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从闪电谈起
13.1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沪粤版九年级上册)
13.1 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沪粤版九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的物理教材,主要涉及第13章第1节“从闪电谈起”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研究闪电这一自然现象,引导学生了解静电的产生、静电的利与弊、以及静电的防止和利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闪电的产生原理,知道静电的产生和消失,理解静电的利与弊。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探索科学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闪电的产生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静电的利与弊。
2. 教学重点:闪电的产生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静电的利与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尺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闪电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闪电的产生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静电的利与弊。
3. 实验:进行静电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静电的产生和消失,加深对静电现象的理解。
4. 讨论:分组讨论静电的利与弊,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闪电的产生原理2. 静电的产生和消失3. 静电的利与弊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闪电的产生原理。
2. 列举生活中静电的利与弊,并提出相应的防止和利用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中的其他物理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闪电的产生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静电的利与弊。
通过讲解闪电的产生原理,让学生了解闪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大气中的正负电荷相互作用产生的。
讲解静电的产生和消失,让学生知道物体带电的原因是由于电子的转移,而静电的消失是由于电荷的中和。
讲解静电的利与弊,让学生了解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静电给生活带来的不便,如静电吸附、电击等。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上 13.1 从闪电谈起 教案
从闪电谈起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2、知道电荷有两种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验电器的认识4、了解静电现象的应用与防护【过程与方法】1、通过大量事例认识静电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通过交流和讨论,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活动学习摩擦起电及摩擦起电的原因,了解摩擦起电,消除对“电”的神秘感,并对自然现象产生亲近的情感和探究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及摩擦起电的实质。
2、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验电器的原理。
【教学难点】1、知道摩擦起电的实质。
2、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你了解闪电是怎么回事吗?并列举生活中很多例子,比如毛衣静电、梳子梳头发等二、教学过程探究点1电是什么[阅读课本]P43“电是什么”[思考]观察摩擦起电现象,让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近轻小物体,如泡沫小球、小纸屑等。
观察并谈谈自己的发现。
[归纳提升]现象:用塑料笔杆摩擦头发,再让摩擦过的笔杆靠近小纸屑,看能不能吸引小纸屑。
发现: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思考]为什么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引导学生思考。
然后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总结摩擦起电的实质。
发现:摩擦起电的实质:电子的转移,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小组讨论]1.什么叫正电荷? 2.什么叫负电荷?[归纳提升]一种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做正电荷;另一种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做负电荷。
[思考]用塑料梳子在干燥的头发上梳几下,梳子上会带电,经检验梳子带的是负电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摩擦创造了电荷B.梳子得到了一些电子C.梳子失去了一些电子D.梳子失去了一些原子核[分析]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所以A、D都是错的,梳子带上负电,是梳子得到电子。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教案:13.1从闪电谈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20232024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3章第1节“从闪电谈起”。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静电现象的产生、电荷的种类、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静电的防止和利用。
具体内容包括:1. 静电现象的产生:通过摩擦、接触、感应等方式使物体带电。
2. 电荷的种类:正电荷和负电荷。
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 静电的防止和利用:利用导电体、绝缘体、避雷针等方法防止静电的危害,以及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掌握电荷的种类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静电现象的产生、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毛皮和橡胶棒、塑料尺等)。
2. 学具:笔记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闪电现象为例,引导学生思考闪电的产生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静电现象的产生,引导学生认识电荷的种类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 课堂实验:通过实验演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直观地理解静电现象。
4. 例题讲解:运用教材中的例题,讲解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与静电现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静电现象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3.1 从闪电谈起一、静电现象的产生1. 摩擦起电2. 接触带电3. 感应带电二、电荷的种类1. 正电荷2. 负电荷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1.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2.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四、静电的防止和利用1. 利用导电体、绝缘体等方法防止静电的危害2. 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1)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从闪电谈起教案
第一节从闪电谈起【教学目标】(1)通过大量事例认识电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2)知道电荷有两种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通过实验探究,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
