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中国环境保护问题

合集下载

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环境保护不仅关系到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也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和国际形象。

因此,深入探讨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1、环境污染严重(1)大气污染:我国许多城市饱受雾霾之苦,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燃煤排放等是主要污染源。

大气中的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浓度超标,不仅影响人们的呼吸健康,还对气候产生不良影响。

(2)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导致江河湖泊水质恶化,部分地区出现水资源短缺和水质型缺水。

地下水污染也不容忽视,修复难度极大。

(3)土壤污染: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以及工业废弃物的不合理处置,使得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土壤中的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不仅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可能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2、生态破坏加剧(1)森林资源减少:过度砍伐、森林火灾等原因导致森林面积不断缩小,森林生态功能减弱,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2)草原退化:超载放牧、盲目开垦等导致草原植被破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

(3)湿地萎缩:湿地的围垦、开发以及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得湿地面积减少,生态调节功能下降。

3、资源短缺压力大(1)水资源短缺: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水资源分布不均。

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进一步加剧了短缺状况。

(2)能源短缺: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相对不足。

能源的过度消耗和低效利用给能源供应带来了巨大压力。

4、环境管理体制不完善(1)法律法规不健全:部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存在漏洞和不足,对一些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难以起到有效的威慑作用。

(2)监管执法不到位:环境监管部门存在人员不足、技术手段落后等问题,导致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的监管不力。

(3)公众参与度不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缺乏有效的参与渠道和机制。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环境保护政策演变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环境保护政策演变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环境保护政策演变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一直维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然而环境问题也始终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显现,并危及我国经济、社会、政治、健康和生态的安全。

环境问题是典型的“外部性问题”,多为“市场失灵”所致。

因此,政府在解决环境问题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为未来环境质量的改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等特殊国情,中国环境保护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本文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发展的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不足,归纳环境保护工作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并以史为鉴,从环保理念到环保政策以及环境治理措施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为我国未来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一、中国环境保护政策的发展及其主要特征环境保护是我国最早受国际影响的领域之一。

随着中国在联合国席位的恢复以及中日、中美的建交,中国环境保护工作无论是从理念、政策还是防治措施等方面都走上了一条受国际影响的、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颇具中国特色的道路。

(一)中国环境保护的开创阶段:改革开放前建国之初,环境并未成为我国的问题。

“一五”计划时期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虽然尽力注意产业布局并有计划地采取防治措施(《中国环境保护行政二十年》编委会,19943)但是大跃进时期“五小”企业遍地开花,同时文革期间受“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的政策引导,城市工业开始大规模发展,环境问题逐渐显现。

随着国内污染事件的频频发生以及国外环境保护运动的推进,我国开始逐渐重视环境保护。

改革开放以来的环境问题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的环境问题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的环境问题原因引言环境保护是我国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每年都会发生很多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事件,这些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解决这些问题刻不容缓。

我们要根据当今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不断的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让人们意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

1环境治理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愈演愈烈,生态环境给经济发展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地方政府开始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发挥能动作用,反思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尝试向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转变。

经过40年来的努力,各级地方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思想认识日益提高,实践上制定了一系列生态环境治理的法律法规,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截至2017年底,全国338个市级及以上城市中,空气质量明显改善,99个城市达标,占比29.3%,全年优良天数比例78%,全国范围内PM2.5、PM10、SO2等主要污染物浓度显著下降;土壤环境风险有所遏制,5年来全国累计治理沙漠化土地1.5亿亩;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1.6%,成为全球同期拥有森林资源最多的国家;水资源得到很大改善,全国劣Ⅴ类水体比例持续减少,地表水好于三类水质所占比例提高了6.3个百分点,五类水体比例下降了34.1个百分点,优质水体总体稳定。

中国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举措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这其中很大的作用得归功于地方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有力领导。

在对待排污企业和个人方面,地方政府也因地制宜、不断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加以规避和引导,力求从根源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同时,我们还应清晰认识到,在生态环境治理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

目前所取得的成就主要还集中在重点领域和突出环境问题方面,覆盖范围较小,许多影响力小的环境问题仍未得到解决,而这些问题可能正是我们所亟须解决的环境治理难题所在;根本性制度与体制性问题尚未解决,生态环境治理的政策实施缺乏相应的实施细则和制度的支持,生态职能履行效率低下;缺乏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地方政府以经济效益为发展导向的思想未完全消除,新的环境问题层出不穷;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对地方政府生态环境治理的约束力度不够;企业和个人的治理积极性不高,环境意识不强等问题还有待解决。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环境保护问题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环境保护问题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环境保护事业取得积极稳步发展。

在正视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取得积极成就的基础上,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虽然重视吸取英美等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但不可避免地也出现一些问题。

当然,这些问题在中外各国的发展过程中都曾不同程度地存在,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任重而道远。

