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礼仪文明

合集下载

古代的文明礼仪

古代的文明礼仪

古代的文明礼仪“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

这句话意思是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

就像在古代,要是一个人不懂礼,那走到哪儿都不受欢迎。

比如有个书生,自认为才华横溢,可就是不懂礼貌,去拜访别人的时候大大咧咧,结果被人拒之门外。

这不是很明显嘛,不懂礼可不行。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论语》。

意思是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

好比有个官员,对百姓的事情认真负责,又很有礼貌,大家都对他赞不绝口。

要是都像他这样,那社会得多和谐呀。

“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

说的是礼节重在相互往来。

有来无往,不符合礼节;有往无来,也不符合礼节。

就像朋友之间,你送我个礼物,我也得回送一个呀。

不然多不好意思,这就是礼尚往来嘛。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荀子・修身》。

人要是不讲礼,就没法生存;做事要是不讲礼,就不能成功;国家要是不讲礼,就不得安宁。

想象一下,一个国家大家都不讲礼,那不得乱套呀。

就像一个大家庭,没有规矩,怎么能和睦呢。

“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

”——《晏子春秋》。

人之所以比禽兽高贵,就是因为有礼节。

可不是嘛,动物们可不懂什么礼仪。

比如在宴会上,人们彬彬有礼,互相谦让,这多好呀。

要是都像动物一样争抢,那可不得了。

“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礼记・曲礼上》。

有广博的见识,超强的记忆力却能谦让,做善事很勤勉而不懈怠,这样的人才能称为君子。

就像有个学者,知识很丰富,但从不骄傲,还经常帮助别人,这才是君子风范呀。

要是都这么有教养,世界得多美好。

“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礼记・表记》。

君子在别人面前举止应慎重,容色要端庄,不要说错话。

就像有个君子,不管面对谁,都很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要是我们都能这样,那肯定能给人留下好印象。

“礼者,人道之极也。

中国古代有关文明礼仪的佳话

中国古代有关文明礼仪的佳话

中国古代有关文明礼仪的佳话
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文明礼仪的佳话,这些故事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价值观。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佳话:
1. 《左传》中的“礼尚往来”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问国师荀息:“朝廷上应该如何礼待外国使者?”荀息回答:“礼尚往来,不可不给。

”这句话强调了外交礼仪的重要性,表达了应该以礼待人的原则,建立友好的国际关系。

2. 《孟子》中的“三仕三不识”故事:
孟子曾经在不同的地方担任官职,但他一直保持了一贯的言行,不因地位而改变态度。

他说:“三仕三不识,民生之常也。

”这个故事强调了不论身处何境,都应该保持谦虚、诚实和礼貌的态度。

3. 《论语》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子的弟子曾问他,如果有朋友从远方来,应该怎么做。

孔子回答:“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强调了对待客人的热情和善意,以及应该保持礼仪和宽容的态度。

4. 《淮南子》中的“六亲不和”故事:
《淮南子》中有一则关于如何待人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在家中六亲不和,却在外面待人非常友善。

他的儿子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在家中我可以随意,但在外面我要以礼待人。

”这个故事强调了在不同场合保持文明礼仪的重要性。

这些佳话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文明礼仪的重视,强调了尊重他人、保持诚实和谦逊、以礼待人的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篇1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

在其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礼强烈地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思想言论和行动。

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义已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而穿于其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

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著名思想家颜元的“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亡”等都充分反映了礼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相伴而生、相伴而长。

礼之产生,可以溯到远古时代。

首先它是人类协调主客观矛盾的需要。

自然的人伦秩序是礼产生的最原始动力,人们为生存和发展相互依赖,逐步积累和自然约定出一系列“人伦秩序”,这是最初的礼,后又有“圣贤之人”如黄帝、尧、舜、禹等为“止欲制乱”而制礼,身体力行为民众做榜样,从而使礼在“维稳制乱”中发挥了作用,也正因如此,人们更加遵礼尚礼。

其次,礼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祀活动。

远古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低下,无法解释和征服自然现象与自然力,于是人们把关于人的灵魂观念扩大到他们所接触的自然界万物,从而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开始用原始宗教仪式等手段来影响神灵,如祭祀、崇拜、祈祷等,期望以虔诚感化和影响自然神灵,以使其多赐福少降灾,原始的“礼”便产生了。

结合文化和礼之起源,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一)礼之本意为敬神,后引申为表示敬意所应具有的态度,即礼首先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人对己的尊重和敬意时的态度。

