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乡愁教案

合集下载

有关乡愁教案(通用8篇)

有关乡愁教案(通用8篇)

•••••••••••••••••有关乡愁教案(通用8篇)有关乡愁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乡愁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乡愁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2、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3、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难点: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用深情的语言引导:乡愁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就是抒写这一主题的,同学们还记得吗?请一起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同学们还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参考:“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其实,现当代待歌中也有很多写乡愁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 1950年去台湾。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熟习课文、指导朗诵。

1.请学生自己先默看本诗,熟悉诗歌内容。

2.再请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试着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学生指导:体会是只可意会的,并非要求每个学生做到,有部分达到即可,而且很难检查,主要是落实节奏和重音的,要求用笔标出。

教师下去指导顾问)3.提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采用自由提问式,让学生无拘束回答,学生应该容易明白。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课《乡愁》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课《乡愁》教案
-文学鉴赏的方法:如何鉴赏现代诗歌,如何从字里行间读出诗人的情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教师应提供具体的鉴赏方法,如反复朗读、细品词句、联系背景等,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创作练习等,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现代诗歌中乡愁的主题、意象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乡愁》这首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自己的写作和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歌创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乡愁在日常生活,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意象的解读和诗人情感的理解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和具体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乡愁相关的实际问题。
2.诗歌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尝试创作一首以“乡愁”为主题的短诗。这个活动将让学生体验如何运用意象来表达情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概念。《乡愁》是一首表达对家乡思念之情的现代诗。现代诗是……(详细解释概念)。它是……(解释其重要性或应用)。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5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5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5篇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知识储备点: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能力培养点: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体验点: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难点: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探究法.教具准备:投影片、录音机.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投影片:一位中年人,坐在床前抬头凝望窗外明月)同学们,看这幅画,你们会想到谁的诗句呢?这首诗是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对,这首诗是的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当我们一旦离开它,总会生起或多或少的乡愁。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台湾学者余光中的《乡愁》,体会其中的情意好吗?二、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余光中,台湾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

祖籍福建永春。

1949年去台湾,是当代台湾诗人、散文家、学者。

三、研习新课:(一)听读,整体感知。

1、播放《乡愁》配乐诗朗诵录音。

2、同学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3、教师适当评点后,范读课文,让学生再次体会诗中悲愤而激昂的感情基调。

(二)品读,体会诗的音乐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同学代表读课文,集体纠音。

2、结合练习三划分全诗节奏。

3、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三)解读,品味诗的意象和情感。

(出示投影片,分小组探究下列问题:)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2、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但很多诗人却把它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中,如:李白就通过“明月”寄托乡愁,那么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来表达乡愁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3、结合上文,说说你由“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产生的联想,它们是如何表现乡愁的?(四)课堂互动。

语文教案-余光中《乡愁》

语文教案-余光中《乡愁》

语文教案-余光中《乡愁》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讨论,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诗歌的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3)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的理解。

(2)诗歌的语言和节奏的把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讲解材料。

(3)准备朗读和讨论的指导。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准备朗读和讨论的发言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回顾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提问学生对故乡的情感和记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与背诵:(1)教师示范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

(2)学生跟读,模仿教师的朗读。

(3)学生自主朗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4)学生背诵诗歌,加强记忆和理解。

3. 讨论与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和指导。

4.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要求学生以故乡为题材,写一段描写或抒情的文字。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和指导。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评价:(1)评价学生的朗读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2)评价学生的背诵记忆和理解程度。

2. 学生讨论和分析的评价:(1)评价学生的理解和感受的深度和准确性。

(精品教案)《乡愁》讲课稿3

(精品教案)《乡愁》讲课稿3

(精品教案)《乡愁》讲课稿3《乡愁》讲课稿3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别得别需要编写讲课稿,借助讲课稿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这么应当怎么写讲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伙儿收集的《乡愁》讲课稿3,希翼对大伙儿有所帮助。

一、讲教材(一)对教材的明白《乡愁》是九年义务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

本单元是一具新诗单元,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味其中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感情,注意诗中运用的比喻、拟人、象征等表达方式,揣摩诗歌形象、含蓄、精练的语言。

