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七律长征

合集下载

21七律长征

21七律长征
3、培养学生阅读时用心体会、入情入境、动心动情的能力。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 文。
教学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体 重点 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难点
先学提纲 黑板 长征线路图 《飞夺泸定桥》影像片段
2、出示长征路线图简介长征:今天,就让我们沿着英
雄的足迹,走进历史,走进长征。1934年10月,为了粉碎
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从江西瑞金出
发开始长征。他们突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来到遵义召开
了《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之
后,四次渡过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
七律 长征 红军 / 不怕 / 远征 / 难,万水 / 千山 / 只 / 等闲。五岭 / 逶迤 / 腾 / 细浪,乌 蒙 / 磅礴 / 走 / 泥丸。金沙 / 水拍 / 云 崖 / 暖,大渡 / 桥横 / 铁索 / 寒。更喜 / 岷山 / 千里 / 雪,三军 / 过后 / 尽 / 开 颜。
[设计意图:遵循“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教学规律,让 学生充分地读,读得正确、读得有节奏,进而再读出诗句 的味道,为后面的教学开展做好坚实的铺垫。]
二、初读诗歌,感知长征 过渡:现在就让我们来细细地读一读这首诗。出示学
习目标
1、了解长征,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 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 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会4个生字;理解“只等闲”“尽开 颜”“万水千山”等词语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 在诗句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 文,背诵课文。

七律长征诗意

七律长征诗意

------------------百度:000天涯海角000亲情提供!-----------------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5年10月【译诗】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辛,千山万水化区区小事不足道来。

五座大山蜿蜒荡起细小的波浪,高峻的乌蒙山也如脚下流动的泥丸,金沙江的水波拍打着温暖的悬崖,大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

最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三军将士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

【赏析】长征如此伟大复杂的题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诗人就长征的题材写过《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这些诗都是写一景一地,并以此来表达心情,•着重在于侧写。

而这首《长征》,从题目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诗人从正面挺身而出,运酣畅之笔朝四面八方抒写,景致转换向前,•一首八行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担当了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主题。

•如今“长征”这个词语已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频频使用的一个词语(含有丰富的引伸意义),它是毛主席毕身提倡的一个主题——继续革命的主题。

•那就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要不停步,要前进,前进,更前进。

•即便在邓小平时代改革开放的草创时期,•就曾提出出自“长征”的一个口号: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全国青年争当“新长征的突击手”,它的意义是重大的。

•犹如诗人毛泽东在夺取江山后也说过类似的话,万里长征只迈开了第一步,•同志们任重而道远。

打了江山还要建设江山,这些都真正形同长征。

•而且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长征也比喻一个人应一生奋斗,自强不息,冲锋不止,直到生命的尽头。

•再推而广之于全人类,任何一个人的一生不正好就是各自的一场长征吗?•由此可以想见这个词语的幅射面,及博大丰富的意义了。

七律·长征(修改)

七律·长征(修改)

总领全诗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组长分配组员朗读颔联、颈联、尾联。 2.组员独立思考:用圆圈圈出描写长征困 难的词语。 3.组内交流,形成统一意见。 4.组长组织汇报。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10月21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 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 。
“长征途中,英雄的红军,血战湘 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 河,飞夺泸定桥,鏖战独树镇,勇克包 座,转战乌蒙山,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 的追兵阻敌,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 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纵横十余省, 长驱二万五千里。”
“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 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 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 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 被称 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战争活 剧,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七言律诗
八行,每行七个字,共五十六个字。 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第一句)、颔联 (第二句)、颈联(第三句)、尾联(第四句)。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首 联 颔 联 颈 联 尾 联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A:天气暖。 B:摆脱敌人围追堵截,顺利过江的喜悦。

“我们深知,今天的幸福生活和80年前的 红军长征紧紧相连。长征精神永都能不过时, 它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前进。”
推荐阅读: 《沁园春· 雪》 《清平乐· 六盘山》

