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开发建设史
缅怀攀枝花开发建设致辞
缅怀攀枝花开发建设致辞各位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在这片曾经被无数人视为“荒山野岭”的土地上,怀念、庆祝和见证攀枝花的飞速发展与建设。
我想,大家站在这里,一定能感受到一种满满的自豪感,虽然这座城市不算大,没什么“高楼大厦”,但是它有着其他城市所没有的独特魅力和历史痕迹。
这些年来,咱们攀枝花,从一块荒芜的贫瘠土地,发展成了如今这个热火朝天、充满活力的地方,真的不容易,谁都知道。
说到这里,大家一定都能想起那一段段艰苦奋斗的日子吧。
回顾攀枝花的历史,这座城市的成长就像是从一颗小种子开始,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才有了今天的生机勃勃。
尤其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大家都知道,那时的攀枝花简直就是一片原始荒野,什么都没有,甚至连大街小巷的水泥路都不见得能看到几个。
但就是那时的一群人,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义无反顾地来了。
谁能想到,当年那些默默无闻的开荒牛和建设者们,今天的攀枝花已经成为了西南地区一个不可忽视的工业城市,甚至很多人都说“没有攀枝花,就没有今天的钢铁大国”。
大家知道,攀枝花不光是有资源丰富的矿产,也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
这里的阳光明媚,冬天温暖如春,夏天却不像内地那么热,四季如春,堪称是“天然氧吧”。
记得有些人刚来攀枝花时,觉得这里的气候像是“天上仙境”,还不敢相信这地方真有这么好。
那时的攀枝花,就像一颗被埋藏在深山中的宝石,经过多年的开发与努力,终于焕发出耀眼的光彩。
看看今天,大家每一次坐飞机飞进来,看到窗外那片片绿树成荫,山川交织的美丽画面,不禁心生敬意,攀枝花已经不仅仅是一座城市,它更像是大自然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礼物。
而攀枝花的建设,更是一段“披荆斩棘”的历史。
大家都知道,建设这座城市,尤其是交通的修建,曾经可谓是困难重重。
山高路远,道路崎岖,每一段公路的修建,都是一场“人力、物力、财力”的挑战。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老攀枝花人都能感受到,那些年修路的艰辛,多少人为了改善这座城市的交通条件,不畏艰难、坚韧不拔,最终才有了今天这条条宽敞的公路。
秘密上马攀枝花特区始末
秘密上马攀枝花特区始末1. 引言1.1 秘密上马攀枝花特区的形成背景秘密上马攀枝花特区的形成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国家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投资环境,开始探索设立各类特殊经济区域。
上马攀枝花地区因其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和交通便利性,被确定为特区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
在当时,上马攀枝花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水平较低,特区建设成为政府引入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一个重要措施。
特区的形成背景还包括政策支持和改革措施。
在建设特区的初期阶段,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开放政策和优惠措施,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和企业进驻上马攀枝花地区。
针对特区的管理体制和法律制度也得到了相关改革,为特区的正常运作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秘密上马攀枝花特区的形成背景主要包括地理优势、资源优势、交通便利性、政策支持和改革措施等方面的因素。
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特区建设的推进,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1.2 上马攀枝花特区的涉及范围上马攀枝花特区的涉及范围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
在经济方面,特区涉及的产业主要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多个行业。
农业方面,特区致力于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水平。
工业方面,特区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服务业方面,特区致力于打造现代化的服务业体系,为居民和企业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在社会方面,特区的涉及范围包括教育、医疗、住房等多个领域。
特区致力于提高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和普及。
医疗方面,特区积极建设健康医疗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住房方面,特区推动住房建设,改善居民居住条件。
在文化方面,特区致力于传承和发展本地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特区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建设文化设施等方式,促进文化繁荣与交流。
2. 正文2.1 秘密上马攀枝花特区的建设过程秘密上马攀枝花特区的建设过程始于XX年,当时政府决定在该地区建设一个经济特区,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攀枝花概况
第2章项目区域概况2.1 攀枝花市概况2.1.1 自然地理攀枝花市位于中国西南川滇交界部、金沙江与雅砻江汇合处,东经101°08′~102°15′北纬26°05′~27°21′。
是长江上游第一城。
北距成都749公里,南接昆明351公里,是四川通往华南、东南亚沿边、沿海口岸的最近点。
为“南方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资集散地。
本项目位于攀枝花市东区。
2.1.2 城市性质及规模攀枝花市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为开发我国西部丰富的矿藏资源,改善我国工业布局而建设发展起来的现代城市。
经过近四十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成为我国西部工业重镇和新的经济支撑点、川滇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长江流域经济带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
攀枝花的资源得天独厚,已经查明的主要矿产有47 种,尤以钒钛磁铁矿为最其中钛储量占世界第一位,钒储量占全国第一位、世界第三位。
水能资源亦非常丰富。
1999年已建成的二滩电站装机容量330万千瓦,在三峡电站全部建成前为全国之最。
装机容量50 万千瓦的桐子林电站即将竣工,新的水力开发还在进行。
攀枝花城市建成区面积61平方公里,2010年末总人口111.7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2.97万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4‰,城市化水平达到60.1%。
常住人口121.41万人,年平均增长1.07%。
攀枝花的城市布局根据资源、用地、地形条件和工业企业的协作关系,在金沙江南北两岸由西向东布置了功能不同、规模不等、相互联系的八个片区。
城市中心区由炳草岗、渡仁、弄弄坪、攀密四个片区组成,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商贸、金融等职能于一体;面积40平方公里,人口40-42 万人;城西分区由格里坪、河门口、陶家渡三个片区组成,以能源、建材工业和木材储运加工业为主,兼有向滇西北中转、集散物资和商贸功能,面积15-17平方公里,人口18-20万人;城东分区由金江片区和团山-马店河沿线组成,以铁路运输、物资集散和发展钛化工工业为主,面积9-10平方公里,人口3-5万人。
秘密上马攀枝花特区始末
秘密上马攀枝花特区始末秘密上马攀枝花特区,又称秘密上马特区,是中国四川省攀枝花市的一个特殊区域,该区域的建设和存在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特区建设的初衷是为了推动攀枝花市的经济发展,吸引投资和人才,提高地区的竞争力。
