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稀缺性与制度起源论文参考
浅析资源的稀缺性
浅析资源的稀缺性提要:经济学是一门关于稀缺性的学科,因此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产生的重要基础,本文就从这一问题入手,探求产生资源稀缺性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经济学;基础;资源;稀缺性。
经济学是一门对经济问题进行研究的科学,而凡是和节省有关的问题都可以被归纳为是经济问题,因此经济学产生的基础之一就是资源的稀缺性。
之所以会产生资源稀缺性,原因有两个: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是生产要素是有限的。
一、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根据物品和人的欲望的对比关系,经济学将物品分为自由物品和经济物品。
自由物品即是相对于人们的欲望而言,可以无限的满足人们的需要,该类型的物品是有限的。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特征:人们使用、占用它,不需要支付价格。
这类物品是无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譬如空气。
而经济物品,则是相对于人们的欲望需求而言,不能无限满足人们需要的物品,大部分的物品都属于此类型。
它的经济特征则是人们使用、占用它,需要支付价格。
那么该种物品就是稀缺的物品,其经济学的特点就是人们必须先为其支付价格,才能使用占有该种物品。
商品的价格正是该种商品稀缺性的函数,而与其重要性程度没有太大的关系。
但是我们要看到,商品的稀缺不是绝对的稀缺,而是相对的稀缺,是需求相对于供给的稀缺,需求量大,而实际供给量少,因此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我们才称之为是稀缺的。
而经济学主要研究是的经济物品,所以因为人的欲望是无限的,造成商品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二、生产要素是有限的但是虽然人们的欲望是无限的,如果现实的资源能够满足人们无限的欲望,矛盾就可以解决。
但是事实是,很多时候,人们的需要都是不能被满足的。
商品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或者说决定性的原因是生产商品的资源,或者说是生产要素是有限的。
而目前为止,纳入到整个经济学分析框架中的资源有四种: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也叫做管理)。
(一)劳动。
经济学里的资源,指的不是人,而是人所能提供的劳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有同样的观点,就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是人的劳动,而不是人本身。
稀缺资源的配置与利用研究
稀缺资源的配置与利用研究简介:稀缺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是经济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资源的稀缺性意味着资源的供给量有限,而需求却是无限的。
因此,为了有效地利用稀缺资源,就需要进行资源的配置和分配。
本文将就稀缺资源的概念、配置方法和利用方式等进行探讨。
一、稀缺资源的概念稀缺资源是指供给量有限,而需求量无限的资源。
在经济学中,资源可以分为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资本资源等。
由于人类需要得到的资源远远超过了资源供给的能力,导致了资源的稀缺。
二、稀缺资源的配置方法1.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一种资源配置和分配的重要方式。
在市场经济中,资源的配置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通过价格的变动来调节资源的分配。
市场机制通过供需的平衡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
2.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是一种中央集权管理的资源配置方式。
在计划经济中,政府通过制定计划来指导资源的分配和利用。
计划经济的优势在于可以有针对性地分配资源,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和资源配给的问题,容易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率低下。
3.政府干预:政府在资源的配置和利用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调控、税收政策等手段来调节资源的供需关系,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
政府的干预需要权衡各方利益,以保持市场的公平和竞争。
三、稀缺资源的利用方式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有效利用稀缺资源的关键。
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手段,提高资源的生产效率和利用效率,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2.资源再生利用:资源再生利用是一种重要的利用方式。
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将废弃物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3.节约资源的消费行为:人们可以通过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减少浪费等行为来节约稀缺资源。
这需要个体和社会共同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资源浪费。
结论:稀缺资源的配置与利用研究对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和利用,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压力。
水资源稀缺探究论文
水资源稀缺探究论文1经济学角度上认识水资源在资源经济学分析框架里,经济学家们往往依赖于工程技术人员的计算,定义“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例如根据历史统计资料,建立所考虑的资源的“年获取量”与“总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如果获取量保持不变但总存量随时间逐渐递减,就说该资源是“不可再生”的。
否则,就是“可再生”的。
于是得到诸如水、空气、鱼群、森林这类资源,为“可再生资源”,而诸如矿产、能源、资本品此类为“不可再生资源”。
然后,再根据资源的可再生性与不可再生性,提供不同的分析方法和定价准则。
但是这样一种基于工程学的资源分类方法,不仅不符合经济学原则,而且不适应目前我们遇到的资源经济学问题。
事实上,中国目前面临的水资源问题表明:水,正在从“可再生资源”转化为“不可再生资源”。
说起来,地球的储水量是很丰富的,共有14.5亿立方千米之多。
但是其中海水却占了97.2%,陆地淡水仅占2.8%,而与人类生活最密切的江河、淡水湖和浅层地下水等淡水,又仅占淡水储量的0.34%。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数量极有限的淡水,正越来越多地受到污染。
据科学界估计,全世界有半数以上的国家和地区缺乏饮用水,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目前已有70%,即17亿人喝不上清洁水,世界已有将近80%人口受到水荒的威胁。
我国人均淡水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属于缺水国家。
2水资源的稀缺性及特点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亿立方米,在世界上仅次于巴西、前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尼而居第6位。
绝对量虽算丰富,但由于人口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仅列世界第88位。
而且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人均水资源每年在递减。
从淡水资源看,世界人均占有量为12900立方米,我国仅2695立方米,还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
同时,我国的水资源污染也十分严重,并已成为世界上肝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农村被污染的水资源。
