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入门精彩讲稿(一)

合集下载

【《伤寒论》六经辨证提纲】

【《伤寒论》六经辨证提纲】

【《伤寒论》六经辨证提纲】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这14个字就是“太阳病”提纲,即“表阳证”。

记住“太阳病”是以9个字“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特征。

临床上无论什么病,哪怕是西医诊断的癌症或什么炎症等等病,只要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可以按照中医理论诊断为“太阳病”、即“表阳证”而不会有错,治疗也肯定有效。

千万记住中医是“对病证下药”,绝不是“对病名下药”。

中医特色是“辨证论治”,不是“看病名论治”。

二:“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5这10个字是“阳明病”提纲,其实就3个字“胃家实”。

临床见到病邪在胃肠,按压硬满有抵抗或疼痛,就可诊断为“阳明病”、即“里阳证”。

记住还有一条:“阳明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187“胃家实”是“阳明腹实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是“阳明病外证”。

凡病见此外证者,也应诊断为“阳明病”。

三:“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4这12个字是“少阳病”提纲,其实就6个字“口苦,咽干,目眩。

”这是“半表半里阳证”。

只要有此证,就可诊断为“少阳病”。

四:“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3这一大段话是“太阴病”提纲。

有5个要点:1、腹满而吐;2、食不下;3、自利益甚;4、时腹自痛;5、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这是“太阴病”即“里阴证”,见此一系列证候即可诊断为“太阴病”。

千万记住这里的“腹满”是“虚满”,与“阳明病”的“胃家实”的“实满”不同,“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五:“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281这12个字是“少阴病”提纲,其实就6个字“脉微细,但欲寐”,这是“少阴病”,即表阴证。

这是对照“太阳病”而言,只要有“脉微细,但欲寐”表阴证,就可诊断为“少阴病”。

六:“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26这一大段话是“厥阴病”提纲。

六经辨证入门精彩讲稿(一)

六经辨证入门精彩讲稿(一)

六经辨证入门精彩讲稿(一)蔡长友老师:大家早上好。

今天来到会场的,我想很多都是专家,都是咱们中医界比较资深的有经验的医师。

我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交流共同学**,非常开心,我觉得一个人的一生中都要不断地学**,人的学**是终身制的,我也把我每次的讲座都当成一次历练,当成一次学**。

所以今天就把我们蔡氏经方对六经辨证一些理解、体会与大家进行分享,进行交流。

蔡氏经方近几年来被一些人关注,原因是什么呢?并不是说我们这个理论有多神奇、有多深奥。

有一些弟子跟我谈心,我收集到了他们心中怎么想的,他有什么信息,反馈到我这里我会做一个综合考虑:我们蔡氏经方学术哪些值得提倡,哪些有待进一步的发展?有些弟子跟我讲,他说蔡氏经方有三点:第一是好学;第二是好用;第三是好复制。

我觉得这个概括得比较好,我们讲中医学,它浩如烟海,源流众多,分支也众多。

那么学**中医,你要是选择不当,确实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有的初学者走了很多的弯路,但是我们讲,走弯路不一定是坏事,他也是一个积累。

就怕什么?就怕你走了弯路回不来,这就麻烦了。

因为我们中医流派异彩纷呈,怕你花了大量精力学不到有用的东西。

蔡氏经方多年来秉承了医圣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始终不改,医圣老祖先他留下的这些好东西,值得我们继承,值得我们发扬,所以我觉得六经辨证,医圣这个《伤寒论》里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和挖掘的东西。

有一些初学者找不到感觉,学中医学了很多年以后没有信心了,结果打算改行了,那他如果有幸接触到我们蔡氏经方,他如果说能学得进去,能用好,就会重新找回自信,觉得原来中医还可以这样来为人看病,觉得这些高深莫测、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可以这样简单地学,简单地用,而且又不失正道。

我们说人间正道是沧桑,但是这个中医学里面你学好六经辨证,我们讲是大病小病一样看。

我们蔡氏有一个口号:学好六经辨证,癌症就当感冒看。

其实这个话听起来可能有一些同仁会觉得,看感冒和看癌证的思路能一样吗?实践中它会告诉你,它会给你答案。

六经辨证讲稿

六经辨证讲稿

六经辨证讲稿六经辨证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

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

太阳病证治一、临床表现《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概括: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

太阳病分为经证和腑证二类。

经证为邪在肌表的病变;腑证是太阳经邪不解而内传于膀胱所引起的病变。

二、病理机制1、太阳经证:分为三型(1)其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是脑溢血)。

(2)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其人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屑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2.太阳腑证:分为二型(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人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是邪人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

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三、治则方药1.太阳经证治法(1)中风:为太阳表虚证,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中风只需调和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

(2)伤寒: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黄汤。

蔡长友六经辨证讲稿

蔡长友六经辨证讲稿

蔡长友六经辨证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教授、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要演讲的主题是蔡长友六经辨证。

蔡长友教授是中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他在中医领域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并且提出了“六经辨证”的重要理论。

