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批评第三节
影视批评讲义第三讲ppt课件
专业化影评人可能从电影艺术构成、艺术表达等方面发现影片的创新或者瑕 疵;也可能是从电影体系中发现影片的创新。需要专业的知识和训练。 专业性评论可能发表在专业性、知识性的刊物上。
学术(理论)化的批评
理论化的影评不可能自学成才,需要学习了解一系列相关知识,有相关的背景, 有共识的基础。 电影是影院的艺术,录像带、DVD、VCD等都是电影工业的附属品。绕开影 院,就是直接绕开了电影文化。 印象式的影评,写作和评价都是印象式的。印象式影片是不可规范,也不应该 被规范的。但是专业化影评是需要被规范的。 因特网使大量热爱电影的非专业人士获得了表达和交流的空间,提供了非专业 人士转为专业人士的途径。 两部电影分析
《大话西游》片段
专业化影评
特征:
强调的是对于电影艺术的熟悉,对于电影专业性的把握,所关注的重点是 影片在电影艺术层面的创新程度,独特程度,完美与否。不直接和市场发 生关联。
1
• 影评是否专业,看影评人与电影工业之间的关系。
2
• 影评人与电影专业的关系,这里的专业是指影评人对电影艺术 知识的熟悉。
引语
1 . 电影批评几乎和电影同时诞生。 2 . 偏见:电影批评不需要专业知识:“猫头鹰都看得懂电影”。 3 . 明星概念。 4 . 感受式评论:“这个电影真实”、“这个电影不真实”、“这 个电影好看”、“这些电影不好看”。 5 . 克拉考尔的故事:“我看见了一只鸡”。 6 . 好莱坞电影《瑞典女皇》:葛丽泰·嘉宝的表演与观影误区。
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的区别
对白 音乐
艺术电影 少
使用节制
商业电影 多
多,规定意义单元
影评的类型
最早的电影批评是热爱电影的人们所从事的工作和职业。
试以英美新批评解读《欢乐》和《印象》两首诗
一种新鲜的解读方式——试以英美新批评解读《欢乐》和《印象》两首诗英美新批评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英国,至三十年代在美国形成,四五十年代在美国达到鼎盛状态。
“新批评”因兰色姆于1941年出版的《新批评》一书而得名。
新批评不同于实证主义批评和浪漫主义批评:实证主义批评注重作家个人生平和心理,社会历史和政治等方面因素对文学的影响;浪漫主义批评强调研究作家主观情感、天才、想象等,批评家将自己的个人经验和情感态度带到文学批评中;而新批评则极力凸显对文学本文的本体研究,因此新批评也被称为“本文批评”、“本体论批评”。
新批评提倡一种文本“细读法”,并创造出了一系列批评范畴来维系他们的批评体系和实践,这些范畴包括复义、张力、悖论、反讽、隐喻、象征等。
本文将尝试用新批评的这种文本细读法和一系列相关范畴对何其芳的《欢乐》和戴望舒的《印象》两首诗进行一种新鲜的、不同于传统批评方法的解读。
一、对《欢乐》的解读欢乐告诉我,欢乐是什么颜色?像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嘴?欢乐是什么声音?像一声芦笛?还是从簌簌的松声到潺潺的流水?是不是可握住的,如温情的手?可看见的,如亮着爱怜的眼光?会不会使心灵微微地颤抖,或者静静地流泪,如同悲伤?欢乐是怎样来的?从什么地方?萤火虫一样飞在朦胧的树阴?香气一样散自蔷薇的花瓣上?它来时脚上响不响着铃声?对于欢乐我的心是盲人的目,但它是不是可爱的,如我的忧郁?燕卜荪给复义下的定义是:“任何语义上的差别,不论如何细微,只要它使同一句话有可能引起不同的反应”,【1】就会造成语言复义现象的产生。
单读这首诗的题目,便发现了其中的复义现象。
题名为“欢乐”,既可能是描写对欢乐的认识、感受,又可能是向我们介绍什么是欢乐,或欢乐是什么,既可能是向我们讲述一件让人欢乐的事情或对往昔的一件令人欢乐的事情的回忆,也可能是想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创造欢乐或把握欢乐……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出发,就会通过题目对文章产生不同的阅读期待和预想。
文学批评导引第4章 印象批评
第四章印象批评❖印象批评是一种依据审美直觉,关注文学的审美特性,创造性的表现批评家的主观印象和瞬间感受的批评方法。
