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_戴俊生_层状岩石的产状和接触关系
构造地质学期末习题试题
第一章沉积岩层产状与地层接触关系1、解释和说明面状构造和线状构造产状的表示方法?2、说明水平岩层、倾斜岩层(“V”字型法则)和直立岩层的露头形态特点?3、说明地层不整合的类型和地质意义?4、不整合是怎样形成的?如何识别角度不整合?5、岩层与岩体有几种接触关系?具有什么特点?第二章原生构造1、侵入岩与层状岩石有几种接触关系?2、不整合的研究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3、如何利用沉积岩的原生构造判定岩层的新老顺序?4、如何利用喷出岩的原生构造判定岩层的新老顺序?5、侵入岩体的原生构造有几种主要类型?第三章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1、名词解释:应力、合应力、正应力、剪应力、差应力、主应力、应力椭球与应力椭圆、线应变、剪应变、体积应变、应变椭球体、应变主轴(应变主方向)、应变主平面、应变椭圆、平面应变、非旋转应变、纯剪与单剪应变、张裂和剪裂2、岩石的变形分为那几个阶段?3、影响岩石力学行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对岩石力学性质有何影响?第四章岩石有限应变分析1、纯剪与单剪应变、有限应变、无限小应变、递进变形的概念。
2、应变椭球体中的主应变面(XY,YZ, XZ)面与三个主应力有什么关系?第五章褶皱构造1、简述褶皱的基本要素。
2、褶皱的描述可以从哪几方面进行?3、什么是叠加褶皱,主要有哪几种主要型式?第六章褶皱作用1、褶皱作用有几种基本类型?2、纵弯褶皱的基本特点包括哪些?3、弯滑褶皱作用和弯流褶皱作用的异同点?第七章节理1、什么叫节理?与断层有什么区别?2、节理的几何分类依据与分类?3、节理的力学性质分类?4、什么是节理组和节理系?5、共轭剪节理与应力主轴的关系如何?何为雁列节理、追踪张节理和羽饰构造?6、分析节理在区域构造分析中的意义。
7、张节理和剪节理的各具有什么特征?第八章断层1、断层、断层要素、断层分类有关的概念2、通过那些标志判断断层的存在?3、如何识别现代活动断层?4、如何确定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哪些标志?5、如何判断断层活动时间?第九章区域性大断裂1、区域性大断裂主要有哪些?2、逆冲推覆构造的扩展方式有几种?3、逆冲推覆构造的分带性特征?4、列表说明转换断层与狭义走滑断层的区别。
地质学基础-第七章 岩层产状及接触关系改
(一)倾斜岩层的水平投影特征:V字形法则
相反相同;相同相同;相同相反
地层倾向与地形坡度方向 地质界线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
相反相同:地层倾向与地形坡度方向相反。 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同,但曲率较小。
相同相反:岩层倾向与地形坡度方向相同,倾角大 于地形坡度。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
相同相同:地层倾向与地形坡度方向相同,倾 角小于地形坡度,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弯曲方向 相同,但曲率较大
倾角:
真倾角:岩层倾斜线与水平投影间夹角
视倾角:视倾斜线与水平投影间夹角
真倾角永远大于视倾角
tanβ=tanα.cosω
倾斜岩层
亮甲山
2、产状要素的测定和表示方法 (1)产状要素的测定
用地质罗盘直接测量 根据钻井资料、地形地质图等资料间接求取。
(2)产状要素的表示方法 文字表示法 方位角: 倾向+倾角 走向=倾角±90° 130°∠30°
(二)不整合的类型
1.平行不整合 不整合面上下地层产状基本一致
2.角度不整合 不整合面上下地层产状不同,呈角度相交
平行不整合
下降沉积——上升、沉积中断并遭受剥蚀——再下降、再沉积 由平行不整合推知:在上下地层生成年代之间,该区地 壳运动表现为大幅度的上升,尔后又转为缓慢岩层的产状类型:
水平岩层 倾斜岩层 直立岩层 倒转岩层
岩层的产状——产出状态 产状三要素:
走向: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走向线)的方向。 (岩层在水平地表的延伸方向)
倾向:在层面上与走向线垂直的射线(倾斜线), 该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倾向线)方向(朝向)。
倾角:倾斜线与倾向线的夹角
记录格式: 倾向 倾角
研究意义:追索地壳运动的性质、特点和演化历史;确定构造
工程地质3.3 岩层产状与地层接触关系
下降、接受沉积 褶皱上升(常伴有断裂变动、岩浆活动、区域变质等)、 沉积间断、遭受剥蚀 再次下降、再沉积。
岩浆岩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侵入接触:沉积岩层被
岩浆岩穿插而分布零乱, 侵入体时代晚于围岩形 成时代。
岩浆岩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沉积接触:侵入体形成
返回
四、地层接触关系
地层:对某一地区,某一地质时代形成的一个或一 套岩层称为地层。
沉积岩的接触关系
整合接触(conformity): 时间上连续,产状上一致。 反映地壳连续均匀下降。
