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第1章

合集下载

分子生物学第一章绪 论

分子生物学第一章绪 论

Avery 在1944年更精密的实验设计
• 提取可能的转化因子:DNA、RNA、蛋白质、荚膜进行试 验
• 分别用降解DNA、RNA、蛋白质的酶作用于S型菌细胞抽 提物
• 组分提纯试验结果:DNA组分纯度越高,转化效率越高。
结论:使R型菌变为S型菌的物质是S型菌的DNA
• Avery在1944年的报告中这样写道:当溶 液中酒精的体积达到9/10时,有纤维状物 质析出;如稍加搅动,这种物质便会像棉 线绕在线轴上一样绕在硬棒上,溶液中的 其他成分则以颗粒状沉淀留在下面。溶解 纤维状物质并重复沉淀数次,可提高其纯 度。这一物质具有很强的生物学活性,初 步实验证实它很可能就是DNA。
4.假基因 不能合成出功能蛋白质的失活基因 。
5.重叠基因 不同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有时是可以共用的 即重叠 的。
1983年,McClintock由于在50年代提出并发 现了可移动遗传因子(jumping gene或称 mobile element)而获得Nobel奖。
Barbra McClintock
• 阐明这些复杂的结构及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是分子生 物学的主要任务。
一、基因的发展
1. Mendel的遗传因子阶段 2. 摩尔根的基因阶段 3. 顺反子阶段 4. 现代基因阶段
Mendel的遗传因子阶段
• Mendel提出:生物的某种 性状是由遗传因子负责传 递的。是颗粒性的,体细 胞内成双存在,生殖细胞 内成单存在。遗传因子是 决定性状的抽象符号。
T2噬菌体感染试验 (1952年,Hershey & Chase)
病毒重建试验
杂种病毒的感染 特征和蛋白质外 壳的特性是由其 中的RNA决定的, 而不是蛋白质决
定的
结论

第一章 绪论3分子生物学课件

第一章 绪论3分子生物学课件

1.3 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之间的关系
分子生物学发展的三大支撑学科: 1、细胞学:研究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的化学组
成,细胞器的结构,细胞骨架,生物大分子在细胞中
的定位及功能。 2、遗传学:研究基因的遗传与变异。基因结构,基 因复制,基因表达,基因重组,基因突变。 3、生物化学:研究活性物质代谢规律。
第一个细菌基因的克隆,开创了基因工程新纪元,标志
着人类认识生命本质并能主动改造生命的新时期开始,
1980年。
5. 1975年,Kohler和Milstein巧妙地创立了
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获得了珍贵的单克隆抗体;
1984年。
6. 1975-1977年,Sanger和Gilbert发明了 DNA序列测定技术;1977年第一个全长5387个核苷 酸的Φ X174基因组序列由Sanger测定完成;1980年, 1958年。
划,2003年4月14日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科学家经
过13年努力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
3. PCR技术的建立(1983年,Mullis,PCR被喻 为加速分子生物学发展进程的一项“简单而晚熟”的 技术,1993年)。 4. 单克隆抗体及基因工程抗体的发展和应用 (生物制品生产,如酶、细胞因子、干扰素、生长激 素、胰岛素等,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研究)。 5. 基因表达调控机理(反义RNA技术、RNAi干扰、 基因芯片)。 6. 细胞信号转导机理研究成为新的前沿领域(G 蛋白、细胞凋亡、细胞癌变、细胞分化)。 7. 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成为新 的前沿领域。
分子结构生物学 分子发育生物学 分子细胞生物学 分子免疫学 分子遗传学 分子数量遗传学
分子神经生物学
分子育种学 分子肿瘤学

分子生物学考试重点

分子生物学考试重点

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 第一章第一章1分子生物学的定义: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的学科。

研究细胞的成分的物理,化学的性质和变化以及这些性质和变化与生命现象的关系,如遗传信息的传递,基因的结构,复制转录,翻译,表达调控和表达产物的生理功能,以及细胞信号的转导。

功能,以及细胞信号的转导。

2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三条原理:a 构成生物体各类有机大分子的单体在不同的生物体中是相同的同的 b 生物体一切有机大分子的构成都遵循共同的规则生物体一切有机大分子的构成都遵循共同的规则 c 某一特定生物体所拥有的核酸及蛋白质分子决定了它的属性。

及蛋白质分子决定了它的属性。

3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a a DNA DNA 重组技术;b 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c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研究——结构分子生物学;d 基因组,功能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研究;基因组,功能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研究;4 DNA 的英文全称:Deoxyribonucleic acid RNA 的英文全称:ribonucleic acid 5染色体的定义:由脱氧核糖核酸、蛋白质和少量核糖核酸组成的线状或棒状物,蛋白质和少量核糖核酸组成的线状或棒状物,是生物主是生物主要遗传物质的载体要遗传物质的载体6生物大分子无论是核酸,蛋白质或者多糖,在发挥生物学功能时的两个前提是:a 拥有特定的空间结构;b 在发挥生物学功能的工程中必定存在结构和构象的变化;在发挥生物学功能的工程中必定存在结构和构象的变化;第二章第二章1 染色体的结构:染色体位于真核生物细胞核仁内,是遗传信息的载体,真核细胞染色体中,NDA, 和非组蛋白及部分RNA 组成了染色体;组成了染色体;2染色体的特征:a 分子结构相对稳定;b 能够自我复制,使亲代之间保持连续性;c 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进而控制整个生命过程;d 能够产生可遗传的变异;能够产生可遗传的变异;3蛋白质分为组蛋白和分组蛋白,组蛋白是染色体的结构蛋白,它与DNA 组成核小体(H H2A H2B H3及H4)组蛋白包括RNA 聚合酶;聚合酶;4组蛋白的特性:a 进化上极端保守;b 无组织特异性;c 肽链上氨基酸分布的不对称性;d 组蛋白的修饰作用;e 富含赖氨酸的组蛋白H5;富含赖氨酸的组蛋白H5;5非组蛋白包括:高速泳动蛋白;DNA结合蛋白;A24非组蛋白;收缩蛋白;骨架蛋白;核孔复合蛋白;肌动蛋白;肌球蛋白;微管蛋白;原肌蛋白;核孔复合蛋白;肌动蛋白;肌球蛋白;微管蛋白;原肌蛋白;6真核细胞的DNA序列分:a不重复序列;b中度重复序列;c高度重复序列;6真核细胞的DNA序列分:a不重复序列;b中度重复序列;c高度重复序列;7DNA的一级结构:所谓的DNA的一级结构,就是指4种核苷酸的链接及排列顺序,表示了该DNA分子的化学构成。

