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力学综合计算教学教材
初中物理《功》教案(精选10篇)
初中物理《功》教案(精选10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初中物理《功》教案(精选10篇)“功”是机械能一章的第一节。
初中物理全册教案
初中物理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学: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功和能量、压强和浮力等。
2. 热学:温度和热量、比热容、热机和热效率等。
3. 电学: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电功率、家庭电路等。
4. 光学:光的传播、光的折射、光的反射、透镜等。
5. 声学: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等。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案例教学: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故事、问题等方式,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新课:详细讲解本节课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
3. 课堂互动:提问、讨论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 实验演示: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练习巩固: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7.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报告撰写能力等。
4. 期末考试:全面检测学生的物理学知识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全集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全集第一章:力和运动1.1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惯性的概念,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教学内容:介绍惯性的概念,解释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
1.2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学会计算力和运动的关系。
教学内容:介绍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F=ma,解释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问题解决来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牛顿第二定律。
第二章:能量和功2.1 能量的定义和分类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能量的概念,掌握不同类型能量的定义。
教学内容:介绍能量的定义,解释机械能、热能、电能等不同类型能量的概念。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和图示来引导学生理解能量的概念和分类。
2.2 功的概念和计算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理解功和能量的关系。
教学内容:介绍功的定义,解释功的计算公式W=Fs,探讨功和能量的关系。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问题解决来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第三章:声现象3.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掌握声音传播的原理。
教学内容:介绍声音的产生原因,解释声音通过介质传播的过程。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2 声音的特性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教学内容:介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和区别。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音乐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和区分声音的三个特性。
第四章:光现象4.1 光的传播和反射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方式,掌握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内容:介绍光的传播方式,解释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和应用。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
4.2 光的折射和透镜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光的折射定律,了解透镜的成像原理。
教学内容:介绍光的折射定律,解释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特点。
初中物理人教版教学大纲(详情)
初中物理人教版教学大纲(详情)初中物理人教版教学大纲以下是初中物理人教版教学大纲:一、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物体的质量,能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知道质量的单位及换算关系,对常见物体的质量有一定的认识。
2.知道天平的使用方法,掌握测量固体、液体质量的方法,理解质量的含义。
3.认识生活中常见的质量和密度及其应用,理解密度的含义。
4.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单位为千克/米3和克/厘米3,能够进行密度单位的换算。
5.能根据公式计算物体的质量和密度,会用质量和密度两个物理量计算物体的形状。
6.知道质量不随物体的状态、形状、空间位置的改变而改变,知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7.能解释生活中很多物体具有惯性的现象。
8.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理解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9.知道重力的概念、方向和作用点,知道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10.了解重锤线的原理及其应用,理解重心的作用及特点。
11.知道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位移叫速度,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单位。
12.知道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的大小保持不变,理解速度的测量原理和方法。
13.知道速度的单位,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14.能根据路程和时间计算物体的速度,会用速度公式计算平均速度。
15.知道物体作曲线运动时速度的方向是切线方向。
16.能用速度公式和测量的物理量计算曲线的长度。
17.知道压强的概念,掌握压强的计算公式及单位。
18.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及其应用。
19.知道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掌握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及单位。
20.能用液体压强公式计算液体压强,会用连通器原理测量底部相互连通的容器内液体的压强。
21.知道大气压的存在和大气压的存在与液体压强的区别,能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及其应用。
22.了解大气压与液体内部压强的区别和联系。
23.知道大气压的数值,能进行大气压与液体内部压强的换算。
24.能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和证明大气压存在的方法。