平行不整合(disconformity):
时间上不连续,产状一致。 反映地 壳间断上升。
角度不整合(discordant):
平行不整合(disconformity):
时间上不连续,产状一致。 反映地 壳间断上升。
平 行 不 整 合
角度不整合(discordant):
时间上不连续,产状不一致。 反映地壳剧烈运动。
下降、接受沉积 褶皱上升(常伴有断裂变动、岩浆活动、区域变质等)、 沉积间断、遭受剥蚀 再次下降、再沉积。
岩层界线曲率大于地形等高线曲率
10 20 30 40
K
J
K J
Identification of inclined layers
单斜构造的识别
岩层倾向与地表坡向相反-相同相反 岩层倾向与地表坡向相同
岩层坡角大于地形坡角-相反相同
水平构造与垂直构造
岩层坡角小于地形坡角-相同相同
水平构造-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 垂直构造-在平面地质图上为一直线
角 度 不 整 合
第七章地质构造概论
地质学基础
28
地质学基础
(3)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岩层倾角小于 地面坡度角时,岩层露头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 方向也是相同的。在沟谷中,岩层露头界线的“V” 字形尖端指向上游;在山脊的下坡。“相同相同大”
“V”字形法则不仅适用于层状地质体界面露头 线的分布形态,也适用于一切较平整的构造面,如 断层面、不整合面等的露头线的分布形态。
地质学基础
文字表示法:用象限角表示,也有的用360°的
圆周角表示,因此,文字表示方法也有两种:
(1)方位角表示法:一般只测量、记录倾向和
倾角,如SW205°∠25°(也可写为
205°∠25°),即倾向为西南205°,倾角25°。
SE115°∠38°,NW290°∠45°。
(2)象限角表示法:以北和南的方向作为0°,
一般测记走向、倾角和倾向象限。如
N65°W/25°SW,即走向为北偏西65°,倾角为
25°,向西南倾斜;又如N30°E/27°SE,即走向
北偏东30°,倾向南东,倾角27°。 18
地质学基础
符号表示法:在地质图上,岩层产状要素是用 符号表示。常用的符号有:
长线表示走向,短线表示倾向,数字表 示倾角。长、短线必须按实际方位标绘 在图上; 岩层产状是水平的;
40
地质学基础
(二)不整合的类型
根据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产状及其反映的地壳 运动特征,不整合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即:
平行不整合(也称假整合) 角度不整合(斜交不整合)
41
地质学基础
1、平行不整合: (1)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 (2)存在地层缺失(不整合面); (3)底砾岩、古风化壳、古土壤层; (4)不整合面平整或起伏,不整合面有平整的, 也有高低起伏的,它反映了上覆新地层沉积前的古 地貌形态。
构造地质学02-地质体的产状及其接触关系
真厚度永远小于或等于 铅直厚度
视厚度(h’)=铅直厚度 (H) ×cos
真厚度永远小于视厚度
四、倾斜岩层 的厚度与埋深
倾斜岩层的埋
藏深度
五、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
在垂直岩层走向的剖面上,岩层出露地表 的水平投影宽度,称为露头宽度。
六、地层、岩体的接触关系
地层的整合和不整合接触关系
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构造变形差异
产状,构造线,褶皱样式和变形强度,
断层类型、产状和强度,构造截切关 系。比如,下伏地层中发育的断层被 上覆地层覆盖。
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7、不整合形成时间的厘定
地层缺失:注意“缺”与“失”? 不整合面上沉积物的定年研究。 注意结合区域地壳演化综合分析。
本章要点
水平岩层与倾斜岩层的特点 “V”字型法则 不整合的形成过程和构整合
角度不整合的形成过程?
(4)超覆不整合
3、侵入体与围 岩的接触关系
侵入接触
侵入接触关系具有下列特征: (1)岩体穿切围岩,可有冷凝边、 烘烤边或接触变质和蚀变现象。 (2)岩体内往往有围岩的捕掳体。 (3)与侵入体有关的岩墙、岩脉 穿切围岩。
绪论思考讨论题
绪论思考讨论题
列举一些你所见过的地质构造现象! 为什么要学习《构造地质学》?怎样学习 《构造地质学》?
第一章 地质体的产状 及其接触关系
内
容
提
要
地质体及其产状 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的露头界线及
V字型法则 地层、岩体的接触关系 沉积岩原生构造和软沉积物变形 岩浆岩产状和原生构造
不整合的研究
1、地层接触关系:整合接触
【石油大学 构造地质学课件】第一讲 水平岩层及岩层产状
走向:走向线两端所指的方向
产 状
倾向:倾斜线的水平投影所指岩层下倾方向
倾角:倾斜线与其水平投影线向和视倾角
视 视倾向
产
β
状 视倾角
真倾角与视倾角的关系: tanβ = cosω·tgα
第一讲 岩层产状及水平岩层
线状构造及其产状
岩层产状的表示及测量
产状的直接测量:
在野外出露的岩层层面上直接用罗盘测量产状数据, 这是简单而常用的方法。
第一讲 岩层产状及水平岩层
二、水平岩层:层面近水平,倾角0~5°
水平岩层的形成?
