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湖南省常德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20高三上·长春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节前夕,习近平主席考察调研北京市时,他特意来到快递服务点,看望仍在工作中的快递小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中,快递小哥的身影出现在美好生活方阵,成为今日中国发展画卷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平凡孕育伟大。”快递小哥成明星,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老舍说过:“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脱离劳动创造,一夜暴富,或者靠歪门邪道等捷径来致富,到头来只能是。

的世界靠劳动来创造,一切美好的生活靠奋斗来创造,对快递小哥的推崇和赞许,擦亮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底色价值。

“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刘少奇同志当年在人民大会堂接见时传祥时说,“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只是革命分工的不同。”全社会都崇尚劳动,崇尚奋斗,起来的逐梦力量就将奔腾不息,社会前进的步伐就会更加铿锵有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希望泥菩萨过河难自保五光十色荟聚

B . 盼望火烧眉毛顾眼前万紫千红会聚

C . 奢望竹篮打水一场空五彩斑斓汇聚

D . 企望鲁班门前弄大刀琳琅满目聚集

(2)下列各句中引号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中,快递小哥的身影出现在美好生活方阵。

B . “平凡孕育伟大。”快递小哥成明星,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C . 老舍说过:“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D . “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刘少奇同志当年在人民大会堂接见时传祥时说,“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只是革命分工的不同。”

(3)文中划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对快递小哥的推崇和赞许,擦亮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底色价值。

B . 对快递小哥的赞许和推崇,填补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价值底色。

C . 对快递小哥的推崇和赞许,填补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底色价值。

D . 对快递小哥的赞许和推崇,擦亮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价值底色。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9高一上·梅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十面埋伏显英雄

林道远

很早就想写汪德龙,可越熟悉越难写。每当苦思何处落笔,不知咋的,总会想起两个场面。一个是首届“杏花村杯”全国电视书法大奖赛现代刻字组现场决赛。主持人公布“二月花”的题目后开始计时,汪德龙不慌不忙,率先完成设计,最终以遥遥领先的最高分夺得金奖。发表获奖感言时,他一脸茫然,僵在那里,半天才说出“感谢”之类的话来,主持人赶忙给他“台阶”:“看来他比较内向。”事后德龙告诉我:“当时脑子一片空白。”

汪德龙就是这样,人很憨厚、谦和,低调、寡言,但艺术上却充满灵气、锐气,集诸多艺术于一身……这使我想到他为张艺谋导演的影片题写的两个片名:《英雄》《十面埋伏》。汪德龙这位艺坛精英,打自“英雄”出名之后,人们误以为他只是一位书法家。殊不知,他在艺术上还有许多过人之处,因为憨厚、低调而鲜为人知,一旦显山露水,方知早已“十面埋伏”。

汪德龙生于历史文化名城潮州。他从小便喜欢画画,小巷里的墙角、台阶、路面成了他的画板。“文革”期间作为知青“上山下乡”后仍笔不离手,怀揣一个速写本。1976年到了部队如鱼得水,绘画才能刚一显露便被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他的本职工作是跟剧组做舞台美术设计,根据剧情需要创作不同环境下的仿真世界,比如海底的珊瑚、漂移的海草、历史考证下的碑帖、巨大的石雕、古印等等,小到一枚树叶,大到一个世界,全是以假乱真。本是默默无闻的工作,他却常常爆出我们意想不到的成就。

德龙出名,只因“英雄”二字。张艺谋导演电影《英雄》时,十几个人书写的片名都不合意,刚刚为中日韩合拍的电影《武士》题写片名的汪德龙经人推荐也送去作品。他特意把“英”字处理成梯形,给人一种仰望高楼的感觉,最后一捺采用了流动线条,像武术动作“扫单腿”,而“雄”字左边部首往上提,有点闪躲的意味,营造出影片的氛围与意境,张艺谋一眼看中。随着影片隆重上映,当“英雄”二字以磅礴雄浑之势在银幕推出时,汪德龙也出名了。接着,张艺谋导演的《十面埋伏》《千里走单骑》,都请汪德龙题写片名。他那古朴、奇峻、沉稳的书法艺术,从荧屏、银幕和各种展览大厅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英雄”成了他第一张“名片”。

