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随笔两篇之不求甚解》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案(文艺随笔二篇《不求甚解》《咬文嚼字》)
一是引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的例子,强调我们今天学习“应当抱虚心的态度”;二是引诸葛亮的例子,赞扬“观其大略”式的“不求甚解”的高明;三是引宋儒陆象山的话,说明“未晓处且放过”的方法与陶渊明的提法“很相似”。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一个“且”字,说明“放过是暂时的”,只要认真“会意”,“未晓处”最后还是会“晓”的。
二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层(1、2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1.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启示?
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语气坚决。
②六个“你这……”。——感情强烈。→启示:A.思想感情不同
③“你是个好小子。”——表假定语气。
④“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启示:B.结构不同,不合逻辑
《不求甚解》一文通过对“不求甚解”一词的辩正,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
课时授课计划
教
学
过
程
二学生阅读课文,理解结构安排:
第一部分(第1段),开宗明义,从“不求甚解”否定之否定入题。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于“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用“对任何问题”指出这种否定属于看问题绝对化,不作具体分析;用“一般”“常常有人”指出持这种观点的人为数不少,并非偶然。“其实也不尽然”表明对今人否定之否定,然而语气委婉。“不尽然”是不把话说死。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要正面表明自己观点,“虽然不值得提倡”,但是也不应“盲目的反对”。不必提倡的是什么样的“不求甚解”?什么叫做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角度不同,结论迥异。这正是本文肯綮之所在。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13.《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课件25张
议论文复习
❖ 议论文有两种基本方式,即立论和驳论。
❖ 立论指议论目的是为了从正面证明自己提出来 的论点。
❖ 驳论指议论目的是为了反驳某一错误的论点或 相关的论据、论证。
驳论与立论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 论两种。 ※立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 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 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驳论可 以鲜明地反驳一个错误观点,也可以是就别人论 述的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看法,或提出质疑,进行 商榷。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
第一部分(1):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 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第二部分(2-4):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 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 的两层含义。 第三部分(5-6):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的 读书态度,并举例加以说明。 第四部分(7-8):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 读书不是死抠字眼儿,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第五部分(9):提出自己的观点,强调重要的 书要反复阅读。
讨论:
①“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 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 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 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 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 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讨论:
②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 马马虎虎的态度?
怎样才能达到“活”读书,理解 “精神实质”呢?
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 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结论
总结思考: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 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 行否定,在批驳的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全 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 读”的观点。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案(文艺随笔二篇《不求甚解》《咬文嚼字》)_1785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案(文艺随笔二篇《不求甚解》《咬文嚼字》)篇一:23文艺随笔二篇语文基础模块(上)教案总第次课篇二:15 不求甚解中职语文第一册教案15 咬文嚼字教学目标:一、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并有自己的主见。
二、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三、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设想:一、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也可看作是一篇文艺随笔,重点内容要放在对文意的理解及借鉴上,因此可以把教学安排为两部分,先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启发学生改变“套板反应”的通病,从而在今后对语言的理解运用时自觉养成谨严的习惯。
二、对文意理解可以让学生自己借助于注释及工具书在上课之前充分预习,了解学生的疑难问题,课上老师对个别难点做适当点拨。
三、利用多媒体演示文稿,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四、知识应用能力训练。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猜谜引出对祖国语言的赞美,导入课文。
二、感知解析1.第一组例子,关于“是”和“这”。
先体会一下感情,读如下句子:①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②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是贱人?你是淫妇!你是你是大虫口里倒涎!③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你是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④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你这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前三个,不论“是”“这”怎么好,“这”字表现力都好一些,作者的分析是有道理的。
第四个例子,“这”仍有力量。
但与“是”具有不可比的环境限制。
因此哪个更好,决不可定论。
作者说改成“这”神情完全不对,应理解为,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以滥改,见了就改,否则便失去了咬文嚼字的积极意义了。
这一组例子是说: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关,有必要咬嚼一番。
2.第二个例子,“李广射虎”一段。
我们能理解作者的观点,李广射“虎”,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之中的,这种情境造就了他的“激变能力”以千钧之力,以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没镞”,而此能力、此力度、此角度不是想做就做成的,因此便有了后文所记,因此这段内容,只可保留原貌甚或增益,不可刻意简洁的。
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不求甚解》
找找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本课中的 “咬文嚼字”指的是什么?
