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的风俗习惯

合集下载

侗族的风俗习惯

侗族的风俗习惯

侗族的风俗习惯“月也”,是这一村群众到另一村作客,并以吹芦笙或唱歌、唱戏为乐的社交活动。

农闲斗牛,是集体娱乐之一。

届时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欢声四起,锣鼓喧天,铁炮震动山谷。

有外寨客人途经本寨,则阻之于寨边,以歌对答,谓之“塞寨门”。

“行歌坐月”又称“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爱的通称。

有自己的民间戏曲——侗戏。

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族的主要标志。

风雨桥因桥上建有长廊式,可遮蔽风雨的桥屋而得名。

现有人口2514014,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的黔东、玉屏、新晃、通道、芷江以及三江等县。

侗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特产糯谷,以香禾糯最享盛名。

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后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名称。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

民间多称“侗家”。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侗水语支。

原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侗文。

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

侗族地区一向被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

侗族诗歌韵律严谨,题材多样,尤以多声部无伴奏的侗族大歌为传统文化最精粹的部分,在文学和音乐方面都有极珍贵的价值。

侗族擅长建筑。

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风雨桥等建筑艺术具有代表性。

侗锦、侗布、挑花、刺绣以及银饰工艺品等,都充分表现了侗族多彩多姿的传统文化特色。

侗寨一般建在依山傍水之处,风光绮丽,寨前有“多金”(寨门),一来装点宅寨,二来抵御外患。

寨内有禾堂,是议串、娱乐和晒物的地方。

寨前寨后,古木参天,名叫风水树。

周围棕榈成排,竹林掩映,花木点缀。

寨内的房屋,保留着木楼式的民族建筑特色。

吊脚楼,开口屋,或三柱两瓜,或五柱五瓜,四扇六扇不等。

屋的高度,按照侗族的规矩,“要想发,不离八’’,或1.88丈,或l.68丈……杉、松为柱,杂木为枋,不用一铁一钉,全由卯榫嵌合。

附属建筑的配置,有“屋后有仓不吉利,屋前有圈不安宁”的忌讳,畜圈设在吊脚楼下或厢房一侧,仓屋建于屋前或楼上。

侗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侗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侗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侗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风俗习惯,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的侗族也不例外。

那么侗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呢?下面跟店铺一起去了解一下吧!侗族的风俗习惯换灯带侗家婚俗。

新娘出嫁前夕,鸡叫第3遍,引路郎将新郎家的灯笼挂在新娘房门上,连催3次,新娘依依不舍地走出房门。

随引路郎上路前,新娘剪下灯笼的草绳,掏出早已编好的花丝带系上,表示她的心和新郎已经相连。

青少年,在这天集体祭扫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辈坟墓,缅怀先辈业绩,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举于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

清明时节,春意盎然,城市人们喜欢趁此良辰佳日,远足踏青,尤其上尧山,赏花,登攀,或进行野餐。

清明节的传统食品是粽子、粉蒸肉等。

送春牛侗族传统习俗,时在农历立春日。

这天,家家修整、打归牛栏,用嫩草、糯米酒饭喂牛。

晚上舞春牛。

用竹篾做骨架上面糊纸,做成牛头,用灰布缀以棉绒做牛身,上挂一朵大红花。

2人提着书有立春二字的大灯笼引路,2人合舞春牛,紧随后面是一群桃担荷锄的青壮年,边走边表演各种耕耘动作,如驱牛耕地、挖泥耙田、送肥、捉害虫等,舞姿简朴粗犷,很有气息。

月也和拦路歌“月也”,侗语,意为集体出访做客。

侗族传统交际联谊活动。

时在农历正月和八月。

“拦路歌”,侗族迎客送客时唱的歌,多用于“月也”场合。

“月也”时间长短由内容决定,参加人数一般是一家一名代表。

由寨中有威望的人率领,集体到某友好村寨拜访。

甲寨客人快到乙寨时,乙寨众人要到寨口迎接,同时用日常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具等,设置重重路障,双方摆开歌阵,对唱拦路歌。

主队用歌提问,客队用歌回答,答对一次撤除一个路障。

如答错,客队就燃放鞭炮,表示歉意和敬意,主队就尽撤路障,迎客入寨,参加丰富多彩的联欢活动,如演侗戏、唱侗歌、舞龙舞狮、赛芦笙,等等。

“月也”结束,主寨又集结队伍欢送客人,送至寨口又唱“拦路歌”,表示挽留。

彼此别情依依,表现了同胞之间的团结友爱情谊。

打油茶侗族饮食习俗。

桂北各族也有。

侗族风俗习惯及特点有哪些

侗族风俗习惯及特点有哪些

侗族风俗习惯及特点有哪些侗族风俗习惯及特点有哪些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是先秦百越支系之一。

居住区主要在贵州、湖南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交界处,湖北恩施也有部分的侗族居住。

那么你知道侗族的风俗习惯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侗族的风俗习惯及特点资料,希望能帮到大家。

