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读2019
《大学》原文及注解
从孔子得时代到今天,两千多年来,关于儒学得文献真就是汗牛充栋,关于儒学得见解更就是说不尽,道不完。
即便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得年龄阶段,不同得人生体验后,关于儒学得认识也会大不相同。
久而久之,它成为了人们约束思想与行为得准则,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得铸造产生了不可估量得深刻得影响。
儒家传统文化延续至今至少已有两千五百年历史,其间虽也屡遭批判,但儒学得主导地位并未从根本上动摇过。
时至今日,当我们以一种全新得感觉来重新读儒说儒时,依然可以发现不少适应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得东西、下面,就本栏目得有关情况略作说明。
应该说,凡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得人,都不会不知道《四书》。
它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著作得总称。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就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得言论集,《大学》、《中庸》则就是《礼记》中得两篇。
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得就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不过,在朱熹之前得程颢、程颐兄弟已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
她们认为,《大学》就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得要籍,经孔子得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就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就是孔子得孙子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得。
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得基本思想体系,就是研治儒学最重要得文献、正就是根据这样得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
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得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
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得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得注释因为引用她人得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
值得注意得就是,朱熹所编定得《四书》次序本来就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就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得顺序排列得。
后人因为《大学》、《中庸》得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得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在通行得《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
《大学》全文及释义任之堂文课第一
《大学》全文及释义任之堂文课第一序言《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
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
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本篇就是采用的《大学章句》本。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小学即:“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
“大学”是大人之学,古人十五岁入学,学习伦理、政治和哲学等“穷理正心,修礼治人”的学问,实则是学习如何参与国家政治。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
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
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亲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
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
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
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
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
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
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
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
怎样治理国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讨厌的,不加给别人;要得众、慎得、生财、举贤。
《大学》的(完整版)解析
《大学》全文及注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
《大学》原文和译文对照.pptx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 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 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 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 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这就叫 做抓住了根本,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修 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
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
。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 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
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
,则 近道矣。
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
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 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止于
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使人心畏服, 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
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
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 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
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 心 思
