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忠心理学科普短文选编
心理现象科普文章范文

心理现象科普文章范文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唠唠那些超级有趣又神秘的心理现象,保证让你惊掉下巴,然后忍不住对自己的大脑说:“哟呵,你可真会玩!”一、巴纳姆效应——为什么我们都觉得星座分析有点准?你是不是曾经看过星座分析,然后觉得:“哇塞,这说的不就是我嘛!”比如说,“你是一个内心充满热情,但有时候又会有些小纠结的人,你渴望在人群中被认可,但又时常享受独处的宁静。
”这时候你可能就会想,这星座分析可太神了。
其实啊,这就是巴纳姆效应在捣鬼。
巴纳姆效应就是指人们常常会倾向于相信一些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自己。
因为这些描述大多是模糊不清、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就像算命先生说的那些话,“你最近会遇到一些小挫折,但只要坚持就会有转机。
”这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生活状态啊。
我们的大脑很容易就被这种看似准确的描述给忽悠了,然后就深信不疑。
这也告诉我们,在看待那些所谓的性格分析或者预测的时候,要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可别被这种“套路”给带偏了。
二、晕轮效应——爱屋及乌的真相。
你有没有发现,当你特别喜欢一个明星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他啥都好。
他唱歌好听,你就觉得他演技肯定也棒;他长得帅,你就觉得他品德高尚、心地善良。
这就是晕轮效应在作祟啦。
晕轮效应就像是给一个人或者事物戴上了一个光环。
一旦我们对某个点有了强烈的好感,这个好感就会像水波一样,扩散到这个人或者事物的其他方面。
比如说,你去一家餐厅,觉得他们家的招牌菜特别好吃,然后你就会觉得这家餐厅的服务肯定也好,环境也差不到哪里去。
其实啊,招牌菜好吃并不代表其他方面都完美。
这就提醒我们,在评价一个人或者东西的时候,要尽量客观全面,可不能因为一个闪光点就忽略了其他可能存在的问题。
三、羊群效应——随大流的心理。
想象一下,你走在大街上,看到一群人围在一个地方,你是不是会忍不住凑过去看看发生了什么?这就是羊群效应在起作用。
我们人类啊,天生就有一种想要跟随大众的心理。
就像一群羊,只要有一只羊开始往一个方向走,其他的羊就会跟着走,不管前面是有鲜嫩的草地还是有危险的悬崖。
有关心理科普文章

有关心理科普文章《心理科普:心灵世界的奇妙导游》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心里像有只小怪兽在捣乱,情绪忽上忽下,整个人都感觉不好了?或者对着镜子,突然不认识自己,也搞不懂自己为啥莫名其妙做出一些事?这时候啊,就像你的心灵生病了,可绝大多数人还不知道,心灵也需要像身体一样定期做个“保健”,于是心理科普文章就闪亮登场啦!心理科普文章就像是打开心灵迷宫的一把钥匙,特接地气的那种。
它不会和你说那些玄之又玄的高大上理论,而是以一种很友好的方式拍拍你的肩膀说:“嘿,兄弟/姐妹,我给你说说这里头的门道。
”比如说,好多文章会把情绪比喻成天气。
开心就像阳光明媚,那叫一个爽;愤怒呢,就像雷暴天气,轰轰作响;而悲伤就像是阴雨天,淅淅沥沥的。
这么一比喻,你突然就觉得情绪不再是难以捉摸的东西了,就像天气一样自然,你还可以像预报天气那样慢慢学着预报自己的情绪了。
再来说说那些写人际交往的心理科普。
讲真的,有时候和别人闹别扭了,你就是想不通为啥。
心理科普文章就会明明白白告诉你:“嘿呀,每个人的‘情感账户’是不一样的哦。
”就跟存钱取钱似的,如果老是只从别人那取钱(索取),不存钱(付出),账户早晚会空的,关系也就凉凉了。
这么一说,是不是感觉人际交往一下子变得像个储蓄游戏一样,特别通俗易懂呢?而且,这些文章往往充满了小故事,就像讲八卦一样,可吸引人了。
通过那些故事,我们发现,原来好多人和自己一样有着奇奇怪怪的心理问题。
比如说啊,有个人一直害怕出门见人,觉得别人都在盯着他的缺点看。
结果专家一分析,他这是缺乏自信,内心给自己构建了一个充满批判眼光的世界。
看了这样的故事,假如我们自己也有点社交恐惧,心里就会想:“喔,原来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呀,还有救呢!”心理科普文章有时还特别像个幽默的心理医生。
它会调侃着对那些有拖延症的人说:“你这可不行啊,再这么拖延着,你的梦想都要被拖过期啦!”然后接着告诉你为什么会拖延,可能是奖励机制设置错了,把拖延做事情的短暂放松当成了奖励,而不是把完成事情后的成就感当成奖励。
科普小文章

