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分析
中国工业企业生产效率随机前沿模型分析
![中国工业企业生产效率随机前沿模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c1b3258be23482fb4da4cc3.png)
若TEC>1,则存在前沿效率的进步。 (3)规模效率变化(SEC) 一个厂商可以通过变动他的运营规模 使得该厂商运营与生产的技术最优规模 (TOPS)处,以提高其生产效率。 一个厂商在 某个时期的规模效率可以表示为:
均来源于2000 年~2 0 0 8年的 《中国统计年 鉴》 和 《科技统计年鉴》 , 部分年份的数据来 源于各年各地区的统计年鉴。 (1)实际工业总产值(Y)。 本文采用实际 工业总产值作为产出。 处理方式如下:将 《中国统计年鉴》 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各 年名义工业总产值,经过各年各地区工业 品出厂价格指数平减, 得到实际的工业总 产值。 内资工业部门的实际工业总产值由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三资企业的 实际工业总产值相减得到。 (2)固定资产净值(K)。 对于固定资产净 值的处理采用永续盘存法(PIM),以1999年 的 固 定 资 产 净 值 为 基 期, 以 相 邻 两 年 的 固 定资产年末余值之差作为当年的新增固定 资产投资。 公 式 如 下:
表2
+∑
n =1
N
n
InX nit +
1 N N ∑∑ 2 n =1 j =1
nj
InX nit InX njt +
∑
n =1
N
tn
tInX nit + t t +
1 2
tt
t 2 + D1 + D2 + D3 + Vit − U it (11)
(1)内 资 工 业 企 业 的 估 计 结 果 分 析:我 们将内资工业部门的估计结果统计如表1 所示。 (2)对 于 显 著 性 和 假 设 检 验 的 说 明:由 表3.1,除了δ4、 δ7之外,所有系数均通过 了1%的t检验;而γ=0.999,并且显著,这说 明 生 产 对 于 前 沿 的 偏 离, 主 要 是 由 于 技 术 无效率所引起的。 对于是否存在无效性的
中国区域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变动的实证研究
![中国区域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变动的实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8ca760b16fc700abb68fcff.png)
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影响因素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720833e10661ed9ad51f312.png)
文 / 兵 云 郑
一
、
引言
基 于数 学 规 划 ( 数 据 包络 技 术 D 如 EA 等 ) 非 参 数 方 的
通 常 而 言 , 济 增 长 的 动 力 不 外 乎 两 个 因 素 : 产 法 。 随 机 前 沿 生 产 模 型 方 法 所 测 量 的技 术 效 率 因其 同 经 生
企 业 的 技 术 效 率 是 一 个 内 生 变 量 , 它 是 多 种 因 素 期 的 研 究 中 , 随 机 前 沿 模 型 主 要 应 用 于 横 截 面 数 据 , 综 合 作 用 的 结 果 。 企 业 的 技 术 效 率 往 往 与 企 业 的 特 征 Pt n L e ( 9 1 。 mb h k r ( 9 0) B t s n ia d e t 1 8 ) Ku a a 1 9 、 at e a d e
前 者 是 实 际 产 出 与 既 定 生 产 可 能 性 边 界 之 间 的 差 距 变 英 (0 6 就 人 力 资 本 投 资 对 我 国 技 术 效 率 变 化 的 影 响 20 ) 化 , 后 者 是 整 条 生 产 可 能 性 边 界 的 移 动 。在 区 域 经 济 开 展 了 随 机 前 沿 分 析 , 实 两 者 显 著 相 关 , 大 人 力 资 而 证 加 增 长 的研 究 中 ,通过 技术 效 率指 标 区分 以上两 种 效应 本 的投入 力度 可提 高我 国技术 效率 的水平 。
模 也 是 影 响 企 业 技 术 效 率 的 因素 。在 外 部 环 境 中 , 业 术 和 效 率 同 时 随 时 间 而 变 等 。 行
的 竞 争 程 度 、行 业 中 外 商 直 接 投 资 的 比 例 及 企 业 所 在 地 理 位置 等 因素也 会对 企业 的技 术效 率有 影 响 。 本 文 在 B t s n o l ( 9 模 型 ( (')x at e a d C el 1 2) e i 9 y x’e p f f t (;基 础 上 , 用 超 越 对 数 生 产 函 数 的 随 机 前 沿 分 析 技 u1 ) ) 运
工业生产效率报告的分析方法
![工业生产效率报告的分析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ab0c31c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fb.png)
工业生产效率报告的分析方法工业生产效率是衡量一个工业企业或一个产业在一定时间内实现产出的能力。
对于企业来说,提高生产效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同时,对于一个产业来说,提高整体生产效率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增加国家的竞争力。
在评估和分析工业生产效率时,需要采用一些科学的方法和指标。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工业生产效率报告的分析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讨。
一、劳动生产率的分析方法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劳动力所产生的产值或价值。
它可以衡量一个企业或一个产业的生产效率水平。
劳动生产率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1.1 运用劳动生产率公式进行计算劳动生产率=总产量/劳动力总数,其中总产量指企业或产业的总产出量,劳动力总数指企业或产业所使用的总劳动力数。
通过运用劳动生产率公式,可以简单地计算出劳动生产率的数值,从而评估劳动力的利用效率。
1.2 比较不同企业或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通过比较不同企业或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找出存在的差距,并寻找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和途径。
这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的统计数据和研究报告来实现。
1.3 研究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技术水平、人力资源配置、管理模式等。
通过研究这些影响因素,可以找到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主要瓶颈,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二、资本生产率的分析方法资本生产率是指资本投入产生的产值或价值。
它反映了资本利用效率的水平。
资本生产率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2.1 运用资本生产率公式进行计算资本生产率=总产量/资本投入量,其中总产量指企业或产业的总产出量,资本投入量指企业或产业所使用的总资本量。
通过运用资本生产率公式,可以得到资本生产率的具体数值,从而评估资本的利用效率。
2.2 比较不同企业或产业的资本生产率水平比较不同企业或产业的资本生产率水平,可以找出低效率的企业或产业,并研究其问题所在。
这可以通过分析相关的统计数据和研究报告来实现。
