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研究相关论文

合集下载

莫言论文

莫言论文

论童年饥饿记忆对莫言创作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上有一位新星显露头角,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细腻的文笔,精彩的故事和魔幻现实的讲述方式深深抓住了读者的心,他就是莫言,1955年生人,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

以一部处女作:《春夜雨霏霏》步入文坛。

而后相继发表了《丑兵》《透明的红萝卜》等短篇小说,他的作品仿佛一粒石子,投入到文革刚结束的文坛死水中去,激起了一圈圈沉睡着的涟漪。

当时先锋文学大潮刚刚掀起,莫言的作品以其新奇、大胆和强烈的象征意义博得了大多数读者的共鸣。

莫言的作品中包容了较多的民间故事,他以一种新奇的方式讲述出来,其中的人物积极向上,富有野性的生命力。

主人公大多渴望自由,感情奔放,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憧憬和向往。

并且在每部作品中都或多或少的印上了食物的影子,而这,也是童年饥饿的记忆对莫言留下的挥之不去的梦魇。

据莫言自述,自己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四世同堂,日子本来就不好过, 母亲又是长媳,每日的劳苦自不必说.三年困难期间,村子里好多人饿得全身浮肿,传言村西有一种白色的土可以吃,吃死了好多人.莫言家里日子也过得极其艰难.他说自己小时候相貌奇丑,还有着一个特别大的饭量.每次吃饭他都快速地把自己面前的饭吃完.然后对着别人的碗哭.当时吃的最多的是地瓜片,他和堂姐每人一片,他每次都觉得自己分到的那片小,就抢过她的来,看看觉得还是自己的大.就再把自己的抢回来,来回几次堂姐就哭了.婶婶就很不满,用刻薄的语言攻击,语锋却指向莫言的母亲,母亲满面羞惭,赔着不是.把自己的饭给莫言吃,自己饿着肚子还要干活.这件事让莫言愧对于母亲,他永远无法原谅自己.就在家里日子最艰难的时候,母亲在村里磨面场找到了一份活儿.每天磨面的时候可以偷偷吃几把生粮食.每天收工出来都会被细细的搜身.粮食根本无法夹带.母亲想出了一个十分令人揪心的办法.把粮食吃进肚子中去,躲过搜查,回到家带将粮食吐出来.每颗吐出来的豆粒都沾着血丝.母亲就用这种近乎自残的方式带领全家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母亲在灾年中受过的苦成为了他心中永远的痛.或许在莫言一代度过的人都对食物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即使是在食物丰盈的今天也不肯浪费一粒米,一碗粥.一对夫妇去莫言家做客,莫言为他们做了羊肉水饺,后来莫言才知道那对夫妇一个不吃水饺一个不吃羊肉。

莫言小说对人性的研究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反思

莫言小说对人性的研究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反思

莫言小说对人性的解读——及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学校:廊坊师范学院指导老师:贺莹姓名:李彬专业班级:11级汉语言文学1班学号:11010141012目录第一章摘要第二章写莫言作品的原因第三章莫言的生平与创作第四章莫言作品研究现状第五章正文第六章1.对人性当中个性自由之我见2.对人性之中软弱性之我见3.对人性当中性问题之我见4.对人性当中暴力第五章附录一、摘要与关键词这篇论文主要通过对莫言的某些作品及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分析来理解莫言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的内质,通过这些人性内质来更好的了解人性,了解人,了解我们自己。

并且指出我们的社会在这写人性内质影响下的社会问题,旨在希望通过这篇论文我们能够更好的完善自己,完善我们的社会。

关键词:莫言莫言作品中的人物自由软弱性暴力二、写关于莫言的论文的原因2012年,莫言因为其本人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样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莫言的名字红遍了大江南北,甚至都到了妇孺皆知的程度。

同时莫言的作品也达到了销售的高潮。

作为一名文学院的学生,之前对莫言的了解是肤浅的,甚至是仅仅局限在当代文学的教材当中,对莫言的事迹也是不是很清楚地知道的,对莫言的作品更是处于“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状态之中。

莫言获得“诺奖”之后,亦是读了莫言的一些书的。

先是《生死疲劳》,再是《檀香刑》,又是《丰乳肥臀》、《红高粱》、《红蝗》等书。

还记得,在首先读《生死疲劳》是的情形,当时就被莫言在这部书中奇妙的形式构思,精彩的内容以及围绕农村土地所展开的主题震惊折服了。

《生死疲劳》这个词最早出现是在佛经当中的一句话:“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这句话得当的指出了在世间繁繁碌碌的人们受尽生死疲劳之苦的根源,那就是贪和欲。

《生死疲劳》以时间的顺序叙述了新中国建国后到2000年这五十年的农村面貌。

在这部小说中以奇幻的手法借用神话故事中的六道轮回,以西门屯地主西门闹在土改中送命之后投胎转世为各种动物的视角来写那五十年的农村的历史事实。

莫言《蛙》论文

莫言《蛙》论文

目录目录 (1)摘要 (2)英文摘要 (3)前言 (4)一、 (5)二、 (5)三、 (7)四、 (8)注释 (9)参考文献 (10)后记 (11)1摘要《蛙》主要写了新中国成立后将近60年的计划生育史,这是一段触及国人灵魂伤痛的历史,个人和时代的命运相互纠缠,造成了一个个难言的伤痛。