2011年,正当人们误认为德龙只是书法见长时,《书法名家报》隆重推出了《汪德龙刻文艺界名人百方印辑》,一时间好评如潮。行家评价“不俗!”多家报刊纷纷发表他的篆刻作品。他的印作很随意,很轻松,在痛快爽利中透着奇崛与灵动,在整体的观照中不难发现他在艺术的“通”上所作的努力。德龙治印,也有个“不俗”的故事:他在首届“杏花村杯”赛事和全国第四届刻字艺术展中双双获得金奖之后,成了后几届的评委,已经小有名气。不少人误以为刻字与篆刻是一回事儿,纷纷向他求印。此时,他的篆刻“还拿不出手”,但他答应了。他想,艺术是相通的,只要敢闯肯努力,定能“曲径通幽”。德龙艺术上敢闯,早有先例:二三十年前一度兴“烫画”,有朋友以为会画画的都会,也向德龙索画。德龙拿起烙铁往三合板上一烫,要花得花,要鱼得鱼,大喜,不久便有烫画作品送人,至今我的居室还挂着他烫的徐悲鸿的两匹奔马。如今,德龙的篆刻也出名了,“方寸”之间尽显才华。

一番“十面出击”取得战果之后,汪德龙又“埋伏”起来了。汪德龙到底“埋伏”有多深?最知根知底自然是他的爱人袁东敏。小袁当面说道:“德龙生活上整个的弱智。”叫他买白醋,他买了瓶醋精回来;叫他买袋淀粉,他买回来“自发玉米面”;一次,小袁去香港,回来看厨房里米面什么都没动,“吃什么呢?”抬头看到挂在窗口的长条大南瓜不见了,一问,德龙每天割一段蒸着吃,没做饭……德龙一旁听着、傻笑着:“别把我说成陈景润。”小袁说:“差不多。”

小袁继续数落着:他从潘家园(文物市场)回来,在屋里拿着石头看,能看半天,有时看到睡着了,石头“咣叽”掉地下;他一写字画画,电话都听不着,听着也不接;上班易受干扰,中午一吃过饭又溜回工作室,从不午休;练字练出名堂那阵子,他每天晚上练到一两点钟……

小袁总结了一句话:“德龙就是一门心思用在他那些书画篆刻上。”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汪德龙在艺术上充满灵气、锐气,集诸多艺术于一身。不过因为他为人憨厚、低调,所以一直鲜为人知。

B . 汪德龙埋伏于艺术创作,面广、成就大。凡舞台美术设计、书法艺术、刻字、篆刻等都有很深的研究并取得很大的成就。

C . 汪德龙在艺术上敢闯、肯闯,认为艺术能“曲径通幽”。汪德龙在篆刻上取得成就后,接受朋友所托而“刻字”,认为一样能做好。

D . 本文前半部分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侧重介绍汪德龙在艺术上的追求和取得的成就;后半部分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通过日常生活体现汪的追求。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汪德龙生于历史文化名城潮州。他从小便喜欢画画,小巷里的墙角、台阶、路面成了他的画板。

B . 德龙出名,只因“英雄”二字,他特意把“英”字处理成梯形,给人一种仰望高楼的感觉,而“雄”字左边部首往上提,有点闪躲的意味,营造出影片的氛围与意境。

C . 汪德龙题写了很多电影片名,如《十面埋伏》《千里走单骑》等,体现出古朴、奇峻、沉稳的书法艺术风格。“十面埋伏”是他的第一张“名片”。

D . 从小袁的数落和总结中可知,汪德龙生活能力很弱,接近“弱智”,但汪德龙就是一门心思用在他那些书画篆刻上的人。

(3)汪德龙的形象特征怎样?他的艺术生涯给你怎样的启示?

3. (9分)(2018·石嘴山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7年,作为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地区的上海、浙江两地的首届高中毕业生迎来高考检阅。这一轮试点改革中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比如“六/七选三”模式下的学科失衡问题。

据初步调查,2016级高中生在2017年选定选考科目时,浙江省某中学近千人中只有7个学生选考物理;某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也只有不到50人选考物理;某县所有中学只有不到100人选考物理;某市2016级约一万名学生,只有不到900名学生选考物理。这些现象虽然仍在动态变化中,但是“惧选物理”的情绪由落后地域向发达地域、由二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向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快速蔓延,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选自搜狐网《尴尬的物理:浙江新高考下的学科失衡与制度改进》,2017.9.14)