本章导航❖第一节印象批评概述❖第二节印象批评的理论特征❖第三节印象批评之应用❖第四节印象批评评述❖本章小结第一节印象批评概述❖西方印象批评❖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印象批评在中国的发展一、西方印象批评❖(一)印象批评渊源:印象主义文艺思潮西方现代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审美直觉理论❖(二)西方印象批评的确立1,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文艺思潮❖“印象主义”与法国印象画派❖1874,莫奈:《日出·印象》❖真实不再是占据空间的实体,而是由色彩组合的——最终由光束来决定的——气氛,捕捉物体色彩瞬间的变化就成了他们的任务。
❖光就是色彩、运动、时间。
❖光就是真实。
日出·印象(Impression, Sunrise)后印象主义(Post-Impressionism)❖后印象派:在19世纪末,许多曾受到印象主义鼓舞的艺术家开始反对印象派。
转捩点发生于1882年爱杜尔·马奈获颁法国国家荣誉奖,和1874年至1886年止的印象派画家联合画展,这些艺术家们不满足于刻板片面的追求光色,强调作品要抒发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主观感情,于是开始尝试对色彩及形体表现性因素的自觉运用。
❖在艺术表现上,后印象派更加强调构成关系,认为艺术形象要异于生活的物象,用作者的主观感情去改造客观物象,要表现出“主观化了的客观”。
他们在尊重印象派光色成就的同时,不是片面追求外光,而是侧重于表现物质的具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
后印象派的绘画对现代诸流派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直接导致了结构主义的诞生。
“现代绘画之父”塞尚❖“线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间的对比。
物象的体积是从色调准确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
❖“画画并不意味着盲目地去复制现实,它意味着寻求各种关系的和谐。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ugh)克劳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管弦乐❖《牧神午后前奏曲》(1894年)❖《夜曲》(1899年)❖《大海》(1905年)❖《意象》(1912年)❖舞台作品❖《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歌剧,1902年)❖《圣塞巴斯蒂安之殉难》(神剧,1911年)❖室内乐❖《弦乐四重奏》(1893年)❖《大提琴奏鸣曲》(1915年)❖《长笛、中提琴和竖琴奏鸣曲》(1915年)❖《小提琴奏鸣曲》(1916年-1917年)❖钢琴曲❖《贝加莫组曲》(1905年)❖为双钢琴而作的(1915年)❖《阿拉伯风格两首》(1888年)❖合唱❖《浪子》(1884年)❖《中选的小姐》(1888年)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巴尔扎克像2,西方现代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和审美直觉理论❖发端于20世纪20、30年代。
《印象批评》课件
实例分析
一些成功案例
有许多成功的品牌和人物,通过塑造积极的印象和身份认同,成功地吸引了广大观众和花 费者。
一些失败案例
然而,印象批评也有一些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有许多著名人物因其负面形象而受到 抨击。因此,在使用印象批评时,我们需要注意其局限性。
学习点评
通过实例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印象批评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并学习到如何在吸引 人之外,塑造一个积极的印象。
历史背景1相关发展和 Nhomakorabea行2
随着现代营销和个人形象照片的流行, 印象批评逐渐应用于品牌形象管理和
社交媒体个人形象制定上。
诞生的背景和原因
印象批评最初是由心理学家在20世纪 80年代末创造的,作为一种评价个人 和单个产品的方法。
印象批评的原理
人类的感知机制
印象批评的核心在于我们的感知机制,即我们对事物、人物和环境的感知方式。这一机制 定性地影响了我们的评价。
《印象批评》PPT课件
欢迎参加本次《印象批评》PPT课件。我们将介绍印象批评的概念和技巧, 以及它的历史背景和优点。
什么是印象批评?
