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色的桦树林》教学反思
银色的桦树林教案
银色的桦树林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1.学习诗歌《银色的桦树林》的背景知识;2.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和语言表达方式;3.理解诗歌的主旨,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爱与敬畏之情;4.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诗歌《银色的桦树林》的背景知识;2.诗歌的朗读技巧和语言表达方式;3.诗歌的主旨,学生对自然的爱与敬畏之情。
难点1.如何解读诗歌的深层意义;2.如何让学生领会诗歌带来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准备1.诗歌《银色的桦树林》;2.展示图片素材:桦树林的照片;3.播放音频素材:诗歌朗读。
四、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步:导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给出桦树的形态特征,并询问学生对桦树林的印象。
然后,教师播放《银色的桦树林》的音频,让学生在沉浸式的氛围中感受诗歌的魅力。
第二步:诗歌背景介绍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和诗歌的创作背景,如:作者艾青曾担任解放军战士,参加过抗击美国援朝战争,对自然有着深厚感情。
作者在军队驻地附近看到了优美的桦树林,感受到自然的浑厚生命。
第三步:学习诗歌的韵律和语言教师可以领读诗歌,提醒学生注意每句的韵律和语言,例如:“桦树林立冬最后一片落又乱了满地”中“林”和“冬”、“落”和“地”呼应,内在的节奏感非常明显。
学生可以通过模仿、对比、单独朗读等方式体验语言的美感。
第四步:诗歌解释教师引导全班共同解释诗歌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作者表达的内在情感和思考。
例如,“一池青翠欲滴,半夜传来鹅鸣声”中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通过自然界的声音及色彩,引发学生对美的情感联想。
第五步:语言表现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各种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如:对比、比喻、想象等。
然后让学生自己体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感。
第六步:情感体验和反思在学生深入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与主旨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学生可以分组寻找相近的情感交流,告诉同伴所感所想,营造优美的情感氛围。
第七步:个性化表达学生可以基于本课所学内容,自由发挥,进行独立创作。
《银色的桦树林》优秀教案
《银色的桦树林》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八册第四章《自然之美》。
详细内容为课文《银色的桦树林》。
通过学习,学生将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并学会欣赏散文的语言美。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形象描绘和抽象表达,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2.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感受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桦树林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找出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进行品味。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课后习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5.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教师进行例题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教师设计的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银色的桦树林》2. 内容:a. 课文结构b. 重点词语c. 修辞手法d. 情感体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生字词,并解释其含义。
b. 仿写课文中的一个段落,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c. 结合课文,谈谈你对自然之美的认识。
2. 答案:a. 生字词解释:略b. 仿写段落:略c. 谈论自然之美: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次教学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自然景物,尝试用散文的形式记录下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观察能力。
2024年《银色的桦树林》教案设计
2024年《银色的桦树林》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八册第二章,详细内容为《银色的桦树林》。
该文通过对桦树林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教学内容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精彩词句;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散文特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学会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精彩词句,提高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观察、思考、实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精彩词句。
难点: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散文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录音、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组美丽的桦树林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小组合作(10分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散文特点;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学习。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选取课文中的典型例句,讲解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学习精彩词句。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银色的桦树林》2. 主要内容: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散文特点:形散神聚、意境优美、语言生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描绘大自然美景的短文。