1、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 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 2、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只是斟酌文字 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 情。 3、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 一点,都说“推敲”。
精品课件
找出本文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材料
自豪之情,含褒义; • 在吃中国——挥霍公款,吃穷中国。此句含有愤
怒的情感,含贬义。
精品课件
古典诗歌中的炼字练习:
相传,苏东坡与他的妹妹苏小 妹及诗友黄庭坚一起论诗,互相题试。 小妹说出:
“轻风 细柳”和“淡 月 梅花”后,要各加一字,说出
诗眼。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课外拓展
精品课件
阅读马南邨《不求甚解》 一文。
精品课件
材料4: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自掩自推 独来独往 自有一番胸襟和 气度 冷寂、无声
至少有一些温暖 的人情; 剥啄有声 打破岑寂 平添搅扰
不在于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于哪一种境界 是他当时要说的并且与全诗调和的
观点:更动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精品课件
该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宗明义,先提 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段),正面阐述陶 渊明的本义。先指出“一定要好好读 书”,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 所有的书”,要“会意”;再具体解释 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 一戒“自负”,二戒“固执”。
精品课件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年-1986年),笔名孟实、盟 石。安徽桐城人。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 育家、翻译家。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 《西方美学史》(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 历史的著作)。 朱光潜 三座右铭: ①恒、恬、诚、勇(香港大学教育系求学) ②走抵抗力最大的路!(英国爱丁堡大学)) ③此身、此时、此地。( 20世纪30年代)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谈读书》周
比较阅读
这两篇短文在思想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围绕读 书来谈,都谈到了读书的态度、方法,论证思路清晰, 结构严谨。 两文论证的方式不同。《谈读书》是立论,正面提出 观点,逐层论证;《不求甚解》是驳论,先立批驳的 靶子,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 论证的方法略有不同。《谈读书》运用比喻论证,对 比论证,归纳论证等论证方法;《不求甚解》运用引 用论证,事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 两文语言风格不同。一精练华美,一严谨质朴:一如 夏日牡丹,一如秋菊傲放。异彩纷呈,各具特色。
思考:
1.本文与上文的议论方式有什么 不同?
这是一篇驳论文: 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议论文的论证方式:
立论: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对某种问题或现象提出并 阐明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确立一个论点。
驳论: 针对某个问题或事情发表议论,加以反驳。经以 通过驳论据和论证来达到反驳论点的目的。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 出身官僚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 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6年冬由 于在野外实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培根 的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因此马克思称他为“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 始祖”。 《随笔》是培根在文学 方面的主要著作。此外,培根还 写了法律著作、历史著作 《亨利 第七王朝史》、幻想游记《新大 西岛》等。
总结一下:
正确的读书态度是什么? 1、虚心 3、多读 2、读活
4、勤读
7、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 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瑞士】凯勒 8、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 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之高尚。 ——皮果夫 9、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英】菲尔丁 10、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 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德】马克思 11、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歌德 12、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课 时 训 练 · 基 础 达 标
3.结构梳理 3.结构梳理
助 读 预 习 · 学 前 热 身 课 时 训 练 · 基 础 达 标
助 读 预 习 · 学 前 热 身
课 时 训 练 · 基 础 达 标
助 读 预 习 · 学 前 热 身
课 时 训 练 · 基 础 达 标
3.个性思考 3.个性思考
﹒
统筹(chóu) 统筹(chóu)
﹒
藻饰(zǎo) 藻饰(zǎo)
﹒
B.劝诫(jiè) 劝诫(jiè)
﹒ 蒸馏(liú) C.蒸馏(liú) ﹒
D.傅彩(fù) 傅彩(fù)
诘难(jié) 诘难(jié)
﹒ 暂时(zhàn) 暂时(zhàn) ﹒
阐证(chàn) 阐证(chàn)
要诀(jué) 要诀(jué)
课 时 训 练 · 基 础 达 标
【活动三】谈读书方法 活动三】
助 读 预 习 · 学 前 热 身
在活动中,同学们都认为读书要有好方法, 在活动中,同学们都认为读书要有好方法,运用正确的读书 方法才能有收获。请谈谈你对读书方法的认识。 方法才能有收获。请谈谈你对读书方法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 读书要像蜜蜂采蜜,一要多读,读各类书; 答案(示例):读书要像蜜蜂采蜜,一要多读,读各类书;二 要努力读懂,不能不懂装懂;三要在读书过程中反复思考, 要努力读懂,不能不懂装懂;三要在读书过程中反复思考, 领会吸取书中有用的知识。 领会吸取书中有用的知识。