红色经典七言律诗

红色经典七言律诗

红色经典七言律诗1. 《七律·长征》 - 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 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3. 《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 毛泽东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4. 《沁园春·雪》 - 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5. 《忆秦娥·娄山关》 - 毛泽东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6. 《清平乐·会昌》 - 毛泽东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7. 《水调歌头·游泳》 - 毛泽东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8. 《浪淘沙·北戴河》 - 毛泽东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9.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 毛泽东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革命 烈士 长征精神 著名诗句

革命 烈士 长征精神 著名诗句

革命烈士长征精神著名诗句长征精神全诗1、《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清平乐·会昌》——毛泽东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3、《十六字令三首》——毛泽东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4、《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5、《念奴娇·昆仑》——毛泽东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6、《无题》——聂荣臻安顺急抢渡,大渡勇夺桥。

两军夹江上,泸定决分晓。

7、《无题》——杨成武无边风雨夜,天堑大渡横。

火把照征途,飞兵夺泸定。

8、《过草地》——张爱萍绿原无垠漫风烟,蓬高没膝步泥潭。

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

随意坐地堪露宿,卧看行云逐浪翻。

帐月席茵刀枪枕,谈笑低吟道明天。

9、《长征》——林伯渠刚过草地到巴阿,无那西风日末斜。

且喜境界新耳目,不虞粮秣少胡麻。

巨猿解缆技殊巧,野虻射人事可嗟。

前路纵遥知马力,谁予便利敢分家。

10、《七律》——乌兰夫共话长征忆昔年,朝朝塞北望江南。

行踪奇正敌围破,信息浮沉民意浅。

捷报迅传逾朔漠,义诗响应度阴山。

此生留得豪情在,再作长征岂畏难。

11、《三十五岁生日寄怀》——陈毅大军西去气如虹,一局南天战又重。

半壁河山沉血海,几多知友化沙虫。

21.七律长征(完美版)

21.七律长征(完美版)
主席回顾所经历的艰难险阻,激动地 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长征】中央工农红军长征路线介绍及地图
走过水草地 翻越大雪山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四渡赤水
遵义会议 突破四道 封锁线 巧渡金沙江
会宁
吴起镇
水草地
红四方面军
大雪山
大渡河 红二方面 军 红一方面 军
遵义
金沙江
瑞金
创作背景 这首诗
写于1935年10月, 当时毛泽东率领中 央红军越过岷山, 长征即将结束。回 顾长征一年来红军 所战胜的无数艰难 险阻,他满怀喜悦 的战斗豪情,以极 其轻松的笔调写下 了这首气壮山河的 伟大诗篇。
• 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抢夺皎平 渡的任务。他们二话不说,翻山越岭180里,当天夜晚 就来到了金沙江边。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一条船。 原来这条船是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探子不知跑到 哪里去了。后来,他们又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从水里 捞出了一条破船,用布把漏洞塞上。 • 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敌人的哨兵 以为探子回来了,不以为然。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一 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 渡口。后来,他们又找到了五条船,动员了36名艄公。 • 与此同时,红一军团赶到了龙街渡口,红三军团赶到了 洪门渡,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急无法 架桥。军委命令他们迅速转到皎平渡过江。
七律· 长征
首 联 颔 联 颈 联
尾 联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1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 / 远征 / 难, .. 万水/千山/只/等闲。 . 五岭/逶迤/腾/细浪, .. 乌蒙/磅礴/走/泥丸。 .. 金沙/水拍/云崖/暖, . 大渡/桥横/铁索/寒。 . 更喜/岷山/千里/雪, .. 三军/过后/尽/开颜。 ..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七律长征课文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七律长征课文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 课七律长征课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 21 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澎湃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全军事后尽开颜。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 21 课《七律·长征》课文说明等闲:平平经常。

