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文心雕龙》读书笔记(通用9篇)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文心雕龙》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篇1刘勰在上一篇《明诗》篇中主要论汉代两晋南北朝的四言诗和五言诗,而则这篇主要讲乐府。

“乐府”最早指的是管理音乐的机构用以采集民歌,而这里所要论述的就是采自民间的乐府民歌以及魏晋时期文人创作的乐府诗。

刘勰依然从“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四个维度把握乐府。

首先论述乐府的含义、起源及作用,认为乐府来源于“钧天九奏”“葛天八阙”等三代之乐和“涂山歌”等四方之音,配乐的诗歌肇始于上古时,夏殷之世,产生四音。

西汉的乐府机关负责采集民歌,但大多为俚俗之曲。

《诗经》用来配乐,但先秦时代的雅正之曲在汉代乐府中没有很好地保存下来。

接着,刘勰论述两汉到魏晋时期乐府的发展史,秦汉之际,礼乐衰微,乐府产生。

随后经历汉武帝立乐府、汉宣帝制雅诗、元成二帝广淫乐、东汉郊庙祭祀杂雅之章、曹魏三祖“宰割辞调”等阶段,到西晋达到“表里而相资”(即乐声和乐章互相配合)的境界。

最后一部分,刘勰论述音乐和诗歌的关系,并指出另立此篇的原因。

他认为“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乐心在诗”,故“君子宜正其文”;并且指出“诗与歌别”“故略具乐篇,以标区界。

”刘勰论乐府的态度,基本上还是讲求符合儒家之雅正,并严格区分雅与郑。

《赞》词曰:“《韶》响难追,郑声易启。

”即看出他对当时(汉魏以来)风行的不雅之歌的鄙薄态度,而推崇先秦雅乐,文中他以“艳歌婉娈,怨志诀绝”称呼《碧玉歌》、《华山畿》等也可看出对通俗乐曲的贬低。

刘勰的这一态度与“宗经”思想是一致的,因为宗经,所以以先王的雅乐来作为衡量音乐的标准。

他提出“乐本心术”的观点,认为音乐对于人心起着重要的作用,乐有雅声和溺音之分,雅声是周王朝的音乐,郑声则为溺音。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文心雕龙》是一部古代中国的文学理论著作,作者刘勰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洞察力,对文学创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述。

这部著作对古代中国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被许多文学爱好者奉为经典。

在阅读《文心雕龙》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这部著作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刘勰通过对文学创作的分析,提出了许多关于文学本质、文学与现实关系、文学创作规律等方面的见解,这些见解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指导文学创作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最为关注的是刘勰对于文学与现实关系的看法。

他认为,文学创作应该基于现实生活,但又不能完全复制现实,而应该通过想象和创造,反映出人类内心的真实情感和思想。

这种看法对于我自己的写作也有着很大的启示,让我更加注重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同时也更加注重在创作中表达出人类内心的真实情感和思想。

此外,刘勰还提出了“文心雕龙”的概念,他认为“文心”是指文学创作的内在本质,“雕龙”则是指对文学作品的精细雕刻。

这个概念对于我理解文学创作的过程也有着很大的启示,让我更加注重对文学作品的整体结构和细节进行精细的雕刻和打磨。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有着一些感悟和体会。

首先,我深刻感受到了古代中国文化的高深莫测和博大精深。

刘勰的文学理论虽然是在古代中国背景下产生的,但他的见解却具有普遍性和永恒的价值。

其次,我认识到了文学创作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和排列,更是心灵的表达和情感的宣泄。

只有通过深入观察和思考现实生活,才能创作出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文学作品。

总之,《文心雕龙》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迪的文学理论著作。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不仅深入了解了古代中国的文学理论体系,也得到了许多关于文学创作的启示和指导。

我相信这些启示和指导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当我第一次翻开《文心雕龙》这本书的时候,说实话,心里有点发怵。

毕竟这书名听起来就挺高深莫测的,感觉会是那种充满晦涩理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著作。

但真正读进去之后,我发现自己之前的担忧有点多余。

这书就像是一位博学多才却又亲切和蔼的老师,耐心地跟我讲述着关于文学创作的种种奥秘。

在书中,刘勰对于文学的起源、发展、创作方法以及各种文体的特点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他的观点独到而深刻,让我这个对文学懵懵懂懂的人,仿佛一下子找到了一盏明灯。

比如说他提到的“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次经历。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我决定去附近的公园逛逛。

公园里的人可真不少,有带着孩子玩耍的家长,有悠闲散步的老人,还有一群青春洋溢的年轻人在草地上野餐。

我沿着湖边的小路慢慢走着,微风轻轻拂过脸庞,带来了湖水的清新气息和花朵的芬芳。

就在这时,我看到了一棵特别的树。

它不像周围的树木那样挺拔直立,而是有一些弯曲,树枝也显得有些稀疏。

但就在那弯曲的树干上,竟然有一只小鸟在欢快地歌唱。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小鸟身上,形成了一道道金色的光斑。