2.下列每组词语都有一个错别字,请用横线标出, 2.下列每组词语都有一个错别字,请用横线标出,并将正确 下列每组词语都有一个错别字 的字书写在方格内。 的字书写在方格内。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 ·
—— ·
熟
读
深旧 思书 子不 宋自厌 苏知百 轼。回
读
,
拓展阅读
韦编三绝 孔子到了晚年,喜欢 读《周易》。 春秋时期没有纸,字 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一 部书要用许多竹简,必须 用熟牛皮(韦)绳子把这 些竹简编联在一起才能阅 读。平时卷起来
放着,看时就打开来。《周易》文字艰涩, 内容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来 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 (韦编三绝)。
③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 种缺陷。(读史使人明智——皆有特药 可医)
2、读书的目的有哪些?从文中提 取词语概括。
目的:怡情 傅彩 长才
3、说说文章中作者所运用到的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 事实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品味语言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 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 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 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 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
不同点:
第一,两文的论证方式不同,《谈读书》 是立论,《不求甚解》是驳论;
第二,《谈读书》主要围绕读书的益处展 开论述,《不求甚解》主要谈论学习方法;
第三,《谈读书》运用了比喻论证,如 “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 剪移接。”《不求甚解》则没有;
第四,《不求甚解》中引用了名言,而 《谈读书》中没有;第五,两篇短文语言风格 不同:《谈读书》的语言具有古典风格,妙语 连珠,格言迭出;《不求甚解》的语言明白如 话,严谨质朴。
能力拓展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 心灵,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 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 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 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 和下流淹死。
文艺随笔两篇咬文爵字不求甚解
15、文艺随笔两篇咬文嚼字【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2、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能力目标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独立见解能力。
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2、培养阅读、写作"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文章结构,确定中心论点,评价作者的观点2、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3、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学难点】1、学习揣摩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克服写作中习惯性流弊。
2、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3、借鉴本文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4、培养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学习揣摩语言的方法。
【教学方法】1、立足课本整体感知2、跳出课本拓展延伸3、品评鉴赏培养能力4、举一反三迁移应用【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
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求二人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
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应当说这两个字是嵌得不错的,颇合原句的意境,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认为“这是常人用的俗字,平直,无味”,换句话说即缺乏应有的含蓄和诗味。
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显然,一个“舞”字,一个“隐”字,动、静结合,把轻风与细柳、淡月与梅花之间的关系,描绘得颇为生动、形象而富有诗意。
然而,苏小妹对此仍不满意,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
《文艺随笔两篇之不求甚解》
(好读书是前提,虚心是态度,承认自己“不求甚解”,不断努力学习。
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认真领会作者的心意,体会书中的真意,理解作品的精神实质,做到活读书,这就是“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
投影教师以课文主要词语组成的句子,学生齐读。
(四)思维碰撞:
我们学语文的时候,不是要求学生查字典,理解每一个生字词的意思吗?这与“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矛盾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什么?
可惜要真正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了,所以“不求甚解”在文中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什么呢?(两层意思)(不追求完全读懂书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意义)
一是虚心。目的是什么?我们读书的时候虚心吗?(连问三个学生)那我就放心了,我们怎么能做一个狂妄自大、骄傲自负的人呢?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承认“不求甚解”,不断努力学习)(学生阅读2分钟)26
新课讲授:
1、知其所出
释题:甚,就是全面精奥,不求甚解——不求得全面深刻的理解。这是这个词最简单的解释,在这篇课文中它还有特定的解释,请大家打开书本,快速阅读文章,为文章标上段落号,并找到这个词最早的出处。
请一位同学上黑板写下这句话。(大声齐读)。
2、重其前提
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是hǎo读书还是hào读书?
