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 蜡烛燃烧时有时产生黑烟原因是什么?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知识点及例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知识点及例题

第二章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一空气知识点一: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 (相对固定成分)其他气体和杂质0.03%(可变成分)【例题1】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该成分比例是体积分数,不是质量分数,可以理解为每100体积的空气中约有氮气78体积,氧气21体积。

)知识点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磷燃烧实验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参加反应的氧气的体积。

反应文字表达式:红磷(P)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P2O5)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4/5【例题2】在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中,下列对该试验认识正确的是()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B、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细铁丝C、该试验说明氮气难容于水D、红磷的量不足会导致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大于1/5知识点三:纯净物与混合物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氧气、氮气等。

(纯净物可以用化学符号来表示,如氮气可以用N2来表示,红磷可以用P来表示)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混合物都无法用一种化学符号来表示)【例题3】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海水B、水泥砂浆C、干冰D、汽水知识点四:不同气体的性质和用途成分化学性质物理性质主要用途氧气用于动植物呼吸,支持燃烧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潜水、医疗急救、炼钢、气焊等氮气不活泼,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无色无味,不溶于水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食品包装用氮气防腐稀有气体很不活泼(惰性气体)无色无味,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作保护气,制造低温环境,用于激光技术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可吸入颗粒【例题4】下列物质的用途中,是利用物质物理性质的是()A、氧气用于炼钢、气焊B、稀有气体用作保护气C、氮气用于制造化肥D、稀有气体用于电光源课题2 氧气知识点一:氧气的性质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气体,可与多种物质发生反应。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笔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笔记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一、空气一、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实验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有:2Hg+O22HgO、 2HgO2Hg+O2↑二、模拟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原理】用红磷与空气反应,消耗瓶内氧气使气压减少,通过测定进入集气瓶的水的体积得知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因为生成的P2O5有腐蚀性,实验在通风橱中进行。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弹簧夹关闭。

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

【实验步骤】①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③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黄色火焰,放热;②待红磷熄灭、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着导管倒吸进入集气瓶中,水位上升约占原来空气体积的1/5。

【实验结论】①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4P+5O22P2O5②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注意事项】1.实验成功的关键:a红磷稍过量。

(目的:为了完全消耗瓶内氧气)b装置气密性要良好。

2.导管中要注满水。

否则当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有一部分水残留在导管中测量结果偏小。

3.待红磷熄灭、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

A熄灭——红磷熄灭,说明氧气已消耗完;B冷却——红磷燃烧放热,瓶内气体受热膨胀,过早打开测量结果偏小。

4.在集气瓶底装水的目的:吸收有腐蚀性的白烟五氧化二磷,并加快集气瓶冷却。

5.不能用铁或铝代替红磷,铁、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不能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此实验要求生成物是固体不能是气体。

木炭和硫燃烧虽然消耗了氧气,但生成了CO2、SO2气体,气体体积不变,气压不变,不能产生气压差;不能用镁代替红磷,因为镁在空气中燃烧时不仅消耗氧气,还消耗了氮气和二氧化碳,使测量结果偏大。

6.此实验还可以证明氮气的哪些性质?a.难溶于水(物理性质)b.不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化学性质)7.实验完毕发现水位上升少于原来空气体积的1/5,其原因是:a、.红磷的量不足氧气未消耗完;b、.装置漏气外界空气进入瓶内;C、未待红磷熄灭冷却过早打开弹簧夹;d、.玻璃导管预先未装满水,试验后其中残留了一定量的水。

人教版 九年级 初中 化学 第二章知识点

人教版 九年级 初中 化学 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1) 现象:产生白烟,集气瓶中的水上升约1/5体积.(2) 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3) 实验成功的关键:①红磷要过量;②容器要密封,不漏气;③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

(4) 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少于1/5的原因:①红磷不足,氧气未耗尽;②瓶塞未塞紧,空气进入;③未冷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5) 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多于1/5的原因:①点燃红磷后伸入集气瓶的速度太慢,集气瓶中的空气受热膨胀而逸出。

