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口语交际中冗余的语用功能

合集下载

汉语羡余现象类型与语言演变理据思考

汉语羡余现象类型与语言演变理据思考
参考 。 ( ) 余式 羡余 三 冗
1 积极 型 .
余 双音 词来 源 于三 个 层 面 , 必 然 经 历 了语 法化 的 其 动程 , 体发 展演 变 路径 有待 进一 步考 察 。 具 ( ) 离 式 羡余 二 游
羡余成分与其他成分组合较松散 、 自由, 但经常
组 合在 一起 , 用 频率较 高 , 使 约定 俗成 , 大众 接受 。 被 这 种类 型 的羡余 有 很 强 的 能产 性 , 具有 开放 性 。这
次 , 有效 羡余 中再 分成 语 义 羡 余 、 构 羡余 、 用 在 结 语 羡余 三个 层次 。
从 以上分类情况可以看 出, 汉语羡余现象的 对
研 究还 处 于探 索阶段 , 现为 分类方 法 简单 、 表 羡余 概
念层 次庞 杂 。方 法 上 , 以词 法 、 法 系统 已有结 构 多 句
虚义 型 。例 : 爸 、 虎 、 子 、 巴等 。 即 : 阿 老 孩 盐 词
缀 羡余 ( 详见杨 明义 2 0 l 。 0 9l ) 重 义 型 。例 : 妈妈 、 星 、 星 刚刚 、 常等 。 常 偏 义 型 。例 : 国家 、 净 、 干 窗户 、 天空 等 。 隐义 型 。例 : 虽然 、 曾经 、 的确 、 几乎 等 。 附 义型 。例 : 目睹 、 尸 、 白 、 死 雪 山峰等 。
用等各个层次上、 以至字形羡余 、 修辞羡余 、 语境性 羡余 、 羡余 艺术 等 , 余 简直 成 了无 所 不 容 、 所 不 羡 无
能 的一 个 范畴 , 际情 况 怎 样 , 要 进 一 步 理 清 , 实 需 寻
找 出一条 顺而 贯之 的脉 络 , 终 才 能准 确 地 解 释 这 最 种语 言现 象 。
补充 短语 型 。例 : 自于 、 来 诉诸 于 、 就在 于 、 涉及 到等 。 动宾 短语 型 。例 : 出质 疑 、 提 喜欢 好古 等 。

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对口语教学的启示话语标记

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对口语教学的启示话语标记

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对口语教学的启示话语标记一、引文话语标记语在语篇和会话中经常出现,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话语标记语的使用能够有助于形成连贯的话语和语篇,也能够给受话者或听话人以信息提示,从而能够帮助受话人更准确的理解话语或者了解发话者的真正意图。

许多语言学家特别是语用学家对话语标记语这一语言现象进行研究探讨,并已经形成不同的研究流派,对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进行了分析总结,指出在口语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口头交际为最终目的,指导学生在语言交流中恰当运用话语标记语,以达到成功的语言交际。

二.话语标记语的主要语用功能(一)信息缓延功能当说话人所要表达的信息还没有想好,为了避免停顿过长,说话人往往会加上标记。

例如:A: How much are you selling your car for?B: Well,let me see … how about 4,000 dollars.在例子中,B的回答中使用了“well”这一话语标记语,在这里起到了延缓信息输出的作用。

从信息的延缓我们也可以推测B的心理意图:出什么价格合适呢?3000是不是低了?5000是不是高了呢?还是出价4000吧。

但是,如果缺少了“well”一词,B的意图就无法充分体现出来,这也正是话语标记语的信息缓延功能的意义所在。

(二)信息引导功能在英语中有一些连接词或连接语如so、too、anyway、but、you see等等,这些连接词或连接语本身是无意义的,但是就是因为使用了这些连接词或连接语,我们才得以推测说话人的意图所在。

例如:A: I have to know where he is!B: Well,you see,the doctor is at his son’s wedding but I’m sure that it’s over by now. He should be checking in any moment.在以上例句中,B的回答中使用了“you see”这一话语标记语,在这里起到了引导信息的作用。

对外汉语中级阶段口语教学特点原则及方法

对外汉语中级阶段口语教学特点原则及方法

对外汉语中级阶段⼝语教学特点原则及⽅法对外汉语中级阶段⼝语教学特点原则及⽅法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教学的⽬的是培养学习者的良好语感并提⾼其语⾔实际运⽤能⼒。

⼝语教学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特点,本⽂仅就对外汉语中级阶段⼝语教学特点原则及⽅法进⾏⼀个粗浅的探讨,欢迎阅读。

⼀、中级阶段的教学特点 1.交际性 语⾔是⼀种交际⼯具,学习⼝语的⽬的就在于运⽤到⽇常⽣活中与他⼈进⾏思想交流,这是学习任何⼀种语⾔所不变的宗旨。

学习者在中级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将⾃⼰在初级阶段所习得的语⾔点更好地应⽤到⽇常交际当中去,这种转化是颇为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两点:⼀是缺乏汉语环境的熏陶,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另⼀个就是容易在运⽤过程中受到母语负迁移作⽤的影响,形成⼀些偏误。

由于外国留学⽣不像我们从⼩⽣活在汉语⼤环境⾥,⽿濡⽬染地接受环境的熏陶,因此他们缺乏活跃的运⽤能⼒和较敏锐的语感,这就需要教师在中级阶段努⼒为学习者创设多种灵活多样的交际环境,以训练他们的表达能⼒,提⾼其运⽤⽔平。

2.综合性 ⼝语课事实上是⼀门综合课程,这在对外汉语中级阶段的教学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语表达能⼒其实是对语⾳、词汇、语法教学效果的直接展⽰,教师可以充分利⽤这种反馈作⽤来改进教学⽅法,提⾼教学效率。