那一刻,我的内心被一种莫名的感动所占据。

回到家后,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把这种感受记录下来。

可当我拿起笔,却发现自己不知道该从何写起。

我试图描述那棵树的形状,小鸟的歌声,还有阳光的温暖,但总觉得词不达意。

这时候,我想起了《文心雕龙》中说的“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

我意识到,自己平时的积累还是太少了,对于事物的观察也不够细致。

于是,我重新回到公园,坐在那棵树下,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感受它的气息。

我注意到树干上有一些细小的纹路,像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树叶的颜色也并非单一的绿色,而是从浅绿到深绿的渐变。

小鸟的歌声也有高低起伏的变化,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经过这样一番深入的观察和思考,我再次动笔,这次就顺畅多了。

我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都真实地表达了出来。

虽然文字还很稚嫩,但我能感觉到自己在进步。

《文心雕龙》读后感(通用10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通用10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通用10篇《文心雕龙》读后感篇1假期,我有幸读了《文心雕龙》,感受颇深。

刘勰解释到文心在于说明写文章时对于心思的利用;其次是文章的写作,从来都是以精雕细刻和文采丰缛为法的,这正如雕镂龙文一般,我因而又称这本书为雕龙。

里面有些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开阔了我的视野,提升了我的认识。

下面结合我个人的理解,谈谈我的收获。

一.感受情境之美《神思》篇中写道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

意思是说,当精神活动正在进行的时候,思路千头万绪,竞相呈现。

要怎样落笔,仍然没有规矩可以遵循;要怎样刻划,也没有形象可以捕捉。

如果是登山,那山中到处都充满着情感;如果是望海,那海上到处都洋溢着意趣。

我有多少想象力和思考力,都气势磅礴,可以和风云一样并驾齐驱。

在开始执笔为文之前,真是气力倍增;但到了脱稿真正写下来的,不过是开始时心里所想的一半。

说的多切实际呀!有时候我们写东西之前想的很好,可是写出来时也就是心里想的一半甚至还不到一半。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那是由于思想感情可以凌空翻飞,容易出奇;而语言文字则是着迹之物,难以生巧。

从以上文字我们可以体会到言与意的关系,有尽之言难达无尽之意古人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不尽,意味才显得闳深婉约,读者才能自由驰骋想象,举一反三,把所有的话都说尽了,读者的想像就没有发挥的机会了。

我举两个课例:一个是《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中(我学骆驼咀嚼一段),让学生抓住磨来磨去一词想象画面,去品味这词语表达的无尽之意。

先体会体会它嚼的滋味怎样?学生会说:有滋有味、津津有味。

再想像一下它咀嚼时的神态怎样?生说:悠闲自得。

咀嚼时的心情怎样?生说:心平气和、平心静气。

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他们的头脑中就会浮现出骆驼咀嚼时磨来磨去的那种认真、沉得住气的画面来,感悟到骆驼咀嚼时的乐趣,牙齿也会跟着动起来。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原理性的理论专著,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块不朽的丰碑。

《文心雕龙》这个书名的含义是,“文心”指写文章的用心,“雕龙”是指要把文章写得如雕绘龙纹一样精美。

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即写文章时的心思。

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

雕龙,即对文章的雕刻修饰。

两个词合起来,就是说写文章的心思以及文章怎么写。

全书37000多字,分为50篇。

今本的《文心雕龙》分10卷,上下两部,每部25篇,每篇又系以赞。

从论述的内容上划分,大致上可分为四个部分。

由于只阅读了前两部分,因此,只对前两部分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感受!一、体大思精第一部分,包括《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辩骚》五篇,是作者自称的“文之枢纽”,也就是本书的总论,主要阐明白己所建立的文学批评体系的根本原则。

《原道》篇提出写作最根本的是要表现“自然之道”《征圣》和《宗经》二篇是以儒家经典为基础,概括了写文章要“衔华佩实”的基本原则。

其中《原道》、《征圣》、《宗经》为一组,阐述执正之理,中心思想是阐明圣人根据道和上天意志制作的经书是文章的典范和渊源,因此为文需要学习儒家经典;《正纬》、《辨骚》为一组,阐述驭奇之理,合起来构成了“执正驭奇”的基本观点。

第二部分是文体论。

包括《明诗》、《乐府》、《诠赋》、《颂赞》、《祝盟》、《铭箴》、《讳碑》、《哀吊》、《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论说》、《招策》、《檄移》、《封弹》、《章表》、《奏启》、《议对》、《书记》20篇。

这部分从“原始本末”、“释名章义”、“选文定篇”和“敷理举统”四个方面,论述了35种文体的源流和特征,将文章分为“文”和“笔”两大类,解释其文体名称和意义,并列举以往的作家的创作,评论其作品,概括出每一种文体的特征和写作要领。

