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的成语故事介绍
大器晚成的成语故事6篇
大器晚成的成语故事6篇大器晚成的成语故事6篇大器晚成的成语故事1:大器晚成:dàqìwǎnchéng:大器:比喻大才。
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
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东汉末年,有个叫崔琰的人,从小就喜欢舞枪弄刀,不喜欢读书,到了二十多岁才开始拜师学习。
崔琰很聪明,再加上他学习很刻苦,后来成为一个能文能舞的人。
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不爱说话,看起来呆头呆脑的,所以有许多人都瞧不起他,说他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
崔琰却说:才能大的人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露出来,等崔林年纪再大些,他肯定能成大器的。
后来,崔林果然在魏文帝时做了司空,并被封为安阳侯。
这个成语指能担当大事的人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名较晚。
:1、村上春树大器晚成,29岁才写他的第一部作品。
2、你别瞧不起人,铁杵磨成绣花针,只要有心,哪怕大器晚成!3、谈到她的高中经历时,莉顿说:“当时我不火,我属于大器晚成吧。
”4、它只对那些要把他们同化进我们的特殊的、大器晚成的、历史上偶然的生命形式还不晚的人来说才可能是显而易见的。
5、这位画家大器晚成,年轻时毫无名气。
6、五角大楼的战略分析家们开始把印度看作是一个能够抗衡中国的大器晚成的超级大国和民主强国。
7、自古以来,少年得志的固然多,大器晚成的也不少。
8、而它不但强烈而清晰地表达了亲子之爱和信念,而且讲述了两个男人如何通过婚姻一个出乎意料地大器晚成,另一个与来自田纳西州的黑人女性非法结合得到上帝的恩典的故事。
9、我这小孩是笨鸟慢飞,盼他可以大器晚成。
10、报纸上形容王老爹说:“老爹笔耕数十年,金鼎获奖,大器晚成。
”11、历史上大器晚成,中年以后才成就事业的例子,不胜枚举。
12、今年我在白金汉大学的情报史专业取得硕士学位90岁毕业似乎印证了“大器晚成”这个词,不过这样的结果并不是突然而至的,这常常是需要经过长期积累才能达到的顶峰。
13、老师说像宋代苏洵就是个大器晚成的人。
精选大器晚成成语故事
精选大器晚成成语故事大器晚成:比喻大才。
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
小编收集了关于大器晚成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大器晚成成语故事1大方无隅,大器晚成马援是东汉初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字文渊。
他在12岁那年,父母都去世了,他的哥哥把他抚养成人。
马援从小就有很远大的志向,他的几个哥哥都很看重他这一点。
当时,有一个叫朱勃的人,12岁便能口诵《诗》、《书》。
马援将自己与朱勃相比,感到差距很大,便有些气馁。
再加上马援在学习《诗经》的过程中,对当时人们死抠词句的学习方式很不满意,便不想再继续学习了。
那时,家中的生活也不富裕,马援就对哥哥马况提出请求,想到边疆去放牧,去经营畜牧业,可能会对家庭的生活有所改善。
马况十分了解自己的弟弟,就帮助他分析学习的困难,并安慰他说:“像朱勃这样的学生是‘小器速成’,他的才华也就是这么多了。
而你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能做成大事。
但是做大事的人千万不能急躁,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才会成材的。
好的木匠不会将还没做成的毛坯拿给别人看的。
你还是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去做吧,要奋发努力,千万不要自卑。
”马援听了哥哥呵的.话,不再自暴自弃,而是努力学习和磨炼自己。
后来,他当上了新城大尹,也就是汉中太守。
在东汉的建立和巩固过程中,马援屡建奇功,成为一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在55岁的时候,被光武帝封为将军。
马援的成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他的确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名将。
其实,大器晚成这句成语最早出自《老子》一书,原意是大才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长大成器,后人用来比喻经过长期的磨炼,又成才较晚的人。
人们也常用这句成语来安慰长期不得志的人。
大器晚成成语故事2东汉末年,有个叫崔琰的人,从小就喜欢舞枪弄刀,不喜欢读书,到了二十多岁才开始拜师学习。
崔琰很聪明,再加上他学习很刻苦,后来成为一个能文能舞的人。
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不爱说话,看起来呆头呆脑的,所以有许多人都瞧不起他,说他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
大器晚成幼儿成语故事
大器晚成幼儿成语故事大器晚成幼儿成语故事古人其实也很聪明,但是对于他们来说,铸造大鼎啊什么的,也是一件很费工夫的事。