(4)通过交流和讨论,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5)了解电现象的应用与防护【教学重点】摩擦起电及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原理【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教学过程】一、引入采用提问的形式:电是什么?看过闪电吗?知道闪电是怎样形成的吗?小学课本里学过电荷有几种?它们之间的规律是怎样的呢?老师做些补充:(电是物质中存在的一种能,人们利用它来使电灯发光机械转动等,闪电是阴雨天气中云层间的放电现象。
电荷是构成物质的许多基本粒子所带的电,习惯上把物体所带的电叫电荷。
)二、进行新课(1)、摩擦起电1、使不带电的物体获得电的过程叫起电,起电的方法有三种: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过程叫摩擦起电。
这时物体带静电。
相互摩擦的两种不同的物体带的是异种电荷,其中一种是正电荷,另一种是负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这两种电荷。
3、带电体的性质:能够吸引轻小的物体。
(2)两种电荷:1、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凡是与玻璃棒所带电性相同的物体所带的电都是正电荷。
2、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负电荷,凡是与橡胶棒所带电性相同的物体所带的电都是负电荷。
3、电荷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异种电荷(3)、摩擦起电的实质:是依靠摩擦使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物体失去电子带上了正电,物体得到电子带上了等量的负电。
摩擦起电注意事项:摩擦起电只有在干燥的环境下才容易发生。
潮湿、手上有汗无法完成静电实验。
(4)验电器1、验电器的作用:实验室里总是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验电器的构造如图11-1-2所示:由金属球、绝缘塞、金属杆、金属箔片组成。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2022秋九年级上册初三物理沪粤版(安徽)
13.1 从闪电谈起(教案)2022秋九年级上册初三物理沪粤版(安徽)当我看到这个主题时,我立刻想到了孩子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和兴趣。
因此,我决定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来引入这个话题,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是通过故事、实验和讨论等方式,让孩子们了解闪电的形成和特点。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让他们了解自然现象的奥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闪电的形成和特点;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3. 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闪电的形成和特点;难点:如何用简单的语言和方式让孩子们理解闪电的形成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图片、视频、实验器材;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讲述一个关于闪电的故事,引导孩子们思考闪电是如何形成的。
2. 讲解:通过图片和视频,讲解闪电的形成过程,让孩子们了解闪电的特点。
3. 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静电现象,让孩子们亲身体验闪电的原理。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闪电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闪电的形成和特点;难点:如何用简单的语言和方式让孩子们理解闪电的形成过程。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孩子们对闪电的形成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讨论环节,他们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闪电的形成过程,表现出较强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然而,在实验环节,部分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观察不够仔细,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拓展延伸:邀请一位科学家或专家来校讲座,分享更多关于闪电和自然现象的知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组织一次户外观察活动,让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重点解析1. 闪电的形成和特点: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闪电的形成过程,我选择了生动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以直观的方式展示闪电的形态和产生原理。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 20242025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是我最重要的使命。
因此,当我面对“13.1从闪电谈起”这一教案时,我决定采用一种轻松、有趣、互动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了解闪电,认识自然。
一、设计意图1. 了解闪电的形成原因;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3. 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闪电的形成原因,认识自然现象;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提高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热爱,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了解闪电的形成原因;难点:理解闪电与云层、大气层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课件;2.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张白纸、一支笔,用于记录观察结果。
五、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闪电的视频,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闪电的壮观。
然后,我提问:“你们知道闪电是如何形成的吗?”让孩子们自由发表意见。
2. 知识讲解:我利用课件,详细讲解闪电的形成原因,以及闪电与云层、大气层之间的关系。
3. 观察实验:让孩子们分组观察天空,寻找闪电的痕迹。
每组记录下观察到的闪电现象,并讨论闪电的形成原因。
4. 实践操作:每组分别进行一次模拟闪电实验,让孩子们亲自动手,感受闪电的形成过程。
5. 讨论交流:邀请几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实践体验,让孩子们在讨论中,进一步理解闪电的形成原因。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了解闪电的形成原因;难点:理解闪电与云层、大气层之间的关系。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认真反思了本次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我发现,孩子们在观察、实践和讨论中,表现出很高的兴趣和积极性。
但同时,我也意识到,部分孩子在理解闪电与云层、大气层之间的关系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第13章第1节从闪电谈起(新教案)-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册物理(沪粤版)
第13章第1节从闪电谈起(新教案)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册物理(沪粤版)教案:第13章第1节从闪电谈起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闪电谈起,通过对闪电的了解,引入物理概念和研究方法。
整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闪电的原理,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闪电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静电和雷电的相关知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闪电的形成原理和静电、雷电的关系。
