测和验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

建筑结构抗震知识要点

建筑结构抗震知识要点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知识要点1、地震震级和烈度的含义各是什么?震级和烈度有什么联系?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一种度量。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区域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某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一次地震表示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但由于同一次地震对不同地点的影响不同,随着距离震中的远近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烈度。

2、何谓土的液化?如何进行土层液化判别?饱和沙土或粉土的颗粒在强烈的地震下土的颗粒结构趋于密实,如土本身的渗透系数较小,则孔隙水在短时间内排泄不走而受到挤压,孔隙水压力急剧上升。

当孔隙水压力增加到与剪切面上的法向压应力接近或相等时,砂土或粉土受到的有效压应力下降乃至消失,这时砂土颗粒局部或全部处于悬浮状态,土体丧失抗剪强度,形成犹如“液体”的现象,称为场地土的液化。

采用两步判别法来判别可液化土层,即初步判别和标准贯入试验判别。

凡经过初步判别定位不液化或不考虑液化影响的场地土,就可不进行标准贯入试验判别。

3、哪些建筑可不进行天然地基的抗震承载力验算?下列建筑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及基础抗震承载力验算:1本规范规定可不进行上部结构抗震验算的建筑。

2 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不存在软弱粘性土层的下列建筑:1)一般的单层厂房和单层空旷房屋; 2) 砌体房屋;3)不超过8层且高度在24m以下的一般民用框架房屋;4)基础荷载与3)项相当的多层框架厂房。

4、建筑结构的抗震计算方法有哪些?各自的应用范围如何?1)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等简化方法。

2)除1款外的建筑结构,宜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3)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和表3.16所列高度范围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当取三组加速度时程曲线输入时,计算结果宜取时程法的包络值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较大值;当取七组及七组以土的时程曲线时,计算结果可取时程法的平均值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较大值。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知识点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知识点

地震可以划分为: 诱发地震(人工爆破)和天然地震(构造地震、火山地震)。

震源深度: 震源到震中的垂直距离。

震中距: 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以纵波最快、横波次之、面波最慢。

地震动的三要素: 峰值(最大振幅)、频谱和持续时间。

地震危险性分析:指用概率统计方法评价未来一定时间内, 某工程场地遭受不同程度地震作用的可能性。

地震烈度:指某一区域内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

一次地震, 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 地震烈度可以有多个。

基本烈度: 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我国取5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按一定概率(我国取10%)可能遭遇到的最大地震烈度。

它是一个地区进行抗震设防的依据。

地震的破坏作用主要表现为: 地表破坏、建筑物破坏、次生灾害。

小震:50年被超越概率为63.2%, 中震:50年被超越概率为10%, 大震:50年被超越概率为2%。

基本烈度较多遇地震烈度约高1.55度, 而较罕遇地震烈度约低1度。

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 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要修理仍可继续使用;第二水准: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 建筑物可能损坏, 但经一般修理即可恢复正常使用;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 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

两阶段设计:第一阶段设计: 按多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和结构的弹性变形。

这一阶段设计, 保证了第一水准的强度要求和变形要求。

其k值相当于基本烈度的13。

第二阶段设计:在罕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

这一阶段设计, 旨在保证结构满足第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

其k值相当于基本烈度的1.5〜2倍。

建筑抗震设计在总体上要求把握的基本原则:注意场地选择, 把握建筑体型, 利用结构延性, 设置多道防线, 重视非结构因素。

简析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要点

简析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要点

简析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要点抗震设计是指在建筑物设计的过程中,考虑到地震的影响,采取相应的设计措施,使得建筑物在发生地震时能够尽量减少损失,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

而房屋建筑结构是抗震设计的核心,它的抗震性能决定了整个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下面我们将简析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要点。

1. 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是抗震设计的基础,稳定性好的结构,能更好地抵御地震的冲击。

建筑物的稳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整个建筑物具有较强的受力能力,在地震时能够坚固稳定地承受地震的作用力;二是结构本身强度高,能够承受地震所产生的大量内力。

因此在抗震设计中,需要特别注意建筑结构的受力情况,合理布置建筑物的支撑点,增加结构的刚度,避免出现负载密度集中的情况,以确保整个建筑物在地震时能够稳定地承受力量。