因为越大的铸件所需要的冷却时间就越长,所需要等待的时间也就越长。
但是古人的心态好,相信“好饭不怕晚”,虽然等得久一点,但“大器”终能“晚成”。
东汉末年,有个年轻人叫崔琰,人长得相貌堂堂,可就是不喜欢读书,成天只知道舞刀弄剑,不务正业。
但他性格好,为人又仗义,喜欢到处结交朋友。
可那些崇文尚墨的文人们不喜欢他,觉得他这个人没什么文化,跟他也没什么好说的。
因此,那些文人们都故意躲着他,一旦崔琰上门来,他们就都躲着不见。
有一次,崔琰上门去拜访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想跟人家交朋友,结果被堵在大门口,下人告诉他说,主人正在潜心读书,读得实在太专注,根本抽不出时间见他一面。
平时外向大方的崔琰听了这话,闹了个大红脸,嘴上虽不说,但他心里明白,这是人家瞧不上自己,觉得自己是个粗人,不配结交有学问的人。
最后他只得灰溜溜地走了。
这事对崔琰刺激很大,他终于知道原来读书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光会武功只会被人认为是一介武夫。
所以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人物。
从此,崔琰到处拜师求学,虚心求教,不放过任何一个读书学习的机会。
渐渐地,他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他的为人和学识也慢慢被大家认可了,自然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尊敬他。
后来,袁绍听说有崔琰这么个能文能武的人,就招他当自己的谋士。
崔琰当了谋士之后发现,袁绍手下士兵的所作所为非常残暴,常常做一些挖坟掘墓的丧良心事。
崔琰就直言相劝,让袁绍管束一下自己的手下。
袁绍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也相信他的为人,就令自己的士兵不要再这么做。
后来,袁绍被曹操所灭,曹操久闻崔琰的大名,自然很想招他入自己的麾下。
崔琰也觉得曹操是一代英雄,也愿意跟着他。
归顺曹操之后,崔琰果然给他出了不少好主意。
当时,曹操有好几个儿子,他一直拿不定主意立谁为自己的继承人。
其实,曹操心里很想立曹植,因为曹植年纪虽小但是聪慧过人,聪明伶俐的孩子自然很招人喜欢。
大器晚成的成语故事
大器晚成的成语故事1. 姜子牙的故事:姜子牙年轻时怀才不遇,干啥都不顺利。
可他一直没放弃,到了老年才遇到周文王,从此大展宏图,成为周朝的开国元勋。
这就像那美酒,时间越久越香醇啊!你说咱要是遇到点挫折就打退堂鼓,能成啥大事呀?2. 重耳的故事:重耳在外流亡多年,吃尽苦头,但他始终坚持。
最后终于回到晋国,成为一代霸主。
他这就如同那丑小鸭,经历磨难后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多了不起!难道我们碰到困难不应该也这样坚韧不拔吗?3. 苏洵的故事:苏洵年轻的时候可不爱读书,但后来醒悟了,努力学习。
最后成为文学大家,还培养出了厉害的儿子。
这多像那后起之秀,爆发力超强!咱可不能小瞧任何一个努力的人啊,说不定哪天人家就一鸣惊人了呢。
4. 黄忠的故事:黄忠啊,年轻时没多少名气,可老了老了,在战场上却勇猛无比。
这就好比那老当益壮的千里马,越跑越有劲儿!咱们也不能因为年龄觉得自己不行了呀,黄忠不就是榜样吗?5. 肯德基爷爷的故事:肯德基爷爷哈兰·山德士,他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到六七十岁才成功创办了肯德基。
这不是活生生的大器晚成嘛!就像爬山,虽然过程艰难,但登顶那一刻啥都值了呀!咱遇到困难为啥不能咬牙坚持呢?6. 吴承恩的故事:吴承恩写《西游记》那可是经历了漫长岁月,到老年才完成这部经典。
这就像精心雕琢一件艺术品,慢工出细活呀!他能坚持下来,这精神咱可得学学。
7. 齐白石的故事:齐白石最开始只是个木匠,后来学画。
一直到晚年,他的画才达到巅峰。
这简直就是逆袭的代表啊!谁能想到一个木匠能成为一代大师呢?那我们还有啥理由不去努力拼搏呢?8. 重耳的故事:重耳流亡在外,啥苦都吃过,啥难都经历过。
但最后他成为了霸主,厉害不?这就跟那风雨后的彩虹一样绚烂!难道咱不该像重耳学习,不怕困难勇往直前?9. 司马懿的故事:司马懿忍辱负重多年,在晚年才掌握大权。
他就像那隐藏在暗处的猎豹,瞅准时机致命一击!咱平时也得学会等待时机啊,别着急崭露头角,时机到了自然就成功啦!我觉得啊,大器晚成不是啥坏事,反而是一种积累和沉淀。
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
一、成语典故
楚庄王执政三年,没有发布过命令,没有处理过政事。
右司马侍座,对庄王说:“有一只鸟栖息在南边的土丘上,三年不展翅,不飞不鸣,默然无声,这是什么意思?”庄王说:“三年不展翅,是用来长羽翼的;不飞不鸣,是用来观察民众的习惯。
虽然没有起飞,一飞必定冲天;虽然没有鸣叫,一鸣必定惊人。
好了,我已经知道了。
”
过了半年,庄王就亲自处理政事了。
废掉的事情有十件,兴办的事情有九件,诛杀了五个大臣,进用了六个处士,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好。
发动兵力在徐州击溃了齐国,在河雍战胜了晋国,在宋国与各地诸侯结盟,才称霸于天下。
所以说:“有大才干的人成就往往比较晚,而大的声音会让人听不到。
二、成语释义
大器:比喻大才。
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
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三、成语链接