这一理论是对中医经络学和辨证论治的系统总结和整合,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六经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范畴,包括阳明经、太阳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和厥阴经。

蔡长友教授提出的六经辨证理论,强调了六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辨证治疗的重要性。

蔡长友教授的六经辨证理论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是了解六经的特点和功能;二是通过辨证分析,确定病证所属的六经;三是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辨证方法;四是运用辨证论治原则,对病证进行分类与分型;五是根据辨证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六是注重辨证与治疗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通过蔡长友教授的六经辨证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治疗方法,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同时,这一理论也为中医学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方法论。

总而言之,蔡长友六经辨证是中医学领域的一项重要理论成果,对中医学科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研究六
经辨证理论,加强对中医学的认识和应用,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谢谢大家!。

中医伤寒六经辨证课件

中医伤寒六经辨证课件

05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根据季节、地域、 体质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法
01
汗法:通过发汗,使邪气从 汗而出,适用于表证
02
吐法:通过呕吐,使邪气从 口而出,适用于食积、痰饮
等证
03
下法:通过泻下,使邪气从 大便而出,适用于里实证
04
和法:通过调和,使阴阳平 衡,适用于阴阳失调证
05
温法:通过温补,使阳气恢 复,适用于阳虚证
热解表。
里散寒。
热解毒。
案例总结
案例一:患者出现发热、恶寒、 头痛、身痛等症状,诊断为太阳 病,采用解表发汗的方法治疗。
案例二:患者出现口渴、心烦、 小便黄赤等症状,诊断为阳明病, 采用清热泻火的方法治疗。
案例三:患者出现胸胁胀满、食 欲不振等症状,诊断为少阳病, 采用和解少阳的方法治疗。
案例四:患者出现腹胀、腹泻、 四肢不温等症状,诊断为太阴病, 采用温中散寒的方法治疗。
指导养生保健:根据六经 辨证理论,指导患者进行 养生保健,提高生活质量, 预防疾病发生。
基六
本经 内辨 容证
2

六经的划分
太阳经:包括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 阳明经:包括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 少阳经:包括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 太阴经:包括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 少阴经:包括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肾经 厥阴经:包括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
案例五:患者出现咽干、口渴、 舌红少苔等症状,诊断为少阴病, 采用滋阴降火的方法治疗。
案例六:患者出现身热、汗出、 口渴、脉虚等症状,诊断为厥阴 病,采用回阳救逆的方法治疗。
谢 谢
六经辨证的理论基础
STEP1
STEP2
STEP3

正宗中医入门第一讲-六经阴阳辨证法-(中医入门第二讲)-中药学(中医入门第三讲)

正宗中医入门第一讲-六经阴阳辨证法-(中医入门第二讲)-中药学(中医入门第三讲)

正宗中医入门第一讲六经阴阳辨证法〔中医入门第二讲〕中药学〔中医入门第三讲〕正宗中医入门第一讲正宗中医入门第一讲序论人身就是气化成,升降出入不离形,阴阳合一无百病,阴阳别离百病生,合和阴阳中医药,顺承天地万物生。

太极图〔后天八卦〕古太极图〔先天八卦〕易有太极图太极成书因缘茫茫书海,汗牛充栋,《内经》传理法针灸,疏于中药,《神农本草经》详中药之用,而疏于法象。

世承医业,却病延年,宗《易经》简易之理,据《内经》六经病证,《阴阳应象大论》、梁华阳隐居陶弘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伤寒杂病论》《郑钦安医书三种》创立《六经阴阳辩证法》,简易古今中医各种辩证方法,万法归宗而成《太极中医药学》,用简易廉价之中药治百病,用药不过几十味,还大地一片青山绿水。

第一章气化论总论气分之为阴阳,系统分为三阴三阳,细分十二经,合之为一气。

但凡疾病莫非阴阳之错位,水火之盈亏,升降出入之失常,治疗之目的在于阴阳归位,复阴回阳,升清降浊,合阴阳为一气。

三阴三阳六经系统论形为阴,气为阳,阴阳合一生命成;水为阴,火为阳,水火交而气化成。

形气合一身体健,形气别离生命亡。

《易》有太极〔形气合一,合之为气,散之为形〕是生两仪〔阴阳〕,阴阳分三阴三阳,在天为六气〔太阳寒水,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厥阴风木〕,在地为五行〔金、木、水、或、土〕,在人为六经。