这一部分是从感性材料上进行分析,为后文进一步进行理论阐述打下了基础。

二、核心思想《文心雕龙》中虽然也有某些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但构成它的文学思想纲领及核心的﹐则是儒家的思想。

《文心锦绣雕以化龙文心锦绣雕以化龙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锦绣雕以化龙文心锦绣雕以化龙文心雕龙》读后感

【书香心语】文心锦绣,雕以化龙文心锦绣,雕以化龙——《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心是写作的方法,雕是将各种写作方法融会贯通,龙是写出的优秀的文章。

“文心雕龙”就是研究各种写作的方法,通过融会贯通后,可以写出优秀的文章。

以上是我对于《文心雕龙》一书主旨的理解,以下是我读完《文心雕龙》的收获。

写作的过程一般是情理积蓄确定后选择意象素材,铺展文辞并决定取舍后斟酌字词和音韵。

作者情思积蓄到一定程度后受到触动,便会铺展而成为文辞;而读者通过阅读文辞可以了解作者的情思,进而产生共鸣或者受到启发。

思想表达得充分而语言又有文采,情感要真实而文辞又巧妙,这就是刘勰指出的写作的金科玉律了。

顺着心意和情绪,恬然自得地去写作,就会事理明白而情思舒畅;过分地钻研思虑,则会精神疲倦而气力衰微。

所以,为抒发感情而写作就会言辞简洁,感人至深;为写作而造作感情就会文辞浮华,内容杂乱。

写作构思是作者精神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结果。

志气掌握着精神能否展开联想和想象;辞令支配着客观事物能否被顺利地表达出来。

写作的谋篇布局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开篇要总括文章的内容和条理;二是所写的内容要首尾呼应;三是合理决定素材和语句的取舍;四是各部分要紧密衔接,天衣无缝。

文章的风格一共有八种,可以分为相反的四对,分别是典雅与新奇,深奥与浅显,繁杂与精约,刚健与柔婉。

不同的风格会受到不同文体的制约,不同文体又会受到不同内容的制约。

不同的文体和风格有着不同的作用,全靠作者的才情根据所要表达的情思来做出恰当地选择。

只有风骨而没有文采的文章就像是凶猛的山鹰,只有文采而没有风骨的文章就像是绚丽的野鸡,只有两者兼备的文章才能称得上文场笔苑中的凤凰。

文思丰富的作者善于铺陈,才思精要的作者善于简化。

删削了文字而内容不完善,那是残缺而不是精要;文辞铺展了而语言重复,那是繁杂而不是丰富。

好的文章即使丰富也不能再删减,即使简略也不能再增补。

《诗经》六艺中的“比”是比附事理,“兴”是起兴引情。

文心雕龙《物色篇》读书笔记

文心雕龙《物色篇》读书笔记

文心雕龙《物色篇》读书笔记《文心雕龙物色》篇翻译春秋四季不断更代,寒冷的天气使人觉得沉闷,温暖的日子使人感到舒畅;四时景物的不断变化,人的心情也受到感染。

春天来到,蚂蚁就开始活动;到秋天降临,萤火虫便要吃东西。

这些微小的虫蚁尚且受到外物的感召,可见四季变化对万物影响的深刻。

至于人类,灵慧的心思宛如美玉,清秀的气质有似奇花;在种种景色的感召之下,谁又能安然不动呢所以,春日景物明媚,人便感到愉悦舒畅;夏天炎热沉闷,人就常常烦躁不安;秋日天高气清,引起人们阴沉的遥远之思;冬天霰雪无边,往往使人的思虑严肃而深沉。

因此,一年四季有不同的景物,这些不同的景物表现出不同的形貌;人的感情跟随景物而变化,文章便是这些感情的抒发。

一叶下落尚能触动情怀,几声虫鸣便可勾引心思,何况是清风明月的秋夜,丽日芳树的春晨呢《文心雕龙》中《物色》篇刘勰对《离骚》的评价是褒是贬要求原文,解释以及个人观点。

褒奖原文然物有恒姿,而思无定检;或率尔造极,或精思愈疏。

且《诗》、《骚》所标,并据要害;故后进锐笔,怯于争锋。

莫不因方以借巧,即势以会奇;善于适要,则虽旧弥新矣。

是以四序纷回,而入兴贵闲;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使味飘飘而轻举,情晔晔而更新。

古来辞人,异代接武,莫不参伍以相变,因革以为功;物色尽而情有余者,晓会通也。

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

略语则阙,详说则繁。

然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翻译:《诗经》和《楚辞》中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抓住客观事物的要点;后来善写文章的人,都不敢在这上面和它们较量。

却无不依照这种方法,学其巧妙,随着文章的气势而显示出奇特来。

所以,只要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的要点,就能把本来不新鲜的景物也描绘得极其新颖了。

