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作业)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概念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使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正确地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于基础的地位,对其他实践形式起着主导的作用,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包含着物质变换、活动交换和观念的转换。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始终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纳人了社会过程的物质交换关系,是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系。

如果离开了社会实践,抽去社会性这一环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变成了动物与自然的关系。

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可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

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

(1)客观现实性
实践 主体
实践 工具
时 空 条 件
实践结果
实践 客体
(2)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愚公移山
我校04级物信系顾建勋发明神奇的手套
“电脑操作手套”:有效解决了寒冷天气操作电脑 鼠标和键盘手冷受冻发肿、操作不灵活这一弊端。据 悉,该新型手套在具有手入口的套体下面手指指肚处 设有操作口,套体由保暖柔性材料构成,且操作口有 保护手指指肚皮肤和便于感受操作的保护层。套体手 入口处设有手腕托垫,有助于操作的舒适,延缓疲劳。 手心处设有汲汗层,可随手托进拉出,确保手心干爽。 而这一成果的构想竟源自于一位同学冬季使用电脑时 的一句不经意的感叹“手很冷”。2008年1月获得国 家专利。 (视频:神奇的手套)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
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
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
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
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
2、社会生活实践性的主要表现
(3)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2、实践的基本形式
(1)生产实践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 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马克思
(2)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
在生产劳动基础上,人们形成了多种社会关系,调整和处 理这些社会关系中的矛盾的活动,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所 必须进行的实践活动。
有人说,唯心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第一、马克思实践观产生的历史渊源实践属于人的活动。

在欧洲哲学史上,古希腊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中都提出过实践概念和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见解。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西方哲学史上思想家的实践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创见。

这是西方传统文化传承的必然,同时也奠定了马克思现代哲学的关键性理论基础。

实践范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时期。

在推崇德性论的时,苏格拉底把德尔菲神庙的铭句“认识你自己”作为自己研究哲学的基本要求。

也正因如此,苏格拉底叩开了实践的大门。

苏格拉底强调,要想生活往好的方向转变,必须学会运用善的理论来指导生活。

柏拉图把注重将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相结合,他的实践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于社会的理想和教育思想当中。

到了法律篇,柏拉图开始注重研究政治实践。

柏拉图的实践思想和他的社会阶层理论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于是他的理论便具有了明显的阶级倾向。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深受柏拉图的影响,亚里士多德的实践科学研究主要包括:实践的伦理学、政治学。

在实践科学中,亚里士多德第一次将实践视为一个范畴来看待。

并阐述了实践的内涵和意义。

每一个哲学范畴的形成都有自己的历史,实践范畴也是如此。

实践范畴直到亚里士多德才形成了一个关于人的行为的概念。

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实践这一概念只是被视为一个常识性概念,尚未进入西方哲学领域。

近代早期的实践思想主要是将实践视为一种认识的方式与手段,认为实践能够为认识提供方式、方法,能够为进一步揭示事物的内涵和本质以及认识自然提供手段。

这一时期的哲学家认为,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够真正实现对事物的认识,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是人们进行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其中培根的实践思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培根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手段这是由科学认识的任务所决定的。

揭示出自然的本质是认识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也就是说,进行认识的目的就是去揭示事物的本质。

而不能只是对自然作出简单直观的反映。

康德对于实践问题的研究是从对人的本质入手的。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三个基本形式。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现实的感性活动,是能动的革命批判的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1.实践观点的理论来源:(1)黑格尔黑格尔在其在认识论中提出了实践高于理论,理论要与实践相统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等合理思想。

马克思在创立自己的实践观时,批判地吸取并唯物主义地改造了黑格尔的这些思想。

(2)费尔巴哈马克思在建立自己的实践观时,一方面批判地吸取了费尔巴哈哲学中朴素的实践观点,另一方面也对费尔巴哈的实践观进行了辩证的革命的改造。

3)马克思实践观的确立,也是他清算自己过去哲学信仰的结果。

马克思的世界观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经历了一个从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过程。

马克思早年曾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下,从唯心主义走上了唯物主义,同时也接受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某些思想他在《提纲》中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从人本质异化的思想中分离出来,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哲学范畴; 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和历史观,并以萌芽的形式表述了新世界观的基本原理; 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作为区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标志,从而彻底清除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