逶迤:曲折波折的样子。

逶,wēi。

迤, yí。

澎湃:广大无边,气概大。

磅,páng。

礴, bó。

走:本诗中是“转动”的意思。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岷山:山名。

岷, mín。

尽开颜:个个脸上都显出快乐的样子。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 课《七律·长征》句子分析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中国工农红军不怕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的难难险阻 ;无数的山、无数的水、无数的困难困苦,在红军眼中只可是是平平经常的事罢了。

这两句诗是全诗的总括,也是举世有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概叙。

长征之“难”,一是“远”,纵横十一个省,行程两万五千余里 ;二是“万水千山”,无数的险山恶水造成了征途的艰险 ;三是前有仇敌的堵截,后有仇敌的追击。

但这些困难被红军视作平时,这是多么豪放的气派呀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澎湃走泥丸。

“五岭”、“乌蒙”都是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是“千山”的代表。

这两句诗是说,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连绵不停,在红军的眼里可是是翻滚着的渺小波浪 ;乌蒙山那样高大宏伟、气吞山河,在红军看来,可是像泥丸同样在脚下滚过去。

实质上的“五岭”、“乌蒙”都是“逶迤”、“澎湃”的高峰大岭,但在红军眼里倒是小小的“细浪”、“泥丸”。

写山势高峻,是红军远征困难的实质情况 ;写山的不足挂齿,是红军勇往直前英豪气派的真切写照。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大渡”都是红军超超出的河流,是“万水”的代表。

金沙江两岸是绝壁峭壁,水流湍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铁索高挂在波浪汹涌的江面上,令人感觉冷气逼人。

21、七律 长征

21、七律  长征
重点理解词语,为理解导朗读诗句。
特别要学生介绍一些长征故事,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辛。
学生交流时,教师可以参与其中,进行指导。
让学生体会第一句诗在全文中的作用。
学把课外知识引入课堂,促进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通过斟酌“暖”、“寒”,体会红军的艰险。
让学生抓住“喜”和“尽开颜”来体会两个高兴的不同。
逶迤(yi tuo)磅礴(pang bang)云崖暖(nuan duan)岷山(min min)
2、先理解带点词语的意思,再理解诗意。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了解长征的资料,为学习下文做下铺垫。
6、齐读最后两句。用“更喜”形容什么?这突出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7、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8、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说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三、总结、扩展阅读。
1、欣赏歌曲《长征》
2、推荐毛泽东的另一首歌颂长征的词。
反馈检测、课后训练:
1、择优录用(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用“√”画出来)
学生自己审题,自己完成练习,教师只作重点指导即可。
教学反思
“暖”与“寒”是诗中又一个重点,它暗示了红军智取金沙江的快乐与强渡大渡河的悲壮与惊险。在“暖”字理解上,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红军当时快乐的心情,“寒”字我先讲当时国民党军队与红军当时的不同心态,谈感受,拉近了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深刻理解长征精神。整堂课以学生的感悟为主,以感带读,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就在这里渗透进学生的思想中。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们对长征的英雄们肃然起敬。