2. 教学重点:闪电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气球、毛皮等)。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上课之初,我会提问:“大家有没有见过闪电?闪电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
3.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闪电与天气、气候的关系,以及闪电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 练习:为学生提供一些关于闪电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闪电的形成原理和静电、雷电的关系。
2. 活动重点:闪电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闪电,引导学生了解物理知识,教学效果较好。
但在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对闪电与天气、气候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闪电、静电和雷电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研究,探究闪电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重点细节:闪电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补充和说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闪电的形成原理,我选择了多媒体课件和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
课件展示了闪电的图片和视频,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闪电的外观和产生的环境。
实验演示则让学生亲身体验静电现象,从而理解闪电与静电的关系。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13.1从闪电谈起教案
教案: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 13.1 从闪电谈起一、教学内容1. 闪电的定义与分类2. 闪电的形成原因3. 闪电与天气的关系4. 防雷知识与技巧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闪电的基本概念,掌握闪电的形成原因及其与天气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掌握防雷知识与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闪电的形成原因及其与天气的关系。
难点:闪电的分类及防雷知识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课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闪电视频,让学生观察闪电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闪电是如何形成的,与天气有什么关系。
2. 知识讲解:(1)讲解闪电的定义与分类,让学生了解闪电的基本概念。
(2)解释闪电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理解闪电与天气的关系。
(3)介绍防雷知识与技巧,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3. 例题讲解:通过分析几个与闪电相关的例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闪电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闪电的定义与分类2. 闪电的形成原因3. 闪电与天气的关系4. 防雷知识与技巧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描述一下闪电的现象,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2. 列举几种防雷措施,并说明其原理。
答案:1. 闪电是一种自然现象,通常发生在雷暴天气中。
它是由大气中的正负电荷相互作用产生的放电现象。
当正负电荷的差距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闪电。
2. 防雷措施包括: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等。
避雷针是通过将雷电引入地下,保护建筑物和人身安全;避雷带和避雷网则是通过引导雷电电流流入地下,减少雷电对建筑物的危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播放闪电视频、讲解知识、分析例题、随堂练习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了闪电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及其与天气的关系。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 册13.1 从闪电谈起 教教学设计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3.1 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一、设计背景和目标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的第13个单元是电。
本单元的第1个课时的学习内容是从闪电谈起。
在学习这个课时的过程中,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闪电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相关的保护措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闪电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明白如何保护自己避免雷击。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他们从生活实际中观察闪电,并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知识(5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导入闪电的概念。
可以用以下问题来指导学生: -你们有没有亲身经历过闪电? - 闪电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闪电会产生?3.2 实验探究(15分钟)在导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观察闪电产生的过程。
实验步骤如下: 1. 准备一个模型闪电球和一个橙子。
2. 将模型闪电球接触到橙子的表面,并慢慢移开。
3. 观察是否会出现闪电现象,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闪电的特点,并引导他们思考闪电产生的原因。
3.3 理论学习(20分钟)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向学生讲解闪电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可以按照以下内容进行讲解: 1. 闪电的形成原因:大气中不同层次的云之间产生快速放电,并伴随着强烈的光和声现象。
2. 闪电的特点:闪电具有极高的温度、亮度和威力,会对人和物造成极大的危害。
通过理论学习,让学生对闪电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3.4 分组合作探究(15分钟)把学生分为小组,要求他们选择一个观察闪电的场景(例如:夏天的晚上、雨天等),观察并记录闪电的现象。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闪电,勾勒闪电的形状等等。
然后,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引导他们总结出观察闪电的一些规律和特点。
3.5 安全保护知识(10分钟)向学生讲解保护自己避免雷击的方法和措施。
可以按照以下内容进行讲解: 1. 室内安全:避免在窗户或水龙头附近站立,尽量远离金属物品。
13.从闪电谈起-沪科粤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13.从闪电谈起-沪科粤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闪电的形成过程和危害;
2.探究闪电与电荷、电场、电势差等概念的关系;
3.学习如何预防雷电灾害。
二、教学准备
1.教材:沪科粤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
2.教具:板书、投影仪;
3.材料:闪电的原理和应对雷电灾害的知识。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教师出示一张闪电的图片,让学生自己发表对闪电的看法,做一下讨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闪电是什么?闪电为什么会产生?闪电会对人类造成什么影响?