本诗是XXX闻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但诗人别降俗套,构思独特,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情思念。

经过学习本诗,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个儿心底所想、所感。

(二)目标的设定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设置: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指导学生创作小诗。

思想目标:经过学习,激发学生对祖国、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诗歌的鉴赏办法指导。

教学难点:诗人对祖国、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二、讲教法1、创设情景导入。

运用多媒体手段,用彭帮桢的歌曲《月之家乡》和李白的《静夜思》,结合画面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点出主题——思乡之情。

2、诵读法。

鉴赏诗歌的第一步算是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可能写诗也会吟。

”教学中,教师采纳配乐朗读,给学生做示范,让学生体味诗的情感基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然后由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最终配乐朗读。

3、讨论、归纳法。

对诗歌的线索,诗歌的形象,诗歌的主题,采纳讨论法以加深明白,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小结。

4、写作训练法。

本诗中的四个形象组成了四幅别同的画面,经过用散文的语言来改写,体味诗与散文的别同。

并在赏析的基础上自个儿创作小诗。

5、迁移训练法。

补充冰心的小诗,让学生用已掌握的办法来鉴赏诗歌。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一、教材分析《乡愁》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三课,是一篇记叙文,作者为余光中。

本文通过讲述作者在外地工作时对家乡的思念与回忆,展现了对家乡的热爱与向往。

本文话题广泛,情感真挚,文笔流畅,是一篇值得阅读的经典散文。

二、教学目标1.了解《乡愁》的作者、内容及文学风格;2.理解记叙文的写作方式、特点和常用语言技巧;3.学习如何运用描述、对比等写作手法描绘物象,唤起读者感情共鸣;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教学过程a. 导入导入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预读文章,了解文章的主题和基本内容。

1.由学生自己提出“乡愁”的含义,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对家乡的神往和思念。

2.让学生阅读文章的标题和开头,引导学生猜测全文的主题和基本内容。

b. 阅读理解重点教授记叙文的写作方式、特点和常用语言技巧。

通过此环节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内容如下:1.让学生细读文章,尽可能了解作者写作的思路和技巧。

2.教师进行文字分析,让学生理解一些难懂的词语以及主题句、段落大意。

3.阅读理解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在这里列举几个供参考:–让学生完成文章的精读和泛读,再就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对文章中重点段落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进行小组或个人阅读报告,让每个学生都能表现出个人风格;–让学生分别朗读重点段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c. 课文扩展1.让学生写一篇以“我的乡愁”为题的自由作文,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回忆。

2.了解本地的名胜古迹和历史文化,让学生体验乡村风光和文化氛围。

3.教师带领学生制作乡村手工艺品,让学生了解、感受乡村民俗风情和传统手工艺技能。

d. 课后作业1.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本文的感受和看法;2.将课文整理成阅读笔记,包括自己的思考和问题;3.阅读其他记叙文,分析其写作特点和技巧。

《乡愁》教案(共五篇)

《乡愁》教案(共五篇)

《乡愁》教案(共五篇)第一篇:《乡愁》教案《乡愁》教案教材分析《乡愁》是初三下册第一课《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诗。

本诗抒写思乡愁绪,体现了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

在诗中随着乡愁在每个阶段的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这首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具有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

《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3、体会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思乡爱国之情。

重点:反复诵读,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难点:体会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程序一、走近乡愁师:同学们,我们学校实行的是住宿制。

大家来自五湖四海,来校少则半年,多则几年。

在住校的日子里,你们会想家吗?(略)想家的感觉是什么样的?(略)故乡,是每个离家在外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人生的起点也是人生的终点。

当我们离开故乡,带着美丽的憧憬去追寻自己的梦想时、带着寂寂的惆怅离家外出求学时、带着深沉的苍凉去为生活奔波时,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温馨、最温暖的怀抱。

我们想家时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海外游子,特别是海峡对岸的台湾同胞,长期不能和亲人团聚,那该是一种怎样的痛!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勾起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

那么大家读过哪些描写乡愁的诗句呢?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南唐·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宋·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乡愁教案8篇