第一篇 分子生物学基本原理(共57张PPT)

第一篇 分子生物学基本原理(共57张PPT)
3. 窄宿主型质粒和广宿主型质粒
第二节 真核生物基因组
一、真核生物染色质DNA的高级结构 • DNA高级结构中的蛋白质
组蛋白与非组蛋白
• DNA与蛋白质的结 合与染色体的组装
二、真核生物核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特点
• 基因组大,编码蛋白质多,一般编码蛋白都 超过1万个以上。在DNA复制时,有多个复制 起始点。 • 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都是单顺反子。 • 真核生物的基因组中含有大量的重复序列 (45%)。 • 真核生物的基因组中存在大量的非编码区。
⒑含有多种功能的识别区域,如复制起始区、复制终止区、 转录起动区和终止区等。
大肠杆菌染色体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
大肠杆菌染色体基因组是研究最清楚的基因组。估计
大肠杆菌基因组含有3500个基因,已被定位的有900个左
右。在这900个基因中,有260个基因已查明具有操纵子结
构,定位于75个操纵子中。在已知的基因中8%的序列具
• 真核基因为断裂基因,在它的结构基 因中含有外显子和内含子。
• 真核生物的基因组中存在着各种基因 家族。
• 真核生物基因组中也存在移动基因。
•基因组中结构基因所占区域远小于非 编码区。
三、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结构
㈠结构基因
• 断裂基因(split gene):真核生物的结构基 因是不连续的编码氨基酸的序列被非编码 序列所打断,因此被称为断裂基因。
是指一组由多基因家族及单基因组成的更大基因 家族。其代表为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
㈣重复序列(repeat sequence):
在真核生物基因组存在着的大量的碱基序列重复出 现的情况。
重复序列中,除了编码RNA、RNA和组蛋白的结构基 因外,大部分是非编码序列。但对它们的功能还不十分清楚。

分子生物学笔记

分子生物学笔记

第一章基因的结构第一节基因和基因组一、基因(gene)是合成一种功能蛋白或RNA分子所必须的全部DNA序列.一个典型的真核基因包括①编码序列—外显子(exon)②插入外显子之间的非编码序列—内合子(intron)③5'-端和3'-端非翻译区(UTR)④调控序列(可位于上述三种序列中)绝大多数真核基因是断裂基因(split-gene),外显子不连续。

二、基因组(genome)一特定生物体的整套(单倍体)遗传物质的总和,基因组的大小用全部DNA的碱基对总数表示。

人基因组3X1 09(30亿bp),共编码约10万个基因。

每种真核生物的单倍体基因组中的全部DNA量称为C值,与进化的复杂性并不一致(C-value Paradox)。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基因组学(genomics),结构基因组学(structural genomics)和功能基因组学(functional genomics)。

蛋白质组(proteome)和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第二节真核生物基因组一、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①真核基因组DNA在细胞核内处于以核小体为基本单位的染色体结构中.②真核基因组中,编码序列只占整个基因组的很小部分(2—3%),二、真核基因组中DNA序列的分类?(一)高度重复序列(重复次数>lO5)卫星DNA(Satellite DNA)(二)中度重复序列1.中度重复序列的特点①重复单位序列相似,但不完全一样,②散在分布于基因组中.③序列的长度和拷贝数非常不均一,④中度重复序列一般具有种属特异性,可作为DNA标记.⑤中度重复序列可能是转座元件(返座子),2.中度重复序列的分类①长散在重复序列(long interspersed repeated segments.) LINES②短散在重复序列(Short interspersed repeated segments) SINES SINES:长度<500bp,拷贝数>105.如人Alu序列LINEs:长度>1000bp(可达7Kb),拷贝数104-105,如人LINEl(三)单拷贝序列(Unique Sequence)包括大多数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和基因间间隔序列,三、基因家族(gene family)一组功能相似且核苷酸序列具有同源性的基因.可能由某一共同祖先基因(ancestral gene)经重复(duplication)和突变产生。

分子生物学(1)

分子生物学(1)

