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期选择的认知机制与神经基础

合集下载

跨期选择的心理机制

跨期选择的心理机制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21, 11(4), 1026-1034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21 in Hans. /journal/aphttps:///10.12677/ap.2021.114116跨期选择的心理机制彭友青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收稿日期:2021年3月18日;录用日期:2021年4月16日;发布日期:2021年4月29日摘要跨期选择是指对发生于不同时期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权衡的决策行为。

无论是政府、集体还是个人都需要持续不断进行此类决策。

跨期选择研究以来,产生了时间折扣和非时间折扣两种不同的解释模型。

时间折扣模型用“时间折扣率”来描述跨期选择行为,围绕“时间折扣率”是否恒定以及时间折扣率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

非时间折扣模型认为个体在属性之间做比较,且关注认知在跨期选择中的作用。

未来的研究需要借助时间相关电位技术或者功能核磁成像技术整合不同的理论,同时关注损失情境中的跨期选择。

关键词跨期选择,时间折扣,非时间折扣,属性比较Psychological Mechanism IntertemporalDecision MakingYouqing PengFaculty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Received: Mar. 18th, 2021; accepted: Apr. 16th, 2021; published: Apr. 29th, 2021AbstractIntertemporal decision making refers to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 to weigh and choose profits and losses of the different time points. Whether it is the government, the collective or the individual,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such decisions continuously. Since the intertemporal decision-making re-search, two different explanatory models of Intertemporal decision making have been produced: time discounting model and non-time discounting model. The time discounting model uses “time彭友青discounting rate” to describe intertemporal decision-making behavior, and a series of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on whether the “time discounting rate” is constant or not and the influence of time discounting rate and other psychological factors. The non-time discounting model consid-ers individuals to compare attributes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role of cognition in intertemporal decision making. Future research needs to use ERP technology or functional MRI technology to in-tegrate different theories, and pay attention to intertemporal choices in loss condition. KeywordsIntertemporal Decision Making, Time Discount, Non-Time Discount, Attribute Comparison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跨期选择(intertemporal choice)是指人们对发生在不同时间点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权衡,进而做出判断和选择的过程(Loewenstein, Read, & Baumeister, 2003; 何清华,李丹丹,2020;任天虹,胡志善,孙红月,刘扬,李纾,2015)。

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未发病一级亲属跨期决策的研究

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未发病一级亲属跨期决策的研究

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未发病一级亲属跨期决策的研究王璐;何孔亮;柏晓蒙;柏同健;马慧娟;肖桂贤;陈新贵;王凯【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跨期决策能力是否受损,及其未发病一级亲属是否也存在一定程度上跨期决策能力的受损.方法选取2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25名患者未发病的一级亲属及30名与年龄、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采用延迟折扣(Delay-discount)中文版实验范式评价跨期决策能力、成套的神经心理学测试分析三组神经心理学特征.折扣率k值反映跨期决策能力.结果患者组,亲属组及对照组的k值分别为(0.005±0.009),(0.011±0.014),(0.024±0.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87,P<0.001);其中患者组与对照组、亲属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患者组与亲属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值与一般神经心理学背景测试之间相关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跨期决策能力受损,未发病一级亲属也存在一定程度上跨期决策能力的损伤.%Objective To explore whether the ability of intertemporal choice is impaired in schizophrenic patients and in their unaffectedsiblings.Methods Twenty-five schizophrenia patients,twenty-five unaffected siblings of patients and thirty healthy controls were recruited in the study."Delay-discounting" task and a battery of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were used to examine the intertemporal decision-making.Results (1) the value of k was ((0.005±0.009 in schizophrenia,0.011±0.014 in unaffected siblings and 0.024±0.029 in healthy controls,respectively.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k value among these three groups (F=9.487,P<0.001).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k value between patients group and healthy controls,andbetween unaffected siblings and healthy controls (P<0.0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schizophrenia and their unaffected siblings (P<0.05).(2)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not showed any relationship between neuropsychological test and the value of k.Conclusion The ability of intertemporal choices is impaired in schizophrenia and their unaffected siblings to a great degree.【期刊名称】《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年(卷),期】2017(043)008【总页数】5页(P470-474)【关键词】精神分裂症;跨期决策;延迟折扣;一级亲属【作者】王璐;何孔亮;柏晓蒙;柏同健;马慧娟;肖桂贤;陈新贵;王凯【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合肥230032;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安徽医科大学心理系;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合肥23003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合肥23003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合肥23003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合肥23003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合肥23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264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以阳性症状(包括幻觉、妄想、思维形式障碍)和阴性症状(包括情感淡漠、思维贫乏、意志减退)为典型症状特征同时伴有情绪、行为异常的破坏性精神疾病[1-2],除了精神病症状外,认知障碍是精神分裂症的另一个核心症状。

初中生贫困心态影响跨期决策的机制

初中生贫困心态影响跨期决策的机制

初中生贫困心态影响跨期决策的机制目录一、内容概览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2. 文献综述 (3)3. 研究目的与问题提出 (5)二、理论基础 (6)1. 贫困心态的定义与特征 (7)2. 跨期决策的概念与类型 (8)3. 贫困心态与跨期决策的关系 (10)三、初中生贫困心态对跨期决策的影响机制 (11)1. 预算约束与资源分配 (12)2. 时间价值与风险偏好 (13)3. 自我效能感与未来规划 (14)4. 社会比较与目标设定 (15)四、实证研究设计 (16)1.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17)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8)3. 变量测量与分析工具 (18)五、实证结果与讨论 (19)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20)2. 假设检验与结果解释 (22)3. 研究局限性及未来展望 (23)六、结论与建议 (24)1. 研究结论总结 (25)2. 对政策与实践的建议 (26)3. 研究创新与贡献 (27)一、内容概览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初中生贫困心态如何影响其跨期决策过程。