地质界线的概念 岩层面在地表面的出露界线
投影图
立体图
水平岩层的基本特征
(1)地质界线与等高线 平行或重合; (2)地层不倒转的前提 下,新岩层在上,老岩层 在下; (3)岩层厚度等于顶、 底面海拔高度之差; (4)露头宽度(l)地面 与坡度和岩层厚度有关。
本节内容结束
第二章 层状岩石的产状和接触关系
主要内容
第一讲 产状及水平岩层 第二讲 倾斜岩层及“V”字形法则 第三讲 岩层厚度 第四讲 地层的接触关系 第五讲 不整合的表现及识别 第六讲 不整合的表示方法及研究意义 第七讲 潜山和披覆构造
第一讲 产状及水平岩层
一、面状构造的产状
产状? 延伸和倾斜
第一讲 产状及水平岩层
倾伏向:倾斜直线在水平面的投影线所指该直线下倾方向 倾伏角:倾斜直线与其水平投影线间所夹之锐角(γ) 侧伏向:面状构造走向线构成侧伏锐角的那一端的方位 侧伏角:线状构造与其所在倾斜平面走向线所夹锐角(θ)
岩层产状的表示及测量
方位角的表示方法:
用倾向方位角∠倾角表示,使用方便,野外常使用。
岩层产状及接触关系
平行不整合
平行不整合表现为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 此平行,但在两套地层之间缺失了一些时代 的地层
表明在这段时期发生过沉积间断,这两套地 层之间的接触面——不整合面就代表这个没 有沉积的侵蚀时期
构造标志
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构造变形强弱程 度不同,因而两套地层的褶皱型式、断裂情况 也各异,这是角度不整合的构造标志
下伏老地层遭受构造变形的期次总是多于上覆 新地层,因而其构造变形相对要强烈和复杂
下伏老地层中某些断层、节理或其它构造面 (如侵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面),可伸延至不 整面而被截断
相同相反
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 层倾角大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界 线与地形等高线成相反方向弯曲
在沟谷中,界线“V”字形的尖端 指向下游
在山脊上,则指向山脊上坡
相同相同
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岩层倾角小于 地面坡度角时,岩层露头界线与地形等高线 的弯曲方向也是相同的
在沟谷中,“V”字形尖端指向上游 在山脊上,其“V”字形尖端则指向山脊的下
地壳重新下降到海面以下,接受沉积。原来堆积 在剥蚀面上的砾石,被盖在新沉积层的底部。由 于大规模上升及下降运动是均匀的,所以上、下 两套沉积层的层面相互平行,呈平行的接触关系, 但上、下岩层的时代是不连续的
下降沉积→上升、沉积间断和遭受剥蚀→ 再下降、再沉积
角度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又简称不整合 主要表现为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既缺失部
2)露头界线在地质图上表现为沿岩层走向延 伸的直线,不随地形等高线弯曲而弯曲
3)直立岩层的露头宽度与真厚度相等,不受 地形的影响。厚度(指真厚度)就是其在地 表的出露宽度
《构造地质学》讲义解析
《构造地质学》第一章绪论一、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质学二、构造尺度与构造层次的概念地壳或岩石圈不同深度的物理化学条件所导致的地质构造在垂向上的分带性。
不同的构造层次分别显示不同的主导变形机制。
三、构造解析的思想1.对不同岩石类型地区和不同尺度的地质构造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野外观察和地质填图始终是研究地质构造的基本方法。
2.构造解析分析和解释地质构造要素的空间关系和形成规律的方法学,内容包括对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目的:了解地质构造的发生条件、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
四、学习构造地质学的意义1.理论意义阐明地壳构造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时间上的发育顺序,探讨地壳构造的演化和地壳运动规模及其动力来源。
2.实践意义应用地质构造的客观规律指导生产实践,解决矿产分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地质及环境地质等方面有关的问题。
由角度不整合限定。
思考题1. 构造尺度与构造层次的概念。
2. 对地质构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各有什么主要内容?3. 学习构造地质学有什么意义?第二章沉积岩层和岩浆岩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一、倾斜岩层与直线的产状要素1. 岩层的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和倾角。
(图中直线MON),走向线两端延伸的方向即为该岩层的走向,有两个数值。
倾斜线下倾方向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的方位就是该岩倾角:岩层的倾斜线与它在水平面上投影线之间的锐夹角就是该岩层的(真)倾角。
注意:规定:水平岩层的倾角为0°;直立岩层的倾角为90°,走向有两个数值。
当观察剖面与岩层的走向斜交时,岩层与该剖面的交迹线叫视倾斜线,视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称视倾角,也叫假倾角。
视倾角的值比倾角值小,两者之间的关系为: tanβ=tanα·cosω2. 倾斜岩层产状表示法(1)方位角表示法:“倾向∠倾角”如:213︒∠54︒、0︒∠ 25︒、60︒∠ 60︒地质学上一般采用方位角表示法。
以正北为0°,正东90°,正南180°,正西270°。
2015西南大学自然地理考研十年真题答案及伍光和笔记解析
I
目录
序言...................................................................................................................................................... I 资料使用说明.................................................................................................................................... II
2、出题特点和趋势
1)分析西大试卷内容结构,可以看出,一般而言,无论是名词解释还是简答题,地理环境 各要素内容几乎均匀分布,尤其在简答题部分,如若是 5 题,则各要素均占一提,若是 10 道题,则各要素均分布两题;另外,论述题部分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实际某区域为 例,分析理论的应用,尤其是与西南地区相关的热点问题;第二种是人地关系,也就是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对湿度、露点、雾凇、雨凇、大气环流、季风、锋、气旋、反气旋、气候等;
掌握大气组成和结构,……………… (5)生物:掌握生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等基本概念;掌握各种生态因子
对生物的影响;掌握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掌握社会—经济—自然 复合生态系统特征和利用;掌握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保护。 4)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研究:掌握自然综合体、地理系统、耗散结构、自然区划、土地、 土地评价等基本概念;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掌握自然区划的原 则和方法;掌握人地关系的内涵、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构造地质学》教学大纲