目前,全国已有300多个城市缺水,已有29%的人正在饮用不良水,其中已有7000万人正在饮用高氟水。
论制度的稀缺性
论制度的稀缺性制度的稀缺性制度是指一种固定的规则或规范,可以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规定。
制度对于一个社会或一个国家的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指导,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公平和正义。
然而,制度也存在稀缺性,即缺乏或短缺的现象。
首先,制度的稀缺性表现在资源配置上。
社会中的资源是有限的,而需求是无限的。
制度的任务之一就是合理分配资源,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然而,在实际运行中,由于人们对资源的需求量过大,而资源本身又是有限的,所以资源的供应常常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这就导致了制度的稀缺性。
其次,制度的稀缺性表现在权力分配上。
制度在运行过程中需要有权力机构来执行和管理。
然而,权力本身是稀缺的,只有少数人能够拥有和行使相对的权力。
因此,在权力的分配过程中就会存在竞争和争夺。
一些具有特权的人或群体往往能够通过权力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利益,而其他人则很难获得公平的机会。
这就显现了制度的稀缺性。
再次,制度的稀缺性还表现在社会服务的分配上。
社会服务包括教育、医疗、司法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资源和服务。
然而,由于人口增长和社会需求的增加,社会服务的供应往往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尤其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社会服务的缺乏更加明显。
这就导致了制度的稀缺性,造成了社会不平等和不公平的现象。
最后,制度的稀缺性还体现在知识资源的分配上。
知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它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然而,由于教育资源和科学研究机构的限制,知识资源的供应也存在稀缺的问题。
一些弱势群体往往无法得到优质的教育和培训机会,限制了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机会。
这就加大了制度的稀缺性,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平。
综上所述,制度的稀缺性在社会中是普遍存在的。
资源、权力、社会服务和知识等方面的稀缺性,使得制度的运行往往无法完全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期望。
为了解决制度的稀缺性问题,需要建立更为公平和有效的制度机制,加强资源优化配置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促进知识共享和普及,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公正公平的目标。
经济学原则知识:资源稀缺原则——稀缺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经济学原则知识:资源稀缺原则——稀缺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资源稀缺原则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意味着我们在使用资源时必须考虑它们的有限性和有限可再性。
经济学家和环保人士一直在呼吁进行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以满足当前和未来人类的需求。
这篇文章将探讨资源稀缺原则的意义以及相关政策,为建设一个更加可持续的世界做出贡献。
第一部分:资源稀缺原则说明在市场经济中,资源的稀缺性是一个关键问题。
所有的资源都是由自然界提供的,自然界并不以人类为中心。
如果没有有效管理,资源的消耗将会迫使我们面临资源匮乏的局面。
当资源不再可再生时,资源的消耗速度比储量的增长速度更快,这意味着资源的匮乏将会趋于愈加严重。
资源的持续使用对社会和经济来说至关重要。
资源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到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来确保可持续性发展。
资源的管理问题与社会许多方面都相关。
许多政策已经为了应对资源稀缺问题而制定,例如税收政策、公共政策和环境法规。
这些政策试图在政策执行中平衡利益,鼓励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二部分:可持续发展策略资源稀缺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全球各地都在积极地推动可持续发展。
各国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和行动计划可以追溯到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1987年,联合国世界委员会上发表了《我们的未来》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核心要素:经济、社会和环境。
报告的出版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广泛讨论和实践。
在过去几十年中,各种可持续发展策略和实践已经被采用。
例如,促进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设立环境税、反对过度水平消费、实施回收策略等等。
促进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大众所关注的话题,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和重视。
光伏和风能是最常见的可再生能源类型。
这些资源可以减轻对有限的矿物和化石燃料资源的依赖,并缓解以及减少对环境的消极影响。
环境税环境税作为一种政策手段,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采取有效的措施。
论资源的稀缺性
论资源的稀缺性论资源的稀缺性、权力寻租与制度创新【内容摘要】与人类需求相比,资源是稀缺的。
稀缺经济资源的配置主要有两种方式,即市场方式和政府方式。
政府配置的资源具有市场失灵的特征,如交易成本高、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等。
分配方式包括管制、配额、许可证等。
政府可以克服一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功能和效率的不足,但也存在着资源稀缺导致的不可避免的缺陷,其中之一就是权力寻租。
权力寻租是一种追求利益的非生产性活动。
它对个人有效。
其实质是让整个社会承担寻租的负外部性。
这是滥用公共权力,造成资源和财富的巨大浪费,社会整体福利的净损失。
解决权力寻租问题,要依靠制度创新和制度改革,更好地发挥政府的资源配置功能。
具体措施是加快改革步伐,缩短制度惯性持续时间,减少地级控制,建立更加清晰的产权结构,在控制范围内制定合理、科学、严格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从而减少权力寻租的空间,限制个人和集体的违法行为。
星酷网[关键词]稀缺资源配置寻租经济人相机抉择一引子:关于资源在氏族形成之前,人类社会仍然处于混乱之中。
当时,人们赖以生存的资源基本上是各种自然资源:阳光、空气、水、绿树、鲜花、各种鸟类和动物,以及人类自身的体力。
人类与它有着密切的关系,包括食物、衣服、住房、交通等。
进入宗族社会,特别是随着国家的出现和人类社会形态的成熟与发展,“资源”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全面拓展。
除了各种自然资源外,它还形成了社会关系、社会权利和社会地位等各种社会资源。
后者无论在形式、内容还是层次上都比以往更加深刻和复杂,自然资源由于人类的设计和加工而具有不同程度的人文色彩。
星酷网星酷网人类在这个地球上不是孤独的,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必定要与特定的资源发生直接或间接接触。
没有资源,人类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
个人、国家和国家都是如此。
人类可以从太阳和地球获得足够的能量,以满足个人生存和民族维持的需要,甚至是剩余的能量。
然而,人类的需求是无限的。
与人类需求相比,任何资源都可能稀缺。
案例分析:制度是一种稀缺资源
备 肥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6年 5月 第2 3卷 第 2期
J u a o fiUnv ri ( o i S in e ) o r l fHee ies: S cM ce c s n Y
Ma 0 6 Vo . 3 No 2 v2 0 12 .