21世纪,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的共认。

环境保护是对人类的总资源进行最佳利用的管理工作。

当人类考虑到已知的或预计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进行综合分析,优化开发利用资源的规划方案,那么资源的利用是理的。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由于对资源的价值认识不足,没有谨慎地选择利用的方法和目的,因而造成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浪费。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环境保护事业也积极稳步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同时也存在问题,本文将从发展和启示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环境保护中国是农业大国,数千年的农耕社会,完全依附于大自然,从刀耕火种开始,就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原始生产方式,开垦植被,砍伐森林,开采矿藏,持续消耗自然资源。

伴随着人类社会漫长的演进,自然环境同样因水土流失,物种迁徙,流域变迁,生态灾害等大自然不可抗力的影响而同步变化。

20世纪中叶,尽管中国经济发展已经从小农经济、手工作坊逐步走上工业文明之路,然而其经济模式的本质仍然是“以生态换取经济”。

就中国虽然因为工业落后,污染较少,但是由于水里不畅,灾害频发,滥开矿产,战火不断,生态破坏,环境问题积重难返,留给新中国的是一个满目疮痍,民不聊生,山河破碎,积贫积弱,生产力极端落后的贫困中国。

(一)新中国初期的主要环境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一个较长时期内,国家百废待兴,亟欲摆脱贫穷。

由于缺乏经济建设经验,制定的经济复苏宏观决策一度出现政策偏差,粗放型、资源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增长控制失调,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形成并积累了一些难以逆转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考研政治时政热点:环境保护

考研政治时政热点:环境保护

考研政治时政热点:环境保护中国改革开放的30多年以来,国民经济获得了超高速的发展。

与中国的经济发展相伴而生的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城市人口只有1.7亿人,占人口总数不到20%,但经过30年的发展,到去年我国出现了一个划时代的变化,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市化率达到了51%(包括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

预计到203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70%,城市人口会接近10亿。

其实,这个城市化率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低,但是中国的城市化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城市人口总量惊人,人口总量问题给中国城市化带来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

中国的经济增长虽然经历了30多年的历程,但是今天仍然呈现出非常有潜力的经济增长态势。

首先,我们的增长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那就是规模巨大,资金充足和行动力极强的区域发展。

从2008年金融危机投资四万亿提出保八的经济增长目标开始,一系列的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都在迅速制定和实施,同时我国经济开发区的数量和范围也在几年之间向中部和西部迅速扩大。

中国的产业结构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一直保持着鲜明的特色。

产业结构既决定着经济的增长速度,也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模式和结构。

所以我预计,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将继续处在一个快速城市化和快速工业化的发展阶段。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讲,这样的产业结构的确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因为,第二产业是一个大量消耗资源、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污染的产业。

如果产业结构一直如此的话,中国的环境压力就将继续而且长期存在。

经济高速增长、能源大量消费必然会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污染物排放总量。

二氧化硫是因煤炭消费而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中国的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早在上个世纪就达到了世界第一。

“十一五”期间,我国首次将这个污染物规定为约束性指标。

第二个约束性指标是氮氧化物,它同样来源于化石燃料的消费,同样已经成为了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目前,限制氮氧化物排放也写进了“十二五”规划当中,要求在五年期间,全国的氮氧化物总量减少10%。

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环保产业的发展
在政策支持下,我国环保产业快速发 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环境保 护提供了产业支撑。
绿色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绿色发展理念的普及
我国积极倡导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产业绿色化转型,鼓励企业采取绿色生产方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 影响。
绿色生活方式的推广
通过宣传教育、政策引导等方式,我国积极推广绿色生活方式,鼓励公众参与环保行动,提高环保意 识。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严格的环境执法
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环境违法行为,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环保产业的发展
环保技术研发和应用
加强环保技术研发,推动环保产业的 发展,提高污染治理和资源利用效率 。
环保市场逐步形成
环保产业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环境保护提供了产业支撑。
03
我国环境保护的创新阶段
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
环境保护政策的完善
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确立
将环境保护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提出“预防为主,防治结 合”的方针。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相协调。
环保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
环保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
制定了一系列环保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为环 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战略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我国政府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将其纳入国家发展 规划,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建立
为了加强生态保护,我国建立了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明确生态空间保护区域,确 保生态安全。
环保科技创新的推动
环保技术研发与推广
我国加大环保科技创新力度,推动绿 色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提高资 源利用效率和污染治理水平。

