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共识 - 论文
华盛顿共识的基本内容
华盛顿共识的基本内容华盛顿共识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前总裁约翰·威廉姆森提出的一种经济政策框架。
它的基本内容是一系列经济政策建议,旨在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改革和开放。
首先,华盛顿共识主张实施财政纪律。
这意味着国家应当采取措施来控制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以保持财政稳定。
建立财政纪律有助于维护信誉,吸引外国投资和国际金融机构的支持,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其次,华盛顿共识倡导开放的经济政策。
这意味着降低贸易限制和促进国际贸易的自由化。
开放的经济政策可以促进外国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为国家创造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第三,华盛顿共识提倡市场经济。
这意味着国家应当放宽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管制,鼓励私有化和自由竞争。
通过市场机制的运作,资源可以更加有效地配置,刺激创新和经济增长。
第四,华盛顿共识主张金融自由化。
这意味着降低金融市场的管制,促进金融自由和金融机构的发展。
金融自由化可以吸引外国投资和国际资本流动,为经济增长提供资金支持。
第五,华盛顿共识强调私有产权的保护和法治的重要性。
私有产权的保护可以吸引投资和创造良好的商业环境。
同时,法治保障了公平竞争和市场秩序的维护。
第六,华盛顿共识鼓励发展国内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
通过发展国内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国家可以降低对外国资本的依赖,促进国内投资和金融活动的发展。
最后,华盛顿共识强调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良好的教育系统可以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促进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
同时,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吸引投资。
华盛顿共识的基本内容包括财政纪律、开放的经济政策、市场经济、金融自由化、私有产权保护和法治、发展国内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以及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这些政策建议旨在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改革和开放,以实现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
时事政策小论文---国际局势的变化和发展
国际局势的变化和发展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东欧发生剧变,冷战塑造的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瓦解,世界进人美国“一超多强”的后冷战时代。
新世纪以来,由“9〃11”事件引发,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陷人两场至今仍难以收场的战争,美国实力下降。
2008年秋,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大规模的金融风暴,美国软、硬实力遭受进一步打击,国际地位进一步下降,世界政治开始摆脱后冷战格局,加速向更加均衡的多极世界前进。
一、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及特点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导致美欧日等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陷人衰退,发展中国家也在不同程度上深受影响,其效应亦不断向国际政治领域扩散,国际体系受到剧烈冲击,国际政治格局酝酿大的变化与调整,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 (一)美国实力地位有所下降,但其一超优势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国际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实力形成较大冲击受次贷危机影响,美国经济自2007年12月开始衰退,至2009年第三季度触底回升,经历了17个月的衰退期,失业率一度高达10%,美国实体经济及国民士气均受到严重打击金融危机还加剧了美国的财政赤字。
据美国财政部报告2009财年美国预算赤字达1.42万亿美元,而预计2010财年美国财政赤字将进一步上升至1.5万亿美元,约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的11%,创下美国财政赤字新纪录。
高额预算赤字意味着美国面临爆发财政危机的潜在风险,一些美国学者甚至认为当今希腊面临的财政危机就是美国的前车之鉴。
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尼尔〃弗格森甚至担忧美国会因此突然转向衰落他在《洛杉矶时报》上撰文称,世界历史上大多数帝国的衰落与财政危机相关,因此美国走向衰落的警钟已经拉响。
他尤其强调,物质因素并非导致帝国危机的关键,关键是人们对帝国前景的预期,言下之意美国民众对美国未来前景的信心不足。
最近,美国《华盛顿邮报》与美国广播公司联合进行的一项民意测验显示,当被问到21世纪是更多地属于美国还是中国时,在经济方面,40%的受访者选择美国,41%的受访者选择中国,基本上不相上下;但在全球事务方面,受访者则更倾向于中国,43%的受访者认为21世纪属于中国,只有38%选择了美国。
阅读材料9-1:“华盛顿共识”、'后华盛顿共识“和'北京共识”
阅读材料9-1:“华盛顿共识”、“后华盛顿共识”和“北京共识”1.华盛顿共识20世纪80年代,绝大多数拉美国家陷入了长达十余年的通货膨胀暴跌、债务危机爆发的经济困难时期。
1989年,曾担任世界银行南亚首席经济学家的约翰•威廉姆森执笔写了《华盛顿共识》,系统地提出指导拉美经济改革的各项主张,包括实行紧缩政策防止通货膨胀、削减公共福利开支、金融和贸易自由化、统一汇率、取消对外资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以及国有企业私有化、取消政府对企业的管制,得到世界银行的支持。
斯蒂格利茨也对“华盛顿共识”作出界定,他认为其是指以私有化、自由化和宏观稳定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战略及基于对自由市场的坚定信念并旨在削弱甚至最小化政府角色的一系列政策。
事实上,“华盛顿共识”基本上也构成了俄罗斯和东欧激进式改革的主要理论根据。
“华盛顿共识”秉承了亚当•斯密自由竞争的经济思想,与西方自由主义传统一脉相承。
后来人们将这些观点称为“新自由主义的政策宣言”。
随着全球化的畅行,“华盛顿共识”曾一度深入人心,对经济转轨形成广泛的影响。
2.后华盛顿共识由于“华盛顿共识”本身是在经济转轨早期形成的,这种理论必然会伴随着转轨实践进程来修正和完善自己。
尤其是激进式的转轨在转轨初期出现了经济衰退和社会秩序的混乱,这种理论也不可避免地遭受各方的质疑。
主要的挑战来自两方面:一是“欧洲价值观”,二是“后华盛顿共识”。