2. 概念讲解(15分钟)
1.电荷:介绍电荷的概念和电荷的符号表示;
2.电场:介绍电场的概念和电场的表示方法;
3.电势差:介绍电势差的概念和电势差的计算方法。
3. 闪电的形成过程(20分钟)
1.描述闪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了解闪电是如何产生的;
2.解释闪电后的声、光现象。
4. 从闪电谈起,避免雷电灾害(25分钟)
1.介绍雷电的危害,以及如何避免雷电危害;
2.简述覆盖房屋,建筑物,汽车,人体的保护措施。
5. 讨论课(20分钟)
就闪电现象及应对雷电灾害展开讨论,让学生可以结合身边的案例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闪电为例,介绍了相关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闪电的形成过程,以及如何应对雷电灾害。
讨论课环节,让学生在自由讨论的环境下学习和交流。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丰富的案例,增加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13.1从闪电谈起教案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 13.1 从闪电谈起教案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因此,我设计了一次以“闪电”为主题的活动,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了解闪电的基本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一、设计意图本次活动的设计方式采用了“从实践中学习”的理念,通过观察、实践和讨论,让孩子们深入了解闪电。
思路是将孩子们分成小组,让他们观察闪电的图片,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闪电的特点。
然后,我将向孩子们介绍闪电的基本知识,并引导他们通过实践活动探究闪电的产生和传播。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闪电的基本知识。
2. 培养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闪电的基本知识和产生原理。
难点:闪电的传播过程和防雷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闪电演示仪、闪电图片、PPT、黑板、粉笔。
学具:记录本、画笔、彩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向孩子们展示闪电图片,让他们自由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闪电的特点。
2. 讲解:向孩子们介绍闪电的基本知识,包括闪电的产生、传播和防雷方法。
3. 实践活动:将孩子们分成小组,让他们使用闪电演示仪进行实验,观察闪电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并记录下来。
4. 讨论:让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讨论闪电的传播过程和防雷方法。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闪电的基本知识和产生原理。
难点:闪电的传播过程和防雷知识。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掌握了闪电的基本知识和防雷方法,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但是,活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些孩子对闪电的传播过程不够理解,需要我在下次活动中更加详细的讲解。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一次户外观察活动,让他们在自然环境中观察闪电,并记录下来。
还可以让孩子们通过网络或书籍搜集更多关于闪电的知识,进行分享和交流。
重点和难点解析1. 闪电的产生原理:让孩子们了解闪电是如何产生的,是本次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3.1从闪电谈起
教案:13.1 从闪电谈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的第13章第1节,主要内容包括:1. 静电现象:电荷的产生、正负电荷的定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 雷电:雷电的形成、雷电的特点、避雷针的作用。
3. 摩擦起电:摩擦起电的原理、摩擦起电的实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掌握电荷的产生、正负电荷的定义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 使学生了解雷电的形成、特点和避雷针的作用,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3.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摩擦起电的原理。
2. 教学重点:静电现象的观察和理解,雷电的形成和避雷针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丝绸和毛皮、塑料棒和气球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闪电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静电现象,引导学生了解电荷的产生、正负电荷的定义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 知识拓展:讲解雷电的形成、特点和避雷针的作用,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4. 实例分析:通过摩擦起电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和实例。
5.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静电现象,加深对静电现象的理解。
6. 练习巩固:布置随堂练习,检查学生对静电现象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静电现象电荷的产生正负电荷的定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 雷电雷电的形成雷电的特点避雷针的作用3. 摩擦起电摩擦起电的原理摩擦起电的实例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个你身边的静电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2. 阐述雷电的形成过程,以及避雷针是如何起到保护作用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视频、实验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了静电现象、雷电的形成和摩擦起电的原理。
九年级物理上册13.1从闪电谈起教案(新版)粤教沪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3.1节“从闪电谈起”,粤教沪版。内容包括闪电的形成、雷电的物理现象、静电的产生和静电的利用等。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电流、电压等基本电学知识,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基础。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静电现象和雷电知识,主要包括静电的产生、静电的利用、雷电的形成和雷电的物理现象。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静电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同时也掌握了雷电现象的基本知识。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答案:最终一个物体的电荷量为3C,另一个物体的电荷量为5C。因为电荷的总量在一个封闭系统中是不变的,所以当一个物体被另一个物体充电后,它们的电荷量之和仍然是8C。当它们接触后,一个物体的电荷量减少到0C,另一个物体的电荷量增加到8C。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静电现象和雷电知识的收获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静电现象和雷电知识,强调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静电现象和雷电知识,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13.1从闪电谈起学案2023-2024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
13.1 从闪电谈起学案——20232024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来自沪粤版物理九年级第13章的第1节,教材内容主要包括:1. 静电现象的介绍;2. 摩擦起电的实质和电荷守恒定律;3. 云层间的放电现象——闪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和电荷守恒定律;2. 通过观察闪电现象,让学生了解云层间的放电现象;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1. 摩擦起电的实质;2. 电荷守恒定律;3. 闪电的形成原因。