改革开放所带来的问题-环境污染。PPT课件

改革开放所带来的问题-环境污染。PPT课件
6
土壤污染
7
海洋污染
目前,我国的海洋环境,总的来看,基 本上还是处于良好状态。但在某些沿岸 的海湾、河口及局部海域环境污染比较 严重;某些海洋水产资源衰落,渔获量 减少,少数珍贵海产品受损,一些海洋 水产资源质量受到影响;部分滩涂荒废, 滨海环境遭到损害。
8
正确面对我国环境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三十多年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没有 人可以否定这一伟大决策,它所取得的成就也没人能否定。我们要看到环境 污 染问 题是属于 体制内的,是可以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来获得解决的。
我国环境问题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它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科技、国际等息息 相关,环境问题的成因非常复杂,且多因素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因此,解决我国环境问题 就事论事是行不通的,必须从宏观和战略层面加强研究。长期的环保实践也表明,要最终解 决环境问题,必须把环境目标和国家经济社会的各项政策有机地协调统一起来,必须促进发 展方式的转变,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遏制环境恶化的趋势。 。
9
2020/1/14
10
我们要看到环境污染问题是属于体制内的是可以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来获得解决的正确面对我国环境问题体制内的是可以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来获得解决的
改革开放带来的问题
——环境污染
1
2
大气污染
近年来,虽然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由于各种原因,我 国大气环境面临的形势仍然非常严峻。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 二氧化硫排放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消耗量不断增加。 烟尘、粉尘排放现状1995年全国燃煤排放的烟尘总量为1478万吨,其中火电 厂和工业锅炉排放量占70%以上。在火电厂排放中,地方电厂由于基本上使用 的是低效除尘器,吨煤排放烟尘是国家电厂的5~10倍,其排放量占到电厂总排 放量的6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问题及解决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问题及解决方法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1 、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2 、采用多种手段保护生态环境 3、 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三 同步”方针 4 、解决水资源危机 5 、积极发挥政府和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 6、加强法律约束,加强有关环境保护法律制 度的建设。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1.依法采取措施防治工业污 染。 2.积极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 治工作,积极推进污染的集中控 制,提高治理投资效益和污染防 治能力;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对本 辖区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 行定量考核,每年公布结果。 3.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 必须执行国家有关资源和环境保 护的法律、法规,认真保护和合 理利用自然资源,积极开展跨部 门的协作,加强资源管理和生态 建设,做好自然保护工作。 4.完善环境监督管理制度, 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环境问题的原因

农业污染源包括牲畜粪便、农药、化肥等。在农业污 水中,一是有机质、植物营养物及病原微生物含量高, 二是农药、化肥含量高。据有关资料显示,在1亿公 顷耕地和220万公顷草原上,每年使用农药110.49 万吨。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国家之一,每年 表土流失量约50亿吨,致使大量农药、化肥随表土流 入江、河、湖、库,随之流失的氮、磷、钾营养元素, 使2/3的湖泊受到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污染的危害,造 成藻类以及其他生物异常繁殖,引起水体透明度和溶 解氧的变化,从而致使水质恶化。
造成严重的土地污染和水污染土壤的放射污染近年来随着核技术在工农业医疗地质科研等各领域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放射污染物进入到土壤中这些放射污染物除可直接危害人体外还可以通过生物链和食物链进入人体在人体内产生内照射损伤人体组织细胞引起肿瘤白血病和遗传障碍等疾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 问题及对策

开创中国特色环境保护事业的探索与实践——记中国环境保护事业三十年

开创中国特色环境保护事业的探索与实践——记中国环境保护事业三十年

年代 , 国环保 事业 走过 了起步 和创业 的初 中 期 阶段 。随着 粉碎 “ 四人 帮” 中国经济社 会 , 各项事业呈现百舸争流、 万马奔腾 的大好局 面 。经 济社会 建设 的快速 发展 , 人 民群 众 让 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初尝改革开放带来

( 建立 完善 环境 法律 制 度 , 二) 推进 环 境
程 ;是保证 我国国民经济在快速发展 的同 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的有效遏制 , 城乡环境质量不断得到改善的探索和实践 过程 。我国环保工作本着解放思想、 实事求 是的精神 , 积极探索 , 勇于实践 , 矢志不渝 , 奋力开拓 , 为落实环境保护基本 国策 、 推进
改革开放 3 年来 ,在邓小平理论、三 0 “ 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
维普资讯
开 创 中 国特 色 环 境 保 护 事 业 的探 索与 实践



记 中国环境保 护事业三十年
环 境 保 护 部
正确把握客观规律的转变过程 ; 是探索环境 保护政策、 法律 、 制度 、 措施实现逐步提升、 发挥强大作甩的过程 ; 是探索环境保护监督 管理手段 ,在实践 中不 断完善和延伸 的过
法 制 建设 逐 步 向 决 策 、 划 和 综 合 管 理 的 源 规
头建伸
的成果 , 但在那个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 型的时期 , 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成为经济 发展 的主导模 式 ,并 产生 着强大 的惯性 , 许 多地 方 的经 济 增长 都是 以破坏 生 态 和牺 牲 环境为代价的。“O 5 年代淘米洗菜 ,O 6 年代 洗衣 灌溉 ,O年代水质 变坏 ,O年代鱼 虾绝 7 8 代” ,就是这 一发 展方式 对环境 造成严重 后 果的真实写照。 粗放型增长方式带来严重 的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 对 人 民群众 的生 产生 活 和 中 国经 济 社 会发 展

我国改革开放后生态方面的变化

我国改革开放后生态方面的变化

我国改革开放后生态方面的变化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和生态问题,而对于我国来说,改革开放以来的生态方面的变化更是令人瞩目。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国改革开放后生态方面的变化。

一、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的生态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但同时带来的是生态问题的日益突显。

城市的水质环境和空气质量等问题也逐渐恶化。

因此,政府部门采取了种种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比如,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和环境监管,体现出了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二、单位能耗减少,造福环境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工业总体上是重污染、高能耗的,对环境的危害很大。