欧洲价值观基于欧洲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价值理念,在强调经济增长的同时,还倡导人权、环保、社会保障和公平分配。
但是,近20年来,欧洲社会福利型的资本主义在于美英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欧洲国家在政策导向上向“华盛顿共识”靠拢,因此,“欧洲价值观”对“华盛顿共识”的挑战是软弱乏力的。
近年来,对“华盛顿共识”的更加有力的挑战是以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为代表的一批西方学者提出的“后华盛顿共识”。
“后华盛顿共识”强调与发展相关的制度因素,认为发展不仅是经济增长,而且是社会的全面改造。
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
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文献综述摘要:“华盛顿共识”是拉美国家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国家发展战略。
“北京共识”是中国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总结。
本文从“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各自的内涵与比较分析两个方面,对国内学者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与梳理,并进行简要评述,指出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华盛顿共识北京共识综述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模式”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但是美国依然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其价值理念影响深远。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推动下,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面临一个严肃的课题,就是选择什么样的模式发展本国经济。
这也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
(淮建军,2007)实践证明,以自由主义为基础的“华盛顿共识”在拉美及前苏东国家的巨大挫折和中国实践的成功都表明“北京共识”是更适合于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模式,并逐步成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学习的榜样。
本文从从“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各自的内涵、特性与发展三个方面,对国内学者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与梳理,初步的分析对比,以期对“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更为理性的认识。
一、“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的含义(一)“华盛顿共识”的含义所谓“华盛顿”通常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位于华盛顿的三大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美国政府,针对拉美国家减少政府干预“促进自由贸易和金融自由化”的经验所提出并形成的一套政策主张1989年美国学者约翰.威廉姆森(John Wiaznson) 将它归结为“华盛顿共识”共包括10条改革建议,其核心思想是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加上财政政策稳定化。
(张如一,2012)这十条改革建议:1、加强财政纪律,压缩财政赤字,降低通货膨胀率,稳定宏观经济形势;2、把政府开支的重点转向经济效益高的领域和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的领域(如文教卫生和基础设施);3、开展税制改革降低边际税率扩大税基;4、实施利率市场化5、采用一种具有竞争力的汇率制度;6、实施贸易自由化开放市场;7、放松对外资的限制;8、对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9、放松政府的管制;10、保护私人财产权。
华盛顿共识
华盛顿共识百科名片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1989年所出现的、一整套针对拉美国家和东欧转轨国家的、新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理论。
当华盛顿共识逐渐走向失败,宏观经济理论界提出了与此相对的北京共识。
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约翰?威廉姆森(John Williamson)对拉美国家的国内经济改革提出了已与上述各机栄达成共识的10条政策措施,称作华盛顿共识。
目录来源内容名人评论展开编辑本段来源1989年,陷于债务危机的拉美国家急需进行国内经济改革。
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邀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美洲开发银行和美国财政部的研究人员,以及拉美国华盛顿共识家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了一个研讨会,旨在为拉美国家经济改革提供方案和对策。
1990年由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出面,在华盛顿召开了一个讨论80年代中后期以来拉美经济调整和改革的研讨会。
会上,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约翰?威廉姆逊说,与会者在拉美国家已经采用和将要采用的十个政策工具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共识。
由于国际机构的总部和美国财政部都在华盛顿,加之会议在华盛顿召开,因此这一共识被称作“华盛顿共识”。
该共识包括十个方面:?加强财政纪律,压缩财政赤字,降低通货膨胀率,稳定宏观经济形势;?把政府开支的重点转向经济效益高的领域和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的领域(如文教卫生和基础设施);?开展税制改革,降低边际税率,扩大税基;?实施利率市场化;?采用一种具有竞争力的汇率制度;?实施贸易自由化,开放市场;?放松对外资的限制;?对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放松政府的管制;?保护私人财产权。
美国著名学者诺姆?乔姆斯基在他的《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一书中明确指出“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指的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一系列理论,它们由美国政府及其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所制定,并由它们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实施”。
