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文化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研究》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要讨论中华诗歌的传承与发展”阅读答案

“要讨论中华诗歌的传承与发展”阅读答案

“要讨论中华诗歌的传承与发展”阅读答案“要讨论中华诗歌的传承与发展”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要讨论中华诗歌的传承与发展,就必须回答什么是中华诗歌的精神,然后还要回答,这种精神有没有拓展和变化的问题。

我们从现有标本看到的,是从《诗经》到汉魏时期的古风、乐府这样一些带有先民原初思维特质的歌咏;看到的是唐宋以来的诗体自觉及形式上的登峰造极。

后世的人们,在将早期汉语固有的声韵和节奏逐步书面化、文本化的同时,渐渐游离了天然的性情流露和生命哀叹,又被儒道之类的政治文化辖制,成为千年不变的教化工具,即便屡屡出现反抗栽道、逃离世俗、解放心灵的冲动,却终归是游戏性质的,在认识上,在精神层面则是宿命论的和停滞的。

古代中国的诗歌,粗朴纯真,感时伤事,但少有对人的意识的深层观照,少有对精神世界的持续探求。

近世白话文运动的副产品之一就是所谓新诗的诞生,但这个诞生的过程却至今都不能说已经结束。

就仿佛唐代以后的近体之变,相对于汉魏乐府及更早的诗歌,是又一次诗体的自觉。

“新诗”似乎是一种基于思想浪漫而催化出的文体的浪漫——胡适、徐志摩、郭沫若这样一些典型人物大肆铺陈,为情造文,因时事造文,假思想之名造文,自由体翼然展翅。

有人称此处发生了文化的断裂,其实非也。

白话文运动也就是汉语的现代化,其功也许可比近代社会历史运动中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因为只有少数人掌握的书写、表意系统,被空前地大众化了,文化的神秘与特权色彩被抹去,民主的曙光已经初现。

但诗歌却很快停滞不前,原地踏步,再次脱离了读者大众。

原因在于,新诗对体制有解放而无建设,基于语言的音韵节奏等特质的形式生命,涣散为七零八落的长短句,没有了任何抑扬抗坠、顿挫起伏,所谓“内在节奏”的形成也并无章法,诗人们只是率性而为。

最重要的是,新文化运动起初的精神动因——与呼唤民主、科学、自由,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吁求健康国民性等“五四”精髓共生的思想锐气,在诗歌中不仅未见光大,反而屡被强强的战祸与社会的癫狂所压制干扰,及至消弭不见了。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的阅读答案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的阅读答案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的阅读答案李杜风格,论者纷纭,而以严羽的两句话最为中肯:“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沧浪诗话·诗评》)飘逸与沉郁这两种风格的形成,取决于李杜两人思想、性格的不同,以及创作态度和题材的差异,具体则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上。

前人说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固然未必十分确切,但从意象的虚实上看,的确可以看出李杜风格的不同。

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的细节作精致的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用一些表面看来互相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拼接成具有浓烈艺术效果的图画。

《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李白的夸张是最大胆的,像“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杜甫虽然也有夸张的手法,但总的看来却是偏于写实的,如“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给人以逼真之感。

他的一些记游诗,如《铁堂峡》《盐井》《泥工山》等简直是一幅幅描绘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的图画,可补地理记载之不足。

杜诗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表现内心感情的细微波澜。

杜甫写诗往往从实处入手,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统摄全局的问题上。

杜甫曾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夸赞画家王宰,说他能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杜甫自己的诗也是如此。

杜甫有些诗是从身边琐事中引出国计民生的大————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问题,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还有些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细节穿插起来。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大处着眼,何等悲壮!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改从小处落笔,又是何等细腻!又如《北征》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整个国家的变化。