近义成语:老有所成、奇葩晚放
反义成语:年轻有为、青年才俊
四、成语运用
他说:“我爸爸总是对我说我是个大器晚成的人。
我相信我是获得这个奖项里最老的人了。
”
五、情景图片。
大器晚成的典故
大器晚成的典故话说在古时候啊,有那么一位老兄,咱们就叫他老李吧,老李这人呢,打小就不是那种一眼看去就闪闪发光的料子。
村里头,别的孩子要么是能文能武,要么就是聪明伶俐,唯独老李,干啥都慢悠悠的,好像总比别人慢半拍。
大伙儿都说:“老李啊,你这性子,将来能成啥大事?”每当这时候,老李总是嘿嘿一笑,也不争辩,心里头却憋着股劲儿。
老李家里穷,没条件送他去学堂念书,他就自个儿在田间地头,用树枝在地上划拉,学着村里教书先生的样子,一笔一划地写字。
到了晚上,月亮成了他的灯,虫鸣成了他的伴,老李就着微弱的月光,读着从邻家孩子那里借来的破旧书卷,眼里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
村里人都笑他傻,说他这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可老李不以为意,他相信“勤能补拙”,“滴水穿石”。
年复一年,老李的学识就像那田里的庄稼,悄无声息地茁壮成长。
转眼间,老李成了村里的大龄青年,别人家的孩子都抱上娃了,他还是个光棍一条,整天忙着他的“大事业”——研究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方法,还尝试着自己改良种子。
村里人都说他这是不务正业,可老李心里头有数,他知道自己这是在为将来打基础。
终于有一天,老天爷开了眼,大旱之年,别的地儿庄稼都枯黄了,唯独老李的地里,绿油油的一片,丰收在望。
原来啊,老李这些年没少下功夫,他不仅学会了怎么抗旱保收,还改良出了耐旱的种子。
这下子,老李可算是出了名,连县太爷都亲自来村里考察,对他赞不绝口。
老李的故事传遍了十里八乡,大家都说他是“大器晚成”的典范。
老李呢,还是那副乐呵呵的样子,他说:“我这哪是晚成啊,我这是厚积薄发,就像那老酒,越陈越香嘛!”从那以后,老李不仅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还经常被请去外地传授经验。
他建起了学堂,让村里的孩子们都能有书读;他还设立了奖学金,鼓励那些有志向的年轻人追求自己的梦想。
老李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人生啊,就像一场马拉松,不在于你起跑时有多快,而在于你能不能坚持到最后,能不能在关键时刻爆发出你的力量。
所以嘛,别管别人怎么说,你只管埋头苦干,总有一天,你会让那些曾经看不起你的人刮目相看!。
大器晚成成语故事意思典故出处拼音造句
大器晚成成语故事意思典故出处拼音造句
成语典故大器晚成
成语拼音dà qì wǎn chénɡ
成语解释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
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成语故事或出处《老子》:“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
成语造句二位先生高才久屈,将来定是~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九回)
近义词后生可畏反义词不堪造就、冥顽不灵
成语英译 great minds mature slowly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袁绍的门客崔琰,23岁才开始读《论语》、《韩诗》,学成为袁绍出了不少好主意,袁绍兵败。
崔琰投奔曹操,身为尚书,不因亲戚关系而反对立曹植为太子,别人看不起他的堂弟崔林,他认为成大器的人一般要更长的时间磨炼
灯谜面百岁挂帅;夜校出人才
成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年纪大才成才。
大器晚成的故事简介
大器晚成的故事简介
袁绍身边的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喜习武艺,到了23岁才开始读《论语》、《韩诗》,求师学习。
由于他刻苦努力,学问也逐渐多起来。
当时袁绍的士兵非常残暴,掘开坟墓将尸骨暴露出来。
崔琰劝说袁绍不要这样做,袁绍认为他说得对,封他为骑都尉。
后来,崔琰跟随曹操,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
在他作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他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属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
”后来,崔林果然当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还在魏文帝手下任过司空。
发音dà qì wǎn chéng
释义大器:比喻大才。
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
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出处《老子》:“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 大器晚成的故事