编辑本段内容1. 财政政策1. 加强财政纪律;2. 把政府支出的重点转向经济回报高和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的领域,如基本医疗保健、基础教育和基础设施;3. 改革税收,降低边际税率和扩大税基;2. 货币政策1. 利率自由化;2. 采用具有竞争性的汇率制度;3. 贸易和资金政策1. 贸易自由化;2.资本准入、特别是外国直接投资进入自由化;4. 宏观产业政策1. 私有化;2. 放松政府管制,消除市场准入和退出的障碍;3. 保护产权编辑本段名人评论赵晓:从“华盛顿共识”到“北京共识”所谓“北京共识”,相对应的是“华盛顿共识”。
大变局中的中国与世界论文1000字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类文明的发展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
突出的标志是,西方国家的经济效率,社会效率和制度效率在不断下降,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和迅速增加的影响迫切需要找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方式。
”中国金融科学院院长刘尚熙认为,“全球结构性大调整正在寻求世界新平衡”。
在2008年的外部环境中,国际金融危机从美国引爆,这直接导致了冷战结束后这波最大的全球化进程浪潮的严重破坏,甚至停滞不前。
发达国家,特别是以美国为首,以华尔街金融利益集团为资源配置中心的“中心外围”国际生产和消费周期,产生了无法自身克服的体制矛盾,造成了断裂。
和崩溃。
随之而来的是,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以《历史的终结》和美国政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Fukuyama)的《最后的男人》为标志的新自由主义达到顶峰,并结合了“市场万能”理论,美国政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Fukuyama)倡导的“政府失灵”和“经济人”假说,以及美国华盛顿学者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Fukuyama)倡导的“华盛顿共识”的全球化发展模式,“触礁”,掀起了全球金融危机。
危机中,西方新政治经济学理论遭受了全面的挫折。
在过去的八年中,面对世界发展环境日益复杂和动荡的新现实,该理论所支持的全球政治经济秩序和西方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几乎是无助的,到目前为止,很难从根本上缓解金融危机的风险与此同时,中国发展模式的转变变得越来越紧迫。
“中国还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最大受害者之一。
”胡鞍钢发现,2016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为33.1%,数据回到18年前的1999年。
“中国对外贸的依赖在2006年达到了64.8%的峰值。
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两年里,中国对外贸的依赖开始下降,如今已降至十多年前的水平。
这表明了这种影响对中国的危机极为严重。
”他认为,这是2010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长下降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
同时,也证实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发展和转型的内在紧迫性已成为核心。
华盛顿共识
华盛顿共识华盛顿共识,是指在1990年代中期,多位学者和政府官员在华盛顿特区一起召开的一系列会议所达成的一种经济政策框架。
这个框架主要是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和美国财政部等机构提出的,旨在解决新兴市场经济的稳定和增长问题。
华盛顿共识被誉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经济政策框架之一,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华盛顿共识提出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建议,其中包括了市场化改革、财政纪律、开放市场、私有化、外国直接投资等。
这些政策被认为是实现经济稳定和持续增长的关键。
然而,华盛顿共识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批评者认为,这些政策过于注重市场化和自由化,忽视了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导致了一些负面影响,如贫富差距的扩大和资源的过度开采。
华盛顿共识的提出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当时许多新兴市场国家面临着经济危机和财政困境。
在此背景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开始积极介入,为这些国家提供财政援助和经济建议。
华盛顿共识则是这些机构在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种经验和经济政策框架。
华盛顿共识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提供了一种市场化改革的思路和路径,帮助许多国家走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其次,它强调了财政纪律的重要性,推动了许多国家进行财政改革和财政紧缩,实现了财政可持续性。
此外,它鼓励了国际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促进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增长。
然而,华盛顿共识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一些学者和政府官员认为,它过于强调市场化和自由化,忽视了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等问题。
他们认为,这种政策框架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加剧了社会不平等。
此外,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由于境内资源过度开采和环境破坏等原因,也对华盛顿共识持有批评态度。
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一些国家开始反思华盛顿共识,并寻求适合自身国情的经济发展模式。
其中一些国家在不完全放弃市场化和自由化的前提下,加强了国家干预和政府调控。
这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被称为“新自由主义”或“华盛顿共识2.0”。
新自由主义,“华盛顿共识”与拉美国家的改革
新自由主义、“华盛顿共识”与拉美国家的改革江时学[内容提要]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新自由主义理论在整个拉美地区迅速传播和扩散。
尽管拉美国家的领导人从不公开赞同新自由主义理论,但80年代后期以来拉美国家实施的经济改革,却有明显的新自由主义烙印。
“华盛顿共识”的十个主张是新自由主义的具体的政策取向。
新自由主义使拉美的经济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使拉美的改革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导致了社会经济的不稳定,甚至政局的动荡。