《构造地质学》教学大纲《构造地质学》教学大纲(理科基地班和工科基地班适用)课程编号:14009 学时:64学分:4一、课程性质和目的: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理科基地本科生的必修课。
它是建立在普通地质学、古生物学、矿物岩石学和普通物理学、力学等基础之上的一门主要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一些构造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初步掌握基础构造现象的观测、描述和分析方法,为进一步深入地学习构造分析、构造物理学、区域大地构造学、实验构造学、岩石圈流变学等课程和开展相关研究打下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课程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断裂、褶皱、面理、线理等构造形态及其组合的描述和分析;面理、线理产状测量、V字形法则、极射赤平投影等构造几何学方法;构造应力分析、应变分析、流变分析的力学基础、典型构造力学分析示范以及基本构造现象的野外观测。
具体内容如下:绪论(2学时)构造地质学研究的目的、任务、内容、方法、意义概述第一章原生沉积构造与线理、面理产状(4学时)层理类型、岩层变新方向的确定、岩层接触关系及在地质图上的表现、原生沉积构造与软沉积变形;线理和面理产状要素、测量方法与图面表示第二章赤平投影、地质读图、图切剖面与构造等值线(12学时)赤平投影的原理方法与基本操作,赤平投影的应用与计算机实现;读地质图、V字型法则;图切剖面的基本要求与实践;构造等值线及其计算机实现第三章断裂构造基础(6学时)断层几何学、运动学、构造岩、断层面特征;节理及其组合第四章断裂系统分析(6学时)逆冲系统几何学、逆冲双重构造、反冲和冲起、逆冲推覆构造的扩展、逆冲系统中的转换断层;伸展系统几何学、伸展双重构造、犁式扇、半地堑、滚动背斜、伸展系统中的转换断层;走滑系统几何学、走滑断层尾端效应、拉分盆地、转换拉伸与转换压缩、花状构造、走滑双重构造第五章褶皱构造(10学时)褶皱几何要素、褶皱产状要素、褶皱面向、褶皱分类、等斜线及其编制方法、平行褶皱与相似褶皱、对称褶皱与不对称褶皱、褶皱倒向、寄生褶皱、轴隆区与轴陷区、协调褶皱与不协调褶皱、叠加褶皱、褶皱形成机制与褶皱系统、纵弯褶皱与横弯褶皱作用、弯滑与弯流第六章面理、线理与组构(6学时)面理与线理的基本术语;四类主要劈理:板劈理、破劈理、褶劈理与压溶劈理;透入性与非透入性;连续劈理与间隔劈理;缝合线构造;面理与褶皱的关系;线理主要类型:断面檫线与层面檫线、皱纹线理、拉伸线理、矿物生长线理、交面线理;杆状构造、窗棂构造与香肠构造;压力影构造;组构、自由组构、优选组构、均匀组构与非均匀组构;构造标本观察与描述第七章应力分析基础(6学时)应力、正应力、剪应力;主应力、主平面、主方向、最大主应力、中间主应力、最小主应力、最大剪应力;应力状态、应力椭圆、应力椭球、应力莫尔圆;应力场与应力轨迹、典型构造应力分析(以雁列脉与旋卷构造为例)第八章应变分析基础(4学时)应变、线应变、剪应变、无穷小应变与有限应变;岩石有限应变测量、应变椭球、主应变;简单剪切、纯剪切、递进变形、弗林图解;应变场第九章韧性剪切带(2学时)韧性剪切带的概念、韧性构造岩、韧性剪切带的应变场特征第十章岩石流变性质(2学时)应力与应变的关系;弹性、粘性、塑性、韧性、粘弹性;蠕变与松弛;温度、围压、应变速率、孔隙流体压力等对岩石变形的影响;岩石变形微观机制简介第十一章构造标本观测分析和构造模拟实验(4学时)观测分析脆性、韧性和脆韧性变形的构造标本,进行描述和初步的成因分析;了解构造模拟的方法,并进行简单的构造模拟方法和思路的学习。
《构造地质学》课程笔记
《构造地质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构造地质学的内涵和构造规模1. 构造地质学定义:构造地质学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专注于研究地球岩石圈的结构、构造、形成过程、演化历史以及控制这些过程的动力学机制。
它涉及从微观到宏观尺度的地质现象,包括地层、岩体、断裂、褶皱等。
2. 研究内容详述:(1)地质体的形态、产状、规模和组合特征:研究不同类型地质体的外部形态、空间排列、大小和相互之间的组合关系,如断层、褶皱、节理等。
(2)地质体的形成、演化和改造过程:探讨地质体从形成到改造的整个地质历史过程,包括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3)地质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地球动力学过程中的作用:分析地质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板块构造、地壳运动等地球动力学过程中的角色。
3. 构造规模划分详述:(1)大型构造:涉及整个板块或大陆规模的构造,如板块边界、地槽-地台、造山带等。
(2)中型构造:介于大型和小型构造之间,如区域性的褶皱带、断裂带、火山带等。
(3)小型构造:在更小的尺度上,如单个褶皱、断层、节理、面理等。
二、地质构造的类型和关系1. 地质构造类型详述:(1)原生构造:在岩石形成过程中直接形成的构造,如层理、波痕、泥裂等沉积构造。
(2)次生构造:岩石形成后,在后期地质作用下形成的构造,如褶皱、断层、节理等。
(3)复合构造:原生构造和次生构造相互叠加、改造形成的复杂构造,如叠加褶皱、复合断层等。
2. 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详述:(1)成因关系:不同构造之间的成因联系,如断层活动可能导致褶皱的形成。
(2)时间关系:不同构造形成的时间顺序,如先形成断层,后形成褶皱。
(3)空间关系:不同构造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排列方式,如断层与褶皱的相互切割关系。
三、构造分析的基本方法1. 地质观察详述:(1)观察地质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组合特征:通过野外实地观察,记录地质体的各种特征。
(2)使用地质罗盘、GPS等工具进行精确测量:测量地质体的产状、方位等参数。
构造地质学-产状及原生构造
雨痕与叠层石
研究意义和实用性
识别沉积岩层面向; 追索构造标志; 区别层理(S0)和变质面理(Sn)置换关系; 在野外慎重区分单斜岩层和等斜紧闭褶皱。
c
第二节 层状岩石的产状
通常将具有一定岩性内容的层状地质体称之为岩层。岩层的产状分为三大类: 水平岩层、倾斜岩层和直立岩层。 水平岩层:倾角小于50的岩层 倾斜岩层:倾角在50-850的岩层 直立岩层:倾角大于850的岩层
不整合接触关系
美国亚利桑那州北部大峡谷出露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岩石序列(垂 直厚度约2km,时间跨度达30亿年),但即使这样,这里也存在着 不整合现象。
3. 不整合形成的过程 不整合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平行不整合与角度不整合略有不同。 1)平行不整合的形成过程分为: a. 地壳下降接受沉积阶段; b. 地壳水平抬升成陆,遭受风化剥蚀阶段; c. 地壳重新下降接受沉积阶段; 2)角度不整合形成过程为: a. 地壳下降接受沉积阶段; b. 地壳不均匀抬升或褶皱抬升成陆,遭受风化剥蚀阶段; c. 地壳重新下降接受沉积阶段。
3.不整合的空间分布与类型变化
一次大的地壳升降运动所形成的不整合面,在区域 上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在地壳升降运动最强烈地 区形成角度不整合、较强地区形成平行不整合、不 强烈地区形成整和接触。 4.不整合形成时代的确定
不整合形成的时代通常是不整合面下最新地层之 后与不整合面上最老地层之前。
超覆:由于地壳运动 的幅度,速度和方向 变化,导致沉积区的 范围和位置发生变化, 造成新的沉积物分布 范围超过原来的区域, 使得新地层直接覆盖 在较老的地层之上。
岩层的产状是指岩层在三维空间中的延伸方向及其与水平面的 夹角关系。
岩层的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和倾角
第二章岩体的产状及接触关系-1
例尺地形地质图上比较明显.