乡愁教案8篇

乡愁教案乡愁教案(一):教学重点:1、朗读,把握节奏,重音,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探讨诗歌的主题。

3、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4、阅读迁移训练。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平。

2、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3、透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

教学难点:1、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2、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教具安排:ppt教学课件flash课文配乐朗读课件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导言:同学们,每到周五,你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将来你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在遥远的异地工作生活,最容易产生一种什么感情?(思乡之情)“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完美的情愫。

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以前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述乡愁的诗,词,曲。

有关作品:1、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李煜的词《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3、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4、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5、崔颢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6、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阿!游子思乡,故土难忘。

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

其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

这天,我们一齐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幻灯片]二、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幻灯片]展示幻灯片后补充:1928年余光中出生于南京,1949年随国民党军到台湾,台湾与大陆由于人为的长期隔绝,有近四十年不通来往,漂流到孤岛上去千千万万的同胞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和亲人。

乡愁(余光中)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

乡愁(余光中)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

乡愁(余光中)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3 乡愁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教学目标1.了解余光中,了解现代诗歌。

2.学习诗歌中将抽象的情感寄托在具体的意象上的写法,体会其意蕴。

3.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在品读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在想象中感受诗歌的图画美、情感美。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主预习生字词。

3.音频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教师导入】一道天然的海湾,隔断了海峡彼岸同胞回乡的脚步,却锁不住他们浓浓的乡思。

或许是一朵浮云、一幅画面,或许是一段乐曲、一句乡音,都能串成优美的诗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去倾听一下诗人内心的呼唤吧。

二、诵读悟情【教师引导】首先请听一遍录音,听读的时候标注出重音和停顿。

然后同学们自由朗读,体味作者的情感。

【播放音频】(课文录音)……【学生自读】……【学生回答】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作者满怀愁绪。

【投影展示】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诗人、散文家。

少年时在外求学,过寄宿生活,1949年迁往香港,后又去了台湾,直到1992年大陆台湾互通往来,才第一次返回大陆。

余光中是一位锐进诗人,有着浓浓的恋国之思和强烈的民族意识。

【教师小结】乡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弥新的主题,原来余光中先生有这样的经历,难怪他有如此愁绪。

三、细读寻“愁”【教师引导】小小的一首诗,承载了作者如此多的愁绪,每一节背后都有一颗“愁”心。

接下来,我们仔细研读每一节,看看作者愁在何处,作者又是如何表现这种愁绪的。

请自选一节诗进行赏析。

【学生自读,讨论】……【学生回答】我来说第一节:小时候与母亲分开,外出求学,借书信来表达对彼此的思念,借邮票来代指乡愁很形象。

【教师引导】有亲人离别就有一份挂念,家信成了寄托深情的地方,贴上邮票就是贴上思念,邮票上寄托的是深深的母子之情。

余光中曾作过一首诗《邮票》,更加说明了这枚小小的邮票的重量,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乡愁 教案优秀10篇

乡愁 教案优秀10篇

乡愁教案优秀10篇乡愁教案篇一《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乡愁》教案及反思,欢迎阅读。

《乡愁》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

2、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3、体会台湾同胞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教学重点:1、结合音画营造氛围,让学生走进自己所不熟悉的乡愁世界。

2、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和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课堂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毛啊敏演唱的《乡愁》,创设情景)据说毛啊敏在中央电视台一次大型晚会上演唱这首歌时,曾使全场观众潸然泪下。

这收首歌何以如此感人?让我们带着这一疑问一起走进《乡愁》作者余光中简介(大屏幕显示)二、诵读乡愁1、生自由朗读,根据课文提示划分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2、师示范朗读后,师生共同总结朗读要求(感情深沉语速舒缓)3、生朗读(齐读、分组读或指名个人读)三、解读乡愁(一)、欣赏图文并茂的录音朗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他是通过哪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情感?2、分析四种意象,每种意象各寄托了作者怎样的乡愁?3、想景悟情,通过想象,演绎诗歌内容,感受表达诗人情感。