2.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是指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即结构在地震中能够承受地震作用力的能力以及变形损伤后仍能保持较小的破坏范围。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是抗震设计最核心的部分,它直接决定了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能。

为了保证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抗震设计考虑采用较为安全的设计标准和方法,合理制定构造形式、材料型号、地震作用分析方法等,提高结构的刚度、强度和韧性,适当控制结构的横向变形、竖向振动等,并采取一些有效的抗震措施。

3. 建筑结构安全预警机制在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中,还要考虑安全预警机制的设置,建立有效的地震安全预警系统,可以通过消息推送、GIS展示等方式,让居民第一时间得知地震信息,提高自救和抗震应对能力,从而尽量减轻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4. 建筑维护管理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之后,也需要不断的进行维护和管理,检验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在可能存在危险的条件下及时进行修补和加固。

建筑物在长年累月的使用中,可能会受到自然、人为、环境等多样的影响,因而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害,包括裂缝、变形等问题,建筑维护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则及设计要点分析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则及设计要点分析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则及设计要点分析摘要:众所周知,我国幅员辽阔,很多地区都处于地震带上,地震带来的损伤与影响非常严重,因此建筑工程在建设设计的过程中都融入了抗震结构理念。

经汶川、玉树等地震考验后,我国建筑工程抗震结构设计要求逐步高。

建筑工程抗震设计变得更加专业与复杂,因此必须对设计特点进行详细分析考量,才能够达到较高的设计质量。

然而从当下实际情况上来说,我国建筑抗震结构设计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内容与方面,这严重影响了建筑工程的抗震能力及水平。

此状况必须要得到改进才能更好的提升建筑工程抗震能力。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则;设计要点分析引言随着施工高度的不断提高,建筑面临着新的挑战。

其中,消防安全、抗震性能和抗风能力是目前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之一。

许多地区位于地震带和地震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

因此,长期以来,提高建筑结构的地震活动性一直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

特别是在新时代,由于施工的复杂性和结构的复杂性不断增加,对抗震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高层结构的抗震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它必须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确保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此外,抗震设计还应该兼顾建筑的美观性、安全性和实用性,以减少损失和风险。

1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则抗震设计的整体性原则是指在抗震设计过程中,将建筑结构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和设计,以确保其整体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1)将整个建筑结构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而不是把它看作是由独立部件组成的集合。

这意味着在抗震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结构的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工作,而不是单独对每个部分进行设计。

通过在整体考虑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可以提高建筑结构的整体刚度和强度,从而增强其抵抗地震力的能力。

(2)抗震设计中注重结构的韧性和能量耗散能力。

地震作用通常会引起结构内部的应力和变形集中,如果结构不能承受这些应力和变形而发生破坏,将导致建筑整体倒塌。

为了增强结构的韧性,可以采用一些措施,如提高材料的延性和减震器的安装等。

建筑结构地震抗力要点

建筑结构地震抗力要点

建筑结构地震抗力要点本文档旨在介绍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抗力要点。

地震是严重破坏建筑物的一种自然灾害,因此在设计和施工建筑结构时,必须考虑地震力以及如何有效地抵抗地震所带来的破坏。

本文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1. 设计阶段在设计建筑结构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地震区域:根据所在地的地震区域划分,确定建筑设计的地震烈度。

- 抗震设计参数:根据地震烈度和建筑物的类型,确定设计参数,包括地震作用设计水平和设计地震力。

- 结构选型:选择适合抗震设计的结构类型,如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或混凝土核心筒结构等。

- 材料选用:选择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材料,如高强度混凝土、钢材和加固材料等。

2. 建筑施工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要点:- 基础施工:确保建筑物的基础牢固稳定,采用适当的地震抗力设计。

- 结构施工: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结构施工,包括正确安装和连接建筑结构的构件,确保其抗震性能。

- 监测与验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抗震监测和验收,以确保施工质量,提前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

3. 维护与检修建筑结构的维护与检修是确保其抗震性能持久有效的重要环节,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要点:- 定期检查:定期对建筑结构进行检查,包括观察是否出现裂缝、变形等情况。