科普小文章你有没有感觉情绪像坐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这就是“钟摆效应”,它描述的是我们情绪的不稳定性,就像钟摆一样在两端之间摆动。
什么是“钟摆效应”有时我们情绪高涨,一切都显得如此美好;但下一刻可能就陷入低谷,感觉一切都失去了色彩。
别担心,这种情绪的波动其实是正常的心理现象。
人们的情绪常常会出现起伏变化,有时会感到兴奋和充满活力,工作和学习效率颇高,与人交往也十分顺利;然而,有时情绪会突然低落,对任何事情都感到乏味和无趣。
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情绪钟摆效应”,它指的是人们的情绪会围绕一个中心点进行周期性的波动,就像钟摆一样。
当负面情绪减少时,正面情绪也会相应减少,反之亦然。
因此,如果一个人过度压抑自己的悲伤情绪,最终也会影响其正面情绪的表达,导致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
了解这一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情绪变化,并学会合理调节情绪,保持平衡和稳定的心态。
1.钟摆效应与个体的两极性格特质密切相连。
有些人的心理状态总是在快乐与悲伤、狂喜与冷静之间来回穿梭。
这种心理摆效应往往在性格特征较为极端的人群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2.心理学家指出,人的情感在外界刺激的影响下,展现出多度性和两极性的特点。
每种情感都具有不同的强度等级,并伴随着与其相反的情感状态,如爱与恨、欢乐与忧愁等。
在特定情境的心理活动过程中,情感强度的提高将加剧“心理斜坡”的倾斜度,从而更容易引发向对立情感状态的转变。
这种转变与环境变化、角色转换等因素密切相关。
3.生理因素也会对情绪钟摆产生影响。
睡眠不足、营养不良、身体疾病或药物副作用也可以引起情绪波动,这些因素影响大脑和身体的整体功能,进而影响情绪状态。
此外,生理因素中激素平衡的变化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特别是对于女性而言,月经周期中的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导致情绪的周期性起伏,所以更需要以平常心正视情绪的钟摆变化哦!1.要消除一些思想上的偏差。
人生就像一场大杂烩,有甜有辣,有酸有苦。
我们当然喜欢那些激情四溢、浪漫满分的时刻,但别忘了,平凡也是这场大杂烩里不可或缺的一味调料。
心理科普文章范文

心理科普文章范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心理状态就像一个神秘的小精灵,时不时地跳出来影响着我们的喜怒哀乐。
今天,咱就来唠唠这个看似深奥,实则与咱息息相关的话题。
就拿我前段时间的一次经历来说吧。
那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我美滋滋地准备出门逛街。
可刚走到门口,就发现钥匙不见了。
这一下子,我的心就像被一只小猫挠了一样,乱糟糟的。
我先是把门口的鞋柜翻了个底朝天,嘴里还嘟囔着:“这钥匙能跑哪儿去呢?明明记得就放在这儿的呀!”找了半天没找到,我开始着急了,额头也冒出了细细的汗珠。
我又冲进客厅,把沙发上的靠枕都扔到了地上,一个一个地抖搂,心里想着:“说不定就藏在哪个缝里了。
”可结果还是让我失望了。
这时候,我的心情已经从刚开始的轻松变得焦虑起来。
我在屋子里来回踱步,脑子飞速运转,回忆着自己最后一次看到钥匙的场景。
突然,我想起来好像在厨房拿水果的时候把钥匙放在了餐桌上。
我像一阵风似的冲向厨房,然而,餐桌上也没有钥匙的踪影。
此时的我,已经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我甚至开始怀疑是不是家里进了小偷,把我的钥匙偷走了。
这个想法一出来,我心里更是“咯噔”一下,害怕极了。
我一边继续找,一边不停地抱怨自己:“怎么这么粗心大意,连个钥匙都看不住。
”就在我几乎要绝望的时候,我眼角的余光瞟到了门口的脚垫下面。
我怀着最后一丝希望,弯腰把脚垫掀起来,嘿!那串调皮的钥匙正静静地躺在那里呢。
那一刻,我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那种失而复得的喜悦,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通过这件小事,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心理状态的变化对我们的影响有多大。
从一开始的轻松,到后来的焦虑、害怕、绝望,再到最后的喜悦,这一系列的情绪转变,都是因为一把小小的钥匙。
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比如考试前的紧张,面试时的不安,恋爱中的甜蜜与烦恼等等。
这些心理状态的变化,其实都是正常的反应。
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对待和处理这些情绪,就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困扰。
心理科普的文章

心理科普的文章
《嘿,一起来探索奇妙的心理世界!》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候,心情突然就变得超好,看啥都开心,就像吃了蜜糖一样甜滋滋的!例子:比如说你刚收到一个期待已久的礼物,那会儿是不是心里乐开了花呀。
或者有时候,心情又会莫名其妙地低落,仿佛天空都变得灰暗了呢?例子:就像你努力准备了很久的考试却没考好,那股失落感可难受了。
这呀,就是我们神奇的心理在“作祟”呢!
心理,就像是一个神秘的大宝藏,等待着我们去发掘。
它影响着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想象一下,它就像一个幕后的大导演,操纵着我们的情绪和行为这场大戏。
咱就说,为啥有些人遇到困难就勇往直前,毫不退缩呢?例子:像那些勇敢攀登高峰的探险家。
而有些人却容易被挫折打倒,唉声叹气的。
这其中心理可起着大作用呢!积极的心理能让我们充满自信和勇气,去迎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而消极的心理可能会让我们陷入自我怀疑和迷茫中。
再想想,当你和朋友闹矛盾的时候,你的心里是不是会七上八下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例子:是不是感觉就像有一团乱麻在心里缠绕。
这时候,
了解一些心理知识就能帮我们更好地处理这种情况啦!我们可以试着理解对方的想法,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呀。
在生活中,我们要多多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别让坏情绪一直缠着咱。
咱要学会调节,让自己开开心心的。
就好比给心灵来一场放松的 SPA!我觉得呀,了解心理科普真的太重要啦,它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也能更好地与人相处。
只有我们读懂了自己的心理,才能在生活的舞台上绽放光彩呀,不是吗?
所以啊,大家可别小瞧了心理科普,一定要重视起来哟!让我们一起愉快地探索这个奇妙的心理世界吧!。
心理科普文章