(二)礼是一系列动作,是使内在敬意的态度外在表现化的动作。

即通过一定的动作表达自己内心对人对己的尊重和敬意。

(三)礼是一种程式或仪式。

通过多样性的仪式,表现出行礼人对人对己的敬意、爱戴和重视。

清华大学历史系 彭林教授 中国古代礼仪

清华大学历史系 彭林教授 中国古代礼仪

清华大学彭林教授历史系教授中国古代礼仪文明共计19讲第一讲处事以诚,待人以敬中华礼仪,教给人礼仪,而不是作秀的。

现在社会,缺乏诚信人要诚信。

礼是为了表达真诚的情感你来了,你请坐,虚礼人是一种感情非常丰富的动物,每天都生活在情感中。

人可以为了情感去死。

人跟人之间的交流要真诚,把握恰当。

中国人讲的天,非常敬畏,并且探索宇宙背后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天说什么了,没有说,可是什么都做了。

宇宙中,有诚。

日蚀,月食,花开,山高,不说,但是它存在的,是真实的。

真诚,真,一定是诚的。

相对的,是虚伪。

虚伪的,不长久,骗不了多久。

做真人,不要做假人。

你不喜欢虚伪的人,自己就不要做虚伪的人。

不要带着面具。

孔颖达做注:古者妇人孕子之礼,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心平正,才过人矣。

任子时必慎所感,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

惊悉,家父不幸离世你的家父,令尊二、表达敬意的原则与方式方式:敬语,孟子去见梁君,望子不是人君清华教授吴宓自号雨僧陈教授,会十几种语言,站着侍候父亲,让学生坐,去做客,主人倒水,客人不动,有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夫贩者,穿桔黄衣服,戴帽子,扫卫生,在另外马路上,一直扫,满身汗,“我们家两个孩子都在读书呀,多做一点,孩子就好过一些,”拿极其微薄的薪水,减轻社会负担。

门卫,清扫街道,虽夫贩者,必有尊严。

遇人要恭敬,低调为人,谦卦,一卦六爻,没有一个不好的。

有了谦虚,才能把礼做好。

四、诚敬从鞠躬做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郭颂对恩师鞠躬得到王昆的鼎力辅助,尽管七十多岁了,每次见到都是九十度鞠躬。

湖南雪灾,温总理九鞠躬,胡锦涛回见香港代表,鞠躬,见教师代表,鞠躬,见老战士,鞠躬,97年,向军人鞠躬,非典,向医护人员鞠躬用谦卑的心,对待老师、同学,家长。

2012年3月第三讲童蒙养正培根固本言、行在不在道义上,这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行比言重要清华大学碑,行大于言童蒙时候,养正气,要培育,要牢固中国的古代教育,在全世界都是最先进的,最重视对儿童的教育。

中华传统礼仪有哪些

中华传统礼仪有哪些

中华传统礼仪有哪些中华传统礼仪1、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

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

2、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

3、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

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4、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5、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中华传统礼仪知识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

“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 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

我国古代有关文明礼仪的佳话

我国古代有关文明礼仪的佳话

我国古代有关文明礼仪的佳话说到我国古代的文明礼仪,那可真是个大话题。

咱们中国人自古就讲究礼仪,礼仪可不是简单的规矩,而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古代的故事多得是,有很多佳话传颂至今,让我们看看吧!1. 孔子与礼1.1 孔子教礼提到礼仪,谁能绕过孔子呢?这位老爷子可是咱们礼仪的“教父”。

据说,孔子非常重视礼,他认为礼不仅仅是外在的仪式,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修养。

每当他看到学生们不遵守礼仪,孔子就会皱起眉头,像个严厉的老师,给他们讲解礼的深意。

嘿,想想看,学生们肯定是心里有点怯怯的,但孔子总是会用生动的例子来教导他们,让他们理解“礼”是什么。

比如说,吃饭时要注意坐姿,别人跟你打招呼的时候,得有礼貌地回应。

这些道理,听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1.2 礼仪故事还有个小故事,传说有一天,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在路上遇到一个人。

那个人正在用力推门,但门怎么也推不开。

孔子看到后,立刻走过去,微微一笑,说:“兄弟,轻点,先看看门上有没有锁。

”这句话可不仅仅是个建议,更是教导大家在遇到困难时,要先观察、再行动。

这种待人接物的礼仪,至今在我们生活中依然适用,不管是工作还是交友,礼貌和理解永远是第一步。

2. 司马迁的《史记》2.1 文明礼仪的记录提到古代的文明礼仪,不能不提《史记》。

这本书可是史学的经典之作,里面不仅有历史事件的记载,还有不少关于礼仪的故事。

司马迁在书中描述了很多古人的礼仪行为,比如在婚礼上,新郎新娘互赠礼物、恭敬父母,整个过程充满了尊重和温情。

那时候的人可真是懂得如何把礼仪与感情结合在一起,让每一个仪式都显得特别重要。

2.2 各国礼仪的对比而且,《史记》还提到其他国家的礼仪,比如说印度的礼节和希腊的风俗,司马迁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各国的文化差异。