②止水夹未夹紧,集气瓶中的空气受热膨胀而从导管口逸出。

(6)该实验的不足之处:①红磷被点燃后再伸入集气瓶内,使部分空气因受热膨胀而溢出集气瓶。

②红磷在空气中点燃会污染空气。

③导管内的空气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7)集气瓶中先加少量水的作用:吸收生成的五氧化二磷。

2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CO2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二、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1 氧气用途: (1) 供给呼吸<如登山、医疗、潜水等〉(2) 支持燃烧<如炼钢、气焊、航空等〉2 氮气用途:(1) 作保护气(如汽车安全气囊、灯泡、食品袋等充氮气),利用N2化学性质不活泼.(2) 制硝酸和化肥。

(3)冷冻麻醉(4)制造低温环境。

3 稀有气体用途:(1)电光源,利用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2)作保护气(焊接金属的保护气、灯泡内保护气),利用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注意:“稀有气体”是一类气体的总称,不是一种气体。

三、保护空气1 空气中的污染物包括烟尘和有害气体;空气中的有害气体:CO 、 SO2、 NO2、O3等2 空气污染的危害:①损害人体健康②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③全球气候变暖,臭氧破坏,酸雨。

3 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①加强大气质量监测;②使用清洁能源;③植树造林;④工厂废气处理后排放。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两章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两章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两章知识点第两章知识点梳理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学科,而在九年级上册的化学课程中,我们将学习到关于化学元素、化学式、化学反应等方面的知识。

本章主要讲述的是化学元素之间的组合与化学式的表示方法,以及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

一、化学元素与化合物在化学世界中,物质分为基本粒子和化合物两大类。

基本粒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它们可以简单分为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化学元素是指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元素由一个或多个原子构成,每个元素可以用标志性的化学符号表示,如氧元素的符号为O,氢元素的符号为H。

而化合物则是由不同种类的元素按照一定的化学比例组成的物质。

化合物的化学式可以用元素符号加上相应的下标来表示,例如水的化学式为H2O,表示它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二、离子与化学式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两类。

阳离子是失去一个或多个电子形成的带正电的离子,而阴离子则是获得一个或多个电子形成的带负电的离子。

在化学式的书写中,我们用方括号“[ ]”表示一个离子,且在括号的上方写明离子的电荷,例如:[Na+]、[Cl-]。

当化合物中含有两种或更多种离子时,我们可以用化学式来表示其化学组成,如氯化钠的化学式为NaCl,表示它由一个钠离子和一个氯离子组成。

三、化学反应和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转化的过程,原有物质被改变成新的物质。

化学反应具有质量守恒的特征,即在任何化学反应过程中,质量的总和保持不变。

实际上,当化学反应发生时,原有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物质,但是原子的种类和数量并没有改变。

因此,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之和是相等的。

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我们可以计算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关系。

例如,在化学反应中,如果已知一个反应物的质量和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我们就可以通过质量的计算得到其他物质的质量。

结语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化学元素与化合物的组合规律,以及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基本原理。

化学九年级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九年级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九年级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空气1、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2、空气的组成:(体积比)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3、空气的利用。

(1) 氮是构成生命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

氮气的用途:灯泡、食品中作保护气,制化肥、炸药、染料等,液态氮可作冷冻剂(2)氧气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氧气的用途:提供呼吸:急救病人、登山、潜水等支持燃烧:气焊、气割、炼钢等(3)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通电时能发出各种有色光。

用途:制作保护气、制成各种电光源、用于激光技术二、氧气和氧化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三态变化,液态氧、固态氧呈淡蓝色。

2、氧气的化学性质:供呼吸、支持燃烧、化学性质较活泼、具有氧化性。

硫在氧气中燃烧:S + O2点燃SO2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点燃Fe3O4燃烧时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注意:铁丝燃烧时要绑一根火柴来引燃,瓶底要放点水或细砂防止炸裂瓶底)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燃烧: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可引起爆炸缓慢氧化:速率缓慢的氧化反应,可引起自燃3、氧气的制取(1)实验室制取实验室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的方法来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2H2O2MnO22H2O +O2↑2KMnO4△K2MnO4 + MnO2 +O2↑2KClO32KCl+3O2↑实验室装置x课本45和46页收集方法:a.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b.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2)工业制法:分离空气(属于物理变化的过程)(3)催化剂一变:改变其他物质化学反应的速度二不变:本身质量化学反应前后不变本身化学性质4、灭火和火灾自救(1)可燃物燃烧条件:温度达到着火点、跟氧气充分接触(2)灭火方法: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跟氧气隔绝(3)火灾自救及措施(略)5、化学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1)化合反应:A+B C(2)分解反应:A B+C。