作业布置:
相关练习题
教师举例
介绍作者
教师介绍
教师提问
教师举例
教师举今人练字例子
学生思考
学生识记
学生理解
学生思考
学生比较
学生思考
通过比较引出文中作者的观点
增长文学知识
领会成语含义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及文章中心
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最后一段话笔记赏析
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最后一段话笔记赏析《不求甚解》是九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作者是马南邨。
文章主要是对“不求甚解”这个词语进行解析和阐述,强调了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要过于追求表面上的理解和认识,而应该深入思考和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涵。
最后一段话是:“因此,应该承认,读书时不要刻意追求很高的理解力,有时会得到更多的好处。
”这段话主要是在强调,在读书时不要过于追求表面上的理解,而是要深入思考和理解书中的思想和内涵。
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还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和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段话的语言简洁明了,用词精准,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从结构上看,这段话作为文章的结尾,很好地总结了全文,使得文章结构完整,思路清晰。
从主题上看,这段话强调了深入思考和理解事物的重要性,很好地呼应了文章的主题,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习这种深入思考和理解事物的方法。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不仅仅满足于表面的理解和记忆,而是应该深入思考和理解知识的本质和内涵,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掌握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
在工作中,我们也应该不仅仅满足于完成工作任务,而是应该深入思考和理解工作中的问题和挑战,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不求甚解-中职
1).“你这没骨气的文人”----语气坚决。 2).六个“你这….. ” ----感情强烈。 3).“你是个好小子” ----表假定语气。
4).“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 家的风
度”
----结构不同,不合逻辑。
启示:思想感情不同。
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不求甚 解-中职
启示: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要破费周折, 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仔细品 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态度和治学精 神。
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不求甚 解-中职
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杜甫《绝句二首》之二
——“燃”字不仅写出了山花 火红的颜色,而且赋予了山花一 种动态美。
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不求甚 解-中职
•思考:
本文的思想内容对你的阅读 和写作有什么启示?
•思考:
从本文的写作特点中你获 得了哪些写作的启示?
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不求甚 解-中职
老鼠掉进书箱里
咬文嚼字
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不求甚 解-中职
咬文嚼字释义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 会精神实质) 。
例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 切不可一味地 。
B.形容卖弄才学。
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 来却常常,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不求甚 解-中职
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 安徽桐城人。现代 美学家、文艺理论 家。笔名孟实、孟 石。代表作《文艺 心理学》、《诗 论》、《谈美书 简》、《西方美学 史》(第一部系统 论述西方美学历史 的著作)等。 文艺随笔二篇:咬文嚼字-不求甚
解-中职
重点字词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不求甚解》知识点总结
《不求甚解》知识点总结一、字音词义怡yí情:使心情愉快。
傅fù彩:涂上色彩文采藻饰: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诘jié难:诘问,为难。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
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jiáo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滞zhì碍ài:不通畅。
吹毛求疵cī:可以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狡黠xiá:狡猾,刁诈。
开卷有益:指打开书本读书总会有所收获。
二、主题概述《谈读书》:这篇随笔采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正确方法以及读书的重要作用,告诉人们要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读书,指出了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缺陷,激励人们认真读书、完善自我,对青少年读书学习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此篇需背诵。
《不求甚解》:这篇杂文全面解释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原话,揭示了其中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曲解“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了否定。
在批驳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实质的正面主张。
三、技法品析《谈读书》1.说理透彻,方法多样。
作者综合运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使文章显得更有说服力。
例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读书的作用,让深奥的哲理显得通俗易懂。