2.3 研究资本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资本生产率的水平不仅受到资本本身的质量和数量的影响,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技术进步、资本配置等。
基于DEA模型的我国各地区国有工业企业的效率评价
![基于DEA模型的我国各地区国有工业企业的效率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6eea01986bec0975f465e2b3.png)
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工业总产值 占据经济总产值 的7 0 %左右 ,工 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整个 国 民经济 的快 速发展 。提 高工业经 济运 行效 率 ,既是 “ 十二 五”规划中急需解决 的问题之一 ,也是工业大国迈 向工 业强 国的关键所在。针对 国有工业企业效率评价这一 问题 ,国内很多学 者做 了相关研究 ,比如袁辉 ,戴大双等 ( 2 0 0 8 )同样运用数据包络分析 方法的模型 ,对 3 7家国有企 业 的运行效 率进 行分析 ,有 1 8家企 业 的 D E A效率都小于 1 0 0 % ,企业的各项指标存在不 同程度 的浪费情况 ,规 模收益呈递增状 态。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效率低 的原 因,利用 E v i e w s 进行 检验 ,最终得出全年平均从业人员人数的系数为负 ,说 明其 对企业效率 的影响为负 ,意味着更精 简的企业职 工模 型可 以导致更高 的企 业效率 。 吴 中伦 ( 2 0 1 1 )采用因子分析 法对 中国 3 1个 省市 的国有 、私营 、外商 投资工业企业经济 发展情况予 以统计排序 ,并进行 了区域 内部 和区域之
基于 D E A模 型 的我 国各 地 区 国有 工 业企 业 的效 率 评 价
文 雪 吴 敏
摘 要 :本文运用数据 包络分析方法对全 国 3 1个省市 国有 工业企业 ( 含 国有 控股企 业,下文均称 国有 工业企业 )在 2 0 0 7年 、2 0 0 9 年 、2 0 1 1年的经济效率进行评价 ,有 5个地 区的综合技 术效 率在 三个不 同的时 间点上保持 有效 ,就 总体 而言 ,各地 区规 模收益都 是超过 0 . 9,但 纯技 术效率大部分都是小于・ 0 . 9 ,说明 国有. X - _ , I k 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大 ,超过该地 区技术承栽力 ,造成生产要素浪 费问题。 关键词 :国有工业企 业数据 包络分析效率评 价
国有工业企业效率分析
![国有工业企业效率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10343dc360cba1aa811da79.png)
【 关键词】 国有工业企业 ;非 国有工业企业 ;效率 [ 中图分 类号】 F 7 . [ 261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经 过 3 多 年 改革 , 国有 企 业 已成 为 成 熟 市场 主 体 并 与其 他 经济 主 体进 行 公平 竞 争 。n 0 国 由于 有企 业 分 布相 对 较广 ,相 对 于其 他产 业 ,工 业 企业 经 营 更具 有 可 比性 ,本 文选 取 工业 企 业研 究 国 有 企 业效 率 。根 据 《 国工 业 企业 经 济统 计 年 鉴 》 的企业 登 记注 册 类 型分 组 ,工业 企 业分 为 内 资 中
一
、
文献 综述
学 术 界 对 国有 企 业效 率 争论 颇 多 。一 种 典 型 的观 点是 国有 企 业低 效 率 ,这 是 因为 国有 企业 存 在 产 权 安排 上不 合 理 、政 策性 负 担 和 隐 I 约 捆 绑 政府 等 因素 ,这 不 仅 导致 国有 企业 效 率 低 下 , 生合
企业 、港澳 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 。国有资产企业全部属于 内资企业 ,包括 国有企业 、国 有 联 营 企业 、国有 与 集 体联 营 企业 和 国有 独 资 企业 。为行 文 方便 ,本文 把 这些 企业 统 称 为 国有 工 业 企业 ,以非 国有 工业 企业 为 参照 ,研 究其 效率 。
革 ,管 理层 的聘任 制 、年薪 制 、职工 持 股 、激 励 经营等 现代 企业 制度 都 已深入 国有企 业 内部 。 呵
以说 ,目 ,国有企业 实现了市场化改革 ,过于强调国资产企业的政府出资人角色 ,并不符合现 前 实情况 。我们选取企业经营结果和获得单位产值付出的管理费用来判断管理效率 。 1 、亏损面 比较。国有工业企业亏损面逐年下降 ,但仍高于非国有工业企业。盈亏是企业管理 效率最直接的体现。获取利润是企业的市场属性 ,也是企业生存 的基本要求 。虽然 国有工业企业 从 事 的某 些 基础 性 产业 应 以社会 利 益 最大 化 为经 营 目标 ,但 这类 国有工 业企 业 数量 并不 多 ,并 在 国家 调控 下 ,这 类 工 业 企业 不 仅 亏损 可 能 性 极低 ,现 实 中更 是盈 利颇 丰 。 因此 , 同等 市场 环 境
中国不同技术含量制造业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效率比较
![中国不同技术含量制造业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效率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3baa932f192e45361066f59e.png)
既有 隶属 于技 术含 量 较 高 的高 技 术 、 中高技 术制 造
t i o n a n d D e v e l o p me n t , 经 济 合 作 与发 展 组织 ) 提 出 将 R&D强 度 ( 即 R&D 占产 值 比重 ) 作 为划 分 高技
技
造 业 大 中 型 工 业 企 业 的 人 均 科 技 活 动 经 费 支 出对 其 创 新 效 率 均 具 有 显 著 的 正 向影 响 , 并 且 相 关 系数 随 着
O
制 造 业 技 术 含 量 的提 升 而增 大 ; 人 均科 技 活 动 经 费 支 出和 人 均 固定 资 产 对 低 技 术 制 造 业 大 中型 工 业 企 业
术 产业 的 R&D经 费 占总产 值 比例 远 高于 各产 业 的 平 均水平 。R&D活动 对 高技 术 产 业 的 重要 性 非 常
显著。
向高技 术制 造业 转 型 升 级 的过 程 中 , 有 必 要 全 面 研
究 高技术 、 中高技 术 、 中低 技 术 、 低 技 术 制 造 业 的 科 技 投入对 创 新效 率影 响 的差 别 , 从 而 提 出更 有 行 业 针 对性 的政 策措 施 。
大 。 OE C D( Or g a n i z a t i o n f o r E c o n o mi c C o - o p 了 中 国工 业 企 业 的综 合 实 力
和技 术创新 能 力 , 因此 研 究 大 中型 工 业 企业 的创 新
标 是产 品 创新 ( p r o d u c t i n n o v a t i o n ) , 即 通过 开 展 企
中国八大经济区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八大经济区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affabde76eeaeaad1f3300a.png)
Ch i n a ’ S Ei g h t Ec o n o mi c Zo n e s a n d I t ’ S I n lu f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s
Hu a n g Xi a n f e n g ,Wu B o ,Wa n g J i a n h u a ( 1 . B u s i n e s s S c h o o l ,H o H a i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n J i n g 2 1 0 0 9 8 ,C h i n a ;2 . S c h o o l o f B u s i n e s s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H o H a i U n i v e r s i t y ,
