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帝王陵寝的历史

合集下载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目录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一)…………………………()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二)…………………………()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三)…………………………()中国历代帝王陵墓(四)…………………………()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五)…………………………()中国历代帝王陵墓(六)…………………………()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七)…………………………()中国历代帝王陵墓(八)…………………………()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九)…………………………()中国历代帝王陵墓(十)…………………………()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一)帝王陵墓,实际上包括陵墓及其附属建筑,合称为陵寝。

我国从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时三千余年,其间,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和地方政权,共有帝王五百余人。

至今地面有迹可寻、时代明确的帝王陵寝共有一百多座,分布在全国半数以上的省区。

所以我国的帝王陵寝不仅数量众多、历史悠久、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而且布局严禁、建筑宏伟、工艺精湛,具有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夏商大约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初,禹之子启自立为王,王位改为世袭,从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

从这以后后,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历代帝王不仅生前营造豪华的宫殿,还要建造死后够享乐的宏大的陵墓。

夏商开始,历代的帝王陵墓都按照家族血缘关系,实行"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埋葬制度,集中在一个地区。

在陵墓和附属建筑的周围通常还划出一定的地带作为保护、控制的范围,称为陵区。

陵区占地非常惊人,通常少则十数里,多则百多里,陵区的各种建筑都有周密的规划布局。

陵区的设置在商代晚期已经出现,陵区一般都选在离都城不远的地方。

商朝从汤立国到盘庚,共经历十世十九王。

这些帝王陵墓没有历史记载,至今也没有发现。

根据《史记》的记载:"自盘庚迁都于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再未迁都",在这期间共立了八世十二王。

秦始皇陵墓历史资料

秦始皇陵墓历史资料

秦始皇陵墓历史资料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

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

下面由店铺带领大家简单了解一下。

公元前210年夏,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秦王赢政逝世。

他被安葬在了一座巨大的陵墓中。

这座陵墓在他生前就开始修建,前后共花了39年时间,修陵顶峰时用工达到70多万人,占到了当时全国总人口的1/10!秦始皇陵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帝王陵墓,它代表了当时世界上科技的最高水平。

据史书记载,项羽带兵进入关中后,先杀了已投降刘邦的秦王子婴和秦王室贵族,然后把咸阳城内掳掠一空,最后一把火烧了咸阳城。

接着,项羽又带兵来到秦始皇陵,命士兵挖掘始皇陵,将陵墓上下所能见到的东西统统运走。

当时运东西的人有30万,30多天还没有运完,足见陵中珍宝之富。

最后,项羽将不能过走的东西一把火烧了,大火烧了许多天。

这可能是秦始皇陵最早和破坏最大的一次劫难。

项羽东撤后,关东的盗贼纷纷涌入秦始皇陵,传说捣毁陵内铜椁以取铜。

再后来,传说有一个牧童在此放羊,羊走进了被乱军挖开的地下穴道,找不到了。

牧童便拿了一个火把,进入墓穴中去找羊,结果失火,大火烧了90多天。

据说,方圆数十里的陵区地面,也随着一些陪葬坑和陪葬墓的坍塌而下陷了好几米。

这样使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筑荡然无存,地下埋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这些记载都被当今考古发现所佐证。

秦始皇陵发现的陪葬坑、陪葬墓几乎都遇到过被盗和火焚的破坏。

经过四年楚汉战争,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

为了笼络人心,公元前195年,刘邦下令对秦始皇陵妥为保护,安排20户人家住在秦始皇陵附近,作为守陵人看管秦始皇陵。

此后,各朝各代的统治者对秦代帝王陵墓,也都下令保护。

宋太祖开宝三年(公元970年),曾令临潼县保护和修整秦始皇陵。

清朝的陕西巡抚毕沅,还曾为秦始皇陵立碑。

但是秦始皇陵埋藏丰富,必然会引起各种人物的觊觎。

秦始皇陵各种知识

秦始皇陵各种知识

秦始皇陵各种知识秦始皇陵是中国著名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景区内,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一座大墓,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墓葬之一。

秦始皇陵的建造始于公元前246年,历时38年之久,主要是为了保护秦始皇的尸体和陪葬品,以便他在来世继续享受高贵生活。

下面我们来探索一下秦始皇陵的各种知识。

一、秦始皇陵的历史背景秦始皇陵的建造者是秦始皇,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被尊为中国的第一个皇帝。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遏制不同文化、历史的传承以及地方势力的发展,采取焚书坑儒和一统文字的措施,从而使秦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中央集权统治的国家。

在他统治期间,进行了多项改革措施,如实行兵役制度、度量衡统一、开凿运河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秦始皇陵的建造才得以实现。

二、秦始皇陵的建造过程秦始皇陵的建造工程从公元前246年开始,历经38年之久才竣工。

这座陵墓的规模宏大,斗拱、铜门、陶俑等各种文物数量众多,涉及面积达56.25平方公里。

此外,在建造过程中还有大量的工程技术和人力资源投入,所有工程材料全都是精选的石料、青石、大青石和白玉石,取自秦朝全国各地。

秦始皇陵的建造工艺高超,在斗拱、地宫、大殿等方面都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高超技艺。

可以说,秦始皇陵是中国古代工程史上的一大奇迹。

三、秦始皇陵的地宫结构秦始皇陵的地宫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陵中最神秘的部分。

地宫共分为三部分,即东、中、西三个宫殿,每个宫殿的墙面、地面、天花板都镶嵌着不同大小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瓷砖,每个瓷砖都用胶泥或者是真金硅胶固定,保证了没有一丝缝隙。

被称为“大墓”的中宫藏了秦始皇的遗体,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个谜团。

四、秦始皇陵的兵马俑秦始皇陵最著名的陪葬品就是兵马俑,是中国历史上古代制作技艺最高超的文物之一。

兵马俑以秦朝的军队为题材,包括士兵、马、车、车夫等,兵马俑造型不重复,共有三个坑,分别是士兵坑、骑兵坑和将军坑,坑内兵马俑摆放有序,每个士兵面部和服装都是独特的。

陵寝的名词解释

陵寝的名词解释

陵寝的名词解释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陵寝是一种独特而神圣的建筑群体,通常用来安葬皇帝、太后和皇族成员。