难点:1. 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2. 闪电形成机制的探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段闪电视频,让学生感受闪电的壮观和神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知识讲解:介绍静电现象,讲解摩擦起电的实质和电荷守恒定律,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电荷守恒定律;3. 实验演示:进行摩擦起电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电荷的转移;4. 案例分析:分析闪电的形成原因,让学生了解云层间的放电现象;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静电和闪电的问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静电和闪电的综合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如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守恒定律、闪电的形成原因等。
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简答题:(1)请简述摩擦起电的实质。
(2)请简述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
(3)请解释闪电的形成原因。
2. 应用题:一个静止的气球被毛皮摩擦后,失去了一些电子,请解释这个现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思考哪些环节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环节需要改进;2. 拓展延伸: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以及闪电对天气的影响。
13.1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 应用:发电机、动圈式话筒、变压器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电与磁——从闪电谈起。我们了解到闪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由大气中的正负电荷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放电现象。我们学习了闪电的形成原因、类型和特点。同时,我们也学习了静电的基本概念,包括静电的产生、消失和应用。我们还学习了电磁感应的基本概念,包括电磁感应的原理、现象和应用。最后,我们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深入了解了电与磁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电与磁的知识,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学情分析
三、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于一些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原理有所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行简单的观察和实验,能够通过语言描述和图示来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然而,学生在电与磁方面的知识相对较弱,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仍有困难。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于物理学习缺乏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因材施教,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也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过程:
讲解闪电的定义,包括其主要形成原因和特点。
详细介绍闪电的形成过程,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闪电案例分析(15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闪电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闪电案例进行分析。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 20242025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教案:从闪电谈起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引人入胜的闪电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闪电的形成原理,掌握静电的产生和消失,以及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闪电的形成原理,理解静电的产生和消失,掌握静电的基本概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之心,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闪电的形成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闪电与静电的联系和区别,静电的产生和消失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气球、塑料尺、毛皮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闪电击中树木的视频,引起学生对闪电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理论讲解:讲解闪电的形成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以及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实验演示:用气球、塑料尺、毛皮等器材进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静电的产生和消失。
5. 实践环节: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衣服粘附灰尘、梳子梳头发等。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重点:闪电的形成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难点:闪电与静电的联系和区别,静电的产生和消失的原理。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闪电和静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但在实验操作和团队协作方面还有待提高。
拓展延伸: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闪电和静电的理解。
开展科学竞赛或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索静电的奥秘。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理论讲解环节在理论讲解环节,我选择了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教学工具,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闪电的形成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以及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沪粤版九年级上册13.1从闪电谈起(教案)
沪粤版九年级上册13.1 从闪电谈起(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幼儿为中心,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幼儿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探究闪电的现象,让幼儿了解自然界的奥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闪电的现象,知道闪电是一种自然现象。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闪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并能够用语言描述闪电的特点。
2.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
2. 学具:画纸、画笔、彩泥等。
四、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闪电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幼儿观察闪电的现象,激发他们的兴趣。
2. 探究闪电:让幼儿自由发表对闪电的看法,引导他们用语言描述闪电的特点。
3. 创作环节:分组进行创作,一组用画笔描绘闪电,另一组用彩泥塑造闪电。
4. 分享环节:让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让幼儿了解闪电的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2. 活动难点:让幼儿理解闪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并能够用语言描述闪电的特点。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幼儿们对闪电现象充满了好奇,他们在创作过程中积极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闪电的理解。
同时,我也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需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们在生活中观察自然现象,并用语言或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也可以组织户外活动,让幼儿们亲身体验自然现象,增强他们对自然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了幼儿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 20242025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我的教案:从闪电谈起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境导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闪电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物理规律。
