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新统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精品教学课件
课下作业: 背诵《望天门山》 查阅作者其他作品 理解记忆中心思想
这节课,你有什 么收获?我们来 讨论一下吧。
课后作业
作业 内容
教材作业 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自主安排 配套练习册练习再见4来自请大声、有节奏的朗读古诗: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气势磅礴大气, 因此在“中断”“至此”两处 要加重语气,表达出开
阔之意。
5
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色?
• 天门中断楚江开, • 碧水东流至此回。 • 两岸青山相对出, • 孤帆一片日边来。
• 译文: 两岸的青山相对而立,陡峭 险跋;向远处望去,一叶孤 舟从水天相接之处飘来。 • 赏析: 这两句诗构成一个整体,最 终使整首诗构成一幅优美的 画面。句中的“出”字具有动 态美,而最后结句中的“来” 呈现出一种由远及近的感受。
8
中心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游历天门山 时所看到的美景以及长江流淌时 的辽阔,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 人生态度和对大自然的欣赏和热 爱。
第十七课
古诗三首
目录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
2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 门 山
3
李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 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青莲镇 ),唐朝伟大 的浪漫主义诗人,著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 《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 《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 李白所作词赋,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 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后世誉为“诗仙”,与诗圣 杜甫并称“李杜”。
三级上册语文课件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人教部编版
•
4.作者用了几乎两章的篇幅,把素芭 放置到 比社会 环境温 暖得多 的自然 环境中 ,在这 里,素 芭不仅 是美好 的,还 有着无 言的快 乐。侧 面的烘 托让素 芭的形 象更为 动人。
•
5.反面的衬托同样是塑造素芭形象的 一个手 段。素 芭身边 的人们 可以用 话语交 流,他 们是一 群极为 普通的 劳作者 ,包括 帕勒达 帕,可 是他们 对素芭 的表现 却显得 极为冷 漠和麻 木。
•
2.只有懂得舍与得,才不会被利禄牵 扯而过 度奔波 劳累; 一个人 只要能 够自得 其乐, 即使有 所失也 不会为 此不快 乐;一 个人只 要拥有 高深的 道德修 养,即 使没有 官位也 能内心 平静轻 松。
•
3.文本中不断提到“大自然”,在充 满了诗 情画意 的大自 然面前 ,在可 爱温顺 的小动 物面前 ,素芭 没有任 何交流 的障碍 ,她甚 至能比 常人更 为轻易 地表达 自己。
[唐]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
1.体会本 课切中 要害、 深入浅 出的说 理特点, 学习这 篇文章 的表达 方式, 品味本 文的语 言特点 。找出 文中典 型的语 句,归纳 其特点 ,尝试 从表达 目的、 听众的 感受角 度品评 其表达 效果。 阅读时, 还要注 意思考 ,理解 这篇文 章的针 对性和 现实意 义。
•
6.整个事件的过程中,素芭只有独自 流泪伤 心,得 不到任 何关心 ,唯一 的所谓 的好友 帕勒达 帕只是 专心致 志地钓 鱼,丝 毫没有 离愁别 绪,反 倒是漫 不经心 地证实 了这个 噩耗, 给了素 芭更大 的打击 。
至
至于 至今
ɡū fān
孤帆
孤独 帆船 孤单 风帆
最新统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精品教学课件
江
开
碧
词语解释:
水 东
至此:意为东流 的江水在这转向 北流。
流
回:改变方向。
至
此
回
新知讲解 根据注释,说一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天门中断楚江开: 浩荡东流的长江在冲破天门奔腾而去。 碧水东流至此回: 夹江对峙的群山激起了江水一片回旋。
中断:从中间断裂开来。开:撞开。
两 岸 青
词语解释: 两岸青山:分别指 东梁山和西梁山。
同学们,再见!