如何在教学中突出⼝语课的重要性和独⽴性,避免与词汇,语法课相混淆,也是中级阶段⼝语教学中常常遇到的难题。

教师既要及时纠正学⽣的发⾳、⽤词和语法错误,⼜要有效地组织学⽣积极参与交际活动,提⾼表达⽔平,⽽不是执著于语法或词汇的讲解,这是⼝语教师所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另外,学⽣进⼊到中级阶段的学习,词汇量⼩,知识⾯狭窄是表达不畅的主要因素,为了使学习者畅所欲⾔,教师应该在扩⼤学⽣词汇量,拓宽知识⾯的同时,有步骤地对他们进⾏⽂化渗透,包括思想观念、⽂化传统、民俗风情等⽅⾯,这是“激活”学习者语⾔知识的⼀个⼗分重要的途径。

3.趣味性 对外汉语中级阶段的⼝语教学是以语⾔的灵活运⽤为最终⽬标的,因此不能沿⽤初级阶段引导学⽣反复操练的⽅法来进⾏⼝语教学,必须注重教学过程的趣味性。

浅析话语标记的基本特征及其语义功能

浅析话语标记的基本特征及其语义功能

浅析话语标记的基本特征及其语义功能摘要: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中文的发音,词汇,语法等基本的汉语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汉语学习者能够得体的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学习汉语很多年,汉语的基本知识掌握的比较好,在考试中也可以得到高分,但是一旦参与到具体的交际活动中,就出现很多问题。

有些误解了说话者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有些表达的不够全面,也不够得体,从而导致各种各样的误解。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正是缺乏对话语标记的正确理解和使用。

了解话语标记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开展对外汉语教学活动。

关键词:对外汉语;话语标记一、关于对话语标记的界定,至今也没有统一的标准。

Randolph Quirk在1953最早提到了“话语标记”这一概念。

他在这次讲座中明确提出了:在我们日常口语交际中,频繁使用了一些修饰语,如:and,I mean,you know等。

他指出:这类修饰语,从句法层面,它们并不影响句子的真值意思的表达,但是却体现了说话人希望听话人做出反应。

从那之后,对话语标记的关注和研究越来越多。

由于研究视角不同,话语标记有过不同的称呼,包括连接词(conjunctions),提示短语(cue phrases),语用标记语(pragmatic markers),话语小品词(discourse particles)等。

其中Schiffrin的“话语标记”这个称呼更为广泛接受和认可。

本文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话语标记的特征:(一)位置上的特征例1.(1)要我说,咱们今天还是别出去逛街了,明天去吧,天气预报说今天可能会下雨。

(2)你们俩别吵了,要我说,咱们还是坐公交车去吧。

(3)你这件衣服最多值200块钱,要我说。

在以上例子中,“要我说”充当了话语标记,删减之后不影响句子的真值意,从这个例子总可以看出,话语标记在句子中的位置分布比较灵活,既可以用在句首,又可以用在剧中,也能用在句尾。

从汉语西化看表达中的介词冗余

从汉语西化看表达中的介词冗余

58语言研究从汉语西化看表达中的介词冗余刘庚海南师范大学摘要:介词在汉语中有重要的语法功能,受汉语西化的影响而在表达中频繁使用介词会影响语言简练灵活,直接使用名词性结构做主语可以改善这个问题。

关键词:介词冗余;汉语西化;语言简练在汉语的词类里,介词是非常重要的一种。

在意义上,介词同一般的虚词是相同的。

表达实在的意义不是介词的功能,介词只具备了语法意义,介词的主要功能是引介,也就是把体词性词语介引给谓语,从而使得句法结构达到完整。

在分析性语言中,介词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和功能,而汉语就是一种典型的分析性语言,因而,无论是在古代汉语、近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现代汉语各方言中,介词在句子的句法结构、语义结构和语用结构中都起着相当重要的语法作用:具有句法、语义、语用上的介引、标记、衔接功能。

在古代汉语中介词的使用特点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在古代汉语中,介词主要在这两个位置出现,一是在动词后,并且,这种现象是更为多见的,即处于动词之后的介词数量较多。

在介词的分化越来越细,是在汉语语言结构愈来愈多样并且复杂的背景之下,再汉语介词的数量是越来越多的,从古汉语的20几个,到50几个,一直发展到现代汉语达150多个。

像“把、被、将、和、对、给”等介引施事、受事、与事、关涉等的介词多是后起的,介词所可介引的语义类型也愈来愈多样化。

这样使得介词就可以介引和标记多种句法成分和语义成分,使句子的句法语义结构更加严谨。

但是在介词发展丰富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个很大问题——多用介词导致汉语表达的不够简练。

以下是几个简单的句子①关于要不要这样做,我还没有想清楚②对于这件事情,他没有表态。

③基于利润的考虑,公司改变了决策。

以上三句话均有介词多用的性质,尽管在句法、语法、用词上都不存在错误,但是完全可以更加简练的表达为:①要不要这样做,我还没有想清楚②这件事情,他没有表态。

③考虑到利润,公司改变了决策。

这种在中文表达中多用介词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收到汉语西化的影响。

浅析现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

浅析现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

浅析现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内容摘要:随着人类的进步和语言的发展,现代汉语词汇越来越丰富,语法体系也近一步完善。

现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也频繁出现在各种语义环境中。

现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属于修辞现象,与古代汉语中主要属于语法现象不同。

本文试从语法和修辞角度分析现代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重点对其概念性质、范畴、用法分类、修辞效果、与词的兼类的区分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类活用语法修辞现象由于古代汉语词汇相对匮乏,语法规则不够成熟,一词多用的现象渐渐成为一种语言表达的需要,而且形成了一定的规则。

这种词类活用的语法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使用得非常频繁,而在现代汉语中相对少见,但是无论在口语交际还是书面文章中,这种现象仍然存在而且往往能令表意生色不少,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现代汉语词类活用的概念性质词类活用是指某个词本来属于A类,但在一定语言环境里,由于表达的特殊需要,临时被用作B类词的语言现象,也叫词的转类、变性、转品、词类的变格用法。

