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的精华说课材料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总结教案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总结教案教案标题: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总结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发展历程;2. 掌握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主要内容;3. 分析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特点和意义;4.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起源和发展;2.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主要内容;3.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特点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中国古代的官政制度,引起学生对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关注。
2. 知识讲解(20分钟)介绍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包括黄帝时期的王权思想、商周时期的礼乐观念、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等。
3. 学习活动(30分钟)让学生自主分组,针对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讨论,形成小组展示的内容。
4. 小组展示(20分钟)各小组依次进行展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问。
5. 总结(10分钟)总结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特点和意义,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6.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总结文章,字数不少于1000字。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学生的积极讨论和展示,评估学生对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理解程度。
2. 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掌握程度和思考能力。
五、拓展延伸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研究方向,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某一具体时期或某一位重要思想家的治国思想,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交流,形成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要及时总结和反思教学过程,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中国领导思想史
1、秦汉时期的领导
(2)不却众庶,依法治国 秦朝的建立,不仅是在秦国军事、政治、经济上的胜利,也由于人才竞 争和人才使用上的成功。作为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秦始皇在灭六国之前 和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广纳贤士,知人善任,使秦国和秦朝初期的强大成为 必然。 秦始皇还非常强调对官吏进行法制管理,《秦律》中专门有人事管理法 规----《吏律》。它首先强调了“因能而授官”的原则,同时,为提高官吏素 质,严格履行职责,规定官吏必须做到“五善”,防止“五失”,他既是考 核官吏的内容和标准,也是奖惩的依据。 (3)皇权至上,专制独裁 (4)纯任刑罚,暴虐天下 在夺取全国政权后,拒不吸取儒、道、墨各家的治国安邦的友谊思想 ,仍然迷信暴力,纯任刑罚,走上了与天下人民为敌的道路,这就使秦朝迅 速灭亡成为必然。
3、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以法、术、势为中心的领导
3.2 韩非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思想 (1)修今论、好利论、实力论--------韩飞治国思想的理论基础 *反对复古的历史观 反对儒家法先王、道尧舜的理论,认为仁德可行于古代,二不可 行于今日,应为这些东西不适用于当世,应从当今实际出发,研究治 国的办法。 *以“人性好利”为基础的暴力论 韩非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牟 取私利,而且常常为私利而不择手段。既然如此,那么就不能像儒家 那样搞什么仁义道德,必须以暴力进行威慑。 *以耕战为途径的实力论
1、夏商周时期
(2)西周对天命观的修正 *提出了“天命靡常”的观点 西周人认为,上帝让谁代表天意不是固定不变的,所赐予的天命是 可以转移的。 *认识到必须以德求“民主” 西周人所谓“民主”,指民之主,即君主。他们认为上天是选择有 德者作君主。 *以民情观天命,产生了重民和制约王权的思想 西周统治者从商朝的覆亡过程看到了民众在改朝换代中的伟大力量 所以认为应当重视民心的向、背。 *提出君臣“和而不同”的思想 主张君主要弃同取和,做到虚怀纳谏,上下方能互补;如果拒谏饰 非,政权难以巩固。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总结教案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总结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发展和主要学派;2.掌握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特点;3.能够分析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发展和主要学派;2.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特点;3.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Step 1:引入话题1. 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的历史,提问“在中国古代,为了稳定社会和保证国家的发展,人们都有哪些关于治国的思考和学说?”2. 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对于治国思想的看法和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介绍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发展和主要学派(20分钟)1. 介绍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发展脉络:从夏商周到秦汉,以及两汉以后的各种政治学派的兴起和发展。
2. 简要介绍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主要学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
Step 3:分组讨论(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学派进行深入研究。
2. 学生们根据所选择的学派,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深入了解,包括学派的核心观点、代表人物和主要著作等。
Step 4:小组展示(15分钟)1. 每个小组派代表介绍所选择的学派的核心观点和主要特点。
2. 其他小组根据展示内容提问和进行讨论,加深理解。
Step 5:总结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特点(15分钟)1. 整理学生们的讨论和展示内容,总结出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Step 6:课堂小结和提问(10分钟)1. 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与学生进行互动。