本文主要分析作品中姑姑的悲剧形象。

本论文分别从落后的社会生育观念,混乱的社会环境,女性低下的社会地位,姑姑个人盲从的性格等四个方面层层剖析姑姑悲剧命运的成因。

关键词:《蛙》计划生育悲剧2Abstract"frog" is Mo Yan in 2009 completed a full-length nonfiction. This work won the eighth Mao Dun literature Chinese home on 2012, won the Mo Yan Nobel writer, also made an important and direct contribution. Mo Yan once said: the contemporary writers to write the soul of man, write the confession, write the most painful soul place. As he said, "the frog" mainly to write a planned parenthood history nearly 60 years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ese, this is a touch of pain the soul of the nation history, age and individual fate entangled with each other, resulting in a tone of unutterable pain.Keywords: "frog" family planning aunt tragedy3前言莫言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伟大的长篇小说,没有必要像宠物一样遍地打滚赢得那些准贵族的欢心,也没有必要像鬃狗一样欢群吠叫。

莫言作品的研究与人物形象分析

莫言作品的研究与人物形象分析

莫言作品的研究与人物形象分析【摘要】莫言,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我国首位在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学作家,从他80年代进入文坛,就以《红高粱》等作品备受大家关注,30多年来,莫言一直潜心于著作,新作品也不断问世,不缺乏评论界人士对其作品进行研究和分析,对其作品褒贬不一,而本文笔者主要是对莫言作品的进行研究和对其作品中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品读莫言的作品。

【关键词】莫言;作品;研究;分析;人物形象一、莫言作品的研究针对莫言作品的研究,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1.1对莫言作品艺术感的研究。

读过莫言作品,我相信都会有这样一种自由的感觉,觉得人的心灵、感觉和生命等都应该就是自由的存在,这种艺术感能够感染人的每一处感官。

而这种艺术感的存在,主要是由于莫言的写作手法,在刻画人物形式时,不类似于一般作者单纯的描写人物的外在,或者烘托环境,而是大胆地以富有张力的感觉来传“神”对象的形象,以变异夸张的感觉让整个故事串连起来,他的作品能够容纳荒诞事物并产生荒谬的感受,从而制造一种透明的幻觉、荒诞的真实、全方位全感知的艺术氛围;当然一位作者的作品即会存在优点也会存在缺点,而莫言作品在艺术感的营造上是有一定的造诣,给人新鲜特异的触动,但是在某些方面却过于冗长,缺乏节制,导致偏离主旨。

1.2对莫言作品审丑描写的研究。

莫言的作品充斥了大量对丑恶现象、污秽事物的描写,即便是给他带来巨大声誉的《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也不乏此。

其后他在一些重要作品中始终不厌其烦地大量描写性、暴力、血腥等;一些暴力血腥场面的描写,如活剥罗汉大爷,一些污秽事物,如:《金发婴儿》中的紫荆,因为丈夫的冷漠而和黄毛结合;虽然残酷却是美的,它可以使读者在震撼与恐惧中宣泄悲愤,感受到人物对自由美好的向往,进而达到情感的净化,升华出振兴民族的强烈意识1.3对莫言作品“民间”立场的研究。

从莫言的作品中可以了解到,莫言在叙述民间故事的时候,一般都是采取两种方式,如《牛》类型的复调型;如《檀香刑》的民间与非民间相结合的对照叙事型,在莫言的作品中表达出来的都是正义、积极、生机勃勃的民间感情,他们的形象可能狂野,暴躁,但是他们对正义都十分的坚持,拥有强烈的生命激情,面对不公,他们坚持自身的信念,奋起反抗,就为了心中对美好的希冀。

莫言研究论文索引

莫言研究论文索引

莫言研究论文索引2004-06-28 11:11:26原创作者:青丝莫言评论目录:有追求才有特色——关于〈透明的红萝卜〉的对话,徐怀中等,《中国作家》,1985年第2期关于〈透明的红萝卜〉的思考,崔京生,《文汇报》,1985年7月29日(《中国作家》,1985年第2期)有追求才有特色,徐怀中,作品与争鸣,1985,12艺术追求与特色——读《透明的红萝卜》及其评论,蔡毅,作品与争鸣,1986,1拾遗录:现代小说中的意象——莫言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李陀,文学自由谈,1986,1为了告别那个荒凉的世界——评莫言的《枯河》及其他,冯立三,北京文学,1986,2天马行空——莫言小说艺术评点,朱向前,小说评论,1986,2奇情异彩亦风流——莫言感觉层小说探析,张志忠,钟山,1986年第3期莫言的感觉,晓华,汪政;谈《透明的红萝卜》的一点缺憾,张君恬;当代文坛,1986,4动人的透明,迷人的诱惑——论《透明的红萝卜》的透明度和《冈底斯的诱惑》的诱惑性,李劼,文学评论家,1986,4感觉和创造性想象——关于中篇小说《红高粱》的通信,莫言、罗强烈,中国青年报,1986,7,18小说领域里的稚拙美——《红高粱》印象,吴炫,文学报,1986,7,24惊愕·恶心·沉思——“高粱”系列中篇小说漫评,艾晓明,文论报,1986,8,30赞赏与不赞赏都说——关于《红高粱》的话,李清泉,文艺报,1986,8,30《红高粱》的结构艺术及其他,王力平,文汇报,1986,10,11心灵底片的曝光——试析莫言作品的瞬间印象方式,林在勇,文学评论家,1986,5莫言和他的《红高粱》,陆文虎,文学自由谈,1986,5莫言的小说模式及其意义初探,贺绍俊、潘凯雄,文学评论家,1986,5感觉化的世界:莫言小说印象,朱珩青,批评家,1986,5被记忆缠绕的世界——莫言创作中的童年视角,程德培,《上海文学》,1986年第4期,P80-85,79(人大复印资料:1986。