第一章(绪论)1.目前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最常用的分子靶标是( )(本题1分)A.基因组DNAB.cDNAC.RNAD.蛋白质E.代谢物[解析]正确答案:A2. 某DNA片段与5'-ATCGT的互补片段是( )(本题1分)A.5'-TAGCAB.5'-ACGATC.5'-ACGAUD.5'-UAGCAE.5'-ATCGT[解析]正确答案:B3.真核mRNA的特点不包括( )(本题1分)A.有5'-m7GpppG帽B.有3'-polyA尾C.含量多,更新慢D.包含有遗传密码E.为单顺反子结构[解析]正确答案:C4.关于microRNA(miRNA)的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 )(本题1分)A.大小长约20~25ntB.主要发挥基因录后水平的调控C.在血清中稳定存在D.不具有组织特异性E.初始产物具有帽子结构和多聚腺苷酸尾巴[解析]正确答案:D5. 下列关于原核生物基因结构的说法错误的是( )(本题1分)A.一般以操纵子形式存在B.由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组成成C.编码区可能含多种蛋白遗传信息D.编码区通常是不连续的,分外显子和内含子E.启动子、终止子、操纵元件均位于非编码区[解析] 正确答案:D6. 下列关于真核生物基因结构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本题1分)A.真核生物的基因大多数是由非编码序列隔开的断裂基因B.编码区能够转录为相应的RNA,经加工参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C.非编码区对基因的表达起调控作用D.启动子、侧翼序列均位于非编码区E.只有内含子序列是不能编码蛋白质的序列[解析]正确答案:E7. 下列哪种情况不属于表观遗传现象?( )(本题1分)A.DNA插入/缺失突变B.组蛋白乙酰化修饰C.DNA甲基化修饰D.RNA干扰E.miRNA调控[解析] 正确答案:A8. 在人类基因组DNA序列中,DNA甲基化主要发生在( )(本题1分)A.腺嘌呤的N-6位B.胞嘧啶的N-4位C.鸟嘌呤的N-7位D.胞嘧啶的C-5位E.鸟嘌呤的C-5位[解析] 正确答案:D9.下列不属于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特点的是( )(本题1分)A.基因组相对较小,基因数目少B.结构基因多以操纵子形式存在,不含内含子C.转录产物为多顺反子D.具有编码同工酶的基因E.基因组序列不可移动[解析]正确答案:E10. 下列哪项不能被列入可移动基因的范畴( )(本题1分)A.插入序列B.质粒C.染色体DNAD.转座子E.可转座噬菌体[解析]正确答案:C11.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本题1分)A.DNAB.DNA和蛋白质C.RNA和蛋白质D.RNA和DNAE.DNA或RNA[解析] 正确答案:E12. 在人类基因组中指导蛋白质合成的结构基因大多数为( )(本题1分)A.单一序列B.散在重复序列C.串联重复序列D.多基因家族成员E.回文结构[解析] 正确答案:A第二章1. 一种标记核酸与另一种核酸单链进行配对形成异源核酸分子双链,这一过程称为( )(本题1分)A.变性B.复性C.复杂性D.杂交E.探针[解析]正确答案:D2.硝酸纤维素膜的最大优点是( )(本题1分)A.脆性大B.本底低C.共价键结合D.非共价键结合E.吸附核酸能力强[解析]正确答案:B3.以等位基因特异的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法诊断某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时,若能与突变探针及正常探针结合,则该样本为( )(本题1分)A.正常人B.杂合体患者C.纯合体患者D.携带者E.不能确定[解析]正确答案:D4.最常用的DNA探针标记方法是( )(本题1分)A.随机引物标记B.DNA缺口平移标记C.全程RNA探针标记D.PCR法标记E.末端标记[解析]正确答案:A5.下列关于Southern印迹杂交的描述正确的是( )(本题1分)A.不仅可以检测DNA样品中是否存在某一特定基因,而且还可以获得基因片段大小及酶切位点的分布信息B.检测目标是RNAC.常用于基因定位分析D.可用于阳性菌落的筛选E.可用于蛋白水平的检测[解析]正确答案:A6.荧光原位杂交可以用于( )(本题1分)A.快速确定是否存在目的基因B.检测目标是RNAC.常用于基因定位分析D.常用于阳性菌落的筛选E.常用于蛋白水平的检测[解析]正确答案:C7.下列关于核酸探针的描述正确的是( )(多选题)A.可以是DNAB.可以是RNAC.可用放射性标记D.可用非放射性标记E.必须是单链核酸[解析]正确答案:A,B,C,D8. 关于RNA探针的优点描述正确的是( )(本题1分)A.制备方法简便B.不易被降解C.标记方法比较成熟D.杂交效率和杂交体的稳定性高E.非特异性杂交较少[解析]正确答案:D,E9. DNA分子中A-T含量越高,Tm值越高。

分子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对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进一步认识
1956-58年Anfinsen和White根据对酶 蛋白的变性和复性实验,提出蛋白质的 三维空间结构是由其氨基酸序列来确定 的。1958年Ingram证明正常的血红蛋白 与镰刀状细胞溶血症病人的血红蛋白之 间,亚基的肽链上仅有一个氨基酸残基 的差别,使人们对蛋白质一级结构影响 功能有了深刻的印象。与此同时,对蛋 白质研究的手段也有改进,1969年Weber 开始应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 蛋白质分子量;
(二)、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是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 以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的DNA双螺 旋结构模型作为现代分子生物学诞生的 里程碑开创了分子遗传学基本理论建立 和发展的黄金时代。DNA双螺旋发现的最 深刻意义在于:确立了核酸作为信息分 子的结构基础;提出了碱基配对是核酸复 制、遗传信息传递的基本方式;从而最 后确定了核酸是遗传的物质基础,为认 识核酸与
蛋白质的关系及其在生命中的作用打下了 最重要的基础。在此期间的主要进展包 括:
遗传信息传递中心法则的建立
在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同时,Watson 和Crick就提出DNA复制的可能模型。其 后在1956年A.Kornbery首先发现DNA聚合 酶;1958年Meselson及Stahl用同位素标 记和超速离心分离实验为DNA半保留模型 提出了证明;1968年Okazaki(冈畸)提 出DNA不连续复制模型;1972年证实了 DNA复制
S.Furbery等的X-线衍射分析阐明了核苷酸 并非平面的空间构像,提出了DNA是螺旋 结构;1948-1953年Chargaff等用新的层 析和电泳技术分析组成DNA的碱基和核苷 酸量,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提出了DNA碱 基组成A=T、G=C的Chargaff规则,为碱 基配对的DNA结构认识打下了基础。

