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全面依法治国成就辉煌
《法治中国》观后感
《法治中国》观后感范文一法治,就是用法律的准绳去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
一个现代国家,必须是一个法治国家;国家要走向现代化,必须走向法治化。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法治理国家,带领中国13亿人民不断走向富强,以震撼世界的姿态大踏步行进民族复兴的步伐。
时至今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日可待,我们比近代以来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
法者,治之端也。
法的形成是为了满足人们共同生活的需要,是为了建立良好的秩序,倘若没有规矩的规范、失去法度的控制,社会秩序就无从保证,生存发展环境遭到破坏,人民就不可能安居乐业。
任何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组织,只有严明的法纪作后盾,才能实现既定目标。
楚汉之争,刘邦先入关中约法三章,使社会安定的同时,也收获了民心。
韩信曾明确提出,汉军与楚军的明显不同就是严守百姓利益的法度。
依靠“奉公法,废私术”的思想,刘邦最终战胜强大的项羽。
三国时曹操马踏麦田,割发代首,更体现了管子“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之精神,可谓深谙治军之道的典型,遵规守纪自然而然成为其立业之基、成事之本。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法,即规矩,即纪律,没有任何个人和组织可以凌驾于其上,它是约束全社会的共同准绳。
能去私欲遵规矩的就会民安而国治,能除私行守纪律的就会兵强而敌弱。
齐桓公并国三十、九合诸侯;楚庄王灭国二十六、启地三千里;燕昭襄王败齐、平中山;魏安釐王攻燕救赵,威行天下。
但最终,这些国家的后来者违反法度,不守规矩;他们的臣子百姓都去做使国家乱而不是使国家治的事情,如同“负薪救火”,致使国家衰亡,更深刻体现了人不以规矩则废,家不以规矩则散,国不以规矩则乱。
规矩,是良治的开始。
人有规矩,始有好修养;家有规矩,始有好家风;党有规矩,方有凝聚力。
作为执政党,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管好掌握公权力的人,就为构建良好政治生态、建设廉洁政治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一个拥有8800多万成员的大党,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伊始便把规矩视为生命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辉煌成就
全民守法
普法宣传:通过各种渠道和 形式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
民法律意识。
公正司法:司法机关应当公 正、公开、公平地处理案件,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依法行政:各级政府及其工 作人员必须依据法律法规行 使职权,确保行政行为合法
合规。
社会参与:鼓励和支持公 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 法治建设,形成全社会共 同维护法治秩序的良好氛
和影响力
发挥法治在对外关系 中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
提供有力支撑
培养国际法治人才, 加强国际法研究和教 育,提升我国在国际
法治领域的软实力
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完善法律法规,保障人民权益 推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治意识 深化法治政府建设,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YOUR LOGO
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全面依法治 国的辉煌成就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ES
汇报人:
目录
01 全 面 依 法 治 国 的 战 略 部 署 02 全 面 依 法 治 国 的 实 践 探 索 03 全 面 依 法 治 国 的 辉 煌 成 就 04 全 面 依 法 治 国 的 经 验 启 示 05 全 面 依 法 治 国 的 未 来 展 望
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 律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
治国家
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 政府
保障司法公正,提高司法 公信力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 法治社会建设
PART 02
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探 索
7
科学立法
立法程序:完善立法程序, 提高立法质量
立法理念:坚持科学立法, 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法治建设发展历程、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法治建设发展历程、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目录1. 内容概要 (2)1.1 法治建设的重要性 (3)1.2 新中国成立75年概述 (4)2. 新中国成立初期法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5)2.1 法律体系的初步建立 (7)2.2 法制宣传教育与法律人才培养 (8)2.3 法律制度的重要变革 (10)3.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全面推进 (11)3.1 立法工作的加强和完善 (12)3.2 司法体制改革及法治保障 (14)3.3 法律监督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15)4. 法治与改革开放的深入结合 (16)4.1 法治对改革开放的推动作用 (18)4.2 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发展 (19)4.3 国际法治的交流与合作 (20)5. 法治现代化建设的持续深化 (22)5.1 依法治国理念的深入人心 (23)5.2 法治政府建设与法治社会构建 (25)5.3 网络空间与人工智能时代的法治挑战 (26)6. 新时期法治建设的创新发展 (28)6.1 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成就 (30)6.2 法治现代化的新要求与新发展 (32)6.3 新时代法治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33)7. 中国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 (34)7.1 法律体系的完善与法律的与时俱进 (36)7.2 法律实施的有效性与司法公正的保障 (38)7.3 法治文化的普及与公民法治意识的提升 (39)7.4 法治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中的中国贡献 (40)1. 内容概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新中国成立75年来,法治建设历经曲折探索与不断前进,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本报告概述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以及基本经验。
初创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开始了法治建设的初步探索,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构建法律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方向。
曲折探索: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法治建设经历了许多波折。
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不断推动法治建设的深化。
列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在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取得了许多伟大成就,这些成就在各个领域都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奋斗精神。
下面将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列举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一、经济成就1.壮大国有经济: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下,国有企业不断壮大,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2.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3.深化改革开放:我国以开放的姿态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二、政治成就1.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国政府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建立起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
2.强化法治建设:法治在我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我国政府坚定不移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
三、文化成就1.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注重经济建设,也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为世界各国搭建了交流交流的评台。
四、社会成就1.改善民生:我国致力于改善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人民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通过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双赢。
3.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我国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为社会稳定和和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在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中,不仅有经济领域的辉煌成就,还有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成就。