第一印象
印象批评是以第一印象为基础的评价方法。它非 常重视细节和印象,认为它们能够影响我们对他 人和事物的评价。
身份认同
印象批评还侧重于评价个人的身份认同,包括他 们的性格特征、行为方式和社会身份等,这些因 素在我们对他人的评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不同感知器官的影响
每个人的感知器官都不同,它们影响了我们的感知方式和对事物的印象。因此,我们需要 注意细节和环境的影响。
印象批评技巧
培养直觉
印象批评不仅需要依赖理性思维,还需要培养直 觉。只有通过训练并学习观察和感知环境,我们 才能够更好地评价他人。
印象主义批评是一种依据审美直觉
印象主义批评是一种依据审美直觉,专注文学作品的审美特性,表现批评家自我的主观印象和瞬间感受的批评方法。
印象主义批评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西方一度盛行,它与我国传统的印象式批评在某些方面有契合之处。
一、印象主义批评的主要基本主张1.批评是灵魂在杰作中的探险活动这是西方印象主义批评的主要观念。
十九世纪末,法国的法朗士明确提出了印象主义批评的基本理论,他明确反对文学批评追求判断、理性和严谨,主张批评家对作品的主观印象就是批评的基础。
他认为,批评就是文学作品提供的“意象”所带给他的快感和引起的联想。
他说:“为了真诚坦白,批评家应该说:…先生们,关于莎士比亚,关于拉辛,我所讲的就是我自己。
‟……优秀的批评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把自己的灵魂在许多杰出作品中的探险活动,加以叙述。
”这就是说,批评家的任务,在于描述艺术作品在他的内心所激起的观念、意象、气氛与情感。
法朗士的主张,得到了英国批评家佩特和王尔德的赞赏,因此,他们也在自己的言论中鼓吹印象主义的批评主张,认为批评关心的就是对于艺术作品的印象。
2.批评就是对作品韵味的意会和体悟这是中国印象式批评的主要观念。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印象式批评手法由来已久。
古人品诗讲究妙悟与玩味,即通过长期潜心地欣赏品味,达到直接领会和把握作品的情趣韵味的境界。
这种意会体悟是中国传统批评的显著特点之一。
中国的印象式批评强调在整体上把握作品的言外之意和内在风神,因此无法从理论上切入分析,而只能进行直觉领悟。
中国的印象式批评与西方的印象主义批评是有所区别的。
首先,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虽然在其运思方式上以强调“妙悟”,不凭借理性思考而与西方印象主义批评推崇审美直觉有契合之处,但两者的出发点和归宿却大相异趣。
西方印象主义批评立足于一种无关现实的审美,而中国的传统印象式批评则渗透着伦理和功利意识,他们所赞赏的“味外之旨”、“言已尽而意无穷”中的“意”与“旨”都不可避免地印有言志载道的色彩。
最新 木心的印象主义文学批评-精品
木心的印象主义文学批评印象批评是一种创造性地表现批评家的主观印象和瞬间感受的批评方法。
它依据审美直觉,关注文学作品的审美特性。
它否认作者“客观意图”的存在,强调批评家的阅读感受,印象批评重视阅读印象,是一种斯坦利?费什意义上的“强读者”批评模式,实开后来接受美学的先河。
印象批评在上个世纪30年代经李健吾等人的提倡,在中国“京派”批评中盛极一时,之后新中国文学批评史起伏跌宕,多为狂躁的政治潮流所裹挟,代表“小资产阶级趣味”的审美批评几成绝响;1980年代以来,批评界引进西方各种“后”学理论,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后人文主义等等不断翻新出奇,纯粹鉴赏性的批评却因不具备“现代性”而难得专业学者推重。
在这样的批评语境中,木心(1927-2011)的《文学回忆录》(上、下册,木心讲述,陈丹青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脱颖而出,可以说在当代重新恢复了印象批评的名誉,堪称中西文学批评的一部“奇书”。
正如司马迁的《史记》是“一个人眼中的历史”一样,在《文学回忆录》中,木心自由出入于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之间,让自我与天地精神独往来,依靠个人颖悟大胆评点论断作家作品,其实抒写了“一个人眼中的文学史”。
他接续了古今中外艺术型批评家(如艾略特、米沃什、昆德拉、卡尔维诺、纳博科夫等)所树立的伟大传统,把批评建立在对文本真切精妙的感受和独特传神的表达上,其批评文字充满玄心、洞见,妙赏、深情,从主体精神、话语方式、批评过程、价值定位各方面来看,都可以视作印象主义批评在当代中国的回音。
