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判断口里味道
中医闻诊之“闻气味”
中医闻诊之“闻气味”
嗅气味,是通过闻病人身体、呼吸以及各种分泌物、排泄物所散发出来的气味,以测知疾病变化的诊察方法。
包括嗅病人的口气、汗气、痰涕、二便、经带、恶露、呕吐物等气味以及病室之气味。
一般气味酸腐臭秽者,多属实热;微有腥臭者,多属虚寒。
(一)口鼻之气味
正常人说话时,口鼻中无异常气味。
如口气臭秽,多属胃热,或消化不良,亦可见于龋齿、口腔不洁;口气酸馊,是有宿食;口鼻有酒臭,常因嗜酒或湿热内盛。
若口腔散发烂水果气味,为消渴重证之征。
常人口臭,多为口腔不洁。
(二)血汗之气味
病人有汗气,可知曾出汗。
汗气腥膻,多为湿热蕴于皮肤,津液蒸发所致。
病人有血腥气,可知曾有失血症状。
(三)痰涕之气味
痰涕清稀,无气味,常见于外感风寒;咳吐浊痰脓血,腥臭异常的,多为热毒炽盛,瘀结成脓之肺痈。
咳痰黄稠味腥,多为肺热炽盛。
鼻流浊涕臭秽,是为鼻渊。
(四)二便之气味
大便臭秽,是热结肠道的表现;便溏味腥,多为脾胃虚寒。
尿清无臊,属虚寒证,亦可见于正常人;尿臊黄少,甚至浊臭,多是湿热下注。
如矢气酸臭,多为宿食停滞,消化不良。
(五)病室之气味
病室之气味大多是由于病人身体或分泌物、排泄物所发出,散布室内所致。
如室内有臭气,多见于瘟疫初期。
如室内有腐臭或尸臭气味者,是脏腑败坏之兆,病情重笃。
病室有血腥臭气,多因病人失血所致。
口味能判断健康状况
口味能判断健康状况作者:贾立群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9年第03期正常人体是不会感觉到口味的,只有摄入食物时方可感知酸甜苦辣咸的味道。
若平时感到口中总有异样味道的话,就提示人体脏腑发生了异常,需要加以调护。
口苦平素感觉口中总是有苦味,提示人体胆经有热,常见的全身症状还可能有胁肋胀满,小便短赤,反酸烧心,头痛眩晕,失眠多梦等,且与情绪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日常调护:平日应注意情志调节,忌易怒和抑郁,保持乐观情绪,戒烟酒。
穴位保健:每日可按揉双脚太冲穴各10分钟,以达到疏肝利胆、理气降火的功效。
食疗:平日多吃苦瓜、绿豆、红小豆,饮绿茶或蒲公英茶,以清淡饮食为宜。
口酸主要由过多食入肉类食品而致,造成人体湿热,常常会出现食欲不振、脘腹痞满、大便溏泄并有肛门烧灼感、体倦身重等症状。
日常调护:饮食应清淡,多食蔬菜,忌食肉过多,并加强运动。
穴位保健:每日可艾灸中脘、丰隆穴各15分钟,以达到化痰消积、健脾和胃的功效。
食疗:可适当多食山楂、红曲、荞麦茶、山药、萝卜等助消化食物。
口涩多是风热所致,常伴头痛、头晕、短气、不能饮食、便秘等症状。
日常调护:炎热天气应适度吃冷饮和吹空调,也可用双花泡水代茶饮。
穴位保健:每日可点揉后颈部风池穴各10分钟、轻拍大椎穴5分钟,以达到疏风散热的功效。
食疗:平日可多食西瓜、绿豆汤。
口臭多因饮酒过度所致,常伴有腹胀、痞满、嗳气吞酸、不思饮食、大便秘结或溏泄。
日常调护:适度节食、饮食清淡,增强锻炼,保持口腔清洁。
穴位保健:每日可沿双侧小腿胃经走行各敲打5分钟,以达到平逆降气、和胃消食的功效。
食疗:平日可多食蘿卜,或以橘皮橘络泡水饮用,也可用炒莱菔子泡水饮用。
口甘不吃甜食时嘴里也总是感觉甜腻腻的,或吃什么都感觉是甜味,就提示是脾热。
因为脾主肌肉四肢,脾热的人常常四肢肌肉热而皮肤不热。
日常调护:控制饮食,适量运动,以微微有汗为宜。
穴位保健:每日可敲打双腿足三里、丰隆穴各10分钟,以达到健脾保健、清热养肌的功效。
口中五味杂陈 暗示哪些疾病信号
口中五味杂陈暗示哪些疾病信号*导读:我们的口中常常会有五味,知道这五味暗示的疾病信号是什么吗?下面小编来告诉你,一起到下文看看了解下吧。
口中五味杂陈暗示哪些疾病信号俗话说,鼻闻香臭,舌尝五味。
如果有一天吃什么东西都味同嚼蜡,那生活也就失去了意义。
相反,如果嘴里经常感觉有异味,比如泛酸、口苦、发甜,也不可大意,因为这常是患有某种疾病的信号。
口甜:脾热酶的分泌异常一般来说,脾热口甘,因此口甜多为脾胃功能失调所致。
因为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可导致各种酶的分泌异常,唾液中淀粉酶含量增加,刺激舌上的味蕾而感觉口甜。
另外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唾液内糖分亦升高,也常会出现口舌发甜。
口酸:肝热肝胆之热侵蚀脾祖国传统中医学认为,肝热则口酸,大多由于肝胆之热侵蚀脾脏后形成,而且很多人还可能出现舌苔薄黄、食后腹胀、恶心,甚至出现胸闷肋痛等症状,这预示着你可能患了胃炎或消化道溃疡等疾病,最好马上做进一步的胃部检查。
口苦:湿热肝胆湿热和胃热口苦的人大多因为湿热引起,多见于肝胆湿热和胃热,一般是由于胆汁反流造成,因此首先应检查胃和胆囊有没有问题;部分喜欢夜宵的人或过食辛辣食物也会出现胆汁反流造成口苦;而老年人因为胃动力差,也容易出现口苦;癌症病人也常常出现口苦症状;再就是一些脑力劳动者,由于精神压力大,再加上生活饮食节律失调,导致肠胃功能呆滞,进食的食物在胃肠停留时间过长,也容易引起口苦。
口辣:肺热壅盛或胃火上炎口中有辛辣味或舌体有麻辣感的人多为肺热壅盛或胃火上炎所致,常见于高血压、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及长期低热者,大多还伴有咳嗽、咯痰黄稠、舌苔薄黄等症状。
