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传染病及医学媒介生物
医防融合考核题库(附答案)
医防融合考核题库(附答案)《传染病防治法》一、单选题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颁布的时间为(B)A. 1978年B. 1989年C. 2004年D. 2020年2. 截止到2023年9月20日,我国法定传染病分为(C)A. 甲、乙、丙3类,共39种B. 甲、乙、丙3类,共40种C. 甲、乙、丙3类,共41种D. 甲、乙、丙、丁4类,共41种3. 发现甲类传染病患者或者疑似患者,具备传染病流行特征的不明原因聚集性疾病以及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应当于在多长时间内进行网络报告(B)A. 1小时内B. 2小时内C. 4小时内D. 8小时内4. 对乙类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当在多长时间内进行网络报告(C)A. 8小时内B. 12小时内C. 24小时内D. 48小时内5. 最近15年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了几次传染病导致的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D)A. 4次B. 5次C. 6次D. 7次二、多选题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适用范围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ABCD)A. 包括我国的一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B. 包括我国领域内的外国驻华机构、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等C. 包括中国人D. 包括在我国境内的外国国籍和无国籍等一切自然人2. 我国传染病防控应坚持的原则是(ABCDE)A. 政府主导B. 依法防控C. 科学防控D. 联防联控E. 群防群控3. 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BCD)A. 立即电话通知当地疾控中心,并将病人转移走B. 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C. 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D. 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4. 政府实施甲类传染病隔离措施的权限和程序(ABCD)A. 对已经发生甲类传染病病例的场所或者该场所内的特定区域的人员,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实施隔离措施,并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B. 接到报告的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即时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C. 上级人民政府作出不予批准决定的,实施隔离措施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解除隔离措施D. 隔离措施的解除,由原决定机关决定并宣布5. 当前传染病发生、发展与下列哪些流行环节或因素密切相关(ABCDE)A. 传染源B. 传播途径C. 易感人群D. 自然因素E. 社会因素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一、单选题1. 下列哪些不属于全面无烟的要求(D)A. 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B. 室内工作场所禁止吸烟C. 公共交通工具禁止吸烟D. 可以在室内设立独立的吸烟室E. 可以在室外远离人员流动的地方设立吸烟室2. 《山东省爱国卫生条例》什么时间正式实施(B)A. 1996年6月15日B. 1996年10月1日C. 2002年7月27日D. 2010年10月1日E. 2010年9月29日二、多选题1. 下列哪些是健康促进的行动领域(ABCDE)A. 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B. 营造支持性环境C. 强化社区发动D. 发展个人技能E. 调整卫生服务方向2. 健康促进的三大策略是(ABC)A. 倡导B. 赋权C. 协调D. 设计E. 评价3. 健康传播活动的分类包括下列哪几项(ABCDE)A. 大众传播B. 组织传播C. 群体传播D. 人际传播E. 自我传播4. 下列哪些属于个体水平的行为干预理论(ABC)A. 理性行动与计划行为理论B. 健康信念模式C. 阶段变化理论D. 创新扩散理论E. 社会营销5. 下列哪些属于群体和社区水平的行为干预理论(DE)A. 理性行动与计划行为理论B. 健康信念模式C. 阶段变化理论D. 创新扩散理论E. 社会营销6. 健康传播材料制作包含下列哪些流程(ABCDE)A. 需求评估B. 设计C. 预实验D. 制作使用E. 监测评价7. 下列哪些属于健康教育人员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ABCDE)A. 熟悉基本概念B. 掌握基本理论C. 运用基本技能D. 坚持国家战略与策略E. 具备伦理道德与职业精神8. 《山东省爱国卫生条例》哪年修正过(BD)A. 1996年B. 2002年C. 2006年D. 2010年E. 2016年媒介生物防控基本知识一、单选题1.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所引起,由(C)传播的传染病A. 库蚊B. 按蚊C. 伊蚊D. 曼蚊2. 蚊虫布雷图指数(BI)大于10时,登革热有(B)A. 传播风险B. 暴发风险C. 区域流行风险D. 无风险3.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D)传自然疫源性疾病A. 蚊B. 蝇C. 鼠D. 蜱4. 我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疾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是(B)A. 全沟硬蜱B. 长角血蜱C. 血红扇头蜱D. 铃头血蜱5. 我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传播媒介是(C)A. 尖音库蚊B. 白纹伊蚊C. 三带喙库蚊D. 中华按蚊6. 全球登革热疫情显著上升,登革热病例过去50年增加了(C)倍,传播媒介已扩散至全球超过150个国家A. 10B. 20C. 30D. 407. 我国存在西尼罗热传播媒介,已在新疆(A)中分离到西尼罗病毒A. 尖音库蚊B. 白蚊伊蚊C. 三带喙库蚊D. 中华按蚊8. 疟疾主要通过(B)传播A. 库蚊B. 按蚊C. 伊蚊D. 曼蚊9. 利什曼病主要通过(D)传播A. 蚊B. 鼠C. 蚋D. 白蛉10. 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中有(B)种属于媒介生物传播疾病A. 12B. 10C. 8D. 6《生物安全法》一、单选题1. 2020年10月17日,(B)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A.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B.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C.