侗族民族的饮食侗族分布在中国南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处。

侗族种植水稻,稻田养鱼,鱼粮兼营。

出产木耳、香菇、竹笋(玉兰片)、柑橘等。

侗族地区大多日食四餐,两饭两茶。

饭以米饭为主体。

平坝多吃粳米,山区多吃糯米,糯米种类很多,有红糯、黑糯、白糯、秃壳糯、旱地糯等等,其中香禾糯最有名。

他们将各种米制成白米饭、花米饭、光粥、花粥、粽子、糍粑等,吃时不用筷子,用手将饭捏成团食用,称为“吃抟饭”。

侗族一般习惯于清晨做好一天的饭菜,带上山去食用。

其中香禾稻做成的“抟饭”尤为甘美,有“一家蒸饭,全寨飘香”之说。

侗族人喝的茶专指油茶,它是用茶叶、米花、炒花生、酥黄豆、糯米饭、肉、猪下水、盐、葱花、茶油等混合制成的稠浓汤羹,既能解渴,又可充饥。

与饭、茶配套的,还有蔬菜、鱼鲜、肉品、瓜果、野味、菌耳和饮料,食源广博而异杂。

蔬菜大多制成酸莱。

制作酸菜有坛制和筒制两种,坛制是指将淘米水装入坛内,置于火塘边加温,使其发酵,制成酸汤,然后用酸汤煮鱼虾、蔬菜,作为日常最常见的菜肴。

鱼鲜包括鲤鱼、鲫鱼、草鱼、鳝鱼、泥鳅、小虾、螃蟹、螺蛳、蚌之类,可制成火烤稻花鲤、草鱼羹、鲜炒鲫鱼、吮棱螺、酸小虾、酸螃蟹等风味名肴。

民间经常食用的虾酱也多以坛制作。

腌鱼、腌猪排、牛排及腌鸡鸭则以筒制为主。

筒有木桶和楠竹筒两种。

制作腌鱼以入冬最佳,腌渍时间越长,其味越醇。

鱼虾除大量酸食外,亦常鲜食。

肉品主要是猪、牛、鸡、鸭肉,吃法与汉族差别不大。

瓜果有刺梅、猕猴桃、乌柿、野杨梅、野梨、藤梨、饱饭果、刺栗、大王泡,以及松村嫩皮、桑树嫩皮、香草根等。

其中,栎木的果实可做成豆腐,“香树”的皮可洁白牙齿,油茶树上长的“茶泡”是天然的酸甜汁。

侗族的人文风俗包括哪些

侗族的人文风俗包括哪些

侗族的人文风俗包括哪些侗族是我国的一个重要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侗族人民秉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人文风俗。

下面将为您介绍侗族的人文风俗包括哪些。

一、婚俗文化在侗族的传统婚俗中,有着多种多样的仪式和习俗。

首先,婚前准备阶段,女方必须编制“漂亮衣帽”,用自己的手工织品装饰,以示巧妙和美丽。

而男方则要准备一套对应的礼服,以示对女方的尊重和承诺。

婚礼当天,男女双方会在村中民众的陪同下进行隆重的婚礼仪式,其中包括祭祀祖先、行拜堂、敬茶等环节。

在婚礼结束后,新婚夫妇还会在夜晚招待亲朋好友,以示喜悦和团结。

二、节日文化侗族人民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不仅体现了他们的农耕生活习俗,还传承了丰富的民间文化。

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侗族的苗年节,也被称为芦笙节。

在苗年节这一天,侗族人民会穿上传统的侗族服装,举行盛大的庆典仪式。

庆祝活动包括丰富多彩的歌舞表演、足球比赛、摔跤比赛等,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

此外,侗族人民还有农历正月十五的花山节、三月三的龙船节等重要节日,这些活动都体现了侗族人民崇尚自然的生活态度和对彩虹、山水、阳光等自然元素的崇拜。

三、建筑文化侗族人民的建筑风格也独具特色。

传统的侗族房屋采用木结构,多为三层或四层楼房,屋顶覆盖着黑色的瓦片。

房子的内部采用木制地板,绘有精美的花纹,而外墙则涂有酱红色或黑绿色的涂料,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侗族地区,人们还可以看到一种特殊的风景——侗族的“鼓楼”。

这些鼓楼因形状独特、造型华丽而闻名,是侗族村落的标志之一。

侗族的建筑文化,既展示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又表达了他们对家园的热爱和珍视。

四、服饰文化侗族人民的传统服饰也是展现他们文化魅力的重要方面。

男性常穿着黑色的长袍,外搭绿色或蓝色的腰带,配上黑色的长裤和草鞋。

而女性则穿着以手工织品为主的五颜六色的旗袍,裙摆鲜艳,上身配有盛放饰品和刺绣的头巾。

女性的服饰通常会在衣襟、袖口等部位绣上精美的花边,以突显手工艺术的精湛之处。

侗族的风俗习惯

侗族的风俗习惯

侗家的饮食,主食以大米为主,以麦类、薯类、玉米、小米为辅。炊具简单而适用,一般是在火炉上放个三角撑架,用鼎罐烧饭,用铁锅炒菜、炖菜。上山做工,用瓜葫芦装甜酒,竹筒注泉水,篾饭盒带饭或饭耙。侗家人爱吃糍耙。肉食以猪肉为主,羊、鱼、鸡、鸭等为副。每年杀一头200—300斤重的肥猪过年,做成腊肉。侗家人常说:“三天不吃酸,不病也要癫。”这指的是侗家有嗜好酸食的习惯。几乎家家有酸坛,四季不断酸。
?搜索更多'节假日网:侗族春节习俗'的信息�
侗寨一般建在依山傍水之处,风光绮丽,寨前有“多金”(寨门),一来装点宅寨,二来抵御外患。寨内有禾堂,是议串、娱乐和晒物的地方。寨前寨后,古木参天,名叫风水树。周围棕榈成排,竹林掩映,花木点缀。寨内的房屋,保留着木楼式的民族建筑特色。吊脚楼,开口屋,或三柱两瓜,或 五柱五瓜,四扇六扇不等。屋的高度,按照侗族的规矩,“要想发,不离八’’,或1.88丈,或l.68丈……杉、松为柱,杂木为枋,不用一铁一钉,全由卯榫嵌合。附属建筑的配置,有“屋后有仓不吉利,屋前有圈不安宁”的忌讳,畜圈设在吊脚楼下或厢房一侧,仓屋建于屋前或楼上。正屋前有槽门,进门为堂屋,是迎宾摆席的地方。后间置火炉,四季不断烟火。火炉三方摆木团,保留着“坐皆蹲踞”的古习。两旁是住房。村寨布局和谐统一,房屋样式美观适用,体现了侗民族的审美观念和高超的建筑艺术。
芷江传统的侗家服饰,独具一格。布料多系家织布,染青蓝色。男的穿挽襟衣,胸前佩银牙签,头上包大头帕,帕长 1.2丈至1.8丈,腰间系斜纹板带,腿上捆绑带。青年人头戴马尾斗笠,腰系花荷包,英俊,剽悍。妇女头包丝帕或侗帕,身穿挽襟衣,着大统裤,领边、袖口和裤脚处缀眉边,绣花锦;系围腰,穿花鞋。年老妇女穿攀尖鞋。前沿上翘,两帮绣花。姑娘们外出,梳长辫,前面留一排整齐的“莲蓬盖”,饰月形银梳,围梳,插莲蓬、颤花、八方针、簪花,挂耳环;胸佩银针筒;于上戴钏子、戒指,朴实雅致,光艳照人。儿童头戴银花帽,帽前沿嵌十八罗汉像,下配18朵梅花,意为罗汉护身,易养成人。帽后沿有1 0多余银链,系着’响铃、四方印、仙桃、荷包、葫芦、鹰爪、鳌鱼等。帽两边各钉一“狮子望月”。孩子一动,银光闪闪,叮当作响,逗人喜爱。