陵寝作为帝王的永久居所,既是一方重要的历史遗址,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陵寝具有极高的价值和重要性。

本文将对陵寝进行详细的解释和探究。

一、陵寝的起源与历史意义陵寝这一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封建制度的建立。

在远古时代,人们普遍相信死后有来世,因此把对逝者的祭祀和安葬工作看作一种尊严和责任。

但是,随着封建制度的出现,帝王们开始注重自己在世时的地位和声誉,认为死后的陵寝建设也至关重要。

因此,陵寝的存在既是对先帝的纪念,也是对世世代代后人的寄予厚望。

陵寝的历史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帝王的个人荣誉上,更涵盖了国家和民族的荣誉。

陵寝通常被视为国家历史的见证和缩影,是追溯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重要遗迹。

正因为陵寝和封建君主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它们的命运与历朝历代之间的兴衰荣辱紧密相连。

其中,一些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陵寝更是成为国家的象征,例如明代的故宫和清代的颐和园。

二、陵寝的设计与建筑特点陵寝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群体,具有严谨的设计和独特的建筑特点。

一般而言,陵寝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上、中、下三陵。

上陵是帝王和皇后的陵墓,位于最高处,象征着尊严和尊贵。

中陵是储物室,用于存放陵墓所需的各种物品。

下陵是祖陵,用于安葬其他皇族成员。

陵寝的设计严格遵循封建君主制度中的等级观念。

陵墓通常采用纵横相交的轴线式布局,如“一长,二短,三廉,四隆”的规划理念。

其中,长是指陵寝整体的长轴,通常由陵门、石阶、前殿和主殿等组成;短是指陵寝的短轴,通常是由配殿和祠堂构成;廉是指陵寝左右两侧的廉墓,用于安葬官员和功臣;隆则是指安葬皇帝和皇后的陵墓,位于整个陵寝的最高处。

陵寝的建筑特点也包括了严谨的规制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陵墓的建设通常迎合天地宇宙的纪律,主要注重规矩和庄严。

建筑材料多以石料为主,外观大多是简约而稳重的。

同时,陵寝中还融入了许多艺术元素,如石刻、浮雕、壁画等,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和艺术的独特魅力。

中国帝王陵

中国帝王陵

古代封建帝王制度下生死的同一————论明清二代帝王陵寝建筑摘要中国古代帝王陵寝是我国古代建筑体系中规格最高的,前期出于对封建制度下帝王至高无上的推崇,陵寝庞大复杂,后期植根于正统的儒家礼制思想既强调尊卑有序、等级森严, 又能体现出对先人“志意思慕之情”。

中国传统建筑基本上都逃不出这种封建等级制度的限制,而作为封建制度下最高一级的帝王,其陵寝建筑一直是后世研究的典范,其中明清二代封建制度到达鼎盛,其陵寝更能反应出古代人们视死如生的等级概念。

关键字:明清建筑帝王陵寝园林封建等级前期帝王陵寝的建筑中国建筑历史源远流长、自成体系,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东方魅力。

神密静穆的陵寝建筑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

其实早在新石器时期,我国就已出现了坟墓这种建筑形式,而在殷周时期的墓葬是没有坟丘的。

中原地区出现坟丘式墓葬,在等到孔子时代,当时孔子把父母亲合葬,曾说:“古也墓而不坟”。

而根据河南发现的属于纪元前五世纪中叶的固始侯古堆的宋墓,可以推断在春秋中后期,中原地区就已出现坟丘高大的陵墓建筑。

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社会奴隶主贵族已经没落,以宗族为单位的墓葬制度开始瓦解,以家族为单位的墓葬制度开始兴起了。

一方面是由于在当时,建筑大型的坟墓,由于棺材的重数多,陪葬品的数目也多,所以墓室就要扩大,所挖掘墓圹的土方就加多了。

而陵寝一词也是出现在这一时期,据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一书中,记载有赵肃侯十五年起寿陵一句,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将君王的坟墓称为陵。

这既是由于在古代,帝王作为封建等级最高的一级,人们将其视为山陵,也是由于其坟墓高大也如山陵一般。

这同时也是至高无上皇权的象征。

园寝制度的起源与古代帝王墓葬制度息息相关, 在东汉班固《前汉书·郊祀志》,东汉蔡邕所著《独断》中均有记载。

原先作为祭祀场所的宗庙建筑出现“陵”旁, 古制宗庙包括包括“庙”和“寝”, 这两个部分是相连接的。

秦始皇即位后不久即着手营建“山陵”,并把宗庙中的“寝”单独设置于墓葬一侧, 功能保持不变, “寝”与“陵”合称为“陵寝”, 自此“寝”从宗庙中剥离成为单独的一组祭祀建筑,这种制度为西汉采纳。

中国古代的皇家陵墓与帝王陵寝

中国古代的皇家陵墓与帝王陵寝

中国古代的皇家陵墓与帝王陵寝中国古代皇家陵墓与帝王陵寝是中国古代帝王的安葬之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这些陵墓和陵寝不仅是古代王朝权力与荣耀的象征,也是考古学和历史研究的重要遗址。

本文将着重介绍中国古代皇家陵墓和帝王陵寝的特点和意义。

一、皇家陵墓的规制和布局中国古代皇家陵墓通常呈现出庞大而精密的规制和布局。

首先,陵墓的选址要求宜山宜水,以风水原理为基础,追求阴阳平衡,以保证皇帝的灵体得到永远的休息。

其次,陵园分为外围建筑和内部陵寝两部分,外部围绕陵墓的城墙、牌坊和大门等建筑,而内部则包括供奉神道和陵寝建筑。

陵寝建筑包括神道、牌坊、碑亭、配殿、祠堂等,形成了严谨而庄重的布局。

二、代表性的皇家陵墓中国历史上,有众多代表性的皇家陵墓,其中最知名的包括秦始皇陵、明十三陵和清东陵。

秦始皇陵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陵墓之一,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陵墓,其陵寝中还埋葬着秦始皇的兵马俑。

明十三陵是明朝帝王的陵墓,共有13座陵墓,其中最著名的是明成祖朱棣的定陵。

清东陵是清朝帝王的陵墓,以乾隆皇帝的定陵最为壮观。

这些皇家陵墓都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在文化传承和考古研究上有着重要意义。

三、帝王陵寝的文化价值帝王陵寝除了作为帝王安葬之地外,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陵寝的建筑和陵园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皇家建筑艺术的高度发展,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死者的尊贵与追思。