3.回:回旋,指江水的流向在这里有一个转折。
查一查
望---- 看,往远处看。 开---- 断开。 至---- 到。 此---- 这里。 回---- 回旋。 孤---- 单独。 帆---- 船。
天 门
词语解释: 楚江:即长江。因为 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
中
所以叫楚江。
断 楚
中断:指东西两山之 间被水隔开。
●天门山:位于 安徽省和县与 芜湖市长江两 岸,在江北的 叫西梁山,在 江南的叫东梁 山。两山隔江 对峙,形同天 设的门户,所 以叫“天门”。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 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 为“李杜”。
代表作品有《望庐山瀑布》 《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 《早发白帝城》等。
【注释】 1.天门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两山夹江对峙,像
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由此得来。 《元和郡县志》卷二八江南道宣州当涂县:“博望山, 在县西三十五里,与和州对岸。江西岸曰梁山,在溧阳 县南七十里。两山相望如门,俗谓之天门山”。
2.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于楚国,所 以叫“楚江”。
创作背景
李白25岁时第一次离开 自己的家乡前去洞庭湖游览, 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船沿着 长江顺流而下,看到了长江 两岸的风景,被眼前雄奇秀 美的景色吸引住了,于是写 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 《望天门山》。
部编版人教版三上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2课件
[唐]
李白
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中断楚江开,
楚江:即长江。 长江中游地带在古 代属于楚地,所以 叫楚江。
天门中断楚江开 浩荡东流的长江, 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出。
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
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的 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
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碧水东流至此回。
机盎然。
一叶孤舟乘风破浪, 从日边驶来。
“孤帆一片”以背景的形式显现“孤帆”“高
大 ”“日边”写出长江远景浩瀚迷茫,一个“来”字,
又给远景注入了活泼新鲜的色彩,使画面马上活跃起来。
望天门山
[唐 ]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此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和壮丽的天门山,有一种豪
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表达了作者对
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歌颂。
你觉的诗句中那个字用的最妙,为什么? 我觉得“____”用的最妙,因为头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____,让我感受 到了__________,所以觉得妙。
我觉得“出”字用得最妙,因为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让我感受 到了天门山的雄伟和作者人的喜悦,所以觉得妙。
回: 1.回旋(xuán) 2.回转,改变方向
3.返回
碧水东流至此回。
碧绿
垂柳的色彩——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莲叶的色彩——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楚江的色彩——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碧水东流至此回
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里被激起回旋。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人教(部编版)
1.教学重点
-诗句理解:学生能够理解《望天门山》诗句的含义,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中的自然景观描绘。
-生字词汇掌握: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如“天门”、“中断”、“楚江”等,并能够正确书写和使用。
-韵律感知:学生能够感知古诗的韵律美,通过朗读和背诵,体验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其次,关于教学难点和重点的把握,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对生字词的讲解和运用还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学生词汇运用的指导,让他们在实际语境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我注意到有的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下次的讨论环节增加一些互动性强的活动,鼓励学生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望天门山》的内容和诗歌描绘自然美的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探索诗歌的奥妙。如果有任何疑问,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望天门山》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首先,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意境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在讲授诗句时,我尽量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然而,如何让三年级的学生更好地领悟古诗的深层含义,仍是我需要思考的问题。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望天门山》这一古诗。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有没有见过壮丽的山河景象?”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李白是如何描绘自然之美的。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课文介绍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课文介绍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诗,被选入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教材,位列教材第六课。
这首诗描写了天门山壮美的景色,表达了作者豁达、豪放的情怀。
此诗前两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描绘了天门山和长江的雄伟景色。