侗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侗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侗族的传统节日风俗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这些传统节日和风俗不仅丰富了侗族人民的生活,也展示了侗族的独特文化和传统价值观。

侗族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是“侗族三月三”和“侗族芦笙节”。

侗族三月三是侗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通常在农历三月初三举行。

这一天,侗族人民会穿上传统的侗族服饰,举行盛大的活动和庆祝仪式。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舞蹈表演、歌唱比赛和传统体育竞技等各种活动。

此外,侗族人还会举行祭祀仪式,向祖先祈求丰收和幸福。

侗族芦笙节是侗族人民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

芦笙是侗族传统音乐的代表乐器,被誉为“中国民族乐器之王”。

在侗族芦笙节期间,人们会举行芦笙比赛、表演和展览等各种活动。

参赛选手们会用芦笙演奏各种曲目,展示他们的技艺和才华。

此外,人们还会进行传统舞蹈表演、歌唱比赛和手工艺品展览等活动。

侗族芦笙节不仅吸引了侗族人民,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除了这些传统节日,侗族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风俗。

例如,侗族人民有着独特的结婚仪式。

在侗族的婚礼中,新郎要经过一系列考验,以证明自己的勇气和能力。

新娘则要在婚礼上展示她的美丽和才艺。

此外,侗族人民还有一种特殊的葬礼仪式,称为“侗族天葬”。

在这一仪式中,死者的尸体会被放置在高高的山上,供给野兽食用,以达到回归大自然的目的。

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反映了侗族人民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这些节日和风俗不仅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瑰宝之一。

通过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节日和风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侗族文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丰富多样,独具特色。

它们是侗族人民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节日和风俗,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侗族文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共同发展。

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将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传承下去,让世界共同分享侗族文化的魅力。

生活知识_侗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生活知识_侗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侗族有哪些传统节日侗族简介:一、年节除夕之夜,他们讲究每人喝一碗稀饭,表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还有一个“舀水”习俗:姑娘们抢着舀水,以舀到井水起白泡为最吉利。

新年里,侗族同胞盛行“打同年”。

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

当“打同年”的队伍到达一处时,那里的妇女就排成队伍,用唱歌的形式向对方提出各种问题,对方则要迅速作出回答,就象电影《刘三姐》中的对歌一样,一唱一和,很有趣味。

二、花炮节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

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

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

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

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

俗传,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人财两旺,幸福安康。

因此抢花炮时个个奋勇,人人争先,志在必得花炮,为本村争光。

抢花炮的时间不限,谁能把花炮先交到指挥台,就算优胜。

抢花炮比赛结束,便开始了各种游艺活动。

芦笙队在芦笙场上赛芦笙;老人在树下斗画眉,拉家常;年轻姑娘和小伙子则趁此良机,对歌谈情。

侗家山寨,到处洋溢欢乐的节日气氛。

三、赶社侗家有赶社的习惯。

赶社不在寨里,而在野外,如放牧坪或田坝里,作为社场。

每年到社日这一天,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赶赴社场。

小孩看热闹,大人买东西,交换农副产品。

姑娘和后生们穿上新衣裳。

姑娘戴各种银饰,系上绣花围腰和编带,手提刺绣荷包,包里装着酸鱼酸肉和糯米饭,三五成群,满面春风,在社场上请后生共进午餐。

后生则买糖果送给姑娘。

初次相识的对歌结情,早有交往的则重叙旧情,约定下次相会的时间。

晚上,后生还请姑娘到寨上作客吃社饭。

饭后男女青年走进歌堂对歌。

如今,赶社变成青年男女交往的节日,而社场就成为定情的场所。

四、斗牛节每年农历二月与八月的亥日。

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水牛王”。

侗族的传统节日

侗族的传统节日

侗族的传统节日侗族的节日以春节、祭牛神(农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节(农历七月间)较为普遍。

有些地区还有在十月或十一月过侗年。

由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侗族还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

其中侗族的年节被称为行年。

吃社饭(二月春社之日)侗族有吃社饭之俗,但不搞什么活动。

将田园、溪边、山坡上的鲜嫩社蒿(香蒿、青蒿)采撷回家,洗净剁碎,揉尽苦水,焙干,与野蒜(胡葱)、地米菜、腊豆干、腊肉干等辅料掺合糯米(可掺部分粘米,但需先将粘米煮成半熟后掺入糯米)蒸或焖制而成,吃起来别有风味,其功能是防疫去瘟,促进健康。

春节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但各地的过节方式不一样。

在北部侗乡的新晃、芷江、玉屏、锦屏一带侗族过春节与当地汉族差不多。

南部地区凡建有萨坛的村寨,新年初一或初二,先要到萨坛祭祀祖母神。

通道侗族除夕之夜守岁进,全家围在火塘边吃粥,叫年羹饭。

等到鸡叫头遍,男人放12个大炮竹,以求一年顺当大吉。

妇女们则去挑新年水,用以煮年茶。

他们不兴拜年,初一初二不串门,初三请客吃油茶,初四请吃饭。

宣恩侗族一天过两次年,称过重年,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敲年锣,敲得越响亮越好。

侗年根据侗历来确定的新年。

一般为农历十月底或十一月初。

现大部分侗族均不过此年。

仅有部分地方仍过侗年。

这些地方每年过两种年。

称侗年为小年。

春节为大年。

榕江七十二寨一带的侗寨于农历十一月初过侗年。

十月将屋前屋后打扫干净,杀猪宰牛,舂糍粑,准备过年。

从十一月初一到初五举行大规模的踩歌堂、跳芦笙和斗牛活动。

有的地方把姓氏节也称为过侗年,各个姓氏节日期不一。

但一般为农历的十一月。

大雾梁歌节也称大戊梁歌会。

每年立夏前18天,湘黔桂三省(区)边境的侗族,还有苗族瑶族等青年云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的大雾梁上,举行一年一度的歌会,参加人数少则数千,多者上万人。

这个歌会是由纪念一对饮恨惨死的恋人而兴起的。

侗族花炮节花炮节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

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

侗族的风俗

侗族的风俗

侗族(侗语作Gaeml)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居住区主要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的交界处,湖北恩施也有部分侗族。