[关键词] 新自由主义 “华盛顿共识” 拉美国家 改革[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505(2003)0620030204 一、新自由主义与拉美经济改革新自由主义理论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传入拉美,但传播范围当时仅限于智利。
1973年皮诺切特将军在智利通过政变上台后,立即将一大批从美国芝加哥大学等欧美高等院校学成回国的经济学家安排在政府部门,并委以重任。
这些被称为“芝加哥弟子”的“归派”通晓市场经济理论和西方经济学,认为只有新自由主义理论才能使智利和其他拉美国家的经济走出困境。
因此,在他们的影响下,皮诺切特将军实施了以开放市场和减少国家干预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改革。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新自由主义理论在整个拉美地区迅速传播和扩散。
它在拉美的流行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第一,债务危机和经济危机迫使拉美国家在理论上寻求摆脱危机的出路。
80年代初,拉美爆发了债务危机和经济危机。
这两次危机使80年代成了拉美“失去的十年”。
为了恢复经济,拉美国家采用了控制通货膨胀、压缩财政开支和减少进口等措施,但收效甚微。
对于这种局面,影响拉美数十年的发展主义理论一筹莫展。
在这种情况下,新自由主义理论乘虚而入,为拉美国家提出了摆脱危机的“药方”。
因此,拉美国家的经济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新自由主义理论为基础的。
第二,拉美“新一代领导人”的出现为新自由主义理论的传播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土壤”。
华盛顿共识、新自由主义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华盛顿共识、新自由主义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廖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是与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并列的三大国际经济组织之一,也是最为重要的国际金融组织。
近30年来,金融自由化一直是IMF所追求的目标;开放金融市场、放松政府管制、让“无形之手”实现金融资源的最佳配置,是IMF向成员国尤其是发展中成员国反复提出的忠告。
IMF的这一政策倾向性来自在应对20世纪80年代的拉美金融危机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
这些经验在IMF、世界银行和美国财政部之间形成了共识,并因为三者均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而被称为“华盛顿共识”。
简言之,华盛顿共识是专为应对拉美金融危机而设计的、被认为是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之良方的一系列政策的通称,财政节俭、私有化和市场自由化是其三大支柱,主要内容包括缩小政府规模、削减财政支出、放松监管、迅速实施自由化和私有化等。
尽管这些政策对于当时的拉美国家走出危机、恢复经济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有两点必须注意:其一,这些政策是为应对危机而设计的急救方案,其作为一般意义上的长期政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未获得确认。
本世纪初,拉美金融危机卷土重来,而且发生在被IMF视为遵循“华盛顿共识”之楷模的阿根廷身上,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其二,这些政策在本质上是为拉美国家量身定做的,其对于其他国家的适用性也未获得确认。
以华盛顿共识为依托的“休克疗法”在俄罗斯的惨败,即为明证。
然而,IMF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华盛顿共识的上述局限,而是将其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经验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推广。
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受影响最大的泰国、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在获得IMF贷款的同时都被要求按照IMF所提出的方案进行金融体系和法律制度的改革,而这些方案无一例外地都深深烙上了华盛顿共识的印记。
事实证明,这些方案的效果并不理想:严格遵照IMF处方行事的泰国和印度尼西亚深陷经济低迷,反倒是灵活执行IMF方案的韩国和马来西亚,更快的恢复了经济。
“ 北京共识” 与“ 华盛顿共识” 之比较
“北京共识”与“华盛顿共识”之比较—一种中国模式与拉美模式的视角“华盛顿共识”是拉美国家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国家发展战略,被实践证明是不完善的。
“北京共识”是中国2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总结。
我们试图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别,找出发展中的共性和特异性,寻求一种科学的发展观。
英国著名思想库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发表了乔舒亚·库拍·拉莫( J o s h u a ·C o o p e r ·R a m o )的文章,题为《北京共识》。
这篇文章全面总结了中国2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对其中的经济和社会改革成就作了认真细致的理性思考与分析。
拉莫的论文主要分北京共识、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益原理、有中国特色的全球化,以及与中国打交道四个部分。
在这篇文章里,拉莫第一次在国际上提出一个新概念“北京共识”,与此相伴的是“中国模式”。
基于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巨大成绩,拉莫认为:“中国的模式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需求、寻求公正与高质增长的发展途径,并把这种发展途径定义为: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试验;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利益,循序渐进、积聚能量,创新和试验是其灵魂,既务实又理想,解决问题灵活应对,因时而异,不强求划一是其准则,它不仅关注经济发展,也同样注重社会变化,通过发展经济与完善管理改善社会。
”拉莫说:中国的变化之快,令人眩晕。
中国人成功地驾驭了这种变化,创建了新的规则。
其一,把创新的价值重新定位。
创新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持续进步的手段,由此给一些部门所带来的超J 决速变化,使中国发展速度足以解决改革中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创新带来的变化之快,以至于这种变化造成的问题还没来得及出现,新的变化又发生了。
用物理学术语表达就是,用创新减少改革中的摩擦损耗。
创新成为增加中国社会密度的途径,它是人们关系更加密切,缩短改革实践,交流更加便捷快速,创新越多,密度越大,速度越快。