事实上,没有任何习惯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习惯的养成都需要挣扎才能做成的。
我们只有一个习惯是天生的——“懒惰”。
无论小孩还是大人,懒惰都是天经地义的——谁都得经历或长或短那么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时期才可能长大。
在那段时间里,谁都是随心所欲的。
然而,没有人可以总是“随心所欲”,那只不过是幼年时的真实,少年时幻想。
马克吐温曾说过“保持身体健康的唯一办法,就是吃点你不想吃的,喝点你不想喝的,以及做点你不愿做的事情。
”生活亦是如此,节制既是高级,一个习惯改变终身。
当今世界个人职业发展方面最成功的演说家和咨询家之一博恩·崔西认为“人类所有的行动,几乎全部或至少有95%,是由本人的习惯所决定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有95%的行动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而大部分的无意识行动都是通过习惯产生的。
所谓习惯就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
不依赖意志和毅力,把自己想要持续的事情,引导到如每天饮水般轻松的状态”。
我们都尝试过减肥、保持节约、早起早睡、戒烟、每天阅读的习惯。
这些常常提到、听到、去尝试的话题,想做却往往半途而废。
原因在哪里?美国作家查尔斯·杜希格在《习惯的力量》一书中提到,“你坚持不了,是因为你太依靠你的意志力,事实上这是不正确的,你需要依靠的是习惯。
”简言之,我们日常付出有意识的行为,其实是有限的。
我们可以一边跑步,一边思考,或者一边看电视一边和人聊天,而跑步动作就是我们的一个习惯行为,是脑中设定的记忆动作,我们只是把这个行为固定且无意识的重复。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对大脑而言,没有所谓好习惯或坏习惯的分别,被动的被习惯支配还是巧妙地主动运用习惯,是我们可以自由选择的,我们需要善用习惯的力量。
为什么我们无法把减肥、看书、运动这些事情转化为习惯呢?那是因为,人类具有“对抗新变化、维持现状的倾向”的特点,要做出改变时,所有生物会将生理状态维持在某一固定状态,这一状态称为“平衡”。
我们的大脑是一个懒惰的器官,对所有人来说,保持在固定的状态会感觉比较舒适,变化意味着未知、威胁。
心理学文章(共10篇)

心理学文章(共10篇)心理学文章(一): 我对心理学的认识的一篇文章1500字以上的平时多练练笔,就不会这样求人了.世界上最大的“债”是哪一种就是人情债,自己会了别学懒,自己不会就练一练——头回生,二回熟,三次能做老师傅!心理学文章(二): 心理学作文心理学,这个词总让人产生一种神秘感,也因此吸引我读了《每天懂一点好玩心理学》这本书,读后还颇有收获,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也都能理解了。
人有一种叫做“自尊感情”的情绪,即认为自己有价值的一种感觉。
这和我们平常所说的“自尊心”不是一回事。
如果有人对我们说“你这个人没有价值!”、“作为人,你不合格!”等,就会伤害我们的自尊感情。
当自尊感情受到伤害时,人就会愤怒,这是保护自己自尊感情的一种行为。
自尊感情高的人,对于别人的侮辱也可以宽容对待。
正因为自尊感情高,不管别人怎么说自己,也不会影响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因而不会生气。
然而,自尊感情低的人,只要受到一点不适当的评价,马上就会发怒。
自尊感情低的人无法尊敬自己,需要从别人的尊敬中间接地获得自尊感情。
因此,一旦别人否定了自己,自己也就无法尊敬自己,于是便发怒了。
因此,如果平时能够多冷静地审视自己,发现自己值得尊敬的地方,提高自尊感情,就不会动不动因为一些琐碎小事而生气了。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和他人打交道.因此,人际关系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中要内容之一.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人际关系的实际是人与人的利害关系.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你满足了别人的需求,别人便同样会满足你的需求.总想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的人,是迷失于方向的人,只会把你原来的想法颠倒过来,只有给予、给予、再给予,那么你就会赢得别人的喜欢.请保留此标记际关系的两个基本的维度是:感情上的"亲疏"和地位上的"尊卑".在社会交换理论看来,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人们之间的所有活动都是交换,是一种经济交易,人们试图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并使自己的成本最小化,从而确保交换结果是一个正的净收益.交换的东西是非常广泛的,可以是"社会"性的,包括信息、地位、情感、服务和物品等.不过当人们建立关系后,分歧就难免,冲突也就可能出现.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或看法.对他人的知觉中的社会心理活动规律在实践生活中的运用,而我们也应该在"皮格马利翁效应"中得到启示,对他人要有医生的心肠,但不能有医生的眼光.我们需要被别人信任,受到他人的尊重,得到他人的积极的肯定与评价的一种精神需要.有许许多多普普通通的人由于受到信任和期望的激励而迈上了记成功之路,也有许多一时的误入歧途的人因受到信任和期待的激励而重返正道.因此,我们要走出"晕轮效应"的迷宫,从客观上去看待别人.通过看这本书,虽然没有完全读懂,但是可以学到和我们的交际心理学一脉相承的知识内容,让我们更好地学习专业的知识,让我获益良多.最后希望学好心理学,我想以后应该很有用的,至少可以提高我们的修养。
关于爱生气母亲的讨论

如何正确对待爱生气的母亲?(续)王文忠(编辑)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来信尊敬的大夫:您好!冒昧给您写信,我现在很苦恼,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我母今年52岁,已退休在家,平时急躁,爱发火、骂人。
对很多事情过于敏感,如噪音、空气污染等,比如我们平时听不到声音她却说噪音很大,对任何新家具都认为有空气污染,不让用。
我平时的穿衣戴帽都必须经过她的准许(我已二十四岁),否则就生气或发火,对于家人的不同意见,不能像常人一样思考,而是大发雷霆。
此种状况已经持续十几年了,想向您请教一下,应该如何正确对待,是否需要治疗,到那里治疗,会不会对她有消极影响?盼您百忙之中给予解答或推荐医院、医生,谢谢!盼盼这一信件在我搜狐的博客上列出之后,得到了很多热心人的回应,一是为了防止这些充满智慧的帖子石沉大海,二是为了感谢网友们的热心和真诚,我把它们编辑一下,奉献给大家。
做一个好父亲(/)家庭所需要的淑女们越来越少了。
而许多人,尤其是许多女人还对此津津乐道。
一个具有把家折腾个天翻地覆的女人才是女强人。
她们就不想想一下,这样会形成一个什么样的幸福家庭。
在中国的所有人都希望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幸福的家庭需要理性,幸福的家庭需要规矩。
我劝那个来信的人,你如果不希望有这样的家的话,不能改变这个家的话。
你自己今后就不要再建立这样的家庭了。
找一个听话的、可爱的妻子,和他生活在一起。
如果想改变这样的家庭,有两个主意:1.逃离这个家庭,因为你还有条件;2.用时间来磨合这种磨难吧,可以是抗争性的,也可以是忍耐式的。
文忠的感受:做一个好父亲,您的评论很真诚,但是,女性朋友们看了,可能内心会有点想法。
沉舟(/有几条忠告:1.要摆正自己的心态。
要把母亲的唠叨当成对儿子的一种关爱。
美国心理学家罗洛梅研究表明:在世界上诸多爱中,只有母爱是无条件的,不求回报的。
2.要多跟老人沟通。
比如陪老人散散步,谈谈心,让她讲你小时候的事,特别是淘气的事,使她感到你的成长和变化,然后告诉她:“如果没有您的关爱和教导,就没有我的今天。
心理学科普文章