《诗经》说:“啊啊,前代的君王真使人 难忘啊!”这是因为君主贵族们能够以前代 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族,一 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 得利益。所以,虽然前代君王已经去世, 但人们还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康诰》说:“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太 甲》说:“念念不忘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 《尧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这些 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 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 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
惧吗?!” 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
然, 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 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
经典诵读《大学》解释精品
确保每个字词发音清晰,不模糊或含混。
适当停顿
在适当的地方停顿,以增强表达效果。
抑扬顿挫
根据句子的意思和情感,适当调整音高和 音量。
流畅自然
避免过于生硬或机械的发音,使语音自然 流畅。
节奏与韵律
节奏感
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情 感,把握好整体的节
奏感。
韵律和谐
注意音韵的和谐,使 诵读更具音乐美感。
快慢适度
03 正心诚意
通过《大学》的教诲,个人可以培养正直的品格 和诚实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01 家庭教育以修身为本
家长通过引导孩子诵读《大学》,可以帮助孩子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 惯。
02 格物致知
家长通过与孩子共同学习和探讨《大学》,可以 增进亲子关系,同时帮助孩子开阔视野,提高学 习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和思维能力。
背景
《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四书之首。它所阐述的 思想和主张,反映了当时社会和统治者的需要,也体现 了儒家对于个人、家庭、国家、天下等各个层面的深刻 思考。
《大学》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主要内容
《大学》主要论述了儒家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核心思想。
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孝悌为本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家庭教育的根本。这启示 我们在家庭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孝悌观念, 让他们懂得感恩和尊重。
亲民爱物
亲近民众、关爱万物是家庭教育的延伸。这启示 我们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让他们成为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
对社会治理的启示
以德治国
通过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强调道德 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这启示我 们要注重道德建设,提高公民道德素 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大学》诵读及讲义
《大学》原文(诵读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第一章明德《康诰》曰:“克明德。
”《大(太)甲》曰:“顾諟(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第二章新民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第三章止于至善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
”诗云:“缗(mián)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wu hu呜呼)!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mò)世不忘也。
第四章本末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物第六章诚意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wùè xiù),如好好色(hào hǎo sè),此之谓自谦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第七章正心修身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第八章修身齐家而知其恶(è),恶(wù)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大学》节选2019
实、不自欺。
“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公正诚明
,无所偏倚,不动摇心志。
“修身”: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
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它处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
“齐家”:是善于理处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
“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布施
四书 五经
《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经》
《大学》节选
《大学》来源
《大学》 《中庸》
本为《礼记》中的一章 南宋以前没有单独刊行过
到了唐代,韩愈、李翱从维护儒家的所谓“道统”出 发,十分推崇这两篇文章,把它和《论语》、《孟子》相 提并论。
到了宋代,程颢、程颐更是竭力推崇这两篇文章。
《大学》介绍
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 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 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 关系。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 称为“四书”。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 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 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 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第二段
所谓诚其意者(1),毋(2)自欺也。如恶恶臭(3),如 好好色(4),此之谓自谦(5)。故君子必慎其独也(6)。
小人闲居(7)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8),掩(9) 其不善,而著(10)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11),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1《大学》全文及注释