另外,陵墓中出土的文物和墓志铭等也对研究古代历史和宗教信仰有着极大帮助。

例如,明十三陵所出土的文物包括石刻、陶俑以及陪葬品等,为研究明朝社会、政治和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四、帝王陵寝的保护与研究由于帝王陵寝的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化遗产地位,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对其的保护与研究。

一方面,加强陵墓的保护措施,包括加固陵墓建筑、完善监控体系和合理开发利用。

另一方面,积极进行考古研究,以深入了解古代帝王陵寝的规模、布局和文化特点。

通过保护和研究,希望能够更好地维护和传承中国古代皇家陵墓和帝王陵寝的珍贵遗产。

中国国代帝王陵寝制度

中国国代帝王陵寝制度

中国国代帝王陵寝制度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制度中国国代帝王陵寝制度是中国古代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帝王对于个人永恒统治地位的追求,同时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祖先的崇拜和敬仰。

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特而庄重的陵寝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陵寝的建筑特点、陵园的布置与设计、陵寝祭祀仪式等方面阐述中国国代帝王陵寝制度的特点。

一、陵寝的建筑特点中国国代帝王陵寝建筑是古代中国建筑史的瑰宝,它以其庄严肃穆、雄伟壮观的建筑风格,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

陵寝建筑通常由宫墙、宫门、宫殿、神道、墓穴等部分组成。

首先,陵寝的宫墙通常是高大雄伟的,用以保护陵寝的安全和隐私。

宫墙多以青石垒砌,外观上呈现出浑厚有力的感觉。

其次,陵寝的宫门是整个陵寝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由门楼、门洞等构成。

门楼多为三间或五间,上覆歇山顶,以金碧辉煌的装饰标志着帝王的尊贵地位。

再次,陵寝建筑中的宫殿是帝王祭祀和居住的场所。

宫殿通常由前殿、中殿、后殿组成,各殿之间以廊廖相连。

宫殿内部以黄色为主色调,装饰着各种华丽的彩绘和木雕,尽显华夏文明的瑰丽。

最后,神道是陵寝建筑中的重要景观,帝王的陵园与陵寝之间常常有一条笔直的神道相连接。

神道两旁通常种满了参天大树,道路上石柱高耸,以体现帝王的尊贵和权威。

二、陵园的布置与设计陵园作为陵寝建筑的一部分,是展示陵寝文化的重要载体。

陵园的布置与设计精心考虑了地理位置、环境风景以及帝王个人爱好等因素。

首先,陵园通常选取在自然风光优美的地方,如山丘、丘陵或临近河流等。

这样的选址有利于彰显帝王的权威和地位,并带给祭祀者以敬畏之感。

其次,陵园中的陵墓通常建在山丘或丘陵上,为了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使陵墓更具尊贵气派,同时也有利于营造庄严肃穆的氛围。

再次,陵园中的园林景观设计丰富多样。

常见的景观有假山、池塘、亭台等,这些景观在布局上既追求美感,又体现了帝王对于自然和人文的崇尚,使得陵园更加宜人宏伟。

中国十大帝王陵

中国十大帝王陵

中国十大帝王陵之1黄帝陵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寝,是《史记》唯一记载黄帝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

相传黄帝御升天,故此陵墓为衣冠冢。

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号称天下第一陵。

山体浑厚,气势雄伟,山下有沮水环绕。

山上有八万多棵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郁郁葱葱。

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长48米,环冢砌以青砖花墙,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桥山龙驭,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

在前为一祭亭,歇山顶,飞檐起翘,气宇轩昂。

黄帝陵前植有黄帝手植柏,距今5000余年,相传为轩辕黄帝亲手所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和世界柏树之冠。

之2秦始皇陵秦始皇陵,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嬴政的陵墓,是世界第八大奇迹,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脚下。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嬴政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创历代封建统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

现存陵冢高76米,陵园布置仿秦都咸阳,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2.5公里,外城周长6.3公里。

陵冢位于内城西南,坐西面东,放置棺椁和陪葬器物的地方,为秦始皇陵建筑群的核心,目前尚未开掘。

之3乾陵乾陵,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合葬陵。

里面埋葬着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那么天。

建于公元684年,历时23年才修建完成。

乾陵气势雄伟壮观,梁山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乾陵就在北峰之上。

梁山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乳峰。

之4成吉思汗陵成吉思汗陵,坐落在内蒙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距鄂尔多斯市区40公里,其规模不算大,占地约5.5公顷,但颇有特色。

蒙古族盛行密葬,所以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处始终是个谜。

现今的成吉思汗陵乃是一座衣冠冢,它经过屡次迁移,直到1954年才由湟中县的塔尔寺迁回故地伊金霍洛旗,北距包头市185公里,这里绿草如茵,一派草原特有的壮丽景色。

秦始皇帝陵的历史考察与文化遗产价值

秦始皇帝陵的历史考察与文化遗产价值

秦始皇帝陵的历史考察与文化遗产价值秦始皇帝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临潼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集中式帝王陵墓,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护最完整的古代皇帝陵墓之一。

它被誉为中国古代工程建筑史上的奇迹,也是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象征。

本文将从历史考察与文化遗产价值两个方面探讨秦始皇帝陵的意义和价值。

历史考察秦始皇帝陵的建造始于公元前246年,历时近40年,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

陵墓的设计和建造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它包括了地下宫殿、陵山、陵墙、内外陵园等一系列建筑构筑。

陵墓内部铺设的墓道、棺椁、勾连穴等均为世界上首次采取的设计,被后来的古代皇帝陵墓所效仿。

秦始皇巨大的权力和财富,让他的陵墓成为了古代中国历史上最宏伟的陵墓之一。

除此之外,秦始皇帝陵也有着许多神秘的传说与谣言。

据说陵墓内埋葬着许多文武官员和女子,他们在陵墓内全部被活埋,作为陪葬品。

但是这些说法有待考察和确认。

目前,还没有碰触到秦始皇帝陵真正内部的考古学家和文物保护员工。

文化遗产价值秦始皇帝陵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历史和建筑意义,更在于它所铭刻的中华文化精神。