秘密上马攀枝花特区的始末可以追溯到2009年,当时中国政府提出了加强内陆地区发展的政策。
攀枝花市作为四川省的一个重要城市,被选为特区建设的试点地区之一。
政府希望通过建设特区,将攀枝花市打造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经济中心,促进当地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
特区建设正式开始后,攀枝花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吸引投资和促进经济发展。
他们设立了一套完善的优惠政策,包括税收减免、土地供应、劳动力政策等,吸引了许多企业和项目入驻特区。
政府还加大了对特区建设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吸引了更多的关注和投资。
在特区建设的过程中,攀枝花市政府非常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特区建设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包括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
并且,政府还加强了对特区建设的监管和管理,确保特区建设的有效进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攀枝花特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特区内的企业和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特区的建设也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特区建设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特区建设带来的环境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问题尤为突出。
特区建设的成果并不均衡,一些地区和行业受益较少,发展空间有限。
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继续努力解决,推动特区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秘密上马攀枝花特区的始末反映了中国政府在推动内陆地区发展方面的努力和成就。
特区建设为攀枝花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相信在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特区建设将进一步取得更大的成果,为攀枝花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攀枝花三线建设资料
攀枝花三线建设资料攀枝花是四川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中国西南部。
作为中国的三线建设项目之一,攀枝花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计划。
以下是关于攀枝花三线建设资料的详细介绍。
一、背景介绍1.1 攀枝花地理位置攀枝花位于四川盆地东南缘,地处长江上游和雅砻江中下游交汇处,紧邻云南、贵州两省。
它是连接西南地区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的重要交通节点。
1.2 三线建设背景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提出了“三线建设”计划,旨在推动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并缩小与沿海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
攀枝花被确定为其中一个重点城市,并得到了大量的投资和政策支持。
二、基础设施建设2.1 交通基础设施为了加强攀枝花与周边地区以及全国其他城市之间的联系,大量的交通基础设施得到了兴建或改善。
- 铁路:攀枝花火车站作为成昆铁路的重要中转站,得到了扩建和改造。
- 公路:修建了一批高速公路和国道,提高了攀枝花与其他城市之间的交通便利性。
- 水运:攀枝花位于雅砻江畔,水运成为重要的交通方式。
建设了港口和码头,促进了水上货物运输。
2.2 水电基础设施攀枝花地区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因此在三线建设过程中注重发展水电产业。
- 水电站:修建了多座大型水电站,如狮子山水电站、蒲江河水电站等。
这些水电站不仅为当地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还向周边地区输送电力。
2.3 城市基础设施为了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和提升城市形象,攀枝花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 供水系统:修建了新的供水管网和水处理厂,解决了城市供水问题。
- 排水系统:改善了城市排水系统,避免了污水积聚和洪涝灾害。
- 城市道路:新建了许多城市道路和桥梁,改善了交通拥堵问题。
- 公共设施:修建了公园、广场、体育馆等公共设施,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经济发展3.1 工业发展攀枝花在三线建设过程中大力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和石化工业。
- 钢铁厂:修建了大型钢铁厂,提高了地区的钢铁产能。
- 石化厂:兴建了石油化工企业,如攀枝花石化公司。
三线建设的故事
三线建设的故事三线建设是指中国在 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初期,为了应对苏联的威胁,加强中国国防力量而进行的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
这些建设主要集中在中国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包括了大量的矿山、工厂、铁路和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故事一:攀枝花建设传奇攀枝花市位于中国四川省西南部,曾经是三线建设的重要节点之一。
在攀枝花建设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故事是关于攀枝花钢铁厂的建设。
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中国面临着苏联的威胁,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中国决定建设一座大型钢铁厂,以满足国内钢铁需求。
攀枝花钢铁厂的建设地点选在了四川省攀枝花市境内,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在当时的情况下,攀枝花市还是一个偏远的山区小镇。
为了建设这座钢铁厂,几十万人来到了这里,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奋斗。
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包括地理环境恶劣、生活设施不足等等,最终在攀枝花市建成了一座现代化的钢铁厂。
故事二:兰州铁路局的奋斗兰州铁路局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铁路枢纽,也是三线建设的一个重要节点之一。
在三线建设的过程中,兰州铁路局的员工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汗水,为铁路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那个时候,中国的铁路技术还比较落后,铁路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兰州铁路局的员工们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不断地进行铁路修建和改进工作。
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包括地质条件复杂、气候条件恶劣等等,最终建成了一条条高质量的铁路线路,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线建设是一段具有历史意义的建设过程,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这些故事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坚韧不拔和无私奉献精神,也为中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47问:开发建设初期,攀枝花只有“七户人家”吗?