不言而喻 , 人类 的社会经济活动是在人们 的相 着 自己的事情 , 待车进站后 , 礼让老人 、 妇女和儿童 , 互关系中展开的。由于经济资源稀缺 , 人们总是企 并按照秩序乘车 。这三种乘车方式产生三种不同的 盼人与人之间应该友好相处 、 和谐合作 , 满足 自身不 效率结果 : 第一种乘车方式产生的效率结果是 , 乘客 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但是 , 社会经济生活 中总 候车过程需要支付较高的时间、 精力成本 , 乘车过程 是难以避免地存在着摩擦现象 , 人类社会难 以达到 通畅有序 , 公交运行效率高 ; 第二种乘车方式产生的 “ 帕累托最佳状态” 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活动 的效 效率结果是 , , 乘客候车过程简化 , 车过程复杂化 , 乘 益和效率。处理 好人 与人之 间的各种社 会经济关 乘车过程中需要支付较 高的时间、 精力 、 安全成本 , 系, 越来越需要建立各种规范加 以支持 , 这种规范就 公交运行效率低 ; 第三种乘车方式产生 的效率结果 是制度。如果制度供 给及时 、 合理 、 科学 , 必将有效 是 , 乘客候车过程 自由轻松 , 车过程 文明有序 , 乘 候 地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合作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发 车 、 乘车成本低 , 公交运行效率高。 为什么在外部条件相 同的地方 ( 公交车站 ) 为 , 展, 遗憾的是制度是一种稀缺的资源。 2 世纪 2 年代在西方兴起的早期制度经 济学 了相同的 目 ( O O 标 乘车) 会有不同的行 为方式并且出 ,
资源稀缺性与制度起源:一个佛教的经济学观点
要探索的是制度为什么会发生 、 怎样发生等基本 问 题[ 1 ] 。制度 的起 源 至少 存 在 三个 层 次 的含 义 : 一 是 制度 在根 本上 的从 无 到 有 ; 二是 在 特 定 制 度 环境 中 新制 度 的创立 ; 三是 从 已有 的 制度 过 渡 到 更 新 的 制 度 。一般 认 为 , 制 度是 沿着 “ 演化 ” 和“ 构建 ” 这 两 条
资源稀缺性与制 度起源 : 一个佛教 的经济学观点
姚 文 捷 ,
( 1 . 浙 江 工 商 大 学 经 济 学 院 ,浙 江 杭 州 3 1 0 0 1 8  ̄ 2 . 浙 江越 秀外 国语 学 院 国 际 商学 院 , 浙江 绍 兴 3 1 2 0 0 0 )
摘
要: 制度起源于资源稀缺性 的不断提高 。佛教认为 , 资源稀缺性 的本 质 内涵 是人 的懒惰 习性所 导致 的生
备 真正 意义 上 的有 效性 , 便直 接关 系到 在理 论 上对 制 度起 源做 出合 理解 释 的可能性 。
关于制度起 源的原因, 新古典制度经济学家诺
收 稿 日期 : 2 O 1 4 —1 2 —0 5
基金项 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 目“ 生态文明与欠发达地 区工业化战略研 究” ( 1 l B KS 0 4 4 ) 作者简介 : 姚文捷 ( 1 9 8 2 一) , 男, 浙江杭州人 ,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 院博士研究生 ,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 院国际商学院讲 师 ,
研究方向为佛教经济学 。
9 9
西 安 财 经 学 院 学 报
与诺 思对人 口增 长导致 资源 稀缺性不 断 提高 的
《 长阿含 径 ・ 世记经 》 中指 出 , 生 态循 环 失 律产
自然资源稀缺性的经济学研究
自然资源稀缺性的经济学研究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资源的快速消耗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然而,人们对于自然资源消耗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认识到其中的经济学意义。
自然资源稀缺性的经济学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这一问题提供了帮助。
一、自然资源的经济学定义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源,包括矿产资源、土地、水资源、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等。
自然资源虽然在生态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经济学中更多的是被看作是一种产品和投入要素,因此,自然资源的经济学定义是指能够提供经济价值的自然物质和能源。
二、自然资源的稀缺性自然资源的稀缺性是指人类所需的自然资源在数量上有限、供不应求的经济现象。
与此同时,这种稀缺性还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即使是一些再生比较快的自然资源,也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够恢复到消耗前的状态。
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自然资源的数量是在固定的范围内的。
虽然人类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效率,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扩大,自然资源的供给量仍然难以满足人类的需求。
三、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所得到的经济效益与付出的成本之比。
当自然资源的供需关系失衡时,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就会出现问题。
举例来说,如果市场上的铜资源供过于求,那么铜的价格就会下跌,而开采铜矿的成本仍然不变,因此,铜矿开采的效益就会变得低下。
为了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技术创新。
通过发展高效的生产技术和利用技术,提高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效率。
(2)政策导向。
制定针对自然资源的政策和法律,促进资源合理利用。
(3)节能减排。
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和污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四、自然资源的价值评估自然资源是一种经济资源,具有经济价值。
根据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点,人们可以对自然资源进行价值评估。
这一过程包括:(1)价格评估。
以市场价格为指导,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评估自然资源的价格。
资源稀缺的管理制度范文
资源稀缺的管理制度范文资源稀缺的管理制度一、引言资源稀缺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人类所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对资源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资源稀缺问题日益突出,对资源的高效管理和合理分配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从资源的分类、资源稀缺的原因、资源稀缺的管理原则以及资源稀缺的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讨论,以期为资源稀缺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二、资源的分类资源是指供人类开发和利用的自然物质、能源、信息、技术、资金等。