解决变化中出现问题的唯一途径是靠更多的变化和更多的创新。
后华盛顿共识的共识stiglitz
后华盛顿共识的共识Post Washington Consensus Consensus约瑟夫 E. 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前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如果说当前关于促进世界上穷国的发展还有什么共识的话,那就是:共识根本不存在,除了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没有给出答案。
华盛顿共识既不是成功增长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尽管它的政策建议在特定国家的特定时期曾是有意义的。
当然,我所提到的华盛顿共识,是指国际金融机构和美国财政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早期所推荐的过度简单化的政策建议,这些政策当时还没像现在这样受到南北各国的广泛批评;我并不是指约翰·威廉姆森的较委婉精致的著作,尽管是他发明了“华盛顿共识”这个概念。
1总之,无论其最初的内容和目标何在,世界上大多人的心目中的“华盛顿共识”是指以私有化、自由化和宏观稳定(主要是价格稳定)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战略;以及基于对自由市场的坚定信念并且旨在削弱,甚至最小化,政府角色的一系列政策。
2而这种战略与东亚所信奉的战略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东亚,政府主导发展型国家(development state)扮演着积极的角色。
后华盛顿共识(Post Washington Consensus)将华盛顿共识的失败之处一一揭示出来。
3华盛顿共识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的认识严重失误,且把目光局限在过于狭隘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过于狭隘的工具上。
例如,当技术不断进步时,市场并不能自发的实现效率;这个动态过程恰恰是发展的关键问题;并且这个动态过程中存在重大的外部性问题,而正是这外部性赋予了政府重大的角色。
成功的东亚国家公认了这一角色,而华盛顿共识则没有。
与此类似,华盛顿还对发展中国的一些显而易见的特征视而不见,比如广泛采用的佃农合约。
佃农的实际税率高达50%——有的场合甚至高达66 2/3%,远远高出华盛顿共识所关注的许多其它税率。
大变局中的中国与世界论文1000字
“进入新世纪后,人类文明发展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突出的标志就是,西方国家的经济效率、社会效率和制度效率都在持续下降,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影响力快速上升的新兴国家迫切需要找到可持续发展的自主道路。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认为,“剧烈的全球性结构性调整,正在世界范围内寻求新的平衡。
”外部环境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从美国引爆,直接导致冷战结束后兴起的这波最大规模全球化进程的重创乃至停滞,西方发展模式漏洞百出、缺失尽显。
发达国家尤其是以美国为首、以华尔街金融利益集团为资源配置中心主导的“中心-边缘”国际生产和消费大循环,产生了自身难以有效克服的制度性矛盾,出现断裂和崩溃之态。
与此相伴,20 世纪最后十年,以美国政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和最后一人》一书为标志达到巅峰状态、以“市场万能”论、“政府失灵”论和“经济人”假设等理论装配的新自由主义,及其倡导的“华盛顿共识”的全球化发展模式,似乎不可思议地在西方中心美国“触礁”,掀起一场震荡全球的金融大危机,西方新政治经济学理论受到全面重挫。
8 年来,面对世界发展环境日趋复杂动荡的新现实,以该理论为支撑的全球政治经济秩序和西方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几近束手无策境地,至今难以从根本上解除金融危机风险……内部压力与此同时,中国发展模式的转型日趋紧迫。
“中国也是国际金融危机最大受害者之一。
”胡鞍钢研究发现,2016 年中国外贸依存度为33.1%,数据回归到了18 年前的1999 年。
“我国外贸依存度在2006 年达到64.8%的顶峰,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两年开始下滑,直到今天降至十几年前的比例水平,说明这场危机对中国的冲击极其剧烈。
”他认为,这是中国经济增速2010 年后下降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
同时也印证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中国发展转型的内在紧迫性,一直是现阶段和未来相当长时间主导中国经济社会变革的核心内因。
发展矛盾新世纪第二个十年最突出的变化是:? 一方面,全球化迅猛发展,各国发展所需要的协调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任何单边或双边的方式都难以解决诸如经济危机等全球性问题,必须是多边的集体行动;? ? 另一方面,民粹主义冲击下的发达国家的国家治理日益分裂和破碎,西方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思维意识不断强化,正在加大全球发展的协调难度。
“华盛顿共识”的理论和实践
“华盛顿共识”的理论和实践摘要:“华盛顿共识”是美国为处于转型期的国家制定的经济政策,它具有鲜明的自由主义特征。
“华盛顿共识”诞生初期受到了拉美和东欧国家的热情欢迎,但没有给这些国家立即带来发展和繁荣,相反却使很多转型国家陷入经济发展的阵痛期,“华盛顿共识”的效用引发巨大的争议。
任何经济理论都必须与本国的实际相结合,创造出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制度才能真正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华盛顿共识”;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拉美一、从“华盛顿共识”看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普遍认为,“华盛顿共识”的理论和实践都是失败的,这可以从“华盛顿共识”的“实验区”拉美、东欧、俄罗斯和东南亚国家来证实。
拉美主动或被动的接受了前世界银行经济学家约翰·威廉森领衔的包括美国财政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专家们为拉美量身定制的经济振兴政策,主要内容为:减少政府开支以削减财政赤字;紧缩货币政策以防止通货膨胀;改变财政支出的优先顺序,从扩大就业改为提供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和交通基础设施等;利率和汇率以及金融和贸易的自由化,取消外资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国有企业私营化;产权保障等等。
“华盛顿共识”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英国撒切尔夫人和美国里根总统奉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发展中国家版”。