a s t h e r e s e a r c h o b j e c t ,t h i s p a p e r c o n d u c t s e m p i i r c a l r e s e a r c h b a s e d o n S E — D E A a n d q u a n t i t a t i v e a n a l y s i s . T h r e e r e s u l t s h a v e b e e n
摘
要 :本 文 以 中国八 大 经济 区大 中型 工业企 业 的技 术创 新效 率为研 究对 象 ,应 用 S E . D E A视 窗分 析 和计
量 分析 技 术展 开 实证研 究。研 究 结果表 明 :八 大 区域 大 中型 工 业 企业技 术创 新 效 率在 2 0 0 l 哪2 0 l 1年期 间
关键 词 :大 中型 工业企 业 ;技 术创 新 效率 ;S E . D E A视 窗分析 ;区域 创新环 境
我国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区域差异研究基于共同前沿理论和DEA模型
![我国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区域差异研究基于共同前沿理论和DEA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de5d47f0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b8.png)
我国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区域差异研究基于共同前沿理论和DEA模型1. 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绿色技术创新已成为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特别是在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家,工业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区域差异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对全球环境治理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现状,以及其在不同区域间的差异性,以期为我国工业的绿色转型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本文首先回顾了绿色技术创新的相关理论和研究进展,明确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
在此基础上,采用共同前沿理论和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对我国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实证分析。
共同前沿理论能够反映不同地区或企业在相同技术水平下的最佳实践前沿,而DEA模型则能有效评估各区域工业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揭示其效率差异及其原因。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构建我国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评估指标体系,明确评估标准和数据来源运用DEA模型对各区域工业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分析各区域的效率特征再次,结合共同前沿理论,比较不同区域工业企业在绿色技术创新上的最佳实践前沿和效率差距探讨影响各区域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关键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我国工业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提供科学的评估方法和决策依据,促进各区域工业企业在绿色技术创新上的协同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实现绿色、低碳、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2. 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我国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区域差异,为此,我们结合了共同前沿理论与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构建了一个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框架。
共同前沿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评估不同地区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统一标准。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我们将全国各地区的绿色技术创新活动视为一个整体,并假定存在一个共同的技术前沿,即所有地区在最佳实践下所能达到的最高创新效率。
区域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基于三阶段SBM模型的分析
![区域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基于三阶段SBM模型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960afe1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f7.png)
区域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基于三阶段SBM模型的分析秦青【摘要】通过构建适用于技术创新活动的三阶段SBM模型,对中国内地除西藏以外的30个省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度,识别影响效率的内部管理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结果表明:我国东、中、西部工业企业存在明显的效率落差,西部落后的主要原因是管理内功不足;企业从二次创新向原始创新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尚不完备,现阶段需进一步提高创新活动的专业化组织程度,增强政府R&D资助政策实施的有效性.%This paper constructs a three-stage SBM model suitable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tivities.By using this model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fficiency of above-scale industrial enterprises in 30 provinces are measured,and those influencing factors such as internal management factor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are quantitatively identified.