想想看,那时候的中国人就已经意识到,礼仪不仅是自家的事,还是了解世界的钥匙。

通过礼仪,我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增进相互的理解。

3. 古代的饮食礼仪3.1 吃饭的讲究说到礼仪,吃饭也是一门大学问。

有关文明礼仪的国学经典

有关文明礼仪的国学经典

有关文明礼仪的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中有关文明礼仪的部分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

1. 《尚书》中有许多篇章涉及到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如《周书·秋官》中提到:“敬天之事,敬地之事,敬神明之事,尽礼之事。

”这是对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尊重天地、敬仰神明、恪守礼法的要求。

2. 《礼记》是一部专门讲述礼仪的经典,其中的《礼运》篇提到:“礼者,人之大节也。

”礼仪不仅是个人修养的表现,也是社会秩序的基石,人们应当以礼为准则来行事。

3.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的《学而》篇中有一句著名的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孔子强调学习和修养的重要性,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培养自己的修养和礼仪。

4. 《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的《格物致知》篇中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是说要先修身,使自己具备良好的品德和礼仪,然后才能治理家庭、国家和世界。

5.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的《道》篇中提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这是告诫人们要时刻警惕自己的内心,保持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礼仪规范。

6.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的《尽心上》篇中提到:“言必信,行必果。

”这是强调言行一致的重要性,要充分信守承诺,言出必行,行动果断而坚决。

7. 《史记》中的《太史公自序》中提到:“礼法各得其宜,可谓大同矣。

”这是指礼仪规范应当根据不同的场合和人物的特点来确定,但最终目的是达到和谐统一。

8. 《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经典,其中的《系辞传》中提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德曰生。

”这是强调人们应当顺应天地之道,遵循自然规律,以生命和生活为中心,注重礼仪和道德修养。

9.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著作,其中的《齐物论》中提到:“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这是指礼仪和道德修养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如果不注重礼仪规范,就会导致道德沦丧和社会混乱。

10.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的《小雅·鹿鸣》中提到:“鹿鸣于飞,集于苞栩。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超星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超星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超星引言中国古代礼仪文明是世界上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一。

自古以来,中国人注重礼仪,并将其视作塑造个人品德、维护社会秩序以及表达尊重的重要手段。

古代中国的礼仪文明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之一。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的特点、影响以及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

古代中国礼仪文明的特点古代中国礼仪文明建立在尊崇祖先、敬重天地、重视家庭教育的基础之上。

以下是古代中国礼仪文明的几个重要特点:1.尊崇祖先:古代中国人非常尊重祖先,他们相信祖先的灵魂仍然存在,并会对后代产生影响。

因此,祭祀、祭坛以及祖先名字的命名等都是古代礼仪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2.敬重天地:古代中国人相信宇宙是由天地两位至高无上的神明所构成。

他们进行了大量的仪式和祭祀来表达对天地神明的敬重,这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

3.重视家庭教育:古代中国人认为家庭是道德教育的基石。

尊敬父母、孝敬长辈,以及传统家庭观念的传承都被视为重要的礼仪。

古代中国礼仪文明的影响古代中国礼仪文明不仅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例子:1.社会秩序的维护:古代中国礼仪文明的存在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通过遵守礼仪规范,人们能够建立起彼此之间的尊重和信任,从而缓解社会冲突和纠纷。

2.个人品德的培养:古代中国礼仪教育注重个人修养和品德培养。

通过遵循礼仪准则,中国人可以养成谦虚、诚实、勤奋和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3.影响艺术文化:古代中国礼仪文明对传统艺术和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许多传统艺术形式,如京剧、传统音乐和绘画,都受到礼仪文明的影响,并通过艺术形式展现出来。

古代中国礼仪文明在当代社会的价值虽然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古代中国礼仪文明仍然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1.培养社会责任感:古代中国礼仪文明教导人们要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

这对于当代社会来说尤为重要,可以帮助人们树立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古代礼仪文明的当代价值

古代礼仪文明的当代价值

古代礼仪文明的当代价值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国家,其中礼仪文明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礼仪文明的发展,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具有当代价值。