根据资源的性质和来源,可以将其分为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财务资源等四大类。
1.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经过人类开发和利用可以满足人类需要的物质和能源。
自然资源包括但不限于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和大气资源等。
它们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受限于地球环境的有限性和自然资源再生速度的限制,自然资源也是最容易遭受稀缺的资源。
2.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指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具有创造和生产能力的个体或集体。
人力资源拥有智慧、技能和创造力等特征,是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然而,人力资源也具有有限性,因为人口有限,且每个个体的能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
3. 技术资源技术资源是指人类在科技发展和创新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技术、经验和专利等。
技术资源具有无形性和可传递性的特点,能够改善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和创造新的经济价值。
然而,技术资源的获取和利用也面临着限制,因为技术的创新和应用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和人才培养。
4. 财务资源财务资源是指用于生产和经营活动的货币资金和资金来源。
财务资源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们能够提供经济支持和保障,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
然而,财务资源的获取和利用也受限于金融体系和财务市场的发展水平,且财务资源的分配不均衡也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利用。
三、资源稀缺的原因资源稀缺是由于资源有限和人类对资源需求的无限所导致的。
矿产资源稀缺
矿产资源稀缺矿产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能源供应的重要基础。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口的不断增长,矿产资源逐渐变得稀缺。
这种稀缺性对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和能源供应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矿产资源的稀缺性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尤为突出。
这些国家通常会面临资源不足的问题,限制了其经济发展的潜力。
例如,很多非洲国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是由于技术和资金的匮乏,无法充分开发利用,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经济的滞后。
这种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
其次,矿产资源的稀缺性也对于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冲击。
发达国家通常依赖进口矿产资源来满足自身的需求。
然而,矿产资源的供应短缺可能会导致价格上涨和供应不稳定,对经济产业链条造成负面影响。
例如,石油是全球最重要的能源资源之一,而石油的价格波动往往会导致能源成本的不稳定,影响到各行各业的运作和经济发展。
矿产资源的稀缺性也对能源供应产生了巨大的挑战。
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资源已逐渐枯竭,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还面临技术、经济和政策等方面的限制。
这就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努力,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和应用,以减轻对于有限矿产资源的依赖。
同时,矿产资源的稀缺性也加剧了环境问题。
煤炭、石油等燃烧型矿产资源的开采和使用不仅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加剧全球气候变化,还会引发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
因此,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推动绿色化的经济发展模式是解决矿产资源稀缺性和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对于解决矿产资源稀缺性的挑战,全球各国应合作共享资源。
首先,各国应加强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国际合作和跨国公司的投资与技术支持可以加速发展中国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共赢。
其次,各国应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和研发,加速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和应用。
这不仅可以减轻矿产资源的压力,还可以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
此外,各国还应加强矿产资源的管理和保护,防止过度开采和浪费。
综上所述,矿产资源的稀缺性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要问题。
【最新精选】资源的稀缺性与合理配置
第一章绪论一、资源的稀缺性与合理配置对于消费者和厂商等微观个体来说,其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要求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从而产生微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资源配置有两种方式,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并且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市场的竞争程度决定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经济理论或模型的实质微观经济学是实证经济学,它的绝大多数理论和模型都是对微观活动的客观描述,或者是对现实经济观察所做的解释。
由现实抽离出理论,然后再用理论对现实做出解释与分析,这就是经济理论的实质。
不同的理论实际上就是对经济现象所做的不同的抽离和解释。
理论模型(model)经济现实(reality)理论从实际中产生实际对理论的验证三、经济理论模型的三个标准任何一个经济学理论模型都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标准:(一)要足够简化(no redundant assumption)指假设的必要性。