秦始皇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皇帝,他完成了华夏大地上的统一,并形成了中国历史最为重要的政治和文化基础。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秦始皇帝陵的建造和秦朝的兴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华帝制”时代的开端。

陵墓内部的文物也成为了历史研究和考古发掘的重要材料。

从墓道、棺椁、陪葬品中,我们能够看出当时中国社会的古代风貌,得知古代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秦始皇帝陵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流传最为广泛的皇帝陵墓之一,它的文化遗产价值在世界范围内都被广泛认可和景仰。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秦始皇帝陵所面临的保护和开发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尽管对陵墓的研究只限于文物学和考古学领域,但是我们应该尝试从文化专业和政治机构的合作上去寻找新的切入点,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秦始皇帝陵的文化遗产,让它能够为后人提供更加宝贵、更加持久的文化资源。

中国历代皇陵与皇家陵寝

中国历代皇陵与皇家陵寝

中国历代皇陵与皇家陵寝中国历代皇陵与皇家陵寝是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遗产之一,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封建历史与文化的重要标志。

这些古代帝王的陵墓不仅是一件巨大且复杂的工程,而且是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意义的文物遗产。

一、中国古代皇陵1. 秦陵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陵以东约35公里处,是全世界最大的土山墓葬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的第一座帝王陵。

秦始皇陵建成于前210年,是秦朝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陵墓,是中国第一个大规模的皇陵。

现在秦陵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之首”。

2. 汉陵西汉陵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北12公里处的蓝田县,是汉朝功臣和皇室的陵墓,现在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点。

汉陵是一组分散、分布广、规模大、风格古朴的皇家陵寝,共有多处汉陵。

3. 唐陵唐陵是唐朝皇帝的陵墓。

唐朝的皇帝的陵墓大多建造在长安城的城郊之外。

现在被称为“唐十三陵”,是中国唐朝皇帝陵墓的总称。

唐陵按照等级高低,可以分为三个等级:一等陵为太庙陵寝,二等陵为皇帝死后盖着土坡而没有塔,三等陵为附属于二等陵,建筑风格低于二等陵。

4. 明陵明朝的陵墓主要分布在北京郊外的神威、长陵、昭陵、景陵、东陵、西陵,共有十三座,现在在唯一建成的十三陵景区开放。

每一位皇帝的陵墓都是一座花园,完整保留了明代的景观、建筑和雕刻,是中国古代陵墓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建筑最精致的陵墓群。

5. 清陵清朝皇室的陵墓则建在当时北京以外的山区。

现在国内开放的清陵为监察院(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管理的东陵和西陵。

清朝的东陵和西陵,规模宏大,由于今天已完全保存,所以是中国保存较完好的陵寝。

二、中国皇家陵寝皇家陵寝是以前各朝代的皇帝和皇室,以及非常重要的功臣的官人的陵墓,但是与皇陵不同的是,皇家陵寝不一定建在皇城内,可以建在城郊,也可以建在宕边等地的陡崖上。

同时,有的皇家陵寝因受到年代和战乱的影响,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摧毁和破坏。

1. 秦唐汉皇家陵寝秦唐汉的皇家陵寝建在陕西省的周边地区,规模宏大,建筑风格优美,而且装饰非常华丽,足以证明当时的国家的富有和强大。

关于秦始皇陵的传说故事

关于秦始皇陵的传说故事

关于秦始皇陵的传说故事一、秦始皇陵的背景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

它是秦始皇帝的陵墓,也是中国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秦始皇陵的建造开始于公元前246年,历时38年完成。

秦始皇死后,他的子孙和官吏相继去世,无人知晓陵墓的具体位置,因此它的存在状态长期是一个谜团。

二、秦始皇陵的传说故事1. 地宫中藏有奇珍异宝传说秦始皇在建造陵墓时,为了在来世中享用美食佳肴,曾命令大批工匠制作“兵马俑”,它们不仅外观栩栩如生,而且面临死亡时会释放出剧毒,防止盗墓者的侵入。

此外,地宫中还藏有大量的黄金、白银、铜器以及其他奇珍异宝。

2. 陵墓中有千古之谜秦始皇陵建造的过程异常艰辛,传说其间有无数工匠因为劳累过度而死去,被埋葬在陵墓的旁边。

此外,秦始皇陵墓中还包含许多千古之谜,例如墓中所藏的宝物、机关密道等。

这些谜团的解开需要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深入研究与解读。

3. 疑云重重的秦始皇陵秦始皇陵是一个充满疑云的地方,传说墓主人早已死去,但其灵魂仍然守护着这个古老的陵墓。

据说每逢大雨或者特殊的场合,墓中会传出一些怪异的声音,从而引起人们的好奇心。

而陵墓的机关密道、地宫等也都被誉为世间罕见的宝藏。

三、秦始皇陵的历史修复1. 陵墓中的文化遗产丰富而珍贵秦始皇陵墓是中国著名历史文化遗产,它包含了许多举世闻名的文化遗产,例如“兵马俑”、宝剑,以及丰富的书画作品等等。

这些文化遗产展示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底蕴,也告诉了我们古代先人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勇敢。

2. 修复秦始皇陵需历经千辛万苦秦始皇陵的修复工作一直是考古界的难题,这需要考古学界的专家们付出很大的努力和精力。

同时,修复工作也需要精密的设备和技术,以确保陵墓的完好无损。

除此之外,文物保护也必须严格控制,以防止历史文化遗产的遭受破坏。

3. 对秦始皇陵的修复有着重要的意义秦始皇陵的修复工作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一种保护,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通过修复工作,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并且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爱戴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皇陵建设的历史演变与特点

中国古代皇陵建设的历史演变与特点

中国古代皇陵建设的历史演变与特点古代中国的皇陵是帝王陵墓的统称,是帝王们在位期间着手筹建的、用来安葬自己身躯的巨大工程。

皇陵的建设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状况,还体现了古代中国皇陵的建筑特点与葬礼仪式的演变。

本文将从历史演变和特点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皇陵建设。

1. 历史演变虽然中国古代皇陵建设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但皇陵的规模与建筑风格在不同朝代有所不同。

