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草惊蛇》
《三十六计》试题有参考答案(教学课资)
《三十六计》阅读考级题及参考答案班级:姓名:一、判断题:1、唐太宗李世民征战高丽国时,因李世民从未见过大海而害怕过海,所以战争失败了。
(×)2、“抛砖引玉”是攻战计之一。
(√)3、郑成功使用“釜底抽薪”计策,一面假装登陆,吸引敌人注意,另一面在敌人力量薄弱的航道登陆,最终收复宝岛台湾。
(×)4、“隔岸观火”是敌战计之一。
(√)5、秦朝时,赵高“指鹿为马”用的是“无中生有”计策。
(√)6、“上树抽梯”是败战计之一。
(×)7、三国时,吴国大都督陆逊面对刘备七十万大军,选择后退以观其变,相持半年在刘备军队疲惫后,陆逊最终取得胜利。
陆逊使用的计谋是以逸待劳。
(√)8、“树上开花”是并战计之一。
(√)9、在和敌人作战中,趁着敌人出现漏洞和疏忽,出其不意地发起进攻以打击敌人。
这一计策是“假途伐虢”。
(×)10、“指桑骂槐”计策主要用于旁敲侧击、威慑敌人。
(√)11、楚汉时期,刘备为占领咸阳称王,让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来迷惑项羽。
(×)12、“三十六计”就是“孙子兵法”。
(×)13、战国时,秦王与离自己远的国家交好,订立盟约,对邻国则采取进攻的策略,将其吞并。
秦国这是运用“三十六计”中的“假道伐虢”的计策,最终统一六国。
(×)14、越国被吴国吞并后,越王勾践向吴王夫差进献美女西施等人,使夫差沉迷酒色,荒废朝政,最后被越国灭掉。
越王勾践使用的计策是“三十六计”中的“美人计”。
(√)15、多计并用,计计相连,环环相扣,就是“三十六计”中的“连环计”。
(√)16、鸿门宴上,项羽本想借机谋害刘邦,刘邦用了“三十六计”中的“暗度陈仓”计逃离楚营,以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
()17、“三十六计”第一计是“抛砖引玉”。
(×)18、“草船借箭”是“三十六计”之一。
(×)19、“三十六计”最后一计是“走为上”。
(√)20、历史上著名的“狸猫换太子”故事用的就是“三十六计”中的“偷梁换柱”。
《三十六计》之打草惊蛇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三十六计》之打草惊蛇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在《三十六计》中,“打草惊蛇”是指利用诱饵引出敌人,揭露其真实面目或者迫使其暴露自己的意图。
这个计谋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诱饵来引开敌人的注意力,从而获取主动权。
在现实生活中,“打草惊蛇”可以运用到各种场合。
比如,在商业竞争中,可以采取迷惑对手的战略,让对手误判市场情况,或者降低对方的警惕程度等;在政治斗争中,可以采用进攻性的宣传手段,引起对手的反应并揭露其弱点或偏见;在社交场合中,也可以通过制造话题、提出问题等方式引起别人的注意力,并从中获取所需信息。
不过,“打草惊蛇”这个计谋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诱饵。
诱饵要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否则会引不出敌人甚至起到相反的效果。
其次,要善于掌握时机和力度。
如果过早或者过重地使用“打草惊蛇”的策略,可能会导致对方警觉并失去机会。
最后,也要注意风险和后果。
使用“打草惊蛇”的策略可能会引起对方的反弹或者产生意外的影响,因此在使用时需要谨慎权衡利弊和风险。
总之,“打草惊蛇”这个计谋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善于利用诱饵、掌握时机和力度,并且需要谨慎考虑风险和后果。
这些原则都能够指导我们在商业、政治、社交等各种场合中取得更好的结果,建立良好的声誉和社会形象。
同时,也帮助我们认识到:人们很容易受到干扰或者呼吁,因此在做事时,应该深思熟虑、综合考虑,避免
被他人利用或误导。
成语故事《打草惊蛇》
打草惊蛇在一本古书里,记载着这么一个故事:唐朝时候有个人名叫王鲁,是当涂县的县令,他爱财如命,贪污成习。
有一天,当涂县的百姓联名写了状子,告发他手下的主簿受贿。
王鲁接过状子,心里十分害怕,不由自主地在状子上写了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意思是说,你打的虽然是草,而我却像草地里的蛇一样惊恐了。
从此,便留下了这个“打草惊蛇”的典故,常用来比喻行动不慎密致使对方有了防备。
夏天,人们在山坡上劳动,或者去野外旅行,有时会惊动蛇它突然从脚下穿过,还没有等你喊出口,它已经“嗖”地一声,逃之夭夭了。
“蛇的眼睛真亮,人还没有到跟前,它就看见了!”人们这么猜测。
蛇的视力真的比别的动物敏锐吗?科学家着手研究蛇的眼睛。
蛇的眼睛虽然很大,但它的视力并不怎么好,它是近视眼。
蛇看不见离它距离较远的物体。
“那么蛇的耳朵一定是很灵的了。
”人们又开始这样猜测。
结果人们又失望了。
科学家研究过了,蛇是聋子,蛇没有耳朵。
原来蛇的听觉器官很特殊,它没有包括耳壳、耳道的外耳,它的中耳部分也没有鼓膜、鼓室和耳咽管,只有听骨和内耳。
蛇的内耳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半规管和椭圆囊,这是平衡器官;球囊和耳蜗是听觉器官。
因为蛇没有外耳和鼓膜,所以不能接受空气传导的声波,它听不见“声音”,因而它是聋子。
但是,科学家又发现,蛇的中耳听骨一端连于内耳的卵圆窗上,另一端连于方骨上,这样的构造使蛇能感觉地表传导的振动,比如对于人和动物的脚步声音,蛇就比较敏感。
科学家做过实验,证明了蛇对于地面的振动,比空气中传导的声音敏感多了。
所以,“打草”就会“惊蛇”。
蛇的这种生理现象,在地震发生前,表现的十分明显。
这是因为蛇在洞穴中对于人类还感知不到的震动预先感知了。
这给人们预报地震提供了依据。
科学家还曾经拿响尾蛇做过有趣的实验。
他们把响尾蛇头上的感觉器官都封闭起来,然后把用黑纸包着的电灯泡向着它,这时,响尾蛇没有反应。
但是,当灯泡通上电流,灯泡发热之后,却引起了蛇的警觉;如果再将灯泡凑近-些,响尾蛇便突然冲向灯泡。
《三十六计》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译文
《三十六计》原文及翻译三十六计简介《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
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胜战计·瞒天过海》原文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
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胜战计·瞒天过海》译文防备得周全时,更容易麻痹大意;习以为常的事,也常会失去警戒。