口咸:肾阴不足、虚火上浮口咸与肾有关,大多是肾阴不足、虚火上浮造成的,有的还伴有腰膝酸软、头昏耳鸣、五心烦热、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夜尿频长等症状,多见于慢性肾炎、神经官能症、慢性咽喉炎或口腔溃疡等病症。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口味的异常还与年龄、性别、情绪、环境、饮食、口腔卫生等诸多因素有关。
中医 五味术语
中医五味术语中医五味术语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描述药物的性味特性。
五味包括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每种味道具有特定的性质和功效,对人体有不同的作用。
酸味是指酸性的味道,具有收敛、固涩的特性。
酸味药物常用于治疗出血、脱垂等症状。
比如山楂具有健脾消食、化痰止呕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症状。
苦味是指苦涩的味道,具有泻下、燥湿的特性。
苦味药物常用于清热解毒、利水利尿等功效。
黄连是一种常用的苦味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泻的作用,适用于热病、湿热腹泻等症状。
甘味是指甜味,具有滋补、缓和的特性。
甘味药物常用于补益气血、调和药性等功效。
人参是一种常用的甘味药物,具有益气养血、健脾开胃的作用,适用于气血两虚、食欲不振等症状。
辛味是指辛辣的味道,具有发散、温通的特性。
辛味药物常用于发散寒邪、温通经脉等功效。
生姜是一种常用的辛味药物,具有温中散寒、解表发汗的作用,适用于感冒、寒症等症状。
咸味是指咸咸的味道,具有软坚散结的特性。
咸味药物常用于软坚散结、通利水道等功效。
海藻是一种常用的咸味药物,具有软坚散结、利尿通淋的作用,适用于结石、水肿等症状。
总结一下,中医五味术语是中医学中对药物性味的描述,包括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每种味道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功效,可以用于治疗不同的疾病和症状。
使用五味术语可以帮助中医医生准确判断药物的特性和适应症,从而更好地应用中药治疗疾病。
中医五味术语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药学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学习五味术语,更好地了解和应用中医药,保持身体健康。
老中医:口中五味杂陈,可能是身体发出的警告
就算口里没有食物,
你是不是常觉得口中有味道?
从中医角度来说,
口中的味道揭示了身体状况,
快来看看4种味道各预示着什么吧。
1、口苦:
五心烦热,口苦咽干
多由多由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胆气熏蒸所致,常与胆汁代谢失常有关,
常见于胆汁反流性胃炎、急慢性肝炎、
胆囊炎、胆结石和肝胆肿瘤等。
对策:
菠菜性甘凉,入肠、胃经,
有利五脏、通血脉、止渴润肠、
滋阴平肝、清理肠胃湿热的功效,
对肝气不舒并发胃病的治疗有辅助作用。
2、口甜:
口甜粘浊、食甜食则胃中泛酸、
食欲不振、恶心嗳气、身重肢倦。
多由脾胃虚弱、湿邪郁而化热,
导致脾胃湿热内蕴所致。
对策:
有效治疗上述疾病。
同时,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做到饮食规律,不食寒凉,
不要太饱,勿吸烟,勿饮酒等。
3、口酸:
胃火上炎,可致胃气上逆,
恶心、呕吐酸苦黄水。
多由肝胆之热乘脾所致,
多见于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
对策:
消除诱发因素,
避免对胃有刺激的辣、硬的饮食及药物。
宜进食豆奶,奶油,菜泥,粥,面条,面包等。
4、口咸:
五心烦热、咽干颧红、舌红少津、脉细弱。
多由肾阴不足、虚火上浮所致,
多见于神经官能症、慢性肾炎、
慢性咽炎、口腔溃疡。
对策:
以滋补肾阴为主,
可服六味地黄丸、左归丸改善。
多食黑木耳、黑芝麻、小核桃。
口中有异味 中医巧辨治
口中有异味中医巧辨治口中异味,即口腔中产生的腥臭味,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
在中医理论中,口中异味通常被视为是体内某种失衡或者疾病的表现。
对于口中异味的诊断和治疗,中医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方法。
以下将从中医的角度详细介绍口中异味的原因、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口中异味的原因口中异味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脾胃虚弱:在中医理论中,脾胃被视为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其功能强弱直接关系到人体的消化吸收与新陈代谢。
脾胃虚弱会导致消化功能减弱,食物无法得到有效的消化吸收,在体内滞留腐败产生臭气,从而导致口中异味。
2. 肝郁气滞:中医认为,肝脏主要负责疏泄气机,如果肝脏郁滞,气血运行不畅,就容易导致口中异味。
情绪不稳、压力大等因素都容易导致肝郁气滞,从而引发口中异味。
3. 肾气虚弱:肾主水,中医认为肾气不足会导致口干口渴、口中异味等症状。
肾气虚弱会使口腔黏膜干燥,从而容易导致口中异味。
4. 口腔疾病:如口腔溃疡、龋齿、牙周炎等疾病会导致口中异味。