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exists significant efficiency gap in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and the main reason for western region lagging behind is the poor management capacity;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conditions for conversion from secondary innovation to original innovation are not yet com -plete;in current stage should improve those professional innovation organizations and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government's R&D policy implementation.【期刊名称】《地域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18(037)002【总页数】5页(P47-51)【关键词】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效率;环境因素;三阶段SBM【作者】秦青【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河南洛阳471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2.40 引言追求增长是经济学的永恒话题,但具体的路径有“外延型数量增长”和“基于效率的内生增长”两种。
基于改进DEA的我国各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R&D效率实证分析
![基于改进DEA的我国各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R&D效率实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3679f40e45c3b3567ec8b17.png)
大小 的争 议 以及 参 数 与非 参数 方 法 对 样本 数 据 精 度要 求 不 同的 问题 。具 体解决 思 路是 : 择某 项 投入 不 同滞后 产 选
出中相对 有 效 的产 出作为 该投 入 的滞后 产 出 。据此 , 文 本
D A是 数据 包络 分 析 ( aa E vlp n n l i) E D t neome tA a s 的 ys 简称 , 1 7 于 9 8年 由 A C an s和 W. C o e 创 建 。 .h re W.o pr 它在 同
D MU效 率 时方 法上 的一致 ,从 而避免 上 述有 关样 本容 量
总体 情况 。据 此 ,本 文立 足 于 企业 ,从 区域 对 比视 角 对 R D 资源 配 置效 率 进行 分 析 , 图发 现各 地 企 业 间 R D & 力 & 效 率 差别 的 主要 原 因 、 主要 表 现 以及改 进 策 略 。
收稿 日期 :0 8 0 — 3 20 — 2 1
对传 统 的基 于投 入 的 CR模 型 加 以改进 , 出从 相 对效 率 2 给
角度判定滞后期问题 的 2 阶段 D A求解方法, ( )令 E 即: I
基 金项 目 : 苏省 高校 哲 学社 会 科 学基 金 资助 项 目(6 J 6 0 0 ) 江 0 SD 30 7 第一 作 者 简介 : 勇 ̄ (94 ) 男 , 南 平舆 人 , 读 硕 士研 究 生 , 究 方 向 : 业战 略 与核 心 竞 争 力 杨 18 一 , 河 在 研 企
类型 多输 入 、 特别 是 多输 出决 策单 元 ( MU) D 的相对 效率 评 价方 面具 有独 到之 处 。但 传 统 的 D A模 型未 考虑 到投 入 E 产 出的 时 间滞 后 性 , 文献 【】 出 了 由修 正判 定 系 数 R 大 6提 小确 定滞 后 期的 多元 线性 回归方 法 。考 虑 到 D A方 法本 E 身是 一 种 非参 数 的 统计 估 计方 法 , 而且 对 D MU的数 量 要
如何利用数据分析提升工业生产效率
![如何利用数据分析提升工业生产效率](https://img.taocdn.com/s3/m/38d7e356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bb.png)
如何利用数据分析提升工业生产效率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数据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重要资源。
对于工业生产来说,利用数据分析提升生产效率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通过对生产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生产效率。
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数据分析来提升工业生产效率。
首先,数据收集是提升工业生产效率的第一步。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各种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可以收集到大量的数据,包括温度、压力、湿度、振动等。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传输到数据中心进行存储和分析。
通过收集这些数据,企业可以了解设备的运行状态、生产线的效率以及产品质量等关键指标。
其次,数据清洗和处理是数据分析的关键环节。
由于数据来源的多样性和数据质量的不确定性,原始数据往往存在噪声和异常值。
因此,在进行数据分析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清洗和处理,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清洗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包括数据去重、缺失值填充、异常值检测和处理等。
通过清洗和处理数据,可以减少数据分析过程中的误差,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第三,数据可视化是数据分析的重要手段。
通过将数据以图表、图像等形式进行可视化展示,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数据的分布和趋势。
数据可视化可以帮助企业快速发现问题和瓶颈,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
例如,通过实时监测生产线的运行状态,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来避免生产中断。
通过可视化展示产品质量数据,可以帮助企业了解产品质量的变化趋势,并及时调整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
第四,数据分析模型的建立和应用是提升工业生产效率的核心。
通过建立合适的数据分析模型,可以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指标进行预测和优化。
例如,可以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生产数据进行建模,预测设备故障的概率,从而提前进行维护,避免设备故障导致的生产中断。
另外,可以通过优化算法对生产过程进行优化,找到最佳的生产方案,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最后,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是数据分析的重要问题。
从区域差异视角分析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率
![从区域差异视角分析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率](https://img.taocdn.com/s3/m/29ef670f16fc700abb68fce6.png)