一、批评主体:唯美主义的精神后裔二十世纪文学批评受到尼采、叔本华、弗洛伊德、柏格森等引领的哲学思潮影响,实现了非理性转向,开始重视创作和阅读中的直觉与非理性,欲望与潜意识,探讨审美直觉、生命冲动对作品形成的影响。
印象主义的哲学基础是相对主义和怀疑论,认为世间万物都处于永恒变动的“印象”之中,没有可以绝对把握的客观现实。
第5章 印象批评
“现代绘画之父”塞 尚
• “线是不存在的,明 暗也不存在,只存在 色彩之间的对比。物 象的体积是从色调准 确的相互关系中表现 出来”。 • “画画并不意味着盲 目地去复制现实,它 意味着寻求各种关系 的和谐。”
文森特· 梵高(Vincent van Gough )
克劳德· 德彪西(Claude Debussy )
• 推崇内心体验、直觉的方法
弗里德里希· 威廉·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
• 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是德国著名的 哲学家,他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 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他 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尼 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极大,尤其是在存在主 义与后现代主义上。 • 上帝死了 • 主人-奴隶道德说 • 权力意志 • 永恒轮回 • 超人说
后印象主义(Post-Impressionism) • 在艺术表现上,后印象派更加强调构成 关系,认为艺术形象要异于生活的物象, 用作者的主观感情去改造客观物象,要 表现出“主观化了的客观”。他们在尊 重印象派光色成就的同时,不是片面追 求外光,而是侧重于表现物质的具体性、 稳定性和内在结构。后印象派的绘画对 现代诸流派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直 接导致了结构主义的诞生。
• 审美直觉: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通过 客体的感性形式对其表现性内涵加以直 接把握的艺术思维能力。
二、强调批评过程中的印象和直觉
• 注重批评实践中个人对作品的瞬间反应。
• 强调对作品的整体把握。
• 强调通过审美直觉得来的印象,甚至认为 “印象就是真理”,理性的参与将损害印 象的可靠性。
批评是一种直觉的鉴赏,是主体面对作 品时的直观感受和瞬间反应。 批评一篇作品,不过是一个心地率直的 读者喊出他从某作品所得的印象而已。 ——《茅盾文艺杂论集》
第四章 印象批评
印象批评
➢印象批评:一种依据审美直觉,关 注文学的审美特性,创造性地表现 批评家的主观印象和瞬间感受的批 评方法。印象批评具有重批评家的 主观感受、直觉印象,追求批评的 诗性和美感的特征。
本章导航
➢第一节 印象批评概述 ➢第二节 印象批评的理论特征 ➢第三节 印象批评之应用 ➢第四节 印象批评评述
➢ 《二十四诗品·典雅》:“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 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此诗描 写的是一个隐士的生活情状、生活环境和精神状态:茅屋周围是修长的竹林, 桌上放着一壶春酒慢酌慢饮,自由自在地坐在茅屋内赏雨。雨后初晴,天高 气爽,幽鸟相逐,欢歌和鸣。此时隐士走出茅屋,闲步赏景,置琴于绿荫之 下,面对飞瀑抚琴吟诗,人境双清,雅致已极)
➢ 代表人物有莫奈、马奈、雷诺瓦等人。
➢ 莫奈:《日出·印象》描绘的是在晨雾笼罩中日出时港口景象。 在由淡紫、微红、蓝灰和橙黄等色组成的色调中,一轮生机勃勃 的红日拖着海水中一缕橙黄色的波光,冉冉生起。海水、天空、 景物在轻松的笔调中,交错渗透,浑然一体。近海中的三只小船, 在薄雾中渐渐变得模糊不清,远处的建筑、港口、吊车、船舶、 桅杆等也都在晨曦中朦胧隐现……这一切,是画家从一个窗口看 出去画成的。
(见《世说新语》)
三、印象批评在现代中国的发展 ➢中国现代印象批评的理论来源:一
为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一为西方 以法朗士等为代表的印象批评。