25.能用大气压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应用。
初中物理力学第三节教案
初中物理力学第三节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2. 掌握弹力的产生原因,了解弹力的计算方法;3. 能够运用重力和弹力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感受重力和弹力的存在;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2.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计算公式;2. 弹力的产生原因及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 重力方向的确定;2. 弹力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苹果落地的事件,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存在和方向。
2. 重力:(1)定义: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约为9.8m/s²。
3. 弹力:(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2)弹力的产生原因:当物体发生形变时,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弹力。
(3)弹力的计算方法:F=kx,其中F为弹力,k为弹簧常数,x为弹簧的形变量。
4. 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重力和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后作业1. 总结重力和弹力的概念、方向和计算方法;2. 举例说明重力和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重力和弹力的基本概念、方向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感受重力和弹力的存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要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人教版初中物理新课标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教材
人教版初中物理新课标教学内容和要求人教版初中物理新课标教学内容和要求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现在我们初中物理学习的是人教版教材,而且教材又刚刚进行了调整,新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更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反映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具有时代性,有一定的弹性,为不同的学生发展提供了空间,具体表现为:1、内容次序进行了重大调整将原来八年级下学期的电学内容放到了九年级进行了,将原来九年级的“机械运动”调整到了第一章,先学习测量知识和速度。
相当于将力学放到了八年级,九年级重点是电学的相关知识。
这样的调整降低了八年级下学期学习电学的难度,待学生能力有所发展再在九年级突破电学的难点。
2、删去了部分内容从第一册看,将“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整合到了“科学世界”、删去了“颜料的混合”,将“看不见的光”放到了“光的色散”一节中等,这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
3、修改了部分习题比如:第一章中的“列车时刻表”相比老教材,学生更容易看懂。
4、增加了部分内容比如: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增加了“测平均速度”的实验。
在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分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每一维度的目标有不同的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与技能部分相当于以前《教学大纲》中的知识点与要求,在《课程标准》中可以称作“知识技能点”。
有四种知识技能点,其中“基础知识点”三种:了解、认识、理解,“基本技能点”一种:独立操作。
另外,在基础知识点中,还有比上述的三种要求较低的要求:初步了解、初步认识、初步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教学建议”特别重视科学探究教学,探究一般以实验为基础,因此实验探究教学应该尽可能地落实在教学过程的各个角落。
在《课程标准》中有许多必须进行的“探究活动点”,它们是探究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重要的考查内容之一。
每一个探究活动点,在《课程标准》中用“经历(探究)”来要求。
初中物理力学备课教案模板
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的运动状态。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力学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一篇初中物理力学备课教案模板,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的概念,能区分接触力和非接触力;(2)掌握力的三要素,理解力的作用效果;(3)掌握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作用;(4)能运用力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2)运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3)学会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态度;(3)培养学生关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及三要素(1)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 接触力(1)重力:地球附近的物体受到的力;(2)弹力:物体发生形变后,要恢复原状对接触物体产生的力;(3)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碍力。
3. 非接触力(1)磁力:磁体对磁性物质的作用力;(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 力的作用效果(1)改变物体的形状;(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及三要素;(2)接触力和非接触力的概念及作用;(3)力的作用效果。
2. 教学难点:(1)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2)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计算。
四、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力的作用效果;2. 讲授法:讲解力的概念、三要素、作用效果等基本知识;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计算方法;4.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力学现象,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力的概念;2. 讲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3. 讲解接触力:重力、弹力、摩擦力;4. 讲解非接触力:磁力、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5.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6. 实验演示: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7. 课堂练习: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力学现象,运用力学知识解决问题;8.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作业。
试讲初中物理力学教案