在纵论国家大事之中,插入一段关于儿女衣着的细节描写,用这个真实的细节反映战乱带给人民的苦难。

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写安史之乱的古体诗,但虚实的处理不同。

2023届河南省郑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届河南省郑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之初一处极其狭小的区域,出荆山,越汉水,崛起为“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泱泱
大国。一直到楚文王迁都郢之前,楚国八百年的时光,有三百五十年是以此地作为中心,
十七代国君都在这个“荆棘围而城之”的简陋之处,教民稼穑,筹谋攻伐。如果以人生
作为譬喻,这一时期的楚国历史,仿佛一个人从幼年成长为青年。
这一处楚国立国的封邑,当年是穷边僻壤,自然环境恶劣。《左传·昭公十二年》
2023 届河南省郑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四”以来形成、目前仍十分流行的《诗经》研究范式可称为现代诗学,其特点 是把《诗经》只做诗讲。事实上,《诗经》在历史上是以“经”的形式而非以“诗”的 形式发挥作用的,《诗经》首先是“经”,其次才是“诗”。
在《诗经》产生及流传过程中,既有“源的真实”,也有“流的真实”。前者指诗 篇产生的背景、主题原本是什么,后者指《诗经》在历史上的实际影响是什么。研究《诗 经》,不能以“源”的真实否定“流”的真实,反之亦然。比如,现代诗学认为《关雎》
试卷第 1页,共 11页
反映的是青年贵族的爱情,倘果真如此,那就是源的真实。但是,经学史上古人从未把 它作为爱情诗。从孔子开始即如此,新出土的《孔子诗论》强化了这一点。《毛诗》认 为是倾“后妃之德”,今文经学认为是“刺康王晏起”。看来古人的认识也不尽同,一 篇兼备美刺两说。达则是流的真实。从流的真实看,《诗经》在历史上的作用是教化。 以教化为导向的《诗经》诠释史与共说是解释诗的本来意义的历史,倒不如说是塑造诗 教传统、建构中华文化文明的历史。
现代分科学术推进了研究的深入,但也造成了学科分隔。今后研究《诗经》,不树 立国学、中华文化学的学科概念,不采用辩证地统一古今诗学、打通文史哲界限的新经 学方式,而欲觅得《诗经》作为“经”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底蕴,未必不是缘木求鱼。

关于诗经现代文阅读答案

关于诗经现代文阅读答案

关于诗经现代文阅读答案《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先的老祖宗,中间有不少当时的民间歌词,被采收而保存了。

这全是些极优美极生动的作品,后代的中国文学,都从此演生。

全部《诗经》共约三百首。

其作品年代,则自西周初年下迄春秋鲁宣公时,约当西元前一千一百年至西元前六百年,包括着五百年的长时期。

在这三百首诗中间,虽有许多宗庙里祭享上帝鬼神和祖先的歌曲,但大体上依然是严肃与敬畏心情之流露。

亦有一种“神人合一”的庄严精神与宗教情绪,但却没有一般神话性的玄想与夸大。

中间亦有许多记载帝王开国英雄征伐的故事,但多是些严格经得起后代考订的历史描写,亦附随有极活泼与极真挚的同情的想象,但绝无像西方所谓史诗般的铺张与荒唐。

中间亦尽有许多关涉男女两性恋爱方面的,亦只见其自守于人生规律以内之哀怨与想幕,虽极执著极诚笃,却不见有一种狂热情绪之奔放。

中问亦有种种社会下层以及各方面人生失意之呼吁,虽或极悲痛极愤激,但始终是忠厚恻怛,不致陷于粗厉与冷酷。

所以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又说:“哀而不伤,乐而不淫。

”又说:“温柔敦厚诗教也。

”这些全能指陈出在古诗中间透露出来的中国古代人心中的一种境界,一种极真挚诚笃而不偏陷的境界。

孔子曾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亦是指着这种境界,这种人类情思之自然中正合乎规律而不致放肆邪僻的境界而说的。

我们可以说,《诗经》是中国一部伦理的歌咏集。

中国古代人对于人生伦理的观念,自然而然地由他们最恳挚最和平的一种内部心情上歌咏出来了。

我们要懂得中国古代人对于世界、国家、社会、家庭种种方面的态度与观点,最好的资料,无过于此《诗经》三百首。

在这里我们见到文学与伦理之凝合一致,不仅为将来中国全部文学史的渊泉,即将来完成中国伦理教训最大系统的儒家思想,亦大体由此演生。

孔子日常最爱诵诗。

他常教他的门徒学诗。

他常把“诗”“礼”并重,又常并重“礼”“乐”。

乐礼一致,即是内心与外行,情感与规律,文学和伦理的一致。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诗经楚辞部分复习参考题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诗经楚辞部分复习参考题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诗经楚辞部分复习参考题答案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诗经楚辞部分复习参考题填空题1、(《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共收录了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五六百年间的(305)篇诗歌。