秘密常潜藏在公开的事物里,并非存在于公开暴露的事物之外。
公开暴露的事物发展到极端,就形成了最隐秘的潜藏状态。
《胜战计·围魏救赵》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胜战计·围魏救赵》译文攻击团结强大的敌人,不如瓦解敌人分而击之。
攻击敌军的强硬部位,不如攻击敌军的薄弱部位来得有效。
《胜战计·借刀杀人》原文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胜战计·借刀杀人》译文敌人的情况已经明了,盟友的态度还在犹豫,这时应极力设法诱使盟友去攻打敌人,来保存自己的实力。
这是从《周易·损》卦推演出的计策。
《胜战计·以逸待劳》原文困敌之势,不以战。
损刚益柔。
《胜战计·以逸待劳》译文要迫使敌人处于困顿的局面,不一定要直接出兵攻打,而是采取疲惫、消耗敌人的手段。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夬柔也。
《胜战计·趁火打劫》译文敌人的处境艰难,就要趁机进攻夺取胜利。
这是强大者利用优势,抓住战机,制服弱敌的策略。
这是从《周易》夬卦“刚决柔也”一语悟出的道理。
《胜战计·声东击西》原文敌志乱萃,不虞。
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胜战计·声东击西》译文敌人乱撞瞎碰,不能正确预料和应付事变和复杂局面,正如坤下兑上的萃卦受到扰乱一样,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给以消灭。
《敌战计·无中生有》原文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幼儿园寓言乐园:教学成语故事《打草惊蛇》教案
幼儿园寓言乐园:教学成语故事《打草惊蛇》教案在幼儿园教学中,故事教学一直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故事不仅能够拓展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传递一些道理和价值观。
而其中,成语故事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培养幼儿的语感和文化素养。
今天,我们将以《打草惊蛇》为例,来探讨如何在幼儿园教学中进行教案设计。
一、故事梗概《打草惊蛇》是我国古代道家文化中的一则寓言故事。
讲述了一个人在草丛中打草惊起一只蛇,并因此失去了捉到蛇的机会。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中的一则寓言,寓意着人们在行事时要谨慎小心,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而犯下错误。
而这样的故事正是非常适合于幼儿园的教学内容,能够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明了的教益,启发幼儿们的智慧和品德。
二、故事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打草惊蛇》这则故事的教学目的主要包括:1. 帮助幼儿理解成语故事的含义,培养他们的语感和理解能力;2. 引导幼儿通过故事反思行为的后果,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决策能力;3. 启发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通过声音、绘本、图片等多种形式,引入《打草惊蛇》这则故事,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故事讲解:以讲故事的形式,生动地向幼儿们讲解《打草惊蛇》的故事情节,并适当加入一些互动环节,让幼儿们参与其中,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记忆度。
3. 成语解释:对故事中出现的成语“打草惊蛇”进行解释,让幼儿们理解成语的含义和来源,增加他们的词汇量和文化知识。
4. 讨论互动:引导幼儿们围绕故事展开讨论,共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5. 综合活动:设计一些绘画、手工、游戏等活动,让幼儿们通过多种方式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印象,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对本次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包括故事选择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幼儿反应的情况等。
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案,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幼儿的学习成果。
打草惊蛇 中国经典寓言故事
打草惊蛇中国经典寓言故事《打草惊蛇》:我国经典寓言故事1.引言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寓言故事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为人们传递着智慧和道德,也让人们在娱乐中获得启示。
其中,寓言故事《打草惊蛇》是一则广为流传的经典故事,不仅道出了我国人对智慧和谋略的追求,也对人们的行为起到了启发和警示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一起深入探讨这一经典寓言故事,并从不同角度解读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深意。
2.故事背景和情节在我国古代,有一位善于谋略的谋士,他常常运用智慧来替国家解决难题。
有一天,这位谋士发现国家内部存在着一些隐藏的敌对势力,他采取了一种“打草惊蛇”的策略,通过制造假象来引诱敌人自暴其短。
这一计策成功地击溃了敌对势力,保护了国家的安危。
3.深度解读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打草惊蛇并不是简单的用力拍打,而是一种谋略的运用。
在人生的很多场景中,我们都需要善于用智慧和谋略去解决问题。
有时候,我们需要通过制造假象、引诱对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时候,我们也需要隐藏自己的意图,待时机成熟再出击。
这就需要我们不仅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还要善于思考和谋划,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谋略。