七律长征的意思

七律长征的意思

七律长征的意思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935年10月【译诗】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辛,千山万水化区区小事不足道来.五座大山蜿蜒荡起细小的波浪,高峻的乌蒙山也如脚下流动的泥丸,金沙江的水波拍打着温暖的悬崖,大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最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三军将士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赏析】长征如此伟大复杂的题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诗人就长征的题材写过《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这些诗都是写一景一地,并以此来表达心情,•着重在于侧写.而这首《长征》,从题目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诗人从正面挺身而出,运酣畅之笔朝四面八方抒写,景致转换向前,•一首八行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担当了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主题.•如今“长征”这个词语已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频频使用的一个词语(含有丰富的引伸意义),它是毛主席毕身提倡的一个主题——继续革命的主题.•那就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要不停步,要前进,前进,更前进.•即便在邓小平时代改革开放的草创时期,•就曾提出出自“长征”的一个口号: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全国青年争当“新长征的突击手”,它的意义是重大的.•犹如诗人毛泽东在夺取江山后也说过类似的话,万里长征只迈开了第一步,•同志们任重而道远.打了江山还要建设江山,这些都真正形同长征.•而且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长征也比喻一个人应一生奋斗,自强不息,冲锋不止,直到生命的尽头.•再推而广之于全人类,任何一个人的一生不正好就是各自的一场长征吗?•由此可以想见这个词语的幅射面,及博大丰富的意义了.在我们中国更是如此,•不仅有“新长征的突击手”, 还有任何新的领导人出来都要提出新时期及新时期的任务,而新时期就意味着新长征,新长征就是指新奋斗.我在此仅举一真实的例子,•说明“长征”在我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一个新的文化语境的魅力.那是1988年初春,我同重庆的一个好朋友李光来往密切,据他说,他的父亲是杨尚昆过世的夫人李伯钊的哥哥.•因此杨尚昆来重庆时(当时他任国家主席),李光作为亲威拜见了长辈.当他对我谈起此事时,•他说(形象是坚定傲气的):“他们(指杨尚昆及老一辈革命家)是老红军,•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而我们(指他自己)都正在经历新长征,靠自己在新时期闯出一条路来. ”的确李光当时正轰轰烈烈地开办公司,•同时也是一个抒情的吉它手和艺术歌曲的热爱者,他对美有一种感受和向往,•当他想把这种感受与向往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时候,不禁脱口说出了“我是新长征的突击手”.让我们再慢一点进入《七律·长征》这首诗具体的美境吧,•让我们重温一遍诗人自己对长征之美的解释:“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引自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这首诗首联是全诗的统领,一开场就道出红军不怕艰难,•视万水千山的漫漫征途为小事一桩.在此不仅写了红军不惧自然界的困难,•也明显地暗示了围追堵截的敌军更不值一提,对于红军来说,他们只是等闲之辈,不堪一击.接着颔联、•颈联四句从首联所营造的浩大的外在与内在的空间中脱颖而至,进入具象的细部勾勒,诗人从容地告诉我们到底什么是“万水千山”. 诗人开始习惯自然地运用他精湛的典型毛氏诗艺的剑法,•优美而具神奇效果的地理名称以及动词.连继出现“五岭”、“乌蒙”、“金沙”、 “大渡桥”这一连串的地理名词递进(毛诗特点,前面论及,此不赘述)不仅是交待了故事的递进,•也交待了心理感受所引起的层层情绪递进.艺术造型上也显得极为工整,•从山再到水.是什么山呢?“逶迤”、“磅礴”之崇山高岭,•但在诗人的眼里却如小小细浪以及小小的泥丸,不足挂齿也,•其实质是艺术地再现了红军不屑于万般艰难险阻,视之为小事.这个再现的艺术过程中通过行云流水般的对比及夸张来达成的,•得来并不费功夫,全仗经年历月的生活观察及艺术修养.那么又是什么水呢?•金沙江水拍打温暖的悬崖,意境美妙绝伦,风景本身就如诗如画,•作者在此没有正面描写巧渡金沙江的战斗,因当时情况亦是紧急的.1935年5月3日,•中央红军干部团在后有强大敌军的追击下在云南禄功绞车渡,仅用七只小船,•经过九天九夜偷渡过了金沙江,全歼对岸守敌,甩掉了追兵,突破了重围.•对于这次如此惊险的胜利,诗人运用象征主义的通感艺术手法把严酷的战斗隐了下去,•却把寒冷的江水写得温暖如春,它正怀以从容不迫的欣喜之气缓缓拍打着夹江的悬崖,•诗人得以在江畔流露出胜利的宛若春水般的欢悦.•紧接着是冰冷的铁索桥横跨在大渡河上.红军抢夺泸定桥是长征中最英勇、最不可思议的激战,•虽不是大规模的人海战,却是显现单独个人的天才精兵之战,铁血亡命之战,旋风般的理想之战,•真正堪称红军之鹰飞过了泸定桥.那时,红军刚过了金沙江, “跳出了数十万敌人围追堵击的圈子,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刘伯承《回顾长征》).随即而至的强渡大渡河谈何容易.•连太平天国时的一代名将石达开也身败于大渡河,竟是英雄末路,可悲可叹.但红军在大诗人毛泽东的率领下,•一举冲桥成功,那就是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十八勇士全身,攀踏着悬空的寒冷铁索,•拿了敌人的桥头堡.后继部队才得以跟进踏桥过了大渡河.•对于这一次惊天动地的恶战,诗人仅用“铁索寒”三字便已使场面栩栩如生、英勇激烈了.•这二句中的一“暖”一“寒”二字,含有不尽之意味,张弛奔竞,起落生姿,•不露拔工而又有天然之光辉.最后二行(即尾联),诗人终于发出出自肺腑的赢得长征胜利后的喜悦之情,二万五千里转战的目的地已经到达,三军大会师近在眼前,•全军上下都在喜笑颜开.按毛主席1958年12月21日的批注:“三军: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不是海陆空三军,也不是晋国所说的上军、中军、下军的三军.”“更喜”二字用得好,有婉转回肠之意,喜上加喜之概; “三军”用得妙,这个词语本来就是自然带有古汉语之美,•加上按前面毛主席自己的说法是指当时的红一、二、四方面军,这古意盎然的“三军”又凭添了当代汉语之美,•岂不是难能可贵,羚羊挂角获了一个双美!。