(2021年整理)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学生版)

(2021年整理)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学生版)

(完整版)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学生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版)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学生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版)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学生版)的全部内容。

(完整版)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学生版)编辑整理:张嬗雒老师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我们任然希望 (完整版)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学生版) 这篇文档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我们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到下面的留言区,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下载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 <(完整版)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学生版)> 这篇文档的全部内容。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1、18世纪70年代,瑞典科学家舍勒和英国的科学家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分别发现并制得了氧气.2、法国科学家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1、装置图(见书P27)2、实验现象:A、B、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原理:表达式:5、注意事项: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B、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C、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D、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原子分子离子元素的区别原子:指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元素:指拥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分子:是保持物体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离子:是指原子由于自身或外界的作用而失去或得到一个或几个电子使其达到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或2个的稳定结构。

这一过程称为电离。

电离过程所需或放出的能量称为电离能具体的理解如下:一、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这一概念有三层含义:1. 原子也是一种微观上的粒子。

2.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不同的原子组合成分子。

3. 原子由更小的微粒:中子、质子、电子组成。

二、元素“同一类原子的总称称为元素”,这一概念的理解应注意以下几点:1. 元素是一个宏观的概念,与分子、原子不同,它只论种类,不论个数,没有数量意义。

2. 核电荷数或质子数是划分元素种类的唯一标准,也即核电荷数或质子数相同的原子或离子或同位素都是同一类元素,如氢原子H、氢离子H+、重氢原子H 都是氢元素。

3. 同种类的元素可以有不同的存在状态,单质中的元素称为游离态,一般游离态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与化合态不同。

三、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最小微粒”,这一概念包含三层含义:1. 分子是一种微观粒子,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多种(如原子、离子、质子等),分子只是其中的一种。

2. 分子不是最小的微粒,只是在“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这一点上讲它是一种最小的微粒,相同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的分子性质不同。

3. 分子是由更小的微粒:原子构成的。

“其实分子、原子、元素之间还是有很密切的联系的,从下面这个图可以大致看出来:一、原子、分子、元素之间的联系说明:(1)原子构成分子;(2)分子构成物质,如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二氧化碳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二氧化碳;(3)原子可直接构成物质,如铁原子构成铁,氦气由氦原子构成;(4)(5)同类的原子总称为元素,而元素又组成物质。

二、运用分子、原子、元素概念进行描述时应注意的问题1. 直接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以二氧化碳为例)可以说:(1)二氧化碳由碳和氧两种元素组成(元素不讲个数)(2)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宏观物质不讲个数)(3)二氧化碳分子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前后一致都不讲个数)(4)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都讲个数)2. 直接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如铁)可以说:(1)铁由铁元素组成(元素为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2)铁由铁原子构成(铁物质是宏观概念,不讲个数)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1、18世纪70年代,瑞典科学家舍勒和英国的科学家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分别发现并制得了氧气。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二章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二章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二章第二章: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化学是一门探索物质世界的科学,它研究的是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在九年级的化学学习中,我们将探索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知识点,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去理解化学现象。

一、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化学物质按照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纯净物质,而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纯净物质。

元素是物质的基本单位,它们由一种种类的原子组成。

常见的元素有氧、氢、碳等。

元素有着独特的性质,如气体状态的氧气能支持燃烧,是一种促进生活和工业的重要物质。

不同的元素具有不同的化学符号表示,如氧的化学符号为O。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不同种类的元素组成的物质,如水(H2O)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化合物的性质是由其组成元素的性质决定的。

除了元素和化合物,还有混合物。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物质。

混合物的成分可以通过物理方法(如过滤、蒸发、沉淀等)进行分离。

二、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在化学反应中,原有物质的化学键被破坏,发生化学键的重组,形成新的物质。