另我们也可以从这个故事中看到对于“自不量力”的警示。
比如敌对势力之所以会自暴其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自以为是,未能认识到自己的真实实力。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自以为是、高估自己实力的情况。
我们需要谦虚谨慎,认清自己的实力和能力,才能更好地面对挑战和竞争。
4.总结和回顾通过深度解读寓言故事《打草惊蛇》,我们不仅能意识到智慧和谋略在人生中的重要性,也能看到它对我们行为的警示和启发。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谋略,善于用智慧和策略去解决问题;也需要保持谦虚和谨慎,认清自己的真实实力,做好万全的准备。
5.个人观点和理解我个人对寓言故事《打草惊蛇》印象很深,它给了我很多启示和警示。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也尝试着运用智慧和谋略去解决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决策能力。
十大蒲剧名段
十大蒲剧名段背景简介蒲剧是中国北方传统的民间戏曲剧种,起源于山西蒲县,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蒲剧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悠久的历史、深入人心的情感和丰富的艺术魅力而闻名于世。
在蒲剧的表演中,有许多经典的名段,这些名段通过独特的表演方式和精湛的演技,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艺术享受。
本文将介绍蒲剧中的十大名段,展示蒲剧的魅力与艺术价值。
一、《智取威虎山》:八千里路云和月这个名段是《智取威虎山》中的一场大戏,在这个场景中,英雄们穿越威虎山,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目的地。
他们高歌一曲,表达了胜利在望的喜悦之情,同时也展示了他们的坚强意志和顽强拼搏精神。
•按照人物顺序,表演者分别唱出各自的心声和感慨。
•通过合唱的方式,展示了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力量。
•通过精彩的舞台表演和声腔演唱,体现了蒲剧的独特魅力。
二、《红灯记》:遇掌柜《红灯记》是蒲剧中的经典之作,其中的名段《遇掌柜》更是引人入胜。
在这个场景中,主人公遇到了掌柜,两人通过打招呼的方式揭示彼此的身份,暗中交流着对时局的看法,同时也展现了蒲剧演员的表演功底和技巧。
•通过特殊的表演方式,表达了主人公和掌柜之间的默契和信任。
•通过拆字和对话,揭示了两人的身份和目的。
•通过精湛的表演和唱腔,展现了蒲剧演员的艺术魅力。
三、《刘海砍樵》:樵夫诉衷情《刘海砍樵》是蒲剧中的一部经典剧目,其中的名段《樵夫诉衷情》情感真挚,深入人心。
在这个场景中,樵夫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生活的无奈和艰辛。
•通过细腻的表演和真实的情感,引发观众的共鸣。
•引用自然景物来描绘樵夫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通过歌曲和舞蹈来表达樵夫内心的情感。
四、《刘小庆》:刘小庆离开家《刘小庆》是蒲剧中的一部优秀剧目,其中的名段《刘小庆离家》情感真挚,引人入胜。
在这个场景中,刘小庆因追求自由和理想而离开家乡,开启了她的冒险之旅。
•通过生动的表演和真实的情感,展示了人物的成长和变化。
•通过唱腔和舞蹈来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愿望。
出自《水浒传》的歇后语。
出自《水浒传》的歇后语。
出自《水浒传》的歇后语有很多,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
1. '招兵买马' - 形容人才济济,人多势众。
这是指在《水浒传》中,宋江招募了一大批英勇的好汉,组成了武松等108位好汉的军队。
2. '大名鼎鼎' - 形容名声很大、声名远扬。
这个歇后语出自《水浒传》中的歌谣,描述了宋江等好汉的英勇事迹,将他们的名声传遍天下。
3. '打草惊蛇' - 比喻不谨慎行动,使对方提前警觉。
这个歇后语源自《水浒传》中的故事,梁山泊的好汉们要捉拿董平,但是不小心踩到了一株草,惊动了蛇,结果董平得知消息逃脱了。
4. '杯弓蛇影' - 比喻因为多疑而疑神疑鬼。
这个歇后语出自《水浒传》中的故事,梁山泊的好汉们在青州城中被擒,晁盖因为杯弓蛇影的心理,最终被杀害。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出自《水浒传》的歇后语,这些歇后语通过形象生动的故事场景,将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与生活中的语言结合在一起,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
这些歇后语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水浒传》的故事情节,还能够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谈资和娱
乐。
《三十六计》全文及翻译
《三十六计》全文及翻译○总说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
阴阳燮理,机在其中。
机不可设,设则不中.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原文: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翻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在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
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翻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第三计借刀杀人原文: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翻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第四计以逸待劳原文: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翻译: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第五计趁火打劫原文: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翻译: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第六计声东击西原文: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翻译: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