分子生物学基础第一章绪论 第二节分子生物学发展简史

分子生物学基础第一章绪论 第二节分子生物学发展简史

第二节 分子生物学发展简史
4.生物分类学与分子生物学
分类和进化研究是生物学中最古老的领域,它们同样由于分子生物 学的渗透而获得了新生。过去研究分类和进化,主要依靠生物体的形态, 并辅以生理特征,来探讨生物间亲缘关系的远近。现在,反映不同生命 活动中更为本质的核酸、蛋白质序列间的比较,已被大量用于分类和进 化的研究。由于核酸技术的进步,科学家已经可能从已灭绝的化石里提 取极为微量的DNA分子,并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此确证这些生物在进化 树上的地位。
从学科范畴上讲,分子生物学包括生物化学;从研究的 基本内容讲,遗传信息从DNA到蛋白质的过程,其许多内容 又属于生物化学的范畴。
第二节 分子生物学发展简史
2.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是在细胞、细胞超微结构和分子水平等不同 层次上,以研究细胞结构、功能及生命活动为主的基础学科。 分子生物学是细胞生物学的主要发展方向,也就是说,在分 子水平上探索细胞的基本生命规律,把细胞看成是物质、能 量、信息过程的结合,而且着重研究细胞中的遗传物质的结 构、功能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调节等过程。 3.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 遗传学是分子生物学发展以来受影响最大的学科。孟德 尔著名的皱皮豌豆和圆粒豌豆子代分离实验以及由此得到的 遗传规律,纷纷在近20年内得到分子水平上的解释。越来越 多的遗传学原理正在被分子水平的实验所证实或摈弃,许多 遗传病已经得到控制或矫正,许多经典遗传学无法解决的问 题和无法破译的奥秘,也相继被攻克,分子遗传学已成为人 类了解、阐明和改造自然界的重要武器。
第二节 分子生物学发Hale Waihona Puke 简史三、分子生物学的现状与展望
1.功能基因组学 2.蛋白质组学 3.生物信息学
分子生物学基础
第一章 绪 论

分子生物学考点整理1

分子生物学考点整理1

分子生物学考点整理符广勇朱兰第一章.绪论一、分子生物学概念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本质为目的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所有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人类从分子水平上真正揭开生物世界奥秘、由被动地适应自然界转向主动地改造和重组自然界的基础学科。

二、重组DNA技术又称基因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的技术科学,目的是将不同的DNA片段按照人们的设计定向连接起来,在特定的受体细胞中与载体同时复制并得到表达,产生影响受体细胞的新的遗传性状。

三、基因表达的调控基因表达的调控主要表现在信号传导研究、转录因子研究及RNA剪辑三个方面。

四、转录因子转录因子是能与基因5`端上游特定序列专一结合,从而保证目的基因以特定的强度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表达的蛋白质分子。

第二章.染色体与DNA一、染色体上的蛋白质染色体上的蛋白质主要包括组蛋白和非组蛋白。

根据凝胶电泳性质可以把组蛋白分为H1、H2A、H2B、H3、H4。

这些组蛋白都含有大量的赖氨酸和精氨酸。

二、组蛋白的特性1.进化上的极端保守性不同种生物组蛋白的氨基酸组成是十分相似的,特别是H3、H4。

2.无组织特异性到目前为止,仅发现鸟类、鱼类及两栖类红细胞不含H1而带有H5,精细胞染色体的组蛋白是鱼精蛋白这两个例外。

3.肽链上氨基酸分布的不对称性碱性氨基酸集中分布在N端的半条链上。

4.组蛋白的修饰作用包括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泛素化及ADP核糖基化。

5.富含赖氨酸的组蛋白H5三、HMG蛋白叫高迁移率蛋白四、真核细胞DNA序列的分类1.不重复序列2.中度重复序列3.高度重复序列重复序列的意义:若某一重复序列出现错误,对基因的影响不大,稳定性较高;在短时间内可同时产生大量的基因产物。

重复序列的应用:应用于分子标记的作用:卫星DNA(便于分子标记)和微卫星DNA五、真核生物基因组与原核生物基因组的区别1.真核基因组庞大,原核生物基因组小2.真核基因组存在大量的重复序列,原核基因组没有重复序列3.真核基因组大部分是非编码序列,原核基因组大多是编码序列4.真核基因组的转录产物为单顺反子,原核基因组转录产物多为多顺反子5.真核基因是断裂基因,有内含子结构,原核基因为连续基因,几乎没有内含子结构6.真核基因组存在大量的顺式作用原元件,包括启动子、增强子和沉默子等,原核基因组基本没有增强子和沉默子7.真核基因组存在大量的DNA多态性,原核基因组很少有8.真核基因组具有端粒结构,原核基因组没有端粒结构六、重叠基因(Overlapping gene)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共有一段DNA序列,或是指一段DNA序列成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的组成部分。

分子生物学知识点

分子生物学知识点

第一章染色体与DNA1.原核生物的DNA的主要特征:一般只有一条染色体且大都带有单拷贝基因,只有少数的基因是以多拷贝形式存在的;整个染色体DNA几乎全部由功能基因与调控序列所组成;几乎每个基因序列都与它所编码的蛋白质序列呈线性对应状态。

2.真核生物染色体所具有的特征:分子结构稳定;能够自我复制,使亲代之间保持连续性;能够知道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整个生命活动过程;能够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3.染色体上的蛋白质主要包括组蛋白和非组蛋白。

组蛋白是染色体的结构蛋白,与DNA组成核小体。

其中组蛋白又分为:H1、H2、H2B、H3及H4。

4.组蛋白的特性:①进化上的极端保守性:不同种生物组蛋白的氨基酸组成是十分相似的②无组织特异性③肽链上的氨基酸分布的不对称性:碱性氨基酸集中分布在N端的半条链上④组蛋白的修饰作用:包括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泛素华及ADP核糖基化(修饰作用只发生在细胞周期的特定时间和组蛋白的特定位点上)⑤富含赖氨酸的组蛋白H5。

5.非组蛋白包括酶类,与细胞分裂有关的收缩蛋白、骨架蛋白、核孔复合蛋白以及肌动蛋白、肌球蛋白、微管蛋白、原基蛋白等。

①HMG蛋白:其特点在于能与DNA结合,也能与H1作用,但都容易用低盐溶液抽提,说明他们与DNA的结合并不牢靠。

②DNA结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较低的蛋白质,约占非组蛋白的20%,可能是一些与DNA的复制或者转录相关的酶或调节物质。