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市场化程度加强,也在很多领域内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措施,如“能源法”,“清洁生产法”,“节能减排标准”,企业减少了单位能耗的同时,也减轻了环境的污染。

三、绿色发展带来更好的生态环境
未来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双重危机,说明了发达国家已付出极高的代价。

实行绿色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我国近几年也在不断地推进绿
色发展,并逐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而带来更好的生态环境。

总的来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生态方面的变化,在很多方面都是积极的,也表明了国家对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日益增强,但我们仍需要不断努力,全社会都要更加关注和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才能让更好的未来降临。

改革开放30周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与反思

改革开放30周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与反思

改革开放30周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与反思摘要: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付出了昂贵的生态代价。

当前,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矛盾问题已成为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拦路虎。

对此,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环境建设,健全生态立法、加强执法力度,加强高科技研发支持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加强生态价值观教育、增强生态意识。

标签:改革开放30年;生态文明;反思一、改革开放30年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在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发展,在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中心命题的同时,政治、文化、意识等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断地凸显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协调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自身的问题,尤其是人与自然的环境生态问题,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都不断走向成熟、完善。

一是党和国家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

从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不难看出,这是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的过程,是不断彰显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过程。

1978年以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济建设成了这个时代的主流,同时党并没有忽略其他方面的发展,其中就包括生态环境的建设,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等相继出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成为一项基本国策,这意味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要走的是可持续发展之路。

进入20世纪90年代,伴随经济高速增长,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当时邓小平就一再强调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1994年我国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作为政府的政策指南,1996年又出台了“国家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重要规划。

相继推广和发展了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园林、生态城镇等有关生态建设的经验,并积极参与世界环境保护活动,成为全球生态建设的生力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问题及解决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问题及解决方法

环境问题的原因
农业污染源包括牲畜粪便、农药、化肥等。 农业污染源包括牲畜粪便、农药、化肥等。在农业污 水中,一是有机质、植物营养物及病原微生物含量高, 水中,一是有机质、植物营养物及病原微生物含量高, 二是农药、化肥含量高。据有关资料显示, 二是农药、化肥含量高。据有关资料显示,在1亿公 亿公 顷耕地和220万公顷草原上,每年使用农药 万公顷草原上, 顷耕地和 万公顷草原上 每年使用农药110.49 . 万吨。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国家之一, 万吨。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国家之一,每年 表土流失量约50亿吨,致使大量农药、化肥随表土流 表土流失量约 亿吨,致使大量农药、 亿吨 入江、 随之流失的氮、 钾营养元素, 入江、河、湖、库,随之流失的氮、磷、钾营养元素, 的湖泊受到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污染的危害, 使2/3的湖泊受到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污染的危害,造 的湖泊受到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污染的危害 成藻类以及其他生物异常繁殖, 成藻类以及其他生物异常繁殖,引起水体透明度和溶 解氧的变化,从而致使水质恶化。 解氧的变化,从而致使水质恶化。
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经济的过度开发,经济发展建设中以环境为代 价。 人口的快速增长,人口压力成为了环境承担的 重要压力之一 人工倾倒废物污染 :造成严重的土地污染和 水污染 不合理的工程的兴建和开发
环境问题的原因
近年来,随着核技术在工农业、 土壤的放射污染 近年来,随着核技术在工农业、医 地质、科研等各领域的广泛应用, 疗、地质、科研等各领域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放 射污染物进入到土壤中, 射污染物进入到土壤中,这些放射污染物除可直接危 害人体外,还可以通过生物链和食物链进入人体, 害人体外,还可以通过生物链和食物链进入人体,在 人体内产生内照射,损伤人体组织细胞,引起肿瘤、 人体内产生内照射,损伤人体组织细胞,引起肿瘤、 白血病和遗传障碍等疾病。如科研表明, 白血病和遗传障碍等疾病。如科研表明,氡子体的辐 射危害占人体所受的全部辐射危害的55%以上,诱发 以上, 射危害占人体所受的全部辐射危害的 以上 肺癌的潜伏期大多都在15年以上 年以上, 肺癌的潜伏期大多都在 年以上,我国每年因氡致癌 万例, 约5万例,而天津市区公众肺癌 万例 而天津市区公众肺癌23.7%是由氡及其子 是由氡及其子 体大幅度减少, 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 耗量远远超过森林生 长量,森林资源日益 枯竭。森林资源号称 “地球之肺”,对地 球的大气环境和地区 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 轻重的作用。