《大学》全文及翻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平易近,在止于至善.知止尔后有定,定尔后能静,静尔后能安,安尔后能虑,虑尔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的主旨,在于弘扬崇高的德行,在于关爱人平易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肯定目的,肯定目的后方能心肠安静,心肠安静方能安稳稳固,安稳稳固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凡物都有基本.有小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主旨相差不远了.古之欲明明德于世界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尔后知至,知至尔后意诚,意诚尔后心正,心正尔后身修,身修尔后家齐,家齐尔后国治,国治尔后世界平.在古代,意欲将崇高的德行弘扬于世界的人,则先要治理好本身的国度;意欲治理好本身国度的人,则先要调剂好本身的家庭;意欲调剂好本身家庭的人,则先要教养好自身的品格;意欲教养好自身品格的人,则先要正直本身的心意;意欲正直本身心意的人,则先要使本身的意念真挚;意欲使本身意念真城的人,则先要获取常识;获取常识的门路则在于探讨事理.探讨事理后才干获得准确熟悉,熟悉准确后才干意念真城,意念真挚后才干正直心意,心意正直后才干教养好品格,品格教养好后才干调剂好家族,家族调剂好后才干治理好国度,国度治理好后才干使世界大平.自皇帝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从皇帝到通俗苍生,都要把教养品格作为基本.人的基本废弛了,小节反倒能疗养好,这是不成能的.正像我优遇他人,他人反而慢待我;我慢待他人,他人反而优遇我如许的工作,还不曾有过.这就叫知道了基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正人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正人尔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正人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正人必诚其意.所谓意念真城,就是说不要本身诱骗本身.就像厌恶难闻的气息,喜快活爱好看的女子,这就是求得本身的心满足足.所以正人在独处时必定要郑重.小人在家闲居时什么坏事都可以做出来.当他们看到正人后,才会遮蔽躲闪,潜藏他们的不良行动,概况上假装仁慈恭敬.他人看到你,就像能见到你的五脏六腑那样透辟,装模作样会有什么好处呢?这就是所说的心里是什么样的,会显露在外表上.是以,正人在独处的时刻必定要郑重.曾子说:“一小我被世人注目,被世人责备,这是很恐怖的啊!”富能使衡宇华美,德能使人品格崇高,气量气度宽广能身形安适,所以,正人必定要意念真挚.《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正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正人,终不成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傈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正人,终不成喧兮”者,道大德至善,平易近之不克不及忘也.《诗》云:“於戏,前王不忘!”正人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平易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正人无所不必其极.《诗》云:“版图千里,维平易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平易近志.此谓知本”.《诗经》上说:“看那弯弯的淇水岸边,绿竹苍郁.那温文尔雅的正人,像商讨骨器.揣摩玉器那样治学修身.他稳重威严,光亮显耀.那温文尔雅的正人啊,令人难以忘却!”所谓“像商讨骨器”,是说治学之道;所谓“像揣摩玉器”,是说自身的品格教养;所谓“稳重威严”,是说正人谦虚谨严,所谓“光亮显耀”,是说正人内心的威严;“那温文尔雅的正人啊,令人难以忘却”,是说正人的品格完善,达到了最高境界的善,苍生天然不会忘却他.《诗经》上说:“哎呀,先前的贤王不会被人忘却.”后世正人,尊前代贤王之所尊,亲前代贤王之所亲,子女苍生因先前贤王而享安乐,获收益.如许前代贤王虽过世而不会被人遗忘.《尚书·周书》中的《康诰》篇上说:“可以或许弘扬美德.”《尚书·商书》中的《太甲》篇中说:“怀念上天的崇高品格.”《尚书·虞书》中《帝典》篇中说:“可以或许弘扬巨大的德行.”这些都是说要本身发扬美德.商汤的《盘铭》上说:“假如一日洗刷清洁了,就应当天天洗净,不间断.”《康诰》篇上说:“劝勉人们改过.”《诗经》上说:“周朝虽是旧国,但文王推却天命是新的.”是以,正人处处都要寻求至善的境界.《诗经》上说:“京城方圆千里,都为苍生栖身.”《诗经》上说:“啁啾鸣叫的黄莺,栖息在多树的山丘上.”孔子说:“啊呀,黄莺都知道本身的栖息之处,岂非人反而不如鸟吗?”《诗经》上说:“仪态稳重美妙的文王啊,他德行崇高,使人无不敬慕.”身为国君,当尽力施仁政;身为下臣,当尊重君主;身为人之子,当孝敬怙恃;身为人之父,当慈爱为怀;与国人来往,应当说谎,有信誉.孔子说:“审断争讼,我的才能与他人的一般无二,但我力争使争讼基本就不产生.”违反实情的人,不克不及尽诡辩之能事,使平易近心敬畏.这叫做知道什么是基本.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怖,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置若罔闻,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如要教养好品格,则先要正直心意.心中愤愤不服,则得不到正直;心中恐怖不安,则得不到正直;心里有偏好,则得不到正直;心里有忧患,则得不到正直.一旦心不在焉,就是看了,却什么也看不到;听了,却什么也听不到;吃了,却分辩不出味道.所以说,教养品格症结在正直心意.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友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世界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成以齐其家.如要调剂好家族,则先要教养好品格,为什么呢?因为人往往对他所亲近爱好的人有成见,对他所歧视憎恶的人有成见,对他所害怕恭敬的人有成见,对他所珍视同情的人有成见,对他所傲视怠慢的人有成见.所以爱好一小我但又熟悉到他的缺陷,不爱好一小我但又熟悉到他长处的人,也少见.是以有一则谚语说:“人看不到本身孩子的错误,人觉察不到本身的庄稼好.”这就是不教养好品格,就调剂不好家族的道理.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成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正人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尔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斯.此谓一言偾事, 一人定国.尧.舜率世界以仁,而平易近从之.桀.纣率世界以暴,而平易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平易近不从.是故正人有诸己尔后求诸人,无诸己尔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 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尔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尔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恰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尔后平易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要治理好国度,必须先要调剂好本身的家族,因为不克不及教导好本身家族的人反而能教导好一国之平易近,这是从来不会有的工作.所以,正人不出家门而能施教于公平易近.孝敬,是侍奉君主的原则,尊兄,是侍奉长官的原则,仁慈,是掌握平易近众的原则.《康诰》中说:“像爱护婴儿那样.”诚心假意去爱护,即便不合乎婴儿的心意,也相差不远.不曾有过先学养育孩子再出嫁的人呀!一家仁爱相亲,一国就会仁爱成风;一家推让相敬,一国就会推让成风;一人贪心暴戾,一国就会大乱——它们的互相关系就是如许.这就叫做一句话可以废弛大事,一小我可以决议国度.尧.舜用仁政统治世界,苍生就扈从他们实行仁爱.桀.纣用暴政统治世界,苍生就扈从他们残暴不仁.