因此,一年四季的景色虽然多变,但写到文章中去要有规则;事物虽然繁杂,但描写它们的辞句应该简练;要使得作品的味道好像不费力地流露出来,情趣盎然而又格外清新。

历代作家,前后相继,在写作上都是错综复杂地演变着,并在一面继承,一面改革中取得新的成就。

文心雕龙定势读后感

文心雕龙定势读后感

文心雕龙定势读后感《文心雕龙定势读后感》读《文心雕龙定势》,初时有些懵懵懂懂,感觉它的理论既深奥又玄虚。

读到刘勰所说的“夫情致异区,文变殊术,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也”,我感觉他在强调文章的体裁、情感与风格之间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

就如同我们看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比如诗歌可能有它抒情表意时独特的趋势和风格,散文可能又是另外一种姿态。

这让我想起平时读诗词,像李白的诗,大多情感豪放奔腾且诗意纵横开阖,这是他诗歌独特的“势”;而李清照的词,情感细腻婉约,词句多有一种轻柔的“势”。

这种“势”是根据诗人、词人不同的情致,以及诗词这种体裁所构成的。

特别触动我的是,文中提到的各种文体的写作之“势”不能互相混淆杂用。

这让我思考到写作方法的重要性在于它的适用性。

比如说写议论文,如果徒有华丽的辞藻像写散文一样的松散结构,那基本不能很好地阐述论点论据。

就像我以前写作文,有时候想把记叙文写得特别灵动精美,大量用抒情描写,结果却忽视了记叙文记事的根本,把事情写得断断续续。

后来我明白了,每个文体都有它该有的约定俗成的规范和趋势,我们需要顺“势”而为。

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不仅仅是在谈创作技巧层面上的事情,更是在传达一种文学创作的理念。

他希望创作者要尊重不同文体间的特性、尊重情感的表达与体裁之间的契合关系。

而且在创作的时候,要顺应这种关系所形成的趋势。

对了还想说,文中很多概念也不是那么容易理解消化的,需要反复多读几遍还得结合具体作品才能慢慢体会。

像文中在阐述各种“势”的时候,列举了很多不同年代、不同作家的作品,如果对这些作品的熟悉程度不够,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

但是一旦理解了这种理论,在今后阅读作品时就能更好地从风格和趋势上去把握作品的精髓,在自己创作的时候,很多关于风格上的迷茫或许也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

此外,在我们日常的写作、文案创作等,《文心雕龙定势》的理论都是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

遵循一种约定的体裁趋势和表达情致的风格规律,能够让自己的作品更加有条理、更加准确地感染读者。

文心雕龙读后感揭示文学艺术的本质和价值

文心雕龙读后感揭示文学艺术的本质和价值

文心雕龙读后感揭示文学艺术的本质和价值在阅读了《文心雕龙》这本书之后,我深感受到文学艺术是有着其本质和价值的。

书中的《文心雕龙》一书记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文学艺术创作的方法和技巧,其对于文学创作的探讨和指导,仍在今天我们的文学创作中发挥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书中讲到的“气质”、“骨髓”等对于文学创作非常重要,这些因素是构成文学作品的灵魂和核心,我们无法只凭技术、手艺来创造出好的文学作品。

同时,《文心雕龙》也明确了文学的意义和作用,它不仅能够给人以精神满足和美的享受,更能够启迪人们的思想和感情,教育人们爱国、爱民、关心社会,打破思想局限、启发人们思考等多种作用。

因此,对于文学艺术,我们不能视其为一种“应酬”,或是轻易地推崇技巧和手法,而应该真正的去理解其内涵和基本的要素,才能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真正的文学作品。

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文学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尊重其存在和发展。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精编版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精编版

⋯⋯⋯⋯⋯⋯⋯⋯⋯⋯⋯⋯⋯⋯⋯⋯⋯⋯⋯⋯⋯⋯⋯最新料介绍⋯⋯⋯⋯⋯⋯⋯⋯⋯⋯⋯⋯⋯⋯⋯⋯⋯⋯⋯《文心雕龙·比兴》念书笔录世承班王丽婷《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它是中国文学理论责备史上第一部有严实系统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

我在初读《文心雕龙·比兴》时,感觉它像是一盘难以下咽的野菜,刘勰的文学理论思想真是广博而精湛,让我疑惑不已。

可是心慢慢静下来后,细细品尝,联系从古到今的诗词,却也对《文心雕龙·比兴》有自己的一些小认识。

刘勰以为“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意思说比是比附,是依据事物的相像处来说明事理;兴即盛行,是依据事物的隐微处来寄望感情。

开初我也理解的不是很通透,可是想到从前学过的诗词中也有近似的比兴用法,我就慢慢理解了。

正如《关雎》开头先用起兴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那在水中的陆地上“关关”鸣叫的水鸟,情义深厚,相互唱和的样子,与君子、淑女和乐恭顺的相处特别相像,写水鸟是为了惹起读者的有关系想,酝酿氛围。

接着就进入正题“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提出娴静漂亮的姑娘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

又如《氓》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写“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先以葱郁的旺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既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陶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劝告之:不可以沉迷于爱情,不然,结局凄惨,悔之晚矣。