我国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的30年回顾

我国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的30年回顾

交通 、能源等部 门同样重要 的地位 ,环境管 理体 制在 实践 中得 到了不断 改革与 完善 ,实现 了 由单一
体制 到多元管 理体 制 ,再 到综合 管理体 制的转 变 。
■ 白永秀 李
随 着入 口和生 产规模 的不断 扩张 ,
发达 国家 上百 年工 业化 过 程 中分阶 段 出现 的环 境 问题在 我 国集 中显现 并 逐
FEATURI ;f E .
我 国环境管理体 制改革 的 3 年 回J 0
通 过对改革开放 3 0年以来我 国环境 管理体制变迁 的 回顾可 以看 出 ,随着 我国环境 问题 与经济 展矛盾 的 E益 突出 ,环境管理越来越得 到党和政府 的高度重视 ,环境 管理部 门已被提升 到与工业、 l
J n ar 0 9 a u y2 0
起步 阶段 ( 7 1 8~1 9 年 ) 9 1 9 :由单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项基本职能 , 分解出 40 0 多条具体的工作
任务和 3 0多个职位 ,并设置了相应的机 0 构 ,这对加 强我国 环境管理 具有重 大意 义 。在 18 年 1 9 3 2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 境保护会议上 , 环境保护被确定为我国的
改革开放 以来 , 党和 国家工作的重点
项基本国策 , 确定 了我国环境保护事业
的战略方针和 “ 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 综 合治理” 谁污染谁治理 ”的符合国情 的 ,“ 环境政策。 期间 , 我国政府还 先后发布( 发 出) 了一系列决 定 、 通知 ,其中包括 18 94
年的 《 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 》
面做 了大量工 作并取得 了实质 性进展 。
随着 社 会主 义 市场 经 济体 制 的建 立 和 完善 ,我 国环 境管 理体 制 也在 环 境 管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指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

1978年,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作出了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大幕拉开,古老的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到2012年,改革开放步入而立之年,回眸这30多年的过往:这30年的历史,是国家综合国力从“濒于崩溃边缘”到“自豪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是通过一次次思想解放大讨论、破除各种思想束缚、寻找或者回归发展常识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是改革不适合现代化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建立现代国家发展模式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是“放眼向洋看世界”对外开放、加大国际合作、逐渐融入世界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也是认识到须由单向的经济发展拓展为政治、文化、社会全面推进的科学发展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更是探求“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保护私产、保障自由、彰显权益的历史,因而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

总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对外,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明显提升,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认可和支持;对内,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同时,改革开放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这场新的伟大的革命不仅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完善,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开辟了道路,而且对当今世界格局和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然,改革开放事业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从中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

总结改革开放的成就和问题,对于进一步坚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1、经济建设方面:改革开放中,我们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 也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 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浅析我国环境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我国环境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现代经济信息344浅析我国环境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李站强 华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与此同时,也存在很多环境问题。

目前,我国群众环境保护观念和意识淡薄、环境执法手段和技术的落后、环境监控不力等诸多因素,导致环境严重恶化。

未来,我们必须实施一系列具体措施来整治环境,来营造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大环境。

关键词:环境;环境行政执法;法律法规;环保观念;监督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19-0344-01环境行政执法是近些年才提出来的一个法律概念,在《环境行政执法和环境行政诉讼》一书中蔡守秋给出过明确的解释,“环境行政执法指的就是由我国相关行政机构展开的一系列关于环境问题的执法活动,而其中主要的执法活动都是由国家的环境行政机构通过制定相关法律依法展开的[1]。

”一、我国目前的环境现状通过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由于经济的过快发展也带来了相应的环境问题,治理环境跟不上破坏程度的速度。

(一)污染范围广根据相关的污染数据来看我国目前已经遭受到严重污染的区域正在逐步的扩大,已经从南部和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逐步扩展到了中部城市地带,并向着环境本就比较脆弱的北部地区扩展。

(二)污染种类多1.水源污染根据调查统计得出我国在2006年时候,废水的总排量已经达到了537亿吨,与2005年的废水排放量数据进行比较,增长了2.4%。

2.土壤污染水源一旦受到了污染,相关联的土壤也会受到污染。

据统计的数据所得,目前至少已经有10%的耕地受到金属污染,总面积达到1.5亿亩;其中受到污染灌溉的土地面积也到达了3250万亩;另外废弃物占用耕地而导致的耕地土地浪费的面积共计200万亩,造成的粮食污染有1200万吨,这也给我国带来了相当大的经济损失。

3.空气污染土壤污染和水源污染可以是地区性的污染,但是空气一旦污染就会形成全球性的污染。

我国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的30年回顾

我国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的30年回顾

我国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的30年回顾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环境管理体制变迁的回顾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的日益突出,环境管理越来越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环境管理部门已被提升到与工业、农业、交通、能源等部门同样重要的地位,环境管理体制在实践中得到了不断改革与完善,实现了由单一管理体制到多元管理体制,再到综合管理体制的转变。

随着人口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张,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显现并逐渐恶化,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逐渐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将环境保护视为关系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在环境管理体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环境管理体制也在环境管理的实践中得到了不断改革完善,先后经历了起步阶段、深化阶段和完善阶段,实现了由单一管理体制到多元管理体制,再到综合管理体制的转变,逐渐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起步阶段(1978~1991年):由单一管理体制向多元管理体制转变改革开放前,我国在经济建设上主要采取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强调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化工业的优先发展,是一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由此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引起了党和政府的关注。

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党和政府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发展经济上,环境管理体制建设还处于萌芽状态,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并获得其应有的地位,环境管理手段主要采取单一的行政管理,各项环境管理措施都是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出台,一些具体防治措施,如“三同时”制度、限期治理制度等都具有明显的行政命令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始逐渐以现代化战略取代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逐步推行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开始发展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改革开放所带来的问题——环境污染