假设越少模型的适用面越宽。
足够简化还意味着应当使用尽可能简单的方法来解释和说明实际问题,应当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应当正确看待数学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熟练的运用三种经济学语言。
(二)内部一致性(internal consistency)这是对理论模型的基本要求,即在一种假设下只能有一种结论。
比如根据特定假设建立的模型只能有唯一的均衡(比如供求模型);在比较静态分析中,一个变量的变化也只能产生一种结果。
内在一致性保证经济学的科学性,而假设的存在决定了理论模型的局限性。
经济学家有几只手?(三)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relevance)经济学不是理论游戏,任何经济学模型都应当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方面曾经有关于经济学本土化问题的讨论。
争论的核心在于经济学是建立在完善的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的,而中国的市场经济是不完善的,因此能不能运用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的问题。
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经济理论是一个参照系,可以用来对比和发现问题,因此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有自己的国情,需要对经济学进行改造或者使之本土化,甚至有人提出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体系。
水资源稀缺探究论文
水资源稀缺探究论文水资源是人类所必需的一种资源,是各种动植物的生存所必需的物质之一。
但是,在世界范围内,水资源的短缺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在一些干旱地区,水资源的稀缺性被认为是威胁到当地经济、生态和安全的最重要问题之一。
对于这个问题,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文就是要针对水资源稀缺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1. 当前水资源稀缺的程度和原因目前世界上许多地区的水资源都处于极其稀缺的状态中。
首先,自然因素是导致水资源稀缺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干旱、沙漠化、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等都是导致水资源稀缺的因素。
其次,人类活动也是导致水资源稀缺的一个重要原因。
例如,水资源的过度开采、环境污染、乱砍滥伐等都会影响水资源的供应和质量。
2. 影响水资源稀缺的因素从地区的角度来看,影响水资源稀缺的因素有很多,以下列举几个主要因素:(1)气象与水文条件干旱、旱灾或地方性的气象灾害(如冰雹、洪水等)都会影响当地水资源的供应。
(2)地形和地貌条件地形和地貌的因素对于水资源的形成和供应都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河流的长度、断面形状、高差并且在山区和盆地内,因地势不利,缺水问题更为严重。
(3)地下水和垂直水文条件地下水资源是世界最宝贵的水资源之一,其利用方式、规模和管理对于地下水资源的有效保护至关重要。
(4)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是决定水资源利用效率与效益的重要指标,对于一个地区的人口发展、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3. 解决水资源稀缺的对策(1)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如减少水资源浪费、增加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再利用效率等都是提高水利用效率的有效方式。
(2)开发新的水源开发新的水源是缓解水资源紧张的有效途径之一。
如,开发海水淡化工程、实施雨水收集利用等都是有效的新水源开发方式。
(3)加强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加强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是保证水资源充足的重要措施之一。
资源稀缺性与制度起源论文参考
资源稀缺性与制度起源论文参考一、问题的提出制度起源是一个制度发生学意义上的问题,它要探索的是制度为什么会发生、怎样发生等基本问题。
制度的起源至少存在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制度在根本上的从无到有;二是在特定制度环境中新制度的创立;三是从已有的制度过渡到更新的制度。
一般认为,制度是沿着演化和构建这两条不完全相同的路径起源的。
若追溯最初制度的起源,则是由长期无意识的演化生成的。
演化强调行动者的无意识性或无目的性,即使行动者是基于有限理性算计的,互动的结果也不是预先就存在于行动者的目标函数之中。
而在特定制度背景下新制度的创建,则有明确的制造主体,即普通个人、社会精英或者利益集团,他们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有意识地通过自身的能动性对制度进行设计或者施加影响,从而形成新的制度或者改变旧的制度。
构建强调行动者有意识地将互动结果预先固定下来,并存在于其目标函数之中。
关于制度起源的原因,新古典制度经济学家诺思、旧制度经济学家康芒斯等人以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为基点,从不同的层面进行了阐述。
诺思从经济史的角度对产权制度的起源作了深入的考察。
他根据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关于史前人类的研究成果,分析得出最初的产权起源于公有产权,随后才出现私有产权,而产权界定的需求则来源于人口增长所导致的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
当动植物相对于人类人口的需求还算丰盛的时候,就没有激励机制去承担因建立和行使产权所产生的费用。
只有在稀缺度增大的过渡时期内,才值得去承受建立和行使产权所必需的费用。
产权才能够限制资源开发的速度。
从历史上看,产权的演变过程包括,首先是不准外来者享用资源,然后是制定规则,限制内部人员开发资源的程度。
诺思以人口增长作为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内生因素,而因此诞生的产权制度却被认为是限制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外生因素,对人口增长本身并不存在任何约束性。
那么产权制度的出现对限制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是否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性,便直接关系到在理论上对制度起源做出合理解释的可能性。
稀缺资源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报告概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稀缺资源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单位稀缺资源的使用情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特制定本报告。