第四章紧承上节,开头就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败凋落比较流年带走了的青春,以前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光阴中蹉跎了漂亮的容貌,再加上婚后长久过着贫穷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自然降临到了她的头上。

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比较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借此抒发女主人公对丈夫厌旧喜新行为的愤恨。

最后一章顶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比喻自己的不幸无边无际。

“隰”是随地可见的低湿之地,“淇”则是女主人公与氓婚前幽会和成婚时及被弃后所必经的河流,用来作比,特别恰切而更见深意。

读书笔记之《文心雕龙》

读书笔记之《文心雕龙》

读书笔记之《文心雕龙》
神思飞扬摛缀华章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
1,寂然凝虑:心不纯,思不正,焉能凝虑?在花天酒地,市声喧嚣中,怎能寂然?青灯黄卷,形容枯槁,于清辉松风间,洞开灵性之门。

2,思接千载:人之为人,惟能思考。

人人亦思,思甚?甚思?人自所爱,人自各异。

巧思者,千载不为远,善思者,纤芥不为细。

3,悄然动容:手舞足蹈,是乐也;抢天呼地,是悲也。

会心一笑,是心有所悟,灵有所动也。

4,视通万里:启慧根,开慧眼也。

肉眼不逾山越海,而心则可以。

心有慧眼,江山万里,无往而不至;墨随之舞,天角海崖,飞龙而走笔。

5,故:吟咏皆大珠小珠玉盘翠;满目云卷云舒气韵闲。

其思虑之纯,想象之美,臻于致也。

6,赞曰:元气正而大道直,元气足而神采生。

故剖情析采,思虑首统。

寂然凝虑,神与物游;神而为文,擒缀华章,此乃万世不变之玉律,天地亘古之奥府也!。

文心雕龙读后感3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3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导语: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

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文心雕龙读后感3篇,希望有所帮助!文心雕龙读后感最初知道刘勰,是因了他的那句话,“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写出我心中所想,只是觉得这些真是妙不可言的东西,没怎么就给他说出来了,然后就开始想了解他,就买了这《本文心雕龙》,今日决定研究国学,才开始认真去了解他,学习他。

至今,刘勰的去世,将尽15个世纪,但他的名字在人们的心目中,并不陌生,比起他当年的身世,甚至还显赫些。

这不是偶然的,他在文学批评,建树了一套有系统的理论,这套理论在历放出了异彩,有很大的贡献,即使到今天,还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在此,主要阐述他在文学理论上提出的问题之一:他的宇宙观点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文心雕龙》前三章强调儒学是文学的根底,这是因为刘勰的崇儒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从刘勰的生活时代看,在刘勰之前,从两汉以来,出现了一些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如桓谭、尹敏、王充、张衡等。

与刘勰同时,刘孝标的《辨命论》,范缜的《神灭论》,也是进步的作品。

刘勰显然受了他们的影响。

另外,他在写《文》的时候,正是佛学盛行之际,他早年在钟山的南定林寺里,跟随僧佑长期研读过佛书,而之后他却宁愿打着儒家旗号来达到使自己的作品为后世所重的目的,这正是儒家入世的传统心态。

可见,他在关于文学的一般论述上,他的宇宙观虽然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原道》中,刘勰认为美并不始于人为美,在人为美之外,先有客观的自然之美存在。

他在本篇内明确的指出:孔夫子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写天地之辉光,晓民生之耳目矣”。

这就是刘勰的文学观所以合于唯物论的基本立足点。

再者,他不把代表客观本体的道,看成是无知无识的器,却把他看成是有心之物。

因而所谓“道之文”,就是这个有心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

卢永璘文心雕龙讲解笔记

卢永璘文心雕龙讲解笔记

卢永璘文心雕龙讲解笔记卢永璘是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其代表作《文心雕龙》被誉为中国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针对卢永璘的《文心雕龙》进行讲解和笔记记录,希望能为读者解析其重要观点和对文学的独到见解。

第一部分:《文心雕龙》概述《文心雕龙》是卢永璘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该书以“雕龙点睛”之意,寓意着通过文字的雕琢,使文学之美得以凸显。

它被誉为文学创作理论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二部分:卢永璘的文学批评观点1. 文学创作的主题性:卢永璘强调文学创作的主题性,认为一个作品的主题直接决定了其质量和价值。

他主张作品的主题应该深入人心,具有普世的价值观。

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与读者产生共鸣。

2. 文学的艺术性:卢永璘对文学的艺术性有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文学应该具备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以吸引读者的眼球。

他提倡写作要具备鲜明的个人风格,力求在表达上做到别具一格。

3. 作品的整体结构:卢永璘对作品的整体结构有极高的要求。

他认为,作品的结构应该紧密有机,条理清晰,才能使读者更好地抓住主线,理解作品的内涵。

他对作品的结构提出了详细的要求和建议。

4. 文字表达的巧妙运用:卢永璘注重文字的运用和表达的技巧。

他主张文字的运用应该简练明了,避免冗长和啰嗦。

他认为,文字应该精准地表达作者的意图,使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作者的思想。

第三部分:《文心雕龙》对现代文学的影响《文心雕龙》不仅在古代文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现代文学中也被广泛应用和借鉴。