化学反应是物质转化的过程,不可逆转。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物理条件下发生的变化,如熔化、固化、汽化等。

物理变化不改变物质的化学组成。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之间有一定的区别。

化学变化会伴随着能量变化,如吸热、放热等。

化学反应也常常会伴随着物质的颜色、气味、形态等性质的改变。

三、化学反应的描述和方程式化学反应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方程式中包含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反应物位于方程式的左侧,生成物位于方程式的右侧。

方程式还会附上反应条件和反应物的摩尔比例。

例如,氧气和氢气反应生成水的方程式为2H2 + O2 -> 2H2O。

这个方程式表明,两个分子的氢气和一个分子的氧气反应生成两个分子的水。

化学方程式中也会包括反应速率、反应条件等相关信息,以便更全面地描述化学反应。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归纳中小学课外辅导中心:XXX第2章知识点归纳一、空气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它的组成比例为: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3%。

氮气是构成生命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可以用于制化肥、炸药、染料等,液态氮可作为冷冻剂。

氧气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可以用于提供呼吸、支持燃烧、气焊、气割、炼钢等。

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通电时能发出各种有色光,可以用于制作保护气、制成各种电光源、用于激光技术。

二、氧气和氧化氧气的物理性质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

它有三态变化,液态氧、固态氧呈淡蓝色。

氧气的化学性质是供呼吸、支持燃烧、具有氧化性。

当硫在氧气中燃烧时,会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当铁在氧气中燃烧时,会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燃烧是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可引起爆炸;缓慢氧化是速率缓慢的氧化反应,可引起自燃。

氧气可以通过实验室制取、工业制法和催化剂来制取。

三、灭火和火灾自救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充分接触。

灭火的方法是降低温度,隔绝氧气。

在火灾自救时,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如低姿势逃生、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等。

四、化学反应类型化学反应类型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加和反应和还原反应。

在化学反应中,催化剂可以改变其他物质化学反应的速度,但本身质量化学反应前后不变,其本身化学性质也不会发生变化。

校训:“志存高远,自强不息!”联系xxxxxxxx(宝安校区)。

中小学课外辅导中心提供服务。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可以通过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盐酸反应来制取。

收集二氧化碳时,应使用向上排空气法,因为其密度比空气大。

不能用排水法,因为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验满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二氧化碳具有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三态变化(其固态称为干冰)等物理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1、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拉瓦锡(法国)(第一个用天平进行定量分析)。

2、空气的成分和组成空气成分O2 N2 CO2稀有气体其它气体和杂质体积分数氧气21% 氮气78% 稀有气体0.03% 其它气体0.94%杂质0.03%(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选择红磷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c、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d、结论:空气是混合物;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1L水只溶30mL氧气;N2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e、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2)空气的污染及防治: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3)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保护: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酸雨(NO2、SO2等)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6.氧气(1)氧气的化学性质:特有的性质:支持燃烧,供给呼吸(2)氧气与下列物质反应现象*铁、铝燃烧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铁、铝在空气中不可燃烧。

(3)氧气的制备: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物理变化)实验室制氧气原理2H2O2+MnO2△= 2H2O + O2↑2KMnO4 △= K2MnO4 + MnO2 + O2↑2KClO3△= MnO2+2KCl+3O2↑(4)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收集装置:根据物质的密度、溶解性(5)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a、步骤:查-装-定-点-收-移-熄b、注意点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⑧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6)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7、催化剂(触媒):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1、拉瓦锡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现象和分析现象红磷燃烧,发出白光产生大量白眼;待装置冷却后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通过导管倒吸入集气瓶,并且约占集气瓶中空气体积的1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4、空气是一种珍贵的自然资源,其中,氧气具有供应呼吸和支持燃烧的用途;氮气由于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常用作保护气;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如霓虹灯等,稀有气体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保护气。

5、空气污染物有烟尘和有害气体两大类,其中有害气体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臭氧。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6、被污染的空气会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也都与空气污染有关。