莫言文学创作的民间视野研究

莫言文学创作的民间视野研究

莫言文学创作的民间视野研究一、本文概述《莫言文学创作的民间视野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剖析莫言的文学作品,揭示其独特的民间视野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莫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广受读者喜爱,多次荣获国内外文学大奖。

他的创作风格独特,善于将民间故事、传说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展现出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深刻的人文关怀。

本文将从莫言文学创作的民间视野入手,分析其作品中的民间元素、民间情感以及民间智慧。

通过对莫言作品的细致解读,探讨他如何运用民间语言、民间形象和民间情感来表达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独特见解。

本文还将探讨莫言民间视野的形成原因,包括他的个人经历、地域文化等因素对他文学创作的影响。

通过对莫言文学创作的民间视野研究,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作品和文学价值,还可以进一步认识中国民间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这一研究也有助于推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和创新,为文学研究和创作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二、莫言文学创作中的民间元素莫言,这位中国文学的巨匠,他的创作深受民间文化的影响,民间元素贯穿其文学作品的始终。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间色彩,使得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

在莫言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他善于从民间故事中汲取灵感,将这些故事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这些民间故事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也为他的作品增添了神秘和奇幻的色彩。

比如,《红高粱家族》中的“我爷爷”和“我奶奶”的爱情故事,就是基于莫言家乡高密一带的民间传说进行创作的。

莫言的作品中还经常出现各种民间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特点,他们或是机智勇敢,或是憨厚善良,或是狡黠阴险。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也使得作品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

在《丰乳肥臀》中,莫言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活的母亲形象,她们用自己的乳汁和汗水哺育着子女,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除了民间故事和人物形象外,莫言的作品中还充满了丰富的民间语言和民俗风情。

课题研究论文:论莫言小说的艺术特征

课题研究论文:论莫言小说的艺术特征

66902 艺术理论论文论莫言小说的艺术特征前言在中国这样的大背景下,莫言第一次夺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圆了中国人近百年来的梦想。

而莫言获奖的原因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为什么中国这么多年都没有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获奖对中国文学有着不一样的意义,也给与其他作家们启示。

莫言出身的环境比较简单这也是他得以写出贴近生活的作品的一个原因,所以莫言小说的艺术特征表现在民间写作,成就了他语言的鲜明而且独特的个性。

一、人类精神小说都是通过一定的语言构成的,有的语言华丽有的语言朴实,可能是一种书面语言也可能是一种口语。

莫言小说通过采用书面的语言去表达出农民想说的话,他的语言具有一定的民间风格,体现了一种人类的精神。

莫言的小说大多数讲的是他的故乡的人和事,并且在这基础上进行了丰富的艺术想象,在本土精神的基础上表达出人类的思想和价值。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关注生活的苦难,对弱者表示深深的同情怜悯。

我们常说的人类精神就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就是给与弱者以深切的同情。

正是因为莫言出生在乡村才会对成活有如此的感受,他的很多作品都表现出了生活的现实,和人们为生活而挣扎的无奈。

第二方面是对邪恶势力的打击。

莫言准求一种自由理想的人类精神,总是给与邪恶势力以强烈的批判。

他向往农民自由自在的生活,对恶势力以深深的批判。

二、色彩绚丽在莫言写的小说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语言都是比较绚丽多彩的,不管是小说的题目还是小说的内容,语言色彩都是非常绚丽的,这也是他语言的特点和一大亮点。

在莫言小说的色彩中,他理解的颜色的含义和我们生活中的含义大不相同,比如说红色在我们生活中是非常喜庆的一个色彩,但是在莫言小说当中代表着非常悲感的意境。

又比如说是绿色代表的是生机勃勃的色彩,但是在莫言的语言色彩当中代表的是悲愤不安甚至是死亡。

莫言在小说中对色彩的熟练运用,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且给与色彩新的定义,这也是莫言语言独特的原因之一。

三、中西融合从艺术手法上来说,莫言小说采取的是中西合璧的手法,吸取了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形成了中西融合的艺术特色。

莫言缺失性童年经验与文学治疗论文

莫言缺失性童年经验与文学治疗论文

莫言缺失性童年经验与文学治疗论文 论文摘要:莫言 的缺失性童年经验 里有饥饿,有孤独,有暴力。

他通过自己创作出的儿童形象延伸自我、确立 自我,以达到精神健康、自我救赎的目的,这正是文学 治疗的作用。

文章从文学治疗的角度入手探讨莫言笔下的儿童形象, 透析其 通过“宣泄”与“幻想”达到内心平衡的文学秘密。

论文关键词:莫言;缺失性童年;文学创作;文学治疗 通常我们所指认的文学作用有认识、教育、娱乐等,随着叶舒宪《文学与治 疗》一书的出版,文学的治疗作用——治疗他人与治疗自己,日益为大陆学者所 重视。

所谓治疗他人是指读者在作家创作的作品中获得心灵上的慰藉, 化解精神 上的郁结,消除心中的桎梏,达到共鸣、领悟、净化内心的效果;治疗自己则是 指作家通过文学创作, 将苦闷情绪在作品中宣泄出来, 克服自我苦闷和心灵的错 乱,达到精神上的健康。

当代作家莫言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说:“每个作家都有 它成为作家的理由……我为什么成了一个这样的作家……我想与我独特的童年 经历有关。

”¨莫言的缺失性童年经验里有饥饿,有孤独,有父亲的暴力,这种 缺失性童年经验对莫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通过创作出的儿童形象延伸自我、 确立自我, 与人生的苍白和性格的缺陷相对抗, 达到精神健康、 自我救赎的目的。