2. 答案:(1)示例:我最喜欢的精彩词句:①“桦树叶子在阳光下闪烁着银光,宛如一把把利剑,直指苍穹。
”②“林间小溪潺潺,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湘艺版音乐三年级上册《银色的桦树林》说课稿1
湘艺版音乐三年级上册《银色的桦树林》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银色的桦树林》是湘艺版音乐三年级上册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美丽的桦树林为题材,歌词描绘了桦树林在银色月光下的美景,歌曲旋律优美、抒情,富有想象力。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和理解音乐的表现力,培养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对音乐有一定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但同时,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来吸引他们的兴趣。
此外,学生的音乐素质和接受能力参差不齐,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因材施教。
三. 说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3.知识与技能:学会演唱《银色的桦树林》,理解歌曲的主题和情感,能够用音乐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演唱《银色的桦树林》,理解歌曲的主题和情感。
2.教学难点:歌曲中的音准、节奏和旋律表现,以及对大自然美景的感悟和表达。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聆听、演唱、演奏、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实践。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钢琴、音响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音乐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桦树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2.聆听:让学生聆听《银色的桦树林》的录音,感受歌曲的氛围和情感。
3.学唱:教授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引导学生学会演唱歌曲。
4.演奏:让学生用乐器演奏歌曲,提高他们的音乐表现力。
5.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歌曲的主题和情感,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6.展示:学生进行演唱、演奏和表演,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7.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歌曲的主题和情感。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银色的桦树林》主题:大自然的美景情感:优美、抒情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演唱、演奏和表演的评价:评价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湘艺版三年级上册音乐《第十课银色的桦树林》说课稿
湘艺版三年级上册音乐《第十课银色的桦树林》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十课银色的桦树林》是湘艺版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材中的一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欣赏和学唱《银色的桦树林》,感受和理解俄罗斯歌曲的风格特点,以及歌曲中所表现出的冬季桦树林的美丽景象。
歌曲旋律优美,歌词富有诗意,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能够理解和欣赏简单的音乐作品,同时也能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
但是,对于俄罗斯歌曲的风格特点,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以及通过歌曲感受到冬季桦树林的美丽景象。
三. 说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欣赏俄罗斯歌曲的风格特点。
2.能够学会唱《银色的桦树林》。
3.能够通过歌曲感受到冬季桦树林的美丽景象。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理解和欣赏俄罗斯歌曲的风格特点,学会唱《银色的桦树林》。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歌曲中所表现的冬季桦树林的美丽景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欣赏、学唱、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歌曲,展示歌曲相关的图片和视频,以及利用黑板进行板书设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冬季桦树林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冬季的美丽景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欣赏:播放《银色的桦树林》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俄罗斯歌曲的风格特点。
3.学唱: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歌曲的节奏和音准。
4.讨论:让学生谈谈对歌曲的感受,以及歌曲中所表现的冬季桦树林的美丽景象。
5.总结:通过板书设计,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歌曲的风格特点和歌词内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歌曲的曲名《银色的桦树林》、歌曲的风格特点(俄罗斯风格)、歌曲的主要歌词内容以及冬季桦树林的美丽景象。
通过板书设计,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歌曲的相关内容。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唱歌 《银色的桦树林》《在卡吉德洛森林里》-沪教版三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唱歌教学:《银色的桦树林》《在卡吉德洛森林里》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听懂歌曲的基本旋律和歌词。