示例二位先生高才久屈,将来定是大器晚成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九回
近义词后生可畏
反义词不堪造就冥顽不灵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大器晚成的历史故事
大器晚成的历史故事1、百里奚百里奚成功历程曲折离奇,正应了一段古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百里奚,家境贫寒,30多岁无所作为,被媳妇杜氏鼓励出游列国求仕。
临别前,杜氏杀掉唯一的老母鸡,百里奚含泪而别。
后来,他做了秦国的相国,一时间把妻儿给忘了。
杜氏带着儿子应聘进入相府为乐工。
一天晚上,百里奚让乐工们奏乐,轮到杜氏,她悲伤地唱道:百里奚,五羊皮!忆别时,烹伏鸡,春黄麦,炊门门;今日富贵忘我为?百里奚,五羊皮!父粱肉,饥,夫文绣,妻洗衣;富贵忘我为?百里美一听,感到得泪流满脸,知是妻子杜氏,赶忙下阶同杜氏相认,相互倾吐久别之情。
自此,百里奚全家团圆,功成名就。
2、苏洵苏洵年轻时,糊里糊涂地混日子,直到二十七岁方有觉悟,于是发愤学习。
学了一年多,自以为差不多了,就去考进士,结果没有考中。
从此,他谢绝宾客,每日端坐在书斋里,苦读不休者达六、七年,并发誓读书未成熟前,不写任何文章。
仁宗嘉佑元年,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文章,于是向朝廷推荐。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
嘉佑五年,52岁的苏洵被任为秘书省校书郎。
3、吴承恩吴承恩大约40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
六年后,由于母老家贫,去做了浙江长兴县丞。
终因受人诬告,两年后"拂袖而归"。
吴承恩一生不同流俗,品尝了社会人生酸甜辣后,开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虑社会人生的问题。
50岁左右,他开始写《西游记》,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后完成《西游记》的创作。
历时7年,那时他已经差不多80岁了。
4、齐白石齐白石从小家境贫困,世代务农,12岁学木匠,15岁学雕花木工,挣钱养家。
27岁才开始正式学画画。
自40岁起,离乡出游,五出五归。
55岁避乱北上,两年后定居北京。
1919年,齐白石57岁,靠卖画维持生计。
大器晚成的成语解释及故事
大器晚成的成语解释及故事大器晚成的详细解释:[释义] 大器:大的材料;比喻人才。
原指大的材料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
后指能担当大事的人要经过长期锻炼;成名往往较晚;也用作对长期不得意的人的一种安慰。
[语出] 《老子》:“大器晚成;大音稀声;大象无形。
”[辨形] 器;不能写作“气”。
[近义] 后生可畏[反义] 不堪造就冥顽不灵[用法] 常用作对长期不得意;无成就的人安慰的客套话。
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例句] 只要能成材;~也未尝不可。
[英译] A great man will succeed late in life。
大器晚成成语故事:袁绍身边的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喜习武艺,到了23岁才开始读《论语》、《韩诗》,求师学习。
由于他刻苦努力,学问也逐渐多起来。
当时袁绍的士兵非常残暴,掘开坟墓将尸骨暴露出来。
崔琰劝说袁绍不要这样做,袁绍认为他说得对,封他为骑都尉。
后来,崔琰跟随曹操,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
在他作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他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属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
”后来,崔林果然当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还在魏文帝手下任过司空。
大器晚成造句:1、舅舅四十多岁了才当上院长,真是大器晚成。
2、章学诚是大器晚成的一个典型。
3、只要能成材,大器晚成也未尝不可。
4、三国时的吕蒙,年少不知读书,后来猛醒发愤,最终大器晚成。
5、老师说像宋代苏洵就是个大器晚成的人。
6、报纸上形容王老爹说:"老爹笔耕数十年,金鼎获奖,大器晚成。
"。
7、自古以来,少年得志的固然多,大器晚成的也不少。
8、我这小孩是笨鸟慢飞,盼他可以大器晚成。
9、谈到她的高中经历时,莉顿说:"当时我不火,我属于大器晚成吧。
经典中华四字成语故事精选【五篇】
经典中华四字成语故事精选【五篇】【篇一】经典中华四字成语故事精选:大器晚成三国时候袁绍身边有一位门客。
名叫崔琰[yǎn],他从小学习武艺,不过直到23岁才开始读论语诗经等书籍。
崔琰为人耿直很有见识,朝廷的官员们对他十分推崇,连曹操都很敬重他。
当时袁绍手下的士兵非常残暴,甚至挖开坟墓毁弃敌人的尸骨,于是崔琰劝说袁绍命令士兵不要这样做,袁绍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就听取了他的建议,并且封他为骑都尉。
崔琰后来跟随曹操的时候,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