2. 提问学生有关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理解和看法,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中国古代治国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特点。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演讲能力。
通过课堂小结和提问,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成果。
中国古代领导思想史
第三,行中庸:妥善处理好一切人际关系; 向人提要求应遵循心理换位原则(设 身处地、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 对待诺言应遵循诚实守信的原则; 对待对方过错应遵循委婉劝说原则; 与人意见不一致时应遵循宽容谦让原 则;
5、“宽猛相济,猛以济宽”:恩威并施 第一,施恩(给好处、给实惠、给利益) 第二,树威 一是极力论证皇权的至高无上; 二是将榜样人物或上位者神话; 三是杀一儆百典型示范; 四是借助仪式立威扬名;
第三,宽猛相济,恩威并施 1、《左传 昭公二十年》:政宽 则民慢,慢则济之以猛。猛则民残, 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 宽,政是以和。
中国:人是有德性的动物
2、什么是做人?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就是人之为人 者。一个人假若按照人之为人者、人之 所以异于禽兽者去做,就是“做人”。 做人做到完美无缺的程度,就是“圣 人”。 反之,如果不照着人之所以异于禽兽 者去做,而只是照着人之所以同于禽兽 者去做,他就不是人,就是禽兽。
所谓做人,实际上是指生物性个 体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转变成一个社 会性个体,成为一个合格社会成员 的过程。
人情:
王法、天理、人情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红楼梦》
1、何谓“人情” 第一,人的感情(七情六欲,喜 怒哀惧爱恶欲)第二,人之常情第 三,馈赠品第四,人情世故
概而言之,人情者,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待人处世之道。
2、“人情”的适用范围 第一,只有熟人之间才讲人情
在中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有特殊关系的;二是无特殊关系的。 无特殊关系又分为两类:一是熟人;二是 陌生人。 一般而言,中国人讲人情,主要是在熟人 之间进行,所谓关系网,网住的也多是熟人。
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精华概要
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精华概要中国古代领导思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多个朝代的领导者通过不同的思想理念和实践经验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智慧和经验。
本文将概述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的精华,并探讨其对现代领导理论的启示和影响。
一、仁政思想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的核心是仁政思想,即以仁爱为本位,以民众的利益为最高追求。
孔子是中国古代领导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的“仁者爱人”的观念,强调领导者应以仁爱之心对待民众,实行普遍关爱,致力于促进民众的幸福和发展。
仁政思想不仅体现在忠诚于天地的责任,也呼唤领导者与人民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和信任关系。
古代领导者使用的手段包括儒家经典的教育体系,通过德行教育培养人民的忠诚和公德心。
这种以仁政为本的领导思想对今天的领导者仍具有启示意义,提醒他们在履行职责中注重民众的利益,建立互信并与人民保持良好的互动。
二、法治思想法治思想也是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的法治观念强调法律的公正性和约束力,领导者必须在法律框架下行使权力,并为人民提供公正和平等的治理。
在古代的法治体系中,法律被视为人民权益的保护伞,领导者要尊重法律、依法行使权力,切实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在现代的领导理论和实践中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现代领导者要明确法治观念,推进法治建设,为人民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
领导者要遵循法律规定,树立公平正义的形象,并倡导全社会树立依法行事的意识和观念。
三、德行思想中国古代的领导思想中,德行思想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古代领导者注重个人德行的修养与培养,强调领导者应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品德和操守来影响他人,并以此塑造一个道德风尚和行为规范。
道德的力量在领导中是至关重要的,古代领导者非常重视个人德行的培养和修养。
他们通过言传身教,引导人民行善、修德,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激励他们追求高尚的品德。
现代领导者要从中汲取经验,注重自己的德行修养,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行为榜样。
精品PPT课件-第二章中国传统领导智慧
五 伦
道
德 不
伦 常
关 系
德
配 位
乖 舛
a
15
• 选人:举孝廉,德行第一。
• 育人:
教育的涵义:子思:“修道之谓教。” 荀子:“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礼记·学记》:“教也 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说文解字》:“教 ,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可见,“教育”之要,在于教育者要有德行,首 先做到以身作则,同时引导、教育受教育者依“道 德”做人行事(“作善”)。
a
10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 于艺。”
“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
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 好。” ——《论语·述而》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 为桀亡。”
——荀子
a
11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 不变,道亦不变。”
——董仲舒
《道德经》:“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a
12
• 仁(《论语》中109次) “仁者爱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己所不欲,
“不辩贫富、贵贱、远迩、亲 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 而废之。”
a
20
三、“尚同”
“尚同为政之本; 治之要也。……一同天 下之义 。”
——墨子
a
21
第三节 道家领导智慧
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 ”
“太上,不知有之。”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 ‘我自然’。”
a
22
二、“无为而治”
“上善若水,水善利 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 恶,故几于道,居善地, 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 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a
23
国学智慧与领导谋略讲课文档
茅忠群:中体,西用
我个人最推崇的还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我认为如 果要运用到企业,要运用到商业更接近于现实。为什 么这么说呢?儒家思想里面都非常现实,也不反对财 富,只是讲了得到财富的途径和手段。
……
方太是想试图把儒家思想的这种精华、核心思想再 结合西方现代的管理成果,再结合我们中国传统文 化当中的所有的各家各派,佛教也好、道家思想也 好,形成一个适合中国企业的一套管理模式 。
第二十三页,共29页。
儒家财富观:义而后取!