2.学生能够模仿老师正确的唱歌方式和节奏。
3.学生能够感受歌曲给他们带来的美好情感和生活情怀。
4.学生能够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歌曲节奏和旋律•歌曲背景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银色的桦树林》歌曲,引导学生欣赏。
2. 引入歌曲(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这首歌曲的背景、文化内涵和意义。
3. 唱歌练习(25分钟)教师先模仿唱歌方式,然后与学生一起唱歌,注意让学生注意以下几点:1.歌曲的歌词、旋律和节奏;2.唱歌方式和口型;3.注意歌曲唱词的韵律和节奏。
在练习中,注意帮助那些语言能力较差的学生,让他们尽量了解歌曲内容,并提高他们的唱歌能力。
4. 歌曲表演(10分钟)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分小组进行表演,每个小组选出一名学生在班里演唱这首歌曲,让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5. 课堂互动(5分钟)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谈论歌曲所表现的情感、内涵和背景。
启发学生探究歌曲衍生出来的文化,该歌曲所处的历史和时代背景。
6. 课堂小结(5分钟)回顾授课内容,强调学生如何唱好这首歌曲和如何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次唱歌教学,学生不仅学会了歌曲的歌词和旋律,而且理解和感受到了歌曲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情感和生活内涵。
通过练习和表演这首歌曲,学生不仅提高了音乐素养,而且增强了语言和表达能力,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需要多种让语言不好的学生参与到唱歌练习中。
因此,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更注重帮助这些学生,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参与和表现。
2024年小学音乐展示课《银色的桦树林》优秀教案
2024年小学音乐展示课《银色的桦树林》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音乐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美丽的森林》,具体内容为《银色的桦树林》。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桦树林的美丽景色,感受音乐与大自然的完美结合。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歌曲《银色的桦树林》的演唱技巧,提高音乐表现力。
2.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歌曲中高音区的演唱技巧,以及音乐与画面的结合。
教学重点:歌曲的旋律、节奏、歌词,以及音乐表现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电子琴、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
学具:音乐课本、歌词单、画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桦树林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引出课题《银色的桦树林》。
2. 新课内容学习(15分钟)(1)教唱歌曲,注意高音区的演唱技巧。
(2)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歌词,理解歌曲表达的情感。
(3)学生跟随老师学唱歌曲,注意音乐表现力。
3.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创作一幅描绘桦树林的画。
要求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结合歌曲的音乐元素,如旋律、节奏等。
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10分钟)(1)选取歌曲中具有代表性的乐句,进行讲解与示范。
(2)学生跟随老师练习,注意音乐表现力。
5. 小组合作演唱(10分钟)每组学生将创作的画作与歌曲相结合,进行演唱展示。
六、板书设计1. 歌曲名:《银色的桦树林》2. 歌曲旋律、节奏、歌词要点3. 桦树林画作展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歌曲,创作一幅描绘桦树林的画。
2. 答案:学生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歌曲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实践情景引入的反馈。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他们对音乐创作的兴趣。
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音乐活动,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歌曲中高音区的演唱技巧,以及音乐与画面的结合。
苏少版音乐五下第二单元银色的桦树林说课稿
苏少版音乐五下第二单元银色的桦树林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银色的桦树林》是苏少版音乐五下第二单元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描绘了桦树林在银色月光下的美丽景象,歌词优美,旋律悠扬,富有诗意。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培养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等方面的感知和理解能力逐渐提高。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桦树林这一自然景观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歌曲的内涵。
三. 说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银色的桦树林》,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珍惜之情,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歌曲的美感,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知识与技能:学会演唱《银色的桦树林》,了解歌曲背景,掌握简单的音乐欣赏方法。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熟练演唱《银色的桦树林》,理解歌曲的内涵。
2.教学难点:歌曲中的一些音准和节奏的把握,以及对歌曲情感的到位表现。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聆听、演唱、讨论、欣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歌曲、图片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听觉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桦树林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大自然的印象,从而引入本节课的歌曲《银色的桦树林》。