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看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也就是说在观察、思考一切社会现象时,马克思都把“实践”与“直观”对立起来,把感性的人的活动与“抽象”的思辨对立起来,马克思不仅把实践理解为全部生活的本质,理解为检验任何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而且也把它理解为自己哲学与一切传统的哲学之间的分水岭,马克思甚至把自己的哲学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报告

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报告

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报告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团队进行了一项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项目,旨在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影响。

通过调研、讨论和实地观察,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和案例,对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总结。

首先,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进行了系统学习和理解,包括阶级斗争、生产关系、剩余价值等基本概念。

然后,我们选择了几个当代社会问题进行研究,例如贫富差距、劳工权益、环境保护等,通过调查和访谈,深入了解了这些问题的现状和根源。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解释当代社会问题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和指导意义。

例如,在探讨贫富差距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剥削和不平等现象,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分析框架。

在劳工权益和环境保护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弊端和改革方向。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项目,我们不仅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也对当代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努力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贡献我们的力量。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份报告,能够引起更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注和思考,共同探讨当代社会问题的解决之道。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经验总结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经验总结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经验总结在实践中观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从理论中汲取智慧,更能够通过实际行动来检验和验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可行性。

下面,我将总结我个人在实践观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感悟。

一、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社会发展中的个体作为马克思主义观察者和实践者,我们不能忽视人的因素。

无论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还是历史进程的角度来看,人始终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

因此,我们在实践中要始终将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关注社会中的个体,并通过改革与发展为人民群众谋取更多福祉。

二、坚持改革创新,推动社会进步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的精神。

只有通过不断革新的思维和实践方式,我们才能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

改革创新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倾听民意,主动获取社会信息,及时调整和优化相关政策和制度,使社会得以更好地适应变革的需求。

三、坚持科学发展,实现全面进步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的指导作用,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在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充分利用科学方法和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科学发展需要更加客观、全面、合理的观察和认识,要摒弃主观臆断和片面看问题的观念,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应对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是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

在实践中,我们要对社会弱势群体给予特殊关注,采取措施消除社会不平等现象,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通过依法治国、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教育和就业政策等,切实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五、坚持国际合作,推动世界进步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不仅仅适用于国家内部的实践,也能为推动世界各国的社会进步提供理论支持。

在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国际合作的理念,积极参与全球事务,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通过与其他国家的经验交流和合作,我们可以更好地借鉴他国成功经验,并与世界各国共同面对全球性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3)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3)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引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对社会实践的规律性进行深入剖析和总结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方法论,对于指导革命实践、社会主义建设和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石是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社会的发展是由人们的社会实践推动和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实践对于认识和改造社会的重要性,认为社会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式和途径。

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还借鉴了辩证法的原理。

辩证法是关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规律性的学说,是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辩证法强调对社会矛盾和运动的全面认识,认为社会实践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过程,这些矛盾和冲突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内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和认识的密切关系,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观察、感知和思考客观世界,从而获得对事物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正确认识。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同时也是检验和验证认识的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判断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和有效。

实践的主体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主体地位,认为实践的主体是人类活动的中心。

实践的过程和结果都取决于实践者对于现实的把握和改造的能力。

实践的主体性意味着人们不仅是社会实践的参与者,更是社会实践的创造者和推动者。

实践的综合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识到实践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

实践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内容和过程,包括经济实践、政治实践、文化实践等。

这些不同领域的实践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社会实践的整体。

实践的综合性要求人们在实践中进行多方位的立体思考和综合分析,从而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它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认识世界以及改造世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它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点。

直接现实性意味着实践能够将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直接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比如,建筑师通过设计图纸,并在建筑工人的施工实践中,将想象中的建筑变为真实的建筑物。

自觉能动性则体现在实践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人们不是盲目地进行实践,而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行动。

社会历史性表明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并且受到特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我们的知识和观念并非天生就有,而是通过实践活动逐渐积累和形成的。

例如,农民通过长期的耕种实践,了解了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工人在生产实践中,掌握了机器的操作技能和生产工艺。

实践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需求推动着人们去探索和研究,从而促进了认识的深化和拓展。

同时,实践还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一种认识是否正确,不是由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要通过实践的检验。

只有能够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的认识,才是正确的、可靠的认识。

实践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要生存,就必须进行物质生产,以获取满足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

在物质生产实践中,人们不仅生产出物质产品,还形成了相应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进而决定了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

其次,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人们在实践中不仅与自然界发生关系,也相互之间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