侗族人口总数为296万人(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

侗族在老挝也有一个分支,叫“康族”。

侗族有自已的语言,多通汉语。

原无文字,1958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

有自已的民间戏曲——侗戏。

侗族的箫与笛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

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

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致的木楼。

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部分精髓。

侗族的风俗习惯“月也”,是这一村群众到另一村作客,并以吹芦笙或唱歌、唱戏为乐的社交活动。

农闲斗牛,是集体娱乐之一。

届时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欢声四起,锣鼓喧天,铁炮震动山谷。

有外寨客人途经本寨,则阻之于寨边,以歌对答,谓之“塞寨门”。

“行歌坐月”又称“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爱的通称。

北部侗族地区称为“玩山”,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三五成群,相约在山坡上对唱情歌。

南部侗族地区称“走寨”,或称“走姑娘”,晚上姑娘们结伴在屋里作针线活,客寨男青年携带乐器前来伴奏对唱,互相倾诉爱情,深情时男女互相“换记”(送礼物)定情,约为夫妻。

三江县富禄等地侗族群众常于夏历3月3日或2月2日汇集于广坪上,用一特制火包冲一铁环腾空而起,降落时,让大家抢夺,获得者受重奖,叫做“抢花炮”。

侗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

姑舅表婚较为流行,姨表兄妹和辈分不同的不能通婚。

女子婚后有“坐家”(即“不落夫家”)的习俗。

解放前,侗族的社会基本单位是封建家长制的父系小家庭。

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低于男子,妇女禁触铜鼓;男人或长辈在楼下,不准上楼。

侗族姑娘在婚后才能享受父母和自己积累的“私房”以及分得少量的“姑娘田”、“姑娘地”。

男子继承家业,无继承人的可招赘养子。

丧葬一般同汉族,行土葬。

个别地区还有停葬习俗,人死入殡后将棺材停放在郊外,等本族与死者同年同辈的都死亡以后,才一同择日安葬。

侗族的风俗及特色的介绍

侗族的风俗及特色的介绍

侗族的风俗及特色的介绍
侗族的风俗:信仰山神、土地神、水神、井神、树神、石神、火神、雷神;好客,以酒为礼,以酒为乐,平时则以酒消除疲劳。

特色:侗族以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为服饰的衣料,妇女的发式分前、后、左右挽髻或盘发辫于头顶。

侗族居住的村寨一般具有依山傍水的特点。

侗寨一般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寨边梯田层层,寨脚溪河长流,寨头村尾树木参天。

大的侗寨六七百户,小的二三十家。

侗寨的房屋建筑,一般是用杉树建造的木楼,有一至二层的小楼房,也有三到四层的大高楼。

鼓楼是侗寨中最具特色的建筑物。

一般的村寨建有一座到两座,较大的寨子四到五座。

鼓楼是一种木结构重檐建筑,建筑手法综合了中国木结构的“井干式”、“穿斗式”和“抬梁式”工艺。

在侗族聚居的地方,有河必有桥。

桥梁大都建筑在村前寨尾的交通要道上,有木桥、石拱桥、石板桥、竹筏桥等。

其中名为“风雨桥”或“花桥”的长廊式木桥,以独特的艺术结构和高超的建筑技巧闻名中外。

侗族的风俗习惯有什么

侗族的风俗习惯有什么

侗族的风俗习惯有什么侗族的风俗习惯有什么侗族姑娘在婚后才能享受父母和自己积累的“私房”以及分得少量的“姑娘田”、“姑娘地”。

男子继承家业,无继承人的可招赘养子。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侗族的风俗习惯解读,希望对大家有用。

侗族的风俗习惯解读这一村群众到另一村作客,并以吹芦笙或唱歌、唱戏为乐的社交活动。

农闲斗牛,是集体娱乐之一。

届时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欢声四起,锣鼓喧天,铁炮震动山谷。

有外寨客人途经本寨,则阻之于寨边,以歌对答,谓之“塞寨门”。

“行歌坐月”又称“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的通称。

北部侗族地区称为“玩山”,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三五成群,相约在山坡上对唱情歌。

南部侗族地区称“走寨”,或称“走姑娘”,晚上姑娘们结伴在屋里作针线活,客寨男青年携带乐器前来伴奏对唱,互相倾诉爱情,深情时男女互相“换记”(送礼物)定情,约为夫妻。