开发建设初期,攀枝花只有‚七户本地人家‛吗?
蔡斌
据东区政协《东区文史》第二辑苏勇《‚七户人家‛话变迁》:‚攀枝花建设史上的‘七户人家’的说法很多,但游元祥老人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当初在弄弄坪建设钢厂时,当时的银行、商店、粮店、招待所旁住着的范定银(现在的攀钢二招待所)、杨朝青、杨朝富(现在的攀钢轨梁厂所在地)、杨朝顺、游元彩、李必生、游元恩这七户人家。
由于当时人们存钱、买东西和住宿所能目击的,附近只有这七户人家,便误认为弄弄坪上只有这七户人家(有的市民甚至还误以为整个攀枝花市最初只有‚七户人家‛——笔者加注)。
现在这七户人家中除杨朝青还住在弄弄沟外,其余的都搬到西区去了。
多年没有联系,现在也不知道其具体地址。
‛攀枝花市建立于1965年3月,所辖三区(东区、西区、仁和区)两县(盐边县、米易县)是先后于1965年8月、1965年11月、1974年11月、1978年2月、1978年10月陆续5次从周边云南省的永仁、华坪,四川省的会理、盐边、米易等5县划入的。
开发建设初期,攀枝花(不包括20世纪70年代划入的平地、大龙潭、米易、盐边大部分地区)有原住民8万多人,他们是1965年8月由云南省永仁县仁和区的仁和、土城、总发、灰美来、中坝、学房、兴隆、鱼塘、竹木山、田房、啊署达、纳拉、灰老、太平、新村、混撒拉、红石岩、灰嘎18个公社、大田区大田、银鹿、片拉立、永富、大竹、旺牛、啊喇、官房、起查喇9个公社,华坪县三阳区、大兴区的新生、新民、共和、少义、新华、布德、玉泉、和平、平江、福田10个公社,四川省盐边县的同德、民政、务本、银江4个公社,1965年11月由会理县的新民、安宁2个公社划归今攀枝花的。
1。
攀枝花
地理气候
• 攀枝花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金沙江与雅砻 江在此汇合,地处攀西裂谷中南段,山高谷深、盆地交 错分布,境内分属金沙江、雅砻江水系。 攀枝花属南亚 热带为基带的立体气候类型,旱、雨季分明,昼夜温差 大,气侯干燥,降雨量集中,日照长,太阳辐射强,蒸 发量大,小气候复杂多样。年平均气温20.3℃,是四川 省年热量值最高的地区,日照时数是四川盆地的2~3倍。 最热月为5月,最冷月为12月或1月,6月至10月为雨季, 11月至翌年5月为旱季,无霜期达300天以上。其中海拔 低于1500米的河谷地带,全年无冬,最冷月1月均温高 于13℃,接近热带气温与热量水平,但夏季的气温却不 高,最热月的月平均气温也不过26℃左右,夏无酷暑, 全年无冬,因此,四季都是旅游的好季节,特别适宜冬 季避寒旅游。总体而言,攀枝花气候具有春季干热、夏 秋凉爽、冬季温暖、四季不分明的特点。
• 万里长江第一漂
格萨拉生态旅游区
美食
• 鸡棕卷粉:鸡棕,是攀西地区山野鲜菌中最受青睐者。鸡棕卷 粉,是以米卷粉为主料,鲜鸡棕菌及云腿辅之,配以姜、蒜、 椒、盐等多种调味品。此食做工精细,味道鲜美,卷粉粑糯, 汤汁香味可口,颇具攀西地方风味。
• 箐河浑浆豆花:盐边县的箐河浑浆豆花远近驰名。到箐河乡观 瀑布、游仙人洞的游人,凡品尝过“浑浆豆花”的无不赞赏。 浑浆豆花的制作方法和其它豆花大致一样,不同之处是豆花压 好后,取出剩水,然后在锅内煮时,再加上适量的原豆浆,煮 开即可食用。这种豆浆,因不加石膏或盐卤,所以既无卤水味 也没有苦涩味,而具有味醇、鲜嫩、色白且略有回甜的特点, 配以当地特有的鲜辣调料,别有风味。
攀枝花开发建设史上的“七个奇迹”
• 奇迹之一:车轮上的工业基地 • 奇迹之二:“象牙微雕”钢城 • 奇迹之三:30万军民打通成昆铁路 • 奇迹之四:普通高炉将“死矿”变“宝藏” • 奇迹之五:钒钛光华 • 奇迹之六:二滩水电站 • 奇迹之七:盐边段 二滩水电站)
攀枝花开放建设史文献资料选编出版单位
攀枝花开放建设史文献资料选编出版单位
摘要:
一、攀枝花简介
1.地理位置
2.历史背景
3.资源特点
二、攀枝花开放建设史
1.初期建设
2.快速发展
3.现阶段发展
三、文献资料选编出版单位
1.出版背景
2.选编内容
3.意义和价值
四、结语
正文:
【攀枝花简介】
攀枝花,位于我国四川省南部,地处横断山脉东段,金沙江、雅砻江交汇处。
这里地理位置独特,自然资源丰富,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自古以来,攀枝花就是川滇交通要道上的重要节点。
近年来,攀枝花凭借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成为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开发城市之一。
【攀枝花开放建设史】
攀枝花的开发建设始于上世纪60 年代。
初期,我国政府决定在攀枝花建设大型钢铁企业,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攀枝花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以钢铁、能源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化工业城市。
现阶段,攀枝花正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旅游等产业,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文献资料选编出版单位】
为了全面记录攀枝花市的开发建设历程,传承攀枝花精神,弘扬攀枝花文化,近年来,有关方面组织编辑出版了《攀枝花开放建设史文献资料选编》。
该书详细记录了攀枝花从初期建设到快速发展的历程,收录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文献资料。