【 摘 要】以全国各省域 内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构建决策单元 ,采用2 0 0 1 - 2 0 1 0 年数据,使用
D E A超效率模型进行超 效率测算,研 究发现 :东北和 东部地 区的规 模 以上工业企 业超 效率最 大,且金 融危 机对各区域规模 以上工业企业效率均有拉低作 用。同时,采 用2 0 0 3  ̄ 2 0 1 0 年数据 ,使用 D E A — Ma l mq u i s t -  ̄数
模 型 对 各 省 域 内规 模 以 上 工 业 企 业 进 行 全 要 素 生 产 率 分 析 ,研 究发 现 :第 一 , 东部 地 区规 模 以上 工 业 企 业
技术效率年均增速 出现 负值 ;第二 ,各 区域规模 以上工业企业 均 出现较 大技术进 步, 东部和西部地 区规模 以上 工业 企业技 术进 步最大 ;第三 ,西部 地 区规模 以上工 业企 业全要 素生产 率年 均增长最 大,年 均增长达
一
、
引言
D E A的 C C R模 型将 决 策 单 元 分 为 两类 :有 效
规模 以上 工 业 企 业 ① ( 以下 简 称 “ 工 业 企 业 ” )在经 济发 展 中 占据重 要地 位 ,但 由于各 地 区 产 业 结构存 在差 异 ,且不 同 区域工业 企业 经 营环境
价值链视角下我国不同性质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
![价值链视角下我国不同性质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c2cc717ff00bed5b8f31d01.png)
1 文献 综 述
从效率 角度对创新绩效进行研究 ,有利于 工 业企业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C h i a 和K a k i a p —
p a 从行业角度出发 ,利用 S F A 法分析了韩国制
造业技 术创 新效 率 。俞 立 平 利用 D E A 模 型 对 我 国工业 企 业 创 新 效 率 的研 究发 现 ,国 有 企 业 创 新
2 3 3 0 3 0 ;3 .安徽 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安徽
摘
要 :本 文基 于价值链 理 论 ,将 企 业 技 术 创 新 活 动 分 解 为科 技 研 发 和 成 果 转化 两 个相 关联 的 子 过 程 ,
且认 为原 始创 新投入 也会 对 第二阶段 经 济产 出产 生直接 影 响 ,进 而运 用 共 享投 入 关联 型 两 阶段 D E A模 型
i n Di fe r e nt Pr o pe r t y ba s e d o n t h e Ang l e o f Va l ue Cha i n
Xi a o R e n q i a o ,Wa n g Z o n g j u n ,Q i a n L i
of St a is t ic t s n d a Ap pl i e d Ma t he ma ic t s, Anh ui Un i v e r s i t y o f Fi n n c a e & Ec o no mi c s, Be ng b u 23 3 03 0, Ch i n a;
上海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分析
![上海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009c1c90c22590102029d16.png)
最初 是对 确定 性前沿 ( 产 ) 生 函数 的估计 , Fr l 15 提 如 arl 9 7) e( 出的直 观方法 ; i e 和 C u 16 ) 出了 比较 具有代 表性 Ag r n h (9 8 提
本 文所使 用 的样 本企业 为 l海市 16家 大 中型 1业企 : 6 1 业 从 20 05年齐 次而板数据 。 0320 使用柯 一道格扣斯生产
是由技术欠效率引起的, 这些假设与实际的生产情况是不符
合的 , 由于各生产单位 的环境不 同, 一些非技 术因素 ( 例如气
候原 因 、 策变化 、 政 测量误差 等 ) 可能导致实 际产 出低 于边 也 界 即前沿 产 出 , 因此 以上模 型设 定 中, 误差 项不 但反 映 了技
进行分 析 , 探讨 微观企业技术 效率发展 的趋势 。
二 、 关 文 献 综 述 相
随机前沿 分析方法 。使用 面板 数据 比截 面数据更具 有优势 : 首 先可 以获得技术效 率 的一 致估计 , 而使 用截 面数据 , 即便 是增 加样本 也无法获得 一致估计 ; 另外 不需要假定 单边非
计结果 , 企业的技术效率水平值普遍偏低 ; 通过研究企业的技术效率外生性因素 , 出的主要结论 是 , 得 企业增加值 占总行 业的分额
越 大、 研发人 员占从业人 员的比例越 高, 技术效率值也相应较高。并且外资企业的 平均技 术效率要明显 高于 内资企业。 关键 词 : 随机 前沿 技术效 率 面板数 据
主义市场 经济 以来 , 中国的经 济一直保持着 高速增 长。而 上
海市作为 中国经济发展 的领 头羊 , 其经济增 长的速度更足在
世界经济 中史 无前例 , 但是对 于经济效率状 况的评价并不 同 于令人瞩 目的经济增长 速度 。 对一个经济整体 的总体效 率评
中国工业行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实证研究——兼论行业特征对创新效率的影响
![中国工业行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实证研究——兼论行业特征对创新效率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738514bd65ce050877321303.png)
l 文 献 评 述
目前关 于技术创新效率评 价主要有 两种方法 :参 数
方 法 和 非参 数 方 法 … 【 1- ,两 种 方 法 都 有 自身 的 优 缺 点 。
于第二种观点 ,即垄断或大企业推 动了创新效率的提升 。
熊彼特之后 。国外学者对 以上两种假说 的实证 检验 出现 了 “ 明显混 乱的结果 ”】 ,并 没有 达成 统一 的认识 。虽 -。 。
丌I,0 表示 i kk i i 行业 的技术 创新产 出综合指标 值 , 为 i
同时 , 利用规划求解不能保 证每一个决 策单 元都得 到有
效解 ,即使得到多个有效值 ( 相对效率值均 为 1 ,也很 ) 难 对这些决策单元进行效率的先 后排序 。 评价工业行业技术创新效 率的真正 目的在于探索 行 业技术创新效率提升 的有效途径 。长期 以来 ,技术创 新
[ 关键词] 技术创新效率 行 业特征
评价法
因子分析
回归分析
[ 中图分类号]F 5 [ 22 文献标识码]A
我 国工业行 业在多年科技资源投入持续增 长的情 况 效率的影响提供 了丰 富的理论 基础 。熊 彼特作 为这一研
下 ,行业 国际竞争力却没 有得到显著 的提高 ,技术创 新
然 国 内学 者 对这 一 领 域 进 行 了 理论 上 的探 索 lJ2,然 而 llJ ll
参数方法主要指随 即前沿分 析 方法 (F ,S A采用 计 SA) F 量方法 对随机前沿生 产函数进行估 计 ,依赖 于对数据 的 随机性假设 ,有较为坚实 的经济理论 基础 ,但 SA函数 F 形式设 定和分布假设 过于严格 ,同时最佳 效率边界 限定 了函数形式 ,可能导致效 率计量 出现偏 差 ;非参数 方法 主要是数据 包 络分 析法 ( E ) E D A ,D A采 用数 学 规划 方
基于节能减排的中国省级工业技术效率研究
![基于节能减排的中国省级工业技术效率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28da910c281e53a5802ffef.png)
本文运 用改进 的 S B M模 型测 度能 源 与碳排 放 约束 下
的工 业技 术效率 , 试 图在 以下 几个 方面对 现有 研究 进 行拓 展: ( 1 ) 将 包括 能源在 内的所 有 投入 及 产 出 以同一 统计 口 径 纳入模 型 , 统计年 鉴对地 区工业 能源 消费采 用 全部 工业 企 业统计 口径 , 而对 其它投 入与产 出采 用规模 工 业企 业统 计 口径 , 相 关研究要 么没 有考 虑 能 源投 入 , 要 么考 虑 了 能 源 投入却 忽略 了统计 口径 的调整 , 为 了避免 统计 口径 不一
1一
.