本文将从礼仪文明的历史演进和当代应用两方面来探讨古代礼仪文明的当代价值。

一、礼仪文明的历史演进古代礼仪文明是指古代人们在社交、仪式、宴会等场合中所遵循的一套规范,它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在这个时期,礼仪已经成为统治阶层权力的标志。

礼仪的制定和实施,使得统治者能够更好地掌控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

同时,礼仪的执行也增强了人们在社交场合中的互信和尊重,促进社会和谐。

随着时代的变迁,礼仪文明不断发展壮大。

到了唐宋时期,礼仪文明达到了一个高峰。

皇室和贵族的礼仪规范已经非常完备,这些规范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还体现在文学、艺术等方面。

这些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强化了统治者的权威,同时也促进了社会文化的繁荣。

二、礼仪文明的当代应用虽然古代礼仪文明已经历了千年,但其价值观念和实践方法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作用。

1. 礼仪文明在社交场合中的应用在当代社会,人们在社交场合中仍需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

比如,在商务谈判中,我们需要注意言行举止,注重细节,以显示自己的职业素养和诚信。

在家庭聚会中,我们需要注重礼节,尊重长辈,以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在各种社交场合中,礼仪的正确运用,有助于增进人际关系,提升个人形象。

2. 礼仪文明在教育中的应用在教育中,礼仪文明也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教育应该重视学生的礼仪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

学生应该学会表达感谢和尊重,学会与人和睦相处,从而在未来的职场中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3. 礼仪文明在旅游中的应用在旅游中,礼仪文明也显得尤为重要。

旅游地是一个公共场所,游客们需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不破坏环境和当地文化。

同时,游客们也需要尊重其他游客的权益,保持文明的游览方式,以营造和谐的旅游环境。

三、结语古代礼仪文明虽然已经历了千年,但其价值观念和实践方法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礼仪大全

中国古代礼仪大全

中国古代礼仪大全千百年来的文明礼仪之风传承至今,因此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

人们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具有了悠久的传统美德。

而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

我们不要将这些传统遗忘,快来学习~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

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

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

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

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古代宾礼之一。

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

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古代宾礼之一。

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

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

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

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

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

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中国古代文明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体现,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渗透到了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

古代中国的礼仪由于其独特性和丰富性而备受瞩目。

中国古代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祭祀活动。

祭祀是古代人们对神灵的敬仰和祈祷,也是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一种象征性表达。

随着时间的推移,祭祀活动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更加复杂和庄重的仪式,形成了独特的礼仪体系。

中国古代礼仪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尊卑有序。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按照社会地位和年龄来确定身份和地位,礼仪也是根据这种尊卑有序的原则来制定的。

在官方场合,不同官员的礼仪规范有所不同,高级官员享有更高的礼遇和尊重。

在家庭中,长辈和年长的亲戚也享有更高的地位,年轻人需要向他们行礼以示尊重。

这种尊卑有序的礼仪观念深深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古代中国的礼仪还注重细节和形式。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对细节和形式非常讲究,认为这是体现尊重和礼貌的重要表现。

比如,在宴会上,人们需要按照一定的次序坐下,使用特定的餐具和酒杯,而且还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

在古代婚礼中,新郎新娘需要穿着特定的礼服,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和行礼。

这些细节和形式的要求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礼仪的高度重视和严谨态度。

中国古代的礼仪也强调和谐和亲和。

礼仪在古代中国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交技巧,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和友好。

在交往中,人们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例如问候礼、辞别礼、礼尚往来等。

通过这些礼仪行为,人们能够表达出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和信任。

这种和谐和亲和的礼仪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中国古代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文明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秩序、道德规范和人际关系,具有独特性和丰富性。

古代中国的礼仪注重尊卑有序、细节和形式、和谐和亲和,这些观念和实践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整体发展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影响。

古代文明礼仪

古代文明礼仪

古代文明礼仪
古代文明的礼仪是指在古代社会中,人们所遵循的一套行为准则和规范,用于指导人们的言行举止,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古代礼仪具有较为严格的规范和仪式,涉及到各个方面的生活,包括社交、婚丧嫁娶、宴饮、服饰等。

在古代社会中,礼仪被视为维系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手段,也是统治者展示威望和权威的重要方式。