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
第二套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原文: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翻译:无中生有是运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
而是使假象变真象,大小假象,掩护真象。
第八计暗渡陈仓原文: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翻译: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便主动偷袭。
第九计隔岸观火原文: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翻译:敌人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便等待他发生暴乱,那时敌人穷凶极恶,翻目仇杀,势必自行灭亡。
我要根据敌人变动作好准备;作好准备之后,还要根据敌人的变动而行动。
第十计笑里藏刀原文: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幼儿园成语故事《打草惊蛇》教案
幼儿园成语故事《打草惊蛇》教案打草惊蛇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则寓言故事,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教导孩子们在面对问题时应具备的思考和应对能力。
本篇文章将对幼儿园教师在讲解打草惊蛇这则成语故事时的教学方法和教案进行深入探讨。
一、故事背景介绍(300字)打草惊蛇故事发生在古代的一个农村,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农夫遇到了一条躲在草丛里的蛇,但他却没有立即捕捉蛇,而是意识到蛇可能会因此而逃跑。
于是,他决定先去修剪草丛,通过打草惊蛇的方式,最后成功地捕获了蛇。
这个故事通过生动的情节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面对问题,不能够急躁冲动,而是要像农夫那样,在思考清楚之后再行动。
二、教学目标(500字)在教学打草惊蛇故事时,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幼儿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 情感认知能力:通过故事情节的安排,让幼儿能够理解故事中人物的感受和行为,培养幼儿的情感认知能力。
2. 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引导幼儿讨论故事内容,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故事情节,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思维发展能力: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幼儿思考的方式,培养幼儿的思维发展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4. 认知能力:通过故事中的情节和反思,帮助幼儿理解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提升其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三、教学步骤(1200字)1. 创设情境引入故事(200字)教师可以通过制作简单的道具或图片来模拟草丛和蛇,然后与幼儿分享这个情景,引导幼儿思考并提出问题。
比如教师可以问:“你们见过什么样的蛇?你们觉得蛇在草丛中会是什么样子呢?”通过引入故事的情境,让幼儿感受到故事的真实性及与自身经验的联系。
2. 讲述故事情节(300字)教师可以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明了地讲述打草惊蛇这个故事,注意语速和语调的控制,以便幼儿能够理解和接受这个故事。
同时,教师可以适时地停下来,询问幼儿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反应,促使幼儿主动参与到故事中来。
3. 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意义(400字)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故事中的寓意。
幼儿园成语故事《打草惊蛇》全方位教学案例
【幼儿园成语故事《打草惊蛇》全方位教学案例】成语是中国特有的语言文化符号,它凝练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传达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成语故事引导幼儿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情感。
本文将以《打草惊蛇》这个成语故事为例,展示如何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全方位的教学,引导幼儿理解成语含义、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提升文化素养。
一、故事情节解读1. 课堂导入: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或实物道具等形式,让幼儿猜测《打草惊蛇》这个成语的含义,并简单介绍故事情节,引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故事讲解:教师用简单生动的语言,讲述《打草惊蛇》的故事情节,让幼儿理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激发他们对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认知。