21 《长征》知识点

21  《长征》知识点

21《七律长征》一、字音。

远征难(nán nàn)更(gēng gâng)喜岷(mín míng)山尽(jǐn jìn)开颜五岭逶(wēi wěi)迤(yí yǐ) mēng(蒙人、蒙骗) mãng(乌蒙、蒙蔽)二、重点解释: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细浪:小浪花。

磅礴:气势雄伟。

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大渡:指大渡河。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红军过桥时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五岭:指五座山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这五座山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乌蒙:指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

三、填空:1、《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全诗共四联,记载了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包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2、这首诗重点写了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诗句中概括介绍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诗句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全诗展现了五幅“征难图”:山势逶迤的五岭图、群峰叠嶂的乌蒙图、水拍云崖的金沙图、桥横铁索的大渡图、千里雪盖的岷山图。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概括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

“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

“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统帅风度。

“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3、这首诗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开头作为总起,其中“远征难”一词概括写出了红军长征途中经历的种种困难,而“不怕、只等闲”两个词则写出了红军对待困难的态度,全诗中能够表现出这种乐观向上态度的词语还有腾细浪、走泥丸、更喜、尽开颜。

21七律长征

21七律长征

21 七律长征教材分析:《七律长征》这首诗写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

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

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教学目标: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了解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

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教法和学法:1. 运用多媒体课件与音乐陪衬、自读与品读等方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习,抓关键词、读、说、划等方法学习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提出问题1、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2、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3、学生自由设疑。

读课文,想想这课要重点研究哪些问题?预设: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这首诗表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4、出示自探提示。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查注释,从字面上初步弄懂诗句意思。

勾画出表现“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诗句?体会这首诗讴歌了什么精神?5、学生自学,教师查看学情。

二、探究学习(一)、整体感知课文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要求:①、正音。

②、借助工具书弄懂课文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

4、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1.七律·长征

21.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 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 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长征
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 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 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 脚下滚过去。
上承“万水”二字
颈联
云崖
名词 形容词
金沙 水
名词 名词