5. 食物积滞:长期食用生冷油腻的食物,或者饮食结构不合理,进食过量容易导致食物在胃肠中腐败发酵,产生臭气。
以上就是口中异味常见的原因,中医对待口中异味,首先要从根本原因进行辨证,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方案。
二、口中异味的中医诊断中医对于口中异味的诊断主要通过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来判断病情。
1. 望: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口唇等颜色和状态,可以初步了解体内的阴阳平衡情况、脏腑功能是否失调。
2. 闻:通过闻气味来判断患者的口气情况,口气刺鼻、腥臭等都可以反映出患者的脾胃消化功能、肝郁气滞情况。
3. 问:中医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包括口中异味的具体表现、伴随症状等,以帮助医生了解疾病的病因。
4. 切:中医医生通过切脉来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情况、气血状况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
通过以上四诊方法,中医医生能够全面地了解患者的口中异味情况,为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
怎么辨别自己是否口臭
怎么辨别自己是否口臭口臭,是指口腔中的气味异味。
当我们跟别人交流时,如果口臭会对交流造成困扰,甚至会让人躲避我们。
所以辨别自己是否口臭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嗅觉测试你可以用自己的嗅觉测试是否口臭。
方法是将一把勺子或者棉签放到嘴巴里,然后取出来放在鼻子下面闻一下。
(如果棉签有涂口红等化妆品就要事先清洁)如果嗅到异味,那你就有口臭的可能性。
二、舌苔颜色检测我们舌头上的颜色和形状也可以反映我们的口臭情况。
通常,当我们的舌苔颜色越薄,越淡,说明口臭的可能性越小。
如果舌苔颜色较重,或者是白色、黄色、黑色等不正常颜色,那就需要注意口臭的可能性。
三、口腔状况检测口腔的状况也可以反映我们是否有口臭。
我们需要仔细观察自己口腔的情况,例如:口腔有没有出现溃疡、龋齿、牙龈炎等症状。
这些都是口臭的常见病因,如果发现口腔有以上状况,就需要去看医生治疗了。
四、用纸巾测试我们也可以用纸巾测试自己的口臭。
方法是:用干燥的纸巾插入嘴巴,舌头上刮一下,再把纸巾挤出来,如果有发霉或异味,说明可能会有口臭。
五、问别人问亲友或同事是另一种测试口臭的方法。
但是也要注意不要问过头,要避免被认为是无意义的问题。
在测试自己是否口臭后,如果发现自己确实存在口臭问题,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保持口腔清洁: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坚持定时清理口腔和舌苔。
2、注意日常饮食:不吃辛辣和刺激性的食物,少吃垃圾食品,饮食多样化,适量摄取营养素。
3、多喝水:它可以增加唾液分泌,弥补口腔干燥的情况。
4、戒烟限酒:烟和酒都是口臭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经常抽烟或饮酒,口臭问题也会随之加剧。
总之,了解如何辨别自己是否口臭,并定期采取口腔卫生的措施是尤为重要的。
不管是出于美学与礼仪的考量,还是为了健康着想,我们都应该让口腔清新自然,维护健康和美好的生活。
中医口味辩证方法
中医口味辩证方法中医口味辩证方法是中医学中的一种重要诊断方法,通过对患者的舌苔、口感、咽喉感觉以及味觉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来判断患者体内的阴阳气血平衡和脏腑功能的情况。
口味辩证方法在中医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中医医生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程,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口味辩证方法主要包括观察舌苔,品尝口感,询问咽喉感觉以及观察味觉变化。
观察舌苔。
中医认为舌苔的变化可以反映人体的阴阳气血平衡和脏腑功能。
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形态和厚薄,可以判断患者体内的湿热、燥热、寒湿等情况。
如舌苔黄腻可表示湿热,舌苔白腻可表示寒湿。
品尝口感。
中医将口感分为五味,即酸、苦、甘、辛、咸。
通过询问患者对不同味道的感受,可以判断患者体内的脏腑功能和气血状况。
如患者对酸味敏感,可能是肝脏功能不佳;对苦味敏感,可能是心脏功能不佳。
询问咽喉感觉。
中医通过询问患者对咽喉的感觉,可以判断患者体内的湿热、干燥、寒湿等情况。
如患者感觉咽喉干燥,可能是阴虚;感觉咽喉有痰饮,可能是湿热。
观察味觉变化。
中医认为不同的味觉变化可以反映患者体内的病理变化。
如患者对甜味偏爱,可能是脾胃功能不佳;对咸味偏爱,可能是肾脏功能不佳。
口味辩证方法在中医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观察舌苔、品尝口感、询问咽喉感觉以及观察味觉变化,中医医生可以了解患者体内的阴阳气血平衡和脏腑功能的情况,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舌苔黄腻、口感苦、咽喉感觉不适、偏爱甜味的患者,可以判断为湿热体质,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中药治疗。