“新自由主义”确实给长期实行“凯恩斯主义”而陷入“滞胀”的西方经济带来新的生机,“新自由主义”的高涨使其认为“新自由主义”政策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犹如当初自由主义的始祖亚当·斯密开创的自由主义时代一样,“新自由主义”因此而又被称为“原教旨市场主义”,被美国拿来当做自己主导的全球化的利器,而正深陷经济泥潭的拉美和东欧及俄罗斯“不幸”成为“华盛顿共识”的“实验区”。
“原教旨市场主义”和计划经济是经济体制的两个极端,一个倡导毫无政府管制、完全依靠市场自身自主调节的市场经济,一个强迫实行政府主导一切的集体经济。
虽然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以至于马克思都说资本主义在一二百年创造的财富比人类历史上创造的财富的总和还要多;苏联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也曾经给苏联带来辉煌。
_北京共识_vs_华盛顿共识_
3社会观察 2005年第3期“华盛顿共识”:不是普世主义的济世良方俄罗斯和中东欧国家的经济转型模式尽管激进程度有所不同,但基本上是由以杰弗里・萨克斯为代表的哈佛经济学家所设计的。
这种方案最初是用来拯救拉美国家的经济危机的。
20世纪80年代,绝大多数拉美国家陷入了长达10余年的通货膨胀、债务危机爆发的经济困难。
为了摆脱这种困境,美国一批经济学“北京共识”vs“华盛顿共识”挥作用就可以达到经济的均衡发展。
然而,新自由主义支持下的市场均衡也是有条件的:即市场机制的成熟性和增加生产的可能性。
但过去这些国家不仅没有成熟的市场机制,而且都是短缺型经济,基本上没有增加生产的可能性。
二是经济政策与经济目标之间存在着内在矛盾。
一般而言,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在于四个方面: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但这四个方面不可能同时兼顾。
俄罗斯和中东欧国家在经济转型中把稳定物价、保持货币稳定作为宏观经济的首选目标。
但稳定物价的措施推行之后,引起了一系列的政策矛盾,致使转型措施在执行过程中进退维谷。
因此,“休克疗法”在推行的过程中就受到这些国家内部的指责和怀疑,外部也受到多方面的挑战。
这种指责从形式上是要否定“休克疗法”的方案,实质则是对“华盛顿共识”的不满。
社会转型期本就是一个社会思潮附势竞上的时期,于是,各种社会思潮开始对“华盛顿共识”提出挑战,这其中就包括“欧洲价值观”和“后华盛顿共识”。
“欧洲价值观”基于欧洲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价值理念,在强调经济增长的同时,倡导人权、环保、社会保障和公平分配。
“后华盛顿共识” 是以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为代表的一批西方学者提出的经济主张。
它强调与发展相关的制度因素,认为发展不仅是经济增长,而且是社会的全面改造。
因此,“后华盛顿共识”不仅关注增长,还关注贫困、收入分配、环境可持续性等问题。
它还从信息不对称出发,指出市场力量不能自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承认政府在促进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批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亚洲金融危机前后倡导的私有化、资本账户开放和经济紧缩政策。
“华盛顿共识”、“北京共识”、“孟买共识”的优劣
“华盛顿共识”、“北京共识”、“孟买共识”的优劣/data/thread/1011/2719/49/25/9_1.html 什么是“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简单地说就是:“新自由主义,指的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一系列理论,它们由美国政府及其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美洲开发银行)所制定,并由它们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实施”。
因上述三个国际银行总部都在华盛顿,约翰·威廉姆森(John Williamson)代表美国经济研究所出面邀请国际银行组织和拉美国家对这些国家的国内经济改革进行研讨,达成一定共识,因而称作“华盛顿共识”。
随后经济学家约翰·威廉姆森执笔写了《华盛顿共识》,其用意是指导拉美国家经济改革的各项主张,实行紧缩政策防止通货膨胀、削减公共福利开支、金融和贸易自由化、统一汇率、取消对外资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以及国有企业私有化、取消政府对企业的管制等,其目的是为了摆脱拉美国家长达10余年的通货膨胀暴涨、债务危机爆发的经济困难。
而与此同时,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推翻社会主义的转向巨变,“华盛顿共识”作为一种经济政策也被广泛的用于东欧国家经济转轨,甚至为了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直接转变,放弃过渡和审慎政策,采用休克疗法,造成市场和社会短期震荡。
由于这些思想秉承了亚当·斯密自由竞争的经济思想,与西方自由主义传统一脉相承。
后来人们将这些观点称之为“新自由主义”。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这一所谓“华盛顿共识”日益深入人心,在全球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
但是“华盛顿共识”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面前被砸的支离破碎。
和“华盛顿共识”一样,“北京共识”最初也是由一个人发起的。
这次是乔舒亚·库珀·雷默,2004年5月,年他发表了一篇夸张而雄心勃勃的长篇论文《“北京共识”:论中国实力的新物理学》。
作为《时代》杂志的前编辑,在论文发表之时,他是高盛集团约翰·桑顿办公室主管合伙人,还是清华大学的教授。
华盛顿共识
世界银行应当如何认识华盛顿共识1.引言•1989年(十年前)作者提出“华盛顿共识”。
•是总部在华盛顿的有关机构对拉美国家经济改革的建议的最小共识。
•是该共识引起拉美国家近20年的经济改革,而不是来源于对这些改革的认知的趋同。
•该共识现在作为“新自由主义”或“市场主义”的代名词(违背了作者的本意)。
•对该共识的不同理解会导致对共识的误解和世界发展机构失去权威(市场非万能)。
•本文的目的是:肃清错误认识及这种错误认识对改革的误导。
2.“华盛顿共识”原义2 .1 华盛顿共识:十条•财政控制•公共支出调整:优先支出高回报和能改变收入分配的项目,如医保、义务教育和基础设施投资•税收改革:降低税率,扩大税基•利率自由化•实行竞争的汇率•贸易自由化•允许FDI•私有化•解除管制(进出口)•产权保护2 .2 对这“共识十条”的评论(十年后的今天)•财政控制、公共支出调整、税收改革:学者认同;从拉美国家的实践来看,公共支出再定位的效果差一些。
•利率自由化:Stiglitz 认为利率自由化是金融自由化六维中最后的一维,使得此项与金融自由化有关,作者认同;但Stiglitz最近有关金融自由化的观点强调东亚经济的成功来源于对相关行业的直接信用支持,这有很多争议,特别是东亚经济危机以来。
•竞争性汇率:表达不精确,本意是指以市场均衡汇率为基础,一定范围可调的汇率。
东亚国家的实践说明这是可行的(东亚危机后,只有泰国这样做失败了)。
•贸易自由化:表达精确,却争议颇多。
反对者认为东亚经济奇迹,至少部分国家,不是因为此项政策。
•允许FDI:东亚国家都还欢迎此项建议,自由韩国拒绝FDI。
•私有化:在华盛顿博得广泛支持,在其他地方争议颇多。
在其他地方,对私有化的态度是划分左右派的试金石。
•解除管制(进出口):没有出现极化现象,最初由美国的温和派而不是由率先实行私有化的英国的撒切尔(右翼)政府提出。
在东亚尽管有的国家在相反的道路上走得很远,还是有些国家是这样做的。
华盛顿共识
