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期选择的认知机制与神经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6心理科学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2012,35(1):56-61
跨期选择的认知机制与神经基础*
刘雷赵伟华冯廷勇**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认知与人格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5)
摘要跨期选择是现实生活中一个极为普遍的决策现象。本文首先介绍跨期选择的几种经典心理效应,重点分析了跨期选择的认知机制:计算模型和认知成分模型,然后对其神经基础的三种研究取向(双机制加工、单机制加工、自我控制)进行了阐述。最后,对跨期选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该领域将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这对于进一步深化跨期选择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跨期选择时间折扣认知机制神经基础
1引言
跨期选择(intertemporal choice)是指个体对发生在不同时间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权衡,进而做出的各种判断和选择(Loewenstein,1988;Frederick,Loewenstein,&O’Donoghue,2002)。亚当斯密指出跨期选择不仅影响一个人的健康、财富与整体幸福感,也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的程度(Frederick,Loewenstein,&O’Donoghue,2002)。因此,跨期选择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领域。
Samuelson(1937)在经济学领域中基于折扣效用理论(Discounted utility Theory)开始对跨期选择进行研究;而心理学领域对跨期选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Mischel(1961)对延迟满足的实验。跨期选择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是,与当前或近期的获益(或损失)相比,人们总是倾向于赋予将来获益(或损失)更小的权重,这一现象叫做时间折扣(time discoun-ting)(Green&Myerson,2004)。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现象,比如吸烟、酗酒、吸食毒品、赌博等成瘾行为,虽然成瘾者都知晓这些行为的危害,但为了即时享乐,而宁愿放弃长远的利益(健康、美满的家庭、良好的社会关系等)。这些冲动行为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让人“目光远大”,而避免“鼠目寸光”?这些都跨期选择研究力求解决的问题。
当今,跨期选择研究已经成为行为决策学和神经经济学领域一个新的研究热点。研究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跨期选择进行研究,本文拟对以往研究进行总结,从跨期选择认知与神经机制的角度出发,对跨期选择的心理效应、认知机制以及神经基础等方面展开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跨期选择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2跨期选择的心理效应
动态不一致(Dynamic Inconsistency)。个体在一个小的立即奖赏与一个大的延迟奖赏之间选择,个体常常倾向于选择小的立即奖赏。然而当两个奖赏再同时延迟一个共同的时间后,个体则倾向于选择大的延迟奖赏(Angeletos,Laibson,Repetto,To-bacman,&Weinberg,2001)。Thaler(1981)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个体比较偏好今天得到一个苹果,而不是等到明天得到两个苹果;但是,若同时将等待时间延长一年,则个体可能会偏好一年又一天(一年后的明天)得到两个苹果,而不是一年(一年后的今天)后得到一个苹果。
立即效应(Immediacy Effects)。当个体面临立即小奖赏和延迟大奖赏时,个体通常倾向于选择立即小奖赏(Frederick,Loewenstein&O’Donoghue,2002)。Kirby和Hermstein(1995)研究发现,个体常常高估立即奖赏,低估延迟奖赏。个体可能认为接受一个确定奖赏的概率随着时间的延迟而降低,进而可能重新评估延迟奖赏的主观价值。