改革开放所带来的问题——环境污染

改革开放所带来的问题——环境污染第一篇:改革开放所带来的问题——环境污染改革开放所带来的问题——环境污染摘要:本文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问题——环境污染分为四大类分别进行简要论述,并结合郑州这些年来的环境状况和这三十多年来的一些统计数据对具体的环境问题进一步分析说明。

关键词:改革开放、环境污染、严峻、有机协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

与此同时,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各种深层次的矛盾逐步显露出来,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比如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这些年我国经济高速稳定的发展,如今就国民生产总值来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但是当我们停下脚步,看向水流,看向天空时,我们却发现它不一样了,不在清,也不再蓝了。

我们又不禁惊醒,以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经济的高速提升是否值得。

而我国如今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海洋污染。

先说影响我们最大的大气污染。

近年来,虽然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大气环境面临的形势仍然非常严峻。

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

以我们郑州为例,在2013年中国PM2.5污染排名中,郑州市位列第十,居河南省第一位,这无疑为人们又一次敲响了警钟。

目前郑州市大气污染主要有两大来源:工业企业废弃污染和机动车尾气污染。

随着这些企业逐渐搬离市区以及环保部门的治理力度的加大,市区内机动车尾气污染所占的比重已经远远超过了企业废气污染。

但在部分郊区却遭受着两者的双重污染。

汽车排放的铅是城市空气中重要的污染物。

铅的排放对居住在城市的居民身体健康将造成严重威胁。

近五年来,郑州市机动车保有量以平均每年11%的速度增长。

到今年1月,郑州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到180万辆,平均每天新车入户上千辆。

激增的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排放总量逐年上升。

此外,在秦岭路上还有一个火力发电厂,远远便看到大大小小冒着废气的烟囱,距离烟囱越近,其周边的环境状况越触目惊心。

09公务员申论热点:我国当前环境保护的一些思考

09公务员申论热点:我国当前环境保护的一些思考

09申论热点:我国当前环境保护的一些思考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研究中国环境保护战略和政策的立足点。

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不是要对环境污染放任自流、不管不问,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把它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准确判断当前形势,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我国走过了一条“穿越环境高山”之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付出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20世纪70年代出现局部污染,80年代城市河段和大气污染加重,90年代后呈扩大态势。

伴随新的一轮高速增长,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大大超出环境容量;环境质量整体在恶化,情景令人忧虑;污染事件不断出现,具有高发特征。

一些新的或隐性问题逐步显现,外来物种入侵成为一个新的紧迫生态问题。

我国平均大约两天就发生一起环境污染事件。

2004年的沱江污染、2005年的松花江污染、2007年的太湖蓝藻暴发等,影响程度之大、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过去10年间,全国环境投诉信件由每年几万封猛增到60多万封,成为环境质量下降的佐证。

近年来因环境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以每年29%的速度递增。

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

经常听到环保专家、国外归来人士,在做环境状态的国内外对比。

其结论大致是:国外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造景观都很好;而我们的环境一塌糊涂。

这种说法并非没有道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的也是事实。

大多数人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发达国家的环境好,是后天修复或改善的结果;在他们工业化过程中也经历了污染严重的阶段,20世纪60年代的“八大公害”、80年代的新“八大公害”就是例证。

地球日就是为纪念1970年4月22日数千美国人上街游行要求保护环境设立的。

用我们快速工业化阶段的环境状况与发达国家相比,愿望是好的,但存在不可比因素。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重点城市和地区环境治理是在污染严重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的,并没有完全绕开“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改革开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改革开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方法(一)经济发展给环境和资源状况带来的严峻挑战(环境问题)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生态环境的形式是“局部治理,总体恶化”。

特别是大江南北,非旱即涝;长城内外,沙暴连连。

自然灾害愈演愈烈。

原因: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性企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过快地消耗了大量资源和宝贵的环境容量,主要污染物排放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资源保障能力不足,解决方法:必须根据国情和发展阶段,发挥好政府和市场双重作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充分听取公众和其它受影响方的意见,使他们充分参与相关决策过程,各方达成某种程度的共识,有效促进资源和环境合理利用。

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着力解决布局和结构造成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硬化资源和环境产权,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健全地区之间竞争的约束机制以健康文明的消费,引导企业采取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二)经济增长带来的贫富差距问题问题:1.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扩大。

行业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由于缺乏有效调控机制,垄断行业及一些高收入行业的收入水平增速过快,导致行业差距不断扩大。

地区收入差距扩大,虽然近几年对开发西部加大了力度,但东西部的差距仍呈扩大趋势。

原因:自然地理条件的巨大差异;市场经济的竞争和优胜劣汰;国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实施的某些倾斜政策;不合理的战略思维和经济政策;经济体制和法律制度的某些漏洞;国家和政府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节不力;等等。

解决方法: 政府应该在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通过公平的教育制度、平等的就业制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等,为全体国民提供更为公平的发展机会和合理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有效途径。