➢中国现代印象批评发展的两个时期: 一为20世纪20、30年代,一为20 世纪80年代之后。
➢ 2)前期印象画派:注重物体光色变化所引起的主观感觉印象。
➢ 当时的光学理论和实践表明:颜色并不是物体所固有的特性, 而是物体反射出来的光线。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一批画家注重 在绘画中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他们提倡户外写生,根据画家自 己眼睛的观察和直接感受,力图捕捉物体在特定时间内所自然呈 现的那种由光线变化而导致的瞬息即逝的颜色,那种受一时的气 氛条件、距离和周围其他物体影响的颜色。由于他们把“光”和 “色彩”看成是画家追求的主要目的,就不可避免地将画家对客 观事物的认识停留在感觉阶段,停止在“瞬间”的印象上,这就 导致创作中竭力描绘事物的瞬间印象,表现感觉的现象,从而否 定事物的本质和内容。如支持印象主义的左拉所说:“绘画所给 予人们的是感觉,而不是思想。” 既然是凭感觉,那必然是主 观的,所以印象派所描绘的是主观化了的客观事物。这标志着与 传统艺术观念、艺术表现方法和艺术效果的决裂。
道德批评与印象批评(文学理论)
道德批评与印象批评道德批评:1“道德”定义:通过社会舆论和个人自我意识(良心)维持人与人、人与社会正常关系的规范体系。
2文学观:主张将文学与人生结合起来,坚持用道德的观点看待文学现象,主要采用道德的尺度评价文学作品。
3文学与道德:a文学要真切的描写人及人的社会生活就须要反映人们的道德情况;b文学作品是作家写的,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内容也就体现着作家的倾向;c文学作品供人阅读,潜移默化,容易形成读者的自我意识。
4道德批评的基本特征:a强调文学的道德作用;b注重文学作品道德内容的阐释和评价:对人物形象的褒贬、对作品主题的价值判断;c考察作家道德与创作的关系:道德批评认为,作家道德与具有道德内容的作品有一种必然的联系。
中国古代文人的创作往往体现出作者的道德情操甚至高尚的道德人格。
西方主要强调作家应有公正的创作道德,如实的描写,给人以正确的领导。
中国文学往往赞颂品德高尚的作家,非议品德不那么高尚的作家。
5评价:a文学作品的道德内容通过道德批评的阐释可成为一种明确的社会舆论,影响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培养人性;b道德的内涵是发展变化的,文学作品应有比道德内容更丰富更广阔的内容;道德批评对文学的形式忽视。
印象批评:1定义印象批评是一种依据审美直觉,专注文学作品的审美特性、表现批评家的主观印象和瞬间感受的批评方法。
2中国古代的印象主义批评方法的特点:a批评指向:追求作品整体韵味的探询。
b思维方式:强调“涵咏默会”,整体直观。
c表达方式:形象说诗,好讲笼统的感觉,好作空灵的比喻,缺少严格逻辑推论和细致分析。
3西方印象批评a渊源:印象主义文艺思潮:包括印象主义绘画、音乐、文学等领域,法国十九世纪中期印象主义绘画(前期:莫奈《日出·印象》后期:塞尚)。
西方现代人本主义思潮:尼采:意志是存在的最高法则,意志是世界的本质,人的意志是绝对自由的。
叔本华:“世界是我的表象”,“直观是一切证据局的最高源泉”。
审美直觉理论:柏格森:通过直觉进入自由的本体世界。
谈谈生活中的刻板印象
谈谈生活中的刻板印象中文摘要刻板印象是对于某些个人或群体的属性的一套信念。
这些属性可能是正面的,可能是负面的。
如若处理不当,滥用我们的“刻板印象”,那么就免不了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为消除刻板印象的消极影响,我们可以从提供正确的观念、塑造有利的环境、丰富反刻板印象的信息和个人努力四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刻板现象、事例、对策第一章引言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常会遇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诚心诚意与人交往,却被人当成了区别对待的对象;有时自己与人交往时,也免不了将以往经验往别人身上套,结果却误解了对方,使其遭受伤害和委屈。
这种种现象,不仅不利于良好的交际氛围的形成,而且还会破坏已有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工作和生活都会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