比如在工厂的生产实践中,工人之间、工人与管理者之间就形成了特定的分工合作关系。

再次,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发展。

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正是人们不断的实践活动,推动着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理论观点和
认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
界的基础,是理论的源泉和验证的标准。

实践是一个动态
的过程,包括认识实践和社会实践两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的实践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来实现人类的理性目标,而不是简单地根据感觉和直觉对
客观世界的感知和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一个具
有目的和计划的行动过程,通过实践,人们能够从实际行
动中获取知识和理解,不断地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改造社会。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还强调社会实践的历史性和社会性。


会实践是人类通过各种物质生产和社会交往活动来改造世
界的过程,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实践不仅是个体
的实践活动,也是各个阶级和社会团体的实践活动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实践活动受制于社会条件和历史
发展的限制,但也可以通过主动的实践来改变社会和历史。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工作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指出了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
的重要作用,提醒人们要以实践为基础,注重实践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证性,克服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认识,推动社会变革和人类进步。

马克思课后习题答案

马克思课后习题答案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联系实际说明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意义?(1)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为着满足一定的需要而进行的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

我们可以从实践的内涵、特点、结构、功能、形式几个方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实践,是人们为着满足一定的需要而进行的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

这种活动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客观性。

人们的实践活动和主观认识活动不同,具有明显的客观实在性。

第二,能动性。

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第三,社会历史性。

人们的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活动,而是社会活动,人们总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从事实践活动。

实践由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手段三个方面构成。

实践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

实践客体是指社会主体所要探索或改造的对象。

它主要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人类客体实践客体三个方面综合作用而构成现实的实践活动。

实践具有两大社会功能:第一,具有实践创造客体价值的功能。

一般地说,世界上一切有益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价值成果,都是由人的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本质上都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

第二,实践具有优化主体的功能。

人的实践活动,既改造了客体也改造了主体,既创造客体价值也提高主体素质,促进人的发展。

在现实的社会中,实践活动通常表现为三种基本形式:生产实践是处理人类和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是处理社会内部人与人的关系、改造社会的活动。

科学实验是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分化和形成的一种相对独立的实践形式。

生产实践、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既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2)结合实际说明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及其基本环节。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就是指实践。

它不仅造就了社会依存的自然基础,而且缔造了人类社会历史。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科学的实践观念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诞生的标志,从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传统的旧哲学中脱颖而出,以崭新的面目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大厦,就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建造起来的,是这一实践观在各个领域里延伸的结果。

科学的实践观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这一哲学生成的手段。

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就不可能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也就不能够深刻理解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任何一项基本原理。

有些人不认识科学实践观的确立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意义,他们把实践只看作是认识论的基本范畴,只讲认识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这是非常片面的。

实践范畴决不仅仅是认识论的基本范畴,它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

如果没有科学的实践范畴,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将是不可理解的,离开了科学的实践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许多命题就失掉了灵魂,就和旧哲学命题难以区分。

科学实践观的确立,是马克思为着解放全人类的目的对以往的旧哲学进行清理的结果。

一切过去旧的哲学都是立足于社会上的有钱有势的剥削统治阶级,唯独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立足于整个社会的人类的解放。

只有与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相联系的无产阶级才能承担起人类解放的使命,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足点实际上就是无产阶级。

站在被剥削被压迫的无产阶级一面,对于维护剥削和压迫的旧哲学展开无情地批判,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以产生的动力。

旧哲学发展到德国古典时期,两个基本的派别即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都达到了最高的水平。

黑格尔是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费尔巴哈则是旧唯物主义的最高代表。

马克思对旧哲学的清理,就是通过对于上述两家哲学的批判实现的。

马克思早年接受了黑格尔的哲学,但是他始终不是一个正统的黑格尔派,因为立足点是不同的。

黑格尔的思辨哲学虽然包含着理性具有能动性的积极因素,但是他把实践看作是理论的活动,认为通过哲学批判的实践就可以解决社会的矛盾,马克思认为这是站不住脚的。

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它使马克思在生产力理论研究中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实践的生产力观。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以表明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

这种唯物主义不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和自然界对人的优先性,它把主体——人的能动性提到首要地位,并从主客体相互作用中来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