楚江汹涌,冲断了天门山,使得江水向东流去,这里的水流回旋,波澜壮阔,景色十分壮观。
后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则表现了作者对未来的期望和壮志豪情。
两岸的青山仿佛在迎接出海的航船,孤帆从太阳那边驶来,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和期待。
这首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描绘,展现出大自然的壮美和无限可能。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课件
45岁·梦游天姥吟留别
49岁·静夜思
53岁·独坐敬亭山
54岁·秋浦歌
54岁·赠汪伦
57岁·永王东巡歌
59岁·早发白帝城
望天门山 [唐] 李 白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①白帝:白帝城,现重庆奉节②江陵:湖北荆州
①
②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想一想: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2)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3)读一读:读出诗人的心情。
5岁·迁居江油
18岁起·往来于旁郡
25岁·扬州
27岁·安陆成家
30岁·终南山干谒无果
32岁·返回安陆
35岁·长安献诗42岁·玄宗召见45岁·赐金放还
56岁·入幕永王
58岁·流放夜郎
62岁·客居当涂
25岁·望天门山
25岁·望庐山瀑布
28岁·送孟浩然之广陵
32岁·行路难
36岁·将进酒
43岁·清平调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唐] 李 白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
-在自然美的描绘与表达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自然,通过仿写、创作等方式,培养学生运用修辞手法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望天门山》这一首古诗。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观察过美丽的自然景色?”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人如何通过文字描绘自然之美。
3.发展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其形象思维、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升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提升审美情趣和品味。
5.增强学习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形成长期的学习兴趣。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描绘自然景色”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诗句。
(4)写作技巧的运用: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诗句描绘自然景色,提高写作能力。
举例:《望天门山》中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运用了对偶和意象的修辞手法,表现出壮丽的自然景色。
2.教学难点
(1)诗句内涵的深入理解: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诗句背后的深层意义和诗人情感,需要教师引导和讲解。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备课教材解读 文本细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备课教材解读文本细读《望天门山》文本细读碎思二则在金文伟教授的指导下,我对汉字学与古诗教学的关系有了一点新的思考,于是选择李白的《望天门山》体现我的思考。
这首古诗人教版教材编排在三年级上册,长春版编排在四年级下册,语文版编排在五年级上册。
我以四年级学生的实际学情作为备课的依据。
碎思一:关于解读中争议较大的三个问题确定了执教内容,才发现这首诗不好教,最主要的原因是关于这首诗的文本细读争议太大了。
比如:1.李白之“望”,立脚何处?是“孤帆”上还是江岸边的某处?2.“至此回”的“回”是“回旋”还是“回转,改变方向”?3.“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孤帆”是李白乘坐的船还是李白所望之船?经过文本细读,请教有关专家之后,我对这三个问题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第一个问题:要分清观察点是“孤帆”上还是江岸某处,必须从作品本身研读,寻找答案,而真正的名作,对模糊的境况,往往在材料的组合和结构安排上,是有暗示的。
这首诗也有“草蛇灰线”,但“不在千里之外”(金圣叹语)。
这个暗示,应该是“两岸青山相对出”。
两边的山景不断地扑入眼帘,只有舟行水上才会有这个感觉。
第二个问题:“回”解释为“回旋”,是楚江水撞击天门山产生的漩涡,是不对的。
理由有二,一是“至此回”在传世的两种宋本(蜀刻本和当涂本)中,都作“直北回”,这应是诗的原貌,“直北”两个字因为形近被误写为“至此”。
二是《舆地志》记载,“博望、梁山,东西隔江相对如门,相去数里,谓之天门。
”既然“相去数里”,可见这里江面并不窄,江流在此不可能形成如瞿塘峡口那样的回旋。
第三个问题:关于“孤舟”的解读。
诗题叫“望天门山”,可见“孤舟”是李白望见他人乘的小船。
如果“孤舟”是李白坐的船,那诗题中用“望”就不恰当了。
再结合李白诗作的特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他的诗作想象奇特、大气磅礴,但道的大多是“眼前景”,妙就妙在“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所谓“意新语工”(梅尧臣语)是也,但并不隐晦、难懂。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课件(共20张PPT)
突出,出现。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孤
单独、一个。
两岸青山相对耸立,一叶孤舟乘风破浪 ,从水天相接的天边驶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 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 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 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 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 “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诗意小结:
天门山从中间割断,引奔腾的长江水从 这里通过,清清的江水奔腾东流,在这里被 峭壁阻隔而回旋激荡。雄奇秀丽的天门山夹 江对峙,拔地而起,在铺满红光的江面上, 帆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轻捷而来。
聪明的你找找看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碧水 青山 白帆 红日
从这些景物中,你能看出李白大 概是在什么时候“望”天门山的 呀?
是在早上或者是傍晚。“红日”
诗人在描画这幅画时,是以什么景物为主 体的?其他景物起什么作用?这些景物衬托 了天门山怎样的景象?