(二)、欣赏诗歌这首诗美在哪里?从结构、修辞、意境等去欣赏。

(三)背诵诗歌四、拓展训练1、仿句,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乡愁是。

2、诗词积累,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名诗名句。

附:板书设计邮票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家愁乡船票夫妻分离对妻子的依恋愁坟墓母子死别对母亲的追念海峡离开大陆对故土的眷恋国愁托物寄情《乡愁》反思乡愁》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诗,所以这次比赛才会选择它。

在备课上我花了较多精力,但上下来后感觉并不好。

下面我就这节课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堂重建三方面进行反思。

第3课《乡愁》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3课《乡愁》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乡愁》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以下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与重点:
一、教学重点
1.词语理解与运用: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如“炊烟”、“维系”、“迁徙”等,并学会在实际语境中正确运用。
举例:通过分析课文中“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理解“邮票”一词在句中的象征意义,学会运用比喻手法表达情感。
难点解析:结合具体句子,如“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分析比喻手法在句子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运用。
3.文章主题思想的提炼:学生可能难以提炼出文章的主题思想,需要教师引导,帮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悟作者的意图。
难点解析: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阶段的乡愁表现中,提炼出作者对家乡、祖国深厚情感的主题思想。
3.句子分析:分析课文中的精彩句子,如“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理解作者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4.文章结构分析:探讨课文的结构特点,学习作者如何通过时间的推移,展现乡愁的变迁。
5.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思考乡愁的意义,讨论作者如何表达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祖国的热爱。
2.句子分析与欣赏:学习作者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表达乡愁的情感。
举例:分析“岁月是一把无情的刻刀,在母亲的额头刻下一道道皱纹”中的比喻手法,理解作者如何通过修辞表达对母亲的思念。
3.文章结构与主题思想:探讨课文的结构特点,学习作者如何通过时间的推移,展现乡愁的变迁,并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分析具体词句和分享作者的创作背景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乡愁》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乡愁》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诗歌。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乡愁》这首诗歌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情感表达。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乡愁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表达自己的乡愁情感。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比较不同时期的乡愁诗歌,探讨其文化背景和内涵差异。
2.教学难点
(1)诗歌意象的深入理解: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抽象性理解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引导来突破。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
-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形象地感知意象,降低理解难度。
(2)情感表引导和情境创设。
-举例解释如“邮票”“船票”“坟墓”等意象所蕴含的意义,探讨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分析作者如何运用意象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强调情感的理解与共鸣。
(3)诗歌创作背景与文化理解:了解作者余光中的创作背景,加深对诗歌文化内涵的认识。
-讲解余光中生平及其创作特点,联系时代背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歌朗读与欣赏:指导学生正确朗读《乡愁》,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通过对比不同学生的朗读,分析各自对诗歌情感把握的优缺点,强调朗读技巧。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押韵、节奏等韵律特点,理解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意象分析与情感理解:解析诗歌中的意象,深入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意象传达乡愁情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提升学生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强化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增强文化自信;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通过感悟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乡愁》,使学生能够深入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提升语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乡愁》教学案例(语文版七年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乡愁》教学案例(语文版七年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乡愁》教学案例(语文版七年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乡愁》教学案例(语文版七年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乡愁》教学案例(语文版七年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意境、意义和艺术特色;2.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3.通过文学课堂的阅读、感悟、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二.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乡愁》这本课本中的一篇文章。

三. 教学过程:1. 导入提问:谁知道什么是乡愁?2. 阅读与分析让学生先自由阅读文章一遍,然后把遇到的难点拿笔圈出来。

接下来,老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文章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

3. 文学赏析和评价在分析完意象和意境之后,我们来谈谈这篇文章的艺术特色。

让同学们拿出笔来,说说他们所认为的这篇文章的特点和优点,比如描写的是一个乡村,描写得非常的真实,情感表达得很深刻,更能吸引人的关注。

在讲到这些优点的同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思路慢慢引导出文章的主旨。

4. 再读在简要谈了文章的特点和优点之后,再来读一遍这篇文章。

这一次,每个人都要用自己阅读了文章的理解,来表达一下自己从文章中汲取到的营养和情感。

5. 总结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我相信学生们能够更深入的认识到什么是乡愁。

通过学习一篇这样的好文章,还能够让学生们更进一步的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四. 教学总结通过这篇课文的分析,学生们可以感受到乡愁的真实和深刻,激发了同学们对于乡村的热爱和关注。