其显著特征是把实践作为唯物主义哲学思考的一个重点。

第一,实践是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

人的感性活动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处于奠基性的地位,它是马克思哲学探索的逻辑出发点,是马克思视野中的元存在,按照马克思的方法回答存在问题必须从解读人的感性活动开始,人的感性活动概念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探究从根本上超越了西方传统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开启了比海德格尔更成功的生存论转向。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社会历史的宏观角度对他们的理论出发点现实的个人作了解释,这里称之为现实的个人之社会历史规定性。

所谓人的社会历史规定性是指:他们是一定生产力的使用者,处于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之中。

第二,实践是人的有意识的活动。

实践的过程都是人借助一定的手段,不仅改变客观对象的形式,让对象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且在对象中实现了预定目的过程。

目的性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变换活动始终离不开具体的目的,在人从事具体的实践活动之前,目的早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他的头脑之中了。

从实践的手段来看,一定的手段(即生产工具)体现着人类理性机巧,以及人类本质力量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扩展。

实践主体的劳动能力及其发展主要体现在实践手段的发展和更新上,而手段的改进和发展反过来又加强实践主体对客体对象世界的改造,手段标志着人类实践水平的质量和发展程度。

所以马克思把劳动工具的发展水平作为衡量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物质标志。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方法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方法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方法在实践中观察世界,指导行动,体现实践主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之一。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就这一话题展开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标准。

实践是人们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实践反复观察、实验和检验,我们才能建立对世界的正确认识。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唯一的真理标准,任何理论都必须以实践为依据,通过实践的检验和验证,才能够确认其真实性。

二、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方法1. 实践的社会性与革命性实践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与革命性,它是与社会发展和变革密切相关的。

我们通过实践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实践方法要求我们深入社会实践,观察社会现象,研究社会规律,通过实践改造社会。

2. 实践的实证性与实践性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证性和实践性的结合。

实证性是指通过实践所获得的认识,必须具有实践基础和实践检验。

实践性是指实践方法必须具备实践指导、实践应用的特点。

只有实证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才能使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3. 实践方法的历史性与革命性实践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方法具有历史性与革命性。

通过对历史的实践研究,我们可以理解历史发展轨迹、把握历史走向,从而指导实践行动。

革命性是指实践方法要求我们不断革除旧的、过时的观念和模式,推动实践的不断革新和创新。

三、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方法与教育实践教育实践是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领域,通过教育实践可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人的实践能力。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对教育实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第一,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能力是人们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教育实践的重要目标。

第二,重视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实践要注重方法,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实践环境,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实践任务,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提高能力。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实践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实践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实践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认识和改造的理论体系,其根本特征之一就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以及实践方法论是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要素,旨在指导人们如何更好地认识和改造社会。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而获得的,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对世界的正确认识。

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通过实践活动,人们能够通过与客观世界的接触和改造来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还是对认识的检验标准。

只有实践的结果与理论的预期相符合时,才能说明这一理论是正确的,否则就需要对理论进行修正。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就是要用实际行动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方法论是指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活动中遵循的一套指导原则和方法。

实践方法论强调实践的具体目的和实践的过程,旨在指导人们如何在实践中更好地认识和改造社会。

1. 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方法论的核心要求。

实事求是就是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真理为标准,进行科学、精确的认识和分析。

2.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方法论的重要思想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矛盾的斗争推动的,要善于把握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从而指导实践活动。

3.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实践方法论强调实践和理论的有机结合。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是实践的指导。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可以使理论更科学、更具针对性,同时也可以使实践更有方向、更有意义。

4. 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方法论的重要原则之一。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深入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真正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实践方法论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认识的重要贡献。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实践的初步概括和理论总结。

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个体进步的动力,它是一种科学的观察、实验和反思的活动。

一、实践的本质和作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活动的总称。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真实认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某种理论是否正确。

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和个体进步的动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改变现实,实现理想和目标。

二、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理论研究、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

理论研究是抽象思维的实践形式,通过研究和总结实践经验,形成科学理论,为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持。

生产劳动是物质实践的核心形式,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

社会实践包括政治、文化、教育、法律等各个领域的实践活动,它们在不同领域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三、实践的特征实践具有目的性,每一种实践活动都有其特定的目标和任务。

实践具有客观性,实践活动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认识,不受主体的主观意识支配。

实践具有历史性,实践是在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受到历史环境和制度的制约。

实践具有创造性,实践是人们创造新事物、改变现实的活动。

实践具有主体性,实践活动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表现。

四、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实践与理论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没有实践就没有理论,理论是对实践的总结和提炼。