我们首先回顾了贫困心态的定义与内涵,指出贫困心态通常表现为对资源的匮乏感、不安全感以及对未来的悲观预期,这些心理状态在初中生的日常生活中可能普遍存在,并对他们的长远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我们详细分析了贫困心态影响跨期决策的具体机制,贫困心态可能使初中生更加关注即时需求,从而在消费和娱乐方面做出短视的选择,忽视了未来可能的收益。

贫困心态也可能导致初中生在规划未来时缺乏信心和动力,因为他们可能担心自己无法摆脱当前的困境,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和职业发展。

我们还考察了其他可能影响跨期决策的因素,如家庭背景、社会支持以及个人价值观等。

我们的发现表明,虽然这些因素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跨期决策,但贫困心态始终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

我们的研究揭示了初中生贫困心态对跨期决策的重要影响,并为如何有效应对这种影响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跨期选择和风险决策的认知神经机制

跨期选择和风险决策的认知神经机制

跨期选择和风险决策的认知神经机制摘要经济决策包含两个传统问题:跨期选择和风险决策。

跨期选择分为冲动决策和自我控制。

当冲动决策时,优先激活了与中脑多巴胺神经元相联系的旁边缘区域,包括伏隔核、眶额皮层中部和前额叶中部;自我控制即选择延迟决策时大脑双侧前额叶和后顶叶皮层神经活动增强。

在风险和不确定性条件下,大脑皮层和杏仁核与风险决策联系密切。

关键词经济神经科学,认知,情绪,跨期选择,风险决策。

传统的预期效用理论认为人们所做出的决策是理性的,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必然结果。

但该理论忽视了情绪在决策中的作用。

情绪参与到决策当中,能预测人的行为,而行为无法评估情绪。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研究者把神经科学的方法、手段等应用到经济学研究中,产生了经济神经科学。

一个新的趋势是研究者开始运用新的研究手段。

包括事件相关电位、正电子断层扫描、核磁共振成像等考察决策中情绪的影响作用。

研究者因此构建了新的理论结构。

这些理论强调情绪的作用,或认为情绪是决策的一个因素,比如主观预期愉悦理论;或认为情绪是一些决策的结果,比如后悔理论和失望理论:或认为情绪是即刻的内脏反应,比如躯体标志理论(somaticmark)提供了神经生物学证据的支持,人们常常通过“直觉”、“内脏感觉”和对结果的主观评价做出决策。

可见,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偏向从认知上分析,随后的理论在加入情绪因素后,又忽视了对二者关系的阐述。

神经机能的二维模型整合了前人的理论,认为大多数行为不仅有脑的控制加工也有自动加工,并且两种加工过程都包含了认知加工和情感加工的相互合作和竞争。

这个理论较为全面的阐述了个体决策时,大脑是如何进行加工的(见表1)。

尽管认知和情感加工存在联合作用,但它们是两个独立的系统。

情感判断可能完全独立于各种知觉和认知过程并先于它们发生,而不像通常所认为的那样以知觉和认知过程为基础。

情感加工过程包括情绪,比如生气、悲伤和羞愧;也包括生理影响,比如饥饿、疼痛和性㈣,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说,这些加工都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

神经科学揭秘大脑认知机制

神经科学揭秘大脑认知机制

神经科学揭秘大脑认知机制认知是指人类的知觉、思维、记忆、学习和决策等高级心理功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感知世界、理解语言、记住事物,都离不开大脑的认知机制。

神经科学的研究揭示了大脑认知机制的奥秘,为我们深入了解人类思维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线索。

大脑是认知的中枢,通过神经元之间复杂的连接网络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处理。

这个网络由数十亿个神经元组成,每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与其他神经元相连接。

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强度和突触传递的化学信号形成了大脑内部的信息传递和处理路径。

大脑的神经元通常被分为两种类型:兴奋性神经元和抑制性神经元。

兴奋性神经元主要通过电脉冲信号进行信息传递,而抑制性神经元则负责抑制兴奋性神经元的活动。

这种兴奋和抑制之间的平衡对于大脑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大脑认知的一个重要机制是突触可塑性。

突触可塑性是指突触连接的强度可以通过学习和经验而发生变化。

这种可塑性为记忆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基础。

突触可塑性主要包括长程增强和长程抑制两种形式。

长程增强指的是当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被多次刺激后,其连接的强度增强,使得后续的刺激更容易引发兴奋。

长程抑制则是相反的过程,通过多次抑制性刺激后,突触的连接强度减弱,从而降低了后续的兴奋。

在大脑认知过程中,信息的处理在不同脑区之间进行。

例如,感知信息首先经过感觉皮层接收并分析,然后传递给相关的脑区进行进一步加工。

不同脑区之间的连接形成了神经网络,实现了信息的传递和整合。

这些神经网络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语言加工、运动控制和记忆存储等。

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对于理解大脑认知机制至关重要。

在大脑认知过程中,一种重要的机制是注意力。

注意力是指将感知和思维集中于某个特定的刺激或任务上,忽略其他的刺激。

注意力的调节是大脑认知的基础,可以提高感知和思维的效率。

在神经科学的研究中,注意力的神经机制被广泛探索。

研究发现,注意力和多个脑区的功能和连接有关,其中前额叶皮层和顶叶皮层被认为是注意力调控的关键区域。

想象未来:情景预见对跨期决策的影响机制

想象未来:情景预见对跨期决策的影响机制

想象未来:情景预见对跨期决策的影响机制1 引言跨期决策(intertemporal choice)指个体对不同时间点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权衡,并做出选择的过程(Frederick et al.,2002)。

当人们面临立即较小收益和延迟较大收益时,常常会选择前者(Green & Myerson,2004),但这种选择通常并不符合长期利益。

情景预见指个体把自我投射到未来以预先体验未来事件的心理建构,是人类意识的一项基本功能(王盼盼,何嘉梅,2020;Zhang et al.,2018)。

它使得个体在心理上远离当前环境,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进行想象(D’Argembeau et al.,2008),指导个体建立更多适应性行为(Baumeister et al.,2016),包括延迟满足。