三江县富禄等地侗族群众常于夏历三月三日或二月二日汇集于广坪上,用一特制火包冲一铁环腾空而起,降落时,让大家抢夺,获得者受重奖,叫做“抢花炮”。

侗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姑舅表婚较为流行,姨表兄妹和辈分不同的不能通婚。

女子婚后有“坐家”(即“不落夫家”)的习俗。

解放前,侗族的社会基本单位是封建家长制的父系小家庭。

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低于男子,妇女禁触铜鼓;男人或长辈在楼下,不准上楼。

侗族姑娘在婚后才能享受父母和自己积累的“私房”以及分得少量的“姑娘田”、“姑娘地”。

男子继承家业,无继承人的可招赘养子。

侗族婚礼禁忌:1)忌同姓结婚。

2)五行相克不婚(尤不喜水克火)。

3)属相相冲不婚(有羊怕鼠、蛇怕虎、龙怕虎、马怕牛、金鸡见犬泪交流之说)。

4)忌正月、三月、五月嫁娶、定亲。

5)忌寅年婚嫁。

6)忌接亲时碰见孕妇、丧事。

7)新嫁娘忌在半路说话。

8)新娘进新郎家门时忌碰见新郎家人,全家要回避,否则不睦。

9)陪嫁的箱子、水桶、盆忌空去,一定要用它物或米充实。

10)已嫁之女,回娘家时忌开禾仓、拿炊具。

侗族的风俗习惯

侗族的风俗习惯

侗族的风俗习惯侗族的风俗习惯参考资料一:侗族风俗婚姻采桑:“采桑”又叫“吃细鱼”。

事前,由男女青年于“晾月”时商议决定,人数不拘,除年轻者外,童男童女也参加。

但其中务必有几对自寻成双的男女,作为主要成员,其余皆作陪者。

进行时,首先于四月四日或四月八日方集资买糕点糖果,打包成封,由几位青年挑到寨中桥庆等候,其余大多数人成群地站在附近的半山腰中,高声疾呼,催促女方到场。

是时,对方身着盛装,列队出寨,与男方登山“采桑”,借此为乐。

直到太阳偏西才归至桥头,挑着礼品,鸣放鞭炮同往女家。

在女家先吃甜酒后设便宴招待。

桌上摆满鱼肉,细鱼是席中的主要标志,必不可少。

女方以同房兄弟作陪。

席间众女拥至,举杯敬酒,吟歌盘问“采桑”根源,由男方答对,一向玩到天晓才散。

隔两三天,男方复又鸣炮到女家,退回装礼品的箩筐,对方设“夜宴”款待,对唱情歌,通宵达旦才依依而别。

女方则赠与布匹、花带表示答谢。

以六月六日,男方挑着黄瓜、糖果,往女家同席品尝。

名曰“吃黄瓜”。

七月,择定日期,男方送梨子、糖果到女家,谓之“吃梨”。

这两次活动,基本上与“采桑”情节相同,只但是是不上山和规模略小而已。

且由年轻人从事,其他的童男童女均不参加,时刻不定,男方筹资买一头花黄牛,还有炮竹、糖果,汇聚桥头,邀约女方上山采集葛藤,同到水边将藤洗净,再牵牛、鸣炮,一齐到女家。

先是大家围牛而歌,怀念“采桑”鼻祖,随后杀牛。

用牛的内脏作“夜宵”菜肴,留下四腿由女方均分。

男方去退箩筐时,对方则送男方的主要人员,每人一套衣料,给陪者一张头帕。

这叫做“栋太”[dongldaip。

煮葛]。

十月,复择一日,男方前往女家,与女方同漂葛藤,谓之“漂白”。

其情节与前者大同小异。

至是全部活动宣告结束。

丧葬无论男女去世,只要年入成人,都要向舅家报丧。

同时还要在家里或手持香纸到河边、井旁焚化,过去有的还投掷铜钱或铜板于水中,而后汲水回家,为死者沐尸。

男的削发,即使长发结辫,或是当今的短发光头,也不例外,有的还用纸或布将之包好,待入棺时,放在死者的右肩旁边殉葬;女的则卸梳挽髻,无特殊处理。

侗族的特点和风俗

侗族的特点和风俗

侗族的特点和风俗侗族简介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湖南、广西和贵州等地。

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保留着许多独特的风俗和习惯。

侗族的特点1. 文化传统侗族是一个富有文化传统的民族,他们善于歌舞和手工艺,尤其擅长编织竹编艺术和造纸技艺,这些传统技艺代代相传,成为侗族独特的文化符号。

2. 居住习俗侗族人民主要居住在侗族传统的吊脚楼中,这种建筑结构独特而美丽,被誉为“东方的水晶”。

吊脚楼由木材和石头构成,建造在山间或水边,是侗族人民生活和劳作的场所。

3. 民族服饰侗族的传统服饰十分多样化,男女穿着风格也略有不同。

侗族女性常穿着色彩艳丽的长裙和长袍,头戴银饰,手持花伞,整体造型华丽而典雅。

侗族的风俗1. 婚俗习惯侗族的结婚仪式非常隆重,婚礼通常持续数天,包括纳彩、缴彩、娶亲等环节。

新婚夫妇还要前往亲朋好友家中敬酒,以示尊敬和感谢。

结婚后,侗族夫妇要举行“接鸡仪式”,象征着共同生活的开始。

2. 节日活动侗族有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其中最有名的是“侗族歌节”。

在这个节日中,侗族人民穿着传统服饰,手持花伞,欢唱传统歌谣,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祝福。

3. 饮食习惯侗族人们饮食偏重米饭和蔬菜,喜欢吃酸辣的菜肴。

他们还擅长采摘山野中的野菜和水果,制作各式美味的家常菜。

侗族人民对待食物非常讲究,认为“饭圈”是吉利的象征,每顿饭必须吃完。

结语侗族是一个充满魅力和特色的民族,他们传承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展示着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

通过深入了解侗族的特点和风俗,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尊重这个美丽而神秘的少数民族。

侗族民俗礼仪

侗族民俗礼仪

侗族导游词大家好,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少数民族叫做侗族(侗语作Gaeml),居住区主要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的交界处,湖北恩施也有部分侗族。

侗族人口总数为296万人。

侗族在老挝也有一个分支,叫“康族”。

侗族的衣食住行一、衣侗族服饰朴素,色调以青、蓝、白、紫为主。

侗族男子上衣有对襟、左祍和右祍三种,下有长裤,裹绑腿。

缠头布为3米长的亮布,两端用红绿丝线绣着一排锯齿形图案。

盛装时戴“银帽”,并佩戴其他银质饰物。

女子穿裙子时,上身以开襟紧身衣相配,胸部围青色刺绣的剪刀状的“兜领”;裹绑腿穿裤子时,以右祍短衣相配。

盛装时,妇女多穿鸡毛裙,也有穿右祍无领上衣,以银珠为扣,环肩镶边,足蹬翘尖绣花鞋。

侗族妇女喜欢佩戴银花、银帽、项圈、手镯等银质饰物。

侗族的衣料多为自织自染的“侗布”,有粗纱、细纱之分。

侗族妇女擅长刺绣,手工技艺精湛。

二、食侗族人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粳稻为主,糯稻次之,并善稻田养鱼。

侗族的主食是大米,山区则多食糯米。

侗族还喜食酸味,有荤酸、素酸、煮酸、腌酸等,有“侗不离酸”的俗语,还吸叶子烟及饮酒。

三、住美丽的侗族村寨依山傍水,房屋大多为吊脚楼,多为二至三层建筑,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不用一个铁钉。

房子四周还有吊楼,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

因为侗寨多在山区,气候多雨潮湿,而且多蛇和虫兽,所以底层不宜住人,是用来饲养家禽,放置农具和重物的,而楼上则是起居室。

侗族的另一特色建筑是著名的鼓楼。

一般为多层宝塔型,下层为方形中心大厅,可容纳数百人。

上面屋檐为六角形塔式或四边形殿式,飞阁重檐,层层面上,高达四、五丈,为侗族人民休息娱乐和集会议事场所。

侗乡寨寨皆有鼓楼,大的村寨,一个族姓就有一座鼓楼,有的多到三到五座。

四、行侗族人民在环绕村寨的河流上或穿寨而过的小溪上,建起一座座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花桥。