然而,口味辩证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口味的感受是个体差异较大的,不同的人对味道的感受可能不一样,因此在应用口味辩证方法时需要结合其他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判断。
此外,口味辩证方法在特定情况下可能不适用,如儿童或口腔疾病患者口味感知可能受到影响。
中医口味辩证方法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通过观察舌苔、品尝口感、询问咽喉感觉以及观察味觉变化,可以帮助中医医生判断患者体内的阴阳气血平衡和脏腑功能的情况,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舌头异味提示内脏有病冬季也需常开窗,空气清新保健康
龙源期刊网 舌头异味提示内脏有病/冬季也需常开窗,空气清新保健康作者: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0年第11期舌头异味提示内脏有病文/蔡家珞中医认为,口腔内津液,与心、肝、脾、肺、肾五脏是相通的。
对于健康的人来说,一般情况下口中是没有什么异味的。
如果口中出现苦、甜、咸、酸、辣、淡等异常味道,则说明五脏已经出现了功能障碍或病象。
许多人常常认为这只是“小事”、“小问题”,但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则是某些脏腑生病后的外在表现。
如果舌头上有下列几种异常味觉,不妨结合身体的其他症状,及时就医,用中药调理,可有效地阻止某些病症的发展。
舌酸——提示肝热舌酸指自觉舌上及口中常感有酸味,甚者闻之有酸气。
舌酸应与吞酸鉴别,后者是胃中酸水上泛,本症则仅自觉有酸味,而无酸水泛出。
元代名医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说:“肝热则口酸,木乘脾口亦酸。
”舌甜——提示脾湿舌甜指自觉舌上有甜味。
舌甘甜多为湿浊,与脾的关系较大。
如《素问·奇病论》云:“有病口苦者……名曰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舌苦——提示胆病舌苦指自觉口舌有苦味。
苦为胆味,胆汁分泌排泄与肝之疏泄有关。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中说:“胆病者,善太息,口苦……”舌辣——提示肺热舌辣指舌有辛辣味,或伴口舌麻辣感。
《通俗伤寒论》认为:“口辛者,肺热入胃”。
著名医家秦伯未在《中医临证备要》中说:“口辣,口内有辛辣味,伴有舌上麻辣感,或挟有腥气,皆为肺热。
”舌咸——提示肾虚舌咸指自觉舌上有咸味,甚或伴有咸味痰涎排出者。
如《通俗伤寒论》中说:“口咸吐白沫者,肾水上泛。
”咸味入肾,一般认为舌咸多与肾虚及肾水上泛有关。
如清代《张氏医通》中认为:“口咸,肾液上乘也。
”。
中医四气五味 味觉 舌诊
中医四气五味,味觉,舌诊今天尝试把中药归为春夏秋冬四类。
采于夏则属夏药,如附子。
尽量取植物根部药类,以纠饮食之偏;尽量不取味苦类以护胃;尽量不用寒类以通利血脉。
传统中医以多以四气五味作为药性的依据。
今从网上找来有关文章,并略加tuenhai的看法。
舌头的哪些部分分别对酸.甜.苦.辣最为敏感舌尖两侧对咸敏感,舌体两侧对酸敏感,舌根对苦的感受性最强。
舌尖感甜,舌根感苦,舌侧感酸,舌尖周边感咸.人们常把甜、酸、苦、咸、辣称为五味,其实人的味觉只分出甜、酸、苦、咸四种基本类型,其他味道都是由这四种味觉互相配合而产生的。
1985年,国外科学家指出,“鲜味”是一种独立的味道,与甜、酸、咸、苦同属基本味。
各种味道是通过舌头上的味觉感受器来分辨的。
味觉感受器即味蕾,主要分布在舌体乳头上。
不同的乳头,所含味蕾数目也不一致,以舌尖、舌侧及舌体后部占大多数,而舌体中部感受器较少,味觉也迟钝。
不同部位味蕾的味受体是不同的,对不同的刺激物有不同的敏感区。
舌尖两侧对咸敏感,舌体两侧对酸敏感,舌根对苦的感受性最强。
不同的味觉对人的生命活动起着信号的作用:甜味是需要补充热量的信号;酸味是新陈代谢加速和食物变质的信号;咸味是帮助保持体液平衡的信号;苦味是保护人体不受有害物质危害的信号;而鲜味则是蛋白质来源的信号。
味蕾对各种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人分辨苦味的本领最高,其次为酸味,再次为咸味,而甜味则是最差的。
味蕾中有许多受体,这些受体对不同的味具有特异性,比如苦味受体只接受苦味配体。
当受体与相应的配体结合后,便产生了兴奋性冲动,此冲动通过神经传入中枢神经,于是人便会感受到不同性质的味道。
按:口是消化吸收系统在头部的表达。
食物首先与唇接触,因此,唇似乎象征着吃进去的食物。
舌承载食物,象征着胃。
齿把食物切碎,象征着肠。
味觉是舌的功能,舌对应着胃,舌的味觉实际上是胃的“味觉”,反映了胃的偏好。
在五行分类中,通常把胃归为土,舌对应于胃,故舌的五行亦是土。
异常味觉 中药调理
异常味觉中药调理(041600)山西省洪洞县中医医院针灸科蔡晓刚一、口苦。
临床观察口苦多见于肝胆热证、肠胃热证等;在现代医学中则多为急性炎症的表现,而以肝胆疾病为多。
这可能是胆汁排泄失常所致,癌症病人因甜味阈升高、苦味阈降低,吃甜的东西也会感到舌头发苦。
口感苦者常兼有头痛、眩晕,苔薄黄、脉象弦数等症候,治宜清泻肝胆郁热。