(三)医疗改革问题原因:.医改不成功,各方不满意。

医疗收费价格偏高,医患矛盾突出。

患者与医院普遍缺乏信任度。

药品和医用器材价格虚高,生产流通秩序混乱。

卫生监管不力,导致医疗问题严重。

解决方法:要善于借鉴和利用国外的成功经验。

09公务员申论热点:我国当前环境保护的一些思考

09公务员申论热点:我国当前环境保护的一些思考

09申论热点:我国当前环境保护的一些思考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研究中国环境保护战略和政策的立足点。

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不是要对环境污染放任自流、不管不问,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把它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准确判断当前形势,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我国走过了一条“穿越环境高山”之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付出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20世纪70年代出现局部污染,80年代城市河段和大气污染加重,90年代后呈扩大态势。

伴随新的一轮高速增长,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大大超出环境容量;环境质量整体在恶化,情景令人忧虑;污染事件不断出现,具有高发特征。

一些新的或隐性问题逐步显现,外来物种入侵成为一个新的紧迫生态问题。

我国平均大约两天就发生一起环境污染事件。

2004年的沱江污染、2005年的松花江污染、2007年的太湖蓝藻暴发等,影响程度之大、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过去10年间,全国环境投诉信件由每年几万封猛增到60多万封,成为环境质量下降的佐证。

近年来因环境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以每年29%的速度递增。

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

经常听到环保专家、国外归来人士,在做环境状态的国内外对比。

其结论大致是:国外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造景观都很好;而我们的环境一塌糊涂。

这种说法并非没有道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的也是事实。

大多数人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发达国家的环境好,是后天修复或改善的结果;在他们工业化过程中也经历了污染严重的阶段,20世纪60年代的“八大公害”、80年代的新“八大公害”就是例证。

地球日就是为纪念1970年4月22日数千美国人上街游行要求保护环境设立的。

用我们快速工业化阶段的环境状况与发达国家相比,愿望是好的,但存在不可比因素。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重点城市和地区环境治理是在污染严重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的,并没有完全绕开“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环境保护事业取得积极稳步发展。

在正视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取得积极成就的基础上,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虽然重视吸取英美等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但不可避免地也出现一些问题。

当然,这些问题在中外各国的发展过程中都曾不同程度地存在,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任重而道远。

21世纪,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的共认。

环境保护是对人类的总资源进行最佳利用的管理工作。

当人类考虑到已知的或预计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进行综合分析,优化开发利用资源的规划方案,那么资源的利用是理的。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由于对资源的价值认识不足,没有谨慎地选择利用的方法和目的,因而造成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浪费。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环境保护事业也积极稳步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同时也存在问题,本文将从发展和启示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环境保护中国是农业大国,数千年的农耕社会,完全依附于大自然,从刀耕火种开始,就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原始生产方式,开垦植被,砍伐森林,开采矿藏,持续消耗自然资源。

伴随着人类社会漫长的演进,自然环境同样因水土流失,物种迁徙,流域变迁,生态灾害等大自然不可抗力的影响而同步变化。

20世纪中叶,尽管中国经济发展已经从小农经济、手工作坊逐步走上工业文明之路,然而其经济模式的本质仍然是“以生态换取经济”。

就中国虽然因为工业落后,污染较少,但是由于水里不畅,灾害频发,滥开矿产,战火不断,生态破坏,环境问题积重难返,留给新中国的是一个满目疮痍,民不聊生,山河破碎,积贫积弱,生产力极端落后的贫困中国。

(一)新中国初期的主要环境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一个较长时期内,国家百废待兴,亟欲摆脱贫穷。

由于缺乏经济建设经验,制定的经济复苏宏观决策一度出现政策偏差,粗放型、资源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增长控制失调,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形成并积累了一些难以逆转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更为不利的是,这一时期我国在国际社会活动中,除与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结成友好联盟外,在经济社会建设策略上,全面实行赶超“英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发展方针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对国际社会的现代工业时,盲目大上快上,生产粗放,技术落后,造成资源能源大量消耗和过度浪费,是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矛盾凸显。

1、发展方式不当带来的环境问题建国初期,人口相对较少,生产规模不大,城市区域有限,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大多呈局部性,公众毫无环境意识,全社会几乎没有环境诉求。

从1949年建国到1957年完成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国家集中力量医治战争创伤,一批基础骨干企业逐步建立起来,经济社会进入全面发展时期。

由于工业经济刚刚起步,产业结构单一,大规模的投资项目上在建设中。

“一五”期间,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十分明显。

国家按照社会主义发展“有计划、按比例、高速度”的基本规律,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关系。

同时,工业项目基本上是按照前苏联模式进行建设的,把油污染的项目尽量设在离开城市的郊外工业区内,并根据卫生防护距离要求,在城区与工业区之间设置以人工树林为屏障的隔离带,避免了工业废气排放对城区特别是居民区的污染危害。

一些有污染物排放的工业企业,特别是集中建设的156项大中型工矿企业,也采取了一些简易的污水净化处理和消烟除尘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污染危害,但是,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程度,在“一五”期间逐步呈现出加重的趋势。