2、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代表《诗经》的(国风)和代表《楚辞》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3、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政治倾向、崇高的爱国爱民精神,在文学史上素有“诗史”之称。

4、中唐诗人白居易大力提倡和写作“惟歌生民病”的“新题乐府”,他和元稹等发起进行的(“新乐府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理论、有实践的现实主义诗歌运动。

5、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赞誉屈原的(《离骚》)一诗“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这里的“三百篇”指的是(《诗经》)一书。

6、汉代辞赋家(贾谊)继承屈“骚”精神,创作了骚体赋《吊屈原赋》、《鵩鸟赋》,后人称誉“骚人情境,于斯犹见”。

7、建安诗人(曹植)的诗歌作品《白马篇》等以及抒情赋《洛神赋》都具有比较突出的浪漫主义倾向。

8、“思无邪”是(孔子)对《诗三百》的思想内容的评价,他还把《诗经》的政教功用概括为“兴、观、群、怨”。

9、汉代传习《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中,鲁诗创建最早,影响也最大,它的创始人是鲁人(申培)。

齐诗的创始人是齐人(辕固),他采用阴阳五行学说,以《诗》来解说《易》和律历。

韩诗的创始人是燕人(韩婴)。

毛诗是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所创,特点是以诗论史。

四家诗中,被称为“今文三家”或者“三家诗”的是(鲁诗)、(齐诗)、(韩诗)。

10、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所作的(《毛诗传笺》)一书,集今古文经学研究之大成,主要为毛氏的《诗故训传》作注。

三家诗自此渐渐衰亡。

11、唐代孔颖达主持撰定70卷的(《毛诗正义》)集唐前汉学之大成,是唐代科举考试的官定标准《诗经》教本,在《诗经》研究史上,是《毛传》、《郑笺》之后又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研究》阅读及答案

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研究》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诗歌起源的探讨同艺术起源的探讨一样,曾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

时至今日,用思维与文化的眼光重新考虑这一课题,似可区分出诗歌的二重起源——圣诗与俗诗,分别加以探讨,可以避免许多纠缠不清的死结,使问题逐步明朗化。

简单地讲,圣诗指服务于宗教信仰和礼仪活动的诗歌唱词,如祭祀歌词、咒词、祝祷之词、招魂曲词等等。

圣诗起源较早,当与人类法术思想的成熟和语言的发生同步。

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如古印度《吠陀》和《薄伽梵歌》、古伊朗的《阿维斯塔》、希伯来《圣经》中的诗篇、古埃及的《阿维斯塔》中的诗作、苏美尔和巴比伦文明中的颂神诗与创世史诗《艾努玛·艾利什》、古希腊文明中大部失传了的诗体启示录等,便都是因及时见诸文字记载而保存至今的圣诗。

俗诗是相对圣诗而言的,泛指一切与宗教信仰并无直接关联的民间歌谣、韵语唱词等。

俗诗的起源从理论上讲,当与圣诗不相上下,同样以人类语言能力的发生为前提。

但由于二者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大不相同,所以早期的俗诗大都因为无法及时记录为文字而湮没无闻了。

《诗经》中的“颂”与“风”,大致相当于这里所说的“圣诗”与“俗诗”,而“雅”则介乎二者之间。

圣诗与俗诗虽同样古老,但其内容和形式却各具特色,相互之间既有影响作用,又明显地属于不同的思维和文化的产物。

圣诗的溯源研究实际上必然属于宗教文化的范畴。

俗诗的根源则在于世俗文化,尤其是民间的文化。

随着从原始到文明的演进,许多本来作为宗教信仰对象的圣诗逐渐向世俗化方向转变,也就是从固定于仪式场合演唱的歌诗向非信仰的、文学性的说唱诗转变。

我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现存的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以创世神话和祖先事迹为主题的长叙事诗,似可看作由仪式性的圣诗脱胎而来的产物,但它们同世俗的抒情歌诗并不同源。