情景预见对跨期决策有重要影响(Bulley et al.,2016),个体能够通过情景预见对决策结果进行预先想象,从而指导决策(Schacter et al.,2017)。

情景预见影响跨期决策的机制尚存争议。

Liu 等人(2013)提出了情境预期-情绪假说(theemotion-of-episodic-prospection hypothesis),认为情景预见对决策偏好的影响取决于预见事件的情绪效价。

具体表现为:预见事件的情绪效价为积极时,个体更倾向于选择延迟收益;中性时对偏好没有影响;消极时表现出即时收益偏好(Zhang et al.,2018)。

但也有研究发现,预见积极和中性的情景都使得被试更加偏好延迟收益(Lin & Epstein,2014;Peters & Buchel,2010)。

因此,本文围绕“情景预见对跨期决策的影响”以及“情景预见影响跨期决策的心理机制”两个关键问题展开,通过对情景预见影响金钱、不良行为跨期决策的梳理,论述情景预见影响跨期决策的调节因素和心理机制,为更好理解两者关系提供借鉴。

社会排斥影响跨期决策的心理机制探讨

社会排斥影响跨期决策的心理机制探讨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Vol. 30, No. 3, 486–498 © 2022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https:///10.3724/SP.J.1042.2022.00486486 ·研究构想(Conceptual Framework)·社会排斥影响跨期决策的心理机制探讨*张姝玥1,2,3 黄骏青1 赵 峰1 徐科朋1,2,3(1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2广西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应用心理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3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西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桂林 541006)摘 要 社会排斥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 并对人们的认知、情感、行为等诸多方面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

它会损害个体的认知功能, 导致个体不能进行理性的判断和决策。

研究发现被排斥的个体在风险决策时倾向于风险寻求。

跨期决策和风险决策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但目前并不清楚社会排斥是否以及如何影响跨期决策。

因此, 本研究拟从跨期决策的评估和选择两个阶段展开研究, 揭示社会排斥对其的作用机制。

并在此基础上, 运用tDCS 技术激活社会排斥的调节脑区, 以改善被排斥个体的跨期决策能力。

研究结果将揭示人际情境因素与决策者个人因素对跨期决策的联合作用机制, 帮助被排斥者提高跨期决策能力, 提高被排斥者的个人成就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 跨期决策, 社会排斥, 时间知觉, 自我控制 分类号 B849: C91 1 问题提出 社会排斥是指被某一社会团体或他人所排斥或拒绝, 一个人的归属需求和关系需求受到阻碍的现象和过程(杜建政, 夏冰丽, 2008)。

它会破坏社会联结, 并且造成个体的社会疼痛(social pain) (彭苏浩 等, 2019)。

社会排斥现象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例如就业歧视、校园欺凌等。

人是社会性动物, 与他人建立和保持社会联结(social connection)是人类最强烈的需求之一, 社会排斥无疑是这一需求最主要的威胁(Williams, 2009)。

药物成瘾者的延迟折扣及其干预

药物成瘾者的延迟折扣及其干预

药物成瘾者的延迟折扣及其干预发表时间:2018-05-22T15:52:28.243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12期作者:尹述飞1 陈祥展1 徐碧波1(通讯作者)田明2[导读] 药物成瘾者具有高冲动性和高延迟折扣率的行为特点。

前人研究发现,经过长期戒断尹述飞1 陈祥展1 徐碧波1(通讯作者)田明2(1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湖北武汉 430062)(2湖北省戒毒管理局湖北武汉 430071)【摘要】药物成瘾者具有高冲动性和高延迟折扣率的行为特点。

前人研究发现,经过长期戒断,药物成瘾者的决策冲动性逐渐降低,脑结构和功能损伤也会逐渐恢复。

但与健康被试相比,药物成瘾者脑结构和功能仍存在异常,这也提示未来研究中亟需在药物成瘾的行为与脑机制的基础之上去探索有效干预方法。

【关键词】延迟折扣;冲动性;跨期决策;物质成瘾;戒断【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2-0321-02跨期决策领域的研究发现,当面临当前较小获益和延迟较大获益时,人们一般倾向于选择前者[1]。

比如,物质成瘾者清楚地知道非法药物滥用这一不良行为的危害,但他们还是会为了即时享乐而宁愿放弃健康的身体、幸福的家庭等长远利益。

1.药物成瘾者的延迟折扣成瘾患者在跨期决策中表现出冲动偏好[2-4],而延迟折扣(delay discounting)任务是研究决策冲动性的主要范式之一;在特定的延时价值下,延迟折扣率越高,冲动性行为就越强[5]。

研究发现,物质成瘾者的延迟折扣率要显著高于非物质成瘾者[6-8]。

比如,Madden等要求阿片类药物成瘾者和控制组被试在立即获得小量和延迟获得大量的海洛因之间进行选择,结果发现,成瘾组的延迟折扣率显著高于控制组,更倾向于选择立即获得小量的海洛因[6]。

然而,也有研究者发现,长期摄入海洛因对老鼠在食物奖赏的冲动性行为并没有产生影响[9]。

这可能是因为海洛因摄入导致的冲动性具有潜伏性,尚未表现在老鼠的外在食物奖赏行为中,针对药物导致高冲动性的神经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跨期选择中的反常现象及其心理机制