一、物质创伤与文学治疗 莫言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出生于山东高密农村, 童年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 全民饥荒时期。

在那样的灾年,饥饿使一切都改变了模样,村里的孩子个个长的 都是大脑袋、大肚子、薄肚皮、细胳膊细腿,像一条条饥饿的小狗,终日在村子 里的大街小巷嗅来嗅去,寻找可以裹腹的食物,他们用肚皮思考人生,用牙齿探 索世界。

很多今天看来根本不能入口的东西:草木虫鱼、树皮树叶、野菜藻菜、 棉籽草籽、青苔泥土……甚至煤,也成了“美食”。

这一切都深深地刻在了莫言 的记忆里,也被写进了莫言的评传:“1961 年的春天,村里的小学校拉来了一 车煤块, 那种亮晶晶的东西我们不知道, 一个孩子跑上前去拿起一块就咯蹦咯蹦 地吃,香得很,大家伙一见就扑上去,每人抢一块吃起来,那味道的确好,直到 现在我还能回味出来。

文学论文-莫言小说的艺术技巧研究

文学论文-莫言小说的艺术技巧研究

论文关键词:莫言、儿童视角、复调、狂欢、色彩论文摘要:莫言是80年代中期文坛崛起的一代新星,他乘着“先锋文学”的大潮初入文坛,就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他的《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的问世奠定了他的文坛地位。

尤其值得我们认可的就是中国当代文坛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在经历了先锋文学,寻根文学,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新历史主义写作之后仍旧能够保持旺盛的创作力和饱满的思维活跃力,而莫言的超人之处正在于他异于常人的创作力,甚至可以称得上文坛的“怪才”“异端”。

而莫言保持这种长盛不衰的写作势头的秘诀在于莫言生于民间,长于民间,并热爱着民间,民间是其作品滋长新生的“温床”。

生于山东高密,亦长于斯的莫言,正是在充分的吸纳了传统文化的滋养之后自觉地继承发扬了民间的这种优秀的传统并对其有所反叛与扬弃。

莫言对感觉,无论是内心感觉还是生活体验,都有着特殊的敏感度和洞察力。

融通感觉是莫言表达思想的独特方式。

他将视觉,听觉,知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功能融为一体,搭建起一个充满色、香、味、形、情、趣的世界,使人可触、可感、可闻、可亲。

可以说对于感观世界的妥善经营,造就了高密县东北乡,造就了“我爷爷”,“我奶奶”,“小黑孩”,“上官金童”,“孙媚娘”,“钱丁”,“罗小通”等一个个性格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也造就了莫言笔下的世界。

本文试图从莫言作品的艺术表达技巧入手,重点从叙事学角度分析莫言作品表现出来的儿童视角,复调技巧;从修辞学角度分析其作品的狂欢化的叙事;从色彩入手,感悟体验莫言作品色彩意象的象征化。

一儿童视角下的异化时代视角是作家进行调控以达到文本复杂性的一个重要手段。

莫言小说的魅力就在于他的叙述模式的创新性,尤其是他的叙事视角的独特运用。

这就使他的小说为当代文坛开创了一种别开生面的景象。

儿童视角是“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和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的叙事角度”这样一种有意味的叙事策略。

论文:浅论莫言小说的乡土情结

论文:浅论莫言小说的乡土情结

专业学位论文论文题名:浅论莫言小说的乡土情结专业: 汉语言文学年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2013年8月中文摘要在当代中国小说中,莫言的小说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莫言的小说从乡土情结出发,以爱恨交织的情感独树一帜。

他的小说充满魔幻与现实的意味,但莫言始终以母亲、大地、顽强的生命力为主要表现对象,构成了乡土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土情结对莫言小说的作用:一是乡土情结是莫言小说素材的重要源泉;二是莫言的乡土小说是对历史的佐证。

关键词:乡土情结;母亲;土地;生命力AbstractIn contemporary Chinese novels, the novels written by Mo Yan achieved remarkable literary achievements. His novels start from local emotion, which are full of both affection and hatred, with the reality of “magic”composition. The local emotional novels written by Mo Yan consist of mothers, lands and strong lives, which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in his novels. The local emotion is valuable in two aspects of his novels: one is that the local emotion affords plenty of source materials for Mo Yan; another is that the novels filled with local motions become part of Chinese history, and explain the history.Key Words: The local emotion;Mother;Land; Vitality目录引言 (1)一、莫言小说的乡土特征 (1)(一)莫言小说的创作立场根源于民间 (2)(二)莫言小说的乡土特征 (2)二、莫言小说乡土情结的表现 (3)(一)哺育生命的母亲 (3)(二)孕育生命的土地 (5)(三)顽强的生命力 (7)三、乡土情结对莫言小说的意义 (8)(一)乡土情结是莫言小说的素材源泉 (8)(二)以乡土情结为根源的莫言小说对历史的佐证 (9)结论 (9)注释 (10)参考文献 (10)致谢 (11)附录 (11)浅论莫言小说的乡土情结指导教师:引言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此殊荣是对莫言在文坛上所做贡献的肯定。

浅析莫言《檀香刑》的文化内涵

浅析莫言《檀香刑》的文化内涵

浅析莫言《檀香刑》的文化内涵论文关键词:《檀香刑》刑罚文化官场文化民间文化论文摘要:莫言的《檀香刑》侧重于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隐”性层面。

小说所写的三个主要人物—赵甲、钱丁、孙丙分别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刑罚文化、官场文化、民间文化的“隐”性内涵。