方药选用龙胆泻肝汤:龙胆草15克,柴胡、泽泻、车前子、木通、当归、栀子各10克,生地、黄芩各12克,甘草8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二、口甜。
又称“口甘”,多为脾胃功能失常所致。
脾胃实热、湿热郁阻、肝脾痰火内蕴的病人口舌可有发甜的感觉,古人称之为“脾热口甘”。
研究证明,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可致各种酶的分泌异常,唾液中淀粉酶含量增加,刺激舌上味蕾而感觉口甜。
糖尿病患者血糖增高,唾液内糖分亦增高,所以也常觉口舌发甜。
临床上,分为脾胃热蒸口甜和脾胃气虚口甜。
前者多因过食辛辣厚味之品,滋生内热或外感邪热蕴积于脾胃所致。
表现为口甜而渴、喜饮水、多食易饥,或唇舌生疮、大便干结,舌红苔燥,脉数有力等。
治宜清脾泻火。
方药选用泻黄散:藿香15克,栀子、石膏各10克,甘草8克,防风2克;或清胃散:黄连、当归、升麻各10克,生地、丹皮各12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后者多由年老或久病伤及脾胃,导致气阴两伤,虚热内生,脾受津灼所致。
表现为口甜而干、气短体倦、不思饮食、脘腹作胀、大便时干时软。
治宜益气健脾,和胃养阴。
方药选用益胃汤与四君子汤加减:沙参15克,麦冬、玉竹、白术、茯苓各10克,生地、藿香各12克,砂仁、炙甘草各8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三、口咸。
多为肾虚所致。
口咸以脾虚湿盛,肾虚火旺为多。
因中医认为“咸为肾味”,临床上常见于肾阴不足,肾火上浮的神经官能症、慢性咽喉炎急性发作的患者。
有时测定口咸患者的唾液,可见钠、钾、钙、镁的氯化物含量增多,PH偏于弱碱性反应。
如伴有腰膝酸软、头昏耳鸣、五心烦热、盗汗遗精、苔少、脉细数等症状,属肾阴亏损,虚火上炎,即“肾阴虚口咸”。
中医味觉异常辨病
中医味觉异常辨病味觉异常,是指正常人或包括平时已经形成的味觉感觉发生异常,这是一种疾病的信号。
自我觉查出来异常,应进行寻其异常的原因。
味觉,即人对味的感觉。
味觉产生于舌表而的味蕾的味觉感觉细胞。
当舌头受到味的刺激时,由传入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味觉中枢,产生味觉兴奋,经过综合处理,再把味觉兴奋返回,产生味觉。
正常人的味觉对于已经生活习惯了的酸、甜、苦、辣、咸等了如常态,只是不同人群、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味觉习惯罢了。
这里所指的味觉异常,是指正常人或包括平时已经形成的味觉感觉发生异常,这是一种疾病的信号。
自我觉查出来异常,应进行寻其异常的原因。
经常出新的味觉异常有以下几种:1、口苦。
口苦,即是自感口中有苦味。
祖国医学认为肝、胆经有病会出现口苦,如说:“肝气郁滞,胸胁胀满,口苦,咽干”。
如见口苦者,兼有头痛,而部红赤,烦躁易怒,大便干结,舌红脉弦数,多见肝胆湿热症,如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胰腺炎等疾病。
2、口部干涩。
口内感到干涩,失去常人的舌滑润的感觉,忽觉得舌头运卷不灵,说话不流利,通常见于说话过多的人。
重症神经衰弱者,或者严重脱水病人,都会出现干涩症状。
但总的来说是一种功能异常,通过适当休息和饮水、补液等处理后会纠正的。
但也可见于重症传染病,高热持续较久也可出现口涩的症状。
再有就是晚期恶病质,如癌症晚期的病人,在病危期间也会出现口涩,但这已经失去了诊治的意义了。
3、酸、甜、香、辣异常。
当人在不进任何食物就感觉到有酸味时,或说口酸过多,就注意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当然,习惯多吃醋的人有酸味感,则应另当别论。
甜味,口中发甜,说明在口腔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有很多淀粉类转变成糖,或血糖很高;口感到有甜味,或有一种水果味。
则提示患有糖尿病或消化道功能紊乱的病症,应及时检查血糖和尿糖。
口辣,自觉有辛辣味,说明人体可能患有高血压、神经官能症等病症。
4、口淡、口咸。
人们口味的咸、淡有很大差异。
就是在家庭成员中也有差别。
中医体质辨认方案
中医体质辨认方案引言中医体质辨认是指根据中医理论和方法,通过综合分析个体体质特征、脏腑功能状态、症状表现等方面的信息,确立个体的中医体质类型。
中医体质辨认方案是为了实现个性化医疗服务,根据个体体质特点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而设计的。
本文将介绍一种中医体质辨认方案的基本框架。
体质类型及特征中医体质辨认方案通常将体质分为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气郁体质和特禀体质等九种类型。
以下是每种体质类型的特征描述:1. 平和体质:体态匀称、精力旺盛、行动灵活、不易生病。
2. 气虚体质:形体瘦弱、面色苍白、容易疲乏、声音低微。
3. 阳虚体质:体形肥胖、面色红润、多汗、怕热。
4. 阴虚体质:体形消瘦、面色潮红、手足心热、易失眠。
5. 痰湿体质:体重超标、体形肥胖、喜食油腻食物、易生痰饮。
6. 湿热体质:体形偏瘦、面色发黄、易口渴、容易烦躁。
7. 血瘀体质:面色暗黯、皮肤易生疮疡、经痛或月经不调。
8. 气郁体质:形体瘦长、面色晦暗、情绪低落、易悲伤。
9. 特禀体质:对某些物质过敏、容易引发过敏性疾病。