1.1 先秦时期在先秦时期,皇陵的规模较小,常常是一个丘陵,其设计借鉴了堡垒的结构风格。

一个代表性的例子是周朝的洛阳东王陵,它是中国最早的皇陵之一。

1.2 秦汉时期在秦汉时期,皇陵的规模开始呈现出巨大的特点。

秦始皇陵是中国古代皇陵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庞大的陵墓之一。

秦始皇陵的建设以骨架法为主,采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形成了巨大的陵园。

1.3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的皇陵建设更加注重形式与功能的统一。

唐太宗的陵墓——昭陵,以其特殊的建筑风格而闻名。

它的陵墓规模宏大,宫殿、墓场、祭祀用途的建筑群体,完整地展示了皇陵的重要元素。

1.4 宋明清时期在宋、明、清三个朝代,皇陵规模有所缩小,建筑的风格更趋于简约。

其中,明代在陵墓建设上能够看出明显的特点。

明皇陵常常选址在山丘上,利用山体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同时,明皇陵还注重陵墓的环境布置,将陵墓融入自然景观之中。

2. 特点中国古代皇陵建设具有多个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了古代帝王对陵墓建设的追求和他们对自身地位的认知。

2.1 按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建设古代中国皇陵建设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下进行的,如“山川秀丽”、“气象万里”等,皇陵建设中讲究起伏有度,形势恢宏,以体现帝王统治者的荣耀与威严。

2.2 选址注意风水在古代中国,选址是皇陵建设的重要环节,注重选址的风水理论。

风水学认为,地势的形状和方位决定了人们的命运和风水的流动。

因此,皇陵的选址常常与山脉、水流等元素有关,以追求帝王气象的完美结合。

秦始皇陵详细介绍

秦始皇陵详细介绍

秦始皇陵详细介绍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代帝王陵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

它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代皇家陵墓之一。

秦始皇陵的陵墓群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秦始皇陵的建造始于公元前246年,经过近40年的工程,于公元前210年完工。

秦始皇陵的主墓是秦始皇嬴政的陵墓,陵墓占地面积达56.25万平方米,总共分为外围防护墙、内城、宫殿、祭祀区和墓葬区五个部分。

首先是外围防护墙,它由四座巨大的土山组成,分别位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每个土山都高约20米,底部宽约70米,顶部宽约50米。

这些土山以及其中的土壁和护城河构成了对陵墓的有效保护。

接着是内城,内城是秦始皇陵的核心区域,占地约17.7万平方米。

内城中心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殿,宫殿由殿堂、神庙和住宅组成。

宫殿的主要建筑是金殿,金殿是秦始皇陵的灵堂,供奉着秦始皇的神位。

整个宫殿建筑气势恢宏,富丽堂皇,展现了秦代建筑的巅峰之作。

紧接着是祭祀区,祭祀区是秦始皇陵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进行祭祀活动。

祭祀区包括祭坛、祭台和祭祀殿等建筑,是举行祭祀仪式的场所。

在祭祀区进行的祭祀活动是对秦始皇的崇拜和纪念,也是皇权的象征。

最后是墓葬区,墓葬区是秦始皇陵的核心部分。

秦始皇的陵墓位于墓葬区正中央,这是一座巨大的地下宫殿。

陵墓内设有三重石门、三重石门廊和三重土门,形成了严密的防护体系。

陵墓内还设有秦始皇的陪葬品和陪葬坑,陪葬品包括铜车马、陶俑等,数量众多,规模宏大。

秦始皇陵的建造规模宏大,工程浩大,不仅体现了秦代的工程技术水平,还展示了秦始皇的权力和荣耀。

秦始皇陵的建造使得秦始皇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拥有永久陵墓的帝王,也为后来的帝王陵墓的建造奠定了基础。

然而,秦始皇陵的建造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据史书记载,建造秦始皇陵期间,动用了数十万民众和大量的劳役。

在陵墓建造过程中,有很多人因为劳累过度而死亡。

我国古代陵寝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

我国古代陵寝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

我国古代陵寝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古代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埋葬先祖、建造陵寝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

陵寝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下面将从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以及后来秦汉、唐宋等时期进行介绍。

在夏商周时期,陵寝制度逐渐形成。

夏朝时期,夏王朝尚未建立完善的陵寝制度,因此陵寝多建在墓地,简单朴素。

商朝时期,商王朝开始建造陵寝,陵寝的规模和装饰有所提升,但主要是用来埋葬君主和贵族阶层。

商代的陵寝多建在山洞中,以钟型墓葬为主要形式。

周朝时期,周王朝进一步发展了陵寝制度。

周初的陵寝规模相对较小,但周朝的后期,陵寝的规模开始不断扩大,形成了以大型墓葬为主的陵寝制度。

秦汉时期,陵寝制度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在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帝修建了庞大的陵墓,秦始皇陵,被誉为独一无二的世界文化遗产。

秦始皇陵的建设奠定了中国陵寝制度发展的基石,奠定了陵寝建造的规模和标准。

汉朝时期,汉高祖刘邦创建了大汉帝国后,也修建了庞大的陵墓,如西汉陵、东汉陵等。

汉初的陵寝仍然延续秦陵的特点,后来的陵寝则逐渐发展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汉陵寝较秦陵寝更为复杂,修建陵寝观念更加重视气象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唐宋时期,陵寝制度进一步完善。

唐朝时期,作为盛世的帝国,陵寝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扬。

唐陵寝的建设更加注重景观规划和装饰品的设计。

宋朝时期,由于金朝的入侵,南宋时期的陵寝制度发展相对较少,但在宋朝统治之下,一些有名的皇帝也修建了规模较大的陵寝,如宋太祖赵匡胤的陵寝。

宋代的陵寝注重以古为训,追求古代文化与哲学的传承。

总而言之,我国古代陵寝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夏商周时期起,经过了秦汉、唐宋等时期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形成了独特而庞大的陵寝制度。

陵寝制度的发展不仅代表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文化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演变过程,也是中华民族长期埋葬先人、尊崇祖先、追求永恒精神寄托的重要体现。