产 出的效率评 价 问题 , 但无法 剔除 投入产 出松 弛所 造成 的 非效率 成分 , 当存 在投 入产 出的松 弛性 问题时 可能 高估 效 率 水 平 。 基 于 松 弛 变 量 的 测 度 模 型 ( S l a c k s — b a s e d Me a s u r e , S B M) 将松 弛变 量 纳 入 目标 函数 , 是 一 种基 于
静 。、 王兵 等 利 用 S B M模 型评价 了 中国不 同地 区 的环 境技术 效率 , 但 没有针 对能源 与碳 排放约 束 的地 区工业 技
术效 率进行 评价 。
其中, S — R 表 示投入 过度 ,
R 表 示期 望 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出不
足, S R 表示非 期望 产出过 多 , A是权 重 向量 。 P 表达式 的分 子 与分 母 分 别 表 示 D MU实 际投 入 与
效率 , 但不 少实证 研 究没 有 考 虑投 入 产 出 的松 弛 问题 , 李
.
1 一 兰
P — m 1 S ,s g
工业企业技术来源与技术创新效率——基于我国省际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究
![工业企业技术来源与技术创新效率——基于我国省际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2b16db7960590c69ec376a2.png)
D A方 法对我 国 19 E 96~20 08年省 际大 中型工 业企 业的技术创新 效率进行 了测算。首先将技 术投入产 出过
程划分为两个阶段 ,针对不 同的技 术来源特 点 ,设定不同的效 率测 算起 点,并对各省份历年技 术创 新效 率 进 行测算。研究表明 ,大 中型工业企业技 术成果生成效率 波动 不大 ,而技 术成果 转化效 率有 下降的趋 势 ;
这就严重阻碍了我国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 。因此 , 中国必 须 采取 注 重 效率 的增 长模 式 ( 敬 琏 , 吴
2 0 ) 05。
程 度 的修 正 ,国 内外 很 多 研 究 都 遵 循 这 一 思 路 ,
可是却专注于 R D对技术贡献的影响 ,无疑又缩 &
小 了技术 的范 畴 。 在各项 要 素 资本 中 ,技 术 和 知 识 的 界 限 最 难
投入 ,全 要 素生 产 率 ( ) 的贡 献 作用 较 小 唧 ( hw 93 hu L ,20 ,沈坤荣 ,1 7 。 Co ,19 ,C o& i 02 n 9 ) 9 这种依赖于高投 入、高消耗 的增长模式 ,被认为 不可持续。根据我国人均资源稀缺的现实 ,我 国
经 济 的可持 续 增 长必 须 依 赖 于技 术 进 步 。在 我 国
长理论 的基 础 上 ,Z i ri e (9 9 v G ic s 17 )将 技 术 作 lh 为生产 要 素 ,引 入 C b ob— D u l og s生 产 函数 中 , a 将 技术 视为 内生 变 量 ,对 前 人 的研 究做 出 了一 定
科技部发布 的公告 显示 ,19 20 的 1 96 06年 O年
并 视为 经济 长 期 增 长 的动 力 。但 是 ,这个 广 泛 流 传 的经 济增 长源 概 念 ,从 诞 生 之 1 就 面 临着 根 3起 本性 质 疑 。Moe A r oz (96 ss ba te 15 )直 截 了 当 地 m i 断 言 F 代表 技 术进 步 。在 现有 增 长 理 论 和 计 rP不 量 技术 的基础 上 ,将 TP等 同于 技 术 进 步 ,显 然 F 是一件 极 不 可 靠 的 做 法②。其 后 ,在 内生 经 济 增
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研究:
![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6974c79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89.png)
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研究: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工业经济运行效率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工业经济运行的效率问题尤为引人注目。
本文试图通过系统分析和实证研究,揭示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现状、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本文首先对中国工业经济的运行效率进行了全面的概述,包括工业经济的总体规模、结构特征、发展趋势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主要因素,如技术创新、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市场环境等。
同时,文章还通过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进行了定量评估,以便更准确地反映其实际状况。
文章重点探讨了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这些问题主要包括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不充分等。
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深入分析了其背后的原因,包括体制机制不健全、政策环境不完善、市场环境不公正等。
在揭示问题和成因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提高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对策和建议。
这些建议包括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和政策环境等。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望促进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提升,进而推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 文献综述工业经济运行效率是指在一定资源约束下,工业生产活动实现经济目标的能力。
从度量角度来看,效率通常分为两类:技术效率(Technical Efficiency)和配置效率(Allocative Efficiency)。
技术效率关注在给定投入下产出最大化,而配置效率则关注在给定投入价格下成本最小化。
常用的度量方法包括数据包络分析(DEA)、随机前沿分析(SFA)等(Coelli et al., 1998 Battese Coelli, 1995)。