③A24非组蛋白:其有两个N端,呈酸性,含有较多的谷氨酸和天冬氨酸,总含量大约是H2A的1%,位于核小体内。

值(C value):一种生物单倍体基因组DNA的总量。

C值反常现象:某些两栖类的C值甚至比哺乳动物还大,而在两栖类中C值的变化也很大,可相差100倍。

7.真核细胞的DNA序列大概可分为三类(根据对DNA的动力学):①不重复序列:这些序列一般只有一个或几个拷贝,它占DNA总量的40%—80%。

注:单拷贝基因通过基因扩增仍可合成大量蛋白质。

分子生物学-第一章-第五节

分子生物学-第一章-第五节
4
分子克隆技术
1973年,Cohen等人首次在体外将重组的DNA分子导入 大肠杆菌中,成功地进行了无性繁殖,从而完成了DNA 分子体外重组和扩增的全过程,这是基因工程发展史上 第一个克隆转化并取得成功的例子。
5
基因工程技术
基因工程技术经历了安全问题的争论和改造载体阶段, 当前已将突破点集中于外源基因在宿主细胞内的表达问 题上,确切地说,更集中于真核基因在原核细胞表达的 基因工程技术。
10
PCR技术
PCR技术传统的应用领域:医学、农业、生物工程学。 随着PCR诞生而直接出现的新兴学科中的三个:生物分子 考古学,分子生态学以及DNA法医学。
11
8
PCR技术
Kary Mullis 1990年在《科学美国人》上的一篇文章,及1998 年的自传《心灵裸舞》(Dancing Naked in the Mind Field) , 都曾提到PCR这个构想的起源。
PCR技术
1985年某一天晚上,Kary Mullis在驾车沿着California海岸 线兜风时,灵机一动,发明了聚合酶链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这一灵感所带来的 结果就是:这项非常简单的技术,作为基因克隆的完美补 充,在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上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引起了分 子生物学研究的一场革命。
第一章 前 言
1
第一章 前 言
第五节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
2
生命科学实验技术概况
生命科学是实验的科学,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不仅 渗透和影响着生命科学的各个分支,也全面推动着生 命科学实验技术的纵深发展。
3
第一个体外重组的人工DNA分子
197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的Berg等首 次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 Ⅰ切割猴子身上的病毒SV40 DNA 和噬菌体λDNA,又将两者连接在一起,成功地构建了第一个 体外重组的人工DNA分子。

第1章-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绪论

第1章-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绪论
它将被酶切成7个片段, 可用凝胶电泳方法将其分 离。
采用几种限制性内切酶组合可以使DNA分 子产生特定的片段.
– e.g. EcoRI + HindIII
DNA连接酶(DNA ligase )
1967年在三个实验室同时发现的。 活性:封闭DNA链上缺口,借助ATP或
NAD水解提供的能量催化DNA链的5’PO4与另一DNA链的3’-OH生成磷酸二 酯键。 要求:这两条链必须是与同一条互补链 配对结合的(T4DNA连接酶除外),而且 必须是两条紧邻DNA链才能被DNA连接 酶催化成磷酸二酯键。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DNA重组技术 基因表达调控研究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研究——结构
分子生物学 基因组、功能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研

基因工程(DNA重组技术)
将不同的DNA片段按照人们的设计定 向连接起来,在特定细胞中复制、表 达,产生影响受体细胞的新的遗传性 状
DNA重组技术是核酸化学、蛋白质化 学、酶工程及微生物学、遗传学、细 胞学长期深入研究的结晶,限制性内 切酶、DNA连接酶及其它工具酶发现 与应用则是这一技术得以建立的关键。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意义
DNA双螺旋模型结构同时表明了DNA复制的明显方式—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上的半保留复制。
提示了基因和多肽成线性对应的一个可能理由:DNA核 苷酸顺序规定该基因编码蛋白质的氨基酸顺序;DNA中 的遗传信息就是碱基序列;并存在某种遗传密码,将核 苷酸序列译成蛋白质氨基酸顺序。
鲍林研究小组 威尔金斯、富兰克林研究小组 沃生、克里克研究小组
鲍林(Pauling)研究小组
主要工作: – 鲍林等1951年(提出蛋白质α-螺旋模型后)开始研究DNA 分子结构。

分子生物学(杨建雄)

分子生物学(杨建雄)

分子生物学(杨建雄)第一章绪论分子生物学1.概念广义: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或用分子的术语描述生物现象的学科侠义:在核酸与蛋白质水平上研究基因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和调控,及基因的突变与交换的分子机制2.研究内容:①以某物种全套基因表达产物的结构和功能②基因传递和表达的途径③基因表达的调控3.三大原则①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单体是相同的——共同的核酸语言(Nt)、共同的蛋白质语言②生物遗传信息的表达的中心法则相同③生物大分子里面,单体(核苷酸、氨基酸)的排列是不同的4.分子生物学的兴起①Mendel 豌豆杂交实验总结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表明生物的遗传性状是由独立的遗传因子决定,这些遗传因子后来被称作基因②遗传的染色体学说,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证实:1910年Morgan 利用果蝇进行遗传学实验发现了基因的连锁规律③“一个基因一个酶”假说1941年George Beadle和Edward Tatum 以红色面包霉为研究对象④核素1869年瑞士Miescher他的学生Altmann提出了核酸的概念⑤1910年德国Kossel 首次分离得到单核苷酸,并阐明核酸的主要成分是核糖、磷酸和碱基⑥1924年德国Feulgen 发现核酸中的糖有核糖和脱氧核糖两种,并根据核酸所含核糖的不同,将核酸分为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⑦1929年Kossel学生Levine发现核酸中的碱基主要是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和胞嘧啶。