鼓励正当发财!
冯仑的郁闷:
仇富和原罪……
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大学》 义而后取,人不厌其取。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见得思义。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若浮云。
《论语》是亚洲的圣经
2011年2月25日,“孔子文化奖”和“中日经济合作贡献奖”的评选委员长,日本 改革新党干事长荒井议员说:“《论语》是亚洲的圣经,孔子是东方的太阳,日本 就是‘左手论语右手算盘’发展成为经济强大的国家。今天在中日关系遇到困难之 时,我们颁发了‘孔子文化奖’和‘中日经济合作贡献奖’就是请孔老夫子来帮 忙。”
——《大学》
第二十一页,共29页。
用义-敬畏,信仰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知耻近乎勇。 ——孔子
干好产品质量就是最 大的行善积德
童言无忌:我长大后想当贪官!
2011,03,15: 卫生部原部长张文康在两会上说,有的小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大后的理想是 “想当贪官”,因为贪官挣钱多。唉!这是为什么呢?小学 生的理想由做科学家到做贪官,是因为成年社会示范作用, 成年人造了一个怎样的社会,小孩子便会照此模仿,选择自 己的价值取向。
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精华概要
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精华概要中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文明,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领导思想遗产。
中国传统领导思想形成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基础是君主专制下的极权政治、等级制度、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宗法制的社会结构,以及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政治意识形态。
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领导思想注重以伦理道德关系为核心的“内圣外王”之道,以森严的等级为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结构,注重领导权术的研究,提倡“民为邦本”,强调为政者的道德修养,缺乏对领导制度和领导体制的研究。
传统领导思想具有较强的经验性、伦理性、人治性、封闭性和保守性等特点。
纵览中国古代儒家、法家、道家等思想流派的有关领导的思想,具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择其精华简要介绍如下。
一、提倡以民为本儒家强调统治者要以民为本,施行仁政,才能维持长期的统治和社会的安定。
民众是统治的基础,“君,舟也,民,水也,水所以载舟,水所以覆舟”,就是这种思想的比较形象的表达,君主与民众之间是舟与水的关系,君主一旦失去民众的支持,迟早将失去统治地位。
(一)民为邦本,顺乎民意如何看待被领导者的地位和作用,是领导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历代统治者和思想家都提倡重视人民的力量和作用,认为民众是国家的根本,要以民为本,顺乎民意,取信于民,赢得民心。
孔子说:“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
《太平御览》载,孔子的学生子夏将君民关系喻为鱼水,提醒执政者不要脱离民众:“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
”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其一,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国家能否治理得好,关键在执政者能否赢得民心。
《管子》指出:“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所以要治理好国家,“必当下顺民心”。
宋代程颐云:“为政之道,以顺人心为本。
”历史表明,民心向背关乎统治的稳固和长久,关乎国家的兴衰成败。
政局的治与乱,事业的兴与衰,国家的存与亡,以及为政者个人的荣辱得失,莫不系于此。
其二,顺乎民心,取信于民。
古代智慧与领导力培训讲义(PPT 66页)
三、儒家智慧
【1】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三、儒家智慧
【2】诸葛亮:三顾茅庐
三、儒家智慧
【3】宋江:招安
三、儒家智慧
【4】毛泽东:北上抗日
三、儒家智慧
(二)儒家“五常”: “仁、义、礼、智、 信”
三、儒家智慧
【1】信
《孟子》 信,言合于意也。 《墨子经》 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
案例: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
三、儒家智慧
毛泽东与张玉凤
三、儒家智慧
庐山会议:毛泽东与彭德怀
三、儒家智慧
【3】礼
《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 《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 原则:尊重、遵守、适度、自律 要素:孝、慈、恭、顺、敬、和、仁、义 等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 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三、儒家智慧
案例:周武王与智者的对话
三、儒家智慧 乔致庸与诚信
【2】智 知者不惑
三、儒家智慧
三、儒家智慧
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 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三、儒家智慧