因此,古代礼仪通常以尊卑有序、等级分明为基础,并注重仪式的庄重和正式。

古代社交礼仪要求人们在互动中表现出尊重和谦和的态度,包括尊称与被尊称者的称谓和礼节,以及交往中遵守的规范。

例如,见面时要行礼致意,遵守正式的问候礼仪,如鞠躬、拜访等。

另外,古代社交礼仪还包括宴请礼仪,如宴席的座次安排、用餐的顺序等。

婚丧嫁娶是古代礼仪中重要的部分。

在古代,婚姻被视为家族之间的联姻,因此婚礼具有非常庄重的仪式,包括聘礼、迎亲、婚宴等环节,以及一系列的祭祀和祈福仪式。

而丧葬礼仪则包括告别仪式、丧服、祭祀等环节,以表示对逝者的尊重和追思。

古代服饰礼仪也非常重要,人们的着装和穿戴常常受到严格的规范和约束。

在不同的场合和身份下,人们要穿戴不同的服饰,以示身份和地位的区别。

古代服饰礼仪还包括头饰、鞋袜、饰品等方面的规定。

总的来说,古代文明的礼仪是一套复杂严谨的行为规范,涉及到人们的各个方面的生活。

它不仅仅是一种仪式和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体现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古代文明礼仪

古代文明礼仪

我国古代文明礼仪我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

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礼之用,和为贵”。

他教育他的弟子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古代礼仪形成于“三皇五帝”时代,到尧舜时,已经有了成文的礼仪制度。

后经过夏、商、周这三个奴隶制社会国家1000余年的总结、推广,日趋完善得多了,形成了“五礼"。

这“五礼"指的是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和嘉礼。

“五礼”的内容: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分。

一、古代政治礼仪政治礼仪包括祭天、祭地、祭宗庙、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1.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

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

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

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2。

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

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

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

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3.封禅,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

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举行过封禅大典.封禅活动实质上是强调君权神授的手段。

古代文明礼仪

古代文明礼仪

古代文明礼仪文明的灿烂光华。

作为记录古代文明的文言文,蕴涵大量的古代礼仪,中学语文教材上也涉及许多。

了解它,不仅欣赏到古代礼仪文化,而且帮助读者,特别是中学生扫除阅读文言文的一大障碍。

古代礼仪,包括“吉”、“嘉”、“军”、“宾”、“凶”五个方面,下面结合中学教材,历历介绍给中学生朋友。

一、吉礼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典礼。

•祭宗庙• 《曹刿论战》中“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其中“牺牲玉帛”是祭宗庙的祭品,祭者将之列于神案之上,祈求祖先之灵的护佑。

•拜先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我”入塾之初,便被领着拜匾和鹿,“算是拜孔子”,这也是吉礼的一种。

•腊祭• 古人在岁末祭社(即祭土地神),祈求生命之本――农业的丰收,是为腊祭。

如《祝福》中写道“天地众神歆享了牲醴和香烟”,这便是祭者所期望的结果;又如《社戏》中所描述的“社戏”,也是为祭土地神而举办的大型民间活动。

现今民间所谓“送灶”,则是“腊祭”的遗留。

二、嘉礼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

•宴礼• 古礼规定,在宴饮之时,配以乐舞,是为宴礼。

如《醉翁亭记》中写道,“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丝竹”(即管弦乐曲)便是宴礼的一部分。

•投壶之礼• 这种礼节是从古人宴时骑马射箭取乐演化而来的,“投壶”即把箭投入壶中,壶束颈鼓腹,其中盛以小豆,使箭投入后不至于弹出,一般距投者三箭半,投中者罚不中者饮酒,以此活跃宴饮气氛。

如《醉翁亭记》中所说的“射者中”,其中“射”即投壶。

•尊老之礼• 《陈涉世家》中写陈涉入陈之后,“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议事”,“三老”指三种老人,一是贵族中的老者,称为“阁老”;二是平民中的老者,称为“庶老”;三是为国捐躯者的老人,称为“死政者之老”。

这三种老人国家给以优待,声望极高。

课文中的“三老”显然不指“阁老”,而陈涉召之的目的,无非是看中其声望。

三、宾礼接待宾客之礼。

•朝觐之礼• 古时候诸侯定期朝见天子或霸主,是为“朝觐之礼”,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燕魏韩赵“皆朝于齐” 闶钦庵掷窠凇?BR>•会同之礼• 古时候诸侯四方会齐,共聚一堂,规模宏大,是为“会同之礼”。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课程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课程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课程中国古代礼仪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特色,成为了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课程旨在通过对古代礼仪文明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一、课程简介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课程是一门涉及历史、文化、哲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课程。

通过对古代礼仪制度、礼仪文化及其演变的研究,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人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结构。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通过学习古代礼仪文明,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2. 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