人合天地之气而生,五谷为养,五菜为充。

五藏、六腑、四肢百骸,十二经络,三百六十五穴皆合于六经。

人与天及日月相应也,天道有标本中气的规律,应之于人则少阴在下,肾应之。

左太阴,脾应之。

右厥阴,肝应之。

少阴之上为太阳,心应之。

肾水而心火.水火既济则康健,火水未济则病生。

太阴之上为阳明燥金,肺应之。

脾湿肺燥,燥湿济化,地天泰。

厥阴之上为少阳,三焦、胆应之。

风火相助,阳气升。

太阳本气为寒而标阳,少阴本气为热而标阴,相为表里。

燥为阳明的本气,肺主之。

肺金必得脾土转输水之精气以上奉,才能含阴不枯。

伤寒论六经辨证临床运用培训课件

伤寒论六经辨证临床运用培训课件

伤寒论六经辨证临床运用
10
3、太阳与太阴合病(寒湿感冒)
n 症状:恶寒、呕吐、泄泻、舌淡苔白,脉浮或 缓。
n 治法:开发太阳,温补太阴 n 方药:桂枝人参汤(桂枝15、党参15、干姜9
、炙甘草10、白术10 。日服1至3剂) n 外感重:桂枝汤。 n 里寒重:四逆汤。 n 时方:多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n 寒甚:加附子20、干姜15。
伤寒论六经辨证临床运用
13
(二)泄泻
泄泻(下利)见于太阳病、阳明病、太阴 病、少阴病、厥阴病等篇章中。
病因病机
n 太阳受邪,下迫大肠,传导失职; n 阳明受邪,燥热内结,热结旁流; n 太阴受邪,或素体脾胃虚寒,脾胃升降失常; n 少阴受邪,肾阳不足,脾胃升降失常; n 厥阴受邪,肝寒犯脾,影响脾胃升降所致。
伤寒论六经辨证临床运用
21
桂枝汤助胃气以祛邪主要体现在如下:
一是治疗太阳中风的桂枝汤重用芍药加饴糖, 即为温补中气小建中汤,说明桂枝汤组方具有 补益脾胃中气之义;
二是治疗太阴病可用桂枝汤,即《伤寒论》第 276条: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 汤。”
伤寒论六经辨证临床运用
22
临证加减:
伤寒论六经辨证临床运用
31
THANK YOU
伤寒论六经辨证临床运用
32
伤寒论六经辨证临床运用
14
2、阳明利
n 症状: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中作渴,喘而 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
n 治法:清里升阳止利。 n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30,甘草15黄
芩15,黄连15。
伤寒论六经辨证临床运用
16
阳明燥利
n 症状:下利清水,臭如败卵,腹满疼痛,大便 硬结不通,多汗,潮热,谵语,或发热微烦, 苔黄厚腻,脉滑而疾。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演稿PPT课件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演稿PPT课件
六经包括太阳、阳明、少阳、太阴、 少阴、厥阴,每经又各有所主症、主 方,通过六经辩证,可以确定病位、 病性,为治疗提供依据。
六经辩证的发展历程
六经辩证理论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汉代 张仲景的《伤寒论》,经过历代医家 的实践和发挥,逐渐完善并应用于临 床。
现代中医对六经辩证的研究更加深入, 不仅在临床应用上不断探索,还在文 献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 的成果。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
目录
• 《伤寒论》六经辩证概述 • 《伤寒论》六经辩证的实质 • 《伤寒论》六经辩证的临床应用 • 《伤寒论》六经辩证的现代研究 • 《伤寒论》六经辩证的争议与思考
01
《伤寒论》六经辩证概 述
六经辩证的概念
六经辩证是一种中医临床辩证方法, 以《伤寒论》中的六经分证理论为基 础,将外感疾病按照病位深浅、病邪 性质及邪正盛衰等进行分类归纳。
太阳经证
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紧。治宜解表散寒,方用麻黄汤。
阳明经证
高热、口渴、出汗、脉洪大。治宜清热泻火,方用白虎汤。
少阳经证
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细。治宜和解少阳,方用小 柴胡汤。
六经辩证在内科疾病中的应用
太阳经证
咳嗽、气喘、胸闷、脉浮数。治宜宣肺止咳,方用麻 杏石甘汤。
阳明经证
胃痛、呕吐、便秘、脉实大。治宜清胃泻火,方用清 胃散。
六经辩证的临床实践
需要进一步推动六经辩证的临床实践,提高其在临床治疗中的效果和价值。
谢谢观看
六经辩证的理论基础
六经辩证的理论基础包括阴阳学说、脏腑经络理论、病因病机等,这些理论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六 经辩证的理论体系。
阴阳学说为六经辩证提供了哲学基础,脏腑经络理论为六经辩证提供了生理病理基础,病因病机则指 导着六经辩证的诊断和治疗。

第四章六经辨证(1)