2.学唱歌曲:先让学生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美感。
然后教唱歌曲,重点讲解歌曲中的音准和节奏。
3.分组演唱: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演唱,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歌曲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歌曲中的意境,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桦树林在银色月光下的美丽。
5.音乐欣赏:欣赏其他有关大自然的歌曲,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6.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歌曲《银色的桦树林》所表达的大自然之美。
苏少版五年级音乐下册(五线谱)第2单元《唱:银色的桦树林 》教学设计
《银色的桦树林》教案及反思教材分析:《银色的桦树林》是一首描写茂密的桦树林中的美丽景色,表现游人愉悦心情的歌曲。
歌曲为一段曲式结构的五声旋律,歌曲的前四小节和后七小节上午音高极其简练,音区较低,中间八小节由五个音构成音区较高。
歌曲充分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美好感受。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拥有一定的演唱演奏技能,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要让他们从心底里喜爱音乐。
所以我加入了竖笛,唱奏兼备来调动孩子们全身的感官,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同时利用竖笛的伴奏帮助二声部的学习,更准确的表达合唱的效果。
让他们在自己能力的范围内化繁为简,鼓励和赞扬学生提升自己的能力,更自信的表达。
设计思路:设计本课前,我首先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是一首合唱曲,旋律虽然比较简单但是对学生来说,合唱的配合还是具有一定难度。
根据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和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决定屏弃原来的教学模式,尝试用竖笛帮助教学,化繁为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轻松的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学习歌曲《银色的桦树林》,能生动地演唱歌曲。
2、培养学生利用竖笛演奏提升二声部合唱水平以及用打击乐器伴奏的能力。
3、乐曲中感受大自然的多姿多彩。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全面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难点:切分音的演唱以及二声部的合唱。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竖笛、打击乐教学进程:一、组织教学1、师生问好2、导入①视唱音符:同学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个小音符,你认识吗我们一起唱唱吧——拿出手中的竖笛吹一吹。
(出示音符)【设计意图:通过演唱、演奏熟悉的音符拉近学生与课堂距离,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
】②创编:老师想让这两个音符更活泼些,有什么好办法吗(变换速度、跳音记号、改变节奏……)【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利用所学知识创编达到预期的效果。
】真棒!老师就再变变节奏,先紧凑的欢快再舒展的优美(出示图谱)听一听我怎么唱的,试一试。
音乐教案银色的桦树林
音乐教案银色的桦树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银色的桦树林》这首歌曲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2. 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的情感,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歌曲《银色的桦树林》的曲调、歌词及意义。
2. 歌曲的演唱技巧和表现手法。
3. 歌曲的情感体验和欣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歌曲《银色的桦树林》的学唱及表现。
2.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一些音准和节奏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学音频设备。
2. 乐谱和歌词。
3. 教学录音机或音响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银色的桦树林》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2. 讲解:向学生介绍歌曲的背景、曲调和歌词的意义。
3. 学唱: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纠正发音和音准问题。
4.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唱练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5. 展示: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演唱展示,鼓励其他学生给予掌声和鼓励。
6. 总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歌曲中的难点,鼓励学生在课后多加练习。
7. 延伸:可为学生推荐其他类似风格的音乐作品,供他们在课后欣赏和学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分组教学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唱练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2. 运用模仿教学法,让学生模仿优秀演唱者的演唱风格,提高演唱技巧。
3. 采用情感体验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的情感,提升音乐欣赏能力。
七、教学步骤1. 让学生初步感受《银色的桦树林》歌曲的美感,对歌曲产生兴趣。
2. 向学生介绍歌曲的背景、曲调和歌词的意义,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歌曲。
3. 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纠正发音和音准问题,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
4. 分组进行合唱练习,让学生在团队协作中提高演唱水平。
5. 举办演唱展示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6. 对学生的演唱进行点评,强调歌曲中的难点,为学生提供改进方向。