倾斜岩层厚度
厚度:岩层的顶 面和底面的垂直 距离即为岩层的 厚度,也是岩层 的真厚度。 铅直厚度:顶底 面之间的铅直距 离。 视厚度:顶底面 之间非垂直距离。
倾斜岩层的埋深
岩层的埋深:指 从地表的某一点 到埋深在地下的 某一岩层的铅直 距离。
岩层的露头宽度 岩层的露头宽度:在垂直岩层走向的剖 面上,岩层出露地表的水平投影宽度。
倾角:岩层的倾斜线及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 夹角(α),也叫真倾角。视倾斜线和它的水平面上 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叫视倾角或假倾角(β)。
真倾角与视 倾角之间的 关系
表示方法
一、方位角表示方法:一般只测记倾向和 倾角。 225°∠25°( SW225°∠25°,倾向为 西南205°,倾角为25°) 二、象限角表示方法:以南和北方向作为 0°,一般测记走向、倾角和倾向象限。 N45°W∠25SW(走向为北偏西45°,倾 角为25°倾向为南西)
主要取决于: – 岩层厚度和倾角 – 地面坡角 – 岩层倾向与坡向的关系(岩层产状)
– 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反
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同时,情况如何?
本次课小结
一 基本概念 岩层 岩层面 岩层厚度 原生构造 层理 倾 角 倾向 倾向线 走向 视倾角 倾伏角 倾 伏向 侧伏角 侧伏向 水平岩层与露头 倾斜岩层与露头(―V‖字形法则) 直立岩层与露头
根据斜层理确定岩层顶底
2、粒级层理(递变层理)
– 下粗上细,顶底面之间粒级突变
逆递变层理:下细上粗,但顶底面之间粒级渐变。
3、古生物化石的生长和埋藏状态
(二)层面原生构造
1、波痕
主要是对称波痕,尖棱状波峰指示顶面方 向,波谷的圆弧则是指向岩层底面
构造地质学作业 一(答案)
姓名班级学号构造地质学作业(一)一、名称解释1、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是广义构造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各类地质体(岩石、岩层、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形成的各种构造现象;主要研究这些构造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形成机制和演化进程,探讨产生这些构造的作用力的方向、方式和性质。
2、构造尺度——构造尺度主要是指构造的规模,地壳与岩石圈中的构造规模相差极大,大至全球,小至纳米。
3、微型构造——主要指偏光显微镜下显示的构造,如云母鱼、亚颗粒、变形纹等。
4、产状——指面状或线状构造的方位和空间状态,即指其与水平参考面和地理方位之间的关系。
5、侧伏向——构成侧伏锐角的走向线那一端的方位。
6、面向——是指成层岩层顶面法线所指的方向,是成层岩系中岩层有老变新(由底面至顶面)的方向。
7、软沉积变形——是指沉积物尚未固结成岩时发生的变形,如卷曲层理、滑塌变形等。
8、“V”字形法则——倾斜岩层在穿越沟谷和山脊时,其在地表的出露界线的平面投影呈“V”字形态,倾斜岩层在地表出露界线的这种分布规律,称为“V”字形法则。
9、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之间不但有地层缺失、产状不同,而且构造(褶皱、断裂等)型式、变形强度、变质程度、岩浆活动不同,反映两套地层经历了不同的地质发展历史。
10、平行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有缺失地层。
二、填空1.地质构造学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构造的_几何学_、运动学和_动力学_三方面的内容。
2. 朱志澄根据深度变化引起岩石物性物态的变化和相应产出的构造,将构造层次划分为分表构造层次、浅构造层次、中构造层次、深构造层次。
3.沉积岩中可以用来确定岩层顶底面的原生构造主要有_交错层理、_递变层理(粒序层理)_、_波痕_、_暴露构造(泥裂、雨痕)、底面印模或生物标志_等.4.岩层的产状要素包括_走向_、_倾向_和_倾角_.5.岩层的产状类型包括_水平岩层_、倾斜岩层_、直立岩层、_倒转岩层_.6.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时,岩层露头线与地形等高线呈__相同_方向弯曲,但岩层露头线的弯曲度_小于_等高线的弯曲度.7.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取决于_岩层的厚度_、_岩层倾角_、_地面坡度_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8.地层的接触关系按成因可分为_整合接触_、_不整合接触_两种基本类型.9.角度不整合的形成过程_下降、沉积_→_褶皱、断裂、变质作用或岩浆侵入、不均匀隆起、沉积间断并遭受剥蚀_→再下降接受沉积.10.确定不整合存在的标志主要有_地层的沉积间断_、_沉积-侵蚀标志(风化壳、古侵蚀面、古土壤、底砾岩)_、_产状不同或变形样式不同_、_岩浆活动或变质作用不同_等.11.视倾角小于或等于真倾角。
3 地质体的产状和接触关系
次 生
岩层面 不整合面 岩体与围岩接触面 断层面 劈理 片理
水平岩层(美国犹它)
水平岩层的剖面表现
西藏札达盆地
2.面状构造的产状要素
走向Strike :倾斜平面与水平面的交线叫走向线,走向 线两端延伸的方向即为该平面的走向。 倾向 dip direction : 倾斜平面上与走向线相垂直的 线叫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沿平面 向下倾斜的方位即倾向。 倾角 dip() : 指平面上的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 影线之间的夹角。