这部文献资料选编的出版,对于了解攀枝花的历史、研究攀枝花的开发建设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总之,《攀枝花开放建设史文献资料选编》是一部全面反映攀枝花市开发建设历程的文献资料汇编。
秘密上马攀枝花特区始末
秘密上马攀枝花特区始末攀枝花特区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是中国第一个设立的特区。
秘密上马攀枝花特区始末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为了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政府决定在攀枝花市设立一个特区,以吸引外资和促进项目的实施。
1985年,攀枝花特区正式设立,并规定了其辖区范围和管理机构。
特区的设立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和期待,因为特区具有一定的经济和政策优势,可以提供更加便利和优惠的条件给投资者和企业。
特区的设立主要是为了利用攀枝花市独特的资源和地理位置优势,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化工、能源等产业。
特区还对外创设了税收、进出口、市场准入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投资者纷纷涌入攀枝花特区进行投资。
随着特区的设立和发展,攀枝花市经济迅速崛起,成为四川省乃至全国的经济重镇之一。
特区的投资和项目数量不断增加,特困地区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很多居民开始从事与特区相关的工作,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就在特区运作良好的时候,一场严重的环境危机发生了。
因为特区的重点产业是有色金属和化工,这些产业对环境污染十分严重。
长期的污染排放导致了当地的环境恶化,空气质量严重下降,水土受到了严重破坏。
在环境问题暴露后,特区的形象受到了巨大的质疑和指责。
政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关闭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整顿环保设施,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
政府还鼓励特区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经过多年的努力,攀枝花特区的环境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空气质量逐渐恢复,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特区的形象也开始恢复,外部投资和项目重新回流,并且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攀枝花特区的设立和发展经历了起步、腾飞以及面临环境危机的过程。
特区的成立为地方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环境污染等问题。
通过政府的引导和企业的积极参与,特区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环境治理效果,并逐渐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攀枝花开发建设史话
壹
贰
悠久的历史 部分地名来源及传说
叁 肆
攀枝花大铁矿的发现
攀枝花开发建设的决策者
禄丰腊玛古人→前蝴蝶人→元谋蝴蝶梁子“蝴蝶人”→东方人 →元谋人→回龙洞人(回龙洞遗址、席草坪遗址等)→人类 昌意,降居若水(颛顼故里?) 夏禹时,“华阳黑水唯梁州”。 周成王时,“合梁于雍”。 秦惠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置巴、蜀郡, “蚕丛(即蜀)国破,子孙居姚酅等处。” 秦昭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85年),蜀郡太守张若“取笮及 其江南地焉”。 司马相如称:这一带“邛、笮、冉、駹者近蜀,道亦易通,秦 时尝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今诚复通,为置郡县,愈于南夷”
攀枝花铁矿发现始末
西南地质局再派工程师秦震偕曾善昌、李丽资赴攀 枝花矿区核查南京大学师生的勘测结论。在确认南京大 学师生勘测结论的可靠性之后,遂建议中央对该矿区的 矿藏再重点普查。 1955年1月,地质部批准攀枝花矿区 重点普查计划,西南地质局508地质队2分队受命开赴攀 枝花。 9月,地质部接受苏联专家建议,决定扩充508 地质队2分队组成攀枝花铁矿勘探队(代号西南地质局 513勘探队),作为攀枝花矿区普查中坚。同时调集西南 地质局西康大队、四川省地质局测量9队、地质部物探 局西南大队302队等赴攀枝花协同工作,对攀枝花开始 大规模的勘察钻探、地形测量、物理探矿等综合勘测。