7. 推荐类似风格的音乐作品,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银色的桦树林》教案
《银色的桦树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阅读《银色的桦树林》,了解作者、作品背景及内容。
(2)培养学生对散文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提高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表现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对作品的思考和讨论。
(2)通过分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利用绘画、写作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观念。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银色的桦树林》的作者、作品背景及内容。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自然景观描绘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2)如何培养学生对散文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银色的桦树林》的作品背景、内容和相关知识。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1)预习《银色的桦树林》作品。
(2)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对《银色的桦树林》的兴趣。
2. 作品欣赏:(1)让学生阅读《银色的桦树林》,感受作品的美感。
(2)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
3. 作品分析:(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点评,总结作品的特点和优点。
4. 实践活动:(1)让学生进行绘画或写作,表现自己对作品中自然景观的理解和感受。
(2)分组展示,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完成《银色的桦树林》的作品鉴赏心得体会。
2. 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观,进行绘画或写作表现。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银色的桦树林》听课反思 田震
《银色的桦树林》听课反思
2014年9月28日,第四共同体组织教学能手观摩活动,本次活动本次活动一共观摩了2节课,分别有丁晓霞老师《银色的桦树林》、贾悦坤老师的《银色的桦树林》,同一课题进行同课异构,这2节课音乐课每节都有每节课的优点,都有值得学习探讨的地方,在这里谈谈自己参加这次活动的感想和反思。
《银色的桦树林》是一首深情动听的加拿大民歌,以委婉的旋律与生动的歌词描绘桦树林美景,表达对这片桦树林深厚的情感。
丁晓霞老师以律动练习为出发点,激发学生对桦树林的喜爱,接着出示难点节奏,讲解力度记号:mf pp ,再然后进行范唱、跟琴演唱,感情的投入。
最后以小舞蹈的形式让学生在欢快的嘻戏中结束本课,非常合理,学生的主动性也是非常之强。
贾悦坤老师语言亲切,基本功扎实,如果过渡语言再丰富些课堂效果会更好。
课堂设计合理、紧凑、教学形式丰富多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度非常高,学习气氛浓厚、融洽。
整节课中的各个教学环节之间,衔接巧妙,课堂教学流利顺畅课,基本功扎实,熟悉拍打节奏、按节奏读歌词,在做好充分的准备之后教师范唱歌曲、分句跟琴学唱歌词、完整齐唱歌曲。
一步一步都很到位,使学生学得较为扎实,在此基础上了解歌曲的律动特点,尝试拍手伴奏并配上动作表演,使得孩子们无所顾及的接触音乐。
听完这节课,我对音乐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音乐老师要想上一堂好课真是不容易。
音乐课每一个小的动作,话语都是每个小学生喜欢的,我们要设计出让他们无拘无束,尽情的享受快乐的音乐课。
《银色的桦树林》优秀教案
《银色的桦树林》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第七册《银色的桦树林》一文。
教学内容包括:教材第四章“自然奇观”中的第一节“美丽的树木”,详细内容主要围绕桦树林的生态特征、作者的所见所感以及桦树林的环保意义展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桦树林的生态特征,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思维拓展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提高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桦树林的赞美之情,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掌握桦树林的生态特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组桦树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引出课题《银色的桦树林》。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同时关注文章中对桦树林的描绘。
4. 例题讲解:教师针对文章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银色的桦树林》2. 主要内容:a. 桦树林的生态特征b. 作者的赞美之情c. 桦树林的环保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文章内容,绘制一幅桦树林的图画。
b. 写一篇关于赞美大自然的作文。
2. 答案:a. 图画:展现桦树林的银色美景,标注生态特征。
b. 作文:以《我眼中的大自然》为题,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桦树林的生态特征有了深入了解,但对文章赞美主题的理解尚有不足,今后教学中需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开展“寻找身边的自然美景”活动,鼓励学生观察大自然,培养审美情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3. 板书设计4. 作业设计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需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文章特点进行合理规划。
音乐计划总结之《银色的桦树林》教学反思
音乐计划总结之《银色的桦树林》教学反思
过师生共同介绍搜集到的加拿大各方面的资料,使学生感受加拿大这个国家优美的环境、怡人的气候,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
此外,为了进一步把握歌曲的情感,活跃课堂气氛,在基本会唱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为歌曲配上打击乐伴奏.在演唱中,大部分学生能够根据音乐的节奏配伴奏,这样,演唱时学生心情愉悦,仿佛自己在徜徉在美丽的桦树林时.不仅如此,在学生能够充分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意境时,我又从加拿大这个国家的环境而联系到自己的家乡——巴东,并通过展示巴东的优美景色图片,引导学生为自己的家乡即兴创编歌词,有的学生创编的歌词既优美又顺口.