摩西出埃及
三、儒家智慧
三、儒家智慧
教规:《摩西十戒》 [1]崇拜惟一上帝而不可拜别神[2]不可制造和敬拜偶像 [3]不可妄称上帝名字[4]安息日为圣日 [5]须孝敬父母 [6]不可杀人 [7]不可奸淫 [8]不可偷盗 [9]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 [10]不可贪恋别人的房屋、妻子和财物
(二)无
二、道家智慧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说课稿岳麓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说课稿岳麓版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岳麓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的第三章“秦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
1.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4.拓展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课后讨论,分享自己在拓展学习中的发现和感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影响。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讨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5.拓展评价: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拓展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中央集权制度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中央集权制度的体会和心得,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实验: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中央集权制度下各级官员的职责和权力。
-游戏:设计相关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运作机制。
-辩论赛:组织学生就中央集权制度的利弊展开辩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
3.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 PPT:制作精美、清晰的PPT,展示历史事件、制度特点和关键知识点。
-研究资料:秦简、汉简等古代文献资料,探究中央集权制度在实际运作中的具体表现。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说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一课时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谈到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管理,同学们都知道这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呢?因为当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建立起来的时候,中国古代的官员的选拔和管理,实际上就影响着国家治国理政的效果。
如果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的话,不同国家它的国情不同,政治制度不同,古代官员的选拔的管理方式自然也就不尽相同。
中国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逐渐懂得了“官人国之己也,天下治必贤才”的道理,建立起来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古代官员的选拔和管理制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
讲到这里,很多同学要说了老师我们已经学过这些内容了。
没错,我们在中外历史纲要的学习之中,了解到了像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还有隋唐的科举制。
今天这节课就是要在大家此前的学习经验的基础之上,我们进一步梳理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更迭的过程,我们来分析一下各阶段的不同的特点,并且在这个过程之中呢,我们要去发现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的选拔官员之中蕴含的政治智慧。
首先就让我们来看一下西周时期的选官制度。
谈到西周时期的选官制度,我们要知道要从哪找呢?要从考古发现之中。
考古发现表明,金文中有很多关于西周选官制的记载,像一些青铜器的铭文之中,就记录了周王命令贵族去继承祖上旧职。
那么这个记录说明了什么呢?哦,原来他们是按照血缘关系来世世代代为官,世世代代享受俸禄,这就叫做世官制。
按照周礼的规定,周王室的官员由贵族来担任。
其他诸侯国的官员同样也由贵族来担任,于是就形成了这样一个效果:“文王子孙,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丕)显亦世。
”什么意思啊?周文王的子孙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凡是在周能够担任卿士的这些人,世世代代都享受光荣和尊显。
很多同学发现了这不就是世官制的真实写照吗?通过刚才我们的讲述,你发现西周时期选官制度的两大特点了吗?好,第一个特点就是官位是世袭的;第二个特点就是贵族垄断了。
到了战国时期,时代背景就不一样了。
初中历史古代治国思想教案