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中共 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 第二卷(1949-1978)对“三线建设”期 间攀枝花的开发建设的历史评述共有三 处六次,都集中在第二卷下册,充分显 示了攀枝花和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在我 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部分地名来源及传说
• • • • • • • 大渡口 仁和 宝鼎山 大水井 密地 三堆子 马坎
攀枝花三线建设资料
攀枝花三线建设资料攀枝花三线建设是指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在中国四川省攀枝花市展开的一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三线建设是指为应对中国国家安全威胁,特别是中印边界争端,中国政府决定在内陆地区建设一系列重要工程,以提高国家的防御能力和发展内陆地区经济。
攀枝花作为三线建设的一个重要节点,承担着建设机场、公路、水利和电力等基础设施的任务。
攀枝花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当时的国家安全状况和发展需求的机会。
在20世纪50年代末,中印边界争端严重威胁到中国的国家安全。
为了加强国家的军事防御能力,中国政府决定在内陆地区建设一系列重要工程,以便能够迅速调动军队和装备。
攀枝花地处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地势险要,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
攀枝花三线建设的实施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后来的西部大开发战略。
通过这个项目,中国政府积累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经验,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并有效提升了中国内陆地区的发展水平。
攀枝花三线建设不仅仅是建设机场、公路、水利和电力设施,更是一个综合性的项目。
它涉及了土地开发、城镇建设、资源开发等多个领域,为攀枝花乃至整个四川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攀枝花三线建设的成功得益于中国政府的有力领导、全国人民的支持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的辛勤努力。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三线建设,并为此投入了大量资金和资源。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还得到了苏联的支持和援助,从中受益良多。
攀枝花居民也积极参与到建设中,为项目的顺利进行和成功完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对攀枝花三线建设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保卫国家安全和推动经济发展之间取得了良好的平衡。
这个项目也展现了中国政府的决策能力和行动力,以及中国人民的勇于拼搏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攀枝花三线建设的成功经验对中国今后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结回顾起来,攀枝花三线建设是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为应对国家安全威胁而展开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工程。
攀枝花开放建设史文献资料选编出版单位
攀枝花开放建设史文献资料选编出版单位(最新版)目录1.攀枝花开放建设史文献资料选编的出版背景2.攀枝花开放建设史的重要性3.文献资料选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4.对攀枝花开放建设史研究的推动作用5.结语:攀枝花开放建设史文献资料选编的出版价值正文近日,攀枝花开放建设史文献资料选编正式出版发行。
这部由我国知名出版社推出的书籍,旨在回顾和总结攀枝花在过去几十年里开放建设和发展的历程,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借鉴。
攀枝花开放建设史是我国地方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攀枝花自上世纪 60 年代起,通过不断的开放和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就。
这一历程充满了艰辛和努力,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因此,对攀枝花开放建设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攀枝花开放建设史文献资料选编汇集了众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包括政策文件、领导讲话、统计数据等,全面反映了攀枝花在开放建设过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这些资料详实且具有权威性,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同时,该书还通过梳理和分析这些资料,提炼出攀枝花开放建设史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规律,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立体、生动的历史画卷。