这些难堪和尴尬局面的形成,除了因不了解交际对象的背景而选择的交往方式不当外,受“刻板印象”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交往,因此,我们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由我们所接触道德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体”。
跨文化交际中,情况更为复杂。
人民面临的是来自不同的地域和国家、拥有与本民族文化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人”.如若处理不当,滥用我们的“刻板印象”,那么就免不了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结果损失的将绝不仅仅是个人的面子问题,务必引起高度的重视。
第二章刻板印象概述第一节定义及意义刻板印象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所瞩目的研究焦点之一,也是社会认知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①。
这一术语是1992年Lipmann在其著作《公众舆论》中提出的,它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普遍认为它与某些特征和行为相联系;从认知理论的角度出发,刻板印象可以定义为“一种涉及知觉者的关于某个人类群体的认识、观念与预期的认知结构”②。
04印象批评
(二)强调批评中的印象和直觉
注重批评实践中个人对作品的瞬间反应。 注重批评实践中个人对作品的瞬间反应。 强调对作品的整体把握。 强调对作品的整体把握。 对文学批评中的理性认识持排斥态度, 对文学批评中的理性认识持排斥态度, 诗人的彩虹:用感觉去描绘彩虹的神奇和瑰丽 牛顿的彩虹:用光谱和折射率来分析彩虹的。
(三)突出批评的审美特性
印象批评是把文学作品的审美特性作为突出 的甚至唯一的考察对象。 的甚至唯一的考察对象。 文学批评的任务就是发掘作品的审美内涵, 文学批评的任务就是发掘作品的审美内涵, 进行美的再创造。 批评文本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美文意识。
第三节 印象批评
本节重点
• 1、印象批评 • 2、印象批评的基本特征
一、印象批评 印象批评是一种依据审美直觉, 专注文学作品的审美特性,表现批评 家的主观印象和瞬间感受的批评方法。
二、印象批评的基本特征来自(一)推崇主体的创造性与个性色彩
批评观: 批评就是创造, 批评观: 批评就是创造,批评家就是艺术 家。 批评标准: 批评标准:自我 反对客观 评论对象本身已不重要
印象式批评
一,印象批评的特色
印象批评强调批评的主体意识, 印象批评强调批评的主体意识,追求批评的独立价 值和独立品格,将批评从对作品的阐释中解脱出来, 值和独立品格,将批评从对作品的阐释中解脱出来, 变成一种艺术创造. 变成一种艺术创造. 印象批评突出批评家的直觉和个人感受, 印象批评突出批评家的直觉和个人感受,排斥批评 中的理性因素, 中的理性因素,而直觉的介入将使其批评见解获得 某种生动性和尖锐性,从而增加了批评的活力. 某种生动性和尖锐性,从而增加了批评的活力.
林徽音
蹇先艾
中国印象批评举隅
李健吾评叶紫的 李健吾评叶紫的 小说 李健吾评巴金《 李健吾评巴金《爱 情三部曲》 情三部曲》
叶紫
李健吾对 <<雾>><<雨>><<电>> 的评论
<<雾>>的对象是迟疑 <<雨>>的对象是矛盾 <<电>>的对象是行动
印象批评评述
一,印象批评的特色 二,印象批评的局限 三,印象批评与当今文学批评的建设
三,印象批评与当今文学批评的建设
随着西方崇尚科学性的文学批评思潮和流派 的涌入,批评的理性的一面被进一步抬高, 的涌入,批评的理性的一面被进一步抬高, 而批评的感性的一面被弱化. 而批评的感性的一面被弱化.印象批评在将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偏向.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偏向.
�
印象式批评
学号:2009053226 专业:汉语言专业 姓名:周笑
印象式批评是一种依据审美直觉,专注文学 作品的审美特性,表现批评家自我的主观印 象和瞬间感受的批评方法.