理论指导实践,是实践取得成功的关键。

实践检验理论,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理论的正确性。

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才能推动社会发展和个体进步。

五、实践观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实践观强调实事求是,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发展,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对待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实践观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强调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参与性,能够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马克思实践观

马克思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内容: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样要经受实践的检验.要防止离开正确理论指导的盲目实践和脱离实践的空洞理论两种错误倾向.意义;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是指导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和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首先要认真对待和解决好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与实践论在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那里,已经有了实践与认识及其关系的思想和论述。

黑格尔已经认识到了物质实践的重要性,并认为只有在劳动中人才能真正地成为人。

但他作为一个唯心主义哲学家,他轻视劳动人民的物质生产实践,否认劳动,实践是有别于精神生活的,感性的,物质的活动。

而他所指的劳动,仅仅是精神劳动而已;费尔巴哈则更进了一步,他认为生活实践是理论的根源。

然而,他却认为理论活动才为一个人的正常生活,在他看来,"实践虽然在人们吃,喝,穿,住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但对理论和历史却无关紧要。

"直至马克思对实践与认识及其关系做出系统而深刻的论述后,人们对它们的认识才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决定认识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形象地说过:"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

"可见,认识并不是某些唯心主义哲学家所谓的"是一种主观生成的,不受物质决定的东西"。

同时也不是旧唯物主义者所认为"认识的主体是一种生物性的存在",把人的反映看作是认识者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

而实践也不是胡适所说的,是一种"像蚂蚁,蛆虫一样被动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在自觉地、主动地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反映世界的。

若按照旧唯物论者和胡适的观点,科学家们在实验室做实验,是否也是一种"消极的,被动的"受到某种外界刺激的结果呢?科学家改行不做实验了,是否就是难以适应他的客观环境所造成的结果呢?这显然是荒谬可笑的。

马克思主 义哲学实践观

马克思主 义哲学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是其哲学体系中的核心观点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方式。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不是孤立、偶然的个体行为,而是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人类活动总和。

人类通过实践与周围的世界相互作用,不断地认识和改变着这个世界。

从人类的起源来看,正是劳动实践使猿进化为人。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通过不断地进行生产实践,逐渐发展出了复杂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

实践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身体结构,也塑造了人类的精神世界。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我们的知识和观念并非先天就有,而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例如,一个人如果从未接触过农业生产,就很难真正理解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一个人若从未操作过机器,也难以深入掌握机械原理。

只有亲身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才能获得关于事物的直接经验,从而形成对事物的认识。

实践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和拓展,我们会遇到新的问题和挑战,这就促使我们不断地去思考、探索,推动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比如,在工业生产中,新的技术难题不断出现,这就促使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进行研究和创新,从而推动了相关科学技术的进步。

实践还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一种认识是否正确,不是靠主观的臆断或者权威的定论,而是要通过实践的检验。

例如,一个科学理论只有在经过大量的实验和实践验证后,才能被确认为是科学的、正确的。

如果实践的结果与某种认识相符,那么这种认识就具有一定的真理性;反之,如果实践的结果与某种认识相悖,那么这种认识就需要修正或者摒弃。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不同的历史时期,实践的内容和形式都有所不同。

在古代,人们的实践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和简单的手工制造;而在现代,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实践的领域扩展到了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众多前沿领域。

同时,实践也不是个人孤立的活动,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人们在实践中相互合作、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实践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实践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实践马克思主义教育实践是指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这种教育实践形式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如社会实践、生活实践、学术实践等。

通过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实践,可以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一、社会实践的教育实践社会实践是一种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深入了解社会状况,培养马克思主义观念的教育实践形式。

通过社会实践,人们可以亲身体验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从而对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正义思想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社会实践可以包括参与公益活动、社区服务、实习实训等,这些实践活动都可以成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

二、生活实践的教育实践生活实践是指通过平时的生活中的点滴实践来培养马克思主义观念的教育活动。

生活实践可以包括学习理论知识,如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了解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现状;还可以包括生活中的道德实践,如尊重他人、助人为乐等。

通过这些生活实践的教育活动,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原理。

三、学术实践的教育实践学术实践是指通过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应用的教育实践。

学术实践可以包括参加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参与学术讲座等。

通过学术实践,人们可以与同行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在研究和讨论中不断完善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学术实践的教育活动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实践不仅有助于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够促使人们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实践中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