这三个“隐”性文化层面反映和折射着民族性格中的某些内在的素质。

莫言用文化批判的眼光对此作了具体而生动的揭示。

《檀香刑》同莫言以前的《红高粱》家族系列、《丰乳肥臀》等小说在内容意蕴上具有一脉相承之处。

它们都可以定位为一种文化小说。

所不同的是,《红高粱》家族系列等小说着重表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那些为人所熟知的部分,而《檀香刑》所着重发掘的是其中更隐秘的部分。

换句话说,它所着重发掘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隐”文化层面。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显”和“隐”两个层面,而被一般的人们所熟知的或者说是进人文化研究视域的大多是“显”文化层面。

“隐”文化则往往隐藏在’.显”文化下层,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许多思想、观念、理论、知识所掩盖着,人们只有从大量的、具体的、细微的历史生活深处才能把它剔剖出来。

但是“隐”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生活和精神的存在决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它对一个民族性格的塑造同样起着巨大作用。

五四时期,以鲁迅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先驱曾经用一种对于民族文化的强烈反思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进行了清理,在着重批判以礼教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显”文化的同时。

对于传统“隐”文化的内容也有所涉及,但所发掘的力度和深度都不够。

鲁迅后来对传统“隐”文化的内容及其影响给予了较多的注意,如看客的间题、妇女缠足的问题、宫刑的问题、乞丐的问题、鬼神的问题等等。

鲁迅在这方面的努力对于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确实具有独到的贡献,但遗憾的是鲁迅的这一努力方向没有得到后来者的充分重视与继承。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文化反思思潮之中,人们对传统文化进行了重新认识和评价,发现了传统文化许多新的内涵,对于‘’隐”文化的问题也有所关注,但缺乏更深人的探讨和更有力度的表现。

莫言《蛙》论文

莫言《蛙》论文

目录目录 (1)摘要 (2)英文摘要 (3)前言 (4)一、 (5)二、 (5)三、 (7)四、 (8)注释 (9)参考文献 (10)后记 (11)1摘要《蛙》主要写了新中国成立后将近60年的计划生育史,这是一段触及国人灵魂伤痛的历史,个人和时代的命运相互纠缠,造成了一个个难言的伤痛。

本文主要分析作品中姑姑的悲剧形象。

本论文分别从落后的社会生育观念,混乱的社会环境,女性低下的社会地位,姑姑个人盲从的性格等四个方面层层剖析姑姑悲剧命运的成因。

关键词:《蛙》计划生育悲剧2Abstract"frog" is Mo Yan in 2009 completed a full-length nonfiction. This work won the eighth Mao Dun literature Chinese home on 2012, won the Mo Yan Nobel writer, also made an important and direct contribution. Mo Yan once said: the contemporary writers to write the soul of man, write the confession, write the most painful soul place. As he said, "the frog" mainly to write a planned parenthood history nearly 60 years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ese, this is a touch of pain the soul of the nation history, age and individual fate entangled with each other, resulting in a tone of unutterable pain.Keywords: "frog" family planning aunt tragedy3前言莫言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伟大的长篇小说,没有必要像宠物一样遍地打滚赢得那些准贵族的欢心,也没有必要像鬃狗一样欢群吠叫。

莫言小说世界女性形象论文

莫言小说世界女性形象论文

莫言小说世界女性形象论文摘要:莫言小说世界里的女性形象虽然各有不同,但是在不同创作时期却都有着统一的鲜明特点,总体可以归纳为由爱情到欲望的转变、由温顺到野性的转变,由坚忍到叛逆的转变。

一、前言中国当代标杆性作家莫言的小说作品语言独特、风格多样,大多小说作品都围绕女性人物形象展开,甚至可以说莫言小说的成功与其作品对女性形象的成功塑造不无联系。

本文探究了莫言小说里女性形象的创作来源,概述了莫言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创作意义,分析了莫言小说中不同女性形象,同时针对莫言不同创作时期善变的女性形象做出了重点分析。

二、莫言小说里女性形象的创作来源1、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体验。

莫言自幼家境贫寒,其少年生活的记忆受政治歧视以及贫困生活影响惨痛多于快乐,故乡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因此苦难的生活情感体验和礼教规范束缚在作者心灵留存的烙印自然体现于作品当中。

2、作者对女性的崇拜心理。

莫言毫不避讳的承认自己是女性崇拜者,因此作品中的女性通常具有在苦难环境中抗争生存的坚强坚忍品质。

3、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莫言对母亲有着深切的依恋,认为给自己无尽关爱的母亲用瘦弱的双肩坚强挑起沉重的家庭重担,她在自己心中的形象高大坚强。

所以,母亲对其文学创作有着巨大的影响,并且在其很多作品里的女性形象都能发现母亲的影子。

三、莫言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创作意义莫言站在男性作家的角度形象刻画出各种不同女性形象,表达了他对女性命运和社会地位的关注,同时也表达了对男性主义和夫权主义的批判否定。

莫言小说里的女性形象,充分展示了中国女性的善良坚韧品质以及在苦难环境中积极抗争的勇敢坚强,对于现代女性肯定自我价值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化意义。

四、莫言小说世界里的不同女性形象分析(一)具有叛逆精神的女性形象莫言的小说世界里,多数女性形象本身的性格都比较温顺,却会为了自我追求奋起反抗男权或夫权的强压,彰显出无所畏惧的叛逆精神。