第二节 沉积岩层面向的标志
面向:岩层顶面法线所指的方向,岩层由 老变新的方向。 通过示顶构造可以判断岩层的面向。
新
老
1.层面标志 波痕(Ripple Mark)水体不深、波浪能影 响到的浅水环境下,沉积物表面呈波状起 伏。 波谷(wave trough)圆滑开阔向下, 波峰(wave crest)尖棱紧闭朝上。
倾斜岩层的厚度和出露宽度
(1)倾斜岩层的厚度分类 岩层的真厚度:岩层顶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岩层的铅直地层厚度:岩层顶底沿铅直方向上的距离。 真厚度(h)=铅直厚度(H)×COSα(α 为岩层真倾角) 倾斜岩层的真厚度小于或等于岩层的铅直厚度 岩层的视厚度:当剖面不垂直岩层走向时,岩层顶底 的距离为岩层的视厚度。 视厚度(h’)=铅直厚度(H)×COSβ( β为 该剖面方向上的岩层视倾角)。
二、倾斜岩层的产状
岩层的倾角为5-85度之间的岩层
倾斜岩层“V”字型法则
当倾斜岩层的走向与山脊的走向、山 坡的坡向垂直或斜交时,岩层的出露界线 多呈“V”字型,其地质界线与等高线的 “V”字型弯曲方向有以下三种关系。
(1)相反相同:当岩 层(地质界面)的倾 向与坡向相反时,岩 层界线(地质界线) 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 相同,岩层界线(地 质界线)在沟谷处形 成尖端指向上游的 “V”字形,在山脊 处形成尖端指向下坡 的“V”字形,岩层 界线(地质界线)的 弯曲紧闭度小于地形 等高线的弯曲紧闭度。
构造地质学第一篇形态构造地质学-第一章成层构造和地层接触关系全篇
精选课件
六、岩层产状要素 走向—构造面与水平面的交线的方向; 倾向—构造面与垂直走向直立面的交线, 由高向低于水平面; 倾角—构造面与水平面之夹角
记录方式:
1、走向/倾向∠倾角
350°/NE∠50°
2、倾向∠倾角
80°∠50°
精选课件
精选课件
倾伏角—构造线与其水平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倾伏向—水平投影线指向下倾的方向; 构造线的倾伏—在包含构造线在内的垂直面 上测量; 侧伏角—构造线下倾一端与构造面走向的锐 夹角; 侧伏向—构成此锐夹角的走向线一端的方向; 构造线的侧伏—在构造面上测量
精选课件
沉积岩、火成岩均具原生成层构造。
沉积岩原始层面呈水平状,仅于沉 积盆地边缘、岛屿或隆起四周会有原 始倾斜。
精选课件
二、次生成层构造 主要见于变质岩中,如片理、片麻
理等,它是由变质作用而形成的。
精选课件
三、层理形成的决定因素 沉积材料:物质成分,颗粒大小,颜色
等; 沉积环境:海相,陆相,边缘相等; 水动力条件:水能量,性质(动、静)
精选课件
角度不整合的特征: a.上、下岩层产状不一致; b.上、下岩层构造变形强弱不一致,下强 上弱; c.有沉积间断,地层缺失; d.上岩层底部有下岩层的砾石; e.有古剥蚀面,常有古风化壳; f.上复岩层面与不整合面平行,下复岩层的构造 面(如断层面、层面等)被不整合面切割;
精选课件
精选课件
精选课件
七、露头线分布规律(对地质图而言) 露头线—构造面与地面的交线,包括层面、
断面等;
精选课件
图1-3
精选课件
图1-4
精选课件
图1-5
精选课件
基础地质学第九章地质构造一二产状及接触关系
介壳化石凸面朝上指示上层面方向
(三)、岩层原始产状及变动后产状
1、岩层的原始产状
岩层产状是指岩层在空间上的产出方位。 而岩层的原始产状是指岩层形成时的空间 状态。 岩层形成时的环境不同,其原始产状也不同。 在广阔而平坦的沉积盆地,其原始产状近乎 水平,但在盆地边缘或水下隆起的局部地带 的岩层,则其层面有一定的倾斜,称为原始倾 斜。
倾斜线
(3)、倾角
岩层倾斜线与在水平面上投影线之间夹角就称真倾角,又 叫倾角。 视倾斜线和它的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叫“视倾 角’’或“假倾角”。
从层面上任一点都可引 出许多视倾斜线,因 而也就有许多视倾角, 而视倾角都比该点的 真倾角值小。
真倾角与视倾角的关系 可用数学式表示:
tgβ= tgα·cosω
真厚度(h)-- 指岩层两个平 行界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视厚度(h’)--在与岩层走向 斜交的直立剖面或与层面 不垂直的任何方向的非直 立剖面上测得的岩层顶、 底界线之间的垂直距离。
铅直厚度(H)--指岩层顶、 底面之间沿铅直距离。
真厚度(h)=铅直厚度(H) ×cosα(α为岩层真倾角)
3、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
对本章内容,不但要了解其基本概念、基本知 识,而且要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如读图技能、作图 技能以及综合读图和编写地质报告初步能力,在 野外实习中还要学会认识地质构造、进行地质描 述、使用罗盘和地质素描的能力。
第二节 层状岩石的产状及地层接触关系
一、岩层的产状 (一)、基本概念 1、地层—是在一定地质时期内所形成的层状沉积
凹坑形成后又被上覆沉积物填 充掩埋,成岩后在岩层顶面上 留下凹坑,在上覆岩层底面形 成圆形或椭圆形瘤状突起的印 模。因此,凹坑总是分布在岩 层的顶层,瘤状印模则出现在 岩层的底面。
6.第五章 沉积岩层的产状与沉积接触关系
第二节 地质界线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
各种地质界面(沉积岩系的分界面、断层面等)在 地表的出露线,即界面与地面的交迹线即地质界线。地 质界线的形态取决于地质界面的形态、产状和地面起伏 状态。下面分别介绍。