花桥的全部桥身都是用杉木横穿直套,卯眼相接,不用一根铁钉和铁部件,结构极为合理。

他们还在桥身上建起一个长廊式的建筑,把桥身完全遮盖起来。

侗族的风俗习惯

侗族的风俗习惯

侗族的风俗习惯1. 引言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贵州、湖南、广西等地区。

侗族有着独特而丰富的风俗习惯,反映了他们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本文将探讨侗族的风俗习惯,包括他们的婚姻制度、服饰习惯、节日庆祝、饮食习惯等方面。

2. 婚姻制度侗族的婚姻制度较为独特,通常采取走婚制。

所谓走婚,即男女双方可以在婚姻中保持独立的居住和经济状况。

女性拥有非常高的自由选择权,可以先后与多个男性建立婚姻关系。

婚姻中的责任主要由男性承担,包括家庭经济的支持和子女的抚养。

3. 服饰习惯侗族的传统服饰十分独特,体现了他们的民族特色和审美观念。

侗族男性通常穿着黑色或蓝色的头巾、蓝色的上衣和黑色的裤子。

而侗族女性则穿着华丽多彩的服装,包括长袍、腰带和蓬松的裙子。

在节日和庆典中,侗族人还会穿着传统的民族服装,以示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

4. 节日庆祝侗族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和庆典活动,这些活动丰富多样,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节日是侗族的“彝族歌节”。

在这个节日里,侗族人会举行大型的歌舞表演,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和艺术表现力。

此外,侗族人还会在节日期间举行体育竞赛、文艺演出和民俗游戏等活动,让人们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

5. 饮食习惯侗族的饮食习惯反映了他们的地域特点和生活方式。

侗族人的主食以稻米为基础,如米饭、米粉和米饼等。

此外,他们还喜欢吃米糕、糍粑等特色食品。

在蔬菜方面,侗族人喜欢食用豆类和青菜。

在肉类方面,他们主要食用猪肉和鸡肉,偶尔也会食用牛肉和羊肉。

6. 宗教信仰侗族人信仰多元,主要包括原始宗教、道教和佛教三个方面。

原始宗教是侗族人最原始的宗教信仰,他们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并进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

道教和佛教则是在后期传入侗族地区的宗教信仰,对侗族人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社会生活侗族的社会生活以农耕为主,他们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和薯类等作物。

在日常生活中,侗族人喜欢唱歌、跳舞、编织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是娱乐方式,也是他们传承文化和社交交流的重要手段。

盘点侗族的传统节日习俗

盘点侗族的传统节日习俗

盘点侗族的传统节日习俗盘点侗族的传统节日习俗正月初一,这一天根据侗族习俗,女人不得早起床,要等男人出去游玩回来,倒茶烧香敬祖先,外面有男小孩喊拜年后,女人才可起床,但不能走家串寨,必须等男人或房族喊吃油茶后,女人才能进入别家。

这天早晨,男的到村头路口听雀叫,回来后打一丫树枝插在神龛上,如果大家听到的是鹊雀先叫,这一年就是好年成;听到的是乌鸦叫,这一年就不吉利。

这一天不准骂人,不准扫地,大人不准打小孩,全家和睦相处。

二月二,这天是修桥补路节,各家将煮好的粑粑和酸味冻鱼,挑到桥上去敬桥。

这天可随着砍别人的树子来架桥,别人也不会骂,若要骂,就是意味着越骂越发财。

三月三,这一天,报京侗族要集中到报京大寨集会三天三夜,开展唱歌、踩芦笙等活动。

三月三是农忙即将来来的时候,青年男女互相用歌勉励:"三月三,工也要做,花也要攀,一来做工来养老,二来攀花少年玩。

"又唱:邰家的是官宝,周家的是兰香,结果不得成双对,手拍胸前泪汪汪,因为二人留古记,辈传辈来班传班,脱鞋拍在古树上,二人舍命跳下塘,二人青年情意好,拦住古水不成双,不得什么来为记,留下一口洗菜塘。

从此歌看到这对青年男子的恋爱悲剧。

周的女儿周兰香,家庭富裕,在家中是个千金小姐,由父母许配到一家有钱有势的人家。

兰香不愿意,而爱上一个家境贫寒的'邰官宝,遭到兰香父母极力反对,而许配的男方家有钱有势,认为是官宝分散他俩家的缘份,就把官宝赶走外乡。

官宝被赶走后,兰香很伤心,终日思念官宝早日归来,整整三年过去,官宝在异乡终日操劳,想挣些钱回乡与兰香成亲。

这年桐树开花了,三月三这天,官宝从外乡回来,可是在官宝外出期间,兰香已被父母强迫出嫁,他俩见面时,痛哭流涕,于是演出了这样的悲剧:他俩来到寨脚塘边,脱下鞋子拍在古树上,双双投水自尽。

现在那古树上还留下一对男女鞋印。

后来青年们很同情他们的遭遇,反对包办婚姻,为了纪念他们,每年三月三,都要集中到报京大寨热闹三天。

侗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侗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侗族有什么风俗习惯侗族(侗语作:Gaeml)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居住区主要在湖南、贵州和广西的交界处,湖北恩施也有部分的侗族。

你知道侗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侗族的风俗习惯1、饮食大部分地区日食三餐,也有部分地方有日食四餐之习,即两茶两饭。

两茶是指侗族民间特有的油茶。

油茶是用茶叶、花、炒花生(或酥黄豆)、糯米饭,加肉或猪下水、盐、葱花等为原料(有的地方还加菠菜竹蒿),制成的汤状稀食,既能解渴,又能充饥,故常称“吃油茶”。

日常蔬菜十分丰富,除鲜食南瓜、苦瓜、韭菜外,大部分腌成酸菜。

如:酸黄瓜、酸萝卜、酸刀豆、酸蕨菜等。

侗族日常菜肴以酸味为主。

不仅有酸汤,还有用酸汤做成的各种酸菜、酸肉、酸鱼、酸鸡、酸鸭等。

相传腌酸菜始于宋代。

制作酸菜有坛制和筒制两种,坛制是指将淘米水装入坛内,置于火塘边加温,使其发酵,制成酸汤,然后用酸汤煮鱼虾、蔬菜,做为日常最常见的菜肴。

民间经常食用的虾酱也多以坛制作。

腌鱼、腌猪排、牛排及腌鸡鸭则以筒制为主。

筒有木桶和楠竹筒两种。

制作腌鱼以入冬最佳,腌渍时间越长,其味越醇。

鱼虾除大量酸食外,亦常鲜食。

侗族成年男子,普遍喜爱饮酒,所饮酒类大都是自家酿制的米酒,度数不高,淡而醇香。

2、服饰男穿对襟短衣,有的右衽无领,包大头巾。

女子上着大襟、无领、无扣衣,下穿裙或裤。

惯束腰带,包头帕。

用黑、青(蓝)、深紫、白等四色。

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

女裙不分季节,多用黑色。

讲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

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

洛香妇女春节穿青色无领衣,围黑色裙,内衬镶花边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蓝色围兜,身后垂青、白色飘带,配以红丝带。