辨识方法为了辨认个体所属的中医体质类型,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问诊:通过详细询问个体的身体状况、饮食惯、精神情绪等方面的信息,获得相关的体质特征。
2. 望诊:通过观察个体的面色、舌苔、舌质、面色等外部表现,分析体质类型。
3. 闻诊:通过闻个体的口气、味道等,判断体质类型。
4. 切诊:通过触摸个体的脉搏,判断体质类型。
综合以上辨识方法,可以得到一个综合的中医体质辨识结论。
应用与建议中医体质辨认方案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个性化的中医保健、防治方案制定等方面。
通过了解个体体质特点,可以针对性地调整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的惯,改善体质状况,预防疾病的发生。
对于有特定疾病的人群,结合中医体质辨认结果,可以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医体质辨认方案不应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而是作为辅助判断个体体质类型的工具。
中医怎么看病
中医怎么看病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西医学相辅相成,被视为中国医学的瑰宝。
中医通过观察、问诊、望闻切、脉诊等多种方法,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并以治疗整体,调节阴阳平衡为目标。
本文将介绍中医看病的基本原则以及常用的诊断方法。
中医的看病过程通常包括四个方面:观察、问诊、望闻切和脉诊。
首先,中医医生会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观察要细致入微,细心观察患者的色泽是否红润或苍白,舌苔的颜色和湿度等等,这些都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
其次,问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环节。
医生会耐心询问患者的临床症状,如头痛、腹痛、咳嗽等,以及体温、排尿情况等。
同时,医生也会询问患者的个人习惯、饮食情况、情绪状况等,以了解患者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这些信息将帮助医生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望闻切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部、舌苔等来进一步了解患者的病情。
中医医生会观察患者的面色是否红润,以及眼睛是否有无神等症状,这些往往与体内的阴阳失衡有关。
同时,中医医生也会仔细观察患者的舌苔,舌苔的颜色、形状和湿度等都可以反映患者的脏腑功能。
另外,医生还会借助嗅觉来了解患者有无特殊气味,如味道酸、甜、苦等,这些情况可能与患者的疾病有关。
最后,脉诊是中医看病中的重要环节。
中医医生通过触摸患者的脉象来了解患者的脉搏情况,进而判断患者的脾肺肝肾等脏腑功能。
中医脉诊注重细致入微,医生会触摸患者的脉搏速度、强度、质地等,并结合其他病症和病史,得出综合结论。
中医看病强调的是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
中医医生会综合分析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病因,判断体内的阴阳平衡是否失调,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强调“治未病”,注重预防和调节,通过个性化的调理,增强体质,达到治疗疾病和保持健康的目的。
除了传统的观察、问诊、望闻切和脉诊外,中医还借助现代医学的技术和手段,如中医药、针灸、推拿、气功等,来治疗疾病。
中医注重强调“因病制宜”,即根据不同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效果。
中医如何根据五行理论诊断和治疗口臭
中医如何根据五行理论诊断和治疗口臭口臭,这一令人尴尬的问题,不仅影响社交,还可能暗示着身体内部的健康状况。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五行理论为诊断和治疗口臭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滋生,形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
人体的五脏六腑也分别对应着五行,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当这个平衡被打破,就可能导致各种病症,包括口臭。
从五行的角度来看,口臭的产生可能与多个脏腑的失调有关。
首先是胃火亢盛。
在五行中,胃属土。
若胃火过旺,就好比土地过于燥热,无法正常运化水谷。
胃火亢盛可能是由于饮食不节,比如过多食用辛辣、油腻、炙烤之物,导致胃火内生。
这些人往往会有口臭、口干、口渴、牙龈肿痛、胃脘灼痛、大便干结等症状。
其口臭的特点是气味浓烈,如同腐臭。
治疗时应以清泻胃火为主,常用的方剂有清胃散,其中包含黄连、升麻、生地、丹皮等清热泻火的药物。
其次是肝火犯胃。
肝属木,木克土。
当肝气郁结或肝火旺盛时,可能会侵犯脾胃,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