二、报告背景近年来,我国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水、土地、能源等关键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我单位作为一家大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需求量大,资源利用效率亟待提高。
为响应国家关于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号召,我单位对稀缺资源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总结,旨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
三、稀缺资源种类及现状1. 水资源我单位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地表水和地下水。
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
目前,我单位水资源利用率约为80%,但存在以下问题:(1)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部分生产线存在“跑冒滴漏”现象。
(2)节水设备投入不足,节水效果不明显。
2. 土地资源我单位土地资源主要用于厂房建设、仓储物流和办公区域。
近年来,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土地资源紧张。
目前,我单位土地利用率约为70%,存在以下问题:(1)土地闲置现象严重,部分土地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2)土地开发过程中,存在土地资源浪费现象。
3. 能源资源我单位能源资源主要包括电力、煤炭和天然气。
近年来,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能源消耗量逐年上升。
目前,我单位能源利用率约为75%,存在以下问题:(1)能源浪费现象严重,部分设备存在“大马拉小车”现象。
(2)能源价格波动较大,对企业经营成本造成一定影响。
四、稀缺资源利用措施及成效1. 水资源(1)加强节水宣传教育,提高员工节水意识。
(2)加大节水设备投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3)开展水资源循环利用,降低水资源消耗。
2. 土地资源(1)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盘活闲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
(3)加强土地开发过程中的监管,防止土地资源浪费。
3. 能源资源(1)加强能源管理,提高能源利用率。
(2)推广节能技术,降低能源消耗。
浅析我国有效档案资源的相对稀缺性
浅析我国有效档案资源的相对稀缺性我国有效档案资源的相对稀缺性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有效的档案资源对于历史研究、学术研究甚至经济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我国的档案资源相对稀缺,给相关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我国有效档案资源的相对稀缺性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我国的档案保管体制亟待完善。
档案保管体制不仅仅是负责档案的收集和保管,更重要的是要负责对档案的整理和利用。
当前我国的档案保管体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保管条件不达标、档案整理工作滞后等。
这就导致了很多档案资源的有效利用受到限制,给研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我国的档案资源整理工作亟待加强。
档案资源的整理工作至关重要,只有经过整理的档案才能被有效地利用。
由于历史原因以及一些管理上的问题,我国的档案资源整理工作存在一定的滞后和不足。
很多档案资源还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无法有效地被利用和研究。
我国的档案资源开放度有待提高。
档案资源的开放度直接关系到其被有效利用的程度。
目前我国的档案资源开放度并不高,很多档案资源都处于封闭状态,对外界的利用存在一定的限制。
这就给相关研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不便,也限制了档案资源的有效利用。
我国有效档案资源的相对稀缺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充分利用档案资源,提高其利用价值,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完善档案保管体制,加强档案资源整理工作,提高档案资源开放度,加强档案资源数字化工作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有效档案资源,促进学术研究与社会发展。
愿随着相关工作的不断努力,我国的有效档案资源能够得到更好的利用和保护。
稀缺、效率与制度分析
20 年 第 3 06 期 总第 10 5 期
兰 州 学 刊
Lal h u x ek n Izo H a
No 3 2 0 . 0 6
Ge ea. . 5 n r1No 1 0
・
经济学研 究 ・
稀缺 、 率 与 制 度分 析 效
、
客观世界基本特征的 经济学概括。资源的 稀缺性是相对于人们 种劳动不能真正作为劳动来看, 因而不创造价值。这是一种从 的欲望而言的。 人们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 这些欲望需要靠资 主 观上看也是无用之物。由于马克思认为“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源所生产的 产品 和劳务去满足。经济学正是研究在稀缺的约束 占 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 表现为‘ 庞大的商品 堆积”, ’ 因此, 这也 下, 人与人类社会的经济行为。 稀缺对社会、 对每一个人来说, 就实际上使“ 稀缺” 这个概念在整个经济学研究中 成为一个十分
内进 择, 及这些选择如何进行社会稀缺资源的使用的科 行选 以 治经济学得以 建立的基础。在《 资本论》 第一卷中, 马克思对货 学。现 代经济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研究资源配置的全过程以 物及其生产“ 及决 考虑了四 种情况:1 () 有用、 稀缺并且是劳动生产出 定和 影响资 源配置的 各种因素, 实质上就是研究如何充分利用 来的货物。 这些货物是正式的商品, 其交换价值对于经济分析 有限的资源、 实现资源的 有效配置。因 资源的稀缺性是引发 此, 特别重要; ) ( 有用但不稀缺, 2 也非劳动生产出来的货物。 它们 经济活动的主要因素, 是经济学 研究的前提与基础。
因时、 地而 因 有所不同。
庸俗政治经济学以马歇尔等的新古典经济学为 代表, 虽然
古典政治经济学从配第、 斯密到李嘉图, 尽管对于稀缺性的 以 效用价值论来反驳马克思和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 但在
资源的稀缺性与人们需求无限性的作文
资源的稀缺性与人们需求无限性的作文
哎呀,资源的稀缺性可真让人头疼啊!想想,这个世界上的资源
可都是有限的,比如水、土地、煤炭啥的,都是不能无限制使用的。
嗨,可要是人们的需求可比资源多多了,天天想着要有更多的东西来
满足自己的需求呢。
哟,你说资源有限,需求无限,这不是纯粹就是矛盾吗?可人们
就是喜欢追求那些稀缺的东西啊,一看到限量版的包包、鞋子啥的,
可就忍不住想要买呀。
唉呦,这不是自找烦恼吗,明明知道资源有限,还非得要去追逐那些稀缺的东西,真是没完没了。