第四章六经辨证(1)
• 如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 下,宜麻黄汤。太阴病,脉浮者,可发 汗,宜桂枝汤。
实用文档
• 2、先里后表: • 此种法则的使用,是指里证已甚、或阳
气已衰。如不及时治里,病将转危,欲 有阳气和阴津离决之势,故须先救其里, 里和再救其表。
实用文档
• 如太阳蓄血重证兼表证:“太阳病六七日,表 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 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 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 抵当汤主之。”
实用文档
• 证候分析:
卫阳不固
太阳中风
营阴外泄 风性散漫
风寒侵袭
卫气趋外→脉浮 邪正相争→发热 卫失温煦→恶风寒 卫不固表→汗出 汗出,脉缓
肺气不利→鼻鸣 干胃,胃气上逆→干呕 太阳经脉不利→头项强痛
实用文档
病因:风寒以风为主
病性:中风表虚证
病机:风寒袭表,卫失固 密,营阴外泄。
【诊断要点】发热,汗出,头项强痛,恶风寒,脉浮缓。 • 中风表虚证以头痛、发热、恶风、汗出四症为辨证
• 3.变证:发生变证的原因,多是由于失治误治,或因 体质的强弱等因素,使证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形成了 不具备六经病性质和特点的新证候。
实用文档
一、太阳病证
实用文档



• • • 太阳病证

• • •
太阳病经证
太阳中风
太阳中风本症 太阳中风兼症
太阳伤寒
太阳表郁 太阳温病
太阳伤寒本证 太阳伤寒兼证
实用文档
三、六经病的治则
(一)治则:六经病证的治疗大法,总的 说来,不外乎扶正祛邪两个方面,而且始 终贯穿着“扶阳气”和“存阴液”和调理 阴阳的基本精神。三阳病以祛邪为主,三 阴病以扶正为主。

中医伤寒六经辨证课件

中医伤寒六经辨证课件

调整阴阳:调整阴阳平 衡,恢复脏腑功能
预防为主:注重预防,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六经辨证的案例分析
1
太阳病:发 热、恶寒、 头痛、身痛
等表证
4
太阴病:腹 满、呕吐、 腹泻等里虚
寒证
2
阳明病:发 热、汗出、 口渴、便秘
等里证
5
少阴病:恶 寒、脉微细、
但欲寐等里 虚寒证
3
少阳病:寒 热往来、胸 胁苦满、心 烦喜呕等半
04
现代医学对六经 辨证的推广:现 代医学正在努力 推广六经辨证, 让更多的人了解 和接受这一传统 医学理论。
六经辨证的未来发展趋势
1
现代科技与中医理论 的结合:运用现代科 技手段,如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对六经 辨证进行深入研究,
提高辨证准确性。
3
临床应用与研究:加 强六经辨证在临床中 的应用,提高临床疗 效,同时进行深入研 究,完善理论体系。
现代医学对六经辨证的研究
01
现代医学对六经 辨证的认可:越 来越多的现代医 学研究证实了六 经辨证的科学性 和有效性。
02
现代医学对六经 辨证的融合:现 代医学正在尝试 将六经辨证与现 代医学理论相结 合,以更好地理 解和治疗疾病。
03
现代医学对六经 辨证的现代化: 现代医学正在尝 试利用现代科技 手段,如人工智 能、大数据等, 对六经辨证进行 现代化研究。
少阳经证
症状:口苦、咽 干、目眩、心烦、 胸胁苦满、默默 不欲饮食、寒热 往来
01
治法:和解少阳, 调和肝胆
03
02
病因:外感风寒, 内伤肝胆
04
方药:小柴胡汤、 柴胡桂枝汤、柴 胡加龙骨牡蛎汤 等
太阴经证

第70讲六经辨证概要(一)

第70讲六经辨证概要(一)

第70讲六经辨证概要(一)《二十五史》在线阅读及全文检索第十章其他辨证方法概要第一节六经辨证概要最外面的阳(为太阳),中间最旺盛时候的阳(为阳明),阳逐步少了(为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它是跟阴阳的多少(有关);和经络的理论,六经辨证里面也不可否认它是有经络的理论,经络也是六经辨证(的内容),张仲景这个辨证方法里面也采用了六经;还采用了脏象,不是纯粹就是根据阴阳,还有脏象理论,就是根据这个经络,它联系的是什么脏腑,太阴是脾,少阴是心、肾,手少阴心、足少阴肾,所以根据了脏腑的生理、病理基础,它的理论是根据这个理论。

我们说什么叫辨证?辨证就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对临床上所表现的证候进行分析、辨别。

六经辨证它根据的是什么理论呢?不仅仅是一个经络理论,根据了阴阳、经络、脏象的理论,将外感病所出现的各种证候,归纳为六类证候、六种类型—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么六种类型,来阐述外感病不同阶段的病理特点,分成这么六类。

我这个地方不是用的分成六经,分成这么六类,哪六类?它根据什么来分的呢?根据了阴阳、经络、脏象,把它分成这么六类。

第一类是太阳,第二类阳明,第三类少阳,……分成这么六类病证,从而说明外感病,实际上也不完全是外感病,就是把疾病发展过程分成了这么六种类型,而指导临床的一种辨证方法。

