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化的发展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尝试阶段(1983年以前):少数企业开始了会计电算化的试验工作,做一些理论研究和实验准备。在某些单项会计业务上实行电算化,最为普遍的就是工资核算的电算化。 自发展阶段(1983-1989年):国务院成立电子振兴领导小组,全国掀起计算机应用的热潮,全国14%单位开展了会计电算化工作。但由于在宏观上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与管理,在基层缺乏各种配套的组织管理制度和其他控制制度,采用工程化方法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和开发的软件很少,多数是低水平重复开发和各自为政。 计划发展阶段(1989-1994年):1989年12月,中国财政部发布了《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明确了以财政部为中心的会计电算化宏观管理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各地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加强了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管理,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发展规划;主管部分组织开发、推广的会计软件取得卓著的成效;会计软件已经向通用化、规范化、专业化、商品化方向发展,初步培养和形成了一支力量雄厚的会计电算化队伍。 普及阶段(1994年至今):1994年6月,中国财政部相继颁发了《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商品化会计评审核算准则》、《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关于大力开展会计电算化培训工作》等法规和通知。同时对会计电算化的制度做了全面、系统的更新。 3.会计信息化时代 1981年《会计研究》第四期发表的《成立会计电算化研究会倡议书》等几篇相关文章拉开了我国会计电算化研究的序幕。会计电算化强调的是对传统会计处理手段的电算化,学者胡仁昱就在其著作中认为如果仅仅是把计算机当作快速运转的工具,追求如何模拟手工会计处理流程,替代手工处理方法,减轻劳动人员强度,这样并未从更本上提高财会信息质量,忽视了应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去改造传统会计,在企业管理控制和决策支持方面的功能较弱,也难以促进财会科学的发展。李素真在其文献中也指出,“会计信息化”这一提法源于传统会计已无法适应信息化社会和现代管理的发展这一客观现实。传统会计的组织工作及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和运用主要由财务部门把握。财务部门的工作非常专业化,与其他组织没有紧密的联系,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与外部信息系统缺乏交流。这种状况不适应现代管理一体化,集成化的要求。 进入本世纪后,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建立网络化的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会计信息化,已是许多实力型企业参与竞争和图谋发展的现实呼唤。会计信息化是信息社会的产物,是未来会计的发展方向。会计信息化不
仅仅是将计算机、网络、通信等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合,在业务核算、财务处理等方面发挥作用,它还包括更深的内容,如会计基本理论的信息化、会计实施的信息化、会计管理的信息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