曹操想立曹植为嗣[sì]子(继承人的意思),崔琰就反对说,自古以来的规矩都是立长子,怎么能立小儿子呢?这是不可以的呀!曹植虽是崔琰的侄女婿,但他也不偏袒,曹操很佩服他的公正。
崔琰在对人才的识别方面有独到之处,崔琰有个堂弟名叫崔林,年轻时没有什么成就和名望,亲戚朋友都瞧不起他。
但是崔琰却对这位堂弟相当器重,常常对别人说,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意思是说,能做大事的人往往要经过长期的锻炼,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
后来崔琳受到重用,先是在曹操手下担任主簿、御史中丞等官职,后来在魏文帝曹丕朝中担任司空,被封为安阳乡侯,成为魏国的重臣。
大器晚成,原意是大才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成器,后来大器晚成这个成语意思常用以比喻一个人成才成名较晚。
【篇二】经典中华四字成语故事精选:兔死狐悲从前有一只兔子和一只狐狸,他们为了对付有共同的敌人——山里的猎人,结成联盟并且发誓要同生死共患难。
有一天,当他们正在田野里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时,一群山里的猎人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
兔子和狐狸正要逃跑的时候,有个猎人一箭射到了兔子身上,狐狸拼命逃跑,侥幸逃过了一劫。
猎人们走后,狐狸回到了原地,它非常悲伤,呜呜呜的哭了起来。
这时候,有个长者正好经过,看见狐狸正在哭泣,觉得非常奇怪,就问:“狐狸,你为什么不停地哭泣啊?”狐狸非常悲哀地说:“你有所不知,我和免子同样弱小的动物,都是猎人捕猎的对手象,本来我们是同生死共患难的,可是现在我的同伴被猎人射死了,它今天的死亡,预示着我也活不了多久,我真正的朋友死了,我哪能不伤心呢?”长者听了狐狸的话,叹着气说:“你为同伴的死而伤心,是因为你们有着相似的命运啊!”兔死狐悲的意思是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比如因同类的不幸或死亡,而感到悲伤。
大器晚成的成语故事典故_字词解析_造句
大器晚成的典故:东汉末年,有个年轻人叫崔琰,人长得相貌堂堂,可就是不喜欢读书,成天只知道舞刀弄剑,不务正业。
但他性格好,为人又仗义,喜欢到处结交朋友。
可那些崇文尚墨的文人们不喜欢他,觉得他这个人没什么文化,跟他也没什么好说的。
因此,那些文人们都故意躲着他,一旦崔琰上门来,他们就都躲着不见。
有一次,崔琰上门去拜访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想跟人家交朋友,结果被堵在大门口,下人告诉他说,主人正在潜心读书,读得实在太专注,根本抽不出时间见他一面。
平时外向大方的崔琰听了这话,闹了个大红脸,嘴上虽不说,但他心里明白,这是人家瞧不上自己,觉得自己是个粗人,不配结交有学问的人。
最后他只得灰溜溜地走了。
这事对崔琰刺激很大,他终于知道原来读书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光会武功只会被人认为是一介武夫。
所以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人物。
从此,崔琰到处拜师求学,虚心求教,不放过任何一个读书学习的机会。
渐渐地,他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他的为人和学识也慢慢被大家认可了,自然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尊敬他。
后来,袁绍听说有崔琰这么个能文能武的人,就招他当自己的谋士。
崔琰当了谋士之后发现,袁绍手下士兵的所作所为非常残暴,常常做一些挖坟掘墓的丧良心事。
崔琰就直言相劝,让袁绍管束一下自己的手下。
袁绍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也相信他的为人,就令自己的士兵不要再这么做。
后来,袁绍被曹操所灭,曹操久闻崔琰的大名,自然很想招他入自己的麾下。
崔琰也觉得曹操是一代英雄,也愿意跟着他。
归顺曹操之后,崔琰果然给他出了不少好主意。
当时,曹操有好几个儿子,他一直拿不定主意立谁为自己的继承人。
其实,曹操心里很想立曹植,因为曹植年纪虽小但是聪慧过人,聪明伶俐的孩子自然很招人喜欢。
崔琰觉察到曹操的心思,仍旧直言不讳地规劝曹操不要这么做。
他坦言自古以来,都是立长不立幼,立幼的后果就是后患无穷,很难保前人打下的江山长久不衰。
曹操听了他的谏言,吃惊不已,他问崔琰:“曹植可是你的侄女婿,你的侄女婿一旦成了继承人,到时候你荣华富贵享之不尽。
大器晚成成语故事出处释义造句
大器晚成成语故事|出处|释义|造句
相信很多的小朋友都很熟悉大器晚成这个成语,那么你知道大器晚成的故事吗?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大器晚成成语故事,来欣赏一下吧。
大器晚成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袁绍的门客崔琰,23岁才开始读《论语》、《韩诗》,学成为袁绍出了不少好主意,袁绍兵败。
崔琰投奔曹操,身为尚书,不因亲戚关系而反对立曹植为太子,别人看不起他的堂弟崔林,他认为成大器的人一般要更长的时间磨炼。
大器晚成出处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老子》四十二章
大器晚成释义
大器:比喻大才。
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