它的病证特点。

六经辨证就是《伤寒论》的这种辨证方法里面,贯彻一些什么思想呢?贯彻了八纲,里面有八纲,为什么说它有八纲?阴阳分成六,这是不是就是阴和阳?我们讲八纲辨证的总纲是阴阳,所以实际上六经辨证它也是阴阳为总纲,太阳、阳明、少阳属于阳,太阴、少阴、厥阴属于阴,贯彻了用阴阳统其它的六个方面,就是表里寒热虚实,这样一个思想,其中的正盛邪实,抗病力强,病势亢奋,表现有实和热的特点的这样的病证,归属于三阳病证;将正气虚衰,病邪还没有完全消除,抗病力减退,病势属于虚衰的,表现为寒和虚的,归纳为三阴病证、归纳为三阴的病变,所以这里面就贯彻了八纲的思想,是不是?你看阴和阳它是三阴三阳,这不是阴阳,那里面有实、热、虚、寒,实际上八纲的思想在《伤寒论》里面已经有体现,只是没有把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合在一起,统称为八纲,只是没有这样提出来,实际上用了这个意思。

《中医伤寒六经辨证》课件

《中医伤寒六经辨证》课件

治疗方法
健脾和胃,消食化积。
病因
脾胃虚弱,运化无力。
少阴经病案例分析
典型症状
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脉细数等 。
总结词
少阴经病案例分析主要介绍了少 阴经病的典型症状、病因、治疗 方法及预防措施。
病因
心肾不足,阴虚火旺。
治疗方法
养心安神,滋阴降火。
预防措施
保持心情平静,避免过度劳累。
厥阴经病案例分析
总结词
《中医伤寒六经辨证》ppt 课件
目 录
• 中医伤寒六经辨证概述 • 六经辨证的具体内容 • 六经辨证的实际应用 • 六经辨证的现代研究 • 案例分析
01
中医伤寒六经辨证概述
定义与概念
定义
中医伤寒六经辨证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根据《伤寒杂病论》中六经病的证候特点,运用四诊八纲 的方法,对疾病进行分类、辨析、判断和治疗的诊疗体系。
概念
六经辨证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以阴阳为纲, 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并从阴阳 动态平衡的角度,对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进行辨 析和判断,为治疗提供依据。
六经辨证的理论基础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作为中医的基本理论,在六经辨证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六经辨 证将疾病分为阴阳两类,根据阴阳的消长和转化,判断疾病的性质和演变趋势 。
六经辨证与中药方剂的应用密切相关,通过对证候的辨析和判断,选择
合适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03
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
六经辨证作为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术发展的
重要基石。通过对六经辨证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有助于推动中医药学术
的传承和创新。

六经辨证(医学讲座培训)

六经辨证(医学讲座培训)

六经与基因表达调控
03
与神经精神的关系
六经辨证也涉及到神经精神疾病的调节,如太阴经与抑郁症、少阴经与精神分裂症等。
六经辨证与其他生物学因素的关系
01
与代谢的关系
六经与代谢过程存在联系,如少阳经与脂肪肝、阳明经与糖尿病等。
02
与心血管的关系
六经与心血管系统相互影响,如太阳经与高血压、厥阴经与心律失常等。
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均可导致脏腑经络功能失调,进而引发六经病证。
瘀血痰饮为六经病证的病理产物,可影响脏腑经络功能,加重病情。
六经的病因病机
内伤七情
劳逸失度
瘀血痰饮
饮食不节
03
六经辨证的临床应用
太阳经证
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等。
太阴经证
腹痛、腹胀、腹泻、呕吐等。
阳明经证
高热、口渴、便秘、烦躁等。
少阴经证
神经调节
六经与内分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太阳经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等。
内分泌调节
六经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如阳明经与细胞免疫、少阳经与细胞因子等。
免疫调节
六经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基因表达
六经可以通过调节基因表达来发挥其生物学作用,如太阴经与细胞凋亡、少阴经与细胞信号转导等。
表观遗传学
六经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可通过表观遗传学机制实现,如通过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
联系点
六经辨证与现代医学在某些方面存在联系点,如病毒感染、免疫系统疾病等。
不同点
但六经辨证与现代医学的体系和方法有很大不同,六经辨证更注重整体观念和脏腑经络辨证,强调天人相应和预防保健。
六经辨证与现代医学的联系
02
六经辨证的基础知识

六经辨证(医学讲座培训课件)

六经辨证(医学讲座培训课件)

暑湿感冒
恶寒发热无汗、脘痞闷、 恶心呕吐、身重倦怠、苔 黄腻、脉濡数。
六经辨证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心悸
多由心虚胆怯、心神不宁,或心血不足,或心阳虚衰等引起 ,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失眠
失眠的主要病机为心神失养,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密切 相关,治疗当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基本原则。
六经辨证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肺癌
病位在肺,与肝脾肾密切相关,病机为正气虚弱,邪气乘虚而入,酿生痰浊 瘀血,形成肿块,治疗当以扶正祛邪,攻补兼施。
胃癌
病位在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病机为脾胃虚弱,痰瘀互结,治疗当以调理 脾胃,祛痰化瘀为主。
04
六经辨证的现代研究
六经辨证的神经内分泌基础
神经调节
六经辨证与神经调节相关,涉及多种神经递质和神经肽的调控。