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D.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2. 《生物安全法》自(D)起正式实施A. 2009年4月1日B. 2013年4月1日C. 2013年4月15日D. 2021年4月15日3. 2014年4月15日,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首次论述了(A)A. 总体国家安全观B. 科学发展观C. 一带一路D. 全面国家安全观4. 国家对病原微生物实行(A)管理,对实验室实行()管理A. 分类、分级B. 分类、协同C. 分级、分类D. 分级、协同5. 我国目前执行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是哪一版(C)A. 国卫科教发[2006] 24号B. 国卫科教发[2006] 24号C. 国卫科教发[2023] 24号D. 国卫科教发[2023] 26号6. (A)是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第一责任人A. 实验室负责人B. 单位的法定代表人C. 实验人员D. 实验室全体工作人员7. 微生物耐药,是指微生物对抗微生物药物产生(B),导致抗微生物药物不能有效控制微生物的感染A. 耐药B. 抗性C. 协同D. 反应二、多选题1. 2015年7月1日实施的《国家安全法》增列哪些新兴安全领域(ABCD)A. 太空安全B. 深海安全C. 极地安全D. 生物安全2. 具有下列哪些情形之一的,有关部门及时开展生物安全风险调查评估,依法采取必要的风险防控措施(ABCD)A. 通过风险监测或者接到举报发现可能存在生物安全B. 为确定监督管理的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制定、调整生物安全相关名录或者清单;C. 发生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动植物疫情等危害生物安全的事件;D. 需要调查评估的其他情形3. 从事下列哪些活动,应当经国务院科学技术主管部门批准(ABCD)A. 采集我国重要遗传家系、特定地区人类遗传资源或者采集国务院科学技术主管部门规定的种类、数量的人类资源。
医学媒介生物防控制度
医学媒介生物防控制度
医学媒介生物防控制度是指针对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如蚊子、蜱虫等)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制度,以预防和控制疾病传播。
医学媒介生物防控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监测和预警体系:建立媒介生物监测体系,定期对媒介生物进行采样和检测,了解其数量和分布情况,并通过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媒介生物传播疾病的风险。
2. 病例报告和调查:对于与媒介生物相关的疾病病例,及时进行报告和调查,了解其传播途径和影响范围,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 灭蚊和灭虫控制:针对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采取物理、化学或生物控制措施,如药物喷洒、灭蚊灯、鱼类捕食蚊幼虫等,减少媒介生物的数量和疾病传播的机会。
4. 媒介生物生境管理:对媒介生物常见的生境,如水源、废弃物堆积等进行管理,清除和改善生境,减少媒介生物繁殖和滋生的条件。
5. 媒介生物防护措施:对经常暴露在媒介生物环境中的人群,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如穿戴防蚊服装、使用防蚊涂剂等,减少叮咬和媒介传播的风险。
6. 健康宣教和教育:加强对公众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宣教和教育,提高对医学媒介生物防控的认识和意识,掌握预防和控制的方法。
医学媒介生物防控制度的建立和实施,需要政府、卫生部门、科研机构、社区居民等多方的合作和努力,以共同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法定报告传染病
法定报告传染病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够在人群中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的爆发对公共卫生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各国都建立了相应的法律制度来规范传染病的报告和控制。
本文将就法定报告传染病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
首先,法定报告传染病的范围涵盖了哪些疾病?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法定报告传染病包括了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白喉、痢疾、伤寒、副伤寒、霍乱、痢疾、疟疾、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毒性肝炎、淋病、梅毒、艾滋病等。
这些疾病的报告工作由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医疗机构和实验室也有责任及时报告相关病例。
其次,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报告程序是怎样的?在发现疑似或确诊的法定报告传染病病例后,医疗机构应当立即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情况、接触史等。
同时,医疗机构还需将病原学检测结果、病原体分离、鉴定等信息报告给相关部门。
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收到报告后,要及时对病例进行调查和监测,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防止疫情的扩散。
再次,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报告责任是怎样分工的?在我国,医疗机构、实验室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是法定报告传染病的主要责任单位。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对法定报告传染病的认识和报告意识。
实验室要做好病原学检测和分离鉴定工作,及时将检测结果报告给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对医疗机构和实验室的监督,确保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报告工作得到落实。
最后,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意义何在?法定报告传染病是保护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举措。
通过及时准确地报告传染病病例,可以帮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时发现疫情,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疫情的扩散。