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大器晚成造句
1、章学诚是大器晚成的一个典型。
2、老师说像宋代苏洵就是个大器晚成的人。
3、舅舅四十多岁了才当上院长,真是大器晚成。
4、自古以来,少年得志的固然多,大器晚成的也不少。
5、我这小孩是笨鸟慢飞,盼他可以大器晚成。
6、爱德华托马斯是诗歌界的大器晚成者。
7、只要能成材,大器晚成也未尝不可。
8、这位画家大器晚成,年轻时毫无名气。
9、三国时的吕蒙,年少不知读书,后来猛醒发奋,最终大器晚成。
10、40岁了,在事业上还没啥建树,这还叫大器晚成吗?。
成语故事大器晚成
成语故事大器晚成东汉末年,崔琰在河北袁绍处当门客。
当时袁绍的军队纪律很差,每攻陷一个地方,士兵们往往要掘开坟墓,抢夺墓中的财宝,而将尸骨弃于荒野,百姓们对此非常气愤。
崔琰见到这种情景,劝袁绍下令禁止,以免再有这类事情发生。
他对袁绍说:“古时凡是仁义之师,从来没有挖人家坟墓的残暴行为。
现在河北兵如此胡来,岂不惹得天下人共愤,这实在是自取灭亡啊!” 袁绍感到崔琰非常及时地向他提出了这个问题,立即命令崔琰为骑都尉。
“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崔琰被曹操所俘获。
曹操看他是位人才,便留他在自己身边任职。
曹军几次狠狠地打击前来侵犯的匈奴人,最后匈奴派使臣向曹操求和,并送来大量贡礼。
匈奴使臣回国前,要求曹操接见他们,并说:“久仰魏王武功赫赫、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想来形貌一定威严,愿意一睹风采。
” 曹操听了手下报告,觉得匈奴使臣的要求合理,不好拒绝,便让有关人员安排会见的时间。
会见前,曹操觉得自己的个头太小,不够威武,很难令外国使臣敬畏,便让崔琰假扮自己接见匈奴使臣,自己则扮作贴身卫土,手扶配刀,站在一旁。
会见结束后,曹操派人向匈奴使臣询问对曹操的印象,匈奴使臣说:“魏王长相风流文雅,气度宽宏,可他身边手扶佩刀的卫士却很威严,令人望而生畏,有帝王之相。
” 曹操听了匈奴使臣的评价,觉得此人很有眼力。
实际上,崔琰不仅长得相貌堂堂、举止不俗,分析事物合情合理,而且知人善任,爱惜人才。
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
崔林平时说话不多,性格比较内向,平时很少在亲友之间走动,特别是成年以后淡泊功名,一时没有什么大成就。
为此,亲友们谈起崔林,都会显出一副鄙夷不屑的样子,评价崔林说:“崔林这个人不会有什么大作为,与崔琰比差远了。
” 崔琰却有自己的主见,他每次遇到亲友,都对他们说:“我与诸位的看法不同。
我以为人的发达有迟有早,我不过早作了几年官,哪里比得上崔林。
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
以他的见识和才干,将来一定能成就一番大事业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
成语典故丨大器晚成
【成语】大器晚成【拼音】dà qì wǎn chéng【释义】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
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出处】《老子》四十二章:“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解释:高尚的德好像河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强的德好像懦弱,充实的德好像空虚;最洁白的好像污浊,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最大的音乐没有声响,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象。
大道隐匿,没有名称,却唯有道善于始生万物,又善于去完成。
【近义词】后生可畏【反义词】冥顽不灵初露锋芒不堪造就【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年纪大才成才【成语故事】东汉末年,有个名叫崔琰的人,字季珪,清河郡东武城(今河北省故城县)人。
崔琰得剑法很好,他特别喜欢交朋友。
可是,有些人却认为他不学无术,除了舞刀弄棒,学问上一窃不通。
有一次,他去拜访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主人让管家出来告诉他说:“主人正在潜心读书,无暇闲谈。
”崔琰知道人家是嫌他没知识,感到无比羞愧,暗自下了决心,一定要好好读书,成为一个能文能武的人。
从此,崔琰虚心拜师求学,学问逐渐增多起来;当时独霸北方的袁绍就把他招为谋士。
袁绍被曹操所灭后,曹操久闻崔琰才干,劝崔琰归顺自己。
在曹操的大本营邺城(今临漳邺镇)中,崔琰出了不少主意,很受曹操器重。
又有一次,曹操和崔琰商量,想立小儿子曹植为太子。
崔琰说:“自古以来,都是立长不立幼,您立曹植,曹丕心里不服,大臣们也不服,这就种下了祸根。
纵观古今,因为废长立幼引起的骨肉相残还少吗?请主公三思而行!”其实曹植还是崔琰的侄女婿,但尽管是亲属,崔琰也不偏袒。
曹操十分佩服崔琰的公正。
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
崔林年轻时一事无成,亲友们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他凭自己的经历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大器晚成),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器的。