3、建筑侗族擅长建筑。

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风雨桥等建筑艺术具有代表性。

在贵州、广西的侗乡,有许多久负盛名的鼓楼和风雨桥。

侗族的婚嫁礼仪

侗族的婚嫁礼仪

侗族的婚嫁礼仪
1.出嫁:嫁娘出嫁当天,新郎家要派出十多人的迎亲队伍到新娘家接亲。


方待迎亲队伍到达屋边时,便将大门掩上,以歌盘问。

如迎亲队伍对答不出,就不得从大门而入,但迎亲人员中都有熟练的歌手,因此一般不会被拦住。

2.打油茶:在举办婚礼那天,新娘要打油茶,并亲手打油茶,因为当天晚上
会有亲朋好友来做客,然后各位亲朋好友要吃新娘亲自打的油茶,代表吉祥如意的意思。

3.彩礼:在侗族嫁女儿时不会跟男方家要彩礼,因为侗族人更加淳朴。

作为
男方家而言,只要准备一头牛两头猪就可以。

当然也有些男方家会准备彩礼,可能准备1万元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侗族的风俗习惯参考资料一:侗族风俗婚姻采桑:“采桑”又叫“吃细鱼”。

事前,由男女青年于“晾月”时商议决定,人数不拘,除年轻者外,童男童女也参加。

但其中务必有几对自寻成双的男女,作为主要成员,其余皆作陪者。

进行时,首先于四月四日或四月八日方集资买糕点糖果,打包成封,由几位青年挑到寨中桥庆等候,其余大多数人成群地站在附近的半山腰中,高声疾呼,催促女方到场。

是时,对方身着盛装,列队出寨,与男方登山“采桑”,借此为乐。

直到太阳偏西才归至桥头,挑着礼品,鸣放鞭炮同往女家。

在女家先吃甜酒后设便宴招待。

桌上摆满鱼肉,细鱼是席中的主要标志,必不可少。

女方以同房兄弟作陪。

席间众女拥至,举杯敬酒,吟歌盘问“采桑”根源,由男方答对,一向玩到天晓才散。

隔两三天,男方复又鸣炮到女家,退回装礼品的箩筐,对方设“夜宴”款待,对唱情歌,通宵达旦才依依而别。

女方则赠与布匹、花带表示答谢。

以六月六日,男方挑着黄瓜、糖果,往女家同席品尝。

名曰“吃黄瓜”。

七月,择定日期,男方送梨子、糖果到女家,谓之“吃梨”。

这两次活动,基本上与“采桑”情节相同,只但是是不上山和规模略小而已。

且由年轻人从事,其他的童男童女均不参加,时刻不定,男方筹资买一头花黄牛,还有炮竹、糖果,汇聚桥头,邀约女方上山采集葛藤,同到水边将藤洗净,再牵牛、鸣炮,一齐到女家。

先是大家围牛而歌,怀念“采桑”鼻祖,随后杀牛。

用牛的内脏作“夜宵”菜肴,留下四腿由女方均分。

男方去退箩筐时,对方则送男方的主要人员,每人一套衣料,给陪者一张头帕。

这叫做“栋太”[dongldaip。

煮葛]。

十月,复择一日,男方前往女家,与女方同漂葛藤,谓之“漂白”。

其情节与前者大同小异。

至是全部活动宣告结束。

丧葬无论男女去世,只要年入成人,都要向舅家报丧。

同时还要在家里或手持香纸到河边、井旁焚化,过去有的还投掷铜钱或铜板于水中,而后汲水回家,为死者沐尸。

男的削发,即使长发结辫,或是当今的短发光头,也不例外,有的还用纸或布将之包好,待入棺时,放在死者的右肩旁边殉葬;女的则卸梳挽髻,无特殊处理。

两者都着普通装束,衣被大都是自纺自织的家机布,个别富裕者才用丝绸缎子,且以奇数为度,服色外层青里层白。

年达成人,牙齿齐全,须打落门牙一颗,部位不定,留在口中。

死者口含碎银,有的还含以几粒白米和几片茶叶。

严忌铜铁器物随葬,那怕是一针一扣也不许随身附体。

有备制棺习俗,但有的也临时制作。

以独木合棺为佳,忌用铁钉铁箍扣合,一般都不加髹漆。

大都在家里入棺停柩,个别地方才停柩于鼓楼中,或以棺安于墓穴,抬死尸到墓地入棺。

汉丧期间,同族晚辈包白戴孝,忌晕吃素,但在黎平、从江、榕江等县的许多地方,孝子孝孙均可吃鱼。

有的老人年及六旬,便贮备“腌鱼”以待,等到去世,用来招待亲友。

至于北部侗乡,由于受汉文化影响,其葬俗、礼仪,多与附近汉族相类。

当今侗区,普通实行土葬,讲究“风水龙脉”,择吉日吉时,入殓、出殡、入土。

少数村寨,诸如从江县的往洞、占里,过去盛行停柩待葬。

死者入棺以后,移至郊外,陈在木架上方,用杉皮或草帘盖好。

据说,待与死者同庚同辈的人死尽,或寨内某老人死逢吉日,现各自择地葬。

对于横死暴死者,无论男女,均须火化,再入棺入土,或入棺以后,置于荒野,停放三年五载,另择期焚尸、捡骨,重新入殓,择地安埋。

参考资料二: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

男子装束,近城镇者与汉族无异,唯边远山区略有差别,穿右衽无领短衣,着管裤,围大头帕。

有的头留顶发。

妇女装束各地互有差别,有着管裤、衣镶托肩、钉银珠大扣、结辫盘头者;有衣长齐膝、襟边袖口裤脚有滚边或花边、挽盘发者;有着大襟衣、大裤管、柬腰带、包头帕、挽头髻者;有着对襟衣、衬胸布、围褶裙、系围腰、着脚套或裹绑腿、髻插银椎者;有宽袖大襟、衣滚绣有龙凤花卉、长裙过膝,梳盘发者;也有着汉装者。