例如:《红高粱家族》中的“我奶奶”戴凤莲,虽然无法扭转社会对自己命运的不公平,却能及时把握命运转折一切机遇,奋力争取属于自己的生活;《白棉花》中的奇女子方碧玉,小说中敢爱敢恨的表现让几乎愚昧麻木的人不由得心灵震撼!《食草家族》中的四老妈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于具有叛逆精神的女性高度的赞同感。

莫言与福克纳比较研究

莫言与福克纳比较研究

莫言与福克纳比较研究20世纪80年代,福克纳作品鲜明的现代性从多方面影响了中国现当代文学,莫言即是成功借鉴和吸纳福克纳文学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创建自己文学风格的作家之一。

从影响研究和比较研究的角度,探讨莫言与福克纳在艺术手法、故乡情怀以及家族历史小说创作和历史观等方面的异同,具有重要意义。

莫言对福克纳艺术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借鉴与吸纳,是中国新时期文学对西方现代派文学接纳和吸收的一个缩影。

中国新时期文学从此以更开放、包容和自信的心态面对西方文学和世界文学,迎来其快速多面发展的新时期。

标签:莫言;福克纳;艺术手法;故乡情怀;家族历史小说2012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

颁奖词评价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相融合,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①。

莫言在诺奖演讲《讲故事的人》中提道:“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

……一个作家之所以会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响,其根本是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灵魂深处的相似之处。

”②福克纳文学传入中国在20世纪30年代,而真正被中国文学界传承和吸收,并产生重大影响,则始于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

福克纳作品鲜明的现代性,从多方面影响了其时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作家。

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福克纳的作品进行了模仿、吸收及同化,而莫言即是成功消融福克纳文学精髓并在其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独特文学风格的作家之一。

美国福克纳研究专家伦道夫·梅肯学院著名教授M·托马斯·英奇,在权威的美国福克纳研究专刊《福克纳学刊》上发表《莫言和福克纳:影响和汇合》,从作品叙事技巧、思想内容及作家背景几方面对福克纳和莫言进行了双向比较,指出福克纳对莫言的影响。

论文范文:莫言文艺思想研究

论文范文:莫言文艺思想研究

论文范文:莫言文艺思想研究第一章莫言文艺思想的渊源莫言成长于20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

这一时期政治因素导致的精神领域和文化领域大起大落的奇特景象在中国现代史和文学史上留下独特而浓重的一笔。

其中既有政治层面的风云变幻,又有现实世界的明抢暗夺;既造成中国当代文化的空前荒完,又幵启了当代文化风姿绰约的黄金期。

这二十年间社会文化领域从空前封闭走向空前幵放,先是疯狂除一切阻碍社会进步的“毒草”,然后又雨后春等般出现了文学的新现象。

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群体经历了在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躁躏和n害,习惯了如履薄冰的生活后,精神上呈现出极度痛苦和困惑的状态,甚至已经渐渐麻木淡漠。

恰在此时,改革的春风吹散了各生活领域的冰冻,文学艺术生命的种子又怀端最蓬勃的信念奋力综放幵来。

长时间只有酷暑和严冬状态之后,人们终于感受到明媚春光,可以期待百花盛开。

在当时的现实条件下,中国文学的种子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又将如何应对?莫言和他那一代人,给出了回答。

从莫言一路走来颇受争议却更加坚定的脚步中,从他作品人物发出的声哄力竭发的呼声中,也许更能够引发文学研究者的一些思考。

莫言的文艺思想形成是特定的现实历史环境和个人特殊的成长环境、经历以及精神困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青少年生活及现实境遇的影响、齐鲁民间及历史资源的转化、西方文学作品的流入及影响,构成莫言文艺思想的三大渊源。

第一节青少年生活及现实境遇的影响莫言1955年生于山东高密农村,他的童年和少年,经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文化大革命,直到1976年参军,才离幵出生地,其中文革时期给他打下最深的烙印,影响到他成年以后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文革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精神空间和心理状态被特定的政治氛围束缚、浸染,并被彻底颠覆和扭曲。

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各种事件是经历者一块永久性伤症,也是在当时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记忆中最丑陋最畸形最不愿去触碰的角落。

这个时期,精神上曾经矢志不渝的信仰顷刻灰飞烟灭,真善美遭遇现实的冷酷鞭笞,人性扭曲和变形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莫言论文

莫言论文

目录绪论一、研究内容、目标与意义 (2)二、修辞手法反复与莫言作品中的反复修辞 (3)1、词语的连续反复 (5)2、短语连续反复 (11)3、句子结构连续反复 (14)3、句子的连续反复 (15)4、句群连续反复 (22)5、段落的连续反复 (24)(二)、莫言小说的间隔反复 (25)1、词语的间隔反复 (25)2、短语的间隔反复 (28)3、句子结构间隔反复 (29)4、句子间隔反复 (29)5、句群间隔反复 (32)6、段落间隔反复 (33)(三)、莫言小说的其他的反复现象 (34)1、松句重音的反复 (34)2、语义的反复 (37)三、莫言小说反复现象的成因 (42)(一)民间文学的影响 (37)(二)红色经典的影响 (39)(三)作者个性的张扬 (49)绪论一、研究内容、目标与意义莫言作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研究他作品的文学批评很多。