跨期选择中的反常现象及其心理机制

跨期选择中的反常现象及其心理机制何贵兵;陈海贤;林静【摘要】时间折现是跨期选择研究的核心问题.指数折现效用模型(DU模型)是描述时间折现现象的基本模型.跨期选择的实验研究中发现的大量违背DU模型的反常现象表明,DU模型并不能很好地解释人们在跨期选择中的真实行为.文章从时间知觉、建构水平、参照点和价值函数、情绪激活、情绪麻木、期待效用等角度探讨了造成各种反常现象的心理机制,并提出了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问题.【期刊名称】《应用心理学》【年(卷),期】2009(015)004【总页数】8页(P298-305)【关键词】跨期选择;反常现象;时间折现【作者】何贵兵;陈海贤;林静【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杭州,310028;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杭州,310028;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杭州,3100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哲学政法应用心理学2 ∞9 年第 15 卷第 4 期,298-305跨期选择中的反常现象及其心理机制何贵兵陈海贤林静(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杭州 310028 )ChineseJoumalofAppliedPsychology2009.VoL15.No.4 ,298-305摘要时间折现是跨期选择研究的核心问题。

指数折现效用模型 (DU模型 ) 是描述时间折现现象的基本模型。

跨期选择的实验研究中发现的大量违背 DU 模型的反常现象表明, DU 模型并不能很好地解释人们在跨期选择中的真实行为。

文章从时间知觉、建构水平、参照点和价值函数、情绪激活、情绪麻木、期待效用等角度探讨了造成各种反常现象的心理机制,并提出了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问题。

关键词:跨期选择反常现象时间折现中图分类号:B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020(2009)-04-0298-08组织和个人的许多决策的结果都是分布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一个或多个时间点上,没有一种结果能够脱离时间而存在。

认知神经科学在决策科学中的应用及发展

认知神经科学在决策科学中的应用及发展

认知神经科学在决策科学中的应用及发展1. 决策行为的神经机制研究认知神经科学在决策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应用是通过使用神经影像学技术,如fMRI和EEG等,来研究人们做出决策时大脑的神经机制。

这些技术能够帮助研究人员探索决策行为的大脑基础,揭示不同决策过程中涉及的神经网络和区域,从而为决策科学提供了宝贵的实验数据和依据。

通过对大脑在决策过程中的神经活动进行监测和分析,研究人员可以深入了解决策行为的认知过程和神经机制,揭示不同决策行为在大脑中的生物学基础。

这种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和群体在面临决策时的认知特点和行为规律,为实际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2. 决策失调研究另一个认知神经科学在决策科学中的应用是研究决策失调。

决策失调是指在决策过程中,个体的判断和选择与所期望的结果或最大化效用不一致的现象。

通过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可以对决策失调的神经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出导致决策失调的认知和神经机制,为改善决策失调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决策失调的神经机制进行研究,可以为人们了解决策失调的成因和处理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这种研究有助于促进人们做出更理性、更符合实际的决策,提高个体和组织的决策效率和决策质量。

3. 决策干预和优化通过对决策过程中的神经机制进行监测和干预,可以帮助人们克服决策中的认知偏差和风险回避,提高决策的效率和准确性。

研究人员还可以通过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针对不同的决策问题开发出相关的辅助工具和技术,为决策者提供更科学的决策支持和辅助。

1.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整合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认知神经科学在决策科学中的应用也将得到进一步扩展和深化。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为认知神经科学提供更多的实验数据和信息,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分析和理解决策行为的神经机制。

2. 跨学科合作与创新通过与其他学科的合作,认知神经科学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为决策科学提供更多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手段。

跨学科的合作还可以帮助认知神经科学更好地理解决策行为的复杂性,促进决策科学在实践中更好地应用和推广。

跨期决策的心理机制与影响因素

跨期决策的心理机制与影响因素

跨期决策的心理机制与影响因素作者:杨静,张勇来源:《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7年第7期摘要:跨期决策是指对不同时间点的损益进行权衡和选择的心理活动过程,其理论解释主要包括时间折扣理论、单维占优理论、解释水平理论、双系统理论、进化理论等。

时间感知能力、人格特征和情绪模式都会影响人们的跨期决策行为,此外,跨期决策也受到文化因素和具体决策情境的调节。

未来的研究需要对各种理论进行整合,同时引入领域特殊性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跨期决策;心理机制;个体差异;情境因素中图分类号:B842文献标识码:A跨期决策( intertemporal choice)也称跨期选择,它是指人们对不同时间点的损益做出权衡和选择的过程。

苏格兰经济学家John Rae于1834年首次提出跨期决策的心理现象,认为跨期决策将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个人的教育、饮食习惯、健康、婚姻生育、退休储蓄与投资等问题,还是国家的经济宏观调控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甚至世界气候和环境决策问题,都包含着很强的跨期因素。

由于跨期决策的普遍性和重要性,这一研究主题吸引了经济学、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强烈关注,至今已涌现出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也引发了诸多争论。

本文主要就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阐述,重点论述跨期决策的心理机制、个体差异和情境因素,并通过对前人观点的总结,探讨未来跨期决策研究的发展方向。

一、跨期决策的心理机制1.时间折扣理论与单维占优理论目前对跨期决策的心理机制的主流解释是时间折扣理论,大部分研究都以此为基础。

该理论认为,人们会以一定比率把未来结果(收益或损失)折扣至现在,然后通过比较各个选项的现值进行决策。

研究者一般采用时间折扣率进行相关研究,表示由于人们的时间偏好而对未来结果(收益或损失)打折扣的比率,折扣效用、双曲线折扣等模型都由此产生,有研究者将其统称为“时间折扣家族模型”。

总体来说,这些模型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真实跨期决策行为进行相关描述。

时间洞察力对跨期选择偏好的预测

时间洞察力对跨期选择偏好的预测

时间洞察力对跨期选择偏好的预测*陶安琪1 刘金平2 冯廷勇**1(1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400715)(2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开封,475004)摘 要 利用津巴多时间洞察力问卷,采用跨期选择经典范式,考察“现在享乐型”和“未来定向型”两类时间洞察力个体在跨期选择上的偏好,从人格特质角度来探究跨期选择的认知机制。

结果发现:(1)现在享乐定向组的延迟折扣率显著高于未来定向组;(2)未来定向组在时间洞察力量表“未来维度”得分与延迟折扣率显著负相关。

这说明时间洞察力对个体延迟折扣率具有预测作用,支持了跨期选择的时间感知基础模型。

关键词 跨期选择 时间洞察力 延迟折扣*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27111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重大培育项目(SWU1309002)和西南大学心理学部2012研究团队建设项目(TR201207-2)的资助。