同时,还可以为疾病的监测和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为科学防控传染病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法定报告传染病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各级医疗机构、实验室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都应当充分认识到法定报告传染病的重要性,加强对法定报告传染病的管理和落实,共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传染病的法定分类与管理
传染病的法定分类与管理传染病是指能够通过接触、空气传播、食物或水传播等方式传播至健康人群的疾病。
传染病对人类健康以及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对传染病进行法定分类与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传染病的法定分类与管理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传染病的法定分类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传染病按照传染性严重程度分为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和丙类传染病三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极强,病原体易使广大人群患病的传染病。
这类传染病的传播速度较快,传染性极强,对人群造成的危害较大。
我国目前规定的甲类传染病有霍乱、鼠疫、霍乱、宫颈癌、钩端螺旋体病、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高致病性禽流感等。
对于甲类传染病的管理要求非常严格,包括报告、隔离、医疗救治等方面。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较强,对易感人群造成严重危害的传染病。
这类传染病传播速度较快,对人群造成的危害较大。
我国目前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有霍乱、鼠疫、霍乱、宫颈癌、钩端螺旋体病、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高致病性禽流感等。
对于乙类传染病的管理也要求非常严格,包括报告、隔离、医疗救治等方面。
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一般,对易感人群造成危害的传染病。
这类传染病对人群造成的危害相对较小,传播速度也相对较慢。
我国目前规定的丙类传染病包括疟疾、伤寒、痢疾、白喉、百日咳等。
对于丙类传染病的管理相对宽松,但也要求加强监测和控制。
二、传染病的法定管理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我国对传染病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旨在加强对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1.传染病的报告制度传染病的报告制度是指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应当依法报告传染病的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和病原体信息。
报告传染病的单位应当及时、准确地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传染病疫情。
而且《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了具体的传染病报告制度和报告流程。
医疗卫生单位应当对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及时报告,并且要求对疫情进行调查、处理,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疫情蔓延。
2.传染病的隔离治疗传染病的隔离是指对传染病病例、病原体携带者进行隔离处理,以防止传染病的扩散。
法定传染病
法定传染病法定传染病是指根据法律规定必须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的传染病。
传染病是一种由病原体引起的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的疾病。
它们的传播可能导致公共卫生危机,因此必须制定法律来规范和管理这些疾病的控制与预防。
法定传染病的监管是为了保护公众的健康和安全,确保传染病不会蔓延和造成大规模的疫情。
根据各国的法律法规,一般都规定了哪些传染病属于法定传染病,以及相关的报告、隔离、治疗和预防措施。
法定传染病的范围并不固定,各国根据当地的疫情和流行程度,以及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会定期修订法定传染病的名单。
例如,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后,许多国家将其列为法定传染病,以便进行更加严格的管理和防控。
另外,法定传染病的监管还包括了病例的报告制度。
医生在发现患有法定传染病的病例时,必须向相关主管部门报告,并提供详细的病情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这种报告制度的目的是及时掌握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趋势,以便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和预防策略。
在法定传染病的控制与预防中,隔离措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当传染病病例被发现后,患者往往需要隔离治疗,以防止疾病的进一步传播。
这种隔离可以是在医院、隔离点或居家,具体措施会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传播风险来确定。
隔离期结束后,相应的解除隔离程序也应该被执行,以确保患者的康复和社会的安全。
除了隔离措施外,疫苗接种也是法定传染病的重要控制手段之一。
针对一些具有疫苗预防措施的法定传染病,如麻疹、流感等,政府会推动相关的疫苗接种工作,提高公众的免疫力,从而减少传染病的传播。
此外,教育宣传也是法定传染病的重要防控措施。
政府会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传达有关法定传染病的知识,包括疾病的传播途径、免疫接种的重要性、个人卫生习惯以及疫情的最新动态等。
这些宣传活动旨在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增强公众参与疫情防控的能力和积极性。
总的来说,法定传染病的存在使得政府有法可依,在传染病的防控中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它们为保护公众的健康和安全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也为传染病的防控提供了有效的管理和调控手段。
法定传染病
法定传染病引言法定传染病是指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必须经过立案、报告和管理才能进行防控的传染病。
法定传染病的存在和管理对于社会公共卫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法定传染病的定义、分类以及相关的管理措施和防控策略。