总之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但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还使学生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懂得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只是由于课堂结构紧凑,没有给学生分组讨论的时间,学生小组合作体现的不充分.。
银色的桦树林教学反思
银色的桦树林教学反思
邹丽莉
在教学歌曲《银色的桦树林林》,通过课堂教学。
大多数同学基本上能够完整地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我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找了许多关于歌曲内容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桦树林给大自然带来的美,从而让学生更爱大自然。
此外,为了进一步把握歌曲情感。
活跃课堂气氛,通过视听结合,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轻松愉快的特点,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并让每个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放松身体,真正体验到轻松自然的课堂气氛。
]
由歌曲衬词部分入手,这个环节教师的调控能力非常重要,要随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演欲望,使学生在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中感受、了解、表现音乐,在演唱中,学生能根据音乐的节奏配伴奏,这样学生演唱时心情愉悦,仿佛自己徜徉在美丽的桦树林,不仅如此,在学生能够充分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意境时,我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结合自己的家乡创编一句歌词。
总之,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但锻炼了学生各个反面的能力,还是学生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懂得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只是由于课堂紧促,没有给学生分组讨论的时间,学生小组合作体现的不充分。
小学音乐展示课《银色的桦树林》优秀教案
小学音乐展示课《银色的桦树林》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音乐教材第四册第七单元《美丽的森林》,具体内容包括《银色的桦树林》歌曲学习及欣赏。
教材中详细阐述了桦树林的美丽景色,通过歌曲让学生领略自然之美。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银色的桦树林》歌曲的旋律和歌词,能够独立演唱。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欣赏能力,了解音乐与自然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合唱形式展示歌曲。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歌曲中部分旋律的演唱,合唱部分的协调性。
教学重点:《银色的桦树林》歌曲的学习,自然景观与音乐的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音响设备、教学课件。
学具:音乐教材、合唱谱、笔、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桦树林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景色,引发学生对自然之美的兴趣。
2. 新课学习:教授《银色的桦树林》歌曲,分步骤教唱,讲解歌词含义。
3. 例题讲解:分析歌曲中出现的旋律特点,讲解合唱技巧。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教师指导并纠正演唱中的问题。
5. 合唱展示:各组学生进行合唱展示,互相观摩学习,教师点评。
六、板书设计1. 《银色的桦树林》2. 歌曲旋律简谱及歌词3. 合唱技巧及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演唱《银色的桦树林》歌曲,录制视频。
2. 答案:正确演唱歌曲,旋律准确,歌词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下收集关于自然景观的歌曲,下节课分享交流,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户外活动,实地感受自然之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歌曲中部分旋律的演唱,合唱部分的协调性。
2. 教学重点:《银色的桦树林》歌曲的学习,自然景观与音乐的联系。
3. 例题讲解:分析歌曲中出现的旋律特点,讲解合唱技巧。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教师指导并纠正演唱中的问题。
《银色的桦树林》
《银色的桦树林》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银色的桦树林》,让学生感受森林的多姿多彩、唤起他们对森林的向往,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
2.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银色的桦树林》,并用不同的演唱速度表现歌曲的不同情绪。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学习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试着用肢体动作表现音乐。
教学重点:1.引导用连贯、舒展、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2.运用声势和体态律动为歌曲伴奏。
教学难点:1.掌握歌曲中的切分节奏型和后十六节奏型。
2.衬词局部的艺术处理等。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
1.学生听音乐进教室。
(以银色的桦树林》伴奏音乐为背景音乐)2.师生在音乐生中相互问好。
二、欣赏导入。
1.感受“美”教师:今天,老师要继续带着同学们一起唱游在森林,到加拿大的桦树林去看一看,有谁见过桦树林吗?(学生答复) 请同学们一起来看大屏幕,欣赏一下一年四季中桦树林分别是什么样。