大器晚成励志故事
大器晚成励志故事大器晚成励志故事(一)姜尚姜尚年轻时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宰牛卖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做过卖酒生意。
他虽贫寒,但胸怀大志,勤苦学习,始终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兴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
直到暮年,终于遇到了施展才华之机。
姜尚在辅佐周文王期间,为强周灭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内外政策。
周文王死后,武王姬发继位,拜姜尚为国师,尊称师尚父。
姜尚继续辅佐周国朝政。
武王十一年,武王举兵伐纣,在牧野大获全胜。
周朝建国之后,姜尚因灭商有功,被封于齐,都城营丘(今日临淄市临淄北)。
中国励志故事有句老话“太公八十遇文王”。
很可能夸张了。
不过我记得在那里看过,说姜尚72岁被拜为国师,可信度就高些。
无论是八十遇文王,还是七十而拜相也好,足以勉励我们每一个人。
大器晚成励志故事(二)刘邦刘邦应该算是典型的大器晚成的人。
除了运气出奇的好,我觉得他也有自己过人之处。
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刘邦在沛县聚众响应陈胜吴广起义,称沛公此时的刘邦已是47岁的“高龄”了。
47岁在今天想创一番事业也觉得自己老了,在2000多年前47岁的人可能相当于今天67岁的人。
何况还是从一个县里小小的干部到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差距。
刘邦的革命事业进展非常迅猛。
公元前206(仅仅3年时间)年十月刘邦便进抵霸上。
秦王子婴投降,秦灭亡。
入关后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因此受到人民的欢迎。
项羽击溃秦军主力后,刘邦听从张良的意见,亲至鸿门,卑辞言好。
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励志故事:中国历史上十位大器晚成的名人故事刘邦不甘心革命的胜利果实被项羽独占,率军东出,发动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
汉王五年冬,刘邦约韩信、彭越等人率军进围楚军于垓下。
项羽率部突围,至乌江自刎。
当年二月(55岁),刘邦即帝位,初建都洛阳,不久迁至长安,史称西汉。
一般说“从奴隶到将军”表示一个人的飞跃,而刘邦8年时间就完成了“从亭长到皇帝”的跳跃,更牛。
大器晚成_600字
【出处】《老子》四十二章。
【释义】大器:大才。
大才需要经过长期的磨炼方能成就。
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
【历史典故】
东汉末年,袁绍的身边有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喜习武艺,23岁才开始读书求学。
但因其刻苦努力,进步十分明显。
当时袁绍的军队军纪很差,每攻陷一个地方,都会掘开坟墓盗取陪葬的财物,因此所到之处,百姓都十分痛恨他们。
崔琰见此情形,便劝说袁绍不要这样做,袁绍认为他说得对,接受了他的建议,从此以后严惩此事,并封他为骑都尉。
官渡之战中,袁绍败于曹操,崔琰被俘。
于是,他开始跟随曹操,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
在他做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太子,崔琰反对,他对曹操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属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
崔琰还善于发现人才。
他有个堂弟叫崔林,性格内向,很少说话,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
崔琰常对人说:“人的发达有迟有早,我只不过是早做了几年官,怎么比得上崔林呢。
有才能的人需要长时间的磨炼才能成器,以崔林的见识和才干,将来必成大器。
”
崔琰的眼光果然没错,因为崔林一直刻苦读书,而且时刻关注政局的变化。
后来,在崔琰的推荐下,崔林当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
到了魏文帝时期,他官至司空,被封为安阳侯。
大器晚成成语典故
大器晚成成语典故
大器晚成成语典故
成语名称:大器晚成
成语拼音:dà qì wǎn chéng
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年纪大才成才。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器:器物,指才干;大器:比喻大材;成:成就。
指能担当重任的人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成名较晚。
也用作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