词类活用基本上具有三条性质:从语法上看,词的语法功能发生改变,是词的跨类现象;从稳定性看,这只是在特定语言环境里临时性的词性改变,是不固定的用法;从功能作用上看,词类活用往往有修辞性质。

词类是词的语法性质的分类。

语法学界以词的语法功能作为划分词类的基本依据。

在现代汉语中,一个词的词类由它的语法功能决定,每一个词都归入一类或几类(即兼类词),词有定类,类有定词,即词有基本固定的语法功能和类别。

而词类活用属于词的跨类现象的一种,突破和偏离了现代汉语现成的语法规则, 具体体现出汉语词性相对灵活自由的特点。

分析词类活用要联系上下文,依赖具体的语言环境,因为它不再是一般情况下的固定用法,只适用于临时语境。

正因为不常规,用词就富于变化和创新,在实际运用中,可以获得某种表达效果,或形象鲜明,或幽默风趣,或简炼紧凑等等,所以说词类活用具有修辞性质。

二、现代汉语词类活用范畴根据对现代汉语词类活用的性质分析,可知其范畴界定在修辞方面。

语文教学实践中语用学(3篇)

语文教学实践中语用学(3篇)

第1篇摘要:语用学作为现代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关注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意义和功能。

在语文教学中,将语用学理论应用于实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本文将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探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以期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引言语用学,又称语用论,是研究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意义和功能的学科。

语用学强调语言与语境、语言与交际者、语言与目的之间的关系,关注语言在具体语境中的实际运用。

在语文教学中,将语用学理论应用于实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语文教学实践中语用学的应用。

二、语用学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1. 语境教学语境教学是语用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应用之一。

语境包括语言语境、情境语境和文化语境。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关注语境的创设,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

(1)语言语境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环境的设计,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受和体验语言。

例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教师可以创设草原风光的图片、音乐等情境,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理解草原的美丽。

(2)情境语境教学:情境语境是指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具体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语言。

例如,在教学《我的老师》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体会老师的关爱。

(3)文化语境教学:文化语境是指语言使用背后的文化背景。

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文化背景的介绍,让学生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例如,在教学《背影》一课时,教师可以介绍朱自清所处的时代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

2. 交际教学交际教学是语用学的另一个重要应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让他们在实际交际中运用语言。

(1)口语交际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运用语言。

例如,在教学《自报家门》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让他们在交流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汉语冗余小议

汉语冗余小议

语言理论研究odern chinese M13XIANDAI YUWEN2008.12一、引言“冗余”这一术语最早是由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提出来的。

申农认为,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会受到噪声或某些差错的干扰,影响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这时,适当的冗余就是必要的,通过增加冗余可以提高通信抗干扰的能力。

而人们日常的语言交际也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事实上人们在进行言语交际时总是会给出一些多余的信息,于是这一概念被应用到语言学的领域中来。

随着信息论、语用学等学科的建立和发展,语言中的“冗余现象”被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起来。

钱冠连、徐盛桓、王德春、韩陈其、何星、蔡艳玲等诸位学者都就此问题展开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

二、“冗余”的定义“冗余”这一术语出自信息学理论,后被引入语言学领域,但人们对“冗余”定义的界定还是多从信息的角度出发。

“冗余”(Redundancy)也称“剩余信息”“多余信息”“羡余信息”,作为语言学领域的“冗余现象”,最早是赵元任先生在《中国话文法》中提出的,他把羡余看作是汉语结构中形态和意义脱节现象的一种。

徐盛桓先生提出:“冗余信息与有效信息并存的现象,称为语言具有冗余性。

”徐先生只是提出语言具有冗余性这一课题,但没具体指出什么是语言的“冗余”。

钱冠连先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冗余”作了定义:“后面的单位与前面的单位相比,后面的单位如未提供任何新信息的话,这后面的整个单位都算是冗余信息。

”钱冠连先生还提出了“语言冗余信息的容忍度”和“适当冗余信息策略”这两个富有创意的概念。

后来大多数学者均采用了《语言与语言学词典》中的定义“指超过传递最少需要量的信息量”,或者在此基础上稍加补充。

但这一定义难免过于简单,界限也较为模糊。

随着语言学的发展,不少学者开始尝试用新的理论对“冗余”进行界定。

笔者认为,冗余是在语言的应用过程中产生的,所以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冗余可定义为:在言语交际中,为了保证信息接受者准确理解信源发出的信息,或者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交际目的,维持某种社会关系,根据接受者的条件以及语言环境的情况,语言使用人有意发出的超出传递最少需要量的信息。

口语交际中的语用标记语和话语连贯

口语交际中的语用标记语和话语连贯

口语交际中的语用标记语和话语连贯马央平;蔡燕芬【摘要】语用标记语是口语交际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能够体现语篇连贯功能的形式标记,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发话人可以运用语用标记语组织语篇,唤起发话人的注意,表明发话人的态度,维持话语连贯.本文从功能的角度看对语用标记语具有的语篇构建功能、元话语功能、强调或突出所述命题内容、表述对所述内容的态度使所述内容具有实据性以及补充所述话语的语用功能展开了分析.【期刊名称】《宁波工程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3)002【总页数】5页(P52-56)【关键词】语用标记语;话语连;语篇构建;元话语【作者】马央平;蔡燕芬【作者单位】宁波工程学院,浙江宁波315211;宁波工程学院,浙江宁波3152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9.9语用标记语(pragmticmarkers)就是那些能使话语产生语用意义,使发话人准确向受话人传递言语信息的语言形式。

在 Fraser(1996)看来,语用标记可以分为四类:①基本标记(basic markers)。

基本标记可以指句子的句法结构、标记性词语,如“My suggestion is that you come immediately.”中的 suggestion既是基本标记,亦可是句法结构与词的结合体(hybrid)。

②评论性标记(commentary markers)。

评论性标记是对话语意义的评说,表明发话人个人的观点和态度,评论性标记在话语中不表明话语的主要信息,其作用只是组织信息表明发话者态度,传递与交际情景相关的信息。

如:Frankly,we are lost.Frankly就是表明态度的标记语。

③平行性标记(parallelmarkers)。

这类标记语标记基本信息之外的次信息,在话语中也起重要作用,称呼语即属这一类,如:Waiter,please bring me another fork中的 waiter。