印象主义文艺思潮
"印象主义"与法国印象画派 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 莫奈: 日出印象 印象》 莫奈:《日出 印象》
印象批评
印象批评相对于以解读透辟、哲理提升见长的科学化批评,印象主义批评是一种重批评家感性直觉的人文主义方法。
印象主义批评家偏重于批评本质的主观性、艺术性的一面,怀疑阐释评价的客观性、普遍性,表现出对规范批评和方法论的漠视;他们强调批评体验的直率和真诚,强调批评家的艺术感悟力和印象描述力,因此认为艺术家本人才是最好的批评家;他们把艺术看作有情感有灵性的活物,强调批评家灵魂和作品灵魂的对话,反对冷静客观的切割分析;他们把批评当成一种艺术实践,讲究批评写作的空灵和弹性,追求批评的诗性特征和美感功能。
正因为印象主义批评具有这些长处,所以在文学批评史上,每当对文学的规律性和文学批评的精确性、客观性、科学性强调过头时,往往就会产生一些来自批评实践中的怀疑:所有创新的艺术品都能用“规律”作出合理解释吗?于是发出“反对释义”的呼声。
反对释义,意味着回过头来重新强调主观、情感,强调批评体验中的印象式描述。
一、印象批评的历史中外文学批评史上,最早的批评都是接受者感受印象的自然流露,都是一种印象主义的批评。
经过长期实践,印象主义批评已由早期的随意谈论逐渐发展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批评方法。
无论在中国和西方,印象主义批评都非常久远,都各自经过了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
1、中国古代的印象主义批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是在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文化背景中形成和发展的。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带有具象思维的特点,重直觉感悟,不重分析论证。
从批评的功能看,中国古代批评主要是作家和准作家之间的抵足而谈,是艺术中人审美品味的交流沟通,因此,古人评论作品好讲笼统的感觉,好作空灵的比喻,而缺少严密的逻辑推论和细致分析。
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批评专著《诗品》中就已经形成。
钟嵘在《诗品》中用形象比喻的方式评论诗人的风格,说唐代殷璠《河岳英灵集》、高仲武《中兴闲气集》等,大都模仿《诗品》,不唯故实出于《诗品》,语句也效法《诗品》。
两宋诗话中,这种印象描述的批评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批评的主要方法。
印象批评范例
印象批评范例一、积极的印象批评1. "你的演讲技巧真棒!你用生动的语言和生动的姿势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让我对演讲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是一个积极的印象批评,给予对方充分的肯定和赞扬,并明确指出了对方的优点。
这样的批评不仅能够增强对方的自信心,也能够激发对方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 "你的团队合作能力真出色!在这个项目中,你们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紧密合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这是一个对团队合作能力的积极评价。
通过肯定团队的合作能力和取得的成绩,可以鼓励团队成员继续努力,同时也激发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二、中立的印象批评1. "你的演讲内容很丰富,但是有时候表达不够清晰。
建议你在演讲中更加注重语言的准确度和逻辑的连贯性。
"这是一个中立的印象批评,既指出了对方的优点,也提出了需要改进的地方。
通过中立的批评,可以帮助对方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提供改进的方向和建议。
2. "你在项目中的表现一直很稳定,但是有时候缺乏创新和突破。
希望你可以思考一些新的想法和方法,为项目注入新的活力。
"这是对个人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中立评价。
通过指出对方的稳定表现和不足之处,可以激发对方的思考和改进的动力,促使其在工作中更加积极主动和有创造力。
三、消极的印象批评1. "你的工作态度太不认真了!经常拖延工作,不按时完成任务,给团队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这是一个消极的印象批评,直接指出了对方的不足和负面影响。
消极的批评可能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因此在使用消极批评时,应该注意措辞,避免过于尖锐和冲突。
2. "你的沟通能力有待提升!经常无视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自我为中心,给合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这是对个人沟通能力的消极评价。
通过指出对方的不足和困扰,可以促使对方反思自己的行为,并改进自己的沟通方式,以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文学概论印象式批评PPT
、
张骊莎 叶倩 庞海露 蔡伊淳
西方印象批评 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
印象批评的应用
印象批评评论
• 西方印象批评的 印象主义文艺思潮 渊源 西方现代人本义哲
