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分析

姚 洋 章 奇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100871)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企业技术效率的概念和衡量方法,然后结合经济理论,利用1995年工业普查的数据对影响企业技术效率的各个因素进行了检验。本文的结论主要有: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的技术效率更高;大企业比中小企业的效率更高;公共

研究机构的R &D 支出对企业的效率有负的影响,但企业的R &D 支出效应正相反;FDI 的外溢效应主要是通过人员流动等途径而不是技术引进的方式在起作用,因而其外溢效应主要体现在一省内部,行业内的外溢效应并不明显;企业所在各个不同区域对其技术效率有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技术效率 所有制 企业规模 外溢效应

一、导言

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企业的技术效率,对此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结论。中国是一个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的国家,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监督约束机制、激励机制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情况就更为复杂。一般认为,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更关心效率。但实际结果如何,则较少有实证分析的支持。就针对中国工业企业的实证工作方面,刘小玄(1999)和姚洋(1998)等的研究具有较为重要

的参考意义。刘小玄讨论了企业所有制和控制层级对企业效率的影响,姚洋则主要强调来自于所有制、对外开放、企业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并对企业技术效率的高低引入了如下解释变量:企业规模虚拟变量、所有制虚拟变量、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资产比重、地区虚拟变量、行业虚拟变量、国有企业的科研支出等等。结果表明,企业规模、非国有化、引进外资等因素均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技术效率。

与以前的研究相比,本文主要作了如下改进。首先,我们着重考察了企业R &D 支出和公共研究机构R &D 支出对于企业技术效率的不同影响,因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对于当前的科技体制改革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其次,我们进一步完善了姚洋(1998)对外国直接投资(FDI )外溢效应的分析。姚洋(1998)只笼统地分析了FDI 的外溢效应,而我们则将外溢效应分解为行业内和地区内两个组成部分。行业内的外溢效应主要体现在技术的扩散上,而地区内的外溢效应则主要体现在外资在管理等方面的示范上。最后,我们较大地扩充了样本数,将样本企业数由姚洋(1998)的14670个增加到了37769个,使建立在大样本检验基础之上的计量结果更加可信;同时,我们考察的行业范围也更大,从原来的16个扩大到41个。

我们的结论包括,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的技术效率更高;大企业比中小企业的效率更高;企业所在各个不同区域对其技术效率有显著的影响。特别地,公共研究机构的R &D 支出对企业的效率有负的影响,但企业的R &D 支出效应正好相反,说明不同研究主体的科研活动对企业的影响是不同的;FDI 的外溢效应主要体现在地区内而不是在行业内,说明这种外溢效应主要是通过管理示范而不是技术扩散形成的。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二节简要地介绍技术效率的概念和测量方法,并给出了相关的统计结果;第三节讨论可能影响企业技术效率的各种因素;第四节为实证检验以及对其结果的解释和分析;第

2001年第10期

五节总结全文。

二、技术效率及其测量

技术效率(TE )和生产可能性边界(pr oduction frontier )的概念联系在一起。若只考虑单一产出的情形,则生产可能性边界指的是在一定的要素投入下所对应的最大产出,所有产出所形成的曲线就是生产可能性边界。但是,并非所有企业都可以达到最大产出。技术效率就是用来衡量一个企业在等量要素投入条件下,其产出离最大产出的距离;距离越大,技术效率越低。换言之,生产可能性边界代表的是一个行业在最好的硬件和管理技术下所能达到的最大产出,TE 则代表了一个企业在特定投入规模下与这个最大产出之间的差距。因此,在以后的回归分析中,我们所考察的是企业的无效率指数。

要计算不同行业企业的TE ,首先需要估计出各行业的生产函数。我们所使用的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公开出版的《1995年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企业名录》光盘。光盘中共包括三十多万家国有和乡及乡以上的企业。我们估计了除少数公益性、垄断性行业之外的所有2位数行业(共计41

个)的生产函数。①这里我们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来估计生产函数。②在估计出所有行业的生产函

数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地得到每一个企业的技术效率指数(TE )值。

③由以上的讨论可知,TE 越大,说明企业的技术效率越低。

三、影响企业技术效率的各因素

虽然经济学家在分析影响企业技术效率的因素方面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这一问题展开具体分析。从现有理论出发并结合我们对实际情况的观察,我们认为至少有如下几个因素影响着目前中国企业的技术效率。

1.所有制

许多学者(肖耿,1998;刘小玄,1998;钱颖一,1999)认为,即使在同一行业中,国有制和非国有制企业也具有不同的激励、监督和约束机制,除此之外,不同所有制企业在行业进入、退出,历史负担以及投、融资方面也享受着迥然不同的待遇,所有这些都使得非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更加注意提高企业的效率,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

另外一些学者(林毅夫等,1997)则认为,由于历史上政府推行“赶超”战略给国有企业带来了政策性负担,从而使国企面临着预算软约束才是目前国企欲振乏力的根本原因。一旦失去了政策性负担,使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同时面临着一个竞争性的市场环境,那么企业是否具有国有性质就不再是一个关键性问题。换言之,此时企业的所有制性质不再影响企业的效率。但是,为国有企业消除政策性负担仍然任重道远,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面临不同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条件仍然是不争的现实。因此至少就目前而言,我们仍然可以判断企业的所有制对企业的效率存在着影响:非国有企业在效率上极有可能高于国有企业。

姚 洋、章 奇:中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分析

①②③对技术效率的具体计算详见姚洋(1998)。

测量技术效率通常有两种方法,即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在本文中使用的是第一种方法。根据参数方法,通常首先要估计一个生产函数,确定各种生产要素对产出的贡献,然后将不能被要素贡献所解释的部分视为企业的技术效率。同样地,我们使用了基于Cobb -Douglas 生产函数的随机边界生产函数模型。对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及其使用变量的说明详见姚洋(1998)。对具体估计结果感兴趣的读者可与作者直接联系。

之所以将公益性和垄断性行业排除在外,主要是由于这些行业所包含的企业数过少,或者是它们特殊的垄断地位使得本文的技术分析没有太大的意义。另外,由于采纳销售收入作为衡量产出的指标,因此我们所衡量的技术效率包括企业的产后管理水平,如销售能力、库存管理水平等。同时,我们没有将中间投入包括在生产函数的计算中,我们所计算的技术效率还包括企业取得中间投入的能力。这种广义的测量实际上更适合我们的研究目的,因为企业的管理技术水平是我们所要考察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