这些成就的取得,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也展现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魅力和优势。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繁荣而努力奋斗。
以上,是对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的列举和总结。
在探讨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个领域的成就后,我们可以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新时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也为我们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提供了重要参考。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心得体会篇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心得体会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心得体会一、引言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必然要求。
依法治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要求,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确定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主要内容之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仅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根本目标,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指引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对于巩固党的领导地位、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意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确保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依法办事,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规范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行为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避免权力滥用、腐败现象等。
同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还可以推动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发展。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可以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平正义的法治体系,形成公平正义的社会氛围,保障人民权益,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发展。
3.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确保社会稳定和安全。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可以提高社会治理的规范化、法治化水平,保障社会稳定和安全,减少犯罪发生,提高社会治理效能。
4.增强国家软实力,提升国际影响力。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可以有效增强国家软实力,提升国际影响力,促进国家形象的塑造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阶段性成果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高度重视依法治国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决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逐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包括宪法、行政法规、民商法律、刑事法律、国际法等各个方面,将党的领导、人民自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尊敬的各位代表: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为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经济质量效益。
经济总量从十八大时的54.5万亿元增至2019年的99万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十八大时的7,311元增至2019年的30,733元,提高了三倍以上。
同时,贫困人口总数从十八大时的9899万人减至2019年的551万人,有力地推动了脱贫攻坚事业。
二、在人民生活方面,我们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着眼于加强公共服务和保障制度建设,让人民群众更好地分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成果。
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满意度得到提高。
三、在国防建设方面,我们坚决贯彻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实现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历史跨越。
2019年,我国国防预算达到1774亿美元,位列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得到显著提升。
四、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我们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施最严格的环保制度,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
全国绿化覆盖面积达到22.8%,2019年空气质量同比提高了1.3个百分点,水环境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五、在外交方面,我们秉持正确的处理方式,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维护联合国的威信和权威,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大国风范。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我们取得的成就和变革是历史性的。
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仍有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我们去攻克,前行道路仍然困难重重。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要求,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加强法治建设,深化全面从严治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不懈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的众多成就,离不开我们党在思想理论上的创新。
新时代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巨大变化
新时代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巨大变化新时代是中国发展历程中最具特色和最具影响力的阶段,它从2012年开始,随着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层出不穷,在经济、文化、政治、环保等各个方面取得了许多伟大的成就和巨大的变化。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在新时代,中国都取得了哪些辉煌的成就和显著的变化。
一、经济建设取得了新成就新时代是中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最具生气勃勃的阶段,我们可以看到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新成就。
1.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保持高位:近年来,中国的GDP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6.5%以上的高位,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也保持了经济增长的势头,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2.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中国加强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动了医疗卫生、教育、就业等方面的改革,让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内外资合作大力推进:中国在新时代大力推进内外资合作,引进市场外资和技术,推动了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同时加强了外资在中国的投资保护。
4.创新驱动发展卓有成效:在新时代,中国开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培育科技创新的生态链,推动了自主创新,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之一。
5.绿色经济得到全面落实:在新时代,中国大力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加强了环保和生态建设,推动了绿色技术发展,让中国的经济发展更加可持续。
二、文化建设取得新变革1.全民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近年来,中国大力推动文化建设,加强文化传承和创新,提高了全民的文化素质。
2.中华文化在国际上获得认可:在新时代,中国加强了对中华文化的宣传和推广,通过“一带一路”等重大倡议,加强了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认可和影响力。