初中历史古代治国思想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古代不同文明的治国思想及其特点;
2. 掌握古代各国治国思想的核心内容;
3. 分析古代治国思想的影响及其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掌握古代各国的治国思想核心内容;
2. 分析不同治国思想的影响及其意义。
三、教学准备
1. 教材:历史教科书;
2. 课件:古代治国思想的概述及例子。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通过展示古代不同文明的治国思想图片或文字概括引入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讲解
1. 介绍古代中国的儒家、墨家、道家和Legalism等治国思想,阐述其核心内容和特点;
2. 介绍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国家的治国思想,介绍其核心内容和影响。
三、讨论
学生针对各国治国思想进行分组讨论,分析其影响和意义,并展示讨论成果。
四、总结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对古代治国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五、作业布置
1.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进行总结和思考;
2. 撰写一篇关于古代不同文明的治国思想比较的文章。
六、板书设计
古代治国思想
- 儒家、墨家、道家
- Legalism
-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古代不同文明的治国思想及其特点,培养学生对不同文明的尊重和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综合素养。
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的精华.doc
.第三章我国古代领导思维的精华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领导活动,有了领导活动,也就有了对领导活动的考虑。
尽管领导科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时刻还不到半个世纪,但对领导的考虑却同领导活动的前史相同长远。
古今中外,很多前贤们留下了丰厚的有关领导的名贵思维,值得咱们学习、承继和开展。
本章首要介绍我国古代领导思维理论。
我国五千年悠长的前史和文明,构成了共同的传统文化,并给咱们留下了丰富的领导思维遗产,其间既有精华,也有糟粕。
下面咱们简要地介绍其间的精华部分。
一、注重领导的根底领导的根底是民众,离开了民众,离开了民众的支撑和支持,就不可能有领导,即便依托暴力,也不可能长时间保持其领导位置。
我国古代的控制者向来比较注重民众的力气,注重保护领导的根底。
(一)民为邦本,顺乎民意。
怎么看待被领导者的位置和效果,是领导活动和领导思维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国历代的控制者和思维家都高度注重公民群众的力气和效果,认为公民是国家的底子,控制者要以民为本,顺乎民意,取信于民,赢得民意。
Word 材料.民本思维在夏朝即有萌发,在春秋时期底子构成。
孔子说:“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
《和平御览》载,孔子的学生子夏将君民联系喻为鱼水,提示执政者不要脱离民众:“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
”战国时期,民本思想到达了顶峰,有代表性的观念是孟子的“民贵君轻论”和荀子的“君舟民水论”。
汉唐今后,民本思维也有必定程度的丰厚和开展。
民本思维的首要内容包含:榜首,得民意者得全国,失民意者失全国。
国家能否办理得好,要害在执政者能否赢得民意。
《管子》指出:“政之所行,在顺民意;政之所废,在逆民意”,所以要办理好国家,“必当下顺民意”。
宋代程颐云:“为政之道,以顺人心为本。
”前史标明,民意向背关乎控制的安靖和持久,关乎国家的兴衰胜败。
政局的治与乱,工作的兴与衰,国家的存与亡,以及为政者个人的荣辱得失,莫不系于此。
第二,顺乎民意,取信于民。
控制者欲得民意,有必要顺乎民意,取得民众的信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的精华第三章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的精华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领导活动,有了领导活动,也就有了对领导活动的思考。
虽然领导科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时间还不到半个世纪,但对领导的思考却同领导活动的历史一样久远。
古今中外,无数先哲们留下了丰富的有关领导的宝贵思想,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展。
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理论。
中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文明,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并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领导思想遗产,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
下面我们简要地介绍其中的精华部分。
一、重视领导的基础领导的基础是民众,离开了民众,离开了民众的支持和拥护,就不可能有领导,即使依靠暴力,也不可能长期维持其领导地位。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历来比较重视民众的力量,注重维护领导的基础。
(一)民为邦本,顺乎民意。