材料二:

“物理遇冷”的直接原因不是选考,而是新高考为了平衡不同学科的难度和分值,对选考科目采取了赋分制。

赋分制,即不以卷面实际分数为考生最后得分,而是根据考生的卷面成绩在全部成绩中的位置,给出一个相对分数。具体到本次高考,每门选考科目卷面成绩的前1%为100分,2%为97分,以此类推,以每3分为一个分差档设置21个得分档,直至最低分40分。

“物理学科本身偏难,选考物理的一般都是成绩较好的学生,因此导致许多成绩不好的学生不愿意成为分母。”杭州市一所普通高中副校长对《中国新闻周刊》举例说:比如短跑比赛,一组是10个速度较快的高手,另一组是10个跑得较慢的人,两组的竞技水平并不相同,但都按同样的规则赋分,最后在两组内排名相同的人,成绩就相同了。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新高考改革引争论“物理遇冷”是无解之题?》,2017.10.27)

材料三:2017年在上海、浙江招生的1400多所高校中,有70%的高校对选考科目有要求。其中浙江高校要求选考的科目比例如下:

(选自搜狐网《高考改革后物理到底有多重要?》2017.7.13)

材料四:

怎样针对物理选科问题调整高考改革方案?

其一,在目前选科制度不变的情况下,适当调整物理科目的等级和赋分比例。这并不涉及学生选择学科的公平公正问题,如果各科等级比例在学生选择前就告诉学生,那学生完全可以根据政策来选择学科,这对所有学生都是公平的。其二,改革选考科目设计,允许学生自主选择3门以及3门以上选考科目,在完成选考之后,自主确定用哪3门分数参加高考、填报志愿。如果6门(或者7门)选考科目都允许学生参加考试(考试次数限定为1次),要参加高考录取的学生,必须至少选3门,在考试完成后,再自行决定用哪3门的分数去报考大学,这会进一步扩大学生的选择权,也能避免功利选科的问题,还有助于实现教招考分离。其三,推进大学招生改革,调整大学专业招生的选科要求。大学必须专门开设高中学习中心,配合高考改革,引导中学生理性选科,需要大学规范专业选科要

求。

目前存在于高考选科中的问题,根源在于高考录取还是实行按总分录取模式,因此,学生选科主要关注的是等级、分数,而非自身的兴趣和长远的学业发展规划。在高考改革中,要真正扩大学生的学科选择权,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兴趣、学业发展规划选择考试科目,还需要在科目改革基础上,推进录取制度改革,真正实现大学和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这是高考改革的关键所在。

(选自澎湃新闻《新高考改革中的物理科目究竟怎么办》2017.10.30,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材料一认为新的高考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多积极的成果,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选考学科失衡的问题。

B . 材料二认为“物理遇冷”的直接原因,是众多学生的畏难心理。再加上赋分制所存在的漏洞,最后导致了物理学科的尴尬境遇。

C . 材料三中的图表数据表明,在所有的选考科目中高校要求选考物理的比例最高,这体现了高校对物理学科的青睐和物理学科的重要性。

D . 材料四探讨了三种针对物理选科问题的改革方案,并指明选科问题的根源在于高考依旧实行按总分录取的模式。

(2)下列对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 赋分制让学生在选择选考科目时产生趋易避难的心理,增强了高考的博弈性。对选考科目的选择成为高考的重要环节。

B . 因为“惧选物理”的情绪由落后地域向发达地域、由二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向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快速蔓延,所以"物理遇冷"成为改革中最重要的问题。

C . 大多数高校在招生时毫不掩饰对物理学科的偏爱,这与学生对选考科目选择的实际情况有出入,说明这些高校并不配合高考改革。

D . 尽管高考改革过程中会存在许多问题,但改革依旧取得了不少积极的成果。这表明,高考改革是在摸着石头过河,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因噎废食。

E . 扩大学生的学科选择权,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兴趣等选择考试科目,就能推进高考录取制度改革,真正实现大学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

(3)根据材料,分析“物理遇冷”的原因,并找出一条可行的解决方案。

4. (12分) (2016高三下·六安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树下

铁凝

①自从儿子去北京念大学,一家人得全力以赴供应儿子每月的开销,老于连烟都戒了,哪儿还能挤出取暖的煤钱。又过了些时候,老同学项珠珠从省会调至老于的城市,做了这城市的副市长。自此,老于和家人常在电视屏幕上看见她。