3.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化创新:在新时代,中国加强了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化创新,通过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推动了文艺作品的传播和创新,让文艺作品更贴近人民群众。
4.民族统一意识不断加强:在新时代,中国强化了民族统一意识的教育和宣传,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加强了祖国统一的力量。
《法治中国》观后感
《法治中国》观后感1、近日,央视播出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备受大家关注,我也进行了观看学习,开篇以中国历史为背景,引出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党和国家的道路该怎么走而引发深思。
以奉法者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而作为回答上述问题的坚定而明晰的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当党的领袖对人民作出了庄严承诺时,人民对党中央寄予无限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会这样说,会做出这样坚定而明晰的答案也是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实践过后才做出的,当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县任县委书记时就将法治文件列入其中。
在以后的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也无时无刻不在将法治列为治理当地的重要文件,在多次的实践之后,再将法治中国这一主题,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前所需要的道路。
什么样的法治道路才是中国适合的呢,习近平总书记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说到:“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
”这句话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着对我国法治社会形成道路上的任何一个小节,让国家的人民决定国家的道路,虽然坚持领导的是党,但是决定道路方向的却是国家的人民群众。
也是无时不刻的展现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国无常强,无常弱。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我们的时代呼唤着法治,人民期盼着法治。
全面依法治国这个宏伟的目标、壮阔的蓝图,激励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团结奋斗,共同建设一个充满生机、成就辉煌的法治中国!2、通过观看《法治中国》感触颇深。
法治是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汇聚了十三亿中国人共同愿景的矢志追求。
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实保障。
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作为一名知识青年要学习法律知识,学法才能知法,知法才能守法,知法才能用法,知法才能护法,只有全体人民的法制意识加强了,才能实行依法治国,我们的国家才能不断强大。
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与经验作者:王雅琴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2018年第03期2012年,中共十八大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规定了法治建设的阶段性任务,强调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明确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中共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领导下,依法治国全面推进,法治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辉煌成就,奠定了新时代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扎实基础,为人类法治文明的发展贡献了中国经验。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有针对性地既解决了一系列重大法治理论问题,又破解了一系列重大法治实践难题。
中国的法治建设没有也不可能照搬西方的法治理念和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开辟,是中国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凝结。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进行法治建设唯一正确的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关系依法治国全局、关系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关键。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
中共十八大以来,随着实践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实现了新的提升和实质性飞跃。
基于对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发展,一个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已经形成。
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思想,是对中国法治建设规律的探索和总结,是对法治理论的重大创新。
它系统阐明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方向、根本保障,以及总目标、总路径、总任务、总布局等方面的内容,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以什么为目标、如何实现目标等根本性问题,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创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全面依法治国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法治保障。
中国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
中国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近年来,中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的重要战略任务。
本文将从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背景、实践与挑战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背景中国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理论基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长期存在着封建专制制度,人民长期处于被统治的被动地位。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篇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长期的斗争,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和法治理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践中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的原则,深化法治建设,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推进科学立法,健全法治体系,加大司法公正力度。
首先,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为国家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其次,中国重视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
再次,中国加强司法改革,提升司法公正水平,推进审判体制改革,加强人民法院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法律事务,发挥了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作用。
三、挑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过程中,中国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中国的法治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立法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权力过于集中、程序不够透明等问题。
其次,法律知识的普及和法治观念的树立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一些地区和群体对法律意识的理解和遵守程度还不够。
再次,执法司法过程中的腐败问题也需要进一步加强纪律和监督。
最后,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也给法治建设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制度和机制的改革。
总结起来,中国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
以全面依法治国助力“中国之治”再创新辉煌
I政治与法律B 以全面依法治国助力“中国之治”再创新辉煌粘凌燕(中共烟台市委党校山东烟台264000)【摘要】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强大推力.文章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全面依法治国助力中国之治需要坚持的几项原则和内容: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賂;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关键词】全面依法治国;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法者,治之端也”,语出《荀子•君道篇》。
这一思想,承载着经世济民、治国平天下的深沉关怀和内在逻辑。