为了使天空更蓝,我们应该: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以保护大气课题2氧气1、氧气的物理性质:标准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在一定条件下可变成液体和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1)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

(2)硫燃烧实验内容硫在空气中燃烧硫在氧气中燃烧现象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点燃文字表达式:硫+氧气二氧化硫(硫,淡黄色固体物质;二氧化硫,有刺激性气味,是主要的空气污染物)反响方程式:S+O2点燃SO2(3)木炭燃烧实验内容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发出红光,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点燃点燃文字表达式:木炭+氧气二氧化碳(木炭:黑色固体物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响方程式:C+O2点燃CO2(4)铁丝燃烧现象:在空气中不燃烧,只有红热现象。

九年级化学第2章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化学第2章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化学第2章知识点归纳化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我们身边的物质到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都与化学有关。

而九年级的化学学科正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化学原理和规律。

在第2章中,我们学习了一些重要的化学知识点。

让我们来进行一次综合性的归纳和总结。

1. 原子和元素:在化学世界中,原子是最基本的单位。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而元素则是由具有相同原子核的原子所组成。

我们通过化学符号来表示元素,如氧元素的符号是“O”。

2. 元素的分类:元素可根据其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分类。

例如,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非金属元素则相对较差。

在第2章中,我们学习了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基本特征和性质。

3. 化合物和分子:当不同元素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化合物。

例如,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化学式为“H2O”。

分子是化合物的最小单位,可以由相同元素的原子或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

4.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来描述化学反应的表示方式。

方程式的左边称为反应物,右边称为生成物。

在方程式中,化学式左右两边的原子数目必须保持平衡。

5. 酸碱性:我们生活中常常使用到酸和碱。

酸是指能够产生氢离子(H+)的物质,而碱是指能够产生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酸和碱可以通过中和反应相互转化。

6.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酸和碱的反应可以通过酸碱指示剂来检测,例如酚酞和酸碱指示剂。

7. 盐和重要的化学反应:盐是由酸和碱中和反应生成的。

在第2章中,我们学习了一些重要的化学反应,如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氧化物和酸的反应以及金属氢氧化物和酸的反应。

8. 分子量和相对原子质量:分子量是指化合物的分子中原子的相对质量之和。

相对原子质量又称为原子质量,是指元素原子相对于碳-12同位素的质量比。

9. 摩尔和摩尔质量:摩尔是指物质的量,用化学符号“mol”表示。

摩尔质量是物质的质量与其摩尔数的比值,单位为克/摩尔。

新人教版初中化学 第二单元 化学反应的类型 知识点

新人教版初中化学 第二单元 化学反应的类型 知识点

新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二单元化学反应的类型知识点本文档将介绍新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二单元的知识点——化学反应的类型。

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根据反应的特征和物质的性质,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合成反应合成反应是指两个或多个物质结合形成一个物质的化学反应。

在合成反应中,反应物会经历化学变化,生成不同于反应物的新物质。

常见的合成反应包括:- 金属与非金属的氧化反应,如铝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

- 酸与碱的中和反应,如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2. 分解反应分解反应是指一个物质分解成两个或多个物质的化学反应。

在分解反应中,反应物会被分解成不同于反应物的新物质。

常见的分解反应包括:- 碳酸氢钠分解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碳酸钠。

- 热分解反应,如高锰酸钾在加热时分解成氧气和氧化锰。

3. 双替反应双替反应是指两个化合物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进行交换形成新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在双替反应中,正离子与负离子互相交换位置。

常见的双替反应包括:- 盐酸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盐酸铜和硫酸。

- 氯化钠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硝酸钠。

4.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中原子氧化态和还原态发生变化的化学反应。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接受电子,还原剂失去电子。

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包括:- 金属与非金属的氧化反应,如铜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

- 金属与酸的反应,如锌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

以上就是新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二单元化学反应的类型的知识点概述。

通过学习这些反应类型,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和机制,为后续学习提供基础。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一节空气一、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实验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有:2Hg+O22HgO和2HgO2Hg+O2↑。

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实验原理】4P+5O22P2O5【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弹簧夹关闭。

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

【实验步骤】①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③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②放热;③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空气总体积的1/5。