古代礼仪文明强调道德伦理,注重个人修养和行为规范。

通过学习礼仪文明,培养学生的自律、尊重他人、守时守约等良好品质。

3. 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协调能力。

古代礼仪文明注重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的处理,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和合作能力,提升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古代礼仪文明中包含丰富的艺术元素,通过学习古代礼仪文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提升他们的艺术修养。

三、课程内容1. 古代礼仪制度。

学习古代礼仪制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了解古代礼仪制度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并探讨其对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的作用。

2. 礼仪文化。

学习古代礼仪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了解古代人们的礼仪观念、礼仪习俗以及礼仪仪式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明素养。

3. 礼仪之道。

学习古代礼仪之道,探讨礼仪的精神内涵和道德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培养他们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4. 礼仪教养。

学习古代礼仪教养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和行为规范,提升他们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共同深入探讨古代礼仪文明的相关知识和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
瑞蚨祥的诚
北京瑞蚨祥绸布店开业于清朝光绪19年(1893年),是享誉 海内外的中华老字号,为旧京城“八大祥”之首。百年以来,瑞蚨 祥始终坚持“至诚至上、货真价实、言不二价、童叟无欺”的宗旨。
季札挂剑

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 而其欲色之;吾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虽然,吾心许之矣。今 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 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 墓树而去。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 兮带丘墓。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
•自诚明,谓之性。 •自明诚,谓之教。 •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
•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 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论语▪学而》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
• 同仁堂的堂训 • 同修仁德,亲和敬业; • 共献仁术,济世养生。 • 求珍品,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 讲堂誉,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力。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
• 君子行有枝叶


君子不以辞尽人,故天下有道,则有枝叶; 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
何为“礼”何为“仪”

礼:讲尊重,礼由心生。 仪:仪者,具体形式也,表现也。

一.礼是为了表达真诚的情感
• 诚,是儒家文化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万物都是真实的存在,无 诚无物。 • 礼是表达内心真实情感的形式。 • 失去了真诚的礼,就是徒具形式,毫无意义的虚礼。
中国古代文明礼仪

中国礼仪文化有哪些

中国礼仪文化有哪些

中国礼仪文化有哪些古老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

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

一、古代的礼仪文化礼仪是中华民族古往今来流传的言行举止等基本仪表行为的道德准则。

中国最规范的礼仪形成于周朝,圣人周公制订了成套的礼仪。

到了圣人孔子时代,他志在恢复周礼,于是孔子特意整理了《礼记》,希望中华民族流传这个完整的礼仪。

中国的《礼记》中记载了五种礼仪。

五礼分别是“吉、凶、军、宾、嘉”1.吉礼:指祭祀天神、祖先等仪礼:2.凶礼:指丧葬仪礼;3.军礼:指与军事相关的仪礼;4.宾礼:指宴请宾客的仪礼;5.嘉礼:指成年和婚姻仪礼。

五礼是中国古代吉祥、残酷、军事、礼仪、客礼的总称。

二、古人常用传统日常礼仪1、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2、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鞠躬礼是最常见的见面礼仪,双手合十(一般是右手握拳,左手放在右手上)举至胸前,站立不俯,表示一般的礼貌。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地位高的人经常向地位低的人鞠躬作为回报。

在传统社会中,对至尊者还有一种跪拜仪式,即跪在地上,头和手有节奏地触地,称为磕头。

如今,跪拜仪式只能在偏远乡村的新年活动中看到,一般不再实行。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

• 2、礼仪的形成时期:周朝
• 夏礼:目前几乎无法全面查证。
• 殷礼:已经存在着不止一部以“礼”为主题 的 经典性著作。
• 周礼:使三代以来的传统之礼得到了极高程 度的理论提升,为中华民族成为“礼仪之 邦”N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周朝前期历经文王、武王、成王三个君主, “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政,而民和睦,颂 声兴”。
中国古代礼仪文化
礼仪的文化内涵
• 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了解中国礼仪文 化。农业大国靠天吃饭,孕育了“天人合一”的哲 学思维,世俗社会以“和”为贵,催生出“君子风范” 的礼仪文化,二者共同展示了礼仪之邦的深刻内涵。 中国关于礼仪的典故很多,体现出中华民族素 来是一个温文尔雅,落落大方,谦恭礼让的文明 之邦。礼仪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 孔子对礼仪的两个主要贡献 有教无类 孔子自己办学的地点选在孔子故宅西边,一个有 杏树的地方,筑一个台子当讲台。这就是今天我 们看到的孔庙杏坛。课程定为六艺,这六门课分 别是:礼、乐、射、御、书、数。用今天的话来 说,礼是礼仪,乐是音乐,射是军事,御是驾驶, 书是书法,数是数学。
• 孔子教育政策是有教无类,招生,不分年令,不 问出身,不分国藉。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 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典故1:孔融让梨(谦和礼让)
• 背景材料:孔融(153—208年)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 家,建安七子之一。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 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 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 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 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的道理,使全家人都 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 结友爱的典范。