又如,文章开头从正面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又从反面举了读书的三种偏向,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使论证更严密。
2.排比句式,富有文采。
例如,“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其怡情也,最见鱼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就运用了排比句式,是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十分显豁,读起来富有气势,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不求甚解》1.破立结合,思路清晰。
作者在批驳错误观点的同时阐明自己所持的观点,边破边立,破立结合。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案(文艺随笔二篇《不求甚解》《咬文嚼字》)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案(文艺随笔二篇《不求甚解》《咬文嚼字》)篇一:15文艺随笔二篇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
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做出了行之有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阐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阻碍甚大。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本文选自朱光潜先生的《谈美·谈文学》一书。
朱光潜先生认为一篇文章的精要在表述思想。
那么,如何表述就尤其重要了。
他膺伏于桐城派所倡导的“言之有物”与“言之有序”,因此,睿智的思维须借之于明晰的思路与娴熟的技巧了。
他说:“就写作技巧来说,好文章的条件都是一样的,第一是要有话说,第二要把话说得好。
思想条理必须明晰,情致必须真切,境地必须新鲜,文字必须表现得恰到好处,谨严而生动,简朴不至枯涩,高华不至浮杂。
”(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写作动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是必定会引起学生留意的话题,因此这时候介绍作者会更适宜。
文中加点的字是需引起学生留意的,是与本文主旨照应的地点。
)咬文嚼字朱光潜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构造,概括文章内容,理出作者观点。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才能。
3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才能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构造,概括文章内容,理出作者观点。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鉴赏才能教学方法⑴立足课本整体感知⑵跳出课本拓展延伸⑶品评鉴赏培养才能⑷举一反三迁移应用一.导语1.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现代汉语词典》咬文嚼字的解释:①描绘过分揣摩字句。
②描绘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③谓不注重本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2.《新民晚报》某日头版头条登出了一条新闻,标题是:论坛开讲,“福”临上海报道的是世界著名的福布斯全球总裁会议在上海召开的新闻。
文艺随笔两篇(不求甚解)
初以\’马南村\’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其中最著
名的是《燕山夜话》和与吴晗、廖沫沙合写的《三家村札记》。在\’文革\’中,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制造了所谓\’三家村反党集团\’冤案,邓拓首当其冲,
被诬为\’三家村主将\’而遭受残酷迫害,于1966年5月18日含冤去世。
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用“对任何问题”指出这种
确否定属于看问题绝对化,不作具体分析,用“一般人”、“常常”指出持这种
观点的为数不少,并非偶然。“其实也不尽然”,表明对今人否定之否定,然而
语气委婉。“不尽然”谓不把话说死,自然而然地正面表明自己的态度:“虽然
不必提倡,但也不应该盲目反对“。不必提倡的是什么样的不求甚解?什么又
在30年笔走龙蛇的生涯中,邓拓留下了大量散文瑰宝,以杂文的成就最突出,
仅代表作《燕山夜话》就发行数十万册。《燕山夜话》包括150多篇杂文,思
想深刻针对性强,知识丰富,不拘一格,做到了于知识之中见思想,在议论之
间藏情趣,熔百家典籍于一炉,寓郑重严肃于愉悦,具有极强的战斗性、教育
性和趣味性,被誉为一部“小百科全书”。老舍先生读后,情不自禁地称赞作
精神实质。(4--9)
一引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的例子,强调今天学习应该抱虚心的态度。
二引诸葛亮的例子,赞扬观其大略式的\“不求甚解“的高明。
三引宋儒陆象山的语录,说“未晓处且放过的方法与陶渊明的提法”很相
似。这里要特别注意一个“且”字,说明放过是暂时的,只要认真会意未晓
最后还是会晓的。
三处例证、引证,或古或今,或中或外,信手拈来,自由骋笔,恰到好处。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读书是很重要的,文章说“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只有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我们才能去理解一篇文章,才能谈“甚解”,才能谈是否读每一篇文章都要全面深刻理解,只有喜欢读书,我们才能用心地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句话,只有喜欢读书,才能谈读书的方法。所以作者说“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②“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什么?
可惜要真正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了,所以“不求甚解”在文中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什么呢?(两层意思)(不追求完全读懂书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意义)
一是虚心。目的是什么?我们读书的时候虚心吗?(连问三个学生)那我就放心了,我们怎么能做一个狂妄自大、骄傲自负的人呢?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承认“不求甚解”,不断努力学习)(学生阅读2分钟)26
新课讲授:
1、知其所出
释题:甚,就是全面精奥,不求甚解——不求得全面深刻的理解。这是这个词最简单的解释,在这篇课文中它还有特定的解释,请大家打开书本,快速阅读文章,为文章标上段落号,并找到这个词最早的出处。
请一位同学上黑板写下这句话。(大声齐读)。
2、重其前提
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是hǎo读书还是hào读书?