二、情感态度培养1. 情感体验:通过角色扮演、情感表达游戏等形式,引导幼儿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培养他们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
2. 价值引导:结合故事情节,教师引导幼儿思考“打草惊蛇”这一行为的得失和价值,培养他们正确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
三、语言运用能力培养1. 成语启蒙:教师可以设计成语卡片游戏、成语填空练习等活动,帮助幼儿初步掌握《打草惊蛇》这个成语,培养他们的语言敏感性和运用能力。
2. 语言表达: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口语表达等活动,引导他们用简单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成语故事的感受和理解,提升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四、综合素养提升1. 观察实践:组织幼儿到校园或家庭周边进行“打草惊蛇”行为的观察实践,引导他们将成语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2. 创意表达:开展手工制作、绘画创作等活动,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创意表达对成语故事的理解和感悟,提升他们的艺术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以上全方位的教学活动,幼儿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全面感知和理解《打草惊蛇》这个成语故事的内涵,培养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情感态度和综合素养,使故事中的智慧和价值观在幼儿心中生根发芽。
成语故事《打草惊蛇》故事简介PPT
05
《打草惊蛇》故事的教育意 义与传承价值
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启示
培养观察力和判断力
通过讲述《打草惊蛇》的故事,可以引导孩子们在生活中更加细 心观察,培养他们的判断力和预见性。
强化道德意识
故事中的主人公因为自己的行为而受到惩罚,可以用来教育孩子们 要遵守道德规范,不要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
传递文化价值观
寓意对比
《打草惊蛇》和《画蛇添足》的寓意都是劝 人做事不要多此一举,但《打草惊蛇》更强 调谨慎行事,不要因小失大,而《画蛇添足
》则更注重不要做无用功。
与其他相关成语故事的关联分析
与《守株待兔》的关联:《打草惊蛇》与《守株待兔》都强调做事要谨慎,不要轻易暴露自 己的意图。《守株待兔》是讲述一个农夫因偶然抓住一只兔子而期待不劳而获,结果什么都 没得到的故事,与《打草惊蛇》形成鲜明对比。
化自信心。
弘扬民族精神
成语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往往具 有民族精神内涵,《打草惊蛇》 作为其中之一,可以弘扬诚实、
守信、尊重他人等民族精神。
06
总结与展望
对《打草惊蛇》故事的总结评价
01
故事情节设计巧妙
成语故事《打草惊蛇》的情节设计非常巧妙,通过打草惊动蛇的方法,
比喻做事不谨慎,反而引出更大的问题。故事情节紧凑,逻辑清晰,容
李四是一个聪明机智、善于谋略的人 ,而王五则是一个贪婪狡诈的反派角 色。
故事情节概述
情节概述
李四为了教训贪婪的王五,故意在草丛中放置了一条蛇,并在蛇旁边撒下一些谷 物。王五前来偷谷物时,被蛇咬伤。
故事寓意
《打草惊蛇》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慎重考虑,不能因为一时的贪婪而 忽略潜在的危险。同时,也提醒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善于运用智慧和策略。
《三十六计》全文及翻译(最全系列)
《三十六计》原文及翻译第一计瞒天过海原文: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
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译文:防备非常严密时,更容易麻痹大意,对于习以为常的事,就会失去警戒。
秘密常常潜藏在公开的事物里,并非存在于公开暴露的事物之外。
公开暴露的事物发展到极端,就易形成最隐秘的潜藏。
第二计围魏救赵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文:进攻兵力集中、实力强大的敌军,不如使这样的敌军分散减弱了再攻击。
攻击敌军的强盛部位,不如攻击敌军的薄弱部分最有效。
第三计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
以《损》推演。
译文:敌人的情况已明,友方的态度未定,利用友人的力量去灭敌,不必自己付出代价。
这是从《损》卦义推演出的计谋。
第四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
损刚益柔。
译文:耗损敌人的力量,可以采用静守不战的战略。
因为这自然是减弱强势而增强了弱势。
第五计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
刚决柔也。
译文:敌方内部矛盾越尖锐,越是有利于我方乘机用兵。
因为事物从来都是刚强存在于柔弱中。
第六计声东击西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攻之。
译文:敌人混乱时,必然会出现意料不到的空隙,就像处于高山地面的沼泽,溃决之势已成,应利用其混乱无主这一点战胜它。
第七计无中生有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译文:人为地制造假象,并非完全是虚假的,而是以假为手段,由虚假开始,并把虚假态势发展至极端,最终转化为真实。
第八计暗度陈仓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译文:公开显示假动作,有利于暗中进行的真正行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无尽的。
第九计隔岸观火阳乖序乱,阴以待逆。
暴良态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以顺动。
译文:违逆正常越发展越乱,阴阳变化有序,才稳定大局。
残暴凶恶,反目成仇,必然自取灭亡。
顺其自然,当有所得,阴阳顺理,不能强求。
第十计笑里藏刀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
刚中柔外也。