【实验结论】①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②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注意事项】1.红磷必须过量。

如果红磷的量不足,集气瓶内的氧气没有被完全消耗,测量结果会偏小。

2.装置气密性要好。

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集气瓶外的空气进入集气瓶,测量结果会偏小。

3.导管中要注满水。

否则当红磷燃烧并冷却后,进入的水会有一部分残留在试管中,导致测量结果偏小。

4.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5.如果弹簧夹未夹紧,或者塞塞子的动作太慢,测量结果会偏大。

6.在集气瓶底加水的目的:吸收有毒的五氧化二磷。

7.不要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原因:木炭和硫燃烧尽管消耗气体,但是产生了新的气体,气体体积不变,容器内压强几乎不变,水面不会有变化。

8.如果预先在集气瓶内放入氢氧化钠溶液,就可以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9.不要用镁代替红磷!原因:镁在空气中燃烧时能与氮气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这样不仅消耗氧气,还消耗了氮气和二氧化碳,使测量结果偏大。

三、空气的成分气体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体积分数78% 21% 0.94% 0.03% 0.03%四、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纯净物定义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第二章我们周围的空气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第二章我们周围的空气

宝宝贴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开始前的装置如图所
示,实验后从量筒中流入玻璃瓶(容积为
250mL )中的水的
体积为 45mL(铁粉生锈消耗的水忽略不计)。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 .如果装置漏气,会使测量结果偏小
B .本实验数据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19.6%
C.若装置气密性良好, 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偏低, 不足

例题 3 下面是测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实验:
Ⅰ.实验小组按 A 装置进行实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气球的变化
3
先膨胀,
后变瘪 ,实验结束后,发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总体积的
,你认为导致这一
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红磷的量不足或装置漏气或未等到装置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
夹 。(任写一种)
Ⅱ.实验 A 测得结果不够准确,实验小组进行反思。
可能是暖宝宝贴的使用数量
D .不必等温度计的读数恢复至实验前的温度后就能记录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
答案: D
例题 2
某校兴趣小组想亲身感受科学家的探究历程, 探究内容。首先,他们分组进行讨论:
他们选择了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粗略测定》 为
2பைடு நூலகம்
( 1)小光小组认为,选择的药品既要能消耗氧气,又不会与空气中的其他成分反应,而
该小组通过查阅资料,选定白磷在如图
B 所示装置中测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并取得成
功,实验前,检察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
打开弹簧夹,推动注射器的活塞,若气球膨
胀,说明装置的气密性是良好的

【查阅资料】白磷着火燃烧的温度为 40℃
【提出问题】氧气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多少?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初中九年级化学课程中,第二章的知识点主要包括离子方程式、溶液和酸碱中和反应等内容。

本文将分别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论述,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

一、离子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是描述离子反应的化学式。

在离子方程式中,溶液中的离子可以用化学式表示,并分别标注它们的电荷数。

离子方程式为我们解释了溶液中离子的组成和反应过程,是理解溶液反应的重要工具。

要写出离子方程式,首先需要了解溶液中不同离子的配位数和电荷数。

根据离子的电荷数,可以确定反应中配位数相等且电荷数相反的离子,从而写出离子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具有明确的物质组成和反应过程,可以清楚地描述溶液中离子的行为。

二、溶液溶液是由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稳定混合物。

在化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接触到各种类型的溶液。

有机物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形成的溶液,无机物溶解在水等溶剂中形成的溶液,它们在化学反应和物质的分离过程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溶解是溶液形成的过程,涉及到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的颗粒逐渐离开原来的固态或液态状态,分散在溶剂中,形成一个均匀的溶液。

溶液的浓度可以通过溶解的质量或体积与溶剂的质量或体积的比值来表示。

溶液中的浓度决定了溶液的性质和用途。

三、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是指酸和碱反应产生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在酸碱中和反应中,酸和碱的氢离子和羟离子结合生成水,而阳离子和阴离子结合生成盐。

酸碱中和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类型,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酸碱指示剂是用于判断溶液酸碱性质的化学物质。