②老于的老婆说,这个女市长和你不是同学么,能不能跟市长说说,给咱们找两间有暖气的房。老于说,怕不好开这个口。此时全家正吃晚饭,老于盯住女儿的双手,手肿着,青一块紫一块的。再看看孩子的耳朵,也冻了。女儿前不久刚参加全省高中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拿了个第二,回家后她对老于说,她的目标是北大、清华,非这两个学校不考。明年女儿高中毕业,最关键的一年,老于拿什么来支持女儿的关键时刻?也许真应该去找老同学项珠珠市长。

③老于家中无电话,第二天他特意早些上班,趁同事们还没进教研室,他给项市长打了电话。电话里的项珠珠很热情,问老于是不是有什么事找她。这边老于连连说着没事没事真没什么事,声音挺大,就好像谁说有事谁就是诬陷了他似的。那边项副市长说有事也没关系只要她能帮忙。这边老于仍高声坚持说没事,只是想见面聊聊。

④这晚老于骑了五十分钟自行车,从城郊赶到项副市长家。在项副市长温暖的家中,项珠珠就穿了一件薄薄的开司米圆领衫。老于一下子意识不到这些,他甚至看不见客厅里都摆列了些什么。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杯中的绿茶馨香……这些和老于无关,或者,越是置身此情此景,老于便越要使自己的谈话配得上这气氛和这气氛中的女市长。他于是就谈文学。

⑤他想起中学时的项珠珠是喜欢文学的,初次把陀思妥耶夫斯基介绍给她的正是他老于。果然,如今的项珠珠对文学仍然保持着并不虚假的爱好,她很轻易地就说出了一大串当代作家的名字和他们的小说,并和老于探讨这些作家的作品。老于谈着自己的见解,他发现项珠珠脸上是信服的神态,她的表情使老于很满意自己,当他满意自己的时候便也开始焦虑:房子呢?房子的请求他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开口呢。他滔滔不绝地讲着,却也发现自己越来越无法对付自己,心中的另一个老于在同他捣蛋。他的话题越是宽泛,他说出房子的可能就越是狭窄;他谈话的内容

越是高雅,他的房子问题就越是俗不可耐;他越是想说出房子的事,就越是说不到房子上去。他不知道他这是怎么了,他在点点滴滴、一分一寸地折磨自己枪毙自己,他同情自己又痛恨着自己,可是他必须一直往前讲。

⑥时间已经十一点了,他的事还没说呢,可他已经没有理由再坐下去了。他站了起来,项珠珠也站了起来。以她的经验和洞察力,会猜出他是有求于她的,于是她又问老于真的没有别的事么?没有没有没有真的没有……老于边摆手边大步向门口走,叫人觉得你若再问反而是你对他的不礼貌了。项珠珠没有再问。出得门来,老于的脑子很乱。他解开棉袄领扣,让冷风吹一吹他那燥热的心。他推起自行车在便道上走了几步,站在一棵龙盘槐下。他是来求项珠珠解决两间带暖气的房子的,可他一晚上都说了些什么呀!

⑦他不能再将这请求原封带回家去。他应该说出来,他必得说出来,他鼓动着自己又朝龙盘槐靠近了一点儿,他把这棵树想成了项珠珠,他对着树说出了他那难以启齿的请求。他把满心的重负卸在了这棵树下,然后骑车离开了它。

⑧老于回到家时,已是夜半时分。他站在院子里没有立即进屋,因为他发觉自己又把另一个难以启齿的请求带回了家来:他准备请求老婆和女儿再也别让他去请求副市长了。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老于想请中学同学项市长帮忙却不好意思开口,但女儿正处于学业的关键阶段又让他觉得自己必须开口。整个故事就在这两种心理的交叉冲突中展开。

B.作者运用语言、神态、动作描写来刻画老于,如电话联系项市长时“声音挺大”,“高声坚持说没事”,显示出他说话时的自豪心理。

C.小说使用第三人称全知全能式的视角,灵活的叙述方式,平实细腻的语言描写,展现了老于内心矛盾复杂的斗争和辛酸无奈的心理。

D.看到项市长家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杯中的绿茶馨香……老于自感寒碜,为迎合项市长的爱好,只好大谈文学。