现代汉语中羡余现象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中羡余现象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中羡余现象研究综述本文对现代汉语羡余现象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

对羡余现象的分类、语义分析、成因、作用等问题的研究现状作了总结,认为以往的研究较重视平面描写,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这一现象的语用、认知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有待于更进一步研究。

标签:羡余现象语义成因作用羡余是一切自然语言所共有的本质特征,是语言学术语,它是从现代信息论中引进的。

“羡余”也称“剩余信息”“多余信息”“冗余信息”,指语言包含的信息量超出实际的需要。

语言学上把这种性质叫羡余性,把这种现象称为羡余现象。

语言的羡余现象,从本质上说,反映的是语形与语义的不相配合,是指语言结构的形式超过意义表达的需要,即语形相对语义有所剩余的情形。

例如,“亲眼目睹”(《现代汉语词典》对“亲眼”的解释是“用自己的眼睛(看)”,对“目睹”的解释是“亲眼看到”,所谓“亲眼目睹”实际上是“亲眼亲眼看到”。

)再如,“她轻轻向后一退”中“退”本身含有向后的意义,前面再加上“向后”修饰,意义上就显得多余。

这些现象在现代汉语中表现颇为突出,以往的研究取得了相当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对以往研究做一综述,以方便人们深入探讨。

一、现代汉语中羡余现象的分类羡余现象的分类也可称作羡余现象的表现形式,对这个问题,学者们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表现说徐盛桓(1984)认为语言冗余性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复现和蕴涵两种,其中复现又可分为一个语言单位,即同义单位、近义单位与共指单位的重复出现;蕴涵是一个表达单位所负载的信息,实际上包含了另一个表达单位所负载的信息。

张炼强(1990)把羡余信息分为语言体系中固定存在着的羡余成分和言语活动中临时出现的两种。

前者如“独一无二”中“独一”与“无二”,后者如“没来北京以前”中的“没”。

刘世荣(2006)认为羡余有语言系统中业已存在,人们却未必觉察或认为如此的强制性羡余。

如“身体健康”中的“身”和“体”必须同时出现。

(二)语境说徐盛桓(1984)从羡余信息分析角度,把羡余信息分为单句体内的羡余信息和超句体内的羡余信息,分别对应非语境情况下的羡余和语境情况下的羡余。

汉语口语交际中冗余的语用功能

汉语口语交际中冗余的语用功能

【 2 】 陈恒汉. 南 洋纵 横 — — 文化 接 触 和 语 言教 育 研 究 【 M ] . 北京 : 中国
言 实3 ] 周长楫. 闽南话概说 [ M ] . 福 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 0 1 0 . [ 4 】 汤廷池. 闽南语语法研 究试论 [ M 】 . 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1 9 9 9 .
[ 5 】 詹伯慧. 潮 州话 的 一 些语 法特 点 【 J ] . 中 国语 文, 1 9 5 8 , ( 5). [ 6 ] 张盛 裕 . 潮 阳 方言 形 容词 的程 度 状 语 补语 与宾 语 [ J ] . 方言,
1 9 8 9, (2).
【 7 ] 林伦伦. 汕 头 方言 词 j r - 【 J ] . 方言 ,1 9 9 1 , ( 2 ).
中 ,由于不可避免 地会受到 噪音 等各种 因素的干扰 ,为了 们 发 掘 , 并 不 断 加 以 关 注 ,人 们 不 再 片 面 地 认 识 这 一 语 言
奈达在 2 0 世纪6 O 年 代 确 保信息接 收者能够接 收到有效信 息,信息发 出者往往会 现 象 。 美 国 著 名 的翻 译 理 论 家 尤 金 ・ 发 出 比实 际 需 要 更 多 的 信 息 , 多 出来 的 这 部 分 信 息 就 是 冗 首 次 将 语 言 的 冗 余 特 点运 用 于 翻 译 理 论 与 实 践 ,很 好 地 将
“冗 余 ” 这 一 术 语 源 自2 0 世 纪 末 美 国 科 学 家 申 农
嗦 ”等这些 具有 负面意义 的语 言现象 ,从而极力避免 。然
( C . E . S h a n n o n ,1 9 4 8 ) 的 信 息 论 , 原 指 在 信 息 传 递 的过 程 而 ,随着 语用学研究 的深入 ,冗余 的积极作用 也逐 渐被人

冗余话语的语用分析

冗余话语的语用分析

关键词: 冗余话语; 合作原则; 礼貌原则
Ke r s Re u d n od ; o p rt e P i cp e P l e e s r cp e y wo d : d n a t r s C e i r il ; oi n s i il W a v n t P n
中 图分 类 号 : O 0 H 一