如何看待被领导者的地位和作用,是领导活动和领导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历代的统治者和思想家都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和作用,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统治者要以民为本,顺乎民意,取信于民,赢得民心。
民本思想在夏朝即有萌芽,在春秋时期基本形成。
孔子说:“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
《太平御览》载,孔子的学生子夏将君民关系喻为鱼水,提醒执政者不要脱离民众:“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
”战国时期,民本思想达到了高峰,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孟子的“民贵君轻论”和荀子的“君舟民水论”。
汉唐以后,民本思想也有一定程度的丰富和发展。
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国家能否治理得好,关键在执政者能否赢得民心。
《管子》指出:“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所以要治理好国家,“必当下顺民心”。
宋代程颐云:“为政之道,以顺人心为本。
”历史表明,民心向背关乎统治的稳固和长久,关乎国家的兴衰成败。
政局的治与乱,事业的兴与衰,国家的存与亡,以及为政者个人的荣辱得失,莫不系于此。
第二,顺乎民心,取信于民。
统治者欲得民心,必须顺乎民意,获得民众的信任。
孔子认为,民众的信任比粮食军备更重要,是治国理政第一位的大事。
要取信于民,执政者首先要顺乎民意,倾听百姓的呼声,顺从民众的意愿。
第三,统治者要信任民众,相信民众,要开诚布公,以诚待民,无伪诈之心。
第四,统治者要作风正派,举止得体,以身作则,公正廉洁。
(二)富民教民,民安邦固。
民众既然是国家的基础和根本,因此统治者的基本职责就是富裕民众,教化民众。
1、富民。
民富,才能国富。
只有民众富裕了,生产才会越发展,国家才会更富裕。
《荀子》云:“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则出实百倍。
”民富,才能君富。
《论语》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荀子》云:“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只有让老百姓先富起来,方能实现“上下俱富”。
民富,才能国安。
《管子》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国家就安定。
怎样才能富民呢?古人主张:首先要体恤民众疾苦。
孔子要求执政者对民众要“仁爱”,孟子要求统治者要“爱民如伤”,行“仁政”。
其次要兴利民之举。
所做的事情要对老百姓有利,要多做些于民有利的实事、好事,正确处理取民与予民的关系。
再次,要有富民之策。
统治者不仅要有富民之心,而且要有富民之策、富民之举。
要轻徭薄赋,取民有制;劳役适度,不误农时;体察下情,关心痛痒,帮助民众发展生产,使百姓拥有土地等基本生活资料等。
2、教民。
民富,不一定国安,为了国家的稳定和统治的久远,还必须教化民众,使民众服从统治。
孔子认为,在经济上使民众富裕起来之后,统治者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对民众进行教化,即“富之”、“教之”。
孟子认为,有无教化是区别人类与禽兽的根本标准:“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并且通过对民众的教化可以改善执政者与民众的关系,从而赢得民心。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教化的核心内容是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等道德规范。
二、重视领导艺术和方法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领导艺术和方法的研究为核心。
重视对领导艺术和方法的探讨和运用,即重视“治术”、“权谋”,较少对领导制度和本质的思考。
(一)儒法相济,德刑相辅。
德治与法制、王道与霸道是中国先秦时期儒法两家提出的相互对立的政治主张,后来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基本治国方略。
1、儒家主张实行礼治、德治、仁政、王道。
这种治国方略的核心是主张以德治国,以德服人,通过德治达到天下太平,国泰民安。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孟子认为“以德行仁者王”。
儒家以德治国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第一,依靠君主和各级官吏个人的能力品德来治理国家,不大重视法制的作用。
他们认为:“有治人,无治法”、“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
把国家的兴亡、人民的安危祸福寄托在个人或少数人,即明君、贤臣、清官、廉吏的身上。
第二,主张礼治,用温和的手段来治理国家,主要方法是礼仪教化、等级名分、典章制度、行为规范等。
第三,要求统治者有爱民之心。
主张爱民恤民,使百姓安居乐业。
第四,提倡伦理至上,以德治国。
将道德政治化,政治伦理化,把伦理纲常作为治国的根本,把修养教化作为管理社会的主要手段。
2、与儒家相反,法家主张法制、霸道。
其核心是依靠严峻刑法来达到国家大治。
其主要观点和特点是:第一,重视法制。
认为人性本恶,“民固骄于爱而听于威”,用说服教育的方法使人向善是不可能的,只有靠严刑峻法才能治理好国家。
第二,提倡重法严刑。
韩非子强调必须用暴力进行威慑,“崤其法而严其刑”、“法莫如重,使民畏之”。
最后达到“以刑止刑”,天下大治。
第三,重视法制队伍建设。
“吏不良,有法而莫守”,“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需要指出的是,儒家和法家虽然在治国主张上根本对立,但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过程中,历代的统治者把两者作为工具结合起来运用,外儒内法,儒法相济,德刑相辅,根据统治的实际需要,交替使用,以巩固和维护其统治。