E.老于最后对一棵龙盘槐倾诉,反映了知识分子维护自尊的心理,也直接批评了当今项市长之类的干部目中无人、脱离群众的现实。

(2)

作品的第五段是如何表现老于的心理的?请简要分析。

(3)

作品主人公老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4)

请结合全文,探究“树”的深刻意蕴。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17高二上·黔南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存勖,李克用长子也。初,李克用破孟方立于邢州,还军上党,置酒三垂岗,伶人奏《百年歌》,声甚悲,坐上皆凄怆。时存勖在侧,方五岁,克用慨然捋须,指而笑曰:“吾行老矣,此奇儿也,后二十年,其能代我战于此乎!”存勖年十一,从克用破王行瑜,遣献捷于京师,昭宗异其状貌,赐以鸂鶒卮、翡翠盘,而抚其背曰:“儿有奇表,后当富贵,无忘予家。”及长善骑射胆勇过人稍习《春秋》通大义尤喜音声歌舞俳优之戏。

天祐五年正月,即王位于太原。叔父克宁杀都虞候李存质,幸臣史敬镕告克宁谋叛。二月,执而戕之,且以先王之丧、叔父之难告周德威,德威自乱柳还军太原。梁夹城兵闻晋有大丧,德威军且去,因颇懈。王谓诸将曰:“梁人幸我大丧,谓我少而新立,无能为也,宜乘其怠击之。”乃出兵趋上党,行至三重岗,叹曰:“此先王置酒处也!”会天大雾昼暝,兵行雾中,攻其夹城,破之,梁军大败,凯旋告庙。同光二年,帝御文明殿,以教坊使陈俊为景州刺史、内园使,储德源为宪州刺史,皆梁之伶人也。初,帝平梁,俊与德源皆为宠伶周匝所荐,帝因许除郡,郭崇韬以为不可,帝密召崇韬谓之曰:“予已许除郡,经年未行,我惭见二人,卿当屈意行之。”故有是命。

天成元年,郭崇韬、朱友谦皆以谗死,李嗣源以名位高,亦见疑忌。赵在礼反于魏,大臣皆请遣李嗣源讨贼,庄宗不许。群臣屡请,庄宗不得已,遣之。李嗣源至魏,屯御河南,在礼登楼谢罪。军变,李嗣源入于魏,与在礼合,遣石敬瑭将三百骑为先锋。李嗣源反,龙骧指挥军使姚彦温以前锋军叛降于李嗣源,入于汴州。帝自万胜至洛京,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反,夏四月丁亥朔,皇帝崩。七月,葬雍陵,追谥为光圣神闵孝皇帝,庙号庄宗。

(节选自《新五代史·唐本纪五、六》《旧五代史·唐书三》)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及长/善骑射/胆勇过人/稍习《春秋》通大义/尤喜音声歌舞俳优之戏/

B . 及长善骑射/胆勇过人/稍习《春秋》/通大义/尤喜音声歌舞俳优之戏/

C . 及长/善骑射/胆勇过人/稍习《春秋》/通大义/尤喜音声歌舞俳优之戏/

D . 及长善骑射/胆勇过人/稍习《春秋》通大义/尤喜音声歌舞俳优之戏/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教坊,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俗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B . 刺史,古职官,初为监察官,后变成军事行政长官,相当于太守、知州等。

C . 朔,天文学名词,又称新月,指农历每月初一,引申为“初生”“开头”等。

D . 庙号,指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李存勖实现父愿。李克用在三垂岗设宴,预言李存勖将完成未竟的功业。后来,初袭王位的李存勖果然在三垂岗大败梁军,奠定了晋国崛起的基础。

B . 李存勖勇武善战。他曾在先王之丧、叔父之难等不利的情形下果断出击,雾中进军,攻破梁的夹城,把梁军打得大败,然后凯旋,祭靠太庙。

C . 李存勖寄信伶宦。后唐灭梁后,李存勖竟然要让梁之优伶陈俊和储德源做刺史,被郭崇韬劝阻,最终他还是履行了对伶人的这个承诺。

D . 李存勖疏忌功臣。在位期间,对功臣宿将多有猜忌之心,郭崇韬、朱友谦等都被他诛杀,李嗣源也因位高权重而被疑忌,最终走投无路被逼造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梁人幸我大丧,谓我少而新立,无能为也,宜乘其怠击之。