24・ 3
价值 工程
冗余话语 的语用分析
李 娜 L i Na
( 渭南 师范学 院外 国语 学院 , 渭南 740 ; 100 西安 电子科技 大 学人 文学 院,! 70 7 ) i ̄ 10 1 / i ( c ol f o i ag aeS d sWe a o a U i r t, ia 10 0 C i ;c ol f u a ie , ii nvr t , i n7 0 7 , h a S h o o r g L n u g t i , i nN r l n esy We n7 4 0 , h a S ho o m nt s X d nU i s y X ' 10 1C i ) F en u e n m v i n n H i a ei a n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6 4 1 (0 20 — 24 0 10 - 3 12 1 )1 0 3 - 1
0 引 言 ຫໍສະໝຸດ 例如 : 对刚上班 , ①( 走进办公室的同事 ) “ 来啦7”
语 言 的 本质 是 正 确 地 利 用 冗余 的信 息 , 会 说 “ 话 ” 实 是 不 不 废 其 ②( 对正在 喝酒 的两位好友 )喝着呢? ” I . 会 说话 。 所谓 “ 话 ”通 常是 指 话 语 表 述 中 的 冗余 成分 , 为 它们 是 废 , 因 ③( 对两位 正在聊天 的邻 居 )聊着呢? ” “ “ 无意 义 ” , 称 之 “ 话 ” 但 从 语 用 的 角 度 , 毫 的 故 废 。 废话 是几 乎不 存 在 以上 问候 语 看 似 没 有 实际 的意 义 , 由于 它并 没 有 像 狭 义 问候 语 的。 在交际的时候 , 只要说话人 的话得到 了回应 , 或者表达 了一定 的 “ 好” “ 您 、您早 ” 已固定地 充当问候语 , 以这种语言 的成立需要 等 所 意 义 , 不应 当认 为 是 废话 。本 文将 通 过 言 语 行 为理 论 , 就 合作 原 则 , 特殊的场景 支持。 但也正是 这些支持寒喧语 成立的特殊场景令寒喧 礼 貌 原 则 三 个 方面 来 分析 冗 余 话 语 的语 用功 能。 语 违 背 了格 赖 斯 的“ ” 量 的准 则 , 中 包 含 了超 过 需要 的信 息 。 既然 话 1 冗余 话 语 与 言 语 行 为 理 论 已走 进 办 公 室 , 当然 “ 了 ” 既然 已 看 见 对 方 正 在 喝酒 , 然 是 正 来 : 当 言 语 行 为理 论是 由奥 斯 汀 (9 2) 赛 尔(9 9提 出。 般 来 说 , “ 16 和 16 ) 一 喝着 ” 既然 两 个 熟人 正 在 聊 天 , : 当然 是 正 “ 聊着 ” 一 对 恋 人 间 闹别 。 他们 认为语言不仅仅是用来传达信 息或描述事物 , 且常用于 “ 而 干 扭 , 朋 友 守 在 了女 朋 友 家 门 r , 备 道 歉 , 男 '准 l 当看 到 女 朋 友 下 班 , 男 事 ”去 履 行 一 定 的 行 为 。 , 朋 友 没 话 找话 地 寒 喧 一 句 :下 班 啦, , 女 朋 友 气 还 没 消 呢 , “ 7”但 便故 最 常见 的莫 过 于那 个 经 常 出现 在 汉 语 教 学 中 的例 子 。 个邻 居 意 回 了一 句 :你 说 呢? 。 见 , 以 上场 景 中 , 两 “ ”。 可 在 以上 的 “ 废话 ” 含 的 包 都 有吃完晚饭 出门散步 的习惯 , 回在楼 道里碰面 , 每 其中一个 就问 信 息 实 际 已是 互 打 招 呼 的 双 方 所 共 知 的背 景 信 息 , “ 知 故 问 ” 属 明 。 “ 了吗 ” 另 一 个 回 答 说 “ 了” 吃 , 吃 。从 逻 辑 上 讲 , 了 解 到 已经 对 方 根据格赖斯的合作原则 中的“ 的准则 , 在 量” 这应该是不允许的。 “ 了饭 ” 吃 以后 再 问对 方 有 没 有 吃饭 。 这 是 一 件 没 有 意 义 的 , 就 是 也 3 冗 余话 语 与 礼 貌 原 则 说 , 在 讲 “ 话 ” 根 据 塞 尔言 语行 为理 论 对 于 言 语 行 为 的 分 析 , 是 废 。 L eh (9 3 ec 18 )效仿格 赖 斯 的合作原 则提 出 了另 一条 语用原 “ 了吗” 该是一种命题行为。 吃 应 上承发语行为 , 俩邻居互相称呼“ 老 则— — 礼 貌 原 则 , 助 了“ 话 含 意 ” 帮 会 学说 解 答 了这 些 问 题 , 而 丰 从 张 、 王 ” 下 起 话 题 , 以 引 出施 事 行 为 “ 了什 么 ” 成 事 行 为 “ 老 。 可 吃 和 吃 富 和发 展 了格 赖 斯 的 “ 话含 意 ” 论。 会 理 得有点撑, 出来 走 走 ” 。 如 果 更进 一步 , 可 以展 开 其 他 关 于 命 题 等 还 比如 ,你 好 、el” 类 的寒 喧 语 都 是 没 有 实 际 意 义 的 , 可 以 “ hl 之 o 也 的 对 话 。 将 “ 了 吗 ” 在 一 系 列 言 语 行 为 中 分析 , 以知 道 它是 有 算是一种废话。 比如 , 吃 放 可 又 问别人 “ 去哪儿”并 非真的为了知 道他人去 , 实 际 意 义和 作 用 的。 哪 里 ; 西 方 国 家里 , 们 见 面 就 会 不 休 止 地 讨 论 天 气 , 并 非 真 对 在 人 也 再 比如发 生在 战争 时期 一个邮递 员和母 亲的 对话 , eo ee 天气研 究有兴趣。 H p nd 但是作 为一种打招呼的方式 , 或是 为交流作铺 垫, t etlga wi ev u n es T eMe ia o nso p d t ik 或 是 纯 粹 需要 一 种 附 和 。比如 说 完 “ h ee rm t n ro sf g r. h xc n w ma to e pc h i o 去哪 儿 ” , 可 以聊 聊 “ 哪里 后 还 去 u e tm n eo e n r d t mo t to t p t o e v lp ,a d t e o s o i u.As s e dd 8 h 干什么” h i h h i 0 s e 。能够组成一个系列 的言语行为。但是 , 如果按照新格赖斯 s i,“ h e ttet1鲫 m— — n o u nDo n o ” ad W osn ee h — 1 ysnJ a mig ? 会话含 义理论 中的列 文森 三原则 , 这些寒喧语既没有足够 的信息量 “ , ma a l” Ho r ad No 'n, me s , “ e e e r m s rm t e i h T tl ga i f o h W a ( r 量原 则 ) “ 了 吗 ” 。 吃 的信 息 , 上 回 答 最 多 就 一 个 “ 饭 了” 虽然 加 吃 。 De rm e t’ pa t n . ’ 说, 有意 义 。可是 的确 , 义 不 大 。同时 , 照 最 小 极 限化 准 则 , 达 意 按 在 “ rD p r n? heJ a o n osi. Wa e at t”t u D mig ad me n 到交际 目的的情况 下 , 尽量 少说 ( 信息原则 )寒 喧语应该 也属于可 , “ s S n o a,Ho rs i wf y y u o sd a . y ei' 有可 无 的 没 有 什么 意 义 的话 语 。 但如 果在 一 些社 交 场 合 , Mr. a d v l " me ad s il.“ orsni e d Ma b t t s 这种 类似 a mitk . ey o y ma e sa e Mr . a d v l Ma b a n t 废 话 的寒 暄 语却 又 成 为符 合得 利原 则 中礼 貌 准 则 。 有 时 , s e Ev r b d k sa mitk , s S n o a , y e i w s ' a t 更是 符 合 y u O . y e i wa o b d le T etlga sy twa a 最 小 化 极 限 化准 则 。 从 语 言 实 际运 用 的角 度 , 些 寒 暄语 还 是 有一 o rsn Ma b t s sme o y es . h ee rm a si sJ n u 这 Do n o Bu v etetlga i wrn . mig . t ma b erm o g” h e s 定 的作 用 的 。 作 为一个邮差 , 当然知道在那个特殊 时期 , 没有消息才是 好消 4 结 语 息。 当他把带有死亡消息的信件 交给 死者 的母亲 时, 是想极力避 他 总之 , 冗余话语虽然在 对话 中起 不到传 递信息 的作 用 , 却在 建 免与这位 母亲 的正面对话 。 于是他 才不得不说 出:或许这是一个错 立和 维