同时,老师引导学生们分析文本,注重学生的感性体验和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很有收获的通过这堂关于《乡愁》的课程,学生们对于乡愁的内涵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体验。

老师通过分析文本、引导学生发表感想以及进行课堂交流,提高了学生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时唤起了他们对于乡村的热爱和关注。

乡愁 教案最新5篇

乡愁 教案最新5篇

乡愁教案最新5篇乡愁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一、创设情境导入,感受诗歌的音乐(伴着《思乡曲》音乐,师充满深情地走上讲台1、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

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过窗棂,洒进房间。

诗人余光中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

突然他拿出一瓶酒,斟满酒杯。

酒入愁肠,双眼矇眬,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师播放《乡愁》的朗读:"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生听)2、大家听得很投入,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先生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吧!(教师板书课题:乡愁)3、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屏幕显示:深情地朗读细腻地感受诗意地仿写)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

(学生朗读)2、齐读3、谁来说说你读这首诗的心理感受?(悲伤,凄凉,是隐藏在思想深处的一种说不出的痛;无奈,惆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受到一缕缕乡愁绵绵不绝地袭来,仿佛听到一位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

)4、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你认为这首诗应该用一种什么语调、语速来读呢?(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层层递进。

)5、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朗读,注意把诗歌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

(学生齐读)三、细腻品读,读出诗意1、诗歌的语言无时不在敲打着我们的心灵,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2、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

(多媒体展示)3、生答师归纳板书:母子之别、夫妻之别、母子之别、家国之别4、1、3小节的母子之别是不是重复了?(1小节是生离,3小节是死别,死别更令人痛彻心扉。

乡愁教案四篇

乡愁教案四篇

乡愁教案四篇乡愁教案篇1一、走近乡愁(循环播放《橄榄树》的曲子)对于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回家”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最美的梦想。

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一些人却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见,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大屏幕显示课题)二、倾听乡愁(循环播放《橄榄树》的曲子)1、首先我们一起熟悉__的作者。

(点击余光中)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

祖籍福建,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赴台。

(大屏幕显示)虽然,诗人的后半生是在台湾度过的。

但他却与大陆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有家难回,思乡之情也愈来愈浓。

《乡愁》就是诗人思乡的代表作。

现在,我们一起倾听《乡愁》。

2、多媒体播放《乡愁》(在听的过程中,仔细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3、深情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乡愁。

朗读是语文的基本功之一,读诗,更要注意把握节奏和重音。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

斜线表示停顿、着重号表示重音。

我先为大家诵读一遍。

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学生齐读后提示字的读音。

(点击下一页)注意:“这”和“那”都是多音字。

在这首诗中,我认为,读“zhèi”“n èi”在语气上更舒缓,更易读出诗的内在感情。

(拼音“zhèi”“nèi”换颜色)4、我们再次倾听《乡愁》,同学们可以小声跟读。

下面分组朗读,注意感情。

(每组推荐一个同学,朗读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三、品味乡愁1、诗人借助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请把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找出来。

明确:这四个词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板书)。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乡愁》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乡愁》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乡愁》教案《乡愁》课文原文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一九七二年一月二十一日《乡愁》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抄写诗作,感知诗行、诗节等作品外观特征;2.通过诵读诗作,体验这首诗回环往复的声韵特色;3.通过替换喻体,探究本诗运用的表达手法和效果。

【课前准备】复印余光中《乡愁》手迹及40岁左右青年照(本诗写于作者43岁时),制作PPT。

(手迹和照片见百花文艺出版社《余光中集》第一卷、第五卷书前照片页) 印发本课学习单。

【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PPT投影余光中《乡愁》手稿,导入新课,简介余光中及其创作手稿。