【多媒体播放桦树林图片】2.交流: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字来整体概括对桦树林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美”字)3.导出课题: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第二单元《绿海林涛声》的第一首歌曲《银色的桦树林》,我们一起来用美美的声音读一读课题吧!三、学唱歌曲,表现“美” O1.初步感受歌曲。
(1)师生探讨:如果你是一位作曲家,你会用什么样的风格来表现“银色的桦树林” ?(打情优美或者欢快活泼)(2)听录音,初步感受歌曲情绪。
(3)教师简介词曲作者、调号及其拍号。
2.初步体验歌曲。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衬词局部先不读)(2)师提出悬念:衬词“蓬得得蓬蓬”是什么意思?(3)组织学生用“lu”模唱歌曲第一段旋律。
3.学唱并分析歌谱。
(1)出示歌谱,组织学生跟随琴声轻声演唱歌谱。
(2)将几个乐句进行比拟,分析歌曲所采用的创作手法。
(重复与比照)(3)针对切分节奏、同音连音等难点节奏进行指导。
(板书切分节奏)4.深入体验歌曲。
(1)听唱法学唱第一段歌词。
a、跟老师的琴声轻轻学唱b、针对问题乐句进行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银色的桦树林》教学反思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音乐是表演艺术,是人们通过欣赏音乐表演满足音乐审美需要,同时亦通过参与音乐表演满足自己的音乐表现需要,因此“表现”在音乐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表现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开发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学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歌曲《银色的桦树林》是一首简短流畅的加拿大民歌,歌词的描绘和曲调的有机结合,即刻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色,令人心旷神怡,使人仿佛置身于迷人的大自然风光之中。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发现、表演音乐美和享受音乐的乐趣;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
实践活动,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及相互间的合作,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纵观全课,反思如下:从总的课堂效果来看,还是不错的,教学目标基本落实。
开课之初的发声练习,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大自然的情景,在潺潺流水、啾啾鸟鸣声中,配合优美的画面,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呼吸的调节,用轻柔动听的声音来进行发声练习……一切与大自然的美景融为一体。
在激趣导入环节中,我通过大屏幕展示白桦林中的自然风光,及白桦林的春、夏、秋、冬风景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白桦林的美,“这么美的地方,谁不想再回来呢?”引出歌曲。
在学习歌曲时,为了让学生熟悉歌曲的旋律,掌握音准,充分利用学生的听觉器官,培养学生手脚并用、动手动脑的习惯,采用教材的音像资料,让生动有趣的形式和情境,为学生创造了充分的活动、参与空间,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平等和谐气氛中很快学会了歌曲。
此环节,学生通过
多种形式参与学习,用心去歌唱,去感受、体验歌曲的旋律美、歌词美、意境美。
学生在各种意境中听了多遍音乐,由生到熟、由听到唱,由被动到主动,欣赏音乐成了他们最喜爱的活动,教学目标成了他们超越自我、超越同伴的加油站,学生的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他们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培养了兴趣和审美能力,享受了成功的愉悦。
在本课重难点突破上我首先通过教师范唱让学生找出最具趣味性的乐句,然后利用节奏模拟、身体律动等方法,使学生在无意中掌握了“蓬得得……”的节奏和音准,降低了学习难度,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了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最后的课堂拓展在加拿大民谣《红河谷》背景音乐的衬托下,我带领同学们欣赏枫叶之国美丽的风光以及人文景观,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这一美好国度的认识,丰富了学生的审美体验。
对本课的内容做简要的小结,肯定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对
音乐课的学习兴趣。
总的来说,本节课让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互动的气氛中主动参与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每名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音乐综合表现力。
教学过程的设计追求音乐课堂教学的动静结合、张驰有度,使音乐课让孩子们感到亲切、清新、轻松、美丽,让音乐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
但本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改进和提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演唱的声音感染力还不够,音色不够圆润,所以演唱时没有达到非常感染人的效果,以后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这就需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发声练习的训练,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
2、要引导学生多听音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帮助学生分析音乐作品,以提高学生理解音乐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独立剖析音乐的能力。
3、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还不够合理,导致后面还有一个轮唱练习没有完成,没有给学生分组讨论的时间,学生小组合作体现的不充分。
4、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语言还要更精炼、准确,有感染力。
5、平时要加强音乐基本功的训练,提高个人的音乐素养。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