这类患者多有情志不畅、易怒、口苦咽干、胁肋胀痛等表现,口臭多伴有酸味。
治疗需疏肝和胃,常用的方剂如左金丸,由黄连和吴茱萸组成,黄连清肝火胃火,吴茱萸疏肝下气。
再者是脾胃湿热。
脾属土,湿邪困脾,久则化热,形成湿热。
多因环境潮湿、饮食不洁等因素引起。
患者常有口臭、脘腹胀满、肢体困倦、大便黏腻不爽、舌苔黄腻等症状。
治疗宜清热利湿,常用甘露消毒丹等方剂。
还有肾阴亏虚。
肾属水,水不足则无法制约火。
肾阴亏虚时,虚火上炎,也可能导致口臭。
此类患者多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盗汗等症状。
治疗当滋阴降火,常用知柏地黄丸。
除了通过症状和脉象来判断口臭的病因,中医还会观察患者的舌象。
比如,舌红苔黄厚多提示胃火炽盛;舌边红苔黄多为肝胆有热;舌苔黄腻多为脾胃湿热。
在治疗口臭时,中医不仅注重用药,还强调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
饮食方面,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大蒜等。
这才是真正的中医闻诊(包括闻声和闻味)
这才是真正的中医闻诊(包括闻声和闻味)闻诊辨病闻诊是从病人发生的各种声音,从其高低、缓急、强弱、清浊测知病性的方法。
①声音高亢:是正气未虚,属于热证、实证。
②语声重浊:乃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肺津不布,气郁津凝,湿阻肺系会厌,声带变厚,以致声音重浊。
③声音嘶哑:新病暴哑,为风寒束表,肺系会厌受其寒侵,经隧收引,津凝会厌,以致不能发音。
即《灵枢·忧恚无言》所说:“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
”因其病性属寒属实,前人称为“金实不鸣。
”久病声音嘶哑,为肺肾阴虚,水不制火,火灼肺金所致。
因其病性属虚,前人称为“金破不鸣”。
若久病、重病突然声哑,是脏气将绝危证。
④声低息短,少气懒言:是中气虚损象征。
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气夺也。
”⑤神昏谵语:是指病人神志不清,语无伦次。
是急性热病,热人心包,蒙扰神明,成为此证。
⑥郑声:疾病末期,出现神志不清,语声低微,内容重复,是久病正衰,心气虚损,精神散乱。
⑦咳声高低缓急,可辨寒热虚实:咳声清高、无疾、舌红、乏津,是燥热犯肺,或水不涵木,木火刑金。
咳声重浊,痰多清稀,是外感风寒,内停水饮,或少阴阳虚,水饮内停。
咳声急迫,连声不止,是寒邪束表,气道挛急所致。
吐出痰液其咳即止,是疾阻气道之征。
⑧呃逆:是隔肌痉挛病变。
其声高亢,连声不止者,为肺气不宣,脾气不运,肝气不舒,导致膈膜痉挛,病性属实。
若呃声低微,时呃一声,病性属虚,脾肾阳虚,膜失其温而呃者有之;肝肾阴虚,膜失其濡而呢者,间亦有之。
中医闻诊之闻声--哮【闻诊】哮证的特征为:呼吸急促似喘,声高断续,喉间痰鸣,往往时发时止,缠绵难愈。
《证治汇补·哮病》说:“哮为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临床意义】临床上见到哮证,多是由于痰饮内扰,复感外寒,束于肌表,引动伏饮而发。
五味 中医基础术语
五味中医基础术语咱来说说中医里的五味哈。
五味呢,就是酸、苦、甘、辛、咸这五种味道。
这可不是简单说食物的味道哦,在中医里那可是大有讲究。
先说酸,就像你吃山楂或者酸梅的时候那种感觉。
酸在中医里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比如说,有些人老是出汗,或者拉肚子止不住,可能就和身体里某些方面的“不收敛”有关,这时候呢,一些带酸味儿的药或者食物就能起到作用啦。
就像把开着的门给关上一样,把身体里那些该留住的东西留住。
苦呢,那可真是不太受欢迎的味道,像苦瓜、苦药啥的。
不过它有泄热、燥湿的本事。
要是身体里有火,有热气,就像一个火炉子在身体里烧,苦味儿的东西就能像灭火器一样把这火给降降。
而且身体里要是湿气太重,感觉黏糊糊的,苦味儿的东西也能像小扫帚一样,把湿气给扫走一些。
甘味呢,就是甜啦,像蜂蜜、红枣之类的。
甘味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
要是你身体虚,没力气,吃点甘味的东西就像是给身体充电一样,能让你恢复精力。
而且当你突然肚子疼,那种紧急的情况,甘味有时候也能起到缓和疼痛的作用呢。
辛味,像辣椒、花椒那种刺激的味道。
它能发散、行气、行血。
就好比冬天冷的时候,吃点辣的,身体一下子就热乎起来了,这就是辛味在发散寒气呢。
身体里要是气血运行不畅,像堵车一样,辛味的东西就像交警一样,指挥着气血顺畅地流动起来。
最后是咸味,像盐巴就是咸味的代表。
咸味能软坚散结、泻下通便。
要是身体里有一些硬块,比如说甲状腺肿大之类的,咸味的东西就能慢慢地把这个硬块给软化一些。
要是便秘了,咸味有时候也能帮着把肠道里的东西给排出去呢。
这五味在中医里就像是五个小助手,它们相互配合,根据身体的不同情况来帮忙调整,让身体达到一个健康的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口苦。
多为肝胆有热所致。
口感苦者常兼有头痛、眩晕,苔薄黄、脉象弦数等症候,治宜清泻肝胆郁热。
方药选用龙胆泻肝汤:龙胆草15克,柴胡、泽泻、车前子、木通、当归、栀子各10克,生地、黄芩各12克,甘草8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二、口甜。
又称“口甘”,多为脾胃功能失常所致。