他们敕令大家做的,与他本身所爱好的凶狠相反,是以苍生不屈服.是以,正人请求本身具有品格后再请求他人,本身先不做坏事,然后再请求他人不做.本身藏有不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恕道的行动,却能使他人明确恕道,这是不会有的工作.是以,国度的治理,在于先调剂好家族.《诗经》上说:“桃花残暴,枝繁叶茂.姑娘出嫁,百口欢乐.”只有百口相亲和气后,才干够调教一国之平易近.《诗经》上说:“尊兄爱弟.”兄弟相处和气后,才可以调教一国的人平易近.《诗经》上说:“他的仪容没有错误,成为四方之国的准则.”能使父亲.儿子.兄长.弟弟各谋其位,苍生才干师法.这就叫做治理好国度起首要调剂好家族.所谓平世界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平易近兴孝,上长长而平易近兴弟,上恤孤而平易近不倍,是以正人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诗》云:“乐只正人,平易近之怙恃.”平易近之所好好之,平易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平易近之怙恃.《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平易近具尔瞻.”有国者不成以掉慎,辟,则为世界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天主.仪监于殷,峻命不轻易.”道得众则得国,掉众则掉国.要平定世界,先要治理好本身的国度.因为居上位的人敬佩白叟,苍生就会敬佩白叟;居上位的人敬佩兄长,苍生就会敬佩兄长,居上位的人垂怜孤小,苍生就不会不讲信义.所以,正人的言行具有榜样感化.厌恶上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看待下级;厌恶下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看待上级;厌恶在我之前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看待在我之后的人,厌恶在我之后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看待在我之前的人,厌恶在我右边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办法与我左侧的人来往;厌恶在我左边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办法与我右侧的人来往.这就是所说的榜样感化.《诗经》上说:“快活啊国君,你是苍生的怙恃.”苍生爱好的他就爱好,苍生厌恶的他就厌恶,这就是所说的苍生的怙恃.《诗经》上说:“高高的南山啊,重峦叠嶂.光耀卑微的尹太师啊,世人都把你瞻仰.”统治国度的人不克不及不谨严,出了错误就会被世界苍生杀掉落.《诗经》上说:“殷朝没有损掉平易近众时,可以或许与上天的意旨相合营.应以殷朝的覆亡为鉴,天命得来不轻易啊.”这就是说得到平易近众的拥戴,就会得到国度;掉去平易近众的拥戴,就会掉去国度.是故正人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效.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平易近施夺.是故财聚则平易近散,财散则平易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掉之矣.《楚书》曰:“楚国无认为宝,惟善认为宝.”舅犯曰:“亡人无认为宝,仁亲认为宝.”所以,正人应当谨严地教养德行.具备了德行才干获得平易近众,有了平易近众才会有领土,有了领土才会有财宝,有了财宝才干享用.德行动基本,财宝为末尾.如若本末颠倒,平易近众就会互相争斗.掠夺.是以,财宝集合在国君手中,就可以使苍生离散,财宝分散给苍生,苍生就会聚在国君身边.所以你用不合情理的言语说他人,他人也会用不合情理的言语说你,用不合情理的办法获取的财宝,也会被人用不合情理的办法夺走.《康诰》上说:“天命不是持之以恒的.”德行好的就会得天命,德行不好就会掉掉落天命.《楚书》上说:“楚国没有什么可以当做至宝的,只是把德行当做至宝.”舅犯说:“亡命的人没有什么可以当做至宝的,只是把挚爱亲人当做至宝.”《秦誓》曰:“如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百姓,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克不及容,以不克不及保我子孙百姓,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工资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克不及举,举而不克不及先,命也;见不善而不克不及退,退而不克不及远,过也.大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正人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掉之.《秦誓》上说:“假如有如许一个大臣,他虽没有什么才干,但心肠说谎广大,可以或许容纳他人.他人有才干,如同他本身有一样;他人德才兼备,他诚心假意爱好,不只是口头上说说罢了.可以或许留用这人,便可以或许呵护我的子孙苍生.这对苍生是何等有利啊.假如他人有才干,就嫉妒厌恶;他人德才兼备,就阻挡他发挥才干.不克不及留用如许的人,他不克不及呵护我的子孙苍生,这种人也其实是安全啊.”只有仁德的人能把这种嫉妒圣人的人流放,驱赶到遥远地区,使他们不克不及留在国度的中间肠区.这叫做只有仁德的人可以或许爱人,可以或许恨人.看到圣人而不举荐,举荐了但不尽快应用,这是怠慢.看到不好的人却不克不及摈斥,摈斥了却不克不及流放到远方,这是错误.爱好人所厌恶的,厌恶人所爱好的,这是违反了人道,灾祸必定会降临到他的身上.是以,正人所有的崇高德行,必定要忠实说谎才干够获得,骄恣放纵便会掉去.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家.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剥削之臣.与其有剥削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度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度, 灾祸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发家致富有如许一条原则:临盆财宝的人要多,消费财宝的人要少;干得要快,用得要慢,如许就可以永久保持充裕了.有德行的人会舍财修身,没有德行的人会舍身求财.没有居上位的人爱好仁慈而下位的人不爱好忠义的;没有爱好忠义而完不成本身事业的;没有国库里的财宝最终不归属于国君的.孟献子说:“失去一车四马的人,不该计较一鸡一猪的财物;卿大夫家不豢养牛羊;失去马车百辆的人家,不喂养收敛财宝的家臣.与其有剥削平易近财的家臣,还不如有盗贼式的家臣.”这是说,国度不该把财物当做好处,而应把仁义作为好处.掌管国度大事的人只致力于财宝的剥削,这必定是来自小人的主意.假如认为这种做法是好的,小人被用来为国度办事,那么灾祸就会一路来到,纵使有贤臣,也无济于事啊!这就是说国度不要把财利当做好处,而应把仁义当做好处.。
《大学》节选详解
研读第一段(3)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 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 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庶人:指平民百姓。 壹是:一律。 本:根本。 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厚:重视。 薄:疏远。 未之有也:未有之也,宾语前置。没有这样的道理 (事情、做法等)。
《大学》节选
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了解 “修齐治平”的基本思想, 引导他们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二、弄清《大学》 “三纲”“八目”的逻辑 关系。 三、积累文言词句,把握文意。
第一课时
单元简介
修:修身,加强自身修养。 齐:齐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 治:治国,治理好国家。 平:平天下,使天下太平。