黄帝陵简介介绍

黄帝陵简介介绍

01
国内外众多学术研究机构和团队致力于黄帝陵的研究,包括历
史、文化、考古等领域。
研究成果
02
通过长期的研究,学者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包括对黄帝陵的
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建筑风格等方面的深入挖掘。
学术交流活动
03
国内外学术会议和论坛频繁举办,为学者们提供了交流研究成
果和思想的平台。
文化交流活动及成果展示
历史文化价值的保护与传承
文物保护
为了保护黄帝陵的历史文化价值,政府采取 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文物保护、修复受损 文物等。
文化传承
黄帝陵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其文化传 承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 意义。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推动黄帝陵文化 的传承和普及,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展 览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黄帝陵的 文化内涵。
黄帝陵简介介绍
汇报人: 2023-12-14
目录
• 黄帝陵的历史背景 • 黄帝陵的地理位置与环境 • 黄帝陵的建筑风格与特色 • 黄帝陵的历史文化价值 • 黄帝陵的旅游开发与保护 • 黄帝陵的学术研究与文化交流
01
黄帝陵的历史背景
黄帝的传说与历史地位
黄帝的传说
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传说中他统一了华夏部落,开 创了中华文明。
开发更多与黄帝陵相关的 旅游产品,如文化体验、 生态旅游等,满足不同游 客的需求。
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与国际旅游机构的合 作,推动黄帝陵的国际旅 游发展。
推动智慧旅游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 黄帝陵的智慧旅游发展, 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效率 。
06
黄帝陵的学术研究与文化交流
学术研究现状及成果展示
学术研究机构与团队
地理位置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是指古代帝王、贵族及其亲属的墓葬制度。

这一制度从夏朝开始,历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直至清朝灭亡。

古代陵寝制度主要包括陵墓的选址、布局、建筑、规格等方面的规定。

1. 选址:古代陵墓的选址非常讲究,一般会选择在风水宝地,即符合“龙、穴、砂、水、向”等风水要素的地方。

这些地方被认为是吉祥之地,可以保佑后世子孙繁荣昌盛。

2. 布局:古代陵墓的布局通常分为内外两部分。

外部有神道、石像生、牌坊等建筑,用以显示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内部为墓室,用来安放棺椁和随葬品。

3. 建筑:古代陵墓的建筑风格和规模因朝代和墓主人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帝王陵墓规模宏大,建筑精美,而贵族和普通百姓的墓葬则相对简朴。

4. 规格:古代陵墓的规格有严格的规定,以显示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例如,帝王陵墓通常位于山脉的主峰,而贵族和普通百姓的墓葬则位于较低的山丘上。

此外,帝王陵墓的墓室通常采用砖石结构,而贵族和普通百姓的墓葬则多为土坑木棺。

古代陵寝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各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特点。

例如,秦汉时期实行山陵制度,陵墓多建在山中;唐代实行昭陵制度,陵墓周围有大量陪葬坑;宋代改变了预先营建寿陵的制度,实行皇帝死后建造陵墓;明清时期,陵墓建筑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宗教信仰和丧葬观念等方面的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帝陵详细介绍

黄帝陵详细介绍

黄帝陵详细介绍
黄帝陵,即轩辕黄帝的陵寝,位于陕西省延安市桥山之阳。

中国历代帝王都尊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把他和伏羲、炎帝并列为三大创世神。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圣殿和民族圣地,它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黄帝陵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

自秦汉以来,历代王朝都在此举行祭祀大典,到了明朝朱元璋时期,正式将其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的圣殿、民族圣地和历史圣迹,它代表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和独特内涵。

黄帝陵由黄帝陵、轩辕殿、轩辕庙、桥山、黄帝陵园等部分组成。

距延安市区13公里,距西安约80公里。

黄帝陵位于桥山之阳(今延安市桥东区黄陵县境内),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

这里群山起伏,草木葱郁,环境幽雅,景色宜人。

陵前有古柏参天,苍劲挺拔;陵前有祭台、石像、石碑等文物古迹及纪念碑亭;陵前有“桥山庙”和“轩辕庙”等庙宇,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祭祀系统。

—— 1 —1 —。

陕西咸阳秦始皇陵帝王陵寝历史遗迹

陕西咸阳秦始皇陵帝王陵寝历史遗迹

陕西咸阳秦始皇陵帝王陵寝历史遗迹陕西咸阳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古代帝王陵寝之一。

始建于公元前246年的秦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一个帝王主导兴建的陵墓。

秦始皇陵以其宏伟的规模和丰富的文物闻名于世。

陕西咸阳秦始皇陵位于咸阳市临潼区秦陵村,占地面积达56.25平方千米。

陵墓主体建筑群呈现着严谨的布局和复杂的结构。

秦始皇陵被分为地表建筑和地下宫殿两部分。

地表建筑是由两座封土山丘组成,东丘是秦始皇本人的陵墓,西丘则是秦始皇后嬴政的陵墓。

这两座陵墓都有规模巨大的配套墓室和神道。

地下宫殿是秦始皇陵的精华部分,由数以千计的陶俑和珍贵文物组成。

秦始皇陵的建造规模之大令人惊叹。

陵墓的封土山丘高达76米,顶部平坦,据说曾种植着上千棵松柏。

陵墓由大量的胆瓦构成,每片胆瓦重达300多斤,用细沙和青泥夹缝精细嵌砌。

这种建筑材料在当时极为罕见,显示了秦始皇对陵墓工艺的苛刻要求。

在秦始皇陵的地下宫殿中,出土了大量的兵马俑。

这些兵马俑以其精美逼真的制作工艺而闻名于世。

兵马俑分为步兵、骑兵和战车,栩栩如生地展示了秦代军队的装备和作战方式。

兵马俑数量之多也是影响观光游览的一大特色,使得参观者可以全方位地感受到秦始皇陵的雄伟和庄重。

除了兵马俑外,陕西咸阳秦始皇陵还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和贵重的陶器。

这些文物和陶器不仅代表了秦代的文化水平和制作工艺,也为后世的考古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陕西咸阳秦始皇陵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并且成为了中国国内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陕西咸阳秦始皇陵举办了多次大型文化展览和考古项目。

这些展览和考古项目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秦始皇陵的历史和文化,促进了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

总而言之,陕西咸阳秦始皇陵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帝王陵寝之一,拥有宏伟的建筑规模和丰富的文物遗迹。

它既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遗产的瑰宝。

通过参观秦始皇陵,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博大精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埋葬制度的起源帝王陵寝虽出现于夏商时代,但陵墓的形制、葬具、礼仪等基本的埋葬制度却起源于更早的原始社会。