追溯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民主法治建设的新纪元至今,虽然饱经磨难、风雨曲折,但是中国共产党执政70载,对法治的坚持矢志不渝。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开始确立和发展,国家治理逐步实现制度化和程序化。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一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为了实现这个总目标,我们必须着力于通过制度创新保障改革协调有序,通过遵循法治实现国家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了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
其中包括“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1]-S全面依)去)台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
”[2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执政地位、组织原则、决定了其有强大的公信力、创造力和感召力,能够凝聚思想共识和发展力量,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所在。
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成就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在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战略。
自提出以来,全面依法治国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历史成就:1. 法律体系的完善:中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涵盖了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诉讼法等多个领域,为国家治理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2. 法治观念的普及:通过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得到显著提升。
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人民群众对法律的尊重和信仰不断增强。
3. 法治政府的建设:政府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政府权力运行更加规范透明,行政决策、执行、监督等各个环节的法治化程度显著提升。
4. 司法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司法责任制、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司法公开等措施得到有效实施,司法公正和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5. 法治社会建设:法治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逐步完善。
6. 国际法治合作: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国际法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7. 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法律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法律援助、律师服务、公证服务等法律服务更加便捷高效,为公民和企业提供了更好的法律保障。
8. 法治与经济发展的结合:法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优化了营商环境,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9. 法治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结合:通过法治手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10. 法治与国家安全的结合:加强国家安全法治建设,完善国家安全法律体系,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成就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独特优势,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基础。
中国法治建设的与存在的问题完整
中国法治建设的与存在的问题(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山东交通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结课论文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2021年12 月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近些年来,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辉煌成绩,但离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差距。
要想分析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我们首先应明确法治的起源、概念;社会主义法治的概念与特征等。
法治的起源:法治作为一种法律学说、法律理论和法律实践,是经过漫长的历史积累而逐渐形成的,它来自于世界上各民族,特别是西方各民族在其生存的过程中权利与权力的广泛的持久的张力,来自特定的法律思想与社会实践的频繁的积极的互助共生。
法治的概念: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指出:“法治应当包含两层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的良好的法律。
”:而现在一般说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权力在法律之下;法律公开;依法行政;司法独立;保障权利和自由;实行正当程序。
社会主义法治概念的提出:早在1949年1月,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谢觉哉同志就在司法训练班的一次讲话中指出“我们不要资产阶级的法治,我们需要我们的法治。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方面内容。
社会主义法治的特征:1、以非人格化的权威及规则否定人格化的权威;2、法律规则的肯定性、明确性和普遍性、连续性、稳定性;3、法律体系的完备和统一;4、法律职业的中立性;5、司法过程的公开性、程序性6、维护自由、平等、正义,协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实现公共权力和个体权利的平衡;7、在对“传统性”和“西化”的突破上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过程经历了下列几个阶段。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此我们走上探索和实践法治的道路。
毛泽东同志从他早年的“民本”思想,到他晚年的“群治”思想等,使得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在1978年以前在“现代性”上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新中国成立70年的壮阔历程、辉煌成就和深刻启示
新我国成立70年来,经历了一段崎岖曲折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这一段历史不仅是我国人民的自豪,也是世界各国值得借鉴的经验。
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深刻的启示。
一、巨变巨成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
此后70年,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国际政治上,我国终结了漫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强国。
在国内,我国成功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巩固,成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
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1.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90.03万亿元,经济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
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长期位于世界前列,为全球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
2.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居民收入水平、医疗卫生条件、教育水平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明显改善。
农村、城镇的建设不断完善,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3. 社会制度逐步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民主法制制度、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
国家治理能力显著提高,社会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4. 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我国逐渐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成为世界上最为重要的国家之一。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承担更多国际责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交流不断加深,我国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二、深化改革,不断探索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我国70年发展的根本保障。
在新我国成立70年的历程中,我国始终提倡改革、创新,并在探索中不断前进,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1.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1978年,我国正式启动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经济体制,有效破除了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和观念束缚。
展览解说员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欢迎来到本次展览。
我是本次展览的解说员,非常荣幸能为大家介绍这次展览的精彩内容。