一.水平岩层
岩层面呈近水平状态,即同一层面上各点的海拔高度 都基本上相同的岩层,称为水平岩层。
记作“相反相同”
2.当岩层倾向与地形坡向相 同,且岩层倾角大于地形坡 度角时,地层界线的弯曲方 向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记作“相同相反”
3.当岩层倾向与地形 坡向相同,且地层倾 角小于地形坡度角时, 地层界线的弯曲方向 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 相同。地层界线的紧 闭程度比等高线大, 更为紧闭。
不整合接触关系的类型有两种:平行不整合接触关 系和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1.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又称假整合接触关系, 是指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 层的产状彼此平行(或基本 平行)的不整合接触关系。
Pt3 Pt1
2.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为不整合面上、下两 套地层产状不同,以角度 相交的不整合接触关系。
三.不整合接触的研究意义
复习题
1.熟练掌握倾斜岩层地质界线的“V”字型法则。 2.掌握水平岩层地质界线的特点。 3.地层的接触关系有哪些类型? 4.名词解释:地质构造、视倾角、整合接触关系、不整 合接触关系、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角度不整合接触 关系。 5.如何确定不整合的形成时代?
这是认识和研究地质构第一节沉积岩层产状的测定与表示因地质构造运动的影响岩层产状常发生改变重力等外动力地质作用也可导致地表浅部的岩层局部地发生产状改变
第五章 沉积岩层的 产状与沉积接触关系
组成地壳(岩石圈)各部分岩石(包括岩层或岩体,亦 称地质体)的形态特征、几何空间上的相互关系,称为地 质构造。它是由岩石圈的构造运动所以决定的,因此它是 岩石在构造运动作用下的变形产物(如褶皱、断层、节理、 劈理和线理等)。 地质构造的研究,有助于阐明地质体在空间上的相互 关系和时间上的发育顺序,从而探讨地壳运动规律,指导 找矿和其它生产建设工作(工程安全、环保处理、经济布局 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掌握潜山的概念。
3、掌握披覆构造的基本特征。 4、了解不整合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与不整合 有关的油气圈闭。 5、掌握不整合存在的标志。
S16 G074 L055 L056 G075
G063
G072
B'
Z2d 40
G087
清虚洞组
L042 G076
高台组 三合 村庄 S0 1 沉积描述 点含沥青
娄山关群
地质点
灯影组 沥青点
陡山沱组 沥青点 40
L081 L082
L075
马
G090 380 L083
L074
Pt bnw 3 Z1
栗子溃
南山坪
GO37 C1q C1p S01 L023 G038 G039
C1q L021
GO36
45
L019 700
C Z2dn - 1 n
G034 G033 G035
南山坪东北部地区地质图
35 0 G029
G030
双湖
S03 L027 G043 L020 - 1n C G032
A
G046 L016 L018 L032 L015 L008 L009 L014
0
作业 完成实习一作业的第1、2、3题 思考题 1、岩层,地层、层理三者有何区别? 2、在垂向剖面中和地质图上海侵层位与海 退层位有何表现? 3、什么是原始倾斜? 4、何为穿时现象? 5、水平岩层有何特征?
第二节 倾斜岩层
一、主要内容
倾斜岩层的产状要素,“V”字形法则。 二、基本要求 1、学会用地质罗盘测量岩层产状及用几何 作图法求岩层产状。 2、记牢岩层产状要素的表示方法。 3、熟练掌握并运用“V”字形法则。 4、会求岩层的露头宽度。
一、倾斜岩层及产状要素
根据沉积补偿原理,沉积岩层的原始产状是 水平的。当其受构造运动的影响,层面与现今 的水平面有了一定的交角,便成为倾斜岩层。 倾斜岩层是一种最常见、较为简单的构造形态。 往往是某种构造形态的一部分,如褶曲的一翼, 断层的一盘。 地质体在地壳中的产出状态 (空间位置)称为地质体的产状。 确定倾斜岩层的产出状态,需 要三个要素,即走向,倾向和 倾角,统称为产状三要素。因 为走向和倾向相差900故在实 际工作中,通常只用倾向和倾 角表示岩层的产状。
G047
G040
S02 L026
L033
L024 L025 S04 G041 G042
500
L022
44
G022
G023
L028
44
G004
古
0
1
2km
L007 G055 C2-3ls L039
Z2d
L031 L017
G044
L029 G006 850
Z2dn
G005 C1p G001 G002 150 G003
实习一 分析水平岩层地质图 地质图-用规定的符号、色谱和 花纹将地壳的一部或全部地质 组成和地质现象,按一定比例 尺缩小,概括投影到平面(地 形图)上的图件。
110 0 48'42" 290 20'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G031 C1p
91
1100 53'24" 290 20'
45
二、倾斜岩层的厚度及深度
从不同角度考虑,岩层的厚度有四种 :