二是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就是会意)文中还有哪个地说的是“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吗?(学生阅读2分钟寻找信息)本页倒数第二段还有一句话,(不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这就是会意)。诸葛亮就是活读书的人,他是怎么读的?什么叫“观其大略”?(不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理解其精神实质,把握大的方面,把握整体)是不是可以马马虎虎,不认真地读呢?有何好处?(快,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33
课题
第四单元第十五课《文艺随笔两篇》之不求甚解
科目
语文
任课教师
周雪梅
授课时数
2
授课班级\日期
出勤人数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启发法
授课序号
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
授课时间
90分钟
基本教材
《语文》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第五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清《不求甚解》写作思路,把握作者写作主旨
2、能力目标:过具体生动的例子,从语言表达的语气、意味、意境,语义的联想等方面入手,提高学生品味和表达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本课,能将“不求甚解”的严谨态度应用到写作、阅读实践中,运用到将来的学习、工作中。
教学分析
通过学习本课,“不求甚解”的严谨态度应用到写作、阅读实践中,运用到将来的学习、工作中。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生动的例子,从语言表达的语气、意味、意境,语义的联想等方面入手,提高学生品味和表达的能力。
作业布置:
相关练习题
教师举例
介绍作者
教师介绍
教师提问
教师举例
教师举今人练字例子
学生思考
学生识记
学生理解
学生思考
学生比较
学生思考
通过比较引出文中作者的观点
增长文学知识
领会成语含义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及文章中心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古今对照,让学生养成“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进而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
(学生读出认同感)18
3、学其方法
①读书的要诀是什么?(会意)
我想我们大家都是喜欢读书的,那我们该怎么读书呢?读书的要诀是什么呢?(全在于会意)什么是“会意”?(不固执一点,咬文嚼字,前后贯通,了解大意,领会作者的心意,体会书中的真意,理解精神实质,)
同学们暂时不知道“会意”是什么意思,后面还有很长的文章要读呢!但我们可以肯定在读书的时候真的“会意”了,那可是件非常有味的事,何以见得?看看下文,看看陶渊明,“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21
运用以上一些词语,自由组句。
(好读书是前提,虚心是态度,承认自己“不求甚解”,不断努力学习。
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认真领会作者的心意,体会书中的真意,理解作品的精神实质,做到活读书,这就是“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
投影教师以课文主要词语组成的句子,学生齐读。
(四)思维碰撞:
我们学语文的时候,不是要求学生查字典,理解每一个生字词的意思吗?这与“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矛盾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就如读《红楼梦》,虽然红楼梦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有建筑学方面的,有饮食方面的,有医学方面的,有美学方面的,还有人说有阶级斗争方面,等等,作为一个平常的读者,一个平常的欣赏者,只要在某一方面有所领会,有所收获,享受到读书的乐趣,就可以了,就行了。这就是“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35
(三)精炼文意:
根据本节所学,在黑板上写出你认为能体现本文思想的词语或短语(好读书、不求甚解或虚心、不断努力、不固执一点、不咬文嚼字、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不只记字句、理解精神实质、独观其大略、会意、活、反复读)(多个学生上台补充)40
读书的目,根据目的选择读书方法。(精读、泛读、赏读、析读、摘读、寻读、圈点批注)
结词:今天,我们研究了一种读书的方法,下面我们怀着一种一定要好好读书的志气,来齐读一句民间常用来勉励人们读书的话:“天高云淡白云飞,不读诗书穿薄衣。十个手指有长短,山中树木分高低。”我衷心地希望大家喜欢读书,好好读书,经过大家不断的努力,你一定会成为十个手指中那个最长的手指,山中树木中那最高的树!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本课,能将“不求甚解”的严谨态度应用到写作、阅读实践中,运用到将来的学习、工作中。
教学设计
1.组织教学
1分钟
2.复习旧课
3分钟
3.导入新课
5分钟
4.讲授新课
75分钟
5.归纳总结
3分钟
6.布置作业
3分钟
7.教学反思
8.板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的
组织教学
开始上课
学生起立
板书设计
一、多媒体教学
以多媒体课件演示为主
二、课堂板书(如下图所示)
不求甚解
马南邨
态度虚心
不断努力
好读书不求甚解开卷有益
方法活
理解精神实质
(会意)
稳定,学生回答
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
讲授新课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布置作业
导入:
(放《西游记》片段)这是《孙悟空大闹天宫》的一个片断,还想看吗?(连问三个学生)这么精彩的、富于想像力的经典神话电视剧怎么不想欣赏呢?那么我们来听唐僧念一段佛经: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无物。若知无物又无心,便是真如法身佛。
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涵万象。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
……
看得懂吗?
我们都不是研究佛法的,怎么会关注这些佛语呢?我们不是和尚,就略过这段佛语吧。大家想继续欣赏电视剧吗?你想欣赏《西游记》的什么?
教师明确:《西游记》还有曲折的情节、神奇的想像、孙悟空的神通广大、猪八戒的憨厚可爱都值得欣赏,大家都乐意欣赏。只要我们略过我们不想看且不必要看的部分,我们仍然能够把整本《西游记》读得津津有味。这中间包含着一种读书方法,这就是“不求甚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