- 维护保养:根据检查结果,及时进行结构维护保养工作,包括修复损坏的构件、补强弱点等。

- 加固改造:根据维护检查结果和实际需求,进行抗震加固改造,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4. 教育与宣传为了提高社会公众对建筑抗震重要性的认识,有必要进行相关教育与宣传工作:- 宣传活动:组织地震抗震宣传活动,向公众介绍建筑结构抗震知识、地震预警系统等。

- 培训与教育:开展建筑师、工程师和相关从业人员的抗震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抗震设计和施工水平。

- 技术交流:促进国际间地震抗震技术交流,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和技术进行改进。

以上是建筑结构地震抗力的要点。

通过科学的设计、合理施工、定期维护和加固改造,可以提升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抗力,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结构设计的抗震要点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措施进行了深入探讨,详细论述了建筑结构抗震措施的相关要点,从现代抗震设计思路提出至今,世界各国的抗震学术界和工程界又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国的抗震设计思路也应该在完善自身不足的同时,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抗震措施;建筑结构;设计规范
一、建筑结构抗震措施的衡量标准
对于性能的要求,现行抗震设计规范有两种基本的表达方式:一种是以损坏的程度来描述,另一种是以用途的重要性即抗震设防分类来描述。

建筑结构中的损坏程度划分为不损坏和属正常维修下的损坏、可修复的破坏和倒塌;抗震设防分类则分为甲、乙、丙、丁四类。

对某些钢筋混凝土结构,现行规范给出了正常维修和倒塌的层间变位角作为定量指标。

对于不同的设防类别,先行规范规定了不同的抗震措施,如乙类建筑的抗震措施要比丙类建筑的有关规定提高一度。

按规范提高抗震措施后,在遭遇到相当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由于地震作用步提高,乙类建筑毁坏程度比丙类建筑要轻些。

在遭遇到本地区罕遇地震影响时,乙类建筑的抗倒塌能力比丙类建筑要明显提高。

显然,结构的抗震能力仍然缺乏明确的数量的变化。

借助于现行《建筑抗震鉴定标准》所引进的“综合抗震能力由数量上的区别”有可能使不同性能要求的结构所具有的抗震能力
由数量上的区别。

例如,结构抗力的高低,可用结构楼层的受剪承载力与设计地震剪力的比值,即楼层的受剪承载力与设计地震剪力的比值即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来表征;结构变形能力的高低,可用结构所具有的变形能力与基本变形能力的比值来表征。

从而使不同性能要求所对应的坑震措施得以数量化。

如果把按现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的丙类结构作为符合基本性能要求的结构,即其抗力和变形能力的组合结果,可定义为综合坑震能力的基本值;对于性能(包括变形)要求较高的建筑结构,如乙类建筑,其综合抗震能力应低于基本值。

高低的具体取值,可根据性能要求确定。

在确定综合抗震能力的两个因素中楼层屈服强度系数的定量在现行的抗震设计规范中已经是现成的,可以根据结构构件的实际截面尺寸和配筋,取材料强度标准值按承载力计算的有关公式得到,这里不在重复。

以下重点研究的是变形能力比值的定量变化。

二、变形要求与综合抗震能力的关系
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损坏程度与变形特别是楼层的层间变位角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如前面所述,先行设计规范已经给出某些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变形要求,作为正常维修和防止倒塌的标志。

因此,对于采用变形要求作为不同性能指标的结构能得出抗震措施的初步定量关系。

若一不倒塌的变形值作为变形能力的基本要求,当要求结构处于轻微损坏或不损坏时,其变形控制值应缩小到不倒塌变形值的某
一比例值。

但是,根据根据结构所吸收的地震能量相等的原则,起综合抗震能力应基本保持恒定值。

据此,可获得缩小结构变形控制值所对应的结构抗力提高的比例,即结构地震作用效应(内力)的提高系数。

这就意味着,在建筑结构抗震时,可利用地震作用效应调整系数来实现不同的变形性能要求。

三、影响结构延性的构造因素分析
对于有不同构造措施的建筑结构,在现行《建筑抗震鉴定标准》中,为使结构构造对抗震能力的影响系数和局部影响系数,将抗震构造措施对整个结构抗震能力的影响分为整体影响和局部影响两
大类。

例如,对砌体结构,以抗震横墙间距、房屋高宽比、相邻层刚度比、墙体之间及墙体与楼板的连接、圈梁和构造柱设置作为整体影响的构造,而以墙体局部尺寸、楼梯间构造、出屋面建筑等作为局部影响的构造。