法定传染病的定义法定传染病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一类具有传染性、流行性且有一定危害性的疾病。
这些疾病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社会公共利益有较大的危害,因此需要通过立案、报告和管理等措施进行有效的防控。
法定传染病的确诊和病例报告都必须符合国家法律的要求。
法定传染病的分类根据我国的法律法规,法定传染病分为三类: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和丙类传染病。
1.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登革热等,这些病症严重,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
2.乙类传染病:包括肺结核、疟疾、乙型病毒性肝炎等,这些病症传染性较高,但致死率相对较低。
3.丙类传染病:包括痢疾、水痘、流行性感冒等,这些病症传染性较强,但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严重危害。
法定传染病的管理措施为了有效地管理和控制法定传染病的传播,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措施:1.立案:当确诊或疑似病例出现时,相关部门需要立即进行立案登记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2.报告:病例发生单位必须及时报告疾病防控机构,并按要求提供相关的病例信息。
3.隔离:对于疑似或确诊患者,需要进行隔离治疗,以防止疾病的传播。
4.病例调查:对于发病情况严重的法定传染病,需要进行病例调查和流行病学调查,以确定疫情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5.启动应急预案:当疫情出现明显扩散迹象时,相关卫生行政部门需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紧急措施。
6.宣传教育:通过媒体、宣传物料等渠道,向公众宣传法定传染病的预防知识,提高公众防控意识。
法定传染病的防控策略为了有效地防控法定传染病的传播,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控策略:1.接种疫苗:针对某些法定传染病,接种疫苗是一种重要的预防措施,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2.清洁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避免接触传染源等,可以减少传播风险。
病媒生物监测及方法国家标准
病媒生物培训教材病媒生物从字面上说,应包括能够传播疾病的一切生物,但目前通常是指传播人类疾病的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根据我国的传统和习惯,爱国卫生系统关注的病媒生物,目前主要为居民区中常见的鼠类、蚊、蝇、蟑螂、蜱、螨、蚤、虱、白蛉等,是一类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生物。
一、病媒生物及其危害1、传播疾病由其作为媒介传播的媒介生物性传染病占我国法定传染病的1/3左右,如: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西尼罗热等。
这些传染病的发病人数约占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人数的5%-10%,但死亡数占30%-50%,危害相当严重。
2、骚扰病媒生物的骚扰除直接叮咬可造成轻度外伤外,多数情况下可对人体精神和情绪方面产生影响,甚至有时会损害一个地方或单位的形象,后果相当严重。
3、损物由鼠类损坏建筑、家具,咬坏电器引发火灾,横越开关造成短路,甚至撕咬文件、文物和票据,后果难以准确估量。
蝇类和蜚蠊也取食人的食物,虽然食量远少于鼠类,微不足道,但污染面大,遗留不愉快的气味,使人类不能食用。
二、监测内容鼠类密度监测:监测户的厨房内进行。
蝇类密度监测:监测户的厨房内进行。
蟑螂密度监测:监测户的厨房内进行。
蚊虫密度监测:监测户住宅周围环境进行。
三、监测方法鼠类密度:《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鼠类》(GB/T23798-2009)鼠迹法进行;蝇类密度:《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蝇类》(GB/T23796-2009)成蝇目测法进行;蟑螂密度:《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蜚蠊》(GB/T23795-2009)目测法进行;蚊虫密度:《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蚊虫》(GB/T23797-2009)幼虫容器指数法进行。
(一)鼠类密度监测—鼠迹法【器具】手电筒,镊子。
【理解要点】鼠迹法的调查主要用肉眼观察,但在光线昏暗的室内或一些角落需要用手电进行照明。
对于一些肉眼不容易判断的鼠迹,如小家鼠的鼠粪、鼠毛等,需要取样后仔细鉴别加以确定,因此需要配备镊子等工具。
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39种
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39种在我国,为了及时控制和防治传染病,保障公众健康安全,政府规定了法定报告传染病。
根据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规定,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共有39种。
这些传染病分为四类,分别是甲类、乙类、丙类和丁类。
下面将对这些传染病进行一一介绍。
甲类传染病是指对人群造成重大威胁,以及易于扩散传播的传染病。
目前我国法定报告的甲类传染病有7种,分别是鼠疫、霍乱、脊髓灰质炎、登革热、艾滋病、病毒性出血热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这些传染病的发生与蔓延会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重大影响,因此必须及时报告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乙类传染病是指对人群健康造成一定危害,但不易扩散传播的传染病。
我国法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共有25种,包括肺结核、伤寒、痢疾、布鲁氏菌病、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斑疹伤寒等。
这些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对局部区域的公共卫生产生一定影响,因此也需要及时报告和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丙类传染病是指对人群健康造成较弱危害的传染病。
我国法定报告的丙类传染病有6种,包括流行性腮腺炎、风疹、诺如病毒性脑膜炎等。
虽然这些传染病的危害相对较低,但仍需及时控制和报告,以防止疫情扩散,保障公众健康。
丁类传染病是指国家和地方根据本地疫情和资源情况,通过立法确认的传染病。
我国法定报告的丁类传染病是中国法定报告传染病中最具地区性的一类,不同地区法定报告的丁类传染病也存在差异。
在不同的地方,存在的丁类传染病种类有所不同。
比如在北京市,法定报告的丁类传染病有寨卡病毒感染病、麻疹等。
对于法定报告传染病,我国有着严格的报告制度和程序。
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在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必须即时报告,并采取措施进行隔离和治疗。