(二)重视人才,选贤任能。
历代统治者都高度重视人才,选拔和使用人才,在隋唐时建立了科举制度,用于考核与选拔人才。
在关于发现人才、选拔人才、使用人才、培养人才等方面,古人留下了丰富的宝贵思想。
第一,人才为本。
人才是国家兴衰、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所以,历代统治者和思想家都高度重视。
《管子》云:“天下者,无常治,无常乱,不善人在则乱,善人在则治”,所以“争天下者,必先争人。
”荀子总结说:“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
”范仲淹说:“得贤杰而天下治,失贤杰而天下乱。
”第二,选贤任能。
中国古代除了皇帝是世袭制之外,在选拔各级官吏时都要求遵循任人唯贤的原则,在用人标准方面,强调德才兼备。
《管子》主张德、功、能三者兼顾。
墨子将德、官(处理政务的能力)、劳、功四者并列。
荀子提出“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认为德、能不可或缺。
唐太宗李世民要求官吏“才行兼备”。
第三,知人善任。
统治者要能选贤任能,必须要学会识别人才、发现人才,掌握观察人、了解人、考核人的方法。
其主要内容有:(1)察人七途:鉴其表、听其言、察其行、观于友、询于众、试于事、考于绩。
(2)取人八忌:忌以貌取人,忌以爱憎观人,忌以固定模式律人,忌以出身资历相人,忌以一时一事论人,忌以传闻毁誉鉴人,忌以假象判人,忌以私心察人等。
第四,用人之道。
统治者要善于使用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其要点是:(1)扬长避短。
人有长短,世无全才,关键要善于扬长避短。
(2)职能相称。
人才有不同的类型,为此必须因事设职,因职择人;大才大用,小才小用;善于组合,取长补短。
(3)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主张以诚相待,充分信任,给予人才一定的权力和自由。
(三)赏罚并行,奖惩分明。
奖惩是一种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方法,奖励是应用积极的方式通过正面的鼓励来调动积极性,惩罚是应用消极的方式通过反面的刺激来驱动人的行为。
古人认为,奖惩具有统御、引导、鞭策、教化等多种功能,因此非常重视运用这种手段来进行领导。
1、赏罚并行,功过相称。
赏与罚,奖与惩,二者互相依存,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一方面,奖赏的作用是褒扬、鼓舞,从正面进行激励;惩罚的功能是威慑、惩戒,从反面进行督促。
赏罚并施,才能引导人做好事,禁止人干坏事,使人进有所得,退有所失,各尽其能。
另一方面,赏罚要公正,必须功过相称。
赏有所依,罚有所据。
奖之薄厚,惩之轻重,须与功过相称,既不能小功大赏,大功小赏,也不能重罪轻罚,轻罪重罚。
并且不分亲疏贵贱,一视同仁。
赏罚只有公正,不徇私情,才能真正起到激励作用。
2、奖惩分明,及时守信。
奖赏和惩罚要分明,使受奖者得到真正的实惠,该重奖则重奖,使之引人羡慕效仿。
进行惩罚,要足以使受罚者受到真正损失,以儆戒他人,不敢重犯。
如果奖惩不痛不痒,贤者就会不屑一顾,恶者就有恃无恐,这样适得其反,还不如不搞。
奖惩还应该及时守信。
有功则奖,有过则罚,要及时兑现,立竿见影。
否则,事过境迁,则效用大减。
该奖则奖,该罚则罚,信守诺言,才能真正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四)集思广益,多谋善断。
决策是一项关系事业成败、国家兴衰的重要活动。
领导者的一个主意或决定,小则关系组织的兴旺,大则关系国家的安危。
司马迁说:“安危在出令”;张居正、唐甄指出,高层领导者的“一举一措乃天下向背所系”。
多谋善断是领导者重要的素质和职责。
第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古人强调做任何事都必须预先进行周密的谋划。
《孙子兵法》中指出:“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中庸》里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九唐书》中也指出:“先谋后事者逸,先事后谋者失。
”第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全面深入地了解各方面情况,掌握基本的信息,是谋划的前提。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领导者要重视信息在决策中的作用,注重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研究和利用。
第三,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领导者知识、经验、智慧有限,只有兼听广纳,博采众议,集思广益,才能防止决策失误。
汉代桓宽说:“谋及下者无失策”。
清代思想家唐甄说:“以众人之明为一明,以众人之聪为一聪”。
在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多谋基础上,领导者还要有主见,善于决断。
正如辛弃疾所说的“谋贵众,断贵独”。
并且要不失时机,当机立断。
古人认为,适时决策,事半功倍;举措失时,事倍功半。
《国语》中说:“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
”《列子》中也说:“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
”三、重视领导者的道德修养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时期,儒家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它主张行“仁政”,讲“礼治”、“德治”,重视领导者的品德修养。
(一)修身正己,为政以德。
中国传统治国之道把“修身齐家”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前提,要求为政者必须加强修养,完善人格,提升品德。
孔子说:“政者,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