卢永璘提出的文学批评观点和理论,为现代作家提供了许多启示和借鉴的方向。

首先,卢永璘对主题的强调,使现代作家更加关注作品中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

他们努力探求主题的深度和广度,力求给读者带来思考和启发。

其次,卢永璘对作品整体结构的要求,使现代作家更加注重作品的架构和承接。

他们通过合理的结构安排和章节分明的方法,使作品更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

最后,卢永璘对文字表达的巧妙运用的要求,使现代作家在写作时更加注重语言的精准和生动。

《文心雕龙》优秀的读书笔记

《文心雕龙》优秀的读书笔记

《文心雕龙》优秀的读书笔记《文心雕龙》优秀的读书笔记1通过仔细的阅读会发现,刘勰这篇*的主要论述对象是《诗经》中的“正体”四言诗和发展历程比较缓慢的五言诗,而没有涉及楚辞(仅一笔带过)、乐府、民谣等其他诗体。

我们今天虽将乐府视为古诗之一种,但在古人的概念中,乐府是歌,非诗。

首先,作者继承了“诗言志,歌咏言”的传统对诗歌作用的定义。

认为诗歌是抒发性情的通道,而《诗经》作为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规范了或者说划定了思想感情的范围,这个范围的进入标准就是以“思无邪”作为参照,也就是无邪之思才是诗歌所要呈现或者应该表达的内容。

“诗者,持也”,持在这里有“端正,使之规范”的引申意义,那么就并不是任由思想感情的随意放纵,而是要扶正、端正人们的思想感情,这才是符合诗歌的含义的。

但是今天我们从《诗经》三百零五篇作品看来,孔子对“无邪”的定义范围甚宽,一切正常的真实的人类情感都是无邪的。

然后作者回顾了历代的诗歌作品,并进行了个人的挑选和点评。

这大段类似于诗歌文学史纲的概括和提炼虽然带有明显的个人的主观选择,但也为后人进行梳理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同时作者在不断的例举中反复对“诗言志”和“思无邪”进行佐证,繁举的大量事例中无不是围绕着思想感情或者说人之七情与诗歌之间、内容与形式上要求对等的论述。

在最后的总结里,刘勰对四言诗和五言诗进行了定调:“若夫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

”这是和刘勰本人的中心思想相一致的,认为每种文体的形式基本固定,能使相对应的内容最完美的呈现出来。

那么什么样的内容用什么样的形式去表达,这就要凭借个人才能来根据想要表达的内容去选择最合适的文体形式。

即所谓“华实异用,唯才所安。

”《文心雕龙》优秀的读书笔记2我读《文心雕龙》时被里面的句子被吸引了:“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存着,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道之文也……”刚读几句,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

读文心雕龙神思读书笔记

读文心雕龙神思读书笔记

读文心雕龙神思读书笔记文心雕龙神思读后感1000字自己的内心越来越朦胧,以至于我都无法读懂。

这些以别人美丽的段落堆积出的文章,往往不能带给我久违的成就感。

挥起笔,终于不懂该如何去写。

不去用他人的句子,笔下只是几句乱七八糟的话。

那些风华,不舍舍弃,亦不敢舍弃。

想起幼时,笔下如此朴素。

里面开出了小花,长出了小草,有我为买来兔子的快乐欢呼,也有我为松鼠死去的嘤嘤哭泣—这才是真实的自己。

对比,我不禁掩面叹息,这又是何苦,何苦?变的不是笔下,而是自己求楚辞章句序和文心雕龙神思篇的原文要完整的原文,不要注释和翻译急谢谢楚辞章句序<后汉>王逸昔者孔子叡圣明哲,天生不群,定经术,删《诗》《书》,正《礼》《乐》,制作《春秋》,以为后王法。

门人三千,罔不昭达。

临终之日,则大义乖而微言绝。

其后周室衰微,战国并争,道德陵迟,谲诈萌生,于是杨、墨、邹、孟、孙、韩之徒,各以所知著造传记,或以述古,或以明世。

而屈原履忠被谮,忧悲愁思,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上以讽谏,下以自慰。

遭时暗乱,不见省纳,不胜愤懑,遂复作《九歌》以下凡二十五篇。

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采,以相教传。

至于孝武帝,恢廓道训,使淮南王安作《离骚经章句》。

则大义粲然。

后世雄俊,莫不瞻慕,舒肆妙虑,缵述其词。

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

孝章即位,深弘道艺,而班固、贾逵复以所见改易前疑,各作《离骚经章句》。

其余十五卷,阙而不说。

又以壮为状,义多乖异,事不要括。

今臣复以所识所知,稽之旧章,合之经传,作十六卷章句。

虽未能究其微妙,然大指之趣可见矣。

且人臣之义,以中正为高,以伏节为贤。

故有危言以存国,杀身已成仁。

是以伍子胥不恨于浮江,比干不悔于剖心,然后忠立而行成,荣显而名著。

若夫怀道而迷国,详愚而不言,颠则不能扶,危则不能安,婉娩以顺上,逡巡以避患,虽保黄耇,终寿百年,盖志士之所耻,愚夫之所贱也。

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心雕龙》读后感(精选篇1)假期,我有幸读了《文心雕龙》,感受颇深。