国际上,对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分析姚 洋 章 奇(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100871)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企业技术效率的概念和衡量方法,然后结合经济理论,利用1995年工业普查的数据对影响企业技术效率的各个因素进行了检验。
本文的结论主要有: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的技术效率更高;大企业比中小企业的效率更高;公共研究机构的R &D 支出对企业的效率有负的影响,但企业的R &D 支出效应正相反;FDI 的外溢效应主要是通过人员流动等途径而不是技术引进的方式在起作用,因而其外溢效应主要体现在一省内部,行业内的外溢效应并不明显;企业所在各个不同区域对其技术效率有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技术效率 所有制 企业规模 外溢效应一、导言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企业的技术效率,对此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结论。
中国是一个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的国家,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监督约束机制、激励机制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情况就更为复杂。
一般认为,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更关心效率。
但实际结果如何,则较少有实证分析的支持。
就针对中国工业企业的实证工作方面,刘小玄(1999)和姚洋(1998)等的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参考意义。
刘小玄讨论了企业所有制和控制层级对企业效率的影响,姚洋则主要强调来自于所有制、对外开放、企业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并对企业技术效率的高低引入了如下解释变量:企业规模虚拟变量、所有制虚拟变量、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资产比重、地区虚拟变量、行业虚拟变量、国有企业的科研支出等等。
结果表明,企业规模、非国有化、引进外资等因素均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技术效率。
与以前的研究相比,本文主要作了如下改进。
首先,我们着重考察了企业R &D 支出和公共研究机构R &D 支出对于企业技术效率的不同影响,因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对于当前的科技体制改革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其次,我们进一步完善了姚洋(1998)对外国直接投资(FDI )外溢效应的分析。
姚洋(1998)只笼统地分析了FDI 的外溢效应,而我们则将外溢效应分解为行业内和地区内两个组成部分。
行业内的外溢效应主要体现在技术的扩散上,而地区内的外溢效应则主要体现在外资在管理等方面的示范上。
最后,我们较大地扩充了样本数,将样本企业数由姚洋(1998)的14670个增加到了37769个,使建立在大样本检验基础之上的计量结果更加可信;同时,我们考察的行业范围也更大,从原来的16个扩大到41个。
我们的结论包括,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的技术效率更高;大企业比中小企业的效率更高;企业所在各个不同区域对其技术效率有显著的影响。
特别地,公共研究机构的R &D 支出对企业的效率有负的影响,但企业的R &D 支出效应正好相反,说明不同研究主体的科研活动对企业的影响是不同的;FDI 的外溢效应主要体现在地区内而不是在行业内,说明这种外溢效应主要是通过管理示范而不是技术扩散形成的。
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二节简要地介绍技术效率的概念和测量方法,并给出了相关的统计结果;第三节讨论可能影响企业技术效率的各种因素;第四节为实证检验以及对其结果的解释和分析;第2001年第10期五节总结全文。
二、技术效率及其测量技术效率(TE )和生产可能性边界(pr oduction frontier )的概念联系在一起。
若只考虑单一产出的情形,则生产可能性边界指的是在一定的要素投入下所对应的最大产出,所有产出所形成的曲线就是生产可能性边界。
但是,并非所有企业都可以达到最大产出。
技术效率就是用来衡量一个企业在等量要素投入条件下,其产出离最大产出的距离;距离越大,技术效率越低。
换言之,生产可能性边界代表的是一个行业在最好的硬件和管理技术下所能达到的最大产出,TE 则代表了一个企业在特定投入规模下与这个最大产出之间的差距。
因此,在以后的回归分析中,我们所考察的是企业的无效率指数。
要计算不同行业企业的TE ,首先需要估计出各行业的生产函数。
我们所使用的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公开出版的《1995年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企业名录》光盘。
光盘中共包括三十多万家国有和乡及乡以上的企业。
我们估计了除少数公益性、垄断性行业之外的所有2位数行业(共计41个)的生产函数。
①这里我们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来估计生产函数。
②在估计出所有行业的生产函数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地得到每一个企业的技术效率指数(TE )值。
③由以上的讨论可知,TE 越大,说明企业的技术效率越低。
三、影响企业技术效率的各因素虽然经济学家在分析影响企业技术效率的因素方面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这一问题展开具体分析。
从现有理论出发并结合我们对实际情况的观察,我们认为至少有如下几个因素影响着目前中国企业的技术效率。
1.所有制许多学者(肖耿,1998;刘小玄,1998;钱颖一,1999)认为,即使在同一行业中,国有制和非国有制企业也具有不同的激励、监督和约束机制,除此之外,不同所有制企业在行业进入、退出,历史负担以及投、融资方面也享受着迥然不同的待遇,所有这些都使得非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更加注意提高企业的效率,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