同时,相关部门要及时对疫情进行调查和处理,以控制病情的扩散。
对于未及时报告的情况,相关责任人将会受到相应的处罚。
总之,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共有39种,它们分为甲类、乙类、丙类和丁类。
法定传染病有多少种,分为几类2024
引言概述:法定传染病是指根据法律法规规定而必须报告的一类传染性疾病。
这些法定传染病的分类具有重要意义,可以用于制定预防控制措施和采取应对紧急情况的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法定传染病的分类以及每一类中包含的疾病。
正文内容:1.第一类传染病:1.1易发传染病:1.1.1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1.1.2肠道传染病:如传染性腹泻、霍乱等1.1.3性传播疾病:如淋病、梅毒等1.1.4结核病:包括肺结核和其他部位结核等1.1.5病毒性出血热:如埃博拉出血热等1.2特定感染病:1.2.1麻风病1.2.2白血病1.2.3艾滋病1.2.4弓形体病1.2.5白化病等2.第二类传染病:2.1外来传入性疾病:2.1.1禽流感2.1.2甲型H1N1流感2.1.3高致病性禽流感等2.1.4乙脑2.1.5其他呼吸道感染病等2.2常见传染病:2.2.1流感2.2.2大肠杆菌等食物中毒2.2.3硬皮病2.2.4急性出血性结膜炎2.2.5淋巴结肉芽肿等3.第三类传染病:3.1预防接种类传染病: 3.1.1白破疫苗3.1.2脊灰疫苗3.1.3百白破联合疫苗3.1.4麻腮风疫苗3.1.5水痘疫苗等3.2虫媒传染病:3.2.1疟疾3.2.2黄热病3.2.3登革热3.2.4脑炎3.2.5丝虫病等4.第四类传染病:4.1法定报告传染病:4.1.1麻疹4.1.2肺炎4.1.3疫苗相关病毒病4.1.4流行性腮腺炎4.1.5类流感病毒感染等4.2其他传染病:4.2.1黄痢4.2.2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4.2.3腮腺炎流行性胸膜炎4.2.4肺炭疽症4.2.5实验室感染等5.第五类传染病:5.1医院传染病:5.1.1肺结核5.1.2医院获得性肺炎5.1.3多重耐药菌感染5.1.4白色念珠菌感染5.1.5舌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等5.2动物源性传染病:5.2.1狂犬病5.2.2猪链球菌感染5.2.3疯牛病5.2.4羊痘等总结:本文详细介绍了法定传染病的分类,包括易发传染病、特定感染病、外来传入性疾病、常见传染病、预防接种类传染病、虫媒传染病、法定报告传染病、其他传染病、医院传染病以及动物源性传染病等多个类别。
法定传染病诊断与报告指南
法定传染病诊断与报告指南传染病是指能够在人体内传播,并引起人群流行性发病现象的疾病。
为了加强对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传染病的诊断和报告工作。
本文将就法定传染病诊断与报告的指南进行探讨。
1.法定传染病的诊断标准:各国的法律法规中一般会列举出法定传染病的具体病例诊断标准。
根据这些标准,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判断患者是否为其中一种法定传染病。
2.传染病的报告要求:根据各国的法律法规,医生在诊断出其中一种法定传染病的病例后,需要及时向当地卫生主管部门报告。
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表现、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等。
3.传染病的报告形式:报告传染病的形式可以是口头报告或书面报告。
有些传染病需要在规定时间内报告,并按照指定的报告表格进行填写。
此外,一些卫生主管部门还提供了在线报告系统,医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报告传染病病例。
4.传染病的报告原则:传染病的报告应遵循“快、准、全”的原则。
即需要尽量在发现病例后的最短时间内报告,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并将所有相关信息都报告完整。
5.报告后的处理流程:一旦接收到传染病报告,卫生主管部门需要及时进行处理。
具体处理措施包括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追踪密切接触者、加强环境消毒等。
此外,法定传染病诊断与报告的指南还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问题:1.法定传染病范围的制定:各国可以根据其国情和流行病学特点来确定法定传染病的范围。
一般来说,这些法定传染病会根据其传播途径和严重程度等因素进行分类。
2.传染病的报告策略:卫生主管部门可以制定不同的传染病报告策略,根据传染病的流行程度、严重程度和传播速度等因素来决定采取的报告措施。
有些传染病可能需要实行强制报告,而对于一些常见的传染病则可以采取被动报告或定期报告的形式。
3.传染病的预警和监测:卫生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建立预警和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报告潜在的传染病疫情。
预警和监测的指标一般包括病例数量、病例报告率、密切接触者数量等。
法定传染病报告病种
法定传染病报告病种法定传染病报告病种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规定,必需由医疗机构报告的各类传染病的名称。
这些病种通常具有高传染性、易蔓延等特点,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威胁。
正确识别和及时报告这些病种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国法律规定的法定传染病报告病种,并简要解释其特点。
1. 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疾病。
它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以及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染。
乙肝患者的症状轻重不一,严重的情况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
因此,乙肝被列为法定报告病种,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其传播和发展。
2. 艾滋病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严重传染病。
该病毒可以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以及母婴传播等方式传染。
艾滋病会严重削弱患者的免疫系统,导致各种并发症发生。
为了防止艾滋病在人群中的传播,我国将其列为法定传染病报告病种,加强对感染者的监测和防控。
3. 病毒性肝炎其他病因除乙肝之外,由其他病毒引起的肝炎也被纳入法定传染病报告病种。
这些病毒性肝炎包括丙型病毒性肝炎和戊型病毒性肝炎等。
丙型病毒性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具有潜伏期长、病程迁延等特点;戊型病毒性肝炎则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常引起急性肝炎和重症肝炎。
对于这些病毒引起的肝炎,及时报告可以提醒疾控部门采取应对措施,加强监测和治疗。