2、人口剧增对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增长迅速。

从1957年到1960年,仅三年时间,全国城镇人口有9000多万猛增到13000万。

1962—1972年出现的第二个人口增长高峰期,人口急剧增长,人均耕地不断减少,人均资源再度下降,迫使人们以更高的强度利用土地,不合理地开发资源。

城乡建设和农村能源的短缺,导致乱砍滥伐和毁林开荒;开垦草原、超载放牧,导致草原面积不断缩小,草地退化,沙漠化现象日益严重;粗放型经济发展更加速了矿产资源消耗。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生态环境状况总体保持良好,大部分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还处于原始状态。

人为干扰较少。

其后,随着人口增长及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人类活动范围与改变自然能力与日俱增,到第二个人口增长高峰期,开始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过度乃至掠夺式开发野生动植物资源使我国生物多样性持续丧失,许多物种种群数量急剧减少。

二、中国环境保护事业起步面对全球普遍出现的环境问题,1972年6月5日至16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

我国政府派出环境代表团出席了会议。

周恩来总理在听取参加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代表团的汇报之后指示说,对环境问题再也不能放任不管了,应当把它提到国家的议事日程上来。

国务院决定召开一次全国性的环境保护会议,设立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专门负责这方面的事物。

以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作为标志,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在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推动下,拉开了序幕。

(一)国际环境保护事业创始1973年8月5日至20日,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北京召开,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这项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伟业的奠基。

会议比较全面的审视了中国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情况,提出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会议认为,保护和改善环境极为重要,要广泛宣传,引起全党、全国人民的重视,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抓紧抓好。

同时指出,环境问题“现在就抓,为时不晚”。

会议审议通过了我国“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32字环境保护工作方针;拟定了国家第一个环境保护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并随后由国务院发布实施,环境保护工作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会议后,国务院在批转国家计委《关于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情况的报告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保护和改善环境,是关系到保护人民健康和子孙后代造福的大事,关系到巩固工农联盟和多快好省地发展工农业生产的大事。

要把这项工作提到路线的高度,认真对待。

《通知》要求各级革命委员会必须把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以污染源调查为引导,提出环保工作宏观目标从1973年开始,在《关于保护和改善黄静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的指导下,环境保护在全国逐步开展开来。

为了研究污染源的基本情况和对策,开始对全国一些影响较大的污染源进行详细调查。

1973年为了摸清首都,尤其是西郊重工业密集地区的污染状况,“北京西郊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工作启动。

通过筛选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进行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提出环境质量指数;开展流行病调查,进行环境污染与健康的相关性研究;在检测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等一系列评价工作,指导区域环境规划和预测。

北京西郊质量环境评价研究为我国环境质量评价工作首开先河,它不仅为北京城市发展、工业布局、污染防治提供了依据,也为全国环保工作起到了示范作用。

(三)以综合利用为重点,探索“三废”污染防治对策1937年11月17日,国家计委、国家建委、卫生部联合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环境保护标准——《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

这项标准是以《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为依据,参考世界各国排放标准,结合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具有易于掌握、简便易行、好管理等特点。

对企业污染物排放,没有总量控制规定,只要达到浓度要求就认定合格,并要求各地区根据该标准指定地区性工业“三废”排放标准。

这个标准虽然只是针对企业污染源派出的废气、废水和废渣的允许排放浓度做作出的规定,但在我国工业企业环境管理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在改革开放中积极稳步发展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这一转折推动了中国社会各界突破思想藩篱,创造性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极大地调动了亿万群众的积极性,把各项事业的发展推向前进。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事业,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基本避免了全国环境质量急剧恶化的趋势,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基本控制,局部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环境保护事业取得积极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立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直接关系到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强弱,民族的兴衰和社会的稳定,只有把环境保护放在基本国策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才能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

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明确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地位。

环境保护开始更多地进入党和国家宏观决策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之中。

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的成立,是环境保护事务摆上了国家决策的议事日程,在提高环保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公众社会的环境意识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环境保护定为基本国策党和政府把环境保护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在中央领导集体中形成共识。

1983年12月31日,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在会上庄重宣布:保护环境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2、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随着环境保护国策地位的确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日益显现。

从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把环境保护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延续至今。

环境保护进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第4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把防止污染和保护生态平衡作为国民经济发展10条方针之一,并在第六个五年计划中提出“坚决制止环境污染加剧,并使重点地区的环境有所改善”的明确要求。

在“六五”计划中环境保护计划单列一章,规定了其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以及实现目标和任务的措施。

这是我国首次将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3、成立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由于环境保护具体事务涉及中央及各个部门、军队、各级地方政府和各行各业,当时国家处理环保事务的专职机构是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内设环保局,不具有协调国家有关部门的层次和职能,事关国计民生的环保工作难以开展。

为此,1984年,国务院撤销了1982年前设立的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成立了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负责研究审定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提出规划要求,领导和组织、协调全国的环境保护工作。

(二)环境保护步入法制化轨道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建立和完善撤回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同时,全面加强法制建设。

1978年,环境保护首次写入宪法,环境立法进程随之加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