试讲初中物理力学教案本节课主要内容为力学基础知识,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能够说出力的三要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能够说出力的三要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力的分析,提高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活中的例子,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情感,激发对于物理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
2.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2. 新课讲授:(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讲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
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
但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
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2)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的大小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方向决定了力的作用对象;力的作用点则是力作用的具体位置。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即使物体发生形变;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运动方向等。
3. 课堂练习: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并分析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如何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
4.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力的概念,知道了力的三要素和力的作用效果。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要熟练掌握并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八年级物理功教案人教版说课稿模板7篇
八年级物理功教案人教版说课稿模板7篇八年级物理功教案人教版说课稿模板7篇说课稿是教育部门、上级领导和专家观摩评估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教师应该认真负责地撰写、检查和修改自己的说课稿。
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学生水平等情况来制定说课稿。
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八年级物理功教案人教版说课稿,希望你喜欢。
八年级物理功教案人教版说课稿(精选篇1)一、教学分析1、“功”的地位与作用地位: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又是与能密切联系的一个物理量,它虽然是在力学中引入的,但却贯穿在整个物理学中,可以说一切自然现象都与功和能相联系,通过功(特别以后关于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定律)的教学,充分揭示了物理学各部分间的内在联系。
作用:对功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前两节所学简单机械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来展开的。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功的研究为以后学习功率、能量的知识奠定基础。
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2、课程标准解读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学生应用实例去体验、分析的过程,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3、学生认知发展八年级学生学习的沪科版物理教材,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能够对“力的成效”方面的知识进行理解与运用,充分利用已有认知水平为学生构建“功”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1、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从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2)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能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3)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计算;(4)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能力,能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浮力》为九年级第十三章《压强和浮力》的五、六二节,本章知识是以前力学的延伸扩展,是初中力学部分的一个重点。
《浮力》则主要讲述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以及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
一起看看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欢迎查阅!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浮力》为九年级第十三章《压强和浮力》的五、六二节,本章知识是以前力学的延伸扩展,是初中力学部分的一个重点。
《浮力》则主要讲述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以及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是对密度、力、力的平衡、压强等知识的深化。
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新教材力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了解浮力的现象,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了解浮力的产生。
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养成协作、探究问题的意识,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教学重难点:重点: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浮力的应用和物体的浮沉条件。
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弹簧秤、细线、水、大烧杯、食盐、鸡蛋、金属块等二、说教法通过设置情景,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把各知识点涉及的内容、问题展示给学生,以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为主,通过学生活动,把浮力知识有机地进行归纳,串联起来。
得出解决浮力问题的一般方法,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对知识系统整理归纳和提炼的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
采用多媒体和实验相结合,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及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本节课通过学生参与探究,相互交流,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让学生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合作精神。
初中物理力学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初中物理力学年级:八年级教材:《初中物理》章节:第五章力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计量单位,了解力的测量工具。