动词
暖,
大渡 桥
名词 名词

动词
铁索
名词
寒。
形容词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暖”字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 气蒸腾的实景;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 和一片沸腾的景象。 “寒”字既烘托出泸定桥险恶的形势,又描绘出红 军战士浴血奋战,飞夺泸定,令敌人胆寒的壮烈情 景。
长征是什么?
在中国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
球的红飘带”。 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笔下,长征是 “前所未闻的故事”。 在埃德加· 斯诺的笔下,长征是“惊 心动魄的史诗”。 在毛泽东的笔下,长征是宣言书,长 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 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 的情感态度。请同学们课外把自己的意 见写下来。
这首诗写于1935 年10月,当时毛泽东 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 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 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 阻,他满怀喜悦的战 斗豪情,以极其轻松 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 壮山河的伟大诗篇。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1 七律 长征

21 七律  长征
大阅兵时,率先通过天安门 广场的是陆海空三军仪仗队。
逶迤
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 弯曲曲延绵不绝的样子。
磅礴
(气势)盛大。文中 指山势高大、险峻。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全诗是围绕哪句诗展开的?
红军不怕 远征难
远道出征或长途行军 艰难险阻 赞美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精神。
默读全诗,思考:本诗先高度赞美红军 战士不怕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接着 描绘出了红__军__在__长__征__过__程__中_经历的几个典型 画面,最后抒发了长__征__胜__利__结__束__后__的喜悦。
朗读指导(课后第一题)
本文赞扬了红军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 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因而朗读的 语调是慷慨激昂的,语气应富有变化。 背诵要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
默读全诗,说一说你的眼前 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浮现出了红军战士翻越五岭、 翻越乌蒙山、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爬雪山等画面。
翻越五岭 巧渡金沙江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全都喜笑颜开
诗意: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 了白雪皑皑的岷山,人人心情 开朗,个个喜笑颜开。
“更喜”两个字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 艰苦的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也表现了红 军战士对美好革命前景的向往。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写长征最后的路程, 是全诗高潮。深化了 主题,升华了主旨。
诗意:红军不怕长征的艰难险阻, 他们把经历的万水千山看作是平平 常常的事。
这两句诗在本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总领全诗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战士不 怕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
朗读本诗第三、四句,思考: 1.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2.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3.表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

[七律·长征]七律·长征: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七律·长征: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七律·长征:七律·长征篇一: 七律·长征:七律·长征-注释译文,七律·长征-创作背景《七律·长征》是毛泽东的诗篇之一,是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达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本文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被选入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1课。

七律长征资料_七律·长征-注释译文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1种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三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白雪皑皑的岷山,红军们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详细注释难:艰难险阻。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五岭逶迤腾细浪: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五岭,绵延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之间。

“细浪”是说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在红军眼中不过像翻腾着的小浪花。

暖:温暖。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寒:心里害怕,有一丝寒意。

乌蒙磅礴〔páng bó〕走泥丸:乌蒙山绵延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气势雄伟,在红军看来也只像滚动着的泥丸。

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的河流。

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

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泸定桥位于中国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是一座由清朝康熙帝御批建造的悬索桥。

五下21《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及反思

五下21《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21.七律长征一、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认识“逶”“迤”“磅”“岷”四个字,能借助工具书、联系整首诗正确理解“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

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在朗读中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在朗读中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在朗读中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在朗读中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难点: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三、教学评价设计: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尤其是学困生识、写、读的情况。

2.在初读感知环节,通过梳理文章脉络,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提升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3.在精读课文阶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在朗读中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4.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及时做出评价。

四、教与学的准备:学生:完成预习单。

(见后附件1)教师:1.教学课件2.根据学生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揭题导入,了解七律。

1.谈话:毛泽东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是我国著名的诗人、革命家、外交家,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中的意思

七律·长征中的意思

七律·长征中的意思《七律·长征》是毛主席在1935年10月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入选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材。

诗文回顾长征以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也展示了伟人追求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现整理分享诗作原文、译文及创作背景如下。

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创作背景】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全文充满了成千上万的困难和障碍,充满了中国共产党的热情。