这种教育实践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总之,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实践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通过社会实践、生活实践和学术实践等多种形式,可以提高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这样的教育实践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与推广,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实践观的内容

马克思实践观的内容

马克思实践观的内容马克思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深刻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实践观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10个方面。

1.实践的概念:马克思将实践视为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等各个方面。

2.实践的客观性:马克思认为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它是基于客观现实的活动,受到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

3.实践的历史性:实践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实践活动和形式。

4.实践的主体性:实践是由主体进行的,人是实践的主体。

人们在实践中不仅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5.实践的创造性:实践是创造性活动,它不仅能够复制现有的社会关系和生产方式,还能够创造出新的社会关系和生产方式。

6.实践的社会性: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它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社会关系包括生产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

7.实践的目的性:实践是有目的的活动,人们通过实践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愿望。

实践的目的是多样的,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社会关系的完善、精神文化的发展等。

8.实践的评价标准:马克思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9.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产物。

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10.实践的社会变革作用:马克思强调实践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认为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改变社会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

马克思的实践观强调了实践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它为理解人类社会的运行机制、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与其他学说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依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内涵、历史渊源、实践观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指实践在人类社会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的实践活动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从感性认识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从而认识真理,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被赋予了决定性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依据,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产生真正的知识。

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得出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的结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的检验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与否。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在哲学史上,唯物辩证法的创立者黑格尔就提出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基础。

而马克思则进一步发展了实践观,提出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重要论断。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和发展是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形成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历史发展趋势的过程中,注重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他们进行了大量的社会实践和革命实践,并总结了实践中的经验,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决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性质与价值的根本所在。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各种社会理论的最重要的区别之一。

它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基础。

实践观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实践的思维方式,这独特的思维方式是马克思在生产力理论研究中确立了实践的生产力观。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由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并经诸多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人类怎样认识和改造世界指明了道路。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是与我国建设和发展实际紧密联系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的核心是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因此, 接受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对我正确认识和处理生后中各个领域的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正确选择人生目标和发展道路, 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具有极重要的导向作用。

在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那里,已经有了实践与认识及其关系的思想和论述。

黑格尔已经认识到了物质实践的重要性,并认为只有在劳动中人才能真正地成为人。

但他作为一个唯心主义哲学家,他轻视劳动人民的物质生产实践,否认劳动,实践是有别于精神生活的,感性的,物质的活动。

而他所指的劳动,仅仅是精神劳动而已;费尔巴哈则更进了一步,他认为生活实践是理论的根源。

然而,他却认为理论活动才为一个人的正常生活,在他看来,"实践虽然在人们吃,喝,穿,住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但对理论和历史却无关紧要。

"实践的需要,则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恩格斯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由于人类有探索宇宙奥秘和开发太空资源的需要,才带动了人类航空航天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

尽管现代科学有很大的独立性,它探索的课题有时直接来自实践的需要,但人们仍然重视其结果的实际意义。

比如我校的选键化学实验室所研究的是从微观尺度操纵化学反应,使其向人们意愿的方向进行。

尽管这是一个纯理论的课题,但引用该实验室的一位研究生的话:"我们可以据此描绘出通过选键改变DNA的碱基对以达到改良生物品种和治疗遗传疾病的美好蓝图。

"可见实践的发展所提出的新的问题,成为认识发展和科学进步的直接或间接的动力。

反过来,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认识是以主体的观念的形式把握客体运动。

它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实践活动顺利进行。

如毛泽东所坚持的"农村包围城市"和"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指导方针,在危急关头,挽救了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并最终使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

同时从事实上深刻地批判了党内"左倾冒险主义"和"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认识。

二是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的作用。

又如19世纪以前的一些科学工作者,一直致力于永动机的研究,由于当时他们没有能量守恒定律和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正确认识,最终都是徒劳无获。

而认识本身又包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任何人认识任何事物,都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开始,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客观依据,是客观世界与现象的统一。

通过现象抓住本质是一种科学的分析方法。

经验轻视理性认识或反过来都是极端错误且对事物的研究毫无益处的。

感性经验者往往以局限于他活动或者能看到的那个圈子,将在这个圈子里所得到的局部经验当作放之四海皆准的普遍真理;教条主义者则对书本知识奉若神明,"言必称希腊",而忽视自己所处的具体环境与状况。

这些都不利于使实践顺利进行下去。

中国的现代化是新全球化时代的“后发现代化”,尚未走完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路程,因而它的发展必然关涉到西方国家原初的经典现代性模式的参照系问题。