让学生照着手稿把诗歌抄写在笔记本上。

抄好后,要求轻声读一读,用笔勾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诗句。

二、读诗之外观观察学生是“横抄”还是“竖抄”,借此点出现代诗歌“诗行”和“诗节”的概念,明确诗行和诗节是现代诗歌重要的表达手段。

明确:这首诗一共4小节,共16行。

外观布局排列整齐,一行行、一节节排列下来,给人爽朗之感。

三、读诗之声韵齐读诗歌,边读边感受,说说这首诗在声韵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一般回答是押韵。

辨析何为押韵——韵母相同的字。

)明确:此诗并不押韵。

追问:此诗并不像常见诗歌那样采用押韵的方式,但为什么读起来会有如押韵一样的、和谐顺畅的声韵效果?(教师带领学生勾画诗歌每小节相同的句式以及重复的诗句,圈出表明时间的词: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明确:这首诗音律上的特点是回环往复。

正因如此,读起来有一种回环上升、层层推进、和谐悦耳、一唱三叹的音韵美感。

学生再读。

(教师用领“读”的方式,加以辨析,由形到声,声入心通,带领学生不断深入作品。

)四、读诗之手法(一)请学生分享初读时勾画出的打动自己的诗句。

学生勾画圈点集中在每一节第二句,还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等处。

乡愁教案3篇

乡愁教案3篇

乡愁教案3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场文书、书信函件、教学范文、演讲致辞、心得体会、学生作文、合同范本、规章制度、工作报告、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rrespondence, teaching samples, speeches, insights, student essays, contract templat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work repor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乡愁教案3篇乡愁教案1教学目的:1、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

乡愁教案4篇

乡愁教案4篇

乡愁教案4篇乡愁教案篇1二、熟习课文,指导朗读。

1.学生试读这首诗。

2.放《席慕蓉诗歌朗诵》磁带,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体味、感悟诗的意境和情感:诗的节奏和舌音划分如下:乡愁席慕蓉故乡的歌/是-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三、分析、解读课文。

1.诗中运用厂哪些形象来表现抽象的乡愁?明确:月夜的笛声、雾里的挥手别离和没有年轮的树这三种形象采表现乡愁。

2.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饱含着诗人何种情愫?明确:营造出-种缓慢低回凄清的氛围,指出故乡的生活在诗人心中的感觉,“看月亮,思故乡”,表明自己的故乡情结。

3.第二节写故乡的面貌,诗人连用了两个虚实结会的比喻。

请问哪个比喻是虚,哪个是实?它们是怎样组合起来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明确:故乡的面貌-一模糊的怅恫--雾里的挥手别离(虚) (虚) (实)诗人首先以虚写虚,把故乡的面貌比喻成一种模糊的怅悯,并参进了通感手法,写出了诗人离别故乡后怅惘的心情。

然后诗人又以实注虚,把故乡的“面貌”和“怅惘”的心情比作“雾里的挥手别离”这-非常具有画面感、形象性的场景,突出自己离别故乡时的依依不舍。

比喻独特新颖,意蕴丰富。

4.第三节的比喻有什么特征?有何表达效果?明确:这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比喻。

现实中并没有永不老去的没有年轮的树,诗人用这种不可能的事情来作比,只是为了说明:乡愁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与己同在。

这是诗歌艺术中“无理有情”的手法。

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5乡愁教案篇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乡愁》教案

苏教版初三上册语文《乡愁》教案

《乡愁》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诗歌《乡愁》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掌握诗歌中的意象、修辞和表现手法。

•培养学生朗读、品味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品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主题。

•运用比较阅读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时代乡愁的不同表达。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深情厚谊,培养家国情怀。

•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和乡情,培养感恩之心。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2.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诗歌中的乡愁情感,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2.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中的情感相结合,产生共鸣。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乡愁的音乐或视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乡愁的氛围。

•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离开过家乡?离开家乡时,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有没有想过家乡的人和事?”•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乡愁,是一种深深的思念和眷恋,是对家乡、亲人、朋友的怀念和牵挂。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深情厚谊。

”2.作者及背景介绍•介绍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翻译家,被誉为“乡愁诗人”。

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尤其是他的诗歌,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介绍写作背景:余光中于1972年离开大陆,定居台湾。