刘勰解释到文心在于说明写*时对于心思的运用;其次是*的写作,从来都是以精雕细刻和文采丰缛为法的,这正如雕镂龙文一般,我因而又称这本书为雕龙。

里面有些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开阔了我的视野,提高了我的认识。

下面结合我个人的理解,谈谈我的收获。

一、感受情境之美《神思》篇中写道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

意思是说,当精神活动正在进行的时候,思路千头万绪,竞相呈现。

要怎样落笔,仍然没有规矩可以遵循;要怎样刻划,也没有形象可以捕捉。

如果是登山,那山中到处都充满着情感;如果是望海,那海上到处都洋溢着意趣。

我有多少想象力和思考力,都气势磅礴,可以和风云一样并驾齐驱。

在开始执笔为文之前,真是气力倍增;但到了脱稿真正写下来的,不过是开始时心里所想的一半。

说的多切实际呀!有时候我们写东西之前想的很好,可是写出来时也就是心里想的一半甚至还不到一半。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那是由于思想感情可以凌空翻飞,容易出奇;而语言文字则是着迹之物,难以生巧。

从以上文字我们可以体会到言与意的关系,有尽之言难达无尽之意古人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不尽,意味才显得闳深婉约,读者才可以自由驰骋想象,举一反三,把所有的话都说尽了,读者的想像就没有发挥的机会了。

我举两个课例:一个是《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中(我学骆驼咀嚼一段),让学生抓住磨来磨去一词想象画面,去品味这词语表达的无尽之意。

先体会体会它嚼的滋味怎样?学生会说:有滋有味、津津有味。

再想像一下它咀嚼时的神态怎样?生说:悠闲自得。

咀嚼时的心情怎样?生说:心平气和、平心静气。

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他们的头脑中就会浮现出骆驼咀嚼时磨来磨去的那种认真、沉得住气的画面来,感悟到骆驼咀嚼时的乐趣,牙齿也会跟着动起来。

文心雕龙情采读书笔记

文心雕龙情采读书笔记

文心雕龙情采读书笔记求《文心雕龙情采篇》全文及解释情采篇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

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其为彪炳,缛采名矣。

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

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

《孝经》垂典,丧言不文;故知君子常言,未尝质也。

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

庄周云“辩雕万物”,谓藻饰也。

韩非云“艳乎辩说”,谓绮丽也。

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文辞之变,于斯极矣。

研味《孝》、《老》,则知文质附乎性情;详览《庄》、《韩》,则见华实过乎淫侈。

若择源于泾渭之流,按辔于邪正之路,亦可以驭文采矣。

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

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

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

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

而后之作者,采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

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

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

真宰弗存,翩其反矣。

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

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实;况乎文章,述志为本。

言与志反,文岂足征是以联辞结采,将欲明经,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

固知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

“言隐荣华”,殆谓此也。

是以“衣锦褧衣”,恶文太章;贲象穷白,贵乎反本。

夫能设模以位理,拟地以置心,心定而后结音,理正而后摛藻,使文不灭质,博不溺心,正采耀乎朱蓝,间色屏于红紫,乃可谓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

赞曰:言以文远,诚哉斯验。

典籍里的中国文心雕龙笔记

典籍里的中国文心雕龙笔记

典籍里的中国文心雕龙笔记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也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它以“文心”为总名,以“雕龙”为喻,强调文学的内在精神和深邃意蕴。

在《典籍里的中国》中,对《文心雕龙》的解读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这部著作强调了文学的内在精神和深邃意蕴。

刘勰认为,好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表面,更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

因此,他提出了“文心”这个概念,即文学的内在精神和深邃意蕴。

这个理念在当今的文学创作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详细阐述了文学的体裁和风格。

他通过对各种文体和风格的细致分析,揭示了不同文体的特点和优劣,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此外,他还提出了“风骨”和“神韵”等概念,强调了文学作品应有的气质和韵味。

最后,《典籍里的中国》还通过刘勰对《文心雕龙》的解读,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高度和深度。

刘勰通过对古代文学的梳理和评价,总结出了古代文学的优点和不足,为后来的文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总的来说,《典籍里的中国》对《文心雕龙》的解读非常深入和全面,不仅让观众了解了这部经典著作的内涵和价值,也启示了我们在文学创作和欣赏中应该注重内在精神和深邃意蕴的
重要性。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其内容涵盖了广泛的文学范畴,并对古代文人的创作理念和技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以下是对《文心雕龙》的读书笔记。