大约在18000年前生活于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已经有了埋葬死者的墓葬,并随葬死者生前使用过的工具、用具、装饰品。

此后是长达数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各地发现了数以百计的分属不同族群的墓地。

这些墓地都属于以血缘划分的氏族公共墓地。

死者的位置、头向、葬式、葬制以及随葬器物的组合、数量都有一定的规律,每个成员的地位基本上是平等的。

距今约4000—5000年前,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一些部落由于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扩大,出现了贫富分化。

这种变化在墓葬中的反映是许多地方发现了形制大、随葬品多而精美的大墓和女子附属于男子的夫妻合葬墓。

山东泰安大汶口文化墓地发现的133座墓葬中有14座使用了木质棺椁,每座墓的随葬品约三四十件,最多的一座达180多件。

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其年代和地域都和“夏”有密切联系。

在已发掘的1000多座墓葬中仅有大型墓九座,占总数不到1%。

这些大墓排列有序,死者多系男子,墓室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内放置棺椁作为葬具。

各墓随葬品数量多达一二百件,包括成套陶、木、玉、石等质地的乐器、兵器、工具及各种生活用具,其中一部分是具有礼仪性质的礼器。

陶器外表施以多种颜色的彩绘,纹样有云纹、回纹等,一件陶盘内壁彩绘着可能属于氏族部落标志的蟠龙纹。

彩绘木器有案、俎、几、盘等。

一件石灰岩打制的特磬长80多厘米。

另外还殉葬整猪或猪下颔骨等。

这些大墓的形制继承发展了新石器时代以来黄河中下游各部族的墓葬特点,并奠定了以后数千年我国中原地区墓葬的基本形式。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初,禹之子启自立为王,王位改为世袭,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此后,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历代帝王不仅生前营建豪华的宫室,死后还要建造宏大的陵墓,希望继续享乐。

至秦汉时期,陵墓及各种功能的附属建筑已构成一组布局严谨、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祭祀礼制及陵区管理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

秦汉以后历代陵区、陵园的布局,各类建筑物的设置、结构、功能,陵墓的构筑形式,殉葬品的种类、组合等各方面既有沿袭继承,又有发展变化,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的陵寝则程度不同地保留了本民族的葬俗。

历代陵寝及其变化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庞大的陵区、宏伟的陵园自夏商以后,历代帝王陵墓都按照家族血缘关系,实行“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埋葬制度,集中在一个地区。

在陵墓和附属建筑的周围还划出一定的地带作为保护、控制的范围,称为陵区。

陵区占地之大非常惊人,周长少则十数里,多者百余里,甚至数百里。

陵区的各种建筑物都有周密的规划布局。

陵区的设置最迟在商代晚期即已出现,一直延续至清代。

陵区一般都选建在离都城不远的地方。

东汉以后陵区选择受堪舆之术的影响,大多背山面河或面对视野开阔的平原。

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商代后期盘庚迁殷以后的帝王都埋葬在安阳洹水以北,武官村与侯家庄一带,隔河与小屯宫殿区相对。

陵墓排列比较密集,形成相对集中的陵区。

两周国君和列国君侯也都建有自己的陵区。

有的建在城外平川地带,有的建在都城外的丘陵地带,有的则建在城内一隅。

各陵的排列已有一定的规划。

西汉帝陵分布在长安西北二道原上,东西一线排开,绵延数十公里。

唐代18座帝陵分布在关中盆地北部二道原上和北山各岭,东西绵延100余公里。

各陵分布较为分散,可以自成陵区,但它们的排列又有内在联系,也可以视为一个统一的陵区。

东汉、南北朝及北宋的帝陵大多以几个帝陵为一组,形成几个相对集中的较小陵区。

明清二代陵区的布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每个陵区都以一个主陵为中心,其他各陵按左昭右穆顺序排列。

这种集中陵区的设置,既便于管理还可以造成一种宏大的气势。

秦和西汉时期在陵区附近设置城邑,并以陵号命名,称为陵邑。

秦始皇十五年(公元前232年)为修建陵园设置了丽邑。

西汉成帝以前各陵都在附近设置陵邑,迁徙关东豪族和功臣贵戚供奉陵园以便进行控制。

此后各代陵墓未再设置陵邑。

陵园可能出现于东周时期。

初期的陵园,有的利用天然沟崖作屏障,多数则在陵的四周挖掘隍壕或夯筑围墙。

陵园一侧有门,园内除陵墓外,没有其他附属建筑。

到秦始皇时,陵园的布局既继承了秦国的陵寝制度,同时又吸收了东方六国陵寝的一些作法,规模更加宏大,设施更加完备。

总体上仿照都城宫殿的规划布置,充分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

陵园建双重垣墙,外城四角设警卫用的角楼。

根据当时以西为上的惯例,整个陵园坐西朝东。

陵园内有寝殿、便殿、左右饲官建筑和陪葬坑。

陵园以东有陪葬墓区和兵马俑坑。

陵墓上建造用于祭祀的建筑起源很早,至迟在商代晚期已经出现。

到战国时代,诸侯国君的陵墓上这种建筑已经普遍存在。

秦始皇不但生前就在渭水以南为自己建立了宗庙,设立神主,并在陵侧建寝,设衣冠用具以便就近接受日常祭祀。

西汉继承了秦代陵寝制度并有所发展。

陵园平面呈方形,只有一重城,陵墓居陵园中央。

诸陵方向都坐西朝东。

在四面门阙中,东门和北门较宽大,和长安城宫廷门阙的规制一致。

陪葬墓区也在陵墓前方。

西汉初期帝后在一座陵园内异穴合葬。

寝殿建在陵园内,陵庙则建在远离陵墓的都城内。

从文帝开始,帝后各建一座陵园,仿照生前宫室位置,帝陵在西,后陵在东。

寝殿等建筑从陵园内移到陵园围墙以外,其方位则因地势而定。

景帝时,在文帝霸陵旁边建庙,此后这种陵旁立庙的制度一直延续到西汉末。

东汉时期,陵园布局发生了较大变化。

自明帝开始,陵园四周不设垣墙,代之以“行马”(木制警戒设施)。

陵寝改为坐北朝南,和洛阳宫城方向一致。

废除了陵旁立庙的制度,而在陵墓前建“石殿”专供定期朝拜和祭祀大典之用,以加强墓祭功能。

这对唐宋以后献殿、上宫等的设置影响很大。

各陵前普遍设置神道及石刻。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分裂割据、战争频繁、经济凋敝,多数帝王不得不暂时放弃秦汉以来建筑豪华陵寝和厚葬的制度。