起源
六经辨证起源于《黄帝内经》中 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的重 要理论体系之一。
特点
六经辨证注重症候的综合性、整体 性和系统性,强调人体内部脏腑、 经络、气血等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 用。
六经辨证的历史发展
起源和发展
六经辨证理论体系起源于《黄 帝内经》中的《伤寒杂病论》 ,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和 完善,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
详细描述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医运用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对冠心病进行辩证分析,认为其发 病机制与心、肝、脾、肺、肾五脏密切相关,根据不同的证型可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如心气虚用补 益心气、养心安神法,心阳虚用温补心阳法等。
案例三:肿瘤患者的六经辨证调理
总结词
运用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对肿瘤患者进行辩证调理。
辨寒热
根据患者症状表现,辨明患者属于 寒证还是热证。

六经辨证(医学讲座培训课件)

六经辨证(医学讲座培训课件)
详细描述
一位患者,男,51岁,因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等症状来到医院就诊, 伴有口苦、咽干、头痛、目眩等症状,舌苔薄白,脉弦细。经过医生诊断为少阳 病,采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五剂后症状基本消失。
太阴病案例
总结词
太阴病是指人体脾胃虚弱,导致太阴经脉受阻,出现腹胀、 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的疾病。
03
在实际临床中,常常将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结合起来使用,以更全面地了解疾 病情况。
六经辨证的临床应用
六经辨证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六经辨证对于指导针灸、中药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价 值。
通过六经辨证,医生可以判断疾病所属经脉,从而确 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六经辨证不仅适用于外感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于内伤 杂病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详细描述
一位患者,男,32岁,因感冒出现恶寒、发热等症状,体温为38.5℃,伴有头痛 、项强、肢体疼痛等症状,舌苔薄白,脉浮紧。经过医生诊断为太阳伤寒,采用 麻黄汤加减治疗,一周后症状基本消失。
阳明腑实证案例
总结词
阳明腑实证是指邪热内盛,导致阳明经脉受阻,出现便秘、 腹胀、口干等症状的疾病。
详细描述
上热下寒
上半身发热,下半身寒冷。
厥逆
四肢厥冷,甚至昏厥。
03
六经辨证治疗原则
太阳经治疗原则
1 2
扶正祛邪
太阳经病多由外邪侵袭所致,治疗应以扶正祛 邪为主,即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等 。
重视阳气
太阳经病多与阳气不足有关,治疗时应重视补 益阳气,以增强机体抵抗力,预防疾病进展。
3
调理气血
太阳经病往往影响气血运行,治疗时应兼顾调 理气血,以促进病情好转。
0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经辨证入门精彩讲稿(一)蔡长友老师:大家早上好。

今天来到会场的,我想很多都是专家,都是咱们中医界比较资深的有经验的医师。

我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交流共同学**,非常开心,我觉得一个人的一生中都要不断地学**,人的学**是终身制的,我也把我每次的讲座都当成一次历练,当成一次学**。

所以今天就把我们蔡氏经方对六经辨证一些理解、体会与大家进行分享,进行交流。

蔡氏经方近几年来被一些人关注,原因是什么呢?并不是说我们这个理论有多神奇、有多深奥。

有一些弟子跟我谈心,我收集到了他们心中怎么想的,他有什么信息,反馈到我这里我会做一个综合考虑:我们蔡氏经方学术哪些值得提倡,哪些有待进一步的发展?有些弟子跟我讲,他说蔡氏经方有三点:第一是好学;第二是好用;第三是好复制。

我觉得这个概括得比较好,我们讲中医学,它浩如烟海,源流众多,分支也众多。

那么学**中医,你要是选择不当,确实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有的初学者走了很多的弯路,但是我们讲,走弯路不一定是坏事,他也是一个积累。

就怕什么?就怕你走了弯路回不来,这就麻烦了。

因为我们中医流派异彩纷呈,怕你花了大量精力学不到有用的东西。

蔡氏经方多年来秉承了医圣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始终不改,医圣老祖先他留下的这些好东西,值得我们继承,值得我们发扬,所以我觉得六经辨证,医圣这个《伤寒论》里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和挖掘的东西。

有一些初学者找不到感觉,学中医学了很多年以后没有信心了,结果打算改行了,那他如果有幸接触到我们蔡氏经方,他如果说能学得进去,能用好,就会重新找回自信,觉得原来中医还可以这样来为人看病,觉得这些高深莫测、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可以这样简单地学,简单地用,而且又不失正道。

我们说人间正道是沧桑,但是这个中医学里面你学好六经辨证,我们讲是大病小病一样看。

我们蔡氏有一个口号:学好六经辨证,癌症就当感冒看。

其实这个话听起来可能有一些同仁会觉得,看感冒和看癌证的思路能一样吗?实践中它会告诉你,它会给你答案。

我们家有一个弟子在从化,他年前来看我,然后跟我聊天,他说我没遇到蔡氏经方之前我就打算改行了,为什么呢?他说我当医生当了很多年,我改行不是因为我没有生意,就是因为我生意非常好,我一直对中医学不进去,理论太复杂,他说我不知道从哪里入手,用一个方两个方没有效,我大量的都用西医给病人看病,但是这个西医的吊水,这个炎症今天你吊了今天好,过几天不吊就不好,他说这个反反复复,我非常痛苦。