数量效应(Magnitude Effects)。这是指与大额数量相比,小额数量的折扣率较大(Benzion,Rap-oport,&Yagil,1989)。Thaler(1981)的研究发现,被试现在获得15元和一年后获得60元、现在获得250元和一年后获得350元、以及现在获得3000元和一年后获得4000元是无差异的,折扣率分别为139%、34%、29%。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30800292)和211三期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建设项目(NSKD08007)资助。通讯作者:冯廷勇。E-mail:fengty0@swu.edu.cn
要求被试想象他们现在需要支付一个交通罚单,如果罚单可以被延迟支付,例如,3个月、1年、或3年,他们愿意付多少?研究发现,个体对损失的折扣率远远小于获益的折扣率。这一结果也得到其他的研究的证明(Benzion,Rapoport,1989)。
序列效应(Sequence Effects)。个体偏好增长的序列优于下降的序列(Frederick,Loewenstein,&O’Donoghue,2002)。例如,Loewenstein等人(1991)发现人们喜欢一个增长序列的工资优于不变序列或下降序列的工资。
形式效应(Form Effects)。在跨期选择中,问题提法不同能够影响个体的时间偏好。Read,Freder-ick,Orsel,&Rahman(2005)提出了日期—延迟假说(date—delay hypothesis),即对未来结果的评价将取决于它的时间是采用期限还是时间点。使用延迟单位将使个体关注于需要等待多长时间,而使用日期会使个体关注结果发生的时刻以及当时的收益值。研究发现,当时间被描述为日期时比描述成延迟期限时,个体更具有耐心。
3跨期选择的认知机制
对于跨期选择的认知机制,研究者主要提出了两类理论模型:计算理论(Computing Theories)和认知成分理论(Theories of Cognitive Component)
3.1计算理论
3.1.1早期模型
折扣效用模型(Discounted utility model,DU)。DU理论基本假设是:人们会将未来不同时间点的效用按照同一比率(指数函数的形式)进行折扣,而折扣后的未来各期效用之和,就是人们对该决策赋予的总效用。由于无论延迟时间的长短,价值变化的速率恒定,因此,这一模型不能解释许多时间折扣的异常现象,例如,动态时间不一致等(何嘉梅,黄希庭,2009)。
3.1.2中期模型
双曲线折扣模型族。双曲线折扣模型族主要包括双曲线折扣模型(hyperbolic discounting model)和准双曲线折扣模型(quasi-hyperbolic discounting model)。Mazur在1984年提出双曲线折扣模型,公式为V d=A/(1+k d D),是延迟时间的减函数,表现为随着延迟时间的增长,价值下降的速度放慢。准双曲线折扣模型由Laibson提出,它由两个不同的折延迟,被赋予的价值权重迅速降低,时间折扣率大;另一个函数是指数函数的一部分,对相同的时间延迟赋予相同的权重,时间折扣率小(O'Donoghue et al.,1999;Angeletos et al.,2001)。准双曲线函数形式如公式1:V d=βδd A,V d:折扣后的价值,A:将来奖赏的客观数量,β参数表示相对于立即奖赏,在任一延迟时间点的特别的价值(0<β≤1),例如,在β<1时,相对立即奖赏,所有将来的奖赏都会得到低估;δ参数是标准指数模型中的折扣率,不管延迟时间多长,折扣率是相等的。与DU模型相比,双曲线折扣模型族并没有要求时问折扣率稳定不变,在许多研究中,双曲线折扣模型族比DU模型更适合数据的分析。
3.1.3近期模型
次可加折扣模型(subadditive discounting mod-el)。Read(2003)根据绝对延迟时间和相对延迟时间的比较,提出次可加折扣模型。基本假设是:不管奖赏延迟与否,间隔时间越短,跨期选择的折扣率越大。其公式为:SS=δt1-t1LL,SS:小的较早奖赏;LL:大的延迟奖赏;δ:恒定的折扣率,0<δ<1;t1:较早奖赏的获得时间;t2:较晚奖赏的获得时间。次可加折扣是一个明显的现象,在匹配和选择中的一系列延迟情况下都能发现,当延迟分解为几个间隔时也会发生,间隔增多折扣率也增加。
“尽可能快”折扣模型(“as soon as possible”(ASAP)discounting model)。现今有研究者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对时间折扣进行解释的模型:ASAP折扣模型。(准)双曲线折扣模型假设:将来奖赏的主观价值与立即奖赏相比是以双曲线的形式下降的,例如,主观价值的标准的双曲线函数是V d=A/(1+ k d D),V d:将来奖赏被评估的主观价值,A:将来奖赏的客观数量,D:相对于立即奖赏的延迟时间,k d:主观折扣常量。然而,将来奖赏的主观价值不是相对于立即奖赏,而是相对于早期奖赏呈双曲线下降的。Kable等人(2010)称作“尽可能快折扣模型”。例如,A SAP的函数的一般形式是V ASAP=g(D ASAP)A/(1 +k ASAP(D-D ASAP)),V ASAP:将来奖赏被评估的主观价值,D ASAP:相对与早期奖赏的延迟时间,g(D ASAP):一个相对于早期奖赏的延迟时间的函数。由于A SAP 模型是最近提出的,其可行性需要得到研究进一步的论证。
3.2认知成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