一般都喜爱戴银饰。

侗族人民的饮食以大米为主要食物,平坝地区以粳米为主,山区则多食糯米。

普遍喜食辣椒和酸味。

自行加工的“醅鱼”、“醅肉”,贮藏十数年不坏。

用油茶待客,是侗族人民的一种好客习惯。

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以南部地区最富有特色。

村头寨尾多蓄有古树,溪流上横跨“风雨桥”,寨中鱼塘四布。

按族姓聚居,鼓楼耸立其间。

住“干栏”房,楼上住人,楼下关养牲畜和堆置杂物。

“月也”,是这一村群众到另一村作客,并以吹芦笙或唱歌、唱戏为乐的社交活动。

农闲斗牛,是群众娱乐之一。

届时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欢声四起,锣鼓喧天,铁炮震动山谷。

有外寨客人途经本寨,则阻之于寨边,以歌对答,谓之“塞寨门”。

“行歌坐月”又称“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爱的通称。

北部侗族地区称为“玩山”,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三五成群,相约在山坡上对唱情歌。

南部侗族地区称“走寨”,或称“走姑娘”,晚上姑娘们结伴在屋里作针线活,客寨男青年携带乐器前来伴奏对唱,互相倾诉感情,深情时男女互相“换记”(送礼物)定情,约为夫妻。

侗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

姑舅表婚较为流行,姨表兄妹和辈分不一样的不能通婚。

女子婚后有“坐家”(即“不落夫家”)的习俗。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古树、巨石、水井、桥梁均属崇拜对象。

以女姓神“萨岁”(意为创立村寨的始祖母)为至高无上之神,每个村寨都建立“萨岁庙”。

以鸡卜、草卜、卵卜、螺卜、米卜、卦卜测定吉凶。

侗族的节日以春节、祭牛神(农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节(农历七月间)较为普遍。

有些地区还有在十月或十一月过侗年。

由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侗族还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

侗族家里来了贵客,通常要拿出最好的苦酒和腌制多年的酸鱼、酸肉及各种酸菜进行款待,因而有“苦酒酸茶”待贵客之说。

侗族民间用鸡、鸭待客时,首先主人要把鸡头、鸭头或鸡爪、鸭蹼敬给客人。

客人应双手接过,或转敬给席上的长者,以表示主客之间互相尊重,以诚相待。

到侗族家里做客,食用腌鱼时,主人将一堆酸鱼块放入客人碗中,但客人最好不好吃光,留1、2块,以表示“有吃有余”。

生诞婚丧之日,都要进行不一样规模的宴客活动。

在广西三江地区的侗族民间,婚后妇女头胎儿女诞生,都有以“三朝酒”祝贺之习。

“三朝”指三天,即在小孩生卜后十天内,选其中二个单数日子,如:五、七、九(有的地方生男选单日,生女选双日),进行祝贺。

孩子周岁时,还要喝对周茶(有的吃周岁酒)。

参考资料三:侗族的民族饮食侗族人民的饮食以大米为主要食物,平坝地区以粳米为主,山区则多食糯米。

普遍喜食辣椒和酸味。

自行加工的“醅鱼”、“醅肉”,贮藏十数年不坏。

用油茶待客,是侗族人民的一种好客习惯。

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以南部地区最富有特色。

村头寨尾多蓄有古树,溪流上横跨“风雨桥”,寨中鱼塘四布。

按族姓聚居,鼓楼耸立其间。

住“干栏”房,楼上住人,楼下关养牲畜和堆置杂物。

大部分地区日食三餐,也有部分地方有日食四餐之习,即两茶两饭。

两茶是指侗族民间特有的油茶。

油茶是用茶叶、花、炒花生(或酥黄豆)、糯米饭,加肉或猪下水、盐、葱花等为原料(有的地方还加菠菜竹蒿),制成的汤状稀食,既能解渴,又能充饥,故常称“吃油茶”。

日常蔬菜十分丰富,除鲜食南瓜、苦瓜、韭菜外,大部分腌成酸菜。

如:酸黄瓜、酸萝卜、酸刀豆、酸蕨菜等。

侗族日常菜肴以酸味为主。

不仅仅有酸汤,还有用酸汤做成的各种酸菜、酸肉、酸鱼、酸鸡、酸鸭等。

相传腌酸菜始于宋代。

制作酸菜有坛制和筒制两种,坛制是指将淘米水装入坛内,置于火塘边加温,使其发酵,制成酸汤,然后用酸汤煮鱼虾、蔬菜,做为日常最常见的菜肴。

民间经常食用的虾酱也多以坛制作。

腌鱼、腌猪排、牛排及腌鸡鸭则以筒制为主。

筒有木桶和楠竹筒两种。

制作腌鱼以入冬最佳,腌渍时刻越长,其味越醇。

鱼虾除超多酸食外,亦常鲜食。

侗族成年男子,普遍喜爱饮酒,所饮酒类大都是自家酿制的米酒,度数不高,淡而醇香。

侗族的重要节日侗族的节日以春节、祭牛神(农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节(农历七月间)较为普遍。

有些地区还有在十月或十一月过侗年。

由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侗族还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

吃社饭:(二月春社之日)侗族有吃社饭之俗,但不搞什么活动。

做社饭的方法是用野菜、野蒿、腊肉、花生、胡萝卜……和多种蔬菜切碎搅合糯米同蒸,加入油盐即成,吃起来别有风味,其功能是防疫去瘟,促进健康。

过冬节:也就是“冬至”,这天所有侗族地区地人们都过侗年,相当于过春节,各地区活动热闹非凡,有赛芦笙、多耶、侗戏、对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广西南宁没能回家过侗年的朋友,每年的“冬至”这天在南宁的很多侗族同胞们都会聚集在一齐欢歌、交流。

播种节:聚住在湘、桂、黔交界边境的侗族人民,每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都要举行传统的播种节盛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