北方的魏、西晋及十六国时期的君主,或者惧怕遭到盗掘,或者采用本族葬俗,大多采用“潜埋”方式,不起坟丘,并废除了建造陵寝及上陵礼仪。

北魏孝文帝时,由于政治上、经济上趋于稳定和发展并推行了汉化改革,开始恢复汉代的陵寝制度。

如大同市方山永固陵(文明太后陵)不仅有高大的坟丘,前面还有属于祠庙性质的石构建筑以及石阙、石刻等。

东晋南朝帝陵多因山为体,方向依山川形势而定,没有一定规律。

墓前建享堂并恢复了汉代的上陵礼仪。

陵前辟有较长的神道,两侧设置石刻。

唐代陵寝不仅规模超过前代,而且布局更为周密。

从乾陵开始,陵园的平面布局全部模仿长安城的规制设计。

陵园坐北向南,从后到前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陵墓和祭祀性建筑。

墓上建高大的坟丘,高踞陵园北部。

墓前建献殿(寝殿)供上陵朝拜、举行重要祭典使用,四周筑围墙,每面各辟一门。

这种前朝后寝的布置类似长安城的宫城。

供灵魂起居及宫人、官吏居住的寝宫(下宫)大都建在陵园西南方数里的地方。

这种将献殿和寝宫分建两处的制度,更突出了祭祀典礼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为阙及神道。

陵园南门(朱雀门)向南,有三对土阙。

之间的神道两侧陈设石人、石马等。

这一部分象征长安城皇城的三省、九寺等衙署。

第三部分为前方两侧星罗棋布的陪葬墓。

这一部分类似长安城外郭城的坊里。

整个布局以南门为正门,以南北向为中轴线,东西对称,体现了南面而立、北面而朝的设计思想。

唐代陵园的布局对后代帝陵产生了重大影响。

北宋陵园的布局基本沿用唐代的制度,只是下宫从陵墓的前面移到了北面。

南宋诸帝死后,为了日后归葬中原,因而只建临时性的陵墓,规模小,建筑简单,既无陵台又不置石刻群,称为攒宫。

陵墓前面建上宫和下宫,布置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

上宫在前,内设献殿。

元朝沿用蒙古族的“潜埋”葬俗,不起坟,葬后让马把地面踏平,无陵号,不建陵园。

明清陵园的布局,基本上沿用唐宋的规制,并受当时宫殿建筑格局的影响,废弃了上、下宫分离的布局,把各类建筑集结在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上。

陵园由方形改为长方形。

陵墓和献殿用垣墙隔开,成为两个独立的建筑群体。

前部包括两个院落:第一进院除陵门外,两旁设碑亭、神厨,神库;第二进院中的献殿是陵墓的主体建筑,规模扩大、两侧建配殿,并废止前代宫人居留、侍奉起居的旧制,更加突出了陵寝的朝拜祭祀功能。

后部建筑为方城、明楼和宝城、宝顶。

整个格局充分体现了前朝后寝的宫殿建筑模式,显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宏伟庄严。

阙是陵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陵前建阙大约始于西汉,起源于宫门外立阙。

从景帝阳陵开始,汉代各陵都在四门外建立双阙。

据文献记载,当时皇帝用“三出阙”,即中间为正阙,两侧为相连的子阙。

现存汉陵的阙基为夯筑,残高三一五米,面宽约38米,进深约九米,可能就属“三出阙”。

当时阙的上部采用木结构,早已无存。

东汉时出现仿木结构的石阙,目前国内现存的有20多处,多属东汉晚期墓前的石阙。

阙分为基、身、楼、顶几个部分,外表雕出柱、枋、斗拱、窗以及椽、瓦饰等形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陵墓很少用阙。

唐宋时期陵前建阙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陵园南门外设多重阙。

除园门外建阙,还在神道南端建高大的内外二重阙,分别称为鹊台和乳台。

阙均夯筑,外砌砖石,上建楼观。

在昭陵和乾陵的陪葬墓,如阳城公主、懿德太子和永泰公主墓的墓道壁画上可以看到唐代阙的形象。

明代以后,虽然在陵前不再建阙,但是还可以从其陵区入口处看到这种遗制。

如明十三陵大红门建于蟒山和虎山之间,两侧山峰突起,利用自然形势构成阙的形象。

高大的坟丘、壮丽的墓室文献上大多记载春秋晚期才开始在墓上构筑坟丘。

如《礼记·檀弓》中记载了孔子为父母的墓建造坟丘并认为此前没有坟丘,即“不封不树”、“墓而不坟、与地齐平”。

但考古发现表明,商周时期奴隶主上层统治者的墓已有封土,只是不甚高大而已。

自战国中期起,赵、秦、楚、燕、齐、韩等国的君主死后,都营建高大的坟丘,并尊称为“陵”。

即指其高大如山陵,也象征着王权的尊严、地位的崇高。

坟丘都经过夯筑,非常坚固,形状大体分为圆锥形和覆斗形两种。

秦始皇陵的坟丘是目前所知最大的坟丘,全部用夯土筑成,平面方形,整体呈覆斗状。

汉代陵墓的坟丘也呈覆斗状,称为“方上”,高低、大小有明显的等级差别。

唐代陵墓平地起坟者仍以方形覆斗式为贵,其中又以双层台阶式级别最高,对坟丘的高度也有等级规定。

这种坟丘形制沿用至宋代,并影响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现存吉林集安高句丽的一些石筑王陵和西藏吐蕃时期的藏王墓都采用这种形制。

高句丽的太王陵坟丘用巨大的花岗岩条石砌筑,呈方锥台形,边长66米、残高14.8米,号称东方金字塔。

唐代以后,帝陵中出现了圆形坟丘。

如南京南唐二陵,成都前蜀永陵坟丘都作圆形,并在下部砌条石基础,保护封土。

西夏陵的坟丘作八棱形或圆锥形塔式,较为特殊。

到明代,太祖朱元璋建孝陵时,受南方传统影响,坟丘改为圆形,称为宝顶。

清代沿用此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