言语交际中的冗余现象研究

言语交际中的冗余现象研究

非言语交际是指通过身体语言、姿态、面部表情、目光接触、空间距离等非语 言手段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它具有以下特点:
1、普遍性:非言语交际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受语言限制,可以在任何 场合、任何文化背景下使用。
2、情境性:非言语交际与情境紧密相关,相同的非言语行为在不同的情境下 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
4)考察儿童和成人使用冗余信息的差异及其对语言学习和认知发展的影响。
参考内容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 部分。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往往重视言语交际,却忽视了非言语交际的重要 性。实际上,非言语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对于促进有 效沟通、理解文化差异以及处理文化冲突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言语交际中的冗余现象研究
01 引言
03 研究方法 05 结论
目录
02 文献综述 04 结果与讨论 06 参考内容
引言
言语交际是人类社会中最为基本的交流方式之一,它涉及到信息的传递与理解。 在现实的言语交际过程中,人们常常会使用一些冗余的语言信息,这些信息在 传递过程中并不直接携带新的信息,但却对交流的顺畅性和准确性有着重要影 响。本次演示旨在探讨言语交际中的冗余现象,分析其产生原因、特点以及对 交流效果的影响。
性别差异在汉语言语交际中的表现可谓琳琅满目。首先,社会性别角色分工就 是一个显著的例子。传统上,男性与女性在言语表达上有着不同的期待和规范。 男性通常被期待表现出坚定、自信,而女性则被期待表现出温柔、体贴。这种 分工在言语交际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男性通常在商务谈判、公共演讲等场合中 占据主导地位,而女性则在家庭、社交等场合中更胜一筹。
谢谢观看
3、距离感:距离感可以传达不同的情感和意图。例如,当口译员需要传达友 好、亲近的信息时,可以采取身体靠近、握手等措施;而当需要传达敌意、疏 远的信息时,可以采取身体远离、保持沉默等措施。

话语中的冗余信息及其语用分析

话语中的冗余信息及其语用分析
话人 也很难完 全确切地 、 百分 之百地 把言语 形式 ‘ 还原 ’
为它所 代表 的全部 信息 , 编码 和译码 只能 求其 最 大近 似 值” 。在这样的情 况下 , 给出 比实际 需要多 得多 的羡 余 “ 信息 ” 更是完全必要 的。
二、 冗余信息表现及功能分析
(a ) pn 的修辞手法 , 出现了无穷无 尽的幽默 , 而 例如 :
息, 其次 , 编码 的重复也会产生冗余信 息。语 言作为信息传递的最主要 工具 , 在传递信 息的过程 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 冗余 信息。适度的冗余建构 了话语的 美学价值 。
[ 关键词] 话语
冗余信 息 编码
美学价值 [ 文章编号]6 3 8 8 2 0 )2 o 7 2 17 —3 7 (O6 O —0 5 —O
¥D n r i e :Wat r hs s u ss ol d i ,t i o p i p i . e e
W atr i :W h ody u e o tl o ?
D n r i l wa O i e :A l t s l W. te l
王德春 (02 认为冗余 信息是语 言交际过 程 中信 息 20 )
可译 性 。 例 如 :
效率 , 就必须和冗 余作 斗争 。简短 、 练 、 精 准确 等修 辞 原 则, 是针对冗余而提 出的。但是从 语义内容 与语 言形式 就 的矛盾来看 , 从语言 的发 展规律来 看 , 余的产生 不但 不 冗
可能避免 , 而且不必要完全避免 。
[ 收稿 E期]0 5 — 1 t 20 1— 2 0
英 语 的 同 音 同形 异义 词 , 汉 语 里 几 乎 找 不 N ̄ x 应 在 g, - t
成信息损耗 , 降低语言的使用效果。我们要提高语 言使 用