翻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 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使人民受 到教化,成为新人,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知 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 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宁静;内心宁静, 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够思虑周 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从而达到至 善的境界)。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世间万 事皆有结束有开始。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 做,那么,就接近于道了。
翻译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古人想要使美德彰明天下,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 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使自己的家庭协 调 好;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使自身的 品性加强修养;想要使自身的品性加强修养,就 要先使自己的内心端正;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 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使心意真诚,就要 先获得知识。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 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学经典|《大学》全文及译文(原文2212字)
学经典|《大学》全文及译文(原文2212字)《大学》是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第一章【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大学之道,在于显明我们自身本有的光明的性德,在于亲近民众,使人人恢复原本就有的光明的性德,在于让我们自己和他人都回归到圆满的本性中来。
【原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知道要止于至善,然后才能志有定向;志有定向,然后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安于目前的处境;安于目前的处境,然后才能虑事精详;虑事精详,然后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
天下万事万物都有根本和枝末,有终结和开始。
能够明了万事万物本末始终的道理,皆接近于明了大学之道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自古以来那些想要让全天下人都显明其明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好自己的国家,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先要修好己身,要修好身,先要端正自己的心念,要端正自己的心念,就要保持真诚恭敬之意,要想能保持真诚恭敬之意,则要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要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则要革除我们内心的各种物欲。
《大学》精读2019
《大学》精读一、单选题(题数:40,共分)1关于曾子的品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分)分A、注重修身B、注重孝道C、好勇斗猛D、明仁道我的答案:C2以下哪项是讲自己积极不息、自强不已的修养过程()(分)分A、慎独B、诚意C、正心D、忠恕我的答案:B3传统上认为《大学》的成书年代在()。
(分)分A、战国初期B、战国末期C、春秋初期D、春秋末期我的答案:A4体现了明德的君主有()。
(分)分A、尧B、舜C、汤D、以上都是我的答案:D5“天命之谓性”在“人天”的框架中,去解决伦理依据和伦理主体的()(分)分A、特殊性B、普遍性C、决定性D、永恒性我的答案:B6郑玄认为《大学》的旨趣在于()。
(分)分A、修身立德B、为政之德C、礼D、法我的答案:B7“先王以经纶”中的经纶是什么意思()(分)分A、整理蚕丝B、常C、经典D、权变我的答案:D8“格物致知”的抉择标准是()。
(分)分A、政治B、社会C、语境D、语言我的答案:D9关于《学记》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分)分A、是中国古代的一篇教育论文B、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C、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D、是《大学》中的一篇论文我的答案:D10以下学者中,谁偏向从“学”的角度阐发“知”,把“知”和“学”紧密联系起来。
(分)分A、郑玄B、朱熹C、程颢D、孔颖达我的答案:D11二程对格物致知的“格”之理解不包括()。
(分)分A、认为“格”即“至”B、把“至”递训为“穷”C、认为穷是非穷尽性的研究D、认为这种研究是全身心的知和误我的答案:C12王阳明是如何驳斥朱熹“新民”的观点的()(分)分A、认为《大学》中讲的是自新,而非“新民”B、《大学》中具有“亲民”的思想C、儒家文献中有“亲亲而仁民”的传统。
D、以上都是我的答案:D13从道德论的层面理解“格物致知”的代表人物是()。
(分)分A、张载B、郑玄C、司马光D、王阳明我的答案:D14“在止于至善”一句中关于“止”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大学》全文及翻译
大学全文及翻译目录一、三纲 (2)二、八条 (3)三、八条详细解释 (9)3.1格物致知 (9)3.2诚意 (10)3.3正心 (12)3.4修身 (13)3.5齐家 (14)3.6治国平天下 (17)四、其他 (19)一、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人类的美德;在于帮助人类反省、修炼和完善自己的品德并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改过自新、弃恶从善;最终使整个社会达到最完美的道德境界,并能长久保存和传承下去。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道了自己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就能确定自己的志向,有了确定的志向就能心静,心静了就能心安,心安了就能周全的思考问题,能周全的思考和解决问题才能心想事成。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万物都有根基,凡事都有因果,只有打牢人生的德行这个地基,才能盖好人生的这座千丈高楼。
只有知道了事物发展的因果,才能接近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二、八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而要获得知识,就需要去认识和研究万事万物的规律。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性;品性修养好后才能管理好家庭;管理好家庭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才能让天下太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019《大学英语精读》客观作业附满分答案.doc