在酸碱中和反应中,通过酸碱指示剂的改变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溶液的酸碱变化。

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有酚酞、甲基橙、溴酚蓝等,它们在不同酸碱性质的溶液中呈现不同的颜色。

除了酸碱指示剂,还可以使用电化学方法来检测酸碱中和反应。

pH计是一种常用的电化学仪器,可以测量溶液的酸碱性质,通过检测溶液的电离子浓度来确定溶液的酸碱度。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2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2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一空气一、空气的组成1、拉瓦锡实验原理:汞(Hg)+ 氧气(O2) 氧化汞(HgO) 2、红磷燃烧实验:(1)实验原理:红磷(P)+ 氧气(O2)五氧化二磷(P2O5)(2)实验现象:a、红磷燃烧,发光,放热,产生大量白烟;b、红磷熄灭并冷却后,集气瓶内水面上升,进入水的体积约占瓶内剩余体积的五分之一。

(3)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4)实验需要思考的问题:a、为什么红磷要过量?b、装置气密性不好、红磷不足、没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会对实验结果造成什么影响呢?3、空气的组成:成分名称化学式体积分数氮气N278%氧气O221%稀有气体Ar、Ne等0.94%二氧化碳CO20.03%其他气体和杂质SO2、H20.03%二、混合物和纯净物1、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物质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例:海水,矿泉水,生理盐水,铁矿石,铁锈,医用酒精等。

2、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由一种化学符号表示)例如:冰水混合物,水,酒精,铁水,液氮等。

3、注意:自然界中的物质几乎都是混合物,化学世界里说的较多是纯净物。

(理解记忆)三、物质的性质和用途1、氧气的用途:(1)支持燃烧;(2)供给呼吸。

2、氮气的性质及用途(注意性质决定用途,学会根据用途说出性质)(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2)化学性质: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不活泼)。

(3)用途:制氮肥、化工原料、冷冻剂、保护气体。

3、稀有气体的性质及用途(1)稀有气体是氦、氖、氩、氪、氙等气体的总称。

(2)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3)用途:保护气、电光源激光技术、低温麻醉。

四、保护空气1、空气中的有害物质:(1)有害气体: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等。

(注意:二氧化碳不是有害气体!)2、大气污染的三大类型:酸雨(SO2、NO2等)、臭氧空洞(氟利昂)、温室效应(CO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1、装置图2、实验现象:A、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B、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原理:化学方程式:4P + 5O2点燃2P2O55、注意事项: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B、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C、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D、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1、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答:不能,因为硫、木炭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的气体抵消了消耗的氧气,集气瓶内的的压强基本不变,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2、在实验中如果进入水的体积小于集气瓶总体积的1/5,会有什么原因呢?答:(1)红磷熄灭后未冷却到室温;(2)装置漏气;(3)红磷的量不足;(4)有部分水留在管中未进入集气瓶(5)燃烧一定程度时,瓶内氧气含量小,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6)点燃红磷后燃烧匙未立即伸入集气瓶中3、在实验中如果进入水的体积大于集气瓶总体积的1/5,会有什么原因呢?答:燃烧匙伸入集气瓶后,向瓶口塞入胶塞过慢,导致瓶内气体溢出弹簧夹没有夹紧或没有夹弹簧夹导致红磷燃烧时瓶内部气体溢出4、为什么要在集气瓶里放少量的水?答:防止燃着的红磷溅在集气瓶上,将集气瓶炸裂。

让P2O5溶于水中。

5、为什么点燃的红磷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点燃答: 防止白烟污染空气三、空气的主要成分(按体积分数):氮气(N 2)78%,氧气(O 2)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 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四、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N2、O2、CO2、P、P2O5、H2O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不活泼。

2、稀有气体: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六、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 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 )、二氧化氮(NO 2)、二氧化硫(SO 2))和烟尘。

2、污染来源: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3、被污染的空气带来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存在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引起)、臭氧空洞(飞机的尾气、氟里昂的排放)、酸雨(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

4、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态、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

5、目前空气污染指数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臭氧。

课题2 氧气一、氧气的物理性质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略大于空气。

(可用向上排空法)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

(可用排水法收集),4、三态变化: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一)与非金属(碳、硫、磷)的反应1、木炭(黑色固体)燃烧实验现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化学方程式 C + O2CO2做木炭燃烧实验时,燃烧匙应慢慢..从瓶口向瓶底伸入(充分利用瓶内的氧气)。