攀枝花开放建设史文献资料选编的出版,对于推动攀枝花开放建设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不仅可以为研究者提供丰富的资料来源,还可以为广大读者普及攀枝花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和成果。
此外,通过对攀枝花开放建设史的研究,我们还可以发现和总结出适用于其他地区和行业的发展经验,为我国的地方建设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总之,攀枝花开放建设史文献资料选编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书籍。
它的出版不仅有助于丰富我国的地方历史研究,还可以为我国的未来发展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借鉴。
秘密上马攀枝花特区始末
秘密上马攀枝花特区始末上马攀枝花特区,是一个神秘而又充满传奇的地方。
在中国的西南角,有一片神秘的风景区,那里被称为上马攀枝花特区。
这个地方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神秘的历史而闻名,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探访。
上马攀枝花特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据说在上古时代,这里是一个被神灵庇佑的圣地。
传说中这片土地上隐匿着许多秘密,而当地的居民也都是来自不同的部落和民族。
他们信奉着不同的神祇,并且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社会。
由于上马攀枝花特区位于偏远的山区,因此在很长的时间里,这里都是一个边陲之地,很少有人来到这里。
直到现代化的开发开始展开之后,上马攀枝花特区才渐渐地被人们所知。
这里有很多奇特的地貌景观,如悬崖峭壁、峡谷河流等等,而且还拥有独特的植被和动植物资源。
上马攀枝花特区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旅游胜地。
正是由于其神秘和特殊的地下资源,上马攀枝花特区也成了众多商人和投资者的目标。
有传闻称,上马攀枝花特区地下有着丰富的矿藏资源,而且还可能存在着某种神秘的能源。
这里的地价一路上涨,而且引发了一系列的争夺和抢夺。
在这个过程中,上马攀枝花特区也渐渐变得不平静起来。
有报道称,一些不法分子趁着这股繁忙之际混入了这里,并且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获得地下的资源。
而由于这个地区本身就是一个边陲之地,政府的管理和监管也不甚严密,因此使得这一系列的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当地政府开始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
他们严格加强了对特区的管理,同时也对那些非法从事开采和投机活动的人员进行了严厉的打击,使得这里的局势得以逐渐平息。
政府还大力推动了特区的旅游开发,不仅增强了特区的知名度,还为当地的经济带来了很大的改善。
这一切并没有结束,一场更大的争斗很快就在上马攀枝花特区上演。
据说,在特区的地下深处隐藏着一种神秘的能源,这种能源可以为拥有者带来巨大的权力和利益。
各方势力纷纷加入了这场角逐,竞相争夺这一神秘的宝藏。
尽管政府加大了对特区的管理和监管,这些力量仍然无法阻挡这些人们的贪婪和野心。
攀枝花60年:构建工业基地 打造环保城市
攀枝花60年:构建工业基地打造环保城市
佚名
【期刊名称】《四川省情》
【年(卷),期】2009(000)008
【摘要】攀枝花市自1965年开始建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攀枝花已成为我国西部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全国最大的钒钛工业基地和我省重要的能源基地。
【总页数】1页(P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7.3
【相关文献】
1.区域交通枢纽是攀枝花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的命脉 [J], 邓永玲
2.潼南:“四位一体”打造城市发展新区“示范窗口” 新型工业基地西部绿色菜都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川渝合作示范区 [J], 周丹丹;夏俪娟;
3.国家打造老工业基地升级版部分化工及原材料工业主导城市调整改造方向明确[J],
4.钦州:正在崛起的临海工业城市——钦州港经济开发区全力打造大型临海工业基地纪实 [J], 何翠芬
5.四川打造首个“全光网城市” “宽带中国·光网攀枝花”战略合作协议签署 [J], 刘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攀枝花开发建设史自1965年到1974年是攀枝花开发建设的初始创业时期。