3. 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现象。
4. 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概念,了解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及力的计量单位。
2. 力的作用效果。
3. 摩擦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力的概念的理解。
2. 摩擦力的计算。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图片中的力的作用现象。
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力的作用现象,教师总结并引出力的概念。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力的计量单位及测量工具。
2.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力的概念,强调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教师讲解力的计量单位及测量工具,让学生掌握力的测量方法。
3. 教师讲解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例让学生能够分析力的作用现象。
四、课堂练习1.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点评练习题,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批改作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力的概念、计量单位和作用效果。
2. 学生分享复习成果,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摩擦力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及作用。
2. 教师讲解摩擦力的影响因素,让学生能够分析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 教师通过实例讲解摩擦力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计算。
四、课堂练习1.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点评练习题,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初中力学教案模板
初中力学教案模板课程名称:初中力学课程类型:新授课学科领域:物理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能够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让学生了解重力、弹力等基本力的性质和作用。
(3)培养学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2)运用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力的作用规律。
(3)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意识。
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基本力的性质:重力、弹力等。
4. 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力的合成与分解。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感受力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定义、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区分。
3. 实验演示:力的作用效果,如拉伸弹簧、推动小车等。
4. 探究力的作用规律:学生分组讨论,发现力的作用规律。
5. 讲解基本力的性质:重力、弹力等,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6. 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力的合成与分解。
7. 练习与巩固: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基本力的性质的了解。
4. 学生对力的图示的绘制能力。
5. 学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弹簧、小车、绳子等。
2. 教学课件: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基本力的性质等。
3. 课后作业:相关练习题和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体验力的作用效果,发现力的作用规律。
在讲解基本力的性质时,要结合实际例子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纯word版)[
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纯word版)[一、教材概述《物理(八年级上)》是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编写的,全国中小学教科书统编版教材。
该教材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模块,分别是物理实验、力学、电学和光学,每个模块又包括若干个章节,共计21个章节。
整本教材涉及的物理知识点主要围绕物理规律、物理实验方法、物理量的测量和换算以及物理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系统讲解,致力于帮助学生建立起更加全面、准确的物理学知识体系。
本教材适用于普通初中的物理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发展其物理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并加强学生对物理问题实际应用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物理知识,包括物理规律、物理实验方法、物理量的测量和换算以及物理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知识点。
2.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包括使用物理实验装置和仪器、观察、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和结果的能力。
3.掌握物理问题的求解方法,包括物理量的计算和换算、科学探究和实际应用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思维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观察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系统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复杂实际问题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热爱,促进学生对物理学的理解和尊重,从而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物理学学科的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
2.通过学习物理学知识,在学生中树立严谨认真、求实创新的学习态度和品质。
三、教学方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材适用于普通初中物理课程,总共分为四个模块,分别为:模块一:物理实验(包括重力实验、摩擦力实验、弹性势能实验、电路实验等等)模块二:力学(包括力、压强、浮力、运动学、牛顿定律等等)模块三:电学(包括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欧姆定律等等)模块四:光学(包括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色散等等)(二)教学方法1.授课法通过系统化地讲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题深度和广度。
初中物理力学概念教案
初中物理力学概念教案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和力的作用效果。