首先,请允许我简要介绍一下本次展览的背景。
本次展览以“岁月如歌,砥砺前行”为主题,旨在展示我国在各个历史时期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历程。
展览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峥嵘岁月、春华秋实、砥砺奋进、筑梦新时代和辉煌成就。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这些精彩内容吧。
一、峥嵘岁月第一部分主要展示了我国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画卷。
这一时期,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成功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看到许多珍贵的照片和实物,如开国大典的盛况、抗美援朝的英勇壮举、大跃进时期的辉煌成就等。
这些照片和实物,将带我们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二、春华秋实第二部分主要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
这一时期,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大幅增强。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看到许多改革开放的成果,如深圳特区的崛起、高铁的飞速发展、脱贫攻坚战的胜利等。
这些成果,充分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以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坚定决心。
三、砥砺奋进第三部分主要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取得的伟大成就。
这一时期,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看到许多砥砺奋进的瞬间,如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等。
这些瞬间,将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以及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奋力前行的磅礴力量。
四、筑梦新时代第四部分主要展示了我国在新时代取得的伟大成就。
这一时期,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第九章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第十章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有感
第九章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第十章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有感摘要:一、全面依法治国的意义和内涵二、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性三、全面依法治国与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关系四、我国在全面依法治国和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方面的实践与成就五、未来发展方向和挑战正文:全面依法治国和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全面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使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都依照法律进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这是我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
与此同时,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是实现国家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
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铸就,需要我们在文化创新、文化传承、文化软实力等方面下功夫,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全面依法治国和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依法治国为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保障了文化发展的顺利进行;而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铸就,又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国在全面依法治国和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法治建设方面,我国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在文化发展方面,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产品丰富多样,文化软实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全面依法治国和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道路上仍然存在诸多挑战。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提高法治效能,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创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总之,全面依法治国和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重难点10全面依法治国-2021年高考政治【热点 重点 难点】专练(山东专用)
重难点10 全面依法治国纵观近几年的高考真题:从考查角度看,法治国家与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全民守法等属于高频考点;从题型角度看,高考对此的考查以选择题、非选择题为主。
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常正面考查法治国家与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全民守法等。
从命题背景材料看,高考通常结合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政府政策、社会生活等热点问题。
1.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2.全面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3.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4. 全面守法与公民政治参与考向1 党领导下的法治国家建设。
2021年高考可能会继续以社会生活变化、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等为载体,考查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等。
考向2 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021年高考可能会以政府报告为依托,考查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考向3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2021年高考可能会以民法典、社会生活为依托,考查全面依法治国。
考向4全民守法与公民政治参与。
2021年高考可能会以社会现象为依托,考查公民如何推动法治中国的建设。
(建议用时:30分钟)1.(2020·新课标全国卷Ⅰ)2019年10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关于国家监察委员会制定监察法规的决定》。
根据这一决定,国家监察委员会为执行法律的规定、履行领导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职责,可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监察法规。
该决定表明①全国人大常委会在监察立法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②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以授权国家监察委员会制定法规③国家监察委员会是全国人大行使监督权的职能机构④国家监察委员会拥有自主制定本部门法律的权力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A【解析】根据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国家监察委员会制定监察法规的决定》,国家监察委员会为执行法律的规定、履行领导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职责,可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监察法规。
这表明全国人大常委会在监察立法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以授权国家监察委员会制定法规,①②正确。
纪录片《法治中国》第三集并撰写观后感
观后感
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后,全国各地干部群众收视热情不减,对法治话题的讨论也更加深入。
自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法治这一现代法治国家确定的公理进一步上升为国家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而且进一步纳入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当中,由此使法治中国不仅成为一种国家战略,而且成为一种国家信念。
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战略性、系统性、全局性工程,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我们现在比近代任何时候都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需要我们法治的力量来推动。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
执政兴国,社会发展,百姓福祉,都离不开法治的支撑和保障。
作为一个普通市民,感觉法律越来越公正、平等。
法治中国距离我们越来越近,就在我们身边。
现在我们建设法治社会,法的意识已经是深入民心了,带给我们老百姓就是一个和谐平安的生活环境。