这个时期实现了攀枝花的第一次腾飞。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开发建设攀枝花的决策,从1964年便开始集结队伍于攀枝花,拉开了开发建设的序幕,到11月底止,已进入工地的施工队伍共16000余人。
在这块荒山野岭中开始了大规模建设的前期工作。
首先进行的是平地至大渡口公路、石家湾至华坪公路、宝顶公路、大渡口吊桥、雅砻江公路桥等工程的测量设计和施工,2台260千瓦柴油发电机已发电,小火电厂也开挖。
后勤保障工作也紧紧跟随,粮、油、炭、蔬菜和其他副食品基本供应得到保证。
为了解决1965年的蔬菜,安排了1710亩菜地,并在人口集中的地区设立了商业网点。
已经看到了大规模开发建设的气势。
1965年1月17日至21日,程子华、闫秀峰在仁和召开基地现场工作会议制定1965年度建设计划。
冶金、铁道、电力、交通、煤炭、建工、农业、公用、物资、财贸等专业组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对区内铁路支线、机修厂、电厂、公路、粮站、商贸点等项目作了研究,安排全市投资1.03亿元,其中冶金2387万元、煤炭692万元、电力858万元、交通4093万元、邮电87万元、建工1187万元、公用351万元、卫生120万元、粮食39万元、财贸297万元、农业84万元、指挥部105万元。
1965年4月13日,特区党委召开一次全委会议,研究党委内部分工、布置基地工作。
会议确定党委内部分工由徐驰主持全面兼管政工,李非平、贺光华负责建设,白认负责人委。
全年工作以“三通一住”为中心,解决职工吃住,抓紧队伍集结,争取尽快投入工程建设。
“三通一住”为给攀枝花工业基地大规模的建设做好准备,让大批建设者进得来,住得下,能工作,几乎与中央调查工作组同步,一场以交通为开路先锋的“三通一住”(通路、通水、通电和解决住房)大会战便已开始。
这是攀枝花建设的第一场硬仗。
1964年7月,交通部派出先遣队伍进入攀枝花实地踏勘,着手交通规划,提交了《攀枝花地区交通运输规划草案》,对攀枝花地区公路、桥梁的布局,金沙江、雅砻江航道的疏理整治,运输、修理厂的设置做了安排。
接着,交通部和四川、云南组织的24个公路、航道测设队、地质队相继开入,开始了紧张的测量设计。
同时,又开始组织施工队伍,仅两个月时间就调集数万名职工开进攀枝花。
交通职工自1964年11月21日开始通路歼灭战。
第一场战斗是改建平大公路,修建石华公路和宝鼎煤矿专用公路,建设大渡口、雅砻江口2个轮渡,修建渡口吊桥,不到半年时间,便首战告捷。
第二场战斗到1966年底完成,先后建成灰老公路、弄弄坪环形公路、密兰公路、甸雅公路、倮果公路、石华公路石家弯至红格段、雅砻江桥、河门口桥、渡口大桥和其他一些公路支线及许多中小桥梁,还为各单位修建了数十条专用道路,整治了133公里航道,基本形成了攀枝花水陆交通运输网。
通电与通路同步展开。
1964年7月,由水电部副部长张彬领导的西南三线建设水电组,经过各方面的工作,提交了《攀枝花地区电力建设规划》,确定了攀枝花地区电力建设近期利用当地煤炭资源建设火电厂,远期开发水能资源,达到水火并举、合理配置、降低发电成本等原则。
1964年9月,水电组从成都送变电工程处调了3千瓦和20千瓦柴油发电机各一台,以及一辆工程车和几名电力工人到攀枝花。
1964年9月7日,攀枝花第一盏电灯在简易的住房里放射出光辉。
1965年6月7日第一台2000千瓦汽轮发电机并网发电,6月22日第二台发电机投入运行,7月20日4炉2机全部投入生产。
1965年7月14日,渡口建设指挥部和电力指挥部决定扩建增装3台12000千瓦机组。
扩建工程于1966年6月12日顺利完工,比原计划提前了18天。
发电需要煤,为保证电站用煤和建设大军的生活用煤,宝鼎矿区党委决定火速恢复已封闭多年的小宝鼎煤矿。
在极其困难条件下,广大职工奋战28个日夜,修复了巷道,挖出了工程煤。
到1965年2月25日,掘进主平硐280米,回风巷250米,较车道350米,铺轨700米,形成了一个较标准的采煤区。
1965年3月1日,小宝鼎煤矿正式出煤,日产原煤90吨,保证了电厂投产用煤。
与煤炭职工苦战宝鼎矿区的同时,为保证在渡口电厂扩建后及时将电送达正在紧张施工的成昆铁路南段和正在紧张开发的兰尖矿山、正在紧张建设的选矿厂,电力职工开始架设渡口至平地和渡口至密地至兰尖的2条110千伏输电线及抢建相应的平地、密地、兰尖、老熊井等变电站。
相继建成投产后,解决了该两处的用电。
通水是当务之急。
基地建设伊始,用水极端困难,建设者们只好从金沙江或就近小溪一盆盆往上端,一盆水,早上洗脸,中午洗手,晚上洗脚,残水还用来搞“干打垒”。
随着基本建设的展开,各单位设置水泵,从河中抽水,形成众多、分散的小水厂,供应原水。
职工们只好以明钒澄清,作为生活用水。
为了尽快解决生活、生产用水,煤炭指挥部决定在金沙江设泵船抽水上矿山,并且修了简易蓄水池。
通水战场很多,最艰巨的是铺设江边到矿山的水管。
十九冶机动公司水电队承担这项工程。
他们经历千辛万苦完成了这项工程。
解决建设大军的住处,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在建设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各指挥部自行安排,采取“边进人,边盖房,进来就盖,盖了又进”的“滚雪球”的方法,干部、工人、技术人员人人动手,按“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学习大庆精神,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筑“干打垒”土墙,盖席棚,搭草房。
解决了数万建设大军的住房问题。