嘿,你看现在连水资源都成了稀缺资源呢,有的地方可是挺缺水的,可有的人还是天天洗澡洗车,真是太浪费了。
哎,水资源都成了
问题,再过些年,是不是还要去争夺空气资源啊,这可真是个严峻的
问题啊。
唉,说起来,我们可真是得好好节约资源啊,不能无伦无觉地浪
费了,嗨,不然可是会后悔的。
要是资源都用光了,那岂不是要大家
都过上苦日子了。
哎呀,守着资源呢,可又得要满足自己的需求,这
真是个难题啊。
资源的稀缺性和人们的无限需求,还是得好好思考一下啊,不能
总是一味地追求那些稀缺的东西,必要的时候还是要学会节约一点嘛。
对吧?。
制度资源·制度短缺·制度创新
制度资源·制度短缺·制度创新制度资源·制度短缺·制度创新【作者】唐兴霖【作者简介】唐兴霖中山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系当代世界各国追求经济政治的增长和发展,向各个国家的人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这种挑战不仅有技术上的变迁,更有制度上的创新。
所谓制度(Institution),指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
它是由非正式约束(道德约束力、禁忌、习惯、传统和行为准则)和正式的法规(宪法、法令、产权)所组成。
从历史上看,制度一直是由人们设计并用以创造交换秩序和减少交换中的不确定性。
换言之,制度创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制度变迁决定了社会演进的方式。
制度是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制度的发展也就是社会的发展。
制度是一种无形的社会性的资源。
“资源”一词本来意味着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
这种天然来源经过人的开发和改造就人化为社会性资源。
由于制度是人们创造并用来提供交换的激励结构,本身是为消除或减缓交换中的不确定性,因而制度本身便成了重要的资源。
霍布斯在《利维坦》中说制度是人造的人。
故人(群)的社会属性便决定了制度这种人造的重要资源天生就是一种社会性资源。
像其他资源一样,制度资源在被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创造了人们生活的基本环境氛围,满足了人们交往的需要,它成了人们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的增长,社会的发展,跟制度资源的开掘和充分利用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制度资源,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宪法秩序,它规定确立集体选择条件的基本规则,这些规则是确立规则的规则。
它包括生产、交换和分配的基础的一整套政治、社会和法律的基本规则。
这些规则一旦形成,那就要比以它们为根据制定出来的操作规则更难以更动,因而变化缓慢。
第二类制度是宪法安排,亦称制度安排,它是在宪法秩序下界定交换条件的一系列具体操作规则,如成文法、习惯法、规章、社团和合同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源稀缺性与制度起源论文参考一、问题的提出制度起源是一个制度发生学意义上的问题,它要探索的是制度为什么会发生、怎样发生等基本问题。
制度的起源至少存在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制度在根本上的从无到有;二是在特定制度环境中新制度的创立;三是从已有的制度过渡到更新的制度。
一般认为,制度是沿着演化和构建这两条不完全相同的路径起源的。
若追溯最初制度的起源,则是由长期无意识的演化生成的。
演化强调行动者的无意识性或无目的性,即使行动者是基于有限理性算计的,互动的结果也不是预先就存在于行动者的目标函数之中。
而在特定制度背景下新制度的创建,则有明确的制造主体,即普通个人、社会精英或者利益集团,他们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有意识地通过自身的能动性对制度进行设计或者施加影响,从而形成新的制度或者改变旧的制度。
构建强调行动者有意识地将互动结果预先固定下来,并存在于其目标函数之中。
关于制度起源的原因,新古典制度经济学家诺思、旧制度经济学家康芒斯等人以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为基点,从不同的层面进行了阐述。
诺思从经济史的角度对产权制度的起源作了深入的考察。
他根据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关于史前人类的研究成果,分析得出最初的产权起源于公有产权,随后才出现私有产权,而产权界定的需求则来源于人口增长所导致的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
当动植物相对于人类人口的需求还算丰盛的时候,就没有激励机制去承担因建立和行使产权所产生的费用。
只有在稀缺度增大的过渡时期内,才值得去承受建立和行使产权所必需的费用。
产权才能够限制资源开发的速度。
从历史上看,产权的演变过程包括,首先是不准外来者享用资源,然后是制定规则,限制内部人员开发资源的程度。
诺思以人口增长作为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内生因素,而因此诞生的产权制度却被认为是限制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外生因素,对人口增长本身并不存在任何约束性。
那么产权制度的出现对限制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是否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性,便直接关系到在理论上对制度起源做出合理解释的可能性。
与诺思对人口增长导致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理解不同,康芒斯将人的自私本性作为导致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根源。
他对利益冲突的解决进行了分析,认为制度用以约束人的自私本性,产生于资源稀缺性所造成的利益冲突。
由此将制度与其约束标的,即人的自私本性相关联,一并纳入到限制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内生因素中去。
无论是演化还是构建,制度起源的两种路径并非是泾渭分明的,制度的起源是自发演化与设计过程紧密的互动,若自发演化的习俗和惯例由法院裁决或凭以解决争端,便带有某种人为设计的性质。
然而,资源稀缺性的本质是什么?它是否可以被理解为一个绝对概念?若是,则即便制度是作为限制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内生因素而创生的,又怎会具有其存在的终极价值?缺乏对资源稀缺性本质涵义的清晰理解,是诺思与康芒斯未能分别以人口增长和自私本性两个主要因素加以充分阐释的根本原因。
那么,制度起源于对资源稀缺性的缓解,其约束标的究竟何在?制度在其约束标的与资源稀缺性矛盾协调的过程中,又是如何创生的?本文立足于佛教的经济学观点,依据《大藏经阿含部》的相关经典,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在新古典制度经济学和旧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起源于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基本论述之上,进一步探析资源稀缺性的本质以及由此起源的制度的约束标的,旨在明确制度创生的一般形式和路径。
二、资源稀缺性:生态循环失律佛教在《长阿含经世记经》(又称《起世因本经》)中揭示了资源稀缺性的本质内涵,即资源稀缺并非是资源绝对量的不断减少,而是由于对资源的过度采掘破坏了其可再生能力所造成的生态循环失律状态。