但是从语言学角度对他的作品进行分析的却很少。

主要有江苏师范大学江南老师从语言变异的角度分析莫言作品的系列文章:《词语审美价值的释放和张扬-谈莫言小说寻常词语艺术化的路径和方式》(2012),《莫言小说词语修辞-选择-变异》,《莫言小说仿拟格使用特色-兼谈仿拟修辞的功能》,《莫言小说描绘格使用特色-兼谈描绘修辞在新时期小说中的新特点》,《语言的变异与创新-莫言小说语言实验阐释》,《漫议莫言的修辞追求》(2008),《莫言小说词语创新得失谈》,《论莫言小说语言的超常使用》;其他从变异角度谈莫言小说语言的有殷相印《莫言小说色彩词的超常运用谈片》,杜燕平《莫言小说语言个性化变奏浅析》,宋新力《论莫言小说语言的创新》,崔方荣《莫言小说<蛙>的词语变异修辞;从修辞角度谈莫言小说语言特点的有张国省《莫言小说中的脏话现象研究》,李芳菲《浅析莫言小说移就修辞的使用特色》;博士论文中涉及到莫言作品语言研究的有:福建师范大学肖莉《语言学转向背景下的小说叙述语言变异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廖增湖《沸腾的土地——莫言论》;硕士论文有:黑龙江大学殷树林《莫言作品语言研究》(2003),安徽大学张爱萍《莫言小说语言研究》,以莫言的三部长篇小说《红高粱》、《丰乳肥臀》、和《檀香刑》为个案,研究莫言语言风格的形成,作品词汇的民间特色,修辞方面重点谈乐示现辞格和语音修辞。

红高粱家族 莫言【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莫言《红高粱家族》与苏童《米》的比较研究】

红高粱家族 莫言【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莫言《红高粱家族》与苏童《米》的比较研究】

红高粱家族莫言【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莫言《红高粱家族》与苏童《米》的比较研究】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莫言《红高粱家族》与苏童《米》的比较研究《红高粱家族》和《米》分别是当代作家莫言和苏童的代表作,两部作品以独特的叙述视角,新颖的叙事方式,以人物命运的沧桑变化及人物之间曲折复杂的关系分别描绘了“高密东北乡”和“枫杨树林”的风土人情,以“红高粱”与“米”这两种粮食为意象展现出作品人物不同的欲望。

“红高粱”和“米”在文本中都被赋予了神圣的含义,如同具有深刻象征性和强大生命力的图腾,同时它们也是作品中人物欲望产生、膨胀、幻灭的出发点和终结点。

伴随着人物欲望的变化以及命运的曲折走向,这两种象征存在也更加频繁地出现,展现出欲望与象征之间深层次多角度的密切关联。

1.粮食的象征意蕴在莫言的笔下,高密东北乡被描述为“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

这里的人们都喜食红高粱,在小说的开头有这样的描写,“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

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

”红高粱与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有着神秘的联系,仿佛这种联系就像是血与肉,神经与骨骼一般不可分割,如果说高密东北乡的人们代表着这片土地的生命气息,那么红高粱则是凝聚着这些生命体的灵魂。

一方面这种独特的精神表现在东北乡的人们生活细节和为人处世之中,另一方面又影响着这些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