还证明核酸是由核苷酸组成的,而核苷酸是由碱基、核糖、磷酸组成的⑧1944年Avery通过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证明基因是由DNA构成的1952年Hershey和Chase 利用噬菌体感染细菌实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⑨1950年Chargaff指出DNA中四种碱基的比例关系:A/T=G/C=1⑩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分子生物学兴起的标志)5.分子生物学的发展①关于基因的复制1958年Meselson和Stahl 同位素实验证实DNA复制的半保留机制1956年Arthur Kornberg 等首先在大肠杆菌中发现了DNA聚合酶Ⅰ1989年Greider等发现端粒酶是以内源性RNA为模板的逆转录酶②关于基因的转录1955年Brachet 洋葱根尖和变形虫实验、Hall和Spiegelman T2噬菌体DNA-RNA杂交实验证实蛋白质合成模板是RNA;1958年Crick提出著名的中心法则1960年Weiss和Hurwitz 发现RNA聚合酶③关于基因的翻译1954年Gamow 推测遗传密码是三联体1961年Crick,Barrett和Brenner等用插入和缺失突变证实了遗传密码是三联体Nirenberg和Khorana破译遗传密码④关于基因表达的调控1961年Jacob和Monod提出基因表达的操纵子学说1976年Tonegawa 发现免疫球蛋白的体细胞重组机制......⑤基因过程的兴起1964年Holliday 提出了DNA重组模型DNA连接酶、逆转录酶、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等加速分子生物学发展进程的一项“简单而晚熟”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1985年Mullis第二章核酸的结构和功能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869年瑞士Miescher 从细胞核中分离出含磷很高的酸性化合物,称为核酸1889年他的学生Altmann提出了核酸的概念1910年德国Kossel 首次分离得到单核苷酸,并阐明核酸的主要成分是核糖、磷酸和碱基1924年 德国 Feulgen 发现核酸中的糖有核糖和脱氧核糖两种,并根据核酸所含核糖的不同,将核酸分为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1929年 Kossel 学生 Levine 发现核酸中的碱基主要是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和胞嘧啶。

医学分子生物学第一章 基因和基因组

医学分子生物学第一章 基因和基因组

gene2 UTR
gene3
3’ UTR 3’
RNA 5’
翻译 N protein
转录
翻译 CN
翻译 CN
3’ C
•在细菌中,同一转录单位包含多个基因,每 一个基因编码一条独立的多肽链。 •多顺反子结构
目录
原核细胞基因与真核细胞基因的比较
相同点 不同点
原核细胞基因 真核细胞基因
都是由能够编码蛋白质的编码区和 具有调控作用的非编码区组成。
RNA聚合酶能够识别调控序列中的结合位点, 并与其结合。 转录开始后,RNA聚合酶沿DNA分子移动,并与 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转录完毕后, RNA链释放出来,紧接着RNA聚合酶也从DNA模板 链上脱落下来。
16
目录
原核细胞编码蛋白质基因的典型结构
DNA
5’ UTR 5’
gene1 UTR
➢ 增强子序列距离所调控基因距离近者几十个碱基对,远 的可达几千个碱基对。
➢ 通常数个增强子序列形成一簇。 ➢ 有时增强子序列也可位于内含子之中。 ➢ 不同的增强子序列结合不同的调节蛋白。
目录
3. 沉默子是负调节元件 沉默子(silencer)是抑制基因转录的特定
DNA序列,当其结合一些反式作用因子时对基 因的转录起阻遏作用,使基因沉默。
在真核细胞中,不同基因的编码序列,在各 自基因中所占的比例是不同的。
在真核细胞中,编码序列在整个基因中所占 的比例是较少的,而非编码序列所占的比例 则是较大的,从某种意义上体现了真核细胞 基因结构与功能的复杂性。
目录
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
非编码区
编码区
非编码区
与RNA聚合酶结合位点
2020/3/26

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第1章

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第1章


二、基因变异与单基因病
多基因病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起作用。
01
这些病的发病有一定遗传基础,常表现出家族倾向,但却又不符合一般的遗传方式。
02
三、基因变异与多基因病
02
多基因病的发生涉及诸多因素,某一因素的变异不足以解释多基因病的发病机制。
01
参与多基因病发生的基因被称为疾病相关基因。
01
生物芯片必将在基因功能研究、基因诊断、药物筛选和个体化药物治疗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具有重大的应用潜力。
02
二、生物芯片
三、蛋白质组学
当今的研究重点已经开始从揭示生命的遗传信息过渡到对生命活动的直接执行者——蛋白质进行整体水平的研究,蛋白质组学正成为目前揭示生命规律的新的重大热点领域。
三、基因变异与多基因病
线粒体DNA突变使线粒体功能发生障碍,直接影响人体组织和细胞的各种生物学功能,导致线粒体 遗传病。
01
它具有母系遗传、基因突变具阈值效应以及多系统受累等遗传学特征。
02
四、线粒体基因变异与线粒体遗传病
肿瘤的发生是由多种致癌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癌基因包括病毒癌基因和细胞癌基因,它们具有潜在诱导细胞恶性转化的特征。
编者(以姓氏笔画为序)
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
唐冬生(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钱 晖(江苏大学) 倪培华(上海交通大学) 黄迪南(广东医学院) 彭 颖(温州医学院) 樊绮诗(上海交通大学)
01
编者(以姓氏笔画为序)
02
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
01
02
03
04
05

学堂云分子生物学第一章~第五章答案

学堂云分子生物学第一章~第五章答案

分子生物学第一章测试1-选择题1.分子生物学的诞生标志是:B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确立2.()年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D 20033.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内容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C 影响生命活动的环境因素4.以下有关分子生物学的说法,哪一项不正确:A 数学和计算机科学这两门科学知识的学习对分子生物学研究工作不重要。

5.目前研究者对于衰老的机制提出了多种学说,不包括以下哪个学说:C细胞衰老学说第一章测试2-判断题1.细胞增殖涉及的信号转导途径有许多,而细胞分化涉及的信号转导途径很少。

×2.分子生物学是当前生命科学研究中发展最快的前沿领域。

√3.从广义上讲,分子生物学囊括了现代生物学在分子水平的绝大部分内容。

√4.大量的致病基因和疾病相关基因被陆续发现........取得了一定突破性进展。

√5.细胞增殖是指同一来源的细胞逐渐发生各自特有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蛋白质合成等的过程。

×第二章测试1-选择题1.Downs sydrome为()染色体数目畸变。

B三倍体2.下列哪种遗传病可通过染色体检查可确诊()D Klinefelter综合征3.D组或C组染色体与21号染色体...称为()D 罗伯逊易位4.根据Denver体制,X染色体应归为哪一组()C C组5.经检查,某患者的核型为46.....为()患者 D 染色体部分丢失。