我有一种良心发现的感觉,我挣了这么多钱,也买了房也买了车,他说就是这么多的病人我看不好,我觉得非常痛苦。

这不是我追求的,假如说我单纯为了挣两个钱,我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我挣了有不少钱。

但是人到了经济好转的时候,我们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对吧,当他这个经济上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的想法不一样了,他说我想做好事,想把病人看好。

但是总是看不好,我要改行,结果遇到我们蔡氏经方以后他学得很快,也正式拜师了,成为我们蔡氏的拜师弟子。

然后,他把这个六经辨证总结了几句话:好学、好用、好复制。

这是他的感觉。

今天我就讲六经辨证入门的一些内容,这些内容可能有的弟子觉得我已经听过了,学过了,但是一定不要这么去想,我们古人讲,读书百遍其意自现,你不要觉得我都掌握了,都会了,千万不能说这个话。

你学一遍它有一遍的味道,学两遍它有两遍的滋味。

所以我们共同来看一下,“以风寒为准绳六经辨证,辨表里论伤寒理法方药” 这两句是纲领,就是说我们生活中的病,生活中的病叫常见病,常规病在我们外感中间能找到答案。

但是《伤寒论》这本书,它是各科临床宝典,不是都讲外感,我们注意不要理解错了,我们要是以为伤寒写的就是专门治外感,专门写外感,不对。

它把杂病和内伤疾病也统进去了。

我们清朝嘉庆年间有一个名医叫陆九芝,他写了阳明病的论述讲的非常好,他把《伤寒论》研究得精,他临死的时候把他所有的弟子叫到场,他就交代两句话,第一,他说《伤寒论》不是光治外感的,统了内伤杂病。

第二,他说我们中医其实也不是慢郎中。

其实事实就是这样,中医你遇到急症可以有急症的应对,遇到有一些慢性病的调理,那它需要一个过程,所以说中医它也不是慢郎中。

你看我们阳明篇里面的几个承气汤非常厉害,我们说急下存阴,那是救命的方子啊,老祖爷创造的四逆汤,三个承气汤这都是救命的方子。

我们就可以看出来,陆老他一生的行医当中得出的经验,有一些东西都已经被实践所证明。

学**六经辨证我们应该掌握哪些呢?第一,要掌握六经辨证的入门;第二,要掌握六经辨证的虚实;第三,六经辨证指导临床的优势,我们一定要知道它的优势在哪里;第四就是六经各论,这个六经各论就比较深入一些。

今天我们讲第一,就是六经入门。

学**《伤寒论》的六经入门,这是一个入门最基础的东西,我们要掌握什么?要先走六条道,学会六个六。

六经、六病、六脉、六证、六法和六方。

我们看这个六经我不用讲了,在座的没有不知道六经的。

六病和六经是一样的,关于六经和六病有一段时间是有争议的,有一些学术流派不承认六经,他认为只有六病没有六经,但大部分的学派说六病也有,六经也有,这是肯定的。

我觉得第二种说法才是完全正确的。

六经是肯定有的,它是统脏腑的,六病它也有,因为我们讲医圣老祖先写的很多条文,都是六经发生疾病的时候才出的条文。

如果一个人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他不会写出这么多的条文,那就是一个生理状态,在病理状态下才写出了六经辨治的条文。

所以讲,这个六经统百病,六病六经都有,这个没有什么值得争议的。

这个六经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它?清代有一个名叫柯琴的医学家大家知道,他的六经地面学说,他说六经就像地面上的六道河流,在人身上他是六条道路。

他这个六经地面学说也对,但是这里我还要强调,六经它是指我们每一条经络之间,点线之间联系的通道,以及所络属的脏腑之间的联系,应该这么理解它就准确了。

所以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就是针灸的那个经络学说,这是一种狭隘的眼光看问题。

它是点线之间联络的通道以及我们六经所属的脏和腑,我们这么理解哦,这个六经的问题才能得到这种正确的答案。

六经所联系所统摄的脏腑,对于六经的理解我们记住,如果说我们人体是树,这个六经树是身上的枝干,对下还有些细枝末节,树皮下面还有细小的脉络,这样上下走,我们这叫什么呢?这叫横向和纵向,它实际上六经不是毎一经只有一条道,它有发生横向和纵向的联系。

这样的话我们说六经找病。

蔡氏经方这句话提出叫六经找病,在六经上得的病,你只要把它辨别清楚了以后,我们都是可以这样去治的。

看六脉,我们讲祖国医学博大精深,经络学说还有这个脉学也是非常的不得了,我也很佩服一些人,有些人研究脉研究得很好,但是这里我要讲,我们光练脉象,光会诊断不会治疗也不行。