安德鲁·兰的看法是,应区分民歌与史诗的不同来源,他说:“民歌有长时期和普遍的流传是可以证明的;这些歌,是从民众嘴里和心里出来的,同那些艺术诗,由于贵族为得到一种只有他们能有的那种史诗而生的,可以说是正相反。

诗经导读参考答案

诗经导读参考答案

诗经导读参考答案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源头。

它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了周朝时期的各种民歌、宴会歌谣、祭祀诗歌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份诗经导读参考答案,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古老而优美的诗集。

首先,让我们从诗经的起源与背景开始。

诗经的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之间,跨越了周朝东周时期。

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时期,也是诗经产生的土壤。

在这个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出现了阶级分化,人们开始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创作和欣赏文学艺术。

诗经的内容非常丰富多样,包括了风、雅、颂三大类。

其中,“风”是指民歌,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爱情、婚姻等方方面面;“雅”是指宴会歌谣,描绘了当时贵族阶层的生活和情感;“颂”是指祭祀诗歌,用于祭祀神灵和祖先。

这些诗歌以其朴实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感染着后人。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些具体的诗经篇目。

例如,《关雎》这首诗歌,描述了一个爱情故事。

它以描写两个相爱的人分离为主线,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这首诗歌通过简洁而优美的语言,将人们对爱情的悲欢离合表达得淋漓尽致。

还有《大雅》中的《文王》一篇,这是一首颂歌,歌颂了周文王的伟大功绩和高尚品德。

诗中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展示了文王仁爱民众、勤政爱民的形象,让人们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仰之情。

此外,《诗经》中还有一些诗歌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感悟。

例如,《周南》中的《关雎》和《桃夭》等诗歌,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变幻无穷的景象,让人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无限可能。

诗经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节奏感,常常采用对仗、反复、倒装等修辞手法。

这些手法使诗经的语言更加优美动人,使人们在朗诵和欣赏时能够感受到诗歌的韵律之美。

最后,诗经不仅是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古代社会、文化和思想的重要资料。

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研究》阅读及答案.doc

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研究》阅读及答案.doc

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研究》阅读及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诗歌起源的探讨同艺术起源的探讨一样,曾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

时至今日,用思维与文化的眼光重新考虑这一课题,似可区分出诗歌的二重起源——圣诗与俗诗,分别加以探讨,可以避免许多纠缠不清的死结,使问题逐步明朗化。

简单地讲,圣诗指服务于宗教信仰和礼仪活动的诗歌唱词,如祭祀歌词、咒词、祝祷之词、招魂曲词等等。

圣诗起源较早,当与人类法术思想的成熟和语言的发生同步。

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如古印度《吠陀》和《薄伽梵歌》、古伊朗的《阿维斯塔》、希伯来《圣经》中的诗篇、古埃及的《阿维斯塔》中的诗作、苏美尔和巴比伦文明中的颂神诗与创世史诗《艾努玛·艾利什》、古希腊文明中大部失传了的诗体启示录等,便都是因及时见诸文字记载而保存至今的圣诗。

俗诗是相对圣诗而言的,泛指一切与宗教信仰并无直接关联的民间歌谣、韵语唱词等。

俗诗的起源从理论上讲,当与圣诗不相上下,同样以人类语言能力的发生为前提。

但由于二者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大不相同,所以早期的俗诗大都因为无法及时记录为文字而湮没无闻了。

《诗经》中的“颂”与“风”,大致相当于这里所说的“圣诗”与“俗诗”,而“雅”则介乎二者之间。

圣诗与俗诗虽同样古老,但其内容和形式却各具特色,相互之间既有影响作用,又明显地属于不同的思维和文化的产物。

圣诗的溯源研究实际上必然属于宗教文化的范畴。

俗诗的根源则在于世俗文化,尤其是民间的文化。

随着从原始到文明的演进,许多本来作为宗教信仰对象的圣诗逐渐向世俗化方向转变,也就是从固定于仪式场合演唱的歌诗向非信仰的、文学性的说唱诗转变。

我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现存的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以创世神话和祖先事迹为主题的长叙事诗,似可看作由仪式性的圣诗脱胎而来的产物,但它们同世俗的抒情歌诗并不同源。