译文:让敌人相信我,没有任何防备,就可以暗中图谋他;事情准备好而后行动,不要使敌人早知有变。
《三十六计》13计 【攻战】打草惊蛇_原文注释译文解读
《三十六计》13计【攻战】打草惊蛇【原文】疑以叩实①,察而后动。
复者②,阴之谋也③。
【注释】①叩实:叩,询问,查究。
叩实,问清楚、查明真相。
②复:反复、一次又一次地。
③阴之谋:隐秘的计谋。
【译文】真相不明就应查实,洞察了实情之后再采取行动;反复侦察,是实施隐秘计谋所必需的。
【计例】贺龙严词惩领事1925年,贺龙在湖南北部一个叫沣洲的地方任镇守使。
沣洲位于沣水之滨,水上交通十分便利。
因此,这一带私运军火、走私毒品等不法活动非常猖獗,一些外国商人勾结国内利欲熏心的官僚、军阀,利用水运的便利条件,频繁出没在这一地区,猖狂从事走私活动。
贺龙对此十分痛恨,上任后下决心要整治这一社会毒瘤。
有一天,值勤士兵发现一艘英国商船上的货物内夹有枪支弹药和不少鸦片。
遵照贺龙的命令,士兵将船扣留。
船被扣了,英商慌了。
他们立即去长沙找英国领事商量对策。
英国领事仗着有湖南省政府的支持,见了贺龙,就傲慢地问:“请问贺镇守使,我大英公民来华经商有何罪?”只见贺龙不紧不慢地说:“正当经商,当然一点罪也没有。
不仅无罪,我们还非常欢迎。
”“那为什么扣留我们的商船?”英国领事拍着桌子大怒。
贺龙不动声色地说:“领事阁下,我怎敢扣留贵国商船?省政府安排我在此当镇守使,我只不过是例行公事。
只要你将船上的货物列个清单,我们查对无误,就立即放行。
”英国领事见贺龙态度温和,以为他软弱可欺,就当场列清单,不过,他们并没有,也不敢列出枪支弹药和鸦片。
贺龙接过货单一看,故意追问:“是否全部列出?没有漏掉的吗?”英商和英国领事急忙点头,他们哪里考虑那么多,认为贺龙只不过是“例行公事”,心想,你赶快放船吧!这时,贺龙传令,叫进一名年轻的军官,将英国领事亲笔写下的货单交给他,说:“我叫你们检查那条被扣商船上所载的货物,你们检查结果与货单相符吗?”年轻军官看看货单,立即回答:“报告长官,船上还有不少枪支和鸦片。
”贺龙笑了,他一步一步走近英国领事说:“领事阁下,误会了。
三十六计典故及解释
三十六计典故及解释【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
阴阳燮理,机在其中。
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前言“三十六计”是一个古语;原为虚指;极言计策之多;后人便附会实用三十六计如下:第一套〖胜战计〗第01计瞒天过海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
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第02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第03计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
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第04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
损刚益柔。
第05计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第06计声东击西敌志乱萃,不虞。
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第二套〖敌战计〗第07计无中生有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第08计暗渡陈仓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第09计隔岸观火阳乖序乱,阴以待逆。
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第10计笑里藏刀信而安之,阴以图之。
备而后动,勿使有变。
刚中柔外也。
第11计李代桃僵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第12计顺手牵羊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
少阴,少阳。
第三套〖攻战计〗第13计打草惊蛇疑以叩实,察而后动。
复者,阴之媒也。
第14计借尸还魂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
借不能用者而用之。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第15计调虎离山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
第16计欲擒姑纵逼则反兵,走则减势。
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
需,有孚,光。
第17计抛砖引玉类以诱之,击蒙也。
第18计擒贼擒王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
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第四套〖混战计〗第19计釜底抽薪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第20计混水摸鱼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
随,以向晦入宴息。
第21计金蝉脱壳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
巽而止蛊。
第22计关门捉贼小敌困之。
剥,不利有攸往。
第23计远交近攻形禁势格,利从近取,害以远隔。
上火下泽。
第24计假道伐虢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
幼儿园成语故事教案《打草惊蛇》
幼儿园成语故事教案《打草惊蛇》知识文章:幼儿园成语故事教案《打草惊蛇》成语是汉语的瑰宝,它是中国语言中特有的一种表达方式,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幼儿园阶段,适时引导幼儿学习成语,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在幼儿园教学中,成语故事是一种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而《打草惊蛇》这个成语,便是一个很好的教材。
接下来,我将深入探讨这个成语在幼儿园故事教学中的意义和教学方法。