第二章测试2-判断题1.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分裂期间和分裂期的不同形态表现。

√2.笼统来说,凡是因遗传因素导致的疾病均称为遗传病,又称染色体病。

×3.大多数染色体疾病在一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出病状了。

×4.多倍体细胞就是指细胞内染色体多了一条或几条。

×5.一个染色体臂的一段移接到另一....称为易位。

√第三章测试1-选择题1.下列哪个属于细胞凋亡的特点()D 溶酶体保持完整2.下列哪个属于细胞坏死的特点()C 细胞器肿胀破坏3.下列哪个不属于细胞凋亡的生理意义()D造成炎症反应4.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不包括()B细胞肿胀增大5.细胞凋亡的生化改变不包括()A包浆中钙离子浓度降低第三章测试2-判断题1.蝌蚪变青蛙的过程中,....通过细胞凋亡实现的。

分子生物学第一章

分子生物学第一章

四、三链DNA
1957年发现在基因的调控区或染色质的 重组部位有DNA的三螺旋结构
Hoogsteen配对
• 在三股螺旋中,通常是一条同型寡聚核苷酸与 寡聚嘧啶核苷酸-寡聚嘌呤核苷酸双螺旋的大沟 结合。第三股的碱基可与Watson-Crick碱基对 中的嘌呤碱形成Hoogsteen配对。
• 第三股螺旋与寡聚嘌呤核苷酸同向平行。 • 类型:Py.Pu*Py Py.Pu*Pu
生物学意义
• DNA二级结构的各种构象间、二级结构和 高级结构间、以及高级结构间的各种构象 变化,始终处于一个动力学平衡中,是基 因表达调控的基础
三、DNA的三级结构
• 概念:指在DNA双螺旋结构基础上,进一步扭曲折叠所形 成的特定空间结构。 • 超螺旋DNA:指DNA双螺旋通过弯曲和扭转所形成的特 定构象,是DNA三级结构的一种结构模式。
生物学意义
• DNA一级结构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 由1000个脱氧核苷酸组成的DNA,有41000个排列组合, 即有41000个DNA分子
• DNA一级结构的不同是物种间差异的根本原因。
• “基因”与“DNA”
– 不同的基因,其DNA顺序不同
二、DNA的二级结构
☆概念:
指两条脱氧核苷酸链(DNA单链/一级 结构)以反向平行的形式,围绕一个中心 轴盘绕所形成的双螺旋结构。
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mRNA结构比较
真核生物 mRNA
原核生物 mRNA
(二)tRNA的结构与功能
tRNA一级结构特点
• 70-90个核苷酸组成 • 3′端:CCA序列( CpCpAOH )
– 氨基酸通过与3′-OH端连接,形成氨基酰-tRNA分子
• 含稀有碱基

第1章 分子生物学导论

第1章 分子生物学导论

4 系统生物学

各种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相互渗透催生系统生物学 系统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复杂性的科学: 结构复杂性、功能复杂性、相互作用复杂性 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自上而下:分子行为→组学分析→网络与信息流→生物机制 自下而上:功能产物→组分变化→相互作用网络→生物机制


系统生物学是利用由各种组学获得的数据,在一 个比传统生物学更高层次上分析活生物体的一门 学科。系统生物学将使生命科学由描述式的科学 转变为定量和预测的科学。 系统生物学将在基因组序列的基础上,完成由生 命密码到生命过程的研究。
在农业领域,欧美相继启动了猪、牛、羊、
鸡等主要畜禽的基因组计划,其研究重点是 重要经济性状基因的定位与分析。植物方面, 在完成模式植物拟南芥和水稻基因组全序列 测定的基础上,启动了玉米、大麦、小麦、 油菜、棉花、大豆、番茄等一大批农作物基 因组学的研究。在基因组测序的基础上,把 基因序列与基因功能对应与结合起来,将使 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全面展开。