在人类生存早期,自然生态呈现良性循环,资源相对于一定人口的需求而言是高度丰盛的。
彼等众生余福力故,不须耕种,而有自然粳米出生。
若有欲须,日初分取,于日后分,即复还生;日后分取,日初还生;成熟一种,若不取者,依旧常在。
由于早期人类适时而取、适度而取,在一定时期内对资源的采掘率远低于资源自身的可再生率,生态良性循环得以持续,因而并未出现资源稀缺的状况。
《长阿含径世记经》中指出,生态循环失律产生于人不自觉的懒惰懈怠,而康芒斯所认为的导致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根源人的自私本性,也便由之而生。
时彼众生,福渐薄故,懒惰懈怠,贪吝心生,作如是念,今此粳米,不曾耕种,何用辛苦,日初日后时别各取,徒自困乏,我今宁可一时顿取,遂即并取。
由于最初在生态良性循环的状况下,资源的生产是自然富足的,以至于人类不需要通过劳动来获取所需,因而逐渐滋生长养了懒惰的习性,要求一次采掘的资源数量在能够满足一日所需之后,还可以提供数日所需,以避免多次采掘的辛苦困乏。
过多的采掘是为日后的消费需求预备供给,必然要对剩余数量的资源进行贮存,这就又使人滋生长养了贪吝的心性。
在早期人类的群居生活中,个体的懒惰习性会发生传递效应,使他人竞相效仿。
如《世记经》中讲到:时余众生,唤彼人言:食时节至,可共相逐,收取粳米。
彼人报言:我以一时,为日初后,顿取将来,汝欲去者,可自知时。
彼作是念,此众生等,善作快乐,于日初后,一时顿取,我今应当为两三日,亦可并收。
即便悉取。
尔时更有别众生,唤彼众生言:我等可共收取粳米。
彼即报言:我前总已,取三日分,汝自知时。
彼众生闻,复作是念:此人甚善,我今亦宜一时并取四五日分,为贮积故。
由此可见,在一定时期内,个体的懒惰习性虽然初始要求一次采掘的资源数量可以满足数日所需,但由于在诸多个体之间的传递效仿过程中不断得以强化,导致受影响者一次采掘所要求的预备供给较之影响者出现成倍递增。
于是,时彼粳米,即生皮糩,裹米而住。
被刈之者,即更不生;未刈之处,依旧而住。
其此稻谷,即便段别,丛聚而生。
在一定时期内资源可再生率不变的情况下,群体采掘率成倍累加,均次采掘率急剧下降,使资源可再生能力迅速遭到破坏,最终导致生态循环失律,造成资源稀缺的严重后果。
佛教对资源稀缺性本质内涵的揭示,从理论上预示了制度起源的意义和存在的终极价值。
正是因为资源稀缺并非一个绝对概念,制度作为限制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内生因素而创生,才具有恢复资源可再生能力进而扭转生态循环失律状态的可能性。
三、制度的约束标的正如前所述,人的懒惰习性是导致生态循环失律、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根源。
因此,制度致力于对资源稀缺性的缓解,必然用以约束人的懒惰习性,而这种约束力却是在私有化无序发展的状态下,通过使劳动生产成为必要的谋生手段来实现的。
从佛教的观点来看,人的懒惰习性促使人类的产权形态发生演变。
《世记经》中展示了人类最初的产权形态,即把有资源附着的土地作为公有产权或共同产权。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朴素天真地把土地看作共同体的财产每一个单个的人,只有作为共同体的一个肢体,作为这个共同体的成员,才能把自己看成所有者或占有者。
在公有产权的形态下,个体对自然资源保持适时、适度的采掘与索取,是生态良性循环得以维护和持续的重要前提。
然而,由于对个体而言,资源的消费是缺乏成本约束的,懒惰习性的长养与贪吝心性的滋生使得为贮积故,一时竞相并取,导致生态循环出现失律,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
虽然恩格斯也认为私有产权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有了贮积(即剩余财富),但在佛教看来,这是一种自然起源,并非人类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而且,私有产权自然起源的初始形态仅仅是附着于土地的资源,并不涉及个体对土地的所有权。
随着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人类需要正视生态循环失律下的生存状态,以往非劳动索取的生存方式将逐渐向劳动生产的生存方式发生革命性的转变,而这恰恰说明了私有产权的出现对人类生产力起步与发展的迫切要求。
私有产权自然起源的条件在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本身能够为每一个体支付生存成本。
然而,生态系统在某个特定的阈值内,并不意味着能够为每一个体因懒惰习性而滋生的贪欲膨胀支付相应的成本。
在生态循环失律状态下,每一个体都必须要为私有产权的取得而付出合理的代价,这种代价无非在于通过劳动生产来获得生存所需及其之上的剩余财富。
问题在于,私有产权的自然起源本身是一种无序状态,劳动生产也并非是每一个体的自觉行为。
在私有化无序发展、加剧深化其与资源稀缺性之间矛盾的过程中,又如何才能确立和保障劳动生产成为每一个体必要的谋生手段呢?可以说,制度就是作为协调私有化无序发展与资源稀缺性之间矛盾的产物而创生的,制度创生的目标在于使劳动生产成为必要的谋生手段。
《世记经》中讲到:我等今者,宜应分疆结作界畔,并立谪罚。
彼是汝许,此是我分,侵者罚之。
诸比丘,此因缘故,世间便有界畔、谪罚名字出生。
这其中,所谓界畔即是按群体人数划分公有产权有资源附着的土地,并对每一个体的财产权利进行初始界定,它使每一个体在各自所限定的土地所有权范围内对资源进行采掘与消费,形成了一定的成本约束,各自独立承担因懒惰习性而采取一时并取和贮积等行为的后果。
界畔推进并实现了私有化从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的转变,使私有产权的形态由附着于土地的资源向有资源附着的土地发生变化,通过将资源稀缺的风险进行分割与摊派,有效缓解了因过度采掘而造成整体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恶性状况。
其次,所谓谪罚即是针对个体侵犯他人私有产权的行为所实施的强制约束,它以界畔为前提,进一步保障了私有化的有序性,使每一个体不再像先前那样能够随意占用公有产权。
个体在面临各自所限定的土地所有权范围内的生态循环失律状况时,只能通过劳动生产这一途径来解决自身的资源稀缺问题,而原来的非劳动索取行为在公有产权被划分界定之后将视作偷盗。
四、制度的创生所有的制度都是关于产权的制度。
在协调由懒惰习性所引起的私有化无序发展与资源稀缺性两者之间的矛盾过程中,制度是通过界畔和谪罚这两种形式将私有产权以有资源附着的土地形态确立下来的。
而在此之前,公有产权虽是无形存在的,但并未被意识到,只有当私有产权以附着于土地的资源形态自然起源,并且其无序发展已威胁到整个群体的存亡时,公有产权的存在才开始被意识到。
这也就是个体理性会引致集体非理性的所谓囚徒困境,它是经济学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私有化从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的转变是一种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的演化趋势,当囚徒困境中群体福利损失表现为生态循环失律时,人类的认知才得以进化,对制度的需求也异常强烈,此时这种演化趋势为私有产权制度的建构设定了标准,使之具有适应性。
从这个意义上看,制度总归是要通过建构创生的,它伴随着经济社会状态的演化和人类认知水平的进化,是历史进程中的驻点。
有关囚徒困境的出路,一般认为可以引入制度的生产者国家或者政府,通过直接构建一种合作性的制度,对不合作者进行惩罚,来调和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然而佛教认为,国家或者政府的引入本身就是一种制度的创生,其初始作用不在于生产额外的制度,而是要确保当前私有产权制度的稳定性。
正如谪罚需要一个具备公信力的主体来加以实施,否则就不能保障以界畔的形式维护私有化的有序性,以致造成私有产权制度应有效力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