昨天我们王医生说了,他说你光会诊断把疾病诊断得很清楚,后来治疗你功亏一篑,你搞不定,这你只完成了50%。

那你会诊断50%,后50%要治疗,你搞不定的话前面的50%也功亏一篑也没用。

就是说你不但前面这个脉要搞得好,要懂得,后面的治疗才是最关键的,落脚点就是在这个治疗的临床疗效上。

所以你要学**脉象的话,王叔和的《脉经》够你用功夫去学,还有我们李时珍的《平湖脉学》也值得你花时间去研究。

但是这里我要告诉你,我们六经辨证里面把脉不这么细化,我们让你知道六个字就可以把脉,六经的脉就概括掉了。

好,哪六个字?我写一下,你只要懂这六个字,六经的脉基本上你就知道了,就明白了,我们不需要把王叔和的28脉都滚瓜烂熟,可能说临床中,一是你有时候也掌握不了,另一个来说呢,它可能会耗费你很多的精力和时间。

咱们的六经辨证也讲脉,它很简单,六经,我们太阳经讲的脉一个字可以概括,太阳经就是一个“浮脉”,至于它浮紧还是浮缓,咱们先不管它,只要认定它是一个浮脉那这个人就有表证,有一分浮脉就有一分表证。

抓住这个表证以后,我们说百病表为先,风寒为百病之首。

我们蔡氏经方尤其提出桂枝汤叫“常人之方治常人之病”,就是抓住这个“浮”字,表证的一个浮脉。

我们常常说: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这是一个太阳病的脉。

我们阳明的脉是什么?“洪”,就是洪湖水浪打浪这个洪字,洪湖岸边是家乡,你找到这个洪脉那阳明病就是家乡。

有的学生问我,他说老师这个六经辨证大家好不好学,我看内容也很多,我就跟他说:我说你认不认识钱?他说人民币谁不认识?当然认识啦。

我说你只要认识钱你就能把六经辨证学会,所以就是这么简单,呵呵。

这个东西好学好用好复制,你入门以后,你学了一天还想学第二天,你学的是临床疗效,因为我们讲做医生这一行,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哪里啊?就是临床疗效,你要解决疾病问题。

如果要把理论给它复杂化,这些工作是由谁来做,由理论家研究理论去吧。

我们临床医生有病人来了,有求于你,你就要还他一个健康,这是最直观最实用的东西。

我们看这个阳明脉,因为阳明本性是热嘛,阳明热,我们说火性炎上,是阳气盛,脉道比较宽,像洪水惊涛拍岸,所以我们抓住这个脉象比较洪大。

比方说一个人比较瘦弱,看上去这个人若不禁风很虚,一搭他的脉很洪大,这就证明他还有阳明证的。

那么少阳的脉我不讲大家都知道对吧?对,就是一个“弦”。

我们看这个弦字就是拉小提琴的人或者拉二胡的人,你手摸到那个弦子上什么感觉啊,对,绷得紧紧的。

这个弦脉就像拉琴的人按在那个琴弦上一样,所以是从这个字得来的叫弦脉。

少阳它是三阳的最后一阳,浮脉和洪脉的阶段都走过了,最后它的脉道就绷得比较紧,你就会感受到弦脉。

少阳虽小,它的能力作用很大,所以在少阳病里面有很多的嚼头的,有时间单独地把少阳病讲半天都很过瘾的。

三阳的脉搏就记住一个概括的,浮脉是太阳,洪脉是阳明,弦脉就是少阳。

还有三阴的脉我讲一下。

这个三阴脉里面太阴脉它是一个什么感觉?太阴脉它“缓”,不管它是浮缓,还是沉缓,总归进入太阴的时候,一个人太阴太虚了以后,它这个脉总体来说它会表现出一个缓慢的现象。

我们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我觉得蔡氏经方最大的贡献是什么?有些人评价说,你们蔡氏经方把这个《伤寒论》这么经典的东西把它生活化了,简单化了。

我们把有一些东西你给它复杂化这样其实并不好,绕来绕去大家不知道。

让这个临床变得实用,让经典的东西能走下书本来,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样比较好。

所以蔡氏经方也编了很多歌诀,这些歌诀都朗朗上口,有些歌诀你背一背,你边看病边开方边背歌诀那是很过瘾的。

几句话就指导你的临床在哪里,你比方说这个“阳明本性是热病,三阳开泰要记清,鬼门打开算解表,二便自调算太平”。

你一想到这个人是否阳明热、大便实、表不解?问诊时很多灵感就来了,它指导你的临证思维。

我们看少阴的脉是什么?少阴的脉它是一个“迟”,对。

我们说真正的少阴病,像《伤寒论》的原文写的就是那种脉沉迟,真正的少阴病是一个疾病的相对严重阶段,他的正气不足,人体的阳气是严重亏虚的,就会出现各种脏腑功能低下,动作都是都是缓慢的,他往往会出现一个迟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