4. 麻风病麻风病,又称为麻疯病,是一种由麻风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患者会出现皮肤疤痕、肢体畸形以及神经系统损害等症状。
为了控制麻风病的传播,我国将其列为法定传染病报告病种,并实施了连续多年的麻风病防治工作。
5. 黄热病黄热病是由黄热病病毒引起的急性出血热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传播。
黄热病患者会出现高热、乏力、黄疸等症状,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引起肝肾衰竭。
我国将黄热病列为法定传染病报告病种,以便及时发现和防控病情。
除了以上列举的病种,我国还规定了其他一些法定传染病报告病种,如霍乱、狂犬病、肺结核等。
法定传染病
法定传染病法定传染病是指根据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由国家确定的具有传染性并对公共卫生、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产生严重危害的疾病。
这类疾病对于社会公共安全来说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通过法律手段来进行管理和控制。
法定传染病的概念和范围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但总体来说,它们都是指能够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在人群中传播的疾病,包括但不限于病毒性感染、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等。
典型的法定传染病有麻疹、流感、艾滋病、肺结核等。
法定传染病的确立和管理,旨在保护公众健康和社会安全。
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国家可以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检测、报告、隔离、治疗、疫苗接种等方面进行规范和管理。
这些制度和措施可以确保在疫情爆发时能够迅速应对,有效控制疫情的扩散,并保障公众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法定传染病的管理主体通常为卫生部门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这些机构负责制定和完善传染病防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指导各级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的工作,开展传染病的监测、报告、筛查和检测工作,并组织疫苗接种和应急响应等工作。
此外,卫生部门还与其他部门紧密合作,共同推动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如教育部门在学校开展疫情防控宣传教育,公安部门在社会秩序维护中支持传染病的防控等。
对于法定传染病的管理,国家通常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是设立和完善传染病的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获得疫情信息。
其次是实施传染病的隔离和治疗措施,对疫情爆发地区实行限制出入、交通管制等措施,阻断疫情传播。
此外,国家还推行疫苗接种计划,加强对重点人群的防控工作,提高人群的免疫力。
另外,传染病防控法还规定了对于疫情的应急响应,包括组织快速反应队伍、调拨物资和资金等。
法定传染病的管理和防控工作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建立有效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机制,国家可以对传染病进行有效的控制,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也应积极参与,共同合作,共同应对传染病的挑战,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病媒生物监测及方法国家标准
病媒生物培训教材病媒生物从字面上说,应包括能够传播疾病的一切生物,但目前通常是指传播人类疾病的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根据我国的传统和习惯,爱国卫生系统关注的病媒生物,目前主要为居民区中常见的鼠类、蚊、蝇、蟑螂、蜱、螨、蚤、虱、白蛉等,是一类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生物。
一、病媒生物及其危害1、传播疾病由其作为媒介传播的媒介生物性传染病占我国法定传染病的1/3左右,如: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西尼罗热等。
这些传染病的发病人数约占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人数的5%-10%,但死亡数占30%-50%,危害相当严重。
2、骚扰病媒生物的骚扰除直接叮咬可造成轻度外伤外,多数情况下可对人体精神和情绪方面产生影响,甚至有时会损害一个地方或单位的形象,后果相当严重。
3、损物由鼠类损坏建筑、家具,咬坏电器引发火灾,横越开关造成短路,甚至撕咬文件、文物和票据,后果难以准确估量。
蝇类和蜚蠊也取食人的食物,虽然食量远少于鼠类,微不足道,但污染面大,遗留不愉快的气味,使人类不能食用。
二、监测内容鼠类密度监测:监测户的厨房内进行。
蝇类密度监测:监测户的厨房内进行。
蟑螂密度监测:监测户的厨房内进行。
蚊虫密度监测:监测户住宅周围环境进行。
三、监测方法鼠类密度:《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鼠类》(GB/T23798-2009)鼠迹法进行;蝇类密度:《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蝇类》(GB/T23796-2009)成蝇目测法进行;蟑螂密度:《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蜚蠊》(GB/T23795-2009)目测法进行;蚊虫密度:《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蚊虫》(GB/T23797-2009)幼虫容器指数法进行。
(一)鼠类密度监测—鼠迹法【器具】手电筒,镊子。
【理解要点】鼠迹法的调查主要用肉眼观察,但在光线昏暗的室内或一些角落需要用手电进行照明。
对于一些肉眼不容易判断的鼠迹,如小家鼠的鼠粪、鼠毛等,需要取样后仔细鉴别加以确定,因此需要配备镊子等工具。
目前病媒生物防制工作面临的形势、困难和问题
目前病媒生物防制工作面临的形势、困难和问题一目前病媒生物防制工作面临的形势1.我国媒介生物性疾病的防病形势严峻媒介生物性疾病多为传染性疾病,在我国36种法定传染病中,有12种为媒介生物性疾病,如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钩体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炭疽、狂犬病、血吸虫病、丝虫病等。
当前媒介生物性疾病防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原有媒介生物性疾病呈现扩大趋势登革热、鼠疫、肾综合症出血热等疾病原有的分布区域不断扩展。
由于全球性的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已经查明的疫源地范围也在不断变化。
在最近的10年里,鼠疫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过去认为不存在鼠疫的地方。