《大学英语(3)》客观作业题我的成绩100分,考试时间:2019年05月27日单选题1、She intended to make teaching her ________ . (2 分)A.professionB.workC.employmentD.occupation我的答案:A得分:2分2、Mercury freezes if it is cooled to ________ .(2 分)A.a low too temperatureB.a too low temperatureC.too low temperatureD.too low a temperature我的答案:D得分:2分3、By the end of May 2000 she ________ in China for five years.(2 分)A.will have stayedB.will stayC.staysD.has stayed我的答案:A得分:2分4、Last year the temperature ________ by 10 percent. (2 分)A.raisedC.arousedD.rose我的答案:D得分:2分5、Despite ________ to see him again, she refused to reply to his letter.(2 分)A.wantingB.wantC.to wantD.she wants我的答案:A得分:2分6、In terms of the rank of position an associate professor is ________ to a professor. (2 分)A.superiorB.betterC.inferiorD.worse我的答案:C得分:2分7、________ as it was at such a time his work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2 分)A.Being publishedB.PublishedC.PublishingD.To be published我的答案:B得分:2分8、She was terribly hungry. She had eaten ________ the whole day. (2 分)A.a littleB.lessC.quite a littleD.little我的答案:D9、The students will take winter vacation ________ in February. (2 分)A.sometimeB.sometimesC.some timeD.some times我的答案:C得分:2分10、He was sure to be successful for he had always succeeded ________ whatever he tried. (2 分)A.ofB.atC.inD.for我的答案:C得分:2分11、He raised his arm to ________ his face from the blow. (2 分)A.protestB.protectC.preventD.stop我的答案:B得分:2分12、The teacher found that there were ________ students already there. (2 分)A.amount ofB.a littleC.many aD.a great many我的答案:D得分:2分13、Meal was ready. We stopped ________.(2 分)A.talkB.talkingC.to talkD.having talked我的答案:B得分:2分14、________ what to do the woman telephoned the police.(2 分)A.Not knownB.Not knowingC.Knowing notD.Having not known我的答案:B得分:2分15、Many stores are full ________ customers at weekends.(2 分)A.ofB.withC.byD.for我的答案:A得分:2分16、I had a lot of trouble ________ the car ________ this morning.(2 分)A.to get... startedB.to get...startingC.getting... startedD.getting... starting我的答案:C得分:2分17、She didn’t like to ________ the hotel bedroom with a stranger.(2 分)A.shareB.liveC.stayD.borrow我的答案:A得分:2分18、—Could I speak to Jane please?—________ .(2 分)A.I’m afraid you’ve got the wrong numberB.Yes speak pleaseC.Sorry the line is busyD.Can I help you我的答案:A得分:2分19、—I’ve got a raise for my salary.— _______ !(2 分)A.CongratulationsB.That’s OKC.Very happyD.It’s fine我的答案:A得分:2分20、—Excuse me 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 library?—________ .(2 分)A.Sorry I'm a stranger here you seeB.I'm afraid you asked a wrong personC.I have no ideaD.I can't forgive me我的答案:A得分:2分21、—Which is not your favorite subject Sandy?—Football Mr. Smith.—Football isn’t a subject Sandy. It’s a game.—________ .(2 分)A.It’s I dislike itB.The reason is I dislike itC.That’s why I dislike itD.No wonder I dislike it我的答案:D得分:2分22、—Good afternoon. I’m going to invite some friends to dinner. Please reserve a table for six at about eight this evening.— ________ .(2 分)A.I know I will do itB.I’m clear don’t worry about itC.Sure it doesn’t matterD.I see I’ll make the reservation at once我的答案:D得分:2分23、—Come on. Let’s try the Chinese food.— ________ .(2 分)A.You are so kind to let me have a tasteB.Yes I will tryC.Mm… it’s so deliciousD.They are all good food我的答案:C得分:2分24、— Which do you prefer wine or sprites?—________ .(2 分)A.Let me drink some wineB.I enjoy wineC.I like wine better than spritesD.I’d like to have a little wine first我的答案:D得分:2分25、—— How long will it take to arrive in Australia?——________ .(2 分)A.Two hours laterB.Before two hoursC.Two hours。
《大学》原文及注解
从孔子的时代到今天,两千多年来,关于儒学的文献真是汗牛充栋,关于儒学的见解更是说不尽,道不完。
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人生体验后,关于儒学的认识也会大不相同。
久而久之,它成为了人们约束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的铸造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刻的影响。
儒家传统文化延续至今至少已有两千五百年历史,其间虽也屡遭批判,但儒学的主导地位并未从根本上动摇过。
时至今日,当我们以一种全新的感觉来重新读儒说儒时,依然可以发现不少适应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东西。
下面,就本栏目的有关情况略作说明。
应该说,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不会不知道《四书》。
它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著作的总称。
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
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
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
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的。
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
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
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
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
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