“华盛顿共识”介绍2014-11-2一、背景“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是由威廉姆森于1989年首先提出1,指的是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位于华盛顿的三大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和美国政府(财政部)的经济学家——所形成的一系列针对拉美经济的政策主张。
20 世纪80 年代,拉美国家由于采取了进口替代战略,多年来积累了大量外债,相继爆发了两次严重的债务危机和经济危机,绝大多数拉美国家陷入了长达十余年的通货膨胀暴涨、债务危机爆发的经济困难,急切需要经济理论指导走出危机。
在此背景下,国际货币基金会、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针对拉美国家急缺建设资金的情况,利用条件贷款迫使拉美国家按照这些国际经济组织提出的政策进行改革。
1989年,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在华盛顿召开了一个讨论1980 年代中后期以来拉美经济调整和改革的研讨会。
出席会议的有拉美国家的政府官员、美国财政部等部门的官员、企业界人士,以及由美国操纵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的代表和若干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经济学家。
在会议的最后阶段,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前所长约翰·威廉姆森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执笔撰写了会议共识,系统地指出指导拉美经济改革的十条政策主张,并得到世界银行的国际组织的支持。
由于上述国际机构的总部和美国财政部都在华盛顿,加之会议在华盛顿召开,因此这一共识被称作“华盛顿共识”。
“华盛顿共识”最初主要针对20 世纪80 年代拉美经济危机提出的改革措施,出台后迅速形成一种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前苏联东欧国家推行的经济转型模式和理论。
由于后来多个国家如前苏联、阿根廷等在采取华盛顿共识的相关改革时没有成功,因而华盛顿共识收到许多批判。
除此,也出现多种不同的版本,正如威廉姆森本人分别在2000年和2004年撰文澄清,他特别强调了他1989年关于华盛顿共识的初版与后来许多人士用之于“新自由主义”的版本不同,同时也与“市场原教旨主义”的版本不同。
浅谈中国发展道路_论文
浅谈中国发展道路论文关键词:中国发展道路;稳定;创新;独立自主;和平发展论文摘要:中国发展道路的成功引起海内外学者的热切关注,他们试图用”北京共识”或“中国模式”来概括中国的发展经验我们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始终保持独立自主,努力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以创新为动力,在稳定中求发展,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还在发展中,形成成熟的“中国模式”一定是在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之时。
一、拥有13亿人口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和平崛起是影响当今世界发展局势的重大因素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工业制造品已经占世界总量的1/5,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21万亿元,居世界第6位。
面对中国的崛起,国际社会兴起了研究中国发展道路的热潮。
各个国家的大学、非政府组织纷纷建立中国研究中心,有关中国问题的研究专著、报告大量出版。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乔舒亚〃库珀〃雷默于2017年5月11日发表的一篇题为《北京共识:提供新模式》的沦文。
该文对中国20多年的经济改革成就作了全面理性的思考与分析,指出中国通过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践,摸索出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
他把这一模式称之为“北京共识”或叫“中同模式。
”“中国模式”是海外学者相对于世界上其他几种经济发展模式提出来的,用来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道路。
多数中国学者也赞同这一主张。
海外学者的研究在有些方面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发展道路的一些特点,但“中国模式”的提法有值得商榷之处:(1)外国学者对中国模式研究和运用,主要着眼于经济方面,同时又伴有某种政治意味。
其实,外国学者描述了中国发展模式的一些特征,但没有揭示中国能够平稳、有序、快速发展而其他发展中国家无法做到的真正原因。
(2)所谓模式,即事物的标准样式。
“中国模式”就是中国发展的标准样式。
把已取得的发展经验叫做“中国模式”,有点拔苗助长,牵强附会之嫌。
中国的改革发展正处于“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关键时期,已取得的成功发展经验还有待于长期的和各种环境的检验。
从“华盛顿共识”看新自由主义的危害-精品文档
从“华盛顿共识”看新自由主义的危害文献标识码:A一、关于“华盛顿共识”1989年拉美国家陷于债务危机,在急需进行国内经济改革之时,1990年由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出面,邀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美洲开发银行和美国财政部的研究人员以及拉美国家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了一个讨论80年代中后期以来拉美经济调整和改革的研讨会,旨在为拉美国家经济改革提供方案和对策。
会上,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约翰?威廉姆森(John Williamson)提出了与上述各机构达成共识的10条政策措施,称作“华盛顿共识”。
美国著名学者诺姆?乔姆斯基在他的《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一书中明确指出,所谓“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指的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一系列理论,它们由美国政府及其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所制定,并由它们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实施……其基本原则简单地说就是:贸易经济自由化、市场定价(‘使价格合理’)、消除通货膨胀(‘宏观经济稳定’)和私有化。
”“华盛顿共识”当然不能等同于新自由主义,但是,无论从理论渊源和思想意识上看,华盛顿共识都是以新自由主义为基础的,是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和政策的升华。
从“华盛顿共识”提出的政策主张可以看出,它片面强调市场机制的功能和作用,轻视国家干预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推崇市场原教旨主义;主张私有化,宣扬“私有产权神话”的永恒作用,反对公有制;主张贸易自由化,放松对外资的限制,实际上就是要实现全球自由化。
这些主张与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如出一辙。
