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质量检测(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质量检测(三)[学生用书P327(单独成册)]

(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1.(2020·昆明摸底调研)成书于三国时期的《人物志》介绍了如何从形貌神态、言谈举止、为人处事等方面鉴别人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才评定理论体系。《人物志》的出现() A.与政治制度密切相关

B.为科举制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C.标志门阀士族的形成

D.为三国争雄奠定了人才基础

解析:选A。由材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才评定理论体系”可知,《人物志》是为政府选拔人才的书目,与政治制度密切相关,故A项正确;科举制形成于隋唐时期,故B项错误;门阀士族产生于两汉,形成发展于魏晋,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三国时期人才评定理论体系与政治的关系,并不能从中得出为三国争雄奠定人才基础,故D项错误。

2.(2020·河南六市二模)东汉后期本地大姓子孙享有优先进用的权利被视为通例,因而州郡僚佐中所谓大吏照例由本地大姓垄断。大姓冠族每郡只此数姓,所以州郡大吏就带有世袭性。由此可知()

A.大姓冠族凭借门第长期把持中央政权

B.东汉时期贵族政治具有较强生命力

C.九品中正制未能有效的选拔朝廷官员

D.豪强士族势力的发展威胁中央集权

解析:选D。东汉后期的地方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当地大姓、冠族控制的,导致州郡大吏带有世袭性,由此可知地方豪强士族的发展势必威胁中央集权,故选D项;大姓冠族凭借门第长期把持地方政权,而不是中央政权,排除A项;东汉时期贵族政治不是健康的官僚体制,没有较强生命力,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C 项。

3.(2020·鄂东南教改联盟学校高三一模)公元222年,(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下诏曰:“今之计、孝,古之贡士也。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若限年然后取士,是吕尚、周晋不显于前世也。其令郡国所选,勿拘老幼。儒通经术,吏达文法,到皆试用。”这一选官政策() A.标志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正式创立

B.为此后北方实现统一创造条件

C.体现了“唯才是举”的重才思想

D.为以后科举制度的实行奠定了基础

解析:选B。由材料内容可知,魏文帝时由地方郡国按儒通经术、吏达文法的标准来推荐选官,这有利于选拔有用人才,也为以后北方实现统一创造了条件,故选B项;材料中的选官制度依然是按才学选官,不是按门第对人才分等,因而非九品中正制的创立,排除A 项;材料中依然由郡国推荐选官,因而并非完全“唯才是举”,排除C项;材料中依然由郡国推荐选官,属于察举制,与以后士人直接报考的科举制不同,排除D项。

4.(2020·漳州三模)贞观年间,唐太宗曾签署一份向未满十八岁强壮男子征兵的敕书,但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签署,导致该敕书最后作废。这表明当时()

A.官僚体制尚可制约皇权B.三公制度发展到达巅峰

C.门下省掌控最高决策权D.科举制提升了官员素质

解析:选A。据材料“唐太宗曾签署一份……敕书,但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签署,导致该敕书最后作废”可知,门下省对皇权形成制约,故选A项;材料只涉及太宗时期,没有与其他时期形成对比,无法得出三省制度发展到顶峰的结论,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门下省负责审议,排除C项;材料与科举制无关,排除D项。

5.(2020·中原名校质评)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事”等宰相名号,其主要目的是()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B.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避免出现权臣专权D.使三省六部间相互牵制

解析:选C。据材料“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宰相权力逐渐被分割,其目的是避免宰相专权以加强皇权,故选C项。

6.(2020·重庆二模)唐玄宗时简选翰林学士入值内廷,承命制诏书敕、批答表疏。德宗时翰林学士陆贽常参与机要,时人“目为内相”;穆宗时宰相李逢吉势倾朝野,“惟翰林学士李绅……常排抑之”。由此可知,唐代翰林学士之设()

A.提高了行政效率B.加强了监察机制

C.保证了决策质量D.牵制了外朝相权

解析:选D。材料中参与机要的陆贽被看作“内相”、李绅敢于“排抑”大权在握的宰相,都体现出受到皇帝重用的翰林学士对相权的牵制,故选D项;材料并未涉及减少手续,提高行政效率,排除A项;监察机制是指对机关或工作人员的监督(督促)考察及检举,与材

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旨为受到皇帝重用的翰林学士对相权的牵制,未涉及保证决策效果及提高决策质量,排除C项。

7.(2020·淮南二模)唐代有应举人预投省卷和行卷的做法,目的在于使考官了解应举人平日所学,以避免仅由一次考试定取舍可能造成的失误,统称“公卷”。宋仁宗罢公卷,至此国家统一文化考试以外的干扰因素,尽行废去,此举()

A.打击了庶族政治力量

B.消除了科举考试中的舞弊行为

C.有利于实现公平公正

D.强化了国家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解析:选C。从材料内容可知,唐朝时设置“公卷”使考官了解应举人平日所学,这说明举人平日所学也是科举定官的依据;宋仁宗时罢公卷,便使科举完全以考试成绩选官,从而更有利于公平公正。故C项正确。

8.(2020·乐山三模)唐代的“市”由“市令”专管或地方官兼职掌控,并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宋代“凡州县皆置务,关镇或有焉”。“务”成为各级地方市场管理和税收机构。这反映出()

A.地方分裂势力增强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C.政府市场观念变化D.坊市制度日益完善

解析:选C。根据材料“唐代的‘市’由‘市令’专管或地方官兼职……‘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宋代‘凡州县皆置务,关镇或有焉’。‘务’成为各级地方市场管理和税收机构”可知,唐宋政府对市场商业的认识有所变化,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古代中国的商业,排除A项;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之一,排除B项;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排除D项。

9.(2020·永州三模)《唐律疏议》规定,每年八月由户部验证度量衡器是否准确,合格者印署后方可使用;使用不合规的量器,笞五十;致他人损失者,准盗论;监校官徇私不平,治罪。这表明唐代()

A.欺诈不实的商业行为十分普遍

B.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限制

C.诚信成为政府倡导的价值准则

D.政府垄断了度量衡器具制造

解析:选C。据材料“合格者印署后方可使用;使用不合规的量器,笞五十……监校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