2、硫粉(淡黄色)燃烧:实验现象: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氧气中: 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 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化学方程式S + O2 SO2实验时,要在瓶底装少量水(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3、红磷(暗红色固体)的燃烧实验现象:在空气..中: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白烟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化学方程式:4P + 5O22P2O5注意:五氧化二磷(P2O5)是固体,不是气体(二)与金属(镁、铁)的反应1、镁带(银白色固体)在空气中燃烧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化学方程式:2Mg + O2== 2MgO2铁丝(银白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化学方程式:3Fe + 2O2点燃Fe3O4注意: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

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点燃点燃点燃(三)蜡烛的反应——产物均为:二氧化碳和水实验现象:比空气中燃烧剧烈,发出白光,集气瓶内壁出现水珠,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产生。

文字表达式:石蜡+ 氧气(O 2)二氧化碳(CO 2)+ 水(H 2O )空气中燃烧情况: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放热,稍有黑烟。

(四)其他物质与氧气的反应某些物质在一些条件下,与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成为缓慢氧化。

缓慢氧化也放热。

如:动植物新陈代谢,金属的锈蚀,食物的腐烂、酒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等等。

三、氧气的用途(1)、供给呼吸:医疗上急救病人,登山、潜水、航空、宇航提供呼吸; (2)、支持燃烧:炼钢、气焊与气接、液氧炸弹、火箭助燃剂四、反应类型: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可表示为:A +B +…… → E (简称“多合一”)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可表示为:AB →A +B +……。

(简称:“一变多”)③: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一定属于氧化反应。

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石蜡的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

课题3 实验室制取氧气一、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利用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沸点不同。

——物理变化(蒸馏)注意:该过程是物理变化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变化)1、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A 、药品:过氧化氢(H 2O 2)和二氧化锰(黑色粉末 MnO 2)B 实验原理:化学方程式: 2H 2O MnO2 2H 2O+ O 2 ↑注:MnO 2在该反应中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催化剂:1、概念: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加快或变慢),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点燃2、特点:两不变(质量、化学性质)、一改变(反应速率)注意:①催化剂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不能决定反应的进行②催化剂不是反应物、又不是生成物③催化剂仅针对某一反应,并不是所有反应的催化剂④某一反应的催化剂可能不只一种3、二氧化锰在一些反应中不只作催化剂,催化剂不一定就只有二氧化锰。

(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中,催化剂可以用硫酸铜溶液、氧化铁、氧化铜、红砖粉末)。

在氯酸钾制取氧气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但质量分数变大。

C、装置: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加热(双氧水的为一类)注意事项:①、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伸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②、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③、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④、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⑤、该装置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

D、步骤:连、查、装(二氧化锰)、定、倒(过氧化氢溶液)、收2、用高锰酸钾、氯酸钾制取氧气A、药品:、高锰酸钾(暗紫色固体)、氯酸钾(白色固体)与二氧化锰(黑色粉末)B、原理:①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方程式:2KClO3MnO2△2KCl + 3O2 ↑②加热高锰酸钾:方程式:2KMnO4= K2MnO4 + MnO2 + O2↑C、装置:加热固体制气体(加热氯酸钾的为一类)①连接装置: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

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③装入药品: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④固定装置:固定试管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铁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⑤加热药品: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⑥收集气体:a、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刚排出的是空气;水排完后,应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小心地移出水槽,正放在桌面上(密度比空气大)(防止气体逸出)b、用向上排空法。

收集时导管应伸入集气瓶底部(为了排尽瓶内空气)用排水法收集时,导管放在集气瓶口⑦先将导管移出水面⑧再停止加热E、易错事项:a). 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药品应平铺在试管底部b). 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d). 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e). 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F、收集方法:①排水法(不易溶于水)②向上排空法(密度比空气大)G、检验、验满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三、分解反应:1、概念: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及以上物质的反应2、特点:一变多四、制取装置图固液不加热型固液加热性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