临床上,分为脾胃热蒸口甜和脾胃气虚口甜。
前者多因过食辛辣厚味之品,滋生内热或外感邪热蕴积于脾胃所致。
表现为口甜而渴、喜饮水、多食易饥,或唇舌生疮、大便干结,舌红苔燥,脉数有力等。
治宜清脾泻火。
方药选用泻黄散:藿香15克,栀子、石膏各10克,甘草8克,防风2克;或清胃散:黄连、当归、升麻各10克,生地、丹皮各12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后者多由年老或久病伤及脾胃,导致气阴两伤,虚热内生,脾受津灼所致。
表现为口甜而干、气短体倦、不思饮食、脘腹作胀、大便时干时软。
治宜益气健脾,和胃养阴。
方药选用益胃汤与四君子汤加减:沙参15克,麦冬、玉竹、白术、茯苓各10克,生地、藿香各12克,砂仁、炙甘草各8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三、口咸。
多为肾虚所致。
如伴有腰膝酸软、头昏耳鸣、五心烦热、盗汗遗精、苔少、脉细数等症状,属肾阴亏损,虚火上炎,即“肾阴虚口咸”。
治宜补益肾阴,滋阴降火。
方药选用知柏地黄汤加减:知母、黄柏、山药、丹皮、茯苓各10克,熟地15克,山茱萸、泽泻、附子12克,肉桂8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四、口酸。
口中自觉有酸味,但并无酸水吐出。
多为肝胆之热乘脾所致。
口感酸者常伴有胸闷胁痛、恶心、食后腹胀、舌苔薄黄、脉弦等症状。
治宜泻肝和胃。
方药选用左金丸与六君子汤加减:黄连、吴茱萸、茯苓、白术各10克,人参、甘草各8克,陈皮15克。
日服2次,每
日1剂,水煎服。
五、口臭。
口中出气臭秽,自觉或为他人所闻。
一般有三种情况:1?胃火上蒸:舌红或口舌糜烂生疮,或牙龈肿痛,口气热臭,并兼有口渴喜冷饮,尿黄便干,苔黄等症状。
治宜清泻胃火。
方药选用三黄泻心汤:大黄、黄芩各10克,黄连5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2?胃肠食积:口臭如酸腐,或夹有生食味,伴有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嗳气腐秽,舌苔垢腻等伤食症状。
治宜消食化积。
可用中成药保和丸或山楂丸吞服。
每日2次,每次9克。
3?平时不注意口腔卫生,患有龋齿或口腔炎症。
可用黄芩、藿香、石膏、生地各10克,甘草4克,煎水
漱口。
六、口淡。
口中味觉减退,自觉口发淡而无法尝出饮食滋味,多伴有食欲不振等症状。
临床上主要分为脾虚和湿阻两型。
前者除口淡外,尚有神疲气短,腹胀便溏,舌淡脉弱等脾虚症状,治宜益气健脾和胃。
方药选用六君子汤加砂仁、焦谷麦芽等。
后者可见口淡黏腻,恶心胸闷,苔腻脉濡等湿阻脾胃症状。
治宜芳香辟浊,化湿醒脾。
方药选用藿朴夏苓汤:藿香、赤苓、杏仁、猪苓、淡豆豉、泽泻、厚朴各10克,半夏8克,白蔻仁2克,薏苡仁12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此外,要想治愈口中异常味觉,除积极用药治疗外,还应注意少食辛辣油腻食物,忌烟酒嗜好,防止房劳过度,保持口腔卫生。
又:味觉异常,是提示疾病的一种信息,应该引起医生和患者本人
的注意。
口苦:临床观察口苦多见于肝胆热证、肠胃热证等;在现代医学中则多为急性炎症的表现,而以肝胆疾病为多。
这可能是胆汁排泄失常所致,癌症病人因甜味阈升高、苦味阈降低,吃甜的东西也会感到舌头发
苦。
口淡:口淡多见于久病脾胃虚寒患者,外科大手术后病人食欲不振也会觉得口舌淡而无味。
口淡在炎症感染中也常出现,但大多在疾病初起或消退期,前者为邪尚轻浅的表现,后者则属邪退正虚之象,其意义与口苦显然不同。
肠炎、痢疾等消化系统疾病也常有口淡,辨证多属肠胃湿浊或挟寒邪,虽属实证,但要注意不宜用过苦寒凉性药物。
经临床测定,严重的口淡患者,对甜、酸、苦、咸诸味均不敏感,味觉阈出现
普遍升高的现象。
口甜:脾胃实热、湿热郁阻、肝脾痰火内蕴的病人口舌可有发甜的感觉,古人称之为“脾热口甘”。
研究证明,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可致各种酶的分泌异常,唾液中淀粉酶含量增加,刺激舌上味蕾而感觉口甜。
糖尿病患者血糖增高,唾液内糖分亦增高,所以也常觉口舌发甜。
口涩:当舌头味觉细胞苦味阈降低,舌触觉感受异常时,可出现口涩。
肝胆郁热伤阴或脾土衰败的患者,常有口舌干涩或枯涩无味的感觉。
严重的神经官能症或通宵不眠之后,唾液腺分泌减少,也可感到口舌枯燥而涩。
各种癌症后期多有味觉苦涩,中医认为是脾肾衰败,气血
瘀结。
口酸:中医认为“肝热则口酸”、“脾胃气弱,木乘土位而口酸”,所以口酸以脾虚肝火偏旺者居多,常见于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与胃酸过多有关。
有人测定口酸患者的唾液,其中乳酸、磷酸酶、碳酸酐酶含量较正
常人增高,PH偏于酸性反应。
口咸:口咸以脾虚湿盛,肾虚火旺为多。
因中医认为“咸为肾味”,临床上常见于肾阴不足,肾火上浮的神经官能症、慢性咽喉炎急性发作的患者。
有时测定口咸患者的唾液,可见钠、钾、钙、镁的氯化物含量
增多,PH偏于弱碱性反应。
口辣:口辣是咸味、热觉和痛觉的综合。
中医辨证以肾阴不足、肝火偏旺为多,其次为肺虚痰热;在高血压、神经官能症、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中时有所见。
经测定,在室温18℃—22℃时,正常人的舌温大多在33℃—35℃,口辣患者舌温偏高,有时可达36℃以上。
此外,口辣患者的舌粘膜对咸味和痛觉都较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