成语来源:春秋·楚·李耳《老子》第40章:“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刑,道褒无名。
”
成语造句:孙犁《庚午文学杂记》:“大器晚成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
大器晚成的成语故事
袁绍身边的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喜习武艺,到了23岁才开始读《论语》、《韩诗》,求师学习。
大字开头的成语
大笔如椽大显神通大公无私大逆不道大义灭亲大材小用大禹治水大腹便便大器晚成大放厥词
包含有大字的成语
冒天下之少壮不努小巫见大小杖则受蚍蜉撼大不以一眚胆如斗大奋臂大呼泰山不让小时了了。
2023年大器晚成成语故事
2023年大器晚成成语故事2023年大器晚成成语故事1成语解释:大器:大的材料;比喻人才。
原指大的材料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
后指能担当大事的人要经过长期锻炼;成名往往较晚;也用作对长期不得意的人的一种安慰。
成语出处:先秦李耳《老子》:“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成语简拼:DQWC成语注音:ㄉㄚˋㄑ一ˋㄨˇㄥˊ常用程度:常用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感情色彩:中性成语成语用法:大器晚成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年纪大才成才。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辨形:器,不能写作“气”。
近义词后生可畏反义词不堪造就、冥顽不灵成语例子:二位先生高才久屈,将来定是大器晚成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九回)英语翻译:A great man will succeed late in life.日语翻译:たいきんせい其他翻译:法un grand génie ne se révèle que tardivement 成语谜语:百岁挂帅;夜校出人才成语故事:袁绍身边的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喜习武艺,到了23岁才开始读《论语》、《韩诗》,求师学习。
由于他刻苦努力,学问也逐渐多起来。
当时袁绍的士兵非常残暴,掘开坟墓将尸骨暴露出来。
崔琰劝说袁绍不要这样做,袁绍认为他说得对,封他为骑都尉。
后来,崔琰跟随曹操,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
在他作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他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属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
”后来,崔林果然当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还在魏文帝手下任过司空。
2023年大器晚成成语故事2释义:形容成名较晚。
袁绍身边的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喜习武艺,到了23岁才开始读《论语》、《韩诗》,求师学习。
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
成语故事大全:大器晚成
出处:《三国志魏书》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
释义:形容成名较晚。
故事:袁绍身、《韩诗》,求师学习。
由于他刻苦努力,学问也逐渐多起来。当时袁绍的士兵非常残暴,掘开坟墓将尸骨暴露出来。崔琰劝说袁绍不要这样做,袁绍认为他说得对,封他为骑都尉。后来,崔琰跟随曹操,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器晚成出处:《三国志·魏书》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
释义:形容成名较晚。
大器晚成的成语故事内容如下。
大器晚成的成语故事介绍袁绍身边的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喜习武艺,到了23岁才开始读《论语》、《韩诗》,求师学习。
由于他刻苦努力,学问也逐渐多起来。
当时袁绍的士兵非常残暴,掘开坟墓将尸骨暴露出来。
崔琰劝说袁绍不要这样做,袁绍认为他说得对,封他为骑都尉。
后来,崔琰跟随曹操,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
在他作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他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属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
”后来,崔林果然当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还在魏文帝手下任过司空。
大器晚成的成语故事就到此为大家介绍完毕了,祝大家都能早日写出一篇好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