在上一世纪的最后10年里,在四川发现了一片新类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其对人类的危害程度,还需要进一步确定。
因此,重新认识鼠疫自然疫源地,是鼠疫防治工作在新世纪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登革热、鼠疫等疾病流行的频率不断增强。
鼠疫自90年代以来,一直处于上升趋势;据推算, 我国每年发生疟疾病人约50-60万人。
国外媒介生物性疾病如已静息多年的虫媒病毒病西尼罗热,在美国“重出江湖”。
据报道,美国2002年4156人感染西尼罗病毒,256人死亡。
我国存在类似的地理环境及相似或相同的媒介生物,有可能传入我国,在我国造成爆发流行。
(2)新的媒介生物性传染病不断出现1973年以来,新发现病原微生物近40种,其中的莱姆病、斑点热立克次体、纽扣热、立克次体痘、巴尔通体感染等,均为媒介生物性疾病(3)媒介生物极易成为生物恐怖的载体,由其引发的媒介生物性疾病成为危机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媒介生物性疾病多为传染性疾病,能给社会稳定带来重大影响,控制不当,不仅会给群众生命造成威胁,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且极易成为社会动荡的诱因,是健康安全的重大隐患,各国均有这方面的事例。
如:1996年发生在印度的鼠疫,2001年东南亚登革热的流行,2002年我国广东大范围的登革热流行以及美国各城市遭受的炭疽生物恐怖袭击等等。
法定传染病
法定传染病法定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传播给他人,在一定范围内产生感染并具有一定的潜伏期、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疾病。
法定传染病的划定和管理是各国政府为了保护公共卫生安全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
在中国,法定传染病的划定和管理主要由卫生健康部门负责,目的是及时控制和防止疾病的传播,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法定传染病的划定是依据疫情和病原学特征的研究结果确定的,同时也根据疾病对人体的影响、传播途径、流行病学特征等因素进行评估。
中国政府通过立法将一些严重的传染病列为法定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
这些疾病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致病性,且流行起来很难控制,会对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威胁。
法定传染病的管理主要包括疫情监测、病原体鉴定、疫情报告、病例报告、传染源控制、疫苗预防、药物治疗、消毒隔离和公众宣传等方面。
在出现法定传染病疫情时,卫生健康部门会启动应对预案,组织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鉴定和确诊病例的追踪管理等。
同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和治疗,对疫情暴发地区进行封控和消毒,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法定传染病的认识和防控意识。
法定传染病的管理涉及到多个部门和机构的协作,包括卫生健康部门、公安、交通、海关、气象等。
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法定传染病的管理上存在一些差异,但目的都是为了及时发现疫情,有效控制和防止传播,避免出现大规模的传染病暴发。
在日常生活中,个人应当注意防范法定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这包括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多饮水、避免接触患者和动物等。
此外,个人还可以通过接种疫苗和及时就医等方式提高自身的抵抗力和预防能力。
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应积极接受医学治疗,切勿掩盖病情和传播病原体。
总之,法定传染病是公共卫生安全中需要高度重视的一类疾病,涉及到个体和社会的健康和安全。
各国政府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和策略,加强法定传染病的管理和防控工作,以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另外,公众也应加强个人的防护意识,避免法定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共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病媒传播疾病防控知识
病媒传播疾病防控知识病媒传播疾病防控知识病媒传播疾病是一类由病媒生物传递病原体(病毒、原虫、蠕虫等)的传染病,具有必须由病媒生物参与病原体传播的特点,常见的传播媒介包括:蚊、老鼠、蜱等。
在我国的法定报告传染病中,有10种属于病媒生物传播疾病,其中甲类中有鼠疫,乙类中有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丙类中有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
非法定报告传染病中的病媒传播疾病有森林脑炎、莱姆病、无形体病、恙虫病、寨卡病毒病、黄热病等20余种。
我省传统的病媒传播疾病主要有流行性出血热、乙脑等,新发媒介传染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也在我省不断被发现。
近年来,受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及人们生活方式变化等因素影响,登革热、疟疾、黄热病等域外(境外)传染病的输入风险也逐年加大,个别病种甚至出现了在输入后引起本地病例发生。
一、登革热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主要由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染源。
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15天,多数5~8天。
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关节痛,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发病后3~6天有皮疹出现,严重者会出现皮肤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呕血、黑便、脑出血等,病情严重恶化可造成死亡。
该病流行季节为夏秋季(每年5~10月份),传播迅速,发病率高,容易出现暴发流行,目前我国暂无疫苗和药物可以预防。
人群不分年龄、性别均对登革病毒敏感,前往登革热流行地区(国内为广东、云南、福建、台湾等;国外为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等国)旅游的游客是感染登革热的高危人群。
广大群众,特别是有疫区旅行史的高危人群一旦有发热、疼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力争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灭蚊、清除蚊虫孳生地、防止蚊子叮咬是预防登革热传播的关键。