**通讯作者:冯廷勇。

E-mail:***************.cn1 引言跨期选择(intertemporal choice)是指个体对发生在不同时间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权衡,进而做出的各种判断和选择(Frederick, Loewenstein, & O ’Donoghue, 2002)。

跨期选择的一个经典现象叫时间折扣(delay discounting ),是个体对事件或奖赏的主观价值随着时间的推迟而下降的心理现象(何嘉梅, 黄希庭, 2010)。

现实生活中,小到个人的储蓄、健康和工作,大到国家的教育投资、环境保护等政策都不可避免地遇到跨期选择问题。

时间洞察力(time perspective)是指个体对时间的认知、体验和行动上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行为特征(黄希庭, 2004)。

时间洞察力反映人们在时间维度上的人格差异,主要划分为过去时间洞察力、现在时间洞察力和未来时间洞察力,它们分别指向个体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心理表征。

津巴多等人对时间洞察力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认为时间洞察力是个体下意识或自动化地把自身的经验划分为未来、现在和过去的心理时间结构( Zimbardo, 2002; Zimbardo & Boyd, 1999)。

投资决策中的心理偏差与应对策略

投资决策中的心理偏差与应对策略

投资决策中的心理偏差与应对策略在投资决策中,心理偏差是影响个人决策的一种重要因素。

人们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常常会受到情绪、认知偏差和心理陷阱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判断和行为的偏离。

为了应对这些心理偏差,投资者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减少决策失误,提高投资效果。

一、跨期选择偏差心理偏差:跨期选择偏差是指个体在选择不同时间期限的投资时,对短期收益过于看重而忽视了长期回报。

人们倾向于追求即时的满足感,容易对瞬时利益作出过度决策。

应对策略:投资者应该树立长期投资的理念,注重投资组合的稳定性和长远价值。

在做决策时要对投资项目的长期风险与收益进行全面考量,并量化评估,避免因短期情绪而盲目行动。

二、羊群效应心理偏差:羊群效应是指投资者在决策中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盲目跟从大众观点和行动。

当市场出现大幅波动时,投资者容易出现恐慌或跟风操作。

应对策略:投资者应保持独立思考能力,不盲目追随他人的投资行为。

定期研究投资领域的知识,了解市场信息,根据自己的投资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做出独立的决策。

同时,要时刻保持冷静,避免被市场情绪左右。

三、损失厌恶心理偏差:损失厌恶是指投资者对损失的感受要远大于同等规模的收益。

人们在面对亏损时,常常会产生恐惧和焦虑情绪,导致做出过于保守的决策。

应对策略:投资者要学会控制情绪,理性看待投资亏损。

合理的风险分散投资,不要将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同时,将投资看作是长期的过程,及时调整投资策略和仓位,避免因短期亏损而过度保守。

四、过度自信心理偏差:过度自信是指投资者对自己的能力和判断过于自信,忽视市场风险。

自以为是的决策会导致投资者高估自己的能力,从而增加投资失败的风险。

应对策略:投资者应保持谦虚和冷静,时刻意识到自己的有限能力。

可以通过建立投资决策纪律和风险控制机制,遵循长期稳健的投资策略,减少人为因素对决策的干扰。

五、信息过载心理偏差: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投资者面临的信息越来越多,很容易受到信息过载的影响。

选择与坚持:跨期选择与延迟满足之比较

选择与坚持:跨期选择与延迟满足之比较

收稿日期 : 2014-02-14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2011CB711002)、 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 (31170976; 31300843)、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 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SCX2-EW-J-8) 、北京市优秀博 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人文社科项目 (20138012501) 以 及北京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感谢审稿人、特别 是二位编委所提的建设性意见。 通讯作者 : 李纾 , E-mail: lishu@ 303
1
引言
跨期决策需l., 2012)。 这种 “中途反悔 ”的情况在现 实生活中比比皆是 —— 减肥、戒烟、职业生涯发 展规划等等 , 概莫能外。 由此 , 研究者从生活中提炼出两个重要问题 —— 跨 期 选 择 (intertemporal choice) 与 延 迟 满 足 (delay of gratification)。学界将针对不同时间点的得 失权衡与选择称为跨期选择(Frederick, Loewenstein, & O’Donoghue, 2002), 即选择 SS 还是 LL; 而将 为获得未来较大收益而抵制当前较小收益诱惑的 这种坚持过程称为延迟满足 (Mischel, 1974)。 学者 或从选择角度出发 , 或从坚持角度切入 , 分别对 个体的跨期行为进行研究。前者涉及到个体对所 面临的选项的评估、选择过程 , 后者则涉及到对 行为意图的执行过程 , 这两个研究领域均涉及日 常生活中的冲动行为与自我控制 , 诸多文献也将 跨期选择与延迟满足混为一谈 , 那么二者究竟有 何区别与联系? 本文将从二者的源起与发展历程、 研究方法、 认知机制、神经基础等方面进行比较 , 系统梳理、 阐述二者的研究进展及相互关系 , 为二者相互借 鉴及协同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浙江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2017年