另外一些学者(林毅夫等,1997)则认为,由于历史上政府推行“赶超”战略给国有企业带来了政策性负担,从而使国企面临着预算软约束才是目前国企欲振乏力的根本原因。
一旦失去了政策性负担,使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同时面临着一个竞争性的市场环境,那么企业是否具有国有性质就不再是一个关键性问题。
换言之,此时企业的所有制性质不再影响企业的效率。
但是,为国有企业消除政策性负担仍然任重道远,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面临不同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条件仍然是不争的现实。
因此至少就目前而言,我们仍然可以判断企业的所有制对企业的效率存在着影响:非国有企业在效率上极有可能高于国有企业。
姚 洋、章 奇:中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分析①②③对技术效率的具体计算详见姚洋(1998)。
测量技术效率通常有两种方法,即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
在本文中使用的是第一种方法。
根据参数方法,通常首先要估计一个生产函数,确定各种生产要素对产出的贡献,然后将不能被要素贡献所解释的部分视为企业的技术效率。
同样地,我们使用了基于Cobb -Douglas 生产函数的随机边界生产函数模型。
对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及其使用变量的说明详见姚洋(1998)。
对具体估计结果感兴趣的读者可与作者直接联系。
之所以将公益性和垄断性行业排除在外,主要是由于这些行业所包含的企业数过少,或者是它们特殊的垄断地位使得本文的技术分析没有太大的意义。
另外,由于采纳销售收入作为衡量产出的指标,因此我们所衡量的技术效率包括企业的产后管理水平,如销售能力、库存管理水平等。
同时,我们没有将中间投入包括在生产函数的计算中,我们所计算的技术效率还包括企业取得中间投入的能力。
这种广义的测量实际上更适合我们的研究目的,因为企业的管理技术水平是我们所要考察的一项重要内容。
2.企业规模即使在企业所有制形式较为单一的国家,企业规模的大小也是影响企业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而言,大企业的技术和资金实力雄厚,人员素质、管理水平较高。
而中小企业一般无力从事技术创新,只能使用大企业使用过的技术。
中小企业的人员素质乃至管理能力一般也都不如大企业。
另外,在融资方面,大企业往往也具有相对优势。
但是,中小企业具有反应敏捷,善于捕捉市场机会等优点,而且在现阶段,中小企业很可能比大企业更多地利用了劳动力便宜的比较优势。
因此,究竟企业规模如何影响企业的技术效率只能在进行了计量检验之后才能作出回答。
3.公共研究机构及企业的R &D 支出一国R &D 支出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所使用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从而不可避免地会对企业的技术效率造成极大的影响。
企业获得技术的手段和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企业自主进行R &D ,一是企业从其他企业或研究机构、个人处进行购买。
在中国,绝大多数R &D 支出是由政府所创办的公共研究机构(包括各级科学院、研究所等等)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所作出的,从而这些研究机构和企业也就成了我国技术供应的主体(表1)。
①政府主导的R &D 支出的一大特点是将其重点放在了高新技术的研发上。
②这样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使我国从一个典型落后的资源出口型国家发展成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甚至在某些高新技术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技术水平的提高带动了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但另一方面,公共研究机构R &D 支出所占比例过大也带来不少消极作用。
首先,政府可能过于强调技术本身的先进性,对技术的商业市场价值反而不予重视;其次,由于在一定时间内可用于R &D 支出的总额是有限的,公共研究机构所占用的R &D 资源越多,企业等所能进行的R &D 支出也就越少。
毕竟劳动力密集产业是目前中国的比较优势之所在,将过多的R &D 经费投入到具有高风险,且资金密集的高新技术上,极有可能会对企业的技术效率造成负面的影响。
因此公共研究机构的R &D 支出对企业效率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的实证检验。
表1美国、韩国、中国的R &D 支出来源结构比较(%)美国韩国中国政府机构71542大学143022企业765527其他39 资料来源:游光荣,1998:《中国科技国情报告》,湖南人民出版社。
与公共机构的R &D 支出相比,中国企业一级的R &D 支出是较少的,而且大都集中在大中型企业里。
虽然从整体上而言,企业在进行R &D 时,更注意R &D的盈利性,但正如上文所说的那样,大中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在这方面也存在着迥然不同的特征。
在技术的获得方面,不同规模的企业存在着不同的模式:首先,大企业倾向于自行开发技术,而中小企业则更乐意直接购买现成的技术;其次,小企业一般不购买外国技术而大企业正相反;再次,中小企业倾向与大企业合作,从而可以很快地获得大企业所拥有的先进技术。
同时在与大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小企业还由于专业化的分工而极大地提高效率;最后,农村中的乡镇企业则主要通过城市而获得技术(例如通过聘用城市中退休的技术人员等途径)。
由于以上原因,虽然大中型企业作为企业R &D 支出的主体具有和公共研究机构类似的性质(例如都追求技术的先进性),但同时它们的行为也给中小企业起到了带头和示范作用,并通过种种渠道使得技术得以向中小企业传播,因而大中型企业的R &D 支出很可能对企业技术效率的提高具有较强的正向的作用。
4.FDI 及其外溢效应2001年第10期①②例如,1997年国家在“星火计划”、“火炬计划”和关键技术项目上的支出为167亿元,占当年全国R &D 总支出的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