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真爱的理解—对亲人的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对真爱的理解—对亲人的爱
心灵游医
爱是一种主观感受,当我在写这个话题时,就已预见到艰难险阻。每个人都会用自己对爱的感受来审视我所说的。
关于爱的研究,是心理学界最艰难的课题之一。爱分成许多种:肉体之爱、精神之爱、亲人之爱、完美的爱、不完美的美。这里给出一个相对完整的定义: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通俗点说,真爱一个人,就是让彼此身心更加美好的意愿,爱得有多深,这个意愿就有多强烈。
这里我需要对心智成熟,作一番解释。心智的成熟,不是体现在社会上风声水起,游刃有余,社会人趋炎附势、阳奉阴违的成熟实为个性的丧失,心灵的萎缩。真正的心智成熟是对世界与人有一个客观而又积极健康的理解,是能够脱离自我的感受与情绪去审视人事物,是对真善美有着敏锐的把握与积极的追求,是对他人及自己的内心世界有着深沉的体恤与尊重。
如果一定要给心智成熟固定一个判断的标准,那心智成熟者最起码得有人文关怀,有能力在心灵层面与他人保持良好的沟通、互动。而这种素养的具备,往往与学历高低并无多大关系。心智的成熟更多体现在对文、史、哲、心理心灵类书籍的阅读吸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并贯穿整个人生。
以上对于爱的定义,会让很多人不可思议,真爱和彼此心智成熟有什么关系?我们来解析这样一种爱的定义出发点。
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要与自己好逸恶劳的本性做斗争,要战胜拖延懒惰,要坚持不懈,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本能的畏惧麻烦,因为这种畏惧我们体现形式为懒惰。环首四周,我们可以看到自己乃至别人在拖延与沉溺中消耗着整个生命,我们太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了,可我们无力坚持,最初的努力与激情总是在贯彻三四天后,轰然倒下。
我们甚至有这样一种共识:堕落起来特别快,恢复积极健康的生活特别不容易。比如我们易赖床、贪吃、贪杯、好色,放纵自己。但要我们戒断这些是非常困难的,明明知道怎么做对自己有好处,可就是控制不住。
于是,我们经常羡慕那些行动能力强的人,夸他们有毅力。通常,把这种能力称之为自律精神。懒惰可以称之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原罪,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时时刻刻被懒惰这种本性牵扯,而能否调动对抗懒惰的有力武器——自律精神,源自于你有没有爱的发心!这种爱包括对人也包括对己。这种爱往本质上追溯恰恰是心灵层面自我完善的意愿!
大致是这样一条逻辑链:因为对人或是对己的爱——我们产生自律精神——战胜懒惰——实现自我完善。沿着这样一条爱的理论脉络,审视一下我们的亲人之爱、对自己的爱乃至于后面提到的两性之爱。
亲人之爱
父母对子女的爱,因为其特别真诚与无私,在自律上体现的特别明显,可以轻松的控制自己把最好吃的留给孩子;可以为了孩子放弃与第三者的恋情,维持一个完整的家;可以换掉自己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放孩子喜欢看的。诸如此类,数不胜数。
还记得前些年在武汉有一位暴走妈妈陈玉蓉,是200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55岁时患有重度脂肪肝,然而为了割肝拯救患有先天性肝脏功能不全疾病的儿子,风雨无阻每天暴走10公里。7个月的暴走陈玉蓉的体重由66公斤减至60公斤,脂肪肝也消失了,医生连称“简直是个奇迹”,这当真是一场命运的马拉松。我可以肯定,这位母亲对自己的身体健康都不会这样上心,然而为了儿子,却可以以让人无法想像的毅力完成不间断的暴走。为了孩子,大人们可以作出种种不可思议的牺牲,这种强大自律能力的形成,若没有爱,是难以想像的。
举出这个例子,我是想说明——爱正是自律的根本源动力!