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在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
大学精读:《大学》精义
大学精读:《大学》精义《大学》精义网络转载源自孔门之学2017-12-28《大学》第1讲: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学”为孔门第一义,“大学者,大人之学也”。
朱子在《大学章句序》中说:“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于小学而无用;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
君子为学,修己治人,成己成物,最终要成就大人之德行与功业。
阳明先生曰:“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
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
君子志于道而学,去其私欲之蔽,以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
东汉郑玄注解《大学》,认为:“'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
”郑玄把“大学”理解为“博学”,“学”落在见闻之知上,是舍本逐末。
有为己之学,有为人之学;有德性之知,有见闻之知。
孔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又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孔门之学乃为己之学,不在于博学多识,而在积善成德,成就自家德性,故孔子以博学多识为“知之次也”。
见闻之知,与口耳之学对应。
阳明先生在《答罗整庵少宰书》中指出:“然世之讲学者有二,有讲之以身心者,有讲之以口耳者。
讲之以口耳,揣摸测度,求之影响者也;讲之以身心,行著习察,实有诸己者也,知此则知孔门之学矣”。
子贡只知在博学多识上用功夫,孔子点拨子贡:“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又开示曾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著《大学》,此学唯有做到“一以贯之”,才能成其大,三纲领八条目都是围绕“学”字而展开。
孔子不言“性”与“天道”,只以“学”来接引门下弟子。
孔门之“学”落在德性修养上,反求诸己,求其放心,功夫连绵不断、内外打成一片,故“学”有深造自得、持存恒久之义。
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领会“学”之内涵。
其一,“大人之学”即“一贯之道”。
孔子分别对曾子与子贡说“吾道一以贯之”“予一以贯之”,前者是道之一贯,后者是学之一贯。
2019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经典原文4《大学》节选讲义
儒家宗圣——曾子曾子(前505-前436),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南)人,名参,字子舆。
是鄫国(缯国)太子巫的第五代孙。
父亲曾点(曾晳),母亲上官氏。
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
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
因此,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家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
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营养。
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
传为孔子弟子曾参作。
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
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大学”是相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
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
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精读:《大学》讲义
大学精读:《大学》讲义《大学》讲义网络转载源自孔门之学2016-03-19《大学》讲义一、《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在宋代以前不是一部独立的经典,学者对其价值也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北宋二程夫子推崇《大学》,认为《大学》是“初学入德之门也”,阐明了古人为学与修身次第,“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
到了南宋,朱子又作《大学章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与“五经”并列。
二、《大学》分经文、传文两部分朱子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此为《大学》经文,其余部分为传文。
三、读四书之序朱子根据每部经典的难易深浅,为后人确定了读四书之序: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然而这只对初学者而言有参考意义。
既然每部经典都是需要反复深入研读的,故不必太拘泥于读四书之序,而是力求在熟读每部经典的基础上做到融会贯通,以经解经,相互印证。
四、《大学》作者《大学》作者为曾子,名参,字子舆,孔子晚年所收弟子,少孔子四十六岁。
曾子著《大学》与《孝经》,上承孔子之道,下开儒家思孟学派,被后世推尊为“宗圣”。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程子曰:“孔子言'参也鲁’,然颜子没后,终得圣人之道者,曾子也。
观其启手足时之言,可以见矣。
所传者子思、孟子,皆其学也。
”朱子曰:“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己”。
五、朱子改编《大学》与原本《大学》的区别现行《大学》有两个版本,一是《礼记》第四十二篇之原本《大学》,一是朱子《四书章句集注》之《大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精读一、单选题(题数:40,共40.0 分)1关于曾子的品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1.0分)1.0 分A、注重修身B、注重孝道C、好勇斗猛D、明仁道我的答案:C2以下哪项是讲自己积极不息、自强不已的修养过程()?(1.0分)1.0 分A、慎独B、诚意C、正心D、忠恕我的答案:B3传统上认为《大学》的成书年代在()。
(1.0分)1.0 分A、战国初期B、战国末期C、春秋初期D、春秋末期我的答案:A4体现了明德的君主有()。
(1.0分)1.0 分A、尧B、舜C、汤D、以上都是我的答案:D5“天命之谓性”在“人天”的框架中,去解决伦理依据和伦理主体的()(1.0分)1.0 分A、特殊性B、普遍性C、决定性D、永恒性我的答案:B6郑玄认为《大学》的旨趣在于()。
(1.0分)1.0 分A、修身立德B、为政之德C、礼D、法我的答案:B7“先王以经纶”中的经纶是什么意思?()(1.0分)1.0 分A、整理蚕丝B、常C、经典D、权变我的答案:D8“格物致知”的抉择标准是()。
(1.0分)1.0 分A、政治B、社会C、语境D、语言我的答案:D9关于《学记》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1.0分)1.0 分A、是中国古代的一篇教育论文B、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C、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D、是《大学》中的一篇论文我的答案:D10以下学者中,谁偏向从“学”的角度阐发“知”,把“知”和“学”紧密联系起来。
(1.0分)1.0 分A、郑玄B、朱熹C、程颢D、孔颖达我的答案:D11二程对格物致知的“格”之理解不包括()。
(1.0分)1.0 分A、认为“格”即“至”B、把“至”递训为“穷”C、认为穷是非穷尽性的研究D、认为这种研究是全身心的知和误我的答案:C12王阳明是如何驳斥朱熹“新民”的观点的?()(1.0分)1.0 分A、认为《大学》中讲的是自新,而非“新民”B、《大学》中具有“亲民”的思想C、儒家文献中有“亲亲而仁民”的传统。