古代文明礼仪常识

古代文明礼仪常识

古代文明礼仪常识————————————————————————————————作者:————————————————————————————————日期:古代文明礼仪常识【篇一:古代文明礼仪】我国古代文明礼仪我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

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礼之用,和为贵”。

他教育他的弟子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古代礼仪形成于“三皇五帝”时代,到尧舜时,已经有了成文的礼仪制度。

后经过夏、商、周这三个奴隶制社会国家1000余年的总结、推广,日趋完善得多了,形成了“五礼”。

这“五礼”指的是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和嘉礼。

“五礼”的内容: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分。

一、古代政治礼仪政治礼仪包括祭天、祭地、祭宗庙、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1.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

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

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

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2. 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

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

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

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

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3.封禅,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判断题】《孟子》中提到“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6
【判断题】李德伦中国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
1
【多选题】下列出自郭店楚简的是(AB)。
A、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B、
乐之动心也,浚深郁陶
C、
音成于外而化乎内,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
D、
凡声其出於情也信
2
【判断题】“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出自《吕氏春秋》。(×)
3
【判断题】《仪礼》中有一篇专门描写乡饮酒礼。(√)
1
【单选题】关于郑玄的描述,不正确的是(D)。
A、
字康成
B、
东汉人
C、
著名经学家
D、
法学家者
2
【单选题】“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体现的是(C)。
A、
统一性
B、
习惯性
C、
多样性
D、
同化性
3
【单选题】“俗谓土地所生习也”出自(C)。
A、
孟子
B、
孔子
C、
A、
古罗马
B、
中国
C、
古埃及
D、
古巴比伦
3
【判断题】“无科技不足以强国,无文化则足以亡种”这句话出自梁启超之口。(×)
4
【判断题】民族文化的消失,民族最终会走向消亡。(√)
1
【单选题】“传统文化是我们实现现代化最大的障碍,我们要把它连根铲除”这句话出自以下哪位大家之口。(C)
A、
鲁迅
B、
梁启超
C、
胡适
A、
凡音着,生人心者也
B、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C、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而嗟叹之
D、
德音之谓乐
3
【判断题】“乐者,非谓黄钟大吕玄歌干扬也……”出自《礼记·乐记》。(√)
4
【判断题】西北民风彪悍,那边喜欢听激越高亢的秦腔。(√)
1
【单选题】《诗经》采风得来了(A)个国家的国风。
A、
15
B、
17
C、
14
《礼记》
3
【多选题】表达敬意的方式有(ABCD)。
A、
容貌恭敬
B、
敬语
C、
服饰端庄
D、
谦语
4
【判断题】在朝序爵,在野序齿的意思是在一个正式场合要按照职位高低坐位置,在非正式场合就要按照年龄坐位置。(√)
5
【判断题】中国人习惯将家里的户主称为家尊。(√)
6
【判断题】礼仪之始在于正品德。(×)
1
【单选题】下列哪句话出自《弟子规》。(A)
4
【判断题】《周易》中最好的一个卦是谦卦,六爻皆吉。(√)
5
【判断题】曾国潘清末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曾经镇压了义和团。(×)
1
【单选题】相传有一人模仿(D)的声音发明了十二律。
A、
黄莺
B、
斑鸠
C、
鹦鹉
D、
凤凰
2
【单选题】《尚书》的第一篇叫(B)。
A、
《五子之歌》
B、
《尧舜》
C、
《太甲上》
D、
《说命上》
A、
爱幼
B、
尊老
C、
敬长
D、
尊师
4
【判断题】和平辈相处的时候要自谦。(√)
5
【判断题】孟子认为君子心里面存在两个东西,“君子以仁存心,以义存心”。(×)
1
【单选题】《围城》是(B)所写。
A、
杨绛
B、
钱钟书
C、
沈从文
D、
巴金
2
【单选题】“圣人被褐怀玉”出自(C)。
A、
《孟子》
B、
《论语》
C、
《老子》
D、
6
【判断题】子思学派被称为是礼制时代。(×)
1
【单选题】我们历史发展到现在,经历了几次冰川时期。(B)
A、
五次
B、
四次
C、
三次
D、
两次
2
【单选题】孔子作《春秋》的目的是(C)。
A、
记录周朝时期鲁国历史
B、
述说自己政治诉求
C、
使后人能见微知著
D、
分析当时各国国情
3
【判断题】母鸡叫杜,公鸡叫牝。(×)
4
A、
信念和生活
B、
生活和社会
C、
社会和信念
D、
生活和意识
2
【单选题】季札挂剑讲的是关于(C)的故事。
A、
仁爱
B、
清廉
C、
诚信
D、
孝道
3
【判断题】诚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美德。(√)
4
【判断题】张苍是东汉丞相,历算学家。(×)
1
【单选题】“礼释回,增美质”出自(D)。
A、
《礼记·礼运》
B、
《礼记·玉藻》
傅斯年
B、
梁启超
C、
饶宗颐
D、
钱穆
3
【单选题】在《一堂中国文化课》中提到(A)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
A、