诗人以天门山为主体,其他景物起衬托 作用,这些景物衬托了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 象。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 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 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 来。风景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地展开。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清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朗读这首诗时,一定要感 情地读出“磅礴,雄浑,充满 阳刚之气。”
本诗描写了天门山的美景, 令人回味无穷。
望----看,往远处看。 开----断开。 至----到。 此----这里。 回----回旋。 孤----单独。 帆----船。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PPT课件
天天 学习
望
望 天 门 山 人
教
天 门 部
编
版
授 课三 年 老 师 :
版 级部语
编 版 三 年
文
上
册
课
件
XXX
山 级
语 文
3 课文赏析
2 课文知道
4 课文总结
第一部分
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 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 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 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 喜交友。代表诗作收集在《李太白 全集》里。
高高的天门山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 碧绿的江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 江面上一叶孤舟从日边驶了过来。
第三部分
课文赏析
课文赏析
1.文章的每一联分别写了什么?
答:本诗第一句中写出了天门山的山势奇险; 一、二句中“开、回”二字写出了长江冲决一切奔腾向前
的水势; 二、三句中“碧、青”写出了水和山的颜色美。尾句写帆
第二部分
课文知道
课文知道
望天门山①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②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①天门山:今安徽省东梁山 与西梁山的合称。两山隔江 相对,像天然的门户,所以 叫天门山。
②楚江:即长江,长江中下 游地带在古代属于楚地,所 以叫楚江。
课文翻译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船与日落的奇观。
课文赏析
2.诗句中有哪些动词?有什么作用?
答:这首诗通过断、开、流、回、出、来,这六个动词, 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天门山壮观的美景。
小学语文人教三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字体眼演变过程,我们所看到的的是他的楷体写法。
谁愿意来分享书写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跟老师一起书空字体。
自己试着在本子上写一个“断”字。
3.如果说天门山是被从中砍断的,那砍断它的利斧是什么?
楚江
从注释中,我们知道楚江就是就是现在的(长江)
能将山从中劈开的楚江,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
生:齐读古诗
师:高高的山,汹涌澎湃的水正如李白远大的理想,广阔的胸怀!再读: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四、熟读成诵
1,听音乐,想画面,进入诗境感受诗人的情思,齐读
2.水冲山开,山挡水回,青山伸出手臂迎接你,更有那一片白帆远远奔你而来,李白不自禁地吟到,女生——(填空背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课题
望天门山
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这首诗是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对景色的描绘,赞美神奇壮丽的大自然的同时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对未来的憧憬。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本诗已有些印象。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甚至连诗中的一些字都不认识,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对于诗意及蕴含的道理就更不明白。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方面的学情,
结合本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即在理解诗句想象画面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课件(共16张PPT).ppt
水 东
至此:意为东流 的江水在这转向 北流。
流
回:改变方向。
至
此
回
新知讲解 根据注释,说一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天门中断楚江开: 浩荡东流的长江在冲破天门奔腾而去。 碧水东流至此回: 夹江对峙的群山激起了江水一片回旋。
中断:从中间断裂开来。开:撞开。
两 岸 青
词语解释: 两岸青山:分别指 东梁山和西梁山。
相对出:相对着突出来。 日边来:从日出的方向驶来。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运用“借助注释, 理解诗意,想象画面”的学习方法, 欣赏了李白笔下天门山壮丽的景色。
创作背景
李白25岁时第一次离开 自己的家乡前去洞庭湖游览, 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船沿着 长江顺流而下,看到了长江 两岸的风景,被眼前雄奇秀 美的景色吸引住了,于是写 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 《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山
相对:互相对峙。
相
出:突出;出现。
对
出
孤
帆 一 片 日
词语解释: 日边:太阳落 下的地方。 一片:一张, 一叶。
边
诗的大意:
来
一只孤独的小舟从
太阳落下的落下的
地方飘来。
新知讲解
根据注释,说一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两岸青山相对出:诗人欣赏着青山相对而出的奇观, 孤帆一片日边来: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出的方向驶来。
●天门山:位于 安徽省和县与 芜湖市长江两 岸,在江北的 叫西梁山,在 江南的叫东梁 山。两山隔江 对峙,形同天 设的门户,所 以叫“天门”。
最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优质课教案
最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初读三首诗,学习《望天门山》中的生字、词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说“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等诗句的意思。