D、以上都是我的答案:D13从道德论的层面理解“格物致知”的代表人物是()。
(1.0分)1.0 分A、张载B、郑玄C、司马光D、王阳明我的答案:D14“在止于至善”一句中关于“止”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1.0分)1.0 分A、有“朝向”之意B、“趾”的本字C、本义是“脚”D、是“终止”的意思我的答案:D15郑玄对“一人贪戾”的“戾”的解释为(),形容在欲望的追寻中出现的人与人的矛盾状态。
(1.0分)1.0 分A、戾气B、乖戾C、利益D、锋利我的答案:C16“诚”的来源不包括()。
(1.0分)1.0 分A、来自于贰B、来自于敬C、来自于忠D、来自于壹我的答案:A17儒学的内在化从思孟学派开端,在哪个时代实现了集大成?(1.0分)1.0 分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我的答案:B18对《大学》中“虑而后能得”中的“虑”理解不正确的是()。
(1.0分)1.0 分A、从“思”B、从“虍”C、有思考的意思D、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思”我的答案:D19下面哪些是“格物致知”的训诂大家?(1.0分)1.0 分A、郑玄B、司马光C、章太炎D、以上都是我的答案:D20《大学》的内在结构有“三纲八目”,其中八目不包括()。
(1.0分)1.0 分A、亲民B、诚意C、正心D、格物我的答案:A21有人提倡把本质性的道理从经典中抽象出来,然后对经典文本进行漠视和抛弃,这属于()。
(1.0分)1.0 分A、激进主义态度B、普遍主义态度C、虚无主义态度D、历史主义态度我的答案:C22明德和人性的关系被明确提出是在()。
(1.0分)1.0 分A、《论语》B、《大学》C、《礼记》D、《中庸》我的答案:D23以下哪些是“礼乐”作为先秦君子的情境?()(1.0分)1.0 分A、举手投足B、行动坐卧C、眼之所视D、以上都是我的答案:D24“吾侪所学关天意”之句出自()。
(1.0分)1.0 分A、龚自珍B、陈寅恪C、郑玄D、王静安我的答案:B25对“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1.0分)1.0 分A、从“青”B、从“争”C、古同“净”D、只有无声的意思我的答案:D26突破个人的束缚属于()层面的普遍性。
(1.0分)1.0 分A、关系B、时间C、空间D、思维我的答案:A27据顾炎武的《日知录·周末风俗》记载,春秋战国之变的体现不包括()。
(1.0分)1.0 分A、春秋时的战争无矩到战国时的有序战乱B、从春秋的礼信到战国的权诈C、春秋的祭祀和聘享在战国被取消D、春秋时宴会赋诗到战国时期消失了我的答案:A28方形东西的特点不包括()。
(1.0分)1.0 分A、方的东西往往是正的B、方的东西是和矩有关的C、方形具有外在的二元对立D、方的东西从几何角度看是可以推导的我的答案:C29以下哪些类别属于《尔雅》的内容分类之一。
(1.0分)1.0 分A、专门解释词义字义的B、有关天文的C、有关植物的D、以上都是我的答案:D30《大学》的时代特点不包括()。
(1.0分)1.0 分A、家国同构B、集各家学说之大成C、心性D、征引六经我的答案:B31古人将天命义理化,体现的道理不包括()。
(1.0分)1.0 分A、为期待的品质和道德的准则找到依据B、使明德具有必然性特点C、导人向善D、是一种消极的思想我的答案:D32“在明明德”一句中关于“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1.0分)1.0 分A、“存”的意思B、和“是”等同C、指精神思想的专注状态D、是一种主体的凝聚我的答案:B33()的根本法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分)1.0 分A、修身B、齐家C、治国D、平天下我的答案:D34下列哪项是属于孟子所概括的人伦关系()。
(1.0分)1.0 分A、父子有亲B、君臣有义C、夫妇有别D、以上都是我的答案:D35《大学》的聚讼是由谁开始的()?(1.0分)1.0 分A、董仲舒B、朱熹C、王阳明D、程颐我的答案:B36最早期古人认为“定”的动力和源泉是来自于()。
(1.0分)1.0 分A、统治者B、贤者C、天D、地我的答案:C37对“诚”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1.0分)1.0 分A、从言B、从成C、本义为实打实的说话D、本义为忠诚的态度我的答案:D38佛家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里的“色”是什么意思()。
(1.0分)1.0 分A、万物B、颜色C、好色D、情欲我的答案:A39对“忘”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1.0分)1.0 分A、从心B、从亡C、即“不识也”D、“不忘”就是单纯指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我的答案:D40郑玄对“格物致知”的注释不包括()。
(1.0分)1.0 分A、格即来B、格物即来物C、致即智D、物指事,类似于人事我的答案:C二、多选题(题数:15,共30.0 分)1对“明德”的理解正确的是()。
(2.0分)2.0 分A、先秦古人讲明德着眼于君道B、先秦的明德就是明德之政或明德之治C、明德的反义是昏德D、“德”一直是褒义词我的答案:ABC2古代的学制有什么特点()?(2.0分)2.0 分A、以官学为基本方式B、以贵族子弟为主体C、以六艺和六经为基本教学内容D、以私学为基本方式我的答案:ABC3今本《大学》的致命破绽是什么()。
(2.0分)2.0 分A、是对历史文献不严谨的态度B、是对传统的否定C、与王阳明对新民的批评相悖D、以上都是我的答案:AC4《论语》中的“君子”指的是()。
(2.0分)2.0 分A、有德者B、有畏者C、贵族D、圣王我的答案:AB5王阳明对“格物致知”的训诂包括()。
(2.0分)2.0 分A、物指事B、事是心在具体存在上的投射C、致知是致良知D、良知是心之本,是一切的根本价值我的答案:ABCD6“格物”的四项思想进程中,从个体名的角度进行思考的是()。
(2.0分)2.0 分A、明理B、知类C、取象D、正名我的答案:CD7《大学》的诚意说包括()。
(2.0分)2.0 分A、至诚可贵B、至诚无伪C、至诚感通D、至诚不息我的答案:BCD8朱熹认为对待“格物”应抱有什么心态()。
(2.0分)2.0 分A、怀有敬意B、内心的高度专注C、整个是理性的凝聚状态D、以上都不是我的答案:ABC9一般来说,一种文化的延续在于()(2.0分)2.0 分A、自身的传承B、自身的深化C、自身的怀疑D、自身的推翻我的答案:AB10从语言哲学的视角来看,从老子开始,物是通过()和()展现出来的。
(2.0分)2.0 分A、名B、实C、情D、礼我的答案:AB11对《大学》中“虑而后能得”中的“得”理解正确的是()。
(2.0分)2.0 分A、“得”即“德”B、本义为登高、攀登C、《说文解字》将其释为“升”D、后有道德、德行之义我的答案:ABCD12以下哪些大家曾表达过知识的来源是与万物相接()。
(2.0分)2.0 分A、庄子B、墨子C、荀子D、韩非子我的答案:AB13下列释义中,可以解释“本”的是()。
(2.0分)2.0 分A、事物的根源B、草木的根C、树干D、树顶我的答案:ABC14朱熹讲“格物”的特点包括()。
(2.0分)2.0 分A、对于一个物要穷尽它的理B、强调认识的彻底性C、穷理在彻底的基础上还要融会贯通D、穷理的过程要注重积累我的答案:ABCD15以下哪些是属于从政治层面理解“正名”()。
(2.0分)2.0 分A、正名誉B、正名分C、正名气D、正名学我的答案:BC三、判断题(题数:30,共30.0 分)1儒家认为认识必然可以感通的,因为诚意是一种返本的精神运动。
(1.0分)1.0 分我的答案:√2王阳明对朱熹的否定蕴含着探求平等的终极价值实现的可能。
(1.0分)1.0 分我的答案:√3先秦的君子身处的最重要的文化情境就是礼乐。
(1.0分)1.0 分我的答案:√4古人对“知”的分类是“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
(1.0分)1.0 分我的答案:√5《大学》诚意的修养特点是积极的、不懈的、无尽的追求。
(1.0分)1.0 分我的答案:√6“明明德”和“亲民”是“至善”的内容。
(1.0分)1.0 分我的答案:√7《学记》中的“中年考校”的“中”是“挨着”的意思。
(1.0分)1.0 分我的答案:×8明明德根本特点在于它的普遍性。
(1.0分)1.0 分我的答案:√9在中国文化中,从某种意义上讲,牛是物的象征。
(1.0分)1.0 分我的答案:√10在取象的过程中,物分成“名”和“实”。
(1.0分)1.0 分我的答案:√11程颢和程颐把格物致知完全解释清楚了。
(1.0分)1.0 分我的答案:×12“赤子”和“治国”都指向了“性恶论”的前提。
(1.0分)1.0 分我的答案:×13《诗经》没有直接记录历史事实,无法反映了社会状况。
(1.0分)1.0 分我的答案:×14“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