B、

C、

D、

4
【多选题】礼贯穿于中国哪几个方面。(ABCD)
A、
人与自然的关系
B、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
政府与民众的关系
D、
人的身与心的关系
5
【判断题】礼乐文化中乐是最高境界。(√)
3
【单选题】下列不属于八音的是(C)。
A、

B、

C、

D、

4
【判断题】十二律分为六吕六律。(√)
5
【判断题】“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出自《论语》。(×)
1
【单选题】关于曾侯乙编钟说法错误的是(B)。
A、
是战国早期文物
B、
编钟分为六个音阶
C、
全部是青铜所做
D、
出土于湖北省
2
【单选题】下列哪句话出自《毛诗序》。(C)
D、
20
2
【多选题】下列出自《论语》的是(BD)。
A、
移风易俗,善莫于乐
B、
服周之冕,乐则韶、舞
C、
音成于外而化乎内,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
D、
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3
【多选题】商汤伐桀后所作歌曲是(AC)。
A、
《大护》
B、
《夏迭》
C、
《晨露》
D、
《大武》
4
【判断题】《吕氏春秋》中并没有涉及到音乐方面的内容。(×)
6
【判断题】东西方文化之争从根本上来说是中华民族能否向人类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社会发展模式。(√)
1
【单选题】商朝哪位商王庙号是高宗。(B)
A、
商纣
B、
武丁
C、
盘庚
D、
商汤
2
【单选题】“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出自(C)。
A、
《史记》
B、
《孟子》
C、
《礼记》
D、
《诗经》
3
【多选题】下列关于王国维说法正确的是(ACD)。
C、
《礼记·内则》
D、
《礼记·礼器》
2
【单选题】《礼记》的第一篇是(B)。
A、
《檀弓》
B、
《曲记》
C、
《王制》
D、
《少仪》
3
【多选题】《礼记》中哪几篇是子思所作(BD)。
A、
《乐记》
B、
《表记》
C、
《经解》
D、
《中庸》
4
【判断题】《礼记》中讲到礼的作用有两个,其中一个作用是释回。(√)
5
【判断题】《礼记》中概括礼就是“礼者,敬而已矣”。(×)
【判断题】体制人类学家认为人是一种能够直立行走的动物。(√)
5
【判断题】历史上文明民族侵略落后民族,甚至消灭落后民族都是普遍现象。(×)
1
【单选题】从一个无知的本体一直到一个有境界的圣贤,中间需要(C)。
A、
时机
B、
自身努力
C、
学习、修为
D、
挫折
2
【单选题】“学问之道无他,求放心而已矣”出自(D)。
郑玄
D、
秦穆公
4
【判断题】风俗在上古时代就已经出现。(√)
5
【判断题】俗是一定要遵守的规范。(×)
1
【单选题】虞夏崇尚的是(A)。
A、

B、

C、

D、

2
【单选题】“贤贤易色”中第一个“贤”的词性是(B)。
A、
名词
B、
动词
C、
形容词
D、
副词
3
【单选题】中华文明的源头是(A)。
A、
虞夏商周
B、
宋朝
C、
A、
国学大师
B、
曾是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首
C、
代表作为《殷周制度论》
D、
字观堂
4
【判断题】夏朝真正的遗址确认为二里头宫殿遗址。(×)
5
【判断题】古代周人始祖是后稷,曾任尧舜时期的农官。(√)
1
【单选题】对周文王描述错误的是(C)。
A、
笃仁
B、
敬老
C、
多疑
D、
慈少
2
【单选题】出自《周易·观卦》的是(B)。
A、
观乎天文,以观时变
B、
观国之光
C、
观乎人文,化成天下
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