英汉口语交际中冗余的语用功能比较

英汉口语交际中冗余的语用功能比较

1 .引 言
书面语交 际。 以 口语形 式传 递信 息 、 情感 、 思想 的方 式 叫 口语交 际 。以书面语 形式 传递 信息 、 情感 、 思想 的方 式叫书面语交际。
冗余 , 这一术语 源 自申农 ( c . E . S h a n n o n ) 信息论 , 原 指在信 息传递 的过程 中 , 由于 不可避免地会 受到噪音 等 各种 因素的干扰 , 为 了确保信息接 收者能够 接收到有 效
关键词 : 英汉 1 : 7 语交际 ; 冗余 ; 语 用 功 能 中 图分 类 号 : H 0 3 0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9 8 7 6 { 2 0 1 4 ) 0 2 - 0 0 1 4 - 0 5
Ab s t r a c t :R e d u n d a n c y e x i s t s i n a U l a n g u a g e s i n c l u d i n g E n g l i s h a n d C h i n e s e . Mo d e r a t e r e d u n d a n c y u s e d i n c o mmu n i c a t i o n c a n h e l p s h o w p o l i t e n e s s ,e f e c t p h a t i c c o mmu n i c a t i o n ,e x p r e s s o n e’ S f e e l i n g s ,p r o d u c e a mu s e me n t a n d i r o n y ,i n t e n s i f y me a n i n g,o f f e r e x p l a n a t i o n,e l i mi n a t e a mb i g u i t y ,c o mp l e t e i n f o r ma t i o n,r e v i s e i n f o r ma t i o n,e x p r e s s c o n v e r s a t i o n a l i mp l i c a t u r e

语用预设的交际功能

语用预设的交际功能
题。
依据 , 是 靠逻辑 概念 、 语义 、 语境 等推 断 出来 的话 语 的先决条 件, 体现了语 句和交际双方的关系。这个概念最初是一个哲学
概念 , 后来 , 随着语言学的发展 , 预设 开始进入语 言学的研究领 域, 并且 成为了一个重 要的话题 。预设 的研究 价值 也越来越重 要。 然而 , 由于语用 学是一个新兴 的研究领域 , 对预设的研究还 存在很大的不足 , 对其应用 的研究也仅仅局限 于书面语 的运用
仅相信这个命题 , 而且也相信这一命题 能够 被受 话者接受和认
同。 从斯塔 莱克的观点中 , 我们可 以得出语用预设 的定义 , 语 用 预设 就是指在运用语 言过程 中为交际双方共 同接受 的事实 或 命题 , 它虽 然是 句子 的意义成分 , 但并不 以语句 的形 式出现 , 而 是隐藏在语句 的背后 , 作为交 际必 备的背景知识 存在 。 “ 预设” 这个概念是在 2 0世纪后半 叶才传 人中国 , 最早 由 中国著名逻辑学家周礼全 翻译成 “ 预设 ” 。 从 此“ 预设” 理论也成 为 中国语 言学界研究 的一个重要话题 。 预设的研 究成果在我国 很 显著 , 对它提 出的观点也 比较 多 , 众说纷纭 , 观点难 以统一 , 但对 “ 语用预设 ” 现象 的பைடு நூலகம்察结果表 明, 其特点至少应有 四个 :
文史博 览( 理论 ) 2 0 1 3年 2月
C u l t u r e An d H i s t o r y V i s i o n ( T h e o r y ) F e b . 2 0 1 3
语 用 预 设 的 交 际 功 能
李 明
[ 摘
要] 预设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 象, 是语 用学和哲 学研 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 在言语 交际中扮 演着重要 的交际角 色。对预设

冗余在汉语修辞中的积极意义

冗余在汉语修辞中的积极意义

冗余在汉语修辞中的积极意义
冗余是指在表达中重复使用相同的词语、短语或句子的修辞手法。


然冗余往往被视为修辞上的错误,但在汉语修辞中,冗余也具有积极意义。

下面将探讨冗余在汉语修辞中的积极意义。

一、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例如,《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反复描写宝玉对黛玉的情感,使用
了大量的冗余修辞。

例如,“黛玉独自一个站在那里,紧挨着合欢堂杏花
旁的马尾辫子杆上,仔细地仔细地瞧了瞧,什么也没发见。

”这句话通过
反复描述黛玉的动作和情绪,加强了读者对黛玉内心的体会,让读者更加
同情和感动。

二、突出重点,强调语义
三、延长意境,增强修辞效果
例如,古代的诗词中经常会使用冗余修辞,创造出丰富的意境和节奏感。

《白日依山尽》一诗中,“白日依山尽”和“黄河入海流”,通过冗
余的修辞手法,使诗句更加韵律流畅,意境更加宏大壮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口语交际中冗余的语用功能
冗余性作为语言的三大特性之一,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长期以来,冗余被当作一个负面因素,等同于“啰嗦”“废话”“多余”等。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人们都极力避免冗余。

但是随着语用学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多地发现了“冗余”的积极作用。

本文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汉语口语交际中冗余的语用功能,旨在帮助读者提高运用冗余的能力,使冗余能够更好地为日常交际服务。

标签:冗余重复迂说宕词应酬语语用功能一、引言
“冗余”这一术语源自20世纪末美国科学家申农(C.E.Shannon,1948)的信息论,原指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由于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噪音等各种因素的干扰,为了确保信息接收者能够接收到有效信息,信息发出者往往会发出比实际需要更多的信息,多出来的这部分信息就是冗余信息。

冗余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语言的三大特性之一。

但人们易将冗余等同于“赘言”“废话”“啰嗦”等这些具有负面意义的语言现象,从而极力避免。

然而,随着语用学研究的深入,冗余的积极作用也逐渐被人们发掘,并不断加以关注,人们不再片面地认识这一语言现象。

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将语言的冗余特点运用于翻译理论与实践,很好地将信息论与翻译理论相结合。

我国学者徐盛桓(1984)、钱冠连(2007)等也对冗余作了相关的研究。

他们大都是从修辞和翻译的角度对冗余信息进行研究的,而对冗余信息的语用功能却研究甚少。

本文基于前辈们的研究成果,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汉语口语交际中冗余的语用功能。