遇事找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我们就能更好地运用法律的工具,替人民群众解决实际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地各部门正在把“法治获得感”滴灌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
我们党全面依法治国,这是时代所需,人民所盼。
我们在地方立法工作中,始终秉持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群众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所有一系列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法规,就是为了更好地让人民
群众在法治建设中有更多的满足感和获得感。
专题片《法治中国》全面总结展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历史性变革和辉煌成就。
新时代我国法治建设路径探析-法律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论文
新时代我国法治建设路径探析-法律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背景下, 国家法治建设在战略布局、推进路径上必然进行重大调整, 重心是针对法治供给侧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突出问题, 采取靶向性举措推进法治供给侧结构性改, 以谋求我国法治的平衡发展、高质量发展和精准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法治建设; 路径;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判断, 即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直接影响包括法治建设在内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布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必须重新审视我国法治建设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 深刻剖析制约我国法治建设的主客观因素, 并审时度势以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背景准确及时地调整我国法治建设推进路径, 制定以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重心的法治建设长远战略规划, 以谋求我国法治的平衡发展、高质量发展和精准发展。
一、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我国法治建设的辩证关系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判断是执政党基于新时代我国国情的基本判断作出的新的主观评估结论, 这样的判断必将直接影响执政党的施政方略。
从法治建设的角度看, 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准确判断必将决定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法治建设的战略重点。
(一) 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是法治建设有序推进的先决条件回顾我国六十多年法治建设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凡是执政党对社会主要矛盾做出符合实际的正确的判断, 我国法治建设就能相对有序高效的推进, 反之, 国家的法治建设会遭受严重挫折。
正如在《矛盾论》中讲的研究任何过程, 如果是存在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 就要用全力去找出它的主要矛盾。
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 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万千的学问家和实行家, 不懂得这种方法, 结果如堕烟海, 找不到中心, 也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方法。
法治工作总结结尾怎么写
法治工作总结结尾怎么写
《法治工作总结》。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不断努力推进法治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
通过全
面推进依法治国,我们加强了法律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我们加强了执法司法工作,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稳定。
我们加强了法治建设工作,完善了法律法规体系,提高了法治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是我们坚持依法治国,坚持法治思维,坚持法治原则,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加强法治工作,推动法治建设取得更大的成就。
我们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人民群众的法治素养,增强法治意识。
我们要加强执法司法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我们要加强法治建设工作,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法治水平。
我们要坚持依法治国,坚持法治思维,坚持法治原则,不断推进法治工作。
总之,法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
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目标。
我们相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依法治国一定能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推进法治工作而努力奋斗!
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够为法治工作的不断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依法治国成就辉煌(辉煌“十二五”)辉煌“十二五”系列报告会第六场报告12日在京举行,本报记者采访了报告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李适时。
问:如何从总体上评价“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依法治国取得的进展与成效?答:“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努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加快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不断提高依法执政能力水平,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法治政府建设加快进行,司法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特别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牢牢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深化认识、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围绕全面依法治国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举措,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奋力开创了依法治国的新局面,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奠定坚实基础、提供重要保障。
问: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深化法治认识、丰富法治理论方面取得了哪些重要进展,围绕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了哪些重要部署?—1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依法治国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入回答了我们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坚持什么样的法治理论、建设什么样的法治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这些新思想新论断新主张,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遵循,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概括起来,围绕全面依法治国,我们党从理论和实践上明确了若干重大问题,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
一是,明确了依法治国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战略定位。
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
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从这个战略布局看,做好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二是,强调了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法治建设的基本原则。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故意把党的领导和法治对立起来,提出“党大还是法大”这个伪命题,其目的是企图从“法治”问题上打开缺口,蛊惑群众,搞乱人心,进—2 —而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对此,我们必须头脑清醒。
三是,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其核心要义有三个方面,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这一核心要义指明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从根本上划清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与西方资本主义法治的本质区别。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长期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四是,确立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总抓手。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为实现这一目标,要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以及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根据立法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党中央还提出了“两个发挥”,即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用以指导新时期的立法工作。