一、《文心雕龙》简介《文心雕龙》是一本总结了刘勰多年文学评论经验的作品,共分为四十篇,并分为四个部分,包括篇章、章法、词训和文心。

二、篇章与章法篇章是《文心雕龙》的第一部分,主要讨论汉代以来的文学流派和创作风格。

篇章部分分为七个小节,分别论述了文学的源流、文学流派的划分、古代诗歌、辞章、赋、文辞和文选的特点与技巧。

刘勰通过对各种文学形式的分析和比较,揭示了文学创作的规律和技巧。

章法是《文心雕龙》的第二部分,主要讨论篇章的结构和章节的安排。

刘勰在本部分提出了“章法”这一概念,探讨了文章结构的重要性。

他指出,优秀的作品需要合理的章节划分和有机的结构布局,以增强内容的条理性和表达的效果。

三、词训与文心词训是《文心雕龙》的第三部分,讨论了古代词曲的发展和创作技巧。

刘勰通过对古代名家词作的分析,总结了词的基本要素和创作的技法,从而对后世的词曲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心是《文心雕龙》的第四部分,也是整部著作的精华所在。

刘勰在这一部分系统地论述了文学的内涵与形式,并对文心的表达和创作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认为,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必须既富有内涵又形式美,把握好“文之内心”和“心之表达”的关系是文学创作的关键。

四、读后感阅读《文心雕龙》,让我对古代文学的创作和批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刘勰的论述严密而详尽,其中的观点和技巧仍然对现代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深受其启发,更加意识到一篇优秀的作品需要有精心的结构和表达,同时注重内涵和形式的统一。

总之,《文心雕龙》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不仅在其时具有重大的影响力,而且在后世仍然有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对《文心雕龙》的阅读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并从中汲取智慧,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心雕龙·比兴》读书笔记
世承班王丽婷《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着作,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着。

我在初读《文心雕龙·比兴》时,觉得它像是一盘难以下咽的野菜,刘勰的文学理论思想真是博大而精深,让我困惑不已。

但是心慢慢静下来后,细细品味,联系古往今来的诗词,却也对《文心雕龙·比兴》有自己的一些小认识。

刘勰认为“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意思说比是比附,是按照事物的相似处来说明事理;兴即兴起,是根据事物的隐微处来寄托感情。

起初我也理解的不是很通透,但是想到以前学过的诗词中也有类似的比兴用法,我就慢慢明白了。

正如《关雎》开头先用起兴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那在水中的陆地上“关关”鸣叫的水鸟,情意深挚,互相唱和的样子,与君子、淑女和乐恭敬的相处非常相似,写水鸟是为了引起读者的相关联想,酝酿气氛。

接着就进入正题“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提出文静美丽的姑娘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

又如《氓》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写“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

第四章紧承上节,开头就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自然降临到了她的头上。

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借此抒发女主人公对丈夫喜新厌旧行为的怨愤。

最后一章中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比喻自己的不幸无边无涯。

“隰”是随处可见的低湿之地,“淇”则是女主人公与氓婚前幽会和结婚时及被弃后所必经的河流,用来作比,非常恰切而更见深意。

这样既激发读者的联想,又增强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了。

所以说在《诗经》中,比兴手法的运用是较为普遍的。

其不仅形式富于变化,手法灵活自如,便于诗人抒情达意,而且为作品本身增添了一种含蓄委婉之美,既大大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也丰富了它们的意蕴,使其具有悠长的韵味,让人回味,让人沉思。

其实在写作中采用比兴手法的作品后代有很多,如《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想象,不由得人不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
这样就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起了统摄全诗、引起下面故事的作用。

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把自己比成“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来表现诗人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情。

也有单句并没有用比兴手法,而整个形象都是比,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整首诗借牛郎与织女隔河相望而不能团聚的民间故事来比喻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的相思之情,含蓄蕴藉而又哀婉动人。

孟郊的《游子吟》中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寸辉”,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做尽情的讴歌。

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

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诗歌之起兴本身就具有联想、托寓、象征等作用,这本身就给诗歌的理解带来很大的空间。

随着文学体裁的不断变化发展,比兴手法的运用在词的意境的塑造与艺术效果的表达中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可以说,没有了比兴,诗词便会少了一份婉约,少了一份含蓄,少了一份韵致。

比兴手法的运用,拓展了诗词的意境,加强了诗词的生动性,增加了诗词的韵味,使得我国的诗词散发出了迷人的馨香。

刘勰对比、兴两法的运用,提出一个重要的要求,是在全面观察了事物的基础上“拟容取心”。

比拟的是事物的形貌,但不应停留在形貌的外部描写上,而必须提取其精神实质;也就是说,要通过能表达实质意义的形貌,来抒写作者的思想感情。

只有这样,才能“斥言”、“托讽”,以小喻大。

这真是刘勰对文学理论的真知灼见,是值得后世永远慢慢品读与认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