心理学科普文章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学科,专门研究个体如何感知、想象和行为。
它融合了多种学科,从基础心理学到应用心理学,考虑
到个体及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心理学有不同的研究领域,包
括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等。
认知心理学强调人对信息的认知、学习和记忆,以了解人们理解
和掌握信息的过程和方式。
发展心理学研究人在生命中各种不同时期
的发展,从出生到死亡,以了解人类的生理、社会、认知和行为发展
是如何影响和被影响的。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以
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行为心理学研究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是如何受到
内在、外在因素的影响的。
心理学的研究已经发展出许多有用的应用理论,用于帮助人们更
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并改善他们的生活。
例如,社会心理学可以帮
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与他人沟通和建立成功关系的原则;发展心理学则
可以帮助家庭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心理和行为;行为心理
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大脑如何支配行为,以及如何通过环境改变
来改善行为。
心理学也研究不良的心理和行为,比如焦虑、抑郁、强迫症、幻
觉以及精神疾病,并尝试提供帮助。
心理治疗是一种治疗精神疾病的
技术,它利用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
总之,心理学是一门涉及许多方面的学科,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
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内在机制,并使人们受益。
它将继续发展和改变,
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改善个人和社会的生活。
心理学的文章(7篇)

心理学的文章(7篇)心理学的文章(精选7篇)心理学的文章1在庞大的宇宙中,你是极小的一部分,极不重要的一部分.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人正在遭受着跟你一样的痛苦,有许多人远比你不幸的多.要面对现实和真理.不要总想替自己辩护,也不要逃避现实.坚持一次只解决一个问题,集中精力冷静地想办法,然后下定决心去做.分析自己与他人在感觉与行动上差别的根源.时常问自己,我为什么这样感觉?我为什么那样做?再问自己:别人为什么会用另一种方式?在决定事情的时候不要三心二意,踟蹰不前,不要希望你所决定的事情永远没有错误,也不要希望你的决定能让别人都满意.别总担心你的工作.因工作劳累过度而死的人没有因思虑过度而死的.人多.忧虑令你难以决断,使你作无意义的思考.正常的情绪与欲望是天生的,不要压抑他们,也不要和他们作对.应该使他们适当地发展.生存是你天生的特权,同时你也应尽到生存的义务.要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去生活,但也要承认别人有同样的权利.不要替别人生活,也不要想要别人替你生活.心理学的文章2心理学从诞生之初发展至今经历的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程,并由此衍生了许多流派,主要包括构造主义心理学,内容心理学,意动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下面我们进行具体描述。
内容心理学派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德国,内容心理学派的主要人物代表有费希纳和冯特。
其中费希纳主张的是心理物理学,再次研究中,他曾创造了三种心理检测的方法:最小可觉察法,正误法以及军差法。
废气那吧,物理学的数量化测量方法应用到了心理学中,为后来的心理学提供了实验研究的工具。
从现在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和过程来看,费希纳应被认为是,现在西方心理学的主要缔造者,创建者之一。
他的心理,物理学为冯特心理学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冯特是近代心理学的创始人,奠基人之一,在心理学史上,它的名字有心理学的'独特和实验心理学的建立从来都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
心理学小知识科普300字

心理学小知识科普300字1、巴纳姆效应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比如星座,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2、情话对着左耳说更有效美国萨姆休斯敦州立大学研究人员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对着爱人的左耳甜言蜜语更能俘获她们的芳心。
这是因为人的左耳由右脑控制。
而在人脑分工中,右脑半球负责感性直观思维,对情感类体验更为敏锐。
3、人用右耳听的话比用左耳记得更牢因为右耳听到的信息汇入左半脑,而左半脑比右半脑更具记忆优势。
所以要想让对方牢牢记住你说的话,对着他/她的右耳说吧!4、想知道一个人的内心缺少什么想知道一个人的内心缺少什么,不看别的,就看其炫耀什么;想知道一个人自卑什么,不看别的,就看其掩饰什么。
5、从网络聊天习惯读懂一个人喜欢用“……”和“。
”的人心底大多比较柔软,没有坏心眼,同时也会反映出他/她对待事情的优柔寡断,大部分会有选择恐惧症。
6、抛硬币当面对两个选择时,抛硬币总能奏效,并不是因为它总能给出对的答案,而是在你把它抛在空中的那一秒里,你就知道你真正想选的是什么。
7、人们大多只对有安全度的人发脾气因为在那个安全度之内。
你潜意识知道对方不会离开你。
胡闹有时候是一种依赖8、人生只有900个月!其实人生只有900个月!事实上,你可以画一个30×30的表格,一张A4纸就够了,每过一个月,就在一个格子里打钩,你全部的人生就在这张纸上,你会因此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你的人生是如何度过的?9、贝勃规律原本一块钱的报纸变成了十元一份,你定会感到无法接受,相比较而言,原本5000元的电脑涨了50元,你一定不会有这么大的反应,贝勃规律表明,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之后施予的刺激对他来说也是就变得微不足道了。
10、墨菲定理口袋装着刚买的新手机,在公交车上生怕被盗,每隔一段时间就去查看手机是否还在,这一举动引起了小偷的注意,最终手机被偷走,就因为害怕发生,所以会非常在意,注意力越集中,就越容易犯错误,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理。
心理科普文章