(3) 分子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
学科基础:1953年Watson and Crick提出双螺旋
结构模型。1956年Kornberg 首先发现DNA聚合酶。 1958年Meselson 及Stahl 证明DNA半保留式复制。 1968年Okazaki 提出DNA不连续复制模型。1972 年证实DNA复制开始需要RNA作为引物。由此,从 理论上解决了遗传信息的贮存、复制与传递的机理。
Jacob Monod:Molecular biology was based on the idea that principal characters of life may be explained with their structures of macromolecule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RNAphe cloverleaf structure
How to synthesize triplet RNA Genetic coden
1.3.4 信使RNA的发现
Crick (1957)在英国实验生物学学会演讲 第一次论述了―中心法则‖ 和―序列假说‖
我本人的思想是基于两个基本原理
sequence hypothesis :
1928-1944 进行16年的肺炎链球菌遗传转化研究 证明DNA是转化因子 The lifelong pity was due to…..
科学家对核酸的了解还知之甚少
DNA分子的功能也就更不为人所知 蛋白质可能是遗传专一性的决定分子 DNase失活实验中未能完全排除对蛋白酶的失活
第一个动摇了“蛋白质是基因”的理念 奠定了“DNA是遗传物质”的理论基础
Cytology Biochemistry
Genetics
研究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细胞学 研究基因的遗传与变异的遗传学 研究活性物质代谢规律的生物化学
1.2 分子生物学的诞生
进化论
“物种起源” 物竟天择 自然选择 适者生存 生存斗争
从根基上动摇 了上帝创造万 物的“创世说”
1859 Charles Darwin
尽管Avery的实验 未引起概念的革命
但他的研究工作引起了Erwin Chargaff的极大兴趣
为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52年( 8年后) M. Delbruck,S.E. Luria,A. Hershey 对噬菌体繁殖过程开展了深入的研究 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Hershey
Rosalind Franklin
King’s Lab. London University UK
1962
James Watson (34y) Francis Crick (46y) Maurice Wilkins (46y) DNA Double Helix model 1953
1.3.3
遗传密码的破译
Ser-C14….
Leu-C14 ….
Lys-C14 ….
Gly-C14 ….
体外蛋白质合成系统方法进行改进 利用不同polyNt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Aug/1961 , Nov/1961 (3个月内)
Marshall Nirenberg
两篇文章投稿 <美国国家科学院进展 PNAS>
遗传密码的破译找到了突破口
★ 生物大分子单体的排列(核苷酸,氨基酸)
高级结构
生物大分子之间的互作
分子生物学研究的
三大主要领域
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三大主要领域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生物大分子之间的互作
狭义的分子生物学 基因分子生物学
DNA—protein Hormone—receptor
Enzyme--substrate
生物技术理论 与应用
1.1 分 子 生 物 学 的 概 念
What is Molecular Biology ?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所 有生物大分子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 重要性、规律性和相互关系的科学, 是人类从分子水平上真正揭开生物世 界的奥秘,由被动地适应自然界转向 主动地改造和重组自然界的基础科学。
DNA是 遗传物质 蛋白质是一切 性状的体现
DNA如何控制 性状的表现?
Marshall Nirenberg
1968 NP
破解遗传密码
DNA双螺旋结构揭示之后的又一研究热点 遗传学家:根据DNA的分子结构和基因在细胞中的作
用推断蛋白质合成过程中DNA的作用
生物化学家:建立体外的蛋白质合成系统 生物化学家在破解遗传密码中所作出的贡 献成为分子生物学中最卓越的发现之一
Forward Genetics 在不知基因化学本质的前提下
分析突变体在世代间的传递规律 研究基因的特性和染色体的定位 描述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效应
遗传学是依靠逻辑分析 的推理性科学
二十世纪中叶的遗传学家们不再满
足于基因的抽象观念
将研究的前沿聚焦到揭示基因的本
质和它们的作用机制
Biochemistry的双重使命:
Gene concept Gene structure Gene replication Gene expression Gene recombination Gene mutation
Molecular Biology of Gene
分子生物学的 三大支撑学科
Molecular Biology
I
Concept of mRNA
F. Jacob (44y) J. Monod (55y) A. Lwoff (63y)
Delbruck
Luria
1969 Nobel medal
D.H.L成功的因素
• 人们已经认识到DNA可能在遗传过程中重要作用 • 他们的科学论文几乎与Watson, Crick的论文同时 发表,从而得到了媒体的广泛宣传
• O. Avery是孤立的研究者,较少参加学术交流与
科学讨论,研究结果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 D.H.L.的结果通过―噬菌体研究组‖的学术关系 得到了迅速的传播和广泛的理解
G. Beadle & E. Tatum
奥斯瓦德· 埃弗里
分子生物学领 域里的孟德尔
Oswald Avery
的历史贡献
1948. retired, The Nobel committee has been criticized for not recognizing Avery’s achievement before his death ( 1877-1955 )
基因的概念 基因的结构 基因的复制 基因的表达 基因的重组 基因的突变
结构生物学 基因工程 细胞工程 酶工程 发酵工程 蛋白质工程
1.3. 分子生物学发 展的历程
MILESTONE
Nobel medal
Half a pound of 23-karal gold. 2.5 inches across
出生于一个传统的教徒家庭
在Andre Lwoff 的带领下,开始了“微生物营养的研究 生涯, 发现了细菌的“二度生长” (diauxy)现象
Francois Jacob 退役军医。被A. Lwoff 招聘, 从事生物学研究 利用Hfr的接合实验,对原噬菌体在细菌 染色体上的整合位点进行了非常准确的定位
1951 Cavendish Lab. Cambridge University UK
―对文章和实验进行讨 论交流是重中之重, 理论、讨论和实验、 观察一样重要‖
在确定DNA分子结构的研究 中,没有用DNA分子做任何 一个实验!
―研究与讨论,分析与 推论是建立在大量实 验数据和科学论文的 基础上的‖
国家级精品课程
分 子 生 物 学 (Molecular Biology)
练 兴 明
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国 家 生 物 学 理 科 人 才 培 养 基 地 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Tel: 87281080 Email: xmlian@
第1章 绪论
二十一世纪——生命科学世纪
"for his 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 role played by the Chromosome in heredity , demonstrated that genes are on the chromosome"
1933
Thomas Hunt Morgan
早期的遗传学家们研究基因
进 入
研究遗传物质-基因的本质 理解基因调控生化代谢过程 遗传学和生物化学是
分子生物学发展的根基
分子生物学是遗传学和
生物化学融合的结果
What is the gene? Basic property Replication
Expression
Mutation
DNA Double Helix model
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en knowledge
在确定DNA分子结构的研 究中,没有用DNA分子做 任何一个实验!
优秀女科学家
在双螺旋结构发现几年后,因癌症而病逝,
对揭示DNA双螺旋结构作出过重要贡献。
X~ray photograph of DNA with high quality
22/May/1961,Mon J. Matthaei: 细菌提取物、可溶性RNA组分 (tRNA)、20种aa(其中1种被标记) ATP、缓冲液、polyU 混合,35℃下,1hr, 结果表明:polyU存在时,被标记的aa进入到蛋白质中 27/May/1961,Sat 答 案: polyU存在时, 合成了Phe-Phe-Phe….肽链 1周时间内: J. Matthaei 破译了第一个遗传密码
分析细胞的组成成分(静态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 生物化学的重要发展时期
• 组成蛋白质的20种基本氨基酸被揭示 • 蛋白质中连接氨基酸的“肽键”被证实 • 糖酵解途径、尿素循环、三羧酸循环的发现 • “pH‖ 概念,“缓冲”系统,“胶体”理论 • 大分子之间以氢键和离子键互作重要性的揭示
Gobind Khorana 建立了合成具有特定碱基序列的oligo Nt的有效方法 简便快速的生化方法促进了遗传密码的破译
R. Holley H.G. Khorana M. Nirenberg
1968
Nobel
Robert Holley(46y) H. Gobind Khorana(46y) Marshall Nirenberg(41y)
1953 J .Watson and F. Crick
分子生物学诞生
分子生物学的三大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