真厚度是指岩层顶面和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铅直厚度是指岩层顶面和底面之间的铅直距离。产状不变的 同一岩层在各处的垂直厚度都相等。倾斜岩层的铅直厚度永远 大于真厚度。 视厚度指在不垂面直于岩层走向的剖面上,岩层的顶面和底 面分别与剖面相交,这两条交线之间的垂直距离。视厚度随剖 面的方向改变而改变。视厚度的最小值等于真厚度,最大值等 于垂直厚度。 真厚度、铅直厚度和视厚度三者之间可以进行换算。 残余厚度指岩层遭受剥蚀后,残留部分的厚度。其必然与剥 蚀而相联系。
依斜层理确定岩层顶、底面
A-正常层序;B-直立岩层;C-倒转岩层
浪成波痕及其印模
泥裂及填充示意图
A-雨痕;B-印模
舌 形 底 面 印 模
示叠层藻向上分枝和穹形生长纹层
松软沉积物的同生变形和卷曲层理
负荷引起瘤状构造
火 焰 状 构 造
砂 岩 球 和 砂 岩 枕
砂 岩 中 的 碟 状 构 造
“V”字形法则也适用于其它比较平整的地 质界面。如断层面,不整合面等。 使用“V,/字形法则时,要注意两点。1、 倾斜岩层的走向与沟谷延伸方向平行时,不 符合“V”字形法则。2、“V”字形法则对于 填绘和阅读分析大比例尺地质图有指导意义。 在中小比例尺地质图上,其反映不明显。 岩层的露头宽度取决于岩层的厚度、地形 坡度和岩层倾角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4、学会在地质图上分析水平岩层,并根据尖灭线 判断海退与海侵变化情况。
一、岩层和层理
岩层是指两个层面限制的岩性相同,时代一致 的层状地质体。层面由短暂的沉积间断所形成。
地层是指同一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各种岩层的 总和。地层具有时代概念。
岩层是地层的最小单位。 层理是岩石性质(颜色、成分、结构)沿垂直方 向变化而形成的层状构造。是一种原生构造,在 沉积过程中形成。
线状构造产状要素
A-箭头示倾伏向
B-箭头示侧伏向
γ-为倾伏向 θ-为侧伏向
二、岩层的露头形态及宽度
在不太大的范围内,岩层产状没有变化时,可 把层面看成平面,而起伏变化的地表是一个曲 面。岩层露头线(岩层界线)是平面与一个曲而 的交线。 水平岩层的露头线在地质图上与地形等高线平 行或重合,不相交。 倾斜岩层的露头线形状既随岩层产状而变化, 又受地形的影响。常表现出有规律的“V”字形 态,称“V”字形法则。 依倾斜岩层产状与地面坡向坡度的关系,“V” 字形法则包含三种情况:
海侵层位,在地质图上表现为新地层的地质 界线超过老地层,并盖于其上,形成超覆不整 合。海退层位在地质图上表现为新地层分布的 面积比老地层小。
同一沉积岩层,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物源 供应和沉积环境的不同,常在横向上出现岩性 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横向变化。相反,岩性相 同的岩层,也可能不是同一岩层,可能是许多 岩层的综合体,包括了相当长的时代,此现象 称为穿时现象。
L086 L073
410
溪
无沥青点
50 0
地质界线
断层线
河流
逆断层
G099 G103
L084 G086
溪
G101
产状
牛
G085
Z2d
G104 L070
L085 G100 G102
58 0
南 山 坪 地 区 东 北 部 地 质 图 编 图 审 校
39
鼻
L069 L068 730 G084 C1n C1p
孟家院
S10 G051
- 2g C G025 G026
C2-3ls
A'
42
S11 L034 46 0 G048
42
澧 Pt bnw 3
L060 G093
Z2d
溪
670
45 0 G065
G027 G028
Z2dn
G080 L062
G049 G066 C1p G067 C1p 50 0 G050
Z1
G088 G089
岩层的埋藏深度可利用几何关系求得。
实习三 在地质图上求岩层厚度和埋藏 深度并判断地层接触关系
作业 完成实习三作业的第2题
思考题
1、哪些标志可用于判断岩层的顶面和底面? 2、真厚度,铅直厚度、视厚度三者有何不同?
3、如何求取岩层的厚度、埋藏深度和露头宽度?
第四节 不整合
一、主要内容 不整合的概念及类型,潜山的概念,研究不整合的 意义及确定不整合存在的标志。 二、基本要求 1、掌握不整合的概念及类型。
岩层的厚度常发生变化,若向一个方向变 薄并消失则称为尖灭。若向两个方向变薄并 消失则形成透镜体。
岩层厚度变化分为原生变化和次生变化两 种。前者指在沉积过程中的厚度变化,后者 指在沉积,由于剥蚀或构造作用等所造成的 厚度变化。
三、水平岩层的特征
同一层面具有相同海拔高度的岩层称 为水平岩层。 其有如下特征 : 1、新岩层一定位于老岩层之上。 2、岩层面与地表的交线(岩层界线)在 地质图上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而不 相交。 3、水平岩层的厚度是上层面与下层面 之间的高差。在地形地质图上,可根据 上下层面的标高之差求得其厚度。 4、同一水平岩层在地质图上不同地段 所表现出的宽度(露头宽度)是不同的。 其受地形的控制。
L079
740
G062
C
G095 38 0 L080
G094
廖寺塌
L078
Z1 下震旦统(南
沱组、 东山峰组 和湘锰 组)
C2g
G070 L052 L053 G071 300
五强溪组
C1 q
陡山沱组
C2-3ls
牛蹄塘组
L057
杷榔组
鹊 白
G096 G097 42 0 G098 L077 L076 G091
43
G058 L041
43
G012 G013
Z2dn
洞
540 S05 L012 170 G024
B
L065 G081 G079 580
G057
L040 G056
L042
G014
Z2dn
L064 L050 G069 68 0 L046 G059 L044 L043 G060 L049 G068 S12 G078 L048
倾斜岩层顶、底面的确定,倾斜岩层的 厚度和深度。
二、基本要求
1、会利用各种标志确定岩层的顶面和 底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