红高粱作为一种粮食,本身就是生命的一种能量与动力,而在莫言的小说中更是被赋予了生命的意象。

文中几次提到高粱的红色如同鲜血一般,较为典型是“我奶奶”戴凤莲被日军杀害时的场景,“奶奶背上,有两个翻边的弹洞,一股新鲜的高粱酒的味道,从那洞里涌出来。

”“奶奶胸前的血很快就把父亲的头颅弄湿了,父亲从奶奶的鲜血里,依然闻到一股浓烈的高粱味。

”“奶奶”鲜血里散发出来的高粱酒味说明鲜血与酒已成为一体,“高粱秸子毫不留情地绊着,高粱叶子毫不留情地锯着他”,两个连续的“毫不留情”又似乎是刻意拉开红高粱与“奶奶”为代表的东北乡人的感情距离,是对一个美丽生命陨落后残忍地叙述,也从侧面描写出了“红高粱”作为生命象征的独立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艺思渐》, 1987年第5期
胡可清的《论阿城、莫言对人格美的追求与东方文化传统》一
《外国文学研究》, 1987年第4期。
张志忠的《莫言:走上文坛》
、1988年第3期、
颜纯钧的《幽闲而骚乱的心灵论作为一种文学现象的莫言小说》
1988(10):12- 18.2
王干.反文化的失败———莫言近期批判[J].读书,
胡湘梅:《论莫言历史小说的创作局限》,《理论与创作》,
2011年第5期。找到
王西强:《论1985年以后莫言中短篇小说的“我向思维”叙事和虚构家族传奇》,《当代文坛》,
2011年第6期
李衍柱:《〈蛙〉:生命的文学奇葩》,《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第11期。
陈晓明:《以个人风格穿透现代性历史———莫言小说艺术特质漫议》,《山东文
2000
陈思和.莫言近年小说的民间叙述[J].当代作家评论,
2001年第6期。
洪治纲:《刑场背后的历史———论〈檀香刑〉》,《南方文坛》
2001年第6期
张柠:《文学与民间性———莫言小期
谭桂林:《论<丰乳肥臀>的生殖崇拜与狂欢叙事》,《人文杂志》,
2001年第5期
学》,
2012年第12期。
温儒敏,叶诚生:《“写在历史边上”的故事———莫言小说的现代质》,《东岳
论丛》,
2012年第12期。
贺仲明:《为什么写作?———论莫言的创作立场及意义探析》,《东岳论丛》
2012年第10期。找到
黄万华:《自由的诉说:莫言叙事的天籁之声》,《东岳论丛》,
2012年第11期。
李掖平:《激情·狂放·魔幻·诡奇———重读莫言小说〈红高粱家族〉》,《山
谭好哲的《“祖宗崇拜”与莫言文化选择的偏执》
《当代小说》, 1989年第3期。
、李掖平的《重振古老民族的生命元气对莫言小说生命意识的一点重估》、
1990年第1期,3
杨联芬:《莫言小说的价值与缺陷》,《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
《淮北师院学报》, 1990年第1期。
段海霞的《莫言创作心态探源》
1991年第1期。
朱向前.莫言小说“写意”散论[J].当代作家评论
1986(4):80- 89
季红真.现代人的民族民间神话———莫言散论之二[J].当代作家评论
1987(6):17- 20.2
钟本康.感觉的超越、意象的编织———莫言《罪过》的语言分析[J].当代文坛
《艺谭》, 1987年第3期
王国华、石挺的《莫言与马尔克斯》
《当代作家评论》, 1993年第6期
张清华又发表《莫言文体多重结构中传统美学因素的再审视》
《小说评论》, 1994年第5期。
吴非在《莫言小说与“印象派之后”的色彩美学》
《文艺评论》, 1996年第9期。
刘蓓蓓、李以洪在《母性崇拜与肥臀情结读莫言的〈丰乳肥臀〉解》
《文学自由谈》, 1996年第2期
彭荆风的《〈丰乳肥臀〉性变态视角》
王冲、石挺在《融合与超越》
《盐城师专学报》, 1988年第2期
林坚《色彩的魅力:莫言与后期印象画派》
《当代作家评论》, 1988年第4期
季红真在《现代人的民族民间神话莫言散论之二》
《南京社联学报》, 1989年第1期。
陈炎的《生命意识的弘扬、酒神精神的赞美:以尼采的悲剧观释莫言的〈红高粱家族〉
《文艺批评家》, 1989年第1期。
1988(1):68- 71.2
夏志厚.红色的变异———从《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到《红蝗》[J].上海文论
1988(3):79- 84.
颜纯钧.幽闲而骚乱的心灵———论作为一种文学现象的莫言小说[J].当代作家评论
1988(2):39- 42.
大卫.莫言及其感觉的宿命[J].文学自由谈,
《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 1988年第2、3期
2003年第2期
张清华:《叙述的极限———论莫言》,《当代作家评论》
2004(3):41- 46.
周英雄.<檀香刑>的民间化意义[J].名作欣赏
2005年第5期
姜智芹:《西方读者视野中的莫言》,《当代文坛》
2005年第2期。
张清华:《莫言与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以〈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为例》,《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
季红真:《神话结构的自由置换———试论莫言长篇小说的文体创新》,《当代作家评论》,
2006年第6期。
王者凌:《“胡乱写作”,遂成“怪诞”———解读莫言长篇小说〈生死疲劳〉》,《当代作家评论》,
2007年第2期
李刚,石兴泽:《窃窃私语的“镶嵌本文”———莫言小说的民间性》,《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张卫中在《论福克纳与马尔克斯对莫言的影响》《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 ,
1992年第4期3
张学军:《莫言小说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齐鲁学刊》
1993年第8期
刘绍铭:《入了世界文学的版图———莫言著作、葛浩文译文印象及其他》,《作家》
1993年第2期。
李洁非:《回到寓言———论莫言及其近作》,《当代作家评论》,
2009年第3期。
王德威:《狂言流言,巫言莫言———<生死疲劳>与<巫言>所引起的反思》,《江苏大学学报》,2009
2010年第11期。
张军:《莫言:反讽艺术家———读〈丰乳肥臀〉》,《文艺争鸣》,1996年第3期;吴耀宗:《轮回·暴力·反讽———论莫言<生死疲劳>的荒诞叙事》,《东岳论丛》,
2011年第2期。
黄善明:《一种孤独远行的尝试———〈酒国〉之于莫言小说的创新意义》,《当代作家评论》,
2001年第1期
杨守森:《我的高密同乡莫言》,《时代文学》,
2001(5):95- 99.
王光东.民间的现代之子———重读莫言的<红高粱家族>[J].钟山
2002年第1期。
李珺平:《换一只眼睛看莫言———〈酒国〉印象三则》,《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论文题目
1985年第2期
徐怀中等:《有追求才有特色———关于〈透明的红萝卜〉的对话》,《中国作家》,
1986年第4期。
程德培:《被记忆缠绕的世界———莫言创作中的童年视角》,《上海文学》,
1986- 12- 8(4).2
朱向前.深情于他那方小小的“邮票”———莫言小说漫评[N].人民日报
1986(6)2
《文艺争鸣》, 1996年第3期
唐韧的《百年屈辱、百年荒唐对〈丰乳肥臀〉的文学史价值质疑》
《中流》, 1996年第5期。
余立新的《倾斜的母性〈丰乳肥臀〉读后感
1999年第2期
麦永雄:《诺贝尔文学奖视域中的大江健三郎与莫言》,《桂林教育学院学报》
2000年第5期。
张闳:《感官的王国———莫言笔下的经验形态及功能》,《当代作家评论》,
东文学》,
2012年第12期找到
黄发有:《莫言的启示》,《东岳论丛》,
2013年第1期。
贺立华:《童年记忆文学境界男性视角———艺术内外说莫言》,《山东女子学院
学报》,
2005年第6期。
罗关德:《人类学视角下的民族文化观照———莫言乡土小说的文化意蕴》,《东南学术》,
2005年第4期。
赵歌东:《“种的退化”与莫言早期小说的生命意识》,《齐鲁学刊》,
2006(4):171- 173.
黄萍.莫言小说研究述评[J].新世纪论丛
2006(6)
马艳艳,裴秀红.莫言小说研究综述[J].现代语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