他长期生活在台湾,但心中始终牵挂着大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日益加深。

在这种背景下,他创作了《乡愁》这首诗。

3.初读诗歌•教师朗读诗歌,注意停顿、重音和语调,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学生分组朗读诗歌,互相评价,提高朗读水平。

4.理解诗歌内容•提问:“诗歌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代表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诗歌中出现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意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姓名
学案编号
课题
3乡 愁
第一课时
教师复备栏
教学目标
1.诵读这首诗,体会其回环往复的节奏。
2.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
2.理解诗人的真挚情感,培养爱国情怀。
3.领悟诗歌运用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情感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希望去追寻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与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目标导学二: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1.自读诗歌,熟悉诗歌内容。
2.反复朗读诗歌,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并说说阅读本诗需要遵循哪些要求。
明确:本诗感情是忧郁深沉的,所以语速要稍慢且舒缓。重音和节奏的处理如下:共四节,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之间,约停2秒。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的想象。
乡 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啊”轻声)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音)
而/现在(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惆怅和期盼)
2.结构整饬,具有形式美
本诗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相互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
3.韵律上的音乐美
在恰当的意象组合中完美地运用语词的音韵,使得本诗具有一种音乐般的节奏,回旋往复,一唱三叹。加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更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氛围。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在语言及结构上的艺术特征,感悟诗歌的形式美及韵律美。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向学生讲述新格律诗的相关知识,点到为止,勿过于深入。
目标导学四:把握诗歌艺术特征
探究:本诗除了在意象选取上颇费心思,在结构艺术上也见出笔力。请同学们说说,本诗还具有哪些令你欣赏的艺术特征。
明确:1.构思巧妙
这首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构思极为巧妙。一则“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种表示时间的时序语句,不着痕迹地表现时间变化,情感增强。二则“这头”“那头”“里头”“外头”自然显示了空间的隔离,反复使用,营造出一种低回掩抑、如泣如诉的气氛。
2.请具体分析上述几种意象,说说上述几种意象能寄寓作者强烈思乡之情的原因。
明确:邮票:小时候离家读书,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可路途遥远,只有让这枚小小的邮票把心中的思念带给远方的母亲。真是邮票小小,含情依依。(板书: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船票:长大后,为生活所迫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那缕缕的乡愁,只能寄情于那窄窄的船票。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板书: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3.诗人在诗中运用了许多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它们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诗歌中四个意象的什么特征?请你简要说说它们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是面积小重量轻的词语。然而,邮票虽小,却承载了母子深情;船票虽窄,却联系着夫妻之间浓浓的恋情;矮矮的坟墓,盛不下生死离情之痛;海峡虽浅,隔断的思乡哀愁却是如此之深。这一系列限定修饰词,都反衬了乡愁的浓郁。
【教学提示】
可播放余光中先生朗读《乡愁》的视频文件导入教学。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
作者简介: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离开大陆,2017年12月14日离世。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成为他诗歌作品中重要的内容。20世纪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20多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坟墓: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可是,当诗人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时,却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地隔开了。所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板书:坟墓矮矮,哀痛深深)
海峡:而现在,这浅浅的海峡,又把“我”与祖国隔开。它阻断了多少亲人的团圆梦,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离;这浅浅的海峡之水,是游子的思乡之泪,是中华民族的乡愁之泪!所以海峡浅浅,乡愁浓浓。(板书:海峡浅浅,乡愁浓浓)
教学反思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姓名
学案编号
课题
3乡 愁
第二课时
教师复备栏
教学目标
1.诵读这首诗,体会其回环往复的节奏。
2.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人的真挚情感,培养爱国情怀。
2.领悟诗歌运用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情感的写法。
教学过程
【教学提示】
教师可以示范分析其中两个意象,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普通事物之所以形成诗歌意象的原因,领悟诗歌意象的内蕴意义。
3.听朗读示范,体悟深情。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培养现代诗语感,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目标导学三:把握诗歌意象,感受抽象情感形象化
1.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这首诗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呢?
明确:诗人在诗歌中用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用这些代表着漂泊、隔离和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诗人抽象的恋国思家的乡愁。感情层层深入,先是母子别、夫妻别,再是生死别、故国别,诗人由个人情感上升到民族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