1. 成语故事的选材《打草惊蛇》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故事,它讲述的是一个人在追打蛇的时候,不小心打到了草,导致蛇受到了惊吓,溜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谨慎行事,不要轻举妄动,否则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在幼儿园的课堂上,选取这样具有启发意义的故事来表达成语,能够引起幼儿的兴趣,同时又能在学习中得到教育。
2. 故事的讲解在给幼儿讲解《打草惊蛇》这个成语故事时,教师要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向孩子们描述故事情节,让他们能够快速理解并牢记。
可以辅以图片或者道具,让孩子们能够通过视觉和触觉去感知故事中的情节,增加故事的吸引力和教育效果。
3. 情景再现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打草惊蛇》这个成语的内涵,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故事背后的道理。
可以让孩子们轮流扮演追打蛇的人和躲藏的蛇,通过这种方式让幼儿更加深刻地体会成语的意义。
4. 经典作品赏析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通过播放动画、漫画或者幼儿版的小说,让幼儿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打草惊蛇》这个成语。
这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更加深入地理解成语的意义,还能够拓展他们的文学知识和视野,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语。
5. 拓展活动除了在课堂上讲解《打草惊蛇》这个成语,教师还可以通过手工、游戏、歌曲等形式进行拓展活动,让孩子们在课后也能够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比如让他们画出故事中的场景、玩成语接龙游戏,或者唱一首与《打草惊蛇》相关的儿歌,都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这个成语。
我对《打草惊蛇》这个成语的理解是,它教导我们在做事情时要谨慎小心,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而给自己带来麻烦。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原文、译文及注释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打动草惊动了藏在草里的蛇。
后用以指做事不周密,行动不谨慎,而使对方有所觉察。
原文: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
明代-三十六计
【原典】
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
【按语】
敌力不露,阴谋深沉,未可轻进,应遍探其锋。
兵书云:“军旁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所藏也。
”
注释:
〔疑以叩实〕叩,问,查究。
意为发现了疑点就应当考实查究清楚。
〔复者,阴之媒也〕复者,反复去做,即反复去叩实而后动。
阴,此指某些隐藏着的、暂时尚不明显或未暴露的事物、情况。
媒,媒介。
句意为反复叩实查究,而后采取相应的行动,实际是发现隐藏之敌的重要手段。
《三十六计之打草惊蛇》读后感
《三十六计之打草惊蛇》读后感
《三十六计之打草惊蛇》是三十六计中的一种用来形容先发制人,扰乱敌人的策略。
敌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干扰,这种策略在军事作战和商业竞争中都有很大的应用,它帮助人们在竞争中获取优势。
在商业竞争中,打草惊蛇的策略可以为企业带来一些商业机会。
企业可以在竞争对手没有防备的情况下,采取各种措施扰乱对手的步伐,比如在对手的市场领域进行大规模的营销活动,甚至直接跨越对方的领土进行扩张。
在商业竞争中,具备先发制人意识的企业更容易站稳脚跟,取得优势。
在政治斗争中,这种策略也同样可以为政治家带来一些政治机会。
政治家可以在对手没有防备的情况下,采取各种措施扰乱对手的节奏,从而取得一定的媒体曝光度,甚至损伤对手的名誉和形象。
这种策略在美国的大选中就有很多的应用。
然而,我们也应该注意,这种策略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恣意妄为,或者不正确使用,因为这种策略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对我们有相反的影响。
我们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不要滥用这种策略。
总之,打草惊蛇的策略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但我们也要遵守正常的道德和公共规则,不要偷偷摸摸,不要激怒不需要惹怒的人。
我们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思维和判断,有针对性地应用这种策略,才能真正利用好这个策略。
幼儿园成语故事分享教学案例《打草惊蛇》
幼儿园成语故事共享教学案例《打草惊蛇》在幼儿园的成语故事共享教学中,选择一些简单易懂的成语故事来帮助幼儿理解和记忆成语,是非常重要的。
其中,《打草惊蛇》这个成语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通过这个故事,幼儿可以学会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同时也可以在故事中培养观察力、智慧和谨慎的品质。
接下来,我将围绕这个故事的教学案例进行共享,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
一、故事背景1.在共享这个故事之前,可以先向幼儿介绍成语的含义,并简单解释“打草惊蛇”的意思。
可以引导幼儿们想象一下,如果有人在草地上乱打草,会吓跑躲在草里的蛇。
这样一来,幼儿们就能大致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
二、故事情节2.在故事情节展开时,可以向幼儿们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比如说,有一个小姑娘在田间玩耍,不小心将小鸟吓飞了。
大家可以一起来探讨故事中小姑娘的行为是否正确,以及她应该怎样做才能不过于慌张。
三、教学目标3.在共享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可以为幼儿设定一些教学目标,比如:通过这个故事,帮助幼儿理解成语的含义;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智慧;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谨慎行事,不要轻举妄动。