学思潮和审美直觉 理论
• 西方印象批评的确立、发展
西方现代人本主义哲学思潮 和审美直觉理论
• 发端于20世纪20、30年代。认为只有 通过内心体验、直觉的方法,而非理 性科学的方法才能达到真正的实在,
——勒·勒迈特
《快乐王子》 王尔德
西方部分国家 印象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龚古尔兄弟、皮埃尔·洛蒂 德特勒夫·封·李利恩克龙、理查·戴默尔
王尔德
艾·洛威尔、希·杜利特尔
中国传统 印象式批 评
概念
文学批评是批评主体是一定的文学理论和观念为指导,按 照一定的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述, 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批评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中国印象批评举隅
• 李健吾评巴金《家》
vs
李健吾 巴金
• 李健吾评巴金《家》: • 然而这出长剧里面,最有力量的一个隐而不 见的力量,却是处处令我们感到的一个命运 观念。你敢说不是鬼使神遣吗?否则,二十 年前的种子,二十年后怎么会开花结果呢? „„第一次读完这出戏,我向朋友道:这很 像电影„„《雷雨》虽有这种倾向,仍然不 失其为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 长剧„„若作者多集中力量在主干的发展, 用人物支配情节,则我们怕会更感到《雷雨 》的伟大,一种罗曼蒂克,狂风暴雨的情感 的倾泻„„
• 品评者大多集作、赏、评于一身
印象批评之应用
• 印象批评的基本步骤 一、获取印象:以直观方法获取切身的感受和 印象,这种印象必须来自批评家的个人感受,包 含批评家对人生、对文学的独到发现和经验沉淀 二、整合感受:将初始印象加以提炼和升华, 从纷繁的感觉中摄取有冲击力的印象,合成一种 整体的审美感受 三、抒情描述:在批评过程中,批评家要用清 新活泼富于美感的语言描述自己对批评对象的鉴 赏和感受,表达自身对作品的情感和愉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徽音
李健吾对骞先艾《城下集》 李健吾对骞先艾《城下集》的评论
在对蹇先艾《城下集》 进行批评时,李健吾一 开始就将一个寂寞而又 忠实的灵魂呈现在读者 面前,通过鉴赏式的描 述使读者体味到作品的 真纯。
蹇先艾
பைடு நூலகம் 李健吾评叶紫的小说
在评论叶紫的作品时,李 健吾则及时捕捉对批评对 象的瞬间的直觉印象,一 如既往地谈体验、感受, 通过呈现他自己阅读后的 欣喜和收获引导读者去品 味作品的佳处。
李健吾评林徽音的《九十九度中》 李健吾评林徽音的《九十九度中》
在评林徽因的《九十九度中》 在评林徽因的《九十九度中》 时,李健吾比较典型地表现了 印象批评家的主体意识,全文 印象批评家的主体意识, 用三分之二的篇幅讨论关于自 己对人生的感想, 己对人生的感想,直到最后两 段才从中体会到女性作者隐隐 表达的对人类的同情。 表达的对人类的同情。
第三节 印象批评之应用
本节学习内容: 本节学习内容:
印象批评的基本步骤 获取印象 整合感受 抒情描述 中国印象批评举隅
一、印象批评的基本步骤
(一)获取印象
即以直观方法获取切身的感受和印象成为印象批评 的起点,这种印象必须来自批评家的个人感受,包 含批评家对人生、对文学的独到发现和经验沉淀。
获取第一印象的途径: 获取第一印象的途径:
叶紫
李健吾评巴金《爱情三部曲》 李健吾评巴金《爱情三部曲》
在评巴金《爱情三部曲》 时,李健吾的风格有所 变化,表现出较多社会 历史内容的渗透,显然 这来自五四运动的回声, 也正是中国现代印象批 评不同于西方印象批评 之处。 巴金
三、本节总结
从中国印象批评家的实践 中我们可以看到, 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印 象批评主张纯艺术或纯主 观地谈论作品, 观地谈论作品,但在实践 中并非完全如此, 中并非完全如此,批评实 践往往会冲破理论的藩篱 而获得更大的空间。 而获得更大的空间。
多用清新活泼富于美感的语言描述自己对批评对象 的鉴赏和感受,表达自身对作品的情感和愉悦。
二、中国印象批评举隅
印象批评家的批评实践是紧紧围绕对美的 感受展开的,这里以我国印象批评家李健 吾的评述为例,进一步体会印象批评的特 色和风格。
李 健 吾
(一)李健吾简介
李健吾(1906.8.17-1982.11.24),中国作家、戏剧家、文 艺评论家、翻译家、法国文学研究专家。山西运城人。10岁 起在北京求学。1921年入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中,翌年与同 学蹇先艾、朱大柟等组织文学团体曦社,创办文学刊物《国 风日报》副刊《爝火》,开始发表小说、剧本。1925年考入 清华大学,先在中文系,后转入西洋文学系。同年由王统照 介绍加入文学研究会。1931年赴法国留学研究福楼拜等现实 主义作家和作品,1933年回国,在中华教育基金会编辑委员 会任职。1935年任暨南大学教授。1954年起任北京大学文 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还曾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全国文联委员、中 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法国文学研究 会名誉会长、北京市政协委员。
解除各种束缚,包括抛弃先入为主的理性尺度,也 包括清除世俗的见解和烦闷、急躁等不良情绪,于 全神贯注之中获得阅读快感。
(二)整合感受
印象批评需要将初始印象加以提炼和升华,从纷繁 的感觉中摄取有冲击力的印象,合成一种整体的审 美感受。 整合感受包括简化印象、突出特征和整体提升等部 分。
(三)抒情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