浙江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2017年

12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13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14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15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16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17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18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19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1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申请人 申请编号
项目名称
南海西边界流与中尺度涡旋相互作用的研 赵瑞祥 Q17D060016
电子商务驱动产业集群中小企业双元性创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王东鹏 Q17G020043
提升路径研究 浙江城市居民 PM2.5 减排行为形成机理及 汝醒君 Q17G030044 引导策略研究 基于柱芳烃的环境响应性超分子聚合物研 张子彬 Q17B040003 究 Smoothened(Smo)在神经胶质细胞发育和髓 徐晓锋 Q17C040001 鞘再生过程中的功能研究 十字型二维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合成及场效 张华蓉 Q17E030008 应晶体管性能研究 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介导肿瘤抑制因子 罗燕 Q17H070013 TSP-1 降解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相关肝细 胞癌形成的作用和机制 基于 M-Health 服务的肺癌生存者自我管理 楼妍 Q17H160071 支持研究 社会文化压力-应对视角下隔代抚养对老 王晓蕾 Q17H260009 年人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 Hippo-YAP 信号通路在短肠综合征肠黏膜代 孔文成 Q17H030001 偿中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 GLP-1 受体激动剂调控内源性骨髓间充质干 余泽锋 Q17H060002 细胞干预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实验研究 装载有羊毛甾醇的药物缓释型角膜接触镜 丁文婷 Q17H120002 对于白内障治疗效果的研究 CXCR4/CXCL12 信号轴低甲基化状态调控 谢涛 Q17H160012 YAP 基因乙酰化表达在骨肉瘤侵袭、转移中 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Mitofusins 介导的线粒体动态平衡在肺腺 张静静 Q17H160013 癌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二甲双胍杀伤白血病干细胞作用及分子机 怀磊 Q17H310001 制研究 噬菌体对抗生素耐药基因跨越土壤/人体屏 王兵 Q17D010001 障的作用研究 基于 Adiponectin/AMPK/Malony-CoA 途径 李翔 Q17H280002 的黄芪甲苷与丹参素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功 能的协同作用机制研究 社区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三体联动”结构式 王丽娜 Q17G030009 运动干预模式的构建与评价 朱铭旋 Q17A010027 浅水波系列方程的数学理论研究 BODIPY 荧光标记的茂铁羰基功能分子的合 肖志音 Q17B010009 成及其性能探索 基于纳米粒子模板导向和催化作用构筑纳 张弛 Q17B060017 米二氧化硅中空微球包封酶及其催化性能 研究 基于相形态设计的纤维素/海藻酸钙共混纤 姚勇波 Q17E030015 维成形研究

长期记忆形成及其神经基础机制

长期记忆形成及其神经基础机制

长期记忆形成及其神经基础机制长期记忆是人类智力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功能,对于个体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记忆形成是大脑神经系统中复杂且精密的过程,需要多个脑区的协调与参与。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长期记忆形成的过程及其神经基础机制。

记忆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两个阶段。

短期记忆是指信息的暂时存储,持续时间较短,容量有限。

当信息在短期记忆中持续保持一段时间后,它就会转移到长期记忆中,成为我们能够随时召回和利用的知识。

长期记忆的形成包括编码、存储和检索三个过程。

编码是将外界信息转化为神经元间的联系和模式化的过程。

存储是指将编码的信息存储在神经系统中的持久性的状态中。

检索是指我们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召回并使用已存储的信息。

编码过程中,大脑会通过与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关联来处理新的信息。

这种关联包括对新信息的意义和重要性进行加工,将其与已有相关的知识进行联结,并将其嵌入到已有的记忆网络中。

这种编码过程常常依赖于注意力的调节和对情境的理解。

神经基础机制方面,长期记忆形成主要涉及到突触的可塑性和神经元的活动。

突触是神经元间传递信息的连接点,它们可以通过增强或削弱连接的强度来调节神经元之间的通信。

这种突触可塑性被认为是长期记忆形成的基础。

在编码过程中,突触可塑性发挥主要作用。

当一个刺激不断重复出现时,突触上的神经递质释放将持续增加,这导致了突触连接的强化。

这种突触的增强会促进神经元之间的通信,使得该刺激相关的信息能够更容易地被存储在长期记忆中。

存储过程涉及到大脑中不同脑区之间的协同工作。

海马体是其中最重要的脑区之一,它对长期记忆的存储和检索发挥着关键作用。

海马体通过与其他脑区的连接,将编码后的信息储存在大脑各处,并在需要时协助其检索。

涉及到长期记忆的存储和检索的另一个重要脑区是大脑皮层,特别是前额叶皮质和颞叶皮质。

这些皮层区域与高阶认知处理紧密相关,对个体的记忆能力和认知功能至关重要。

此外,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节因子也在长期记忆形成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读人类心智认知发展与大脑神经突触重构关联机制

解读人类心智认知发展与大脑神经突触重构关联机制

解读人类心智认知发展与大脑神经突触重构关联机制人的心智认知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过程和能力,它是人类独特的思维与学习方式,也是我们能够理解、感知和适应环境的重要基础。

而大脑神经突触重构是人脑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机制,它的调节和变化与人类心智认知的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将解读人类心智认知的发展与大脑神经突触重构的关联机制。

首先,人类的心智认知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从出生开始,人脑就处于不断发展和重塑的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大脑的神经突触连接不断改变,以适应环境的需求。

这种神经突触重构主要包括突触的形成、消失和强化,通过这些变化来加强或减弱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强度。

这种重构机制使得大脑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其次,大脑神经突触重构对于人类心智认知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在学习和记忆的过程中,与特定任务相关的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会得到增强,而与无关任务相关的连接则会减弱甚至消失。

这种神经突触的重构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和技能,并且能够迅速调整和适应不同的认知任务。

通过大脑的神经突触重构,我们能够形成更强的记忆和更高效的认知方式,提高自身的心智认知水平。

此外,个体的学习和经验对大脑神经突触重构的影响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通过持续的学习和训练,大脑的神经突触连接会发生可塑性变化。

这意味着通过长期的练习,我们可以改变大脑神经突触之间的连接,形成新的认知模式。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在特定领域能够取得优秀的成就,因为他们不断地通过学习和训练来重塑大脑神经突触连接。

此外,大脑神经突触重构还与人的年龄和发育阶段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儿童和青少年的大脑神经突触可塑性更高,学习能力更强。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神经突触的可塑性会逐渐减弱,但仍然存在。

因此,无论是儿童、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通过学习和训练,都可以改变大脑的神经突触连接,促进心智认知的发展。