安德鲁·兰的看法是,应区分民歌与史诗的不同来源,他说:“民歌有长时期和普遍的流传是可以证明的;这些歌,是从民众嘴里和心里出来的,同那些艺术诗,由于贵族为得到一种只有他们能有的那种史诗而生的,可以说是正相反。

书边事阅读答案

书边事阅读答案

书边事阅读答案【篇一:2015届高考语文总复习思想感情类对点训练巩固试题】> 1.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长相思林逋吴山青,越山青。

两岸青山相送迎。

谁知离别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

江头潮已平。

【注】①罗带:香罗带。

古人把香罗带打成同心结,表示永远相爱。

试就你的理解,简单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是一首送别诗。

写一个青年女子因爱情受到波折(罗带同心结未成)而泪别情人(君泪盈,妾泪盈,两岸青山相送迎)时的情景。

表达诗人的离情别绪及依依难舍之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对雪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①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此诗为《春望》同一时期的作品,从全诗看,说说本诗的主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深沉的忧思)(忧国忧民)而又无能为力的苦闷心情。

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闺怨白居易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末尾一句中“冷”字写出了哪几层含义?请结合诗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唐诗中常常有秋闺捣衣、制衣和寄衣的描写。

在白居易的时代,府兵制已破坏, 1 ①①但家人为征夫寄寒衣,仍然是需要的。

寒月高悬,梧桐影疏,冬衣未成,秋霜欲下,想到征夫不但难归,而且还要受冻,岂能无怨?于是,剪刀上的寒冷,不但传到了她手上,而且也传到了她心上。

[充满时代性的诗学阐释阅读答案]荷尔德林诗的阐释

[充满时代性的诗学阐释阅读答案]荷尔德林诗的阐释

[充满时代性的诗学阐释阅读答案]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充满时代性的诗学阐释阅读答案充满时代性的诗学阐释阅读答案《充满时代性的诗学阐释》阅读材料诗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学的基本内容。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这样评论:“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翻开我们今天所见的《论语》,以及《史记》中的《孔子世家》,我们可以发现孔子经常用《诗经》来教育学生,与学生讨论人生、政治与文学诸多问题。

著名学者与文人朱自清先生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出版过一本书叫做《诗言志辨》,其中详细地谈到了《诗经》在那个古老的年代中,成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百科全书。

后来,八十年代的裴斐先生曾写过《诗缘情辨》,认为诗学之核心乃是诗缘情,可以与诗言志互证。

这一观念同样在当时的文论界引起过广泛的影响。

此后,中国诗学与文论一直成为人文学科的热门,产生了众多的研究成果。

中国古代诗学,与其他民族的诗学相比,更具有人文的蕴涵,它融宗教、人文于一体,其中深藏着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是感性与知性、情感与理智的统一体。

《文心雕龙·风骨篇》云:“《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

”中国古代的诗学既有今天所说的文学的因素,更有民族文化的特质。

明乎此,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秦汉之前,六经以《诗经》为首。

其实,即使在秦汉之后,《诗》学也一直是经学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国文学批评的核心。

在诗经精神中,还折射出中华人文的玄奥,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闻一多先生写过《神话与诗》,试图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去解释《诗经》,探索中华文化的玄奥,从而打破了单一的经学路径。

我自己在九十年代也写了专著《兴:艺术生命的激活》,对于“诗可以兴”的命题进行过专门的研究,越发感到中国诗学中的玄机很深。

随着近几年西方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诗学融入中国学术界,关于诗性精神与中国文化之特质的探索更是成为多学科互融的焦点所在。

因此,对于中国古代诗学的阐释与解读,是生生不息的,是充满时代性的。

文学:诗歌与散文考试答案三

文学:诗歌与散文考试答案三

文学:诗歌与散文考试答案三1、单选下面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喟(kuì)然比(bǐ)及飧(sūn)千乘(chéng)B、侍(shì)坐先妣(bǐ)李存勖(xù)窥(kuī)伺(江南博哥)C、哂(shěn)笑栏楯(shǔn)铿(kēng)尔呱呱而泣(guāguā)D、象笏(hù)老妪(ōu)实以蕃(fán)偃仰啸歌(yǎn)正确答案:B2、问答题《诗经》中的讽喻规谏诗和怨刺批判诗在思想情感上有哪些异同?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1)其不同在于讽喻规谏诗的主要内容是对统治者的谆谆劝告儆诫其感情基调表现为对周王朝行将倾圮的命运的忧心如焚即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怨刺批判诗的主要内容是对社会的黑暗现实直言不讳的大胆批判其感情基调表现为抒愤述伤即感慨个人际遇的忧生之情。