在“三通一住”战役中,商业、粮食、银行、卫生、物资和建材等系统和工业区附近的川滇2省地方政府及广大人民群众,也做了许多艰苦卓绝的工作,给工业区以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为“三通一住”战役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1965年7月23日,交通部直属汽车运输总公司在北京成立。
该公司由国家计委抽调北京、辽宁、安徽、河南、山东5大车队组成,11月9日抵攀,建司炳草岗,配置汽车1500台,编制职工4500人,承担本市南线建设物资运输,是为本市建设初期最大运输主力。
攀枝花特区党委和建设指挥部1965年工作总结报告指出,为解决通路、通水、通电和住房问题,打了一场“三通一住”歼灭战。
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建成了公路220公里和金沙江吊桥,修通了输电线路170公里、水管60公里,建成了工业厂房4万平方米、永久性民用建筑4万平方米、“干打垒”9万平方米和临时工棚约7万平方米;并且建成了发电厂(4,520千瓦)、水泥厂(年产3万2千吨)、西昌试验厂、木材加工厂和两个砖瓦厂(年产砖6千万块),为基地建设做好了必要的物质准备。
这样,在大体一年的时间里,就基本完成了过去需要二、三年才能完成的建设准备工作,为1966年攀枝花基地建设大会战揭开了序幕。
科研先行1964年中央作出建设攀枝花工业基地的决定。
要建设攀枝花工业基地,高钛型钒钛磁铁矿冶炼过关是关键。
这个世界尚未解决的难题,如不破解,攀枝花开发建设就无从谈起。
冶多部于1964年9月成立“攀枝花铁矿冶炼及综合利用研究技术领导小组”,由王之玺等18人组成,王之玺任组长,范杰良、王力方、李公达、蔡博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吸纳此前中国金属学会召开的攀枝花铁矿开发利用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所长叶渚沛、冶金部科技办老专家李公达、北京钢铁研究总院炼铁室主任蔡博等提出的冶炼技术路线的意见,商定了攀枝花矿冶炼试验三个方案,都在国家科委备了案。
一个是叶渚沛主张的高炉“三高”(高鼓风湿份、高风温、高炉顶压力)方案,采用高、中品位原矿加上低品位矿经选矿、烧结入炉,由叶领导以化冶所为主的试验组在首钢做试验;另一是蔡博主张的电炉方案,是借鉴西非的生产实践,也是苏联的建议,由蔡领导的以北京钢铁研究总院为主的试验组在吉林铁合金厂做试验;再一个是李公达主张的用普通高炉,全部矿石经选矿烧结入炉吃精料的方案,李推荐当过鞍钢炼铁厂副厂长的周传典组成试验组在承德钢铁厂做试验。
这三个方案中,一、三方案是创新方案,二方案是保证方案。
比较起来,二方案用电量大,要求建大的电厂供电,单位设备产能低,占地较多,投资也大;一方案设备要求高,单位设备产能也不大,不是精料入炉,耗能也高;人们自然垂青用普通高炉吃精料的试验能够成功。
普通高炉冶炼试验组得到准许由周传典选择试验组人员,冶金部很快从东北工学院、西南钢铁研究院、鞍钢、包钢、重庆钢铁设计院、承德钢铁厂、邯郸铁厂、宣化铁厂等调集了提名的80多人,以后四○公司和重庆大学一些学生参加试验,试验组最后达到108人。
此外,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研究总院、重庆大学在炉渣的岩相分析、烧结矿的矿相分析方面,对高炉冶炼试验做了贡献。
试验组经过学习前人经验,试验准备工作就绪,于1965年2月在承德钢铁厂100立方米高炉上采用承德大庙钒钛磁铁厂选出的铁精矿配加副产的钛精矿进行模拟试验,即模拟攀枝花铁矿的条件,逐步增加铁精矿中的二氧化钛含量,使高炉渣中二氧化钛含量逐步达到20%、25%、30%,经过炉渣粘稠、“大泻”、堵死风口等困难后,到4月下旬竟做到了铁水畅流,渣也畅流,至此高炉冶炼高钛型铁精矿可以正常冶炼了。
喜讯传到冶金部,传到渡口市,传到国务院、党中央,上下才松了一口气。
5月试验组完成了在承德的任务。
1966年1月试验组原班人马由承德辗转到达西昌,在试验厂28立方米高炉上,用攀枝花兰家火山矿石经选矿、烧结进行了一个月的验证试验,还用就近相似的太和钒钛磁铁矿进行了较长时间的验证试验,直到5月结束。
这次试验除了验证承德试验的可行性结论外,还使技术经济指标得到了改善,如生铁合格率由承德试验时的50.7%提高到99%。
攀枝花钢铁厂建设的技术基础,至此基本奠定了。
普通高炉冶炼高钛型铁精矿试验成功后,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建多大容积的高炉?1966年初科学院化冶所就提出,在采用“三高”技术时,最合适的高炉容积为350立方米。
他们建议在昆明建厂并得到批准,已从瑞士引进高能风机(后来该厂未建)。
3月冶金部在京召开专家会议,讨论攀钢高炉容积问题。
负责高炉设计的重庆钢铁设计院提出建700立方米高炉的设想,也被专家们否定了。
专家们认为,采用渣口喷吹方法,对于试验时的小高炉,可以使整个炉缸的渣子受到氧化作用而不粘稠;高炉容积大了,其中心部位就氧化不到了,还是一堆凝渣,这样的炉子是难以正常生产的,所以结论是只能建小高炉。
这个结论意味着攀钢只能是个小钢铁厂。
冶金部要求试验组认真讨论专家会议的结论,提出自己的建议。
试验组从试验中观察到,风口鼓风吹漫过风口的渣,可以搅拌全炉,甚至炉底的积渣都被稀释,认为1000-1500立方米高炉炉缸的直径为7.2-8.6米是可行的。
最后工业基地建设总指挥徐驰定为1000立方米。
他回复试验组:你们的意见1500立方米也可以,部里考虑攀钢地处深山,运输困难,大高炉运量太大,决定第一座高炉建1000立方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