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关键是要实现立法与改革决策相衔接,坚持在法治框架内推进改革。
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必须坚持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同时要注重发挥人—3 —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的主体作用,推动政府发挥在立法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组织社会各方积极有序参与立法活动。
问:“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进科学立法方面取得了哪些重要进展?答:2011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修改法律61件,作出有关法律解释10件、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30件;与此同时,国务院制定修改行政法规73件,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修改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3497件。
截至2015年9月底,除现行宪法外,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共244件,行政法规共746件,地方性法规共9540件。
立法工作取得的成就,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加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工作要点将一些重要立法项目列为需要党中央研究的事项。
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涉及立法的问题。
今年6月,经党中央批准,全国人大常委会调整立法规划,在原有68件立法项目基础上增加34件,将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需要在本届完成的立法项目列入规划。
与此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进一步健全了立法工作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制度,重要法律的起草修改和立法工作中的其他重大事项,都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及时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切实保障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二是,积极发挥两个作用。
首先是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4 —用。
为适应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需要,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对39部法律的部分条款作出修改,取消和下放了一批行政审批事项;为保证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常委会及时作出涉及自贸区、司法体制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等领域的授权决定7件,支持和保障相关改革试点工作的推进。
其次是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强对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等重要法律案的组织起草工作;高度重视人大代表依法联名提出的立法议案,把代表议案建议的办理与编制立法规划计划、制定修改法律紧密结合起来;邀请代表参加立法调研、论证、审议等工作,认真听取代表意见;保障人大代表直接参与行使立法权力,讨论决定国家重大制度设计。
三是,着力提高立法质量。
第一,切实加强和改进立法调研工作,通过实地考察、暗访、蹲点等方式,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摸清实际情况,使立法工作真正接地气。
第二,创新公布法律草案征求意见机制,本届以来推进将法律草案二次、三次审议稿也向社会全文公布,继续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同时探索建立公众意见采纳反馈机制。
第三,注重统筹考虑立新废旧、修法释法并举和法律间协调衔接,本届以来先后5次一揽子修改法律53部,先后出台了关于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与婚姻法有关规定的8个法律解释。
第四,开展法律案通过前评估工作,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公众代表、相关经营者代表、专家学者和基层同志等,就草案内容的可行性、出台时机以及实—5 —施后的社会效果、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进行论证评估,为常委会审议通过提供较为客观的评价参考依据。
四是,加快推进重点领域立法。
第一,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对立法法作出修改,完善立法体制机制,特别是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赋予所有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并明确其立法权力边界。
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县乡人大工作和人大建设的精神,及时审议通过修改地方组织法、选举法、代表法的决定,对县乡人大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代表选举和代表工作等方面的相关规定作出完善。
第二,加强经济领域立法,修改了预算法、保险法、证券投资基金法、广告法、商标法等法律,制定了车船税法、旅游法等法律,还为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价格改革等重大改革任务以一揽子方式修改了一批法律,抓紧编纂民法典的起草工作。
第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立法,修改了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加大对污染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第四,加强民生领域立法,修改了食品安全法、安全生产法、劳动合同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国家赔偿法、职业病防治法、个人所得税法等法律,制定了精神卫生法、行政强制法、特种设备安全法等法律。
第五,落实司法体制改革要求,及时出台刑法修正案(八)和(九),修改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
第六,着力加强国家安全领域立法,审议通过了国家安全法、反间谍法,正在审议反恐怖主义法、网络安全法、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法等法律草案。
同时,—6 —依法及时对若干重大事项作出决定。
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就废止劳教制度、调整生育政策、确定抗战胜利纪念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普选等事项作出一系列决定决议,依法有序推动相关工作。
比如,为了铭记历史,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又如,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宪法规定作出特赦决定,习近平主席发布特赦令,特赦部分服刑罪犯,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和法治意义。
五是,加强宪法法律的实施监督。
2014年通过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以立法形式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并规定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
2015年通过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明确要求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应当公开进行宪法宣誓,以此推动国家工作人员树立宪法意识,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
全国人大常委会积极推进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不断完善备案审查工作程序,着力加强主动审查,及时督促修改、纠正与宪法法律不一致的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扩大审查过程中的公众参与,积极探索开展审查建议的反馈和向社会公开举措。
问:“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方面取得了哪些重要进展?—7 —答: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一是,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第一,推进简政放权。
国务院部门共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事项500余项,提前完成了本届政府承诺的目标。
决定彻底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
第二,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
今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地方政府开始进行权力清单试点。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关于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意见》。
第三,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综合执法改革,完善执法程序,完善政府内部监督。
第四,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2014年国务院向社会公开行政审批事项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