(2)其精神实质上的共同点是对国家命运的的关注对现实政治的关注它们共同构成了《诗经》的讽喻精神。

3、问答题结合作品分析左思咏史诗的特点及其对咏史诗发展的贡献。

正确答案:左思咏史诗的特点是借史言志通过咏史来抒写自己在门阀世族社会里才能无法施展、理想无法实现的痛苦愤懑。

如其二借金张世家和冯唐的对比影射现实其六借荆轲表达对世族豪门的鄙弃、对自身价值的肯定。

其对咏史诗发展的贡献在于真正将“诗”和“史”结合在一起将史事的叙述和言志咏怀结合在一起为咏史诗的发展开阔了的道路。

4、填空题()是宋代作家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句子这首词也是咏史怀古词中的名作。

正确答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5、填空题《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是作家()追忆早年经历寄托故国之思的作品。

正确答案:张岱6、填空题()是诗人屈原早期创作的一首咏物述志诗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赞美橘树受命不迁、秉德无私的品性并将它作为自己的师表。

正确答案:《橘颂》7、单选?对下列各句句式特点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诗经阅读理解附答案

诗经阅读理解附答案

诗经阅读理解附答案《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那么关于诗经阅读附答案是怎样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诗经阅读理解附答案,欢迎阅读。

《诗经》阅读材料诗经《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诗经》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

《诗经》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

《诗经》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导读: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i]。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i]。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i]。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雎鸠( jū)(jiū)窈窕( yǎo )( tiáo )好逑(h ǎo )( qiú)寤寐( wù)( mèi )溯洄( sù)( huí)坻( Ch í)荇菜( xìng )2.填空题。

(1)《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305 _篇,包括风、雅、颂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

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C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

“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诗经》中考文言文 语文阅读答案

《诗经》中考文言文 语文阅读答案

《诗经》中考文言文语文阅读答案《诗经》中考文言文语文阅读答案篇一24、《诗经》两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讨论法;品读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出示投影: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诗经文学常识真题答案解析

诗经文学常识真题答案解析

诗经文学常识真题答案解析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不仅是文学史上的重要经典之一,也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风俗和民俗的重要资料。

对于学习诗经文学常识的人来说,掌握真题的解析是提高考试成绩的关键。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些典型的真题来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诗经文学的知识。

一、关于诗经的起源和作者问题问题:诗经的起源与作者是怎样的?解析:诗经的起源和作者问题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

目前主流观点认为,诗经是由先秦时期手工业发达、农业货币经济萌芽的诸侯国家,以及当时生活在这些国家中的广大劳动人民所共同创作而成。

由于诗经诗歌的作者没有署名,因此无法明确作者的身份。

但从诗经中所反映出的时代背景、社会生活以及文化特点等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推测出诗经的作者来自于当时的贵族和平民阶层,甚至包括被压迫的奴隶阶层。

二、关于诗经的体裁和题材问题问题:诗经中有哪些体裁和题材?解析:诗经的体裁和题材非常丰富多样。

体裁上主要有:风(形容自然景物和人物的抒情诗)、雅(形容宴乐,以及对人际关系、道德礼仪的讴歌和批评)、颂(歌颂帝王的威德和功绩)。

题材方面主要包括:爱情、婚姻、家庭、聚会、战争、伤感等。

这些题材涵盖了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感情。

三、关于诗经的文学特点问题问题:诗经的文学特点有哪些?解析:诗经的文学特点主要有五个方面:古朴自然、形象生动、情感真实、语言简练、音乐性强。

首先,诗经的语言古朴自然,常使用古汉语,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其次,诗经的描写方式形象生动,具备鲜明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

此外,诗经表达的情感真实,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情感和思想。

另外,诗经的语言简练,文字精炼,能够用简短的篇幅来表达丰富的内涵。

最后,诗经是古代音乐和文学相融合的产物,具有浓厚的音乐性,是当时人们祭祀、乐舞和宴会的重要伴奏。

四、关于诗经的价值和意义问题问题:诗经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解析:诗经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而深远的价值和意义。