综上所述,人类心智认知的发展与大脑神经突触重构存在密切的关联机制。

大脑神经突触的重构能够使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的需求,并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

【推荐下载】跨期选择的认知机制与神经基础的关联探讨

【推荐下载】跨期选择的认知机制与神经基础的关联探讨

跨期选择的认知机制与神经基础的关联探讨 1 引言 跨期选择(intertemporal choice)是指个体对发生在不同时间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权衡,进而做出的各种判断和选择(Loewenstein,1988; Frederick,Loe-wenstein,O’Donoghue,2002)。

亚当斯密指出跨期选择不仅影响一个人的健康、财富与整体幸福感,也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的程度(Frederick,Loewenstein,O’Donoghue,2002)。

因此,跨期选择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领域。

 Samuelson(1937)在经济学领域中基于折扣效用理论(Discounted utility Theory)开始对跨期选择进行研究;而心理学领域对跨期选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Mischel(1961)对延迟满足的实验。

跨期选择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是,与当前或近期的获益(或损失)相比,人们总是倾向于赋予将来获益(或损失)更小的权重,这一现象叫做时间折扣(time discounting)(Green Myerson,2004)。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现象,比如吸烟、酗酒、吸食毒品、赌博等成瘾行为,虽然成瘾者都知晓这些行为的危害,但为了即时享乐,而宁愿放弃长远的利益(健康、美满的家庭、良好的社会关系等)。

这些冲动行为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让人目光远大,而避免鼠目寸光?这些都跨期选择研究力求解决的问题。

 当今,跨期选择研究已经成为行为决策学和神经经济学领域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研究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跨期选择进行研究,本文拟对以往研究进行总结,从跨期选择认知与神经机制的角度出发,对跨期选择的心理效应、认知机制以及神经基础等方面展开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跨期选择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2 跨期选择的心理效应 动态不一致(Dynamic Inconsistency)。

个体在一个小的立即奖赏与一个大的延迟奖赏之间选择,个体常常倾向于选择小的立即奖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6心理科学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2012,35(1):56-61跨期选择的认知机制与神经基础*刘雷赵伟华冯廷勇**(西南大学心理学院,认知与人格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5)摘要跨期选择是现实生活中一个极为普遍的决策现象。

本文首先介绍跨期选择的几种经典心理效应,重点分析了跨期选择的认知机制:计算模型和认知成分模型,然后对其神经基础的三种研究取向(双机制加工、单机制加工、自我控制)进行了阐述。

最后,对跨期选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该领域将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这对于进一步深化跨期选择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跨期选择时间折扣认知机制神经基础1引言跨期选择(intertemporal choice)是指个体对发生在不同时间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权衡,进而做出的各种判断和选择(Loewenstein,1988;Frederick,Loewenstein,&O’Donoghue,2002)。

亚当斯密指出跨期选择不仅影响一个人的健康、财富与整体幸福感,也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的程度(Frederick,Loewenstein,&O’Donoghue,2002)。

因此,跨期选择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领域。

Samuelson(1937)在经济学领域中基于折扣效用理论(Discounted utility Theory)开始对跨期选择进行研究;而心理学领域对跨期选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Mischel(1961)对延迟满足的实验。

跨期选择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是,与当前或近期的获益(或损失)相比,人们总是倾向于赋予将来获益(或损失)更小的权重,这一现象叫做时间折扣(time discoun-ting)(Green&Myerson,2004)。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现象,比如吸烟、酗酒、吸食毒品、赌博等成瘾行为,虽然成瘾者都知晓这些行为的危害,但为了即时享乐,而宁愿放弃长远的利益(健康、美满的家庭、良好的社会关系等)。

这些冲动行为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让人“目光远大”,而避免“鼠目寸光”?这些都跨期选择研究力求解决的问题。

当今,跨期选择研究已经成为行为决策学和神经经济学领域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研究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跨期选择进行研究,本文拟对以往研究进行总结,从跨期选择认知与神经机制的角度出发,对跨期选择的心理效应、认知机制以及神经基础等方面展开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跨期选择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2跨期选择的心理效应动态不一致(Dynamic Inconsistency)。

个体在一个小的立即奖赏与一个大的延迟奖赏之间选择,个体常常倾向于选择小的立即奖赏。

然而当两个奖赏再同时延迟一个共同的时间后,个体则倾向于选择大的延迟奖赏(Angeletos,Laibson,Repetto,To-bacman,&Weinberg,2001)。

Thaler(1981)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个体比较偏好今天得到一个苹果,而不是等到明天得到两个苹果;但是,若同时将等待时间延长一年,则个体可能会偏好一年又一天(一年后的明天)得到两个苹果,而不是一年(一年后的今天)后得到一个苹果。

立即效应(Immediacy Effects)。

当个体面临立即小奖赏和延迟大奖赏时,个体通常倾向于选择立即小奖赏(Frederick,Loewenstein&O’Donoghue,2002)。

Kirby和Hermstein(1995)研究发现,个体常常高估立即奖赏,低估延迟奖赏。

个体可能认为接受一个确定奖赏的概率随着时间的延迟而降低,进而可能重新评估延迟奖赏的主观价值。

数量效应(Magnitude Effects)。

这是指与大额数量相比,小额数量的折扣率较大(Benzion,Rap-oport,&Yagil,1989)。

Thaler(1981)的研究发现,被试现在获得15元和一年后获得60元、现在获得250元和一年后获得350元、以及现在获得3000元和一年后获得4000元是无差异的,折扣率分别为139%、34%、29%。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30800292)和211三期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建设项目(NSKD08007)资助。

通讯作者:冯廷勇。

E-mail:fengty0@swu.edu.cn要求被试想象他们现在需要支付一个交通罚单,如果罚单可以被延迟支付,例如,3个月、1年、或3年,他们愿意付多少?研究发现,个体对损失的折扣率远远小于获益的折扣率。