二、冗余的分类
根据交际方式的不同,可以把交际分为口语交际和书面语交际。

以口语形式传递信息、情感、思想的方式叫口语交际。

以书面语形式传递信息、情感、思想的方式叫书面语交际。

本文只探讨口语交际中的冗余。

关于冗余的分类,国内外学者见仁见智。

王宏(2000)认为,冗余大致可以分为“重复、迂说、宕词、应酬语”四种类型,而这四种类型在口语交际中表现尤为明显。

本文采用王宏的分类法。

(一)重复
汉语言中最常见的冗余是重复。

重复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受话人收到所需信息,或出于其他目的。

例如:
(1)甲:下个月初三,也就是新历的3月8日,你带老二来我新居,也就是东街18号,聚一聚,到时一定来,啊,一定来,啊!
乙:好的,好的,一定去,一定去!(吴天佑,1998:21)
这是一段电话对话,对话中的重复语言是为了确保受话人获得所需信息。

(二)迂说
迂说是指在谈话时,为了避免伤害对方,或者为了顾及对方的面子,说话人往往不直接表达要说的意思,而往往是采用绕弯子、委婉其词的手法来传达信息。

例如:
(2)有人指责英国首相丘吉尔“做事总不能尽善尽美”,这显然是吹毛求疵。

如果正面辩驳,要费很多口舌。

丘吉尔却对指责他的人讲了一件事:一次,在普利蒙斯港,有一位船夫救起了一个即将溺死的少年。

一个星期后,一位太太来找这位船夫,问:“上星期救我孩子一命的人是不是你?”“是的。

”船夫说。

“哦,我找你好几天了,我孩子的帽子呢?”那位太太说。

讲到这里,那位爱挑毛病的人满面通红,悄悄离去。

(郑南生,2008:14)
丘吉尔没有用简短直白的语言,而是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巧妙地回击那些爱吹毛求疵的人的指责,形式不可谓不冗长,然而正是这种回答的方式显示了他良好的修养,又使得回击更加有力,同时也给对方留了一定的面子。

(三)宕词
人们在讲话时,常常使用一些宕词,如汉语的“嗯、呀、这个、那个、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

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看,这些宕词属于冗余,因为它们本身不带有任何信息,只起到为说话者赢得时间来继续谈话,或让受话者有时间来消化或理解谈话内容的作用(徐鹏,2007:372~373)。

例如:
(3)撒贝宁(《今日说法》节目主持人):阮教授,您好,您在《今日说法》做了这么多期节目嘉宾,其中涉及到诈骗的也不少,(诶)您认为这个骗子他这个骗局花样百出,中间是不是也能够找出一些有特点有规律的东西?
阮齐林(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这个)诈骗手段(嘛),比较多的(这个)有这么几种,一个就是以小利(吧),以这个利益项的诱惑(吧),来(这个)使他人(这个)上当受骗,比如说投资啊!有高的回报率啊。

(《今日说法——诱人的投资》2008-4-30)
这是一段电话采访录音,中国政法大学的阮齐林教授在电话里接受了《今日说法》节目主持人撒贝宁的采访,由于事先没有作太多准备,所以在回答主持人的问题时出现了许多“这个”“吧”“嘛”之类的填充词。

相比之下,主持人撒贝宁的话语就要流畅许多,一是因为主持人在节目播出前就作好了充分的准备,二是因为主持人有较高的素养。

(四)应酬语
人们在使用此类语言时,往往是出于社交礼貌的目的,而不是为了传递信息。

许多见面和分手时的日常用语以及有关健康、天气等的用语,如:“你好!”“吃饭了吗?”“上街啊?”“下班啦?”“回来啦?”等均属于应酬语。

应酬语主要起到交际功能,不能只看其字面意思。

三、汉语冗余的语用功能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合理性。

汉语冗余也是如此。

虽然从信息量来看,冗余的确没有传达多少新信息,但从语用的角度来看,冗余在口语交际中具有表达礼貌、寒暄应酬、表达情感、幽默讽刺、加强语义、解释说明、消除歧义、完整信息、修正信息、稀释浓度、引起注意、敷衍回避、反映亲疏等功能。

(一)表达礼貌功能
利奇在礼貌原则中提出了“得体性准则、慷慨性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及同情准则”6条准则。

恪守这6条准则是成功交际的基础。

通过语言来表达礼貌是交际成功的主要手段,冗余则为交际者表达请求、讥讽、责备、不满、敷衍搪塞和推诱回避等提供了一种礼貌的表达方式。

例如:
(4)主人:啊,怠慢了,怠慢了。

客人:谢谢,谢谢,打搅了,打搅了。

主人:哪里,哪里,欢迎有空常来。

客人:好了,好了,请留步,请留步。

主人:那您走好,再见,再见!(徐鹏,2007:366)
这段送客的对话中有不少重复使用的话语,人们读后不仅不感到累赘,反而觉得主客双方都彬彬有礼,非常亲切自然。

如果去掉那些重复的话,反倒觉得不对劲了。

(二)寒暄应酬功能
“寒暄”的本义是“寒冷与温暖”,后来专指人们见面时谈天气冷暖、起居、饮食、生活琐事和相互致意的应酬话,是社会交际的一种手段。

寒暄的目的不是为了传达信息和说话人的思想,而是要建立关系和实现话语过渡,表达“人际含义”——即对交际者双方关系的认可、建立、保持以及加强。

(5)(商店里)A:买东西?
B:买东西。

(影院里)A:看电影?
B:看电影。

(车站上)A:等车?
B:等车。

(魏在江,2000:31)
上面是三组不同语境里打招呼的例子,日常生活中明知故问的情况很多。

上述例子A的问话显然是明知故问,从信息论角度看实属多余。

可从语用角度看是必要的,它起到了寒喧应酬的功能。

(三)表达情感功能
利用冗余,提供过多的信息,有时并不是为了保持信息的畅通,而是为了抒发个人的情感。

例如:
(6)“你以为我会留下来,成为你觉得无足轻重的人吗?你以为我是一架自动机器吗?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吗?能让我的一口面包从嘴里抢走,让我的一滴活水从我杯子里泼掉吗?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了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

我现在跟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就像两个都经过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的面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夏洛蒂·勃朗特,1995:3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