2. 让学生理解力的相互性,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5. 实例分析:生活中力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
2. 难点:力的相互性及实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互动讨论法、实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拍打篮球时手的感觉,引出力的概念。
2. 讲解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讲解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4.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 讲解力的相互性: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6. 实例分析:生活中力的应用,如拉力、压力、摩擦力等。
7.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相互性。
8. 总结本节课内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
9. 布置作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再讲解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相互性,最后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力的相关知识。
在互动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力的相互性,避免产生误解。
初中物理力学全套教案下册
初中物理力学全套教案下册单元一:力的作用效果第1节:力的概念与分类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掌握力的分类,区分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3. 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分析力的作用实例。
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分类:接触力(如弹力、摩擦力)、非接触力(如重力、电磁力)。
3.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拉扯绳子、推车等,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
2. 讲解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介绍力的分类,区分接触力和非接触力,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图片和实验展示力改变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现象。
5. 练习:分析生活中的力的作用实例,判断力的作用效果。
第2节:力的三要素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 学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3. 能够根据力的三要素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内容:1.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箭头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尾部的标记表示力的作用点。
3. 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的关系。
教学过程:1. 引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三要素。
2. 讲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 介绍力的示意图的表示方法,让学生学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4.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的关系,通过实验和实例进行分析。
5. 练习:根据力的三要素分析力的作用效果,绘制力的示意图。
单元二:摩擦力第1节:摩擦力的概念与分类教学目标:1. 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是两个接触物体之间的阻碍相对滑动的力。
2. 掌握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3. 理解摩擦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分析摩擦力的实例。
教学内容:1. 摩擦力的概念:两个接触物体之间的阻碍相对滑动的力。
初中物理《力学综合与计算》练习题及答案
甲乙【压强与浮力综合初中物理《力学综合与计算》练习题及答案】例1.如图甲所示,质量为2kg 的平底空桶,底面积为1000cm 2(桶的厚度可以忽略不计)。
桶内装有40cm 深的酒精,放在水平地面上,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4000Pa 。
(g 取10N/kg ,ρ酒精=0.8×103kg/m 3)求: (1)酒精对桶底的压力; (2)桶对水平地面的压力; (3)桶内酒精所受重力大小。
(4)如图乙,若小航此时用500N 的力竖直向上提起上 述装有酒精的水桶,求此时水桶受到的合力大小和方向。
例2.如图,平底茶壶的质量是0.4kg ,底面积是40cm 2,内盛0.6kg 的开水,放置水平桌面中央。
(g取10N/kg )求:(1)水对茶壶底部的压力;(2)茶壶对桌面的压强。
例3.有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密闭圆台形容器一正一反放置在同一水平桌面上,甲、乙容器内装有质量相等的不同液体,且两容器内液体的深度相同,如图所示。
两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强分别为p 1和p 2,桌面受到甲、乙两容器的压力分别为F 甲和F 乙。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p 1<p 2 F 甲=F 乙 B .p 1=p 2 F 甲>F 乙 C .p 1<p 2 F 甲>F 乙 D .p 1>p 2 F 甲=F 乙例4.体积均为200 cm 3的木块和合金块放入水中静止时的情况如图所示,已知木块重为1.8 N ,合金块重为6 N ,则木块受到的浮力为_____N ,合金块受到的浮力为_____N 。
例5.一边长为10 cm 、密度为0.6×103 kg/m 3的正方体木块,用细线浸没于容器内的水中,如图所示,求:(g 取10 N/kg ) (1)木块所受的浮力大小。
(2)细线的拉力大小。
(3)细线剪断后,木块静止时,木块下方所受水的压强。
例6.某地在江面上修建一座大桥,如图中甲是使用吊车向江底投放长方形石料的示意图。
在整个投放过程中,石料以恒定速度下降。
初中物理必修一力学教案
初中物理必修一力学教案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浮力、重力、弹力等基本力学知识。
(2)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活实例和物理实验,引导学生感受力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在动力。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合成与分解2. 牛顿运动定律3. 浮力4. 重力5. 弹力6. 简单机械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浮力、重力、弹力等基本力学知识。
2.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浮力、重力、弹力的计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拉绳、推车等,引导学生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
2. 讲解: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运动定律、浮力、重力、弹力等基本力学知识,结合实物演示和图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
3. 实验:安排相应的实验,如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浮力实验、重力实验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4. 练习:布置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提醒学生注意难点内容的复习。