事实上,没有任何习惯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习惯的养需要挣扎才能做成的。
我们只有一个习惯是天生的——“懒惰”。
无论小孩还是大人,懒惰都是天经地义的——谁都得经历或长或短那么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口”的时期才可能长大。
在那段时间里,谁都是随心所欲的。
然而,没有人可以总是“随心所欲”,那只不过是幼年时的真实,少年时幻想。
马克吐温曾说过“保持身体健康的唯一办法,就是吃点你不想吃的,喝点你不想喝的,以及做点你不愿做的事情。
”生活亦是如此,节制既是高级,一个习惯改变终身。
当今世界个人职业发展方面最成功的演说家和咨询家之一博恩·西认为“人类所有的行动,几乎全部或至少有95%,是由本人的习惯所决定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有95%的行动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而大部分的无意识行动都是通过习惯产生的。
所谓习惯就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
不依赖意志和毅力,把自己想要持续的事情,引导到如每天饮水般轻松的状态”。
我们都尝试过减肥、保持节约、早起早睡、戒烟、每天阅读的习惯。
这些常常提到、听到、去尝试的话题,想做却往往半途而废。
原因在哪里?美国作家查尔斯·杜希格在《习惯的力量》一书中提到,“你坚持不了,是因为你太依靠你的意志力,事实上这是不正确的,你需要依靠的是习惯。
”简言之,我们日常付出有意识的行为,其实是有限的。
我们可以一边跑步,一边思考,或者一边看电视一边和人聊天,而跑步动作就是我们的一个习惯行为,是脑中设定的记忆动作,我们只是把这个行为固定且无意识的重复。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对大脑而言,没有所谓好习惯或坏习惯的分别,被动的被习惯支配还是巧妙地主动运用习惯,是我们可以自由选择的,我们需要善用习惯的力量。
为什么我们无法把减肥、看书、运动这些事情转化为习惯呢?那是因为,人类具有“对抗新变化、维持现状的倾向”的特点,要做出改变时,所有生物会将生理状态维持在某一固定状态,这一状态称为“平衡”。
我们的大脑是一个懒惰的器官,对所有人来说,保持在固定的状态会感觉比较舒适,变化意味着未知、威胁。
心理健康科普文章

心理健康科普文章什么是心理健康。
人是一个整体,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身体的健康是指人的身体符合人的正常生理现象,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没有疾病的发生;心理健康是一个人的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的内容与客观现实保持统一,并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从心理学的角度界定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1)有基本的自我安全感;(2)能很好地了解自己,并能恰当地估价自己的能力;(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9)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教你保持好心情1.保持乐观的情绪。
要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工作。
善于在生活中寻找乐趣,即便是干些家务也不应视为负担,而是带着情趣去干,比如做饭,不断尝试新花样,享受烹饪的欢娱。
在工作上要不断创造,在进取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断感受成功的乐趣。
2.善于排除不良情绪。
遇到不顺心的事,别闷在心里,要善于把心中的烦恼或困惑及时讲出来,使消极情绪得以释放,从而保持愉悦心情总伴你左右。
3.经常帮助别人。
助人为乐,是一种高尚美德,其作用不仅使被帮助者感受人间真情,解决一时之难,也使助人者感到助人后的快慰。
经常帮助别人,就是使自己常处在一种良好心境中。
4.善待别人,心胸大度。
以谅解、宽容、信任、友爱等积极态度与人相处,会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
尤其是被人误解的时候,要亮出高姿态,待对方晓知真相后更会佩服你,这样宽容,关心别人也有利于营造好心境。
5.要有广泛的爱好。
比如收藏、体育、旅游、音乐等,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享受其间的乐趣,既能增长知识,又能广泛交友。
在偶遇心境不佳时,这种兴趣活动也能起到化解作用。
从积极的角度解决心理问题

从积极的角度解读心理问题--对"强迫症"的咨询王文忠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咨询信件我叫***,我是个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曾经因为害怕听不好课而休学,最近又得了好像是强迫症的病,情况比较严重,可能因此退学。
望先生指点迷津,不胜感谢。
我的基本性格是上进心特别强,具有健康的性格,但心胸窄,气量小,想的东西特别多,好转牛角尖儿,有时总害怕发生不好的事,表面活泼开朗,内心却忧虑重重,患得患失。
举个例子,我小时候走路,走几步就回头看一下,看是否从口袋里出了什么东西,明知不比如此,却难以割舍。
这学期开学时,我做在第一排。
有一次,当老师站在我的课桌前面讲课时,我突然想到,如果我用手中的笔扎老师一下,那我就要被老师开除了;如果我用笔把老师扎伤了,或者扎住要害部位,把老师扎死了,我就要坐牢,甚至判死刑,那我一生就完了。
以后,每次老师站在我桌子前,我脑子里就会冒出这个想法。
我越要不想它,它越是出现。
后来,这个念头时时在我心头出现,我由害怕扎老师扩大到害怕扎我两边的同学,我上课时时刻都想着,千万别用笔扎别人,否则我一辈子就完了,越是想不去想,越是摆脱不了。
于是时时想,堂堂想,天天想。
好像每时每刻都能决定我的命运,弄得我整天都紧张兮兮的。
后来,我多次反省自己,我发现并不是我想去扎人,我根本不想扎人,用笔扎人的想法太荒唐了。
可是,我还是摆脱不了这个想法,总是想,一扎人,我就完了。
一上课就想,还总是在注意两边同学的要害部位和自己的手。
我曾试图转移注意力,可上课老师讲得慢,我自认为脑子转得太快了,一边听课,一边看辅导书,一边还是不停地想扎人的事。
我一直都很重视学习效率,可自从有了害怕扎人这个想法后,我再也无法专心学习了,整日为此闷闷不乐,有时悲伤极了。
我从来都控制不了我的情绪,我真害怕自己在情绪极其低落时真的用笔去扎人。
我正在用药,但药效甚微。
所以,我写信向您求教:1 我从来没有扎过人,但我时刻都在想用笔扎人的事,是否会控制不住而扎人呢?2 我是否有必要休假或退学?3 有什么方法能使我不再总想扎人的事?如何转移注意力?4 如何治疗强迫症?5 如果任其自然发展下去,会有什么后果?按人的一般规律,我多久才会淡漠这件事?此致敬礼并表深切谢意!文忠的回答你好!谢谢你的信任!你来信说的自己的情况是一种很常见的情况。
从众心理,扼杀了你的优秀