为此,居民要做到以下几点:1、清除或倒置室内外各种闲置的可积水容器。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一)2024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一)引言概述: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是指根据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传染病的诊断和报告标准进行规定,以保障公众的健康和防控传染病的有效性。
本文将介绍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的一些基本概念、分类以及相关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一、法定传染病的定义和分类1. 法定传染病的定义- 将具有明确的传播性质和危害性,需要进行诊断和报告的疾病称为法定传染病。
- 法定传染病通常由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
2. 法定传染病的分类- 根据传染病的严重程度和传播途径,法定传染病可分为甲类和乙类。
- 甲类法定传染病包括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严重传染病,如鼠疫、霍乱等。
- 乙类法定传染病包括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如流感、手足口病等。
二、法定传染病的诊断标准与要求1. 临床诊断标准- 法定传染病的临床诊断标准主要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史等因素进行判断。
- 临床症状和体征的表现需要符合相应的传染病特征,如发热、呼吸道症状等。
2. 实验室诊断标准- 实验室诊断标准主要基于对病原体的检测和鉴定。
- 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病原体分离培养、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等。
3. 报告要求与流程- 对于发现的疑似或确诊的法定传染病病例,医疗机构有义务及时上报相关部门。
- 报告内容包括病例基本信息、传染病诊断结果和病例流行情况等。
4. 隔离与治疗措施- 对于诊断为法定传染病的病例,需要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以避免病原体的传播。
- 患者需接受规范的治疗,同时密切接触者也需要尽快进行筛查和治疗。
5. 舆论监管与信息公开- 法定传染病疫情的公开和传播需要受到相应的舆论监管,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相关部门需要及时发布法定传染病的疫情信息,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
总结: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是对传染病进行诊断和报告的准则,对保障公众的健康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在诊断标准与要求方面,临床和实验室的诊断方法起着关键作用,报告要求和流程需要严格遵守。
传染病的媒介生物与防控措施
传染病的媒介生物与防控措施传染病是指能够通过接触、空气传播、食物、水源或媒介生物等途径传播的疾病。
在传播过程中,媒介生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传染病媒介生物以及相应的防控措施。
1. 蚊子蚊子是许多传染病的重要媒介生物,如疟疾、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等。
蚊子叮咬感染了这些病原体的人后,再叮咬其他人,便将病原体传播给其他人类。
为了防控蚊媒传染病,以下措施可采取:- 消灭蚊虫滋生地:清除积水、清洁花盆和水缸,减少蚊子滋生的场所。
- 使用蚊帐和蚊香:在疫情高发地区,使用蚊帐和蚊香可以有效防止蚊虫叮咬。
- 感染者的隔离:尤其是在有登革热等传染病爆发的地区,对感染者进行隔离,减少蚊子传播的机会。
2. 蜱虫蜱虫是蜱传脑炎等疾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蜱虫寄生在野生动物的体表上,当人类与被感染野生动物接触时,蜱虫会跳到人类体表进行叮咬,导致疾病传播。
以下是对抗蜱蜇传播疾病的防控措施:- 注意个人防护:在蜱疫区域活动时,着长袖衣物、长裤、袜子等可以减少蜱虫叮咬的机会。
可以将衣物和帽子喷洒防虫剂,以增加防护效果。
- 定期检查:离开蜱疫区域后,仔细检查全身,特别是头发、腋窝、腹股沟、脚趾等蜱虫最容易寄生的部位。
- 及时处理蜱虫叮咬:发现被蜱虫叮咬后,应用细力拔或手套等工具小心地将蜱虫拔出,避免挤压蜱虫的体液进入人体。
3. 蠓虫蠓虫是黑腹果蝇引起的农业病害媒介,主要危害水果农作物。
蠓虫在叮咬果实时,会带来多种细菌和病毒,使果实腐烂,从而影响农作物产量。
为了控制蠓虫的繁殖和传播,下面是一些防控措施:- 种植防病虫害的品种:根据当地的环境和气候条件,选择相对耐病的品种进行种植,减少蠓虫的危害。
- 农业生态工程:通过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建立多样性农田,降低蠓虫的繁殖率。
-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真菌等对抗蠓虫的生物控制方法,减少农药的使用。
4. 老鼠老鼠是许多传染病的重要媒介生物,如鼠疫、莱姆病和黄病等。
为了控制老鼠媒介的传染病,以下措施可采取:- 环境卫生管理:保持室内外环境卫生,堵塞老鼠可能进入的缝隙,清理垃圾和杂物堆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1989年2月21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修订
第三条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2种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25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10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
第四条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
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常见、多发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可以根据情况决定按照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管理并予以公布,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虫媒与动物媒介传染病
虫媒传染病是指以吸血节肢动物(昆虫)为媒介的传染病,动物媒介传染病主要指动物源性传染病,如狂犬病、鼠疫等由野生动物或饲养动物作为疾病的宿主(传染源)而传播的传染病。
(1)蜱媒病:1)森林脑炎、2)新疆出血热3)蜱媒回归热4)莱姆病5)Q热6)北亚蜱媒立克次体病(2)恙螨传播的虫媒病:主要为恙虫病,病原体为恙虫病立克次体
(3)蚊媒病:1)登革热2)流行性乙型脑炎3)黄热病4)丝虫病
(4)蚤传播的虫媒病:1)鼠疫2)鼠型斑疹伤寒
(5)虱传播的虫媒病:1)流行性斑疹伤寒2)虱媒回归热(6)白蛉:黑热病
(7)鼠:1)鼠疫2)流行性出血热3)钩端螺旋体病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