6. 作业: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分析学生的掌握程度。
3.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
4. 作业完成情况:关注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生动的生活实例和实物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人教八年级下册522925219460026368_力学综合计算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浮力(综合计算题)教学设计一、课题:力学综合计算题二、教学目标1.学生学会通过图像分析得出已知条件。
2.让学生学会利用质量、密度、重力、浮力等知识,进行综合性的力学计算题的解答。
3.培养学生勤动脑、善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综合计算能力。
三、教学重点综合利用质量、密度、压强、浮力等公式,熟练进行综合性的计算。
四、教学难点利用图像信息,分析得出已知条件。
五、教法学法分析法讲授法六、教学过程:1、展示例题如图1所示,在底面积为10﹣2m2的容器中有一重物,现利用弹簧测力计将其拉出水面,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2所示,根据图象信息计算:(1)物体被拉出水面之前受到的浮力;(2)物体的密度;(g取10N/kg)(3)物体被完全拉出水面,由于水面降低,容器底受到水的压强减小了多少帕?2、结合图像审题3、分析(1)小题,回忆计算浮力的方法,结合图2找出物体重力大小和浸没时测力计的示数,并选择称重法计算物体被拉出水面之前受到的浮力;4、分析(2)小题,回忆密度计算公式,并引导分析可以通过阿基米德原理和重力公式的变形公式分别计算出物体体积和质量,从而计算出物体的密度。
5、分析(3)小题,引导分析通过计算水面下降的高度,再利用液体压强公式计算容器底变化的压强。
获通过规则容器的底部减小的压力等于浮力,再利用压强公式P=F/S计算出容器底减小的压强。
七、板书设计:解:(1)由图2可知t2时刻物体被完全拉出水面,重力等于拉力。
即:G=54N0~t1时刻,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34N则物体被拉出水面之前受到的浮力:F浮=G﹣F=54N﹣34N=20N(2)物体浸没在水中,根据F浮=ρ水gV排可得物体的体积:=V物=V排= =2×10﹣3m3物体的质量:m = = = 物体的密度:ρ物== =×103kg/m3(3)根据V=Sh可得水面降低的高度:△h= =2×10﹣3m3/10-2m2=水的压强减小量:△p=ρ水g△h=103kg/m3×10N/kg×=2×103pa或由于此容器是一个规则的容器,△F= F浮=20N水的压强减小量:△p=△F/S=20N/10-2m2=2×103pa。
苏教版初中物理课本教案
苏教版初中物理课本教案一、第一章:物质与物体1.1 引言: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和物体,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和物体的概念。
1.2 物质的组成:介绍物质的微观组成,如原子、分子等。
1.3 物体的性质:讲解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等基本性质。
1.4 物质的状态:介绍固态、液态、气态等物质的不同状态。
二、第二章:力与运动2.1 引言:通过观察和体验日常生活中的力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
2.2 力的定义:讲解力的定义、单位、方向等基本概念。
2.3 力的作用:介绍力的作用效果,如物体形变、运动状态改变等。
2.4 牛顿运动定律: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第三定律。
三、第三章:声音与光3.1 引言:通过观察和体验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和光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和光的概念。
3.2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速度等。
3.3 声音的特性:介绍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等特性。
3.4 光的基本性质:讲解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基本性质。
四、第四章:热现象4.1 引言:通过观察和体验日常生活中的热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热的概念。
4.2 温度的概念:讲解温度的定义、计量单位、温标等。
4.3 热量与能量:介绍热量、内能的概念,讲解热量传递的规律。
4.4 热机与热现象的应用:讲解热机的工作原理、热效率等。
五、第五章:电与磁5.1 引言:通过观察和体验日常生活中的电与磁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电与磁的概念。
5.2 电荷与静电:讲解电荷的性质、静电的产生与消除等。
5.3 电流与电路:介绍电流的概念、电路的组成、欧姆定律等。
5.4 磁场与电磁感应:讲解磁场的性质、电磁感应现象等。
六、第六章:力学综合应用6.1 引言: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力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6.2 浮力:讲解浮力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等。
6.3 摩擦力:介绍摩擦力的类型、计算方法以及减小和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6.4 杠杆与滑轮:讲解杠杆原理、滑轮组的应用等。
七、第七章:光学现象7.1 引言:通过观察和体验日常生活中的光学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光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体在空气中:η =
W有 W总
=
Gh FS
=
G nF
=
G G+Go
η 物体在水中:
=
W有 W总
=(G-FF浮S)h
=
G-F浮 nF
=
(G-F浮) (G-F浮)+Go
【例1】
小明重600N、双脚着地面积是0.04 m2,他用如图滑 轮组匀速提升边长为0.2m的正方体,滑轮组机械效率为60% ,这个过程中人对地的压强为5×103 Pa,不计绳重和摩擦
P g
(2)h= =0.1(m)<0.2m
∴此物体漂浮
F浮= F向上= P·S=40(N)
∵2F+F浮=GGoo+GGAA F浮
2
∴F’=F=
=270(N)
F压=FFN=压G人-F=400(N)
S
P=
=10000(Pa)
整理解题思路和方法
1.确定研究对象(人;将动滑轮和物体作为 整体)进行受力分析。
m物=
G g
=48(kg)
V物=a³=0.008m³
ρ =m物÷V物=6 × 10³(kg/m³)
【例2】 小雨重为670N、双脚鞋底与地面接触面积为
0.04m²,他用如图滑轮组拉动重力为480N、边长为0.2m 的正方体A在水中匀速上升,绳子末端移动了4m,拉力所 做的功为1000J,不计水的阻力、绳重和摩擦。求: (1)正方体A露出水面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2)当正方体A下表面所受水的压强为1000 Pa时,人对 地的压强p =?
2.从被求量出发,根据已知量选择合适公式 进行计算。
。求
(1)绳子末端的拉力F=? (2)物体的密度ρ=?
F压
FN
F FN
o
G人
已知:P人=5000pa S=0.04m² G人=600N a=0.2m η=60%
(1)FN=F压=P人·S=5000 × 0.04=200(N) F=F’=G人-FN=600-200=400(N)
(2)G物=n·F ·η =2 × 400 × 0.6=480(N)
青岛21中 孙明
A
1.密度公式:ρ=
m
V
2.重力公式: G= mg
3.压强公式: p= F S
4.液体压强公式: p=ρgh
5.阿基米德原理公式: F浮=G排 =ρ液gV排
6.功的定义式:W=Fs
7.功率定义式:
P=
W t
8.滑轮组省力公式:F=
G物+ Go n
9.滑轮组费距离公式: S=nh
10.机械效率公式:
F FN
o
G人
2F
F浮
o
G0 GA
已知:G人=670N S=0.04m² a=0.2m h=4m W=1000J
G物=480N
(1)F= W =250(N)
S
V排=VA=0.008(m³)
F浮=ρ 水·V排·g=1000 × 0.008 × 10பைடு நூலகம்80(N)
η = G F 浮= 80(%)
nF
Go=n·F+F浮-G物=100(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