从众心理,扼杀了你的优秀文 | 沐儿前几天带朋友3岁的女儿出去玩,孩子随手把糖纸扔在了路上。
我让她捡起来,她撇撇嘴要哭出来了,一边捡,一边委屈地嘟哝:“你看,那些大人的烟头,不也就扔地上吗?”我蹲下身子,认真地看着她的眼睛:“别人做的,不一定都是对的。
你不能因为别人这样做,就以为这样做是可以的。
你明明知道,不能随便扔垃圾的,对不对?”她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其实,别说3岁的孩子,十几岁的青少年,包括我们大人,也都经常有这样的心理。
亲戚家的孩子,本来成绩不错,可是高三的时候,班上转来几个吊儿郎当的学生。
这孩子很快就跟新来的同学打成一片。
没多久,这孩子就变得懒散拖沓、打架闹事不学习。
中学生是性格养成阶段,一方面他们自己还没有自我控制的能力,另一方面,青少年迫切渴望“被认同”,这种认同感,迫使他们有意无意地从众,学习周围人们的言行。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其实也是一种从众心理带来的影响。
在北京的时候,我很清楚,垃圾应该分类。
但是,看大家都是一股脑儿把各种垃圾装在一个黑塑料袋儿里,随手扔进楼下的垃圾箱就完事,我也就懒得再分类了。
我在德国工作的师妹来我这儿玩,一起逛街买衣服。
她特别喜欢马克·波罗这个牌子,从夹克到衬衣到长裤,买了很多。
在她的影响下,我也花了300欧买了一件这个牌子的外套,到家才发现,完全不是我的'风格,从内到外从上到下,就找不到可以搭配的衣服。
国内常常有这样的报道:老人摔倒,一群看客围观,没有人出手施救。
除了源于敲诈行为的横行,源于道德的沦丧,还有个原因,就是从众心理。
后来的人,看先前来的人都没有施救,就觉得自己可以推卸责任:我刚到的,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呢。
一个非常好的借口。
因而,如果路遇危险,最好不要向一群人大呼救命。
尽量向其中某个人求救,目标要明确,让他觉得责无旁贷,这样他才不好袖手旁观。
否则,源于从众心理,他也可能畏首畏尾不作为。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被试者10人,其中9人是心理学家的助手,另外一个是真正的被测试者。
失败源于心

失败源于心
王文忠
【期刊名称】《中国人才》
【年(卷),期】2000(000)007
【摘要】记得过去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是讲医学科学家乔纳斯·索尔克博士的——他经过201次实验发现了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病)疫苗,结束了这一病症对人类的肆意蹂躏。
事后人们问他:“你取得这样的成就后,怎么看待先前的200次失败呢?”索尔克博士这样回答:“我这一生中从来没有经历过200次失败。
我们家的字典上从来没有‘失败’这个词——前200次尝试增加了我的经
【总页数】2页(P)
【作者】王文忠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8
【相关文献】
1.基于心理学视角的图书馆服务失败归因模型研究 [J], 夏有根;徐一忠;刘剑虹
2.藏拙于形顺乎于心——武陵源溪布街设计思考 [J], 曾岭;赵东
3.基于心跳包的Socket通信在危险源无线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J], 朱建淼;贾波;华金晶;汪圣华
4.罪刑法定的心理学分析——基于心理控制源视角 [J], 徐伟;童春荣
5.基于直接数字合成技术用于心内膜三维标测的激励源设计 [J], 陈中中;田国强;苏智剑;郑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积极心理学_一种新的研究方向