尔雅《诗经》导读课后习题答案

尔雅《诗经》导读课后习题答案

1【单选题】关于《诗经》中的词,以下哪个说法是不确切的?(D)A、诗经中的词实际上是歌词B、诗经中的词是最初通过歌唱传承的C、诗经中的词是因为礼乐活动的需要而创造的D、诗经中的词是可以当成诗来诵读2【单选题】据研究,“诗经”一词是在(B)才被固定下来,并作为一本书的名称。

A、南朝B、南宋C、北朝D、北宋3【判断题】《诗经》中的词是在“礼坏乐崩”之后才被逐渐记录下来,并成为文本读物。

(√)1.21【单选题】以下哪一部文献中是将“六义”称为“六诗”?(C)A、《毛诗序》B、《周易》C、《周礼》D、《毛诗正义》2【单选题】“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是郑玄对“六义”中(A)的解释。

A、“赋”B、“比”C、“兴”D、“风”3【单选题】根据郑玄的解释,“颂之言诵也,容也。

”中“容”的意思是(C)。

A、容量B、状态C、舞蹈D、容貌4【单选题】“主文而谲谏”中的“谲谏”与以下哪一种劝诫方式类似?(B)A、正谏B、讽谏C、忠谏D、戆谏5【判断题】东汉时有“两郑”,郑玄被称为“前郑”,郑众被称为“后郑”。

(×)6【判断题】根据《毛诗大序》的阐释,“雅”诗可以分为“大雅”和“小雅”。

(√)1【单选题】“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语出(D)。

A、《毛诗序》B、《毛传》C、《毛诗大序》D、《毛诗正义》2【单选题】根据朱熹的注释,“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指的是以下哪一“义”?(C)A、“赋”B、“比”C、“兴”D、“风”3【单选题】“螽斯门”中的“螽斯”实际上指的是(B)。

A、葫芦B、蚂蚱C、石榴D、鱼籽4【判断题】《诗集传》是由唐代孔颖达所著的关于《诗经》的研究著作。

(×)5【判断题】“比显而兴隐”是说“比”一般很容易看出来,但是“兴”就相对含蓄隐晦一些。

(√)2.11【单选题】在十五国风中,属于王家直属区域的风是(A)。

A、周南和召南B、曹风和豳风C、魏风和唐风D、王风和郑风2【单选题】《诗经·豳风·东山》主要讲了以下哪一位历史人物东征的故事?(D)A、公刘B、管叔C、蔡叔D、周公3【单选题】最早提到王官采诗的大致情况的先秦典籍是(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的文化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研究》阅读答案
导读:诗歌起源的探讨同艺术起源的探讨一样,曾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

时至今日,用思维与文化的眼光重新考虑这一课题,似可区分出诗歌的二重起源圣诗与俗诗,分别加以探讨,可以避免许多纠缠不清的死结,使问题逐步明朗化。

简单地讲,圣诗指服务于宗教信仰和礼仪活动的诗歌唱词,如祭祀歌词、咒词、祝祷之词、招魂曲词等等。

圣诗起源较早,当与人类法术思想的成熟和语言的发生同步。

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如古印度的《吠陀》和《薄伽梵歌》、古伊朗的《阿维斯塔》、希伯来《圣经》中的《诗篇》、古埃及的《亡灵书》中的诗作、苏美尔和巴比伦文明中的颂神诗与创世史诗《艾努玛艾利什》、古希腊文明中大部分失传了的诗体启示录等等,便都是因及时见诸文字记载而保存至今的圣诗。

俗诗是相对圣诗而言的,泛指一切与宗教信仰并无直接关联的民间歌谣、韵语唱词等。

俗诗的起源从理论上讲,当与圣诗不相上下,同样以人类语言能力的发生为前提。

但由于二者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大不相同,所以早期的俗诗大都因为无法及时记录为文字而湮没无闻了。

