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大学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产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成功尝试

——山东农业大学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诞生记

一、特等奖的基本内容

1993年,山东农业大学杨景林等的《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建立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的教学体制》成果被评为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该成果的核心内容是: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建立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的“三结合”教学体制。该体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基地建设是搞好“三结合”的基础。

没有实践基地,讲“三结合”是空的;有基地而缺乏必要的教学、科研、生活条件,“三结合”必然于形式。为了培养学生学农爱农的思想,做到既懂理论,又会实干,他们十分重视基地的配套建设,建立了三种功能各异又相互补充的“三结合”基地。完善发展农场教学基地,就近建立生产与社会实践基地,本着互惠互利原则建立校外基地。

二是加强科学研究是搞好“三结合”的支柱

科研是搞好“三结合”的支柱,沟通学校与社会联系的桥梁,也是提高教师水平、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与科研是相互促进的。学生参加科研活动,不仅加速科研过程,而且在科研实践中,增长了才干,培养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是加强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是搞好“三结合”的关键

在实施“三结合”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矛盾,为了保证教学的中心地位,优化培养过程,必须加强科学化、规范化管理。通过修订教学计划,把“三结合”教学体制和“三段培养”模式用教学计划固定。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充分调动基地管理人员和学生参加与基地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按照教学规律和农事季节,科学组织教学过程。

进行实验室体制的改革。把原来属于教研室、按课程设置的实验室,建成了系、室两级管理、具有双层运行机制的“作物科学综合实验室”,促进了实验内容的改革,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建立了实验室开放制度,教师、学生可随时进入实验室工作。

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三结合”的根本

建立一支拥护党的基本路线、与工农结合、与农业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的教师队伍,是推动“三结合”深入发展的根本措施。搞好“三结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没有一支优良的教师队伍,“三结合”教学体制是难以建好的。而“三结合”教学体制,为教师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从实践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

实践证明,“三结合”不仅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高等学校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促进教育同经济、科技紧密结合的重要方式。按照这一体制办学,培养的学生受到社会的欢迎,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也不断提高。有关专家认为,山东农业大学农学系“三结合”的教学体制,正确地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

关系、教学与研科的关系,把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该成果丰富和发展了农业教育理论和“三结合”的内涵,休现了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具有中国社会主义高等农业教育的特色,为农业教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二、特等奖的形成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组建山东农学院,学校汇集了一批留学回国和全国各地的青年学者,其中有植物病理学专家陈瑞泰,蔬菜学专家李家文,植物遗传育种学专家丁巨波,植物病理学专家王清和,动物营养学专家方国玺,植物生理学专家郑广华,小麦专家余松烈等。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动把科研引入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山东农学院第一任院长陈瑞泰教授,明确提出要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农场建设,强调实习农场是农业院校学生取得生产知识和实际技能的必备场所。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重把教学与社会需求密切结合,在加强实习农场建设和重视实践教学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958年,山东农学院从济南迁来泰安,学校的教学实习农场也由济南东郊的桑园迁至泰城东郊。半个世纪过去了,尽管时代变迁,人员变更,但面向社会办教育,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合格人才的办学思想一直在延续。1963年,植物生理学专家郑广华发表《加强农业科学的理论基础——让植物生理学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一文,提出把植物生理学已有的成果应用到农

业生产的观点,在植物生理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后人把传统的植物生理学和作物栽培结合起来,形成了我国一门新的学科——植物栽培生理学。

教学联系实际,科研立足生产,坚持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思想,即使在“文革”那样的动乱年代,也被艰难地坚持着,从未间断。1974年,余松烈教授到山东滕州蹲点,结合生产进行小麦高产攻关,首创了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他和农民吃住在一起,在指导学生教学实习的同时,进行了20多项试验,形成科研成果15项之多。1978年余松烈教授带着他的研究成果,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并获得国家级奖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认识到:要培养合格的大学生,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道路。农学系立足于农场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完善,致力于探索人才培养的新路子,创立了校本部——农场教学基地——农村教学基地“三段培养”模式。1989年,“建立三结合新体制和三段培养新模式,培养献身农业的四有人才”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989年,“加强专业建设,提高办学效益”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1990年,教育部批准我校“探索新形势下建立和实践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教学体制的基本规律、运行机制和必备条件”研究课题为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课题。通过研究,创立了以培养合格人才、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目标,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支柱,

以服务生产为宗旨的“三结合”教学体制。该教学体制以基地建设为基础、科研为支柱、科学化管理为关键、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在实施过程中有力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重大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1990年5月,国家教委、林业部在我校召开了“全国高等农林实践教学工作座谈会”,28所部属及省属农林院校的领导和教务处长参加,国家教委和林业部的领导同志出席会议,会议上我校介绍了加强实践教学方面的经验。1991年2月,国家教委、农业部、林业部联合在我校召开了“全国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座谈会”,研究今后十年我国高等农林教育的发展方针、规模、层次结构,农林大学生通向农村林区生产第一线的改革措施。原国家教委、农业部和山东省的领导同志何东昌、朱开轩、洪绂增、王明达、宋法棠等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参观了我校的教学基地,充分肯定了我校实践教学改革的经验,国家教委、农业部的领导和与会代表对我校“三段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给予了肯定和赞赏。

1993年,“实施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建立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的教学体制”研究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该成果是当年全国农林高等院校和山东省高校唯一获得特等奖的奖项。

三、特等奖的辐射和应用

从1994年开始,学校积极推广农学系教学成果特等奖的经验,全面推进校内教学基地建设,校内基地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我校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迈上了新的台阶。1994年,学校将“实习农场”改为“山东农业大学教学基地”,制定了“三园育人工程”计划,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