“华盛顿共识”是新自由主义理论体系演进到今天最完备的形态,是新自由主义理论所强调的经济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和一体化的政治纲领和经济模式。
二、“华盛顿共识”的推行和失败实践新自由主义特别是“华盛顿共识”的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拉美国家。
新自由主义理论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传人拉美,但传播范围当时仅限于智利。
1973年皮诺切特将军在智利通过政变上台后,立即将一大批从美国芝加哥大学等欧美高等院校学成回国的经济学家安排在政府部门,并委以重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盛顿共识- 论文
关键字:经济改革欧洲国家国际北京美国共识华盛顿拉美
华盛顿共识(ashingtn nsensus),1989年所出现的一整套针对拉美国家和东欧转轨国家的新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理论。
当华盛顿共识逐渐蠨现出失败,宏观经济理论界提出了与此相对的北京共识。
1989年陷于债务危机的拉美国家急需进行国内经济改革。
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邀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美洲开发银行和美国财政部的研究人员以及拉美国家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了一个研讨会,旨在为拉美国家经济改革提供方案和对策。
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约翰威廉姆森(Jhn illiasn)对拉美国家的国内经济改革提出了已与上述各机栄达成共识的10条政策措施,称作华盛顠共识。
1990年由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出面,在华盛顿召开了一个讨论80年代中后期以来拉美经济调整和改革的研讨会。
会上,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约翰威廉姆逊说,与会者在拉美国家已经采用和将要采用的十个政策工具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共识。
由于国际机构的总部和美国财政部都在华盛顿,加之会议在华盛顿召开,因此这一共识被称作“华盛顿共识”。
该共识包括十个方面:①加强财政纪律,压缩财政赤字,降低通货膨胀率,稳定宏观经济形势;②把政府开支的重点转向经济效益高的领域和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的领域(如文教卫生和基础设施);③开展税制改革,降低边际税率,扩大税基;④实施利率市场化;⑤采用一种具有竞争力的汇率制度;⑥实施贸易自由化,开放市场;⑦放松对外资的限制;⑧对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⑨放松政府的管制;⑩保护私人财产权。
美国著名学者诺姆乔姆斯基在他的《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一书中明确指出“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指的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一系列理论,它们由美国政府及其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所制定,并由它们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实施”。
赵晓:从“华盛顿共识”到“北京共识”所谓“北京共识”,相对应的是“华盛顿共识”。
那么,什么是“华盛顿共识”呢?20世纪80年代,绝大多数拉美国家陷入了长达10余年的通货膨胀暴涨、债务危机爆发的经济困难。
1989年,曾担任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约翰威廉姆森执笔写了《华盛顿共识》,系统地提出指导拉美经济改革的各项主张,包括实行紧缩政策防止通货膨胀、削减公共福利开支、金融和贸易自由化、统一汇率、取消对外资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以及国有企业私有化、取消政府对企业的管制等,得到世界银行的支持。
在威廉姆森看来,由于这些思想秉承了亚当斯密自由竞争的经济思想,与西方自由主义传统一脉相承。
后来人们将这些观点称之为“新自由主义的政策宣言”。
随着全球化的畅行,“华盛顿共识”日益深入人心,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
“华盛顿共识”虽然成为全球主流的发展理念,但仍不免遭遇其他思想的挑战。
主要的挑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欧洲价值观”,二是“后华盛顿共识”。
“欧洲价值观”基于欧洲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价值理念,在强调经济增长的同时,倡导人权、环保、社会保障和公平分配。
但是,近二十年来,欧洲福利社会型的资本主义在与美英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欧洲国家在政策导向上整体向“华盛顿共识”靠拢,因此“欧洲价值观”对“华盛顿共识”的挑战是软弱乏力的。
近年来,更加有力地对于“华盛顿共识”的挑战是以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为代表的一批西方学者提出的“后华盛顿共识”。
“后华盛顿共识”强调与发展相关的制度因素,认为发展不仅是经济增长,而且是社会的全面改造。
因此,“后华盛顿共识”不仅关注增长,还关注贫困、收入分配、环境可持续性等问题,它还从信息不对称出发,指出市场力量不能自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承认政府在促进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批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亚洲金融危机前后倡导的私有化、资本账户开放和经济紧缩政策。
然而,无论是“欧洲价值观”还是“后华盛顿共识”,他们对于“华盛顿共识”的挑战还都远远不够。
比较起来,因为有持续的经济增长作后盾,“北京共识”才最有可能对“华盛顿共识”形成新的强有力的挑战。
“北京共识”从何而来呢?曾任《时代》周刊外国报导编辑,目前大部分时间在中国生活和工作的拉莫先生不久前发表了《北京共识》的论文,“北京共识”一词由此不胫而走。
在拉
莫那里,对“北京共识”的定义是:坚决进行革新和试验(如中国经济特区);积极维护国家边境和利益(如台湾问题);以及不断精心积累具有不对称力量的工具(如4000亿美元外汇储备)。
其目标是:在保持独立的同时实现增长。
在拉莫看来,建立在“北京共识”基础上的中国经验具有普世价值,不少可供其他发展中国家参考,可算是一些落后国家如何寻求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模式。
拉莫对于“中国经验”的概括未必准确,其“北京共识”也未必能够得到人们共识,在今后的探讨中存在着极大的被替换或补充的可能。
但是,拉莫所创立的“北京共识”一词却有很大的可能存续下来,并被不断地热烈讨论,日益成熟和完善,成为全球既不认同计划经济,又不接受“华盛顿共识”,而是试图探索“第三条道路”的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的一面思想旗帜。
(作者为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