它是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无论是革命史还是诗歌史,都是一个里程碑。

毛主席的其他长征题材作品还有:《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都是以此来表达心情,着重在于侧写。

诗人在最后发出自肺腑的赢得长征胜利后的喜悦之情,二万五千里转战的目的地已经到达,三军大会师近在眼前,全军上下都在喜笑颜开。

“三军:红军一方面军、按毛主席1958年12月21日的批注: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不是海陆空三军,也不是晋国所说的上军、中军、下军的三军。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了解长征故事,会讲1-2个故事。

了解毛泽东的其它诗词。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透过诗句领会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透过诗句领会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教学内容】了解长征
【完成目标】提高性目标1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了解长征
1.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七十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就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了解长征
(1)生交流课前搜集的长征资料。

(2)师介绍。

(出示课件),这就是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中央主力红军从瑞金出发,一路上既要翻山越岭,又要躲避天上敌人飞机的侦察轰炸,地上敌人的围追堵截。

短短的一年时间里,途经江西、广东、湖南、广西等11个省,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最后于1935年10月到达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3)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在长征即将胜利之时,毛泽东主席回首这惊心动魄的行程,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
(4)简要介绍诗题。

再读课题。

教学意图:
了解诗歌的背景有助于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板块二
教学内容:理解诗歌的意思。

完成目标:目标1.2
教学过程:
1.出示整首诗,指名读,把诗读正确。

2、了解押韵,再读诗歌。

3、读出诗歌节奏。

4、自学诗歌。

出示学习任务:朗读诗歌,理解诗歌意思,会背诵诗歌。

自学指导:
①默读诗歌,根据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再不懂的就做上记号。

②小组讨论交流诗歌的意思,并思考诗歌主要写什么?
③朗读诗歌,背诵诗歌,组长检查。

词语注释:
①等闲:平常的小事。

五岭:五座山岭。

②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三军:指红军战士。

③腾细浪:翻腾的小浪花。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④磅礴:气势雄伟走泥丸:滚动的小泥球。

5、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学诗歌,师巡视指导。

6、交流自学成果
①提出不懂的地方。

②说说诗歌的意思。

(请每组的三号交流)
③读通了诗,又有了初步的理解,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长征非常艰难,但是红军不怕艰难。

)(板书:艰难不怕难)
④哪两句诗直接写出了这个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教学意图:
理解诗歌的前提必须把诗歌读正确流利,所以要舍得花时间指导学生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在读好诗歌的基础提供注释让学生理解诗歌意思,降低难度,让学生在有据可依的基础上主动学习,远比教师讲解效果要好。

板块三
教学内容:品悟诗情
完成目标:目标1.2
教学过程:
1、品析中心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你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了红军长征很难?
预设:
万水千山:
红军长征,走的不是平坦的大路,而是要翻过一座座大山,跨过一条条大河,还要爬雪山、过草地,更要时刻准备与围追堵截的敌人战斗,困难重重。

远征难:
(有多远?二万五千里)这么远的路途,就靠两只脚走路,路途遥远,非常艰难。

②你能读出长征的遥远与艰难吗?
你能把这征途读得更加遥远吗?
③那你又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不怕难呢?
只等闲:
“等闲”是什么意思呢?(平平常常的小事。


把跨越万水千山当作像吃饭穿衣一样平常的小事,在红军战士的眼里,这些困难太普通了。

指名读→齐读
过渡:把远征途中的重重困难,当作平常的小事,这是一种多么豪迈的胸襟啊。

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歌,到具体的诗句中去感受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吧。

2、出示学习任务:品读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自学指导:
仔细地读读这首诗后边的六句话,用“——”划出描写长征艰难的词语或句子,再用“﹏﹏”划出描写红军战士不怕难词语或句子,细细体会,用简短的语句写写自己的感受。