同时,我们会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父母给孩子好吃好玩,只要是孩子提出的要求,几乎是不加思索的满足,也为孩子牺牲了自己很多时间、精力、私人的乐趣,他们是爱孩子的,他们也因为这种爱,激活了个人的自律精神。然而,这一类的父母往往有一个特别明显的问题,从不关心孩子的精神成长。比如,很多培训机构教育父母,如果想更好的教育孩子,父母是要拿起书本重新学习的,父母自己的精神有了成长,心智进一步成熟,孩子才会有相应的提高。然而,对孩子的爱所升起的自律精神,在这里却卡了壳,这些父母看不进去那些对他们来说晦涩无聊的心灵类书籍,也无法做到和孩子心平气和平等的交流,他们在孩子面前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甚至把工作中,夫妻之间的气撒到孩子身上,他们在这个层面,完全失去了自律精神。
在这里,我们回首关于爱的定义: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我们可以看到,大人们此刻口口声声说爱孩子,可是却不愿意学习,不愿意在心智上自我完善,他们缺乏这种自我完善的意愿,因此,对孩子的爱所激起的自律精神仅仅有限的停留在物质满足、自我喜好控制上,在对孩子帮助最大最为重要的心智成熟层面,大人们本质上没有这个意愿或者是根本认识不到,他们自己不愿学习和成长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除此之外,爱与不爱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在于当事人的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的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爱。
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对孩子的种种好是当前的意识思维,其潜意识思维可能是希望孩子光宗耀祖,希望自己在与其它家长比较的时候脸上有面子。还有的家长一门心思按自己认为的好去要求孩子做到,顺着他指定的轨迹和方向成长,如果孩子表现的不配合,甚至是抗拒,家长就表现出令人吃惊的沮丧和愤怒。这种家长要么掌控欲特别强,要么把自己未完成的夙愿强行施加在孩子身上。这就是家长的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不一致的典型情况。
我们如果真爱自己的孩子,其核心体现是促进孩子的心智成熟,而促进孩子的心智成熟,必然要求父母自身有着心智成熟的前提,这就要求父母足够自律,能够随着孩子的成长持续
学习,通常情况下,在孩子的幼儿或少年时代,我们还能在精神世界勉强辅导孩子,自青少年时代起,我们会感觉越来越吃力,孩子的智识成长让我们越来越力不从心。这个时候如果父母自己能持续在精神世界有所成长,则亲子关系依然能保持朋友般顺畅的交流。遗憾的是,这种学习,很多父母视若畏途,他们会以工作繁忙等等理由,渐渐拉开了与孩子在智识层面的距离,如果知识不对等心的距离就开始产生。事实上,就婚姻家庭来说,其核心意义之一,正是陪伴孩子并促进自我的成长,这也是每一个成人弥足珍贵的自学校以后的第二次学习成长机会。
当然,大人们表面上都有意愿促进孩子全方面的成长,但一个爱的意愿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无法付诸行动,我们称之为你没有爱的意愿,无法形成真正深远的自律精神,从而无法去完善和提升自己的心智成熟度,最终的结果,你虽然爱你的孩子,但是你自己没有能力让你的孩子心智成熟,我们称你为没有爱的能力!我们甚至会认为你根本不爱你的孩子,这就是整个由来。
在对孩子的真爱上,我们已经可以看见,在物质财富上,在省吃俭用上,在自我牺牲上,很多家长都做得很好,唯独最能体现对孩子真爱的心智成熟关心上,我们或者根本意识不到或者没有强大的意愿去完善自己以促进孩子心智的成长。
对家中老人的爱也是一样的道理,物质上的满足常常让我们感觉尽了孝心,给家中老人打电话你会觉得无话可说,过年在一起,不是低头手机族就是电脑族。你甚至没有耐心听完老人的唠叨嘱咐,因为精神世界的代沟,与老人的谈话你觉得索然无味,老人给你带上的大包小包,你也觉得城市里都可买到,不耐烦的强行放下——你无法理解老人那颗能为你做点什么的心。若爱自己的父母,要会陪他们聊天,要有方法去交流消除成长过程中与父母建立的隔阂,要能关怀老人内心的不安与恐惧——眼看着多年的同事一个一个离开人世,他们内心是有不安的。甚至于在老人的弥留之际,你多少得懂一点临终关怀,让其走得心安。这一切的一切,无不需要你付出心智上的努力,那些物质上的满足给予也许是安慰了你自己,与这些精神上的关怀比起来,该有多苍白?
这次回家过年,听老妈说起一男同事,约六十左右,在一次散步中,对老妈有一番长长的倾诉,所诉说的,正是自己内心深处的愧疚和不安。他的老娘在农村一辈子,老来无所依靠,就拿一生的积蓄二万元钱来投靠这个儿子,进门,就把钱给了儿媳妇以示诚意。然儿媳妇嫌弃老人身上的那股老人味道,坚决不同意同住一屋。退而次之,住家里的储藏室该可以吧?还是不行。再次之,他们开的有个餐馆,安置餐馆厨师所租来的房子,住在那里可以吧,每天吃些客人剩下的饭菜可以否?依然被冷漠的拒绝!在磕磕绊绊相处的日子中,母亲意识到儿子的难处,自觉的重回农村了,那一生的积蓄二万元钱,自是无要回的可能。回去后三个月,病逝!
可以想像这位六十岁左右的儿子,内心该有多痛苦。对老妈说到最后,已是眼泛泪花,不停唠叨,“实在是太难受了,实在是太难受了,你是我以前的老同事又不爱传闲话,只能对你说说,我好过些......”不要去轻易谴责那位儿媳,她如今也是做外婆的人,我看见了她也认得她,一脸的和蔼可亲,也许是早些年的积怨化作解不开的心结,演变成今天唯独对年老婆婆的冷漠无情。
老人们心中都有这样那样的不安与纠结,若真爱他们,要有足够的能力进入他们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