②予已许除郡,经年未行,我惭见二人,卿当屈意行之。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18高一下·阜阳开学考) 阅读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①凌风雪,要使②天骄识凤麟③。

沙漠回看清禁④月,湖山应梦武林⑤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⑥。

【注】①“驿骑”原指驿站快马,此代使臣。②汉朝时匈奴自称天骄,以后用以代异族。③凤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麟是传说中的仁德之兽。此处代指使臣和国家体面。④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⑤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当时做杭州知州,诗人自己所在之地。⑥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门父子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 . 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言行谨慎,平安归来。

C . 本联以李揆暗指自己。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也不敢自居第一。

D . 苏轼还想以李揆之典告诫子由,出使北蕃,不可追求盛名,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实乃警精含蓄之语。

E . 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自己的谦虚。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 (3分) (2017高一下·北京期中) 在横线上默写原文。

(1)

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________,________,封府库,而待将军。________,________。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________。”

(2)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的天才诗人,他有着非凡的自负和自信:“假令风歇时下来,________”。然而,在现实世界中,李白举步维艰。在《蜀道难》中,诗人描摹了蜀道的空寂苍凉,“________,雄飞雌从绕林间。________,愁空山”,渲染了蜀道的高峰绝壁,“________,枯松倒挂倚绝壁”,借此抒发世道艰辛的感怀。由是,李白不得不用醉和梦去化解现实的失意寥落。他写下潇洒疏朗的劝酒歌:“人生得意须尽欢,___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________。”他栖身于瑰丽雄奇的梦境中:“千岩万转路不定, ________。熊咆龙吟殷岩泉,________。”由梦由醉,诗人得以暂脱世俗,深深地坠入变化迷离、奥妙惝恍的境地,获得精神的自由与解放。因此,痛饮狂歌时,李白大呼:“主人何为言少钱,________。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________。”南柯梦醒时,他一吐长安三年的愤懑之气:“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一生爱月,月亮好像是他生命的组合。自从他唱着《峨眉山月歌》,“夜发清溪向三峡”,开始其漫漫人生旅途之时,明月便进入了他的生活和创作、融入他的生命之中。月亮神秘,自由往来于浩渺的苍穹,“________,宁知晓向云间没”。月亮皎洁,洞照着李白的乐观与豁达:“俱怀逸兴壮思飞,________。”月亮多情,默默地陪伴着孤独的诗人:“________,我舞影零乱。”月光唤起了李白不尽的诗兴和灵感,而李白赋予月亮巨大的人格力量和隽永的情感力量,正如唐寅《把酒对月歌》云:“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月诗能说。”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6分)

8. (1分) (2017高一下·陆川期末)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关于中国文化符号的调查显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外国公民有着比较统一的认识,即长城和龙,而对于中国当代文化符号,①________,比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令人震惊的新式建筑等。诚然文化符号有助于中国②________,被外国民众所认识。但是它也限制了外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全面认识。应该让外国民众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的不同侧面,以便③________。

9. (5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朱光潜先生看来,人生的悲剧尤其能给人带来惊心动魄的震撼。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因为人生多悲剧而悲观厌世,他却认为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他看到了悲剧的积极意义。他甚至还说:“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①________。”这话表面看来,矛盾至极,但是其实含有至理。因为如果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所以,②________,才是我们应有的人生态度。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0. (5分) (2016高二上·馆陶期中)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知名演员陈道明说:“我理解的责任首先是‘不欠’。于国——祖国培育了我,所以要努力做到遵纪守法,国家需要我的时候,我要尽义务和责任;于家——父母养育了我,我要尽孝,让老人为我感到欣慰;于妻——我要尽力维护这个家庭的利益;于子——让孩子因有我这个父亲而骄傲;于友——让对方因有我这个朋友而快乐;于人——让别人因为有我的存在而受益。这就是我理解的——知恩图报。”

根据上面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自定立意,自拟题目,明确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1、

1-2、

1-3、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1、

2-2、

2-3、

3-1、

3-2、

3-3、

4-1、

4-2、

4-3、

4-4、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1、

5-2、

5-3、

5-4、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1、

6-2、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1、

7-2、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6分)

8-1、

9-1、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