2.背诵并默写古诗,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诗中的生字,并用自己的话说说“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等诗句的意思。
难点背诵古诗,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你们已经会背很多古诗了。
今天,我们举行一场小组背古诗比赛,看哪个小组背得最多。
(生背) 2.看来,同学们会背的古诗还真不少。
今天,老师又为你们准备了三首古诗,一起来听一听,读一读。
然后说说你读完古诗后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3.播放三首诗,学生跟读。
(学生交流)4.教师小结:这三首诗都是写景的。
5.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首古诗。
(板书:望天门山)释题。
望:看,往远处看。
天门山:今安徽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
东梁山在今芜湖市,西梁山在今马鞍山市,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
二、合作交流,理解诗意1.生读古诗,理解诗意。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指导学生书写:断、楚、至、孤、帆。
(3)在熟读诗句的基础上,利用工具书或书中的注释,简要说说诗句的意思。
(4)圈画出自己不懂的诗句。
2.合作交流,理解诗句的意思。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生相互交流,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2)说出自己不懂的词语、诗句,相互讨论。
三、强化诵读,感悟诗情1.指名个别朗读,小组诵读。
2.教师示范读,课件播放并配上诗句的图象,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1)根据诗意,并结合课件画面,想象诗中的景色。
(天门山隔江对峙,长江水浩浩荡荡,奔流而下,被峭壁阻隔回旋激荡。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驶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在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 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 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相 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作者介绍
作家名片:李白(701—762),字 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 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主要作品:《蜀道难》《状元成才路将进酒》 《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 体,上句写远望天门山所见的雄 姿。下句则点明“望”的立脚点 是“日边来”的“一片孤帆”。 描绘出了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 靠近天门山的情景。
结构梳理
天门中断 楚江开
长孤
望 天 碧水东流
山水相映 江 帆
至此回
灵乘
秀风
门
浩破
山 青山
相对出 状元成才路 以动写静
荡浪
孤帆
日边来 状元成才路
PPT素材:/sucai/ PPT图表:/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PPT课件:/kejian/ 数学课件:/kejian/shu xue/ 美术课件:/kejian/me ishu/ 物理课件:/kejian/wul i/ 生物课件:/kejian/she ngwu/ 历史课件:/kejian/lish i/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两 岸 青 山 相 对 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为什么李白不说“两岸青山相对立”而说“两 岸青山相对出”?
本句诗写远望天门山所 见的雄姿,这里的“出”字 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 态美,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 行途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 而且寓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诗的三、四两句有什么联系?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创作背景
李白25岁时第一次离开
自己的家乡前去洞庭湖游览,
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船沿着 PPT模板:/moban/ PPT背景:/beijing/ PPT下载:/xiazai/ 资料下载:/ziliao/ 试卷下载:/shiti/ PPT论坛: 语文课件:/kejian/yuw en/ 英语课件:/kejian/ying yu/ 科学课件:/kejian/kexu e/ 化学课件:/kejian/huaxue/ 地理课件:/kejian/dili/
状元成才路
断开而成为东西两山,借山 状元成才路 势写出了水的汹涌。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第二句诗中的“回”字有什么作用?
一个“回”字,把 江水翻滚抛掷、变化无 穷的状态全表现出来了, 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突出,出现。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孤
单独、一个。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两岸青山相对耸立,一叶孤舟乘风破浪 ,从水天相接的天边驶来。
长江顺流而下,看到了江
两岸的风景,被眼前雄奇秀
美的景色吸引住了,于是写
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
《望天门山》。
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读准字音。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 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天门中中断断楚楚江江开,
从中间断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状元成才路
雄伟的天门山 状元成才路 被长江拦腰劈开,
碧绿的江水东流到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此,回旋澎湃。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天门山是什么样子的呢?水又是什么样子的?
高大雄伟,陡峭险峻
碧绿清澈
第一句诗会让人联想到什么景象?
这一句诗让人联想到天 门本来就是一个整体,阻挡 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 涛的冲击,“天门”才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