活动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闪电的形成原理;2. 掌握静电的产生和消散规律;3. 能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闪电的形成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散规律。
难点:静电的产生和消散规律的深入理解,运用物理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闪电演示仪,气球,塑料尺。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导入:(1)课堂开始,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家有没有见过闪电?闪电是什么颜色的?它是如何形成的?”(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我引导学生关注闪电的形成原理。
2. 自主探究:(1)我为学生提供有关闪电的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解闪电的形成原理。
3. 合作交流:(1)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运用气球和塑料尺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静电的产生和消散规律。
4. 课堂小结:(2)学生通过小结,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闪电的形成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散规律。
2. 活动难点:静电的产生和消散规律的深入理解,运用物理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情境导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闪电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物理规律。
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动手实践,表现出对物理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 拓展延伸:(1)邀请气象专家到校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闪电及其相关知识;(2)组织学生进行家庭科学实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探究静电现象;(3)开展“身边的物理现象”主题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学案13.1从闪电谈起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学案 13.1 从闪电谈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3章的第1节,主要内容包括:1. 静电的产生:通过闪电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静电的产生原理,掌握正负电荷的定义。
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学习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即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 静电现象的应用:了解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漆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闪电现象,了解静电的产生,掌握正负电荷的定义。
2. 使学生能够运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静电现象。
3. 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静电的产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静电现象在生活中应用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毛皮和橡胶棒)学具:笔记本、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闪电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闪电现象,并提出问题:“你们对闪电有什么看法?闪电是由什么产生的?”2. 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讲解闪电是由云层中的电荷产生的,正负电荷的定义,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漆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进行解释。
4.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关于静电的问题,让学生当场解答,以巩固所学知识。
5. 静电实验(10分钟)教师演示用毛皮和橡胶棒产生静电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静电的产生,并观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六、板书设计13.1 从闪电谈起静电的产生正负电荷的定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下闪电现象,并说明闪电是由什么产生的。
2. 解释一下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并给出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答案:1. 闪电是一种自然现象,通常发生在雷暴天气中。
它是由云层中的电荷产生的,当正负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通过闪电放电,产生巨大的能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资料
13.1 从闪电谈起
一、教学目的:
1.知道摩擦起电,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2.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实验分析推理得出正负电荷及相互间的作用。
3.知道验电器的结构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理是否带电。
4.电荷量的定义及单位,中和定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两种电荷规定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
3、根据原子结构理论解释物体在摩擦时为什么会带电。
4、摩擦起电的实质。
三、教具准备:
橡胶棒、玻璃棒、绸子、皮毛、纸屑、验电器。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二).演示实验,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用绸子毛皮在玻璃棒、橡胶棒上摩擦几下,然后反棒靠近纸屑,头发等轻小物体。
现象:棒能吸引轻小物体。
结论: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说明摩擦起电。
(三).新课教学。
1.摩擦起电的定义及解释有关现象。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两种电荷。
实验现象:玻璃棒(绸子)靠近玻璃棒(绸子)会排斥。
橡胶棒(皮毛)靠近橡胶棒(皮毛)会排斥。
橡胶棒(皮毛)靠近玻璃棒(绸子)会吸引。
分析推理得出:
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并规定为正电荷、负电荷。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验电器
结构:
原理:根据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性质制成。
用途: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可判断带电体的电性(作解释)。
说明:由于南方天气较潮湿,所以实验前必须把器材烘干,可能电吹风即时吹即时做才能见到效果,否则摩擦起电将做不了。
4.摩擦起电的原因:
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②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得到电子带负电。
讨论: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什么电?(正电)。
为什么带正电?(玻璃棒与丝绸相比,玻璃棒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较弱,在与丝绸摩擦时,因失去电子带正电。
)丝绸带什么电?(负电。
)为什么带负电?(玻璃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丝绸因有多余电子而带负电
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橡胶棒带什么电?毛皮带什么电?为什么?(略)
5.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使正负电荷分开。
6.分层练习评析。
7.小结。
五、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