《诗经》中的颂与风,大致上相当于这里所说的圣诗与俗诗,而雅则介乎二者之间。

圣诗与俗诗虽同样古老,但其内容和形式却各具特色,相互之间既有影响作用,又明显地属于不同的思维和文化的产物。

圣诗的溯源研究实际上必然属于宗教文化的范畴。

俗诗的根源则在于世俗文化,
尤其是民间的文化。

随着从原始到文明的演进,许多本来作为宗教信仰对象的圣诗逐渐向世俗化方向转变,也就是从固定于仪式场合演唱的歌诗向非信仰的、文学性的说唱诗转变。

我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现存的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以创世神话和祖先事迹为主题的长叙事诗,似可看作由仪式性的圣诗脱胎而来的产物,但它们同世俗的抒情歌诗并不同源。

安德鲁兰的看法是,应区分民歌与史诗的不同来源,他说:民歌有长时期和普遍的流传是可以证明的;这些歌,是从民众嘴里和心里出来的,同那些艺术诗,由于贵族为得到一种只有他们能有的那种史诗而生的,可以说是正相反。

按照这种看法,民歌出自民间,反映的是民众的世俗心声;史诗出自贵族,是个人性诗作的滥觞。

如果参考当代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进一步确认,安德鲁兰所区分的两类源头实际上正是圣与俗的区别。

与史诗相对的民歌或歌谣之所以具有充分的世俗特性,是因为它们出自远离宗教圣事的民间下层阶级。

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说的正是下层民歌创作的情况,与美盛德的宗教诗和史诗显然大异其趣。

(摘编自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研究》)
1.下列对“圣诗”与“俗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圣诗与俗诗是学者运用当今的思维与文化的眼光来研究诗歌
起源时似可区分出来的诗歌产生的两个不同的源头。

B.圣诗与俗诗虽然属于不同的思维和文化的产物,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各自的特色,但它们之间互相有影响。

C.俗诗泛指一切与宗教信仰并无直接关联的民间歌谣、韵语唱词等,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超过了圣诗。

D.圣诗是指服务于宗教信仰和礼仪活动的诗歌唱词,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即属于此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用思维与文化的眼光探讨诗歌的起源,虽然可以避免不少纠缠不清的死结,使问题逐步明朗化,但还不能很肯定地说彻底解决了诗歌起源的问题。

B.《阿维斯塔》、《阿维斯塔》、《艾努玛·艾利什》等作品之所以能够被大部分记载下来并得以流传,可能是因为它在初民意识形态中有着较高的地位。

C.民歌出自民间,反映的是民众的世俗心声;史诗出自贵族,是个人性诗作的滥觞。

安德鲁·兰的观点恰好说明诗歌的起源有“圣”与“俗”的区别。

D.圣诗与俗诗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许多本来作为宗教信仰对象的圣诗从固定仪式场合演唱的歌诗变成非信仰的`、文学性的、说唱性的俗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理论上说,俗诗与圣诗起源的时间应该差不多,它们都以人
类的语言能力的产生为前提,但圣诗源于宗教文化,俗诗源于世俗文化。

B.我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现存的以创世神话和祖先事迹为主题
的史诗性质的长叙事诗,似可看作由仪式性的圣诗转化来的,但依然与源于世俗文化的俗诗不同。

C.民歌或歌谣之所以具有充分的世俗特性,是因为它们是下层百姓在自己的实际生活环境中创作的,歌者远离了圣诗作者那样的宗教目的,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D.在世界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如希伯来《圣经》中的诗篇、中国的《诗经》等,都是当时及时地被文字记载下来而保存至今的圣诗。

参考答案:
1.C (“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超过了圣诗”说法不
准确,原文第二段“所以早期的俗诗大都因为无法及时记录为文字而湮没无闻了”可知俗诗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比不上圣诗)
2.D (“它们可以相互转化”错误,第三段中说圣诗向俗诗的转
化是“随着从原始到文明的演进”而发生的,而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

)
3.D (《诗经》中的内容只有“颂”可以算作圣诗)
【《诗经的文化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研究》阅读答案】
1.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阅读理解及答案
2.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阅读答案
3.《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阅读答案
4.关于中国诗歌阅读题及答案
5.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
6.《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阅读理解附答案
7.中国诗歌
8.美学研究的阅读答案
上文是关于《诗经的文化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研究》阅读答案,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