心理科学进展 2003,11(3):321~327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100101)摘要积极心理学目前在西方心理学界引起了普遍的兴趣和关注。
积极心理学关注于力量和美德等人性中的积极方面,致力于使生活更加富有意义。
西方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当前主要集中在研究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个性特征、积极的心理过程对于生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培养天才等方向。
该文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这些研究领域,并追溯了积极心理学兴起的历史渊源,从总体上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现状与进展,旨在为我国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情绪,人格,健康,创造力。
分类号 B8481 “积极心理学”简介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1]。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这与传统的心理学研究有很大的不同。
在以往的心理学中,我们所熟悉的词汇是病态、幻觉、焦虑、狂躁,以及对于死亡的恐惧等等,而很少关注健康、勇气和爱。
对于《心理学摘要》(Psychological Abstracts)电子版的搜索结果表明,自1887年至2000年,关于焦虑(anxiety)的文章有57 800篇,关于抑郁(depression)的有70 856篇,而提及欢乐(joy)的仅有851篇,关于幸福(happiness)的有2 958篇。
搜索结果中关于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文章比率数大约为14:1[2]。
这个统计数据显示,两个世纪以来,似乎大多数心理学家的任务是理解和解释人类的消极情绪和行为。
而事实上,心理学似乎更有必要去关注人性中的积极面,致力于去帮助普通人生活得更健康、更美好,促进个人、团体和社会的繁荣,因为尽管人们的生存环境和内外在条件存在种种困难,但绝大多数人都能过一种相对满意的、有尊严的生活,而正是这些普通人构成了社会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文忠博士心理学科普短文什么是成功的人生?——谈谈自我评价的重要性什么是失败婆媳是朋友——从<论语>看婆媳关系的原则夫妻之间的言语沟通教育,爱,首先从倾听开始谁是家中的发号施令者什么是快乐?什么是痛苦?我在网络上失恋了,怎么办?导致失败的心理误区害死人的说法——“笨鸟先飞”!什么是成功的人生?--谈谈自我评价的重要性王文忠,中科院心理所 100101成功意味着什么?美国成功学家卡尔博士认为“成功意味着许多美好积极的事物。
成功意味着个人的兴隆:享有好的住宅、假期、旅行、新奇的事物、经济保障,以及使你的小孩能享有最优厚的条件。
成功意味能获得赞美,拥有领导权,并且在职业与社交圈中赢得别人的尊宠。
成功意味着自由:免于各种的烦恼、恐惧、挫折与失败的自由。
成功意味着自重,能追求生命中更大的快乐和满足,也能为那些赖你维生的人做更多的事情。
”的确,成功意味着很多很多东西,并且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理解,上面的描述还可以无限的延长下去。
但是究其本质,成功是什么呢?成功其实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社会承认了个人的价值,并赋予个人相应的酬谢,如金钱、地位、房屋、尊重等等。
二是自己承认自己的价值,从而充满自信、充实感和幸福感。
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成功的后一种含义,认为只有在社会承认我们、他人尊敬我们时,我们才算度过了成功的人生,只有在鲜花和掌声环绕着我们时,才算是到了成功的时刻;而仅仅自己认为自己成功不仅没有意义,而且还有狂妄自大的嫌疑。
实际上,一个人只有在对自己有较高评价并认为自己一定会成功时,他才可能真正成功。
这中间的道理也很简单,那就是人不可能给别人他都自己没有的东西。
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的生命没有有价值,那么又怎么可能给社会创造价值、并最终得到社会的承认呢?我们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教导我们要“自谦”、“自制”的环境中,许多人生箴言如“出头的椽子先烂”、“夹着尾巴做人”等等,更无时不在提醒我们要压抑自己、小看自己。
尽管这些观念在有的时候可能是一种对外的托词,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策略,但是任由这些观念泛滥,就会形成一种洪流在社会上流淌,人刚开始就象一个个棱角犀利的岩石,在这种抹杀个性的观念洪流中,久而久之被变成了没有棱角的鹅卵石,失去了自信,甚至失去了期望,不敢再有什么没好的憧境,碌碌无为地度过了一生。
人们常说“期望什么,得到什么”,期望平庸,就得到平庸,期望伟大,就有可能真的伟大。
公交战线的标兵李素丽上中学时的期望是当一名播音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当了一名公共汽车售票员,按照常规的理解,她的希望是破灭了,她完全可以放弃原来的期望,带着失败的感受,作一个普通的售票员,但是她不是这样,即使在售票员的岗位上,她仍然用播音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字正腔圆的报站名,兢兢业业地为顾客服务,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记得在学习李素丽的活动中有这样一次电视采访,一群演员、歌唱家、播音员登上李素丽服务的车组进行观摩,有人问她还想当播音员吗,李素丽自豪地说她本来就是播音员,汽车上的播音员。
她的这种自豪感肯定不是在她当上标兵、评上劳模之后才有的,这种自豪必然是她的一贯的心态,正是由于她心中不灭的期望和自豪感,使她数年如一日的坚持严格的高标准服务,并受到众多乘客发自肺腹的感激和赞扬。
正是她的这种不灭的期望和自豪感以及由此产生的坚定行动,树立了售票员的新形象。
人就象一部汽车,而期望就象汽车的变速档,而心中的怀疑、自卑、愤恨、失败感等消极的想法就象汽车发动机里的锈斑和污垢,只有在清除这些污垢并挂上高速档时,人生这部汽车才能快速地奔向成功,而一个对自己期望很低并且自卑的人则好象一辆只有低速档的冒着黑烟的老爷车。
正如一句唐诗中描绘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现代社会更是一个人才济济、充满竞争的社会,只有自信并敢于行动的人才有成功的机会。
在美国哈佛大学约翰.科特关于美国成功的企业家的一项调查中,研究了数百个成功的个案,他发现成功人士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有很高的自我评价,认为自己的行为代表正确的方向,同时他们都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