3、学生自由读、体会。

4、全班交流。

预设: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艰难?
预设:
A、五岭逶迤
当你读到“五岭逶迤”这个词时,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师边板画边介绍:五岭山脉,山势起伏,绵延1000多公里,一眼看去,除了山岭还是山岭。

走这么远的路途,就是平坦的大路,也让人觉得艰难,更别说翻山越岭,更别说还得和敌人周旋。


你能读读这个词语,读出“五岭连绵起伏”的感觉吗?
(一边读一边在脑海里想象画面,你就能读得更好。


B、乌蒙磅礴
“乌蒙磅礴”,你看到了怎样的山?
(师边板画边介绍:磅礴的乌蒙山,海拔2000多米,最高峰有4200米,直插云霄。

4200米有多高?
你能读出这种气势雄伟感觉吗?
②那你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A、腾细浪
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板画)
B、走泥丸
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滚动的泥丸。

(板画)
C、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③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

同学们,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仅仅是这两座山脉吗?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了18座这样巨大的山脉,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何等艰难,可红军的回答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预设:
A、云崖
耸人云端的悬崖,这是写金沙江两岸的山势非常险峻,江水拍打着悬崖,渡江非常艰难。

B、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出示课件:铁索桥静止画面)这就是位于大渡河上的铁索桥,也叫泸定桥,谁了解泸定桥?
②拓展“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③根据故事的壮烈理解“寒”的意思。

(2)你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①(出示金沙江图),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封锁了江面,掠夺了所有船只,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

②面对这样险峻的金沙江,为什么给红军感觉是暖的?简要介绍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巧渡金沙江,心里感到温暖)
③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机智勇敢)板书:机智勇敢
④当敌人的追兵赶到时,红军早已远走高飞,无影无踪了。

想到这里,红军的心理怎么样?(高兴)
(3)引导: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

这一暖一寒,你能读出两种不一样的感受吗?自己练一练。

(分男女朗读)
(4)而事实上,长征途中,红军要度过这样的河还有24条,哪一条不险,哪一条不难?但红军的回答仍然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C、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千里雪
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是呀,在茫茫的雪山之上,每走一步都是那么艰难。

由于粮食衣物缺乏,由于天气太冷,无数战士倒下去就再也没能站起来,永远地长眠于雪山之巅,真是难哪!
②那你又怎么感受到红军战士的只等闲呢?

从诗歌中找一找,红军战士遇到了哪些“喜”?
“更喜指什么”(翻过了岷山)
还指什么?
(翻过了岷山,红军长征就胜利了,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③透过这个“喜”字,你感受到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坚强、勇敢、乐观)(板书:乐观)
④翻过雪山,就迎来了长征的胜利,所以说——三军过后尽开颜,把你的感受融入朗读中。

⑤是呀,看着雪山就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他们乐观地看待这一切困难,坚强的信念、坚定的决心全都化为一句话──
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教学意图:
紧扣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一唱三叹,让学生找出诗句中“远征难”的词句和“不怕难”的词句对比品读,同时拓展相应的故事,以感受红军战士坚强乐观的革命气概和大无畏的精神。

板块四
教学内容:背诵、拓展延伸。

完成目标:基础性目标2,提高性目标2
教学过程:
1、读全诗。

引导:这简短的五十六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难万险,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

2、积累,试背。

3、长征途中,毛泽东留下了很多豪迈的诗篇,《清平乐·六盘山》就是其中一首。

(出示课件,朗读)
4、总结。

长征壮举让世人惊叹,长征精神代代传承。

多少文人墨客为长征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赞歌。

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如果你遇到了困难,那就请你想想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吧,希望同学们能发扬红军战士的这种长征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勇敢前进!
5、作业设计:
A类:背诵默写《长征》
B类:1、搜集毛泽东的其它诗词读一读并了解意思。

2、阅读长征故事。

教学意图:
拓展毛泽东的其它诗词,进一步感受红军战士的长征精神,从而受到感染,凸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