这一结果也得到其他的研究的证明(Benzion,Rapoport,1989)。

序列效应(Sequence Effects)。

个体偏好增长的序列优于下降的序列(Frederick,Loewenstein,&O’Donoghue,2002)。

例如,Loewenstein等人(1991)发现人们喜欢一个增长序列的工资优于不变序列或下降序列的工资。

形式效应(Form Effects)。

在跨期选择中,问题提法不同能够影响个体的时间偏好。

Read,Freder-ick,Orsel,&Rahman(2005)提出了日期—延迟假说(date—delay hypothesis),即对未来结果的评价将取决于它的时间是采用期限还是时间点。

使用延迟单位将使个体关注于需要等待多长时间,而使用日期会使个体关注结果发生的时刻以及当时的收益值。

研究发现,当时间被描述为日期时比描述成延迟期限时,个体更具有耐心。

3跨期选择的认知机制对于跨期选择的认知机制,研究者主要提出了两类理论模型:计算理论(Computing Theories)和认知成分理论(Theories of Cognitive Component)3.1计算理论3.1.1早期模型折扣效用模型(Discounted utility model,DU)。

DU理论基本假设是:人们会将未来不同时间点的效用按照同一比率(指数函数的形式)进行折扣,而折扣后的未来各期效用之和,就是人们对该决策赋予的总效用。

由于无论延迟时间的长短,价值变化的速率恒定,因此,这一模型不能解释许多时间折扣的异常现象,例如,动态时间不一致等(何嘉梅,黄希庭,2009)。

3.1.2中期模型双曲线折扣模型族。

双曲线折扣模型族主要包括双曲线折扣模型(hyperbolic discounting model)和准双曲线折扣模型(quasi-hyperbolic discounting model)。

Mazur在1984年提出双曲线折扣模型,公式为V d=A/(1+k d D),是延迟时间的减函数,表现为随着延迟时间的增长,价值下降的速度放慢。

准双曲线折扣模型由Laibson提出,它由两个不同的折延迟,被赋予的价值权重迅速降低,时间折扣率大;另一个函数是指数函数的一部分,对相同的时间延迟赋予相同的权重,时间折扣率小(O'Donoghue et al.,1999;Angeletos et al.,2001)。

准双曲线函数形式如公式1:V d=βδd A,V d:折扣后的价值,A:将来奖赏的客观数量,β参数表示相对于立即奖赏,在任一延迟时间点的特别的价值(0<β≤1),例如,在β<1时,相对立即奖赏,所有将来的奖赏都会得到低估;δ参数是标准指数模型中的折扣率,不管延迟时间多长,折扣率是相等的。

与DU模型相比,双曲线折扣模型族并没有要求时问折扣率稳定不变,在许多研究中,双曲线折扣模型族比DU模型更适合数据的分析。

3.1.3近期模型次可加折扣模型(subadditive discounting mod-el)。

Read(2003)根据绝对延迟时间和相对延迟时间的比较,提出次可加折扣模型。

基本假设是:不管奖赏延迟与否,间隔时间越短,跨期选择的折扣率越大。

其公式为:SS=δt1-t1LL,SS:小的较早奖赏;LL:大的延迟奖赏;δ:恒定的折扣率,0<δ<1;t1:较早奖赏的获得时间;t2:较晚奖赏的获得时间。

次可加折扣是一个明显的现象,在匹配和选择中的一系列延迟情况下都能发现,当延迟分解为几个间隔时也会发生,间隔增多折扣率也增加。

“尽可能快”折扣模型(“as soon as possible”(ASAP)discounting model)。

现今有研究者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对时间折扣进行解释的模型:ASAP折扣模型。

(准)双曲线折扣模型假设:将来奖赏的主观价值与立即奖赏相比是以双曲线的形式下降的,例如,主观价值的标准的双曲线函数是V d=A/(1+ k d D),V d:将来奖赏被评估的主观价值,A:将来奖赏的客观数量,D:相对于立即奖赏的延迟时间,k d:主观折扣常量。

然而,将来奖赏的主观价值不是相对于立即奖赏,而是相对于早期奖赏呈双曲线下降的。

Kable等人(2010)称作“尽可能快折扣模型”。

例如,A SAP的函数的一般形式是V ASAP=g(D ASAP)A/(1 +k ASAP(D-D ASAP)),V ASAP:将来奖赏被评估的主观价值,D ASAP:相对与早期奖赏的延迟时间,g(D ASAP):一个相对于早期奖赏的延迟时间的函数。

由于A SAP 模型是最近提出的,其可行性需要得到研究进一步的论证。

3.2认知成分理论冲动和自我控制理论(Impulsive and Self-con-trol Theories)。

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个体在自我控制的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控制系统—热系统和冷系统。

冷系统指的是海马为基础的认知系统,它推动个体进行反思和认知调节;而热系统主要指以杏仁核心为基础的情绪系统,它集中体现个体产生接近—回避或攻击—远离的反应,随着压力的增加和个体情绪唤醒水平的提高,热系统开始占据支配地位(Mische,1999)。

在一般情况下,两种系统是共同发挥作用的。

情感决策是热执行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理性、去情景化的认知是冷执行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跨期选择中,如果个体选择小的立即奖赏,则热系统起主导地位,相反,如果个体放弃立即奖赏,选择延迟较大的奖赏,则冷系统起主导地位。

也就是说,热系统与冷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个体的选择倾向性。

其中,自我控制加工可能是个体跨期选择中关键的部分,这种理论模型得到了脑成像方面的实验证据(Figner,2010)。

认知表征理论(Cognitive Imagery Theories)。

Trope和Liberman(2000,2003)提出时间建构理论(temporal construal theory)来解释跨期选择的心理效应,其基本假设是:当人们知觉事件发生的时间距离较远时,人们倾向于使用上位的、抽象的和本质的表征来解释事件(高水平建构);当知觉事件发生的时间距离较近时,人们更可能使用下位的、具体的和表面的特征来解释(低水平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