从现代化的发展史来看,现代性生成的基础是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的现实诉求。

传统的自然经济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利于社会的物质生产系统的扩张和升级,早发国家现代性生成的动力是创新性地采取了市场和资本这一扩张发展型经济体制。

市场和资本体系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创造了人类历史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但这种经典现代性模式具有“物”的价值和人的贬值之间深刻的悖论性质,造成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和“无家可归的命运”,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它既带来了人类生产力与人类社会的巨大历史进步,又带来了经济危机与生态灾难;既带来了理性秩序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带来了非理性的拜金主义和唯GDP发展观的混乱与疯癫;既带来了人类个性的自由与张扬,又带来了社会理性机器对人的支配;既带来了货币与法律程序上的人人平等,又带来了两极分化;既带来了人类主义的觉醒,又带来了民族矛盾与冲突,如此等等。

现代性的利与弊、善与恶如影随形”。

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正是在对这种资本现代性“无情地批判”基础上展现的。

但这种批判是历史的和辩证的,他即充分肯定了资本现代性的“伟大文明的作用”,又揭示了其种种异化和弊端,并构建了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现代性。

因此,当前,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的生产力观,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其中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的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有:第一, 帮大学生认清当前社会形式。

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继续发展,西方思想文化思潮大量涌入中国。

随着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 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这既为我们学习和借鉴外国先进科技和优秀文化成果提供了便利条件, 但同时, 也使西方一些非科学的或糟粕的思想意识大肆侵占大学生的头脑,如果我们大学生没有一种科学的主流的理论思想武装头脑,很容易受外来思潮的冲击,甚至受到邪教的影响。

马克思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完全可以使大学生明辨是非,有选择的吸收外来精华,去除糟粕。

第二,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当前, 我国经济社会和人们的实际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 这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 但同时也导致了大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多变性和矛盾性,容易诱发自由主义,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

因此, 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只有这样, 才能使大学生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现点、政治方向作为自觉的意识和行为, 引导大学生找到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个人定位。

第三,为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研究提供科学方法和理论指导。

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给人智慧,使人智慧”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为大学生学习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武装大学生头脑可以增强大学生分析过去、改造未来的能力,独立地处理各种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所讲的物质世界的统一性,联系与发展,唯物辩证法等都对大学生的专业课是大有裨益的。

大学生以这些理论作前提,来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可以避免走弯路、犯错误。

比如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如果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没有第一类永动机,为什么诸葛亮的木牛流马是不可能存在的,为什么武侠小说中的内力是不可能存在的。

2.可以对当前关于第三产业劳动者的劳动是否创造财富的问题提供一点思考。

马克思早先确实认为, 人们直接性的生产劳动是财富的源泉。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生产工具的不断发明更新, 直接性的生产性劳动者将会越来越少。

在发达国家, 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已经超过了第一和第二产业的总和。

如果从马、恩实践的生产力观出发, 我们是否可以得出如下思考: 首先, 人们直接性的生产劳动, 仅仅是社会总体实践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第三产业劳动者的劳动, 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

第三产业劳动者的劳动能力, 和直接性劳动生产者的劳动能力一样, 都体现的是人们的一种实践能力或生产力。

所以, 第三产业劳动者的劳动, 既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社会就应该承认其在财富创造中的应有地位。

其次, 第三产业劳动者的劳动, 对于提高直接性生产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生产力), 无疑有着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产业劳动者的实践能力本身既体现的是一种生产力, 而他们的劳动又能促进社会总体生产力的发展, 所以, 他们的劳动也应该被视为是创造价值和财富的。

有利于正确地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首先,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根据马、恩实践的生产力观, 生产力实质上是人的本质力量或实践能力的体现, 而个人的知识文化水平、精神风貌和创新能力等等, 都是影响人的本质力量或实践能力的重要因素。

所以,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不断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 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又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之所在。

其次, 必须不断推动制度创新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如前所述, 人们的本质力量或实践能力的发挥状况,依赖于社会制度对个人力量的有效组织。

通观历史, 社会组织的成功和失败正是社会兴衰的根本原因。

为了提高人们在物质生产、科学技术、创新发明等实践领域的积极性, 国家必须提供适当的制度环境和一套相对完善的激励机制。

人们的实践活动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所以, 我们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依据他们现实实践的需要而不断推进制度创新, 以适应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