四、教学过程4.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图片、游戏、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让幼儿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个成语。
可以利用图画让幼儿们认识“打草惊蛇”的情景,或者组织小游戏让幼儿们在游戏中体会这个成语的含义。
在角色扮演中,可以让幼儿们亲身体验故事情节,增加他们的参与感。
五、总结回顾5.在教学结束后,可以对这个成语故事进行总结回顾,让幼儿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记忆这个成语。
可以跟幼儿们一起回顾故事情节,再次强调这个成语的含义,并鼓励幼儿们在生活中运用这个成语,增强他们的学习成就感。
通过以上教学案例,幼儿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这个成语,同时也能从故事中获得一定的教育启发。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增加幼儿们对成语的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案例中,我认为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以及总结回顾的方式,将有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打草惊蛇》读后感
《打草惊蛇》读后感
《打草惊蛇》是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因为鲁莽行动而惊动了敌人,最终导致失败的故事。
这个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让我们明白了要谨慎行事,不要轻率行动,以及学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提高自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谨慎行事。
在故事中,那个人因为鲁莽行动,惊动了敌人,最终导致了失败。
这说明,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要谨慎行事,不要轻率行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个故事教育我们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在故事中,那个人虽然失败了,但他最终还是通过吸取教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说明,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提高自己。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成长和进步。
这个故事还让我们认识到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在故事中,那个人之所以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因为他进行了自我反省。
这说明,自我反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因此,我们要学会进行自我反省,不断地提高自己。
这个故事还让我们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故事中,那个人虽然经历了失败和挫折,但最终还是通过吸取教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说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我们所拥有的物质财富,而在于我们如何去面对和把握自己的人生。
因此,我们要珍惜生命,
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草惊蛇》
《打草惊蛇》-【古兵法原文】
《打草惊蛇》
疑以叩实,察而后动。
复者,阴之媒也。
《打草惊蛇》-【原文今译】
有疑问就要侦察核实,调查清楚之后再行动。
“复”卦的原说,是对付敌人阴谋的手段。
《打草惊蛇》-【出处原文】
语或出《祖堂集.七.雪峰和尚》:“雪峰招国。
龙云:‘养子代老。
’慈云:‘打草惊蛇’”。
王鲁作当涂县官,专门追求财富,碰到老百姓联合起来状告他的秘书(主薄)贪污受贿时(王鲁见状子所列的条条罪款,都与自己有关),像藏在草丛中的蛇一样,受到惊吓。
《打草惊蛇》-【打草惊蛇解释】
打草惊蛇之计,一则指对于隐蔽的敌人,己方不得轻举妄动,以免敌方发现我军意图而采取主动;二则指用佯攻助攻等方法“打草”,引蛇出动,中我埋伏,聚而歼之。
打草惊蛇,语出段成式《酉阳杂俎》:唐代王鲁为当涂县令,搜刮民财,贪污受贿。
有一次,县民控告他的部下主薄贪脏。
他见到状子,十分惊骇,情不自禁地在状子上批了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打草惊蛇,作为谋略,是指敌方兵力没有暴露,行踪诡秘,意向不明时,切切不可轻敌冒进,应当查清敌方主力配置、运动状况再说。
《打草惊蛇》-【打草惊蛇典故】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发兵攻打郑国,他打算和安插在郑国的奸细里应外合,夺取郑国都城。
大夫蹇叔以为秦国离郑国路途遥远,兴师动众长途跋涉,郑国肯定会作好迎战准备。
秦穆公不听,派孟明视等三帅率部出征。
蹇叔在部队出发时.痛哭流涕地警告说,恐怕你们这次袭郑不成,反会遭到晋国的埋伏,只有到崤山去给士兵收尸了。
果然不出蹇叔所料,郑国得到了秦国袭郑的情报,逼走了秦国安插的奸细,作好了迎敌准备。
秦军见袭郑不成,只得回师,但部队长途跋涉,十分疲惫。
部队经过崤山时,仍然不作防备。
他们以为秦国曾对晋国刚死不久的晋文公有恩,晋国不会攻打秦军。
哪里知道,晋国早在崤山险蜂峡谷中埋伏
了重兵。
一个炎热的中午,秦军发现晋军小股部队,孟明十分恼怒,下令追击。
追到山隘险要处.晋军突然不见踪影。
孟明一见此地山高路窄,草深林密,情知不妙。
这时鼓声震天,杀声四起,晋军伏兵蜂涌而上,大败秦军,生擒孟明视等三帅。
秦军不察敌情,轻举妄动,“打草惊蛇”终于遭到惨败。
当然,军事上有时也可故意“打草惊蛇”而诱敌暴露,从而取得战斗的胜利。
《打草惊蛇》
《打草惊蛇》-【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