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主题征文三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主题征文三篇
读书主题征文三篇
向死而生--《活着》
“世界上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也没有一个人生是能够替代的。”读完《活着》这本书,也许向死而生才能诠释活着的真正意义。
拿到这本书时,我在坐车回家的路上,回家的心情和天气一样总是阳光明媚的,那年我高三,正处于忙碌而又紧张的学习当中,捧着这本书,就像捧着一块宝,一个小时颠簸而又遥远的路程,我静静地翻看着这本书,这条路愈走愈远,离家也越来越近,只是慢慢地,我感觉天变暗了,连大地仿佛都在哭泣。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福贵又拉着老牛在田埂上慢慢的走着,只是我却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位老人,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本是一名游手好闲的富贵少爷,却落得中途落败的悲惨境地,此刻我的心情没有同情,只有深深的厌恶。农民生活的他终于过上了可以依靠双手辛勤耕耘的日子,却不料拿着两块银元走上了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路,饥饿、寒冷和死亡,我庆幸,他选择了活着,只是这一活,却是与母亲的天人两隔,这一走,不知是错过了多少换不回的时光,他该变了,我这样想着......
生亦何哀,死亦何苦。龙二作为文中的大反派,终于得到了该有
的惩罚,我心心念念着,期待给福贵一个好的生活,尽管这只能算是勉强凑活的日子,但我想福贵儿女双全,至少他还活着,他还很幸福。好景不长,他的儿子走了,突如其然地走了。直到现在我清楚的记着,自己一个人坐在车上,听不到旁边的欢声笑语,更听不到外面欢快的鸟叫声,读到那的时候,我记得是哭了很久,眼泪止不住的流。挣扎了好久,我忍不住好奇心慢慢翻看。凤霞走了、家珍走了、二喜走了,我平静地看着眼前的一切,我想无论如何,苦根与福贵这对祖孙也不可能被写死了吧,终是抵不过一颗豆子和作者的一根笔,只剩下了福贵一人......
等我下车时,天色已经真的黑了,阴暗暗的,整个世界都仿佛没有了光亮。活着活着,到底什么是“活”?又为了什么而“活”呢?疑惑萦绕在我耳边,一刻也没有停过。
曾经看过一句话:“世界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历经千辛万苦,却依然笑对人生,这不仅是福贵更应该是每个人都应有的状态,《活着》正因没有脱离每个人的生活而更加可贵,更让人读懂了那句“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生命的离开,没有人能左右。福贵坐在有庆坟前自言自语的画面,我到现在都好像是看的清清楚楚,这种无法承受却必须到来的分别,谁能不心痛,但谁也不能一蹶不振,沉陷不拔。
我也曾想,剖开伪装,真诚面对,可世界报以冷笑;我也曾想,多看些语录,多看些生存法则,挤满收藏夹,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想有很多人想过,了无牵挂,纵身跃下,一了百了,事实上有很多
人也真的这样干了。可生命唯一,人也唯一,就像福贵,他若不活,便连蛇鼠虫蚁、下里巴人都没有任何区别了。我转念一想,这终究是自己的人生,别人怎么看你,和自己毫无关系,自己怎么活,也和别人毫无关系。活着这条路,走下去会很苦很累,但是不走会后悔,路边没有鲜花盛开,没人鼓掌,没人助飞,也要学会自己坚强。
生而为人,向死而生。只因如今岁月静好,却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尊重生命,不只是为了自己,更是致敬如今在疫情中为我们奔赴前行的人,我们每个人都是福贵,站起来就是中国的脊梁;可也有人就像是凤霞、有庆、苦根,我们只是被困在家里,他们却永远困在了冬天。疫情之下,我们看到了钟老、看到了英雄,更看到了每个中国人与生命的顽强抗争,活着,活下来,活下去,活的精彩、活的有意义,毕竟每一条生命构成了祖国的子民,待到哪日春暖花开,疫情尽散,华夏黄土人山人海,才是山河无恙,国泰民安。
生死需要用一辈子去思考和领悟,而恰恰这两样东西我们都无法选择。我想起一首诗歌:
生命来来往往
来日并不方长
为了我所在意的人活着
为了重获一段新征程活着
为了迎接一份铭心的期盼活着
为燃烧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活着
为照亮你我每一次前行的夜路活着
为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不再遗憾活着
我只便活着
归途中的阿圆家
翻开杨绛先生的散文随笔《我们仨》,距离上次已是两年后。那是高一下学期,我学习了杨绛先生的《老王》这篇文章,感受到杨绛先生运用生活小事就突显出普通人物质朴性格中的光彩。我喜欢她的语言风格:平淡而有味,所以想感受她笔下的单纯温馨,一个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家庭。
再次与它相遇,我选择先从书末看起。杨绛先生的一句“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就把女儿、先生相继离世,独留她一人的孤独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是杨绛先生并不认同他们的离开是永恒,只是将它称为失散,轻易地失散。她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中的客栈而已。”她不知道精神上的家在哪里,她在寻觅归途中真正的阿圆家!
《我们仨》这本书,杨绛先生将它分为三部分进行讲述。在第一部分中,杨绛先生用了很短的篇幅去写,她把钟书将自己留在荒郊野地里,他却不知所踪的梦讲给丈夫钱钟书听,但钱先生说她只是做了老人的梦,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我想,杨绛先生将这部分放在文首,是为今后家的破碎埋下伏笔,让读者提前代入情绪,跟随她的脚步,站在她的视角去体会她的生活。
第二部分尽管没有第三部分的篇幅长,但是它却被分成了三个小节,将每一个转折都点了出来。在第一小节之前,杨绛先生再次提到
这是个“万里长梦”,将女儿丈夫的相继离世看作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一样。在这一部分里,她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从钟书先生被不知名的人带上不知去哪里的车,到越漂越远的船上开始,到那一叶小舟再也无法看见为结束。在这段时间里,杨绛先生相继经历了家庭的相聚和相失,她就像瞬间变成了家里的支柱,同时照顾女儿和丈夫,奔波于船和客栈之间。谁能想到当时她已是八十六七的高龄了?
她也曾迷茫过,在圆圆住院之时,正是第三小节,古驿道相失的开始,她在文中写到“驿道上铺满落叶,看不清路面,得小心走”,她利用情景交融的手法,突出刻画了其当时的迷茫、不知前方的路怎么走下去的心境。我可以看出杨绛先生对于女儿的病痛是无能为力的,正如文中所写,夜晚,杨绛先生回到客栈后,她的灵魂就幻化成一个梦。她的梦跑到了一所小小的平房,进了阿圆的病房,像小时一样依偎着她,抚摸着她,在阿圆痛苦的时候,杨绛先生无法向医生询问病情,更无法安慰她,就像一个影子“十足的无能”。杨绛先生在文中提到她的梦很疲劳,她天天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黄叶,一步步小心地走,没完地走。在第二部分末写着: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了,只是我的客栈而已。看到这里,我很是触动,曾经相亲相爱的家庭,如今支离破碎,只余她一人,欢乐不复从前,无论身处何地,都像是冰冷冷的客栈。
原本《我们仨》是他们一家约定好每人写一部分装订成册的,但未开动,便物是人非了,只得杨绛先生一人回忆他们一家三口,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