对不同的设防烈度、抗震构造有不同基本构造措施要求,当现有结构的构造高于基本要求时,相应的影响系数大于1.0当低于基本要求时,相应的影响系数小于1.0,这些系数的变化幅度,一般在0.6至1.3的范围内。

按上述思路,考虑到现行设计规范规定的基本抗震构造一般可分为高、中、和低三个等级,相当于将不同的性能要求用不同的等级来表示,但对于不同类型的结构,确定构造等级时所考虑的因素不同。

参照现行设计规范的有关内容和要求,对于除规则性要求外的抗震构造,初步划分如下:
1.砌体结构影响变化能力的构造,可将圈梁、构造柱设计数量、
位置、截面尺寸和配筋的分级作为重点,而局部墙体尺寸等只考虑其局部影响。

例如,多层砖房的构造柱设置数量,可将房屋四角和楼梯间四角设置作为第一等级,房屋隔开间内外墙交接处和楼梯间四角设置作为第二等级。

房屋每开间内外墙交接处和楼梯间四角设置作为第三等级;不设置构造柱即与非抗震设计相同。

当然,在同样设防烈度和同样的性能要求下,对层数不同的砌体结构,其基本延性构造要求仍不同,如构造柱设置要求随房屋层数的增加而提高。

现在的问题是,需要通过具体实例的计算分析,研究同一地点同样的房屋按不同的等级采取措施后,其各种措施的构造影响系数如何取值?是否可在某个范围内(如0.6至1.5的范围内)取值。

2.钢筋混凝土结构影响变形能力的构造,可将内力调整、柱纵向钢筋和箍筋体积配箍率、抗震墙墙体边缘的布置和构造作为分级的重点,而短柱、框支层、连梁的构造作为局部的影响。

在同样设防烈度和同样的性能要求下,对层数不同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其基本延性构造要求仍需不同。

这里,内力调整、纵筋总配筋率和箍筋体积配箍筋率等均已有现成的分级和定量取值,只需研究如何转为相应的影响系数。

3.钢筋结构影响变形能力的构造,可将内力调整、节点域构造、构件长细比和支撑设置作为分级的重点,而构件宽厚作为局部影响。

在同样设防烈度和同样的性能要求下,对层数不同的钢结构,其基本延性构造要求也需不同。

现行高层民用钢结构规程也有一些现成的定量0 取值,同样需研究将其转化为影响系数的方法。

总之,为了达到各类结构延性措施的定量化,需要在震害总结、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从综合抗震能力,即结构所吸收的地震能量的监督,提出现性规范中各种构造规定的影响系数,并通过大量的试算、比较、和分析,予以确认。

现阶段,还需进一步收集资料并加以整理。

四、常用抗震分析方法
伴随着抗震理论的发展,各种抗震分析方法也不断出现在研究和设计领域。

在结构设计中,我们需要确定用来进行内力组合及截面设计的地震作用值。

通常采用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弹性时程分析方法来计算该地震作用值,这三种方法都是弹性分析方法。

其中,底部剪力法最简便,适用于质量、刚度沿高度分布较均匀的结构。

它的大致思路是通过估计结构的第一振型周期来确定地震影响系数,再结合结构的重力荷载来确定总的水平地震作用,然后按一定方式分配至各层进行结构设计。

对较复杂的结构体系则宜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进行抗震计算,它的思路是根据振型叠加原理,将多自由度体系化为一系列单自由度体系的叠加,将各种振型对应的地震作用、作用效应以一定方式叠加起来得到结构总的地震作用、作用效应。

而对于特别不规则和特别重要的结构,常常需要进行弹性时程分析,该方法为直接动力分析方法。

以上方法主要针对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弹性阶段,保证结构具有一定的屈服水准。

从现代抗震设计思路提出至今,世界各国的抗震学术界和工程
界又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比如进行了大量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抗震性能试验;通过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编制了准确性更好的非线性动力反应程序;在设计方法上也不再拘泥于以前单一的基于力的传统抗震设计方法,开始尝试基于性能和位移的新的抗震设计理念。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国的抗震设计思路也应该在完善自身不足的同时,不断向前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