当然,在生活中也有另外一面,那就是任何人都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每个人都难免产生烦恼、悲哀、内疚、失望等情绪。
面临失败,有人会不断地提醒自己是个失败者从而在颤颤惊惊中等待下一次失败,而失败也常常如约再次降临到这些人身上,所以失败有时也是自找的,在真正的失败到来前,他们已经在心中对自己的能力发生了怀疑,放弃了努力,坐等失败的来临。
成功人士也有失败的时候,但是面临失败他们也会维持他们的自信。
他们会把失败当作特例,他们会对自己说:“这不象是我干的,我会干得更好”;他们会从失败中找到积极的一面,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他们会通过积极的行动来弥补过失,转移自己的消极情绪。
通过这些行动,他们不仅再次具有了较高的自我评价,同时又为现实中的成功作好了准备。
对于他们,失败才是成功之母。
“人贵有自知之明”,其潜在含义常常是要人们多看看自己的缺点,不要自满等等。
其是这种专挑缺点的“自知”并没有什么积极意义,它只使人明白什么是要避免的,但不能告诉自己什么是要发展的。
要知道“君子一日三省吾身”,现代人虽然可能达不到古代君子的内省标准,但在生活中也要不断地进行着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的方向和内容对人很大的关系,只看自己的缺点好象千百遍地听人说“你这不行,你那不行,不准干这,不准干那.....”,但从来不知道自己哪儿行、不知道要干什么,这种情景是令人非常绝望的。
然而如果自我评价的方向是正向的、自我肯定的,个体不仅会由此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将更有可能发展出好的行为,产生良好的结果。
正象英国作家萨克雷的名言一样,“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成功的到来也正如一副对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这幅对联应该有一个画龙点睛的横批,那就是我们今天的话题“自我评价”--你认为你行,你就能行,你认为你不行,那就真的不行。
什么是失败王文忠记得过去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是讲医学科学家乔纳斯.索尔克博士的,他经过201次实验发现了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的疫苗,结束了这一病症对人类的肆意蹂躏。
有一次人们问他:“你取得了如此卓越的成就,彻底结束了脊髓灰质炎对人类的肆虐,取得这样的成就后,你是怎么看待先前的200次失败呢?”索尔克博士这样回答:“我这一生中从来没有经历过200次失败。
我们家的字典上没有‘失败’这个词。
前200次尝试增加了我的经验,让我学到很多东西。
实际上是我做了201此发现。
没有前200次的学习,我不可能得到这样的结果。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一个心理学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有一批狗在一个很简单的任务上都失败了,那么狗的“字典”上是怎么出现失败这个词的呢?实验中,有一个很大的笼子,底是铁做的。
笼子中间有一个铁栅栏,把笼子分为两半。
把狗放进笼子的一边,在笼子底上通电,狗就受到电击,感觉到尖锐急剧的刺痛。
一些狗受到电击后,会很快地跳到笼子的另外一边去,从而躲避了电击。
在另一边受到电击时,这些狗又会很轻松地跳回来,到没有通电的一边去。
这个任务是很简单的,随着通电的部位变化时,狗就在这个箱子中间跳来跳去,穿梭跳动以躲避电击。
因此这个箱子也被形象地称为“穿梭箱”。
但是,有另外一批同样的狗,它们在穿梭箱中受到电击时,不做任何跳跃和挣扎的动作,只会浑身发抖,低声哀鸣,一幅失败的可怜样。
为什么这些狗会表现出这种任人宰割的惨相呢?原来,心理学家在把这些狗装进穿梭箱前,对它们进行了如下的操作:把这些狗栓在一个铁柱子上,时不时地用电刺激他们,狗受到电击后会挣扎、跳跃、咆哮,但是无论它们挣扎,都摆脱不了电击的折磨,经过几天数十次的电击和无效的挣扎后,这些狗都放弃了努力,在受到电击时,只是爬在地上,瑟瑟发抖,低声哀鸣,再也不挣扎了。
这时,再把这些狗放进穿梭箱中,对这种轻轻一跃就能摆脱的电击刺痛,它们也认了。
还有,我们都知道的动物界的大力士——大象,在经过人的训化后,用一根麻绳栓在一个很细的撑杆上也不会挣扎,为什么呢?原来在训练的过程中,训象员先是用铁链把大象栓在牢固的铁柱子上,野性未训的大象最初会拼命挣扎,但是怎么挣扎也没有用。
这时,训象员在一边又对它们进行温柔地服侍和教化,最后大象放弃了挣扎,并学会了为人服务的杂耍。
可以说,尽管大象在一些马戏杂耍上取得了令人叫绝的成功,但是它们对被绳子栓在一个柱子上(不管绳子和柱子的粗细与强弱)不能挣脱这一“事实”或“命运”认了,它们在试图摆脱束缚这一点上自认失败了。
人当然比狗和大象聪明,把人囚禁在一个地方的时候,不管原来有多少次失败的经验,但是他们总会想逃脱并且会不断想出办法,不是有很多人九死一生历尽千辛万苦从戒备森严的监狱中越狱而逃吗?但是,在某些场合下,人是否也同样会象上述的狗或大象一样自认“失败”的命运呢?挖井的人,在预计见到的水的深度,每往下再挖一锨,如果仍然见不到水,对他就是一个打击,经过数百数千次这样的打击,他就会自认倒霉,就会认为自己选错了地方,“看走了眼”,骂骂咧咧地到别的地方去了,结果另外一个人在前人放弃的地方,可能又往下仅挖几尺就喝上了甘甜的井水;满心希望讨老师喜欢的差生,由于经常受到老师的责骂,由于自己基础差,不管怎样努力也得不到老师的好脸色,结果他就可能破罐破摔,放弃了努力,甚至走上了与老师故意捣乱的道路;不善交往的腼腆的人,在跟人接触的时候,老是冷场,老是感到不自在,不快乐,结果认了“命”,过起孤独的生活,开始回避所有的人……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事件的主人,觉得自己无能为力,感到灰心丧气,认为不得不放弃了,一句话,他们觉得自己在这件事情上失败了。
说到这里,你也可能得出了的结论,那就是所谓失败,其实就是自己的一种感觉,是在通往目标的过程中,由于自己的行动多次受阻而产生的绝望感,是自己在自己心中滋养起来的“纸老虎”。
对于这种吓人的张牙舞爪的纸老虎,你不打,它是不会倒的。
在前进的路上,我们可能会做错,可能走了弯路,可能离原来的目标更远了,但是,这一切都是宝贵的体验和收获,是索尔克博士所谓的“200”次发现之一,如果我们愿意进一步地尝试和努力,那么原来的错误就是我们前进的阶梯。
但是,如果我们在挫折之后对自己的能力或“命运”发生了怀疑,产生了失败情绪,想放弃努力,那么我们就已经失败了。
所以,有个伟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如果仅从字面上严格地扣起来,我并不同意这种说法。
我认为换个表达方式可能更好一些,那就是—错误和尝试是成功之母,而失败仅仅是自己的一种感觉,一种绝望的感觉。
在客观世界中,没有什么失败,失败仅仅存在于失败的人的心中。
婆媳是朋友——从<<论语>>看婆媳关系的原则王文忠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婆媳关系是男人的母亲与男人的妻子的一种关系,虽然这个“男人”起到了桥梁作用,但他并不是决定因素,因为在一些家庭中,虽然丈夫去世了,但是婆媳关系仍然存在并且可能维持地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